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研究(共12篇)
产量研究 篇1
水稻产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态过程, 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群体的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在如何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问题上, 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王术等[1]研究表明, 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成粒率和每穗成粒数;刘建丰等[2]研究认为, 对产量作用最大的是单株穗数;张强等[3]研究表明, 不同穗型的水稻品种对产量影响最大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同, 其中半直立和弯曲穗型品种为穗数, 直立穗型品种为穗粒数和千粒重。可见, 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对水稻产量起重要的影响。然而, 目前基于水稻颖花数以及群体颖花量来研究水稻产量的报道还较少;且杨惠杰等[4]的研究表明, 超高产水稻具有较多的单位面积总颖花数和较大的库容量。可见, 对水稻穗部性状尤其是穗数与每穗颖花数关系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 该研究还对水稻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旨在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选用10份粳稻品种, 分别为牡丹江31、牡丹江30、牡丹江29、牡丹江27、牡丹江26、松粳6号、松粳9号、松粳12、龙稻11和龙稻5号。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0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水稻试验田进行,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每个小区种植6行, 小区长6 m, 宽1.8 m, 面积为10.8 m2。采用营养土保温旱育苗的方式进行水稻育苗, 4月13日播种, 5月23日移栽, 每穴插秧2~3苗, 行、株距为30 cm×13.3 cm。其它管理按照当地生产水平进行。
1.2.2 干物质积累测定
于水稻成熟期, 分别在每小区选取代表性稻株5株, 将样品植株分离为叶、茎鞘和穗, 在105℃杀青30 min, 80℃烘干48 h至恒重后称量, 然后计算单位土地面积的地上部干物质量。
1.2.3 穗部性状及产量调查
水稻成熟后每小区取一穴考种, 样本分蘖数与成熟期分蘖数相同。考察性状包括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每穗成粒数、每穗空秕粒数、千粒重、病粒数、枝梗重和稻草重, 产量由实收后的小区稻谷重折算。
1.2.4 数据分析
数据均采用Excel和DPS7.05软件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的穗部性状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 不同品种各穗部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牡丹江30, 拥有最大的穗长和二次枝梗数, 保证了它每穗颖花数的充足, 大穗的优势和其它品种比较起来尤为突出。而其它品种如牡丹江31等则各个穗部性状均表现平平, 没有突出之处。从着粒密度角度分析, 各个品种着粒密度总体差异不大, 着粒密度相近的各品种产量有高有低, 不能一概而论。
注: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下同。
Note:The lowercase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The same below.
2.2 不同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从表2看出, 在所选试材中, 牡丹江30的产量最高, 为11.19 t·hm-2, 其产量水平尤为突出, 与其它品种产量差异到达显著水平。
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牡丹江30的每穗颖花数较高, 在10个品种中仅少于牡丹江31排在第2位, 另外, 牡丹江30的千粒重也比较大, 在所选材料中排在第3位, 正是由于这两个突出的因素, 使得牡丹江30在每穴穗数较少、成粒率一般的情况下仍获得了最高的产量, 从产量构成结构分析, 牡丹江30属于降低了每穴穗数, 依靠每穗颖花数和千粒重获得产量的“大穗”型品种;牡丹江31的每穗颖花数虽然最多, 但是它的成粒率比较低, 而每穴穗数与千粒重也不突出, 使得它的产量表现平平;产量最低的两个品种为龙稻11和龙稻5号, 二者的产量未达到9 t·hm-2, 二者的共同特点为成粒率非常低, 均不到60%, 导致了这两个品种的产量最低。
2.3 物质生产情况及干物质转化效率比较
由表3可看出, 各品种在齐穗期之前积累的干物质高于齐穗后积累的干物质量, 在齐穗期之前各品种都积累了超过一生中60%以上的干物质, 其范围为64.23%~76.05%;齐穗期之后积累的干物质总量较齐穗期之前少, 但是此时水稻生长处于后期, 后期积累干物质多的品种在产量形成上还是有很大优势的。但是也有一些品种后期虽积累了较大比例的干物质, 但是因为它们或者穗部在干物质中所占的比例小, 即谷草比低而不能获得高产, 或者因为本身生物量的基础差, 即使谷草比比较高也未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2.4 干物质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由表4可知, 各时期积累的干物质重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总干物重和齐穗后积累的干物重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相关性较大, 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产量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互相作用的综合结果, 与很多内外因素有关。产量构成因素是产量的直接构成因素, 科研工作者对产量构成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 找寻最佳的产量构成因素组合以获得更高的产量。但是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水稻品种, 诸多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张学军等[5]发现大穗型品种和多穗型品种的穗粒数和穗数与产量均呈正相关。李发生等[6]认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大小的次序为有效穗数、实粒数和千粒重。而陈温福等[7]研究认为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复杂, 并认为超高产品种以减少穗数来增加穗粒数, 从而提高产量。这与该文试验产量最高的牡丹江30类型相符。
同时, 光合作用是产量形成的基础, 翟虎渠等[8]认为, 正常情况下, 水稻籽粒灌浆所需的物质中有20%~40%来自抽穗前积累于叶鞘和茎秆的贮藏物。陈温福等[9]也认为超高产品种在物质生产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抽穗前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可见抽穗前期物质积累对产量形成的重要性。该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在齐穗期之前积累了一生中60%以上的干物质, 齐穗后积累的干物质占总干物重的比例反映了不同品种在生育后期生产干物质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可能是不同品种产量差异的原因之一。吕军[10]的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不同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一些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达到极显著水平的相关关系, 但是这一结果在该试验中未能体现出来, 这可能与不同类型品种的物质积累和分配特性有关,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 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 提高每穗颖花数和千粒重, 寻求穗部性状间的最佳平衡, 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同时, 提高水稻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 探索最适叶面积群体的建成特点及持续时间, 也可能是导致水稻产量最终差异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王术, 王伯伦, 刘新安, 等.水稻高产群体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J].垦殖与稻作, 1996 (4) :6-7.
[2]刘建丰, 陈光辉, 何强, 等.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1 (6) :707-710.
[3]张强, 李自超, 吴长明, 等.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产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 2005, 18 (5) :518-521.
[4]杨惠杰, 杨仁崔, 李义珍, 等.水稻超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 2000, 15 (3) :1-8.
[5]张学军, 徐正进.水稻个别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4 (5) :362-364.
[6]李发生, 陈静, 何芳, 等.超高产优质杂交稻川江优3号的选育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2) :152-156.
[7]陈温福, 徐正进.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M].2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8]翟虎渠, 曹树青, 万建民, 等.超高产杂交稻灌浆期光合功能与产量的关系[J].中国科学:C辑, 2002, 32 (3) :211-217.
[9]陈温福, 徐正进, 张龙步, 等.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10]吕军, 王伯伦, 孟维韧, 等.不同穗型粳稻的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 (5) :902-908.
产量研究 篇2
为了定量分析不同生育期冠层反射光谱参数与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确定能够准确预测高温胁迫下水稻籽粒产量的敏感光谱参数,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孕穗期4种温度胁迫处理后的2个水稻品种不同生育期冠层高光谱反射率以及成熟后的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穗干质量和结实率.结果表明,相对于蜡熟期的光谱参数,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光谱参数与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穗干质量以及结实率的相关性都较高,均达到显著水平.此两个时期可以作为预测水稻产量的关键时期.其中,差值植被指数DVI[810,A(450,560,680)]、垂直植被指数PVI(810,680)、红边幅值Dλred和红边峰值面积可以同时预测成熟水稻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而差值植被指数DVI(810,450)和DVI(810,560)、垂直植被指数PVI(810,680)和Dλred可以同时预测成熟水稻的`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对于灌浆期的模型,抽穗期的模型能较可靠地监测水稻产量.
作 者:谢晓金 李映雪 李秉柏 申双和 程高峰 作者单位:谢晓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李映雪,申双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李秉柏,程高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山西省玉米产量预测研究 篇3
关键词:玉米产量;指数平滑法;预测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18
Forecasting of Corn Production in Shanxi Province——Based on the Exponential Smoothing Model
WEI Jie1, NING Jing1, LI Fu-zhong2
(1.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Shanxi 030801, China; 2.School of Softwar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Shanxi 030801, China)
Abstract: The forecast of corn production in Shanxi Province is the basis of decision-making fo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future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rovide reliable help for farmers to arrange the production of corn, which is important for ensuring food security in Shanxi Province.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2004—2013 in Shanxi Province,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the exponential smoothing method to predict the corn yield in Shanxi Province in the coming yea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orecast results, the corn production of Shanxi Provinc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Key words: corn yield; exponential smoothing model; forecasting
玉米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粮食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而且也是关系着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1]。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山西省是中国玉米主产省份之一,玉米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山西中南部的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是中国玉米生长的适宜区[2]。笔者利用指数平滑法对未来几年山西省玉米产量进行预测,为玉米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同时为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指数平滑法原理
指数平滑法是指对过去不同时期的数据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而对其进行加总求和,最后得到结果就是预测值[3]。该方法较重视近期的数据,离预测时期越近的数据则其权数越大,离预测时期越远的数据则其权数越小[4]。该方法因为需要的数据较少、计算时间较短,所以该方法使用较为简单,但是其预测的精度较高,其参数具有较直观的意义,易于使用者理解和计算[5]。用指数平滑法计算的平滑平均值的公式为:
Ft=αYt+(1-α)Ft-1
式中,Ft表示第t期的平滑平均值;Yt表示第t期的数值;Ft-1表示t-1期的平滑平均值;α为平滑常数,其取值范围为(0、1)[6]。
如果时间序列所展示的事物过去发展变化的趋势呈斜坡型线性上升趋势[7],则应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对其进行预测,公式即Yt+T=αt+btT。式中待定参数αt、bt的计算公式为:
<D:\12月\天津农业科学201511\农科2015-11\15-448魏杰(11)改-2.eps>
<D:\12月\天津农业科学201511\农科2015-11\15-448魏杰(11)改-3.eps>
其中,Ft[1]、Ft[2]分别为一、二次指数平滑的结果。
2 建立玉米产量的指数平滑模型
笔者选取玉米产量为指标,运用指数平滑法对山西省玉米产量进行分析和预测。笔者根据预测平方和误差和均方差最小的原则来确定指数平滑系数[8]。在进行二次指数平滑时,当α为0.9时符合此原则,所以α为0.9时是最优平滑系数。以2004—2013年山西省玉米产量数据[9]为例来说明测算过程(表1)。
当t=10时,α=0.9,将第10期的一次、二次平滑值带入公式,得α10=961.170 7,b10=63.223 0,得到了本期的线性预测模型为:F10+T=961.170 7+63.223 0*T
取t=1时是2014年,取t=2时是2015年,取t=3时是2016年,依此类推。利用此模型拟合山西省2004—2013年玉米产量,具体结果见表2。
其中:相应误差=实际值-预测值
相对误差=相应误差/实际值
平均相应误差=16.845 3
平均相对误差=0.023 4
3 需求量的预测
利用上述模型对未来几年山西省玉米产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3。
4 结 语
从以上二次指数平滑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在未来几年里山西省玉米产量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山西省玉米产量的变化规律。由于玉米生产过程中受天气因素、播种面积、灌溉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可能预测结果会与未来实际的玉米产量之间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可以根据二次指数平滑模型预测的结果反映的玉米产量的变化规律,为今后政府部门调控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为农户安排玉米生产提供可靠的帮助,为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红霞,刘恩魁,刘环,等.夏谷种植密度与产量预测模型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2):78-82.
[2] 刘环,刘恩魁,周新建,等.夏谷播期与籽粒产量的回归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3):77-82.
[3] 曾丽.基于指数平滑法的黑龙江粮食货运量需求预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1):17-22.
[4] 孟勤宪,黄涛.二次指数平滑法的成都市餐厨垃圾产量预测[J].四川环境,2010(4):29-30,53.
[5] 白瑶瑶.基于二次指数平滑预测法的客车市场预测[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3(3):54-56.
[6] 谢晓燕,韦学婷,王霖.基于指数平滑法的呼、包、鄂三角区物流需求量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1):58-62.
[7]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8] 周永娟,侯彦林,李红英.吉林省玉米产量预测统计模型研究(英文)[J].现代农业科学,2009(3):232-234,239.
[9] 姚作芳,刘兴土,杨飞,等.组合预测模型在东北地区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J].华北农学报,2009(S2):215-219.
产量研究 篇4
关键词:超级稻,寒地,产量构成因素,理想株型
超级稻也叫水稻超高产育种,最早由日本提出。1981年,日本农林水产省组织全国主要水稻研究机构开始了历时15a的大型协作攻关项目 “超高产作物开发及栽培技术的确定”,即“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正式启动了新株型超级稻育种计划,目标是通过塑造新株型,培育产量潜力13~15t·hm-2的超级稻。中国的超级稻育种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1],寒地超级稻育种始于1989年[2]。该试验通过对6个寒地超级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构建寒地水稻理想株型, 为寒地超级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的6个超级稻品种为:松粳9号,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晚熟组对照品种;龙稻11,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早熟组对照品种;龙稻5号,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晚熟组对照品种;龙粳21,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早熟组对照品种;龙粳31,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晚熟组对照品种;龙粳20,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早熟组对照品种。
1.2方法
1.2.1试验设计试验于2013年在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闫家岗水稻试验基地进行,6个品种每个品种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m2。4月12日播种,5月15日插秧,9月5~20日成熟。单株插植,插植规格为30cm×10cm,田间管理按当地常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
1.2.2调查项目收获前1d取样,每个小区取5株,调查株高、单株分蘖、每穗实粒数、穗长、千粒重和着粒密度等,调查数据采用Excel、DPS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2.1.1株高从表1可以看出,6个超级稻品种间株高存在显著差异,松粳9号株高最高,达到104.3cm;龙粳31株高最低,为80cm。同时可以看出第一积温带的品种显著高于二积温带的品种,第二积温带的品种显著高于第三积温带的品种。
2.1.2单株分蘖从表1可以看出,6个超级稻品种间单株分蘖差异不显著。分蘖最多的为龙粳20,有12.7个分蘖,最少的为龙稻11,有9.3个分蘖,6个品种的平均单株分蘖为10.8个。
2.1.3千粒重从表1可以看出,6个超级稻品种间千粒重差异显著,龙稻11、龙粳21千粒重最高,均为26.2g,龙稻5号的千粒重最低为23.5g。
2.1.4穗长从表1可以看出,松粳9号的穗长最长,达到20.1cm,龙粳31的穗长最短,为14.7cm。6个品种间穗长差异显著,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的穗长要长。
2.1.5每穗实粒数从表1可以看出,6个品种的每穗实粒数差异显著,每穗实粒数最多的是松粳9号,为127.4粒,龙稻11的每穗实粒数为127粒,与松粳9号无显著差异。每穗实粒数最少的品种是龙粳21,为每穗90.4粒。3个晚熟品种松粳9号、龙稻5号和龙稻31的每穗实粒数多于3个早熟品种龙稻11、龙粳21和龙粳20。
2.1.6着粒密度从表1可以看出,6个品种间着粒密度差异不显著。其中,着粒密度最大的是龙粳31,密度为6.7粒·cm-1,最小的是龙粳21, 为5.6粒·cm-1。6个品种的平均着粒密度为6.1粒·cm-1。
综合分析表明,寒地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中, 单株分蘖和着粒密度两个性状差异不显著,即单株分蘖和着粒密度两个指标是寒地超级稻的共性性状,可以在水稻品种选育过程中作为参考性状加以应用;株高有晚熟品种高于早熟品种的规律, 所以在选种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熟期选育相应的株高,更容易获得高产,即晚熟地区选育株高在100cm左右抗倒伏的材料,早熟地区选育株高在82cm左右抗倒伏的材料;千粒重没有规律可循, 不宜作为选种目标;穗长的变化规律是晚熟品种的穗长(19cm左右)长于早熟、中早熟品种的穗长(15cm左右)。每穗实粒数与穗长有着相同的变化规律,晚熟品种每穗实粒数为120粒,多于早熟品种的94粒。
2.2寒地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寒地超级稻单株穗重与株高、千粒重和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千粒重、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穗长与着粒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分蘖与每穗实粒数呈显著负相关。株高、千粒重、穗长与单株穗重关系密切,且株高、千粒重和穗长3个性状之间相互关系密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由此可见,株高、穗长等生物性状与产量关系更密切。
注:* 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P<0.05),**表示在0.01水平差异显著(P<0.01)。 Note:* means significant diffenence at 0.05level(P<0.05),** mea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1level(P<0.01).
3结论与讨论
在水稻育种中,明确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对决定选择方案,特别是对性状的间接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结果表明,寒地超级稻品种间的株高、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和穗长等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单株分蘖和着粒密度差异不大,可以认为是寒地超级稻的共同性状。株高、穗长和每穗实粒数在不同熟期的品种间又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寒地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株高、穗长和千粒重与单株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有研究表明,20世纪中后期北方粳稻单产提高了10%左右,其中育种和栽培的贡献各占约50%。育种主要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而栽培技术则主要提高了结实率;产量与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生物产量的关系更密切;在生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保证营养器官干物重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高经济系数,实现超高产;如果不考虑生物产量,单纯追求提高经济系数,势必造成营养器官干物质减少,抗倒伏性降低,难以实现超高产[1]。
根据寒地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共性与变化规律以及寒地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关系,按照杨守仁先生的理想株型和优势相结合的理论构建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的理想株型。
以松粳9号、龙稻11作为对照品种的晚熟区:株高100cm左右,单株分蘖10个左右,穗长19cm左右,每穗实粒数120粒左右,着粒密度6粒·cm-1左右。活秆成熟,秆强抗倒,抗病虫害, 耐冷,根系活力强,优质,叶片上举。
以龙稻5为对照的中晚熟区:株高90cm左右,单株分蘖10个左右,穗长19cm左右,每穗实粒数120粒左右,着粒密度6粒·cm-1左右。活秆成熟,秆强抗倒,抗病虫害,耐冷,根系活力强,优质,叶片上举。
以龙粳21为对照的中早熟区:株高90cm左右,单株分蘖10个左右,穗长15cm左右,每穗实粒数94粒左右,着粒密度6粒·cm-1左右。活秆成熟,秆强抗倒,抗病虫害,耐冷,根系活力强,优质,叶片上举。
产量研究 篇5
选用16个玉米杂交种为材料,对各试验杂交种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南疆春播条件下,玉米杂交种的穗粗、株高、穗长、出籽率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选择抗倒伏、株高适中偏高、果穗中长、出籽率高和偏晚熟品种是提高籽粒产量的有效途径.
作 者:阿依古丽・艾买提 别力克孜・阿西木 阿布来提 梁晓玲 Ayiguli・ Aimaiti Bielikezi・ Aximu Abulaiti LIANG Xiao-ling 作者单位:阿依古丽・艾买提,别力克孜・阿西木,Ayiguli・ Aimaiti,Bielikezi・ Aximu(疏勒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疏勒,844200)
阿布来提,梁晓玲,Abulaiti,LIANG Xiao-ling(新疆农科院粮作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产量研究 篇6
[关键词] 甘薯品种 品质鉴定 研究
宁德市地处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地理条件及生态条件使近年来蔬菜种植业发展迅速,不仅丰富人民的“菜篮子”,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宁德市是一个多台风地区,近年来平均每年受4个台风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是2006年的“桑美”台风给我市带来严重破坏,蔬菜种植受毁灭性打击,台风影响之处的蔬菜几近绝收,并造成灾后长时间无法恢复,市内蔬菜供应紧张,只能通过外地的输入而有所缓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进抗台风能力强的蔬菜新品种有重要的意义。蔬菜专用型甘薯是以甘薯地上部鲜嫩茎叶作为菜用的新型蔬菜种类,具有适应性强,口感好,营养平衡等优点,特别是台风期间田块被水浸泡后不死亡,水过后快速恢复生长,对补充台风灾后蔬菜供应有独特的优势。2006年我们从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引进福薯7-6等6个蔬菜专用型甘薯新品种进行适应性鉴定及品质评价,以期从中筛选出优质、高产、适应我区种植的品种进行推广。
1 材料与方法
参试品种为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福薯7-6、福薯10号、福薯11号,福建省泉州市农科所选育的泉薯830,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广菜薯1号、广菜薯2号。试验安排在漳湾南埕五里洋农田保护区、三都新塘村、霍童镇邑村洋等三个地点进行,种植田土质均为沙壤土,土层深厚、地势高燥向阳、排灌方便,PH6.0-6.5,肥力中等、均匀。
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采用畦作方式,畦宽(带沟)100cm,畦高20cm,小区面积2.7m2,每个小区种植90株,每行6株,共15行,株行距15cm×20cm,3次重复。分别在7月8日、9日、10日种植,7月15日左右打顶,分别于7月25日至27日开始采摘,长度为自茎尖顶端以下10-15cm,10-12天采摘一次,连续采摘6次。食味鉴定采用90℃热水烫后品尝,以茎尖无或少茸毛、食味清甜、有滑腻感、无苦涩味为佳。
3水肥管理
肥料管理上做到基肥与追肥并重。具体操作如下:结合整地作畦每亩施用复合肥20Kg作基肥,7月15日左右打顶当日亩施用尿素5Kg,开始采摘后每次采摘当日追施尿素每亩5Kg。种植期间加强水分管理,种植后3天内早晚各浇水1次,返苗后视苗情及灌溉条件多浇水保持充足水分。每次采摘当日傍晚保证浇水1次。雨天及时排水,防止试验田内积水。
4 结果分析
4.1不同地点茎尖产量差异
通过方差分析,不同试验地点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表1)。其中以漳湾南埕五里洋产量最高,各参试品种6次采摘的平均产量为16.3kg,折算亩产4027.6kg,其次为邑村洋,各参试品种6次采摘的平均产量折算亩产3856.2kg(表2)。说明漳湾南埕五里洋为种植蔬菜专用型甘薯最适宜地点。
4.2不同品种茎尖产量差异
表2说明,在六个参试的蔬菜专用型甘薯品种中,泉薯830产量最高,6次采摘的平均产量为19.7kg,折算亩产4866.1kg,比其他试验品种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且该品种在三个试验点产量均为第一,说明泉薯830不仅具有良好的产量潜力,同时地域适应性良好。其余试验品种的产量排名分别为福薯11号、福薯7-6、福薯10号、广菜薯1号和广菜薯2号。这五个品种中,除产量最低的广菜薯2号与其他品种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广菜薯2号产量水平不高,不适合我市种植。
4.3 食味品质
对各品种开水烫后品尝进行食味评价,以福薯7-6的评分最高达到9分,该品种茎叶颜色翠绿,食味清甜有香味,无苦涩味,有滑腻感,适口性好,且煮熟后保持绿色时间长,品质与空心菜相近。福薯10号与广菜薯2号评分8分并列第二位,广菜薯1号为7.5分,福薯11号和泉薯830都为7分。
5 品种简评
泉薯830:由福建省泉州市农科所以龙薯34×泉薯95杂交选育而成。三个试验点平均小区产量19.7Kg,折合亩产量4866.1kg/,居各品种第一位。该品种分枝能力很强,但茎尖短,叶形三角形,顶叶、叶柄、叶脉均为绿色,茎尖有茸毛,烫后颜色深绿,食味无苦涩味,香味和清甜味少,无滑腻感,综合评分7分。
福薯11号:由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以台农71×福薯7-6杂交选育而成。6次采收茎尖产量折合亩产3860.6公斤,居各试验品种第2位。该品种分枝能力中等,叶尖心带齿形,顶叶浅绿色,成叶、叶脉、叶柄和茎均为绿色。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绿,食味微清香,略有苦味,入口有滑腻感,口感较硬,综合评分为7分。
福薯7-6:由福建省农科院以“白胜”为母本计划集团杂交选育而成。6次采收茎尖产量折合亩产3979.1公斤,居各试验品种第3位。该品种分枝能力中等,叶形心形,顶叶、叶柄、叶脉均为绿色,叶柄较长,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翠绿,食味无苦涩味,有香味,口感较甜,有滑腻感,综合评分9分。
福薯10号:系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以福薯7-6×台农71杂交选育而成。6次采收茎尖产量折合亩产3684.7公斤,居参试品种第4位。该品种分枝能力中等,叶心形,顶叶浅绿色,成叶、叶脉、叶柄和茎均为绿色。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浅绿,食味清香、有甜味,入口有滑腻感,综合评分8分。
广菜薯1号:系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以湛江菜叶×广州菜叶杂交选育而成。6次采收茎尖产量折合亩产3506公斤,居参试品种第5位。该品种分枝能力一般,叶心带齿形,顶叶浅绿色,成叶、叶脉和茎均为绿色、叶柄淡紫色。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绿,食味无苦涩味,入口略有滑腻感,综合评分7.5分。
广菜薯2号:系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以湛江菜叶×广州菜叶杂交选育而成。6次采收茎尖产量折合亩产3398.3公斤,居参试品种第6位。该品种分枝能力一般,叶心带齿形,顶叶浅绿色,成叶、叶脉、叶柄和茎均为绿色。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绿,食味微清香、略有甜味,入口略有滑腻感,综合评分8分。
广西木材产量动态研究 篇7
2015年广西林业产量不断增加过程中,“十二五”期末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广西森林覆盖率由58%提高到62.2%,活立木总蓄积量由6.2亿立方米增加到6.8亿立方米,实现了广西木材加工业的新的顶峰。包括桉树、松树、杉树等在内的速生丰产林,木材产品种类多样齐全。“十二五”期间,广西围绕林浆纸、林板一体化产业建设,主要通过大量外资企业和区直林场的带领下,积极响应国家储备林、世行贷款、欧投行贷款、国开行贷款等项目建设,丰富广西木材加工业的经营模式,木材加工产业成为了广西第九个千亿元产业
一、广西木材发展状况
广西木材产值位列全国前茅,为国家储备了大量的木材资源。2012年以来,广西逐渐打造了234.4万亩木材储备生产基地,包含183.65万亩国家级林地,总共投入资金8.5亿元,规划面积为全国第一位,其中,木材企业经营规模,木材加工技术均位于全国先进地位。另外,在外资招商中,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如芬兰的斯道拉恩索公司、日本的金光集团、香港的理文公司等等。2013年,在全国世界银行验收项目中,广西林业成为了首个与国际林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的省份,确定了广西林业位于全国木材加工业领先的地位。整个项目历时六年,总投资24.7亿元。2015年,广西林业开拓创新,开拓了林业银行贷款项目,结合国内大多数银行,获得了一期林业合作信贷项目100亿元,获得首笔信贷资金11.4亿元,并成为了全国首个获取林业木材加工产业信贷的省份
随着木材出口国家对木材出口的限制和调控力度的增加,未来国际市场上原木进出口贸易的价格会上涨。在木材产品中,由于欧美等主要进口国对木制产品的质量要求增加,未来木材加工产品的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对于我国从事木材行业的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未来几年,广西木材行业将继续转变发展方式,逐渐淘汰技术差、规模小的木材加工产业,扶持大型高效的木材加工企业。全力推进木材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着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发展木材精深加工,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大型物流中心和交易平台。未来,广西木材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二、木材产量动态分析
据统计,广西林业在2006—2015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06年木材产量的649.9万立方米到2015年期间,增量了1 901.1万立方米,增长速度高达292.52%,远远高于全国基础水平。在这期间,2011—2013年广西林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从1 791.24增长至2 480.01万立方米,这得利于广西大力推展桉树速丰用材林的结果,并有效地提升了广西森林土地的利用效率,全面推动广西林业的快速发展[4]。在进入2014年,广西木材产量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增长幅度仅为3.89%。在广西林业政策的指导下,广西林业逐渐走向集约化经营的模式,林业发展中心主要从林地面积的扩展转变成为高效营林的版块,再有效提升林地木材的生产量,同时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因此,在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广西林业逐渐走向高效可持续发展状态,广西木材产量也趋于平稳发展。
2 0 0 6—2 015年广西木材产量动态图
三、广西木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工作量大,周期长
广西木材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问题,储备林的缺少成为了阻碍木材产业的“拦路虎”。目前,国家林业局为针对储备林制定相应的政策,但木材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国内林业系统为林业发展需求的基本资金提供有效的补充,后期管护还需要大量资金,单方面靠企业去支持较为困难。而且,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投资回收慢并缺乏国内的政策扶持,降低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广西木材产业的发展。
(二)经营模式复杂,体系不够成熟
目前,广西木材种类多,产量大,现多以桉树和珍贵树种混交经营,能够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改善立地条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但在混交林经营过程中,成本含量较高,周期长。通常在经营过程中,资金供给不足,需要国家政策给予支持,特别是国家储备林划定后,林木资源采伐还未制定如林木储备的年限、采伐方式、采伐管理等有关的配套政策,经营者都想将有限的采伐指标用于主伐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回报,不愿开展抚育间伐,这对提高森林质量不利。
四、建议与展望
(一)提高木材产品质量
当前,广西林业木材发展急需提升产品质量,关闭技术含量低的加工企业。针对众多的加工企业,在引导企业转产升级产品的同时,有计划地关闭那些附加值产品的加工企业。积极开展招引资金工作。针对林业大县积极引进贴面板、高档木地板、高档家具等制造产业,培育3—5家木材加工龙头企业,延长生产链。广西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为区内以及珠三角、长三角、成都等地发展为中心,多数是以纤维板和刨花板为主要经营产品,其中还包含了细木工板、指接板、混凝土用胶合板等应用型木材。广西林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中,不断提升木材加工产业质量,丰富木材产品种类,以人造板为主,逐渐将广西木材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提升企业发展层次。整合政策资源,扶持龙头企业。按照“规模调大,结构调优,品质调高”的原则,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主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竞争力。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木材行业规定,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规范林木加工经营秩序。对一些规模小、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的弱质企业,要运用市场手段和有关质量、环保标准,进行兼并或淘汰,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二)提升服务价值
在木材产量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提升产业服务价值,以强化服务为突破口,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首先,大力引进外资注入广西林业,制定相应政策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其次,形成高效林业发展体制,让广大外资企业看到广西木材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必须在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上,在解决项目用地、环评、审批、资金等要素问题上,真正体现灵活高效,为做大做强企业提供体制机制的有力保障条件。
整合原料资源,发展中级产品。企业规模的提升取决于企业产品档次提升,而要提升产品档次就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使有限的原料更多地流向中级产品加工。应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生产规模,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要整合民间资本,壮大民营企业。对现有的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以龙头企业的大发展带动林产品加工业的大突破。
(三)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林木、无证加工、无证运输木材的行为。提升执法水平,加强执法监督,解决多头执法和乱执法、不执法的问题。完善执法程序,做到步骤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程序公开。加强林业法律法规普法教育,增强法治观念,形成全社会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把好林木原材料流通关,尽可能减少外流。
参考文献
[1]蓝学,韦绪,覃德文.浅谈大数据分析在生态林业上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5,(6):55-56.
[2]甘剑伟,班汉珍.为全面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创新探路——广西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示范项目建设纪实[J].广西林业,2012,(11):16-19.
[3]韦炳俭,周凌雁,覃德文.广西生物多样性评价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11):42-43.
[4]刘玉容,伊松林.基于态势分析法的广西木材工业发展战略[J].木材工业,2012,(6):30-34.
吞吐后期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研究 篇8
通过对辽河油田稠油主力区块蒸汽吞吐井油层保护及处理技术研究:根据储层岩类学分析, 借助巨阵排列和趋势性类比等评价方法, 通过大量的室内宏、微观实验,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室内与现场相结合, 地质与工程相结合, 系统评价、分析蒸汽吞吐过程中各环节伤害原因、伤害程度及类型, 具体提出预防 (解除) 措施, 目的提高蒸汽吞吐效果, 最大限度恢复油井产能。
利用上述系统方法评价, 针对代表区块注汽井58井次的注采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得出造成辽河油田蒸汽吞吐井伤害 (致使注汽有效率低, 产能下降梯度明显) 的主要原因是:
(1) 注汽前沿热/冷伤害, 即随着注汽向前推移:注入汽……注入热水……注入温水……注入冷水, 对地层造成个“伤害带”, 随着注汽轮次的增加, 这个“伤害带”依次向前推移, 并叠加起来, 像个反向“压降漏斗”, 这是使注汽有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当蒸汽变成冷水时对地层伤害程度最大, 随着注汽轮次越多, 对地层造成的伤害也逐渐变大。
(2) 乳液堵塞 (液锁) 伤害:热汽 (热水) 与地层原油产生乳化:汽注入时, 汽与地层流体形成乳状液, 当乳化液液滴与地层孔隙不配伍时, 阻挡注入汽向前移动, 此时因地层含水饱和度不同易产生汽串和指进;注汽后采出时, 随着流体的采出, 近井附近的压力降低, 使得原来进入储层的乳液液滴变得与储层不配伍, 对地层造成伤害, 同样影响注汽效果。
(3) 水敏 (粘土膨胀) 伤害:地层粘土矿物与热汽或热水接触, 膨胀程度更大, 伤害程度更大, 是因为粘土矿物在高温条件下 (180℃以上) , 高岭石蒙脱石化, 即粘土矿物向膨胀型转化。
(4) 地层盐敏伤害:注入水 (热汽冷凝水) 的矿化度 (一般为600~1000mg/l) 远小于地层水的矿化度, 根据地层配伍性要求“外来流体的矿化度大于或等于地层水的矿化度时, 对地层伤害程度最小) , 冷凝水的进入使地层产生盐敏伤害。
2 吞吐后期提高单井产量技术
2.1 技术原理及主要成分
吞吐后期提高单井产量技术主要是使用一种新型的高效改善注汽效果促进剂, 该剂在地层不注汽的条件下稀化、分散、降粘稠油粘度, 减小油流动阻力, 实现稠油冷采。该项技术主要目的是解除注汽过程中对地层伤害, 并借助新的工艺方案, 提高回采速度和回采水率的同时, 最大限度冷采低渗透层 (难动用层) , 进而提高蒸汽吞吐开采效果。
吞吐后期提高单井产量技术, 是由耐高温渗透剂、超强分散剂, 高温防破乳剂, 润湿转向剂, 阳离子小分子表面活性剂, 微乳化剂, 低碳酸解堵剂, 过渡金属络合剂, 地层自生气增能助排剂等复合成分组成。
2.2 技术特性
(1) 是一种较好的油层转向剂:由于该剂含有耐高温渗透剂, 即有助于热量传递, 又减少热汽 (热汽、油、水混合物) 在油层条件下流动阻力。同时, 对岩石表面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使油润湿岩石转化为水润湿, 有利于油水流动。
(2) 是一种较强的分散剂、微乳化剂。
(3) 是一种较强的高温防破乳剂:由于该剂含有高温防破乳剂, 预防高温下乳化, 同时, 当其与分散剂等混配时, 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使得解除液锁、水锁等效果更好。
(4) 是一种防窜、封窜剂:由于该剂含有一种特殊的表面活性剂, 在相对高流速、低温、高含水时, 形成乳状液, 乳化程度较大, 且瞬间液滴直径明显变大, 当注汽发生汽窜时, 汽窜处通常出现在高渗层, 也是高含水层, 此处温度、压力相对较低, 此时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 局部发生较强的乳化现象, 不配伍的乳化液滴, 具有暂时的封堵、封窜作用, 随着温度、压力的“平衡”, 这种作用自行解除, 从而提高注汽有效率。
(5) 是一种较好的粘土稳定剂:由于该剂含有低碳酸解堵剂, 解除油层各种堵塞, 诱发油层能量, 同时, 该剂在高温 (180℃以上) 条件下, 释放出一种阳离子小分子, 对粘土膨胀、运移具有较强的抑制性;而反应中产生的络合酸, 对粘土矿物具有较强的溶解作用, 其较高的电负性压缩粘土晶格层间距, 对已经膨胀粘土具有一定的收缩作用。
(6) 是一种高效地层增能剂。
3 吞吐后期提高单井产量技术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低 (无) 效蒸汽吞吐井, 提高回采速度或提高回采液率, 最大限度恢复地层能量, 提高蒸汽吞吐效果, 主要选井条件:
(1) 上几轮吞吐效果较好 (周期产液量较高) , 而本轮注汽焖井开井后产能大幅度下降, 利用该技术可以使该井在不注汽条件下产能大幅度恢复 (恢复到上轮次周期内产液的80%以上) , 实现稠油冷采。
(2) 轮次注汽焖井开井后, 采出速度慢 (有的井注汽后几个月才见到效果) , 采出程度低, 利用该技术可以是采出速度提高数倍 (措施后可大幅度提高产液量) , 采出程度达到100%以上。
4 应用效果
该技术于2009年5月现场应用以来, 截止2011年12月25日, 累计实施32井次, 措施有效率92%, 平均单井增油300多吨。
5 工艺方案
针对辽河油田吞吐后期油井伤害原因分析, 为解决各轮次注汽对地层造成伤害, 提高有效注汽量, 进而提高注汽吞吐的开采效果, 最大限度恢复地层能量, 技术工艺上特采取以下步骤 (简称四步法) 。
(1) 利用原生产管柱 (或注汽管柱) 注入A剂优先进入高渗 (亏空) 层, 后注入B剂在高渗 (亏空) 层中与大量的A剂接触立即发生剧烈反应, 产生气体, 使得反应空间压力迅速升高, 阻碍后续流体的进入, 起到较好的暂堵效果, 使下一环节注入的药剂更好地进入“目的”层, 更好地解除“目的”堵塞, 最大限度恢复油井产能。
(2) 注入扩散转向型高轮次低 (无) 效吞吐井冷采复产剂, 目的是清洗地层, 使岩石呈水润湿, 同时使已经乳化的乳液进一步乳化, 形成微乳液, 从而解除注汽井乳液 (液锁) 堵塞。
(3) 注入溶剂溶蚀型高轮次低 (无) 效吞吐井冷采复产剂, 目的是溶解沥青质胶质蜡等有机质, 降低原油粘度, 进一步清洗地层, 使酸液与地层岩石充分接触溶蚀岩石骨架, 提高地层渗透率, 从而解除注汽井热/冷伤害, 最大限度恢复注汽井产能。
(4) 注入稳定处理、增能型高轮次低 (无) 效吞吐井冷采复产技剂, 目的是增加地层能量, 处理地层, 稳定地层粘土矿物, 解除地层水敏、盐敏伤害, 最大限度保护油气层, 恢复储层能量。
不同品种类型玄参的产量比较研究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片区的头渡镇前星村, 年均温11.1℃, 极端最高气温27℃ (7月) , 极端最低气温-8℃ (1月) , 年均降雨量1 400 mm, 日照时数1 103 h, 无霜期215 d, 海拔1 100 m左右。试验地土壤为灰色壤土, 地势较向阳, 无大气、土壤、水质等方面的污染, 前作为青椒。供试土壤为砂质壤土, 含有机质20.6%, 速效磷13.89 mg/kg、速效钾120.32 mg/kg、碱解氮90.28 mg/kg, pH值6.8。
1.2 试验材料
种子来源于重庆市南川区头渡镇前星村玄参种植基地, 在玄参大田混合群体中, 分别挂牌、选择的不同玄参品种, 收获时分别贮藏子芽, 栽种时子芽新鲜, 质量较好。
1.3 试验设计
根据种植不同品种类型的玄参, 设3个处理, 分别为大长椭圆状披针形叶 (A) 、卵圆状披针叶 (B) 、长卵圆形叶 (C) 。3次重复, 小区面积5.678 m2 (3.40 m×1.67 m) 。
1.4 试验方法
耕翻试验地, 拣除杂草、石块等, 整平田面。将整好的地开成平厢, 选晴天按33 cm×34 cm行窝距挖窝栽种。每小区栽4行。窝打好后, 选择玄参子芽新鲜、无病害、生长健壮的作种, 每窝栽子芽2个, 栽后盖细土。玄参生育期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条件一致[4,5,6]。收获时选晴天, 分别采挖, 去掉茎杆、芦头、泥土和须根, 随即分别称重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处理A的鲜品和干品产量均最高, 其次是处理B, 处理C产量最低 (表1)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处理间F=65.56>F0.01=18.0,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2) 。采用新复极差法 (SSR法) 进行多重复比较测验, 处理A与处理B、C差异极显著, 处理B与处理C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类型的玄参在重庆市南川区气候条件下种植, 以大长椭圆状披针形叶玄参的产量最高, 干重达6 818.95 kg/hm2, 较卵圆状披针叶玄参增产58.36%, 较长卵圆形叶玄参的增产115.14%;卵圆状披针叶玄参较长卵圆形叶玄参增产35.86%;产量最低的是长卵圆形叶玄参。玄参生产中, 选择优质品种种植, 是提高经济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重庆市南川区宜选择大长椭圆状披针形叶玄参或卵圆状披针叶玄参种植, 不宜选择长卵圆形叶玄参作种。
注:玄参平均折干率为23.9%。
摘要:比较不同品种类型玄参的产量, 结果表明:大长椭圆状披针形叶玄参产量最高, 干重6 818.95 kg/hm2, 较卵圆状披针叶玄参增产58.36%;较长卵圆形叶玄参增产115.14%。重庆市南川区宜选择大长椭圆状披针形叶或卵圆状披针叶玄参种植, 不宜选长卵圆形叶玄参作种。
关键词:玄参,品种类型,产量
参考文献
[1]邹宗成, 吴双清, 郭杰, 等.玄参新品种恩玄参1号的选育[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2) :325-327.
[2]湖北省卫生厅.湖北中药手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9.
[3]黄鹤, 张丽萍, 邹宗成, 等.恩施州两个玄参栽培品种的比较[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4, 18 (6) :34-35.
[4]邹宗成, 杨小舰, 向开栋, 等.打顶对玄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中药, 2009, 11 (12) :14-15, 32.
[5]邹宗成, 向开栋.底肥种类与栽培方式对玄参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 2004 (5) :75-77.
硫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于2009年11月27日至2010年6月6日在爱国村1队某农户责任田内进行。试验点地处东经120°59′12″, 北纬31°02′14″。试验田0~20 cm耕层理化性状如表1所示。
1.2 供试品种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1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 即处理1为常规施肥, 处理2为常规施肥+硫肥19.5 kg/hm2, 以不施肥为对照 (CK) 。各处理肥料实际使用量如表2所示。3次重复, 共9个小区, 小区面积48 m2。除施肥外其他栽培管理同常规, 成熟时, 收获籽粒实测计产并进行室内考种[1,2]。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 在氮肥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 处理2小麦实际产量高于处理1, CK产量最低, 与理论产量得出的规律相符。分蘖期追施硫肥可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处理2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均高于处理1, CK的有效穗数、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都比其他处理低, 而千粒重最高。处理2、1产量无显著差异, 处理2与CK, 处理1与CK产量差异极显著。
(kg/hm2)
注:碳铵、硫酸铵、尿素中的含N比分别为17%、20%、46%, 硫酸铵中的含S比为24%。
注:小麦价格1.70元/kg, 纯硫价格5.42元/hm2。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5%、1%水平差异性。
从经济效益测算来看, 处理2平均产量为5 313.00kg/hm2, 比处理1 (平均产量5 208.9 kg/hm2) 增产104.1 kg/hm2, 增幅2.0%, 每1 kg硫肥增产80.1 kg/hm2小麦, 产投比为1∶0.60。
3 结论与讨论
硫作为植物的第四大营养元素, 具有其他元素不可替代的作用, 合理施用硫肥能提高作物产量[3,4]。从试验结果看, 分蘖期适量追施硫肥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 原因在于追硫提高了有效穗和千粒重[5,6]。其适宜追硫量有待于通过单因素试验来验证, 同时也应考虑硫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从金泽镇试验结果来看, 施硫效果不是十分显著。从金泽镇采样检测结果来看, 缺硫土壤的比率很低, 缺硫面积占全镇水稻播种面积的0.97%。原因在于金泽镇自20世纪60年代初即开始施用普通过磷酸钙和复合肥。通过多年施用, 金泽镇土壤有效硫含量平均值达到111.1 mg/kg, 处于较丰水平。因此金泽镇推广使用硫肥不适宜。
摘要:在青浦区金泽镇进行硫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 结果表明:常规施肥+硫肥19.5 kg/hm2处理实际产量最高, 为5 313.00 kg/hm2。由此可见, 分蘖期适量追施硫肥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
关键词:小麦,硫肥,品质,产量
参考文献
[1]王钧强, 张明锁, 胡良勇.硫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 2012 (2) :23-25.
[2]李翠英.农业增产要重视硫肥的施用[J].中国农资, 2012 (4) :23.
[3]黄界颍, 伍震威, 马友华, 等.不同地下水位田块小麦硫肥效应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2) :280-283.
产量研究 篇11
关键词:施氮;玉米;生长;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35-01
玉米,可以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此外玉米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尤其大量应用在提取乙醇的工业中。所以目前全世界对玉米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氮素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所以氮肥是玉米生长需求量最大的肥料,对玉米的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素有“塞北江南”之称。玉米作为泰来县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县具有较大的种植面积。因此本文拟通过综述近年来关于如何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改善玉米的生长环境方面的研究,旨在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建立合理的限氮条件下作物的高产栽培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施氮肥对玉米品质形成的调控研究
玉米籽粒产量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淀粉)构成,而品质主要与含氮化合物有关。Bhatia和Rabson研究显示,蛋白质和干物质的积累可能也存在底物和能量的竞争,从而导致二者呈负相关,所以,从育种和栽培两方面都有可能协调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前人在施氮量对玉米子粒品质性状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目前,普遍认为氮肥对于提高玉米子粒粗蛋白含量有一定效果。但关于氮肥对子粒淀粉含量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关义新等研究表明氮肥对玉米子粒淀粉含量影响不明显;赵久然等认为在氮肥使用量处于0-360kg/hm2范围内时,随着施肥量增加,春玉米子粒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易镇邪等研究表明同一施氮水平下,玉米品种郑单958处理间差异较品种农大108大,因此郑单958对氮肥类型较为敏感。在淀粉含量方面,郑单958施复合肥增幅最大,而农大108施复合肥时却大幅降低,施其他两种氮肥时无明显变化。
二、施氮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
很多研究表明,施用氮肥可促进了作物地上部的生长,进而改变根冠比,同时对于叶面积指数有着显著影响。李秧秧等研究表明玉米拔节期和开花期无论水分条件如何,施氮肥可增加其总根长,表层根长和根重,并使根冠比下降。灌浆期施氮肥可增加总根长和表层根长。但正常水分条件下氮肥使根重和根冠比下降,而干旱条件下氮肥对根重和根冠比则无影响;唐锦福研究表明,氮素水平对玉米的植株形态有一定影响。随着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玉米株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杨永胜研究认为,适量施用氮肥,可以改善玉米的营养生长,对生育前期玉米茎粗的影响明显大于生育后期。另外,施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也有很大影响,郭庆法等研究表明,氮肥量不同,对于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移的影响差异很大,同时导致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差也很大。
三、施氮肥对玉米产量形成的调控研究
玉米产量对氮肥敏感,施氮增产效果明显。氮肥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在一定施氮范围内玉米的产量随着施氮量增加有规律地提高。一般认为,氮素往往是通过改变玉米的某些生理特性来影响产量。氮肥影响玉米产量的生理基础在于不同的氮肥用量和施肥时期影响了植株碳氮代谢水平,而碳氮代谢水平会进一步影响植株生育进程和物质生产力,进而影响产量形成。石小燕研究认为,增施氮肥有延长生育期的作用,主要是延长灌浆期,并加快灌浆速度,促进籽粒灌浆饱满,而且增施氮可提高植株高度,增大叶面积,植株发育健壮,减缓后期绿叶面积衰退,有利于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但是当施入氮肥的量超过一定限值,产量反而会下降,主要是因为吸收的氮素用于合成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使碳水化合物过度消耗;唐锦福等研究显示,施氮量的增加,玉米果穗长度和直径均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的增加而增大。
结束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玉米的整体需求越来越大,包括食用、饲用以及工业使用,所以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品质将是未来玉米育种及栽培中的重要课题。氮素是作物生产上使用最多的营养元素,现代禾谷类作物品种高产潜力的发挥极大地决定于氮肥的大量投入。因此,围绕氮肥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前人进行了很多研究。尤其在氮肥使用量与玉米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氮肥使用量与玉米农艺性状、生育期等方面研究的比较多。但研究的未尽之处仍有很多,尤其是在氮肥调控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具体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泰来县平洋镇农村经济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作者简介:刘大宝(1963—),男,黑龙江省泰来县人,泰来县平洋镇农村经济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峰,顺霞,王占军.不同施肥水平与组合对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167-171.
[2]李志华,张普金.氮、磷、钾单施与混施对燕麦生产性能的影响[J].草业学报,1994,11(4):24-26.
[3]索全义,赵利梅,迟玉亭.氮肥对春玉米子粒建成及品质形成的影响[N].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0-33.
[4]关义新,马兴林,凌碧莹.种植密度与施氮水平对高淀粉玉米郑单958淀粉含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4,12(专刊):101-103.
[5]赵久然,郭景伦,郭强.北京郊区夏玉米高产、高效施肥配套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7,15(3):27-31.
辽细辛产量与种植密度关系研究 篇12
桓仁县是生产辽细辛的老区, 为切实解决药地矛盾, 提高产量, 改善品质, 笔者为此进行了2年试验, 探索细辛生产老区的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 以指导细辛生产。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研究时限为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共设9个不同密度处理, 分别为:8 cm×20 cm;8 cm×25 cm;8 cm×30 cm;10 cm×20 cm;10 cm×25 cm;10 cm×30 cm;12 cm×20 cm;12 cm×25 cm:12 cm×30 cm。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每小区30 m2 (2.0×10.0 m×1.5 m) , 选用符合质量要求的二年生辽细辛种苗进行移栽, 一窝双株。试验地的地势为坡地, 壤土, 人工灌溉。2011年秋季各小区单打单收, 晾干测产。
1.2 试验实施
移栽方式为开沟墩栽, 每墩2株。移栽时间2011年4月25日。施肥量见表1。
注:表中数据为150 m2施肥量。
一般每年除草3次。人工除草, 做到除草彻底, 干净, 松土一致, 保持地内无杂草[2]。5月开花前, 6—7月果实膨大期, 8—9月越冬芽形成前的需水期, 在土壤缺水时, 进行灌溉。灌水后要及时进行松土, 以防表土龟裂[3]。5月下旬至10月, 在雨水多、病害多发期进行细辛病害防治。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当花蕾从地面抽出时, 即时摘除, 减少消耗[4,5,6]。除移栽定植密度不同之外, 其他田间管理方式均一致。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2、表3、表4可以看出, 小区产量以种植密度为10 cm×20 cm、10 cm×25 cm、12 cm×20 cm、12 cm×25 cm的较高, 分别为21.3、20.6、22.7、21.1 kg, 其中以种植密度10 cm×20 cm和种植密度12 cm×20 cm的小区产量最高。方差分析说明, 区组间F=1.528
注:*代表显著性差异 (p<0.05) ;**代表极显著性差异 (p<0.01) 。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密度对辽细辛的产量有显著的差异, 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辽细辛的产量, 建议在生产上采用10 cm×20 cm和12 cm×20 cm的种植密度。
摘要:辽细辛产量与种植密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密度对辽细辛产量有显著的差异, 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产量, 建议在生产上采用10 cm×20 cm和12 cm×20 cm的种植密度。
关键词:辽细辛,种植密度,产量,关系
参考文献
[1]玉永雄, 黄荣韶.胡艳全草类药用植物高效生产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197.
[2]许讫.辽细辛人工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 2012 (3) :23.
[3]宋小平.最新中药栽培与加工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325.
[4]郑毅, 牛颖英.中药材辽细辛人工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2007 (5) :5.
[5]孙绍鹏, 韩友志.辽东山区林下辽细辛栽培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12 (6) :94-95.
[6]李明刚, 肖美莲.东北细辛林下人工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 2012 (6) :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