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水岸

2024-05-18

传统水岸(共5篇)

传统水岸 篇1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 越来越多的具有活力性、自然生态化的建筑空间在改造或新建过程中失去其地域性、文化性和特色性。尤其是备受大家喜爱的江南水乡特色的房屋, 逐步被一幢幢设计单一的建筑物代替, 产生千城一面的现象。因此, 本文以具有传统水岸环境的绍兴市迪荡湖北园概念规划为例, 将江南水乡的形态特色、构成原理、空间形态等理论研究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相结合, 探讨适合于现代社会的水岸空间设计模式。

1. 迪荡湖北园概念规划概况

本项目位于绍兴市越城区东北角, 紧邻绍兴古城, 北接袍江工业区, 南连城东经济开发区。地处二环北路与越东路的交叉口。本项目是绍兴城区六大湖区之一 —— 迪荡湖北园规划的一部分, 规划红线范围为56.65 公顷, 用地面积为37.18 公顷, 水域面积19.46 公顷。作为迪荡湖北园的配套工程, 项目地块内主要设置酒店、民宿、文化创意园, 旨在打造该地区的以住宿、餐饮为核心体验的高端度假产品, 让周边居民及游客享受绝妙的度假体验。

1.1 设计理念与原则

绍兴市的水系承载着江南人的生活足迹和绍兴的发展历史, 河流如脉络一样渗透进绍兴市的每一处, 形成了“城在水边建、水在城中走、人在水乡居”的独特水乡风貌。本项目河网密布, 传统水乡风貌突出, 为保持绍兴市的水乡文化及继承重塑江南传统水岸建筑空间, 本项目秉承地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及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江南传统水乡肌理、空间形态、建筑特色等理论进行现代化提炼, 以塑造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富有江南特色水岸空间文化的高端休闲度假区。

(1) 地域性原则

建筑与建造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等有着稳定的联系, 应代表着一地地域特点的独特性质[1]。本项目地处水网密布的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的特色, 除了靠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等局部特点来体现外, 更多是依靠房、院、里、弄、巷、街、河、桥等要素共同构成的整体肌理来体现。本项目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构成原理、空间形态等进行提炼与重塑, 以充分展现当地传统水乡村落的风味和特点。

(2) 低碳生态性原则

低碳生态型的发展模式将是中国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本项目在理念和规划手法上紧紧抓住低碳发展的主轴, 主要体现为:一、尽量多地保留了原来的水系, 少挖方填方, 保护整体环境,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二、在地块内保留大量绿化水系, 减少对主体水面的破坏性建设。并构建富有层次化、网格化的生态廊道, 将大量的绿化用地引至院落内部, 提升本项目的生态性;三、关注建筑的节能新技术, 强调环保节能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实现新建建筑的节能减排要求。

(3) 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是给人使用的。此外, 江南水乡村镇的肌理具有细密、连续的形态特征, 其建筑体量、尺度、街道形态、社区形态均以人的尺度建立的。因此, 在本项目设计中, 力求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在空间形态、景观视线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下功夫, 既能展现传统水乡的人性空间, 又能让使用者保持愉悦的心情。

1.2 功能定位

本项目是迪荡湖北园规划中的配套工程, 主要提供餐饮住宿服务。本项目以公园高峰日客流量为2 万人/ 日计算, 逗留游客按照30% 预估则为6000 人。根据周边商圈的布置, 估算逗留游客的30% 选择在园区内部住宿, 则住宿人数为1800 人;以平均2 人为一间房, 则需客房数为900 间。通过对当地经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酒店规模投资等方面的调研及研究, 确定了精品酒店、高端酒店及餐饮民宿的建筑面积与比例, 具体如下表1 所示。

2. 江南传统水岸建筑空间研究 —— 重点区块设计解读

江南文化相对而言, 较少受到严格礼制思想的束缚, 重视物质生活, 更务实际。同时, 江南地区河网密布, 市镇繁荣拥挤, 宽敞的宅地不易得, 因而在建筑布局、街道的走向上并无定向。居民依宅基地的大小、地势灵活布置, 通过安插天井或院落来解决通风、采光, 调整房间朝向;街巷常随着河的走势延伸, 满足了人流通过的条件后, 并不追求街道的宽敞气派, 而是依地形时宽时窄曲折前行, 形成不同的街巷景观。故江南村落多根据河流形态形成条带村落、交叉式星形村落、团型村落、点状村落等[2,3]。本项目内部的重点区块——餐饮、民宿区即是基于江南传统水乡肌理、空间特征及建筑特色的理论研究进行的实际案例展示。建筑、街巷、广场、桥、水埠等是江南传统水乡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 本文通过对这些构成要素的形态特征分析进行地块设计模式的解读。

2.1 建筑

一般江南传统水岸空间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是“间”空间, 经由“间”的转化组合进而形成合院空间、合院空间组合形成院落组空间、院落组空间组合形成地块空间、地块空间组合形成街坊空间, 从而形成具有细密、连续形态特征的水乡肌理。而绍兴的传统建筑, 多为粉墙黛瓦, 深而突的进深, 底层密集的民居, 外形均十分简单。故本项目中采用2-3层高的单间建筑进行组合形成合院空间, 既能创造出宜人的空间尺度, 又能确保地块内各部分功能建筑相对独立封闭, 创造幽静的餐饮、休闲、娱乐及居住空间。而建筑组群通过围合形成宅院空间, 使得传统空间层次丰富多彩, 深化了民居特色 (如图2所示) 。

《绍兴市城市色彩与高度规划》对绍兴市建筑色彩的主体为“凝灰淡彩, 墨韵华章”。其中, 凝灰源于古老石乡绍兴的典型建材——浅色角砾凝灰岩, 色彩多红褐灰色、黄褐灰色和暗绿色, 既表达了自然符合的色彩, 也在江南地域性的黑白灰色中明确强调绍兴的地方本土色彩倾向。淡彩指绍兴城市色彩中温婉雅致的用色偏好, 延续城市传统色彩基因的用色原则。墨韵华章则借用中国写意画和书发艺术的墨色渲染方法, 阐释书法之乡绍兴的文化内涵, 及其在城市色彩上的文化底蕴体现[4]。本项目在充分尊重绍兴市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该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 地块内建筑以黑白灰色调为主, 辅以部分黄、淡红等暖色调, 风格简练大气。

2.2 街巷

街巷是水乡空间的骨骼和脉络, 它承载着其内部及其与外界的交通和交流。其包含街市和巷道两类, 将整个水乡村落链接起来。其中, 从街市的空间形态分析, 它主要由河、街、建筑构成, 这三者的构成形式决定了水乡空间的布局特征[5]。主要有一、街-河-街模式, 即两侧街道夹河, 沿河并行, 街道外布置建筑;二、街-河-建筑模式, 即河街并行, 两侧布置建筑;三、建筑-河-建筑模式, 即两侧建筑夹河, 建筑外侧设道路[6] (如图3 所示) 。此外, 由于街与建筑又因廊道、骑楼、披檐等形式的连接而产生建筑-廊道-河-建筑、建筑-街-河-廊道-建筑等多种搭配组合模式,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江南水乡街市空间形态。

本项目的重点设计区块——餐饮及民宿区均采用街-河-街的模式, 既能丰富餐饮店及酒店客房的滨水景观环境, 同时能创造多样的亲水空间, 充分展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在部分区域还采用了建筑-街-建筑模式, 形成线性的内部街道, 丰富了水岸空间形态, 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不同的空间体验。此外, 基地南侧高档餐饮、民宿规划片区通过水巷形式演绎绍兴民居滨水空间特色, 并结合建筑错落、巷弄曲折、空间缩放等手法强化传统水岸建筑空间特色 (如图3 所示) 。

2.3 广场及其他

广场是传统水乡空间的重要公共节点, 是对内向型的街巷线性空间的补充和点缀, 同时承载着水乡人们的各项公共或活动, 如集市买卖、聊天、娱乐、休憩、祭拜等, 是水乡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本项目高档餐饮民宿区块内, 除设置合院空间外, 还在文化展示区前设置了朝向河道的开放广场, 为该地区提供公共活动场所的同时, 营造开阔的滨水空间, 丰富该地块的空间形式。

此外, 在地块北部中心广场前设置一个戏台, 使其成为该地区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也让人们切身体验传统水乡村落内的建筑文化及历史文化氛围。同时, 滨水连廊、戏台及两岸建筑围合成水院, 通过绿化、构筑物的设置, 营造出富有绍兴民居特色的传统水岸建筑空间的韵味 (如图4 所示) 。

3. 结论

本项目作为绍兴市迪荡湖北园规划的配套工程, 主要提供餐饮、住宿、休闲体验等服务;本项目秉承地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及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概念规划, 旨在打造高端休闲度假区。同时以餐饮民宿区为重点地块, 从江南传统水岸建筑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街巷、建筑、广场及其他, 对江南传统水乡肌理、空间形态、建筑特色等理论进行现代化提炼与实际应用, 塑造出了既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富有江南特色水岸空间文化的高端休闲度假区。

参考文献

[1].王进.探究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 (9) :608.

[2].张红松.江南古镇水岸建筑景观探究[J].艺术教育.2011 (07) :26-27.

[3].叶先知.岭南水乡与江南水乡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4].绍兴市规划局.http://www.khpoint.com/wenjiangonggao/318.html.

[5].叶先知.岭南水乡与江南水乡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比较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6].孙凌.江南水乡城镇空间形态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

传统水岸 篇2

瑞宏·阳光水岸是衢州首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由中房集团瑞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衢州瑞宏置业有限公司开发,项目席居西区中轴线白云大道西侧,北侧沿三江路,东侧紧靠温州银行等商务楼,南侧和西侧紧邻石梁溪,总占地面积11万m2,总建筑面积21万m2,绿化率达30%以上。

瑞宏·阳光水岸地下结构防水采用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主并辅以附加防水层的全包防水体系,防水等级为一级。底板采用防水混凝土,附加防水层为一层4 mm厚SAM-940预铺反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侧墙采用防水混凝土,附加防水层为2 mm厚SPU-311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

2 材料介绍

SAM-940预铺反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以下简称自粘防水卷材),是以聚酯纤维无纺布为胎基,两面涂自粘改性沥青,下表面覆涂硅隔离膜、聚乙烯膜、细砂等隔离材料,上表面覆涂硅隔离膜或涂硅隔离纸作为隔离材料制成的一种适用于预铺反粘法施工的自粘防水卷材。

该产品执行GB/T 23457—2009《预铺/湿铺防水卷材》标准,具有以下特点:1)聚酯胎抗拉强度高、延伸率较大,抗钉杆撕裂性强,对基层伸缩和开裂变形适应性强;2)粘结性能好,卷材接缝粘接与卷材同寿命,具有安全性、环保性;3)与建筑结构满粘,能有效阻止液态水和水蒸气进入结构中;4)预铺卷材施工后,可直接铺设钢筋和混凝土,不需设保护层,加快了施工进度。

SPU-311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是一种双组分反应固化型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使用时将甲、乙组分按1∶2.5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3 承台桩头防水施工工艺

在承台4个阳角处做卷材附加层,附加层宽度为330 mm。承台桩头选用PCC-5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干撒施工。干撒前,把需要干撒的面积计算出来,分2次撒覆,第1次用量为0.8~1 kg/m2,第2次用量为0.5 kg/m2。注意阴阳角等处要撒覆到位。

干撒法施工工具:一个舀料的容器、一个撒料的筛子、一把扫帚。

干撒法施工步骤如下:1)清理施工作业面;2)将PCC-5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干粉舀入筛子,摇动筛子将干粉均匀撒在施工作业面上;3)撒完后,用扫帚将遗留在钢筋上的干粉清扫到结构面上(目的是增加混凝土浇筑后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4)在干粉上直接浇筑混凝土;5)在已浇筑的混凝土上再次撒覆PCC-5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干粉;6)浇筑混凝土。

施工注意事项:1)干撒法必须在需浇筑的混凝土上已绑扎完钢筋后、浇筑前2~3 h施工,PCC-5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干粉要撒在垫层上及钢筋中;2)干撒完毕后尽快浇筑混凝土;3)施工过程中,如遇雨天,应停止施工;气温超过35℃的天气,应避开高温时段,以防止PCC-5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过快干燥,影响渗透效果。

4 基础底板预铺反粘防水卷材施工工艺

4.1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基层处理→细部节点附加防水处理→大面防水层预铺卷材铺贴→搭接缝压实和边缘密封→立面卷材收头固定和密封胶封闭→防水层验收→成品保护

4.2 操作要点及技术要求

1)施工准备:包括材料准备、技术方案、作业条件和防水基层。施工机具:清理基层用铁锹、扫帚、吹灰器、手锤、钢凿;卷材铺贴用剪刀、卷尺、刮板、毛刷、压辊(滚筒)、手辊、开刀等。

2)基层应坚实、平整,无明显积水。

3)细部节点做防水附加层,宽度为330 mm。

4)大面防水层预铺卷材铺贴:地下工程采用预铺法施工时,应先铺平面后铺立面。临时性保护墙宜用石灰砂浆砌筑,内表面涂隔离剂。预铺防水卷材铺设时将搭接边重叠,用压辊重压重叠部分确保卷材完全粘结并粘牢。低温下施工时,用热风焊枪辅助加热后粘结。

5)卷材搭接和密封:卷材长边采用自粘边搭接,短边采用橡胶沥青冷胶粘剂搭接,卷材搭接宽度为80 mm,卷材端部搭接区应相互错开。立面施工时,应在自粘边位置距离卷材边缘10~20 mm范围内,每隔400~600 mm进行机械固定,确保固定结构被卷材完全覆盖。

从底面折向立面的卷材与永久性保护墙的接触部位,应采用空铺法施工;卷材与临时性保护墙或围护结构模板的接触部位,应将卷材临时贴附在该墙或模板上,并将顶端临时固定;当不设保护墙时,从底面折向立面的卷材接槎部位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混凝土结构完成后,铺贴立面卷材时,应先将接槎部位的各层卷材揭开,并将其表面清理干净,如卷材有损伤,应及时进行修补。

5 基础侧墙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工艺

基础侧墙部位防水层采用2 mm厚SPU-311双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涂刷法施工。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工具准备→基层处理→细部附加处理→第1道涂膜→第2道涂膜→第3道涂膜→面层涂膜→防水层检查验收→保护层施工。

5.1 防水涂料施工

5.1.1 施工工具准备

1)基面清理工具:锤子、凿子、铲子、扫帚等;

2)取料配料工具:搅拌桶、手提搅拌器、取水计量杯;

3)涂料涂刷工具:橡胶刮板、油漆刷、长柄滚筒、软毛刷等;

4)测量剪裁工具:钢卷尺、壁纸刀、墨线盒;

5)其他工具:配电箱、绝缘手套、贮备桶。

5.1.2 基层处理

如有孔洞、裂缝、不平整的部位,需修补抹平;排除积水,大的浮浆、混凝土块要清理干净,深入到基层的大块模板应凿除干净;阴角等转角处抹半径为50mm的圆弧过渡,阳角用磨光机打磨光滑。需要安装的管道在防水施工前安装完毕,并对其四周做好密封处理。防水施工前应会同甲方、监理、总包对基层进行验收。侧墙施工部位用墨线盒弹好控制线。

5.1.3 细部防水层处理

管根、管道、阴阳角、施工缝等易发生漏水的部位应作增强处理。将管根、管道周围凿开,采用水不漏进行封堵,然后再用油漆刷涂刷2~4遍SPU-311防水涂料;如需夹铺胎体增强材料时一定要用涂料浸渍胎体,增强网格布宽度为300 mm。细部处理完毕后报请甲方、监理验收。

5.1.4 涂膜施工

细部节点处理完毕且涂料干燥后,进行第1遍大面涂膜的施工。施工采用刮板批嵌,批嵌时要均匀,不能有局部沉积,并要多次涂刮使涂料与基层之间不留气泡。第1遍涂层干燥后(一般间隔24 h,具体以手摸不粘手指印为准),进行第2遍涂膜的施工,涂刮的方向与第1道相互垂直,批嵌时要均匀,不能有局部沉积。第2遍涂膜干燥以后,进行第3遍涂膜的施工。第3遍涂膜采用长柄滚筒进行滚涂,滚涂方向与第2遍涂膜垂直,滚涂时要均匀,不能有局部沉积。最后一遍涂膜采用滚涂法涂刷,以提高涂膜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洁度。涂膜收头应采用防水涂料多遍涂刷,以保证其完好的防水效果。涂膜搭接必须按要求施工,即同层涂膜先后搭接宽度为50 mm,施工缝搭接宽度大于100 mm,上下层操作工人必须注意相互配合。每一遍涂膜施工完毕后报请甲方、监理验收。

5.1.5 防水层验收

施工时应边涂刷边检查,发现缺陷及时修补。现场施工员、质检员必须跟班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涂层施工,特别要注意平立面交接处、转角处、阴阳角部位的做法是否正确。

5.1.6 下道工序施工

涂膜应完全干燥2 d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施工时应注意对涂膜防水层的保护,避免破坏防水层。侧墙防水层保护材料建议采用聚苯板或砂浆。

5.2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宜在5℃以上温度施工,施工现场应通风良好,并放置消防器材。

2)施工前,进行安全教育、技术措施交底,施工中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施工人员须佩戴安全帽、穿工作服、软底鞋,立体交叉作业时须架设安全防护棚。

3)施工现场一切用电设施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施工用电动工具应正确使用。

4)产品粉料应存放在干燥处,液料须存放在高于5℃的阴凉处,配置好的涂料应在3 h内用完。

5)每个工作面施工时必须是一道工序施工完毕,验收后再进入下道工序,不能交叉作业。管根部位要加以保护,施工中不得碰损位移;运送、放置施工机具和料桶时,应在已施工的涂膜层上放垫纸板保护;严禁在施工完成的防水层上打眼凿洞。

6)施工完毕后应及时清洗施工工具,以免干后难以清除。

6 主要细部节点处理

1)底板与侧墙交接处的基层应做成均匀一致、平整光滑的圆角,圆弧半径不小于50 mm,并增设330mm宽的卷材附加层,铺设在卷材防水层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底板之间,做法见图1。

2)底板后浇带附加500 mm宽的卷材附加层,卷材施工完毕后在浇筑混凝土前,用镀锌铁皮做临时保护,做法见图2。

注:土建详细构造层次以土建设计为准

3)底板变形缝附加500 mm宽的卷材附加层,并安装中埋止水带,做法见图3。

4)侧墙聚氨酯防水层用柔性材料进行保护,并增设330 mm宽的卷材附加层,做法见图4。

5)电梯井和集水坑阴阳角处附加330 mm宽防水卷材,做法见图5。

7 结语

衢州瑞宏阳光水岸项目是衢州首个国家康居工程,防水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衢州瑞宏阳光水岸地下防水工程的要求,本工程严格按照“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设计,采用以混凝土结构主体自防水为主,附加柔性卷材和涂料为辅的严密的防水措施,完全能满足防水要求,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衢州瑞宏.阳光水岸地下防水工程采用了防水混凝土结构主体自防水为主、附加柔性卷材和涂料防水层的防水技术,主要细部节点采取了卷材附加层和橡胶止水带的防水施工工艺。本文介绍了该工程基础底板附加柔性卷材采用预铺反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施工工艺,对基础侧墙附加防水层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以及细部节点的防水施工工艺也作了介绍。

传统水岸 篇3

水与人类的关系从人类诞生之日开始就密不可分。水是地球万物的生命之源, 而最早期的城市往往是出现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域。水与城市的关系, 既紧密又相互制约。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古代中国城市中, 城市建设普遍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宫城的护城河、隋唐运河的开凿、兴修水利工程等, 将运输、提供生活水源, 农业灌溉, 人文建设完美的融为一体, 成就了千年的古中国灿烂文明。

但进入现代化工业社会后, 由于单纯追逐经济效益最大化和便利化, 许多中国城市的建设抛弃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 用野蛮的方法破坏了很多山水城市的自然肌理, 将许多河涌拦腰斩断, 并在建设中只单纯考虑河渠排洪功能, 沿河涌大肆建设工业厂房, 仅仅为了便于对河渠直接排污。城市的自然水环境遭受严重污染, 且由于河岸硬化大大削弱水体的自净能力, 从而对整个城市面貌产生巨大影响。

城市兴盛于水, 同样也可能衰败于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如果忽视城市水环境的保护, 将最终导致城市丧失其深刻的历史感, 丰富的层次空间感, 最终导致传统文化价值的遗失。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对城市山水空间肆意蚕食的做法是浅薄和不负责任的。

2 沿河岸线塑造的重要性

目前, 文化特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备休闲、绿色于一体的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新的精神文化需求, 是健康生活代表的一种方式, 也是城市特色与品质的标志之一。构建形态各异、辅以变化的各种滨水驳岸及亲水空间将大大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宜居品味, 并能吸引人流并带动城市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延伸。

3 目前中山市城市河涌岸线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对广东省中山市各个镇区进行详细调查后, 综合目前城市河涌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 水体污染重视不够, 有些河涌仍然存在直接排污现象; (2) 河涌护岸形式单一, 多为梯形护岸硬化; (3) 河涌岸线缺乏运动健身、近水触水、举办文化娱乐纪念庆典活动的亲水设施; (4) 人文景观特色不鲜明, 缺乏标志性建筑物; (5) 河涌岸线缺乏慢行道建设; (6) 文化体育等设施配套不足; (7) 缺乏与河涌结合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 (8) 工业厂房占据城市生活岸线; (9) 绿化植被不足, 树冠投影覆盖率不足。

4 河涌岸线分类及规划策略建议

经过对中山市各镇区河涌的岸线调查, 按建设情况可以将河涌驳岸的类型划分为城市休闲型岸线、美化垂直居住型岸线和自然生态型岸线。针对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河涌岸线, 也应采取相应的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营造出亲水景观的特色。

特点:滨河道路人车分流, 步行道与车行道之间有较宽的隔离绿地。河岸的滨河绿地进深较大。

策略:防汛墙结合地块开发灵活后退, 与沿线绿地统一设置, 为市民提供日常休闲观景场所, 改变僵硬的驳岸形态, 增加驳岸层次。利用平缓的草坡和步道将游人引向亲水平台, 可设置挑台、台阶、小码头等, 丰富岸线变化及亲水活动。可在较宽敞的地方设置滨水广场、观景平台和亲水步道等, 形成人与河流的互动。通过植被草坡向河流自然过渡。

建议:这一类岸线通常位于城市新建区和旧城改造区。具有人流集中持续, 可改造空间大的特点。可沿河岸布置美食、购物、艺术、创意、影视、表演、展览等休闲商务产业模式。建设局部点缀一些有识别性的标示性建筑物, 作为岸线景观中有视觉冲击力的标志性表现。重视河岸慢行道的建设, 配以丰富的绿化层次, 连接沿河各个景点, 同时服务于沿河公共空间。建议绿化以常绿大乔木为主, 结合水景、小品的布置形成视线通透的绿廊。

特点:沿河地块用地规划多为旧时的居住区, 堤岸部分已经初步建成, 大都为垂直岸墙式, 缺乏生态性和亲水性。有一定的绿化, 但绿化质量和效果不够理想。

策略:保留原有岸墙, 通过绿化手段“软化”岸线。一是利用乔木下垂的树枝遮挡驳岸墙, 二是岸墙作垂直绿化。建议适当降低栏杆或提高栏杆的通透性, 以弱化岸墙的生硬感。同时增设水上挑台增加亲水感, 并形成不同的滨水节点空间。

建议:这一类岸线空间有限, 不可能空余出太多的用地做亲水空间, 多采取利用现状, 增加绿化层次感的手法解决岸线的单调感。

特点:岸线内自然植被状况良好, 现状多为自然的软基。

策略:对岸线进行适当的改造, 以自然草坡形式为主, 体现完整的以草丛、自然石和乡土植物为主的自然生态岸线, 保持河道的自然生态演化过程。在土壤被侵蚀地段, 用自然石及水生植物进行修复, 也可设置密度较大的乔木形成富有特色的水上林带。结合现状塘基设置农路兼绿道功能, 增强人与自然的亲近。沿河区域的农田用地发展定位为新的自然栖息地。这一区域将转变为有不同的栖息地组成的拼图, 包括池塘、沟渠、树丛、矮树林及农作物。将成为新的休闲娱乐场所、自然保护区及水源涵盖的区域, 即一种新的生态公园模式。同时可结合湿地景点设置人行栈道、栈桥以及活动平台, 营造适合水鸟栖息的场所, 同时也提供了进行观鸟活动的场所。

建议:这一类岸线通常具有原生态的生物景观, 人工痕迹很少。建议保留保护其生态特色, 只用简单的石头、水生植物等生态元素对其进行修复, 对岸线的绿化植物进行简单的整治即可。河岸周边的植物类型应包含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湿地净水植物, 体现郊野自然景观特色。

结语

利用水域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并充分利用水的多样性、可塑性, 多角度、多层次地建立优美的亲水空间。根据现状河涌的特点, 有区分的打造各类型河涌岸线的“生态、宜居、宜游”的人文环境, 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与品位。

参考文献

[1]张谊.论城市水景生态驳岸处理[J].中国园林, 2003.

[2]翁奕城.论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 2000.

传统水岸 篇4

1.1规划设计的目的

通过对这一区段的设计, 增加这一区域的景观效果和绿地面积, 增加人们休闲活动的空间, 使人们有一个更好地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

同时通过这次设计, 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 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在设计过程中掌握园林设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 得到实践经验, 这是对四年来学习的一次最好的检验。

1.2规划设计的意义

吉林市是滨水城市, 近几年已对一部分的滨水地段进行了景观设计, 继续对其他未完成的地段进行规划设计以形成完整的滨水绿廊是势在必行的。

滨水区的绿化可以增加吉林市的绿地面积, 松花江沿岸的滨水绿地会突出江城绿地系统的个性, 体现地区风格。同时良好的景观设计可以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提高城市的总体水平。

为了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对临江门西侧滨水区段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景观、生态、功能想结合, 以保证该地段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达到绿化和增加城市景观的目的, 这对吉林城市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2.1规划设计的定位

由于周围主要是住宅与商业、办公、金融用房, 周围人群的生活节奏较快, 平日里的休闲、运动、游玩的机会较少, 针对这一情况, 因此这块用地的设计以休闲, 游憩为主, 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使人们能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2.2设计的指导思想

此次设计以自然式为主, 结合周围环境, 因地制宜的加以改造, 作到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相结合, 即“设计走进自然”, 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营造出一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滨水环境。

3概况及现状分析

3.1概况

吉林市地处长白山余脉, 松花江上游, 是一座 “由江而来, 沿江而走, 依江而展, 为江而美”的名城。同时吉林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素有“天河之首, 夫余古都, 雾凇名城, 满族故里”之称。

吉林市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 城区环山亲水, 颇具形胜。松花江象一条玉带蜿蜒流过市区, 与两岸的青山绿树构成了一条长57km的沿江风光带。

吉林市位于北纬43°39′—44°07′, 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显著特色是四季分明, 尤以冬季最为壮观, 且别具特色。冬季来临, 松花江水缓缓流淌、雾气蒸腾, 两岸冰天雪地、树满霜花, 景致壮观而奇妙。

3.2现状分析

吉林市松花江红旗大桥至临江门大桥高新水岸园一区位于松花江右岸, 临近临江门大桥。这一地段地形比较平坦, 坡度极缓。其中有两处面积较大的养鱼池, 并有几处小水泡。总体说来该地段的水域面积较大,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对水的利用, 尽可能作到合理、实用。

4规划设计原则

4.1合理性原则

吉林市松花江红旗大桥至临江门大桥高新水岸园一区位于松花江右岸, 临近临江门大桥, 该区段属于高新产业园范围, 岸上主要以住宅和商业、办公、金融为主, 因此在对该地段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使用人群的特点, 达到设计与使用的合理性。

4.2人性化原则

设计应保证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为前提, 力求人与环境的融合, 协调。在设计中, 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 强调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体现于空间环境的创造中, 使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最快的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达到身体和心灵的放松。

4.3功能性的原则

针对这一地段面向的主要人群平日的生活节奏较快, 没有过多休闲、运动、游玩的机会,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明确功能分区, 分为休闲区, 健身活动区和游憩观景区等, 让人们用最节约时间的方式达到健身、休闲、享受生活、放松心情的目的。

4.4整体性原则

把规划用地作为一个整体, 虽然规划设计是分期分区实施的, 但是在设计时要对其作整体考虑, 把规划用地与周围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把设计做到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避免个体突出, 影响大环境。

5总体设计

5.1功能分区

针对这一地段的环境特点, 设计以休闲、文化、健身活动、游憩观景为主, 充分利用现状条件进行布局, 将规划用地分为休闲钓鱼区、中心广场区、健身活动区、游憩观景区。每个分区具有各自的景观特点和职能。

5.2总体平面设计

由于这一区段现状中的水域面积较大, 因此将景观设计与水体相结合, 以水体为主轴线开展景观的布置。该地段中心偏西方向上设有一养鱼池, 从滨江西路经主出入口向下直达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位于该地区中心位置, 并在养鱼池一端。由中心广场沿养鱼池南侧小路向西到达休闲钓鱼区;由中心广场向东沿小路到达游憩观景区, 继续向东到达健身活动区, 整个设计由中心向东西两侧展开。

5.3道路系统

由于滨水区道路功能以游览观赏为主, 故只设置步行道路。该区的道路系统主要分为三级:主路, 支路, 游步道。主路为4-5米的环路, 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 联系各个景区;支路宽2-3米, 由主路延伸到各个景点;游步道1-1.5米, 是供游人散步的小路。整个道路系统呈环状分布, 避免游人走回头路。

5.4驳岸设计

目前我国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处于起步阶段, 对水域护岸的设计以硬质铺装较多, 人为的进行硬化, 破坏了水域岸边的生态平衡。通过对实地的踏查, 发现此地段岸边的植物较为丰富, 并且有很好的长势, 因此对驳岸的设计采用完全自然式驳岸形式, 保留原有的植物, 不做过多的硬质铺装, 只是对原有植物进行必要的修剪, 这样既保持原有的生态平衡, 又达到美观的效果, 同时满足现代人渴望接触自然, 亲近水体的愿望。

5.5种植设计

绿化植物是城市生态和绿地的基本要素之一。这不仅在于绿化植物所具有的调节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功能, 以及它所发挥的生态效用, 在园林设计中它还能起到分隔空间, 美化环境, 植物造景, 增加观赏性等作用。

滨水绿地与一般城市绿地相比, 更要重点突出其生态价值、景观价值。滨水植物配置要合理选择树种, 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相结合, 合理地进行树木的组合, 在一年四季都可以欣赏到其美丽的姿态;同时选择体现滨水景观特点、代表地方特色、群众喜爱的树种作为基调树种, 以保证其地域的特征。

这一区段的植物配置以自然形式为主, 在保留原有树种的同时, 适当增加乔木、灌木、草花, 由于这是一块滨水绿地, 所以在植物的选择上多用一些耐水湿、生命力强并有一定抗性的植物, 这样在增加树木的多样性和植物景观的同时提高环境的质量。

具体植物选择如下:

常绿树种:红皮云杉, 红松, 樟子松, 油松, 辽东冷杉, 圆柏, 沙地柏, 杜松

乔木:银杏, 垂柳, 旱柳, 钻天杨, 新疆杨, 榆树, 洋白蜡, 茶条槭, 水曲柳

小乔木及灌木:杏, 紫丁香, 暴马丁香, 红瑞木, 玫瑰, 黄刺玫, 榆叶梅, 山定子, 锦带花, 连翘, 小叶女贞, 辽东水蜡树, 紫叶小檗

藤本:五叶地锦

6局部景观设计

6.1主题景观设计——水之韵音乐喷泉广场

水之韵音乐喷泉广场位于该地段的中心位置, 是一个大型的中心文化广场, 广场中心为一音乐喷泉, 充分体现“水之韵律”这一主题;喷泉周围的花钵形态优美, 且不尽相同, 与水相呼应更显生机;广场一侧临近养鱼池, 人们既可以亲近水域又可以观鱼, 起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6.2钓鱼平台景观设计

现代的人们在室外亲水的机会太少了, 要是抽空去郊外钓鱼的机会就更少啦, 因此在这一区的设计中, 利用原有地形中有两个养鱼池, 把两个分开的养鱼池相连成为一个面积较大的养鱼池, 这样既便于管理, 有增大了水的面积, 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养鱼池一侧设有两个钓鱼平台, 平台上设亭、花架点景建筑, 供人们休息;平台对面视野辽阔, 有景可观, 这样在钓鱼的同时, 即放松了心情, 又可赏景。

6.3瀑布旋梯景观设计

大自然有丰富的自然景观, 现代的人们接触自然的机会太少, 也就无法欣赏到大自然的魅力, 这一瀑布旋梯景观的设计是将自然的山水和人工造景相结合, 瀑布从假山中流出, 直泻入水潭, 假山一侧设有旋梯, 供人们登高望景, 同时使人们更深的体会到置身于山水之间的快乐。

6.4健身活动广场设计

这个广场以健身活动为主, 广场中设有健身器材和专有的活动场地, 方便人们在闲暇时锻炼身体, 增强身体素质。广场周围有较为丰富的植物景观, 人们在健身的同时可以观景, 这样不但增加了环境的生命力, 又使活动不简单乏味。

7水的类型与分布

7.1静水——自然水面

该区段的养鱼池为自然水池, 由松花江水引进。在设计中利用原有的养鱼池, 只是对其做必要的整形, 不做大的改动, 保持其原有自然的风格, 这样既保护生态平衡, 又增加人们享受自然的机会。

7.2动水——喷泉和瀑布

该区段的设计中有一处大型的音乐喷泉, 喷泉既体现设计的主题—水之韵律, 又是一处很好的景观设计, 喷泉与周围植物环境相搭配, 烘托出无限的生机。

瀑布景观反映“山因水活, 水因山转”这句古语, 自古山和水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尤其吉林市依山傍水, 设计中如果没有山水相依之景观, 无疑是一个遗憾, 因此瀑布景观的设计不仅反映主题, 同时也与城市主体环境相一致。

8园林装饰小品

小品在整个游园的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还有在广场上、路的拐角处设置了许多木制花池, 使得许多时令花卉争相斗艳。

8.1亭与花架

这个设计中的亭和花架采用多种形式, 避免在小范围内的样式重复。如亭, 有方亭, 园亭, 单亭, 双亭等等;花架有圆形, 折形等, 都各不相同。

8.2雕塑

这个设计中的雕塑以抽象雕塑为主, 金属材质, 体现时代特征同时反映主题。

8.3花钵与坐椅

广场的花钵形态较为丰富, 避免重复, 让人们感到乏味。沿路的坐椅主要是拟木形式的, 给人以自然逼真的感受。

摘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考虑到绿化、交通、驳岸、景观特征、建筑物等多方面的内容, 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 为人们提供适宜的体闲环境和健身环境, 还要注意滨水建筑物的布局和规划, 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关键词:滨水区,滨水景观,亲水性,环境保护,生态

参考文献

[1]干哲新.浅谈水滨开发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 1998, (2) :114~115.

传统水岸 篇5

概念设计处于集合住宅设计建设的前期阶段, 并针对集合住宅今天所面临的居住品质问题、城市建设问题、老龄化和环境等问题, 将解决思路纳入概念设计方案之中, 以此确定项目最终的基本框架, 从而提高方案的社会附加价值。

1高居住品质的日本与欧洲集合住宅发展

1.1欧洲

二战后, 欧洲通过大量的政府建设行为, 基本满足了住宅数量需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 欧洲集合住宅发展发生了重要变化, 走上了居住品质提升的道路。从规划设计理念来看, 其一, 集合住宅设计强调功能的复合性, 避免严格的居住、生产、办公、游憩分区, 居住与多种功能相混合, 此种理念使得城市活力得到提升, 避免出现住宅区成为“卧城”, 中心城区夜间成为“死城”。其二, 在尊重传统城市形态的前提下进行多样化、小规模、融入城市肌理的规划设计, 从而改善居住条件, 保持城市文化的连续性。其三, 战后高层集合住宅的建设使得高层尺度与人的尺度想对立, 后期集合住宅建设越来越重视住宅尺度对居住者心理的影响, 住宅层数降低 (以多层为主) , 密度增加 (30%—50%) 。其四, 重视生态居住理念, 工业化建设水平高, 住宅性能与可持续性持续提高。 (图2)

1.2日本

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集合实践, 逐步推动其设计和建造向高品质、长寿化、高性能化转变。从标准化设计到全面实施部品化 (住宅部品是由基本建筑材料、产品、零配件等集合而成, 建筑中满足该部位特定功能要求的基本单元, 作为系统集成和技术配套整体的部件, 可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 , 从PC板式住宅到绿色SI住宅, 日本集合住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 日本的集合住宅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设计及建造体系, 住宅具有极高的居住品质。

2基于提升居住品质的概念规划实践——西安蓝山水岸项目

2.1项目概况

西安蓝山水岸项目位于西安市南部的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内, 规划区位于西安唐文化主轴——雁塔南路东侧, 三面临街。净用地面积65964.74平方米, 地块为长方形, 地势基本平整, 并被20米宽的道路分为南北两区。北侧为航创路, 与星河公园相望。西侧为神舟三路。南侧为航天南路。项目位于西安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 所在区域自然环境优越。概念规划指标要求:北区 (容积率≤3.5, 建筑密度≤29.1, 绿地率≥35%) , 南区 (容积率≤2.5, 建筑密度≤29.1, 绿地率≥35%) 。 (图3)

2.2提升居住品质的概念设计理念

本项目概念设计理念注重与地域和城市和谐的居住社区建设。在规划上引入了一些国内外已经相对成熟的居住理论和模式, 采用与通常大量应用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体系相对应的——街区型社区。这种街区型社区由城市街道、城市街区等基本构架单元组成, 强调城市味的序列空间体系及商业公建系统, 力求展现塑造城市活力的居住生活空间。从“生活街区——住区广场——城市”的空间氛围营造生机活力, 促进与提升本项目在树立人文社区方面的优势和品质。注重城市型复合功能居住社区建设。项目位于生活便利性高的新区中心, 在小区中尽量引入很多欧美城市所具有的优点, 居住者在步行可达范围内, 能够满足他们的商业、社交、文化、居住的复合功能。住区中设置了一些包括健身、文化、休闲等在内多样性的生活设施, 营造集居住、商业、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多样性共存和开放性的多功能大型社区, 复合功能和地区生活环境设置的专门配套更是让社区充满生机与活力。项目力求塑造具有环境宜人型的的城市产品。重视城市住区步行的魅力、价值、品质, 及其公共空间的营造。在用地内部通过绿化网络的建立, 将内、外的自然环境资源整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为开发建设提供最佳的景观环境。同时, 在社区居住空间的营造上讲求层次, 由邻里空间到半私密, 再进入私密空间。力求营造一个具有休闲生活方式、形成人与人交流, 人与自然交流的居住空间环境。项目力求塑造尊重历史和城市街区景观的环境空间。强调规划设计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挖掘企业的文化内涵, 与社区与城市空间共存。规划设计突出地区特征, 在设计上用街区关系形成和强化了空间的内与外, 使居住者舒适感受生活氛围, 展现出了具有地方特征的魅力空间。 (图4)

2.3提升居住品质的概念设计手法

2.3.1清晰合理的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通过社区核心空间轴线呼应北部城市公园, 拉结南北两个社区, 通过“绿轴”的引入提升居住空间品质。不同功能建筑群分区明确, 尺度适宜, 功能复合, 空间层级清晰, 满足居住者的生活尺度与情感尺度。在高容积率要求下以适宜板式住宅产品打造围合组团, 强化业主的归属感、领地感与安全感。以多样的商业及服务设施打造多元街区, 提高社区的丰富活力, 加强居住者的开放交流性, 创造多样生活。

功能布局:33层住宅布置于航创路南侧, 视野景观优越, 北侧城市公园尽收眼底, 30层的建筑高度可为社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18层住宅布置于神舟三路东侧, 通过底商退让降低噪音干扰, 其建筑形体易于展示住区良好建筑形象。11层住宅布置于用地东侧, 城市干扰小, 同时其组团式布局利于形成私密高端的空间氛围。

2.3.2功能布局合理混合, 实现微循环

居住的本质是满足人性的需求, 其深刻意义在于:它能够展示和影响人的生存状态, 并给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一个成功的社区规划, 必须要体现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 把握生活方式的变化方向, 满足人性的多层次需求, 体现对人的尊重, 即对于居住者内心归属感、自由感、身份感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尊重, 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并促进人性发展的人居环境, 为人性的向善和美好提供居住层面的支持。本方案通过多层次“围合院落”塑造, 旨在于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精神世界交流的最理想、最和谐状态, 即追求住户与被改造过的自然的和谐;寻求社区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谐;使人们自我的心灵达到一种安宁平和的境界。公共服务设施分级布置, 高效合理, 提高住区活力, 实现微循环。 (图6)

2.3.4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模式

社区交通组织采用组团式的人车分流模式, 以人车和谐, 方便出行和管理, 并营造良好的车行步行景观为原则。车行交通规划在基地东侧设置社区机动车道路, 住户进入社区即可进入地下停车库, 而居住区里则基本形成纯步行环境。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在保证社区车行便捷的同时, 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车辆对社区环境的干扰, 保证中心和组团环境的完整和安宁, 易于创造和谐、融洽的邻里生活与文化。社区步行系统以贯穿整个社区的公共空间十字景观轴为主脊, 串联入口广场、中心广场和中心花园等, 并通过组团步行道、宅间步行道形成层层展开递进的网络, 使之具有连续的变化和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在其中精心布置一系列水景、树阵、灌木花卉和各种活动场地, 成为环绕建筑、景观的纽带和人们日常休闲交往的场所。

2.3.5健康生活方式营造

项目概念设计希望为居住者提供完备的健康生活方式空间, 为此设计了三级运动区、架空层半室外活动区及环型慢跑道。一级运动区:4000平方米会所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设置恒温泳池及健身房, 会所周边布置露天羽毛球场及网球场, 会所东部多功能运动广场是集景观、老年与少儿活动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广场。使业主在运动中享受健康的生活, 真正体现体育社区的魅力。二级运动区:少儿活动区, 适合少儿嬉戏、玩耍。别致组团, 适合青少年锻炼身体, 同时也是老年人晨练的好去处。运动设施以木制为主, 采用软地铺装, 体现安全性与环保性。三级运动区:多处宅间绿地, 方便住户随时随地休闲与运动。 (图8)

3结语

通过合理概念规划, 提升集合住宅的居住品质, 进而使集合住宅不仅作为居住空间的空间要求满足居住者的要求, 而且能使集合住宅这一社会性“产品”实现价值的长效性, 这样的概念规划会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设计为我们提出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新设想。

摘要:通过对集合住宅发展从“数量到质量”建设形势的分析, 总结通过概念规划提升居住品质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 探讨概念规划对集合住宅品质提升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居住品质,概念规划,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

[1]吴东航.章林伟.日本住宅建设与产业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实验教学课堂初中化学下一篇:桥面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