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介(精选11篇)
传统媒介 篇1
媒介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 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其中传统媒介指的是大众所常见到的报纸、电视、广播, 而新媒介主要是以网络为主的媒体。在日常生活中, 传统媒介控制着信息的主动权。如今, 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时刻, 新媒介不仅给大众提供了方便, 也给传统媒介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应对网络信息媒介的变更, 并取得与传统媒介的协调发展已变得刻不容缓。下面就关于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做简要概述。
1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区别
1.1 新媒介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缺乏可信性
传统媒介如报纸、广播新闻等, 其有效性通常是按天计算的。常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版面、印刷、发行量、运输等的干扰, 不能将信息立即传播出去。但新媒介 (网络) 传播信息的速度较快, 传播范围较广, 是传统媒介无法相比的, 而且不受时间、地点以及其他限制因素的干扰, 如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就可以编辑成一条微博消息通过网络或者手机传播给大众。但往往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随心所欲的传播消息, 致使信息泛滥, 导致了网络媒介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1.2 新媒介资源丰富, 缺乏严谨性
传统媒介的资源相对来说是有限的, 主要是因为广播、电视新闻受时间的限制, 报纸、杂志受版面的控制。而网络媒介的资源就很丰富, 从生活娱乐到时事新闻, 从科学资料到金融体育等的方方面面。但由于网络媒介的资源来源缺乏依据性, 只追求快捷性和数量, 许多新闻信息在公开前并未进行有效的整理、优化, 直接在网上公开。导致信息的质量不高, 缺乏深刻性及严谨性。
1.3 新媒介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却缺乏组织性
利用网络媒介公众可以进行即时交流、学习、反馈意见等, 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行查询, 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进行面对面的授课, 以及通过聊天工具进行视频聊天。然而传统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 对于网络媒介有着不同反响的号召力, 对于大众来说, 他们更倾向于传统媒介的影响力。因此, 新媒介虽然拥有较强的交互性, 但缺乏相关的组织机构进行采编、整理, 最终导致虚假新闻消息不断产生, 不健康信息泛滥, 严重影响着受众的舆论价值倾向。此外, 有些运营商故意泄漏消费者的手机号码, 导致在手机媒介中广告信息泛滥, 给消费者带来不利影响。
2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相互协调发展
2.1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联系
1)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互补性。新媒介具有资源丰富、方便快捷、选择性强以及互动性较好等优点, 而传统媒介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 拥有了自己独立的采编队伍和完善的组织机制, 同时也得到了大众的信赖, 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空间。故而新媒介常常依附于传统媒介, 尤其是新闻信息的来源方面更是难于摆脱其依赖性。只有两者相结合发展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存, 也就是说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虽没有主次之分, 但要取长补短、共生共存;
2)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存在一致性。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媒介不管是在时间空间上还是在覆盖范围上都远远优于传统媒介。然而传统媒介向较与新媒介, 在新闻信息控制方面掌握着主动权, 系统的对各类新闻消息进行采编、整合、发布。总的来说,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虽然存在着部分差别, 但两者的基本功能是一致的。对各种新闻信息进行传播。
2.2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合作发展方式
1) 加快传统媒介与网络一体化进程。要想促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有效融合发展, 其核心就是发挥传统媒介在网络媒介中的权威性与组织性, 要想达到此目标。首先, 要改变新闻信息传统传播理念, 探究事实背后的真实情况, 这时, 就可以利用传统媒介自身的优越性, 了解事件的详细过程, 并做好相关报道, 通过网络传播事实真相, 使传统媒介与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介有效结合。另外, 传统媒介要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 充分掌握各个事件的舆论特点及倾向, 遵循相关新闻信息规章制度, 确保新闻消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即时性。同时要联合网络媒介对于新闻信息即时传播的功能特点, 使信息迅速发布, 让广大受众即时了解新闻事件概况;
2) 加快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合作。随着3G时代的到来, 加上3G网络不断的确立与发展, 进而加快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合作进程。由于新媒介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网民和客户终端, 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新闻信息资料, 然后将新闻信息即时传播出去。此外, 传统媒介要加强对新闻消息的筛选、整理、加工、优化、制作, 确保新闻消息的真实性、权威性。所以, 传统媒介要利用其特有的的权威性、组织性等特点与网络媒介相结合, 同时发挥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和互动性, 更快更真实地将信息发布出去, 有效的推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合作发展;
3) 多媒介整合性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步伐, 当今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多媒介相融合发展的时代, 有许多广播、电视台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空间 (如音乐点歌台) , 还有些机构集报纸、电视、网站、手机等进行整合, 建立综合性传播服务系统。更好、更快的促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 虽没有主次之分, 但要取长补短、共生共存。因此, 传统媒介应利用其特有的的权威性、组织性等功能特点与网络媒介相结合, 发挥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优势, 然后遵循相关新闻规章制度进行合理采编, 更快更真实地将信息发布出去, 有效的推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快速发展, 促进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王漱蔚.媒介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当代传播, 2009 (2) :55-57.
[2]付玉杰.介质为王:媒介融合态势下传统媒介的突围之道[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7 (3) :143-148.
[3]王勇, 阮拥军, 徐敬宏, 等.新媒介环境对传统舆论引导模式的挑战及对策[J].学术论坛, 2013, 36 (7) :182-187.
[4]何志钧.新媒介文化语境与文艺、审美研究的革新[J].学习与探索, 2012 (12) :126-130.
[5]韦路, 李贞芳.新旧媒体知识沟效果之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9 (5) :56-65.
传统媒介 篇2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也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当今的传媒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种全新的媒介格局形式即“媒介融合”已逐步形成。传统报业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介形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之下,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在媒介融合趋势已不可逆转的环境中,传统报业如何把握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值得深思。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报业;困境;机遇;对策;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以及受众的需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受到较大冲击,其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发展都开始落后于各种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惊人的发展变革速度,使得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并且不可逆转,因而媒介融合也成将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报业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同时也会遇到较好的发展机遇。
一、媒介融合的现状
1.媒介融合的概念。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提到“传播形态融合”,正是指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寓意。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各种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此后,学界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需要指出的是,媒介融合并不是指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机械化的组合在一起,而是各种媒体相互穿插交融衍生出新兴媒体的媒体现象。
2.媒介融合的现状。经过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目前存在的媒介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而中国传媒业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多角度、多方位的传播架构。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因此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多种媒介融合的规模尚未形成,媒介之间的融合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单向融合,如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广播与网络的融合等等。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而带来了媒介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三网融合”包括[1]:内容融合,即各类纷繁复杂的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运营[2]。渠道融合,即对原有的广电网络进行更新换代,通过网络渠道、卫星渠道、有线渠道等渠道传播内容[3]。终端融合,这包括电视、手机、电脑、PAD以及其他通讯设备终端的融合,另一方面包括终端设备的融合和终端服务的融合。
3.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网络“三网合一”的形成,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消费习惯,进而加快新产品的推广,加速P2P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媒介融合的技术,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相互交叉、渗透,定会促进新媒体的出现。然而由于政策壁垒、技术壁垒、管理壁垒等影响,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并未像欧美等国家迅速,但是随着全球信息化以及全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媒介如何的趋势势必不可逆转。媒介融合不仅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利润与较低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高质高量的信息。同时有学者指出,媒介融合的最高形态称为整合媒介,整合媒介包括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三个主要阶段。整合媒介将会成为未来媒介发展中的一个趋势。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的困境
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互联网、手机、PAD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报业惯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传统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时效性不足。在媒介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报纸携带较为便捷,因而成为了人们最热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报纸的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而携带同样方便的手机、PAD等新媒体则以其及时的信息发布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传统报纸在传播内容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版、印刷等制作,而新媒体几乎可以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其信息的发布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报纸。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统报纸的报道显得更为滞后。这样便使一些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放弃了传统报纸,改而使用新兴媒体来获取更新更快的消息。传统报纸的受众老龄化以及受众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2.互动性不足。传统报纸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传播,虽然也有些报纸开办了读者来信互动的版块,但是当新媒体出现后,这样的互动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网络平台的出现、手机短信的简便等形式,都为受众提供了互动的场所。一些网站的论坛以及当下流行的微博,更使得受众可以对某一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抒发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同时受众也可以成为一名草根记者,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相比报纸的读者来信互动来说,这样的互动模式受众更容易接受,也更为方便。由此可见,传统报纸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处于劣势。同时,由于传统报纸是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无论好坏、感兴趣与否都只能是一味的接收信息,而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信息传播改变了单向传播的局面,受众面对信息时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3.信息量以及趣味性不足。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每天发布的海量信息相比,传统报纸则由于版面以及出版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传播信息数量方面望尘莫及。同时,传统报纸的版块设置大都以时政、民生、经济、娱乐、体育等为主,传播内容的局限同时也使其趣味性略显不足,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则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各行各业,并且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如视频、图片等,这样以来其趣味性与可读性均强于传统报纸。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机遇
不可否认媒介融合所建构的新兴传媒环境带给受众许多传统报纸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正处于媒介融合的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准则框架等都较为混乱,因此,新媒体所建构的传媒环境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小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传统报纸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可以把握的机遇所在。
1.新媒体对信息的真实性把关不足。新媒体给公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然而部分人为了获取点击率以及出名等目的,发布大量虚假不实的信息,使得新媒体海量信息库内充斥着诸多不真实的信息,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影响受众的思辨能力。而传统报纸发布的信息都会经过采、写、编、评等环节,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信息都是经过许多媒体人审核、把关的信息,是有着正确舆论导向的信息,因此在公信力方面,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更为可信可取。
2.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深度不足。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比较肤浅,新闻报道的深度明显不足。传统报纸有着长久发展形成的报道模式以及文化底蕴,同时也必然会拥有一支优秀的采编队伍,对某一新闻会进行跟踪报道,挖掘新闻表象背后的真相。因此在报道深度方面,传统报纸更胜一筹。
四、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应对
1.与新媒体合作。纵观传媒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不可能完全取代某一种传统媒体,传统报纸亦是如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迁,传统报纸仍然会拥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所谓的“报纸消亡论”未必会实现。但是,传统媒体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如若不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空间势必会逐步缩小。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传统报纸也应顺应发展的步伐,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使自身能更好的得到发展。传统报纸可以与网络媒体合作开办自己的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打造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树立品牌、提高价值。这样既可以提高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也能打破传统报纸单向传播的模式,更好地与自己的读者进行互动。另外报纸也可以选择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报业务。当下也有一些报纸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办一些诸如读报类的节目,使得受众对于报纸的兴趣增强,增加受众的阅读欲望。
2.培养高素质的全能记者。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而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采写记者,然而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记者只会采写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一行业的发展。媒介融合环境下的记者应该是类似于西方冠名的“超级记者”,这些记者掌握较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他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3.办有特色的报纸,受众定位明确。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报纸应该改变思维模式,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办有特色的报纸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因为版面的限制,传统报纸在发布的内容上应该有所取舍,力求突出特色,做到内容与众不同而精彩。同时,受众是独立的个体,对媒介的选择自然不同,传统报纸应该明确自己所要争取的受众群体,细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从而使得报纸结构更为合理,而是迎合所有受众的胃口。
4.保持自身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应该保持自身长久发展沉淀下的良好传统,如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深入等。而不能因为要更好地顺应融合趋势偏离正常的轨道,也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发布不良信息,使自身变得与一些新媒介一样庸俗。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介环境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报业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媒介融合,给传统的报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思维。与新媒介融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前传统报纸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如何在融合的道路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在稍显庸俗的传媒领域中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蕾.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的转型之路[J].新闻爱好者,2011(12).
传统媒介 篇3
关键词:微博;黄金大米;超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假说是麦克姆斯和肖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对北卡罗来纳州地区选民的公众议程与媒介的报道议程进行比较研究而提出的。该假说认为,“大众媒体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对某些事件的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议题来有效地影响人们对于事件具体方面的讨论以及讨论的顺序”。从1972提出到今天,“议程设置”一直都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并通过与“沉默的螺旋”等假说互动而不断地得到延伸和丰富。但是,自进入网络时代以来,数字媒体环境不断发展,“博客”、“BBS”、“贴吧”、“人人网”,特别是“微博”等新兴媒介的出现,却在不断的挑战“议程设置”假说提出时的传统理论环境。那么,在这种新的背景之下,媒介在塑造和设置议程方面会出现怎么样的变化呢?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在议题方面又会产生怎样的互动呢?
2012年8月31日11:59,新浪微博认证为“传统文化研究者”的“雾满拦江”发表了一条主要内容为“美国科研机构在湖南衡阳选取24名校学生进食转基因大米试验”的微博,瞬间成为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该微博发布一小时后,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通过转发和评论该微博,将该事件中涉及的转基因大米定性为黄金大米,“黄金大米”事件由此得名,其影响也进一步扩大,随后传统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跟踪的报道。该事件证明了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设置媒介议程和影响公众议程的功能。为验证和阐释这一功能,本文将首先呈现该事件在微博及传统媒体上发挥影响的过程并分析其中的原因,然后以数据分析的方法展现微博、传统媒介以及公众在该事件上的互动,最后分析总结微博超议程设置功能的基本特征。
一、“黄金大米”在微博议程中的显著性
前面已经提到过,“黄金大米”事件是由“雾满拦江”在新浪微博上首先揭露而迅速发酵成为一个网络关注的热点话题。截止到9月6日,即该事件爆发一周的时间,该微博已经被转发超过35000次,收到评论超过10800条,成为新浪微博当周的推荐话题。随着更多的转发和评论,该事件最终形成了一个集合情绪、态度和语言的综合性舆论。通过研究发现,之所以“黄金大米”议题能够迅速的获得微博议程设置中的显著性,主要是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议题中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指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影响他人态度、评价和行为的一群人。微博传播中,他们因为个体的地位和名声、个体信息拥有水平、个体专业知识水平、个体网络传播能力和社交能力,以及个体参与网络活动的平度和深度等因素,从而左右网民对于事件的看法。同时,新浪微博加V认证功能进一步在社会大众中分化出了一群社会精英,他们因为身份的特殊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关注度。这样,微博就形成了放射状的信息传播方式,名人、社会精英作为“放射源”,在引爆舆论、引导发展、扩大传播范围、加强传播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黄金大米”事件来看,发起者“雾满拦江”作为加V认证用户,在发起时已经拥有了超过21万的粉丝,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强大的信源;而在整个“黄金大米”事件传播中,包括绿色和平、科学松鼠会、新华社、百度百科、头条新闻以及衡阳市新闻办等官方组织,以及一些加V认证的名人和社会精英,都积极地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信息的传播和事件关注者的态度、行为。
(二)微博的传播机制
微博以放射状的方式传播信息,它们的传递速度往往是几何级的。同时,微博对信息发布设置低门槛,“转发”、“评论”和“私信”等功能构建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互动。借助这样的优势,“黄金大米”事件才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得到如此多的关注,从而引起传统媒介的跟进。此外,新浪微博的话题推荐机制也也进一步扩大了该事件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参与到整件事情的讨论中。在9月4日当天,新浪微博将该事件作为专题进行推荐,系统的梳理了从8月31日至9月4日这5天来的舆论发展脉络,当天参与讨论的人数接近70万人次。这都提升了该议题在微博平台上的显著性。
(三)参与讨论者的心理
不同于传统媒体,微博是一个更加尊重“自我表达”的平台,因此,该平台上的信息分享、评论等互动行为也反映了这个行为者本身对于话题或者事件的价值判断和文化认同。新浪微博用户对于“雾满拦江”发出的“黄金大米”微博作出了总计10841条评论,本文以该微博发出后一个小时之内总计307条评论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内容分析(见表1),将这些评论分为以下几类:a.质疑真相,包括对发布者、对事件真相以及对绿色和平组织提出质疑和否定;b.表达情感,包括对于那些儿童的同情,对于当地政府、对相关审查机构、对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的不满,以及对于人民未来的担心;c.寻求真相,主要是希望相关方面提供更加详细的新闻信息;d.补充信息,主要是对转基因危害性的补充;e.其他,即只自动显示“转发微博”的评论。表1如下:
(注明:百分比按照四舍五入方式计入)
通过该表可以看到,在“黄金大米”事件中,57%的网络民众都表达了对于事件的担忧和对政府的不满,显示该事件所揭示的问题取得了大部分人的共鸣;同时,还有21%的网络民众对于事件进一步的发展很关心,表明该事件能够获得长期的关注。这些都说明该议题成功的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和参与的兴趣,对于传统媒介的介入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黄金大米:微博为传统媒介设置议程
在“雾满拦江”揭露“黄金大米”事件后一天(即9月1日),既有一家传统媒介(《长江日报》)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该报道被新浪网、凤凰网、搜狐网等门户网站进行转载。在9月2日当天,共有包括《潇湘晨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以及《重庆晨报》等五家传统媒介开始报道“黄金大米”事件。以“黄金大米”作为关键词搜索8月31日至9月2日的新闻,共显示接近80000条结果。
由于在传统媒介中,报纸和电视对于受众获取信息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相对于电视和其他类型报纸,都市报无论是内容量还是对于社会的敏感度都是最大的,因此为了更好的验证“黄金大米”事件是否在传统媒介议程中也获得了显著性,本文选取了分属于四家不同报系的都市报——《京华时报》(北京)、《南方都市报》(广州)、《钱江晚报》(杭州)以及《齐鲁晚报》(济南)作为研究样本,收集和整理了四家报纸在8月31日至9月14日期间涉及“黄金大米”事件的新闻报道(见表2)。《京华时报》在9月3日A20版以评论的形式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之后在9月6日至9月8日,分别在A20“特别报道”版、A08“要闻”版和A08“要闻”版连续三天重点关注了各方对于“黄金大米”事件的回应,之后在9月11日至9月12日又分别在“综合”版关注了卫生部和疾控中心的调查结果。《南方都市报》从9月7日开始追踪“黄金大米”事件,在9月11日AA2“国内新闻”版刊登了两篇新闻,一个是对后续的追踪,另外是对“江苏海安黄金米遭质疑”的报道。相较于以上两家报纸,《钱江晚报》和《齐鲁晚报》更倾向于用专版的形式报道:《钱江晚报》在9月6日A14“新闻深读”版专版对“黄金大米”事件中各方的声音集中报道,但从9月8日起,该报开始追踪“浙江仙居疑似转基因大米儿童试验”,并在9月12日A08“本地新闻真相”版整版报道该新闻;《齐鲁晚报》于9月6日开始关注“黄金大米”,并在9月10日B01-04“深读周刊”以专题形式报道该事件。
虽然本文没有进行更加详细的调查来说明“黄金大米”事件在传统媒体议程中显著性的程度。但是近半个月的时间里,四家都市报都对于该事件进行了较高密度的新闻报道,已经证明该议题获得了传统媒介议程的显著性。我们再从这四家报纸对该事件报道的节奏来验证微博对于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议程设置”假说对于议程设置效果是否存在有着明确的界定,即假定的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否存在“较大相关性以及时间先后顺序的确认”。研究表明,《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钱江晚报》和《齐鲁晚报》在微博揭露“黄金大米”事件之前,对于转基因大米和“黄金大米”等相关话题均没有进行任何报道,因此可以说明这四家报纸对于该事件的报道都是发端于微博,在该事件发生之前“黄金大米”没有显著性。此外,除了《南方都市报》之外,其余三家报纸在该事件的第一篇报道都是选择事态加评论的方式,并随着该事件的持续升温而增加报道的密度,特别是,四家报纸对于该事件的报道的三个阶段,即8月31日至9月3日,9月6日至9月8日,9月11日至9月14日,与该事件的微博议程完全一致(在不考虑时滞的情况下),这也充分证明了在“黄金大米”事件这一议题中,微博为传统媒介设置了议程。
三、传统媒介议程的议题偏移
在“黄金大米”事件中,微博的议题显著性虽然被传统媒介所接受,但是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与微博的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在微博上参与“黄金大米”事件讨论的更多的是普通的民众,但是《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钱江晚报》和《齐鲁晚报》等四家都市报在信源的选择上更多的偏向于卫生部、疾控中心、医学院等掌握话语权的社会部门,以及教授、老师等具有影响力的人,而不是绿色和平、“雾满拦江”等在网络上直接发起该事件的人或组织(见表3)。另外,这四家都市报也会转载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更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机构的报道,这也能够说明传统媒介在议程设置上对微博议程的偏移。
(注:官方信源指的是政府机构,包括卫生部、疾控中心、医学院、科学院等,专业人士包括教授、专家等,民间包括绿色和平、涉事学生和家长、网民等。信源在报道中出现记一次)
同时,由于微博平台本身更倾向于传播碎片化的信息,因此对于信息深度挖掘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这却是都市报的优势。在“黄金大米”事件中,传统媒介的议题属性已经不仅仅如微博般简单呈现网民情绪和事态发展,而更多的在以更加立体的方式报道,将关注度放在 “官方回应”、“伦理审查”、“法律援助”以及“转基因大米的危害”等方面。《钱江晚报》在“黄金大米”事件议题中,将关注度放在了“浙江仙居曾涉黄金大米”,没有简单的去接受微博议程中该议题的显著性。同样的,《齐鲁晚报》以专题形式讲述“黄金大米”的来龙去脉,并探讨“转基因大米”是否具有危害性。
四、微博超议程设置的基本特征
民以食为天,可以说,公众对于食品的关注程度是远远高于其他社会问题的。“黄金大米”事件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该议题的显著性也被公众议程所接受。因此可以说,是微博让媒体和公众发现了“黄金大米”事件,微博成为“黄金大米”事件这个议题获得传统媒体、公众、政府、科研机构、民间组织等议程显著性的根本原因,即微博有设置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超议程功能。之所以将它定义为超议程,是因为微博本身也是媒介的一种,是数字化媒体时代信息的一种载体。所以,微博的超议程设置也可以说是“议程设置”假说在数字化时代的演化和发展。
通过对“黄金大米”事件这一议题研究发现,不难发现,微博之所以具有超议程设置功能,是因为该议题本身与公众日常生活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与公众日常关注的话题有紧密的联系。而传统“议程设置”假说则认为,“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缺乏亲身体验的抽象议题,媒介议程会强烈的影响公众议程”。这也说明,微博的超议程设置功能与传统媒介议程设置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传统媒介的接受惯性 篇4
我相信, 至少我们60后这一代人, 会沿袭传统媒介的接受惯性, 直到老迈。年轻人也未必会完全放弃传统的媒介接受方式, 因为, 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事物, 毕竟有其符合人们身心需求的合理性。“读书是大众技巧, 却是小众艺术。没有什么能取代不在场的作者与在场的读者之间复杂的交流。电子阅读器不会全面取代实体书。因为每一本书都给人不同的感受和外观, 而每一部电子书给人的感觉和外观则是一模一样的。”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说的, 其实也是一种接受惯性。
沙发土豆以后仰的姿势观看电视, 鼠标土豆以前俯的姿势观看视频。客观地说, 前俯式固然随性自我, 但相形之下, 还是后仰式更加放松舒适, 更加具有家庭气息。如果进化后的智能电视机依旧保存了人们后仰式的接受惯性, 有什么理由断定传统电视会消亡呢。
再说传统的广播, 现在有了接收的替代载体, 手机, MP3, 网络, 车载, 这只是物理上的变迁, 广播的特性并没有改变啊, 它还是便捷的伴随性强的情感特征明显的媒介。广播受众的接受惯性其实一如既往。
关于传统媒体的现状和问题, 我的微信朋友圈中, 有不少个性化碎片化的观点:
阿伦特:电视业的黄昏, 不在别的, 主因就在电视管理者的“近视眼”或“老花眼”! (有感于我在朋友圈中贴出本期《视听界》的封面话题“电视的黄昏?”目录。)
东坡之东:问得好!传统电视成了“养猪”的, 必定整合。频道急速贬值。淘汰即在眼前。十年之内必有变局。未来电视频道可能不会多于20个, 且必须有品牌和独特价值。 (对我发的微信“不在电视上看节目, 电视台怎么办?”的回应。)
涛声依旧:电视媒体会不会是替新媒体打工, 白“养猪”, 取决于是否拥有独特的高品质的内容产品, 因为首播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新媒体反应再迅速, 也得等你首播完。独特且有人气的频道品牌, 不可被轻易复制的内容产品, 才有资格享受这一切。有号召力的电视媒体已在享受首播的广告回报了。为独特的品牌、优秀的价值而战! (同上。)
天人合一:消亡不见得, 是加速融合。 (点评微信分享链接“美国有线收视率暴跌, 电视正走向消亡”。)
传统媒介 篇5
关键字:石质媒介;藏族;信息传播;历史地理学
从卡若文化遗址、曲贡文化遗址等新石器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得知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石头就与青藏高原上生长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闻名遐迩的石崖壁画,岩石上记载的六字真言……石头不仅是西藏文明的储存器,它们本身就是这片土地上活着的文化。反观漫长的藏族信息传播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传播媒介作为最明显的标志物,有着突出的高原特色、文化特征,更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媒介偏向,具有独立的传播品质。
一、藏区石质传播媒介的分类与发展
1.石头作为实物传播媒介
早在旧石器原始社会,青藏高原就有了人类了踪迹,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约在一万年至五千年前,藏族先民们就已有相对稳定的居住地,能够从事早期的农业生产。在藏区原始社会的石质媒介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巨石”,是信息传递的载体,与新旧石器时代发掘的一般石质工具比较起来,更具有信息传播的特点。著名的藏学考古学家杜齐教授在西藏进行考古时发现地上树立着分散、成堆的巨石。有时被摆成一圈,有时成方阵或者直线型。有些三块石头的摆放的组合中,中间的一块要高出其他两块。[1](P9)这些石头组合的附近,发现有陵墓的遗迹,可以推断青藏高原原始社会的人类用石头传递某些与墓葬相关的信息。青藏高原的巨石文化,与一些神秘的藏族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石头作为一种媒介,其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即便是没有任何的文字和图案,也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
2.岩石作为文化图腾储存器
岩石,是人类文化的第一张“画布”。藏区岩画,是我们理解藏族传统信息传播的重大发现。不可否认,相对于石质实物传播媒介而言,图画的表意更为明确、真实。在没有文字之前的远古时代,岩画是藏族先民们常见的记录信息的方式,是留给后人的第一部“文献”。岩画,是指在岩穴、石崖及独立岩石上的图画、线条和浮雕等。藏区是岩画的博物馆,不论你走到哪里,只要有藏族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岩画。远古时代,岩画的内容涉及游牧、涉猎为主体经济形式下的方方面面。具有代表性的岩画有产生于距今四五千年之久的加林岩画。从岩画中可以看出,藏族先民驯马、驯牛、狩猎等农业生产活动。此后发现的岩画,还涉及到食物、仪式、生殖崇拜、神怪等主题。到了吐蕃时期,岩画的内容有了大幅度的扩充,出现大量的佛像,用于宗教的传承。自从9世纪以来,佛教在藏区的上层建筑取得统治地位后,早期岩画中苯教巫师、动物等形象便逐渐被佛教中的佛陀、菩萨以及经咒等内容代替,这种替代过程发生于7世纪中葉,可能结束于9世纪末。10世纪以后,佛教摩崖中便不复再现动物形象了。[2](P226)这些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的古代文化图腾,不仅丰富了西藏原始艺术的内容,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古代传播过程的重要传播媒介。
3.石碑作为古老文字的载体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时代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西藏出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和全面跃进,进入社会繁荣期。吞弥·桑布扎创造了藏文,并在松赞干布的强力推行下,使之成为吐蕃时期的通用语言,为西藏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表意媒介,开启了西藏文字传播传统。从此,藏文大量出现在石质媒介之上,使得这种古老的文字可以保存。内容涉及历代藏王的功绩记录、崇敬佛法的证盟、大量的经文记载、还有藏汉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等。历史上最有名的《唐蕃会盟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圣神赞普赤祖德赞与大唐文武孝德皇帝和叶社稷如一统,立大和盟约。兹述舅甥二主结约始末及此盟约节目,勒石以铭”。千百年来,《唐蕃会盟碑》魏然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见证。据藏史记载,藏族佛教摩崖和嘛呢石的刻凿也始于松赞干布。所谓“嘛呢”,是佛教六字真言的“唵嘛呢叭咪吽”的简称。佛教认为六字真言可解除六道之苦,将其勒以石表,便是最为见效的六字明咒演法之一。在吐蕃时期,以盟誓信佛崇法为主题的碑铭和石刻的大量出现与宗教的兴起密切相关,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内容丰富程度上石刻达到了高峰。到了清代,政教合一传统在西藏基本确立,这同时也带动了碑铭的发展。
二、石质媒介在西藏古代传播中的作用
1.生活范围的扩充作用
在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的时期,新旧石器的产生,让人类的生活范围得到了一定的扩充。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细石器中,带有明显的中国北方草原的民族风格;一些房屋的遗迹也与长江流域的房屋建筑有相似之处。通过种种迹象,可以推断,在遥远的新旧石器,西藏古代先民所从事的生产劳作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通过这种相似性,我们甚至可以推断:对于石器的打制工艺,不同部落之间或许有着某种交流和沟通。作为吼叫、敲击等声音传播媒介的重要补充,石质实物媒介在人与人的传播过程中也起着某种作用。这样看来,石器不仅在生产过程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也可能延伸到信息交流层面。
2.神灵崇拜的象征作用
藏族山石的崇拜,除了上文提到的藏族起源的传说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杜齐教授在《穿越喜马拉雅》一书中提到巨石,“代表着世界之轴,是在地狱、地、天上三界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有形的形式,因此它体现了微观和宏观世界的一致性”。考古资料显示,在西藏最神秘最古老的丧葬仪式中,石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祭祀活动中,石头的出现,是一种标记,是一种信仰的象征。对山石的崇拜,是对神灵崇拜的物化形式。《西藏考古》中记载:“山口既是旅行者赎罪的场所,又是被当地部落视为具有神圣意义的地方。在这里常有一些立石,用来存放贡品或在季节性节日中使用。部落首领可能就埋葬在这个地区。他们的部落祖先被看作山或是前世降生在那里的神灵”。[3](P14)
3.西藏文化的传承作用
文化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关于文化的讨论,一直是学界的焦点,至今也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定义。文化,是伴随着人类进化过程而存在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经过人类作用之后才能够称为文化。石器一类的实物媒介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古代先民的劳作过程也是文化的生产过程。在这个层面上,实物媒介起到了对人类物质文化真实的记录作用。石质媒介对精神文化的传承作用,就更加显而易见。从岩画到壁画,从嘛呢石到摩崖石刻,岩石不仅仅记录下了藏民族的历史,也储存了人类的文化符号。
媒介环境学中偏向理论中提示我们,媒介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某种偏向。“根据传播媒介的特征,某种媒介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而不是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笨重而耐久,不适合运输的时候;它也可能更加適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而不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轻巧而便于运输的时候。所谓媒介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其涵义是:对于它所在的文化,它的重要性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向。”[4](P27-28)从而,我们可以理解,在石质媒介主导下的文化传播,是有利于在时间上的保存的。藏区的石头携带了藏族文化的基因,是生长着的文化。
4.宗教政治的工具作用
任何一种媒介,都蕴藏着巨大的无形潜力,各种权力组织必然有意无意地去加以发展和控制。美国媒介批评学家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中,指出媒介是作为权力的吹鼓手而存在的。所以,在西藏古代传播活动中,政治组织以及宗教组织围绕媒介展开的斗争始终未停止过。而且,由于媒介具有时间上或者空间上的偏向性,不同的媒介属性,将会引起信息传播的偏向,从而导致意识形态有所偏向。“任何一方有幸取得了对时间和空间的双权在握,就有可能出现政教合一的教廷统治或者绝对强大的世俗政权。”[5](P85)
公元7世纪,藏文的产生,不论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知识的积累,都表现出极大的推动作用。伊尼斯指出,文字的出现将会导致知识的垄断。“复杂的文字成为特殊阶级的特权,倾向于支持贵族。简单而灵活的文字,留有余地,适应口语。但是其适应过程缓慢,因此它又有利于知识的垄断和等级制度的形成。”[6](P2)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去往印度、中原求学的过程中,知识的垄断就已经开始了。除了文字这种具有鲜明时间指向的意媒外,那雄伟的布达拉宫,还有如雨后春笋出现的大量的石刻石碑,都折射出吐蕃王朝的兴盛,直到今日我们依然能够想象昔日的繁荣景象。
结语
传统媒体走向媒介融合的趋势 篇6
根据Editor&Publisher的研究 (2007年) :大约1/3阅读在线电子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 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 广播收听率下降了25%, 报纸购买率下降了18%。美国相关机构调查反映, 在1964年, 80%的美国人看报纸, 今天只有50%, 年轻人不到20%。《消失的报纸》一书的作者Philip Meyer先生用一种有些夸张的方式告诉我们:假如报纸继续按照目前的速度下沉, 地球上最后一个读者阅读最后一份报纸将发生在2040年4月。
《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网站在报纸中可以说是最好的, 但是它们的访问量正在日益萎缩。与此同时, My Space、You Tube这些创办不久的网站却如日中天, 访问量年年翻番, 而且不止一番。
这一系列冲击促使传统媒体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 如《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报网融合”、《长江日报》的“电子版”、《楚天都市报》的“多媒体报”, 还有各平台推出的“手机报”等,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这些变化都停留在形式上的转变, 并未触及到媒介融合中的实质内容。尽管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认为, 媒介融合主要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提供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融合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平台。但是什么样的信息平台才是真正将融合于一体的平台?我们需要通过现有的探索成果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
媒介融合的观念:整合与沟通
在整个新闻出版行业走向企业化的路途中, 媒体工作者逐步认清了媒体行业必须时刻走在时代的变革的前沿, 也深入认识到了媒介融合的必然性。这种共识目前并没有展现一条转型的康庄大道, 而是让人们形成了一种“转型是找死, 不转型是等死”普遍心态。这让我们相信, 真正的媒介融合不是将报纸送上网络, 将视频融入网页那么简单的步骤, 这是一个完整的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先来梳理传统媒体在观念上的若干表现, 观察其在媒介融合中的作用, 藉以探讨媒介融合的深层内涵。
观念转型是先导性的决定因素。我国传统媒体常年在事业体制中, 享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有自身的规律和发展模式。传媒从业者在“无冕之王”的桂冠之下, 往往缺乏一种亲民的态势, 很少将自己与受众放在平等的地位之上。
首先, 传统媒体对自身的行业认识要更多关注内容的整合。传媒界有一条金科玉律“内容为王”, 这种观念的背后隐隐含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倨傲, 仿佛媒体的发展壮大就是由于媒体知道了别人不知道的内情而大卖。而今天众多的事件与众多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一搜究竟, 内容无疑依然是媒体的“王”, 而信息服务意识则应当成为媒体的“后”。因此, 在媒体的行业认知上, 不仅要秉持“内容为王”, 同样要放大行业的工作范围, 重点开发信息的处理整合, 更好地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
对于从仅仅关注内容到关注信息的开发整合, 媒体已经有了很多有益的尝试。2013年5月, 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沌阳高架桥成功实施拆除爆破。事前获得的信息是该工程是已知的国内外最长城区桥梁实施爆破拆除方式, 因其工程难度大、技术含量高、服役时间短等各方面原因备受关注, 被誉为“世界桥梁第一爆”。与之现场配合的报道派出了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50多名编辑记者, 安装了价值4000多万元的设备, 动用无人机航拍, 同步内容具体分解为:新闻与评论、现场图片、视频直播、无人机航拍、微博及社区报道新闻漫画、网络专题、手机报道 (手机报和新闻客户端) 、社会互动、媒体联动等数个方面。因此, 当天的现场报道及相关延伸完成得立体, 分块直播, 聚合呈现, 全方位发布, 获得十分“给力”的评价。
其次, 在面对受众和信息的关系上, 传统媒体已经意识到要依据受众的需求来选择信息, 进而, 我们需要将以往“受众单向度接受信息”转型为“人和信息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在传统媒体的业务范畴内, 传统媒体作为信息发布者, 负责编采内容, 然后通过各种发行渠道把内容和信息发布出去, 但是由于传统传播媒介、渠道和技术的制约, 传统媒体和受众之间是相互分离的, 受众只是被动的接受, 很难实现良性的互动。缺乏与读者和受众的互动, 就会使得媒体难以准确掌握到受众和市场的真实需求和最新动向, 也难以打造出真正适合受众需求的产品。因此, 传统媒体在实现媒介融合的过程中, 尤其要注重受众的体验, 将自己置于接受者的位置来思考如何传达整体理念, 实现内容整合、版式设计、产品种类、互动体验、反馈速度等方面的全面改善, 使信息与受众之间及时互动, 最快地反映到编者面前。
“技术重组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与思维方式, 但它并不是精神与思维本身, 而媒体作为精神与思维的延伸, 需要与方式的变迁同步。”北京多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晓东认为现在传统媒体最缺的是思维转变。“传统媒体的思路并没转变过来, 没有和新媒体一样实现与用户平等交流。传统媒体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内容转型与定位转型,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一样要面对读者思维与心理的变迁。”胡晓东说, 现在读者和用户已经不再被动地去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他们更乐于接受平等而人性化的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讲, 做一个媒体更像是经营一个社区。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阅读调查, 375张有效问卷中, 对“你曾经参与过哪些关于媒体阅读的互动活动”这个问题, 选项为“没有”的占71%, 选项为参加过“书评、读书会”的占8%, 选项为曾“给报刊投寄读后感”占6%, 选项为“在网上点击跟帖评论”的占14%, 选项为“其他”的占1%。我们必须深思, 为什么我们的阅读活动总是只有短暂的接触时间, 而无法延伸并进行深层次地探讨呢?传统媒介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是单向度的, 当受众看到信息之后活动就结束了, 而在新的媒介形式下, 我们在观念上尤其要注重受众与信息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互动, 一方面促使信息的不断拓展和延伸, 另一方面则是让媒体成为受众生活中交流产生共鸣的途径。
因此, 媒介融合需要我们的行业认知由“内容提供商”拓展为“信息服务商”;行业关注点在“内容”基因里加上“技术”基因。
媒介融合的战略:收缩与重组
每一个媒体在进行媒介融合的战略部署上, 必然要确定好明确的方向, 既要能够有长期持续发展的潜力, 又要适合自身的特点与专长。
目前经过实例证明可行的战略发展方向主要有如下几种。
1.收缩经营阵线, 突出内容材料
长期从事传统媒体, 面对着报纸杂志, 会认为只要内容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 在推广上也固守线下推广方式, 以为凭借自身传播渠道可以转化很多读者。这种想法无疑是忽视了新的媒体产品特点, 必须要借助网络的力量进行最终的推广和宣传, 固守以往的内容为王, 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放在运营和推广上。
因此, 对于绝大多数的传统媒体来说, 收缩并不擅长的各种新型媒体经营阵线, 而专注于原有的优势内容, 这是一条稳妥也是唯一的转变方向。每一家传统媒体无疑都具有很强的内容生产能力, 依据自身条件, 在各自的领域拥有强大的背景和资源。这些规模并不庞大的传统媒体一旦面临转型, 在发行、印刷、信息、广告等各项领域的业务就成了沉重负担, 使资源内容方面的优势无法显现, 又无法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财力来运行日益规模化的发行、信息、广告业务, 更无法建立多种媒介共同互动的平台。因此, 此类媒体必须要收缩产品经营的阵地, 退出相关的经营, 只做自身的优势内容。
当然, 传统媒体在这种面向新媒体的媒介融合过程中的退缩战略中, 会带来的是从传媒业的中心被快速放逐到传媒业的边缘地位, 从原来的传媒业主角成为传媒业的配角。不可避免的还有同时崛起的个人或小型团体, 借助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构建新的高质量“信息提供服务”, 与传统媒体的“信息提供服务”进行不断的竞争, 这将对固守“内容”阵地的传统媒体提出更高的要求。
2.扩大地域优势, 整合同类资源
传统媒体在现有的行政区划范围内整合资源, 是一种对现有产品的资源整合, 可以提高内容、广告、运营等一系列资源的完整性。作为报业“吸金王”的大众报业是这方面的典范, 通过整合山东省内的报业市场, 拥有十一报四刊二网, 成为在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临沂和菏泽等地报业市场的绝对领先者。此外, 通过良好的战略布局, 大众报业2012年的净利润高达7.76亿元, 旗下《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鲁中晨报》的广告收入都过亿元, 使之成为全国为数极少的旗下有4张广告收入过亿元的报业集团。
大众报业集团自2001年开始实行“两分开”体制改革, 报刊不再是“小而全”, 而是将原先依附于各报刊的经营业务、经营部门和经营人员分离出来进行整合, 先后成立了广告、发行、印务、信息等子公司, 承担固定的职责。在集团范围内实现新闻宣传和报业经营“两分开”, 切实完善各自的运行机制, 当地的传媒资源得到了全新的整合, 也为进一步的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延伸产业链条, 进军文化产业
在传媒迅速发展的近十年内, 目前已经形成部分规模大、业务全的媒体集团, 完全有能力延伸现有的产业链, 从所处的报业、广电业、出版业等各具体行业的业务范围一步步拓展到其他行业。
大河锦江饭店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利用大河品牌进军非传媒产业的一个典型例证。2002年, 集团投资兴建了一家四星级饭店, 取名为大河锦江饭店。大河锦江饭店依托报业集团强大的综合实力以及媒体覆盖优势, 营业收入以每年800万元的速度递增, 直至2008年, 集团酒店业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集团同时涉足房地产业、金融业等。
集团内部则对现有的报纸发行网络进行整合, 建立起以大河报发行网为中心的大河发行商务网, 使其由一报发行向多报发行发展, 由单纯的报纸发行业务向代理发行、商务速递、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旧报回收等多种经营业务发展。
传媒提供的资源创造了更新的市场, 相关的产业活动通过传媒原有公信力的放大, 又提升了相关产业的活力, 在更大的资源配置下才有机会做大做强传媒和相关产业。这种改变从根本上促动了原有媒介形态, 形成各种媒介多功能一体化信息平台。
媒介融合的目标:健全与匹配
在目前的新闻出版业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 部分媒体已经尘埃落定。作为制约机构运行的主体, 制度发生的变化似乎并不太大, 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机制, 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难以在一夕之间改变原有的积习。比如, 大部分媒体实行的是“新人新办法, 老人老办法”, 但是新老之间着重参考的依然是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办法。即使新成立的传媒类集团有限公司依然大多是国有企业, 有着重重的制约与负担, 难以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更遑论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由此改制而来的大大小小的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必然缺乏迅速的决策效率——这是传媒业的生命线;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传媒业的发展线。
因此, 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 首先, 传统媒体内部要正视制约其自身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问题, 形成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次, 在可能的条件下, 逐步建立起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积极健康的晋升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薪酬机制、培训机制。如腾讯、百度这样的新传媒公司, 创立之初就以企业化的运作方式运营, 以股权、期权等方式进行长期激励约束。这样, 传统媒体才有可能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和优势特点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媒介融合信息平台。
正像新闻集团的默多克先生前不久在一次演讲中说的那样:权力正在发生转移, 从我们这些拥有和管理媒体的人转移到正在变得日益挑剔的读者和观众那里。
尽管, 传统媒体拥有明显的优势, 一流的新闻、一流的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一流的期刊图书将会永远吸引我们。但是, 传统媒体也必然要顺应时代变革的潮流进行媒介融合的系列转变, 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走向新的辉煌。
在确认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媒介融合之前, 我们先要认真反思什么是媒体。媒体的外部形式是多样的, 可变的。不同的平台在不断地进行迁徙。以往的报纸, 渐渐成了彩色印刷, 再来看杂志, 可以在线读, 内容逐渐去了互联网, 受众群被互联网海量内容吸引, 慢慢的移动互联网APP出现了。这种迁徙将是常态的, 也是最表面化的, 在未来媒体还会有各种更多的平台出现。决定每个媒体生命力的是媒体的内核, 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 也是依据态度所组织的信息和观点。
我们要实现真正的媒介融合, 需要接受的改变不是将内容由一个平台转换为另一个平台, 而是在变换的趋势中把握自身选择的价值, 只有坚定于自身的价值, 才能主动地选择各种媒介的形式, 整合不同的传播方式, 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平台。
手机媒介对传统传播理论的冲击 篇7
近年来, 传播技术手段不断发展, 手机在传播形式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手机的发展让人们的信息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实现了传播模式的革新, 给人们提供了传播模式的便捷性, 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但是也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播理论的发展。
二、手机媒介的传播特征
(一) 无线移动性
无线移动从诞生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第一台模拟移动电话, 促进了人们信息交流的发展。在移动终端激烈的竞争中, 智能化手机得到了发展, 促进了集成化。当前的移动终端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 传统意义上面向低端市场的手机, 主要功能是语音业务, 满足人们的通信功能。第二, 市场上需求量最高, 具有多功能和增值业务的手机, 满足人们日常通信和生活的需求。第三, 拥有先进的操作系统和支持第三方应用的智能手机, 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和工作的需求。手机依靠技术的支撑, 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形式, 促进了移动市场的发展, 提高了传播的效率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二) 分众传播模式
分众传播是当前大众传播的主要形式, 信息者依照相关的标准和途径进行信息传播的选择和过滤, 促进了信息传播意图的实现, 受众在进行信息接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成为传播活动的主要内容。传统的传播媒介无法做好信息的完美传播, 只能通过报纸或者广播来进行信息传播。手机能进行信息的快速传播, 具有网络覆盖率高、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和方便信息接收的特点。通过智能化手机的发展, 能够完美地实现信息的多元化传播, 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系统的回馈, 促进信息互动交流。
(三) 多元化传播模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信息的传播形式也实现了由传统媒体传播逐渐向空间系统的形式转变, 媒介的功能也变得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对技术的处理, 信息的使用更加接近现实, 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手机媒体在传播和接收过程中, 实现点对点的通信, 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来向目标用户发送信息, 用户通过接收信息的方式与用户进行互动和反馈, 实现信息的普及, 扩大信息传播的效果。[1]
三、当前手机媒介传播的内容
(一) 手机媒介传播内容的特点
1. 信息内容分类精确。目前, 手机媒体的结构向着精确化和详尽化的方向发展, 适应了分众传播的发展趋势, 这由手机媒体的传播属性决定。另外, 手机媒体还具有强制性, 通过对信息内容的分类, 用户实现了对信息的需求, 如信息的发送需要用户主动获取。由于手机的屏幕较小, 用户想要对信息进行筛取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所以对信息进行详细的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可以通过简洁的方式来实现信息的高效获取。
2. 信息篇幅较小且主题鲜明。手机上的音频和视频信息呈现出篇幅小和主题鲜明等特点。该特点展现了手机媒体的传播属性, 更体现了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在发展过程中, 受技术水平和网络平台的限制, 手机媒体上不允许出现长篇的音频和视频, 对于手机用户来说, 需要在手机上获取信息, 而不是大容量的论述, 所以手机只能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 但是不能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
3. 传播内容广泛性。手机媒体的内容传播必须要体现一定的流传价值和信息传播的方便性。手机以自身的方便携带性被广大用户所应用, 一经问世就实现了飞速的发展。手机的短信功能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播, 从春节的拜年短信中就可以看出, 短信的使用量是非常高的。手机短信的转发功能, 体现了手机传播信息的广泛性。另外, 手机还具有人性化操作的功能,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手机的编写信息功能, 实现了与人进行沟通的功能, 用户可以对信息进行掌握。[2]
(二) 传播内容的表现形态与发展
1. 内容的表现形态。手机媒体的表现形态主要分为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 当前的智能手机结合了各种形式的媒体。这些形式促进了传播手段、方式和方法的进步, 在手机媒体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的手机媒体发展迅速, 展现出了多样化的通信方式, 手机自身的通话和短信功能, 结合当前的交流软件的运用, 实现了手机多样化的表现形态, 促进了手机的迅速发展。
2. 内容生产创新。手机是实现信息传播的创新形式, 媒体内容通过实际的生产过程, 充分展现了媒体的多样化。手机生产者通过对手机内部信息的创新, 促进了智能手机的发展。报纸和电视等传统信息传播形式对信息资源的占用, 导致手机媒体必须要进行改革。目前的手机用户已经数以亿计, 并且呈现出上涨的趋势。手机功能的类型主要建立在用户的使用上, 满足了大量用户的需求。手机媒介的流行和发展趋势, 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 运营商在设计手机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不同客户群体的阅读需要, 对内容进行创新, 以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3]
四、手机媒介对传统理论冲击的表现
(一) 由通讯工具走向移动媒体
手机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延伸性, 影响着信息的传播交流形式, 由于人的自身感官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人类需要对自身的感官能力进行扩展, 创造出科技化的信息传播形式。传统的手机只是作为通讯工具, 放在固定的位置, 需要借助电话线来使用, 不方便人们的携带。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电话进行了创新, 促进了移动通讯工具的发展。所以, 电话不仅是作为传播语音信息的工具, 而且是向着多样化的道路迈进, 解决了传统手机体积大和通话成本高的缺点, 加大了人们信息沟通的方便性。
(二) 由补偿性媒体走向融合媒体
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主要由电视和广播组成, 在传播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 受到体积的限制, 不方便人们携带, 只能在固定的空间进行信息的传递。而当前的手机媒介, 由于手机的体积较小, 信息的表达形式多样化, 手机软件内容的丰富性, 能够满足人们对各种事物的需求, 相较于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具有较强的补偿性特征, 对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造成了冲击。手机媒体的最主要功能是通讯, 现在也以通讯为主要内容, 但是随着媒体的出现, 手机还衍生出了更多的功能。例如, 听音乐、看视频、网上购物等多种辅助功能, 展现了媒体的融合性功能。
(三) 由交往媒体走向社会化媒体
在手机这一信息传播媒体出现之前, 人们的信息交往还局限于人际传播, 信息传播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一对一的形式, 传播的互动效果较好, 但是给异地的信息传播带来了一定的麻烦。电子媒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缺陷, 尤其是手机的出现, 更为人们的信息交往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手机刚出现时, 主要是通话功能。之后短信功能的出现, 促进了文字信息的发展, 但是这种信息传播方式, 也仅限于好友之间的信息沟通。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当前的手机成为网络媒体的重要表现形式, 手机媒体的形式促进了人们的交往能力, 方便了人们的人脉扩展, 加速了个人的社会化进程, 手机媒体也实现了从个人交往媒体向个人社会化媒体的转变。[4]
五、手机媒介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手机媒体的进步, 人们对信息获取量的加大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 更是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首先, 手机媒体的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用户对手机媒体的体验功能, 降低了人们的交往成本, 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其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手机媒体的功能也越来越多, 网银和网上购物等内容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可以实现与电子媒体的整合, 逐渐演变为全能化媒体。最后, 手机媒体当前也是营销媒体的载体, 实现了营销传播的高效和快捷。相信未来的手机媒体的传播价值会更大, 能够增强产品的体验功能和客户购买的便利。手机媒体的传播价值体现的不仅仅是更多的手机平台, 更注重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 增加手机目标客户的数量, 真正实现手机信息传播价值的最大化。[5]
六、结论
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不仅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形式, 并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使信息的传播手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对传统信息的传播造成了重大的冲击。我们需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信息的传播规律, 对信息的传播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 促进手机媒体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促进了传播形式的改变。手机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播模式, 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手机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实现了品种从单一到多样, 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手机的不断更新, 给传统传播理论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给传统传播理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关键词:手机媒介,传统,传播理论,冲击
参考文献
[1]姜彩杰.手机媒介对农村社会交往方式的重构[D].安徽大学, 2013:77-78.
[2]李东.作为变革诱因的新媒介[D].武汉大学, 2014:12-13.
[3]禤文帅.媒介融合下的彩信版手机报内容探析[D].华南理工大学, 2010:22-24.
[4]何红连.大众媒介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4:77-78.
三网融合对传统媒介的影响研究 篇8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通过技术改造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 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形成了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多媒体基础平台, 将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互联互通, 形成了新的服务和运营机制, 合理优化信息产业结构。三网融合给传统媒介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新形势下既有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本文首先对三网融合和传统媒介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传统媒介的优缺点分析
传统媒介指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
(1) 传统媒介的优点
传统媒介历史悠久, 拥有品牌优势。市场号召力比较强, 拥有庞大的受众群, 信息采集网络完善。团队拥有丰富的经验, 保存着丰富的节目资料以及成熟完善的工作系统。三网融合为传统媒介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传统媒介的缺点
在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下, 传统媒介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首先, 传统媒介受时空的限制, 不能让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 信息的传播量也得到限制。其次, 传统媒介与群众的互动性不强, 群众的热情不高, 缺少归属感。传统媒介也无法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网融合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1) 三网融合给传统媒介带来的冲击
首先, 三网融合给传统媒介带来了终端上的冲突。未来的三网融合将集中到手机和便携电脑上, 媒介终端更时尚, 受众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筛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相对于三网融合的终端来说, 传统媒介的终端显得比较落后。
其次是内容上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信息的传播更迅速, 传播范围更广。三网的融合使信息资源更加集中, 信息的获取更加容易, 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这是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
再次是受众上的冲击。媒介终端的创新和媒介内容的创新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媒体生存发展的不懈动力。现阶段,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网络或手机获取信息, 尤其是年轻的受众群体。
最后, 三网融合让传统媒介的生存更加困难, 新媒体的出现抢占了大部分媒体市场。新媒体的针对性强, 更受群众青睐。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很大的改变, 应用三网融合, 人们可以跳过不感兴趣的广告、电视、广播、报纸等, 传统媒介受到威胁。
(2) 三网融合后可能出现的新形势
三网融合后, 更多的新媒体会随之诞生, 比如说手机电视、IPTV等, 电视目标的受众大量流失, 逐步形成了从信息超市向资源便利店的转变, 人们享受着三网融合所带来的一站式便利功能服务。人们不愿意再被动地接受信息或被迫转移注意力, 人们掌握了信息搜集的主动权。信息传播模式也发生了转变, 逐渐由大众传播转向窄众传播, 信息精准度更高, 针对性更强。
三网融合为传媒产业激发出新的营销模式。例如, 传统电信企业盈利主要依靠向用户收取通话和信息通信费, 而广播影视业的盈利则主要依靠经营广告市场和向用户收取有线电视收视费。在三网融合背景下, 电信、广播影视业不仅是实现技术层面的融合, 更强调要实现业务层面的融合, 广电企业可以申请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互联网接入等“电信业务”。可见, 媒介融合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 是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 实现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通过媒介融合极大地扩展了传统传媒产业和信息产业的业务范围, 伴随着新业务和新业态的不断出现, 新的营销模式将源源不断的涌现。
三网融合之后将推动网络广播市场化进程。未来媒介市场将根据变化不断合理调整资源, 完善体制机制, 推动运营模式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 转变服务方式, 创新业务形态。网络广播经历过去十年的发展, 将步入成熟期, 大批业务融合性强、拥有资源优势和人才技术储备的网络电台将逐渐形成品牌, 并成为市场宠儿。与此同时,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政府监管逐步从严, 网络电台非理性化增长的趋势将明显放缓。因此抓住当前时机, 积极探索网络广播市场运作规律, 将有力地促进网络广播成熟化市场的形成。网络广播处于传媒时代变革的前沿, 在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更要成为直接影响和创造消费与生产的价值载体。发挥自身最大优势, 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拥有正确的理念, 掌握有效地经营策略并积极加以探索和实践, 网络广播必将在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开创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在三网融合大的形势和环境的下, 广电数字内容平台的建设加快。构建能够为各种不同媒体形态、终端形态、接收方式、呈现形式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数字内容平台, 这是我国电视台在三网融合形势下必须完成的战略性任务。电视台的内容制作不能仅仅针对电视机, 这一点在过去几年已经谈到了, 在三网融合的条件下还要求我们的节目制作要面向计算机的屏幕、手机屏幕、手持或者车载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屏幕等。就像目前随着电子书的发展, 电子书的形态也已经逐渐摆脱了单纯的黑白文字, 实际上电子书的发展已经摆脱了这种形态.逐渐以文字的媒体和视频的方式呈现, 以各种新的文字的媒体、平面媒体以及图片视频相链接。所以以上种种都对媒体形态提出了新的挑战, 像IP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内容形态应当成为今后电视台的数字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网融合的意义
三网融合, 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群众。三网融合大大提高了媒介行业的服务水平, 而且有利于降低重复建设, 优化资源整合, 减少资源浪费, 实现媒体产业的升级;三网融合使得传媒市场的竞争被强化, 传媒企业同时也充分享受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的便利在充分享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同时, 通过媒介融合, 传统的电信、广播影视和出版业扩展了业务范围和覆盖网络, 通过不断提高受众关注程度, 进一步提高了其经济价值和经济回报。三网融合有助于国民经济发展, 提高社会化水平, 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高社会就业率;三网的融合可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推动消费水平提高。因此, 三网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论
近年来, 我国三网融合工程发展迅速, 媒体融合成为新时期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媒体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急需改革来适应当前的生存环境。媒介融合让很多传统媒介失去了传统的优势, 但也给传统媒介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不同的媒介形式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 传统的媒介企业应充分把握不同媒介的特点, 充分应用三网融合技术, 整合内容资源, 实现创造性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媒介融合产业的培育, 实现行业跨越式的发展。三网走进千家万户, 我们在享受其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应该积极创新, 使三网融合更完善。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 我们期待明天的生活会更好。
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媒介融合 篇9
关键词:广播,新媒体,融合
一、新时期背景下的新媒体环境
互联网新媒体是由于互联网为我们的媒体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新媒体是跟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那么互联网的发展则分为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这四个不同的阶段互联网的发展也有着各自的特点。跟随着互联网的这种起起伏伏的发展, 我们也能够看出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以及我们传播的方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 在传播上具有新的特点, 一是因为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量要比传统媒体信息量包含大的多, 新媒体为观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比如这其中包括了娱乐类、新闻类、政治类、经济类、体育类等等内容。并且内容较为亲民,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第二则是新媒体在传播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新媒体的互动性也十分地强, 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更新和评论, 即时对其作出评论。比如, 现在较为流行的词语“点赞”, 则是对其评论作出的一种赞赏。当前流行的微博, 也可以说是借助了手机这种载体, 随时随地地进行新闻或者节目的看法发表, 有很多的传统广播节目, 现如今也在不断地与新媒体进行巧妙的融合, 在广播中让听众参与到节目中来, 进行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的互动, 听众可以将自己想要说的观点发表在公众平台上, 彼此之间进行探讨, 主持人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及时地反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为节目也同样带来了新鲜的元素,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方式也受到了观众和听众的喜爱, 成为了各大广播媒体乐此不疲的应用的一大原因。
二、新时期广播电台的分析
对于新时期的广播电台而言, 在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之下, 与新媒体逐渐地融合, 取长补短发挥了广播电台的最大优势。
广播媒体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便携性, 广播的提及较小, 重量也很轻, 能够随时随身携带进行收听, 于观众而言, 具有一定的伴随性, 人们能够随身携带, 随时随地就能够听到自己喜欢的节目。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私家车已经越来越多, 车载广播的收听率也就逐渐地增长, 同时在广播电台中还有众多的节目是专门为了出租车司机及其私家车司机进行的节目。大部分的广播电台还会专门设立一个交通广播, 比如长春市较为著名的交通广播台则是长春人民广播的FM96.8, 将会将最全新的路况信息传递给听众, 在早高峰和晚高峰阶段也会为大家解答相关的交通问题, 及其路况及时更新。让人们能够在出门行车的路途中带来了最新消息, 减少了走弯路, 节省了时间。对于这一大优势, 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众多车载广播带给听众的一大优势。而广播中还有许多的音乐类型的节目, 音乐类型的节目为听众在劳顿的路途中带来了轻松和欢乐, 减轻了他们奔波的劳累, 缓解了驾驶员的疲劳。
广播的双向交流, 也成为了广播的一大优势, 听众的参与性是广播节目中最为常见的节目类型和形态。节目的这种互动性和服务性。服务性极强的节目, 引起听众的关注和喜爱。大部分的节目都是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的, 有的节目是需要观众进行参与, 比如说长春人民广播电台的《支队长热线》节目, 这个节目的听众参与度极高, 需要听众对路况信息, 以及公交站点或者是交通中有任何不合理的内容, 或者是大家想要交通部门能够为其解决实施的, 则可以通过《支队长热线》这个节目得到相应的解答和解决。
三、广播电台与新媒体的融合
广播电视台在新的时期进行了数字化的融入、播放终端也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同时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络电台等[2]。数字化的融入, 让原有的广播电台呈现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特点, 媒体也将从单一逐渐地向综合趋势迈进。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媒体将由单一走向综合, 广播电视与电信等行业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 最终融汇于信息化的大潮中。而播放终端的多样化趋势, 让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收音机、车上的广播, 而是在手机中即可下载APP, 更加方便了人们的收听, 同时在APP上还可以与其进行互动, 大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收听, 同时也稳固了相对年轻的群体。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创新融合, 为我国的广播事业发展带来了较为广阔的前景。新时期广播电台的不断创新、融合、发展, 将数字化融入到节目中, 以多元化、多样化的播出方式, 播放终端的多样化为广播电台的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对于广播电台而言, 必须要走媒介融合的道路, 积极吸取新媒体的优势, 丰富广播的传播途径、形式和方法, 推动广播媒体的健康、良性、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珅.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传播形态创新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3.
传统媒介 篇10
【关键词】现场 新闻现场 媒介权力 媒介生态
做新闻、做记者,就要深入一线,捕捉最鲜活的新闻。但是,在新媒介时代,传统媒体的现场主导权正在被不断“侵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其中,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从2010年末的15.5%上升至34%。①微博平台的裂变式增长与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平台的升级,直接带来的变化是网民可以随时随地上传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有感触的现场和话题,这对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发生在上海的7·29上海地铁十号线追尾事故,从网友上传现场开始、传统媒介逐步介入,从网上到网下,诠释了现场传播的流程架构。
一、“十号线地铁追尾事故”的传播路径剖析
2011年9月27日下午2点45左右,由于上海地铁新天地站信号故障,上海地铁10号线采用人工调度,不久后两辆列车追尾。事故造成284人受伤,地铁公司事后致歉,最终原因被查明为调度失误。这一现场突发事件现场的传播一共经过了四波高潮。
第一波:事发现场画面开始疯狂传播
14:49网民@季法师发出微博:现在地铁十号线两车相撞了,大家保佑我们吧!并附上现场图片,这成为整个事件在网上流传的第一个现场信息。其转发量达到57107条,评论量达到14924条。此后,现场的图片源源不断地被现场当事人上传,这成为了公众对现场最早的认知。
16:13网民@小头宝宝在现场发出微博:一条马路上都是救护车,并配发图片,其转发达到29613次,评论达到4751条。在现场混乱的画面之外,救援的照片也开始被不断扩散。
小结:从9·27追尾事故的报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即时讯息、即时画面成为占据现场主导权的第一要义。按照官方发布的事故时间为14:50左右,第一张网友的照片几乎在第一时间就传送到了网络,虽然画面本身质量一般,但是因为其快速,因而通过各种渠道以几何级的速度迅速被扩散转载,让所有网络受众对这一事故有了直观的印象。此后,越来越多的照片被上传,现场画面的稀缺性被冲淡,所以照片被打包成组体现,以聚合式冲击力去吸引受众。值得一提的是,引起广泛传播的照片都是通过手机微博进行传播的。
第二波:主流媒体通过网络平台和声像平台开始滚动直播
14:55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宣克炅发出微博:10号线又出事故了!!!有人称两列列车相撞,多人受伤。@上海电视机动新闻部多路记者已赶赴现场。微博也配上了相关图片,这是此事件传统媒体相关人员发出的第一个微博,其转发量达到13060条,评论达到1633条。此后,他的网络直播一直在延续。而上海电视台也通过每小时的滚动新闻播出事件的进展。
具有主流媒体色彩的网站也加入到直播过程中来,新民网14:56分发出第一条信息:上海地铁10号线因设备故障发车班次间隔延长并配发一组网友图片,此后,动态的发布在新民网微博以及新民网、东方网等网站上滚动进行。
15:55@东方早报发出微博:【沪轨交10号线豫园路站两车相撞有人伤】今天下午两点半左右,由于新天地站信号故障,沪地铁10号线采用人工调度,导致豫园路站两辆列车相撞。在事故现场看到,救护车、警车已抵达现场,一名伤员被抬出后紧急送往附近医院。目前,上海地铁10号线伊犁路至四川北路区段列车停止运行。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青年报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媒体的微博平台也开始加入其中。
由于传统媒体具有采访的一些特别许可,因此后续的动态直播中,大量的隧道内救援场景和画面被发上了网络。
小结:当传统媒介获知事件的发生后,是以两个途径进行快速跟进的,一方面是通过传统媒介人的微博进行及时报道,但由于记者赶到现场还需要时间,因此,所采用的也多是网友提供的图片,一直到后期在现场采访,进入地下隧道时,传统媒体的优势才得以体现,救援的画面陆续上传。而另一方面,具有传统媒体色彩的新闻网站开始了资讯的滚动直播,但这些新闻网站的操作其实遵循的也还是传统媒体的技术手法,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第三波:职能部门微博迅速回应 政府公关启动
在本次突发事故中,相比过去的历次突发,上海的有关部门的反应还是迅疾的,特别是利用政府认证的部门微博,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回应质疑,对于缓解舆论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15:17 @上海地铁shmetro发布消息:【突发运营信息最新】上海地铁10号线因设备故障导致该故障区段(豫园站至老西门站下行区段)2列列车碰擦。伊犁路站至四川北路站区段目前列车中断运营。豫园站已经采取封站措施!
从17:05分开始一直到晚上20:18分,地铁部门先后三次发布致歉信息。
19:34 @上海轨道交通俱乐部提示线路恢复:【19:25分更新】10号线已恢复运营,不过客流非常稀少。
22:14 @上海地铁shmetro更正恢复信息,10号线再度停运:【最新情况】根据事故调查组要求,轨道交通10号线伊犁路至四川北路区段,于9月28日起暂缓运行。有关方面将以安全第一为基本准则,对该区段相关设施进行再检测、再评估。市交通局、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将对沿线受影响地区的交通进行组织,维护正常出行秩序。轨道交通其他线路和区段照常运行。
此次事故中,上海地铁官方认证微博起到了较好的信息传递、焦点释疑,甚至情感安抚的作用。一天陆续发布了将近20条微博,虽然除了微博,地铁部门也在电视、广播等渠道同步发布一些信息,但是在信息的便捷度和丰富度上,都无法与网络相比。
第四波:平面媒体的聚焦式呈现
相比广电媒体和网站的即时动态,平面媒体则更具有聚焦性。以下是平面媒体9月28日见报标题:
【解放日报】《上海地铁追尾被困乘客互助 私车为救护车让道》
【新闻晚报】《救援人员回忆“如果你痛就抓住我的手”》、《年轻乘客背着陌生老人疏散 私家车主动靠边让道救护车》、《地铁10号线信号订单价值2400万欧元》、《上海铁路航空未因地铁追尾事故出现大规模改签》
【青年报】《“上海地铁有史以来最黯淡一天”申通向市民致歉》、《专家无法想象 卡斯柯:手动导致撞车 事故与我无关》
【新闻晨报】《信号发生故障改人工调度,10号线两车追尾致271人送医救治》、《现场乘客:16号车被撞冒浓烟 撞击瞬间有乘客被弹飞》、《双胞胎孕妇被甩出三米远无大恙》、《乘客:后车司机曾要开门疏散救人 行走自如无大碍》、《信号商卡斯柯闭门断网拒采访 前台小姐见拍照躲桌底下》
【新民晚报】《轨交10号线昨下午两车追尾》、《俞正声韩正等迅速赶往现场和医院,要求彻查事故原因》
【东方早报】《10号线两车追尾271人就诊》、《图解10号线追尾瞬间:后车时速10公里一头撞上前车》、《10号线事故调查组成立 伊犁路至四川北路今起停运》、《孕妇称飞出去3米远 乘客徒步数百米搀扶逃出隧道》、《约800乘客1小时全获救 运营方:乘地铁别倚靠车门》、《10号线两车追尾271人就诊 事发时采用人工调度》
【文汇报】《10号线追尾:车厢里大家依次往外走》
【时代报】《10号线1小时隧道内千米大营救 市民替救护车开道》
【第一财经日报】《927事故:地铁跃进折射轨道危机》
传统媒体在这次的报道中,比较温和,大量的报道侧重在现场的细节、感人故事上,而对网民所提出的一些公开质疑,尤其信号系统的问题没有给予回答。抓现场细节是现场报道一个比较常用的手法,而现场报道通常使用的另一个功能——深度调查,本次几乎没有使用。
二、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挑战
通过这次的地铁追尾事故,我们明显感觉到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角逐中的式微,那么传统媒体如何应对这种挑战?笔者认为,传统媒体还是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以及公信力,做好现场传播的“把关人”和“意见领袖”。
首先要做好核实工作。传统媒体在发现现场的新闻线索时,需要第一时间和当事人联系,并迅速与公安、消防、安检等职能部门联络、核实,确保信息的权威可靠。
其次,传统媒体要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用自己的专业水准去澄清事实;去掉情绪化和夸大的部分,保留真相。相比普通公众,传统媒体的记者可以利用自身的职业素养,通过鉴别和调查,发现现场背后的假相。
第三要增强人文情怀,推动问题解决。传统媒体到现场,应该客观而不冷酷,应该利用自身的人气聚集和权威性,努力推动这个事情解决,给当事人帮助。传统媒体在联动各方资源,帮助弱势群体方面是有优势的。
最后,传统媒体对于现场的突发状况,还应具有更高意义上的责任感,那就是如何促进社会的和谐。俞正声书记在九届十六次全会上说,新闻工作者,应该用自己的作品促进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导致其对立,防止将少数人的不良行为归结为阶层或群体的共性,防止将一个时期难以避免的不良现象归结为永远的丑陋。这就需要文化自觉,更需要对历史负责的使命感。②□
参考文献
①http://www.cnnic.net.cn/dtygg
/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 CNNIC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http://www.shanghai.gov.cn/
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21ai556264.html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09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传统媒介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全媒体,战略转型,创新,融合发展
基于互联网的技术革命正在开启第三次产业革命,同时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尤其近来以互动电视、电子杂志、微博、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新媒体通过交互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数字设计等方式以黑马的姿态迅速充斥着媒体界,对传统媒体的既有传播理念、新闻信息采制与传播方式、赢利模式带来的冲击将是颠覆性的,受众的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及个人偏好越来越强。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权威黑框媒体仅靠摊派维持生存, 市场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其影响力、话语权和议程设置权受到来自新媒体日益严峻的挑战。
2014年8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应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优势互补,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立体多样与融合发展并重的现代传播模式[1]。该意见可谓立足当下谋划长远,凸显国家领导层对意识形态领域前所未有的重视,将以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起点写入历史,对我国现有传媒产业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要深刻认识网络与新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认识到新媒体在新闻信息生产、传播理念、要素配置和消费等层面给传媒业带来的传受理念、传播方式和赢利模式的改变,传统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应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切实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在新一轮媒体变革形势下,传统媒体该如何实现向新媒体的战略转型? 媒体人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在创新加快推进媒体融合? 本文以媒体发展与变化的视角入手,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战略转型,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飞跃进入全媒体的阶段,并由此对融媒体的路径进行研究,希望为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提供参考。
1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传播体系失效与全媒体可能的诞生
1.1传统媒体的解构与重构
在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中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 《新闻周刊》已放弃纸质版而全面转向数字版,2012年美国互联网广告超越平面广告,2013年美国互联网广告收入为428亿美元,首度超越广播电视广告收入[2]。日本2009年互联网广告额同比增长1. 2% ,达7 069亿日元,首次超过报纸收入。 英国2009年上半年互联网广告销售额同比增长4. 6% ,至17. 5亿英镑( 约合28亿美元) ,成为英国最大的广告媒介。 加拿大2011年互联网广告超越报纸广告,一跃成为最大广告收入来源。与此同时,2013年中国整 体网络广 告市场为1 100亿元,同比增长46. 1% ,达到新的量级,远远超越报纸和杂志的广告收入之和[3],预计到2016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将超过电视广告收入[4]。
2014年7月,根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最常使用通信、搜索、音乐、新闻、视频等20项网络服务如表1所示。由互联网造就的自媒体、微传播形态已经在今天传播格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促使媒体格局由零散的需求“碎片”再度聚合。传统媒体很难再全面覆盖到各种目标人群,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正在被解构。与此同时,在受众的“重聚”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又将用户的终端、行为、习惯、偏好等各种最个性化的数据都暴露于网络,其需求可以通过互动的平台洞察,他们正在因兴趣和需求重聚[5]。
1.2新媒体倒逼传统媒体创新转型
到2014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将达到40% ,全球互联网用户将接近30亿,我国互联网用户将接近7亿。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 39亿,使用率为69. 4% 。中国在线视频季度市场规模首次突破50亿元,达54. 3亿元,环比增长38. 9% ,同比增长73. 6%[5]。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将达7. 76亿,同比增长13. 3% 。到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将达8. 60亿。移动端流量有望超越PC、平板PC等所产生的流量。未来几年在线视频市场规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7年预计将超过350亿元[4]。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将高达56亿,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智能终端设备。预计到2020年,全球互连终端设备将产生500亿的连接,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 Zbyte,这一数据量是2011年的22倍[6]。数字媒体每增加1美元收入,传统媒体将要失去16美元[7],这对人类认识世界和相互交流的传统方式提出了挑战。2002— 2013年中国五大媒体广告收入规模如图1所示[8]。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新媒体正在倒逼传统媒体创新转型。
互联网时代,媒体环境发生了变异,在全媒体的多元传播环境中,要求以用户和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和商业为驱动、以网络为基础、OTT创新为核心、开放思维为保障,充分驾驭和利用各种数据,用多元化、立体化的内容产品扩大受众覆盖面[9],形成具有聚合信息特性的传播平台的业务深度融合的 “全媒体”形态。
1.3媒体战略转型,或重塑传媒产业链
传统媒体如何开展新媒体业务从而完成向全媒体的战略转型? 目前国内外传统媒体在转型发展上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国外传统媒体的转型探索主要表现为: 投入人员与资金进行数字报网站以及新闻门户的建设并设置付费墙( Paywall) 制度; 投入APP客户端的开发,并将其与多媒体结合; 优化和重构内容采编流程; 收购新媒体公司( 业务)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转型; 剥离甚至出售那些盈利能力不强的业务。
国内传统媒体的转型探索主要表现在: 积极实施跨区域发展、跨媒体集成和跨行业增值的全媒体发展整体战略; 省内传媒资源的整合战略; 积极实施升级战略,进行“数字版”、“全媒体战略行动”等多种尝试; 积极实施前向一体化或后向一体化战略; 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 实施尝试投融资战略,进入PE等金融领域; 尝试孵化器战略[10]。从现阶段我国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来看,由于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及其希望以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等原因,其转型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再加之管理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其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更难以具备“自主能力”,产业化意识较弱,转型就更为艰难。
2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 Ithiel de Sola Pool) 曾经提出: “分化与融合是同一现象的两面”[11]。随着新信息技术和全媒体进程的推进,“合”伴生的“分”或已成为未来更需要关注的问题。随着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包括移动互联网、 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内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已迈入新旧媒体共存和融合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各大媒体机构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加强在理念、体制、技术、内容、运营等多个方面的互动融合,通过加快建设能够整合和联通多媒体、多平台、多终端传播资源的大技术系统,构建符合新媒体传播和高新技术应用的立体化、互动式、全天候、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优化传播业务流程和产品体系等方式,打造核心竞争力,极大程度上推动新一代高端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分析如图2所示。
2.1理念融合,凝聚改革共识
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正经历着裂变式的发展,使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呈现萎缩趋势,市场份额急剧下降,而用于网络或其他新媒体的实践却在不断地增加。面对当前这种严峻而紧迫的形势,必须加快媒体融合发展进程,创新、突破采编方式和理念,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2],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服务改革开放大局、服务经济发展中心的有效途径。
一是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科学理念。一体化发展,是传统媒体寻求自身跨越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媒体融合的基本方向。要善于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实现互通互融,构筑刊网互动,微博、微信、手机报、APP手机客户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重建构的立体格局。应组织力量成立媒体融合顶层设计领导小组,加强对新媒体发展和新技术应用进行战略层面的研究和规划。例如,中央电视台从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核心问题制定内容涉及体制机制、台网融合、 节目创新、技术创新等的《中央电视台新媒体顶层设计实施方案》。应建立以传统媒体促进新媒体、以新媒体带动传统媒体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思维上凝聚革新图存的改革共识。
二是深入传媒体制机制改革,树立互联网思维( 强调平等、开放、协作、分享、共赢,高度关注用户体验,致力打造精致产品与服务) 。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海量信息、实时更新、双向互动”的网络传播特点,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来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又是用户思维,其涵盖了最经典的品牌营销的Who-What-How模型: Who———目标受众,What———用户价值,How———如何实现。应深度理解用户,迭代创新、跨界协作,围绕客户需求不断进行创新,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市场定位、品牌规划、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组织设计等,让“用户至上”的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价值链条的始终。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融合业务”的观念,强化新兴媒体双向、多向、即时、互动的数字化传播特点,连接用户、洞察用户、发动用户,最后做到满足用户,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2体制融合,提升管理水平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还需要改进和创新体制机制,使投入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与合理。 就现状来看,传统媒体的体制机制距融合发展实际需要还有很大距离,直接影响着新闻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媒体革命。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加快媒体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实现发展一体化。
一是媒体内部组织结构重组。在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媒体内部组织结构的重组与合并优化成为困扰各方的一大难题。应革新“单兵作战”的现状,探求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要转变用人机制,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立灵活的选人、用人、育人的制度,加大新兴媒体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优先聘用数字人才,探索全媒体考核、扁平化、项目制等新的管理机制; 要优化薪酬及考核评价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把新媒体作为融合发展的激励和考核重点,集中优势力量奋力加快培育壮大新兴媒体的力量。
二是构建现代化的立体传播体系。要结合全媒体时代现代传媒的主要特点,通过对品牌、产品等多种优势资源的整合,打造传播内容、传播介质、传播终端、传播平台、传播形式之全的多层级且有效互动的“五全”体系。在现行体制框架内,各大报社、各大通讯社、各大广播电视台,功能不同、各有定位。要从各自实际出发,加快推进新兴媒体平台的建设,积极探索发展共赢模式,科学规划传播体系基本架构,强力搭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传播新格局。
2.3技术融合,创新传播方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兴媒体诞生和革命历程,实际上就是技术和内容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创新传播,融合发展,关键是顺应新媒体传播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研究前沿技术,并将其引入到项目应用,深度挖掘资源整合潜力,以尽快在媒体融合发展上取得突破。
一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助力全媒体建设。中国已进入光纤宽带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后PC时代、云计算时代和大数据时代,全面刷新了Web2. 0阶段的常态[13],正在引发全球范围内深刻的技术和商业变革,为创新内容生产开辟了广阔空间。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欲实现商业闭环,就必须借力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实现用户信息的个性化与用户需求的定制化。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这就要求传媒业和大数据进行有机融合,要求媒体向“视音频形态 + 信息网络传播”方式演进,最终形成“市场倒逼采编”的多媒体内容生产机制和业务流程。云计算和大数据可深入筛选捕捉用户偏好和需求差异等方面的信息,挖掘和分析可贵的数据资源, 为节目的传播决策提供了全面、系统、准确、前置的参考数据,把新闻重新打包以适应新平台,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做到主动推送和被动点播相结合,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提高新闻宣传的实效性。智能终端作为人类感官系统的延伸,可实现人与设备间更为自然的交互,让机器能够感知并预测到人的行为[14]。随着终端用户越来越多,产生的数据传给云,云根据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在跨媒体“用户数据库” 和“视频数据库”中自动实现最优服务方案,以云实现用户线下生活的线上平移,为用户提供动态服务方案,依此来丰富终端的内容。
二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弯道超车。随着高速无线网络尤其是4G移动通信的部署、用户对智能手机的认知逐步增强及APP应用爆炸式的增长趋势,互联网将从文字全方位过渡到语音和感知,从个人移动转变为服务移动和环境移动[15],将催生全新的应用服务体系。在这一点上,国内外基本处于同样的研究水平。因此,应加大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投入力度,发展APP客户端、手机网站等新业态下的新应用, 利用媒体优势资源建立“移动 + 社交 + 视频”浪潮下的“4G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社交电视互动平台”,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弯道超车”并非不可实现。
2.4内容融合,增强竞争能力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的价值是永恒的,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但随着Web2. 0甚至是Web3. 0的产生与发展,传统的媒体组织越来越“失控”。从前作为受众的消费者能够很方便地参与内容生产,内容受众和内容生产者走向融合,使得内容源与传播方式悄然变化,也彻底改变以往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对此笔者认为,直接受到冲击的注定是媒体组织的变革,而非媒体、内容甚至新闻本身。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内容融合在全媒体发展中具有不容忽视的“轴心”地位。应以互联网为中心,加快传统媒体及其网站以及政府网站的并转与聚合,凝聚力量,创建一个超强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围绕内容生产全流程进行延伸经营和效益挖掘,实现所有未加工稿件、 网络供稿、外部抓取数据、线索数据等所有资源高度整合,实现全媒体内容在采、编、存、管、输出等诸多环节上的有机融合,完成新闻线索、新闻编审、新闻任务、新闻策划以及多通道发布渠道的融合,为用户有效过滤、集成、进而获得更加个性化、按需提供内容的“个众媒体”提供可能,探索跨媒体整合营销,实现24 h全媒体立体传播、全媒体矩阵经营、全媒体系统管理,形成新媒体产业链[16]。
2.5运营融合,提升用户体验
媒体融合的关键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技术创新,又要注重用户体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应以用户体验为标准融合产品形式和内容,及时、准确、全方位地提供跨网络、跨屏幕、跨平台、跨地区、跨行业的互联互通和融合服务,构建云挖掘平台、云媒体平台、云宽带平台和云服务平台,全面打通云与端,端带动云,云丰富端,进行全景 式、多维度、立体化的 内容供给。
云挖掘可利用个人或对象的环境、行为、联网、偏好等信息,为节目的传播决策提供全面、系统、准确、前置的参考数据,这样可以实现由用户决定生产什么内容或由用户决定节目的走向,指导内容的创作和编排,探索为受众和用户提供分众化服务和体验的媒体发展之路,最直接满足用户对产品 ( 节目) 的体验感受。云媒体可获得更为详细的信息和数据服务,将大大方便和解决用户的体验,为用户提供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确保不同终端同时获得最佳内容体验效果,分析用户的偏好和需求,实现从“一云多屏”到“以用户为中心”的 “无界交互”。基于云端的大数据分析和情景感知的终端相互结合,实现“跨终端、跨时空、跨应用、跨行业、跨领域”的整合,实现个性化需求与服务、智能化服务和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方式。
3总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