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2024-11-26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通用8篇)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篇1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以“核心素养”来统领。实际上,核心素养也属于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

核心素养是对国家教育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是高中课程体系和各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纠正过去教育的偏差,比前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中,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总框架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领域、十项核心素养指标,如以下方框图所示。

在“核心素养体系”的整体框架基础上,提出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共有四个维度:物理观念和应用、科学思维和创新、科学探究和交流、科学态度和责任。各维度主要包含的各要素形成如下的学科素养体系。

在即将颁布的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上述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达成水平都提出了参考评价指标,每个维度都划分为从“水平一”到“水平五”共五个等级。由于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所提出的关键指标的是通过各学科教学都可以育成,也是学生的发展最重要的东西。因此高中物理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实际上也都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例如:核心素养体系中的“语言”素养的概念,就不再是语文、外语等语言学科所专有,这一概念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远超了语言学科的范畴。高中物理教育在“语言”素养的培养上,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与交流”素养为“核心素养体系”服务,侧重培养学生有机运用文字语言、代数语言、图形语言和图像语言表述物理问题,力求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地把自己的研究或思考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核心素养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单一显现的,而是以整合的方式予以表现。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也不是彼此孤立地发挥作用,也是在一个人身上整体表现出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中所罗列的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一个整体,各项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

三、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核心素养与能力是有所区别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核心素养则是可教、可学的,是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连续性的,也是具有阶段性的,学校教育不能错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因此,高中教育就要抓住这一阶段的关键期,有效促使每一个学生达成这一阶段应该达到的核心素养目标。

高中物理教学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在此阶段的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2]。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整个教育阶段中慢慢形成。为了培育高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学应侧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1.物理教学要把身心健康放在首要目标

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会变为信念,这是物理学科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贡献之一。比如,在实验中养成独立操作、记录数据,收拾实验器材,整理桌椅等物品。不要以为这些是小事,正是通过这些小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生活的习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将来走上社会后才会有自力更生的信念。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环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阳光的性格,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社会情绪的培养,学会尊重别人、与人沟通交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容纳别人,采纳他人的不同意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这些都是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必需的“礼仪文化”。只有通过学校营造这样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才能促进学生以阳光的心态阳光走上社会。2.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必备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还要领悟物理的思想与方法,更形成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这些都是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另外,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也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不兴趣,对什么都不爱好,那么他将来就可能对许多事情都漠不关心,不注重自我发展,也就容易成为平庸的人。目前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业水平从表面上看不成问题,但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缺乏兴趣,物理学习只是为了完成高中学业和应付高考,完全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没有兴趣的被动学习,根本就谈不上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应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努力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顺应的物理情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目前高中教育中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是扼杀学生好奇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尤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物理学业负担,特别要设计好作业和考试的次数、数量和难度,做到恰到好处,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态,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要高度重视物理实验,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只有敢质疑、勇提问、勤思考的学生才会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物理教学要特别注重思维的启迪,避免急切给出问题的结果,应引导学生针对物理问题展开质疑,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课堂上要努力创设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自己疑问的过程,这是才是高中物理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方式。3.物理教学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高中毕业学生即将走上社会,这是人具有社会性的必然。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他就必需了解这个社会,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适应、学会调适,适应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社会,必需能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努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去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新一轮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中,仍然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因此,高中物理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努力体现物理学科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实际行动来回答物理学科“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芬兰提出: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强调综合,提倡从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教育,这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需要。虽然高中物理难度较大,学科性较强,但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比如高中物理跟数学、化学、地理、哲学、美术等学科都有较多的交融。4.物理教学要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下工夫 基于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今后学校的教育就必须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高中物理教学注重让学生领悟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物理学的美妙、增强实践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创新能力等。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教学的过程。只有在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物理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材中设置了许多体验性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能力,增强实践意识,培育物理素养。

从布鲁姆的弟子安德森修订的“新版教育目标分类”来看,教育目标金字塔的塔基是由“记忆、理解、应用”三个“低阶认知能力”所构筑的,塔顶才是由“分析、评价、创造”三个“高阶认知能力”组成。只有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切实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切实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下工夫,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亲身的体验,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获得高阶认知能力。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高中物理课程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就是要努力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来可以运用物理思维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本质

引言

核心素养作为研究热点, 正从国外转向国内, 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其与教学的传统结合起来, 可以寻找到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基础。高中生物学科作为自然学科较高层次的知识教学, 重在让学生通过生物学习形成基本的生命观以及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需要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一些理论层面的思考, 以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这种理论思考的目的不在于形成多么高深的理论, 而在于给自己的教学提供一个类似于默会知识式的指引, 或者可以理解为一种朴素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高中生物的学科本质与核心素养的联系

核心素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 但从复杂的表述中可以提出这样的理解: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形成的基本素养, 是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综合体现。从这一表述来看, 学科核心素养与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三维目标有相通的地方。但是,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又不完全是三维目标, 因为三维目标是相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而言的, 是面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态度情感而言的。核心素养则不同, 其更具社会意义, 强调从社会良性发展需要的角度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必须形成的基本素养。

生物学科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 从21世纪初的风靡一时的“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到当下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驱动作用的体现, 无一不彰显着生物技术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中生物教学的意义显然要超越考试评价的层面, 要从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实施教学。而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 又不可能是一个空中楼阁, 需要将之与传统的教学理解结合起来, 尤其是要与生物学科的本质联系起来, 笔者亦以为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有研究者指出, 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可以从生物概念理解、生物探究的过程、生物科学的能力等角度来进行。而生物学科的本质, 是指向“生命”这个关键词的, 自然界里的生命经由亿万年的发展, 在生物学家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这套理论体系可以成功地描述生物的发展过程, 可以预测生物发展的方向, 因此被证实是一门科学学科。同时, 生物学科在具有自然科学基本属性的基础上, 又具有特有的研究范畴与体系, 譬如其是研究生命观与生物学观点的, 而这一点与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科学领域的探究, 此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的奥秘, 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领悟基本的科学方法, 形成思辨、质疑的思维品质。而这种能力向学生学习品质延伸, 就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说得再具体一点, 高中生物涉及生命的本质特征, 涉及不同生物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生命是什么”的问题, 涉及以细胞分裂、分化及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调控过程为研究对象, 以基因的本质为研究主线的“生命活动怎样进行”等问题, 很显然, 对于这些问题的学习与思考, 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质性思考, 可以在搭建生物学科框架的基础之上, 让学生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并以之为基点进行发散, 进而形成核心素养。

二、如何基于生物的教学实践培养核心素养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几经实践与思考, 提出如下几个思路供同行们参考, 并希望得到有益的指正。

思路一:利用概括能力整合生物知识网络。高中生物教学中, 一定要让学生对整体知识形成一种宏观认识, 这是建构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关键, 而这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用课程专家的话说, 概括能力是学生学习最需要的能力, 对生物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 就是对不同概念进行内化, 对不同体系的知识进行脉络探寻的过程。通常情况下, 教师可以从细胞、新陈代谢、稳态与调节、生态系统、生物进化、遗传与变异等角度, 给学生渗透进化思想以及系统论与生态学思想。而有了这两者作为知识概括的总纲, 学生一般就可以对整个高中生物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这种基于生物学科的概括能力的提升, 其实也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中去。其显然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思路二:基于思想方法寻找生物学科的学习品质。生物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 是有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的, 从生物概念的模式 (即生物学习过程中对事物形态以及表现方式等) 建立的角度, 建立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建立对细胞周期、碱基序列等的理解与分类等;又如经典的生物模型的建立, 如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 细胞模型结构的建立, 种群增长模型的建立等, 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 自然也就有了一个让学生不断地认识基本概念, 进而形成模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思想方法的运用, 可以让学生超越知识层面, 形成一种方法论。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路三:精选探究活动, 设计并实施。高中生物教学从内容上来看, 还是非常多的, 因此生物学科的探究总难以落到实处, 如何协调这个矛盾呢?笔者的观点是精选其中若干个探究内容, 将探究充分进行。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就可以多花一到两课时的时间, 让学生在其中观察细胞, 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产生新细胞, 进而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无论是显微镜的操作, 还是装片的操作, 还是进一步的观察与比较, 都需要让学生亲身参与以形成深刻的体验。在此过程中所用到的实证思想, 以及若干个逻辑推理, 都可以让学生形成探究认识。这个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讲, 就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三、生物核心素养的理解实施贵在落地有声

像很多课程改革的概念一样, 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一大隐患, 就是理论的高调与实践的偏差。因此笔者以为, 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贵在“落地有声”, 要让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经历一些丰富的过程, 以真正提升他们自身的核心素养。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一个经典的教学理念,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生物学科的学习本身并不困难, 难的是学生的知识构建与学习体验。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如何走出知识的机械理解的层面, 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高效构建生物知识, 原本就是生物教学的一大挑战。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考虑这个问题, 更需要教师付出努力。笔者的观点很简单:真正结合课程标准与当下先进的教学理念, 真正将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落到实处, 在此过程中将素养方面的内容适度显性化, 就可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篇3

关键词: 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 内涵 培养策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教师应及时改变教学理念,利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以注重学生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人”作出贡献。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

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人们努力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正如柏拉图所说的,“数学是一切知识的最高形式”,“一门学科,只有当它成功运用数学的时候,才算达到了成熟的程度”。

数学素养是学生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体,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认识和实践,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在个体发展中不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素养并非特指某一知识,数学素养源于数学知识,又高于数学知识。数学素养属于认识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模式,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高中数学素养指高中生学习数学时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数学素养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水平有着关键影响,在优秀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数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雍也》),只有学生“乐学”,才会主动地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枯燥的定义、公式、定理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差。为了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学永远的“不动点”、“不变量”,是教学的第一“公理”。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的情境,通过矛盾引发认知冲突,设置悬念,让学生先猜一猜、想一想、算一算,使学生愿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好玩的、可亲近的、有感情的、可接近的;数学是不枯燥、不神秘的;数学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觉建立健全对知识体系的认识,积极探索,完善自我。

在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质,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激发其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例如,在必修二《空间几何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及其三视图,让学生在观看PPT的过程中对三视图有全面认识。教学几何体表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几何体的绘画并将几何体进行平面展开,帮助学生计算表面积,以轻松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几何体三视图的画法及表面积计算。最后,巩固时设计有关生活中常见容器三视图画法和表面积计算的题目,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让学生经历独立的、个性化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数学课堂上,教师为教学的“主角”,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对于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不会创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乐于探索的优质人才。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在哪里主导,哪些是该教师做的,哪些应该让学生做要想清楚。不要把该学生做的事抢过来做。要讲大多数学生能够想到的方法,教学程序应当与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相吻合。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己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再好,如果不能真正成为他自己的,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无用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概括等过程,经过自己的思考把知识学会,使所学内容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你见过体育老师说过“同学们站好,我在跑道上跑5圈给你们看看”吗?当然没有。而“在跑道上跑5圈”给学生看的数学教师并不少见。“我都已经讲过n遍了,他们怎么还没学会?”这正说明学会光靠讲n遍不行。体育教师很清楚,要让学生自己锻炼身体,要增强学生的体质。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说:“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进行逻辑化、符号化、数量化,其过程必定经历独立的、个性化的思考,因此,在‘合作之前必须先‘独立。”

例如,教师可改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巧妙利用变式教学。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在不断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圆锥曲线与方程》一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度系数很高。但该类习题的处理方法却十分相似,解题时先假设点的坐标,再由点组成的直线与圆锥曲线对应的方程入手,进行直线和圆锥曲线方程的求解。在学生掌握了该类习题解题方法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通过改变题设条件或所求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让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自主发展。

(三)通过课后总结,发展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课后总结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课后总结,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加深对知识体系的掌握与了解,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完善,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通常教学非常注重对知识的交流,而往往忽略学生自我认识的表达。教师往往在得到想要的结论后就停止交流活动,只让学生汇报结论而不汇报结论获得的经过——开始的假设和预期是什么,证据和事实是什么,认识的发展变化是怎样的,是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等。长期这样做,导致学生的认识思路和结果局限于个体经验自发式积累,缺失自觉反思和表达交流的过程。最好的交流应该是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认识表达空间,让学生经历讨论、改进、再认识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充分外显。在认识碰撞和再建构的过程中发展认识,从而形成比较稳健的认识方式。另外,通常的教学非常注重对知识的分析,往往忽略对学生认识过程的分析;关注对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及时反馈评价,往往忽略对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梳理和反思。课后总结中,我们应该多进行基于认识发展的课后总结,强调对学生认识过程的表达、梳理与反思,从而实现学生认识水平提升和认识方式健全。

例如,在《直线与方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应先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学生在总结过程中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用方程式表达直线的不同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直线方程形式的认识,而且对学生概括能力提高有着积极作用。然后让学生思考几种不同形式的方程各有什么特点,如何选择应用各种方程,你是如何想到的等问题。让学生对自己认识和思考的过程进行表达、梳理和反思,从而发展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

(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合作担当,培养其社会责任。

学生团队意识培养能够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小组学习正是响应新课改对学生合作求共赢的号召,学生在小组之间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交换思想;也可以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会合作担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例如,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教师可让学习小组之间对解题过程中遇到的解的个数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交流集思广益,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同时学生的解题思路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社会责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除了本文提到的,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还有很多,一线教师如何理解数学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是不断努力,传递正确认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不断探索,利用新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高水准、高品质的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

[2]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08).

[3]陈敏,吴宝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过程的维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04).

[4]林崇德等核心素养课题组成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09.13.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篇4

摘要: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过度重视理论课程,忽视实践课程开展。基于此,笔者认为: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树立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通过生物实验、生物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问题;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及社会竞争的加剧,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传统的“知识核心”过渡到“能力核心”,进而使得教育体制也由传统的强化知识培养到能力培养上来,力求全面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强化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在夯实学生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生物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本着“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目标,强化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为促进学生生物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明确了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传统单一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于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很多生物教师的教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问题:

(一)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高考可以说是决定学生人生命运的考试,同时也是决定学校升学率、学校声誉的关键考试。生物学科作为学生高考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考中占据着较高的比重,因此,绝大部分教师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都是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必然趋势。这种过度强化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生物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机械记忆、机械理解、题海战术,不利于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这种生硬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难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最终使得高中生物的教学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过度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课程开展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开展生物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例如,生物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开展,教师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生物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思想和见解,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然而,在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基本可以说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实践操作课程开展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低下,“纸上谈兵”式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生物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对策

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教师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将夯实基础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机整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树立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

思想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就教师的教育而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武装教师的头脑,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因此,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应当树立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在现代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例如,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指导学生构建生物知识网络体系,让学生能够从系统的、全局的角度把握生物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统筹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系统化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工具:如思维导图的运用等,让学生通过节点、分支等手段,理清生物知识网络结构,培养学生的生物综合素养。

(二)科学开展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强化生物实验的开展,让学生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形成很好的科学研究习惯、探究习惯以及观察习?T,为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奠定基础。例如,笔者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在学习细胞的相关知识时,就通过让学生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让学生对有丝分裂有更加直观的理解,进而对细胞分裂的过程理解更加透彻。和理论化的知识讲解模式相比,在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笔者也许会多花两个课时的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还是进行显微镜的操作,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可以说,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开展生活化的生物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于实践过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提升。一般而言,生活化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师可以通过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融合生活案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实现很好的生物生活化教学效果,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当结合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灌输的生物教学模式,将“知识与能力”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生物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形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生物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的内涵反思与教育启示 篇5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简称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质是对“面向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思考。可以说,这并非一个新话题,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及学者都进行过深入讨论。但其内涵又是一个新话题,时代的变化赋予这一问题以新的答案。从这一角度来说,关注和研究核心素养问题,实际上是在思考社会环境变化与学生发展的关系问题。社会环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会对学生的素养发展提出各种挑战,而教育是维持二者之间平衡状态的重要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化时代的来临,面对更富挑战性的时代格局,为了保障学生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成功地应对未来挑战,到底应该培养他们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近年来,来自社会各界不同领域的人士都对核心素养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并展开热烈讨论。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它对教育有怎样的启示?深入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对于准确回应发起核心素养研究的初衷——培养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科学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素养”:走向整合,重视培养“完整人”

核心素养不等于“知识人”,也不等于“技术人”,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的表现需要基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中,是素养的知识、能力、态度等不同成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整合表现。例如,有的学生非常善于查找和使用各种信息,这是否意味着这个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答案是未必。如果这个学生在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没有遵守信息使用的伦理道德,未经信息拥有者的同意就擅自使用,那么只能说其具有信息检索技能,但不具备信息素养。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不仅能够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准确并且有创意地使用信息,同时还具有信息使用的伦理道德意识和安全意识。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不仅是知识、能力、态度等不同成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整合表现,也是不同素养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整合表现。在具体的问题情境解决过程中,单纯依靠某一种素养的情况比较少,绝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需要借助于不同素养的整合作用。不过,某一种素养可能在某种情境下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另一种素养可能在另一种情境下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素养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不同素养之间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不能进行重要性的排序与比较。

核心素养的价值功能具有整合性,兼具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意味着对核心素养指标的遴选,不仅要考虑到来自未来社会外部环境的挑战,如经济全球化趋势、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等,还必须考虑到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发展需求,选取的指标要同时满足学生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要。核心素养的整合性,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重视态度、情感、道德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的价值。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素养”的理解偏重于认知层面,强调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凸显态度、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强调素养的认知层面和非认知层面。通过对国际文献的梳理发现,无论是东方文化背景下把“道德价值观”作为核心素养指标单独列出,还是西方文化背景下将其融入每个素养的内涵界定中,都凸显出对道德价值观的高度重视。

其次,重视核心素养的整体效应,把握好不同素养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发现,尽管各国际组织、国家或者地区所遴选的指标类型和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主要包括三个领域,即文化修养、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其中,文化修养是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体系的价值导向,掌握文化基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自主发展、更有效地参与社会。核心素养不同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表现出来的整合效应就是核心素养。从这个角度看,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鉴于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时刻保持“全人”思考,不能只看到“部分”而忽略了“整体”。

二、“核心”:从终身发展的尺度进行思考

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挑战,这些所有人都需要的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及由其延伸出来的其他素养。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那么,如何判断什么是最关键、最必要的?这里,需要站在终身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思考。

核心素养作为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青少年未来发展的期望,是从终身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普遍存在的以中考、高考成绩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观念,导致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把中考、高考作为重要的参考点,考试需要什么就侧重于培养什么,没有扩大到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尺度上进行规划,使得很多学生虽然顺利应对高考,但走向社会后却后劲不足,无法成功应对人生后半段的各种挑战。核心素养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升学,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功地应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挑战,最终具有健康幸福的生活,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从这一角度来说,核心素养对人的发展具有长效的预测力,是具有跨时间迁移作用的素养。例如,“自我管理与控制”是一项具有长效预测力的素养。国外追踪研究发现,如果儿童在四岁左右能够控制自己抵挡住糖果的诱惑,那么成年后他们会具有更好的学业成就和更幸福的生活。

虽然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但强调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的,是否会抹杀学生的有个性的发展?实际上,把核心素养作为共同目标,并非指所有的人在每一个核心素养上都达到同样的水平,也并非指一个人在所有核心素养上都要达到同等的水平。把核心素养作为共同素养,并不排斥其他非核心素养的养成。在保证核心素养充分发展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进一步选择发展其他素养。强调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的共同目标,实际上体现的是教育的公平性,主要是从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与促进的角度而言的,是对所有学生未来发展的引领与期望。但同时,核心素养最终达成的状态和水平,又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是外界教育引导与儿童自身发展的合力作用。因此,每个人最终呈现出来的核心素养状态与水平,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三“学生发展”: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广义而言,有些素养是先天的,有些素养是后天习得的。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当然,这里的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具有终身的连续性,而且具有阶段性。一方面,不同教育阶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不同的敏感度,某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教育阶段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从而为其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在每一个具体的年龄阶段,核心素养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阶段水平,具有发展的上限要求。教育不能超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上限,无限制地提高要求。

素质教育进行到今天,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为什么学生的学业负担变得越来越重?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地超越他们的发展水平提高培养要求。例如,为了帮助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进行提前培养和教育。尽管家长和教师的初衷是为了孩子,但任何不以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的教育都是对孩子的伤害,是不科学的,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为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明确不同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界定清楚发展水平的上限与下限。目前,关于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非常有限,未来需要在这一领域展开大量的实证研究,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四、内涵的拓展:从育人结果到整个育人系统

近年来,人们对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逐渐由对概念本身的讨论拓展到对整个育人系统的关注。最初,研究者和实践者主要聚焦于概念的辨析,围绕“核心素养”一词的表述与用法进行讨论。例如,“核心素养”是什么?“素养”与“素质”“能力”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采用“核心素质”或者“核心能力”……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开始逐渐从育人结果的角度,关注对核心素养指标的遴选,聚焦于“培养具有哪些素养的人”或者说“核心素养有哪些”这一问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基于育人结果对整个育人系统进行反思,把核心素养看作一套具有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完整育人目标系统,不仅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还包括“为什么培养”“如何培养”“培养得怎么样”等问题,开始探索如何基于前期遴选和界定的核心素养,从多个途径引导整个教育系统进行变革,从而实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培育。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论文 篇6

靳建设

20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9月,教育部专家组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明确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育人模式的改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最活跃要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也是本次深化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统领教育各个环节。那么,如何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1

把握核心素养内涵,助核心素养落地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主要体现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精心研读和分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基本要点,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对深化课程改革的统领性、对学生发展的支撑性,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它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宗旨,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课程保障等的根本依据。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国际组织针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及框架构建,“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是“核心素养”的关键内涵之一。“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而且要使这三者互相渗透与融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获得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课程改革充溢新的生命活力,丰富了育人目标内涵,进一步彰显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课改改革的关键。课程管理、课程建设、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等,均指向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教材、教学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存在的,课程、教材、教学的价值意义当然也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举措,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也就是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落实学生发展湖心素养,就是要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实现课程统整融合,助核心素养落地

课程是学校的“心脏”,是学校育人的“蓝图”.课程实施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看,纵向上要实现三类课程的统整,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本土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横向上要彰显两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价值。一是学科类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知识体系开发的。学科类课程的实施要在彰显学科育人功能和学科教育价值上下功夫,发挥学科育人的不可替代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综合实践和活动类课程,这类课程从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与真实的世界发生关联,将生活情景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体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要构建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系统完整的、体现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实践性课程统筹实施,通过课程实施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关键、不可缺的素养。每一门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等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因此,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来讲都是有限的,过分的强调学科独立性是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小学都应该强调学科整合和统筹,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设计学校课程体系,要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功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3

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助核心素养落地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课程实施过程之中,而课程教学是主渠道和主阵地。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最终要通过课程实施落地。教育部已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修订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近期将要审定发布。从近期教育部公开进行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意见征求稿可以看出,各学科均按照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样体系,提炼出了各学科核心素养,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研制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修订版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成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深化课改的关键举措和具体化、操作化。作为学校和广大教师来讲,落实核心素养就必须执行好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大力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只有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才能将核心素养落地。一是学校要基于国家课程方案,科学构建属于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学生活动社团化、社团活动课程化,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整融合,建立学科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使核心素养分阶段、分层次、分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之中。二是学校要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课程纲要的研发,要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和主人,将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科学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按照学期进行分解和细化,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落实到每一个学期,既使教师明确学期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也使学生知道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要求,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等。这样才能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个学期。三是组织教师进行课标规定的学科课程内容的分解和细化,将具体学科学习的内容标准分解为多个学习要素,并分析核心要素和关键要素,用具体的行为动词予以科学地描述。这样才能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知识节点。四要组织教师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对每一学习主题或项目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清晰地、规范地设计教学目标,每一条教学目标的叙写均应体现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结果四个要素,且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五要按照教学目标先进行学习评价设计,设计出目标达成的教学评价方式、途径和内容,教学评价的设计要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只有抓住这几个关键环节,才能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4

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助核心素养落地

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篇7

一、高中政治教学的核心素养简述

在现阶段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谓的思想政治素养指的是学生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从中得到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也包含有情感、观念以及品质等等的素养。基于此,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就要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所讲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来对社会和人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形成具有当代青少年的责任品质。

二、高中政治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教育和教学发展的一个典范,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有效途径。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形势下,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并且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种客观性原因的限制,使得在现实实际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以学生的升学为中心的压力还很大,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过于看重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大量的练习或讲解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在掌握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在具体的题型解答中,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其实质上并不具有长远性,缺少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长远规划和思考,看重的只是学生的眼前利益,这样就与政治学科教学的内在相违背,失去了其应有的存在价值。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来看,它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全面性和综合性,以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综合技能掌握,这样所培养出的人才就会不同程度的对政治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就可以说,培养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就非常重要。

三、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指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可以为己所用的知识财富。从教师的这一职能来看,教师并不能直接的创造出物质财富,但是,它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的人。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中,需要尽可能的确保每一节课可以至少有一个环节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1. 注重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

根据多元智能观点,人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它包含有多方面,例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以及运动智能等等,这几个方面的智能彼此之间的重要性是相同的,没有明显的差异和独立性,那么按照这一理论,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培养,提升学生这些方面的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要在课堂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思维案例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其中,从案例的分析中来感悟人生道理。例如:在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哲理知识进行讲解前,教师就可以通过智力回答题来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一个著名的博物馆日常管理中,一旦发生了火灾事故,而且抢救的时间非常有限,假设只允许抢救一件物品,那么你会选择哪一个物品来抢救?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抢救最昂贵的、抢救最有价值的、抢救最易抢救的等等,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结束之后,给出最满意的答案,就是抢救离窗口距离最近的物品,并将选择的理由向学生讲解,也就是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这样学生就会在彼此思维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对这种类型的问题充满兴趣,进而逐渐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会对人生和社会有更多的思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题的时候要注意与学生实际相贴近,尽可能的从生活中取材。

2. 在问题对话的带入下添加情感素材

在高中政治教学汇总,要保持整个课堂有一定的深度和温度。所谓的深度就是从知识角度来讲,教师要遵循由浅到深原则,对知识进行逐层深化,从而提高知识的挑战性,这会对学生的思维思考提出更高要求;而所谓的有温度就是从情感方面来讲的,教师要通过情境来带入情感,保证所提问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引发学生心灵触动。那么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问题的对话或情感素材进行分析,通过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悟,最终实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为人处事,在情感体验中实现思想品质的升华,提高核心素养。

问题对话带入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行开放式、发展型的讨论,学生在相互之间的课堂交流和讨论中能够对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解答,从而确定正确解决方法。例如在对“量变和质变”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好的习惯?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生活入手来列举实例,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出包括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乘车不排队以及说脏话等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学生身边十分常见的,学生很容易联想得到,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在更深一步的提问,对于这些不好的习惯我们该怎么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运用制度强制性管理,有的学生会回答只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就可以了,教师在汇聚学生意见之后再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这些习惯是不好的,可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屡见不鲜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说因为这是小事情,不需要过多在意,这时候教师在列举一些著名景点的不文明行为,讲述其中的意义,这些事情虽然看似很小,但是,如果不及时改变的话就会形成习惯,会将其看作是理所当然,这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形象,严重的话还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形象,这就成为了大事情了。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会引起质变。

从上述就可以看出,情感素材的带入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感变化,有针对性的选择情感素材,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入手对这些素材进行多个角度的解读,并且在解读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吧理解和体验外在化,采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感受,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3. 通过实践练习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从练习的作用来看,它属于是教材知识的一种课外补充和延伸,而本文所讲的练习主要指的是具有一般练习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以及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具有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道德认识和觉悟的训练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对每一堂课的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将思想道德素养合理融入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这样就可以起到多种不同效果,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健全人格。

对于课堂引领内容的设置,通常情况下,它是在每一次的练习中将部分政治核心素养内容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可以在对问题的解读中或者是教师的讲解中领悟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例如在对《经济生活》的学习中,教师在将正确的消费观讲解传达之后,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来安排相应的家庭理财任务,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家庭理财中,每个月末进行结算一次,同时还要对家庭消费的具体项目进行分析,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理财意识。那么在这种练习模式下,学生就会从中了解到生活的不易,会养成节约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逐渐养成拼搏奋斗,不怕困难的品质,对父母的给予形成感恩意识,会理解和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之处。

在当前素质教育广泛普及下,高中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对于学生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重点,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在具体的教学对策上,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在把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5):85-87

[2]王哲.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0):26-26

[3]张志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5(12):59-62

谈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 篇8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

所谓核心素养即是中心组成部分、重要概念内涵的培养,注重整体化、综合化效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以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综合利用科学、合理的知识观念、实践技能解决日常实际问题,具有独特性、层级化、学科化等特征,为学生个体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以科学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广泛性内容,让学生深入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形成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教学监管机制,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大力引荐于实践教学中[1]。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机制

情境教学适用于任一学科的教学活动,联合系统化、完整化的基础知识,秉持提升学生学习技能的理念,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对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在人教版《细胞中的无机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明确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内容——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细胞中的四种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立体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细胞中的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分布情况,创设问题情境:细胞中的无机物以何种形式存在?具体应用情况又有哪些?结合学生群体反应变化,转入课堂教学环节,可明显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加深对“水、无机盐”等知识点的印象,可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探究问题——生物体水的含量特点、无机盐的存在形式,达到基础只是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的融合效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展现核心素养

对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结合科学的思维与方式、合理的能力培养,利用自主学习、实践教学等探究性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效益(即思维能力)。以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内容为例,以实验教学为基本依据,明确“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践操作重难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叶绿体的功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科学探究实践认知、合作科学精神,便于正确认识自我、评级自我[2]。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操作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围绕叶绿体图片展示内容,注重问答教学环节及操作过程,让学生自主开展演练试验活动,经由“提取绿叶色素”、“制备率滤纸条”、“勾勒滤液细线”、“分离绿叶色素”等操作环节,总结实验失败、成功内容,让学生撰写试验操作流程感悟,为生物教学的实验操作环节提供辅助条件,有助于营造科学探究教学氛围。在自主学习环节汇总,学生可通过实践操作、现场指导等操作流程,将科学知识、实践技相结合,达到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规定的要求,提升生物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效益。

三、合作探究,提升实践效益

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互相对应,具有统一、融合的教学特点,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引入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益于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益。在高中生物教学阶段,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本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探究精神,便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人教版必修三《植物的激素调节》课堂教学中,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产生及运输分布情况为主体内容,鼓励学生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理论,完成科学素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两至三人为一组,以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部位为试验依据,结合各种网络教学工具及搜索引擎,记录试验过程并编写试验心得,明确试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结果探究情况,并针对生长素试验的棘手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评教学氛围,便于激发学生的潜在优势(科学探究精神、积极思考及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便利辅助作用。

四、结合生活,注重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均来源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生物教学核心素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情况,利用生物的科学探究方式解决生活难题,并在完成自主探究式教学内容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总结、归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满足新课标生物教学规范需求[3]。以人教版必修三模块的最后一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内容为例,以物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就“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多样性概念”为实施范围,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污染事件、浪费现象,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意义和实际举措,为全球化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为提升学生的信息归纳能力、科学素养水平,开展“环保你我他、文明靠大家”的污染座谈活动,针对生活中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过度放牧、大气污染等现象,引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遵循规律(结合图片、影片案例介绍,更具说服力),形成对生物价值的正确认知(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的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保障生物教学效益的关键依据。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教学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等方面举措,完善生物教学评价体制,便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英.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科学教育,2011,04:68-70.

[2]蒋卫娟.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116+118.

上一篇:海底两万里高一读后感800字下一篇:公司集体年度活动总结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