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2024-07-31

浅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精选7篇)

浅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篇1

浅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摘要:以“核心素养”统领下推出,即将于2016年12月颁布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及2017年秋季高一新生开始使用的《高中物理教材》,再次拉开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帷幕。文章就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作简要介绍,并就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内涵;培养途径

学校教育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在聚焦对于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1]。我国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欧盟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潮流,也是以“核心素养”统领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

一、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社会”的时代,在知识社会里,基础教育最需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学力,而“创造性”学力的育成不仅仅是靠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记忆型”学力,更要靠能动的“思考型”学力。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目标出现了变革,在学科的知识技能之上,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自我调整等高阶认知能力和沟通、协调等社会技能,以及反省性思维、自律性、协作性、责任感等人格特征与态度。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5年提出的“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就是希望解决:基础教育 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确保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同时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将这一概念摆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意见》强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本次的高中课程改革就要提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给出“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明确指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应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根据《意见》要求,教育部课程中心组织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研究制定高中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在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中应达成的核心素养要求。

“核心素养体系”是不同学段育人目标和任务的依据。根据《意见》的要求,在提出“核心素养体系”后,这一体系自然也就成为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依据,也自然成为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出的依据。

二、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以“核心素养”来统领。实际上,核心素养也属于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

核心素养是对国家教育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是高中课程体系和各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纠正过去教育的偏差,比前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中,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总框架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领域、十项核心素养指标,如以下方框图所示。

在“核心素养体系”的整体框架基础上,提出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共有四个维度:物理观念和应用、科学思维和创新、科学探究和交流、科学态度和责任。各维度主要包含的各要素形成如下的学科素养体系。

在即将颁布的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上述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达成水平都提出了参考评价指标,每个维度都划分为从“水平一”到“水平五”共五个等级。

由于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所提出的关键指标的是通过各学科教学都可以育成,也是学生的发展最重要的东西。因此高中物理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实际上也都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例如:核心素养体系中的“语言”素养的概念,就不再是语文、外语等语言学科所专有,这一概念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远超了语言学科的范畴。高中物理教育在“语言”素养的培养上,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与交流”素养为“核心素养体系”服务,侧重培养学生有机运用文字语言、代数语言、图形语言和图像语言表述物理问题,力求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地把自己的研究或思考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核心素养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单一显现的,而是以整合的方式予以表现。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也不是彼此孤立地发挥作用,也是在一个人身上整体表现出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中所罗列的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一个整体,各项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

三、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核心素养与能力是有所区别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核心素养则是可教、可学的,是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连续性的,也是具有阶段性的,学校教育不能错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因此,高中教育就要抓住这一阶段的关键期,有效促使每一个学生达成这一阶段应该达到的核心素养目标。

高中物理教学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在此阶段的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2]。

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整个教育阶段中慢慢形成。为了培育高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学应侧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1.物理教学要把身心健康放在首要目标

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会变为信念,这是物理学科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贡献之一。比如,在实验中养成独立操作、记录数据,收拾实验器材,整理桌椅等物品。不要以为这些是小事,正是通过这些小事,才能有 效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生活的习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将来走上社会后才会有自力更生的信念。

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环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阳光的性格,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社会情绪的培养,学会尊重别人、与人沟通交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容纳别人,采纳他人的不同意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这些都是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必需的“礼仪文化”。只有通过学校营造这样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才能促进学生以阳光的心态阳光走上社会。

2.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必备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还要领悟物理的思想与方法,更形成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这些都是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另外,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也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不兴趣,对什么都不爱好,那么他将来就可能对许多事情都漠不关心,不注重自我发展,也就容易成为平庸的人。

目前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业水平从表面上看不成问题,但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缺乏兴趣,物理学习只是为了完成高中学业和应付高考,完全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没有兴趣的被动学习,根本就谈不上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因此高中物理教 学应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努力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顺应的物理情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目前高中教育中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是扼杀学生好奇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尤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物理学业负担,特别要设计好作业和考试的次数、数量和难度,做到恰到好处,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态,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要高度重视物理实验,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只有敢质疑、勇提问、勤思考的学生才会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物理教学要特别注重思维的启迪,避免急切给出问题的结果,应引导学生针对物理问题展开质疑,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课堂上要努力创设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自己疑问的过程,这是才是高中物理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方式。

3.物理教学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高中毕业学生即将走上社会,这是人具有社会性的必然。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他就必需了解这个社会,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适应、学会调适,适应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社会,必需能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努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去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在新一轮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中,仍然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因此,高中物理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努力体现物理学科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实际行动来回答物理学科“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芬兰提出: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强调综合,提倡从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教育,这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需要。虽然高中物理难度较大,学科性较强,但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比如高中物理跟数学、化学、地理、哲学、美术等学科都有较多的交融。

4.物理教学要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下工夫

基于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今后学校的教育就必须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高中物理教学注重让学生领悟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物理学的美妙、增强实践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创新能力等。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教学的过程。只有在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物理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材中设置了许多体验性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能力,增强实践意识,培育物理素养。

从布鲁姆的弟子安德森修订的“新版教育目标分类”来看,教育目标金字塔的塔基是由“记忆、理解、应用”三个“低阶认知能力”所构筑的,塔顶才是由“分析、评价、创造”三个“高阶认知能力” 组成。只有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切实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切实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下工夫,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亲身的体验,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获得高阶认知能力。

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高中物理课程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就是要努力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来可以运用物理思维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17-18

[2] 廖伯琴.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反思与课标修订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13(1-2):50-56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2期)

浅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篇2

一、Warming up:通过预测和感知, 重点培养语言能力

在导入部分, 首先通过简洁明了的问题:

“What will happen before an earthquake, and when there is an earthquake?”

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 组织语言, 将单一的词汇变成生动的语言, 描述地震前和地震时的情况。在预测过程中, 学生相互交流、深化使用词汇和语法知识。在学生充分预测地震的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使用基础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 进而培养语言能力。

其次, 给学生看一个关于地震的短片, 让学生感知真实的地震情况, 并让学生在观看短片后, 使用英语描述短片中截图的情景, 并结合自己的预测, 描述自己的情感。如下图所示:

此时, 学生需要使用到看、听、说三项语言基本技能, 它们互为依托、相互促进。首先观看短片, 理解记忆短片中地震前和地震时的情况, 感悟和转化为语言。当教师呈现图片时,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短片的理解, 生成语言描述内容。这是一个多元的过程, 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非常有效。

在Warming up中, 单词、语法、表达方式等是语言基础知识;看、听、说是语言基本技能;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 而反过来语言能力提高了, 也促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二、Pre-reading:通过分析、比较, 重点培养思维能力

在读前部分, 首先用问题“If you have time to take things,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 激发学生自觉分析和比较在导入过程中得到的答案, 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思考, 做出自己的选择并说明原因, 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 组织学生两两合作, 互相探讨、分析和比较对方的选择, 例如:在学生A选择携带mobile phone时, 要求其说明原因, 并引导学生B质疑携带mobile phone的必要性, 比如:地震时电话没有信号, 选择携带手机真的有用吗?通过同桌之间的分析和比较, 形成两人共同协议的选择, 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汇报并接受大家的提问。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不断的对比分析和探讨中, 发展自己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

其次, 利用网络分析、比较外国学生面对同样问题时的答案。学生通过对比发现, 地震时他们选择带的东西与中国学生选择的东西有很大不同。首先, 外国人家中常备有急救包, 因此他们第一选择的是急救包, 不需要分散去拿一些东西;其次, 大多数外国人会选择把电闸关掉, 防止火灾爆发, 这是中国学生容易忽视的。

在这个部分中, 学生不仅训练自己的语言能力, 发展自己的批判性、逻辑性思维, 而且了解到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差异, 其中文化差异最为明显。在处理同一个问题时, 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作为英语语言学习者, 学生应主动比较、分析异同, 了解目的语的思维空间, 开放胸怀、拓宽视野, 提高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1。

三、Reading:通过获取、概括, 重点培养学习能力

在第一轮泛读过程中, 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 并完成以下填空:

The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a/an___________thathappened in_________in______.

答案:earthquake;Tangshan;1976

紧接着, 让学生精读课文, 通过完成不同的预设, 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一部分 (para1) , 要求学生通过填表查找细节并概况大意。

Main idea of part1: (para1) :

通过寻读查找细节, 可以让学生理解词、句等, 在完成填空后, 归纳大意, 能确保学生理解整个段落的含义。

在处理第二部分 (para2&3) 时, 内容多, 信息量大。因此采用问答形式, 对学生进行引导, 理解语篇。当学生无法快速找到答案时, 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 帮助学生找到答案。此时的问题设置需要教师多动脑, 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 将语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找寻答案, 回答问题的同时就能抓住语篇大意, 同时学会如何在学习英语过程中, 用自我提问的方式理解文章。例如:

●What happened at 3:42?

Eleven kilometres directly below the city one of the greatest earthquakes of the 20th century had begun.

●Why did we say it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earthquakes?

Because it could be felt in Beijing and one-third of nation felt it.

●What was the result of the earthquake?

Everything was destroyed. (Details)

A huge crack, steam, hills of rock, a large city lay,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bricks, two dams, the railway tracks, cows, pigs and chickens, wells, and people.

●Main idea:

The earthquake_________the city of Tangshan and the people_____________.

答案:destroyed;were shocked

第三部分, 向学生提出问题:How did Tangshan recover from the earthquake?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归纳答案:

1.the army arrived

2.shelters were built for survivors

3.fresh water was taken to the city

The army helped to rescue workers, bringing new hope to this city.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了解泛读、寻读、精读、归纳、自我提问等学习方式, 有助于优化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除了基础的语言知识, 更需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并能够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2。例如, 在阅读文章中, 可以先通过寻读理解概括大意, 接着对文章内容进行精读, 并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 深入了解文章内涵。而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问题, 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资源获取相关知识, 开拓自己的视野。在学习中, 重要的是学习能力, 因此, 阅读课上能够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学生应通过不断尝试,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同时, 学习策略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

四、Post-reading:通过评价、创新培养文化意识

在读后阶段, 将班级分成6个小组, 让各组学生讨论问题:How to reduce the harm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compared with the way of preventing earthquakes in Japan or Europe?

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点, 首先, 需要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 用跨地域、跨文化的思维, 去了解日本或者欧洲处理地震的方式, 并要求学生对此进行评价。在课文中, 我们了解了自己国家处理地震的方式, 现在需要学生去拓宽视野, 去吸收、学习和评价外国的方式。评价一种新的方式, 既需要对其深入了解, 同时需要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有敏锐的观察力, 以及去伪存真的能力。因此, 培养评价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 也直接反应了学生的文化意识。

第二, 创设情境, 让学生综合自己的思考, 提出观点。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 如何预防地震、处理地震甚至如何实施地震救援, 是一个持久的话题, 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话题。因此, 在阅读完地震这篇课文后, 给学生一个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以自己的聪明才智, 提出自己的见解。完成比较不同国家的处理方式后, 让学生用创新思维, 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内容, 拓展英语语言运用的空间。

总之, 能够提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 应该是以课文为载体,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助的课堂。通过教师的情景预设, 提供各种条件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 通过预测和感知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其二, 让学生分析、比较已有资料, 主动动脑, 培养思维能力。其三、通过问题情境化, 让学生获取、概括学习资料, 养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3。最后, 让学生开扩眼界, 开拓胸怀, 通过评价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提高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 塑造正确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孙大伟.对高中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自我认识[J].英语教育改革大家谈, 2015:4.

[2]宁悦颖, 朱晓东.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J].疯狂英语·教学版, 2016.4:22.

浅谈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篇3

一、Warming up:通过预测和感知,重点培养语言能力

在导入部分,首先通过简洁明了的问题:

“What will happen before an earthquake, and when there is an earthquake? ”

通过四人小组讨论,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组织语言,将单一的词汇变成生动的语言,描述地震前和地震时的情况。在预测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深化使用词汇和语法知识。在学生充分预测地震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使用基础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进而培养语言能力。

其次,给学生看一个关于地震的短片,让学生感知真实的地震情况,并让学生在观看短片后,使用英语描述短片中截图的情景,并结合自己的预测,描述自己的情感。如下图所示:

此时,学生需要使用到看、听、说三项语言基本技能,它们互为依托、相互促进。首先观看短片,理解记忆短片中地震前和地震时的情况,感悟和转化为语言。当教师呈现图片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短片的理解,生成语言描述内容。这是一个多元的过程,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非常有效。

在Warming up中,单词、语法、表达方式等是语言基础知识;看、听、说是语言基本技能;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而反过来语言能力提高了,也促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二、Pre-reading:通过分析、比较,重点培养思维能力

在读前部分,首先用问题“If you have time to take things,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 ”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激发学生自觉分析和比较在导入过程中得到的答案,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并说明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组织学生两两合作,互相探讨、分析和比较对方的选择,例如:在学生A选择携带mobile phone时,要求其说明原因,并引导学生B质疑携带mobile phone的必要性,比如:地震时电话没有信号,选择携带手机真的有用吗?通过同桌之间的分析和比较,形成两人共同协议的选择,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汇报并接受大家的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不断的对比分析和探讨中,发展自己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

其次,利用网络分析、比较外国学生面对同样问题时的答案。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地震时他们选择带的东西与中国学生选择的东西有很大不同。首先,外国人家中常备有急救包,因此他们第一选择的是急救包,不需要分散去拿一些东西;其次,大多数外国人会选择把电闸关掉,防止火灾爆发,这是中国学生容易忽视的。

在这个部分中,学生不仅训练自己的语言能力,发展自己的批判性、逻辑性思维,而且了解到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差异,其中文化差异最为明显。在处理同一个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作为英语语言学习者,学生应主动比较、分析异同,了解目的语的思维空间,开放胸怀、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1。

三、Reading:通过获取、概括,重点培养学习能力

在第一轮泛读过程中,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并完成以下填空:

The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a/an ___________ that happened in _________ in ______.

答案:earthquake;Tangshan;1976

紧接着,让学生精读课文,通过完成不同的预设,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一部分(para1),要求学生通过填表查找细节并概况大意。

Main idea of part1: (para1):

Before the earthquake strange things happened but people thought little of them.

通过寻读查找细节,可以让学生理解词、句等,在完成填空后,归纳大意,能确保学生理解整个段落的含义。

在处理第二部分(para2&3)时,内容多,信息量大。因此采用问答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理解语篇。当学生无法快速找到答案时,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帮助学生找到答案。此时的问题设置需要教师多动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将语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找寻答案,回答问题的同时就能抓住语篇大意,同时学会如何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用自我提问的方式理解文章。例如:

● What happened at 3:42?

Eleven kilometres directly below the city one of the greatest earthquakes of the 20th century had begun.

● Why did we say it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earthquakes?

Because it could be felt in Beijing and one-third of nation felt it.

● What was the result of the earthquake?

Everything was destroyed. (Details)

A huge crack , steam, hills of rock, a large city lay,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bricks, two dams, the railway tracks, cows, pigs and chickens, wells, and people.

● Main idea:

The earthquake _________ the city of Tangshan and the people _____________.

答案:destroyed;were shocked

第三部分,向学生提出问题:How did Tangshan recover from the earthquake? 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归纳答案:

1. the army arrived

2. shelters were built for survivors

3. fresh water was taken to the city

The army helped to rescue workers, bringing new hope to this city.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泛读、寻读、精读、归纳、自我提问等学习方式,有助于优化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除了基础的语言知识,更需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够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2。例如,在阅读文章中,可以先通过寻读理解概括大意,接着对文章内容进行精读,并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深入了解文章内涵。而对于自己不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资源获取相关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在学习中,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因此,阅读课上能够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学生应通过不断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同时,学习策略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

四、Post-reading:通过评价、创新培养文化意识

在读后阶段,将班级分成6个小组,让各组学生讨论问题:How to reduce the harm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compared with the way of preventing earthquakes in Japan or Europe?

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点,首先,需要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用跨地域、跨文化的思维,去了解日本或者欧洲处理地震的方式,并要求学生对此进行评价。在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自己国家处理地震的方式,现在需要学生去拓宽视野,去吸收、学习和评价外国的方式。评价一种新的方式,既需要对其深入了解,同时需要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去伪存真的能力。因此,培养评价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也直接反应了学生的文化意识。

第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综合自己的思考,提出观点。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如何预防地震、处理地震甚至如何实施地震救援,是一个持久的话题,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话题。因此,在阅读完地震这篇课文后,给学生一个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自己的见解。完成比较不同国家的处理方式后,让学生用创新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内容,拓展英语语言运用的空间。

总之,能够提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应该是以课文为载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课堂。通过教师的情景预设,提供各种条件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通过预测和感知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其二,让学生分析、比较已有资料,主动动脑,培养思维能力。其三、通过问题情境化,让学生获取、概括学习资料,养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3。最后,让学生开扩眼界,开拓胸怀,通过评价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塑造正确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孙大伟.对高中階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自我认识[J].英语教育改革大家谈,2015:4.

[2]宁悦颖,朱晓东.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分析[J].疯狂英语·教学版,2016.4:22.

浅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篇4

摘要: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是支柱也是前提,核心素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同时,学生在核心素养的熏陶下,逐步形成“物理思维”,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现对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探究相关实现途径与建议。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 物理教学 实现途径

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所能完成的,在学校阶段,老师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初步的启迪与教导,让学生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而种子的后续成长完全依赖学生的自我鞭策,自我勉励。

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在物理学的视角下对事物的另一种认识,从而形成物理观念。例如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利用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来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巧妙地利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证实学生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实践中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在不断地物理学习中,树立科学态度与责任,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与建议

(一)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作为?W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能产生的最主要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课堂上,一旦师生关系破裂或者畸形发展,则会出现学生不愿意听讲,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的现象,形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心态。在课后,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了沟通、交流,不断循环的恶性竞争,会导致学习效果的两级分化,使得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不浓厚。因此,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成为学习小组,在小组内相互探讨,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老师要强调在交流合作中要互相尊重,即使同组中有些学生悟性差,但并不能代表这些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要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课堂上,在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要让学生勇于坦诚自己的不足,使“老师,我没听懂,能再讲一遍吗?”成为课堂的常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发现新知识、新方法,不断巩固和扩大自身的物理知识体系,并且学会相互尊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二)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物理的学习中,学习的知识大多与现实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有所不同,物理所囊括的是宏大的宇宙,又或者是微小的细梢,因此,学生理解物理就不能以简单的视听作为依据,更多的要依靠实验和放大生活中的细节来证实和认识。例如,学习摩擦力这一章节,老师可以引领学生注意生活中摩擦力的运用,汽车刹车时,由于地面与脚底的摩擦,使得我们可以仍然站立在原地,但是上身会因为刹车而向前倾;我们手握杯子时,杯子可以稳稳的停在我们的手中,而不往下落,这也是由于摩擦力,而这个摩擦力的方向与水杯自身的重力方向相反,从这些现象中,学生可以认识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而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老师可以继续让学生去发现摩擦力还存在于哪些地方,从而激发学生更多的好奇心与热情。通过放大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并赋予其科学的认识,达到教学的效果。并且让学生们意识到身处的这个世界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物理所维系和运行的,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观念,并利用实验模型自主地去剖析其中的奥秘。

当然,在物理的学习中,还需要实验模型去证实猜想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合理分工,每个学生都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去开动大脑,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制造者,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交流,达到学习效果。

(三)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价值观的引导

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对自身都有贡献,有帮助,有作为的人,因此,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物理教学目标。要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在不平坦的科学道路上执着追求真理的敬业精神。在物理的发展史上,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用自己一生的钻研推动着物理的发展,开普勒,富兰克林,笛卡尔,欧姆等等。学生要学会质疑老师的教学知识点,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即使没头没脑,但心中有了疑惑就要试图去解开,不能一味地听老师讲解,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进不到学生的内心中,不能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和品质。

在教授能量守恒这一章节时,从宏大的宇宙遵守着能量的守恒与相互制约,反观人也是一样的,能量的消耗与获取都存在着一种守恒机制,学生要学会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些腐朽的,失去生机的知识就从脑海中蜕化,重生。教导学生不断地自我发现,自我蜕变,能量的守恒存在于每一样事物之中。

三、结语

物理,学习的就是万事万物中运行的规律与道理,它们在这个世界上产生和发展了数亿年,那么在学习物理时,其中所反映的知识与道理也能为人所用,事实上,我们也一直运用着,它教导着每个世人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篇5

在经济蓬勃发展过程中,传统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采用更加灵活化的教学方式。本文首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价值,最后提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小学是学生创新思维与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有目的性的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拥有更加浓烈的热情,并将数学核心素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发挥核心素养价值。基于此,加强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与价值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当然,核心素养并不单纯指的是学生学习的数学技能、知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能力。通俗来讲,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基础知识为铺垫,凌驾于数学知识技能之上的一种素养,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具有整体性、综合性以及持久性的特点。数学核心素?B形成,能够帮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小学数学学科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2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价值分析

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其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也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教育领域对小学数学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的基本任务。通过核心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

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小学数学整体的教学质量。核心素养和数学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也关系到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思维,体会数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养成数学素养。通过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本质更清晰的理解,帮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方面能够具有自己的剖析,还能够消除数学知识的空泛性,让其更加具体。这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作用巨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措施

3.1强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指导,小学教育领域拓展十分深入,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模式与理念更新提供了更多的方案,也更加凸显出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数学核心素养是当今人才必须具备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就比如着手培养,这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具备了一定数学核心素养,能够提升其对数学问题的主动分析能力,并对数学知识内涵进行探索,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数学框架模型,为今后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加减法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数字变化为具体的数学单位,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字概念,通过数字串联起来,提升学生的数感。

3.2增强师生课堂互动

焕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的关键在于增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小学数学教师在增强师生课堂互动时应当首先确保课堂动态性生态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课堂的动态性,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并更加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在啊增强师生课堂互动时还应当始终秉承并贯彻师生平等的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心理活动,保证教师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3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在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有着很大助益。一般而言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上并没有很多的助益,着具体体现在数学教师只能够单一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无法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态度进行有效的结合,其结果就是呆板的教学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此外,因为素质教育时代强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个人个性的培养,因此生态课堂能够张扬学生个性并在创新中孕育学生对于数学的新理解,最终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并可以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陈述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4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焕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鼓励其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人文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使其理解到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努力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想象,从而使其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冒出更多很多新奇有趣的想法并提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建议。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醒学生在哪里会见到百分数,和学生说,你们买衣服的时候有没有店家看你是学生有优惠的?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想到生活实际中的百分数内容,学会小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转换,理解六五折与六折的区别,并运用到实际之中。

4总结

浅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篇6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偏向形式化,基本是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之后再总结实验结果的形式进行教学,但这种形式并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基本政策,这就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根据新课改的新要求,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参与探究实验,而这一切都要基于物理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其重要性,并寻找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式。

1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1.1概念

高中物理教学主旨是在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高中学生即将面临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而物理的难度相对来说较大,正确理解物理的基本内涵将有利于学生系统物理思维的建立,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学习物理基本知识、物理操作技能,以及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和学习态度之上提出的为学生未来发展考虑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强调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运用,不仅是理论知识,还包括科学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科学导向,由此可见,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和社会认知的决定性条件[1]。

1.2重要性

由核心素养的概念可知,学生借助学校教育而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进行物理实验的动力,而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增长,只有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有效提高,物理的内涵才能够充分体现,也才能够被学生充分理解,二者相互促进且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离不开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离不开物理这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支持,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才是正确的物理教学方向。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如下:

2.1开展小组合作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虽然思维不够缜密,却有着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所缺乏的不是刻板固守的强硬纠正,而是有力有效的方向引导,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想要进行科学的物理实验教学,就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正适用于高中学生,也适用于实验教学[2]。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促进比教师督促更加有效,例如,教师要进行实验之前,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名学习能力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求这名同学不动手操作,而是指导小组其他成员亲手操作,出现疑问时可以讨论解决,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电流表的改装及内接外接法》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电流表的改装知识,以及内接外接法等知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2.2结合生活实际

虽然人类发展中必然会受到社会条件等框架的制约,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恰恰相反,这种制约反而会使学生走向更加正确的道路,物理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有约束的,这为教师制定了教学思维的导向,教师需要根据这一内容将实验设计得更加贴合实际生活,脱离开实际的实验都是不科学的,与核心素养的要求不符,因此,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探寻物理实验的踪迹,并将其运用到学习中,才能达到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利用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去测量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如矿泉水瓶瓶盖的内外径、小水杯的深度、水笔笔盖的内外径等,要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

2.3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因此,教师要将这一内容体现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参与,加强学生主动认知与学习,物理本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抽象学科,学生参与将提升物理思维的建立能力[3-4],例如:在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笔者曾经分别让三个同学上台做演示实验。第一个同学在同一高度同时放开两个摆长相等、质量不同的单摆,结果两个单摆摆动同步。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基本一样,因此得到实验结论“单摆的周期与质量无关”。第二个同学在不同高度同时放开两个完全相同的单摆,实验结果两个单摆摆动也同步。同样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大同小异,因此得到了第二个结论“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第三个同学则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两个质量相同、摆长不同的单摆,实验结果在第一次实验里发现两个单摆摆动不同步。这一下子,这位同学有点慌了,赶紧再做一次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只好红着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此时,笔者问全班学生:“从刚才第三位同学的实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呢?”本来预想,学生应该会异口同声地说:“单摆的周期和摆长有关。”但出乎预想的是,学生的回答是:“第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位同学的脸更红了。笔者想马上反驳,说结论应该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这样的话,显得苍白无力。那应该怎么办呢?笔者接着说:“既然大家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么我们就请一位“高手”上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样?”在大家的推荐下,一位大家认为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重新做了第三个演示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的摆动,甚至有个不相信的同学又上台做了演示实验,结果还是一样。此时,课堂上安静了许多,笔者接着说:“其实,不是第三个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而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第三个同学得到的不应该是大家的质疑,而应该是大家的表扬。”疑团彻底揭开了,上台做实验的同学得到了鼓励,其他同学通过这次小小的“曲折”也明白了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还学会了应该更深入的看问题。再如:老师在进行打点计时器实验测定匀变速运动时,首先老师示范打点计时器的操作方法,而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操作,期间老师游走于学生之间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2.4鼓励实验创新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物理实验的创新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会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又能帮助学生挖掘实验的精髓,展示实验的思想和魅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时,基于本实验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笔者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把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内容和学生一起探究了下,然后又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操作实验,但有学生按教材中的原方案操作实验后,发现误差较大。经过分析后,学生觉得误差较大的原因是实验室所提供的小车质量没有办法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实验室有质量更大的小车吗?没有。那怎么办呢?这时,几个实验能力较强的同学围着实验桌进行讨论。笔者提示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也就是更改实验方案啊!虽然已经临近下课,但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来了,陷入了一阵思考和讨论中……最终得出了一个不需要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这个前提条件的创新实验方案。是的,对于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些老师会蜻蜓点水地应付过去,但笔者认为学生的潜能是不容小觑的。如果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和帮助,或许会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堂时间内,有所创新,收获无限的知识。这也是符合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创新实验教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学习的重要支持,而物理这门学科对树立学生科学观和综合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物理实验又是促进学生物理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手段,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7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1.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2.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创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对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交流,尤其要培养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其中,写作是最重要的信息素养之一。

②思维素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应该培养年轻人三种主要的思维能力,一种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它强调严格的推理和论证。一种是形象思维能力,这是非逻辑思维的一种,其他还有直觉思维、灵感和顿悟等。这种思维能力虽然不像逻辑思维那样严谨,但容易激发创意。最后一种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组合,一般在创意的萌芽阶段,多采用非逻辑思维;在创意的完善阶段,应采用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有助于打破心智枷锁,获得突破性解决方案。

③人文素养。未来的社会一定是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公民。而其中民主与法制意识、人人平等意识、正义感尤为重要。此外还包括诚信、礼貌等基本素养。

④专业素养。专业素养主要指人人都应该有一技之长,这是因应社会分工的需要,未来的社会分工只会越来越细,因而也越来越强调分工与协作。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特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各种专长的人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⑤身心素养。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态、平衡的情感对现代人尤为重要。

3、作为中学阶段,核心素养还包括:

①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因此强化他们利用网络进行自发性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

②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中学阶段,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而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减弱,此时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来保持他们的想象力。

③创新意识。在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④民主意识、正义感 ⑤为专业发展做准备 ⑥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

4、核心素养和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①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②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③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④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

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例如OECD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整合在一起的,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不同。澳大利亚梅尔委员会也提出,任何核心素养指标本身不构成一套独立体系,为了完成某一目标,素养应通过整合的方式发挥作用。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这也决定了对它的测量与评价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质量评价技术等提出了新挑战。”

三、核心素养体系对课程、教学产生的影响

作为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是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核心素养体系将会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介绍,核心素养体系将成为课标修订的依据。

在张华教授看来,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将会对我国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科学化产生影响。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确定课程目标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的时候,习惯于将国家政策文件中的相关话语直接移植过来。这既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科学性且无法检测,沦于空泛与抽象,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又导致课程目标或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无法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他认为,在适时引入“核心素养”这一体系后,课程目标能够进一步实现科学化。刘恩山教授则认为,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明确,因为这些要素提得更鲜明,它会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表现在核心素养上,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学科教育。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他进一步解释,“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学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学素养之外能做什么,比如,生物学里有没有语言素养或数学素养的问题?过去很多人没有去考虑,今天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要

落实到生物学习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目标”。“原来的学科任务仍然在课程标准之中,在同样的课程框架里,如果把这个框架比喻为一栋四层的大楼,每层代表不同的学段,我们可以装入新的设备,让大楼变得更加现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原来的办公系统、上下水系统都在,但加入了电子传感系统,让大楼的信息沟通、时间利用率会变得更高,这些东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东西,它们就是核心素养。” 同样,这套系统可以加入政治学科,也可以加入历史学科,各学科都具有这样的功能,整个功能合在一起,就是核心素养。所以,刘恩山教授说:“它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还要有一些辅助材料来支撑,彼此都撑起来后,就会变得更好。我觉得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又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总框架完成后,如何基于指标体系确定各学段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特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就成为核心素养最终落实和培养的重要环节。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教育部组织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主要表现及水平特点,实现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在各学段的垂直贯通。在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各个学段,从素养发展的角度提出各学段学生在不同核心素养指标上的表现特点和水平,把指标体系具体化到各学段,确定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关键内涵。

四、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五育之统帅.对学生进行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死、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关键的作用。下面,笔者主要从政治课教学引领功能的角度谈谈对高中生进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进行探索。

不少专家认为,21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缺乏,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懂得关心他人,也无法适应社会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是五育之统帅,“思想”是其灵魂所在。但尽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实施了多年,由下种种原因,目前政治课教学实施中,围着“升学指挥棒”转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纠正,教师更多的只是重视政治知识的传授,机械地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而忽视了思想、情感和政治素养的培养。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影响了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不利于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以下从政治课教学引领功能的角度,谈谈对高中学生进行政治学科接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

1、关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含义的界定

各学科新课程标准都把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各学科素养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新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感、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上述要求为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培养提供了依据。“思想政治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所以,作

为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任课教师,笔者所实践和探索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完满人格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培养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2、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众所周知,教师不能直接创造出物质财富,但却能培养出创造物质财富的人,让这些人成为财富产生的原动力。“施教之功贵在导航。”笔者认为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讲究引领策略是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力求每节课至少在某一引领环节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①思维引领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不是具有单一的智能,而是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八种。而且各种智能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却又不是独立的。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达到此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在课堂导入的环节,让学生做

“脑袋急转弯”的题目或欣赏富有哲理的笑话,让其在思维碰撞和笑声中领悟知识与人生道理。如:教授《生活与哲学》第五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课前,笔者就交给学生一道IQ题:

贝尔是法国的著名作家。一次,法国一家报纸举办智力竞赛,题目是:如采法国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只允许抢救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在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以最佳答案获得了金奖。请你猜猜贝尔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兴趣高涨地争着回答:有的说最昂贵的;有的说最喜欢的;有的说最顺手的等等。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亮出贝尔的答案:抢救离窗口最近的那一幅画。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讨论:这道IQ题让我们感悟到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最终感悟到:懂得分弃,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贝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从美好的主观愿望出发,而是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的引领,使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课内容前就能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同化与顺应了有关的知识,为整节课“运用该课知识深入思考:如何把握人生以及理解哲学对人的指导意义”的教学目标实现奠定了基础。

思维引领使智慧与智慧之间碰撞,心灵与心灵之间接纳,这不仅极大激发学生探究政治问题的兴趣,期待上政治课,期待老师会出什么IQ题给他们;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并在看似不经意的情境中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真谛.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当然,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注意两个问题:所选的内容要符合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要体现思维的健康性与批判性:其次要把握好时间与分寸,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②问题对话引领和情感素材引领 在教学中,课堂应有深度、有温度。“有深度”即对知识而言,教师应由浅入深深化知识,使知识问题更有挑战性,挑战学生思维、挑战学生智慧。“有温度”即对情感而富,教师由境入情使知识问题亲近学生生活,触动学生心灵。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问题的对话或情感素材的分析,以此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悟,在掌握知识的同 时学会做人,在情感体验中升华思想品质,从而达到政治核心素养提高的目标。问题对话引领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型的讨论,使学生在你来我往的课堂答辩中弄清同题,明辨是与非。

如教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关于“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教师设置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存在哪些不良习惯或陋习?学生很踊跃回答:“随地吐痰、乱抛果壳纸屑,乱穿马路、乘车拥挤不排队、讲粗口……”

师:这些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普遍,对此,该如何解决? 生:教育加处罚。

师:是个好方法,政府也在逐步推广。道理大家很明白,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包括我们的同学没做好?

生:因为很多人认为这是小事。

师:据我所知,美国珍珠港的垃圾桶上面都写着一行中国字:“请把垃圾丢在此”;泰国的皇宫也是国际性的旅游重点地点,在其厕所上面写着一行中国字:“便后请冲厕”;在巴黎圣母院.也写了一行中国字:“请勿大声喧哗”。不分场合乱讲话、不冲厕所、乱丢垃圾等这些在同学们的眼里的小事,在那里还是小事吗?

这时,课堂上静悄悄的,显然,学生的情感被触动了。教师引导:这些小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大事——中国人的脸已经被这些小动作丢全世界去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更不能把国家的脸都丢了。很显然,大家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 生: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维护公共卫生,公共安宁,维护我们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师:很好.请谨记“事虽小,勿擅为”。

这些生活化的亲切对话,能让学生感受到政活课不是在说大话,讲大道理,而是真实的。我们就在这自然的问题对话引领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公民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辩别是非的能力和道德修养。

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对话能否说出真实的想法是关键。这个“真实”从何而来?笔者认为,“真实’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对于老师的信任(当然这个信任是相互的);另一方面还来自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心灵和你拉得很近,就容易达到问题对话引领的目标。

情感素材引领是指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既符合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又利于提升他们核心素养的素材,并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这些素材进行多元的解读,同时还启发学生把理解和体验外化,用个性化的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内心感受,让自己的情感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升华。

如在讲《经济与生活》笫五课关于公司经营的时候,笔者通过“海尔的奇迹”、“三鹿的耻辱”等素材.引导学生明白做一个有诚信的经营者的重要性,并通过“一顶帽子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做一个讲诚信的人的可贵。另外,还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的考勤、考试、交作业而引起的后果等细节中,体验诚信对于一个公司、一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达到情感的升华。③练习引领

练习是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延伸,这里说的练习指的是那些既具有一般练习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的功能,又具有通过练习能提高道德认识、觉悟的训练内容。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把思想道德素养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去,这样,既

提高解题能力,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提高了道德素养。

设置引领的练习,一般是在每次的练习中融入一到两题政治核心素养内容的题目,让学生在读题或老师的讲评中领悟知识,提高思想素质。如学完《经济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后,布置学生参与家庭理财,“当家一个月”,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记好每天家庭消费内容、钱款,到月末结算一次,并对自己的家庭消费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练习训练.学生懂得“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的道理,从而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由此培养了艰苦奋斗精神,学会了感恩。“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倡导“日积月累”的长效教育。练习渗透德育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并贵在坚持。笔者坚信,经过长期的累积,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提高必将水到渠成。

上一篇:审计假设体系构建下一篇:伦理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