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高中物理

2024-08-19

课堂教学与高中物理(精选12篇)

课堂教学与高中物理 篇1

物理学是探究物质结构, 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学科, 它既是一门实验科学, 又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数学表达、推理的理论科学。而初高中的物理课程, 则是基于物理学的特点, 结合13到18岁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身心特点, 有目的的、有计划的选取物理科学的内容, 组建起来的一门科学的课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实验修订版) 》中规定的教学目的是:

(1) 使学生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 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2) 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树立创新意识, 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 在高考的大环境下, 在以成绩论英雄的应试教育制度面前, 反思我们过往的教育, 我们的教学目的达成的多少?

(1) 我们达成了“使学生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 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却忽视了“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2) 我们达成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却忽视了“实验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我们达成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考试要求, 却忽视了“树立创新意识, 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看看我们忽视了什么?而时代需要的又是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进步,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各种转变, 包括我们的高考的内容的转变, 以近三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标Ⅱ卷) 为例: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不能也不被允许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地把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到底。无论自愿与否我们都开始了关注那些被忽视的“教学目标”, 但是在课程改, 而教学时间不能改的前提下, 我们遇到了最大的障碍———时间, 既不能放松应试的训练, 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在这两难的境地中, 我们不少的老师将其划分为主次关系, 看似巧妙的解决了难题, 但是却仍未逃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怪圈。

而近年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逐步在我们中间兴起, 为我们慨叹“初中物理老师可以有时间让知识反复, 而高中物理老师只能望时间兴叹”的老师提供了一扇时间重组的大门。

“翻转模式”起源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 主要是以网络和视频为载体将传统课堂的知识讲授, 翻转到学生课外“家庭作业”时间, 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翻转过来, 用以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不足, 让我们的教学能够个性化和立体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所有学生共同学习, 课堂的目标是传授知识———“授之以鱼”, 整过教学进程与进度完全有老师把握, 学生能否有效的掌握课程内容却被忽视, 而如果学生一旦站在了“否”这个阵列, 便无所适从, 因为传统的课堂不可重溯和逆转的, 长此下去, 这部分学生便成为了学习上的“问题学生”, 因为他们无法扭转时间再次回到老师的课堂, 这些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吃不消”的学生。

除了“吃不消”的学生, 我们传统教学模式下还有一类“吃不够”的学生, 因为老师备课要么其对象取班级学生的平均水平稍偏上, 要么老师便采用“散弹“教学法, 也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 讲授尽可能多而全面的知识, 期望能“打中”更多的学生, 这样一来必然会有一定的学生会认为老师的课堂简单且聒噪乏味, 长此以往, 便会对老师的课堂甚至学科失去兴趣。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 这些“吃不饱”的学生可以“快进老师”有选择的学习, 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持续提高自己, 然而这不正是老师和学生所共同期望的吗?

“只有工作的大脑才会成长”, 而在传统教学中, 老师每天绞尽脑汁的备课, 慷慨激扬的授课, 然后夜以继日的批改作业分析学生的问题, 而学生听课, 按照自己的理解作业, 然后按老师的分析修正错误, 这期间可想而知大脑工作谁最努力?谁成长最快?所以我们是“老师好好学习”, 却要“学生天天向上”。然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 学习的掌控者变成了学生, 学生需要脑洞打开的在课堂上和老师交流自己的学习结论和遇到的问题。课堂教学微观结构的基本形态实质上就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而这一过程又可以以四种方式完成, 即: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解决问题;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 我们有时间也有能力达到“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 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的本质是启蒙———唤醒———打开———点燃, 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却只注重了“打开”这一环节, 所以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的悲哀在于“包办一切”, 而学生的悲哀在于“过分依赖”。时代在进步, 教育在发展, 在浓重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理所应当在“存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前提下有所改变与发展, 再不要把学生看成无助的孩子, 而应该将每个学生看着需要个性化教育的独立个体, 翻转我们的物理课堂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授之以欲”,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 这才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初中。

课堂教学与高中物理 篇2

一、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情景的创设不能脱离生活,只有将物理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情景相结合,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时,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以及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够随着提问的深入而逐渐的被调动起来,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可以使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出学生探索的兴趣.在课堂开始,教师可以先做试验,将小灯泡与螺线管用电线连接,连接完成后,在螺线管中插入条形磁铁,让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变化情况.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看到小灯泡在瞬间变亮.这时提问:为什么在没插入条形磁铁时小灯泡没有变化呢?为什么小灯泡只有瞬间的变化?在小灯泡变化的过程中什么物理量出现变化?提问时,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这种模式下,学生会积极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既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又能够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中,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一知半解.身边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力,却因为力看不见摸不着而不理解原理.所以需要设计一些能够联系起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进行感受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两个人一起提重物时,是竖直提省力些还是分别往两边提;将铅笔头系在橡皮筋的中间,橡皮筋一边套在中指上,另一边系上重物,然后把手掌竖直,让铅笔尖戳在手心的,橡皮筋被拉紧.这样通过联系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良性循环,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从这一层面而言,物理研究的基础就是生活,从生活出发设置适当的情景才能够激励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注意把握课堂时间,科学的选择生活体验案例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带入生活体验的教学模式有更多的优点,能够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增强学生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也有一个缺点,就

是费时间,高中学生的课业任务繁重,给生活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带来障碍.在整个课堂中都开展生活体验教学是不现实的,为此,教师必须要把握好教学时间,科学的选择教学内容.如复习课时就可以将生活体验带入教学过程.为此,可以使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回顾时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把握好提问的难度,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问题难度,这样即可达到复习的目的.完成知识回顾后,可以布置相应的习题进行巩固.学生练习时也可以使用生活体验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自行的寻找物理规律,列出方程,并根据已知的物理量求得答案.整个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生活体验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显着.三、结语

课堂教学与高中物理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如何搞好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必需面对的课题, 也是高一物理教师在高一年级学期初力争做好的第一件事,初高中物理不论内容、形式、教法、还是学法多方面的差异造成物理确实难学,因此,如何给学生搭建一个坡度较缓慢的“ 阶梯”,平缓地引导他们上一个新的高度,是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过程,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做出努力。

一、熟悉初、高中教材,明确衔接部分,注意新旧知识异同

高中物理在教材理解,思维方法等,与初中阶段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梯度。教学程中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别,并把握好高中哪些方面更深广了,哪些方面提法更严密了,有意识地减缓初 、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梯度。

二、积极引导学生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

高中物理学科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领域过渡,问题研究的实验不再是以直观直接得结论,而需要在实验基础上,加以抽象、归纳,才能得出结论。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分析它们,将会直接影响到许多问题的解决。因而在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带领学生逐步构建自己头脑中的抽象世界,逐渐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思路上,应重视讲清思路,渗透方法。学生进入高中后较普遍地认为物理难学,表现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分析原因,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因此,教和学都要在“理解”上下功夫。比如,在引入概念时,不只满足于简单地拿出来让学生记住就算了,而应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是怎样进行抽象概括的;规律的导出应使学生了解推导的过程,并清楚其使用前提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地领会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领会这些方法时,不是将其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而应注意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渗透。要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应用自如,还必须通过活而精的习题,让他们练习,进一步打开思路,深化所学知识。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习题讲解中,我们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教和学都要在“ 理解”上下功夫。比如,在引入概念时,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是如何进行抽象概括的。规律的导出应使学生了解推导过程,并清楚其使用条件和注意问题,即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和规律的适用范围。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应培养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高中,如牛顿运动定律则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在处理问题中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提不高,就学不好高中物理。进入高一,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计算合力、分力的大小及方向,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一大台阶。学生初次接触图象,应讲清物理意义,详加分析,细加讨论,让学生揣摩、体会几何图象在物理中应用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领会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领会这些方法时,应注意在“ 潜移默化”中逐步渗透。要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应用自如,还必须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明确做题的思维过程,以实现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与高中物理 篇4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对高中教材实施了模块教学,有必修和选修部分组成。高一年级以必修内容的学习为主。初中教材的章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也与以前不同了等。因而造成许多高中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基础知识太差,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很慢,不如往届,一届不如一届。我从三年多的新课程的教学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造成现状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做好高中、初中教学的衔接问题。现从物理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存在初高中教学中的脱节

在没有进行新课程改革以前,我曾担任过九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和四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课程改革后,我从事高中物理的教学,平时也有机会接触初中教材。教学中发现,高中、初中有明显的脱节现象。

首先,说说教材的安排。新课程改革后,在章节的安排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二册的章节做了调整。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也不同了。高中教材现在实行了模块教学。高一年级主要学习必修Ⅰ和必修Ⅱ。主要的内容是运动学和力学的知识。老教材只是对知识目标要求较高,能力目标要求较低,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就更少了。新教材则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缺一不可,知识目标的要求反而低了,烦琐的计算没有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考试中多了开放性习题,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比如,初中教材对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的要求是:认识串联、并联电路,探究了串、并联的电流、电压关系及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复杂的串联和并联电路不做要求,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烦琐计算也不要求。而到高中后,学到电路的串并联内容时,教师往往会把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直接放到复杂的串并联电路题中,让学生去分析计算。学生刚开始学时,复杂的串并联电路还没有搞清,再加上烦琐的计算,会无从下手。同时也增加了心理负担。教师会认为简单,学生不会做,是学生基础太差。

初中的力学是现象方面的学习,并不做深入的探究。可到高中后,刚接触的物理概念中,矢量的概念就让许多学生很难理解。速度:他们以前只管大小,现在既说大小又管方向,丢了哪个也不行;位移:以前是路程,现在明明运动了一圈,位移却为零,速度也为零。刚开始学生很难接受概念,更谈不上理解。

教材还有学科之间的脱节。如:在学习力学后,经常运用三角函数。学生初中虽然学过简单的三角函数关系,但运用不多,使用起来不够灵活,学生反应很慢。高中到高一第二学期才深入学习。所以,我们物理课上到三角函数时,一定要慢而细致。不然学不通,后面的知识就更不能消化了。

其次,教师教学中的认识和知识脱节问题。高一的教师一般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 大部分教师从高三下来。教学过程中是:过快、过难、容量大、讲解不够细。不易改掉自己一年来的教学习惯。(2)对学生要求过高。总以高三学生的水平要求高一的学生,认为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并不以初学者的身份对待学生。拿高考要求作为学习目标,力争学习过程达到一步到位,加深、加大教学的难度。给初学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3)许多高中教师对初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不了解。多数教师没有教过初中,对初中教材也没有研究过,工作不够细致,只凭借自己的经验教学。还用课程改革以前的认识对待新课程下的高中生。心理还感觉现在学生难教,学习基础太差并且不够扎实。

二、如何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

我认为应该针对初高中教学中脱节的根源着手,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做好高一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让高一教师学习初中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了解初中学生究竟学了什么。认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自身加强业务学习,熟悉高一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对教材的每章、每节都要细挖深钻。改变思想观念,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重新审视。寻找适合高一学生的教法,以最佳的教学能力、最适宜学生的教学水平去面对学生。

其次,做好高一新生的学前工作。刚上高中,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认识到高中课业与初中的差异。思想上比较轻视,还会沿用以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高一的同学要让他们有吃苦的准备。讲清高中课业的繁重,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观察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树立他们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做好初高中的过渡,还有很多好处和方法。高一的教师应该关注、留意。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教学多年的教师,我只是从自身的体会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愿与同行共勉。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物理难教,学生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存在问题。因此,应做好高一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和高一新生的学前工作。让教师以最佳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面对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与实例研究 篇5

概念是物理知识大厦的基石,我们学习物理知识必须注重概念教学,那么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实际效果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搞清楚物理概念的特征,要善于甄别物理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数学的区别,然后再设置科学化的情境,才能促进概念教学更为有效.物理概念的特征分析

纵观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各个物理概念,虽然不同的概念在物理学科中的地位及作用各不相同,但是大致可以归为如下几类特征.1.1 固有属性

我们在学习高中物理概念时,会遇到一部分物理概念,他们反映的是物质(或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必然质量、惯性,只要物体客观存在,就具有质量、具有惯性,不随其他因素而变化.1.2 方向性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学生在理解有些物理概念方面有难度,难在哪里?一些物理量和初中的表述不一样了,要考虑方向了,例如速度,初中只涉及到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速度、平均速度、速率的区别对于学生来说不做要求,而到了高中,则要求学生对速度有一个新的认知,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而且研究的运动不仅有直线运动,还有曲线运动,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如何表示?速度大小如何求解?在考虑大小和方向的同时还融入了物理思想方法.而这些方法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1.3 状态与过程特征

在定义物理量时,有些物理量与某一个状态相联系,如选修3-3热学中的温度、体积和压强这三个物理量用来描述气体的状态;再例如必修1中的位置、瞬时速度,必修2中的动能,选修3-5中的动量描述的是机械运动状态.除了与状态相联系的物理量,高中物理还有些概念是用来描述过程的,具有过程特征,如必修1中的位移,必修2中的功,选修3-3中的热量等等.1.4 相对性

学生进入高中后会发现很多物理量在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时,是具有相对性的,例如必修1中的位移、速度等等在描述机械运动时,都是相对参考系而言的.再例如,高度、电势、重力势能、电势能都是相对的,在描述时,也有正负,这时正负是表示大小,而不是表示方向的.2 基于概念特征的概念教学策略

2.1 引导学生思考本质属性

每个概念在描述上都有其本质属性,我们在和学生建立概念时,不一定要全盘照抄教材,可以自己有所创新,重点在于思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确保能够准确地表述物理现象.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在概念描述上为:“速度始终不变的运动”就够了,因为,速度是矢量,速度不变包含了大小和方向不变,方向不变则必定是直线运动.但是,定义匀变速直线运动,就不能用“加速度不变的运动”或“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因为通过后面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加速度不变的运动还有匀变速曲线运动,如平抛、抛体、类抛体运动.2.2 引导学生对事物、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

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都很抽象,为了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我们在平时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从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取物理模型,概括和抽象本质的特征.例如,在和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从生活出发,例举“电磁感应现象”,学生的思维迅速发散,能够联系到电能从何而来,想到“发电机”,想到“变压器”,想到,“耳机的发声过程”,那么这些有什么本质的联系呢?学生急于寻找的归宿是同一个,那就是电磁感应.当然,在一些具有一定联系又具有延伸性的概念上,可以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抽象,继而掌握概念的内涵.例如,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性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现象并抽象为物理语言(如表1所示).表1

事例运动结果条件(受力情况)

1曲线运动小球所受到的重力和细线的拉力的合力方向与小球运动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2直线运动小球所受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与小球的运动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2.3 找概念间的关系

(1)交叉关系

高中物理概念间大多是交叉关系,即往往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或另外几个)概念的部分外延有重合相交的区域,如两个概念交叉、三个概念交叉可以用下图

1、图2来表示.在力学里面的交叉关系,如“摩擦力”与“阻力”之间就是一种典型的交叉关系,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阻力的来源可以是摩擦力也可以是其他力.(2)全异关系

在高中物理概念中,有些物理量之间是完全没有交集的,我们把概念间的这种关系叫做全异关系,如图3所示,两者不相容,如重力与温度,匀速直线运动与等温变化等等,这些概念完全不相容.(3)属种关系与种属关系

高中物理概念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属种关系与种属关系在概念间关系中普遍存在,前者又称真包含关系,后者又称为真包含于关系.例如,“拉力”和“弹力”、“弹力”和“力”就是种属关系,而“力”和“弹力”、“弹力”和“拉力”就是属种关系;其中,力和弹力两个概念,“力”是属概念(上位概念),“弹力”是种概念(下位概念).2.4 通过训练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教学在认识物理现象抽象并提炼为概念后,概念只是停留在记忆表层,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并内化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需要习题训练,训练的过程是概念的运用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要注意,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深化概念,形成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题要典型、灵活多样,对题目的挖掘、探讨要力求深入.将做习题与概念教学分离,甚至相对立,搞题海战术的做法,不 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容易使学生形成呆板、机械、生搬硬套的思维习惯,不利于深化、活化概念,也不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功”这个概念,是力学里重要概念,用W=Fscosθ计算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恒力,这一个概念对于初学者往往掌握的不是太好.为此,我们可以设置如下一个问题.习题 如图5所示,有一长为l的绳子下面挂一质量为m的小球,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恒力将小球拉到与竖直方向成α角,求拉力F做了多少功?重力做了多少功?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 目标预设 目标生成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目标的预设,同时也要努力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目标生成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随机因素,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不断调整与补充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高中物理教师只有处理好教学目标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掌控物理课堂,提高教学的效率。

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

1.1依据学生的现实状况来预设目标

在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现实状况是目标预设中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学生的现实状况对教学目标的预设也有很重要的影响。通常学生的现实状况特点主要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特点以及认知特点。通常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5岁到19岁之间,学生都处于具体的运算阶段,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训练学生的假设推理、类比推理以及逻辑推理为主。

1.2依据学生的教学环境来预设目标

教学环境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学环境也是预设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课堂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学设施方面的硬环境以及校风、学风与师生素质等软环境。比如在讲“探究平抛运动规律”这个知识点时,如果教学环境中能够利用多媒体来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就可以将学生的观察与推理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如果能够利用实验来进行探究,则可以将学生的操作能力作为预设目标[1]。还比如在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如果预设学生用互联网来搜索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历程来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艰辛历程作为教学目标,这个对于城里学生来说很容易就能够利用电脑来实现,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很难实现,因此教学环境对预设教学目标来说非常重要。

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生成方式

2.1教学目标可以在对话中生成

教学目标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生成,不仅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同时也能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对话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经验,从中建构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2]。比如在探究自由落体规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会先问“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在同一个高度自由释放,哪个先落地?”学生的在回答问题时意见不统一,有的说是重的先落地,有的说轻的先落地。之后教师可以问“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探究自由落体下落快慢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说“两个质量相同的纸片会同时落地,但如果将其中一张纸片揉成团,则纸团先落地。”有的同学说“两个质量相同的铁球在同一个高度自由下落,同时落地。”从中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自由落体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下落速度与质量是没有关系的。在这节课,将探究自由落体快慢与质量的关系作为预设目标,从对话中生成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理规律。

2.2教学目标可以在矛盾中生成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造认知矛盾,让学生的兴趣集中在认知矛盾上,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容易带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比如在讲到摩擦力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这样的认知矛盾:运动员在沿着直杆向上匀速爬行时,运动员受到的摩擦力方向?这时有些学生认为摩擦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而有些则是竖直向下。这时教师可以让这两种说法的学生说出其中的理由。教师先不公布正确答案,让双方各自找出对方错误的理由,让观点相同的学生相互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激烈讨论,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生成“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3高中物理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3.1教学目标的预设是目标生成的基础与前提

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特点,在课堂教学前要做出一个具体的目标预设,教学目标的预设包括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进程以及教学情境等方面。在整个教学目标的预设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掌握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对其进行整体的设计与布局,进而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与无序性,是物理精彩课堂生成的基础与前提[3]。比如教师在讲解密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量这块铁块的密度实验。学生可以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觉得应该用天平来测量治疗,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用排水法来测量体积,还有的学生觉得可以通过弹簧秤来测量铁块的浮力,用浮力公式来测量铁块的密度。在这样一种课堂气氛下,将能够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3.2教学目标的生成是目标预设的补充与发展

物理教学预设过程中,不管教师如何努力都会与实际的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可能是师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之间的个人差异等因素引起的,但这种偏差也是创造课堂激烈气氛的重要因素,正是有了这些偏差才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即兴生成教学目标是对预设目标的一种补充与发展,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率。

4结语

教学目标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对整个物理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学目标的预设是目标生成的基础与前提,而教学目标的生成则是目标预设的补充与发展,但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过程中,要注意实际的教学状况与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够利用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倩.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4,10(03):55-58.

[2]郭丽丽.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4,08(05):111-112

[3]王欢.高中生物理实践能力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4,08(06):99-101.

课堂教学与高中物理 篇7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呢? 笔者认为课堂高效与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心中有人”。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及爱好的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按照分层次、多方位的教学理念。如果在平时教学中过多关心学生的学业,而忽视了爱的教育,那么何谈构建充满生命力的高效课堂?

第二,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第三,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逐步教给学生科学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获取解决问题的捷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逻辑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优秀品质。

第四,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它不仅强调“效”,还强调“益”,学生有收获,有发展,课堂教学效率自然高。

第五, 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 ,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 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第六,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静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应能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

在平时教学中如何才能抓住课堂这一中心环节, 做到时间减少,质量不降呢? 相信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可见,构建高效课堂将是物理教师的燃眉之急。我校在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并借鉴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等课改先进校的经验, 自行开发创立了“4276成长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下面我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对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究及操作简介如下:

一、课前准备阶段

本模式的起始环节是要求教师能够编写一份质量较高的“导学案”,以便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链接、预习新知识、指导学生简单的自学和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物理知识系统化,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编写“导学案”的几个环节(步骤):

1.学习目标。教师根据 《教学大纲》和《考纲》等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学什么,学到什么层次,明确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

2.学法指导。老师告诉学生如何学 ,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什么学习方法,如何提高效率,启发学生自己探究学习良策,学会学习,如:在学习磁场的过程中,提醒学生用磁场类比前面学过的电场,磁感应强度类比电场强度,磁感线类比电场线。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对新学内容———磁场的理解接受得快,对电场的知识也能加深印象,并能使电场、磁场的知识系统化。

3.知识链接。新旧章节之间常有密切联系 ,在“导学案”中利用其中的“联系”,在“知识链接”中为学生提供几个适当的复习题(以简单的填空题或问答题形式给出)引导学生为新课做好必要准备,达到自然过渡,如:学习“变压器”时,让学生回顾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条件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达式,这样,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变压器改变电压的工作原理。

4.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为学生精心编制新课知识的“自主学习”部分。很多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不知道怎么预习,预习什么,“自主学习”部分是以填空题的形式或是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书本中找出要掌握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学习小组的划分

近几年,农村高中生源减少,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自然形成小班。对于小班化教学,我们采取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8人,座位编排实行捆绑式在一个小区域,学生面对面便于讨论。

每个小组的成员按自愿原则精心编排, 但在成绩上要好中差都有, 达到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组织本组学生的阅读、探究、讨论、总结等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内各成员的特长,使所有学生都融入集体,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三、课堂教学过程

1.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这一阶段是一堂新课的开始 ,要求学生对照“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和课前预习情况再回顾,仔细梳理一遍,哪些目标没有实现,自己解决不了的和同组同学合作,进一步讨论、研究,如果仍然解决不了,就要求学生及时向正在巡视的教师反映(此时,教师在教室内巡回点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这阶段,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2.小组展示 ,深入探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 ,把教学内容分成几部分安排给各组, 各组就在黑板上板演本组负责的任务(前后黑板均可用),并依次在讲台上讲解自己展示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讲,一边听一边思考,发现有错误的地方或是不完整的地方,等这位学生讲完再发表意见,纠正错误,并补充完善。

3.疑难汇总 ,教师点拨解疑。疑难汇总即各小组报告没有解决或有分歧的题目。这些题目要在课堂上重点讲解。问易答难即不提出问题就回答问题。 为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教师可就学生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提问,也可由学生互相发问。答难即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原则是不提出问题就回答问题。这个环节可引入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达标检测 ,巩固练习。目的以巩固本节学习内容为主 ,设计时,首先,要体现其层次性,由易到难,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能提高他们分析、计算能力的习题。最后,设计一至两题选做题,让有能力的同学完成。

5.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可以是讨论式、问答式 、复述式、网络式等,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小结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对整节课有系统、整体的清晰印象。课程结束时要发放下一节的“导学案”。

四、高效物理课堂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学习小组的构成要形成“优势互补 ”, 并做好每个成员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要求成绩好的同学能够积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形成资源共享,鼓励胆小的学生敢说敢做,共同进步。

2.教师讲得少 ,学生活动多。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课上,要求全体学生手脑并用,充分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切忌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小组展示过程中 , 往往每个组形成固定的几个学习积极的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学生充当看客,产生依赖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发现这部分学生,并鼓励他们多参与教学活动, 有时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这部分学生参与,这样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4.基本教学环节不可缺 ,教师不能忘记课堂小结。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学习新知识后,必须及时进行总结和复习才能增强记忆。恰到好处的课尾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一幅知识结构图。

5.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 ,可以多用“很好”“非常好”“进步很大 ”“准备很充分”等激励性语言 , 也可发动学生以掌声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进取心,都希望得到表扬,应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不放过任何可以表扬学生的机会。若学生确实回答错了,则可以委婉地、幽默地提个建议,这样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6.“导学案” 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 , 要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就发给学生,教师要督促学生提前预习,至少参照课本完成“知识链接”和“自主学习部分”,这样,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就达到了先学后教的目的。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实施有效的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实验通常有培养兴趣、获取知识、启迪思维、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创新能力等功能。倘若用讲解实验来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分组实验;用大量的实验练习题来代替实验操作;学生则是在听实验, 背实验, 这样学生只能得到感性认识, 实验教学就是无效的。俗话说:“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例如:高中物理选修课3-2第一章第1节《磁生电的探索》, 如果只告诉学生只有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才会产生电流, 学生的印象总是不深刻, 如果通过实验, 让他们亲身去探究, 去验证, 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毫无疑义, 这样有效的物理实验, 给予学生的知识信息, 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学生将终生难忘。

我尝试用微电流传感器来探究磁生电的条件, 开了一节市级公开课, 效果还不错, 感觉用数字信息系统化实验室可以作为提高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 因为它提供的先进技术手段突破传统实验手段的限制, 大幅度改进原来做不出、做不好的实验, 变“不可见”为“可见”, 由“抓不住”到“抓得住”, 将“不好做的”转变为“好做的”。该实验室对传统实验进行“再挖掘”, 开发其潜在的教育教学功能, 从而大幅度提高实验效率,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亲自动手做, 这样实验现象会更明显, 更利于学生观察, 学生的实验技能也会得到提高, 所学知识更是记忆深刻, 有效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环节

我的教学过程中, 有时也会出现许多与新课改理念不吻合的无效环节。

1. 在课堂组织方面:

有时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 往往上课铃响后有些学生课堂上用的物品还没拿出来;部分学生还没进入角色上课的状态, 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在预备钟声响起的时候进教室, 提前进入状态应该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方法。

2. 在课前导入方面:

有时复习旧知识的时间过长, 导致冲淡了本节教学的重点, 我在学生做《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一节的实验课上, 就由于对复习时间把握不好, 使本节课的内容没有很好传授,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力度不够, 因而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使我感触很深。所以在导入方面要注意把握重点, 驾驭时间, 克服旧知识讲授过多的缺点, 提高新课教学效率。

3. 在课堂师生精神面貌方面:

出现过教师自身缺乏活跃气氛的手段, 只顾自己讲, 一言堂, 教师包揽多而学生参与少, 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 使课堂气氛沉闷, 师生间缺乏互动等现象。所以千万不要满堂灌,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可采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活跃课堂。

4. 在课堂提问方面:

提出的问题不明确、不清楚;问题简单无思维容量;集体提问多而个人提问少;提问时不给学生思考时间, 为了节省时间教师甚至自问自答等。案例:在传授《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一节, 我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带电粒子可能怎样射入匀强磁场?若忽略重力, 带电粒子做何运动?为什么?结果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被提问后半天没说出来, 在我的一再启发下, 该生才说出: (1) V∥B带电粒子做匀速直线运动; (2) V⊥B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为此本节导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而在下一个班的课堂上我做了调整, 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匀强磁场的磁感线, 然后让学生思考:带电粒子进入匀强磁场时V与B的夹角有几种可能?若忽略重力, 带电粒子做何运动?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 很快便有了正确答案, 与上一个班级相比, 节省了不少时间,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布置有效的作业

通过有效的练习可以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能力,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品质。合理有效的练习首先要降低物理学习的坡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由“怕练”向“愿练”转化。其次, 充分重视学习物理的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强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自主意识, 在“愿练”的基础上, 初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最后, 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品质的发展, 使学生具有科学的质疑精神, 不仅要问“是什么”, 还要多问“为什么”, 在学习中勇于探索, 善于创新。增强迁移性和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新课教学中, 原则上练习的设计过程中要分梯度、分类别。教师要选择一定的习题, 指导学生自主反思讨论与讲评。一章教学完成后, 安排一到两节习题课, 着重通过分析求解实际问题的示范与讨论, 深化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梳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讲评时, 注意发挥学生自主性, 选择一定量的习题让学生反思总结进行讲评。

去年以来, 我们学校取消了统一订教辅的做法, 而采用了自编教辅的方法, 针对本校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 精心编写一套适合他们的教辅, 所以学生练习的都是由备课组老师精心挑选的题目, 都是有效的, 不让学生浪费时间做无效的训练, 目前取得一定的效果。

四、实施有效性的评价

物理教学的评价需要从学生学到了多少内容, 学的质量, 每位学生每单位时间内学习的成本等方面进行考查, 若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懂得少到懂得多, 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 这就表示学业上有收获, 有进步, 这样的物理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多少, 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所以有效的教学评价就是看学生是否获得充分的发展, 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对于这一环节, 我正在进一步探索中。

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与情商教育 篇9

关键词:新课改,情商,情商教育

1 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及其助手对500名智商相当高的学生做出50年的追踪研究后, 对其中150名最成功者和150名最不成功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 结果发现两者在智力发展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主要差别是成功者在坚持力、自信心、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显著优于不成功者。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智商正常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决定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情商智力》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认为, 智商至多能解释成功因素的20%, 其余80%则归于其他因素, 而情商则是这其他因素中的关键因素。[1]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课程目标定位于满足学生发展与终身学习需要, 为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并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意志、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等因素的培养, 旨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文提出了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情商教育, 供广大物理教师参考。

2 情商和情商教育

情商 (简称EQ) 又叫情绪智商, 是与智商 (IQ) 相对形式命名的术语, 但它比智商概念提出的时间要晚。1990年,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首次提出了“情感智力”的概念。这个概念指人类了解、控制自我情绪、理解、疏导他人情绪, 井通过情绪的调节控制, 以提高发展和生存的质量和能力。1995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总结大量相关理论和实验报告的基础上, 写成《情感智力》一书, 首次使用“情商”概念。他认为情商主要是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白己的情感, 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 是属于非理性的。

情商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认识、了解自身的情绪的能力;b.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的能力:c.识别和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d.善于自我激励的能力;e.乐观应对挫折的能力;f.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所谓情商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以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的教育。”

3 高中物理教与学现状之弊端

3.1 由于受很多年应试教育“惯性”的影

响, 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与考试、分数、密切联系的认知方面, 教师经常是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教学的, 为了“高效”地完成认知目标, 教学的重心常常放在那些从认知角度圈出来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上, 将与“情”、与“意”相关的知识剥离、抛弃到一边。

3.2 传统的物理教学通常都是“一言堂”,

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说, 而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听, 教学双方情感信息交流的通道阻塞不畅, 降低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创造性。

3.3 大部分物理教师知识范围狭窄, 只熟

悉本专业的相关知识, 对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和语言学等知识了解甚少。

4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情商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界近年来特别强调学校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的教育思想。这是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应变策略。“学会学习”是适应社会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的, 不仅指要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 更是指要有学习的热情和好学、乐学的积极态度;“学会做人”的关键是不仅要有良好的处世能力, 更要有高尚的人类情操, 唯此才能融洽人际关系, 提升人生的价值。情商教育与此是相呼应的。现行教育本身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等显示, 重视和提高大学生的情商已经迫在眉睫。[4,5]

我们提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情商教育不是要对传统教育进行全盘否定, 而是要对它“重知轻情”的教育不均衡现象作纠正, 意图创设“情知并茂”的教育新格局。在渗透情商教育时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帮助学生学会面对压力, 克服焦虑、抑郁等情绪, 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协商能力等等, 这是情商教育中的核心内容。

5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情商教育的实施方法

5.1 在保证物理学科本身特点的前提下,

渗透情商教育相关的内容即在保证物理学科本身特点的前提下, 进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美的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等, 从而使物理课的教学变得有血有肉, 丰满起来。

5.2 用乐学原则设计课堂教学, 情感教学

心理学原理指出, 乐学不仅是促进学生认知的重要条件, 更是促进学生拥有快乐的情绪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6]主要手段有:

5.2.1 重视悬念的设置, 以浓厚的兴趣成为

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和源泉。在新授课的开篇, 一般不采用传统教学中的复习提问 (气氛紧张) , 而是设计实验或讲述故事或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有关现象来引出课题,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开篇, 让学生用教师自制的教具互测反应速度, 在《匀速圆周运动》的开始则演示水流星。

5.2.2 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物理现象、过

程的再现。在揭示规律时尽可能设计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如在讲惯性时做小车实验, 在讲自由落体时由学生自行设计落体实验。

5.3 利用教学内容特点, 合理取材, 对学生情商进行示范性教育。

在物理学发展的长河中, 涌现了无数人类最出色的科学家。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 从牛顿到居里夫人, 每一位科学家的成功都是高智商与高情商的结晶。青少年在心理上有模仿名人、崇拜偶像的特点, 我们应加以利用。

5.4 利用教学环节特点, 自主活动, 对学生情商进行实践锻炼。

学生的主要活动在课堂完成, 着眼于未来.孩子独立与走向社会后面临的压力、挫折、人际关系等等问题,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模拟这些问题处境, 让学生学会处理。例如, 课堂中的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或演示实验是其面对的最基本的压力与挑战, 学生要战胜胆怯和紧张等心理。同时, 回答或演示的成功, 可以令学生获得满足;失败更是学习面对“挫折”的机会。

5.5 师生间应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

关系, 学生可以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益友, 经常与老师进行沟通, 分享自己的见解, 老师也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 并能够身体力行, 成为学生的活教材。

参考文献

[1]张长珍.物理教学中渗透情商教育的思考[D].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004, 11.[1]张长珍.物理教学中渗透情商教育的思考[D].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004, 11.

[2]母小勇.从一套新课标教科书看高中物理课程改革[J].物理教师, 2005, 4 (26) .[2]母小勇.从一套新课标教科书看高中物理课程改革[J].物理教师, 2005, 4 (26) .

[3]李继红, 张清早.实现高中物理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模式[J].物理教学探讨, 2006, 7.[3]李继红, 张清早.实现高中物理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模式[J].物理教学探讨, 2006, 7.

[4]李志文.高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论坛·教育研究.[4]李志文.高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论坛·教育研究.

[5]陈习新.浅析中国教育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5.[5]陈习新.浅析中国教育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5.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与创新 篇10

一、选择与设计“交往”的“开放”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传统的教学 是把这种交往仅作为“师传生受”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观要求把这种交往变革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只有平等的“对 话”, 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往, 既包括物理需要、物理兴趣、物理知识、物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又包括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 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往, 实现师生互动, 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加强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是选择和设计开放的物理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实际上, 现实生活世界中蕴藏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物理教育资源。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物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物理的过程中, 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物理教育资源与物理教材知识两者融通起来, 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 就有可能深刻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 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物理课程中所涉及的力、运动、电路、传感器、电动机、发电机等知识, 既是书本物理知识, 又是生活中的物理。引导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 不仅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而且引发联想、生成创意。

二、活用教学方法, 防止课堂教学模式僵化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没有最好的方法, 只有较适宜的方法。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是, 老师在教学时, 先出示例题, 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 接下来老师进行讲解, 最后让学生做一些练习。在很多情况下, 学生是经过反复操练形成某种技能的, 这种教学方法是过去所强调, 对提高应试考试有时也有效, 但是这种练习如果过度进行, 就会导致学生形成对待学习的负面态度。

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 过度地注重模式, 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 往往只流于形式, 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各种教学方法在实现目标方面都有其独特作用, 但也有其缺陷, 每一种方法和模式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是建立在一定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的。 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生等都是可变因素。因此, 课堂教学中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建构多样化、最优化的课堂教学体系, 做到“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进行设计, 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 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应弄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 然后选择所需要的仪器和实验条件, 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 画好记录表格, 等等。教学中, 教师可先有示范, 让学生模仿学习, 也可由教师提示, 学生独立摸索安装调试仪器, 进行实验步骤及完成实验表格的填写。

四、注重培养实验中的物理思维方式

在实验中常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有等效法、累积法、控制变量法、留迹法、图像处理平均值法, 这要学生能够领会和理解, 并能在每个实验中找出到底用了什么物理思维方式。比如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就用了等效法 (用位移代替速度) 、累积法 (重复打了许多点) 、留迹法 (用复写纸留下小球落地后的点) 等物理思维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启发学生找出各实验中的思维方法, 能够让这些思维方法深入学生的脑海, 并用于那些可能遇到的探索型、创新型物理实验题。

五、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育创新意识已深入课堂, 深入到物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作业的设计也要创新, 要以批判的眼光继承与发扬传统物理作业的优点, 抛弃难、繁、偏、旧的弊端, 淡化浓重的人为编造痕迹,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设计形式多样, 异彩纷呈。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 例如在《汽化和液化》一节教学后, 为学生设计的作业内容是:炎热的夏天, 小狗常常张开嘴, 伸出长长的舌头, 小狗为什么会这样做? 类似这种物理联系生活, 生活离不开物理的激趣作业, 为学生提供了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空间。

六、开展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课堂教学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获得物理知识, 促进物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

七、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 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二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 应努力成为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还要注重科学探究, 多让学生参与探究, 经历探究过程, 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课堂教学与高中物理 篇11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措施

一、有效备课,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1、备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和钻研教材,对其各方面有一个全面了解,不仅要明确本学期各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把握好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更要把握好每课的知识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2、备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步到位;同时,学生学习知识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这一部分掌握得好,而另一部分掌握得差,教师必须做到知其所以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进而做到因材施教。

二、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1、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情境的创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图片等教学工具,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这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产生探索的欲望。

2、利用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讲述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以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悬念,激起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加强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屋及乌”的心理,每个人都有,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喜欢某位老师,进而就会喜欢他所教授的课。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爱学生,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建立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三、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有效性

问题是物理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要让课堂提问体现物理学科特点,避免“满堂问”,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提问的技巧。提问并不一定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有时一段文字或一个实验等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一个有灵性的问题也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这是物理的学科特色。物理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开展物理实验或分析实验现象时让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动量定律”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快抽纸带和慢抽纸带观察笔帽的不同结果,通过观察鸡蛋直接掉在海绵上和掉在水泥地板上的不同结果而让学生发问,深层次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学生平时没有认真思考过,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会激起学生对新课题的兴趣。

四、巧借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物理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多媒体具有声像并茂的特点,可以引起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形象化。如超重与失重现象电磁感应现象和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等复杂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教师用语言、图片很难表达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物理知识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看动态的物理过程,再结合课本的知识,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

五、加强实验,还物理教学的本来面目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新教材在这方面有重大突破。但是,能否完全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待物理教师认识和实验能力的提高。教师不仅要重视做好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更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力,把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引入物理课堂。要适时开发、补充课堂演示实验,布置学生课外实验作业。这样,才能真正避免把物理当作数学应用课,还原物理教学的本来面目。同时,在实践、动手中让学生体验物理研究的成功与快乐。比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节时,将学生带入实验室或将实验仪器搬入教室(每小组一套)进行上课。上课时,先让学生阅读材料,明白教材中的几个实验怎么操作,需得出什么结论,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而且要学生们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而探究出物理规律。这种方式比教师唱独角戏更易接受,能让学生动手探究实验,亲身体验物理实验过程,进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优化教学评价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考试作为评估学生的最终手段,以分数来评定学生是否优秀。而在新课程理念中,考试只是评价的方法之一,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有意识地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结合起来,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具体来说,一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转变,对其转变给予适当的评价;二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三是改变书面测验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方法,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总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教师只有勤奋钻研,仔细探索,优化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建党.《关于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科技创新导报,2013(33)

[2] 徐福来.《浅议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考试周刊,2013(68)

课堂教学与高中物理 篇12

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老师负责将知识灌进学生的脑袋中。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仅提高不起来, 还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 不会主动思考学习, 教学效果往往不好。许多时候, 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理解力是否够强, 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物理方面的基础薄弱, 也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

其实, 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仅有老师, 还有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只是老师向学生单向授教的过程, 而应该是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过程。互动过程可以以对话、聊天、讨论的方式进行, 这较传统的枯燥空洞理论说教要更生动。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 老师也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对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办法。这样, 在很多情况下, 老师不需要讲太多学生就能自主的解决了问题, 而且理解更深刻, 学生和老师都轻松。

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教学活动是面向所有的学生的, 应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老师应注意观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并注意适时的引导, 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尽可能创造出一个轻松活跃的互动氛围, 使学生能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根据笔者的课堂实践, 提出了几种方法来促进互动式教学的实施。

1.1 鼓励每个学生, 增强他们的信心, 促进他们的积极思考, 从而锻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许多研究表明, 人们更倾向于对自己擅长的领域感兴趣。鼓励学生, 可以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暗示———“我很优秀“, 从而促进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而兴趣是学习的前提, 这样学生就能积极思考, 投入到学习当中。所以, 所有学生只要找对方法, 都能学好物理。

1.2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

从作业和考试中总结学生的易错点, 在评讲时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讨论易错的内容, 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认真思考, 自己觉察出错误并进行改正。这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防止再犯错误。

1.3 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解时, 先询问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根据学生对它的理解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最后由老师将理解偏颇的地方进行纠正。

2 课堂生动, 激发学生兴趣

2.1 充分运用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多, 如先进的教学设备等等。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尤其是高中物理的学习。物理的许多理论都是抽象的, 单靠口头教授很难使学生理解, 一旦理解不了, 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兴趣自然提不上去。运用先进设备辅助教学, 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给学生新鲜感, 另一方面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相对具体形象, 促进学生正确的理解, 更能把握住理论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

2.2 联系生活经验, 引发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并

引导他们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分析解释, 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分析的好习惯。物理授课时以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大多数学科的学习都是以实践为目的, 很多科学发现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老师应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和思索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加。

2.3 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性, 使课堂教学不压抑。

传统教学由于老师负责单向灌输知识, 学生仅负责接受知识, 课堂气氛不免压抑, 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 所有人都有一个感觉:想睡觉!所以授课时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活跃气氛。

3 重视实验,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精神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物理知识的把握是教师教学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本上提到的验证性实验, 教师可以做演示, 然后交给学生。也可以进行分组, 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设计实验, 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在设计实验前必然需要自主掌握实验的原理, 也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也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同时, 在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途径感受实验的内容, 这种经历使他们印象更加深刻, 知识掌握的也就越牢靠。

分组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 尽量做到各有分工, 顾及到每个学生。除了书上要求的实验,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自创小实验, 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 改变题海战, 重在把握重点, 举一反三

有些教师一味强调做题, 结果做的题越来越多, 错的题也越来越多, 学生的积极性也消失了。题是要做的, 只是不能贪恋量, 而是应该注重质。每做完一套题, 教师都应该根据学生的易错点进行透彻的评讲, 然后搜集一些相似的题型进行检测, 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而且, 应定时反复的总结曾错过的题, 举一反三, 加深印象, 做到这种类型题得准确性的提高。

5 引导为主, 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

新课改后, 教学的重点由“要学生学”向“学生要学”转变, 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其实在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教学, 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曾经看过一段物理教学视频, 课上老师将学生进行分工, 给每个学生分配了一课进行讲解, 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生虽然没有老师讲的好, 但是多数学生都把握了那节课的重点知识, 然后教师就不足之处进行补充纠正, 教学目的达到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也达到了。

6 不断进行探究式教学尝试, 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探究式教学是模拟科学工作者在面临问题时, 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整合有效内容, 然后进行试验探索, 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时, 老师可以尝试此种方法。探究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样我们就可以为物理学科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结束语

虽然新课改后, 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转变, 课堂效果也较传统教学有了提高, 但是在我国的许多学校传统教学依然占据着主要的位置, 这与我国的高考制度息息相关。为了真正将课改深入每个校园, 体制的改革是不可逾越的关键因素。因此, 希望教育部能够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使中学教学改革惠及每个地方, 深入每个校园, 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秋玲.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观察思考, 2010 (1) .

[2]张晓芳.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方法的几点尝试[J].中学教师, 2009 (5) .

[3]黄卫华.关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物学, 2005 (1) .

[4]陆学新.对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新课程学习, 2009 (10) .

上一篇:传统知识下一篇:虚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