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知识

2024-08-19

传统知识(共12篇)

传统知识 篇1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 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话题不断被西方知识产权强国高调提起的今天, 许多国家和民族中有着几千年悠久传统的知识遗产却被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肆意践踏, 他们凭借自己科技和法律的强势地位将这些民族的传统知识据为己有, 使之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例如, 好莱坞动画片《狮子王》的配乐“雄狮今夜沉睡”就是改编自非洲祖鲁族民歌。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姜黄案。姜黄 (Curcuma longa) 是一种姜类植物, 能产生橘黄色根茎, 被印度人用作烹饪时调味的香料, 而且其特性使其成为医药、化妆品以及染料的有效成分, 作为药品, 一般用于愈合伤口和皮疹。姜黄被用于愈合伤口和皮疹在印度已经有数千年了, 包括一份古代梵文文本在内许多古代文献对其都有明确记载。1995年, 密西西比医学中心的两位公民竟然宣称自己拥有该专利, 并且成功申请专利, 被授予名称为“姜黄在伤口愈合中的应用”。2.印度楝树案。印度楝树 (Azadirachta indica) 是一种产自印度和南亚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树木。因为它可以作为天然药品、农药和肥料, 目前在整个热带地区都有种植。印度楝树的提取物可用于对抗侵袭粮食作物的数百种害虫和真菌病害;从其种子中提取出来的油可以被用于治疗伤风和流感;人们相信将其混合在肥皂中可以提供低成本的疟疾、皮肤疾病, 甚至是脑膜炎的缓解剂。印度楝树种子的提取物的杀真菌作用是已知的并且该提取物在印度农业中被用于保护作物已有数个世纪。1994年欧洲专利局授予美国公司W.R.Grace and USDA名为“采用疏水方式提取印度楝树油, 用于防治植物真菌的方法”的欧洲专利。3.死藤水案。整个亚马逊流域的当地部落的巫医们世代都用banisteriopsos caapi的树皮制造一种称为“死藤水”的祭祀饮料。巫医们在宗教仪式上使用死藤水 (表示“灵魂之藤”) 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与灵魂相会和预言未来。一个美国人Loren Miller在1986年6月获得了一项美国植物专利, 该专利授予他对所谓的B.caapi品种 (他称之为“Da Vine”) 享有独占权。该专利的说明书中描述“该植物是在南美的亚马逊雨林的一个家庭花园中被发现的”。该专利权人声称Da Vine代表一种与B.Caapi不同的新品种, 因为花的颜色不同。

上述几个案例说明了保护传统知识迫在眉睫, 在对其上升到法律高度保护之前我们必须厘清传统知识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 这亦是笔者的写作初衷。以下分别阐述传统知识的名词释义、特征和分类。

一、传统知识名词释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 传统知识 (英文中称为traditional knowledge) 是由传统和知识两个词语结合而成的。传统是与现代对应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传统的解释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 传统的基本含义是世代相传的事物, 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 具体地说, 传统包括物质实体, 包括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信仰, 关于人和事件的形象, 包括管理和制度。这里的传统是包罗万象的, 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 其实质就是崇尚过去的成就和智慧, 崇尚蕴含传统的制度, 并把传统社会的行为模式视为行动的指南。传统象征着社会秩序与和谐。因此, 传统是秩序的保证, 是文明质量的保证。知识英文为knowledge, 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结合对传统和知识的理解, 我们可以初步划定传统知识的基本外延:人们世代相传的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具有某种特点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属于人类主观意识范畴的组成部分。因此, 处于完全自然状态下的生物和遗传资源不属于传统知识的范围。

二、传统知识的特征

传统知识作为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这一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构成要素, 在具备知识的一般特征 (即共性) 的同时还应具有与知识体系中其他成员即现代知识相区别的个体特征, 即个性, 下面重点论述传统知识的个性。

1. 传统性。

传统性是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相比较而言, 在知识的形成及应用方式上所具有的特征。与现代知识不同, 传统知识的创造、创新以及表达通常不是通过正规的、制度化的方式而是代代相传的, 意味着该知识的创造和使用属于群体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可以说, 在传统群体或其成员应对社会环境变化挑战的过程中, 在传承各种传统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传统知识。而且, 由于大多数传统知识是未被文献化或是约定俗成的, 它们基于传统的信仰、准则和实践, 历经了数世纪的以家族为单位的尝试和谬误、成功和失败, 并通过口传心授而世代延续至今, 作为“历经数代人的试验和尝试而达成的成就, 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的经验。”

2. 地域性。

地域性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传统知识彼此区别的现实基础, 从传统知识建立的物质基础及其内容所反映的精神信仰都可以得到体现。民间传说、民歌、传统医药等无不体现地域性的特征。分析其根源, 还是因为传统知识是生活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通过某种持续生活方式积累起来的, 反映的是相同的文化和精神追求。虽然某一社会群体也会或多或少地接受、学习外来的生产和生活知识, 但当地的精神文化是深深植根于其历史和思想的价值体系之中的, 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

3. 社群性。

与现代知识相比, 传统知识是超越个人的。传统知识及其发展不是靠单个社会成员智慧与灵感完成的, 而是由其所在的群体, 甚至相关联的多个群体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共同完成的。同时也为该社群集体所共有和体现, 进而成为各社群借以相互区别的标志。

4. 变异性。

传统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 不会完全保持其绝对的同一性。历史上各种传统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无论何种传统, 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没有不变的传统。每一种传统都会因时间的不同和空间的差别而发生质或量、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在相关的群体依然按照传统方式生产与生活的前提下, 这种知识将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永远不停歇。在不同的时代, 传统知识的传承人会赋予其不同的时代特征, 甚至会使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凡是已经被相关的群体放弃或改变了的传统知识将面临灭绝的可能。

三、传统知识的分类

传统知识包含内容十分广泛, 且表现形式各异, 笔者认为应以传统知识所包含的要素为标准对之进行分类。此种分类标准着眼于传统知识本身所包含的要素种类, 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可以覆盖传统知识内容的全部;而且各种传统知识从所包含的要素的角度出发均可被明确归类, 彼此不易出现交叉重叠现象。据此笔者将传统知识分为三类:艺术类、科技类与习惯类。

1. 艺术类。

此类传统知识是指从内容上看主要体现艺术要素的传统知识。应当明确, 在艺术类传统知识中, 并非绝不包含技术或习惯因素, 只是相对于艺术因素而言, 技术或习惯因素处于次要地位。由此, 在实践中应划归此类的传统知识主要包括: (1) 民间文学, 主要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的艺术形式, 如故事、传说、寓言、叙事诗、编年史、神话等。 (2) 声音、动作或声音动作结合艺术, 如舞蹈、音乐、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哑剧、戏曲、曲艺、杂技等艺术形式。 (3) 造型艺术, 主要指以手工或以其他方式制作的造型艺术品、装饰品等, 如绘画、雕刻、陶土艺术、玛赛克、木刻、金属制品、编织品、刺绣制品、纺织品、服饰装束、乐器等。

2. 科技类。

此类传统知识是指从内容上看主要体现科技要素的传统知识。如上所述, 在科技类传统知识中, 并非绝不包含艺术或习惯因素, 只是相对于科技因素而言, 艺术或习惯因素处于次要地位。由此, 在实践中应划归此类的传统知识主要包括:1.科学知识, 主要指物理、数学、天文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2.技术知识, 主要指生产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 如冶金、医药、纺织、农业耕作、建筑、狩猎、捕鱼技术知识等。此类中的传统医药在传统知识领域内地位重要, 曾一度是传统知识的主要内容是指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土著理论、信仰与经验形成的, 不论能否解释清楚, 旨在维系健康, 并用于防治、诊断、改善或治疗机体与心理疾病一整套知识、技能与做法。在某些国家, 补充医药、变通医药、非常规医药等术语往往与传统医药交替使用。

3. 习惯类。

此类传统知识是指从内容上看主要体现传统习惯要素的传统知识。如上所述, 在此类传统知识中, 也并非绝不包含艺术或技术因素, 只是相对于习惯因素而言, 技术或艺术因素处于次要地位。由此, 在实践中应划归此类的传统知识主要包括:宗教传统仪式如宗教典礼、宗教礼拜的地点、祭奠礼服等;民间习俗, 如传统节日、传统饮食、婚丧习惯、服饰传统、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传统游戏、民间谒拜禳灾祭典风俗等。

四、结束语

科学、准确地界定传统知识的法律概念是建立传统知识法律保护体系的逻辑起点, 对于一个可能的保护体制的类型和范围也有着重要影响, 但传统知识本身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这一任务的艰巨性, 但愿本文对传统知识相关概念的分析对建立完整的保护传统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有益。

参考文献

[1].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 吕乐译.论传统.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2

[2].[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上海:三联书店, 1997

传统知识 篇2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周、秦、汉代以右为上。“左迁”表示降职。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文南向坐”。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八个字。旧时迷信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方;三公面向北方,以站在东方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西,以西为上。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传统知识 篇3

关键词: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文化自觉

历史证明,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反省,最初都是从“少数人”开始的。他们不仅推动了文化发展,也促就了自身的身份定位:成为超越阶级属性、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忠实于社会价值体系的文化主体。

一、传统知识分子: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实践新道德的老绅士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路程中孕育、诞生、成长与壮大起来的新兴社会阶层。在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中,他们发挥了先驱者、倡导者、领路人的作用。他们脱胎于洋务运动,惊醒于民族危机,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民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自觉承担起时代的使命。1895年4月的“公车上书”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仅已经接受了一定的新型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新型知识,并且将传统士大夫“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入世情怀转换为关注国家富强、民生幸福的公共情怀,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群体的诞生。

对于清末形成的知识分子群体,曾有学者归纳其特点如下:第一,他们没有政治传统的阶级性,而是在个人凭籍各项有利的发展条件下成为社会领导分子。第二,他们是受教育的分子;但却限于正统的知识灌输。其他如僧徒的研究佛法,工商的书算技术,优伶乐工的传习技艺,均不被视为知识分子。第三,他们是传统职性分类中的“士”,即传统社会中士农工商四民之一。第四,他们对于身份立场,有一定的自我认知,即一要有开拓并延续民族文化的使命;二要有担负国家政治的责任和过问政治的兴趣;三要有谋致全民幸福乐利的抱负;四要有悲天悯人之情怀,淑世之热肠。①清末知识分子无论从出身还是特性而言,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所定义的“传统知识分子”(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在很大程度上相吻合,即在社会变动过程中,仍然凭借着文化的持续传承而保持相对稳定地位的知识群体。他们主要来自于那些与过去的经济结构或生产方式(如封建的生产方式、小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等)相联系的知识分子,而当这些旧的生产方式没落或退出历史舞台后,这些知识分子仍然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而存在,代表着一种历史的连续性,如教士阶层等。②

“传统知识分子”通常是独立的、自治的,超越一切社会利益和集团之上,代表普遍的真理与正义。这一观点从知识社会学创始人卡尔·曼海姆的“自由漂移”(Free-Floating)知识分子理论中可以找到一定支撑。曼海姆认为,知识分子并不是一个有着一致经济地位和阶级关系的社会阶层,即他们疏离于社会各阶级之外。这种疏离是知识阶层可以超越狭隘的特定阶级或阶层的局部利益和意识形态,进而达到普遍的、公正的判断和真理的必要保证。也就是说,知识分子是一个“无社会依附性”(Unattached)的“自由漂移”的阶层。③针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余英时曾指出,“士”作为“社会的良心”,不但理论上必须而且实际上可能超越个人的或集体的私利之上。因此,不能用社会属性决定论来抹杀“士”的超越性,即“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为社会属性所完全决定而绝对不能超越者。④因此,从士大夫蜕变而来的知识分子不少都带有一定的传统知识分子的色彩。

自先秦百家争鸣起,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一为学而优则仕,二为退而修书、传道解惑。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彻底切断了传统知识分子借仕途实现自身价值的常规途径,教育与出版成为他们施展才华与抱负的主要平台。作为“知识生活的制度化场所”,中国近代出版业为转型中的士大夫提供了失去庙堂后的话语空间和生存之道。反向看之,也可以说转型中的士大夫为这一个时期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人才基础与精神根源。在这场浩大的启蒙运动中,知识分子意识到了兴办教育和编译书报的重要性、紧迫性。有着浓烈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的旧式学人纷纷投身出版行列,继续自己的人生使命。而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出版业既未完全为国家权力所控制,也远没有被商业机制所挟持,也由此成为知识分子的理想家园。张元济、高梦旦、杜亚泉、蒋维乔、庄俞等旧式文人无不怀着治国安邦、开启民智的热忱投身出版业。作为商务编译所最初的编辑群体,他们无疑是从事启蒙事业的先驱。

传统知识分子因其独立、自治,超越一切社会利益和集团之上的自律,当身处时代潮流之中,往往能不受潮流裹挟,与政府、政治保持适度的距离,因而表现出务实、稳健的姿态。从务实的角度来看,因编辑教科书可以从最基础的教育做起,有最广泛的读者群,带有传统知识分子色彩的出版人对于教科书的策划和编写作出极大奉献。高梦旦在考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后,“发愿要编一部适合于当时中国的中小学教科书”。⑤而张元济鉴于英美传教士所编教材“大都以阐明彼教为宗旨,亦取径迥别,与中学绝无关合”,故明确主张“勿沿用洋人课本”。⑥从稳健的角度来说,因坚信建设现代文化事业不可以否定、摧毁中国固有文化为代价,他们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遗产与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张元济、陆费逵都曾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其身后更有高梦旦、孙毓修等同人的全力支持。

也正因为这种身份认同,传统知识分子多被贴上精英主义、保守主义的标签。王元化在评价杜亚泉时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百余年来不断更迭的改革运动,很容易使人认为每次改革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不够彻底,因而普遍形成了一种越彻底越好的急躁心态,在这样的气候下,杜亚泉就显得过于稳健、过于持重、过于保守了。”⑦这段话同样可以用在多数旧式文人出身的知识分子身上。事实上,杜亚泉在近代自然科学的普及上功不可没,张元济始终重视西方学术著作的推广,他们的现代视野和科学态度不可被忽视。在1936年由蔡元培、胡适和王云五策划编辑的《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中,张元济被学界朋友们称作“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也是能实践新道德的老绅士”。⑧这种论述是对以张元济、高梦旦、杜亚泉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思想性格和文化态度较为客观的写照。传统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与传统无法割裂,故在精神上难脱儒家思想的窠臼,这造成了他们在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时的迟疑。但与此同时,他们不仅认识到知识更新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体会到文化传承对于民族延续的重要性,并从这个高度出发,高屋建瓴地布局、规划文化生产。因此,他们带给中国出版业的不仅是丰厚的文化资源,更是一种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文化胸怀。在这一点上,传统知识分子值得敬仰。

nlc202309012249

二、有机知识分子:知识—政治精英的典范

“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 Intellectuals)是葛兰西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论断,主要指与阶级一同创造出来,与一定的社会体制或利益集团存在着某种有机的思想联系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自觉地代表着某一个阶级,并作为阶级或阶层的代言人出现。⑨理解这一定义首先要领会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实践不能没有哲学的指导,而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指导实践。实践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思想与行动结合。由此,“知识分子”并非固定的称谓,它只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知识分子不是价值中立的旁观者,而是率领大众投入到革命实践中去的组织者和建设者。所谓“有机”有两层含义:一指与特定社会历史集团的“有机性”,即每一个社会集团都会产生出与其保持紧密联系的知识分子阶层;二是指与大众的“有机性”,即知识分子不仅教育和启蒙大众,其自身质与量的发展也与群众运动息息相关。在群众运动中他们的知识水平得以上升,社会影响力也得以提高。有机知识分子阶层一旦形成,就成为调节和联系各个不同社会集团的中介,不再仅隶属于某个集团,而是属于全社会。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并不拥有葛兰西的理论,但他们无疑具有“有机知识分子”的禀赋。与前辈相比,他们接受了现代新式教育,摆脱了传统文化权势的阴影,并深受西方科学、民主、自由理念的影响,打碎了封建伦理纲常的桎梏。因此,他们拥有更为强烈的公共关怀和更为犀利的批判意识。1923年,丁文江在燕京大学发表题为《少数人的责任》的演讲,“中国晓得一点科学,看过几本外国书的,不过八千。我们不是少数的优秀分子,谁是少数的优秀分子?我们没有责任心,谁有责任心?我们没有负责人的能力,谁有负责人的能力?”⑩这种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在中国近代文化自觉期间越来越鲜明。五四之后,知识分子内部逐渐分化,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各异,但这一“少数人的责任”却成为众多不同派别知识分子的基本公式。

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主权独立、政权稳定的现代民族国家。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建设存在双重政治困境:一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终极精神缺失,而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石便是寻找到一套全社会都能接受的共同信仰;二是国家建设的主导社会力量缺失,近代中国没有一个社会阶层能够独立完成国家建设的重任。如何应对这种政治困境是完成国家建设历史使命的核心命题。因此,运用政治的力量进行信仰重塑与组织重建是国家建设首要的和内在的要求。?入世与参政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质,然而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现代性的冲击破坏了知识分子与政治的有机联系,造成他们身份认同的危机,但知识分子“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始终存在。五四之后,进步知识分子在国家重建的过程中找到了为生民托命的方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立场。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士人“内圣外王”的政治传统,另一方面又发展出列强侵略下救亡图存的政治觉悟,逐渐向“知识—政治精英”转化,形成了新时代下的身份认同。他们在各种思潮与主义中选择了社会主义作为社会的共同信仰和国家建设的基石,组织并参与共产党形成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并联合其他无产阶级,把知识分子的精干运动扩大为全民性的“群众运动”,将“少数人”的文化自觉延展为最大多数人的文化自觉,最终完成了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这些知识分子正是葛兰西所定义的“有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有机性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在市民社会中表现出明显的亲民性,即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互相沟通,进行情感联系,传播意识形态文化,在政治社会则表现出明显的参政性,在思想文化领域则通过进入上层建筑争取文化领导权。?而这几个方面恰在出版业得到最佳的结合,这也是为何有机知识分子同样重视出版这个思想舆论平台的原因。邹韬奋、茅盾、黄洛峰、杨贤江、徐雪寒都是近代著名的革命出版人。作为有机知识分子,他们自觉将出版事业视作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抗日民族救亡运动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民主解放运动中。《生活》周刊创立时,其宗旨是“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但时局的动荡,尤其是国民党对中国革命军事与文化的双重围剿,使得其“渐渐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1933年至1935年,邹韬奋远赴欧美、苏联,在考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相信,“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决不能依靠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和寄生虫;中心力量须在和帝国主义的利益根本势不两立的中国的勤劳大众的组织”。1936年《生活日报》在香港创刊,其宗旨为“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这体现了邹韬奋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立场,和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转化。胡愈之曾评价邹韬奋:“他的热情奔腾喷发出生命火花的如椽巨笔,和他领导创办的遍及后方和前线、国内和国外的生活书店出版事业相结合,才能使他在三四十年代前后十余年间,成为全国爱国青年的精神导师,形成鼓舞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宣传堡垒,在抗战前后时期,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的成长发展。”

萨义德说过,“知识分子的声音是孤独的,必须自由地结合一个运动的真实情况,民族的盼望,共同的理想追求,才能得到回响。”精英振臂一呼,划破黑夜的长空,民众的认同则将星星之火燎原。有机知识分子借出版的平台传播革命的思想,在发展出更多的有机知识分子的同时更为无产阶级争取到了文化话语权。他们在民族解放与国家建设过程中以鲜明的大众文化立场和积极的政治参与精神冲锋陷阵、一往无前。在这一点上,有机知识分子同样值得敬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士大夫’”。在近代社会结构的剧变中,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将高远的理想落实到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在这个过程中,新一代职业出版主体得以形成。作为文化自觉中的“少数人”的代表、文化自觉从“少数人”走向多数人的桥梁,他们在文化自觉中诞生,在文化自觉中历练,在文化自觉中成熟。他们往往具有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等多重身份,因此,这个时代的出版活动也就自觉承担了文化、思想、教育和社会活动等多重层面的责任。相比之下,传统知识分子更大意义上意味着“启蒙”,有机知识分子则更大成分上代表了“救亡”。但一方面,二者并不能涵盖知识分子的全部:社会解体的迅速和新旧观念的交错使人们的思想经常处在动荡变化的状态中,同一个人文艺观念可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却是封建主义的,前期可能是进步的,后期却是保守的。这正是历史的复杂性所在。另一方面,二者也拥有使殊途得以同归的理想:以天下(人民的、公共的利益)为己任,对人生尽一份道义的责任。知识分子可谓出版之脊梁,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出版业在国家与社会的转折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雨晗,《现代出版》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注释:

① 王尔敏.清季知识分子的自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②⑨[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

③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6~166.

④ [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

⑤ 郑贞文.高梦旦在商务印书馆//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3卷) [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257.

⑥ 张元济.张元济诗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72.

⑦ 王元化.《杜亚泉文选》序//杜亚泉.杜亚泉文选[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

⑧ 汪凌,张元济:书卷中岁月悠长[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57.

⑩ 丁文江.少数人的责任[N].努力周报,1923-8-26(4).

刘晔.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33.

龚琰.葛兰西论知识分子的“有机性”[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邹韬奋.韬奋全集(3)[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56.

邹韬奋.韬奋全集(7)[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03,11,672.

胡愈之.我的回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361.

[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85.

胡适.领袖人才的来源[N].独立评论,1932-8-7.

探析我国传统知识法律保护问题 篇4

(一) 传统知识的概念

“传统知识” (Traditional Knowledge, 简称TK) 一词虽然己在国内外广泛的使用, 但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国内外学术界、立法界对传统知识的概念所持观点各异, 主要可分为否认定义、列举定义和概括定义三种。总之理论界关于传统知识尚未提出一个涵盖内容全面、抽象本质清晰、界定地位准确的定义。

综合学术界各方的观点, 本文将“传统知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某一个或多个社群所持有的、主要依靠非正规方式世代传承或保持的、表现为凝结艺术、科技及习惯等要素的各种知识的总和。其主要体现为民间文学艺术和传统医药知识,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下位概念。并且传统知识具有传统性、区域性、经验性及通延性四个基本特征。

(二) 传统知识的分类

由于传统知识所涉及的领域非常之广, 因此分类对研究传统知识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不同种类的传统知识之间既存在共同点又有本身的特殊性, 所依据的标准不同, 传统知识被分的类型也会不同。例如:根据是否与宗教信仰相关, 可将传统知识区分为宗教信仰性传统知识和世俗化的传统知识。从保存和传承形式的角度而言, 传统知识可以分为文献化传统知识和非文献化传统知识。从WIPO对传统知识保护范围界定的角度出发, 可将传统知识分为传统科技知识、传统文化表达和传统标识三类。

本文则是采取实质分类的方法, 将传统知识分为三类即艺术类、科技类和习惯类。

二、现行我国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分析

我国是一个传统知识资源大国, 如中医药、民间文学、民间手工艺、民族服饰、传统烹饪方法等都属于传统知识的范畴。近些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传统社群的传统知识都频繁遭到发达国家可怕侵夺, 作为传统知识资源大国的中国保护传统知识己是刻不容缓, 我国政府也开始认识到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并且逐渐加大传统知识的保护力度, 并维持不断地推出有益的政策和法规。我国对传统知识立法保护的重视, 不仅体现在知识产权法的相关制度中, 还反映在一些专门的传统知识保护法中。传统知识立法保护可分为: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特别制度保护、传统知识特别权利制度保护三类。

(一) 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

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是指, 不对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做任何调整, 仅对符合知识产权制度要求的传统知识提供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 具体包括著作权及邻接权、外观设计和专利、商标、地理标识等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

通过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条和第六条, 以及《专利法》相关条款对遗传资源保护的规定可以看出, 我国现有的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制度比较完善, 采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方式能够为传统知识提供更为有效的保护。但是, 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模式也存在问题。这就是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前提是传统知识必须能够满足其所要求的各项要件。而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又是专门为保护现代科学知识而设计的, 传统知识难以满足其要求, 因此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模式下实施的传统知识的保护非常有限。

(二) 知识产权特别制度保护

知识产权特别制度保护又称专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 指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框架内, 针对传统知识的特征创设新型的、不同于己有权利类型、专门用于传统知识知识保护的特别知识产权制度。目前, 世界范围内形成的专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主要包括:

第一, 传统知识收录制度。传统知识收录制度包括数据库制度和注册登记制度。我国的传统中药数据库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数据库之一, 这就是我国数据库制度保护传统知识的做法。同时我国也采用了收录制度用以保护传统知识, 例如我国建立了中药数据库制度, 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和报刊文献数据库、藏药数据库等。作为针对传统知识特有的传承方式而创设的传统知识收录制度有其本身的优点, 但是也存在救济成本过高的问题。

第二, 特许权共享机制。指的是要利用传统知识的第三人通过与传统知识权利主体协商, 签订传统知识许可使用协议取得传统知识的使用权, 并对传统知识使用的对象、方式、期限、地域范围和违约责任、纠纷解决机制进行明确约定。我国目前没有传统知识特许权使用方面的明确法律条文规定, 但是现在学术界许多学者支持这种方式。

第三, 来源地披露制度。该制度要求专利申请人在对由传统知识组合或依据传统知识研发而成的智力成果进行专利申请时, 要明确说明该传统知识的来源地, 并提供证据证明取得该传统知识已经来源国或传统知识持有人同意。

总之, 知识产权特别制度保护模式对传统知识保护的力度强于现有知识产权制度, 是目前传统知识保护比较行之有效的一种制度。

(三) 传统知识特别制度保护

传统知识特别权利制度是指针对传统知识设立的, 与知识产权制度相平行自成体系的一种法律制度。我国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药品种保护条例》都属于传统知识的专门立法。传统知识特别权利制度是在参照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基础上设立的专门用于保护相关传统知识的制度, 不仅能够为传统知识提供有效保护, 且不会直接对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冲击, 相关保护措施通过单独立法的方式予以规定。

(四) 习惯法保护

习惯法是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 具有一定强行性的独立于国家制定法的行为规范综合。习惯法规定了传统知识相关权利和义务, 以确保传统社群的需要和传统知识的传承。我国也有借鉴该民族和地区原有的习惯法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知识的做法。虽然习惯法对传统知识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 一切权利的保护都必须通过制度化的形式进行, 传统社区的习惯法只能在立法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完善我国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构想

(一) 我国传统知识保护存在的问题

针对传统知识保护, 我国至今已经有十多部立法, 并且参加了一些相关国际组织或公约。但是, 我国传统知识保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立法过于零散, 没有统一的法律体系, 没有统一的立法指导理念。其次是我国的自主保护意识弱, 对传统知识的商业可用性和文化可塑性认识不够。再次则是我国传统知识保护的客体范围相对不广, 且保护力度不强。最后是我国缺乏鼓励和推动传统知识利用的相关规定, 使得传统知识保护变得被动, 并且保护中缺乏主动宣传、利用传统知识从而限制传统知识的发展。

(二) 完善我国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建议

过去, 我国在传统知识保护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当先完善传统知识的法律制度保护, 从而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笔者认为, 完善传统知识法

律制度需满足以下几点:

第一, 统一立法理念, 从而进行系统的立法, 并要逐渐扩大受保护的传统知识客体, 加快传统知识保护的进程, 不仅在量的方面提高传统知识保护, 更要使传统知识保护有质的飞跃。

第二, 加强宣传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 增强社会大众对传统知识的保护意识, 为深化、统一传统知识保护立法奠定基石, 使得传统知识保护这一条道路更加长远。

第三, 不仅要对传统知识展开法律保护, 更重要的是通过立法的方式促进传统知识的可持续发展, 鼓励以利用的方式加快传统知识保护的进程。

四、结语

当代世界, 传统知识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国际社会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已经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并有一定的成就。而我国是传统知识资源大国, 更加需要富有成效的法律制度来保护传统知识。传统知识保护需要理清思路, 循序渐进, 并且需要在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努力, 使传统知识融入现代社会, 获得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本论文则是对传统知识保护立法进行比较, 并且对我国传统知识现行保护模式进行分析之后, 对我国传统知识保护立法提出几点建议。

摘要:近些年来, 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传统社群的传统知识都频繁遭到发达国家可怕侵夺, 而作为传统知识资源大国的中国保护传统知识己是刻不容缓。文章从传统知识的内涵界定展开分析, 之后对传统知识保护立法进行比较, 接着对我国传统知识现行保护模式进行分析, 最后对我国传统知识保护立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1]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 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版

[2]严永和.《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M」, 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周方.《传统知识法律保护模式比较研究》, 载于《科技与法律》[J]2009年第78卷第2期, 第32至第37页

[4]袁慧.《传统知识国内法保护的比较研究》[D], 2007年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统文化知识题 篇5

1、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2、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3、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4、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B)

A苏绣 B顾绣 C蜀绣 D湘绣

5、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D)

A、士可忍,孰不可忍B、是可忍,孰不可忍

6、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7、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是在:(A)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第二组 1、89、我国古代历法中的24节气中“立夏”这一节气大约是现行公历的什么日子(B)

A、4月5-6号B、5月5-6号 C、5月7-8号 D、4月7-8号

2、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D)A《牛郎织女》 B《孟江女》 C《白蛇传》 D《山海经》

3、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4、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B)

A 8 B 10 C 12 D 145、四大书院中位于江西的是:(A)

A白鹿书院 B石鼓书院 C应天府书院 D岳麓书院

6、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B)

A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

7、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第三组

1、《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A)

A吴 B贾 C王 D史

2、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D)

A《牛郎织女》 B《孟江女》 C《白蛇传》 D《山海经》

3、我国古代历法中的24节气中“立夏”这一节气大约是现行公历的什么日子(B)

A、4月5-6号B、5月5-6号 C、5月7-8号 D、4月7-8号

5、“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7、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第四组

1、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B)

A、《礼记》B《中庸》C、《周易D、《春秋》

2、王维擅长的诗体是(C)

A、咏物诗 B、咏景诗 C、山水田园诗 D、叙事诗

3、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A)

A、西林寺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4、下列作品中作者与作品不相对的是(D)

A.贾谊《过秦论》B.李白《静夜思》 C.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D.汤显祖《西厢记》

5、微剧是什么传统戏剧的前身?(B)

A湘剧 B京剧 C豫剧 D川剧

6、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B、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7、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B)

A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 第五组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D)A、《归园田居》 B《桃花源记》 C、《归去来兮辞》 D、《岳阳楼记》

2、“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A)

A、《水浒传》B、《三国演义》C、《红楼梦》 D、《西游记》

3、王勃是哪个时代的诗人?他的死因是什么?(C)

A初唐 病死 B盛唐 溺死C初唐 溺死 D盛唐 病死

4、不属于文房四宝的是:(D)

A宣纸 B湖笔 C徽墨 D河砚

5、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C)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6、孔子是哪国人(B)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7、地动仪发明于哪个朝代(B)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第六组

1、列哪位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C)A、李煜 B、苏轼 C、李清照 D、苏轼

2、下列哪位作家不是清朝的?(B)A纪晓岚 B冯梦龙C曹雪芹 D吴敬梓

3、“文武二圣”指的是(D)

A孔子 曹操 B老子 关羽 C孔子 刘备 D、孔子 关羽

4、长城的长度为(A)

A、6300公里 B、6000公里 C、6800公里 D、5500公里

5、下列作品中作者与作品不相对的是(D)A.贾谊《过秦论》B.李白《静夜思》 C.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D.汤显祖《西厢记》

6、.京剧服装中男性角色蟒袍上的动物是:(C)

A蛇 B凤 C龙 D虎

7、“宰相”的“宰”最早指:(B)

A高级官吏 B官吏统称 C低级官吏 D皇帝

第七组

1、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B)

A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

2、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3、“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4、地动仪发明于哪个朝代(B)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5、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6、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冯梦龙的著作?(D)

A、《初刻拍案惊奇》B《喻世明言》 C《醒世恒言》 D《西厢记》

7、三冥节指的是(B)

A鬼节 五月节 下元节 B清明节 中元节 下元节

C鬼节 端午节 中元节 D重阳节 冥节 下元节

第八组

1、“小李杜”指(C)

A、李白 杜甫B、李白 杜牧 C、李商隐 杜牧 D、李商隐 杜甫

2、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B)

A、清 B、元 C、唐 D、宋

3、傣族建造竹筒楼的原因不包括以下哪个原因?(D)

A、防蛇 B、防热 C、防潮 D、防洪

4、下列乐器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的是(B)

A、号钟 B、编钟 C、绕梁 D、焦尾

5、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6、民间故事《梁祝》突出反映了我国现行《婚姻法》的哪项基本制度?(C)

A、男女平等 B、一夫一妻 C、婚姻自由

7、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B)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第九组

1、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B)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2、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B)

①承宣布政使司 ②提刑按察使司 ③奴儿干都司 ④都指挥使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标志是(C)

A.顺治帝册封五世** B.康熙帝册封五世**

C.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 D.乾隆时期设立伊犁将军

4、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A)A.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 B.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C.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D.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5、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B)

A雅乐 B燕乐 C清商乐 D蜀乐

6、现存最早的宋词歌谱是:(B)

A《汉宫秋月》 B《白石道人歌曲》 C《白鸟朝凤》 D《 葬花吟》

7、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B)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第十组

1、芍药花大而美,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芍药为----植物。(B)

A、木本 B、草本 C、藤本

2、古代音律分为分为五音,其前后顺序是(C)

A.宫、羽、角、商、址 B.宫、商、址、角、羽

C.宫、商、角、址、羽 D.宫、羽、商、角、址

3、《史记》是中国第一部(A)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史 C.国别史 D.编年体通史

4、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下列医药著作中不是这个时期的是(D)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D.《千金要方》

5、王维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D)

A、清明节 B、端午节 C、元宵节 D、重阳节

6、古人把女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常说的“而立之年”指(C)A、十八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三十五岁

7、.现存最早的宋词歌谱是:(B)

A《汉宫秋月》 B《白石道人歌曲》 C《白鸟朝凤》 D《 葬花吟》 第十一组

1、《望岳》“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中“岳”与“岱宗”同义,皆指(C)

A、华山 B、衡山 C、泰山 D、嵩山

2、古代刑法很残酷,俗称“五马分尸”是指(D)A、大辟 B、弃市 C、凌迟 D、车裂

3、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做菜讲究色香味形。“五味调和”中五味指(B)

A、酸咸苦辣涩 B、酸甜咸苦辣 C、酸甜苦辣麻 D、辛酸苦甜麻

4、“六畜兴旺”中“六畜”除牛羊猪狗鸡外还有(D)

A、兔 B、鸭 C、鹅 D、马

5、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C)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6、不属于文房四宝的是:(D)

A宣纸 B湖笔 C徽墨 D河砚

7、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B)

A雅乐 B燕乐 C清商乐 D蜀乐

第十二组

1、司马迁的史记共有多少篇?(A)

A、108 B、120 C、140 D、160

2、《望岳》“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中“岳”与“岱宗”同义,皆指(C)

A、华山 B、衡山 C、泰山 D、嵩山

3、古代刑法很残酷,俗称“五马分尸”是指(D)

B、大辟 B、弃市 C、凌迟 D、车裂

4、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做菜讲究色香味形。“五味调和”中五味指(B)

A、酸咸苦辣 B、酸甜咸苦辣 C、酸甜苦辣麻 D、辛酸苦甜麻

5/.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6、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B)

A雅乐 B燕乐 C清商乐 D蜀乐

7、四大书院中位于江西的是:(A)

A白鹿书院 B石鼓书院 C应天府书院 D岳麓书院

第十三组

1、“六畜兴旺”中“六畜”除牛羊猪狗鸡外还有(D)

A、兔 B、鸭 C、鹅 D、马

2、“花中四君”指(B)

A、梅竹牡丹兰 B、兰竹梅菊 C、莲竹兰菊 D、牡丹莲兰菊

3、“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4、微剧是什么传统戏剧的前身?(B)

A湘剧 B京剧 C豫剧 D川剧

5、中国书法名家辈出,其中《兰亭集序》碑贴的作者是(D)

A、颜真即 B、苏轼 C、蔡襄 D、王羲之

6、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派别中与气功关系最密切的可能是(B)

A、儒家 B、道家 C、佛 D、阴阳

7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影响最大运用最广泛的一部古代著作是(C)A、《论语》 B、《南华经》 C、《孙子兵法》 D、《墨子》

第十四组

1、医治破坏生态平衡这一现代病,不大可能从下列哪种传统观念中得到启示(D)

A、阴阳平衡 B、道法自然 C、天人合一 D、人定胜天

2、“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住处?(B)

A、刘备 B、诸葛亮 C、司马光 D、司马迁

3、在“夸父逐日”中,“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C)

A、驾车 B、骑马 C、奔跑 D、飞行

4、京剧服装中男性角色蟒袍上的动物是:(C)

A蛇 B凤 C龙 D虎

5、“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商隐《无题》

6、“宰相”的“宰”最早指:(B)

A高级官吏 B官吏统称 C低级官吏 D皇帝

7、以下哪件事是《水浒》中梁山好汉武松所为?(C)

A、倒拨垂阳柳 B、汴京城卖刀 C、醉打蒋门神

第十五组

1下列哪一句不是大学中句子(C)

A、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失后,则近道矣

D、李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C、是故君子不用其极

D、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陶渊明的故乡在今(A)

A九江县B星子县 C九江市 D南昌市

3、下列不属于中医的“五术”的是?(D)

A、山 B、医 C、命 D、坤

4、玄奘去西天取经经过了多少个国家?(B)

A、100 B、110 C、128 D、1385、下列哪个不是端午节的意义?(C)

A、纪念屈原 B、纪念伍子胥 C、纪念范蠡 D、纪念秋瑾

6下列哪个称号不是端午节的别称?(D)

A浴兰节 B女儿节 C地腊 D中天节

7、下列不属于八大菜系的是(C)

A、山东菜系 B、四川菜系 C、赣菜系 D、湘菜系 第十六组

1、下列哪个不是端午节的意义?(C)

A、纪念屈原 B、纪念伍子胥 C、纪念范蠡 D、纪念秋瑾

代地理中划分阴阳有一套理论,其中表述山川河流的“阴”是指(B)A.山南水北 B.山北水南C.山南水南 D.山北水北

2、对传统文化要鉴别吸收,下列观点要完全摒弃的是(B)A、重义轻利 B、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C、反者道之动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C)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E、淝水之战、4、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指:(D)A、下棋 B、种花 C、武术 D、驾车 E、舞蹈

5、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书院与地点不对应的是(A)

A.岳麓书院 湖北长沙B.白鹿洞书院 江西庐山

C.应天书院 河南商丘 D.嵩阳书院 河南嵩山

6、古代常说的“关中”指(D)以西的地区

A、阳关 B、山海关 C、玉门关 D、函谷关

7、列不属于八大菜系的是(C)

A、山东菜系 B、四川菜系 C、赣菜系 D、湘菜系

第十七组

1、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B)

A苏绣 B顾绣 C蜀绣 D湘绣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我们常把那些一知半解,却喜欢在人前卖弄的人叫:(D)A、半截剑 B、半段枪 C、万金油 D、半罐子

4、粤剧共有多少行当?(C)

A、十六 B、十五 C、十八 D、十九

5、下列哪个乐曲不是十大古代名曲之一(D)

A、《高山流水》 B、《阳春映雪》 C、《梅花三弄》 D、《汉宫秋月》

6、下列作品不是“临川四梦”的是(C)

A、《牡丹亭》

B、《紫钗记》 C、《金瓶梅》 D、《邯郸梦》

7、重阳节的传说和下列哪个人物有关?(A)

A、恒景 B、后羿 C、王维 D、张衡

第十七组

1、“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篇。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A)

A.浙皖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镇南关起义

2、我国十大名花有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茶花、桂花、水仙及---(A)

A、荷花 B、芍药 C、报春

3、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典籍是(C)

A.左传 B.旧唐书 C.清史稿 D.明史

4、、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A.韩愈B.欧阳修C.曾巩D.柳永

5、人体器官中的肾脏是构成人体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下列四种中药里对肾脏有好处的是(C)A.人参 B.陈皮 C.桑椹 D.陈皮

6、中华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

A.21 B.23 C.24 D.25

7、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乐府双璧”的一篇是《孔雀东南飞》,另一篇是(B)

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报表的挑战 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 传统会计报表; 挑战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095-02

众所周知,在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和辉煌的工业经济阶段之后,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经迈进了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智力资源为依托、高科技为核心、信息技术为支柱、知识为基础,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与规模以及增量,而是直接依赖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知识资本的日趋重要,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环境和生产方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资源不但与劳动力资源、物质资源并称为企业的三大“战略资源”,而且成为三大战略资源中最核心的资源。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以“历史成本原则” 为基础的会计报表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中会计报表的理念、内容、管理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 知识经济背景下传统的会计报表的弊端

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中,会计人员以成本作为评价及入账的基础,他们在进行资产计价时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成本计价,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或消耗,入账的成本就不再变动,在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是资产的历史成本。但是,历史成本所提供的信息对信息需求者缺乏相关性,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它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尖锐批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知识资本作为企业资本源泉,以知识创新作为其发展动力。对知识资本的计价,按照传统计价原则,可能只是几本书的价钱,或是委托培养费以及其他各种取得知识的可证明的实际支出,这无疑会极大歪曲知识资本的价值,用历史成本计价方法即用取得该资源的成本作为其计价成本不能体现知识资源的真实价值。因此,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将会对不断涌现的新的会计事项感到束手无策。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的情况下,这传统的会计报表暴露出很多缺陷,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会计报表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报表的时效性要求。我们知道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 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 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环境已经变为全新的网络财务运作方式,财务管理的空间拓展,财务管理的效能提高。各种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可以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因此会计的核算和反映职能被计算机取代,这就摆脱了几百年的手工记账、算账的繁琐,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预测、决策、经营管理型转变。集团公司可利用网络系统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和远程监控,将众多的会计报表的资源信息集中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能。

(2)传统会计报表无法满足企业对会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需求。在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下,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尤其是以厂房、机器设备主体的固定资产在企业发展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相比之下,以专利权、商标权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甚微,有的甚至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本着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对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有的不予确认,如专有技术;有的虽予以确认,但计价不超过初始成本,如专利权、商标权仅以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及其他相关支出确定,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由于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较小,对会计的真实性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核心,产品制造模式向知识密集产品转变,软资产的类型日益增多,价值越来越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加,有的已居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变得越来越小。例如,只有十几名员工的Netscape公司没有任何传统意义的固定资产,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创造了20亿美元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会计若仍抱着稳健性原则的大旗,若仍坚持历史成本单一计价模式,对自创的无形资产不予确认或仅以不超过初始成本额确认,势必会低估企业整体价值,资产负债表就不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无疑会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同时也违反了客观性和重要性会计原则。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

(3)传统会计报表不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表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传统会计报表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随着金融创新诸如期权、期货之类仅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义务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日益繁杂,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赢利能力的剧烈变化,如不对这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虽然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衍生金融工具尚不多见,对企业的影响还不大,但我们也应该及早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以配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4)传统会计报表无法满足企业对会计报表的前瞻性信息的需求。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投资者迫切希望会计信息能直接用于决策,以求得盈利多、损失少。在决策中投资者所关心的是他们投入资产价值的实际变化,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而将历史性会计信息用于决策时,往往有“ 时过境迁”之感。另外,网络公司的交易对象大多是存在活跃市场的商品或金融工具,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历史成本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较弱。例如,英国的巴林银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亿 -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许多投资者认为,传统的会计报表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2 应对策略

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社会主导的今天,为了满足企业对会计报表的时效性、真实性、前瞻性以及会计报表内容的需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传统会计报表进行改革。

(1)、会计报表要实时报告。目前,我国众多企业的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一般按年、月编制。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大致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年甚至以后几年的财务状况。但面临的现实是知识经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营活动不确定性日益显著,因而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就大大缩短。可以在保留现行定期报告模式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由于 Intrnet 和Intranet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手工系统中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以实时方式完成,时间和周期不再是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企业外部人员可以适时得到企业财务与非财务的动态信息。

(2)会计报表要全面反映企业信息,满足企业对会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需求。会计报表不仅要反映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尤其是以厂房、机器设备主体的固定资产。同时,会计报表也要反映专利权、商标权等代表企业无形资产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本着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对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有的不予确认,如专有技术,有的虽予以确认,但计价不超过初始成本,如专利权、商标权仅以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及其他相关支出确定,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由于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较小,对会计的真实性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3)会计报表要尽可能的反应多方面的信息,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表的需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会计报表除了要反映直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信息外,还要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的信息。在知识经济下,财务报表不仅要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还要反映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不仅要反映企业的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反映企业的定性信息;不仅要反映企业的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反映企业的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反映企业的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反映企业的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無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金融创新诸如期权、期货之类仅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义务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日益繁杂,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赢利能力的剧烈变化,如不对这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因此,会计报表也要设计这方面的内容。

(4)会计报表要尽可能的满足企业对会计报表的前瞻性信息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这就要求会计报表要尽可能的掌握大量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预测企业发展情况,同时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使企业避开可能存在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徐丽军.知识经济环境下的财务报告模式 [J ].辽宁财税,2000 (2).

[2]王华.分析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J ].财务与会计.1999 (1).

[3]梁惠金.试析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基本原则的挑战.龙岩师专学报[J] .2002.(2).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热衷科举的原因 篇7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收买和笼络知识分子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 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它是逐渐形成的。从周代的三年一次“德行道艺”的“大比”、汉代的察举贤良方正的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品评人才优劣授官任用到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 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以后各朝基本沿袭隋制, 明清科举制度更加严密完备, 至1902年才正式取消。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

再来认识一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指五四运动之前、整个封建专制时期的士人, 是以做官为职业的读书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并非什么书都读, 主要是读“儒家”一派的书。读书人为什么一定要以做官为职业呢?自春秋战国时代以来, 作为知识阶层的读书人就有“君子自强不息”的强烈的入世精神, 他们大都有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 而儒家文化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想意识, 使之与人的本能冲动相结合, 构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格心态。《论语·微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 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何为夫子?”……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孔子与其学生周游列国时, 遇到一位隐士荷莜丈人, 丈人骂他们“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不好好劳动, 到处去求官做。孔子就让子路向他解释:读书的人不做官就是不讲大义。长幼之间要有礼节, 君臣之间要有大义。长幼的礼节不可废, 君臣的大义又如何能废呢?读书明理的人去做官, 是行其大义而已) 。可见读书人是以天下为己任的, 认为做官是其天职、本分, 是行“大义”。到了孟子, 他又进一步发挥了士人必须做官的道理。《孟子·藤文公下》中也有一段话:……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 则皇皇如也……’”曰:“士之失仕也, 犹诸候之失国家;仕也, 犹民之耕也。” (有人问孟子:“古时读书明理的人也要出来做官吗?”孟子说:“要做官。古书上说, 从前孔子三个月没有为国君做点事, 就感到惶惶不安。”又说:“读书人不做官。就像诸候失掉了国家;读书人做官, 就像农夫耕种田地一样。”)

但先秦的儒家思想, 并不为各国统治者所欢迎。只是到了西汉, 汉武帝刘彻出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 儒家思想才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逐渐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可以说, 儒家在思想上, 从百家争鸣的辉煌灿烂的文化之林中, 以其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 有利于王者的统治, 才逐步取得了竞争的胜利, 得到优先发展的机会。从职业分工看, 儒家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职业, 专以读书、做官为终身职业。儒家的一套经典叫儒学, 它既是一套教育思想, 又是一套教育制度。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正是通过这套思想教育塑造出来的。作为一种历代思想独尊的优势力量, 一种优势的教育制度, 儒家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优势的选择力量。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它迫使不愿或不能尊奉儒家思想的人在社会中得不到适当的生存权利和适当的发展, 只能默默无闻而死;而信奉它的人却能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因而,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便始终形成一个精神群体———脑力劳动群体。“劳心者治人, 劳力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做官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终生追求。“学而优则仕”、“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自然成为士人、君子的不贰志愿。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保护现状 篇8

从立法方面来看, 2008年, 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其中第四部分特别制定了专项任务, 并且明确提出涉及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保护相关的几个任务, 就有对遗传资源、传统医药、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 这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福音。除此之外, 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给了一个确切的界定。该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们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务和场所, 并明确对其进行了分类, 包括口头文学、传统技艺、医药、传统礼仪等民俗。可以说这部法律的颁布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举足轻重的, 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意义。这也和联合国关于世界范围内各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谋而合。这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知识的权益得到公权力的重视和保护, 有利于其发展。

二、少数民族内部本身的保护不够

众所周知,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且大多居住于一些偏远的地区, 信息相对闭塞, 少数民族自身掌握的很多技艺都源于生活的需要, 当地人把之当成理所当然的东西, 作为生活必备的一项技能, 或者某些民族所独有的特色产品。而当前旅游业发展迅猛, 更多的外来人口接触到了特定社区才具有的东西以后就带走或者采用其他的方式盗用, 以此为商机用于工业生产, 更有甚者抢先注册成为商标或者申请专利用于谋利, 而真正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创造者对此却全然不知, 只有在使用受限时才意识到此项权利已被他人恶性抢先掠夺和占有。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比如美国迪士尼公司找准商机以我国民间故事花木兰从军为蓝本, 并把其制作成为动画电影以后, 获得不菲的票房, 而中国不但没有任何收益却要向美国支付高额版权费才能取得动画花木兰的播放权。这样的例子属跨国性的例子, 国内其他团体或者组织盗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并从中获益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的。这里, 笔者举一个曾经在一个讲座当中从发言人那里听来的例子作为例证:大概是这样的, 在云南某某地区有一个逢年过节的习俗就是敲一种当地特有的鼓, 并有专业的表演团来敲锣打鼓以表示庆贺, 然而有人从中找到了商机, 并把此种表演抢先注册。一旦此鼓声响起, 此人便找到敲鼓者要求付给其使用费。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必定不止这一例, 这首先源于少数民族本身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才给别人有机可乘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少数民族自身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少数民族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生产出诸多的文化瑰宝, 却在保护方面做得不够。我们擅长于生产知识, 但是我们却没有很好地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让其在异国他乡得到了茁壮生长, 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正如前面第一、二点所说, 就我国当前形势来看, 传统文化知识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机遇在于当前国际上和国内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度不断加深, 人们的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且作为一个国家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组成部分, 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因此能够得到很高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这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此外, 从我国国家战略的整体方向也不难看出我国正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升国际话语权。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当中不可不提的民族医药也是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我国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区的民族医药畅销海内外:如云南的三七、天麻, 还有我国贵州的苗药、侗药等, 在经济上都给我国的GDP做了很大贡献。与此同时, 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巩固和提升。然而我们都知道, 事物的发展是具有两面性的, 随着互联网以及旅游业的发展, 工业化的进程加快, 这些对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知识产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正如大家所看到的, 信息的全面开放化就带来了信息复制率的上升, 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假冒民族特有的产品或者是未经许可就私自使用具有文化特征的事物的现象, 这应建全相关对真正的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拥有者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因此, 国家应建立相关法律。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众多, 由于各民族自身的特点和属性的不同致使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迥异, 并在历史长河不断发展和传承当中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给我国的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之战 篇9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 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 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 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 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 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 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 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 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

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 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 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 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 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 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

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 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 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 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 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 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 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 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 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

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 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 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 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 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 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其次, 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 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 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 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 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 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 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 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6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 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 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 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 知识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 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 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 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 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 一切都不是财富, 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 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 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 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 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 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 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 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 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因此, 在知识经济时代, 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 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 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 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首先, 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其次, 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 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再次, 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 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 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 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 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 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 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 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 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 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 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 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

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增长理论, 尤其知识经济所表现出的经济数字化、虚拟化、一体化、全球化、消费与生产的融合等等特征, 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随着知识成为新增社会价值的决定力量, 使社会财富价值的代表货币, 在更加虚拟化的数字经济中运行, 使工业经济时期所表现出的通货膨胀, 进一步发展为泡沫经济。在全球化、一体化、货币自由汇兑、金融衍生品大量存在和信息空前通畅的情形下, 原有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已明显地不能指导现实。

传统知识 篇10

(一) 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 1996年经合组织 (OECD) 明确地将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谓知识经济, 是指以对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经济, 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之上的新型经济, 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的经济。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所有成员国的科研经费的近2/3投向高新技术, 该组织主要成员国的5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完成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事实表明,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二) 知识经济的特点

综合国内外学术观点可以将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一是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产生在多种自然资源几近耗绝、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 其将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 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科学全新的认识。二是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放为主的经济。传统工业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 而知识经济则主要依靠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作用。三是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依靠世界经济一体化。四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 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呈日渐增强的趋势。

(三) 知识经济影响下的会计新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作为反映经济发展的会计体系, 也将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要素的概念被赋予新的内容;会计职能由核算为主向预测管理决策为主转化;会计模式将得到改进;会计研究对象范围拓宽, 向综合化、边缘化方向发展;财务报告体系更趋完善;会计核算日趋规范化、国际化、法制化;会计人员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又是一个财务信息的处理系统, 其依存于一定的客观环境又受一定时期特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 会计必须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 并为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服务。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必须重新构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会计模式, 这样会计才能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与影响

(一) 知识经济对会计假设的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的四大假设都受到了冲击。会计假设是指会计活动进行空、时、量限定的理论, 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虚拟公司成为一种新型的网上企业组织形式。知识经济改变着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 对传统的会计假设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 (1) 知识经济对会计主体假设的挑战。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的特定单位, 其提出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 规定了为谁服务的问题, 传统的企业会计主体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但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突破了会计主体的物理实体概念, 从而动摇了会计主体的稳定性假设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界限将会变得十分模糊。首先,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内容的信息技术革命, 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出现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络实体”, 如“网络公司”。其次, 投资基金的出现和发展对会计主体假设产生了冲击。投资基金主要依靠拥有大量资金对外投资来获取收益,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厂房、机器设备等, 且其投资品种、范围、行业等均不固定, 这为会计主体界限的划分带来很大难度。因此, 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对这种不确定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核算, 会计报表如何在形式和内容上适应这种变化, 是目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2) 知识经济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除非有反面例证, 否则就能够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持续下去, 即可以预见的将来, 企业不再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 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 会计才可以按历史成本确认、计量其资产要素, 事实上这一假设具有很大局限性。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 总是“有限生命”的组织, 一旦能够证明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 该假设就失去了支持的事实基础。 (3) 知识经济对会计分期假设的挑战。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可以将企业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时期, 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 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 但是人为地划分区间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 从而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因此, 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着明显的主观性和任意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极快, 产品生产周期越来越短, 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日历年度作为报告期间, 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周期差距拉大, 所报告的收益和成本的准确程度也就随之大为降低。同时, 随着内部管理会计及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 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 会计分期应以企业需要为基础, 而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4) 知识经济对货币计量假设的挑战。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活动进行计量, 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加快, 使得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 这样就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 冲击了币值不变 (或稳定) 这一假设。知识经济的到来, 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 越来越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近年来, 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们十分重视信息的相关性, 期望财务报告能够提供更多的面向未来的非货币信息。

(二) 知识经济对会计原则的冲击

会计核算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 主要内容为总体性要求准则,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准则和确认、计量要求的准则。会计原则对于会计人员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与会计环境关系密切。在知识经济时代, 传统会计原则必将受到冲击。 (1) 知识经济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影响。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历史成本原则定义为企业各种资产应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随着科技的进步, 生产效率的提高, 资产无形损耗的加大, 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的资产负债表揭示的企业财务状况严重失真, 进而影响企业经营成果信息的质量。而且知识经济是智力支持型经济, 许多与知识相关、没有实物形态、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的隐资产 (如人力资源) 却没能在会计报表中加以揭示。因此, 如果从反映会计主体业务活动真实的价值流动出发, 应以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入账, 这就必然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2) 知识经济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权责发生制主要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 依据权责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 其存在前提是会计分期假设。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的现金流转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对其分析, 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衡量企业的财务资源和财务风险, 预测企业经营和财务前景。与历史成本原则一样, 在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电子货币的广泛应用, 现金流动性加速, 现金流量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提升, 电子联机实时报告也使及时传递信息成为可能。因此, 可行的办法是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结合起来运用。 (3) 知识经济对费用配比原则的影响。在配比原则下, 费用是在其支出的效用真正发挥作用时而非相关现金的支出时予以确认的, 这样在费用的确认中就存在着不适时的问题。“虚拟公司”的出现要求合作各方的合理分配, 配比原则的配比范围扩大了, 即不仅配比实物资产的耗费, 还要配比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的耗费。在对其活动过程进行规范时, 既要考虑与其一般无形资产的共性, 又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 加以灵活运用。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的价值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其摊销期、摊销额难于精确确定, 应据此选择合理的核算方式。 (4) 知识经济对相关性原则的影响。相关性原则, 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必需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会计主要是通过各种会计报表来提供会计信息的, 因此, 在这个意义上讲, 相关性原则也即充分披露原则。传统会计报告, 主要提供财务资本的货币化会计信息, 既不反映人力资产、知识资产的价值, 也不反映人力资本、知识资本, 因而不能满足用户全面了解企业的机会和风险, 以及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需要, 所以, 必须重构会计报告体系, 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在报告中全面、适当、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三) 知识经济对会计职能的冲击

会计职能作用的重心发生变化, 逐渐转向以会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核算并存的局面。人类社会进入以知识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 将使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 需要建立面向市场的会计模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 要强化内部管理, 严格监督,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相应地需要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经济杠杆等, 对企业进行调节和规范经营活动, 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 会计的职能必然由核算型转向管理核算型。在知识经济的管理核算型会计职能模式下, 会计管理职能的强化, 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将合为一体, 重新构建成核算与管理有机结合的会计体系, 成为一个包括事前、事后在内的全面核算和全面管理系统, 更充分地发挥和完善会计职能。

四、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变革与创新

(一) 会计核算观念创新

会计核算观念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确立新的财务资源观念。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企业必须确立新的资源财务观念, 并以此拓宽理财的范围。既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等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 又要确立和利用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 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二是确立“融智”或“融知”比融资更重要观念。知识经济的主体是知识型企业, 其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自然资源和有形资源, 而是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企业从事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员工、技术、市场等, 均以员工的知识能力为基础, 由此而决定了“融知”或“融智”的重要性。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知识和时间资源第一的观念, 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 培育和扩张知识和时间资源, 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 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人本财务观念。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管理相对应的概念, 其要求将人作为社会人或文化人而不是经济人看待, 要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会计核算内容创新

主要包括:一是改革无形资产的相关内容。知识经济时代, 无形资产正在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因素。从这个意义出发, 可以将基于价值创造的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由企业创新活动、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实践所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价值创造来源。鉴于无形资产在企业盈利过程中的作用, 继续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核算无形资产, 特别是将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进行费用化而不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进行反映, 就不能准确地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 甚至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此, 对于无形资产特别是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需要进行改进。二是建立管理核算型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研究开发活动、采购活动等都要运用高科技进行管理, 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这就要求会计管理发挥核算过去、控制现在、参与决策、预测未来等职能作用, 用会计特有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市场, 评估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有利的和不利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和风险, 以便采取对策防范和化解风险, 达到预期经营目标。

(三) 会计核算体系变革

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改进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现行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提供的信息, 大多数是一些有产权交换关系的法律意义上的实物交易, 如销货购货、利息支付和资本支出等。这种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的优点在于其可靠性, 依据某一项具体交易活动或业务发生的实际金额, 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确认销售收入、存货、应付利息的减少或资本的增加。然而在无形资产占主导地位的新经济环境下, 创新能力成为资本, 智力资本产品化、商业化了, 这种方法不能够及时反映无形资产增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会降低决策的效率。因为无形资产可能在瞬间取得, 也可能在瞬间消失, 再加上网络技术的高速传递, 任何影响公司价值的事项可能在瞬间传遍全球。而以交易为基础的会计核算体系, 只有在取得可靠计量的数据时 (即交易发生时) , 才会对该事件进行确认和计量, 这显然落后于事项的发生及企业价值的相应变动。事项和交易的不一致是投资者和管理者决策相关性低下的主要原因。二是探索风险会计体系和评价体系。现代企业的理财中, 人们已普遍意识到筹资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 投资也有风险, 但对知识经济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决策风险、存货风险、开发风险、货币风险、投资风险及怎样去衡量和防范风险却意识淡薄。因此, 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 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会计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市场经济的机制客观上使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与可能, 而这种可能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会更大。因此, 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有正确的风险观, 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知识经济是发展趋势, 对会计挑战是严峻的, 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经济结构, 彻底改变了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的形式。但同时给会计提供了发展创新的机遇, 我们要深化改革, 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创造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更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志锋、李建平:《浅论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其对策》, 《经济师》2005年第1期。

[2]杨利军、程炎明、李朝阳:《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假设》, 《经济师》2006年第1期。

[3]高风彦、李四平、贾英:《知识经济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2期。

[4]于海龙、袁捷:《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与会计创新》, 《北方经贸》2005年第3期。

[5]刘岩:《会计工作如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7期。

[6]林刚、吕杰:《新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体系改进初探》, 《冶金财会》2005年第10期。

[7]赵玉婷:《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模式》, 《辽宁经济》2005年第11期。

[8]朱葵阳、毛爱军:《知识经济与管理型会计工作重心的转移》, 《职业时空》2005年第22期。

传统知识 篇11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传承

高校作为民族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阵地,既要关注主体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也要重视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随着云南省“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奋斗目标的提出,云南高校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责任更加重大、意识更需增强,传承内容更需明晰,传承方法更需灵活多样。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一、高校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意义

(一)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省是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提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目标之一。在文化强省建设总体构想中,如何有效地传承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传承能力相对较弱,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不足以将其文化像昔日那样有效地传承下去了;大众传媒式教育也不能完全替代系统化、专门化的学校教育,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软硬件优势,决定其将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重视和加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教育工作,是确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转型和持续发展,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步伐的重要途径。

(二)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传承

作为一个生活著25个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多民族省份,诸多原因导致了目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不断被弱化甚至消失的困境,一旦这些代表民族之根、民族之魂的民族传统文化被弱化或消失,那将是这个民族的大灾难,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损失。另一方面,云南与缅甸等国家接壤,边境线较长,许多少数民族生活在这些边境线上,如果这种代表少数民族之“根和魂”的非物质文化被外来文化取代了,将对这些边境民族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甚至直接关系到这些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高校将云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帮助大学生熟悉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懂得民族习俗,了解民族地区法律实施状况,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是一项保护和传承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有力措施。

(三)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和谐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一直保持多元和谐的整体局面,说明了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都具有相当高的自觉性和交融性。高校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教育过程中把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平等地纳入主流文化中,可极大地激励各民族珍视各自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心,克服文化自卑感,并将其文化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能够激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传袭,让新一代文化人在接受自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的同时获得现代科技和文化教育,最终全面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也更有利于高校增进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的人才[1]。

二、高校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原则

(一)全面客观审视原则

高校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既要从各少数民族传统和习俗中发现其民族精神,发现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发现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发现民族生存的根,也要从这些传统和习俗中、从民族生存过程中去发现民族发展中的缺陷,发现民族的劣根性,发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传承中应在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继承其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摒弃其落后的内容。高校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过程中必须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合理地甄别后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

(二)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

这里的共性是指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即指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先进的文化。个性是指各民族千差万别的文化,即各种特殊的文字、语言、地域、经济、政治、精神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思维模式、道德情操、审美观念、行为标准、处世态度、风俗习惯等多样性的个性特征。基于中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共性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高校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过程中要既不因强调共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偏废个性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不因单纯突出个性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远离共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三)继承和创新互补原则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其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步积淀血形成的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蕴藏着丰富的精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利于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原有少数民族的重塑和创新,没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就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这也就要求高校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过程中要在少数民族的文化中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在继承和弘扬原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元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把当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设提高到反映和适应时代特点的新水平,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寻继承。

三、高校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主要内容和途径探讨

(一)传承的主要内容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先对云南各少数民族浩瀚无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确定内容后,结合各自学校教学特点、所处民族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承教育。这里我们且把需要传承教育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分为以下五类:

少数民族意识形态文化知识。意识形态文化是文化系统中诸如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潜藏在各种文化现象中的文化观念的集合,它能够表现各民族的意识形态的各方面。换言之,价值、思维和情感态度等民族心理索质的培养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核心内容,而意识形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培养民族心理索质的重要突破口。少数民族生活习俗文化知识。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包括衣食住行、人生仪礼、宗教祭祀、婚丧嫁娶等。民族生活习俗文化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系统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中有许多内容并无先进与落后之分,有些却是与现代文明冲突的陈规陋习,需要我们去理性地分析和对待。少数民族禁忌文化知识。少数民族禁忌文化是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隐性层面中的思维系统、情感系统和价值系统这几大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群体行为指向,体现着各民族在一定时期的社会准则、道德律令、民族情感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性文化,民族习惯法、民族传统禁忌、民族道德等都属于规范性文化的范畴。少数民族交流习俗文化知识。民族交流习俗文化几乎等同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民族服饰、民居建筑、民族古籍以及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蕴含着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最真实的见证;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民族语言、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以及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等是本民族优秀的人文资源。

(二)传承的主要方法途径

1.构建传承教育保障体系。

当前,在教育经费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克服各种困难筹措专门资金,加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投资力度,在各高校设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培养教育基地,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设施的合理配置,不断改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条件,完善相关传承教育课程政策[3]。必要时还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保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顺利开展,并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育测评、课程教学、师资配置和教材等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

2.提高传承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高校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队伍,把他们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并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支教师队伍的培养过程中,要鼓励他们加深对所在民族地区历史及文化的了解,使他们充分掌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把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播者的重任。为壮大民族文化教育队伍,高校还可适时聘请当地的一些民间艺人、艺术团体等参与到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中。

3.加强传承教育课程建设。

当前,应建立起国家和地方层面交融互补的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到国家课程中,高校则应在国家课程内容基础上,整合并形成拥有自身特点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具体整合中可从不同民族的视角出发,融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体现各种文化的特色,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民族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不同少数民族的观点、不同参考标准和内容整合到课程中,以此拓展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性质、发展和复杂性的理解[4]。

4.丰富传承教育形式。

高校还应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搭建各种传承教育平台,如采取举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展、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组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等,以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影响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传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高校还应按照“走出去,请进来”原则,一方面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少数民族文化,亲身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击,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还可邀请具有丰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专家学者、老艺人等到大学举办讲座,传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总之,作为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高校有传承教育工作者济济、教育传授平台丰富多彩、受众对象文化素质较高等诸多优势条件,但也存在着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意识仍需增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能力仍需提高,传承教育途径方法不够灵活多样等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童绍英.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形式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31(12):111-113.

[2]王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23(5):86-88.

[3]钟丽芳.论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J].中国民族教育,2007,19(5):4-6.

[4]杨其勇,王永川,钟琦,等.浅论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2):73-75.

传统文化的可知识产权性分析 篇12

一、传统文化的私有特质

传统文化是指被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所持有的当地的、传统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既然是“传统的”文化, 那么必然不是短期形成的, 事实证明, 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传统文化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虽然在传统文化产生之初, 它可能是个人创造的结果,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共同拥有的财富。因此, 传统文化的持有者一般是特定区域的群体或民族。也正因为如此, 才一直遭到反对者抨击, 认为传统文化不应当利用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因为知识产权本质上是私权, 其权利主体必须是一个可以确认的作者、发明者或者其他创作者。 (2) 传统文化的确和普通的私权有所差别, 但如果把私权理解为私人权利也不免过于狭隘。私权与公权是法理学的一对基本概念, 一般来说公权强调的是国家或相关组织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与其它主体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 而私权是指私法上确认的权利, 它更侧重于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由私权的概念我们可知, 私权并不等同于公民的个人权利, 它强调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 因此不仅私人可以作为私权主体, 集体、甚至国家都能作为私权主体; 其次, 传统文化由特定区域的集体创造, 被该群体共同拥有, 这个群体在行使传统文化的相关权利时, 并不是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而是作为传统文化的持有者去追求利益和谋求保护, 这时该群体对传统文化拥有的权利就是一种私权。因此, 传统文化属于私权这在概念上并不矛盾。目前, 厄瓜多尔、智利、巴西等国已经开始运用集体所有权制度保护传统文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传统文化的相对公开

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知识产品享有的专有性权利,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是指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享有, 任何人非经法律特别规定或者权利人同意都不得对知识产品实施占有、使用和处分。知识产品和普通的有形财产不同, 它可轻易被多个主体利用, 并且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也具有隐蔽性, 因此, 知识产权的权利范围只能由法律来明确规定, 这个权利范围就是知识产权的“专有领域”。根据法律规定, 只有处于专有领域的知识才能获得法律保护, 如果是处于公有领域、人人皆可自由获得的知识, 就丧失了法律保护的依据。

传统文化由特定区域的集体所创造, 被该集体共同拥有。相比普通的知识产品来说, 其了解及持有的受众更广, 这就意味着传统文化在一定范围内是公开的, 但是这种公开不是绝对的公开, 只是在该区域或群体内部的公开。但只要该传统文化没有在该区域或群体以外被广泛知晓, 就不能认为其处于公有领域。事实上, 一些国家已经把“共有的区域性”或“公开的区域性”用在了传统文化的新颖性判断中。如秘鲁在其保护传统知识的法令中规定: 一项传统知识, 如果通过如出版等大众传播媒体能够被他人而不仅是土著人民所利用, 或者当涉及财产、使用或者生物资源的特征时, 如果在土著人民和社区以外被广泛知晓, 它就被认为进入了公共领域。由此可见, 只要传统文化还没有处于公有领域, 它仍然可以成为知识产权的客体。

三、传统文化的创新内涵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利。究其根本, 知识产品的创新性正是其获得法律保护的根本原因。这种创新性在专利权领域体现的最为明显, 它要求客体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在著作权领域体现为作品的独创性, 在商标法领域体现为商标的显著性。因此, 传统文化要想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 也必须要具有创新性。和普通的知识产品相比,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因此它往往被认为缺乏创新特质。但我们细心发掘, 不难发现, 传统文化虽然号称“传统”, 但在新的历史环境中, 它往往也会被烙上新的时代印记。每一代人在学习、接受、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添加了具有时代特性的内容, 这也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中。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涵盖了科学、艺术、文学、工业等多个领域, 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因此, 即使在当今社会, 我们也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创新内涵。我国对大量的基于传统药方的改良授予专利就印证了这一点。传统文化来源于遥远的过去, 随着环境的变更不断发展, 它来源于传统、但又超越了传统, 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与现代知识相比, 除了发展过程较为漫长之外, 其创新性特质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四、结论

目前国际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有两种意见: 一、建立专门的传统文化保护制度; 二、修改现有的知识产权条款适应传统文化的保护要求。建立专门的传统文化保护制度不仅周期过长, 而且也会造成额外的立法负担, 所以利用现有的法律制度保护传统文化无疑是目前的最优选择。并且, 相比于其它权利来说, 传统文化最符合知识产权的客体特征, 同时作为创造性的智力成果, 传统文化也应当受到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因此, 我国完全可以把传统文化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新的客体, 赋予特定地区和民族对于他们所共同拥有的传统文化享有权利, 同时应当帮助传统文化的持有者成立专门的组织以集体的名义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利用并享有收益。在传统文化的保护过程中, 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列, 探索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保护模式, 如印度就是通过建立数据库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尽快制定、修改相关法律, 而且需要对现有的传统文化进行归纳、整理和保护, 以促进该区域及民族的文化、生态保护及发展。

参考文献

[1][英]洛克.政府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4.

[2]武汉东.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变革与发展[J].法学研究, 2005 (3) .

[3]古祖雪.基于TRIPs框架下保护传统知识的正当性[J].现代法学, 2006 (4) .

上一篇:泥浆密度下一篇:课堂教学与高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