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种产量

2024-07-13

制种产量(精选8篇)

制种产量 篇1

为获得较高的制种产量, 实现杂交大豆的高产制种应选育优质的三系材料, 研究配套的制种、栽培技术。因此, 结合近几年杂交大豆的制种实践, 对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进行初步探讨。

1 选育优质的三系材料是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基础

一是选育高异交率的不育系, 是提高杂交大豆种子产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在选育不育系的进程中, 要选择在自然生产的条件下异交率高、结荚率达60%以上的不育系。二是选育配合力高、花粉量大的恢复系, 是提高杂交大豆种子产量的关键[1]。父本恢复系花粉量大, 在能够满足母本不育系授粉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母本的种植面积, 达到提高杂交种产量的预期目的[2,3]。

2 适当扩大父母本的种植行比是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有效途径

虽然提高父母本的行比扩大母本行的种植面积是提高种子产量的有效措施, 但由于受大豆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如大豆是典型的蝶形花, 柱头不外露, 花粉比较黏重, 不易传播。因此, 扩大母本行比的前提是必须确保父本有足够的花粉源能够满足母本受粉。父母本行比1∶3, 母本种植面积比1∶1增加25%, 产量增加25.83%。

3 选择环境适宜的制种地块是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重要因素

大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 因为特有的花器构造导致异花授粉十分困难。为此, 赵丽梅等[4]研究建立了“昆虫—环境—作物三位一体综合调控”的高效制种技术体系, 认为制种“环境、昆虫和三系”的基因型, 是影响不育系结实的3个主要因素。并且通过研究农业生产条件、气象条件、天然昆虫群体种类和数量, 指出制种地区要求干旱少雨, 大豆开花期降雨量小于100 mm, 气温高, 灌溉方便, 天然传粉昆虫种类多、数量大, 以提高不育系结实率、制种产量。同时, 大豆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泌蜜量和芳香物质量的释放等都和温度、降雨、昼夜温差和土壤条件密切相关。因此, 在选择制种地块时, 要选择高温、少雨、有灌溉条件的地块是确保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首要因素。

4 培养和创造野生昆虫适宜的生态环境是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重要途径

昆虫是杂交大豆传粉的主体, 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培养当地的野生传粉昆虫, 提高昆虫传粉率, 是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重要因素。

5 人工放蜂辅助授粉是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有效措施

可为大豆传粉的野生蜂种比较多, 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和大豆所专家共同试验研究认定有24种野生蜂种可以为大豆传粉。到目前为止, 传粉效果比较好的蜂种为苜蓿切叶蜂和蜜蜂2个蜂种。苜蓿切叶蜂的活动范围很小, 一般较适合于网室小面积育种和亲本材料扩繁。蜜蜂飞翔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 有效活动范围离蜂巢2 500 m以内, 较适合于杂交大豆大面积产业化制种。将蜂箱置放于制种田中, 蜂箱间的距离相距3 000 m以上, 一群蜂可覆盖2 500 m半径的制种田。但对蜜蜂来说, 芳香味道、采蜜的回报率都不佳, 在有其他蜜源时, 蜜蜂一般不选择大豆。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吉林省养蜂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 开发了蜂引诱剂, 驯化蜜蜂为杂交大豆制种传粉, 提高结实率超过30%[3,4]。因此, 要在大豆开花前14 d, 利用蜂诱剂对蜂群进行训练, 待大豆开花前2 d进行放蜂[5,6]。

6 利用化控技术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

在大豆的开花期喷洒化控剂, 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 已获得明显的效果。目前, 化控剂的种类较多, 如芸苔素内酯、快丰收、赤霉素、蔗糖、壮丰灵、爱多收等, 在较多的化控剂中以爱多收及其复配的化控剂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效果最为显著[7,8,9]。这是因为爱多收能够明显影响植物的吸收、呼吸, 改善植物的生根、开花、结实情况, 促进不育系结荚、结实。目前, 化控剂提高杂交大豆制种产量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丽梅, 彭宝, 张伟龙, 等.杂交大豆制种体系的建立[J].大豆科学, 2010 (8) :707-711.

[2]戴瓯和, 张磊, 黄志平, 等.M型杂交大豆新组合HS9816高产原因及栽培技术研究[J].大豆科学, 2003 (22) :181-185.

[3]张明峰, 卢诗卿, 赵鸽, 等.植物的传粉媒介[J].生物学通报, 2004, 39 (5) :19-20.

[4]赵丽梅, 孙寰, 王曙明, 等.自然条件下大豆花粉的田间漂移[J].大豆科学, 2006, 25 (1) :84-86.

[5]卫保国, 畅建国, 孙贵臣, 等.大豆田间昆虫传份研究[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1997, 3 (8) :1020-1021.

[6]王曙明, 王跃强, 李建平, 等.田间开放条件下大豆不育系制种技术研究[J].大豆科学, 2010 (3) :385-389.

[7]王跃强, 王曙明, 赵丽梅, 等.杂交大豆昆虫传粉及制种技术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 2008 (3) :5-8.

[8]张连发, 张伟龙, 李洪来, 等.杂交大豆种子繁育程序的探讨[J].吉林农业科学, 2011 (2) :4-6.

[9]卫玲, 刘博, 樊云茜, 等.影响杂交大豆制种的几个因素分析[J].农学学报, 2014 (11) :15-18.

制种产量 篇2

关键词:尿素品种;大豆;玉米制种;产量;经济效益;影响

中图分类号:81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90-2

氮元素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氮还能帮助作物分殖。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尿素是大豆生产中最重要的氮肥之一,对大豆的生长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玉米制种技术中,为了提高父母本的异交率,以增加杂交制种量或不育系繁种量,一般都采用赤毒素喷施母本以减轻母本包颈程度或使之完全抽出;或喷施父母本,调节二者的生长,使其花期同步。由于赤霉素价格较贵,用其制种成本高,因此,人们采用尿素代替赤霉素进行实验。

1试验材料

大豆试验地设在宁安农场第一作业站4-1,土质为草甸棕壤,耕层20-25cm,地块平整,均匀,前茬小麦,整地方式秋翻,秋耙。土壤基础肥力:有机质3.00%,全氮0.124%,全磷0.170%,全钾2.13%,速效氮89.99mg/kg,速效磷76.6mg/kg,速效钾200.00mg/kg,PH6.72.玉米制种试验地设在宁安农场第六作业站2-1谭瑞清地,土质为草甸棕壤,耕层20-25cm,地块平整,均匀,前茬小麦,整地方式秋翻,秋耙;土壤基础肥力:有机质3.37%,全氮0.147%,全磷0.178%,全钾2.50%,速效氮94.81mg/kg,速效磷70.1mg/kg,速效钾212.5mg/kg,PH6.69。供试肥料(见表1)。

2试验设计与方法

2.1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区随机排列,不设重复。试验处理见表2,大豆、玉米制种各设3个处理,均以浩良河产尿素为对照。大豆品种为牡丰七号,设计密度株3万株/hm2;玉米制种品种为德美亚1号,设计密度10万株/hm2。见表2。

2.2试验方法

大豆:5月10日机械起垄施肥播种一次成,肥料施于种下6-8cm,播后机械镇压。亩用90%乙草胺100m1+72%赛克津25g+保收2g播后苗前化学除草,中耕深松各一次,叶面追肥3次,10月5日机械直收。玉米制种:播前亩用90%乙草胺100m1+72%赛克津25g+保收2g化学除草,5月10日机械覆膜施肥播种一次成,肥料施于种下4-5am。人工间苗一次,叶面追肥2遍,防虫一遍,8月15日人工放倒,8月25日人工扒皮挂茬,10月5日机械脱粒测产。

3結果与分析

3.1气象条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010年气温正常,降水偏多,4-9月份平均气温为16.0℃,降水为523.6mm。各种气象因素均能够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但阶段性气候异常灾害频繁,影响试验效果。其中第一管理区大风和冰雹、洪涝灾害,对大豆试验效果影响较大,第三管理区较为严重的旱灾,对玉米制种试验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2大豆

不同尿素品种对大豆生育期的影响通过生育期调查看,不同尿素品种对大豆生育期的影响表现不明显,只是成熟期处理A比处理B和cK早1d,详见表3;不同尿素品种对大豆生育性状的影响。从成熟期产量调查看,处理A较对照亩减产12.3kg,减产7.6%;处理B较对照亩增产2.4kg,增产1.5%,见表4;不同尿素品种对大豆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经济效益调查,处理A亩产149kg,较CK亩减产14.7kg,亩减效益53.52元:处理B亩产163.7kg,较CK亩增产2.4kg,亩增效益8.56元,见表5。

3.3玉米制种

不同尿素品种对玉米制种生育性状的影响通过生育期调查看,不同尿素品种对玉米制种生育进程影响不明显,收获时明显看出,处理A表现为活秆成熟,处理B和cK植株均有大部分死亡现象,说明处理A具有缓释肥效的功效,肥效期长,后期没有出现拖肥现象。详见表6;不同尿素品种对玉米制种产量性状的影响。从成熟期产量调查看,处理A株高较CK高14cm,处理B株高较CK高2cm;处理A穗粒数较CK多5粒,处理B穗粒数与CK一致;处理A百粒重较CK高1g,处理B百粒重与CK相同;处理A亩产较对照增产33.2kg,增产7.2%,处理B亩产较对照增产1.2kg,增产0.3%,详见表7;不同尿素品种对玉米制种经济效益的影响。从经济效益调查得知,处理A亩产494kg,较CK增产33.2kg,亩增效益110.05元;处理B亩产462kg,较CK增产1.2kg,亩增效益3.75元,详见表8。

4结论与讨论

提高玉米制种质量和产量的途径 篇3

1安全隔离

要求隔离区内四周不能种植其他玉米品种, 单交制种区要求隔离区距离不少于400m。如果隔离区距离不足时, 可结合制种田与大田玉米错期播种进行隔离, 错期播种时间应不少于20d。

2播种与父母本合理错期

制种田播种是玉米制种关键技术环节之一, 父母本比例为1∶5为宜, 去杂后父母本公顷保苗分别为10.5、7.5万株。视土壤墒情和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开始播种, 播深2~3cm, 每穴2~3粒种子。父母本的花期要母本等父本, 时间差在1~3d为宜, 根据花期进行错期播种。为了有效的延长父本散粉时间, 父本可进行二次播种, 第1次播种量为4/5的播量, 待出苗后, 人工点播余下的种子。

3田间管理与去杂去劣

播种后要及时检查出苗情况, 及时放苗, 三叶期间苗, 五叶期定苗。去杂留纯、去弱留强、去密留匀。父本留大、中、小三类苗, 以延长授粉时间。出苗后立即进行深松, 放寒增温、提墒保水、激发土壤中微生物活性。第2次结合定苗进行, 第3次在拔节期进行。玉米穗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期并进时期, 应增施肥料。追肥一般分2次:拔节前后追一次, 以速效氮为主;抽雄前后追一次。追肥应前重后轻, 氮、磷、钾相互配合使用, 还应适量追施微肥, 每公顷施硫酸锌7.5~15.0kg。

彻底清除田间地头、路旁、沟渠、边埂上的杂草, 灭断虫源。在幼苗期用5%来福灵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防治粘虫等害虫。在父本雄穗散粉前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进行药物防治, 防治玉米纹枯病、大小斑病等病害。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和玉米螟幼虫孵化盛期, 用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 每公顷1500mL灌心;穗期苞叶开口时灌药防治, 用50%敌敌畏1000倍液, 每穗3g左右防治玉米螟。

田间去杂去劣要进行4次, 制种田的杂株率必须控制在0.1%以内。第1次在三叶期后结合间、定苗进行根据特性去病苗、弱苗、徒长苗、畸形苗、杂苗、大小苗, 达到“齐、壮、匀、纯”。第2次在拔节后进行, 根据生理特性进行区别。第3次在去雄前彻底去杂。第4次在晒场上进行穗选, 脱粒前根据粒型、穗型、粒色、轴色等去杂。

4母本去雄

要求将制种田内的母本植株的雄穗在散粉前及时、彻底拔除, 为保证母本去雄的质量, 母本去雄时应采取摸苞带叶或扒苞去雄的方法。在雄穗露出顶端叶片前, 用手摸到包在叶片中的雄穗时, 可带1~2片顶叶将雄穗拔除;或将包住雄穗的叶片扒开后, 将雄穗拔除。要完全拔除, 不能折断、不能残留雄穗的分支和残留体。要在每天上午10时前和下午5时以后进行, 以利于创口愈合, 减少病菌感染。直至将母本雄穗完全去除干净, 拔除的雄穗必须带出制种田, 挖坑埋掉。

5父本杀青

父本授粉任务完成, 雄穗呈褐色时及时割除父本。有利于改善制种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 并且减少与母本后期争肥夺水的矛盾;有利于母本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的积累, 提高种子产量;有利于充分发挥母本的边行优势, 加快种子的后期成熟, 提高种子的饱满度;有利于防止收获时父、母本同收造成的人为或机械混杂, 确保种子纯度。

6收获

子粒形成期:是指玉米授粉时至约第15d的一段时间内, 此阶段是决定子粒多少的重要时期。乳熟期:是从授粉后的第15~30d, 此期是决定子粒产量的关键时期, 其特点是子粒干重快速增加, 由于这个阶段子粒内充满乳浆, 故称为乳熟期。而授粉后的第30~43d, 子粒失水加快, 胚乳由胶状转变为蜡状, 所以称为蜡熟期。该阶段子粒干重的增加不如乳熟期快, 但干物质仍在继续积累。这时果穗苞叶略呈萎蔫, 部分叶片发黄, 下部叶片开始枯死。蜡熟期过后, 子粒干重的增加日益缓慢, 并进一步失水干缩, 子粒基部挤不出乳浆时, 干重即不再增加, 而达到生理成熟期, 这就是完熟期。在正常情况下, 玉米进入完熟期表现出的主要特征特性是:苞片枯黄变白、松散, 子粒变硬发亮, 并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子粒尖端出现黑色层;含水量降到33%以下, 此时粒重和产量最高, 故为收获的最佳适宜时期。

制种产量 篇4

1 影响玉米制种的产量和质量的原因

1.1 播种期不集中。

有的制种片区内, 播种期不同, 相差30~40天, 导致植株生长发育进程参差不齐, 去杂去雄及督促检查的过程随之大幅度延长, 容易形成“疲劳作战”, 松懈麻痹现象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制种基地的前作物布局不合理, 同一制种片区内的前作物种类多, 生育期差异大 (如小麦与蚕豆、油菜、大蒜等) , 从而造成制种田块之间的播种期相差过大。

1.2 制种田选择不合理、土壤瘠薄、肥力

不匀、隔离不安全、抽雄支杂不彻底、不及时, 造成自交回交现像, 都是影响玉米制种的不利因素, 有碍于制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1.3 播种质量差, 出苗不整齐。

有的田块播种深浅不一致, 覆土厚度不均匀, 其结果是出苗不整齐, 缺苗断垄。虽经补种或移栽, 补足了苗数, 但母体行内苗龄差异明显, 大苗欺小苗现象突出, 因此, 去雄次数增多, 过程延长, 及时、干净、彻底去雄的难度加大。

1.4 父、母本种植不规范。

有的田块未按统一的行比种植父、母本或在父本行内混有母本, 而且在去雄时, 也未加仔细辨认, 因此造成部分母本植株去雄遗漏, 田间母本散粉株率严重超标。

1.5 种植密度过大。

有些制种田块, 母本留苗密度多达每公顷6.75万株以上, 甚至每公顷7.5万株以上, 造成田间通风透光性差, 授粉不良。其结果是植株空秆率较高, 果穗较小、结实率较低, 而且在去雄时, 由于密度过大, 部分“缩脚株”往往被忽视而抽雄散粉。虽然这些“缩脚株”大多不能授粉结实, 但会影响附近正常植株的种子质量。

1.6 田块排水不良。

有的制种田块地势低洼或靠近水稻田, 排水困难, 渍害、草害严重, 导致植株黄瘦早衰, 籽粒瘪小、成熟度低, 即使去杂去雄质量合格, 种子的外在质量也达不到要求。

1.7 农户间的栽培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在同一制种片区内, 由于农户的栽培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导致苗棵长势不平衡, 三类苗现象突出, 往往会形成去杂去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明显差异。栽培管理水平较高, 苗齐、苗全、苗壮, 已形成高产苗架的田块, 农户去杂去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相对较高, 质量较易保证。反之, 一些中耕管理差, 草害、渍害严重, 苗残缺不全或植株早衰的田块, 农户去杂去雄的主动性都相对较低, 甚至对苗棵长势极差的田块, 农户还会放弃管理, 不仅该田块去杂去雄质量难保, 而且还影响附近田块的种子质量。

1.8 受气候条件限制, 种子后期脱水慢,

又无好的凉晒场地和烘干设备, 造成种子水份高, 导致冻害发生, 降低种子发芽率。

2 提高玉米制种产量与质量的措施

2.1 播种时期问题

2.1.1 播种时期与保苗

过去玉米制种田的播期和大田生产一样, 多从4月下旬开始, 常常出现毁种和缺苗, 产生这种原因主要是玉米自交系生活力衰退, 种子发芽势很弱, 过早播种由于土温很低, 种子吸水后受低温冷害, 重者完全丧失发芽能力, 轻者使胚胎芽造成畸形, 不出苗, 或已出的小苗瘦弱, 呈病态, 缓苗很慢, 影响秋后产量。吸取以往的经验, 2003年从5月5日开始播种, 播种结束时间是5月15日, 特别是2003年安达市第一原种场1050亩东农247制种田, 苗齐、功壮, 为提高种子产量奠定了基础。所以, 在安达及第二积温带 (2500~2700℃) 地区制种田的播种适期原则上可定为在5月1日至5月15日。

2.1.2 播种时气温与保苗

实验调查结果表明, 在播种适期内, 播种当天的气温, 特别是继续低温对出苗率有明显的影响, 低温天气使出苗率一般下降10%~40%, 从近10年安达的气象资料看, 在播种时期内出现低温较为普遍。

玉米自交系本身芽势较弱, 春季遇到低温一般待续2~4天, 即或天气转暖, 气温上升, 土温上升的更慢, 因此, 产生粉种;催芽的种子烂根不长, 丧失发芽和拱土能力, 播种时遇到低温的前1天和持续低温后温度刚回升10℃以上的前一天, 这一期间播种的出苗率都不高。

为了确保全苗, 要在播种适期内, 根据当时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和实际播种时的温度进行播种, 日平均气温12℃以上进行播种作业, 低于12℃时就要等气温回升到12℃以上再种对出苗才能有保证。

2.2 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

玉米单交种亲本都是自交系, 植株较矮, 叶片较少, 只有增加群体密度, 才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过去原种场配制的嫩单5号株距35cm, 亩产75kg左右, 2002年配制东农247父本株距20cm, 母本距23cm, 在肥沃的地块母本16~20cm, 亩产125kg左右, 也有的地块亩产达到175~195kg。因此, 密度不低于4000株/亩是最适的密度。当然不同的品系其繁茂性不一样, 种植密度应有所差异, 但密度在4000株左右为宜。

2.3 提高母本结实率问题

2.3.1 准确掌握父本雄穗散粉期和母本雌穗抽丝期

玉米单交种制种田最关键的是母本抽丝期要和父本散粉期相遇, 或者母本早抽丝1天。安达地区配制的东农247父本RW64A可催小芽播种, 一般播种后日平均12℃以上的温度2~3天再播母本, 干种下地的要等父本生芽后一般5~7天, 如遇到日平均12℃以下的持续低温, 小苗方能延长花期。

2.3.2 适当增加父本行密度

玉米单交种是靠父本的花粉传给母本后才能结实, 父本花粉少, 母本结实率就低, 我市配制东农247的父本RW64A雄穗一般在3~5个分枝, 散粉期集中。适当增加父本密度, 提高父本花粉量是提高母本结实谐振有效方法。

2.3.3 合理搭配父母本行比例

玉米单交种产量的高低, 取决于母本果穗的数量。母本果穗多结实率好, 单产就高, 根据原种场2002~2003年的实践, 在保证花期限相遇、父本全苗的情况下, 东农247父本1:4其结实率并不比1:3或是2:6的低, 这样可增加10%母本果穗。

2.4 田间管理问题

玉米单交种配种田自交系生活力衰退, 抗菌素逆性弱, 所以从种到收, 必须保证良好的管理条件, 否则达不到高产目的。

2.4.1 抓全苗

根据种子芽率确定播种量, 根据气温定播种期, 根据种子拱土能力定覆土深度, 根据天气情况掌握好播种后的镇压时间, 根据播种质量查田补种, 根据出苗情况就近移栽, 这些环节必须切实掌握, 方能达到全苗。

2.4.2 增施肥料

由于玉米单交种制种田, 自交系生活力下降, 特别是根系不发达。吸收能力弱、增施肥料是保证高产的关键。

摘要:在玉米的杂交制种生产过程中, 影响种子产量和质量关键是去杂抽雄不及时, 自交株率上升或花期不遇后期种子脱水慢, 造成霉变冻害、发芽率降低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制种的产量和质量, 必须改变生产条件, 制定必要的措施, 及时干净彻底地做到超前抽雄、加强管理, 保证及时迅速脱水, 生产出纯度高质量好的优质种子。因此, 如何在提高玉米制种产量的同时, 提高制种质量, 是每个制种单位和生产者关心的问题, 现针对这个问题, 对玉米制种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如何保证质量进行了探讨,

制种产量 篇5

制种田必须充分利用自然屏障隔离条件好的地块配合空间隔离 (高秆作物300米, 矮秆作物500米) , 要求地势较高且平坦, 排灌方便, 肥力较好, 所用亲本要进行包衣处理, 以减轻苗期病虫的危害, 确保苗全苗壮, 采取防治病虫害措施, 综合运用先进栽培技术, 以取得制种的高产稳产。

二、适时播种避过伏旱

玉米开花期要求气温24~26℃, 相对湿度不低于75%为宜, 黄淮流域进入7月后, 气候炎热、干旱, 常有伏旱发生, 对玉米开花授粉十分不利, 如果春播制种期过晚, 开花散粉时正遇上伏旱, 常因花粉生活力低而不能正常受精结实, 造成严重减产, 夏播制种播种期过晚, 不但易患病害, 而且遇到低温气候, 往往不能充分成熟而降低产量。

三、加大密度增株增穗

自交系植株较矮, 果穗较小, 单株生产力低, 不易倒伏, 适当加大种植密度, 充分选用光能和地力, 是提高制种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当然, 加大密度应结合自交系植株高矮、地力和播种期等条件, 灵活掌握, 并非越密越好。一般苗, 肥水猛攻, 一促到底, 以促进幼苗早发, 植株健壮, 穗大粒饱, 获得高产。

四、增肥增水以促为主

自交系生长势较弱, 发苗慢, 适应能力低, 对旱薄等不良环境条件反映敏感, 因此, 田间管理要以促为主, 早间苗, 早浇水, 早追肥。

五、辅助授粉提高产量

不论父、母本花期相遇或不相遇, 人工辅助授粉均有增产作用, 特别在自交系开花期遇到大风大雨, 高温干燥的不良天气, 或因栽培管理不当, 生长发育不好的情况下, 都会给授粉带来坏影响, 随着父、母本行比的加大, 制种田也常常感到花粉量不足, 因此, 酌情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对提高制种产量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在一般情况下, 初花期和末花期进行辅助授粉两次, 可增加产量10%左右, 在父、母本行比过大 (1:5以上) 或双亲花期相遇不良的地块, 人工辅助授粉的增产效果更明显。

六、调整花期确保相遇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 掌握两亲本的生长动态, 判断是否能够花期相遇, 是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预测花期的方法很多, 最常用的是叶片检查法, 具体做法是:在一般情况下, 父本的未出叶比母本的未出叶多1~2片时, 被视为两亲花期可能相遇, 在确知制种亲本在当地主茎上的叶片数的前提下, 在制种地里选择生长有代表性的父、母本的叶片数, 来判断两亲本是否生长协调, 出叶数目是否相互对应, 如不对应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花期调整。

调整花期的措施有:在早期, 对生长慢的亲本进行偏肥偏水管理, 促进发育, 或用深中耕的办法抑制发育偏早的亲本;在后期, 若父本抽雄晚, 母本抽丝过早, 应对父本结合浇水追施磷钾肥, 并适时偏早去雄, 剪短雄穗苞叶, 促使加快发育, 提早抽丝, 并对父本进行深中耕, 抑制发育。必要时利用人工辅助授粉补救。

七、严格去杂提高纯度

要在苗期、拔节期、抽雄前期进行3次去杂去劣, 根据父、母本的生物学特征去掉与其不一致的杂株、弱株。特别是大喇叭口前期, 追肥浇水阶段, 植株进入快速生长阶段, 每2~2.5天长出一片叶, 是去杂最关键时期。采用农户自行去杂和以片为单位集体组织去杂相结合的办法, 要求母本杂株不超过2%。父本杂株不超过0.5%。

进入7月中旬去雄工作陆续开始, 此时也是玉米制种田间管理的最关键时期, 采取带叶超前去雄是保证种子纯度的有效措施。在母本雄穗打苞后期带一二片叶与雄穗一起拔出, 以不超过3片叶为准。此时雄穗主轴未木质化, 去雄省力省时。多年的实践证明, 带一二片叶去雄, 产量可提高3%~5%, 带3片叶去雄不会造成减产。切记拔出的雄穗及时带出田间集中压土处理, 以防雄穗后熟散粉, 影响种子纯度。进入8月下旬, 授粉任务完成, 应及时割除父本。

八、适时收获安全入库

制种产量 篇6

一、提高玉米制种质量的主要技术

种子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四项:种子纯度、发芽率、水分及净度。种子纯度尤为重要,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其他三项决定种子的商品性及商品价值。

1. 采用纯度高的制种亲本。

只有高纯度的亲本种子才能保证杂交种子的纯度,首先是通过供种单位了解所用亲本的代数和亲本性状,保证亲本去杂彻底。另外在种子播种前对亲本种子进行四项质量指标检验,有条件的提前进行小区种植鉴定,进行小区种植鉴定一是能鉴定亲本的品种真实性及质量是否达标,还可以在花期及播种指标方面提供参考。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制种所用的合格亲本种子下地,从源头上保证了生产杂交种子的质量。

2.

控制制种隔离区,严防外来花粉影响制种田种子的质量《杂交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要求玉米制种田四周隔离设置300米,时间隔离要求花期相差40天以上。

3. 及时去杂、去雄,减少杂株率和自交率。

玉米制种田去杂去雄是保证杂交种子质量的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一环节出现问题是难以挽回的。去杂分三个时期,一是苗期至拔节期;二是拔节至花期前;三是种子收获加工前去除杂穗。去雄采用“摸苞带叶去雄”技术,在制种田中,母本雄蕊尚未抽出,含在植株顶部1~2片叶中,去雄工作开始。将雄蕊抽出就地掩埋或带出田外掩埋,切忌随地乱扔防止花粉后熟而影响种子质量。

4. 去除父本行,增加通风透光。

授粉结束后,适时割除父本行和母本行中三类苗是保证玉米种子纯度、提高产量和增强商品品质的一项有利措施。割除父本行一是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避免后期父本与母本争水争肥,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有利于提高粒重增加产量;二是有利于防止收获时母本中混入父本及父本再利用而降低种子纯度。

5. 自然晾晒降水分,减少生产成本。

自然晾晒的种子有光泽,商品性好,还有杀虫、杀菌和促进种子后熟的效果。目前生产上常用是田间降水和场院晾晒,田间降水有扒皮晾晒、去掉上部植株茎秆晾晒等方法。场院晾晒有网袋晾晒和晒场晾晒等。

二、提高制种田产量的主要技术

1. 选择制种地块。

选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灌溉条件、适合玉米生长的地块。玉米种子生产田要有充足的积温和适当的隔离条件,播种前进行旋耕,灌溉,提高播种质量。

2. 种子处理。

(1) 精选种子。把小粒种子和颜色淡的及杂粒种子选出,减少弱苗及杂株。 (2) 浸种。用植物抗逆剂100倍液浸种24~36小时,可增强抗旱力。

3. 适时播种。

在地温稳定通过8℃以上方可播种,适当晚播,避免粉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4. 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增加母本株数,应用覆膜技术。

播种采用大垄双行,增加母本行数,母本两垄之间夹种父本的方式,增加制种产量。采用覆膜技术安全系数高,提高产量及种子饱满度。今年北票大阪有一块500亩制种田,采用了以上两项技术,增产30%。

5. 调整父母本花期,提高结实率。

玉米制种花期是否相遇是制种成败的关键,也是决定制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父母本花期能否相遇,除受人为因素影响外,双亲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然因素的影响及外来亲本对地理环境的改变等,都可能导致花期不遇。首先要依靠育种者的经验提出的生产方案来确定父母本是同期播种还是错期播种。同时在苗期及花期前对花期进行预测,发现问题采用可行办法进行花期调控。花期调控的原则是以母本吐丝比父本散粉早1~2天为宜。即通常所说的“宁可母等父、不可父等母”。

6. 人工辅助授粉。

制种产量 篇7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6年在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进行, 试验地区无霜期138~140天, 通常4月10-15日播种, 5月20-25日插秧, 移栽期叶龄4.5~5.5片叶。本试验采用的品种为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粳稻品种农大3号 (中晚熟, 生育期140天) 。试验采用旱育苗, 小棚塑料薄膜覆盖 (苗床宽180 cm, 高70 cm) 。4月12日播种, 播种量150 g/m2催芽种子。5月25日插秧, 本田小区面积10 m2, 4次重复。试验设13个处理, 每穴3棵苗 (试验设计见表1) 。本田施肥:氮肥 (纯氮) 120 kg/hm2, 按基肥30% (耙地前) 、第一期施肥20% (6月5日) 、第二期施肥25% (6月20日) 、第三期施肥25% (7月5日) 施入。磷肥 (P2O5) 51.75 kg/hm2、钾肥 (K2O) 56.25 kg/hm2做底肥。病、虫、草、鼠害防治及田间管理同生产田。

生育期间分别调查出穗期, 分蘖动态。9月25日采收样本, 在每区的第2行中间部位采收5穴样本, 风干后考察单穴粒重、株高、单穴穗数、单穗粒数、饱满千粒重、混合千粒重、种子成品率 (比重为1.06的盐水中沉下粒所占的百分比) 、生物产量。去掉小区相邻边行后收获测产, 风干后脱粒, 计算出单位面积产量, 用DPS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密度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 稻谷产量随着栽培密度 (8.3~42.9穴/m2) 的增加而提高, 而成品种子产量 (按照各处理的成熟率和饱满千粒重计算) 则在8.3~25.0穴/m2范围内随着栽培密度增加而提高。栽培密度超过25.0穴/m2成品种子产量下降, 主要是空瘪率增加, 导致成品种子产量下降。成品种子产量较高的栽培密度为25.0穴/m2, 产量可以达到8 921.67 kg/hm2。在原种数量较少的情况下, 亦可以减少单位面积穴数, 采用9.1~15.0穴/m2, 以扩大繁殖系数。原种充足可采用25.0穴/m2的栽培密度, 有利于提高成品种子产量。

在通常情况下, 繁殖水稻种子采用株系、穗系或海南加代后获得的种子来繁殖原种或良种, 原始种子数量较少, 常采用加大株、行距, 减少穴插秧苗数来扩大繁殖系数。由表1可以看出, 在不记损耗和备用苗的情况下, 繁殖原种时8.3~14.0穴/m2实际用种量 (按平均每穴3粒成熟饱满的种子、千粒重24.5 g、出芽率95%计算) 为6.4~10.8 kg/hm2, 种子用量较小, 繁殖系数较高 (725.08~1 082.69) , 相对比较成品种子产量较低 (6 972.52~7 852.59 kg/hm2) , 但是可以通过扩大繁殖面积获得较多的种子。栽培密度15.0~25.0穴/m2用种量中等 (11.61~19.34 kg/hm2) , 种子产量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 (7 896.94~8 921.67 kg/hm2) , 尤其是25.0穴/m2是最高的产量处理, 比较适合于种子繁殖。栽培密度28.1~42.9穴/m2虽然成品种子产量高于8.3~16.7穴/m2, 但是低于25.0穴/m2, 繁种时用种量较大, 繁殖系数较低 (262.02~409.27) , 成品种子与稻谷产量的比值亦较低 (0.77~0.82) 。通过本实验看出, 适宜的繁种密度为25.0穴/m2。

2.2 栽培密度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通过表2可以看出, 饱满千粒重、混合千粒重、种子成品率 (比重为1.06的盐水中沉下粒比率) 、空瘪率在统计上都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 (P<0.01) 。通常情况下, 遗传性稳定的品种把饱满千粒重作为一种特性, 表现型值相对稳定。通过统计分析看出, 饱满千粒重8.3穴/m2和49.9穴/m2具有极显著的差异 (P<0.01) , 说明栽培密度也会影响到饱满千粒重, 栽培密度≥42.9穴/m2时饱满千粒重会明显下降。混合千粒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P<0.01) , 其表现为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混合千粒重下降 (r=-0.9374**) , 栽培密度从9.1~42.9穴/m2, 混合千粒重下降1.25~3.44 g (4.87%~13.41%) 。种子成品率与混合千粒重一致, 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下降0.25%~14.40%, 空瘪率随栽培密度的增加则按相同比例提高 (表2) 。

3 小结

制种产量 篇8

1.1 合理安排母本种植密度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母本种植密度作为收获种瓜数量的决定性因素, 是有效提高种子产量的重要途径。一般3~4kg种瓜平均单瓜采种量为250粒, 2~3kg种瓜为190粒, 1~1.5kg种瓜平均为140粒, 由此可见, 种瓜虽然在密植情况下变小, 但是, 产量仍然在增加, 一般杂交制种密度在1.5~2倍以上。另外, 提高母本种植密度还需要结合当地气候、土壤肥力等实际情况, 母本长势偏弱、分支力中等的组合, 例如新红安等, 母本密度在2000株即可。

1.2 增加单瓜子粒数

首先, 选地和整地。西瓜杂交制种一般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肥沃的沙地为宜, 如果在北方种植, 最好选择平畦, 南方则选择高畦。其次, 适时播种, 确保成苗率。西瓜种植时间要把握好, 播种时间过早, 容易遭受冻害, 反之, 则会受到外界高温高湿影响, 对西瓜后期成长十分不利。最后, 合理安排授粉时间及坐果节位, 西瓜单瓜重和产籽量与坐果节位息息相关, 合理调整座果节位及人工授粉时间, 是保证杂交坐果, 提高西瓜产量的重要途径。

1.3 适当施肥

西瓜生长需肥量较大, 西瓜施肥不能够盲目进行, 需要结合西瓜施肥规律以及密植具体情况, 遵循前足、中控、后补原则。开花前要控制好肥水, 避免西瓜营养过剩;坐果后及时施肥, 确保营养供应;结果施肥, 确保种子千粒重。

1.4 控制时间收瓜采种

相比较而言, 种瓜与商品瓜采瓜时间不同, 种瓜一般比商品瓜要晚收7~10天, 主要是确保种瓜种子能够完全成熟, 籽粒饱满。采收种瓜标准一般是瓜瓢变软、出现倒瓢或者空心现象, 种子则呈现母本种子色泽, 这时进行采收, 能够保证种子成熟度, 确保西瓜产量及质量。

2 提高西瓜杂交制种纯度技术方法

2.1 进行空间隔离

西瓜属于虫媒花, 为了保证杂交种子纯度, 避免昆虫传粉, 在瓜田周边1000m范围内不能种植其它品种西瓜, 在源头上切断影响种子纯度因素, 从而保障种瓜纯度, 提高产量。

2.2 严格控制种子纯度

瓜种作为确保西瓜产量的重要基础, 其纯度与否至关重要, 而杂交种子纯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亲本及父本种子决定, 亲本与父本种子纯度高, 相应的杂交种子纯度也会有保障, 反之, 则会影响杂交种子纯度。因此, 在选择杂交种子之前, 要严格控制好种子纯度, 选择自交提纯的高代自交系种子, 并确保父本纯度能够达到99.8%以上, 且母本纯度控制在98%以上, 达到国家原种标准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够保障杂交种子纯度, 有效避免杂交种子纯度不够情况的出现, 提高西瓜总产量。

2.3 母本去雄处理

西瓜授粉是确保西瓜纯度的重要环节, 在西瓜授粉之前, 瓜农需要彻底清理瓜田环境, 除去母本田地内已经开过的雄花、雌花以及自交果, 确保授粉环境安全。与此同时, 瓜农还需要将母本植株每节上的雄花在蕾期全部清除干净, 确保在授粉期间不能够有任何雄花开放, 以免影响种子纯度。在压蔓过程中, 需要将雄花去掉再进行, 确保节节不漏。针对母本双性花品种的处理方法, 需要在授粉前1天去掉雄蕊再戴帽, 并确保不会伤害到柱头, 如果发现漏套情况, 要及时将雌花摘除, 避免影响种子纯度。授粉过程中要做好标记, 结束授粉时逐一检查, 彻底清除空秧和自交果, 提高西瓜杂交制种纯度。

2.4 重视检查

西瓜生长过程中, 会经历多个生长周期, 在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时, 难免会出现影响种子纯度情况。因此, 瓜农需要及时将不符合种植品种特征的植株清除掉, 来消除影响种子纯度的因素。在苗期间, 结合植株长势以及叶子形状、颜色以及节间长短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处理;针对在雄去粉期间而言, 可以结合幼瓜形状去除不符合标准植株。采摘雄花之前, 瓜农务必要逐颗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确保种子纯度。值得注意的是收获过程中, 瓜农可以根据瓜皮颜色、条纹等外表特征来判断杂交制种纯度。另外, 种子大小、颜色等也是重要参考依据。总而言之, 确保西瓜杂交制种纯度并非易事, 需要瓜农花费精力和时间, 做好每一个环节工作, 才能够保障瓜种纯度。

3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 西瓜产量是瓜农始终关心的重要问题。因此, 为了提高西瓜产量, 需要确保西瓜制种纯度, 落实好西瓜种植每一个环节, 控制好种植时间、施肥量等多方面工作, 提高种植技术, 从而有效提高西瓜总产量。

摘要:西瓜作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 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下, 我国农业结构做出适当调整, 西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对种子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大。为了在有限的种植面积增加产量, 杂交种子成为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然而, 杂交种纯度不高造成的减产令农民十分困惑。本文将对提高西瓜杂交制种产量及纯度技术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西瓜,杂交制种,产量,纯度,技术

参考文献

[1] 林德佩, 黄建新.西瓜地膜覆盖保苗增产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 2011 (8)

上一篇:换位工作下一篇:仿真Prot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