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产量(共3篇)
调节产量 篇1
引言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从生物中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化学物质, 是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类农药。在调控作物的生长发育, 协调养分的平衡运用, 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 减少生产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生产和使用,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越来越广。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 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调节和控制玉米生长发育, 降低株高和穗位高, 可使玉米在单位面积内提高密度、增加穗数、早熟、稳产、增产, 使玉米的群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近几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的实际效果。近些年由于知识不足, 种植户在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上造成很多不当失误, 以下仅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与生长发育的影响做简单阐述。
玉米生长调节剂分单剂和混合剂, 使用单剂有一定的副作用, 混合剂能达到速效与长效相结合, 一般使用较多。在玉米生产中主要使用生长促进剂、生长延缓剂、生长抑制剂和乙烯利类, 以延缓剂使用居多。
1 对提高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效果显著
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种子及生育中后期喷洒, 对提高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效果显著。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过的玉米种子萌发进程加快。经过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或拌种后的玉米有利于打破种子的休眠, 促进种子生根、发芽。当土壤含水量在11% (玉米正常出苗的临界线) 或以下时, 出苗率显著提高1倍, 缓苗的能力更强, 苗势健壮, 可延长玉米在大田生长时间, 奠定高产、稳产基础。较常规播种方式有促苗, 保证发芽率、提高产量的明显作用。
2 有效控制玉米快速生长并抑制顶端优势
玉米具有快速生长的特点, 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控制玉米快速生长, 抑制顶端优势, 使植株矮化。
2.1 玉米的营养供应及长势就会反转
当快速生长受到抑制, 玉米的营养供应及长势就会反转, 使玉米株高性状转向株高变矮、茎杆增粗、根增壮、叶增厚方面发展, 玉米植株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 空杆率低, 秃尖度小, 抗病能力增强。
2.2 植株穗位高性状改变
玉米快速生长受到抑制, 植株穗位高性状改变, 提高了玉米受粉率、玉米秃尖减少、空株率降低, 促进生殖生长, 使玉米穗粗大, 穗粒数增加、穗粒重增加。在收获期, 玉米粒数、百粒重、产量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据统计, 增产可达8%~12%。
2.3 提高光合效率
玉米施用生长调节剂, 可使玉米叶面积增加, 功能叶节间缩短, 提高了光合效率。玉米是高光效作物, 群体产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光合效率。光合效率的提高, 可有效激发功能叶中光合酶的活性, 加速光合产物的合成并向果穗方向流转, 使果穗穗轴变长变细, 籽粒变厚, 百粒重增加, 并能提早成熟5~7d, 对北方地区缓解早霜危害, 增产意义重大。
2.4 减少田间荫蔽
施用生长调节剂后的玉米株型紧凑, 减少了田间荫蔽。施用生长调节剂后, 玉米穗上部叶片普遍上举, 植株收敛, 叶片角度变小, 通风透光条件改善, 叶片增厚、颜色变深、叶绿素含量增多, 叶片功能增强, 光合作用增强。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基础物质, 玉米叶片是玉米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叶绿素含量的高低反映玉米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弱, 因此, 保持较高含量的叶绿素可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提高玉米抗逆能力, 延缓玉米植株衰老, 促进玉米生长发育, 达到增产目的。
2.5 促进玉米植株根系发达
施用生长调节剂后可有效抑制玉米植株地上部分的营养生长, 促进玉米植株根系发达。用生长调节剂拌种处理后, 玉米根系生长得到明显改善, 表现为地上气生根和地下次生根的根量增加1倍, 根系活力提高, 根系吸收面积增加2~3倍, 保证了营养的供给, 延缓根系衰老, 提高茎秆储存能力, 组织充实, 使玉米茁壮成长, 茎秆坚韧, 提高抗旱性和抗倒伏性, 并且玉米单株生产力提高, 增产效果明显。
2.6 促进果实成熟
适量的使用生长调节剂可增强玉米的抗氧化能力, 改善玉米植株的生理特性, 延缓后期玉米根系和叶片的衰老, 增加玉米生长时间, 促进果实成熟。因为玉米在生育后期尤其是种子成熟过程中, 过氧化作用通常都会增强, 产生自由基, 而自由基是加速细胞衰老的物质, 通过施用生长调节剂可减缓玉米衰老速度。
2.7 增产的效果更加显著
玉米施用生长调节剂后, 最重要的一点是孕穗时间增长, 在寡照、低温、多雨适宜生长调节剂发挥作用的环境下, 孕穗时间越长, 玉米棒长得越大, 未来增产的效果更加显著。
2.8 可提高玉米种植密度
施用生长调节剂可提高玉米种植密度。通过使用调节剂能明显提高玉米茎秆的密度, 茎秆强度增加, 减少使玉米茎倒伏的几率, 抗倒伏的同时, 能增产15%以上。
3 结语
对于农作物而言,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用量、残留量和毒性都是很低的, 但对使用技术要求较高, 掌握不好就可能产生药害, 因此, 在使用时应根据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调整用量和所需调节剂剂型。
摘要:玉米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也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1a生禾本科草本植物, 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近几年, 随着玉米价格的攀升, 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应用化控技术是玉米提高产量的主要途径。化控技术作为我国目前作物生产当中高产、稳产和高效农业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关键词:生长调节剂,产量,生长发育,影响
调节产量 篇2
关键词:生长调节剂,生物菌肥,脱毒马铃薯
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种制品, 可减少、消除化肥和农药的污染, 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同时, 使农产品的蛋白质、氨基酸、甜度也相应增加, 色、香、味明显改善, 品质提高,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增加土壤团粒结构, 从而使土壤疏松, 减少土壤板结, 有利于保水、保肥、通气和促进根系发育, 为农作物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微生物肥料是目前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肥料, 但在马铃薯种植上的应用研究还未见报道。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生物菌肥对马铃薯种薯进行浸种处理, 在肇州农田和农科院试验田两处地块, 分别采用两个和三个重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用100倍稀释的生物菌肥浸种1h处理的种薯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 该组的马铃薯植株叶片肥厚, 颜色墨绿, 根系发达, 说明生物菌肥对马铃薯的产量和生长势有显著影响, 为生物菌肥在马铃薯种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806植物生长调节剂底西瑞脱毒种薯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将随机选取的脱毒种薯用生物菌肥浸种处理, 在农科院试验田和肇州农田两个地块进行试验。农科院试验田所用种署浸种的微肥浓度和时间分别为100×16h, 250×16h, 100×1h, 250×1h, 及一个空白对照组, 并加入一组调酸组和一组调酸并加生物菌肥组两个小组, 试验小区垄长为5米, 采用三个重复, 每个重复两垄进行试验;在肇州农田所用种署浸种的微肥浓度和时间分别为100×1h和100×24h, 并分为整薯和顶芽两种, 小区垄长50米, 每种采用两个重复, 每个重复四垄进行试验。所有选取的种薯均采用顶芽进行试验。在同一天播种后, 观察出苗期、出苗率、初花期、生长势, 收获后计算产量和增产率及大薯率。
2 试验结果
2.1 肇州区实验结果
肇州区是在农田中进行地的试验, 同一天播种后, 出苗期、和初花期基本无差别, 生长势P1明显强于其他组, 平均产量P1>P2>CK, 增产率P1>P2, 并且整薯比半薯顶芽产量要高。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 农科院试验田区结果
农科院试验田区是小区试验, 同一天播种后, 出苗期、和初花期差别不大, 生长势100×1h处理组明显好于其他组, 叶片墨绿色, 根系发达。小区产量100×1h>250×1h>zs>250×16h>z>100×16h>ck, 增产率100×1h最大, 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3 讨论与小节
目前, 生物菌肥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在马铃薯种植上的应用还未见报道。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806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时间处理种薯, 通过对其生长势和产量的对比可以看出, 采用100倍液处理1h的试验组植株生长势明显好于其他处理组, 产量也明显高于其他试验组, 甚至高于调酸试验组, 在大田试验可以增产10%以上, 说明生物菌肥在马铃薯种植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该试验结果可以为生物菌肥在马铃薯种植上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注:P1为100×1h处理组, P2为100×24h处理组。
注:z为调酸处理组, zs为调酸加生物菌肥处理组。
参考文献
[1]刘梦云.几种生长调节剂在马铃薯生长上的应用效果[J].马铃薯杂志, 1987, 1 (4) :24.
[2]董红萍, 邹曾硕.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网室马铃薯种苗生产的影响[J].马铃薯杂志, 2005, 19 (3) :153-154.
[3]王小兰.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作物生产中的安全性使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15 (3) :1-4.
[4]Salsac, L, chaillou, S.Jolivet, E, 1987, Nitrate and ammonium nutrition in plants.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5, 805-812.
调节产量 篇3
1 材料与方法
选择在姜堰市沈高镇河横农场进行示范。水稻品种为早熟晚粳南粳44, 示范面积3.33hm2。7月24日结合防治纹枯病即在水稻拔节前2d用药, 高压泵喷雾, 用植物调节剂立丰灵300g/hm2。观察在田水稻长势;田间观察有明显变化时及成熟期各取10株稻株考察植株性状;割方计实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1.1 对产量的影响。
10月24日割方, 用药田实际产量8 724kg/hm2, 较不用药田8 760kg/hm2, 减少36kg/hm2减0.4%, 差异不显著。药伤部分实际产量6 487.5kg/hm2, 减少35%, 差异极显著。
2.1.2 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用药植株每穗总粒数平均为89.4粒, 较不用药的101.1粒减少11.7粒, 减11.6%;药伤株80.9粒, 减少20.2粒, 减20.0%。用药田结实率平均96.7%, 较不用药田增加2.7个百分点, 增2.9%。用药田千粒重平均28.8g, 较不用药田27.0g增加1.8g, 增6.7% (见表1) 。
2.2 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2.2.1 对株高的影响。
用药后15d田间发现水稻植株明显变矮, 8月12日取样测定, 株高平均比不用药矮10cm左右, 用药重复处, 倒5叶有明显叶伤, 株高矮20cm左右;8月30日测定 (开始破口) , 用药田块株高92cm, 较对照94cm矮2cm;药伤部分株高72cm, 较对照矮20cm。成熟期测定, 用药田平均株高98cm, 较不用药田103.4cm矮5.4cm, 降低5.2%。
2.2.2 对节间的影响。
8月30日测定, 示范田基部3节间较对照均有降低, 差异不显著 (见表2) 。成熟期测定, 用药田基部1节间、2节间长分别为3.85cm、8.05cm, 不用药田分别为3.84cm、8.3cm, 差异不显著。第3~6节间长度和穗下节分别减小0.7cm、2.1cm、2.2cm、6.5cm和2.1cm。药伤株减少1个节间 (见表1) 。
2.2.3 对穗长的影响。
用药田穗长平均13.9cm, 较不用药田14.7cm, 减少0.8cm, 减5.4%;药伤株穗长13.7cm, 减少1.0cm, 减6.8% (见表1) 。
2.2.4 对叶片的影响。
成熟期测定, 大田绿叶数用药田平均3.5张, 比不用药田3张多0.5张, 用药田剑叶、倒2叶和倒3叶长均比不用药缩小, 宽度无显著差异, 药伤株长度显著缩小, 宽度增加 (见表3) 。
2.3 对生育期的影响
用药田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推迟1~2d, 药伤株推迟4~5d。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植物调节剂立丰灵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 但改变了穗粒结构, 表现两减两增;对有效穗数没影响, 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降低, 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植株高度略降低, 对基部1节、2节没有影响, 第3节以上节间、穗下节和穗长缩短, 倒3张叶长度缩短, 对宽度没影响。药量过重会引起叶长显著缩短, 变宽。抽穗和成熟期推迟1~2d。药量过重明显推迟。本次示范可能因用药方法和时期把握不准, 加上示范品种抗倒能力较强, 后期没有出现台风, 不能显示其抗倒能力, 需进一步进行示范。
参考文献
[1]王绍忠, 于树林, 顾莉, 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垦殖与稻作, 2005 (1)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