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存(精选7篇)
媒介生存 篇1
式、获取信息的方式一直在不断演进, 从甲骨文、竹简木牍、丝帛、羊皮纸到纸张发明、活字印刷和铅印乃至激光照排, 文字与出版载体的转换一刻都未停歇, 不会因为一种新的出版模式或阅读方式出现就舍弃旧的阅读方式。作为传统媒体的经营者, 应该尽快熟悉现代、快捷、高效的电子商务办公技术,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扬我之长, 击人之短。平面媒体的主要特点是将文字印在纸上, 它的优势就在于便于人们携带、可在各种场合下阅读, 它的读者群依然是庞大的。只要能满足这个读者群的阅读需求, 它的生命力依然是长久的。
三要发挥纸质媒体的长处, 改革新闻传播方式。广播的长处是“先声夺人”, 强势是“声情并茂”;电视的长处是“以图感人”, 强势是“图文并茂”;互联网的长处是“以快制人”, 强势是“即时即报”。而纸质媒体的强势是什么?是“白纸黑字”, 能供人反复阅读, 仔细回味。纸质媒体要发挥自己的长处, 新闻报道要变静态式为动态式、变结论式为追踪式、变说教式为引导式。要多写现场新闻、追踪报道、思辨新闻、分析式新闻、观察式新闻和评述式新闻, 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及新闻事件的内涵和外延。在新闻人物的宣传上, 要改变“高、大、全”的旧模式, 注意抓“闪光点”, 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和富有人情味, 树起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从这些方面入手搞新闻改革, 既是读者的心理需要, 也是在新兴媒体咄咄逼人的情况下纸质媒体走向新生的一条阳光大道。
四要革新版面, 更新内容, 突出地方性, 增强服务性。报刊的政治性和服务性是统一的, 强调服务性并不否定政治性。所谓革新版面, 就是要利用现代技术和编采人员的智慧, 利用照片、插图、题花、网线线等等对对版版面面进进行行精精心心包包装装, , 摒摒弃弃那那种种老老气气横横秋秋、、四四平平八八稳稳的的““板板块块式式””、、““砌砌砖砖法法””, , 尽尽量量给给读读者者一一种种新新的的感感觉觉和和美美的的享享受受。。所所谓谓更更新新内内容容, , 就就是是在在政政治治上上同同党党中中央央保保持持一一致致的的前前提提下下, , 尽尽量量多多登登些些对对读读者者有有用用的的东东西西。。毛毛泽泽东东同同志志在在《《怎怎样样办办好好地地方方报报纸纸》》一一文文中中曾曾经经指指出出, , 地地方方报报纸纸““本本地地消消息息至至少少占占两两版版多多至至三三版版, , 排排新新闻闻的的时时候候, , 应应以以本本地地新新闻闻为为主主, , 国国内内次次之之, , 国国际际又又次次之之。。对对于于外外地地与与国国际际消消息息, , 应应加加以以改改造造””。。现现在在新新华华通通讯讯社社每每天天播播发发的的新新闻闻稿稿多多达达四四五五万万字字, , 报报刊刊编编辑辑如如何何处处理理这这些些稿稿件件, , 笔笔者者认认为为, , 除除重重大大新新闻闻外外, , 对对一一般般新新闻闻要要进进行行删删节节、、分分类类等等文文字字处处理理, , 或或编编成成集集锦锦式式新新闻闻发发表。如果过多地、原原本本地转载新华社新闻稿, 就等于把地方党报办成了一张“小《人民日报》”, 就会失去自己的特色。目前, 许多省报和国家级大报都在大幅度调整版面, 减少会议新闻, 压短稿件, 扩大新闻版, 增加信息量, 在新闻改革上为我们带了一个好头。
五要重视培养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报业之间的竞争, 说到底是新闻的竞争;而新闻的竞争, 说到底又是特色的竞争。什么叫“独家新闻”、什么叫“名牌栏目”, 就是因为这样的新闻独具特色、这样的栏目独具风格。就一件新闻事实的报道, 可以有不同的选材立意, 不同的写作角度、不同的报道形式, 这取决于记者、编辑、总编辑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 报业之间的竞争, 报业与其他媒体之间的竞争, 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随着报刊编采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从多方面培养提高编采人员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前几年在科索沃战争前线采访的中央级新闻单位的记者, 几乎都是能从事外语翻译、文字写作、照片拍摄、摄影摄像、计算机使用、汽车驾驶等工作的“全才”, 这为他们完成新闻采访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以前我们提倡培养一批能从事文字、摄影报道的“两栖记者”, 而从现在的新闻实践看, 仅有“两栖”还是不够的, 必须是“多栖”才能胜任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报社领导要注意从新闻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年轻记者, 放开手脚让他们到基层去实践、去锻炼;要为人才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 在智力投资上舍得下本钱。
六要抓好经营管理, 实现“办报、经营双丰收”。目前, 不少报刊社都是自收自支
··咬咬文文嚼嚼字字··
被“理喻”撞了一下腰
□玉雪
江江苏苏文文艺艺版版《《平平原原》》第第112277页页, , 在在介介绍绍王王家家庄庄许许半半仙仙的的超超常常本本领领时时, , 有有这这样样一一段段话话::““最最关关键键的的是是, , 许许半半仙仙依依靠靠难难以以理理喻喻的的、、空空前前绝绝后后的的智智慧慧, , 神神秘秘地地、、不不可可思思议议地地、、无无师师自自通通地地掌掌握握了了斗斗争争的的武武器器, , 也也就就是是语语言言。。””
““难难以以理理喻喻的的…………智智慧慧””, , 说说得得通通吗吗??
““喻喻””字字从从““口口””, , 它它的的本本义义是是告告知知、、说说明明。。《《广广雅雅··释释诂诂三三》》::““喻喻, , 告告也也。。””由由此此引引的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 财政不再“输血”, 这给报刊社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 报刊社一定要把经营创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内部管理上, 要尽可能地实行成本核算, 压缩不必要的开支, 如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 压缩印刷成本和发行成本等;在经营管理上, 一定要选好项目, 开拓经营渠道, 除广告、发行、印刷厂外, 也可组建集团公司, 创办经济实体, 经营房地产开发、养殖种植、农副产品深加工之类的生产项目;在人才选用上, 要打破界限, 面向社会, 公开选拔, 尽量选一些内行的同志到报刊社来搞经营, 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要正确处理办报刊与经营的关系, 要明白质量是产品的生命, 同样, 质量也是报纸的生命。质量差的产品消费者不愿买, 质量差的报刊读者也不愿看。要把广告做成艺术品, 让读者在阅读广告中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总而言之, 新兴媒体的崛起给纸质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 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 困难与希望同在”, 收音机时代的无线电波曾经使一部分阅读者变成了“听众”, 电视机时代的声像曾经使一部分年轻人疏离了纸质阅读, 但它们都没有撼动纸质媒体的主导地位。同样,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虚拟空间也不会让人们忘掉成熟的纸质媒体。只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渠道拓宽生存空间, 纸质媒体也一定会在与新兴媒体的竞争中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编校:董方晓
申申出出明明白白、、了了解解的的意意思思, , 如如““家家喻喻户户晓晓””““不不言言而而喻喻””。。这这是是““告告””的的结结果果。。为为了了让让人人容容易易明明白白, , 在在““告告””的的时时候候常常会会打打比比方方, , 于于是是““喻喻””又又有有了了““比比喻喻””义义。。所所谓谓““理理喻喻””, , 就就是是用用道道理理告告知知, , 使使人人明明白白。。““难难以以理理喻喻””或或者者““不不可可理理喻喻””, , 就就是是无无法法用用道道理理使使之之明明白白, , 形形容容固固执执或或蛮蛮横横, , 不不通通情情理理。。
由由此此可可知知, , ““难难以以理理喻喻的的…………智智慧慧””是是说说不不通通的的。。因因为为““理理喻喻””的的对对象象必必须须是是人人, , 只只有有在在人人与与人人之之间间, , 才才能能用用道道理理来来沟沟通通;;而而““智智慧慧””连连物物也也不不是是, , 这这是是一一个个抽抽象象概概念念, , 无无所所谓谓““理理喻喻””的的问问题题。。
浅谈广播媒介的生存性发展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及至今日电视、网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这样的条件下, 广播似乎已经成为有些多余的弱势传媒形态。不过就笔者的观察发现, 科技的发展, 类型化电台的出现, 广播自身所具备的高效、快速的特点, 以及有车族人数的激增等原因使得广播事业在短时间内仍然会呈现出稳定持续发展的局面。
(一) 广播的及时性
以我自身在电视台及广播业内工作过的经历来做比较。在电视台做新闻需要的过程是必须赶到事发地点进行实地拍摄, 选取最佳角度以期达到画面的美观和叙事的完整, 并没有达到“即时”的效果。广播这个时候就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 任何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大事小事广播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直播, 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新的信息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在直播节目当中传播给广大受众。就象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那样, 每小时当中就有一个头条新闻。随时插播路况, 天气等一系列即时消息。
(二) 广播的高存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对电的依赖性相当大, 一旦停电, 社会生活几近停顿。1999年厦门遭遇14号台风, 大面积停电、停水、停煤气。居民看不了报纸、看不成电视, 厦门电台靠自备发电机, 在两个频道开办了直播特别节目“台风真情热线”, 使广播在突发事件中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 成为社会互动救助的连心热线。广播在突发事件中, 特别是灾难性事件中, 能迅速形成危机预警和救助机制, 使广播成为高存性媒体。
(三) 有车族人数的增多
针对司机来说, 广播有两大优势起到了很好获取信息的作用, 一是属于流动媒体, 不太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二是兼容性好, 不会干扰其他活动的同时进行。[6]由于广播这两个特点使它在汽车上占有了一定的优势。因为无论是移动电视也好, 还是新技术媒体也好, 其实都很难做到兼容, 总不能一边开车一边看移动电视。所以, 未来存在广播被一定程度替代的可能性, 但完全替代基本上不可能。
二、发掘潜在受众发挥传播优势
经过近十年的广播改革, 在众多的广播人的努力下, 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除了保留着传统的信件来稿的方式, 我们还有热线电话, 近年来日益普及的网络也成为广播可利用的新的沟通交流渠道, 再加上新近引入的手机短信, 现代广播在与听众交流的方法的研发方面可谓用心良苦。但恐怕没人敢说现在的广播在与听众的沟通和交流方面已经完全不存在问题了。因此, 在这个时候, 我们有必要对沟通和交流做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即深入的考虑一下关于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性问题。
首先是研究听众。研究听众是和听众沟通交流的第一步。关于这一点的重要性, 曾经我在陆群的《广播市场:听众、节目和广告》一文中看到:“听众”到底是什么样的?他喜欢什么?好听什么?他何时有空?用何种接收装置?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回答。很多我们自认为“高雅的”、“精心编排”的广播节目越来越没有市场, 而“流俗的”“粗制滥造”的直播节目却深受听众和广告客户的青睐。这样的尴尬对广播人来说都不陌生。要说原因, 主要就是对“听众”缺乏科学的调查研究, 对各类"听众"的基本构成及需求变化缺少足够的认识。
沟通和交流之于广播, 从广义上讲, 不一定仅仅指书信来稿、热线参与等节目形式, 一档定位准确, 表达到位的非参与性节目一样可以作为广播节目与听众之间成功沟通和交流的典范, 就像很多受听众欢迎的节目并没有热线或书信往来的环节, 可是因为主持人说的话, 放的歌都是听众当时正想听到的, 这样听众觉得好象和主持人之间形成了某种默契, 虽然在形式上没有热线参与等内容, 但事实上每一位正在收听的个体都在随着节目的进行和话题的演进在心里做出自己的思考和评价。这样的节目比那些虽有互动形式却不知所云节目更加成功地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贴近听众。因此, 对听众缺少足够的认识就无法了解听众现在正在关心的话题, 或是表述时无法传达出听众想知道的那部分信息。
三、聚焦强势群体探寻改良道路
针对大学生的收听优势, 本次调查显示:丽水大学生广播接触率达到79.7%, 平均每天接触时间近一个小时。如此高的接触率, 主要缘于广播具有良好的伴听性, 可以边收听边工作、学习。另外, 由于收音机价格不高, 接触成本也比较低, 也是受到大学生受众欢迎的原因之一。
对大学生经常收听的广播节目进行统计发现, “欢乐点歌”、“丽广新闻”、“音乐一级棒”、“中央台新闻”、“我听你说”的收听率排名比较靠前。这5种节目之间的收听率差距不大, 只有情感类节目“午夜相伴”以11.1%遥遥领先。
从以上数据来看, 虽然丽广新闻和中央台新闻入选了前5, 但很明显娱乐、情感类节目更受大学生受众的追捧, 而且这3个节目均属于丽水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频率。从更广阔的背景来看, 在调查问卷中提到的56种节目中, 情感、娱乐、点歌、体育类节目竟占了40种之多, 结合大学生接触网络、报纸等媒体的情况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选择收听广播的主要动因是为了休闲、娱乐, 其次才是为了了解新闻信息。
大学生选择收听上述广播节目的原因也表明, 广播新闻“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优势表现十分突出, 而“音乐一级棒”、“欢乐点歌”、“我听你说”主要以娱乐性见长。
另外, 大学生中不同群体对广播节目的选择也呈现出差异。男生收听新闻节目的比例大大高出女生, 而女生更喜欢收听情感、娱乐类节目。尤其是要求听众打电话或者发短消息等方式主动参与的“天天点播”节目, 女生的参与热情远高于男生。
本地、外地学生收听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中央台新闻的态度上。在本地学生收听率进入前5名的节目中, 居然没有中央台新闻, 而在外地学生的收听率排名中, 中央台新闻排名第一。
借用《广播市场:听众、节目和广告》中对音乐台听众的分析为例, 音乐台的听众为"年龄25岁上下,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以大中学生和参加工作不久的白领职员为主。喜欢流行音乐或文艺, 用随声听或音响收听广播节目, 把广播当成生活的伴侣, 常常是边学习、工作, 边听广播, 强调广播的娱乐休闲功能。"根据这一对目标听众的分析, 音乐台主持人可以了解自己正在面对的人群, 并进一步结合节目类型、时间等因素, 找到自己在话筒前比较合适的"对象感", 从而确定合适的语态、语速、节奏、甚而歌曲和语言的比例, 以及选用何种具体的交流方式, 以期达到最佳的交流效果。如面对学生和青年人的娱乐节目, 节奏轻快, 书信方式就很难满足现场回馈、即时反应的节目需求, 而热线电话和在线网络的迅速便捷是可以很好加以利用的方式。而同样是面对此类听众的晚间谈话节目, 因为叙述的事件更加复杂, 探讨的问题更加深入, 传统的书信参与或网络讨论版就可以发挥其优点, 找到合适的沟通交流的方式, 不啻于建立起了一个让听众觉得方便的表达平台和愉悦的参与空间, 从而激发起听众的沟通交流的欲望, 主持人也有了施展个人魅力的舞台。只有传播者和受众双方都有互相靠近的想法, 沟通和交流方有可能顺利达成。
也许, 作为广播节目的形式和内容, 还未被想到做到的未开垦的"处女地"已经很少了, 其中与听众们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也已经给开发的差不多了, 但创新的空间肯定还有。如同南京人爱吃的萝卜, 除了生吃、凉拌、汆汤、红烧, 如若像炸薯条似的炸罗卜条会是什么滋味?谁知道呢, 也许滋味并不好, 但这种锐意创新的形式对厨子是个新的挑战, 而食客也许因为闻所未闻而愿意让味蕾尝试一下新的刺激, 如若不成功, 可以再换个口味, 要不烤了试试?
媒介生存 篇3
一、媒介融合的概述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媒介融合的具体概念和定义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确切的说明,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索尔提出,在他看来媒体融合就是可以利用同一个媒体提供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反之也成立,即过去仅仅只能凭借一种媒体才能享受到的服务现在可以利用许多不同的媒体来享受,由此可见,媒体融合具有较强的合作关系。在伊索尔的眼中,造成原先楚河汉界、泾渭分明的传统媒体相互融合演变成现如今媒体融合时代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现阶段的传播界的专家学者基本上都认为媒介融合中具体包括资本、传播手段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并且在不断深入发展的互联网的影响下,所有的媒介形式都会得到统一的融合,进而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还会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截然不同的、焕然一新的媒介形态。
(二)媒介融合的内容
媒介融合中首要的问题便是内容的融合。所谓内容的融合就是原先彼此独立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传播媒介现在可以统一融合在一起,例如现在的电视、互联网等等,人们能够在浏览文字的时候同时观看到相应的画面,并且可以聆听到真实的声音,这三者的相互融合充分刺激观者的视觉、听觉,使得观者能够加深对所观看内容的印象,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一种巨大的美的享受。其次,媒介融合还指的是技术的融合。在技术的融合中,所有能够处理数字信息的技术全部集中在一起,通过这一技术使得不同格式的信息能够变成同一格式,从而使得不同的信息能够在同一种媒介形式中进行传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是建立在技术融合基础之上的。构成媒介融合最后的一个部分就是网络的融合,现阶段的网络主要分为三种,移动的电信网络、固定的有线网络和相当发达的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络,在新媒介的融合过程中,这三种网络形式也随之相互融合,互相影响,最后慢慢统一为同一种网络形式。在网络融合的背景下,各类信息都能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上传和分享,并且能够将信息资源永久存储在庞大的云数据库当中,从而建立起一个崭新的新媒介平台①。
(三)影响媒介融合的因素
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越来越白热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行业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难,此起彼伏的新媒体层出不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像广播新闻、报纸新闻等传统媒体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能够尽快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能够快速实现行业转型,媒体行业之间开始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媒介融合时代。此外,不断发展的高科技也是影响媒介融合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高科技是媒介融合的根本保障,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媒介融合时代下广播新闻的现状
(一)新闻播送不及时、内容多重复
在现阶段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领域广的特点,很多新闻在发生的十分钟之后便可以在互联网、微博和微信上收到第一手的消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广播新闻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很多新闻早就已经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广泛的热议而广播新闻才刚刚开始新闻播送。与此同时,广播新闻播送的新闻内容和其他各种媒体中报道的新闻内容几乎完全一样,并不具有任何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新闻探索和挖掘的角度甚至是对待新闻的看法也都是千篇一律,新闻接收者在第一时间利用新媒介浏览完新闻内容之后便不会再有兴趣收听广播新闻。所以在新媒介相互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广播新闻内容放送不及时,并且播送的新闻内容多与其他媒介相重复,缺乏新意和吸引力。
(二)收听广播新闻的人数在逐渐减少
在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用下,几乎每个人最少拥有一台智能客户端,或手机、或电视、或电脑,这些新兴的媒介将原来许多习惯于听广播新闻的人的注意力转移,从而导致现在收听广播新闻的人数正在呈现逐年递减的状态,很多广播新闻栏目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群众基础最后不得不终止广播甚至整个广播新闻栏目都被取消。尤其是现在很多的智能手机已经没有广播功能,很多收音机厂破产、倒闭,收听广播的各种无线电设备也基本在市面上销声匿迹。反观目前颇受社会大众追捧的新型媒体,像微博、微信等等,他们具有互动性强、时效性高的特点,只要拿起手机将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拍摄记录并且通过互联网上传至社交平台立刻能够迅速传播出去,在这里,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播报员,大家可以在新闻下面的评论区实时发送自己对新闻的观点和看法进行交流,这样的优势和特点是传统广播新闻所不具备的②。
(三)广播新闻缺乏新鲜感和画面感
广播新闻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早就已经对其失去了兴趣,而新媒介正是最近十年才流行起来的,拥有无可比拟的新鲜感。另外,广播新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在收听广播新闻时只能听到播音员的声音,看不到真实新闻发生的画面和图片,因此很多人会觉得广播新闻缺乏一定的画面感,比不上能够将文字、声音和图片相互整合在一起的新媒介。
三、媒介融合时代下广播新闻如何生存与发展
(一)巧用连线增加广播新闻的互动性
新媒介将新闻上传至网络上面后,大家立刻就可以在新闻的下方评论区中展开自由的讨论或评论,这也是我们说的新媒介拥有互动性强的特点。而传统的广播新闻想要在新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势必也要增强自身的互动性,因此广播新闻可以利用连线的方式来增加与普通群众的互动和交流,比如说在播送新闻的过程中可以现场连线新闻发生地的热心听众,通过听众讲述他的现场感受或是亲身经历来增加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增添广播新闻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连线的方式能够让传统的广播新闻走出广播间,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和群众进行直接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广播新闻收听率的同时也能够使得广播新闻增添一丝独特的魅力,从而促进广播新闻的发展③。
(二)及时更新和扩充广播新闻内容
广播新闻不再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广播新闻的内容有一定的落后性,无法和新闻发生的时间保持同步。在媒介融合的时代下,广播新闻可以结合微信、微博等传播速度快、更新比较及时、受众范围更广的新媒介进行新闻播送,比如说在微博和微信中开通新闻直播间,实现网络新闻广播。人们可以摆脱原来传统的无线电设备转而用手中已有的各种智能客户端来收听广播新闻,并且在网络广播新闻中能够掌握最新的新闻动态,大大增加了广播新闻中新闻内容和社会消息的及时性,人们收听广播新闻更加方便,自然收听的观众人数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加。
(三)利用新媒介丰富发展广播新闻
广播新闻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播音员播报新闻的方式而是改成嘉宾讨论等形式完成新闻播报,增加广播新闻的新鲜感和创新性。与此同时,收听者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短信等其它方式加入到嘉宾的广播讨论当中,和他们一起来完成新闻播送工作,在新媒介的帮助下广播新闻更加具有魅力和新意④。
注释
1赵忠慧.媒介融合时代下广播新闻的生存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5
2王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发展策略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
3潘超华.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广播新闻节目形态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2010
媒介生存 篇4
笔者认为,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报业实现数字化生存的创新过程中, 实际上也包含五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日程设置阶段, 这个过程发生在数字化生存已经被纳入报业的改革日程;第二个阶段是相互适应阶段, 发生在数字化生存已经对报业的变革产生了一定作用;第三个阶段是重新调整阶段, 在数字化生存过程中, 报业不断自我完善并逐渐适应了这种变革;第四个阶段是激活澄清阶段, 数字化技术已经在报业内部得到愈加合理、有效地运用;第五个阶段是常规操作阶段, 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报业的常规工作内容之一。
1 报业数字化生存的第一阶段———设定日程阶段
根据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 报业在日程设置阶段已经意识到新媒体、新技术的重大影响力, 并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数字化生存这一问题提到日程上来。所谓报业的数字化生存, 就是指报业通过采纳数字化新技术, 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 第一时间内向受众传播不同媒介形态的信息。这些信息除了文字、图片报道外, 还包括音频、视频等内容。
早在1990年初期, 我国一些报纸就开始将注意力投向互联网, 希望在线展示自己的“面孔”。然而, 当时许多报纸的网络版, 实际上是报纸这种纸质媒介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的翻版。近几年以来, 《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等媒体强强联手创办千龙网, 《新民晚报》创办新民网等等, 开始了报纸筹办新闻网站的热潮。报纸创办综合性新闻网站以后, 除了及时发布各种新闻信息以外, 还可对这些新闻信息进行“数字化”再开发, 借此实现新闻信息的增值。这就是说, 通过内容整合、协同策划, 报纸与新闻网站的影响力都将得到延伸。例如, 报纸记者在获取重要新闻后, 可以先在新闻网站上发布简短的即时新闻;接着撰写更加详实的新闻报道, 发表在报纸上;当第一批报道与受众见面后, 报纸可以邀请报道对象到新闻网站做访谈嘉宾, 或者从新闻网站上获取受众反馈来的各种信息和线索, 然后进行追踪报道。
2 报业数字化生存的第二阶段———磨合适应阶段
报业与网络媒体在共享一段时间的信息资源以后, 就开始进入报业数字化生存的磨合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里, 报纸的新闻采访方式、新闻报道方式和新闻编辑方式等方面都将出现一些新变化。
当前我国报纸的新闻报道方式还是以文字为主。这种文字新闻报道方式, 既不如音频报道生动、形象, 也不如视频报道客观、立体。当报纸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数字化生存后, 其文字新闻报道方式将逐步转变为以多媒体新闻报道方式为主。也就是说, 音频、视频报道将不再是广播、电视的专利, 报纸记者除了用文字进行新闻报道外, 还可以利用声音、图画、照片乃至三维动画、影像等多媒体表现形式, 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的、全方位的、丰富多彩的报道。
例如,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造成2046人遇难, 193人失踪, 12135人受伤, 其中1434人重伤。人民网为此策划组织了“为逝去的生命祭奠———青海玉树地震网上纪念馆”专题报道, 这组报道改变了传统媒体讲故事的方式, 不仅做到了与在线受众的互动和交流, 而且还为受众”动态”提供了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这组报道捕捉到一个又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场面, 把一些活生生的人的经历带给受众。“为逝去的生命祭奠———青海玉树地震网上纪念馆”数字化报道方式的成功, 预示着报纸在实现数字化生存后, 新闻报道方式将发生的革命性变局。
3 报业数字化生存的第三阶段———重新建构阶段
重新建构阶段通常发生在创新意图已经在报业内部获得认同, 报业根据磨合适应阶段出现的问题, 对组织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例如, 美国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报团在新媒体的严峻挑战下, 对其旗下89家日报全面推行以“信息中心”为主题的媒介组织变革。一些权威媒体称, 甘尼特报团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报纸”。
美国甘尼特集团在调整媒介组织以前, 首席执行官可瑞克·杜博就已经向万余名员工发送电子邮件, 就“信息中心”的概念、内容、实施方式、改革意义等内容与广大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按照可瑞克·杜博的解释, 所谓“信息中心”就是以受众的需求及参与为核心, 全天候、多媒体、多平台采集并发布新闻和信息的模式。在“信息中心”工作模式下, 该报团将采集受众所需要的、极其本地化的新闻和信息, 然后在受众喜欢的时间、地点和接受终端发布。为了实现“信息中心”这一新型组织结构的建构, 甘尼特报团将“信息中心”具化为七项变革措施:建立数据部、倡导公共服务、主张社区对话、将新闻报道本地化、提供个性化内容、建立多媒体平台、实现数字化生存。
4 报业数字化生存的第四阶段———澄清激活阶段
当报业的数字化生存进入澄清激活阶段, 这时数字技术的使用在报业内部已经是非常广泛的了。在这个阶段里, 报纸记者已经被训练成为能够跨越多种媒体写作的通才, 此外, 新闻经理人、故事建构者、新闻情报员、多媒体记者等新的职业岗位在这个阶段也同时出现了。
新闻经理人处于报纸多媒体信息处理平台的中心, 处理着经过这里的所有新闻流。新闻经理人还必须与故事建构者、新闻情报员保持经常的沟通, 并密切关注他所获悉的各种各样的故事。美国坦帕新闻中心任命一名记者掌管该集团内所有媒体的体育报道, 这名记者实际上就承担着新闻经理人的责任。
故事建构者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故事的来龙去脉, 同时具备从不同角度看故事的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故事的各种细节。故事建构者要考虑故事里的多媒体因素, 一个优秀的故事建构者, 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好编辑, 他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将同一个故事打造出不同的媒介表现形态。
多媒体记者熟悉和了解每一种媒介形态的长处和短处。他不仅擅长采访, 而且乐于收集、编辑影音资料, 并针对不同的媒体特点写故事。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中, 多媒体记者能在新闻故事发生时, 以多种媒体形式尽可能多地捕捉到各种信息, 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传播出去。
5 报业数字化生存的第五阶段———常规操作阶段
当报业进入常规操作阶段后, 以上四个阶段的创新内容已经成为报业日常操作的一部分。此时, 报业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发展策略, 以求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从适应创新内容到将这些创新内容纳入正常运行轨道, 报业已经完成了其实现数字化生存的所有创新阶段。到了下一个创新阶段开始的时候, 整个创新过程又周而复始。
在报业的常规操作阶段, 沟通无处不在。从报业的高层领导到普通编辑, 从记者到其他工作人员, 他们在进行信息采集和内容发布的过程中, 时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沟通。沟通和融合此时已成为报纸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所有目标的实现都在报业内部的交流和沟通中进行。不管是负责送报的卡车司机, 还是报纸的编辑、记者, 此时都能清楚地说出报业融合操作的目标和具体工作流程。
摘要:本文探讨了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之路。
媒介生存 篇5
现阶段由于我国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媒介的重要性,其所带来的影响也将会直接的超过了纯粹的技术,并且观念的转变对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产品的营销等进行相应的改革。
1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特征分析
1.1 深度互动方面特征
现阶段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纪录片中的内容不仅在取材方面还是在生产中,都已经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策划的相关人员和网民之间得到有效的互动,进一步让民族和城市之间的情感得到相应的交融,但是其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这打破了传统纪录片中的创作思维模式。
由于媒介处于高度融合发展的过程,对于微纪录片而言,用户自传在UGC模式中,和大众进行及时的互动已经是成为了微纪录片发展以及创造中较为重要的特征,同时也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凤凰卫视中,主要是对其现代人的节奏和碎片化信息特点进行详细的掌握,从而推出一些具有艺术性张力和内容较为真实的微纪录片视频。其他网站也都对其进行模仿跟进,开始推出微纪录片,现如今微纪录片的概念已经是被各界所认可。
1.2 关于单义性的主体
针对于一些微纪录片而言,其时间方面的流程主要是较为珍贵的,与此同时其主题的多义性也需要制作人员长时间对其进行拍摄,从而才可以起到实地记录事情变化的目的。微纪录片因为播放时间存在限定,在较多时间内很难彻底地对多个主题进行表达,与此同时也很难对其故事做出充分的讲解,然而主题单义的表达现如今已经是成为了微记录片在进行创造中的一个主要诉求。
比如:微纪录片《故宫100》中,在对每一集进行播放时只有六分钟的时间,同时每一集的开始都是从普通关注“看不见”的点进行播放,在细微之处对我国建筑以及传统的文化进行阐述,从而将一个较为宏大的历史题材故事分为100个小故事进行讲解。针对于微记录而言,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一个故事进行讲解或者是对主题进行表达,其特点主要是为单义性和短平快,从而能够满足新现如今新媒体时代的用户需要。
2 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日后发展分析
2.1 运营模式的多元化分析
互联网在进入到影视之后,带动了影视产业全面的发展,特别是百度及腾讯进入到影视业后,促进影视业的全面发展,然而视频网站的盈利却越来越困难,但微纪录片的来临为视频网站的盈利带来一个全新的突破。微纪录片发展的时间大概在四年左右,并且现阶段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运作模式。比如:凤凰卫视,在微纪录片进行开播后,和东风本田汽车和一汽大众汽车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凤凰卫视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做出了个性化的运营体系,例如:凤凰卫视为东风本田企业所制作的《重返风沙线》和一汽大众所制作的《行者无疆》等一系列微纪录片,这些微纪录片已经超过生硬的广告宣传,凭借观赏、传播等特性已经超过常规广告所带来的价值。
由于在媒介融合后微纪录片的发展以及运作形式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推动广告传播影响力,也维护了企业的社会公益形象,这是视频网站的日后多元化运营以及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
2.2 品牌形象多元构建分析
2012年制作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已经由电视现象逐渐地转化成为了社会现象,然后再向着文化品牌逐渐转变,全面提高了我国文化和我国微纪录片在国外市场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在经过我国媒体人多年的摸索后,纪录片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我国纪录片的创造和品牌构建的时代已经逐渐来临,该节目的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对其媒介融合的优势作出了充分的利用,并且在微博和微信等公众平台上做出了相应的推广,最终可以完成品牌的逐渐推广。
微纪录片在对其品牌进行打造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新媒体受众碎片化以及及时性等方面的特点看重,并且微纪录片在创造的时候也需要实现类型化以及独特化,避免创造的时候出现同质化,再对大众的喜好做出全面的调查,在这个基础去充分地调动新媒体对微纪录片宣传的积极性,培养更多的受众。
3 结语
在对技术进行改革时,其观念也将产生变化,同时新媒体技术也会出现比较大的改革,并且新媒体技术在融合后也会体现媒介发展的历程。因为其微纪录片所具有的市场化特点在进行融合后,也会显示出社会需求情况,与此同时其融合的脚步也将会不断提高,其观众的个性化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微记录的品牌构件和多元化运营为一些视频网站带来了商机,其自身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不断壮大,新媒体已经对现阶段媒介生态带来一定程度的变化,与此同时也为影视产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和机遇。目前是媒介高度融合发展时代,同时微纪录片也受到新媒体大众的普遍认可,并且直接满足人们收视率的随机性以及快节奏的生活实际需要。在本文中,主要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同行业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媒介融合,微纪录片,生存
参考文献
[1]吴竞韡.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形态的变革与创新[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4.
媒介生存 篇6
1 媒介融合的概述
媒介融合是指, 把不同的传播媒介融合在一起, 变成一个整体, 用不同的方式搜集新闻, 再把新闻输出, 让新闻变得立体, 给受众真实的新闻报道[1]。而广播新闻是一种单一的传播媒介, 听众会通过收听的方式接收新闻, 但现有的广播新闻明显存在很多不足, 要想促进其发展, 必须增加新闻的受众, 得到人们的支持与关注, 实现新闻传播的创新, 运用不同的方式与方法, 完善自身的不足, 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广播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
2.1 新媒体的冲击
目前, 社会上新闻传播的方式包括很多种, 比如电视、手机媒体、广播等, 但分析这几种新闻传播方式的优势, 广播新闻明显处于劣势。因为广播新闻只通过声音向听众传递新闻, 而不是像电视新闻一样, 可以用视频、图片等内容, 缺少吸引力。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人们可以以网络为媒介, 通过手中的手机、电脑等浏览信息, 尤其是各种软件, 会实时上传社会发生的各项新闻, 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上述内容都给广播新闻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如何在多方面的冲击下打破限制, 是广播新闻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2.2 广播新闻受众较少
不管是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还是现有的新闻传播, 都可以从中发现很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受众较少。会出现这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广播新闻的内容会在特定的电台或时间播放, 导致播放的内容缺少时效性, 或者广播的新闻人们已经从其他渠道得到, 新闻传播范围较小。第二, 新闻传播方式过于单一, 没有立体的画面, 有时还会出现主播声音平淡, 无法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情况。第三, 广播新闻的受众多是老年人, 他们对于新事物接受速度较慢, 收听广播是重要的业余生活, 而中年人和年轻人可以很快接受新事物, 会运用便捷的工具阅览信息, 很少通过广播收听新闻[2]。
3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促进广播新闻发展的对策
3.1 与电视媒体相结合
传播媒介的融合, 可以让融合的双方互相借鉴对方的优势, 弥补自身的不足, 但不论是哪两种或多种媒介的融合, 必须有一定的受众基础, 只有真正被人们接受, 才可以保证新闻的有效传播, 得到人们的关注, 扩大受众的范围, 积极发挥新闻的导向作用。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 把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融合在一起, 可以让广播新闻借鉴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和新闻素材, 促进广播新闻的快速发展。因为广播新闻主要以电台的形式出现, 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很难外出寻找新闻, 搜集新闻素材, 工作积极性较低, 而电视新闻素材的借鉴和使用, 能够让广播新闻更具时效性, 为受众提供真实的新闻信息, 提高其竞争力[3]。
3.2 开设多个新闻广播通道
媒介融合的根本目的是, 把各个新闻传播媒介的资源共享, 互相使用, 在不同的平台上, 筛选新闻素材, 进行归类, 把符合各个传播媒介的新闻依次分发, 完成重组, 深层次地挖掘新闻价值, 向外传播。这种新闻素材分享的方式, 需要各媒介互相配合, 协调运营, 融合后进行统一的管理。就像是开设多个新闻广播通道一样, 把同一个新闻素材在多个广播通道多次播放, 各个广播节目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新闻, 找出不同的新闻点, 让社会公众对新闻有准确的理解。
3.3 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现在, 人们除了会通过电视、报纸等方式得到新闻信息外, 大部分时间还会借助信息技术, 浏览网页中的新闻信息, 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让人们从不同渠道得到新闻信息, 满足多样化的要求, 例如:广播新闻除了可以通过广播传递新闻外, 还可以在微博上发布新闻, 与网友互动, 让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新闻的讨论, 增加参与度。
4 结语
广播新闻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 要想实现生存与发展, 必须与其他传播媒介相结合, 对于新媒体的冲击、广播新闻受众较少的挑战, 需要客观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弥补自身的不足, 增加新闻受众, 形成独有的新闻传播优势, 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促进其长远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闻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对广播新闻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现在, 不同年龄段的新闻受众对新闻有不同的需求, 向多样化转变, 因此, 如何在媒介融合的前提下, 促进广播新闻的发展, 实现创新, 是广播新闻行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播新闻,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锡波, 张野媒介融合时代下广播新闻的生存与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6) .
[2]冯夏.媒介融合时代下广播新闻发展的路径思考[J].智能城市, 2016 (6) .
媒介生存 篇7
一、当代媒介语境下地市级电视台遇到的发展瓶颈
1.地方台资源危机
电视频道是地市级电视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但是近年来却成为地方电视台可遇而不可求的资源。央视和省级卫视依靠雄厚的政策优势, 竭力扩张自己的电视频道, 对地方电视台形成打压和占用, 地市台的频道资源受到限制, 这预示着地市台无法依靠频道拓展的道路走外延式发展。地市台仅仅几个频道资源, 完全满足不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难以在全国众多电视频道中脱颖而出, 很有可能被埋没在数字电视网络的浪潮中。
2.收入瓶颈
随着媒体的发展, 电视台和网络逐渐形成分离机制, 这意味着地市级电视台失去网络运营的收入, 广告收入几乎成为支撑地市级电视台发展的唯一收入来源。网络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一些公司纷纷缩减了在电视媒体的资金投放, 转而把大量资金投放到当下发展迅猛的网络媒体上, 导致地市台的广告收入大大减少。单一的广告结构使得广告收入的增长面临瓶颈, 但是物价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使地市电视台的支出压力越来越大, 收支难以达到平衡, 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3.管理体制不合理
地市台大多成立的年代久远, 频道以及节目的管理和经营体制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严重阻碍了地方电视台的发展, 由于自身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进行产业扩张的资源不充足, 进一步导致产品结构单一、经营模式不合理等问题出现;还有的地方电视台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充分, 缺乏改革和应变能力。
二、突破发展瓶颈的策略
1.主动求变。面对新媒体的挑战, 主动与新媒体寻求合作, 依据自身的特点重新整合电视媒体的优势, 找到与网络媒体、手机等新媒体的结合点, 并加强交流与合作, 取得共同发展、赢得共同利益。值得地市台注意的是,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扩张, 对传统电视的传播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并在网络发展的时代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传播形式和以信息互动为基本特征的传播方式, 而这样的传播方式恰恰是转型中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所必需的。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 我们需要的是加强对全媒体时代整合信息传播素养的培养, 这是传播理念上的一种变革。值得关注的是, 与新媒体的结合, 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播的技术层面上, 更要注重价值观传播的革新。
2.构建地市电视台网络传播的品牌。地市级电视台可以以网络和其他新媒体为依托, 按照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来构建地市电视台的传播品牌。
3.实现频道和网站相结合的传播架构, 打通台网间相互协调、配合的通道, 在多频道里分别创建网络部, 主要是进行网际传播内容的二次加工、网络互动信息整合等, 收集来自不同互联网以及本土网络的资源, 对于新鲜资讯进行统一规划。
4.建立健全管理体制。首先, 主动对营运模式进行调整。从目前国内电视台运营的发展趋势来看, 频道制的优势相对突出, 最关键的是能够让地市台频道之间形成竞争机制, 从而激发创新的激情。其次是推动电视台内的文化建设, 如举办台内业务的沟通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 让电视台的文化建设归于正常。最后是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地市台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要进行良好的沟通,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管理方式及时地进行灵活调整。
5.广告营销专业化。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 维护好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强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 注意培养营销人员的广告创意策划能力, 提高电视台广告传播途径的有效性。
6.挖掘电视台社会活动的资源。利用电视台社会活动的资源与客户进行合作, 建立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拓展多元化的经营收入渠道, 在现代化的市场中营造地方电视台广告市场的新格局。一定要重视商业信用, 绝不做对观众有欺诈性质的广告, 因为信用是任何企业立足市场生存发展的根本。
三、总结
加强全媒体时代传播素养的培养是传播理念上的一种变革。值得关注的是, 与新媒体的结合不只是仅仅停留在传播的技术层面上, 更要注重传播价值观的革新, 才能使地方电视台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施为民.当代媒介语境下地市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战略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4:100-104.
[2]戴琳.当代媒介语境下地市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战略[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22:57.
【媒介生存】推荐阅读:
广播媒介的生存性发展11-02
拉响生存警报 券商面临生存问题05-27
媒介平台10-14
媒介报道10-15
媒介创新10-16
媒介批评10-18
媒介环境10-20
媒介语境05-11
媒介体育05-25
传统媒介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