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指标

2024-06-14

产量指标(精选5篇)

产量指标 篇1

近几年研究发现大蒜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为探讨大蒜增产途径, 笔者通过2005~2006年调查、观察, 从大蒜田间生长的多项指标入手, 研究大蒜产量与生长性状的内在关系, 解决大蒜的增长途径, 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2005~2006年在金乡县鱼山镇、高河乡大蒜生产基地, 选择同一品种、同一播种时间、不同长势的大蒜地块。在生长期间分期调查大蒜叶片数、叶面积、大蒜直径、根数, 收获期测定大蒜产量、折667m2产量。①叶片数调查 (2006年4月15日) :每块地对角线5点取样, 每点10株, 共计50株, 调查记载50株正常生长叶片数。②直径调查 (2006年4月15日) :每块地对角线5点取样, 每点10株, 共计50株, 使用标准卡尺, 测定每株直径 (mm) 大小。③叶面积调查 (2006年4月15日) :每块地对角线5点取样, 每点1株, 每株取上中下3个叶片, 共计15片。测量每片叶的面积, 折总面积 (cm2) 。④根数调查 (2006年4月15日) :每块地对角线5点取样, 每点1株, 共计5株。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将长度大于等于0.5cm的根计数, 计算总根数。⑤大蒜产量测定 (2006年5月28日至6月3日) :于大蒜收获期对角线5点取样, 每点取20株蒜头, 共计100头, 称总重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蒜667m2产量与诸因素相关分析

田间调查数据详见表1。

注:①表中数据为多次重复的平均数; (2) 总叶面积=叶面积×叶片数。

根据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计算大蒜叶面积与大蒜产量的相关关系:

代入上式运算得r=0.943 1**。

同法计算大蒜叶片数、根数、直径、总叶面积与产量的相关关系 (见表2) 。

由表2可看出, 大蒜667m2产量与大蒜叶片数、根数、直径等3项指标有一定的关系, 但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大蒜叶面积、叶片总面积呈正相关, 且达到极显著水平。

2.2 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经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 充分证明大蒜叶面积x与大蒜667m2产量y之间, 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关关系, 应用时可建立直线回归方程:y=a+bx+Se

注:显著标准, 自由度=n-2=7, 查相关系数表。

经方差分析检验证明, 该直线回归方程对实际资料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

3 结论与讨论

(1) 经相关性分析及显著性检验证明, 大蒜产量与大蒜田间生长性状指标存在相关性, 尤其是与大蒜叶面积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2) 在大蒜生产过程中, 采用选种、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管理措施, 以促进大蒜的生长, 增加叶面积, 促进养分的有效累积, 为大蒜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3) 通过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测定大蒜叶面积, 即可预测大蒜产量, 是一种较实用的测产方法。

摘要:对2005~2006年金乡大蒜9组不同产量与大蒜生长期间的直径、叶片数、叶面积、根数等几项指标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找出各变量x与大蒜产量y之间的相关关系。其中, 大蒜叶面积与大蒜产量的相关关系达极显著水平, 并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经方差分析, 充分说明回归方程的可靠性, 且根据研究分析, 大蒜的增产应采取多项措施, 以增加叶面积系数, 促大蒜根多、茎粗、叶片数量多。

关键词:大蒜,产量,生长性状指标,相关系数

参考文献

[1]华尧楠.作物产量与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动的相关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1996, 6 (27) :12-16.

[2]林光.生物统计的数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2.

[3]汪贤进.常用统计方法手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4]丁山, 郭去, 宋军, 等.玉米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回归模型及相关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 2008 (5) :1226-1230.

[5]李秀启, 赵玉玲, 刘星明, 等.番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 2008 (9) :8-10.

产量指标 篇2

Kayung Agro Lestari公司是油棕种植园业务的新公司。该公司于2009年在西加里曼丹省Ketapang县成立。Kayung Agro公司已有油棕种植土地1.2万hm2,从2014年大约有1万hm2开始收获果实。

Kayung Agro Lestari公司总经理Juli Wankara Purba称,该公司新鲜果串产量仍持续增加,因为目前有许多未成熟的油棕树,因此尚未达到最高生产量。若达到满负荷生产,预计年产量能达到50万t新鲜果串。“未来10年能达到最大产量。”他说。但他不愿谈及去年Kayung Agro公司获得收入数字和今年收入目标。

Kayung Agro公司座落于油棕种植园的工厂加工新鲜果串。这家棕油加工厂仍小,产量每小时15 t。该工厂也没有24 h营运,而只从自己种植园加工新鲜果串。但是,目前Kayung Agro正兴建新厂,以达到产量每小时90 t。扩大产量为容纳Kayung Agro公司种植园增加的新鲜果串产量。此外,Kayung Agro公司也准备容纳种植园周围农民和伙伴的新鲜果串产量。至今,Kayung Agro公司已雇佣1 727名职工。Kayung Agro公司仍依赖国内市场营销棕油。Kayung Agro公司没有计划扩展到国外市场营销棕油。

(摘自印度尼西亚《商报》,2016-03-04)

产量指标 篇3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0年5~9月在辽宁省丹东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进行。土壤类型为草甸土, 有机质含量1.66%、碱解氮111.4毫克/公斤、有效磷28.7毫克/公斤、有效钾51.5毫克/公斤、p H5.5。生育期降水量1293.2毫米、生育期积温2898.3℃、生育期日照时数787.5小时。

试验品种为丹玉39, 每亩种植密度3500株, 等距种植, 行距63厘米, 株距30厘米, 行长5米, 6行区。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随机排列, 大区周边留4行保护行。化学调控剂产品:处理 (1) 40%玉米金得乐;处理 (2) 40%玉米吨田宝;处理 (3) 40%乙烯利;处理 (4) 30%玉佬大;处理 (5) 30%玉黄金;处理 (6) 40%控旺灵。在玉米生长到6展叶时喷施, 以喷清水为对照。成熟期, 每重复取5株测定株高、棒3叶面积、茎秆周长;每小区取4行调查倒伏情况;每小区收获2行计算空秆率;每小区取中间2行测定产量, 折算成公顷产量。收获后取代表性的20个果穗于室内考种, 考察穗部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化控处理对玉米株高的调控效应, 通过喷施不同化学调控剂处理过的玉米株高与对照相比均有所降低, 其中处理 (4) 的株高最低为298.33厘米, 比对照降低了20.84厘米。化控处理对玉米棒3叶面积的调控效应, 未喷化学调控剂的玉米棒3叶面积最小为2002.5平方厘米, 喷不同化学调控剂的玉米棒3叶面积均有增加, 其中处理 (4) 的棒3叶面积最大为2591.3平方厘米, 比对照增加588.8平方厘米。化控处理对茎秆基部茎节的调控效应, 第8节节位处理 (1) 比对照增加幅度最大, 第9节节位处理 (4) 比对照增加幅度最大, 第10节节位处理 (4) 比对照增加幅度最大, 同样节位内各个处理节粗均比对照均有所增加。化控处理对玉米倒伏率和空秆率的影响, 不同化控剂处理后对玉米抗倒伏能力均有所提高, 其中处理 (4) 的抗倒伏程度最好, 倒伏率仅为2.4%, 与对照相比降低了77.6%;处理 (1) 、处理 (5) 、处理 (2) 的效果次之, 处理 (3) 和处理 (6) 的抗倒伏能力较弱。各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空秆, 但经过化学调控处理的玉米空秆率与对照相比有所降低, 其中处理 (2) 的空秆率最低为10.6%, 与对照相比空秆率降低了33.6%。化控处理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化控剂处理后产量均有所增加, 其中处理 (4) 的增产效果最好, 比对照增产38.49%, 处理 (1) 、处理 (5) 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加均在20%以上。不同化控剂处理后的百粒重均有所增加, 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处理 (3) , 百粒重与对照相比提高7.2%。

3. 结论与讨论

倒伏是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已成为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Borlaug认为, 要进一步提高产量就必须解决倒伏问题;玉米倒伏受自然条件、栽培技术、品种本身特性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降低玉米植株和果穗的重心, 提高抗倒伏性能。试验结果表明, 在常规种植模式下, 经过不同化学调控剂处理后植株的高度均有所下降, 这对提高玉米抗倒性有一定作用, 其中喷施40%玉佬大化学调控剂的植株高度比对照降低幅度最大为6.53%, 相应的倒伏率也最低, 这为产量的增加提供有利的保证。此外, 经过不同化控剂处理后, 玉米棒3叶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其中喷施40%玉佬大的植株棒3叶面积增加幅度最大, 比对照增加29.4%, 棒3叶面积的增加不仅有利于塑造理想株型, 更有利于光物质积累, 提高玉米产量。

产量指标 篇4

辽宁省西部属暖温带干旱半干旱低山丘陵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48 mm,年可能蒸散量达600 mm,水分亏缺严重,加之当地水资源匮乏日益严重,干旱已成为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马铃薯由于具有耐热、耐寒、耐干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等特点,马铃薯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的种植面积,是该地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之一。与其他作物相比,马铃薯对水分非常敏感,为减少马铃薯因水分亏缺而引起的产量损失,马铃薯的灌溉次数要比西红柿、玉米、甜菜多[1]。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水分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2]。目前,我国对马铃薯耗水规律研究甚少,特别是对不同土壤水分处理条件下马铃薯产量、耗水量和耗水过程的变化等更缺乏深入研究。所以,探讨马铃薯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和耗水规律,在农田灌溉中科学合理用水,对缓解水资源紧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借助田间试验,通过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马铃薯形态指标、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差异,旨在确立辽宁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的合理灌水技术,为制定适合于北方干旱区马铃薯灌溉制度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建平县中西部,老哈河东岸(E:119°18′,N:41°17′,海拔高度512 m),处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区境内,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10 mm,多年平均气温7.1 ℃,年可能蒸散量达600 mm,有效积温3 200 ℃,土壤质地砂壤土,土壤容重1.4 g/cm3,田间最大持水量21.0%,地下水位埋深3.0 m左右,pH值7.0。多年初霜日9月22日,终霜日5月9日,无霜期125~133 d。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共设置高、中、低3个土壤水分处理(具体方案见表1),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2.0×18.5=37 m2,株距20 cm,行距85 cm,播种深度为10 cm。小区之间设有保护行。马铃薯于2009年3月10日播种,4月11日全部出苗,6月19日收获。生育期包括幼苗阶段、块茎形成阶段、块茎增大阶段,淀粉积累阶段。灌溉水源为地下井水,灌水方式采用地面灌溉,各处理计划湿润层土壤水分达到控制下限,即予以灌水,灌水量以水表计量。

不同处理除土壤水分控制标准不同外,其余农业栽培管理措施相同。在肥料的管理上,在播种前每个小区施用相同数量草木灰和N、P、K(分别为150、105、180和130 kg/hm2)作基肥一次施下,中间不追肥。中耕除草:播后苗前在土壤表面用50%乙草胺乳油1~1.2 L兑水380 kg喷于地表,以防杂草滋生。

注:表中的数据为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1)土壤含水量:

采用取土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测定深度0~120 cm,每隔20 cm为一层。观测时间在每旬开始的第一天观测,灌水前、灌水后、生育阶段和降雨后加测。重复取样3个。

(2)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调查:

定期用直尺测定每株的株高和叶面积,按长×宽×系数法调查叶面积,折算系数采用叶形纸称重法,即将叶形描画在厚度一致的优质纸上,先剪相应长方形的纸并称重,再剪并称得叶形纸的重量,就可以求出系数k=0.75;每次测定均在小区内随机取10株样本,取其平均数。

(3)气象资料观测:

自动观测气象站(常规气象数据:风速、降水、水汽压、气压、日照时数、温度)。

(4)产量:

成熟时按各小区单独收获,分别计各小区地上部分产量和薯块产量,并用干质量法测生物产量。

(5)作物耗水量:

采用土壤水量平衡法,其公式为:

EΤc=Ρe+Ι+G-D±ΔW(1)

式中:ETc为作物生育期内某时段的耗水量,mm;Pe为时段内有效降水量(采用测量降水前后作物根系层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方法来确定),mm;I为时段内灌水量(采用水表计量),mm;G为时段内地下水利用量(本文忽略不计),mm;D为时段内深层渗漏量(通过定位通量法确定),mm;ΔW为时段内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减少取正,增加取负),mm。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马铃薯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图1和图2是不同土壤水分处理条件下马铃薯各生育阶段植株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过程,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马铃薯同一生长时期内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处理,株高以WH处理最高;不同土壤水分处理生育阶段LAI变化都呈单峰曲线,LAI高峰值均出现在块茎增大期,之后叶片开始衰退、叶面积指数开始下降,处理间叶面积指数差异加大,以淀粉积累期处理间差异最大。生育期土壤水分最高的WH处理在苗期和块茎形成期都有最大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进入块茎增长期后,土壤水分适中的WM处理各项形态指标均超过了WH处理,这是由于块茎增长期是马铃薯需水敏感期,土壤水分过高或不足都会对马铃薯营养生长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土壤水分较小的WL处理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一直最小,这表明干旱或水分亏缺会明显抑制茎杆的伸长和茎叶的形成。

2.2 马铃薯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

由表2可见,马铃薯是耗水量较多的作物,不同阶段耗水量不一样,总体上随生育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耗水模系数是指作物在某一生育阶段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总耗水量的百分数。耗水模系数的大小主要受日耗水量和生育阶段长短两个因素的影响,它不仅反映了作物各生育阶段的耗水特性与要求,也反映了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和灌溉的重要性。不同处理由于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下限控制指标的差异使得阶段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及全期耗水量具有显著的差异,土壤水分越大的处理耗水量越大,耗水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WH处理>WM处理> WL处理。马铃薯苗期苗小,气温低,耗水少,耗水模系数比较低,3个处理均在10%~15%之间。块茎形成期是地上部旺盛生长阶段,气温也逐渐升高,耗水量加大,3个处理均在25%以上。WL处理耗水量最小,为332.5 mm,其块茎增长期耗水模系数最大,到后期因水分亏缺耗水模系数最小。WH处理耗水量较高,为417.3 mm,其块茎形成期和块茎增长期由于灌水量分配较均,该两个阶段的耗水模系数相差最小;同时WH处理淀粉积累期灌水较多,该阶段耗水量很大,使得淀粉积累期的耗水模系数也很大。

2.3不同灌水处理下马铃薯各生育期日耗水强度变化

图3是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马铃薯日耗水强度随生育期的变化过程。从图3可以看出,马铃薯日耗水强度总体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近似抛物线的趋势。这与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生理活动密切相关。4月下旬至5月上旬苗期,气温低,马铃薯植株矮小,叶片又少,在这种情况下,田间耗水主要以棵间蒸发为主。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块茎形成期,随着气温升高和植株的生长发育,叶面积增大,日耗水强度也升高,这时田间耗水转变为叶片蒸腾为主。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是块茎增长期,随着马铃薯块茎快速增长,棵间蒸发和叶面蒸腾均达到峰值,日平均耗水强度约5.8 mm/d,此期为马铃薯的关键需水期。进入淀粉积累期,叶面积指数日趋减少,日耗水强度也逐渐降了下来。

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自幼苗期起,各测定时期处理间的耗水强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土壤水分最大的WH在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增大期、淀粉积累期日耗水强度最高,分别为:1.64、4.15、6.02、3.01 mm/d,土壤水分最小的WL在各测定时期日耗水强度均最小,分别比最高的WH低24.39%、28.92%、6.64%、42.86%。

2.4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马铃薯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WUE反映了作物物质生产与水分消耗之间的关系,是衡量节水与否的重要指标。在群体水平上,考虑马铃薯全生育期,WUE可用下式表示:

WUE=Y/EΤc

式中:Y为经济产量,kg/hm2;ETc为全生育期耗水量,mm。

从表3看出, WUE随土壤水分的增加,有一个由增大到减小的变化过程。供水过少,某个(或几个)生育阶段植株遭受严重水分胁迫而不能正常发育,必然导致产量的降低;供水过量易致茎叶徒长,甚至倒伏,影响块茎产量,也不能获得高产。马铃薯全生育期高水分WH处理的WUE最低,为4.42 kg/mm,而中水分WM处理不仅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同时也达到了最高的WUE(6.05 kg/mm),实现了高产与高效的统一。这表明适量减少灌水量可以提高WUE

3 结 论

(1)马铃薯最佳土壤水分下限指标为苗期65%、块茎形成期75%、块茎增长期80%、淀粉积累期60%~65%,产量最高,效益显著。

(2)马铃薯是耗水较多的作物,但不同阶段耗水量存在明显差异。苗期约占全生育期的10%~15%;块茎形成期这一阶段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23%~28%以上;块茎增长期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45%~50%以上,是一生中耗水量最多的时期,灌水量多,耗水量大;淀粉积累期则不需要过多的水分,否则易造成薯块腐烂和种薯不耐贮藏,使产量下降,该期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10%左右为最佳。

(3)马铃薯全生育期的耗水规律,总体上是前期耗水强度小,中期逐渐变大,后期又减少的近似抛物线的趋势。WUE随土壤供水条件的不断改善,WUE不断上升;土壤含水量过高,WUE反而下降。由于试验中土壤水分处理较少,尚无法说明WUE与全生育期耗水量的动态变化特征,WUE是否存在-定阈值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ulton J M.Relationship of root extension to the soil moisturelevel required for maxi mumyield of potatoes,tomatoes and corn[J].Can J Soil Sci,1970,50:92-94.

[2]FabeiroF.,Martin de Santa Olalla,J.A.de Juan.Yield and sizeof deficit irrigated potatoes[J].Agric.Water Management,2001,(48):255-266.

[3]肖俊夫,刘战东,段爱旺,等.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分布规律及其耗水特性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8):18-21.

[4]肖俊夫,刘战东,段爱旺,等.中国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3):430-434.

[5]肖俊夫,刘战东,段爱旺,等.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25(2):20-23.

[6]梁宗锁,康绍忠,李新有.有限供水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水分利用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1995,15(1):26-31.

产量指标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安排在界首镇德标村一农户田块内, 前茬作物为水稻, 地力中上等, 灌排方便。供试小麦品种为扬辐麦4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施氮量和氮肥运筹2因素裂区设计, 以施氮量为主区 (A) , 分别设240 kg/hm2 (A1) 、330 kg/hm2 (A2) , 共2个水平;氮肥运筹为副区 (B) , 分别设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2∶3∶0 (B1) 、5∶1∶2∶2 (B2) 、3∶2∶3∶2 (B3) , 共3个水平, 另外增设1个无氮区对照 (CK) 。小区面积21 m2, 3次重复, 行距30 cm。

1.3 试验方法

11月5日播种, 基本苗180万~210万根/hm2, 播种方式采用人工条播[1,2], 基肥于播种前施用, 壮蘖肥于4~5叶施用, 拔节肥于倒3叶施用, 孕穗肥于剑叶露尖时施用。施磷量 (P2O5) 和施钾量 (K2O) 均为90 kg/hm2, 基施∶拔节期追施=5∶5[3,4]。其他管理措施按高产田进行。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调查各处理叶龄进程、茎蘖动态等, 主要生育期 (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叶面积、各器官干物重[5]。成熟期考查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粒重, 收获2.5 m2计产[6,7]。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量与氮肥运筹对扬辐麦4号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表2可知, 施氮量在0~330 kg/hm2范围内,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其产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中, 施氮量为240 kg/hm2, 氮肥运筹为5∶1∶2∶2处理, 籽粒产量最高, 为7 543.5 kg/hm2, 与5∶2∶3∶0处理产量差异显著。在相同施氮量水平条件下, 氮肥运筹处理产量, 均表现为5∶1∶2∶2>3∶2∶3∶2>5∶2∶3∶0的趋势。其中, 氮肥运筹为5∶1∶2∶2和3∶2∶3∶2处理产量与5∶2∶3∶0处理产量差异显著。分析氮肥运筹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表明, 随氮肥后移比例的增加, 穗数呈逐渐增加趋势, 氮肥运筹3∶2∶3∶2穗数最高, 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氮肥后移比例增加, 穗粒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氮肥运筹3∶2∶3∶2穗粒数最高, 其次为氮肥运筹5∶1∶2∶2处理。随氮肥后移比例增加, 千粒重呈逐渐减少趋势, 氮肥运筹5∶2∶3∶0处理千粒重最高, 其次为氮肥运筹5∶1∶2∶2处理。

注:**表示差异极显著。

2.2 施氮量与氮肥运筹对扬辐麦4号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通过对扬辐麦4号小麦各处理的成熟期穗部考察 (表3) , 随着施氮量增加, 小穗排数、总粒数增加, 3~5粒小穗粒数及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同一施氮量水平条件下, 随着氮肥后移比例的增加, 小穗排数、总粒数, 3~5粒小穗粒数及所占的比例呈现增加趋势, 表现为3∶2∶3∶2>5∶1∶2∶2>5∶2∶3∶0。

2.3 施氮量与氮肥运筹对扬辐麦4号小麦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4可知, 整个生育期各处理茎蘖动态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随生育期的推移, 扬辐麦4号茎蘖数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 于拔节期达到最高值。同一施氮量水平条件下, 随着氮肥后移比例的增加, 在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这5个生育期中, 茎蘖数呈现增加趋势, 表现为3∶2∶3∶2>5∶1∶2∶2>5∶2∶3∶0。

2.4 施氮量与氮肥运筹对扬辐麦4号小麦LAI的影响

分析氮肥运筹对扬辐麦4号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影响 (表5) 可知, 随生育进程推移, 扬辐麦4号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加, 孕穗期达到最大值, 此后呈现减小趋势。施氮量为240~330 kg/hm2处理的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及开花期扬辐麦4号叶面积指数均以氮肥运筹5∶1∶2∶2处理最高。

2.5 施氮量与氮肥运筹对扬辐麦4号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干物质积累量反映小麦光合产物生产能力的变化。由图1可知, 干物质积累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移不断增加, 越冬期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缓慢, 积累量少, 从拔节期到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速度快, 强度大, 开花期以后干物质积累又有平缓趋势, 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高。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扬辐麦4号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明显。当氮肥运筹比例相同时,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干物质积累基本呈增加趋势。施氮量为330 kg/hm2, 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当施氮量相同时, 小麦生长后期氮肥运筹比例为5∶1∶2∶2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氮肥运筹比例为3∶2∶3∶2和5∶2∶3∶0处理。

注:a、b分别为240、330 kg/hm2施氮量。

3 结论与讨论

施用氮肥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措施, 适量施氮能提高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并改善加工品种, 但过量或不合理施氮不仅不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还会降低氮肥利用率, 增加氮肥损失, 污染环境[1]。在一定氮肥施用量水平下, 合理运筹施氮比例的同时, 施氮时期也非常重要。王蔚华等[2]认为施用基肥、苗肥和拔节孕穗肥是兼顾提高中筋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加工品质的施氮途径。朱新开等[3]认为强筋、中筋小麦以基肥∶平衡肥∶拔节肥∶孕穗肥=3∶1∶3∶3处理为最优, 其次为5∶1∶2∶2处理。试验结果表明, 施氮量在0~330 kg/hm2范围内,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其产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中施氮量为240 kg/hm2, 氮肥运筹为5∶1∶2∶2处理, 籽粒产量最高, 为7 543.5 kg/hm2, 与其他处理产量差异显著。

摘要:施氮量与氮肥运筹对扬辐麦4号小麦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扬辐麦4号小麦具有高产、稳产性能, 属穗粒重兼顾型品种。施氮量在0330 kg/hm2范围内,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其产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中施氮量为240 kg/hm2, 氮肥运筹为5∶1∶2∶2处理时, 籽粒产量最高, 可达7 543.5 kg/hm2。

关键词:小麦,扬辐麦4号,氮肥后移,产量,生理指标

参考文献

[1]于振文.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及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92.

[2]王蔚华, 郭文善, 封超年, 等.氮肥运筹对小麦花后剑叶衰老及籽粒发育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2, 23 (4) :61-65.

[3]朱新开, 郭文善, 周君良, 等.氮素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营养和加工品质调控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 (6) :640-645.

[4]曾君, 陈凤, 田同勇, 等.不同基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1) :23.

[5]李大同, 朱华翠, 徐春宏.兴化市安丰镇小麦氮肥施用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4) :22-23.

[6]王新民, 韩燕来, 谭金芳, 等.不同灌水条件下缓释氮肥在冬小麦上的肥效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01 (3) :17-19.

【产量指标】推荐阅读:

牧草产量07-21

产量研究05-21

产量关系06-17

产量因素07-11

煤矿产量07-13

制种产量07-13

经济产量08-18

产量品质08-28

煤炭产量08-28

早稻产量09-05

上一篇:一体化灭火救援系统下一篇:苏联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