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指标

2024-07-26

重要指标(共11篇)

重要指标 篇1

岩爆是由于围岩应力差异导致裂缝发育形成的围岩结构在变形运动中其弹性贮能在时间上的非稳定释放和在空间上的非均匀释放的非线性动力失稳过程, 是围岩物理力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和围岩结构系统对外界扰动的动态响应[1]。岩爆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征兆, 发生过程短暂, 破坏性极大, 直接威胁着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2]。因此, 岩爆预测成为岩石力学及其工程界关注的重要课题。目前, 岩爆预测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方法和预测指标方面[1,2,3,4,5], 而针对预测指标重要性的研究尚未见有关报道。确定岩爆预测指标的重要性 (权重) 是岩爆预测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此, 本文在对国内外岩爆实录统计的基础上, 应用粗糙集理论对岩爆预测指标的重要性进行研究, 得到了各预测指标的权重。该研究内容对准确预测岩爆烈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岩爆预测指标及岩爆烈度分级

岩爆是围岩在应力、势能和围岩物理力学性质等三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脆性破坏而突然释放弹性能所造成的一种动力失稳现象。因此, 岩爆烈度与应力、能量和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有关。近年来, 学者们从文应力、岩性、能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岩爆判别法, 其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有以下三种:

1.1 应力系数P判别法[4]

应力系数P是指洞室的最大切向应力σθ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σc的比值。该判别法认为岩爆与应力有关, 应力系数P越大, 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烈度越大。

1.2 岩石脆性系数R判别法[1]

岩石脆性系数R是指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σc与抗拉强度σt的比值。该判别法认为岩爆与岩石的岩性有关, R越小, 说明岩石的脆性越大, 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烈度越大。

1.3 弹性能指数WET判别法[5]

弹性能量指数WET是指将岩石试件加载到 (0.8~0.9) σc, 然后再卸载到0.05σc时, 卸载所释放的弹性应变能ESP和耗损的弹性应变能EST的比值。该判别法认为岩爆的发生与能量有关, WET值越大, 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烈度越大。

实践证明, 采用单一的判别准则很难获得满意的预测效果。因此, 综合考虑多个判别指标是岩爆烈度预测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应力系数P、岩石脆性系数R和弹性能指数WET作为岩爆烈度预测指标, 岩爆烈度分级情况如表1所示。

2 粗糙集基本理论

粗糙集理论[6]是波兰学者Z.Pawlak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数据分析理论, 是用来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性知识的数学工具。目前, 该理论已被成功用于机器学习、决策分析、过程控制、模式识别与数据挖掘等领域[7]。本文将粗糙集理论应用于岩爆预测指标的重要性分析。

2.1 信息熵及条件熵

设U是论域, 对于U上的任一属性集合可看作定义在U上的子集组成的σ代数上的一个随机变量[8]。对于等价关系P在U上导出的划分为X1, X2, …, Xn, 则由其组成的σ代数上的概率分布为

其中, p (Xi) =XiU, i=1, 2, …n。信息源X的信息熵H (X) 可定义为

其中, 对数以2为底, 当p (Xi) 为0时, 则理解为0·log0=0。

等价关系Q在U上导出的划分为Y1, Y2, …, Ym, 由其组成的σ代数上的概率分布为

其中, p (Yt) =YtU, t=1, 2, …m。则已知信息源X时信息源Y的条件熵H (Y|X) 可定义为

2.2 知识约简

对于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 其中的知识并不是同等重要的, 甚至某些知识是冗余的。这些知识的存在不但会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会干扰人们做出正确决策。因此, 有必要在保持信息系统的决策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删除其中不相关或不重要的知识, 即知识约简。知识约简是粗糙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信息系统S中的一个条件属性a∈C, 是C相对于决策属性D不必要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条件属性C相对于决策属性独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于任意属性D都满足下式

C′哿C是C相对于决策属性D的一个约简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任意条件属性a哿C对于决策属性的重要性系数SGF (a, C-a, D) 可表示为

SGF (a, C-a, D) 的值越大, 说明条件属性a对于决策属性D越重要。

3 岩爆预测指标的重要性分析

根据前述分析, 取应力系数P、岩石脆性系数R、和弹性能量指数WET作为岩爆烈度预测的指标。对国内外岩爆预测资料进行统计[2,3], 得到岩爆的实测数据, 见表2。

3.1 岩爆实测数据离散化

实测数据大多是连续值, 而粗糙集理论的属性约简对象是离散数据表, 因此, 需要对岩爆实测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 使实测数据表转化为决策表。具体步骤如下:

注:岩爆烈度1到4对应于无岩爆、轻微岩爆、中等岩爆和强烈岩爆。

1) 将实测数据xit转化为标准化数据sit。由于各个指标的量纲和数量级不尽相同, 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因某些指标的数量级大而片面突出它们的作用, 因此, 需要对各指标的特征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为

式中:i=1, 2, …, 23;t=1, 2, 3;min (xt) 、max (xt) 分别为指标t实测数据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 将标准化数据sit转化为离散化数据zit。本文采用等距离划分算法对标准化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

式中:Q= (max (st) -min (st) ) /4为步长, min (st) 、max (xt) 分别为指标t标准化后数据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用式 (9) 、 (10) 对表2中的实测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 得到岩爆样本的决策表, 如表3所示。

3.2 决策表的属性约简

3.2.1 删除重复记录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表3中的记录3和4相同, 8和12相同, 13、14和16相同, 20和22相同。这里删除冗余记录22、16、14、12、4。删除重复记录并对剩余记录重新编号后的决策表如表4所示。

3.2.2 预测指标重要性计算

设由表4中的18个岩爆样本构成论域U={U1, U2, …, U18};由预测指标构成条件属性集C={C1, C2, C3}, 其中C1为应力系数P, C2为围岩脆性系数R, C3为弹性能量指数WET;决策属性D为岩爆烈度。

1) 按决策属性D={岩爆烈度}对U进行划分得:U/D={Y1, Y2, Y3, Y4}, 其中Y1={U3, U6}2, Y2={U2, U5, U9, U12, U15}5, Y3={U1, U7, U8, U10, U11, U14, U16, U18}8, Y4={U4, U13, U17}3, 其中下标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概率分布为:p (Y1) =2/18, p (Y2) =5/18, p (Y3) =8/18, p (Y4) 3/18。

2) 按条件属性C={C1, C2, C3}对U进行划分得:U/C={X1, X2, …, X15}, 其中X1={U1}1, X2={U2}1, …, X15={U17, U18}2。概率分布为:p (X1) =1/18, p (X2) =1/18, …, p (X15) =2/18。

将上述结果代入式 (4) 得

3) 去掉条件属性C1应力系数P, 按条件属性C23={C2, C3}对U进行划分得:U/C23={X1, X2, …, X11}, 其中X1={U1}1, X2={U2, U3}2, …, X11={U17, U18}2。概率分布为:p (X1) =1/18, p (X2) =1/18, …, p (X11) =2/18。

将结果代入式 (4) 得

由式 (8) 可得属性C1的重要性系数为

同理, 可得C2, C3的重要性系数分别为

对岩爆预测指标的重要性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可见, 在岩爆烈度预测的三个指标中, 弹性能量指数对岩爆烈度影响最大, 其次是应力系数, 最后是脆性系数。

3.3 实例验证

为检验上述岩爆预测指标的权重的准确性, 现选取西康铁路秦岭隧道DYK77+176段岩爆实录作为检验样本, 分别应用灰色归类模型 (模型1) 和加权灰色归类模型 (模型2) 对其预测, 实测数据及预测结果见表5。

可见, 在不考虑权重条件下, 即应用模型1的预测结果为中等岩爆;而考虑权重时, 即应用模型2的预测结果为强烈岩爆, 与实际情况相符。显然, 本文得到的岩爆预测指标权重准确, 符合工程实际。同时, 通过比较预测结果可以发现, 考虑权重与否将严重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4 结语

1) 在岩爆统计资料的基础上, 应用粗糙集理论对岩爆预测指标的重要性进行研究, 得到了预测指标的权重。

2) 在所选取的3个岩爆烈度预测指标中, 弹性能量指数对岩爆烈度影响最大, 其次是应力系数, 最后是脆性系数。

3) 通过实例验证了本文得到的预测指标权重的准确性, 同时得出考虑权重与否将严重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摘要:在岩爆统计资料的基础上, 应用粗糙集理论对岩爆预测指标的重要性进行研究, 得到了预测指标的权重。通过实例验证了本文得到的预测指标权重的准确性。分析表明:在所选取的3个岩爆烈度预测指标中, 弹性能量指数对岩爆烈度影响最大, 其次是应力系数, 最后是围岩的脆性系数;考虑权重与否将严重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岩爆,预测指标,重要性,权重

参考文献

[1]冯涛, 谢学斌, 王文星, 等.岩石脆性及描述岩爆倾向的脆性系数[J].矿冶工程, 2000, 20 (4) :18-19.

[2]刘金海, 冯涛, 袁坚.基于非线性灰色归类模型的岩爆预测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 1 (6) :821-824.

[3]白明洲, 王连俊, 许兆义.岩爆危险性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及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2, 12 (4) :65-69.

[4]王元汉, 李卧东, 李启光, 等.岩爆预测的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8, 17 (5) :493-501.

[5]Kidybinski A.Bursting liability indices of coal.Int.J.Rock Mech.Min.Sci[J].&Geomech.Abstr., 1981, 18 (6) :295-304.

[6]Pawlak Z, Busse J G, Slowinski R, et al.Rough set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5, 38 (11) :89-95.

[7]张文修, 吴伟志, 梁吉业, 等.粗糙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8]阎维明, 乔亚玲, 何浩祥.粗糙集理论在震害预测中的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 (3) :147-151.

重要指标 篇2

简历指标的重要性

你在没落的行业和在兴盛的行业做人事管理专员,获得的报酬、稳定度以及硬件设施等能一样吗?这告诉我们撇开行业而只考虑职位的思想绝对是特错大错,对于行业的状况我们又该通过什么标准进行衡量?只要懂得评定行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即可,至于十年、二十年后的情况连业内人士也不知道,就算是企业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任何产品在明天都可能被其它产品取而代之的。 所以重视实际状况即可就是了解行业现在到最近几年的情况,这里将提供几个方法帮大家确定较佳的简历目标,考虑简历目标需要兼顾行业和职业这两个因素。 第一,关注行业需求状况即可知道当前这种行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如果行业处于欣欣向荣的状态自然需要大量人才,招聘的人也多自然值得你投个人简历。你可以以一个较高的概率步入一个向上发展的行业,这充分地体现出行业供需指标的重要性。 第二,行业失业率状况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客观指标,像钢材生产行业的失业率很低,因为钢材的`价格低且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行业早已处于高度饱和的状况所以就不需要那么多的企业,难道还需要那么多的人吗?行业的不景气最终将导致部分钢材企业破产,所以这个行业的失业率可是很高的。 第三,行业总利润以及利润率可是衡量行业业绩的直接指标,总利润连续两三年增长,还有利润率也很高说明这是一个暴利行业,投简历到这样的行业可是具有获得高薪的可能性。

重要指标 篇3

关键词:系统重要性;银行;指标法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9004809

一、引言

每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会伴随对金融监管的反思与改进。本次金融危机中,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塌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危机的经验教训让人们认识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SIFIs)“负外部性”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因其规模巨大、与其他机构广泛关联,其倒闭会造成巨大的风险外溢效应,对整个金融系统甚至实体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是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

2009年4月,G20伦敦峰会首次提出要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根据G20的要求,金融稳定委员会协同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评估方法和监管措施作出了一系列有成效的工作。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首要问题就是评估和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目前,监管当局以及学术界已经提出了各种评估方法,但其评估方法的准确性还有待考证。评估方法的准确性会对监管政策的效果产生影响,过高或过低评估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都会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

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动态及国际比较

1.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国际动态

虽然BASEL III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强化了微观审慎监管,还建立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但BASEL III提出的措施还不足以解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产生的问题。SIFI监管框架建立以及政策措施的提出主要由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牵头,并联合巴塞尔委员会(BIS)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完成。FSB负责制定监管政策框架,包括政策目标、指导原则以及监管措施的关键特征,而SIFI的识别措施及相应附加要求则由BIS研究制定,并对附加要求的影响进行分析。

目前,SIFI监管框架已经初步建立,明确政策目标为降低SIFI的系统性风险与道德风险。由于全球性大型金融机构在危机中造成的影响重大,引发全球性危机蔓延,从而对于它们的监管更加迫在眉睫。2011年11月,BIS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与附加资本吸收要求》,提出了G-SIBs的评估方法与附加资本吸收要求,以降低G-SIBs的系统性风险[1]。BIS认为,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应以全球性银行的倒闭对全球金融系统以及全球经济造成多大影响来衡量,而不是以银行倒闭的可能性来衡量。因而,BIS评估G-SIBs是根据影响系统重要性的银行特征对银行进行打分确定系统重要性评分,再利用聚类方法以及监管判断来确定G-SIBs。选择的特征指标共分为五类:规模、关联性、可替代性、跨境业务量和复杂性。根据指标法,FSB初步确定了并于2011年11月4日公布了29家G-SIBs的名单,并实施了更高的附加损失吸收要求。这一监管措施的过渡期安排为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年底,2019年1月1日正式生效。

FSB也提出了SIFI的有效处置框架,并对G-SIBs的母国提出了要求,以降低其道德风险。

2011年7月,FSB发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政策建议和时间(咨询意见稿)》,提出了一揽子全面的政策措施以提高监管当局处置SIFI的能力以防止系统性危机[2]。FSB提出处置SIFI的有效措施可分为三类:第一,将整个SIFI作为持续经营业务出售给新股东;第二,当SIFI某些部分出现危机时,将系统重要性或具有特许权价值的业务或功能分离出来甚至出售;第三,通过债务重组调整SIFI的资本结构。

2.各国监管当局系统重要性监管的发展动态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均认识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危机产生及扩散过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推进BASEL III的同时,也纷纷确定了各自国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与措施。

美国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也是在危机中损失最惨重的,因而在危机之后最先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在2010年签署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中,对系统性重要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差别处理[3]。任意银行控股公司或者在美国有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只要总资产超过500亿美元都将被视为SIFI。任何非银行金融机构(至少85%的资产或收入属于金融业务),只要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FSOC)认为其会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都会被视为SIFI。非银行SIFI将也会受到美联储的监管,而外资SIFI将会受到更严格的审慎监管标准,但会考虑国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法案》规定美联储必须基于SIFI的规模和复杂性对其采取更高的审慎监管标准,包括资本和流动性要求、杠杆率限制、集中度限制和处置计划要求。美联储还有权对SIFI建立附加监管标准,包括紧急资本要求和短期债务限制。

英国金融服务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FSA)于2009年10月发布报告提出对SIFI的监管建议[4],包括:(1)对“大而不倒”银行实行“银行税(living will)”;(2)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实行资本和流动性附加要求;(3)建立能够自给自足的附属机构,若不能则实行资本附加要求;(4)使用中央交易对手(Central Counterparty,CCP)结算、实行更高的资本、保证金和抵押要求,减少银行的关联性。此外,英国银行独立委员会主席John Vickers于2011年9月提议:若零售银行的风险权重资产超过GDP的3%,则被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其损失吸收能力的要求应至少是风险权重资产的17%—20%,其中至少10%是资本,其余7%—10%需是能在处置时吸收损失的长期无担保债务,即所谓的“自救债券(bail-in bond)”。这一提议将于2019年初最终完全执行。

瑞士是最早将SIFI监管付诸实践的国家之一。2011年9月,瑞士国会通过了“大而不倒”问题的一揽子计划,专门决定SIFI的资本监管要求,并于2012年3月1日正式生效。这一揽子计划包括: (1)SIFI的资本缓冲为风险加权资产的8.5%,其中至少5.5%必须是普通股核心资本,剩下的3%可以是或有可转换资本(Contingent Convertibles,CoCos),即当银行普通股核心资本降到7%以下时,CoCos可转换为普通股核心资本;(2)瑞士两大银行瑞士信贷和瑞银集团必须持有10%的普通股核心资本;(3)SIFI还需要风险加权资产6%的“累进部分(progressive component)”,全部由CoCos组成。不同资本缓冲中的CoCos和此部分中的CoCos在普通股核心资本低于5%时则可转换。

2011年4月27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增强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有效性提出了指导意见。银监会指出将从市场准入、审慎监管标准、持续监管和监管合作几个方面,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指导意见》提出在最低资本要求之上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实施1%(暂定)的附加资本要求,新的资本监管要求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行,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在2013年年底前达标。此外,《指导意见》还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提出了五条指导意见。

三、评估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指标法

从直观上,中国银行业中四大国有银行因其规模巨大,具有显著的系统重要性。然而,仍有必须建立评估银行系统重要性的指标法,这具有两点作用:第一,指标法可以追踪银行现行的系统重要性来源,激励银行实现系统重要性的目标,即减小其系统性风险;第二,指标法可以追踪银行系统重要性的发展趋势,在银行业长期发展和指标法更新中,去正确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实现差别监管。本文在BIS评估G-SIBs系统重要性指标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可观察的银行指标,建立识别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指标法。根据修改的指标法,研究了危机前后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发展变化以及现行的系统重要性水平。

1.指标的选择与模型的建立

中国银监会在《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主要考虑规模、关联性、可替代性和复杂性等指标,即剔除了G-SIBs评估方法中的跨境业务指标。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对G-SIBs评估方法进行了修改,建立了中国系统重要性的评估方法。各指标类的意义和子指标的选择如下:

(1)规模:银行的规模是其系统重要性的重要特征。银行的规模越大,其倒闭时引起的潜在损失越高,其他银行不可能有能力完全替代它的业务,也会对银行业的信心带来负面影响。在G-SIBs规模指标类,仅包含一个指标,即BASEL III中杠杆率定义中的总风险暴露:表内资产+表外资产。本文选择表内总资产代替这一指标,原因有两点:第一,中国银行业表外资产规模较小,仅表内总资产即可反映出银行的规模水平;第二,总风险暴露需要利用信用风险转换因子将表外资产转化为表内资产进行计算,计算的准确性会影响指标法的实践操作。银行i在时刻j的总资产记为ASSETit。

(2)关联性:银行的关联性能够传染风险而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危机中的银行没有能力偿付债务,通过金融网络传染风险,从而增加其他银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在G-SIBs关联性指标类,包含3个指标:金融系统内资产、金融系统内负债和批发融资比例。其中,批发融资比例=(总负债-零售融资)/总负债,为反映银行通过批发融资市场从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的程度。所谓零售融资,就是零售存款和零售客户持有的债券之和。总负债与零售融资之差并不一定能反映出从其他金融机构的批发融资。所以,本文的关联性的指标类中仅包含金融系统内资产与金融系统内负债两个指标,分别记为ASSETINit和LIABINit。其中,金融系统内资产包括资产负债表上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三项;金融系统内负债则包括资产负债表上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三项。

(3)可替代性:BCBS认为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与其提供金融服务的可替代性是负相关的。提供关键性金融服务的银行倒闭不仅会引起客户寻找相同服务的不便,也会造成服务缺口和市场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加其他银行危机的程度。G-SBIs可替代性指标类包含3个指标:托管资产、结算清算额和承销交易的价值。这三个指标反映了银行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关键性服务的重要性。然而,从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看,银行提供的关键性功能是信贷服务,所以本文使用两个从银行报表中可获得的指标代替,即企业贷款及垫款和个人贷款及垫款,分别记为LOANCORit和LOANHHit。

(4)复杂性:一家银行的业务类型或者组织结构越复杂,当其倒闭时,处置的成本越高,时间也越长。G-SIBs复杂性指标类中包含三个指标:场外衍生品名义价值,LEVEL3资产和交易性资产与可供出售资产。对于中国银行业,衍生品资产规模较小,根据16家上市银行2010年报,衍生品资产占总资产的平均比例为0.15%,并且LEVEL3资产没有可获得的数据,因而将这两个指标剔除。本文将交易性资产与可供出售资产分开作为两个子指标来反映中国银行业的复杂性,分别记为TRADEit和SALEit。

(5)国民信心:本文借鉴Brmer和Gischer的思想,提出将国民信心作为评估国内系统重要性的指标之一[5]。该指标反映银行倒闭时对国内公众信心造成的影响,使用储蓄存款来表示这一指标,记为SAVINGSit。一家银行所拥有的储蓄存款越多,其系统重要性越高,其倒闭越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可能引发银行挤兑从而导致系统性危机。

重要指标 篇4

关键词:体育课,学生,学力

“学力”, 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综合指标, 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 以及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综合能力。学力一词早见于唐代范成大的诗中, 诗云:“学力根深方蒂固”, 当时学力有学术造诣之意。学力是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主要体现, 更是人的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学生的学力内涵主要是指学生借助一定的教育环境和能力、积极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自我获取、自我构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态度、知识和能力的总和, 核心是学生积极、自主、创造性的思维。

一、体育课中学生的学力特征

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必备的体育、健康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必要的从事体育锻炼、娱乐、卫生保健的技术、技能和方法, 培养体育的兴趣、爱好, 形成良好的健康和体育锻炼的习惯, 增强并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冶情操,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而体育课也是教师借助一定的场地、器材, 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让学生进行身体实践、锻炼, 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所以在这里体育教学是培养一个人终身体育的原动力。

体育课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学力, 首先要得从掌控体育课的特点入手, 体育课具有如下特点:

1. 体育课既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保

健方面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又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是一种教、学、练合一的课。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 必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所以体育课是一种以练为中心的教学综合的课。

2. 由于体育课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基

础和水平直接联系的, 而学生又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 所以在体育课中, 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区别对待,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3. 由于体育课需要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和

活动, 学生进行身体练习既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 又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评价, 客观上要求进行各方面的交往, 是一种交往多样性的课。

4. 体育课的一项特殊的任务是促进学生

的机体活动, 增进健康, 提高身体活动能力, 这就需要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促进机体代谢加强, 所以体育课中学生要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 是一种需要消耗相当体力的课。通过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特点, 我们不难发现体育课的学力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通过身体练习形成自我获取, 自我建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第二, 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学力, 使其知识、技术、技能得到发展, 并能灵活地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践中, 使学生学有所用。第三, 在体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不断创新, 不断超越, 从而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体育课中发展学生学力的必要性

1. 体育教材独特性的需要

居里夫人曾说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因此学生全面良好的素质和学力的形成, 就需要身心俱进, 要有充沛的体力, 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 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集中的注意力。

2. 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现代科技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生活、工作各个方面, 学习成为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需要。学力也越来越成为每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具有一定学力的人才是未来社会发展最需要的。

3. 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

终身体育思想来源于终身教育观念和注重个体的文化观念, 它的形成、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的产物,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体育教学虽然有一定的连续性, 但按照终身体育的要求始终存在着一定差距, 学生将来不能总是机械地再现教师所教的动作, 也不可能按照教师所传授的有限的几个运动技术去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各种运动问题。学生毕业后, 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而参加新内容的体育活动。而终身体育的思想, 要求一个人始终应把体育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可事实上, 毕业生并不都具备这种要求, 如何使体育运动贯穿终身, 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学阶段, 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一定学力, 并能解决实际运动问题的一代新人。

三、体育课中提高学生的学力的方法和手段【以水平四, 障碍跑 (活动障碍物) 的教学设计为例】

1. 准确定位, 为学生学力的建构确立思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通过学习障碍跑的各种技术, 让学生学会一种运动技能,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心理障碍的品质、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终身体育的意识。确保“阳光体育”思想落到实处, 使学生健康成长。

2. 正确引导, 为学生学力的增强搭建平台

1) 使学生了解越过活动障碍物的技术动作及与越过固定障碍物的区别。

2) 使学生能在快速跑动中, 运用合理的技术动作越过活动障碍物。

3) 使学生掌握学习技术动作的基本过程, 引导学生建构技术技能的知识体系, 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自主的创造性思维。

4) 提高学生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 辨析教材, 为学生学力的作用找准目标

障碍跑是在跑的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越过若干个障碍的运动项目, 指跑过、跳过、跨过、穿过、绕过、爬过、翻过、滚过、钻过各种障碍物。练习障碍跑能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 增强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学习障碍跑能在跑的过程中对各种障碍物有准确的判断, 运用合理的方法越过障碍, 既要控制跑的节奏, 又要有征服障碍物的勇气, 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深有体会。然而学生在障碍跑学习中对障碍物的心理恐惧影响着学生掌握障碍跑的各个技能, 那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消除对障碍物的恐惧是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心愿。因而本人把障碍跑教材的教学中, 设计各种活动的障碍物,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障碍跑的各项技术, 从而使学生在练习中排除心理障碍, 感受到障碍跑的乐趣, 从而学会一种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 因材施教, 为学生学力的提高增加信心

由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加重, 加之学校怕体育课上出现伤害事故, 一些相对较危险的项目 (如单、双杠, 跳箱, 铅球等) 都被隔置在一边, 体育老师上课也是只求一个平安, 这些直接导致了学生体质的严重下滑, 从而学生的运动、应变能力也比较差。特别是目前初三学生, 由于面临中考, 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更大, 常常表现出烦躁, 遇事缺乏耐心和信心, 他们迫切的需要调节情绪, 给自己树立一个战胜挫折的信心。通过障碍跑的学习, 让学生在不断克服运动难度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从而以从容的心态和良好的素质走向中考。

5. 科学手段, 为学生学力的发挥创设机会

练习方法主要采用设置各种活动的障碍物, 首先穿过摆动的长绳, 摆动速度由慢到快, 接着绕过左右摆动的秋千, 摆幅由小到大, 然后越过前后摆动的秋千, 最后跳起, 击到悬挂的球, 让每一名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 尝试实践, 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穿越障碍的方法, 同时针对学生理解力迅速增强的特点, 让学生充分挖掘潜能, 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障碍, 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6. 合理评价, 为学生学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

最好的学习动机, 莫过于对于学科本身的兴趣和由于发现所产生的兴奋感和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 我更加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学生的学离不开老师的教, 而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无疑是一个催化剂,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常规教学, 障碍跑教学一般采用固定的障碍跑, 而本课通过移动的障碍跑, 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并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掌握越过不同的移动障碍跑的技术动作,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 然后稍加提示, 使各小组学生自主而深入的研究各个不同障碍跑之间的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来组合这些障碍物, 使自己能在快速跑动中, 合理地越过各个障碍, 并在比赛过程中, 体验成功的乐趣, 从而把运动中克服障碍的经验, 运用到平常的生活中, 这是本节课的价值所在。

四、通过以上课例说明, 体育课中提高

和发展学生的学力得从课的指导思想、目标制订、教材分析、科学评价等诸方面考虑, 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 体育教学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和人的发展规律, 研究和把握好不同年龄和不同学习阶段学生不同的学力程度、要求;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前后阶段学力发展的联系性和渗透性, 前阶段为后阶段发展打好基础, 留有余地,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规律;还要按照一定的学力程度系列, 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这样才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念宏.《教育学词典》.北京出版社, 1987

环氧树脂的粘度是重要指标之一 篇5

环氧树脂的粘度是重要指标之一

环氧地坪的黏度:环氧树脂的黏度是环氧树脂实际使用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环氧地坪软化点:环氧树脂的软化点可以表示树脂的分子量大小,软化点高的分子量大,软化点低的分子量小。低分子量环氧树脂软化点小于50摄氏度聚合度小于2,中分子量环氧树脂软化点50至95摄氏度聚合度2至5;高分子量环氧树脂软化点大于100摄氏度聚合度大于5。

环氧地坪中氯的含量:氯含量是指环氧树脂中所含氯的物质的量,包括有机氯和无机氯。无机氯主要是指树脂中的氯离子,无机氯的存在会影响固化树脂的电性能。树脂中的有机氯含量标志着分子中央起闭环反应的那部分氯醇基团的含量,它的含量应尽可能地降低,否则也会影响树脂的固化及固化物的性能。http://洁达涂料

重要指标 篇6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农业科技服务;供需有效对接;重要度识别;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6-0112-05

引 言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历来备受关注和重视,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将其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农业部相继出台一系列强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促进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国家还投入大量资源推广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推动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3年46%到2013年55%的巨大飞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同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扩展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也暴露出了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供需对接缺乏有效性是其突出表现形式之一。如何破除障碍因素,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

现有研究多从体制改革、制度建设等宏观角度出发,分析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措施[24],对实践活动具有方向性的指引作用,但供给主导的思想降低了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也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只有以需求为主导,才能保证供给的有效性。目前,中国农业科技服务在供给和推广等方面仍广泛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矛盾[5,6]。针对此问题,石绍宾认为“自下而上”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模式比“自上而下”式的政府供给模式更有利于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不足问题[7];陈建新以镇海为例,提出以供需协同效应和价值贡献水平为目标,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构想[8];姜参等提出以用户为核心,从机构设置、职能设计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9];王春瑜提出从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出发,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推广模式,以满足新时期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10]。以上都肯定了建立有效的供需对接机制对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的意义,也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扩大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对接有效性的措施,但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供给模式创新、机构体制建设等宏观层面,缺乏微观层面的分析,很难保证其作用效果的充分发挥。

实际上,农业科技服务的认知水平、成本价格、供需对口等农业科技服务的供需对接有效性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供需对接有效性不仅体现在需求得到质和量的满足,还体现在供给得到广泛、高效的应用,最终实现供需双方满意。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供给投入产出效率、需求满足程度等角度,从微观层面分析影响农业科技服务供需有效对接的因素和指标,并对指标进行重要度识别和敏感性分析,进而根据指标分析结果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对接有效性的对策措施。所提出的农业科技服务供需有效对接方法以需求为主导,以供需对接有效性为目标,同时兼顾供需双方的诉求,更贴近实际情况,从而保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对构建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一、影响因素及指标选取

需求主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供需有效对接的基本前提,农业科技服务的研发和供给都必须瞄准需求,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为根本目标,并在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这就要求供给方及时掌握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动态,根据需求类型、规模等基本特征量身研发合适的服务产品,同时做好服务产品信息宣传工作,使广大用户及时准确了解相关服务产品,并根据自身需求实际进行选择。因此,供需对接有效性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需求特征、供给特征和信息认知。

需求是农业科技服务供需有效对接的根本前提和目标导向,需求特征决定了有效农业科技服务所必须达到的要求,农业科技服务产品与需求特征越是吻合,供需对接就会越有效。需求特征包括用户自身条件、农业生产方式等,选取用户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机化水平为衡量指标;供给是农业科技服务供需有效对接的又一决定性因素,农业科技服务产品供给的类型、数量、价格等直接关系着用户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程度,选取专家团队规模、产品服务覆盖率、产品服务价格为衡量指标;信息认知则是沟通需求和供给的桥梁,包括用户对供给信息的认知以及供方对用户需求信息的认知,只有准确全面地掌握信息,才能够做出正确有效的选择,选取需求信息认知(供方对需求信息掌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和供给信息认知(用户对供给信息掌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衡量指标。

通过以上分析,选取用户文化程度、农机化水平、人均收入等8项指标,对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对接有效性进行衡量,具体见表1。

二、指标重要度识别

从系统角度,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对接有效性受需求特征、供给特征和信息认知等多因素影响,且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存在差异,其相应的政策效果也不尽相同,需要进行科学甄别。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赋权法对指标重要度进行识别,灰色关联度能充分挖掘各项指标的信息,并体现决策者的直观判断,主成分分析在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指标信息的条件下能通过指标归类产生一系列互不相关的综合性指标。

(一)指标主成分分析

对指标观测值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变量,根据指标累计贡献率,经线性变换对指标进行聚集得到主成分集合,使高维数据得到最佳简化,指标相关性得到消除,同时不会影响对系统的真实反映。其主成分分析模型为:

(二)指标权重系数计算

设第i个主成分的权重系数为wi,则线性组合C=∑mi=1wiFi为全体指标的综合指标。为更客观反映指标信息,设主成分的权重系数wi为:

(三)灰色关联度计算及指标集选择

根据主成分分析客观计算得到的所有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得到K个样本城市的综合指标,将其作为参考序列,记为(C(1),C(2),…,C(K));将指标j的标准化值作为比较序列,记为(Z(1)j,Z(2)j,…,Z(K)j);计算比较序列和参考序列的关联系数矩阵,并以此计算指标的灰色关联度为:

式中:ρ为分辨系数,取值区间为(0,1),通常取ρ=0.5,关联度Rj反映了第j个指标与参考序列的相似程度。关联度越大说明相似度越高,即第j个指标对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对接的有效性影响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关联度排序识别各指标的重要度。

三、实例应用

本文选取陕西安康和汉中的汉阴、石泉、宁陕等15个样本地区进行指标重要度识别,数据来源于《安康统计年鉴2012》、《汉中统计年鉴2012》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相应处理。样本指标值见表2。

可见,在影响农业科技服务对接有效性的8项指标中,需求信息认知、产品服务覆盖率和产品服务价格具有较高的重要度,与供需对接有效性综合指标的关联度均达到0.7以上,用户文化程度、农机化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的重要度相对较低。

在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时,可将资源更多投入到需求信息认知、产品服务覆盖率和产品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建设,加强调研工作,全面了解用户对农业科技服务产品的具体需求,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产品的研发工作,为用户提供更多合适的选择,同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服务的补贴力度和范围,减小用户的成本负担,这样可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对接的有效性,同时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四、结 论

供需有效对接是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率和效益的重要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供需有效对接必须以用户需求为主导。本文从微观层面分析供需对接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建立指标衡量供需对接的有效性,通过指标重要度识别对指标进行排序,从中筛选出显著影响供需对接有效性的指标集,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政策措施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能更好地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产出效率以及用户需求满足程度。

参考文献:

[1] 民进中央.关于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提案[EB/OL].[20090716].中国政协新闻网.

[2] 杨绍营.锦州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战略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23.

[3] 吴永宁.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J].科技与产业,2013,13(8):6769,134.

[4] 李海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201204.

[5] 邵文珑.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均衡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6] 樊英,李明贤.洞庭湖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研究[J].武陵学刊,2012,37(2):4146.

[7] 石绍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基于公共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9(3):9498.

[8] 陈建新.新时期农业科技供需对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5.

[9] 姜参,靖飞.江苏农业技术服务供给与需求现状分析——基于2010年和2011年农户调查数据[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1820.

[10] 王春瑜.探讨新时期农业技术供需对接[J].才智,2012(32):47.

(一)指标主成分分析

对指标观测值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变量,根据指标累计贡献率,经线性变换对指标进行聚集得到主成分集合,使高维数据得到最佳简化,指标相关性得到消除,同时不会影响对系统的真实反映。其主成分分析模型为:

(二)指标权重系数计算

设第i个主成分的权重系数为wi,则线性组合C=∑mi=1wiFi为全体指标的综合指标。为更客观反映指标信息,设主成分的权重系数wi为:

(三)灰色关联度计算及指标集选择

根据主成分分析客观计算得到的所有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得到K个样本城市的综合指标,将其作为参考序列,记为(C(1),C(2),…,C(K));将指标j的标准化值作为比较序列,记为(Z(1)j,Z(2)j,…,Z(K)j);计算比较序列和参考序列的关联系数矩阵,并以此计算指标的灰色关联度为:

式中:ρ为分辨系数,取值区间为(0,1),通常取ρ=0.5,关联度Rj反映了第j个指标与参考序列的相似程度。关联度越大说明相似度越高,即第j个指标对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对接的有效性影响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关联度排序识别各指标的重要度。

三、实例应用

本文选取陕西安康和汉中的汉阴、石泉、宁陕等15个样本地区进行指标重要度识别,数据来源于《安康统计年鉴2012》、《汉中统计年鉴2012》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相应处理。样本指标值见表2。

可见,在影响农业科技服务对接有效性的8项指标中,需求信息认知、产品服务覆盖率和产品服务价格具有较高的重要度,与供需对接有效性综合指标的关联度均达到0.7以上,用户文化程度、农机化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的重要度相对较低。

在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时,可将资源更多投入到需求信息认知、产品服务覆盖率和产品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建设,加强调研工作,全面了解用户对农业科技服务产品的具体需求,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产品的研发工作,为用户提供更多合适的选择,同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服务的补贴力度和范围,减小用户的成本负担,这样可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对接的有效性,同时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四、结 论

供需有效对接是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率和效益的重要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供需有效对接必须以用户需求为主导。本文从微观层面分析供需对接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建立指标衡量供需对接的有效性,通过指标重要度识别对指标进行排序,从中筛选出显著影响供需对接有效性的指标集,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政策措施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能更好地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产出效率以及用户需求满足程度。

参考文献:

[1] 民进中央.关于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提案[EB/OL].[20090716].中国政协新闻网.

[2] 杨绍营.锦州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战略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23.

[3] 吴永宁.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J].科技与产业,2013,13(8):6769,134.

[4] 李海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201204.

[5] 邵文珑.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均衡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6] 樊英,李明贤.洞庭湖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研究[J].武陵学刊,2012,37(2):4146.

[7] 石绍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基于公共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9(3):9498.

[8] 陈建新.新时期农业科技供需对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5.

[9] 姜参,靖飞.江苏农业技术服务供给与需求现状分析——基于2010年和2011年农户调查数据[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1820.

[10] 王春瑜.探讨新时期农业技术供需对接[J].才智,2012(32):47.

(一)指标主成分分析

对指标观测值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变量,根据指标累计贡献率,经线性变换对指标进行聚集得到主成分集合,使高维数据得到最佳简化,指标相关性得到消除,同时不会影响对系统的真实反映。其主成分分析模型为:

(二)指标权重系数计算

设第i个主成分的权重系数为wi,则线性组合C=∑mi=1wiFi为全体指标的综合指标。为更客观反映指标信息,设主成分的权重系数wi为:

(三)灰色关联度计算及指标集选择

根据主成分分析客观计算得到的所有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得到K个样本城市的综合指标,将其作为参考序列,记为(C(1),C(2),…,C(K));将指标j的标准化值作为比较序列,记为(Z(1)j,Z(2)j,…,Z(K)j);计算比较序列和参考序列的关联系数矩阵,并以此计算指标的灰色关联度为:

式中:ρ为分辨系数,取值区间为(0,1),通常取ρ=0.5,关联度Rj反映了第j个指标与参考序列的相似程度。关联度越大说明相似度越高,即第j个指标对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对接的有效性影响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关联度排序识别各指标的重要度。

三、实例应用

本文选取陕西安康和汉中的汉阴、石泉、宁陕等15个样本地区进行指标重要度识别,数据来源于《安康统计年鉴2012》、《汉中统计年鉴2012》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相应处理。样本指标值见表2。

可见,在影响农业科技服务对接有效性的8项指标中,需求信息认知、产品服务覆盖率和产品服务价格具有较高的重要度,与供需对接有效性综合指标的关联度均达到0.7以上,用户文化程度、农机化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的重要度相对较低。

在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时,可将资源更多投入到需求信息认知、产品服务覆盖率和产品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建设,加强调研工作,全面了解用户对农业科技服务产品的具体需求,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产品的研发工作,为用户提供更多合适的选择,同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服务的补贴力度和范围,减小用户的成本负担,这样可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对接的有效性,同时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四、结 论

供需有效对接是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率和效益的重要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供需有效对接必须以用户需求为主导。本文从微观层面分析供需对接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建立指标衡量供需对接的有效性,通过指标重要度识别对指标进行排序,从中筛选出显著影响供需对接有效性的指标集,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政策措施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能更好地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产出效率以及用户需求满足程度。

参考文献:

[1] 民进中央.关于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提案[EB/OL].[20090716].中国政协新闻网.

[2] 杨绍营.锦州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战略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23.

[3] 吴永宁.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J].科技与产业,2013,13(8):6769,134.

[4] 李海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201204.

[5] 邵文珑.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供需均衡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6] 樊英,李明贤.洞庭湖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研究[J].武陵学刊,2012,37(2):4146.

[7] 石绍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基于公共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9(3):9498.

[8] 陈建新.新时期农业科技供需对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5.

[9] 姜参,靖飞.江苏农业技术服务供给与需求现状分析——基于2010年和2011年农户调查数据[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1820.

上市公司几个重要指标的分析 篇7

每股收益是综合反映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可以用来判断和评价管理部门的经营业绩。每股收益所涵盖的信息, 有助于对公司未来的股利政策和股价走势做出预测, 从而做出“买———卖———持有”的决策。因此, 每股收益具有预测价值和决策有用性。人们一般视其为公司能否成功地实现利润目标的计量标志。

对股东来说, 利润是一个综合性的盈利概念, 它反映了由债权人、优先股和普通股股东投入资源所形成的公司资产的投资收益。然而, 债权人和除普通股股东以外的投资者在这块盈利中可以享有的部分只是一个固定的金额。根据他们与公司的契约关系, 公司债券与优先股股票通常都规定了利息率和股利率, 而这些固定的投资收益正是投资这些有价证券的投资者所期望得到的。就普通股而言, 其剩余权益往往在盈利下降时首先遭受损失, 而当盈利上升时只能获得剩余收益。因此, 如果债权人和优先股的投资收益能够确定, 则每股收益便能比较恰当地反映收益的增加或减少。

因此, 该指标实际上是对普通股收益的描述, 我们应当对所有优先证券如公司债券和优先股股票等所产生的投资收益, 从公司的盈利中扣除, 以便得到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投资收益。其中, 债券持有者的利息早就作为一项费用在确定利润时扣除, 所以, 接着需要调整的是将属于优先股股东的股利从税后利润中减去, 以便确定属于普通股股东的盈余。由此, 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 (税后利润-优先股股利) ÷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在分析每股收益指标时, 应注意公司利用回购库存股的方式减少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使每股收益增加。另外, 由于企业将盈利用于再投资, 派发股票股利或配售股票, 就会使企业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增加, 这样将会大量稀释每股收益。在分析公司公布的信息时, 应注意区分其公布的每股收益是按原始股股数还是按完全稀释后的股数计算的, 以免受到误导。投资者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如果过分依赖每股收益指标, 则可能会忽略对企业成长性和其他方面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运用每股收益这一财务指标, 需要了解其主要用途。 (1) 它通常在各公司之间的业绩比较中被广泛地运用。例如, A公司每股收益为1.75元, 而B公司为1.25元。因为公司之间业绩的差异可以通过对其每股收益之间的差异分析加以解释, 所以, 人们一般会认为A公司比B公司更具盈利能力, 或者投资于A公司比投资于B公司更为值得。 (2) 每股收益通常结合公司的其他每股指标而被运用。例如, 市盈率指标就是以股票的每股市价除以每股收益。 (3) 人们在分析股利发放率时, 也经常引用每股收益指标。股利发放率为每股股利分配额与当期的每股收益之比。

每股收益一般会在会计报表中列出。此指标越大, 则盈利能力越强, 股利分配来源越充足, 资产增值能力越强。

二、每股股利

每股股利是公司股利总额与流通股股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股利=股利总额÷流通股股数

每股股利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每一普通股获取的股利。每股股利指标越大, 则公司股本获利能力就越强;每股股利指标越小, 则公司股本获利能力就越弱。值得注意的是, 影响上市公司每股股利发放多少的因素, 除了上市公司获利能力以外, 还包括公司的股利发放政策。如果公司为了实现今后的扩大再生产, 就会现在多留公积金, 以增强公司发展后劲, 则当前的每股股利必然会减少;反之, 则当前的每股股利会增加。

股利总额是指扣除优先股股利后的数额。要注意每股股利与每股收益的区别。每股收益是公司每一普通股所能获得的利润。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往往不会全部用于分派股利, 因为公司的净利润必须根据国家规定以及董事会的决议, 扣除公积金、公益金、优先股股利以及保留盈余后, 才能派发股利。

对于为了赚取定期的现金股利的投资者来说, 他们期望能获得较多的现金股利。这部分股票持有者分为两类, 一类是短期投资者, 一类是长期投资者。对于短期投资者来说, 他们是为了获取近期的现金股利, 因而希望现金股利越多越好, 而很少也无需考虑其他因素。而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 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每股收益, 而每股股利为次之的考虑因素, 他们关心的是公司以后的发展前景, 而非现今能分得多少股利。

每股股利通常低于每股收益, 这是由于公司所获利润并不会全部用于支付股利。但有些年份, 每股股利也有可能高于每股收益。在某些年份, 公司经营状况不佳, 税后利润不足以支付股利, 或经营亏损无利润可分时, 按照规定, 为保持投资者对公司及其股票的信心, 公司还可按不超过股票面值的6%, 由历年积存的盈余公积金补足, 或在弥补亏损以后支付股利。这时每股收益为负, 但每股股利依旧存在。

对于股利支付, 主要采用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形式, 有时两种形式同时采用。此外, 公司还可以用资本公积派送股利。计算每股股利指标时, 一般应包括上述两种资金来源所形成的两种股利形式。

三、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 又称每股账面价值, 是公司净资产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计算公式为:

每股净资产= (股东权益总额-优先股股本) ÷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该项指标反映了发行在外的每一普通股所能分配到的公司账面净资产的价值。这里所说的账面净资产是指公司账面上的总资产减去欠债后的余额, 即股东权益总额。如果公司没有优先股, 则每股净资产就是股东权益除以普通股股数的商。如果公司有优先股, 则应将账面净资产减去优先股股本, 其余额才是普通股股东所能分配到的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指标反映每一普通股于会计期末在公司账面上到底值多少钱, 它与股票面值、发行价值、市场价值乃至清算价值等往往有较大差异。

对于投资者来说, 每股净资产是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利用该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 可以衡量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 估计其上市股票或拟上市股票的合理市价, 判断股票投资风险的大小。比如在公司性质相同、股票市价相近的条件下, 某一公司股票的每股净资产越高, 则公司发展潜力与其股票的投资价值越大, 投资者所承担的投资风险越小。但是, 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市场投机气氛较浓的情况下, 每股净资产指标往往不太受重视, 投资者特别是短期投资者更注重股票市价的变动, 有的公司的股票市价低于其账面价值, 投资者会认为这个公司没有发展前景, 从而失去对该公司股票的投资兴趣;如果市价高于其账面价值, 而且差距较大, 投资者会认为公司前景良好, 因而甘愿承担较大的风险购进该公司股票。

四、市盈率与市净率

1. 市盈率。

以市盈率的高低来评价股票投资价值的大小, 已成为我国股市的一种风气。对我国股市的发展而言, 这是一种进步。但其中涉及的几个问题, 投资者应予以注意。市盈率=每股股价÷每股收益, 其倒数即为股票投资报酬率, 因此, 用其衡量投资价值的大小是切实可行的。市盈率越小, 说明该股票越有投资价值;反之则无投资价值。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怎样的市盈率区域, 投资才是合理、可取的?我国股市中曾经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市盈率在25 (含25) 以下具有投资价值, 其依据是国外成熟股市的对应指标。这是一种机械的甚至可能是完全错误的观点。

以市盈率的高低来评价股票投资价值的大小, 投资者应注意以下三个因素: (1) 市盈率指标不能用于不同行业企业的比较, 充满扩展机会的新兴行业企业的市盈率普遍较高, 而成熟工业企业的市盈率普遍较低, 但这并不说明后者的股票就没有投资价值。 (2) 不要过分看重市盈率指标对投资价值评估的作用。市盈率是一个静态指标, 它只能说明单个时期的投资收益情况。而股票投资作为一种权益性投资, 具有长期性的特征, 对其投资价值的评价, 不仅要考虑到当期的投资收益情况, 还要考虑到以后时期的投资收益情况, 而市盈率指标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3) 市盈率指标还必须与股票的风险水平结合考虑。风险高的股票, 收益率要求也会相应较高, 反映在市盈率上,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应该比别的股票更低。因此, 在不同风险的股票之间做出投资选择时, 不能只考虑市盈率指标。此外, 为了进一步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 还必须把市盈率与资本利润率结合起来考虑。

2. 市净率。

获得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财务金融学家哈里·马科维茨教授认为:“股票净值是股市投资最可靠的指标, 投资者更应注意股价与每股净值的关系 (市净率=每股股价÷每股净值) , 而不是人们通常所使用的股价与每股税后利润的关系 (市盈率=每股股价÷每股税后利润) 。”股票净值即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的合计, 它代表全体股东共同享有的权益, 也称净资产。股票净值是决定股票市场价格走向的主要因素。上市公司的每股内含净资产值高而每股市价不高的股票, 即市净率低的股票, 其投资价值高;反之, 其投资价值低。

3. 市盈率与市净率的比较。

从市盈率与市净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 两者的分子都是每股市价。市净率的分母是每股净资产 (净资产÷股本总量) , 它表明了投资者现在占有公司每1元的实有净资产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市盈率的分母是每股税后利润 (税后利润÷股本总量) , 它代表的是在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企业经营业绩稳定增长的情况下, 投资者从企业盈利中需要多长时间可收回投资。投资者根据市盈率预测未来所得, 要受公司经营业绩是否能稳定增长和公司年末盈利预测能否实现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限制。市净率则能够帮助投资者找到投资哪个公司能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高的回报。对于大的投资机构, 市净率比市盈率更能帮助其辨别投资风险。应该指出的是, 无论是市净率还是市盈率, 都不适用于短线炒作的决策。

进一步分析净资产与税后利润, 即可比较出市净率与市盈率哪个指标对投资分析更具价值。净资产是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逐年累积形成的, 它能真正代表公司的整体实力, 而税后利润只是对于一个年度经营业绩的总结。因此, 投资者如果仅注意到公司在某一年度的每股税后利润而忽视整体实力———净资产, 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并且股本结构可以人为地设计, 公司某年的每股税后利润也可以人为地放大或缩小, 但公司资金的实际投入产出却没有变。上市公司一般是各行业中经营业绩优秀的企业, 其净资产在一般情况下能保证稳定增长, 从这一层面上看, 市净率指标就更具决策价值了。

重要指标 篇8

1 收割机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安全性主要内容有:a) 各轴系、带轮、链轮、胶带、链条、传动轴和万向节等运动件及发热部件应有防护装置, 并应符合GB 10395.1的有关规定。排气管的出口位置和方向应保证驾驶员和其他操作者尽量少地接触有毒气体和烟雾;b) 收割台、驾驶台、粮箱、排草口、脱粒机体外壳、茎秆切碎机、茎秆夹持链、螺旋输送器检查口、加油口、排气管消声器出口附近等部位应有永久固定的安全标志;c) 使用说明书中应对有关安全注意事项进行说明;d) 方向盘 (若配有) 应合理配置和安装, 使操作者在正常操作位置上能安全方便地控制和操作机具, 且转向必须灵活、轻便, 不允许有卡滞、颤抖等不良现象出现;e) 制动装置必须能有效、牢靠地安全制动;f) 操作者坐在座位上 (若配有) , 手或脚触及范围内不应有剪切或挤压等危险部位;g) 维修和保养必须安全、方便、可靠;h) 所有的安全装置应安全牢靠、齐全有效、符合标准要求。DG/T 014-2009《谷物联合收割机》要求以上安全指标必须全部合格。

2 收割机的可靠性

收割机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无故障地进行收割作业的能力。DG/T 014-2009《谷物联合收割机》有以下评价方法:a) 现场进行可靠性试验, 依据试验结果进行评价;b) 按省级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出具的可靠性试验结果进行评价;c) 按生产查定并结合可靠性跟踪调查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a) 在可靠性试验或生产查定中发生导致机具功能完全丧失、危及作业安全、造成人身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故障, 发生主要零部件或总成 (如:发动机、转向、制动系统、液压系统、脱离滚筒、变速箱、离合器等) 损坏、报废、导致功能严重下降、难以正常作业的故障, 试验不再继续进行, 可靠性评价结果为不合格;b) 依据可靠性试验结果进行评价的, 满足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不小于50 h、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有效度K200 h (K200 h是指对样机进行不少于200 h可靠性试验的有效度, 以此类推) 不小于93%或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有效度K300 h不小于93%的要求, 可靠性评价结果为合格;c) 依据生产查定并结合可靠性跟踪调查结果进行评价的, 满足有效度K300 h不小于98%、可靠性调查结果中没有a条中的重大质量故障, 且可靠性调查结果为“优秀”和“良好”的占调查总数的70%以上的要求, 可靠性评价结果为合格。

3 收割机的适用性

评估收割机在企业明示的产品适用范围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田块大小、作物种类、地形、作物高度、泥脚深度、作物产量、地域、潮湿作物、环境温湿度、成熟度、倒伏程度、草谷比、穗幅差的适用性。适用性调查结果为“优秀”和“良好”的占调查总数70%以上, 评价为产品在该区域适用。

4 收割机的作业质量

主要表现:a) 损失率, 田间损失的粮食占总收获粮食的比例;b) 破碎率, 粮食中破碎籽粒占总收获粮食的比例;c) 含杂率, 粮食中杂草占总收获粮食的比例;d) 作业效率, 本文指1 h能收割多大面积的粮食。DG/T 014-2009《谷物联合收割机》对全喂入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的以上指标作了规定, 小麦总损失率合格标准为≤1.2%、水稻总损失率合格标准为≤3.0%;小麦破碎率合格标准为≤1.0%、水稻破碎率合格标准为≤1.5%;小麦含杂率合格标准为≤2.0%、水稻含杂率合格标准为≤2.0%;小麦、水稻作业小时生产率合格标准均为大于产品使用说明书示值上限的80%。

5 收割机的操作方便性

联合收割机是集行走、收割、脱粒、分离茎秆、清除杂余物等工序于一体的机器, 其操作控制部 (杆) 件相对较多。因此各操纵装置应容易操作和识别;各张紧、调节机构工作可靠, 调整方便;各离合器结合平稳、可靠, 分离完全彻底;变速箱、传动箱无异响, 无脱挡及乱挡现象;自走式收割机的结构应能够保证由驾驶员一人操纵, 驾驶方便舒适;液压操作系统和转向系统灵活可靠, 无卡滞现象。

6 收割机的维修保养方便性

维修保养主要有以下内容:a) 检查并调节行走离合器、制动器等;b) 加注润滑油;c) 紧固螺栓螺母及其他部件;d) 检查皮带、链条是否有松动并调节;e) 检查并添加冷却液、液压油、发动机油底壶油、燃油等;f) 检查空气滤清器、燃油滤清器;g) 检查并清理集水器等。DG/T 014-2009《谷物联合收割机》规定以上保养点设置应便于操作, 保养点数量合理, 换装易损件应方便。

7 企业的售后服务质量

重要指标 篇9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 高层建筑变得越来越多, 使得高层结构设计任务也越来越多。通过这些年的设计工作, 结合GB 50011—2001 (2008年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以下简称《抗规》) 和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以下简称《高规》) , 本文对高层结构设计指标控制及调整方法进行探讨, 供参考。

1 轴压比

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 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的限值要求, 具体见《抗规》6.3.7和6.4.6, 《高规》6.4.2和7.2.14。

轴压比不满足要求时, 只能通过人工调整, 如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过高, 否则容易产生裂缝。

2 剪重比

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 确保结构安全性, 具体见《抗规》5.2.5和《高规》3.3.13。如果计算出来的地震剪力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 就要人为提高, 并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计算。

剪重比不满足要求时的调整方法:

(1) 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规》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 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 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 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 人工调整。由于控制钢筋含量, 大多电算剪重比指标小于规范限值, 这说明结构过柔, 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 以提高刚度。当剪重比指标小于规范限值较多时, 应加大墙、柱截面, 提高刚度;当电算剪重比指标大于规范限值较多时, 说明结构过刚, 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 降低刚度, 以获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

3 刚度比

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 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见《抗规》3.4.2和《高规》4.4.2;对于形成的薄弱层, 则按《高规》5.1.14予以加强。

刚度比不满足要求时的调整方法:

(1) 程序调整。如果某楼层刚度比的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 SATWE自动将该楼层定义为薄弱层, 并按《高规》5.1.14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至1.15倍。同时应该注意的是, 结构薄弱层 (部位) 层间弹塑性位移也应满足《高规》4.6.5和《抗规》5.5.1。

(2) 人工调整。可适当降低该层层高, 并加强该层墙、柱或梁的刚度, 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 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或梁的刚度。

4 位移比

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 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见《抗规》3.4.2和《高规》4.3.5。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规范规定的A级高度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 超过1.4时要进行超限审查, 所以, 还是尽量控制在1.4以内为好。需特别注意的是, 含裙房时, 加裙房的高层结构可以不受控制在1.4以内的限制, 但还是应该控制在1.5以内。

位移比不满足规定时, 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 减小结构刚心与形心的偏心距;可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 在SATWE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位移最大的节点, 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也可找出位移最小的节点, 削弱其刚度, 直到位移比满足要求。

5 周期比

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 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见《高规》4.3.5。若周期比不满足要求, 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 结构扭转效应过大。

周期比不满足规定时, 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 提高结构的扭转刚度。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 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从力学原理上讲, 离形心越远布置墙、柱或梁, 则力臂越大, 相对来讲抗扭转能力也就越强。

第1振型或第2振型为扭转时的调整方法如下:

(1) SATWE程序中的振型是以其周期的长短排序的。

(2) 结构的第1振型和第2振型宜为平动, 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3振型及之后。见《抗规》3.5.3条3款及条文说明,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 (周期和振型) 宜相近”。

(3) 结构的刚度 (包括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 与对应周期成反比关系, 即刚度越大, 周期越小;刚度越小, 周期越大。结构外围的抗侧力构件对结构的扭转刚度贡献最大。

(4) 当第1振型为扭转时, 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 (第2振型转角方向和第3振型转角方向, 一般都靠近X轴和Y轴) 的侧移刚度过小, 此时宜沿两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 并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

(5) 当第2振型为扭转时, 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侧移刚度相差较大, 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其中一主轴 (第1振型转角方向) 的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相对于另一主轴 (第3振型转角方向) 的侧移刚度则过小, 此时宜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第3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并适当加强结构外围 (主要是沿第1振型转角方向) 的刚度。

(6) 在进行上述调整的同时, 应注意使周期比满足规范的要求。

(7) 当第1振型为扭转时, 周期比肯定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当第2振型为扭转时, 周期比较难满足规范的要求。

6 刚重比

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 避免结构在风载或地震力的作用下整体失稳, 见《高规》5.4.1和5.4.4。若刚重比不满足要求, 说明结构的刚度相对于重力荷载过小;但刚重比如果过分大, 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 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

刚重比不满足规定时, 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 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

7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

控制竖向不规则性, 以免竖向楼层受剪承载力突变形成薄弱层, 见《抗规》3.4.2和《高规》4.4.3;对于形成的薄弱层, 应按《高规》5.1.14予以加强。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不满足规定时的调整方法:

(1) 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指定薄弱层个数”中填入该楼层层号, 将该楼层强制定义为薄弱层, SATWE按《高规》5.1.14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至1.15倍。

(2) 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 可适当提高该层构件强度 (如增大配筋、提高混凝土强度或加大截面) , 以提高该层墙、柱等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或适当降低上部相关楼层墙、柱等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

其他如质量有效系数也应尽量控制在90 %以上。如果结构竖向较规则, 第1次试算时可只建1个结构标准层, 待结构的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刚度比等满足之后, 再添加其他标准层。这样可以减少建模过程中的重复修改, 加快建模速度。

8 结语

要做一个好的设计师, 一定要有良好的力学分析能力和较强的手算能力, 不能盲从于计算程序, 要学会适当地运用简单的力学概念, 分析计算程序结果的对与否, 有目标性、有针对性地修改力学模型, 从而事半功倍地设计出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满足建筑外观及功能、安全、经济的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01 (2008年版)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重要指标 篇10

1 轴压比

柱 (墙) 轴压比N/ (fc A) 指柱 (墙) 轴压力设计值与柱 (墙) 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 见抗规6.3.6和6.4.5, 高规6.4.2和7.2.14及相应的条文说明。轴压比不满足要求, 结构的延性要求无法保证, 只能通过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2 剪重比

主要为限制各楼层的最小水平地震剪力, 确保周期较长的结构的安全, 见抗规5.2.5, 高规3.3.13及相应的条文说明。算出来的水平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 就要人为提高, 并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后续的计算。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2.1 程序调整:

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 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 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 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2 人工调整:

如果还需人工干预, 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 (1) 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 说明结构过柔, 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 提高刚度。 (2) 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 说明结构过刚, 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 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 (3) 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 可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 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3 刚度比

主要为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 避免结构刚度沿竖向突变, 形成薄弱层, 见抗规3.4.2, 高规4.4.2及相应的条文说明;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则按高规5.1.14予以加强。刚度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3.1 程序调整:

如果某楼层刚度比的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 SATWE自动将该楼层定义为薄弱层, 并按高规5.1.14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15倍。

3.2 人工调整:

如果还需人工干预, 可按以下方法调整: (1) 适当降低本层层高, 或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 (2) 适当加强本层墙、柱和梁的刚度, 或适当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和梁的刚度。

4 周期比

周期比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的比值。主要为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 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见高规4.3.5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周期比不满足要求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 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 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利用结构刚度与周期的反比关系, 合理布置抗侧力构件, 加强需要减小周期方向 (包括平动方向和扭转方向) 的刚度, 或削弱需要增大周期方向的刚度。当结构的第一或第二振型为扭转时可按以下方法调整:

4.1 周期比的计算也要满足“刚性楼板假定”。

4.2 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动, 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

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 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的抗侧移刚度过小, 此时宜沿两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 并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 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抗侧移刚度相差较大, 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其中一主轴的抗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相对于另一主轴的抗侧移刚度则过小, 此时宜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并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

4.3 对于多塔结构周期比, 不能直接按上面的

方法验算, 这时应该将多塔结构分成多个单塔, 按多个结构分别计算、分别验算 (注意不是在同一结构中定义多塔, 而是按塔分成多个结构) 。

4.4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 地震力

时, 还应注意两个问题, 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一般来说, 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 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计算。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至于振型数的确定, 应按上述[高规]5.1.13条执行, 振型数是否足够, 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

5 位移比 (层间位移比)

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对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 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5.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 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 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 宽度。

5.2 保证填充墙, 隔墙, 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 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5.3 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 以免形成扭转, 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3.4.2条, [高规]4.3.5条, [高规]4.6.3条规定。

调整要点及对于计算结果的判读,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若位移比 (层间位移比) 超过1.2, 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 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 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 (3) 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 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 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 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 (4) 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构件设计与位移信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的结果 (即构件设计可以采用弹性楼板计算, 而位移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设下获得) , 故可先采用刚性楼板算出位移, 而后采用弹性楼板进行构件分析。

6 刚重比

主要是控制在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 重力荷载产生的二阶效应不致过大, 避免结构的失稳倒塌, 见高规5.4.1和5.4.4及相应的条文说明。刚重比不满足要求, 说明结构的刚度相对于重力荷载过小;但刚重比过分大, 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 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

刚重比不满足时只能通过人工调整增强竖向构件, 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

7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

控制竖向不规则性, 以免竖向楼层受剪承载力突变, 形成薄弱层, 见抗规3.4.3, 高规4.4.3;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应按高规5.1.14予以加强。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7.1 程序调整:

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指定薄弱层个数”中填入该楼层层号, 将该楼层强制定义为薄弱层, SATWE按高规5.1.14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15倍。

7.2 人工调整:

如果还需人工干预, 可适当提高本层构件强度 (如增大配筋、提高混凝土强度或加大截面) 以提高本层墙、柱等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 或适当降低上部相关楼层墙、柱等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

结束语

建筑布置、功能越来越复杂, 高层结构设计任务越来越重, 除上述“七个比”需很好控制以外, 还有很多“比值”需要结构设计人员在具体工程的设计中很好的加以控制, 如高层建筑高宽比, 梁柱的剪跨比、剪压比等等。它们对于实现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的设计理念均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重要指标 篇11

1 传热系数是衡量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核心的技术参数

1.1 影响外墙传热的因素

热量(Q)传递始终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采暖期间居室外墙热传递过程,主要是由室内外空气通过墙壁面进行的换热过程。如图1所示,室内热能通过对流和辐射传递至内壁,墙体又由热传导(导热)辅以热对流和热辐射, 传热至外墙壁面散热。

外墙壁面散热使室内热量(Q)的流失,其耗热量(q)[W/m2]大小,同流体(空气)与壁面的温度差成正比关系,同壁面的表面传热系数(h)[w (m2·℃) ]及墙体材料的导热系数(λ)成正比函数关系,与外墙厚度 (δ) 成反比函数关系。即耗热量(q):

而墙体的传热系数 (K) :

由式中可清楚看出, 若想减少室内的耗热量 (q) , 可降低墙体的传热系数(K), 或者降低室内外 (壁面) 温度差 (Δt==tf1-tf2) 。若想降低墙体的传热系数(K),则减小外墙的表面传热系数(h1、h2)及墙体材料的导热系数(λ),或者增大墙体厚度 (δ) 。

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耗热量(qH)和耗煤量 (qC) 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技术指标,由围护结构保温和采暖供热两部分热工设计来保障。

1.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的关键是各结构部分的热阻值

节能建筑设计要求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K) 愈小愈好, 相反要求热惰性值 (D) 越大越好。围护结构是这一对矛盾也是传热系数 (K) 与保温层厚度 (δ) 另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在围护结构的外墙热工计算中, 首先要寻求其热阻值 (R) , 即R=δ/λ (λ-材料的导热系数[w (m·℃) ]) 。最小热阻应大于或等于标准规定建筑物所在地区的要求的最小热阻值 (R) , 即R≧1/K;再求得围护结构热惰性值 (D) , 即D=R·S (S一材料的蓄热系数) ;然后再计算围护结构保温层的厚度 (δ) , 即δ=λ·R。

从前述外墙传热过程和热工计算简述中我们不难看出, 每一步里都离不了围护结构的热阻值 (R) 。由此可见,围护结构的热工计算都是围绕标准限定的各结构部分的传热系数 (K) 进行的。

1.3 传热系数是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审查和质量检验的必验项目

节能设计评价指标通常又是根据建筑物耗热量(q) (W/m2)是否符合或小于标准规定限值作出的。在墙体结构内外两侧壁温差 (Δt) 一定时,降低传热系数(K) 值,建筑物耗热量(q)也相应降低。可以说无论节能设计、评价还是审查、建筑物验收,都无法抛离传热系数这个参数。

1.4 传热系数是外墙传热耗能标志性指标

通过以上概述充分说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 是体现建筑物热工性能首要的技术指标。

2 砖产品的热工性能是外墙耗能计算的重要依据

2.1 外墙耗能计算是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建筑物外墙传热面积占建筑物总传热面积的66%以上,而通过外墙所造成的热量损失占建筑物围护结构热量损失总量约51%,外墙设计对建筑节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砖混结构住宅外墙砌体中,如采用KP1型多孔砖、双面砂浆,墙体厚度在240mm~490mm时, 用砖量平均占砌体总体积的80%左右。由此可见,以导热系数(λ)为核心的砖类产品的热物理性能,对外墙传热系数(K) 的变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节能设计的提法出现之前,强度性能是传统建筑设计首要的技术参数,围护结构保暖隔热性能在相当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在结构强度基础上依经验和习惯做法调整围护结构厚度处理的(我国寒冷地区的现代住宅,北墙由370改为490的做法,至今很多地方还在延续应用着)。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发布以后,热工计算由局限的采暖设计上升到建筑物热工性能设计的高度,且有强制性条文规定。

在一般情况下(假设传热过程处于稳态时)降低外墙耗能因素有两个:加大墙体厚度 (δ) 或者降低墙体材料的导热系数 (λ) 。在满足建筑物外墙强度设计要求下,传统的依经验和习惯做法增大墙体厚度,不仅增加建筑物外墙重量及工程造价,而且还相对减小居住使用面积。科学合理的方法是选择热物理性能良好适宜的砌体材料。外墙耗能计算的目标是选择适宜的维护材料和合理的墙体厚度。

2.2 外墙耗能计算依据的是砌体材料的热物理性能

不同砌体材料其物热性不同,相同的砌体材料其物热性也会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程度不同的差异。自本世纪依始我国禁止和限制使用烧结粘土实心砖以来,非烧结、非粘土、非实心的新型墙体材料有了快速发展。针对节土省地环保或在生产中节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并非都能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从大量的不同墙体材料与导热系数、同类产品不同含水率与导热系数关系、同类产品不同孔型时的导热系数对比数据中不难看出:

(1) 材料含水率增加时,导热系数 (λ) 值相应增大;

(2) 材料密度降低时, 导热系数 (λ) 值相应减小;

(3) 同一材料孔型不同时, 导热系数 (λ) 值不同。

在建筑节能设计热工计算中, 确定建筑物所在地区要求的最小热阻值 (R) 之后, 一般依公式δ=λ.R计算外墙保温层的厚度 (δ) 。此公式依据传热学理论是正确无误的, 问题在于计算中使用的导热系数 (λ) 是否是应用材料的实际值。

建筑节能不是设计出来的,其中正确部分的含义是很广泛的。运用"规范"上的参数计算的结果, 虽然名义上符合要求,但对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节能却后患无穷。

3 热物理性能应作为砖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3.1 砖产品热物理性能的含义

建筑节能热工计算应运用围护结构材料实际的热物理性能为参数,砖产品应以自身真实的热物理性能供建筑节能热工计算运用,这应该说是非常通俗又显而易见的道理。实际砖产品由于生产原因和使用范畴衍生的特性,与建筑钢材是无法相比拟的。砖产品热物理性能应包括:

(1)导热系数 (λ) [w/ (m·℃) ], 特定条件 (一定的温度、相对湿度及被检体含水率) 下测定的数据;

(2)(体积)密度[kg/m2], 达到规定含水率时测定的数据;

(3)吸水率及相对吸水率 (%) , 在相对湿度一定时测定的数据;

(4)含水率及相对含水率 (%) , 有必要时应给定的数据。

砖产品热物性是决定墙体传热阻的关键,用导热系数等指标衡量各种产品热物性,如要保证产品在建筑节能中的可靠作用,其导热系数等热物性指标应与强度性能等同对待,即依法规限期检定。

3.2 砖产品现行标准状况

据统计,现在实施的1992-2004年制 (修) 订的国家及行业砖类 (含砌块) 产品标准17项,含砖产品18种,综合涉及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20余项。这些指标可大体上归纳为形体质量 (尺寸偏差、外观、密度、石灰爆裂、泛霜等) 、强度性能 (抗压、抗折、抗冲击等) 、耐久性能 (抗风化、抗冻、干噪收缩、吸水或相对吸水、抗渗、软化及碳化等) 、放射性、热工性能 (孔洞率、孔型及其排列等) 诸方面。这些要求及其指标针对不同材料和类型,有侧重地收入各产品标准中。但就前述的热物理性能而言,涉及孔型或孔洞率要求的有7种产品 (1种为参考) ,涉及容重 (密度) 者有6种产品 (1种为参考) ,涉及吸水率及相对吸水率要求的有3种产品 (以上是集合13项标准的不完全统计) 。

我国砖产品的现行标准是对上世纪90年代前无标准和低标准的否定,是一次巨大的跨越。笔者认为,砖产品现行标准中缺少明确的热物理性能强制性指标,是砖产品无法适应建筑节能需要的一项关键内容。

4 明确砖产品热物性的质量地位意义重大

明确砖产品热物性, 实质是对砖产品性能的完善, 它涉及到砖产品科学研究、开发、生产、标准修订、质量检定等等诸多方面, 对我国大力推广节能建筑和快速提高制砖水平, 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4.1热工性能 (导热系数、密度、吸水率等) 与形体质量、强度性能、耐久性能等项内容一同列为砖体质量衡量 (标准、检测) 的硬性指标, 才能完整充分体现出砖产品的全面质量状态, 否则将难以说清其保温隔热性能的真实品质。

4.2 热工性能具体明确可为节能建筑设计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4.3 便于节能建筑质量验收。建筑物的质量监督、检验或竣工验收,都是从建筑材料的采购和使用入手的。建筑材料的合格与否,通常是依据原材料出厂合格证和现场使用前的检测报告为依据判定的。以往在一般建筑中,红砖只注重强度标号,以合格证为据,质量监督检验很少过问其它指标。但是作为节能50%的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材料的质量检验必须严格检验其热工性能。这类墙体材料如果能在出厂测试报告单(通常代合格证)中明确标有产品热工性能的各项数据,不仅给施工材料采购提供选择依据,并且也便于对建筑节能质量的监督检验及工程验收。

4.4 有利于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目前所有新型墙体材料都是针对禁止生产和使用烧结粘土实心砖而萌生和发展的新材料。究竟哪种材料更能适应节能建筑的需求,其主要依据应是材料的热工性能。

4.5 有利于促进制砖企业的转型改造。我国建筑业向节能建筑发展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这也是世界建筑业的大势所趋。各种新墙体材料热工性能公开亮相,可以在竞争中以优质产品抵制低劣产品、清理粗制滥造产品,而且能让制砖企业更健康发展。

4.6 推动我国砖瓦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据资料显示,我国砖瓦机械制造业与其它机械装备制造业相比,其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相差甚远,尤其在自主创新方面差距更大。明确墙体材料的热工性能(尤其是公开经研究有效砖型的热工性能),可推动砖瓦机械厂依据市场导向自主创新,从而激发全行业向可生产高热工性能制品的装备上来发展。

4.7 促进我国新型墙体材料科学技术的研究。对墙体材料中孔型、孔洞排布、孔洞率以及密度等研究,说到底都是为了提高材料的热工性能。欲达到定量研究的目的,必须具备理论推导形成的定性实样。成功的试样即是未来新产品的种子,它的萌发和推广必然会推动制砖业乃至制砖装备业的跟进。

4.8 是推行建筑节能目标实现的保障。原材料、建筑设计、工程施工以及房屋建筑的检查验收,全方位严格的热工性能要求,是节能建筑实施目标的保证条件。依据确切的热物性去设计、使用那些有保障高质量的墙体材料,才有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保证条件。

4.9 提高全民建筑节能意识。以往论砖,多讲强度;现砖有洞,多论省土。自本世纪起在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的大潮中,非烧结、非粘土、非实心等等,只要是对烧结粘土实心砖其一特性作出反叛者,均有列入新型墙体材料的可能。正是由于其市场准入制度中恰恰没有节能建筑中极为重要的砖热物理性能指标,人们(包括很多应用领域的专家)仍然按固有的观念去理解和解决非烧非粘非实问题。规则的缺陷,难免出现不按规则出牌者。

5 结束语

建筑节能设计通常是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在原有能耗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设备系统能源利用效率,从而达到一定节能效果的设计。

外墙砖类产品热物性定位的热点,是墙体材料科学研究机构以极大提高墙体材料热物理性能为核心课题,从提高和改善砖类产品强度、密度、孔洞 (隙) 率等入手,选取和设计适宜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装备,提供优秀的产品试样。

外墙砖类产品热物性定位的重点,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产品标准制 (修) 订为先导,全面贯彻产品技术要求,完善质量检测和市场准入制度。

外墙砖类产品热物性定位的难点,是为广大砖厂提供符合国情厂情土情的改造需要的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

解决和落实外墙砖类产品热物性定位问题并非只是标准修订单一的问题,既然意义重大,则必然需化大力气,应以热点拉动重点突破难点。虽然暂时看来我国制砖业还处于粗放落后的状态,但如果能进一步加大科技力度,依科学技术为先导,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的事业是大有希望的。

摘要:砖产品的热物理性能是外墙耗能计算的重要依据。砖类产品以导热系数为核心的热物性能, 应同强度性能一样作为砖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传热学角度阐述外墙砖类产品热物性定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热工性能,外墙砖,耗能,节能

参考文献

[1]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杨世明陶文铨, 传热学

上一篇:产地检疫下一篇:两宋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