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指标

2024-05-30

系统指标(精选12篇)

系统指标 篇1

一、财务危机范畴的界定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在面临财务危机时企业一般都会有以下几种甚至全部的具体表现:现金流枯竭, 入不敷出;经营性资金主要依靠举债筹得;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支付利息;应付账款明显增多, 因资金短缺信誉下降原材料无法正常采购;信用融资能力基本丧失;竞争力下降产品滞销, 存货积压严重, 资产周转率大幅降低;大额投资失败, 占用大量流动资金, 成本无法收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企业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爆发财务危机。往往是在经历了危机的潜伏期后未引起足够重视, 继而危机发作, 加剧, 恶化, 最终结果往往是企业破产清算。因此作为企业股东、管理层及债权人都应该关注企业财务状况, 建立财务危机的预警系统, 把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 防止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深渊。

二、财务危机的形成原因分析

导致财务危机的原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一般情况下, 内部因素是企业可以控制的, 而外部因素则无法掌控。所以本文省略对外部因素的分析。导致财务危机的内部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一 ) 企业经营 管理不善 , 持续亏损导致现金 入不敷出 , 出现财务危机

企业竞争力下降, 市场萎缩, 产品销售总额大幅下降;或者过度扩张, 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 都容易因经营管理不善或内部失控而引起亏损。当这种无序混乱的管理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 又未能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 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企业的彻底失败。当出现经营管理不善的问题时, 预警系统可以从现金债务总额比、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反应出来。

(二) 企业负债过度导致资本结构不合理, 或是资金周转不灵, 债务到期时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 导致不能按期偿债, 出现财务危机

企业发展若主要靠借债, 容易导致资本结构不合理。表现为资金周转不灵、现金流量分布与债务到期结构分布不均匀, 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从而出现财务危机。负债过度可以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财务杠杆系数、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反应出来。

(三 ) 财务不透明 、内部互相 担保、结构性 错配等也 容易导致财务危机的出现

集团企业内部各自为政和内部关联企业间的相互贷款担保是高成长企业常见的问题。这种财务不透明的现象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判断的难度, 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 容易造成整体负债率不断提高。在过度负债的情况下, 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加大, 可能使企业潜在支付危机爆发。所以必须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有形净值负债率、产权比率等指标对财务状况不透明等现象进行预警。

(四) 对外巨额投资收益低下甚至无收益导致财务危机

不少企业在实施投资计划之前没有经过科学严谨的可行性论证, 投资带有较大的盲目和随从性。项目实施不但没有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反而带来巨额的投资损失。投资的严重损失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 导致财务危机。但投资的收益是可以预见的, 主要可以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投资收益率等指标进行判别。

三、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企业只有对其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后, 才能判断其生产经营活动及财务活动将会出现何种状态, 是否将会发生财务危机。由于经营环境多样性, 必然会给企业造成多样性的危机影响, 也导致了企业财务行为方式多样化, 主要表现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收等环节, 不论是哪一个出现风险都可能带来财务危机。下面利用预警指标, 从这三个方面对危机进行预测, 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一) 从资金运用方面进行预警

企业资金运用包括筹资和投资两个方面,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借入资金而引起的利润不确定性, 以及无法按时偿付到期本息的风险。而投资风险指企业是否能按期全额收回投资成本, 以及能否获得额外投资收益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 将进一步导致财务危机。衡量企业投融资风险的指标主要有:

1. 财务杠杆系数。是指企业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 对债务筹资的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一般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表示。财务杠杆系数等于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对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比值。假设企业有优先股, 计算公式为:EPS=[ (EBIT-I) (1-T) -D]/N, ΔEPS=ΔEBIT* (1-T) /N, 于是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DFL=ΔEPS* EBIT / (EPS*ΔEBIT) (注:EPS: 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收益;EBIT: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I:利息;T:所得税税率; D:优先股股利;N: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ΔEPS: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ΔEBIT:息税前利润变动额) 。

通过对财务杠杆系数进一步分析可知:当息税前利润及债务利率固定不变的前提下, 负债以较小幅度变动时, 自有资本利润率会以较大的幅度变动, 即产生加速作用。公式表示如下: 税前自有资本利润率=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 负债ⅹ (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负债利率) ]∕所有者权益。负债比例变动的加速作用是否应该引起警觉, 取决于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和负债利率的比较。当前者大于后者, 则表示负债将产生提高自有资本利润率的正向作用; 如果后者大于前者, 则该指标将起预警作用, 提示管理者对筹资行为进行慎重地考虑。

2. 偿债能力指标:包括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两部分。

短期指标主要包括:1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存货) /负债〕。一般情况下, 这两个比率越高, 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理想情况下流动比例在200%, 速动比例在100%左右最为合适。这两个比率越低, 可以说明企业现金流不足或是出现结构性错配, 有可能已面临经营困境,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 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长期指标主要包括: 1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2产权比率 (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3有形净值负债率〔负债总额/ (所有者权益—无形资产) 〕;4利息保障倍数 (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综合偿债能力最常见的指标之一。通常认为该指标的适宜水平在40%—60%之间。超过70%应引起管理者警觉, 超过85%则说明企业财务状况不佳, 应及时调整筹资策略。产权比率及有形净值负债率越高, 则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弱, 筹资风险也越大。而利息保障倍数可以检测债权人所投入资金风险的高低, 也可理解为债务人无法按期偿付到期利息的风险。一般来说, 该指标倍数越高, 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高;越小则偿债能力越弱。通常认为当该指标大于3时, 企业的财务状况较为理想;当该指标小于1, 甚至更小时, 说明企业有丧失付息能力的风险, 管理层应慎重考虑是否进行负债。

3. 现金债务总额比率。尽管偿债能力指标能反映企业的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 但局限性较大。因为真正能用于偿债的是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现金债务总额比率 (经营现金净流量/期末债务总额) 能更好更直观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或者说最大付息能力。比如某企业的现金债务总额比率为10%, 说明当利息高达10%时, 该企业仍能正常付息。该比率越低,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起作用, 提醒管理层企业无法承担过大的债务利息, 应减少负债。

4. 投资收益率。是用于反映企业的投资盈利能力。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总额/长短期投资总额。该指标明显低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数值越小, 表明该投资项目盈利水平越低, 投资风险越高。此时预警系统将发出警报, 提示对该项投资进行慎重考虑, 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战略目标和一些潜在收益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再作决策。

5. 概率法。衡量投资项目风险的大小, 可以利用概率法。通过计算投资收益的期望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来进行测评。此方法主要是估测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及其出现的概率。其评价程序如下:1预测各种可能的投资结果及相应概率→2计算期望值→3计算标准差→4计算标准离差率→5评价决策。评价时, 如果两个投资项目的期望值一样, 则标准差越大投资风险越大;如果两个的期望值不同, 则标准离差率越大投资风险越大。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将判断出投资风险大的进行提示预防。

(二) 从资金回收方面进行预警

资金回收风险最有可能发生在两个环节, 即产品资金向结算资金的转变环节和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变环节。因此用以下几个指标来识别资金回收方面的风险: 1存货周转率 (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2应收账款周转率 (销售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 ;3平均收账期 (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年销售收入净额) *360天) ;4总资产周转率 (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

上述指标中, 周转率指标越小, 平均收账期越长, 则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弱, 资金周转速度越慢, 回收资金的风险越大, 出现财务危机的迹象也越明显。预警系统的量化指标将判别是否存在风险并提示调整营销方案进行预防, 减少出现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三) 财务危机的综合识别与估测

1. 盈利能力指标综合预测。财务危机的综合识别在一定程度上从盈利能力指标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净利率 (净利总额/销售收入总额) 、销售毛利率 (利润总额/销售收入总额) 、总资产利润率 (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总额) 。通常情况下这些代表企业盈利的指标越高越好。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指标在各个行业不尽相同, 所以财务危机预警应根据具体行业的实际情况做调整, 同时与企业上年度的业绩指标做对比, 这样才能使指标预警更加有说服力。

2. 单变量模型综合预测。单变量预测涉及的指标有:资产安全率 (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 、安全边际率〔 (现有或预计销售额-保本销售额) /现有或预计销售额〕、资产变现率 (资产变现金额/资产账面金额) 。当安全率和边际率指标均大于零时, 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当安全率﹥0, 边际率﹤0时, 企业财务状况较好, 但营销能力欠缺, 应加强企业的营销管理, 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当安全率﹤0, 边际率﹥0时, 管理层应加倍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 防止出现危机;当安全率和边际率均小于零, 企业的经营状况已较为危险, 随时有爆发财务危机的可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以通过这些单变量进行综合预测。

3. 多元判别分析法。此方法应用最著名的是美国的Altman的Z-ecore模型。Altman选择了五种基本财务比率 , 根据每一种比率的影响程度赋予权值, 以此作为预测企业财务失败和破产的基本模型, 即“Z记分模型”, 其公式如下:Z=1.2X1+1.4X2+3.3X3+0.6X4+0.999X5 (其中 :Z:判别函数 ;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

该模型将反映企业营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的指标有机地联系为一个整体, 综合预测分析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一般来说, Z值越低, 企业破产或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大。Altman还提出了判定的临界值:Z值大于2.675, 表示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良好; 如果Z值处于1.81与2.675之间, 表明企业财务极不稳定;小于1.81, 则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由于该模型忽略了现金流量相关因素的重要性及影响, 有一定的局限, 但仍可以与其他的判别法结合起来, 具有很大的参考判断依据。

4. 非财务指标判别法。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如果只是从财务指标上进行判断就显得片面, 而且在中国, 企业对财务指标的人为操纵性往往较强, 单从财务指标上对财务危机进行判别有失偏颇, 也应该从一些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其中有以下几个危险信号是值得重视的:1一个产品线年复一年没有任何变化。当一些企业在长期内通过维持一个不变的产品线获得成功时, 这种稳定性往往意味着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客户需求的变化缺乏了解。2不断从企业自己的管理层之外寻求总裁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这往往是企业缺乏通过企业内部开发人力资源的有力证据。3与竞争对手相比, 研究开发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偏低 (创新常常并非只是创新人员凭空想象出来的, 研究与开发是要花费钱财的) 。4大量的有关环境污染、产品质量等法律诉讼接二连三。那些对社会责任态度不认真的管理层, 对待客户需求和员工往往也会同样如此。

在运用上面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企业进行分析时, 特别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1将指标计算与企业所处行业情况作比较, 同时要与行业具体环境及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起来分析。2要着重关注企业对其年度内重大关联方交易、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事项的披露, 进行综合分析。3预测时一般选择几年财务数据分别预测, 数据间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破产。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以通过财务报表的数据, 结合因素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 专家意见法评估过去和现在的运营状况, 预测未来的潜在风险, 即要注意进行纵向比较, 更加准确预警企业是否面临或已经处于财务危机之中。4要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综合全面地进行预测分析。

参考文献

[1]罗瑶琦.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治理[J].经济问题, 2004 (7) .

[2]宋力, 李晶.上市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 2004 (1) .

[3]田高良, 蒋昆, 胡凯.上市企业财务危机实时预警系统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 2002 (4) .

[4]金春蕾, 郭炜, 王宗军.我国上市企业财务失败预警模型的评析[J].商业研究, 2003 (12) .

[5]顾银宽, 林钟高.财务危机预警理论与模型探讨[J].改革, 2004 (3) .

系统指标 篇2

 销售净利率(满分5分) 流动比率  净现金流  评估收益

 银行存款、库存现金与系统相符  原材料金额和系统相符  产成品数量和系统相符

 运营决策失误  付款决策失误  系统进度

 增值税申报(满分1分) 增值税缴纳(满分4分) 营业税申报(满分1分) 营业税缴纳(满分4分) 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申报(满分1分) 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缴纳(满分4分)

 未开具发票(满分5分) 未索取发票(满分5分)满分100分

二、指标说明

以上指标分为企业经营、账务处理、纳税申报、评估收益等四个方面,分别从这些方面去考核学生企业的全面经营、日常业务处理、财务决策、电子报税和最终企业的清算评估收益。每个指标所占的权重不同,分值随权重而变化,满分为100分。学生企业小组可以每个月看到自己的成绩,并看到所有参赛选手的总成绩排行榜,从而判断自己的企业当下的竞赛排名情况。所有竞赛指标时点指标按照竞赛最后一天的时点数计算,时期指标按照3个月累计数字计算。竞赛完成后,系统统一重新生成竞赛成绩,每个月的小组成绩只是参赛小组对自己经营结果的参考,和参赛小组的最终成绩无关。

(满分5分)(满分5分)

(满分10分)(满分5分)(满分10分)(满分20分)

(满分10分)(满分5分)(比系统要求时间少一天扣0.1分)评价指标说明:

 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该指标考察企业盈利状况。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该指标考察企业偿债能力。 净现金流

净现金流=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库存现金期末余额 该指标考察企业资金运营情况。 银行存款、库存现金与系统相符

该指标考察银行对账单和现金余额记录与企业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明细账余额比较,数值相符为满分,有差额为零分。 原材料金额与系统相符

该指标考察系统中原材料金额记录与企业原材料数量金额明细账余额比较,数值相符为满分,有差额为零分。原材料科目未设置明细科目的为0分。 产成品数量与系统相符

该指标考察系统中产成品数量记录与企业库存商品中产成品数量金额明细账相比较,数值相符为满分,有差额为零分。 运营决策失误

该指标考察运营或财务经理和财务总监的决策配合。 付款决策失误

该指标考察财务经理和出纳的付款审批配合。 增值税申报

该指标考察是否完成增值税申报缴纳,不管金额是否正确,即可得到申报分。 增值税缴纳

该指标考察系统计算的增值税申报应缴金额与企业申报表金额是否相符,相符为满分,有差额为0分。 营业税申报

该指标考察是否完成营业税申报缴纳,不管金额是否正确,即可得到申报分。 营业税缴纳

该指标考察系统计算的营业税申报应缴金额与企业申报表金额是否相符,相符为满分,有差额为0分

 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申报

该指标考察是否完成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申报缴纳,不管金额是否正确,即可得到申报分。

 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缴纳 该指标考察系统计算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申报应缴金额与企业申报表金额是否相符,相符为满分,有差额为0分。 未开具发票

该指标考察企业销售业务已发货,是否开具发票,若未开具或少开具发票,该指标得0分。

 未索取发票

该指标考察企业采购业务已验收入库,是否索取发票,若未索取或少索取发票,该指标得0分。 评估收益

矿井通风系统决策优化指标的选取 篇3

关键词:决策系统;优化指标;数学建模。

1 影响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决策的模式

而制约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决策的因素有很多,它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个复杂的相互联系但又彼此制约的因素或目标。它具有规模大、联合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因此,它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系统,属于多目标模糊优化决策问题。

1.1复杂性模式

复杂性模式主要指矿井通风中存在的优化问题的复杂性和在技术快速发展环境下模拟工具的复杂性。具体又可分为三个方面:问题复杂性、计算能力和优化技术。

1.2不确定性模式

不确定性模式是指与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相关的数据可利用性和变量随时间和空间的自然变化,具体有可分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可利用数据和条件变化。

(1)不确定性。影响矿井通风系统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且随着矿的不断开采,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会越来越多。这些不确定因素可以划分为两类,由通风网络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和由管理或社会环境引起的不确定性。而这两类不确定性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2)可利用数据。矿井通风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生产系统,它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数据发生不断的变化,以前的一些数据的可利用性都会相应的下降。

(3)条件变化。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人类的活动的影响及地质条件的变化,矿井通风系统也发生变化。

2 矿井通风系统决策优化指标的确定与分析

新矿井在通风系统设计或生产矿井在进行通风系统技术改造设计时,必须根据矿井的地质条件、矿井开拓和生产布局可拟定出很多可行的设计方案,并且各个方案各有优缺点。要从众多的方案中确定出最优的通风系统方案,必须首先确定矿井通风系统的评判指标。对于不同的矿井或通风系统,涉及因素又有不同,而要想将影响因素全部罗列出来,并确定出进行方案比较的评判指标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从解决矿井通风系统方案优选的观点出发,确定进行方案优选影响因素分析及建立评判指标体系,仅选择对方案选择影响较明显,或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比较中影响程度差别较大的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选择相同因子。

2.1 矿井通风系统评判因子的确定的原则

通过对影响矿井通风系统决策优化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模式的分析,由此归纳出矿井通风系统评判因子确定必须坚持的6项基本原则:

(1)评判因子的确定应该充分体现科学性、可比性、客观性、针对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2)评判因子的建立要坚持“系统性和完整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特殊性与普遍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静相结合”、“面面俱到”和“不可偏废”的原则。

(3)评判因子的建立要以“揭示问题、促进管理水平提高、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矿井安全程度提高”为目的。

(4)评判因子的建立要具有导向作用,即评判指标能指导今后工作和努力方向。

(5)评判因子的建立必须符合多数专家的意见,能够全面确切地反映出矿井通风系统的状况和技术质量特征,具有独立的物理意义。

2.2矿井通风系统决策优化评判因子的确定

安全性较好的矿井通风系统的标志是通风系统完整,主要通风机装置运行状况良好、与通风网络匹配,通风井巷联结形式合理,风质风量满足要求。通风系统的状况和质量是用一套定性和定量指标表示的。定性指标没有计量单位,离散性、确定性是矿井通风系统定性参数的特点,定量指标是从数量方面来说明矿井通风系统的,即它们的变化具有数量尺度。

根据评判指标确立的6项基本原则,并在大量调研、文献检索、统计、分析、经验总结和反复听取并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矿井通风系统方案优选的主要因素指标集,共分3大类,11小项,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的层次结构模型图

2.3矿井通风系统评判指标及其数学描述

矿井通风系统评判指标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估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程度,其指标应能反映矿井通风系统的技术质量特征,从安全角度出发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并参考《生产矿井质量标准化标准》中有关规定和现场科技人员的经验,综合分析,按照主从相关、回归关系和方向性原则,确定的评价指标。

(1)表明技术先进的指标

①矿井风压。矿井风压是指1m/s的空气流过矿井通风网络时,所消耗的机械能量。矿井风压越高,通风管理难度就越大,一般认为矿井的风压不超过3000Pa,其计算公式为:

(1)

其中h为风压取整数,Pa,。多台主要通风机联合运转时,分别计算各台主要通风机所担负系统的风压,并取较小的值作f为的值。

②风量供需比。矿一井实际通过的风量Q与矿井所需风量Q0,的比值即是矿井风量供需比β。即β=Q/Q0。

一般认为矿井风量供需比值在[1, 1.2]之间较为合理,小于1时矿井风量不足,大于1.2时风量过剩,最大不超过1.5,由此得出该指标量化公式为:

(2)

③结构合理性。矿井或系统在自然分风时压力与按需分风时压力之比(合理性系数)K。一般认为值越大,说明调节量越小,网络结构较合理,反之亦然。单一风机工作的通风系统一般要求0.85

(3)

对于多风井系统,分别计算各系统的合理性系数值,并取最小的值作为f值。

(2)表明经济合理的指标

①井巷工程费。主要是由井巷工程的直接定额费、辅助车间费及施工管理费组成。其计算公式为:

,元 (4)

式中:

K j——掘进费用单价,元/m;

L j——第j条井巷的长度,m;

S j——第j条井巷的初选断面,m2。

②设备购置费。主要是指购买主要通风机包括电机设备所消耗的费用。

③巷道维护费。主要是指修复井巷所消耗的材料、工人工资以及其它费用的总费用,其计算公式为:

,元 (5)

式中W j——巷道的维护单价,元/m;;

t j——第条井巷的维护年限,a 。

3 结论

本部分是通过对影响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决策的模式的研究分析,建立数学评判指标体系模型,并根据对方案优选影响因素的不同,从中选择对方案优选影响较明显,或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比较中影响程度差别较大的因素,作为最终的评判指标,然后根据确立的评判指标提出了基本单元系统因素权重的求解原理,并求解评判指标的权重。

参考文献:

[1]刘剑,贾进章,于斌.通风网络含有单向回路时的通路算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6)

[2]贾进章,刘剑,宋寿森. 通风系统稳定性数值分析.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3(6)

[3]刘新, 贾进章,刘剑. 广义角联结构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3(4)

[4]戴国权.在复杂的矿井通风网络中确定角联分支中风流方向的方法.煤炭学报,1979(1)

[5]赵以蕙等.复杂风网中不稳定风流的方向判别及其应用.煤炭学报,1984,(2)

[6]N.SZLAZAK,LIU Jian. Numerical Determination of Diagonal Branches in Mining Ventilation Networks. Archives of Mining Sciences,1998(4)

第一作者简介:刘朋(1988.2~),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安全工程06级本科生

email:thankyou1988@hotmail.comTel:15972073191

系统指标 篇4

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原卫生部组织制定了《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年版)》,供卫生行政部门和三级综合医院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中使用。2011年7月,原卫生部医管司建立了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启动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网络直报试点工作,后转型成为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ospit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HQMS),监测范围扩大至全国各类三级医院,并与等级医院评审挂钩,全面推进医院质量监测评价工作[1,2,3]。我院于2010年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为了完成医院质量监测数据上报工作,并能将这些指标切实运用到日常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与控制中,为管理者提供全面、有效的管理评价工具,我院于2012年7月启动HQMS上报工作,在积极推动及开展报表报送及病案首页数据对接工作的同时,以HQMS为原型,结合医院内部管理要求,研究并建立了一套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医疗质量指标监测系统。

1 医疗质量指标监测系统设计及实施

1.1 系统框架及功能

我院的信息化目标是搭建一个基于电子病历、手术麻醉、医院感染、ICU管理、药事管理等信息系统的统一数据集成平台,在满足HQMS上报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医疗质量数据自动集成、汇总、上报及分析。系统框架主要包含病案首页数据对接、监测指标集成、院内指标集成与考核及智能分析等4个模块(图1),除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对接模块独立于系统外,其余模块均嵌在医务部医疗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中。

1.1.1 病案首页数据对接模块

该模块负责与国家HQMS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对接,每日定时采集、审核并报送出院病人住院病案首页信息。

1.1.2 医疗质量监测指标集成模块

每月定时采集包括住院死亡、住院重返、医院感染、手术并发症、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及医院管理等医疗质量监测指标所需数据;自动生成医疗质量监测指标月报表。

1.1.3 院内关键指标集成与考核模块

建立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等传统医疗指标数据库,提供给全院及各科室按不同时间段对指标数据的查询、汇总功能,并可通过图表直观掌握医院和科室各项指标完成进度。

1.1.4 智能分析模块

管理者利用该模块可对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全面监测、跟踪管理与综合统计分析,根据需求自动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及监测图表,并支持数据导出。具体功能:(1)预警管理:对每项指标设定参照值及预警范围,并监测指标运行情况;(2)趋势分析:按月生成整体指标统计汇总表,全面掌握医院各项指标趋势动态;(3)病种分析:对18类重点疾病及18类重点手术进行监测,可按时间段查询各病种出院人数、治疗结果、费用等汇总数据,还可追踪查询每个病人的具体明细情况进行根因分析;(4)关联分析:可自定义对医院各项质量监测指标(最多可针对3项指标)进行智能交叉对比及关联分析,观察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5)指标预测:提供医院、科室工作指标的评估、排序及预测值,提供下年度医疗服务目标的参考值。

1.2 系统环境

我院医疗指标监测系统是基于Web进行开发设计的,简单直观、易共享、功能实用。具体条件如下:(1)开发环境:Net框架4.0+MVC3.0;(2)系统架构:Spring.Net+Nibernate;(3)数据库:SQL Server 2008;(4)ETL工具:Oracle data integrator;(5)前端UI:Telerik MVC+Jquery+Css。

1.3 实施要点

1.3.1 建立配套工作制度和流程

为了推动HQMS上报工作及建立医院监测系统,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我院制定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在多部门协作的同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医疗分管院长为负责人,医务部、信息科牵头,感控科、药剂科、财务部、人力资源部、运行保障部、临床科室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并且每周举行工作例会,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1.3.2 统一数据接口标准

认真解读《住院病案首页数据采集接口标准》和《卫生部医管司医院质量监测系统参数本》各项指标含义,统一数据统计口径,明确可实现电子采集的指标项目的数据来源及数据采集标准。同时对医院疾病和手术代码库进行了认真核对,完成与国家版急诊诊断代码库和北京版手术操作代码库的对应,确保数据的准确采集及上报。

1.3.3 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医务部综合医院各职能部门需求及信息化建设程度,制定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时间进度表,信息科按计划分步实施,关键在于原始数据采集的可及性及准确性,于每周工作例会上进行跟踪、讨论。对于现有系统无法实现自动采集的数据,如医院感染数据、部分患者安全信息等,职能部门应积极推进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同时设置人工录入界面进行数据补充,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

1.3.4 保证数据质量及安全的措施

(1)电子住院病案首页设置条件,对关键项目的完整性、规范性、逻辑性进行自动校验,合格病案方可保存、打印。

(2)病案室加强疾病诊断及手术操作编码的完整性及准确性复核,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反馈,并将此纳入科室质量考核。

(3)每日监测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定期对数据质量进行分析、讨论、整改。

(4)每月对系统自动采集及汇总的质量监测指标数据进行复核,针对问题数据逐个攻破,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2 效果评估

2.1 实现医疗安全指标全覆盖

通过HQMS数据对接、上报及院内医疗指标监测系统的建立,我院监测数据及指标项目涵盖了346项住院病案首页基本信息,330项7大类监测指标原始数据及13项院内考核指标,并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充,实现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全覆盖。为管理者提供了全面质量监控和评价的手段,通过建立持续性监测系统,为医院内部分析、自我管理和持续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2.2 规范数据标准

目前我们以病案管理系统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电子病历、手术麻醉、药事管理等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实现了大部分监测指标原始数据的自动采集。以ASA分级指标数据为例,原来由麻醉科专职人员人工收集汇总数据,费时、费力,而且数据不完整、数据可靠性差。通过手术麻醉系统与电子病历系统病人信息及手术信息的关联,系统可自动统计各项手术病人ASA分级数据。对现有医院各信息系统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通过规范数据标准及接口,自动采集汇总指标数据,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数据的真实性。

2.3 提高医院原始数据质量

我院于2013年7月开始建立与HQMS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对接通道,同年9月达到A级标准,实现病案首页信息每天自动定时上报无人为干预的数据对接。通过系统对数据标准的检验,促使医院发现病案首页数据质量缺陷并进行整改。通过规范临床医生填写要求和电子病案首页数据标准,并运用电子病历系统进行自动校验等手段,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本系统设置了对电子病历系统和病案管理系统两种数据源进行指标数据采集,通过对有差异数据的核对和原因分析,从信息系统原始数据质量进行管控,大大提高了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完整性。

3 讨论

3.1 医院监测指标数据的理想来源

住院病案首页是目前我国医院信息系统中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医疗信息载体。从病案首页人手,对目前的医院信息系统结构进行适当的改造,实现HQMS指标体系与医院现行信息系统融合[4],是现阶段最可行的过渡措施。然而由于住院病案首页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卫生统计,存在书写时间较晚问题,无法完全满足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信息的统计需求,更无法从时效性方面实现对指标监测与控制的真正目的。因此,医院监测指标数据最理想的来源方式应为直接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自动采集[5,6,7]。

3.2 加强医院监测指标数据标准化,保证数据统一性

HQMS指标体系是一套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新增了很多指标,涵盖范围广。国家HQMS数据库为医院管理评价和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提供数据支持,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是基本要求。目前各家医院信息化程度不一,信息系统种类繁多、数据标准差异性较大,同时对指标含义理解差异等都影响着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明确除住院病案首页外其余指标项目数据标准及接口标准,推动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医学术语标准、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和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等一系列标准,保障基础数据的统一。

3.3 医院医疗质量指标监测系统的进一步应用

目前我院医疗质量指标监测系统已经搭建完成,为管理者提供了有效、全面的管理评价工具。下一步将继续强化手工填写数据的信息化建设,并进一步将这一系统运用到医院日常的管理、评价及考核工作中。资料显示,国内有些医院已将HOMS资源作为医院内部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数据库,运用到医院内部日常医疗质量监管工作中,能有效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改进[8]。

参考文献

[1]卫医管评价便函[2011]116号.卫生部医管司关于开展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网络直报试点工作的通知[S].

[2]卫医管评价便函[2012]105号.卫生部医管司关于开展医院质量监测评价工作的通知[S].

[3]卫办医管函[2013]205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医院评审评价工作的通知[S].

[4]焦雅辉,赵明钢,陈虎,等.CHQIS指标原始数据自动采集技术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1):8-10.

[5]刘洋.我院数据中心网络改造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3):74-75.

[6]邹丽华.新形势下现代医院感染管理策略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0.

[7]徐艳.医疗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信号灯控制系统技术指标 篇5

(一)总体要求

交通信号控制机作为路口交通管理的核心设备,应能够充分适应泉州中心城区混合交通的特点,适应中心城区的路网特色,其技术取向应符合中心城区中长期交通管理的需求。具备单点控制、联网控制等多种工作方式,采用分布式自适应优化软件,强化单点优化和系统协能力;具有自行车、电动车等非机动车控制功能。

采用工业标准的软硬件体系结构,16位以上(含16位)CPU,开放软硬件接口,支持多种硬件平台(微机、工作站以及中、小型计算机),支持多种软件平台(WINDOWS/NT/2000、LINUX等),高可靠、高稳定。支持多种外部设备(户外LED交通诱导显示屏、„„),支持基于GIS的多种系统集成;可与公安交通指挥信息交换平台无缝连接。系统配置灵活、软硬件裁剪方便;具有强大的远程控制和维护功能;系统应采用全汉化人机界面,显示内容丰富,并采用可视化操作。

符合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符合公安部GA/T47系列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标准,且通过公安部技术主管部门的产品检测。

(二)技术要求

1、功能要求

1.1 联网控制

在该方式下,路口信号机能够并入现在信号联网控制系统,能够接受上端信号控制系统的控制,以系统自适应优化控制、实时方案形成或选择、人工直接干预控制等多种方式,直接控制路口的信号灯色。同时可通过交通指挥平台的图形界面,配置路口的特征参数、控制参数、直接下载至路口信号控制机,实时更新路口数据。各种控制方式及控制策略,应可实时灵活地切换。

1.2 无电缆线控

干道上若干台信号机以时钟同步的方式构成线控。以指定的路口信号机为基准,各路口设置相位差,在相同的时刻启动预置的无电缆线控信号配时方案。

1.3 单点自适应控制

通过车辆检测器测得路口的交通流数据,使交通信号显示时间随交通流而实时变化,以获得路口车辆的最高通行率。应提供半感应控制、基于来车即延时的全感应控制、基于饱和度的全感控制等三种感应控制方式。

1.4 多时段控制 可按用户设定的时段和方案模式运行,能对平日/周六/假日三种日期类型进行不同方案的多时段设置。当用于联网或自适应控制模式的信号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运行于联机和感应模式时,或者信号机应用于单点周期模式时,信号机可自动运行于多时段方式。

1.5 手动控制

按动手动按钮,控制相位的递进。在机箱侧门有手动控制盒,内置“手动/自动”开关,手动按钮可调节相位,具有无线手控器。

1.6 黄闪控制

黄灯按一定的频率闪烁。具备软件黄闪和独立黄闪两种工作模式。软件黄闪为正常的工作方式,一般用于深夜车辆稀少的时候向车辆和行人发出警告或提示。独立黄闪为硬件控制的黄闪,可直接切断灯驱动模块的输出。

1.7 绿波控制

在特殊情况下,如警卫、消防、救护、抢险灯,信号灯按预定的路线进行绿波推进,以保证车辆申通无阻。绿波线路由指挥中心指挥员预先设置,临时实施。

配备GPS对时模块,在网络中断时,可实现GPS自动对时,以确保时间准确性,不影响绿波控制效果。

1.8 指定相位控制

根据路口交通需求,由指挥中心发出命令控制信号相位的执行时间,用于特殊警卫任务或进行交通疏导。

1.9 优先控制

支持公交优先、支持BRT快速公交优先控制模式。1.10 行人过街按钮控制

通过行人过街按钮的定义来支持行人按钮请求相位的控制,应具有请求式控制和预案式控制。应定义不少于4个独立的行人按钮,同时还可定义行人按钮有效时间表,只有在规定的时段中行人按钮才起作用。例如可以在学校放学等特殊的时段打开行人按钮的控制等作用。

1.11 交通流量信息采集

信号控制机对每个检测的交通流量、占有率进行统计,统计以5分钟为基本时间段。统计周期为30天,并能自动覆盖。统计的流量数据可实时上传至指挥中心以作为交通流量实时采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通过手持式终端接口读入笔记本电脑,以供交通信号配时优化软件使用,同时供交通疏导和交通组织与规划使用。

1.12 绿冲突监测 应具有绿灯状态检测功能,并设置绿冲突矩阵。当冲突相位绿灯同时亮时,输出绿冲突信号应直接切断驱动板的电源,将信号灯输出切换到“独立黄闪”,主控板同时设置工作方式为“独立黄闪”,并可立即将绿冲突状态上报系统主控机。

1.13 夜间调压控制

信号控制机可按事先设定的调压开始时间、调压结束时间和调压级别对信号灯进行调光控制,以增加信号灯的寿命,减少耗电量,减少夜间对驾驶员的“光刺激”。

1.14 遥设信号机参数

在指挥中心和信号机通信正常的情况下,指挥中心可向信号机加载路口特征参数,也可调看和修改信号机的配时参数。

1.15 系统远程维护

指挥中心可通过远程联网方式进行故障诊断和软件维护,可实时检测信号机的工作情况(电压、温度、开门、灯色等)。

1.16 开放式网络接口

应提供开放的基于TCP/IP的网络接口组件和RS422/232端口,为保证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的兼容性,中标方必须无偿提供交通控制系统前端和中心软件的原代码以及相关的接口协议网络软件接口控制协议,并保证用户能够实现与现有系统的联网控制且符合公安部最新技术规范。

1.17 故障自动屏蔽及降级功能

信号机遇到故障应能够自动屏蔽故障点并自动降级运行 1.18 支持多种通讯协议

支持KATNET、CTC-

1、NTCIP多种通信协议,具备很强的兼容性 1.19 技术指标

a.灯驱动输出 48路本次使用LED灯

b.检测器 32路(线圈或视频)本次用线圈(无线或有线),检查灵敏度△H=0.04%,检测车速范围为5~160km/h.c.逻辑灯组定义 24组

d.信号相位 32个 可感应相位 e.感应相应 16个 f.相位序列 24个 g.配时方案 24个 h.流量数据存储时间 30天 i.特殊日 30天 j.普通时段 24个 k.周期时段 24个 l.特殊时段 24个 m.行人按钮 4个 n.夜间调压 6级可调

o.机箱要求 IP65/内设照明、电源插坐,方便安装操作维护,预留用户设备摆放层,可摆放其它用户设备。

p.交流输入 220(+20%,-20%)VAC,50±2Hz 过载过压保护 q.输入交流功耗 30VA(不含信号灯及外围设备功耗)r.工作温度-20℃~=70℃ s.相对工作湿度 45~95% t.储存湿度 45~60% u.具有防雷击措施(采用OBO设备)v.绝缘电阻 ≥10MΩ w.每路灯输出驱动 ≥1000W x.绝缘耐压: 1500VA50HZ 一分钟无击穿

y.提供两个以上RS422/232端口,一个10M/100M以太网端口(可选),一个打印端口以及一个USB接口

三、信号灯

1、交通信号灯技术要求详见GB/14887-2003《道路交通信号灯》。

2、交通信号灯安装位置:除参照各路口信号灯平面布置图进行安装外,安装位置还必须醒目、明显;信号灯灯光轴线左右200米、前后20米范围内不得有遮挡物影响灯光显示;信号灯背面不得有彩灯、广告牌等易与信号灯灯色产生混淆的物体。

3、交通信号灯安装高度:机动车信号灯的安装高度应保证5.5米得行车净空,人行横道信号灯的安装高度为净空大于2.0米。

4、信号灯灯杆及基础:

a、机动车信号灯一般采用四米长或六米长的悬臂横杆,八角形立柱(简易路口采用ф159无缝管立柱壁厚不小于4.5mm、悬臂横杆四米长),及相对应的基础;横杆在信号灯位置应留有长圆形进线孔和出线孔;C25混凝土基础内应预埋ф110穿线管,详见图纸注明。信号灯支架为铝合金,要求所有螺杆、螺母采用抗锈的锰钢材料。b、人行横道信号灯采用分体式红、绿走动人行灯,灯杆长2.05米,C25凝混土基础内应埋ф75穿线管。

C、信号灯基础均应用C25凝混土基础,可抗12级台风,基础内应预埋ф75穿线管。d、杆体应有良好的保护接地,接地装置应符合GB50169规范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

系统指标 篇6

摘 要:针对控制系统校正器参数适应系统时-频域特定性能要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粒子群算法的控制系统校正方法。它以系统的时域误差积分指标为目标函数,以系统的幅值裕度、相角裕度等频域指标为约束条件建立优化模型。再利用罚函数,将该带约束的目标函数转化无约束的目标函数。之后,在Matlab环境下,将自适应粒子群算法与Simulink仿真技术相结合,优化控制系统校正器参数,从而实现控制系统校正。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简单、高效,所设计的校正器性能优异,十分适合于工程应用。

关键词:自适应粒子群算法;控制系统校正 ;罚函数 ;仿真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the parameters of control system's corrector to fit the system's timefrequency domain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proposed a correction method based on 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irstly, the optimization model including the object function and constrain condi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object function was the time domain integral of the error indicator. Constrain condition consisted of system's gain margin, phase margin and other frequency index. Then, by using the penalty function, the objective function with constraints was converted into objective function without constraints. Last, in the MATLAB environment, 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as connected with Simulink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arameters of the control system's corrector were optimized. After that, correcting control system was implemente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was simple and effecti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rrector designed by the method was much more excellent and very suitable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Key words:APSO algorithm; control system calibration; penalty function; optimal parameters

1 引 言

在实际工程中,反馈系统经常会出现不稳定现象,或者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设计者和使用者的要求,于是,常常会在反馈系统中增加串联校正环节和局部反馈,以改善反馈系统的性能。这种方式即为经典控制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称为控制系统校正[1]。

经典的控制系统校正通常采用较为简单的时域或者频域设计法,甚至经验公式[2-6]。一般情况下,频域设计法主要以系统满足最小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为目标,这样可以使系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但其时域性能不一定理想;时域设计法主要以系统最小误差积分为目标,但其鲁棒性不一定好。因此,理想方案则是将二者结合起来 [7-8]。

本文将控制系统校正设计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利用粒子群算法(Partical Swarm Optimization,PSO)完成校正器参数设计,使得系统时-频域指标同时满足要求。

粒子群算法[9]是一类新型的群智能优化算法。由于PSO概念简单,易于实现,因而在短期内得到很大发展。对于处理复杂优化问题,它具有计算快速性、强适应性、全局性等优势。

2 问题描述

按照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控制系统校正方式可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等。本文只讨论串联校正。

在采用串联校正时,根据校正装置的特性,校正装置可分为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装置。当校正环节不能满足系统各项性能指标时,可在滞后-超前校正装置基础之上,进行扩展,将多个超前校正装置或滞后校正装置进行串联。这样构成的校正装置可称为多级校正装置。本文将对四级校正装置进行研究分析。

考虑如图1所示的反馈系统,其采用的校正方式为多级串联校正。

惯性权重ω表明粒子原先的速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保留,体现了全局搜索能力和局部搜索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学习因子c1、c2表明粒子所受到的自身最优的位置及全局最优的位置的影响力。上述标准的PSO算法采用固定的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在优化复杂函数时易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点或早熟收敛等问题。因此,很多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改进策略,如文献[10]提出自适应调整惯性权重策略。这使得算法在迭代初期探索能力较强,可以不断搜索新的区域,然后开发能力逐渐增强,使算法可以在可能最优解周围精细搜索;文献[11]针对高维复杂函数的标准粒子群算法常存在早熟收敛问题,提出一种让初始化粒子群的位置“相对均匀”并且随着搜索阶段不同而改变认知学习因子和社会学习因子的算法。

本文在这里采用自适应粒子群算法(APSO)对权重惯性和学习因子进行改进。对性能较好的粒子采用较大的ω,让其对更优区域继续搜索;而对性能较差的粒子则采用较小的ω,让其迅速收敛到较好区域进行细致搜索。另外,在搜索初期,为了防止粒子快速聚集在局部最优解周围,让c1取较大值,c2取较小值;在搜索后期,为了使粒子快速、准确收敛于全局最优解,让c1取较小值,c2取较大值。

5 结 论

综上所述,本文在Matlab和Simulink环境下用APSO算法优化多级校正器参数的方法,克服了在传统控制系统校正设计中过程复杂、计算量大的缺点,使设计效率大幅提高,设计难度大为下降。以系统时-频域指标同时满足要求为目的所设计出的校正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适合工程应用。同时,对Simulink中系统框图和Matlab程序个别地方稍作修改即可适应新的被控对象和目标函数,其可塑性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SHAFIEI Z,SHENTON A T.Frequencydomain Design of PID Controllers for Stable and Unstable systems with Time Delay[J].Automatica,1997,33(12):2223-2232.

[3] 周永华,刘阳.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系统校正[J].控制工程,2012,19(4): 603-606.

[4] ABBAS A.A new set of controller tuning relations[J].ISA Transactions,1997,36(3):183-187.

[5] 孙秀华.基于Matlab设计频率法的控制系统校正环节.节电一体化[J],2011,17(1):33-35.

[6] 欧林林, 顾诞英,张卫东,等.基于幅值裕度和相位裕度的PID参数最优整定方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7, 24(5):837-840.

[7] HO W K,GAM O P,TAY E B,ANG E L.Performance and gain phase margin of wellknown PID tuning formulas[J].IEEE Trans. Control Systems Technol.,1996,4(4):473- 477.

[8] 郑立新,周凯汀,王永初,等.PID进化设计法[J].仪器仪表学报,2001,22(4).

[9] KENNEDY J,EBERHART R.Particle Swarm Opyimization[C]. In:Proc IEEE Int Conf on Neural Networks,1995:1942-1948.

[10]SHI Y,EBERHART R,MODIFIEDA.Particle Swarm Optimizer.[C]In: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utionary.Piscataway,NJ:IEEE Press, 1998: 69-73.

[11]任建伟,武璇.一种动态改变学习因子的简化粒子群算法[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3,31(10):24-28.

5G系统指标与通信技术 篇7

一、5G系统的先进性的指标

1.1频带利用率高

在现阶段的水平上, 高频段频谱利用率还较低, 由于受到高频段无线电波的穿透能力影响, 但在5G通信技术中, 高频段频谱的使用范围会很广泛。

1.2通信系统性能提高

5G将更加广泛的运用多点、多天线、多用户、多小区的相互协作、相互组网, 以此来大幅度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1.3能耗和运营成本降低

5G的重点探索研究方向是其设计以及配置, 运营商实时调整网络资源通过检测业务流量, 这样, 可以就会降低能耗和不必要的网络资源运营成本。

二、5G系统的关键技术

2.1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非正交多址技术 (NOMA) 的基本思想是在发送端采用非正交发送, 通过引入干扰信号, 通过串行干扰删除 (SIC) 接受机, 在接收端实现正确破解。NOMA的子信道传输采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子信道之间是正交的, 互不干扰, 并且多个用户共享。同一子信道上不同用户之间是非正交传输。通过在发送端对同一子信道上的各个用户采用功率复用技术发送信号, 根据不同用户信号功率大小, SIC接收机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干扰消除从而实现正确解调和区分用户的功能。

2.2滤波组多载波技术 (FBMC)

FBMC中, 由于冲击响应和频率响应的不同, 原型滤波器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设计, 从而各滤波之间不再必须是正交的;能实现各子载波之间的交叠后的灵活控制各、子载波带宽设置, 进而可对相邻子载波之间的干扰进行控制处理, 并对一些零散的频谱资源使用更加便捷;各子载波之间不需要同步, 信道估计。适合于难以实现各用户之间严格同步的上行链路。但由于各载波之间相互不正交, 子载波之间存在干扰;采用非矩阵波形, 导致符号存在时域干扰, 需要通过采用一些技术来进行干扰的消除。

2.3毫米波

传统的多种无线接入技术叠加型网络中, 宏基站与小基站均工作于低频段, 这就带来了频繁切换的问题, 用户体验差。人们利用毫米波小基站工作于高频段特性, 作为移动通信的用户数据, 然而平面宏基站将会工作于低频段, 会作为移动通信的控制平面。在未来的叠加网络中会很常见。

2.4大规模MIMO技术

MIMO技术已经应用于WIFI、LTE等。理论上, 天线越多, 频谱效率和传输可靠性就越高。

大规模MIMO的基本特征是:将数量繁多的天线配置在基站覆盖域内, 天线会被大规模阵列集中放置。这样会带来如下优点:首先, 多个用户可在同一时频资源上与在覆盖范围内的基站同时进行通信, 这样用户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大规模天线配置带来的空间自由度从而提升频谱效率;其次, 利用大规模天线带来的分集增益和阵列增益, 还可提升用户与基站通信的功率效率。

2.5超密度异构网络

在未来的5G通信中, 无线通信网络正朝着网络综合化、宽带化、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 数据流量将出现井喷式的增长。这使得超密集网络成为实现未来5G的1000倍流量需求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能够对不同业务进行区分, 提高网络覆盖面积, 使系统容量扩大。未来将采用更加密集的网络方案, 部署小小区/扇区将高达100个以上。与此同时, 越来越集中的的网络安置也使得网络间拓扑更加复杂, 各个小区之间干扰已经成为限制系统容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并且极大地降低了网络能效。小区间快速发现、密集小区间协作、干扰消除方案等, 都是目前密集网络方面的研究热点。

三、结束语

随着对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全球业界也将逐渐对5G的系统特征统一认识;在大幅度提升4G系统能力基础上, 5G将在多种场景下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摘要:移动通信在20多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了高效率, 各方面业务需求都呈现爆发式增长。随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商用, 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了第五代移动通信 (5G) 的研发。第五代通信系统 (5G) 是一个多技术融合的产品, 通过技术的更迭和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广泛的数据、连接的各种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进而大幅度改善用户体验。本文重点介绍5G的性能指标, 并对关键技术进行论述。

关键词:5G,通信工程,5G性能指标,无线通信技术

参考文献

[1]冯岩.5G研发争分夺秒[J].中国无线电, 2014 (01) .

电厂备件管理系统指标设计初探 篇8

一、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对电厂备件管理绩效的一种衡量和反应, 它根植于备件管理的特点中。电厂备件管理主要涵盖备件采购及备件库存管理两个部分, 具有如下特点:

1. 备件种类繁多, 从机械设备到电子产品、化学仪器, 从通用设备到专用产品, 电厂需用的备件包罗万象, 几乎涵盖生产资料市场所有种类。

2. 备件所隶属的系统划分明确。不管是水力发电还是核能、火力发电, 电厂的生产设备都是可以明确划分为不同的子系统, 相应的, 除去部分备件通用备件, 大部分备品备件都是专品专用。

3. 备件的需求与设备管理密切相关, 设备的维修、维护形成对备件的需求, 备件的库存水平又对维修、维护有一定制约, 从而对安全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4. 备件库存占用资金数额巨大。一方面由于价格昂贵, 部分事故备品属于特殊材料、加工精度高、制造程序复杂;另一方面, 出于生产安全考虑, 大部分电厂都超额储备, 从而造成整体占用大量资金。

5. 缺货损失巨大。备件的缺货可能造成设备带缺陷运行, 形成事故隐患, 若是关键设备, 甚至会造成降低机组出力、待机、停机, 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指标的设计应从这些特点出发,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进行设计。

电厂备件, 同时具有时间属性、资金属性、管理属性, 由此可将指标空间划分为时间、资金、管理属性三个维度, 对整个备件管理流程的投入、过程、结果及服务水平进行监督评价。由于各电厂机组型号千差万别, 所以指标以单位装机容量为基准, 以便于电厂间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不足, 提高备件管理水平。

二、财务指标

1. 采购成本。

采购成本指与采购原材料部件相关的物流费用, 包括采购订单费用、采购计划制订人员的管理费用、采购人员管理费用等由备件运费、装卸费及其他费用构成。

2. 库存成本。

库存成本=仓储成本+维护成本。仓储成本为建造仓库的固定投资的摊销费用或仓库的租金, 维护成本指日常运作费用和设备维护保养费用。此处不考虑库存占用资金机会资金和风险成本。

3. 库存资金周转率。

月内出库的备件总值/备件平均库存金额。

4. 库内损耗金额。

指库内报废的备件总值, 包括库内损坏备件和过期淘汰设备值。

5. 备件库存金额。

由于电站内各个生产子系统划分明确, 因此可细化到各系统在某一时刻的备件库存金额, 并可在不同系统间进行比较, 也可在不同时间点上进行比较, 反应其动态变化。

6. 冗余备件金额。

冗余备件数量过多, 会造成占用资金过多, 库存成本上升, 库存管理中应尽量减少冗余备件, 但为了保证安全生产, 一些关键性设备又是不可避免地多储备备品备件, 因此必须对这部分备件进行监督, 及时调整控制, 以提高企业整体资金运用效率。

三、时间指标

1. 采购周期。

在备件需求满足率一定时, 采购周期长, 备件库存量就大, 采购周期短, 备件库存量就可以少一些。

2. 备件库存时间。

由于电厂备件种类太多, 所以只对单价高、比较关键的设备进行库存时间追踪。

3. 超时储备量。

针对不同的设备类别, 设定储备时限, 入库时间超出此时限的即为超时储备件。这部分备件存在老化、技术落后问题。电厂应尽量减少超时储备备件, 并对这部分备件进行处理。

4. 备件消耗率。

指备件在一定时间段 (月、年) 内的出库量。该指标反映出备件健康水平, 及时发现异常, 结合运行监测数据, 还可以为设备的预测维修提供决策依据。而且, 备件的消耗率是备件需求预测的最主要因素。

四、管理指标

1. 供应商评价。

通过比较供应商供货及时率、供货价格、服务水平、产品质量等, 可进行综合评价并选优, 从而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 出入平衡率。

出入平衡指备件出库数加库内存量等于入库数, 统计该指标反映了库内管理水平

3. 备件错发率。

备件错发数率=错发次数/需求次数, 该指标是对库存管理质量的衡量。

4. 备件缺货率。

备件缺货率=缺货次数/备件需求次数。对电厂来说, 缺货损失可能是极其巨大的, 因此必须及时记录缺货备件品种、发生时间, 并及时调整库存、采购策略。

五、结论

上述指标从备件的时间、财务、管理三个属性出发, 结合电力生产特点, 对电厂备件库存管理数据进行多角度挖掘, 并对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了电厂备件库存管理的情况, 为其进一步优化及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羽中 陈 科:汽车备件管理指标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 2007 (10)

[2]谢五洲 郭成恒:物流企业库存周转率指标的分析与评价[J].现代物流, 2007 (5)

[3]王玖河 于瑞娟: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 2007年第26卷第8期

系统指标 篇9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一直沿用的主要指标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 简称三项指标 (主要针对建成区) 。从国家园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 直到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创建, 国家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地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传统的三项指标到反映物种多样性、热岛效应、森林覆盖率等指标的扩充, 指标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内容和层次都有所扩充。建设部指导各地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试行) 》对于绿化指标的规定除了三项指标以外, 从规划的角度增加了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指标, 强调了公园绿地在城市中的分布结构。

近年来, 各地在编制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时, 在沿用既有绿地指标的同时, 也采用了一些其他指标。尤其是在特大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 已有的指标体系无法完全反映城市绿地发展趋势和要求。首先, 特大城市的规划层次相对复杂。涵盖了市域层面、都市圈层面、中心城市和各卫星城镇, 传统指标体系显然无法涵盖不同层面绿地建设规划要求;第二, 国家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有明确的上限。公园绿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 在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已经如此紧张的情况下, 绿地面积的增长极其有限, 已经趋于饱和。因此, 出现了有的城市把非建设用地划入部分公园绿地的情况。比如重庆, 将一部分设施配套比较完善、能发挥绿地公共服务功能的非城市建设用地计入人均公园绿地指标中。规划的编制, 如果仍然机械的沿用传统概念, 难以指导具体的绿地建设。但如果没有一个统一衡量这部分非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标准, 由各城市自主创新概念, 不仅不利于城市之间指标的比较和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规范, 更不利于绿地建设和实际有效绿地面积的增长。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传统绿地建设指标和目前各特大城市实际采用的规划指标主要存在几点问题: (1) 缺乏针对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而设置的涵盖城市规划区各规划层面的指标体系; (2) 难以具体指导绿地建设, 尤其是属于非城市建设用地的“绿地”建设; (3) 难以反映绿地开敞空间的布局与城市用地布局之间关系的合理度, 无法体现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4) 指标体系不完善, 不便于各城市之间进行比较。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

绿地系统指标应该是一个综合周密的指标体系。从国内外发展趋势来看, 绿地系统指标体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衡量和评价绿色植物生态效益等功能角度, 不少研究者提出了“绿量”的概念;二是从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分布的角度, 对指标进行了拓展和细化, 提出了服务半径和可达性等指标;三是提出了区域绿地和开敞空间等概念, 区域绿地包括廊道隔离绿地和郊野公园, 还包括郊区生产绿地等。

1. 绿量

绿量是指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 包括平面绿量、复层绿量和三维绿量。平面绿量主要指传统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复层绿量指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即叶面积指数;三维绿量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树冠的体积。绿量指标的提出, 从传统的二维角度迈向了三维角度, 使城市绿化朝着提高生态功能的方向发展。但是绿量作为指标存在着本身不稳定、计算难度大等不利因素。

2. 服务半径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对绿地单项建设用地提出了指导性标准:郊区绿地服务半径30~50 km (车行30 min) ;城市中心绿地服务半径5~10 km (自行车30 min) ;城市组团绿地服务半径1~3 km (步行30 min) ;社区绿地服务半径300~500 m (步行5~10 min) 。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公园与休憩协会制定的《国家公园游憩和绿地标准》, 对千人指标、服务半径都有相当高的标准要求。

资料来源:根据《城市绿量研究进展》整理

3. 景观可达性

该指标可以合理反映城市绿地分布空间格局的指标, 在指导和评价城市绿地的分布格局上为现有的指标做出了补充。生态效益密度作为景观可达性指标的平行层次, 可确切反映绿地分布均匀度和生态效益水平的指标。两者可以作为绿地服务半径指标的补充, 评价和指导绿地系统的均匀分布。

4. 区域绿地

区域绿地指人居环境中所有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 主要的区域绿地包括郊野公园、廊道绿地和城郊生产绿地。这些用地不计入城市建设用地, 但同样发挥着绿地的服务功能。城郊绿化是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也为绿地向郊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 区域绿地纳入绿地系统指标体系已经成为趋势所在。

三、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1. 城市现状和规划情况

从南京城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现状基础等实际情况来看, 南京自然条件优越。丘陵岗地和低山占全市面积65%, 长江、秦淮河和滁河穿城而过, 物种丰富, 景观生态多样。森林覆盖率近年迅速提高至23%,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1.6%, 人均公园绿地13 m2, 绿化覆盖率46%。从历年指标的变化来看, 反映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水平的三项指标逐年提高, 园林绿化水平发展很快, 但绿地建设也出现了一些瓶颈。

首先, 建成区内绿地被蚕食现象普遍。传统三项指标的提高依赖于各类绿地面积的增加, 但城市总体规划对建设用地的指标有明确的上限, 大幅度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面积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如果想提高既有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那么提高“绿量”就成为了一种有效思路, 应将“绿量”作为衡量绿地建设的指标之一。

第二, 由于地形条件和自然基础不同, 南京各城市组团的绿地水平差异很大, 发展潜力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城区之间差值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应通过相关的指标进行约束控制。

第三, 南京郊野绿地郊野公园的建设力度较大, 但相关要求并不明晰。郊野绿地如何定义、如何分类、各类型郊野绿地具体如何建设、要满足哪些配套服务要求及可达性要求等都缺乏系统的规划、系统的指标体系支撑和约束。

从城市发展结构看, 组团式、开敞式的空间格局已被证明是有效支持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 也符合南京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现状城市空间发展态势。南京城市发展已从主城迈向都市区,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已成为共识。多中心组团式结构的形成有赖于使区域生态空间作为骨架支撑, 绿地将起到楔入和隔离的作用。《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7—2020) 》进一步强调了南京多中心开敞式的组团发展模式, 提出了构筑“都市区”的发展目标, 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对开敞空间与城镇空间进行统筹布局。都市区内主要城镇由中心城 (包括一个主城、三个副城) 和六个新城以及一批新市镇组成, 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 共同发挥南京中心城市的整体功能。通过建立与南京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相一致的区域绿地生态系统, 使“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结构更加系统完善, 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才能有序发展。因此, 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应该与总体规划这种思路相一致, 其指标体系的研究也应紧紧围绕这一思路。城镇内部应增加绿地覆盖率和提高绿量, 提高城市绿化生态功能;城镇之间则应通过廊道隔离绿地、郊野公园绿地等区域绿地的规划建设优化城市结构。因此, 在沿用传统针对建成区的绿地指标基础上, 尤其应该强调对内增加绿量指标, 外部则应增加反映区域绿地发展情况的相关指标。

2. 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绿地指标的建立原则, 一是要反映绿地总量 (传统指标可以反映) ;二是要反映生态服务功能是否能有效发挥 (绿量) ;三是反映绿地分布合理性, 包括服务半径、分布的均匀性、景观可达性和城区之间的差异性等;四是与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关系, 这主要是通过确立区域绿地的各项指标来实现的。

3.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

由于总体规划阶段图纸绘制深度和绿地统计手段的局限性, 规划指标可以采用图纸量算加按比例估算的方法, 在总规阶段通过指标约束控制绿地总量和布局的相对合理性。规划范围不同层次采用的指标有所不同。市域范围强调绿地的生态效益, 以森林覆盖率、区域绿地面积比例为主要指标。受规划深度的影响, 新城和新市镇在总规阶段能控制的指标为绿地占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中心城区是南京城市功能的集中承载地, 由主城和三个副城构成, 每个城区分别控制绿地三项指标, 并通过差值指标将城区之间的不平衡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而主城内绿地受到蚕食的威胁最大, 应增设主要绿地的绿量控制指标。都市区是南京高环境品质要求的高度城市化地区, 因此应以开敞空间比例、林木覆盖率等指标的高标准来保证其生态环境品质。

(1) 绿地比例=绿地占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

(2) 都市区开敞空间比例=非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都市区总面积。

(3) 都市区林木覆盖率= (禁建区陆域面积×90%+限建区面积×80%+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绿地率×70%) /都市区总面积。

(4) 人均区域公园绿地=都市区郊野公园面积/规划期都市区城镇人口。

(5) 生产绿地可不计入建设用地面积。

(6) 城市绿化覆盖率的计算方法在城市绿地率基础上加5个百分点以上。

(7) 统一使用“公园绿地”代替“公共绿地”的提法。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城市绿地建设和规划中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合南京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提出了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指标的选取标准和完善城市绿地规划指标体系的建议, 以供同行讨论。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系统规划,绿地指标,区域绿地

参考文献

[1]GB50137-201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S].

系统指标 篇10

1 问题的提出

三组样品的循环负荷率和选粉效率见表1。

表1中, 序号1的循环负荷率比序号2的低了23%, 选粉效率却几乎没有变动。序号3与序号2的循环负荷率一样, 选粉效率却低了不少。似乎是, 序号2的分选性能最好, 序号1与序号3之间难分高低。

实际上, 以上三组数据来自同一组物料, 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台仪器检测得到的, 性能指标应该一致, 因为用来评价的颗粒直径不同, 就得到了不同结果。

同一组物料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台仪器检测得到的数据, 尚且有这样的困惑, 生产实践中, 不同的生产线, 影响因素千奇百怪, 带来的困惑时刻存在。

实际上, 任意给出两组选粉效率和循环负荷率的数据, 想通过对比分出高低, 都不太容易[6]。有时候, 就算给出了倾向性的评判结论, 也会加一句注解:这么高的循环负荷率, 选粉效率当然高不了。或者说:这么低的循环负荷率, 选粉效率自然不会差。用选粉效率来评价分选性能, 有时候真的说不清。

2 问题的分析

2.1 现实的困惑

如表1所示, 同一组物料同一台仪器同时检测, 在选粉效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序号2的循环负荷率比序号1高了30%, 而在循环负荷率一样的情况下, 序号2的选粉效率比序号3高了15%。

在生产实践中, 同一套系统, 不同班组的操作习惯, 选粉效率相差20~30个百分点、循环负荷率相差一两倍大有存在。就是同一套系统, 同一个班组操作, 循环负荷率和选粉效率的变化也是时刻不停, 有时侯差别还很大。在同一生产车间由同一班组同时操作, 同样配置的两套相邻的系统, 循环负荷率和选粉效率都有一定量的差别。

而在实验室, 模拟全等的生产条件, 通过改进选粉机的结构来提高选粉效率, 想提高2~3个百分点都很难。

造成选粉效率很难评价分选性能的原因是, 选粉机结构优劣带来的选粉效率的差异幅度, 远远小于生产操作因素的差异对选粉效率的影响幅度, 而选粉效率具有明显的易变化性, 总是在不停地变动着[7]。

真正因性能的差异对选粉效率的影响, 完全被背景噪声的影响所掩盖。

2.2 理论的缺陷

造成现实困惑的根本原因是选粉效率的理论和计算存在缺陷。

从选粉效率定义可以看出, 要完成选粉效率的检测, 只需要检测原料和成品, 知道这两种物料里含有的合格细粉量就可以了, 是用两个元素来定义的二元计算式, 只要这二元数据检测准确, 其结果就具有唯一性。

生产中, 由于这两个数据都缺乏直接的检测手段。需要借用物料平衡原理, 引入了第三种物料, 引入了粗粉里含有的合格的细粉量。由二元定义的算式, 却需要用三元算式来检测和核算, 而这三个元素之间又相互影响, 特别是当选粉系统与粉碎系统结合以后, 粗粉需要返回到粉碎系统, 致使新引入的第三个元素具有正反馈的特性, 造成选粉效率易变性增加, 背景噪声大大增加, 受干扰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

2.3 其他的评价指标

除常说的细粉回收率外, 评价分选性能的指标还有粗粉回收率、牛顿效率、分步回收效率和分步回收曲线等一系列指标, 简述如下。

粗粉回收率:是指进入回粉的不合格的粗粉量, 与原料里原有的不合格粗粉总量之比。检测方法和计算式与细粉回收率雷同, 主要考察选粉机对不合格的粗粉的收集能力。

牛顿效率:是将粗粉回收率与细粉回收率相加, 再扣除常数1或者100%。

分步回收效率:就是分别检测和计算不同颗粒粒径的粗粉回收率。

分步回收曲线:即常说的TROMP曲线, 是将分步回收效率绘制成对数曲线, 横坐标为颗粒粒径的对数, 纵坐标为各粒径进入粗粉中的累积质量百分数。

由分步回收曲线, 又衍生出了分离粒径、分级精度K值和旁通量δ等指标, 分述如下。

分离粒径X50:又称切割粒径, 是指原料里这样的一种颗粒的粒径, 一半进入粗粉, 一半进入细粉。容易弄错, 计算时需要与闭路系统的循环量相联系。

分级精确度K值:是指25%进入粗粉的粒径X25, 与75%进入粗粉的粒径X75之比, K=X25/X75, 是表达分步回收曲线陡峭量的值。

旁通量δ:是分步回收曲线上的最低点的效率值, 表示有一定量的细粉进入粗粉中。

粗粉回收率与细粉回收率的设计思路、检测方法等雷同, 只是关注点不同, 没有摆脱二元定义式用三元算式来核算的困局, 由此衍生出来的其他参数也不可能摆脱这种困局。

2.4 解决思路

要想摆脱对选粉性能评价的困惑, 必须遵从一个原则, 那就是, 用几元算式来定义, 就用几元算式来检测和核算, 避免算式的增元增加背景噪声, 特别忌讳引入正反馈的计算元素, 影响评判结果。

3 几种解决方案的探讨

3.1 浓缩率

以某一颗粒粒径D为特征粒径, 成品里小于D的颗粒的含有率c, 与原料里小于D的颗粒的含有率a之比, 称为分选系统对D以下颗粒的细粉浓缩率, 简称浓缩率, 并用希腊字母α表示。

式中:

αD———选粉机对D以下颗粒的浓缩率;

c———成品里D以下颗粒的含有率;

a———原料里D以下颗粒的含有率。

分选的目的是让合格的细粉尽可能多的被选到成品里, 让合格细粉的含有量在成品里得到浓缩, 这个浓缩比例, 自然是一个有价值的考察指标。用浓缩率来评判分选性能的好坏, 有合理的一面。

3.2 分选率

以某一颗粒粒径D为特征粒径, 成品里小于D的颗粒含有率c, 与回粉里小于D的颗粒含有率b之比, 称为分选系统对D以下颗粒的细粉分选率, 简称分选率, 用希腊字母β表示。

式中:

βD———选粉机对D以下颗粒的分选率;

b———回粉里D以下颗粒的含有率。

分选的目的是将粗粉和细粉分选开来, 让合格的细粉尽可能多的被选到成品里, 尽可能少的残留在回粉里。成品里合格细粉的浓度, 与粗粉里的浓度之比, 自然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考察指标。用分选率来评判分选性能的好坏, 有合理的一面。

3.3 残留比

以某一颗粒粒径D为特征粒径, 原料里小于D的颗粒含有率a, 与回粉里小于D的颗粒含有率b之比, 称为分选系统对D以下颗粒进行分选的细粉残留比, 简称残留比, 用希腊字母γ表示。

式中:

γD———选粉机对D以下颗粒的残留比。

分选的目标是让合格的细粉尽可能少的残留在粗粉里, 原料里合格细粉的含有量, 与粗粉里合格细粉的含有量的比值, 自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指标。用残留比来评判分选性能的好坏, 有合理的一面。

3.4 分析选定

3.4.1 直观性

分选性能好会增加成品里细粉的含量, 同时会减少粗粉里细粉的含量, 反之亦然。显而易见, 在分选率的计算式里, 这两种变化体现在分子和分母上, 两种作用互相叠加, 敏感度得到加强。而在浓缩率和残留比的计算式里, 分选性能对原料里细粉的含量不会直接产生影响, 对检测结果也就只能施加单方面的影响, 敏感度没有增加。所以, 用分选率来评判分选性能, 比用浓缩率、残留比来评价, 敏感度高, 直观性好。

3.4.2 易得性

在利用风扫来给选粉机提供原料的分选系统里, 原料的取样有点困难, 检测方法又基本一致。分选率不需要检测原料, 而浓缩率和残留比都必须检测原料。所以, 从易得性角度考虑, 分选率最好, 而浓缩率和残留比, 在有些系统里不方便取样检测。

3.4.3 抗干扰性

从可能产生干扰元素的多少来看, 浓缩率、分选率、残留比这几个参数基本相当。

3.4.4 分选率的修正

综上所述, 用特征粒径的分选率来考察分选性能, 更加切实可行。

美中不足的是, 原料中合格细粉的含量, 以及对成品质量控制要求的高低, 都对分选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前面介绍的分选率的计算式里, 并不能反映这种影响。

水泥成品的控制指标一般是以45μm的含量为依据, 为了统一, 原料中的细粉含量也用45μm的含量为依据。于是, 为了更公平的评价分选性能, 需要对前面介绍的分选率进行修正, 有如下修正计算式:

式中:

βDX———βD的修正值;

c45———成品里45μm以下颗粒的含有率;

a45———原料里45μm以下颗粒的含有率。

需要解释的是, 分选率的计算式经过修正以后, 新的计算式也从二元变成了多元, 但是, 由于检测、核算需要的元素与定义所用的元素一致, 并没有增加额外的计算元素, 更没有引入正反馈, 不会增加背景噪声, 也就不会影响评判结果的公正性。

以上所述对计算式的修正, 在考虑原料、质量控制对分选性能影响时, 以45μm粒径为计算依据, 实际操作中, 也可以尝试着采用32μm或者25μm为计算依据。不过, 两组数据对比时, 用来修正的颗粒粒径必须统一。

对于水泥闭路球磨机系统, 采用15μm或者20μm作为特征粒径, 检测分选率的修正值, 能够准确反映选粉环节的分选性能。对于风扫式闭路高压粉碎系统, 采用32μm或者45μm的细粉颗粒作为特征粒径, 检测没有经过修正的分选率, 能够准确反映选粉环节的分选性能。但分选率修正前后的差别很大, 两种参数不能混搭着进行比对。

3.4.5 应用举例

表2是几组物料特征粒径的浓缩率、分选率、残留比、分选率修正、循环负荷率和选粉效率等的计算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 序号1与序号3的选粉效率差不多, 只是序号3的循环负荷略低一些, 而序号3的选粉效率却比序号2的选粉效率高很多, 很难量化地去评判3组数据的好坏。如果统一以15μm、20μm或者25μm中的一种粒径为特征粒径, 用修正后的特征粒径的分选率来评判, 序号1明显好于序号2, 序号2又明显好于序号3, 这种优越程度具有很好的量化特征, 能够很好地表达分选性能的好坏。

4 总结

选粉效率是用两种元素定义的二元计算式, 由于检测手段的限制, 不得不用三种元素的计算式来进行检测与核算, 检测核算的元素多于定义的元素, 而且新增的元素具有正反馈的特性, 于是增加了背景噪声, 用来评价分选性能的好坏, 有一定的局限性。

用特征粒径的浓缩率、分选率和残留比来评价分选性能的好坏, 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基于敏感性和易得性, 再充分考虑原料里合格细粉的含量, 以及质量控制对分选性能的影响, 用修正后的特征粒径的分选率来评判水泥闭路球磨机系统中的分选性能, 更有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候宝珍.评价新型高效空气选粉机[J].水泥技术, 1987 (4) :44-47.

[2]何正凯, 郭宏武, 李邦宪, 等.分选技术在高压粉碎系统中的应用[J].水泥科技 (内部资料) , 2013 (4) :15-17.

[3]鹿健, 谭传德.对现行选粉机选粉效率计算方法的置疑[J].水泥, 2004 (3) :29-30.

[4]王仲春.循环负荷和选粉效率问题[J].水泥技术, 1984 (1) :35-40.

[5]朱祖培.水泥粉磨技术的发展[J].水泥技术, 1988 (3) :2-6.

[6]王仲春.不同型式选粉机的性能评述[J].水泥技术, 1990 (6) :2-8.

系统指标 篇11

关键词:U21;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指标;特点

一、U21简介

U21(Universitas 21)于1997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建立,最初由分布在10个国家或地区的17所成员高校组成,目标是成为“战略性思考全球重大问题的国际参考和资源。2001年,U21与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Thomson Learning)合作,创建了“全球U21”(Universitas 21 Global)在线大学,其总部设在新加坡。目前,U21已发展成为一个由16个国家或地区的25所顶尖研究型大学组成的国际大学联盟(成员高校详见表1),拥有130万名在校生和22万名教职员工,成员高校每年的经费预算高达250亿美元,其中科研经费达65亿美元。[1]

U21旨在通过促进研究性教学和学习、学生流动、师生联系、教育国际化发展,培养世界公民和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U21为其成员高校提供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涉及科学研究、教育创新、学生学习、合作四大领域。

U21是国际公认的伙伴关系,试图通过促进成员高校之间的协作,为成员高校通过个体或传统的双边联盟关系而无法开展和实现的大规模合作创造机会与平台,志在创造独特的多边合作和参与,聚焦教育发展、学生和教师流动、科研和知识转移等方面。

二、“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概况

(一)排名目的

2012年5月,U21首次发布“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U21 Ranking of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目的是为政府、高校和个人提供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基准,强调为高校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使其更好地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经历,并有助于高校竞争国际生源。

“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着眼于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系统的排名,它将排名的视野从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关注转移到对世界最佳高等教育系统的关注。U21 发布“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原因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至关重要,而不仅仅是研究型大学。“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提供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基准,如为东欧国家、部分拉丁美洲国家提供比较基准。为便于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进行对比分析,“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还利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估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表现,以此对主要指标做适当补充。

(二)排名方法

2012年,“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共对48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排名;2013年,塞尔维亚和沙特阿拉伯参与该排名,自此排名国家或地区达到50个。2015年是U21第四次发布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采用“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互联”(Connectivity)和“产出”(Output)4个一级指标对50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排名。对于每个一级指标来说,表现最好的国家或地区将获得100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得分用其表现得分除以最好国家或地区的得分来计算。2012-2015年部分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综合排名情况详见表2。

三、“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指标解读

(一)指标及其权重

“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采用4个一级指标对来自世界各大洲50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排名。在2012年的排名中,“资源”和“环境”指标各占25%,“互联”指标仅占10%,“产出”指标占40%。随着“互联”在国家和高等教育系统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逐渐加大了“互联”指标的权重。自2014年起,“资源”“环境”和“互联”指标各占20%,“产出”指标占40%(见图1)。指标的选择对排名来说至关重要。“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4个一级指标的选择依据如下:资源是高等教育获得卓越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资源有可能未得到有效利用;高校应拥有支配资源的自主权,同时资源应成为保障质量和促进竞争的良好监管环境的有益补充;高校需要与所在国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保持密切联系,以使其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最大化;外部联系对于新想法的产生至关重要。

指标的选择受数据可获得性限制。2015 “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资源”指标包括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高等教育总经费、高等教育研发经费;“环境”指标包括政策和监管环境的定性指标、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学生和教师的性别分配,以及数据质量;“互联”指标包括国际学生数、国际合著论文数、与企业的合作、网站上的互联(web-based connectivity);“产出”包括9个二级指标,如科研总产出及其影响、世界一流大学的拥有情况等,其中高等教育的适切性以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人口中的相对失业率来间接测量,所有变量以人口规模为基准进行标准化计算。

(二)2015“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指标分析

1.“资源”及其二级指标

高等教育系统良好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获得足够资源,无论来自政府部门还是私营机构。其中一种衡量方法是高等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但对于低收入国家而言,尤其是那些拥有大规模大学生适龄人口的低收入国家来说,高等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较高比例并不意味着生均经费高,因此“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将生均经费纳入排名指标。在各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缺乏可比性数据的情况下,生均资源作为其代替指标。为衡量高等教育对一国研究工作所作的贡献,“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将高等教育的研发经费纳入排名指标。具体来说,“资源”指标包括5个二级指标(见表3)。

在2015“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中,就“资源”指标来看,位列前十名的国家分别为丹麦、加拿大、新加坡、瑞典、瑞士、芬兰、美国、沙特阿拉伯、挪威和荷兰,前25名的国家或地区排名详见表4。

2.“环境”及其二级指标

资源是高等教育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对一个发展良好的高等教育系统来说,高校应在预算、学位授予等领域享有高度的自主权。但与此同时,也需要适当的外部监管措施。“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采用“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的调查结果和其他5个量性数据来衡量“环境”指标(见表5)。

2015在“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中,就“环境”指标来看,美国、中国香港、芬兰、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比利时、英国、新加坡和罗马尼亚分别位列前十名,位列前25的国家或地区排名详见表6。

3.“互联”及其二级指标

“互联”指标包含高等教育机构和社会其他部门双向的信息流动。如果一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与本国的其他部门、国际教育和科研机构进行密切的联系,那么其高等教育体系的价值将会得到提升,因为“互联”可以推动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互联”指标包括6个二级指标(见表7)。

在2015“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之“互联”指标排名中,位列前十名的国家分别为瑞士、奥地利、瑞典、丹麦、英国、新加坡、芬兰、荷兰、比利时和新西兰,位列前25名的国家或地区排名详见表8。

4.“产出”及其二级指标

高等教育系统应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一支训练有素、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队伍,为人们提供一系列满足不同兴趣和技能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并对国家和全世界的知识创新作出积极贡献。“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产出”指标包括科研产出和影响、高等教育入学率、研究人员规模、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度指数、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的9个二级指标(见表9)。

在2015“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之“产出”指标排名中,位列前十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瑞典、瑞士、澳大利亚、芬兰、荷兰和以色列,位列前25名的国家或地区排名详见表10。

四、“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特点

(一)排名的稳定性

对2012-2015年“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数据的研究发现,即使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发生了一些变化,或增加了一些二级指标,但排名仍显示出较高的稳定性。将2015年和2013年(首次对50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排名)的排名进行比较发现,36个国家的排名发生了变动,其中大部分为2个位次或更微弱的变化。位次变动最大的国家如下:中国上升了8位,南非上升了7位,乌克兰下降了6位,智利和匈牙利分别上升了4位,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分别下降了5位,希腊、西班牙和土耳其分别下降了4位。其主要原因与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相关,且意味着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发生了真正变化,而不仅仅是排名方法或指标的变化。在4年的排名中,位列前十名的国家几乎未发生较大的变化。

(二)指标的高度关联性

“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另一大特点是排名指标的高度关联性,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2]。这意味着,各指标权重的适度变化不会对总排名产生重大影响。有趣的是,“互联”指标和“资源”指标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87。当两者互为因果关系时,其结果意味着高校积极与那些为其提供经费的部门开展联系。在微观层面上,高等教育的研发经费与科研产出的质量高度相关。2015“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将各国高等教育的表现与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比较。这一方面解决了人们对大学排名采用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评判系统的批判;另一方面,有助于发现高等教育系统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情况。

(三)数据的公开透明性

具有较高的透明度是保障排名质量的措施之一。“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数据全部来自第三方,有关排名的指标、方法等细节,任何人都可以通过U21官方网站查阅。具体来看,“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的数据主要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概览》(Education at a Glanc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的数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Scopus数据库的SCImago期刊信息分析平台、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评价指标全部采用第三方权威机构数据,保证了“U21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结果的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和可重复验证、国家政策导向和国际发展趋势,规避了因采用“自建数据库”指标数据而可能引发的排名结果缺乏公信力、透明性和不可重复验证的质疑。

注释:

①2012年,沙特阿拉伯和塞尔维亚未参加排名。

②以2014上海交通大学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依据,每个国家每有1所大学进入世界500强加100分,最后取加权平均数除以本国人口数。

参考文献:

[1]Universitas 21. About Universitas 21[EB/OL]. http://www.universitas21.com/about, 2015-06-03.

[2]Ross Williams, Anne Leahy, Gaetan de Rassenfosse, etc. U21 Ranking of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2015[EB/OL]. http://www.universitas 21.com/news/details/186/u21-ranking-of-national-higher-education-systems-2015, 2015-06-03.

系统指标 篇12

·插入损耗和带内波动;

·电压驻波比;

·端口 (系统) 隔离度;

·功率容限;

· 无源互调抑制。

其中互调抑制包括无源三阶互调、无源二阶互调和无源组合互调。下面对这些指标一一探讨。

1 插入损耗和带内波动

插入损耗和带内波动是所有室分器件的基本指标之一, 测试方法比较简单。把这两个指标放在一起的原因是这两个指标通常情况下是一同测试出来的。

插入损耗是指在器件输出端接收到的功率与输入端输入功率的比值, 计算公式为Li=- 10lg (Po/Pi) , Li为插入损耗, Po为输出功率, Pi为输入功率。

带内波动R是指器件该通路在其工作频段内信号上下起伏的范围, 由工作频带内插入损耗的最大最小值相减得到, 计算公式为R=Li, max-Li, min。插入损耗和带内波动的测试方法见图1。

网络分析仪校准完毕后将仪表1 口接待测通路的输入端, 2 口接待测通路的输出端, 其余端口均接标准负载。设置仪表频率范围为该通路的频率范围, 读取参数为S12 或S21 分别测试该通路的上下行插入损耗。通过仪表的marker功能可以在插损曲线上添加标记来读取最大插损值。同时打开statistic可以读取插损曲线的峰峰值p-p, 该值即为带内波动。

2 电压驻波比

电压驻波比也可叫做驻波比, 同样也是室分器件的基本指标之一。

POI的输出口和下一级设备连接时, 由于两级设备阻抗不能完全匹配, 电磁波在通过这一端面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波与入射波叠加之后就会形成驻波, 驻波电压峰值与谷值之比就是电压驻波比。电压驻波比与回波损耗意义相近, 只是电压驻波比是从电压角度考量的指标, 而回波损耗是从功率角度考量的指标。电压驻波比的计算公式略微复杂, 可记为RVSWR= (1 +|Г|) / (1 - |Г|) , Г 为反射系数, Г = (Z - Z0) / (Z + Z0) 其中Z为传输线阻抗, 而Z0为测试频点的阻抗。移动通信系统中传输线阻抗一般为50 Ω, 若某一频点阻抗正好为50 Ω, 则此频点阻抗完全匹配, 通过公式计算可得反射系数 Г = 0, 功率无反射, 驻波比RVSWR= 1。根据公式我们可以计算一下Z0= 0 和Z0=∞两种情况:Z0=0时, Г=1, 能量全反射;而Z0=∞时, Г=-1, 能量同样全反射。这两种情况下RVSWR=∞。上面计算的三种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三种状态:完全匹配、短路和开路。

电压驻波比的测试方法如图2 所示。

网络分析仪校准完毕后将仪表1 口接待测通路的输入端, 其余端口均接标准负载。设置仪表频率范围为该通路的频率范围, 读取参数为S11, format调为SWR (驻波比) , 同样也可以通过仪表的marker功能读取曲线上的最大值。

3 端口 (系统) 隔离度

端口 (系统) 隔离度测试方法、原理和插入损耗相似, 是指在器件某一输入端口接收到的功率与另一输入端口输入功率的比值, 计算公式为Iso= P - Po。

端口 (系统) 隔离度测试方法如图3 所示。

测试方法和插入损耗相似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一般隔离度指标都很高 (大于80 d B) , 而网络分析仪的默认设置状态下, 仪表底噪可能不到80 d B, 此时需要把仪表的中频带宽IF降低, 根据仪表性能调到合适值 (如1 k Hz) , 这样才能读取到正确的测试值。

4 功率容限

功率容限指标是近几年室分器件中新提出的指标, 该指标主要考察室分器件承受大功率的能力。功率容限的测试方法很多包括平均功率容限和峰值功率容限, 而平均功率容限又分为连续波测试和调制波测试。测试环境又分为常温测试和高温测试。对于生产企业来说, 严格的检测方法可以筛选出质量最好的产品, 在此, 本实验室通过大量测试数据给出一个较为严格的测试方法。

1) 环境温度:建议在50 ℃或更高的温度下进行测试, 高温环境更能模拟出线网中的实际环境也更容易造成器件内部打火等现象。

2) 波形:实际线网线路中传输的都是调制波, 所以建议使用载波测试。载波的数量越多则载波的联合峰均比越高, 测试条件越严酷;每个载波的带宽越窄, 该载波的功率谱密度就越高, 测试条件越严酷。考虑到3G和4G的调制波形带宽都很宽, 并不能提供较高的功率谱密度, 所以建议测试波形选用4 个频率连续的EDGE (增强型数据速率) 信号, 每个载波1/4 额定功率 (详见中国移动无源器件测试规范) 。

3) 测试频点:建议选择最大插损所在频点附近。

功率容限测试方法如图4所示。

信号源输出相应系统的调制波形, 经功率平台放大至要求功率并输入POI的相应待测端口。POI的输出端口接通过式功率计并接大功率负载, 加电加信号测试30 min, 通过式功率计检测系统电压驻波比的变化或者是否出现驻波告警 (门限1.5) 来判断是否有打火、烧毁等情况。

5 无源互调抑制

无源互调抑制指标是POI标准中最重要的指标, 该指标不仅包括了传统无源三阶互调的测试更是创新性的提出了无源二阶互调和无源组合互调两个新指标, 二阶互调和组合互调也可统称为系统间互调。该指标的提出提高了POI产品的准入门槛, 同时也暗示了对产品质量关注的重点所在。

互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系统的非线性造成的。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频率的信号通过一个非线性系统时就会产生互调。以两个不同频率的信号f1和f2为例, 当f1和f2同时输入一个非线性系统时会产生互调电平, 如在|f1±f2| 处会产生二阶互调, 在2f1- f2和2f2- f1处会产生三阶互调等。一般情况下, 随着互调阶数的增高, 互调电平会越来越小。互调分为无源互调和有源互调。因为POI是无源器件, 在其内部产生的互调均为无源互调。无源互调是由于材料的非线性和金属件的接触不紧密而产生的, 因而其无法像有源互调一样通过提高系统间隔离度来降低, 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测试系统间互调的重要原因。下面分类探讨无源互调的测试方法。

5.1 三阶互调

当f1和f2两个频率通过非线性系统则会产生互调电平, 而奇数阶 (如三阶、五阶、七阶) 互调频率很有可能落在本系统频段内, 从而对本系统内部的有用信号造成严重影响。随着阶数增高, 互调电平一般是降低的, 所以三阶互调一直都是无源器件关注的重点。由于三阶互调一般会落在本系统内, 单系统无源器件也是十分关注这个指标的, 所以测试方法相对成熟完善, 可直接通过购买无源三阶互调仪测试, 主流无源三阶互调仪操作也很简单。三阶互调测试方法如图5 所示 (所有连接线及器件均为低互调件, 系统残余互调小于- 170 d Bc) 。

将互调仪的输出端直接接在POI待测系统的输入端口, 在POI的各输出端口均接入低互调负载, 所有连线连接时均应使用力矩扳手按照N头:10 ~ 15 N;DIN型射频同轴连接器接头:15 ~ 20 N的力矩拧紧从而保证连接可靠, 连接完毕后即可对互调进行测试。互调仪一般提供了点频、扫频等多种测试模式供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在保证各系统隔离度没有问题的情况下, 可以仅在输出端接低互调负载、其余输入端口置空, 否则应在隔离度不够的端口加接大功率负载。

5.2 二阶互调

相比于三阶互调, 大多数生产企业和检验机构对二阶互调的概念要陌生得多。其实早在2G时代, 就有二阶互调的概念。GSM使用900 MHz/1 800 MHz双频段, 当f1、f2均在900 MHz时二阶互调电平f1+ f2有可能落在1 800 MHz造成寄生干扰, 但由于900 MHz处产生的二阶互调并不会落在1 800 MHz的使用频点, 所以二阶互调并没有开展大范围测试。但由于POI包含的通信频段众多, 二阶互调的影响就不可忽略了。某公司POI标准中列出了部分二阶互调干扰如表1 所示。

可见, 在POI系统中若二阶互调抑制无法做好, 会造成严重的系统间干扰。二阶互调的测试方法如图6 所示 (所有连接线及器件均为低互调件, 系统残余互调小于- 170 d Bc) 。

两个信号源产生对应频段 (CDMA800) 的CW (连续波) 信号经功放放大后合路并输入POI的测试端口, 受干扰频段所在端口 (移动DCS/ 联通SDR) 接频谱仪, 同三阶互调一样, 所有连线均应使用力矩扳手可靠连接, 连接完毕后设置频谱仪Res BW为10 Hz或更低, trace max hold, 根据两个信号源设置的频率计算出相应二阶互调电平所在频率并在频谱仪上读取互调电平。

5.3 组合互调

组合互调和二阶互调一样都属于系统间互调, 但组合互调的组合搭配非常多, 而且互调电平产生端口有可能是输入电平所在端口, 所以测试方法不仅需要类似于二阶互调的传输法测试同样也需要像三阶互调一样的反射法测试。某公司POI标准中列出了部分组合互调干扰如表2 所示。

以联通L1.8 加移动TD-F, 受干扰频段为联通LTE2.1 的组合互调为例, 搭建的传输法测试系统如图7 所示 (所有连接线及器件均为低互调件, 系统残余互调小于- 170 d Bc) 。

两个信号源产生对应频段 (联通L1.8、移动TD-F) 的CW信号经功放放大后分别输入POI的两测试输入端口, 受干扰频段所在端口 (联通WCDMA、电信LTE2.1 等) 接频谱仪, 所有连线均可靠连接, 连接完毕后设置频谱仪Res BW为10 Hz或更低, trace max hold, 读取相应频点的互调电平。

以联通L1.8 加移动TD-F, 受干扰频段为联通LTE1.8 的组合互调为例, 搭建的反射法测试系统如图8 所示 (所有连接线及器件均为低互调件, 系统残余互调小于- 170 d Bc) 。

测试方法同传输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 接联通LTE1.8 端口的功放中间需要串联一个双工器, 频谱仪通过双工器的另一端口读取相应的反射互调电平。

上一篇: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下一篇:主制造商-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