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指标

2024-05-11

传统指标(精选7篇)

传统指标 篇1

1 引言

美国潘顿于1928年提出9项医疗质量考核指标,美国Megibony于1962年将潘顿9项增加到20项,日本三藤宽氏提出13项医疗评价指标,中国郭子恒提出15项指标,1989年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对终末质量提出了23项指标,2005年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提出了46项指标,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提出了47项指标,中国医院协会提出79项指标建议,国际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IQIP)提出了285项指标。美国卫生政策研究所(AHCPR)1999年发布的医疗质量评价计算机系统(CONQUEST)提出了1197个质量考核指标[1,2,3]。2008年在借鉴国际经验、并参考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中国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China Healthcare Quality Indicators System,以下简称CHQIS指标体系)提出44类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包括730个单项指标和2610个复合指标,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采集数据和自动分析获得[4]。

2 材料与方法

2.1 传统医疗质量评价指标

选择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提出的47项指标[5]。例如:三级综合医院评价指标及参考值。(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2)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3)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4)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比例1 0 0%。(5)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 5%。(6)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7)临床主要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60%。(8)CT检查阳性率≥70%。(9)MRI检查阳性率≥70%。(10)大型X线机检查阳性率≥70%。(11)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12)治愈好转率≥90%。(13)清洁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14)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

2.2 CHQIS指标体系

选择住院死亡相关、非计划重返相关、不良事件相关三大类11个1级指标和33个2级指标,以样本中的最理想情况为基准[6]。

11个1级指标为:(1)住院死亡率;(2)手术死亡率;(3)DRGs组死亡率;(4)关键病种死亡率;(5)抢救失败率;(6)非计划重返手术室率;(7)非计划重返重症监护室率;(8)不良事件发生率;(9)医院感染率;(10)手术部位感染率;(11)压疮发生率。

33个2级指标:例如住院死亡相关。(1)住院死亡率:(1)新生儿住院死亡率;(2)根据出生体重四级分类新生儿住院死亡率;(3)根据出生体重四级分类直接入院新生儿住院死亡率;(4)根据出生体重四级分类转入院新生儿住院死亡率。(2)手术死亡率:(1)DRGs组手术死亡率;(2)关键手术死亡率;(3)围手术期总死亡率;(4)关键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率”;(5)高死亡风险DRGs组手术死亡率;(6)低死亡风险DRGs组手术死亡率;(7)重返手术室总死亡率;(8)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内重返手术室死亡率。

2.3 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的比较方法

指标属性比较、评价手段比较、数据采集路径比较、指标导向比较、指标作用比较。

3 结果

传统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是:管理者导向,用主观的参考值比较,通过人工抽查采样数据,评价综合表现,发现显在的个人缺陷,问题明显,容易干预控制。CHQIS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是:病人导向,用客观的基准比较,通过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评价直接结果,发现非故意潜在组织缺陷,问题不明显,干预控制比较困难。见表1。

CHQIS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区别传统指标的主要特征是:

3.1 选择指标的目标和用途不同

本项目重新认识医疗质量评价的意义,从传统的评优奖惩到聚焦改进工作,从注重数量管理到注重质量管理。例如:用“抢救失败率”代替“抢救成功率”,用“非计划再入院率和非计划重返手术室率”代替“床位周转率和平均住院日”,逐步转变质量评价的观念。

3.2 指标内涵不同

选择可定义、可测量、可比较的事件结果如死亡、重返、不良事件直接代表医疗结果的指标,为数字化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创造了基础条件。

3.3 计算机实现

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事件分析和干预效果测定,减少人为因素对指标结果的影响,提高信息的可视化程度。在CHQIS的基础上,可开发配套的质量管理与评价软件。该软件在常规的计算机环境下,利用医院病案首页等现有数据,即可实现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和自动分析生成《医疗质量监测分析报告》,便于用户使用。

3.4 可纵横比较

纵向自我比较,发现好转、恶化、系统失控的质量变化趋势;横向与他人比较,显示目标对象在同行中处于上游、中游、下游的位置,确认最好和最差的情况,客观建立医疗质量从不可接受到卓越的基准。

3.5 学习领先者

第一是要认识领先者,第二是要学习和研究领先者,第三是要超越领先者。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3.6 可供医院用于内部管理

既可以对医院的医疗质量状况进行自查、比较,及时发现存在的医疗质量问题,以及与其他医疗质量卓越医院之间的差距,也可以对科室之间、个人之间的医疗质量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使得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落实到实处。

4 讨论

CHQIS采用基准比较(Benchmarking)的方法评价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CHQIS筛选使用“住院死亡类指标”、“重返类指标”和“不良事件类指标”评价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这些指标均为国际公认的评价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已得到国内(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西安等地)100多位医院管理专家的论证。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选择什么标准评价医疗质量?是沿用传统标准还是使用国际通用标准?这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医疗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能否持续地改进医疗质量。因为,如果医疗机构不能准确地了解自身医疗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如果医疗机构不能将自身医疗质量的监测结果与其它医疗机构进行比较,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摘要:传统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是:管理者导向,用主观的参考值比较,通过人工抽查采样数据,评价综合表现,发现显在的个人缺陷,问题明显,容易干预控制。CHQIS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是:病人导向,用客观的基准比较,通过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评价直接结果,发现非故意潜在组织缺陷,问题不明显,干预控制比较困难。

关键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M.I.Roemer and C.Montoya-Aguilar.Quality assessment and assurance in primary healthcare[M].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8.

[2]Abby Ghobadian,et al.Service quality concepts mod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Reliability Management,1994,11(9):43-66.

[3]马骏.实用医院质量管理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9-13.

[4]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应用研究结题报告[R].2008:34-35.

[5]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S].2008:11-13.

[6]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应用研究结题报告[R].2008:34-35.

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 篇2

1.1 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20世纪以前, 以成本业绩为中心。最早出现的成本业绩评价思想与简单的成本计算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而萌芽的, 是一种简单的将本求利思想。所用的评价指标就是成本。后来, 由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出现, 早期的将本求利思想逐渐被如何提高生产率, 以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思想所取代, 于是, 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和业绩评价。到1911年, 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 设计出最早的、可以进行成本控制的标准成本制度, 使成本会计实现革命性的飞跃。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 使成本控制的状况即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 成为该时期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

2) 20世纪以后, 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组织结构的巨大变化, 使得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从以成本业绩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财务业绩为中心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时期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 运用最广的业绩评价指标是销售利润率。然而, 随着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多部门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 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逐渐得到较广泛的运用;20世纪70年代, 与企业业绩评价相关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其成果主要有:1973年美国会计学会 (AAA) 建议, 在进行预算比较时最好区分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 并使用附加的非财务数量指标;1979年泊森 (Person) 发现投资报酬率 (ROI) 更有效。这一时期其他常用的评价指标有销售利润率、投资报酬率、每股收益率、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等;20世纪80年代, 形成了以投资报酬率、预算比较为核心, 包含利润、现金流量及其他各种财务比率在内的、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的程度和速度大大加快, 其成果主要有:1) 德鲁克“以改革为核心”观点。根据德鲁克的观点, 评价一个企业的改革不能从其自身业绩出发, 而应仔细评估其所处行业的改革, 以及企业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2) 霍尔的“四尺度论”。霍尔认为, 对企业业绩的评价要从质量、作业时间、资源使用、人力资源等四个尺度来进行, 企业可以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改进, 来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3) 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计分卡”。这种方法是在传统财务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将客户、内部经营过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因素补充其中, 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企业业绩, 从而较好地克服了单一财务测评系统的不足。

2. 传统典型的几个业绩评价指标简述与优缺点比较

2.1 投资报酬率及剩余收益指标

投资报酬率是部门边际贡献除以该部门所拥有的资产额。投资报酬率比较客观, 可用于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 使部门的业绩获得较好评价, 但却伤害了企业整体的利益。而剩余收益=部门边际贡献-部门资产×资本成本。剩余收益指标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业绩评价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 克服了由于使用比率来衡量部门业绩带来的次优化问题, 而且允许使用不同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不足之处是, 该指标是绝对数指标, 不便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比较。

2.2 杜邦财务评价体系 (企业整体的业绩评价)

杜邦财务分析评价体系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创造的财务分析方法, 该体系以权益净利率为核心, 它是所有比率中综合性最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其作用是解释指标变动的原因和变动趋势, 为采取措施指明方向。但杜邦分析体系就财务论财务, 对企业绩效评价和考核没有深入到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去, 不能反应现金流量, 不能全面、动态地反映过程中的问题, 也不能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及战略管理手段实现有机融合。另外, 由于所产生时代的局限, 杜邦体系是一种重视内部经营管理、忽视外部市场的分析考核体系。

2.3 贴现现金流量指标 (拉帕波特模型)

这是作为长期资产、资本, 以及长期投资可行性分析中, 经常使用到的一个模型。通过对未来的现金净流按照一定贴现率进行贴现计算, 其结果作为衡量相关研究分析内容的理论价值, 然后进一步展开相关的研究和分析。现金贴现模型也是计算公司价值的一种常用模型。该模型的科学性不言而喻, 但是, 由于未来的现金净流量难以准确预测, 并且所使用的贴现率也存在很大的选择弹性和受过多因素的干扰, 所以, 该模型在实务中和实证研究过程中使用的较少。

3.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随着学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各种新的业绩评价指标开始运用于实践, 传统的评价指标也在慢慢经历着变化:一是预算的作用日趋减弱。现在, 预算正逐渐被“同步计划过程”的方法取代, 这种方法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 更具灵活性来衡量业绩;二是非财务指标日显重要。其中得到公认的大致有市场占有率, 次品率等, 人力资源指标也在逐渐被纳入该体系中;三是知识经济的发展, 使得更强调对创新能力、学习和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评价。四是业绩评价向业绩管理转变。业绩评价向业绩管理转变的趋势, 突出地表现在引入非财务指标和联系企业总体战略来确定相应的业绩评价指标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康翻莲.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比较[J].机械管理开发, 2008, (3) .

传统指标 篇3

财务分析既是内部经营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 也是企业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及政府等部门根据各自需要对企业有关情况进行的分析。财务分析不仅可以正确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活动、全面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 还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真实、准确的财务分析对于企业经营者及外部投资者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为基础, 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研究和评价, 以揭示企业过去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更好地帮助企业规划未来, 优化投资决策。

一、传统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缺陷及局限性

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盈利能力方面包括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3个指标;偿债能力方面包括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和已获利息保障倍数3个指标;营运能力方面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3个指标;发展能力方面包括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3个指标, 总共12个财务指标。在这常用的12个指标中, 与净利润直接相关的指标有5个, 分别为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已获利息保障倍数、净利润增长率, 与净利润间接相关的指标有净资产增长率, 二者合计占指标总数量的一半。这也就是说, 在传统的财务评价体系中, 净利润的大小和变化, 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很大。但是, 净利润是在遵循一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 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出来的经营成果。尤其在新的会计准则出台后, 企业在具体会计政策, 如:八大资产减值准备、收入成本确认原则、金融资产分类等的选用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也就有了更多的操纵利润的手段, 而一旦净利润受到操纵或得到粉饰, 在传统财务指标体系下得到的分析结果就会给使用者提供错误的信息, 从而对使用者形成误导。

二、引入现金流量指标分析, 革除传统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缺陷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 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 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为收付实现制, 是将权责发生制下的盈利信息调整为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量信息, 便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净利润的质量。通过现金流量表, 报表使用者能够了解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 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 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 为其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首先, 选择几个重要的现金流量指标加入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中, 与原有的指标一起构成新的财务指标体系, 使新的财务指标体系更全面、更合理。

有关现金流量的指标很多, 本文选择了现金回笼比率、现金到期负债比率、现金负债总额比率、现金购销比、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率这5个重要的指标加入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 就构成了新的财务指标体系。选择这5个指标的理由及指标的释义如下:

现金回笼比率:现金回笼比率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当期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该指标所涉及的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可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取, 销售收入可直接从利润表中获取, 其计算公式如下:

现金回笼比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销售收入}100%

现金回笼比率反映企业当期销售的收现能力, 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质量。

在盈利能力中增加该指标可以弥补传统指标体系只能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而不能反映盈利质量的缺陷。理论上讲, 如不存在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 该指标应小于等于1, 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少见, 企业的现金回笼比率与其销售政策密切相关, 如果企业给客户一定的赊销账期或提前收取货款都会使得该指标大于1, 而为了加快流通速度的票据背书转让又会使得该指标远远小于1。所以分析该指标时应考虑行业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销售政策、结算方式等因素来综合分析, 不能仅根据其数值的大小来判断其优劣。

现金到期负债比率:现金到期负债比率是指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当期期末流动负债的比值。该指标所涉及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可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取, 流动负债可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获取。其计算公式如下:

现金到期负债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100%

现金到期负债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即企业不依靠外力的自身的独立的短期偿债能力, 到期负债一般应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在偿债能力分析中增加该指标可以提高传统指标体系反映的企业偿债能力的准确性, 因为传统的指标体系只能反映出速动资产的偿债能力, 但企业真正的、即时的偿债来源只能是现金, 而速动资产里可能包含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流动性较差的流动资产。一般认为, 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该指标越低, 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弱。

现金负债总额比率:现金负债总额比率是指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当期期末负债总额的比值。该指标所涉及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可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取, 负债总额可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获取。其计算公式如下:

现金负债总额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100%

现金负债总额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 即企业不依靠外力的自身的独立的长期偿债能力。在偿债能力分析中增加该指标可以提高传统指标体系反映的企业偿债能力的准确性, 因为传统的指标体系只能反映出资产的负债程度和短期偿债能力, 但不能反映出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但企业的债务往往既有短期债务, 又有长期债务, 长期债务虽然在未来到期, 对企业不会形成迫切的压力, 但企业在任一时点所需面对的不仅仅是到期的债务, 长期债务给当期带来的资金成本的压力, 对可预计的未来各年的还本付息的现金需求的压力。一般认为, 该指标越高, 说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该指标越低, 说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弱。

现金购销比:现金购销比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当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而支付的现金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比值。该指标所涉及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而支付的现金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皆可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取。其计算公式如下:

现金购销比={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00%

现金购销比是考察企业运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 具有信用风险早期预警的功能, 该指标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购销活动是否平衡。在营运能力分析中增加该指标可以弥补传统指标体系只能反映企业的营运周转能力而不能反映其购销的周转是否能达到平衡的缺陷。一般认为, 该指标小于1, 说明企业运营正常, 购销两旺, 且销售收回的现金能够满足购销支付现金的需要;该指标大于1, 说明企业运营不正常, 可能出现销售规模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等情况, 销售收回的现金不能够满足购销支付现金的需要, 从而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率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额与上年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的绝对值的比率。该指标所涉及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额是指企业本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与上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的差额, 可以通过本期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和上年同期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计算得出, 上年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可直接从上年同期现金流量表中获取。其计算公式如下: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当期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一上年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上年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100%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率反映与上年相比, 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动情况, 是分析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该指标可衡量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在发展能力评价中增加该指标可以弥补传统指标体系只能反映企业的规模、销售及盈利能力的发展潜力, 而不能反映其未来的发展是否可以实现良性循环的缺陷。一般认为, 该指标大于O, 表明企业本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有所增长, 指标值越高, 表明增长速度越快, 企业市场前景越好;该指标小于O, 表明企业本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有所下降, 指标值越低, 表明下降速度越快, 企业市场前景越差。该指标不同行业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分析该指标时, 应参考企业以前年度水平和行业水平来综合评价。

传统指标 篇4

传统的业绩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净利润、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等。一方面由于传统指标的计算没有扣除股本资本的成本,导致成本的计算不完全,因此无法判断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的准确数量;另一方面,传统指标的计算以会计报表信息为基础,而会计报表信息对公司业绩的反映本身就存在部分失真,因而传统业绩衡量指标无法正确反映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EVA指标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司业绩衡量指标,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指标的上述缺陷,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1 EVA与传统业绩衡量指标的一般比较

1.1 EVA与NI的比较

EVA的计算部分是建立在净利润(Net Income,NI)的计算基础上的,它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利润指标,只不过它体现的是经济学上的利润。

在衡量企业业绩方面,EVA要比净利润更为准确和科学,因为以下这两个原因:

(1)净利润只确认和计量债权资本成本,而对于股权资本成本则作为收益分配处理,股权资本的机会成本不能得到体现。这种不计权益资本的现象会使企业管理者形成“资本免费”的错觉,进而不计成本,随心所欲地使用权益资本。同样,净利润指标忽略了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会使公司管理者忽视资本经营的重要性。例如,如果公司报表上的净利润为零,报表阅读者就会认为该公司在当期不盈不亏,而实际上此时获得补偿的只是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并未得到补偿,公司已经在亏损了。同理,通过净利润来比较不同公司的业绩也是不准确的。资本结构不同的公司,即使净利润相同,公司实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并不相同。EVA因为考虑了股权资本的要求收益,所体现的才是企业为股东真正新创造的价值,即企业真正的业绩。

(2)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计算出的净利润存在对公司真实情况的某种程度的失真和扭曲,而且净利润指标容易被操纵。例如,计算净利润时根据稳健性原则提取的各项准备金,公司在当期一次性摊销掉的研发费用和市场开发费用,这些都导致公司当期利润的减少。而这种利润的下滑并不能代表企业业绩的下降,因此具有误导性。而EVA的计算通过调整了相关项目,有效避免了这些误导。

1.2 EVA与EPS的比较

每股收益(Earnings Per Share,EPS),也是用来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每股收益指标的吸引力是建立在所谓的“会计价值评估模型”之上的。会计模型的内在假设是,不管每股收益为什么增加或减少,市盈率倍数都保持不变。这是一个相当理论化的假设,在实践中则会导致严重错误。

市盈率在不停地变动。新的企业战略和投资,资本回报率和增长率的变化,新的财务结果结构和报告方式,都会改变市盈率。市盈率总是力图反映企业盈利质量的变化,而这一事实就足以导致在衡量企业业绩和价值时,单纯的每股收益数量成为可靠程度相当低的指标。

每股收益的局限性与资本收益率类似,即它只能体现扣除股东要求收益之前的收益状况。所以EPS不能反映投入资本所承受的风险。而EVA则考虑了股东的要求收益即股权资本成本,所以更准确的反映公司业绩。同样,EPS也可以被每股经济增加值取代,或作为EVA的补充信息来使用。

1.3 EVA与ROI的比较

资本收益率(Return On Investment,ROI)是较为普遍的指标,主要应用于业绩评估和投资决策。

资本收益率指标旨在衡量单位资本的收益情况,在用于投资决策时,引导管理层进行提高资本收益率的投资经营活动,其后果往往会导致管理层偏离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个目标。重要的是,资本收益率因为收益即分子是忽略股权资本成本的收益,所以它存在和会计利润一样的缺陷。这样的缺陷使得它不仅在项目取舍方面的应用有局限性,而且用在衡量公司业绩方面不太准确。

1.4 EVA与ROE的比较

净资产收益率(Rate of Return on Common Stockholders’Equity)是一种效率指标(也称回报率指标),它反映了企业投入资本的有效性。

收益率指标的一个重大潜在缺陷是收益率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可能并不一致。根据投资的净现值法则,投资的预期回报必须高于资本成本。但是单纯追求预期回报最大化而没有考虑资本成本的投资决策并不能保证投资的净现值大于零。

收益率指标的另一个内在缺陷是忽略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也就是说收益率指标没有经过适当的风险调整。以ROE为例,虽然ROE反映了股权投入所得到的收益,但它缺乏股东为此所承担的风险信息,从而也就无法反映股东投资的机会成本。

2 EVA的优缺点分析

2.1 EVA与传统利润指标相比的优点

(1)EVA指标将股东财富与企业决策联系在一起。EVA指标有助于管理者将财务的两个基本原则融入到经营决策中:第一,企业的主要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第二,企业的价值依赖于投资者预期的未来利润能否超过资本成本。

(2)大多数企业利用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利用营业收入和市场份额的增长评价战略计划,用边际毛利润或现金流来评价一个产品或生产线的获利能力;用资产报酬与目标利润相比较来评价业务部门的经营业绩;财务部门则通常用投资利润率,而不是将实际投资利润率与期望的投资利润率相比较,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部门经理的奖金一般是基于利润计划是否实现,一年兑现一次。这些不统一的标准,目标和术语导致了计划、战略实施以及决策的混乱。EVA管理体系的实施,就能够用统一的EVA指标体系取代企业各部门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避免了现有指标之间的相互冲突和不协调。

(3)通过使用EVA,可以实现企业增长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多年以来,很多企业奉行的是一种注重销售额或市场份额,注重总资产和总产出的规模导向战略,恶性的价值战已经使这一战略走到了尽头,我们现在需要实行观念的转变,奉行一种新的价值导向的战略,即通过设立新的指标体系,来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以使企业价值包括股东的价值最大化。

2.2 EVA与传统利润指标相比的不足

EVA本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一些自身的局限性。对企业管理人员来说,EVA本身是多项因素综合后的结果数据,这样的结果不能顺利地帮助部门找出经营无效率的原因,与以前利用各种财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进行业绩评价相比,EVA无疑有其进步性,但在追根溯源方面,EVA也确实有所不及。比如,利用杜邦分析系统可以将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层层分解,最后找到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进而找到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关键因素,而对EVA进行分解之后,还是要落实到传统的现金、应计项目等,其独特的权益资本成本项目和复杂的会计调整项目也都很难作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运转效率的依据。

3 对于EVA应用的几点建议

3.1 剔除相对价值

在评价企业业绩时,要剔除相对价值。为了正确区分企业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我们可以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分类,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与消费者和厂商的活动为社会创造绝对价值,与债权人、债务人和股东的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融入必须的资金。因此,我们可以将企业的总资产分为净营运资产和净金融资产。净经营资产是能够为企业创造绝对价值的资产,在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时,我们只需要考虑该部分资产的价值创造情况,从而达到评价企业绝对价值增值的目的。

3.2 选用相对数确定EVA指标

为了克服EVA不能进行不同规模企业间的比较这一缺陷,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采用相对数的指标,选择调整后的经营利润作为分子,分母选用净经营资产,从而实现对企业利用净经营资产创造价值能力的精确评价。

3.3 采用平衡指标集

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不仅要考虑EVA这类指标,还要考虑到包括与公司长期效益紧密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形成一个平衡体系。平衡指标体系可以从客户指标开始,到内部运营指标、创新指标、再到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可以是EVA、公司利润、每股盈余等指标。将EVA作为股东价值衡量的终极标准,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最终指向价值的创造。

摘要:文中将EVA与净利润、每股收益、资本收益率及净资产收益率四个传统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全面地阐述了EVA的原理及其区别于传统财务分析指标的特点,以期对我国企业运用EVA指标有所帮助。

关键词:EVA,净利润,每股收益,资本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

参考文献

[1]王庆国.EVA与现有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7,(5):22-24.

[2]杨文会.EVA业绩评价体系与传统财务指标体系比较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11):34-36.

传统指标 篇5

关键词:财务分析,不确定性,盈余操纵

一、应计制会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权责发生制会计亦称应计制会计, 它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而不是以现金的收入与支付来确认收入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 不论其款项是否已经收付, 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 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因此, 权责发生制的设计目的是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 它是延续几百年的传统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基础。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和配比原则都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的。传统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之所以会有局限性, 是由于应计制会计 (权责发生制会计) 必须处理许多具有不确定性的、模糊的事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 虽然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会计利润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也有着它的许多优点, 但也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

我国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的, 由于利益博弈的结果, 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使一部分人受益, 而另一部分人受损, 当然就会影响会计准则的中立性, 致使其出现一定的偏向;会计准则定义或释义可能出现不准确性, 例如在会计准则中广泛使用“有可能”、“极少可能”, 由于该事件出现的判断具有主观性, 就会出现会计处理方法的诸多选择, 必然会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仅重视谨慎性原则, 那企业可能仅会强调预计可能的损失而不确认利得, 而当这种利得有较大可能实现时, 就违背充分披露的可靠性原则。

(二) 会计处理的可选择性。

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的制定由于企业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同, 不可能制定的完备无缺, 常留有余地, 这样就会给企业会计处理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在企业会计核算中, 低值易耗品摊销期限、固定资产折旧额的提取、存货的计价及递延资产的摊销等都存在可选择性。如, 固定资产折旧就有三种方法或可供选择: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企业为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可以挑选上述三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两家规模相当的企业, 假设在同一时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大致相同, 但由于原材料计价、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计提坏账准备等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不同, 那这两家企业的利润很可能相差很大。因此, 不能仅依据企业的利润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

(三) 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模糊性。

企业的经济业务与会计业务非同步性伴随着企业实物流与资金流的非同步性, 会计计量的模糊性表现为“估计”, 从而会使得会计确认和计量不精确。例如, 资产的确认中, 商誉这种无形资产就很模糊;固定资产核算, 其预计使用年限、预计残值及折旧方法的选择也是一种估算;存货由于销售不佳成为超储积压物资, 却没有列入长期资产;无形资产摊销期的估计等都只能够近似地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都要依靠专业会计人员估计和判断, 这给操纵企业财务数据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四) 不确定性事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 企业不确定性事项范围也越来越大, 如利率变动、物价变动引起企业资产变动;外币业务汇率、汇兑期限变动引起企业资产变动;不确定资产如商誉、风险性股票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在转换期前作债权投资处理, 转换为股票后作为股权投资处理、金融衍生工具等都会引起企业资产发生较大变化。由于上述不确定性事项的发生, 都会令会计数据难以精确计量, 而这些难以确定的事项, 我国通常采用不在报表中确认或表外披露的方法, 即使不确定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极大, 也不会在报表中列示。

应计制会计计量中存在的这些会计估计和主观判断以及不确定性事项等因素使我们对同一个会计问题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会计结论。因此, 应计制下的会计信息尽管表现出的都是精确的会计数据, 但它反映的却只是相对的真实, 其本质是模糊的, 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应计制会计的盈余操纵

1999年财政部对全国110家酿酒企业会计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有102家酿酒企业的收入、费用不实, 虚假利润共计13.88亿元, 在这一统计数字中, 企业操纵盈余的比重达到93%。应计制会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存在估计与判断,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使企业对相同会计处理会得出不同的会计结论。很多企业为促进其价值最大化, 利用应计制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局限性, 内外串通一气, 共同作弊, 达到对公司会计盈余的操纵。

(一) 收入确认操纵。

具体表现在一些公司违反收入确认原则, 故意提前或滞后确认收入, 采取利用假合同虚报收入或隐瞒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操纵收入。有些企业在销售完成之前就确认为企业收入, 如1997年国嘉实业将尚在开发的软件产品计入销售收入, 导致当年虚增收入金额达到9, 600万元, 从根本上改变了该企业的经营成果, 这一实例明显违反了收入确认原则, 属于提前确认收入。有些企业则把以前的收入递延到本期确认, 使报表使用者仍然认为该企业处于经营良好状态, 如微软公司递延确认实际所得收入, 这就使投资者会陷入潜在的危险。2001年网易虚报合同, 虚报合同的目的很明显, 即为了实现虚增收入使财务报表更好看。以上通过收入确认的操纵, 来达到对公司会计盈余的操纵。

(二) 费用确认操纵。

一些企业通过随意确认费用, 将费用作为企业利润的一个“调节器”, 具体表现在利息费用资本化来达到减少费用, 虚增利润的目的;研究开发费用的调节和控制, 由于科研开发费不确定性很大, 故一些企业直接将该部分研发费全部列入当期费用, 由于费用增加, 会导致企业利润减少;递延当期费用, 有的企业将大额广告费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来摊销, 同样可达到减少费用, 虚增利润的目的。

(三) 收益确认操纵。

一些企业在利润较高的年度多估计一些费用、损失, 如贷款损失、保修费用、退货损失;在利润较低时, 再通过释放以前的这些损失来增加本期盈余, 从而给人以业绩平稳的一种假象。

(四) 重要性原则的操纵。

会计学中的重要性原则通常用于区分资本支出和收益支出, 资本支出应确认为资产, 收益支出应确认为当期费用。但是, 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可以作为每一个项目重要不重要的划分标准, 这就成为一些企业操纵盈余的最好借口。

参考文献

[1]颜剩勇, 刘庆华.企业社会责任财务分析指标研究.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5.5.

[2]晏静.现金流量信息功能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7.

[3]曹容宁.论财务分析模型的建立.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5.2.

传统指标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和样品

凉州熏醋酿造醅料由甘肃凉州熏醋厂提供

乙醇、乙醚、氢氧化钠、硫酸钠、硫酸钾、乙酸铅、硫酸铜、酒石酸钠、乙酸锌、冰乙酸、盐酸、浓硫酸、乙醛、硼酸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和设备

酸度计、恒温培养箱、干燥箱、凯氏定氮仪

1.3 方法

1.3.1 采样

每次样品的采集都来自醅料表面15~18cm深处, 采样量约为500g。采样自发酵第一天开始, 一直到一批发酵生产结束, 每隔二天取样一次。样品采集后立即装入塑料袋封口后, 立即带回实验室, 在0~4℃冰箱中冷藏, 在6小时内测定各项生理生化指标。

1.3.2 检测方法

(1) 水分含量测定采用常温干燥法, 见GB/T5009.3—2003;

(2) 还原糖测定采用直接滴定法, 见GB/T5009.7.2003;

(3) 淀粉含量测定采用酶解法;

(4) 酒精含量测定采用相对密度法;

(5) 总酸度测定采用滴定法;

(6) 蛋白酶活:测定样品的酸性和碱性蛋白酶活,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 底物为酪蛋白, 在波长275nm处测定反应产物酪氨酸的含量, 再换算得出蛋白酶活力;

(7) 氨基酸总量测定采用甲醛滴定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酿造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有上图可见, 酿造过程中的总体温度变化为先上升再缓慢下降。在第10天物料温度达到峰值40℃。从第11天开始温度逐渐下降, 究其原因可能是营养成分消耗殆尽导致微生物数量逐渐下降, 代谢速率降低原因所致。

2.2 还原性糖的变化

酿造过程中还原糖的变化整体上是先上升后下降。从图2可以看出, 还原糖含量表现为先逐渐增加, 又平稳降低的变化趋势, 到最后阶段缓慢降低直至平衡。还原糖含量第1d~13d不断增加, 并在第13d达到最大值, 第13d~28d又逐渐减少, 截止发酵结束时醋醅中残留还原糖为1.75%, 醋料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某些程度上可以反映微生物生长状况, 以及醋料中的淀粉被损耗情况。

2.3 酒精的变化

由图3可知, 酒精含量变化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发酵的前10天, 酵母菌在物料中占优势地位, 其数量和活动逐渐是增大的, 所以此阶段酒精含量增加幅度较大。11天以后, 物料中醋酸细菌大量繁殖, 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大量的醋酸细菌将产生的酒精转化为乙酸, 醋料中的酒精含量开始下降。

2.4 淀粉含量的变化

从图4表明, 酿造过程中淀粉含量表现出先迅速降低、然后缓慢降低最后达到平衡的变化趋势。在酿造前期第ld~10d淀粉降解速度极快, 其含量减少很快, 这一时期能完成淀粉降解量的88%左右, 是淀粉降解的主要时期。第10d~28d淀粉降解速度显著降低, 这个阶段完成淀粉降解量的12%左右;到发酵结束的时侯, 醋醅中残留淀粉量为4.5%。

2.5 蛋白质的变化

由图5可以看到, 整个发酵阶段, 蛋白质的含量变化是逐渐下降的趋势, 原因是自发酵第一天开始, 逐渐生长繁殖的大量微生物, 会消耗物料中的氮源 (蛋白质) , 因而, 导致物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食醋中的风味物质主要来自物料中的蛋白质, 因此, 蛋白质的含量的变化以及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产物的品质。为生产优质的熏醋提供参考依据。

2.6 氨基酸总量的变化

凉州熏醋的品质和口感, 不仅取决于其中的乳酸等有机酸的含量, 并且与食醋中大量的表现为新鲜口味的氨基酸有关, 氨基酸表现为两性是比较理想的天然缓冲物, 也是风味物质形成的前体物, 传统方法酿造的凉州熏醋由于富含氨基酸, 因此, 表现为口感柔和、营养丰富。酿造后期, 氨基酸含量的多少决定了终产物的品质的好坏, 因此密切关注整个酿造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 可以为生产优质的凉州熏醋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传统酿醋的整个阶段中主要的代谢产物的变化作了系统的统计和分析, 目的是为生产优质的凉州熏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现总结如下:凉州熏醋醋固态发酵大致上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第ld~10d主要为酒化、糖化阶段;第2阶段为醋酸发酵阶段 (第10d-23d) ;第3阶段是第23d~28d主要为凉州熏醋的后熟阶段。后熟阶段由于酸的大量积累, 大部分微生物在此阶段被严重抑制, 甚至死亡, 此时醋酸菌在物料中占绝对优势, 物料中的酒精此时也消耗殆尽, 酒化、醋化、糖化作用都基本停止, 但各种风味物质酸、醇、酮、酚、酯、醛以及它们的复合物等的转化还在缓慢地进行。因此, 后熟阶段是凉州熏醋风味形成的关键阶段。

醋醅酒精变化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酿造过程中淀粉含量表现出先迅速降低、然后缓慢降低最后达到平衡的变化趋势。还原糖含量变化趋势表现出先迅速增加后迅速降低后缓慢降低直至平衡。蛋白质的含量变化是逐渐下降的趋势, 整个发酵生产阶段, 氨基酸总量表现为上升趋势, 氨基酸是风味物质的前体物, 因此, 后熟阶段氨基酸含量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产物的品质和口感, 控制好后期氨基酸含量的高度, 是生产优质凉州熏醋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张霞, 张利.液态高温糖化-固态酒化醋化工艺生产优质香醋.中国酿造, 2002, (10)

[2]王富荣.酿酒分析与检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3]陈驹声.食醋生产.北京;化工出版社, 1988.

[4]刘平安.凉州.醋酿造工艺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1.

传统指标 篇7

在英文中, 经济增加值写为Economic Value Add时, 简写为EVA。经济增加值和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不同, EVA是企业从扣除税扣除利息的净利润中再减去包括股权利负债的所有投入成本后的价值。经济增加值可以有效评价企业管理者使用资本的成本和为企业带来价值能力的关系, 它也是企业评价管理者的管理业绩的一种手段。EVA即经济增加值, 通过经济增加值我们可以计算企止的真正价值, 作为一种全新的财务指标〉经济增加值拥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是在企业应用经济增加佳时仍存在一些缺点。笔者把EVA与传统财务分析指标进行比较, 得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和EVA的不足之处, 再提出EVA应用的建议。

二、EVA与传统财务分析指标的比较

1. 与传统财务管理考核指标的比较

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中, 企业净利润包括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 也就是说, 税局净利润未扣除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 企业会任意使用自存收益, 这样会未有效保护股东的利益, 甚至是损害股东的利益。但是, 若扣除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 那么企业的实际价值是下降的。我国政府部门对183家央企进行调查, 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来考核, 其中156家央企是盈利的, 可以产生出1402亿元的利润:但用EVA来考核, 仅46家央企创造价值, 且这183家企业只创造67亿元的经济增加值, 加权资本成本仅定为5%。政府还对这183家央企的前50名进行统计, 这50家企业共创造利润1 409亿元, 但其中经济增加值为正的企业仅22家, 占所有EVA为正值的企业的99%, 而这28家EVA为负的央企占所有EVA为负值的企业58%。以上说明, 企业只有扣除权益资本成本才是真正的价值。所以, 企业应尽量运用经营杠杆, 提高主营业务收入, 在保持资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税后经营净利润。企业处理闲置资产, 提高资金利用率, 避免资源和资金浪费现象, 以较低的资本成本筹集到资金。

2. 与传统财务分析指标的可比性比较

在可比性方面, 在传统财务分析指标中, 资产收益率和l权益净利率等盈利能力指标可以运用到不同企业间的横向可比, 也可以运用到自身企业的纵向可比:而受发行价格;i E响的每股收益只能用在纵向可比。EVA的可比性要比传统的财务分忻指标好很多, 因为EVA包含的资本成本要大于传统财务分析指标的资本成本, 所以EVA在某一程度上剔除了资本结构的影响。以上分析可知, 企业应建立EVA系统, 增加企业之间纵向可比性以及企业自身的横向可比性。

在公开性方面, 财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大多都是通过企业公告获得企业的相关信息。传统财务分析指标需要的数据就是从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中直接获取, 计算简单, 易于理解:而EVA的计算相对复杂, 部分数据不能从公开的财务报告中直拔获得, 比如市场开拓费等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 无形资产中的商誉也无法从财务报表中获得。

3. 与传统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的比较

在无形资产方面,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下, 企业一次性核销研发货用和市场拓展贺, 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会导致企业管理者减少这两种费用投入的数额, 会影响员工的工作职极性:而在经济增加值中, 研发费用和市场拓展如直接资本化, 在接下来的若干年摊销, 摊销数额列入当期费用抵减利润, 这样对管理者的短期主营业绩产生较小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在人力资本方面,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下, 人力部门投入的资源有多少不能完全获取, 因为人力部门在招聘和培训员工时发生的费用只是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这也会让管理者为避免减少短期利益而降低对人力部门的投入;而在经济增加值中, 人力部门投入的资源可以准确记录, 在员工使用期间就可以摊销, 而招聘和培训|员工时发生的费用和资源的创造价值联系起来, 一起衡量EVA。

4. 与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

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 主要看能为企业和股东带来多少利益。如果需要股东财富最大化, 必须使权益净利率最大化, 企业为让权益净利率最大化,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完善企业的资本结构, 在保持包含在企业盈利能力的总资产报酬率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负债, 提高财务杠杆利用率, 进而提高极益净利率。或者提高主营业务收入, 降低成本费用, 也能达到提高权益净利率的效果。经济增加值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风险与报酬达到平衡时, 经济增加值最大。对于管理者而言, 所有者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刺激管理者提升资本经营和管理能力。经济增加值让管理者意识到使用企业的资源是有代价, 管理者提高留存收益利用率和融资效率, 进而真正提高企业的价值。在所有者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剌激管理者提升资本经营和管理能力时, 不应只以经济附加值的正或者负为标准, 而是以经济增加值的增长为基础。经济增加值提升企业四个能力:提升利用率的能力、降低成本的能力、减少浪费的能力、节约税赋的能力。在企业新产品的投资回报高于机会成本时, 企业可以赋予管理者更大的决策自主权, 管理者可以更加科学的管理企业, 优化资本结构, 降低资本成本, 实现企业盈利的终极目标。

三、与传统财务分析指标相比较, EVA存在的缺点

1. EVA给利润操纵留有空间

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 企业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标准对企业的净利润进行调整, 但是此调整只对企业的相对价值做出考虑却没有全面考虑企业绝对价值。比如为去除稳健性对会计利润的影响, 企业管理者需要经济增加值对无形资产等项目进行调整, 但是, 未充分考虑非生产性投入获取的其他营业收入。所以, 采用经济增加值指标业绩评价指标, 仍不能解决利润操纵问题。可见经济增加值和传统的财务指标都存在的缺点。

2. EVA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

经济增加值大部分数据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提供的信息是面向过去而非未来。但是, 企业的评估时需要的是企业未来能产生价值的高低。所以, 经济增加值不是动态指标, 而是静态指标, 忽视企业未来所增长的经济价值。

3. EVA存在规模差异比较

经济增加值非定性指标而只是一个数量指标, 只可以表明企业是否产生经济效益, 却不可以衡量经济效益的高低。尤其企业或者部门不在同一个规棋下, 经济增加值是不可比的。

四、EVA应用的策略建议

1. 应去除相对价值

在评价企业业结时应区分企业的绝对与相对价值, 因此, 企业管理者需要对资产进行有效的分类, 不同种类的资产创造不同的价值。企业在经营活动时的资产为净营运资产, 它为企业创造绝对价值, 与企业融资活动相关的资产都属于净金融资产.所以, 企业管理者将资产分类为净营运资产和净金融资产。在企业进行业结评价时, 企业只需计算净经营资产的价值创造, 这样就可以评价绝对价值增值幅度。

2. 选用相对数确定EVA指标应用

为避免经济增加值不能进行不同规模企业间的比较这一不足, 我们市要建立一个采用相对数的指标, 来衡量不同规模的企业间比较价值创造。选用扣除权益资本成本的经营利润为分子, 选用扣除金融资产的净经营资产为分子, 这样就可以衡量不同规校的企业间比较价值创造。

3. 采用平衡指标集的应用

在财务系统中, 作为分析指标的经济增加值很重要, 与企业长期效益相联系的非财务指标也很重要, 企业建立平衡体系。平衡指标体系是以顾客为起点, 到企业营运、进而到企业的财务体系, 财务体系包括经济增加值、企业净利润、每股收益、市盈率。将经济增加值作为股东价值和企业价值评判的最终标准, 企业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合理地运用, 进而衡量企业价值的创造。

结束语;我们应该看到EVA评价体系在西方国家的实践之所以能够成功, 是因为这些国家具备了相对完备的资本市场和成熟的商业运作环境, 这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努力方向,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EVA的积极作用, 而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如何将这种有效的方法进行中国化, 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在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上的变革。EVA方法明确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 如税后净营业利润表示经营风险, 加权资金成本表示财务风险。EVA观念使对企业的绩效评价从利润观念转移到价值观念。相对于传统的企业估值方法, EVA理论强调了资本使用的机会成本, 重视对企业管理者积极性的调动, 对于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提高企业资本经营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EVA财务管理系统是由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 (Stern.Stewarl.Co.) 所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作为新的财务指标, EVA财务指标体系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在我国的应用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关键词:EVA,传统财务指标,比较,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杉.基于EVA的新型杜邦财务体系的探究[J].九江学院学报, 2013, (4) :126-128.

[2]贺湘, 张子跃.基于Eva的中国上市银行投资价值分析[J].金融与经济, 2013, (10) :59-62.

上一篇:夏季苗圃管理下一篇:书法练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