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量(共9篇)
煤炭产量 篇1
1概述
1.1区域自然状况。三采区现开采的一采浅部43#层位于正阳矿一采南部, 东南部为杏花矿的F1断层为界, 西部与城子河N6断层为界, 平均开采深度为310m。
43#层结构单一, 发育较稳定, 平均厚度1.6m, 煤层倾角10°, 生产灰分为14%, 发热量为6300卡/克, 属优质煤层。
该区域无火成岩及冲刷带, 水文地质简单, 四周无积水区, 地表无河流及水体, 正常涌水量10m3/h左右, 属低瓦斯区, 绝对瓦斯涌出量1.2m3/min。
1.2工程概况。正阳煤矿三采区右七改造巷全长314 m。断面6m2, 坡度沿43#煤层顶板施工, 煤层厚度1.4~1.6m。由于正阳煤矿43#层开采多年, 已面临收尾阶段, 根据43#层优质煤的特点, 从经济效益出发, 本着不丢煤、少丢煤的原则, 合理布局43#煤。右七改造巷沿断层走向施工, 断层为正断层, 落差6m, 断层完整, 顶板无破碎现象。
鉴于此种情况, 按传统方式施工方法一般采用架棚支护。但为了降低成本, 减少工作量, 减轻劳动强度, 决定采用二次成巷, 先以断面4.0m×1.5m进行施工, 施工到位后与切眼贯通。形成全负压通风后, 再进行二次底, 拉底产生的岩石全部码到右帮, 拉底后断面为2.6m×2.2m。根据悬吊理论, 我们采用光面爆破, 锚杆、钢带支护再辅以预应力锚索联合支护。
1.3工作面简介。43#右七改造巷采用钻爆法进行施工, 使用7655型风钻打眼, 用2寸钢管为风钻进行供风、供水。工作面供风使用Φ485mm风筒, 风机型号为JBT—62。工作面出货为耙斗机 (型号为ZYP—17) 装货, 溜子 (型号SGW—40T) 皮带 (型号ST—80) 连续化运输。
2支护参数设计
选用Φ18mm无纵筋螺纹钢锚杆, 长1600mm, 树脂锚固剂端头锚固, 锚固长度300mm。锚杆布置方式, 四排方形布置, 锚杆间排距1000mm×1000mm。钢带采用W型钢带。锚索采用Φ15.2mm钢绞线, 长5000mm, 树脂锚固剂端头锚固, 锚固长度1200mm, 托盘采用500mm长工字钢。
锚索参数计算:
a.锚索长度:L=KLP+L1+L2
K—安全系数, 取2.3
LP—围岩松动圈厚度, 取2m
L1—锚索锚入松动圈以外稳定层厚度, 取0.3m
L2—锚索外露长度, 取0.1m
b.锚索直径。直径不小于Φ15.2mm。
c.锚索间排距。因锚索支护是在锚杆支护后进行的, 松动圈已进行了部分加固, 故锚索间排距不需太小, 根据借鉴锚索支护的经验, 锚索采用单排支护, 间距3.0m。
d.右七改造巷先沿煤层掘进, 断面为4.0m×1.5m, 施工到位后与切眼贯通。形成全负压通风后, 再进行拉岩石底, 拉底后断面为2.6m×2.2m, 拉底岩石全部码到前进右帮, 接顶接底, 这样一来岩石墙也能对顶板起到一定支护作用, 增加了巷道维护效果。
3施工工艺
右七改造巷采用光面爆破, 严格控制周边眼距300mm, 周边眼装药量0.15kg。采用预留光面层的方法, 保证巷道不超挖, 同时减小爆破对巷壁的震动。爆破后及时打临时支护、出货、打锚杆、上钢带, 打锚索, 对巷道及时支护, 保证巷道顶板支护的可靠性。
4经济及社会效益
4.1节约材料费用。采用工字钢、木腿棚支护, 材料费为335.5元/m, 而采用锚杆、钢带、锚索支护为103.3元/m, 每米可节约材料费232.2元, 共可节约材料费72910.8元。
4.2加快施工进度。该支护构件简单, 体积小, 大大减少了运输工作量。施工方便, 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 有利于提高掘进工效。
4.3提高安全性。由于采用高强度树脂锚固剂, 锚杆、锚索锚固力大, 易于操作, 保证了支护质量, 提高了支护强度, 有利于安全生产, 有利于质量达标。
4.4废旧利用。废旧钢丝绳被重复利用, 对顶板起到很好的支护作用, 尤其在右七改造巷中, 作用更加明显。
4.5产量对比。留保护煤柱产量为2万吨;沿断层施工巷道, 产量为3万吨, 可多产原煤1万吨。
5结论
43#右七改造巷, 实际施工314m, 沿断层走向施工, 从已施工完的巷道来看, 顶底板虽有一定的移近量, 但能满足安全生产、通风和行人的要求。这说明沿断层走向的掘进施工, 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实践上是成功的, 效果理想。
5.1取消断层保护煤柱, 提高煤炭产量, 多产原煤1万吨。
5.2施工工艺简单, 操作方便。石墙对顶板起一定的支护作用, 支护效果好。
5.3沿断层掘进的工作面应尽快进行回采。
煤炭产量 篇2
从山西省国资委网站了解到,2014年山西省的煤炭产量目标为9.5亿吨,较去年9.62亿吨的产量下降1.24%;销售收入将不低于1.2万亿元,较去年1.42万亿降14.29%。据统计,这是山西省5年来首次下调煤炭产量目标。
一位煤炭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煤炭市场整体低迷的形势下,产煤大省山西开始控制煤炭产量,煤炭价格下跌也对今年煤炭销售收入有较大影响。
2014年山西省煤炭产量目标为9.5亿吨、调整量10亿吨;其中出省销量6亿吨;销售收入将不低于1.2万亿元。此外,山西省今年还将推进煤电一体化产业链、煤焦一体化产业链、煤气一体化产业链、煤液一体化产业链等改革进程。
数据显示,2013年,山西省煤炭全行业完成煤产量9.62亿吨,同比增加4863.52万吨,增幅为5.3%;其中出省销量完成6.2亿吨,同比增加3422万吨,增幅5.88%;销售收入完成14178亿元。
煤炭产量 篇3
据分析,内蒙古原煤产量旺盛的上升势头,与2011年新建矿井投产与改扩建矿井的复产息息相关。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内蒙古通过煤炭资源整合的手段,积极构建了以大型煤炭基地为构架的新型煤炭生产格局。
据了解,内蒙古仅仅用11个月的时间,使原煤产量突破9亿吨,达到9.08亿吨,同比增产约1.91亿吨,增幅26.6%。其中,11月份的原煤产量达到9000多万吨。无论是单月产量,还是年度总量,内蒙古已超过传统煤炭大省山西,成为煤产量全国冠军。
有分析认为,随着内蒙古能源开发速度加快,国家能源供应西移格局正在形成。
但是,由于煤炭外运通道问题的制约,内蒙古打造国家能源基地受到了严重的限制。煤炭外运通道瓶颈一直制约着内蒙古的发展步伐。直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情况才有了变化。
2011年12月14日,铁道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签署会谈纪要,双方将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发挥部区合作优势,重点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外运通道等项目建设。同时还明确将根据发展需要,铁道部将积极挖掘运输潜力,优化运输组织,进一步加大运力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自治区煤炭等重点物资运输需要。
煤炭外运通道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乃至全国的资源供应和利用,更关系到内蒙古经济发展。
煤炭产量 篇4
系统介绍
煤炭产量远程监测系统由现场监测装置和主站及其他必要设备组成。该系统中,用于煤矿井下或主井口的设备为本安防爆类型,防爆型设备符合GB 3836.1—2000,GB 3836.2—2000,GB 3836.3—2000和GB 3836.4—2000的规定,其图样及产品经过指定的检验单位检验,并取得“防爆合格证”及“安全标志证”,关联配接,可满足煤矿井下防爆要求[1]。系统装置框图见图1。
现场监测装置。现场监测装置主要包括称重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矿用本安型分站、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和隔爆摄像仪。
监测装置的计量部分是电子皮带秤,其秤架采用全悬浮方式,由4个称重传感器将秤架悬挂在固定的钢梁上,皮带上的煤重通过称重传感器转化为0~10 m V的电压信号,并通过信号电缆传送到矿用本安型分站中经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量。速度传感器的轮压在回程皮带上,当轮子转动时,带动速度传感器内部的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电压脉冲,然后脉冲信号串接入矿用本安型分站处理。
矿用本安型分站由矿用隔爆兼本安电源供电。电源的防爆等级为Exd[ib]I,可用于含爆炸气体和粉尘的煤矿井下,它的输入为127 V(AC),输出为2路5 V(DC)。另外,矿用本安型分站和矿用隔爆兼本安电源的盒体内分别装有开关传感器,用于监测这两个设备盒盖的开启/闭合状态。
隔爆摄像仪安装在皮带秤的上方,用来监测现场计量设备的工作和运行情况。
主站。主站主要包括矿用信息传输接口、网络硬盘录像机、型称重显示控制器、吸顶球形摄像头和不间断电源。
主站通过RS485协议接收来自矿用本安型分站处理完毕的数据(包括称重数据、皮带速度和开关量输入),经由矿用信息传输接口传输给称重显示控制器进行运算处理。
主站机柜的前门和后门装有开关传感器,并接入到矿用信息传输接口的开关量输入端子。因此,矿用信息传输接口传输给称重显示控制器的数据包含皮带秤的称重数据、皮带的速度信息、现场分站和电源的设备盒盖的开合状态以及主站机柜前门和后门的开合状态。
主站中的网络硬盘录像机通过同轴电缆和视频信号避雷器与隔爆摄像仪连接。另外,在主站的上方也装有一台摄像仪,通过同轴电缆与主站中的网络硬盘录像机连接,用于监控主站设备的工作状态。所有监控录像都由网络硬盘录像机来存储和管理。
称重显示控制器将所有煤炭产量远程监测系统需要监控的信息加密后通过煤炭专网传输到监控中心服务器,并通过煤炭产量远程监测系统上位机网页显示给监控人员。
其他必要设备。其他必要设备主要包括开关稳压电源、电源避雷器、视频避雷器、音频避雷器和232485数据信号转换器等。
煤炭产量远程监测系统的主站和现场监测装置的电源完全由24 h不间断电源提供,在外部停电的情况下,不间断电源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4 h以上。
智慧检测系统
传感器解决的是“上行”的感知和监测问题,要实现控制,还需要传输至“下行”的执行器,实现完整的“管控一体化”。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感知、网络、应用三层结构图见图2。
安装在现场的ICS-5F矿用本安型分站采集现场称重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信号,并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RS485总线上传到监控机房的矿用信息传输接口,XK3208-A5对接收到的数据存储、显示,通过煤炭专网将产量数据上传煤管局服务器。而皮带现场的防爆摄像机和监控机房的摄像机会通过网络硬盘录像机将视频信息存储、上传煤管局服务器。
煤炭产量监测系统实现了物联网在应用层面上的三大功能:一是基于数据大集成的“上行”数据采集,实现“物”监测。即对煤炭产量等进行监测。二是“下行”的指令下发,实现“控制”,但以“监测”为主、“控制”为辅。即实现了煤管局的实时监测,方便控制煤矿的计划开采、安全生产。三是数据大集成以后的数据存储管理和数据挖掘应用。对采集数据进行管理,实现对煤炭产量的管理,利用数据挖掘预测出产量的生产运营情况,方便全省进行决策研究,实现对煤炭的更好管理[2]。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煤炭产量远程监测系统具有以下7项技术指标:一是计量精度,要求皮带秤计量精度≤±2%;二是模拟量输入处理误差,要求此误差不超过±1.0%;三是称重显示控制器画面翻页响应时间,要求此时间≤1 s;四是存储时间,分明要求监控中心对初始化参数、每小时产量、严重超产、系统异常状态记录保存2年,主站对初始化参数、每小时产量、工作异常状态等记录保存1年,主站可存储1年的监控图像;五是备用电源工作时间,要求备用电源能够保证系统在外部停电的状态下正常工作4 h以上;六是监测主站数量,要求此数量为8;七是适应皮带宽度和长度,要求宽度可为500 mm,650 mm,800 mm,1 000 mm,1 200 mm,1 400 mm,长度≥10 m。
系统主要功能
煤炭产量远程监测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一是煤炭产量监测、处理、存储、查询、显示、打印功能;二是皮带状态监测功能(其中,皮带状态包括皮带的开/停时刻及状态和皮带运行时间);三是系统工作状态监测、处理、显示、打印、存储、查询、报警功能(其中,系统工作状态包括矿用本安型分站盖开启/闭合状态、矿用本安型分站通信异常/正常状态、矿用隔爆电源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盖开启/闭合状态、称重显示控制器调整参数状态、不间断电源供电状态5个方面的状态);四是实时视频监控功能,监控机房皮带现场和煤管局都可以看到视频监控画面;五是严重超产报警功能,当严重超产、或系统工作异常时,报警喇叭或蜂鸣器发出声响或语言提示,点击后关闭。同时相关数值、文字、图符等用红色显示,或红色显示加闪烁;六是人机对话功能,用于参数修改、功能调用和图形编辑;七是自诊断功能,当系统中计量仪器等设备发生故障时,报警并记录故障时间和故障设备,以供查询及打印。
该系统中的称重显示控制器,具有以下2项功能:一是管理操作权限,以防止修改产量等存储内容的功能;二是数据存储功能,当系统网络中断时,称重显示控制器存储产量和系统工作状态等数据;系统网络恢复正常后,将系统网络中断期间存储的产量和系统工作状态等数据上传到监控中心。
结束语
该系统对煤炭生产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处理,为防止煤矿超计划开采、实现安全生产和纳税监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装备。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在山西省晋城市各大煤矿,取得了很好的实用效果。
摘要:介绍了煤炭产量远程监测系统的组成结构、技术指标和具体功能,研究了系统对信息的感知、传输、应用三层的具体实现。
关键词:煤炭产量远程监测系统,物联网,智慧监测
参考文献
[1]徐建平.仪表本安防爆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4-26.
煤炭产量 篇5
管理的通知
各市煤炭工业局、各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太原煤炭气化集团公司、省监狱管理局:
为深入贯彻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21号《山西省煤炭产量监控系统管理规定》,全面落实《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煤炭产量监控系统管理细则》(晋煤办信发﹝2009﹞96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煤炭产量监控系统的管理,发挥产量监控系统的作用,控制超能力生产,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省政府颁布的第221号政府令《山西省煤炭产量监控系统管理规定》,建立和完善产量监控系统运行管理机制和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运行维护资金及维护保障队伍,制定岗位责任制、设备维护管理、值班记录、操作规程等各项管理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实际,制定本单位的产量监控系统管理办法,将产量监控系统运行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
二、各国有重点煤炭集团公司对兼并重组整合后形成的全资及控股煤矿的产量监控系统要按照省煤炭工业厅要求的模式进行联网。对兼并重组整合煤矿产量监控系统未联网期间,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对过渡生产矿井超过一年时限的,必须安装煤炭产量监控系统并联网运行。
三、煤矿企业及其所属生产矿井要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生产行
业标准《煤炭产量远程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MT1082-2008)和《煤炭产量远程监测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MT1080-2008)的规定,将监控设备安装到位,计量仪器、传感器和监视装置的安装位置应当符合要求,系统及设备应取得“MA安全标志”和相关证书;在用系统和设备尚未取得“MA安全标志”和相关证书的,在今年年底前必须升级为具有“MA安全标志”和相关证书的产品。
四、基本建设矿井在未开工前,必须完成产量监控系统的设计和评审工作;在进入二期工程后,必须安装产量监控系统并联网运行。产量监控系统未经验收不得进行生产活动。
五、对已安装产量监控系统的煤矿企业及其所属生产矿井,应当按照省煤炭工业厅的要求,统一安装煤矿安全生产信息调度软件,实现产量数据的自动输入,并联网运行,实现各级安全生产日报自动上传。对不能完成的煤矿,产量监控系统不予验收。
六、煤矿企业及其所属生产矿井必须保证系统和设备运行正常,数据采集真实可靠,应每月对系统的称重装置进行检测。技术力量和检测设备不具备的单位,要与技术维护机构签订维护服务协议,委托其承担设备检修、维护、称重装置检测、软件升级等工作,确保设备使用完好,数据采集准确,系统正常运行。
七、各级产量监控系统监控中心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各市、集团公司(包括子、分公司)、县产量监控系统监控中心,值班人员总人数不得少于6人;煤矿企业值班人员不得少
于6人,维护人员不得少于3人。产量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八、各监管单位应当本着求实、科学、公正、合理的原则,认真准确地核定毛煤与原煤的折算系数,每半年更新一次。
九、各级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煤矿企业产量监控系统的管理和督查,每季度对所辖煤矿企业的产量监控系统称重装置进行检测,确保煤炭产量监控系统能够真实有效地监控和反映各矿井的原煤产量。
十、各单位煤炭产量监控系统在线率和产量监测数据与统计产量的误差率将列入2011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在年终进行考核评分。
煤炭产量 篇6
随着我国煤炭年产量的连年增长, 煤炭行业死亡的人数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因此, 对我国煤炭行业死亡人数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对于煤炭行业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1,2]。
一个企业或部门的安全状况, 受其生产性质、规模、人员素质、物质条件、环境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关系复杂而难以确定。然而大量统计资料表明, 一个企业或部门的安全状况与影响它的各种因素却是一个密切联系着的整体。这个整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 即时间序列平稳性。这就为抛开对逐个因素的分析, 就其整体利用惯性原理对企业或部门的安全状况进行预测提供了可能。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具有预测结果比较接近实际、易于表示数据的离散性并给出预测区间等优点, 在工矿企业伤亡事故趋势预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3]。基于此, 笔者建立了一种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用以预测我国未来3年煤业行业年死亡人数与年煤炭产量的发展趋势, 预测结果较准确、可靠。
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1.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设一元线性回归方程[4,5]为y=a+bx, 其中x、y分别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a、b均为模型参数, 分别表示直线的纵截距和斜率。
设有n对x与y的数值, 令
当W (a, b) 值最小时, 采用最小二乘法可求得
1.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精度检验
在回归分析中, 还应研究计算得到的回归直线是否符合实际数据变化的趋势。因此引入相关系数r的概念[6,7,8],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相关系数r取不同的数值时, 分别表示实际数据和回归直线之间的不同符合情况:
(1) r=0时, 表示回归直线不符合实际数据的变化情况。
(2) 0<|r|<1时, 表示回归直线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实际数据的变化趋势。|r|越大, 说明回归直线与实际数据变化趋势的符合程度越大;|r|越小, 则符合程度越小。
(3) |r|=1时, 表示回归直线完全符合实际数据的变化情况。
2 全国煤炭行业死亡人数与煤炭产量预测
2.1 模型建立
我国煤炭行业2001—2009年的年死亡人数与年煤炭产量如表1所示[9], 根据表1绘制出的年死亡人数与年煤炭产量散点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根据表1, 由式 (2) 、式 (3) 得到我国煤炭行业年死亡人数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a、b的值分别为7 608.94和―501.7, 则我国煤炭行业年死亡人数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根据表1, 由式 (2) 、式 (3) 得到我国煤炭行业年煤炭产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a、b的值分别为13.36和1.65, 则我国煤炭行业年煤炭产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2.2 预测精度检验
由式 (4) 得到我国煤炭行业年死亡人数和年煤炭产量的一元线性模型检验相关系数分别为r1=0.837、r2=0.926。
相关系数r1和r2均接近于1, 说明实际数据变化趋势与式 (5) 、式 (6) 的预测趋势符合程度比较大。由此可知, 采用式 (5) 、式 (6) 预测的我国煤炭行业未来年死亡人数与年煤炭产量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3 未来3年我国煤矿死亡人数的预测
将x=10、11和12代入式 (5) , 可以预测出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全国煤炭行业年死亡人数分别为2 592人、2 090人和1 589人, 即未来3年我国煤炭行业年死亡人数呈整体下降趋势。将x=10、11和12代入式 (6) , 可以预测出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年煤炭产量分别为29.76亿t、31.46亿t和33.16亿t, 即未来3年我国煤炭总产量呈增长趋势。
2.4 预测结果分析
预测结果:未来3年内我国煤炭年产量呈递增趋势, 而我国煤矿的年死亡人数呈递减趋势。从预测结果可看出, 在煤炭年产量逐年增加的前提下, 我国煤炭年死亡人数却逐年减少, 说明我国煤炭行业随着开采技术的提高, 安全技术和措施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其安全效益已开始逐步显现。
3 结语
(1) 就目前的煤炭开采技术、安全措施和市场环境, 可以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煤炭行业的年死亡人数和年煤炭产量数据, 从而为进一步做好我国煤炭行业的开发和安全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 根据安全科学理论可知, 一定水平的科学技术、安全措施和行业环境对应一定水平的行业年死亡人数。由于我国煤炭科技发展水平、煤矿管理水平、人为因素、煤矿的地质及开采因素等众多因素的限制, 我国煤炭行业年死亡人数可能降低到某一数值后会变化缓慢甚至停滞在这一数值上, 还有可能会再次回升。因此, 必须不断更新技术, 实施先进的安全技术, 建立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 才能保证我国煤炭行业在煤炭产量按目前增长率增长的条件下, 其年死亡人数一直保持逐年下降或恒定趋势。
(3) 上述预测结果成立的前提是我国煤炭行业煤炭产量按目前增长率增长。如果我国未来煤炭行业煤炭产量增长率与目前煤炭产量增长率相差较大时, 需重新建立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1] 金龙哲, 宋存义.安全科学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 付丽华, 王晶.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 2006, 72 (3) :87-88.
[3] 韩中庚, 宋明武, 邵广纪.数学建模竞赛[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4] 郭志军.应用Excel对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5) :57-60.
[5] 邵碧雄, 叶左局.利用Excel软件进行多元回归与多项式回归分析[J].广东奶业, 2006 (2) :11-14.
[6] 王义宏.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的评价——以江阴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09 (18) :27-29.
[7] 高芳, 崔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 :41-43.
[8] 葛培运.主成分回归分析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09 (27) :209-210.
煤炭产量 篇7
关键词:“十二五”,煤炭,产量控制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一直在70%左右徘徊。从2003年起,我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几乎每年都要增长近2亿吨。按此速度,到“十二五”末,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超过40亿吨,其中国内产量将达到38亿吨,届时将占全球煤炭产量的50%以上。这种煤炭生产方式将难以为继,煤炭产量不能这么无节制地增长下去了,要有一个“天花板”。
1 我们煤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为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煤炭产量因此增长得很快。煤炭高强度开采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1 资源消耗强度大
我国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煤矿平均采深已超过400米,开采难度和成本很大,绝大多数是井工开采。且小煤矿多,回采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如果按照现在每年三四十亿吨的速度开采下去,煤炭资源再丰富,也用不了很长时间就会枯竭。
1.2 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矿难不断
煤炭产量的过快增长,生产这根弦绷得过紧是矿难持续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约三分之一的产能来自小煤矿。如果煤炭需求过旺,就容易引发矿难。
1.3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
煤炭过度开采,造成地表塌陷、地下水系破坏、空气污染、煤矸石堆积自燃等问题。据测算,在山西采1吨煤,要破坏5吨地下水,全省八分之一的地方已成采空区。
1.4 面临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压力
我国和美国能源消费总量差不多,但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单位热值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石油的1.4倍,是天然气的1.7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从未来趋势看,西方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在逐年下降,而我国还在不断快速增长。如果这种煤炭消费增长较快的势头继续下去,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1.5 导致铁路运输过于紧张
全国50%以上的铁路运力用于煤炭运输,运送距离长、环节多、成本高,时而抢运,时而压港,跨区域调度和平衡困难重重。
综上,作者认为,“十二五”时期给煤炭产量设个上限,合理控制煤炭产量过快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2 合理控制煤炭产量的必要性
2.1 是保障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产业一直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单向直线模式,煤炭产业的发展模式则是“快速扩建、强力开采”。这种传统生产模式在给经济发展带来推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日渐枯竭等严峻问题。
山东省7家省属煤炭企业中已有淄博矿业集团公司、新汶矿业集团公司、肥城矿业集团公司等5家处在衰退期;河北省的开滦、峰峰矿区资源也逐渐枯竭;黑龙江省煤炭资源的枯竭现象则更加明显,有许多矿区、矿业城市已经停采;此外,山西太原、大同、新疆的克拉玛依、河南的平顶山,辽宁的阜新、贵州的六盘水等资源型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源枯竭显现,甚至是已经出现了资源枯竭。如果不提早做好规划准备,一旦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必将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巨大的冲击。
2.2 是进行科学产能规划的要求
目前,煤炭企业产量快速扩张的过程中,煤矿安全基础工作还不牢固,特别是煤矿瓦斯、水害事故仍然是全国煤矿安全的重大隐忧。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还依然严峻。在资源利用率方面,由于缺乏合理的储量管理体系等原因,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平均仅为30%~40%。
在这种安全生产不乐观且能源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下,一些煤炭企业为了追寻利润盲目的扩张,煤炭产能建设速度居高不下。如果不对企业的科学产能建设加以指导,出现煤炭产能过剩,那些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被废弃,给国家造成大量的浪费。
2.3 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煤炭是我国的“第一能源”,不仅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到了七成以上,更是电力工业的主要能源。煤炭供应不足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将远远大于中国石油短缺造成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煤炭需求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以当前煤炭需求测算,即便是10%的增长,煤炭也将年增将近3亿吨。从2003年起我国煤炭净进口量逐年提升,呈现出我国未来煤炭对外依存提高的趋势[1]。中国2009年中国由煤炭的净出口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家,实现煤炭净进口1.05亿吨,占中国2009年全年煤炭消费总量的3.2%。
一旦我国煤炭面临枯竭,国内出现大规模的煤炭短缺,必将对国际煤炭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威胁我国能源安全。
2.4 是我国有效应对环境问题的客观需要
根据近期荷兰环境评估局(MNP)和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报告,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已超过美国,位列全球第一。另据有资料显示我国排入大气中的85%的二氧化碳、70%的粉尘、85%的二氧化硫和60%的氮氢化物源于煤炭的燃烧[2]。我国政府于2009年11月25日正式宣布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碳减排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如果对煤炭消费不加节制,任其自由的增长将会给我国的减排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2020年煤炭产量若超过了50亿吨,政府减排的目标也将很难实现了。
3 对煤炭生产总量控制需要考虑的因素
3.1 国民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需求量之间总体呈正向相关关系。 能源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能源系数来阐释。1990~2009二十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总体上是逐年递增的。2009年我国能源弹性系数为0.57,由近年来能源弹性系数的变动情况来看,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弹性系数可能在0.4~0.8之间波动。假定能源利用效率不变,不断增长的经济将催生更大的能源需求。
3.2 资源禀赋条件
根据煤炭工业协会提供的相关数据,截止至2007年底,全国查明煤炭资源量1.18万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 200多亿吨,资源量8 500多亿吨。在基础储量中,储量约1 800亿吨。 另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中国目前煤炭可采储量为1 886亿吨,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的20.5%。
虽然煤炭实际总量在客观是一定的,但是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煤炭的可采储量是可以增加的。庆幸的是近几年来,我国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发现了大量的优质煤田[3], 这使得我国煤炭储量进一步提高,为我国煤炭生产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3.3 资源分布特点
在进行煤炭产量控制时还要考虑到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主要分为东部调入带,中部供给带和西部自给带。在地理上,秦岭-大别山以北保有全国煤炭储量的90%且集中分布在晋陕蒙三省,三省的储量占北方区的6%,秦岭-大别山以南仅保有全国储量的10%,且集中分布在贵州省和云南省。空间分布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4]。交通运通的不便限制了煤炭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调运,影响了煤炭的总供给能力。但是随着我国交通运输条件的优化,将会很大程度上提升煤炭资源的供给能力。
3.4 生产技术水平
科技的进步可以降低煤炭开采的成本,一些原本没有开采价值的资源将被挖掘出来,从而提升资源的供应能力。尽管近年来国有重点煤矿原煤生产人员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据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最近十多年我国国有重点煤矿全员效率增加较快,2007年煤矿全员效率达到4.599 t/工,是1995年的2.6倍,但鉴于多数乡镇煤矿机械化开采实施状况很差,乡镇煤矿几乎没有机械化开采,全国约有200万以上的矿工还在从事手工采煤,因此这一现状就导致了我国目前煤矿的整体劳动生产率较发达国家仍然十分低下。
3.5 能源利用效率
由于技术水平等限制,我国能源利用水平一直比较低,每吨煤产生的效益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单位能耗仅创造不到0.7 美元的GDP,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2美元,日本更是达到了10.5美元,分别是我国的4.6倍和15倍。根据中国煤炭经济安全研究成果,如果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从33%提高到40%,则我国每年消耗的煤炭将下降17.5%。IEA估计,到2050年,在建筑、工业和交通部门的能源效率提高可以使能源使用降低17%~33%。这对设定能源消费总量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3.6 环境承载能力
煤炭开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多数的富煤地区却又是贫水地区。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提升了开采成本。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但集中了全国近90%的煤炭资源,生态环境成为煤炭开发的重要制约因素。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可耕地少,土地资源成为煤炭开发主要制约因素;西南地区煤层硫分高,环境成为主要制约因素。
3.7 煤炭销售中间环节
我国煤炭的销售中间环节多,非煤成本的上升使得煤价构成不够合理。2008年1月份煤价上涨,流通环节的煤价上涨了20%,而生产地煤价却没有同步上涨。2008年1月底,山西大同6 000大卡动力煤坑口价环比上涨15元/吨,涨幅仅为4%。同期,山东、安徽、陕西等地的动力煤出厂价也没有出现明显上涨。煤炭坑口价和中转地价格之间的价差明显扩大,我国的铁路运力不足,只有依靠公路、水路,而他们的成本又比较高[5]。煤炭价格构成的不合理影响了煤炭的稳定供应和需求。
4 对煤炭产量控制的政策建议
4.1 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新建设项目的审批
严格行业的准入制度,在新项目的审批上优先考虑综合条件较好的煤炭企业,将技术高、管理强、队伍优、资源回收率高、环境保护好等列入行业准入条件。开办煤矿或者想要从事煤炭和煤层气资源勘查,从事煤矿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建立、安全评价等,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并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煤矿资源回收率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安全、生产装备及环境保护措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4.2 改变煤炭企业资源税计征办法
将资源税改为按照企业的资源可采储量来征收,改变目前我国的资源税按照销售量定额征税的现状。同时可将定额税改为比例税率,刺激企业主动的提高资源的回采率。
4.3 回采率与煤炭企业税负挂钩
通过法律和财税手段,将煤炭企业资源回采率与企业的税负挂钩。通过对煤炭企业审查确定企业实际煤炭回采率,提高回采率水平较低的税负水平,降低那些资源利用率较高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实行差别税收政策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
4.4 将能源利用效率与煤炭使用成本挂钩
抑制煤炭不合理需求。通过财税政策对那些能源效率较高的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退税鼓励。将能源使用效率与煤炭使用成本挂钩,这在实际上降低了能源效率较高企业的用能成本,相对上提升了那些能源效率较低企业的用煤成本。
4.5 为“节能减排”提供专项财政支持
设立专款,为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提供优惠贷款服务。政府对那些能够减轻环境污染或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设施设备给予贷款,提供较低的贷款利率和优于市场条件的还款条件。另外也可学习日本为企业的节能环保等投资提供优惠长期贷款。
4.6 发挥政府机构在节能降耗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通过法律或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政府机关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政府的节能管理工作。目前仅全国的政府机构就有6亿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如果按照节能50%的目标进行改造,每年就可节约1 8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万吨。抓好政府的节能工作可为全社会的节能起到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刘世伟.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2).
[3]牟敦国.中国煤炭经济安全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49.
[4]2009年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报告[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68.
煤炭产量 篇8
山西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其中尤以煤炭闻名全国,有“乌金之乡” 的美誉。山西煤炭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全省有大同、宁武、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六大煤田及浑源、五台、垣曲、平陆、繁峙、广灵、灵邱等煤产地,煤炭资源遍布全省91个县(市、区),含煤面积6.4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截止至2003年底,山西省大同、宁武、西山、河东、沁水、霍西六大煤田及若干小型煤产地查明及预测的2 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6 552.02亿吨(其中1 200米以浅的为3 945.29亿吨),占全国查明及预测煤炭资源总量55 731.60亿吨的11.8%,仅次于新疆和内蒙,全省保有查明煤炭资源储量2 652.84亿吨,占全国保有查明资源储量10 210.56亿吨的26%,居全国之首[2]。从1949年到2008年间,山西共生产煤炭近105.24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以上。
本文以1989年—2008年的煤炭产量及全省GDP的数据为依托,运用协整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1 相关理论介绍
协整理论(co-integration) 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数量经济学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建模理论。它从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着手,探求非平稳经济变量间蕴含的长期均衡关系,对传统的数量经济模型,尤其是动态模型,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描述,澄清了传统的数量经济学统计推断中一些较为模糊的概念。[3]
经典计量经济学所隐含的重要假设之一就是数据的平稳性,以保证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估计量是一致的。然而现实中许多数据都不具有平稳性的特征,由此得到的统计量对模型估计结果进行的推断往往是不正确的,回归可能是无意义的“伪回归”。 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差分,然后用差分后的序列建模,但是这样往往会丢失数据中包含的长期调整信息。协整理论把时间序列分析中的短期动态模型与长期均衡模型的优点结合起来,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很好的解决方法。
1.1 单位根检验
协整分析之前必须检验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因为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是两者必须是同阶单整的。
如果一个随机过程的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在时间过程上都是常数,并且在任何两时期的协方差值仅依赖于该两时期间的距离或滞后,而不依赖于计算这个协方差的实际时间,就称这个序列为平稳的[4]。
单整(Integration)的定义:一个具有非确定性分量的时间序列{Xt},如果在差分d次后具有平稳的、可逆的(ARMA)表达式,而在差分d-1后仍是非平稳的,则称该时间序列具有d阶单整性,记为Xt~I(d)。显然,平稳序列一般可以表示为I(0)。[5]
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用的比较广泛的是DF检验方法与ADF检验方法。但由于DF检验有一定的局限性:①数据生成过程未知,有可能包含滑动平均部分;②可能包含不止一个滞后项,如果实际数据生成过程是AR(p)模型,估计出的ρ及其标准差是错误的;③DF检验方法只考虑了一个单位根,不可以考虑多于一个单位根的情况[6]。因此,本文使用ADF检验方法,其一般形式为[7]:
undefined
其中,Yt是待检验的时间序列,α是常数项,t是时间趋势,P是滞后值,ξt是随机误差项。ADF值根据回归方程的标准误差计算,如果ADF值小于临界值,则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如果ADF值大于临界值,则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1.2 协整关系检验
Engle和Granger给出的协整定义为:对于m维向量时间序列{Xt},如果①{Xt}的分量序列为I(d)序列;②存在一个向量α≠0,使得αTXt~I(d-b),b>0,则称{Xt}的分量序列存在(d,b)阶协整关系,记为Xt~CI(d,b),而α称作协整向量。协整关系描述了经济系统的长期均衡关系。具体来说,他描述了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均衡关系,虽然每个时间序列的矩,如均值、方差或协方差等随时间变化,但这些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均衡关系)的矩具有时不变的特征。[5]
对时间变量进行非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一旦确定了它们的单整阶数是相同的,那么接下来就对它们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Engle-Granger二阶段检验法,另一种是Johansen与Juselius的极大似然检验法。EG两步法只能适合于单方程的协整检验,而JJ法不仅能检验变量之间是否有协整关系,而且还可以确定协整向量个数。由于本文只涉及两个变量,所以选择EG两步检验法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即首先,利用OLS对回归方程Yt=α+βXt+εt进行估计;然后,检验残差是否是平稳的。如果时间序列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那么这些残差中一定存在单位根;如果时间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残差将是平稳的。
1.3 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格兰杰表示定理,具有协整关系的一组变量都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ECM的基本形式是由Davidson、Hendry、Srba和Yeo在1978年提出来的,称为DHSY模型。误差修正项包含了长期均衡关系,其系数则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ECM模型的优点在于它揭示了变量之间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的途径,为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提供了统一的框架。
1.4 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常用的序列之间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是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Granger和Sim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变量X对预测变量Y有帮助,即根据变量Y的过去值对Y进行自回归时,如果再加上变量X的过去值,能显著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变量X是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否则,称为非格兰杰原因。
首先对下面两个模型进行估计,检验“X不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
无假设条件回归:undefined(2)
有假设条件回归:undefined(3)
通过两个方程的残差平方和,我们可以计算出F统计量,检验第一个方程中β1,β2,……,βm是否同时显著不为零,若同时显著不为零,拒绝原假设。同样的检验“Y不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的原假设,检验Y的滞后项是否显著不为零。[8]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的选择
本文对山西煤炭产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是从《山西经济年鉴2008》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按当年价格计算得出的GDP绝对数,以及从《中国煤炭工业年鉴2008(增刊)》中得到的原煤产量数据。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的异方差性影响,对其变量取自然对数,记为LGDP和LCP。
资料来源:《山西经济年鉴2008》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煤炭工业年鉴2008(增刊)》
2.2 山西省国民生产总值与煤炭产量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在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前,需要对所有的时间序列做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其是否是平稳的。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对序列的原序列及取对数后的序列和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
运用Eviews3.1对GDP、CP、LGDP、LCP分别做ADF检验,根据AIC与SC准则来确定滞后阶数,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原序列GDP、CP、LGDP和LCP的ADF统计值均大于各个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它们都是非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序列D(LGDP)和D(LCP)分别在10%与5%临界水平下的临界值大于其ADF统计值,所以两者有90%与95%的可能性是平稳的,由此可认为,序列LGDP和LCP是一阶单整序列,可进行协整分析。
2.3 协整性检验
对山西国内生产总值和煤炭产量序列取自然对数后的新变量LGDP和LCP做协整检验。首先,以LCP为被解释变量,LGDP为解释变量,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LGDP=-15.720 83+2.199 874LCP+ξt (4)
t值 (-3.711 615) (5.452 361)
R2=0.622865 Adjusted R2=0.601913
然后,对残差εt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利用软件Eviews3.1,根据AIC与S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1,得到的结果如表3:
由于残差εt的ADF统计值小于5%临界水平下的临界值,从而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煤炭产量(C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
2.4 误差修正模型
对于(1,1)阶自回归分布的滞后模型:
Yt=β0+β1Xt +β2Yt-1+β3Xt-1+ξt (5)
差分整理后即得到误差修正模型:
Yt =β0+β1△Xt+(β2-1)Yt-1+(β1+β3)Xt-1 +ξt (6)
=β0+β1△Xt+(β2-1)[Yt-1-(β1+β3/1-β2)Xt-1]+ξt
若令ecmt=Yt-(β1+β3/1-β2)Xt,α=β2-1,则模型变为
Yt =β0+β1△Xt +αecmt-1 +ξt (7)
式中:△Yt代表被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Xt为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ecmt-1代表的则是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对长期均衡的偏离,即上一期变量偏离均衡水平的误差,称为误差修正项。α称为修正系数,反映Y对均衡偏离的修正速度。因此被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影响,另一部分为长期均衡的调节效应。模型中β2通常小于1,所以ecmt-1的系数α通常小于0。这意味着前一期X对Y解释不足,有正的误差时,会减少Y的正向波动或增加其负向波动,反之则反是。这说明,该模型有一种对前期误差的自动修正作用,因此被称为“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的自动调整机制类似于适应性预期模型。若误差修正项的系数α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它将告诉我们Y在一个时期里的失衡有多大一个比例部分可在下一期得到纠正,或者更应该说“失衡”对下一期Y水平变化的影响的大小。[9]
由于LGDP与LCP存在协整关系,所以可建立如下的误差修正模型:
LGDPt=0.611680△LCPt-0.051473ECMt-1
T值 (27.44937) (-1.820751)
-0.085951△LGDPt-1 (8)
(-2,463924)
R2=0.997730 Adjusted R2=0.997463
ECMt-1= LGDPt-1-2.199874LCPt-1+15.72083 (9)
这里,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051 473,显著小于零,符号反向修正机制,表明煤炭产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ECMt-1的系数表明5.15%左右的偏离均衡部分会在一年内得以调整,调整的幅度相对较小。
2.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山西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煤炭产量(CP)之间关系的基本思路是:假定有两个经济变量,一个是山西国内生产总值GDP,另一个是山西煤炭产量CP;若这两个经济变量在同时包含过去GDP和CP信息的条件下,对GDP的预测效果比单独由GDP的过去信息对GDP的预测效果更好的话,即变量CP有利于变量GDP预测精度的改善,那么我们认为CP对GDP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利用Eviews3.1得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为: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GDP与CP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二者是相互影响的。GDP是CP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其概率为68.405%(1-0.31595),且CP也是GDP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其概率为93.85%(1-0.0615)。
3 结论与建议
首先,山西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煤炭产量(C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CP每增加1%,GDP就增加219.99%。因此,可以考虑从增加煤炭产量方面来提高GDP。
其次,误差修正模型表明表明山西省煤炭产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ECMt-1的系数表明5.15%左右的偏离均衡部分会在一年内得以调整,调整的幅度相对较小。
最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GDP是CP的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是煤炭产量提高的原因;同时,CP也是GDP的因果关系,即增加煤炭产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二者是相互影响的,而且,从其概率来看,煤炭产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概率为93.85%)要比经济增长提高煤炭产量的作用(概率为68.405%)大。
山西是一个煤炭大省,煤炭资源无疑是其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有很高的贡献率,但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无论多丰裕的煤炭储量,总会有枯竭的一天;而且煤炭的开采与使用还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合理开采与使用煤炭资源。首先,要提高煤炭开采的回采率并降低百万吨死亡率,减少资源浪费与人力损失;其次,要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推进地方小煤矿采煤方法的改革,减少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大力推进山西转型发展,实现煤炭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孙祥斌.山东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06.
[2]中国煤炭工业年鉴2008(增刊)[M].北京:《中国煤炭工业年鉴》编辑部出版,2010:273.
[3]刘璐,杨宝臣,刘建秋.协整建模及应用[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1,6(3):83-85.
[4]茹海燕.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1.
[5]张世英,樊智.协整理论与波动模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8,68.
[6]刘洋.基于MCMC的协整分析研究及应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7]李艳红.ECM模型对经济增长与电力能源消费的协整关系分析[J].管理观察,2009(14).
[8]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煤炭产量 篇9
下图显示的是中国煤炭生产情况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中国煤能源消费总量的比较情况,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不断增长状态,从2000 年的99776.25 万美元增加到2012 年的534123 万美元,13 年中增加了434346.7万美元,年均增长33411.29 万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20%,并且,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不断增长,从2007 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增长量大于煤炭生产量和煤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量。从下表也看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 年开始增长率不断扩大,2001 年时中国GDP年均环比增长率为8.3%,然后增长率不断扩大,到了2007 年时我国GDP环比增长率已经增加到14.2%,然后这一环比增长率开始逐年减少,到了2012 年时已经降低到7.75%,见下图。
在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煤炭生产量尽管也不断增加,但在不同时段增长情况却是不同,从下图可以看出中国煤炭生产量在2000 年时只有138418.5 万吨,此后两年中国煤炭生产量尽管增加,但增加量小,增长率都没有超过6%,此后中国煤炭生产量急速增长,2003 年环比增长率达到最高18.35%,然后随着中国煤炭消费量的快速增长,中国煤炭生产量仍然处于快速增长中,但是总量虽然增长而每年的增长率却是不断减少,从下表可见,以2004 年为拐点,尽管我国煤炭生产量在逐年增长,但增长率却是逐渐降低,2004 年的增长率比2003 年的增长率减少了2.67 个百分点,2005 年的增长率比上年的增长率降低更是达4.99 个百分点,到了2008 年时增长率已经降低到4.1%,此后我国煤炭生产量增速变快,但到了2012 年时又减少到3.67%。
中国煤能源消费总量历年的变化与煤炭生产量历年的变化情况基本相同,2000 年至2002 年之间中国煤能源消费总量处于增长中,但增长缓慢,这与我国煤炭生产量在这一期间的变化一样,同样,在2003 年时,我国煤能源消费总量突长,达到180587 万吨,比2002 年增长18.59%,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消费的快速增长,煤能源消费在此期间也快速增长,煤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快速增长,且增长率在2006 年之前都在10%以上,此后,除了2011 年煤能源消费增长率比较高以外,其余年份我国煤能源消费总量尽管量上逐年增加,但每年增长率都很低,2012 年比2011 年的增长率只有2.83%,见下图。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煤炭生产量和煤能源消费总量的单位为万吨,中国GDP的单位为万美元。
综上分析,无论是煤炭生产量还是煤能源消费总量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变动而变动,从图可见,国内生产总值和煤炭生产量以及煤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三者都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图中我国煤炭生产量以及我国煤能源消费总量图形曲线基本重合,从上表可见,每年我国煤炭生产量以及煤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的趋势基本一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率增加时煤炭生产量以及煤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也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率减少时煤炭生产量以及煤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也减少。以上分析预示着我国煤炭生产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有一定关系,也预示着我国煤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有一定关系,因此,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对煤炭生产量和煤能源消费总量是否有影响以及有怎样的影响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
数据来源:数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所得。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煤炭生产和煤炭消费关系的研究主要有:
畅军锋(2015)通过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煤炭消费总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煤炭的消费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GDP增长速度放缓,对煤炭的相对消费量逐年下降。张静(2010)对1978-2008 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煤炭消费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GDP与煤炭消费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方程的弹性系数对我国未来煤炭消费量的预测方法是有效的。刘海滨,吴必善(2014)结合我国煤炭产能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线性关系,提出煤炭合理产能调控区间以缓解当前各煤炭基地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库存压力及相关经济问题。以上文献主要研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煤炭消费量和煤炭产能和煤炭库存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国内生产总值与煤炭生产量和煤炭消费总量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煤炭生产量关系实证分析
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实证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煤炭生产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将数据进行对数处理,研究的具体模型为:
在式(1)中,CP表示中国煤炭生产量,GDP表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β0表示截距,β1表示我国煤炭生产量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弹性。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表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的不断扩张,生产的不断增加,我国经济的各方面对煤炭的需求将增加,进而刺激煤炭生产量的增长,相反,如果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国内煤炭生产也会减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煤炭生产量也应该增加,即 β1>0。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度数据和煤炭生产量年度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回归后的模型如式(2)。
从回归结果看,模型拟合优度较高,方程F值的概率值很小,方程通过F检验,LNGDP的系数值的T统计量为17.06036,T统计值的概率值也很小,系数值通过了T统计检验,说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对中国煤炭生产量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
三、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煤能源消费总量关系实证分析
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实证分析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煤炭消费总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将数据进行对数处理,研究的具体模型为:
在式(3)中,CC表示中国煤炭消费总量,GDP表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θ0表示截距,θ1表示中国煤能源消费总量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弹性。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表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投资的扩张拉动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会刺激煤炭需求的增加,煤炭消费将增长,相反,如果我国经济发展变慢,中国煤炭需求也会减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煤炭需求量不断增加,煤能源消费总量也应该增加,即 θ1>0。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度数据和中国煤能源消费总量年度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回归后具体模型如式(4)。
从回归结果看,模型拟合优度较高,方程F值的概率值很小,方程通过F检验,LNGDP的系数值的T统计量为15.69662,T统计值的概率值也很小,系数值通过了T统计检验。说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对中国煤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实证结果验证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会刺激中国煤炭生产量增加这一推论,从长期来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l%,我国煤炭生产量将需要增加0.563538%,一般情况下,国家经济总是处于发展中,那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煤炭生产量也应该不断增加,无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中国煤炭生产量尽管这几年绝对量都在不断增长,但两者的增长速度都放缓,特别是我国煤炭生产量的增速在2012 年只有3.67%,我国煤炭生产量增速尽管小,但煤炭产量仍然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时考虑了环境的保护,为了保护环境,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煤炭使用,另外,我国煤炭生产成本高,销售价格高,在世界煤炭市场不具竞争力,因此,从2009 年开始,我国煤炭进口量增加,进口煤炭的增加,对我国煤炭生产产生巨大影响。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发展放缓,同时我国的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开始调整,煤炭行业也不可避免地进行调整,小煤矿企业关停并转,煤炭企业规模调整,煤炭企业不断改革,不断加大技术投入以提升竞争优势。
实证分析结果也验证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对我国煤能源消费总量具有拉动作用这一推论,从长期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l%,煤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0.553042%。我国经济的发展会刺激各行业的发展,投资增加,各行业煤能源消费增加,但我国煤能源消费量的增加速度远没有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速度快,从上表可见,从2007 年开始中国煤能源消费总量的每年增长率基本只有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率的一半,这也验证了方程式(4)的结果,煤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的降低,除了与我国经济发展放缓有关外,还与中国环境保护有一定的关系,煤炭消费量的减少,自然会使煤炭生产量减少。因此,煤炭企业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及国家产业政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畅军锋.基于GDP的增长对煤炭消费量的预测与探讨[J].甘肃科学学报,2015,27(2):104-107
[2]张静.中国GDP与煤炭消费量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9):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