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产量

2024-07-21

牧草产量(通用5篇)

牧草产量 篇1

摘要:通过分析不同生育期天然牧草产量和营养成分与气候的关系, 揭示草原初级生产的内在生物学规律, 为草原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牧草,产量,品质,气象条件

草原初级生产是个庞大的“露天工厂”, 牧草产量的形成和品质的优劣与气候条件变化密切相关。因此, 认识天然草场与气象条件关系的规律, 是研究草原畜牧业的基础, 也是防止草原退化、沙化以及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和良性发展的基础。通过分析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和气象要素平行观测的资料, 揭示呼伦贝尔草原天然牧草产量、品质与气候变化的内在关系, 以期为草原的科学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自然概况

呼伦贝尔草原属于草甸草原, 面积867万公顷。草场群落为:羊草+贝加尔针茅—线叶菊+麻花头。草群丰富, 草质优良, 代表性强。年平均气温-2.5℃, 年降水量320mm, 其中4~9月占全年降水的90%以上。0℃以上的积温为2 160℃, 冬季漫长严寒, 夏季温凉短促, 无霜期115d, 积雪日数平均180d, 水分蒸发量是降水的4倍多, 土壤为暗栗钙砂壤土。

2 天然牧草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牧草从返青至停止生长的整个过程中, 地上生物量随时间变化符合logistic曲线。热量和水分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热量条件分析

当气温稳定通过5℃时牧草开始返青, 当气温降至5℃后牧草开始黄枯, 从返青到黄枯需要5℃以上的积温1 600~2 000℃。即返青后5℃以上的积温达到1 844℃时, 牧草产量2 145kg/hm2为最高值, 此时大约在8月中旬前后, 牧草进入成熟期。

2.2 水分条件分析

呼伦贝尔岭北地区降水偏少且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所以水分条件是影响天然牧草生长最重要的因素。经分析计算, 牧草在整个生长期耗水240~300mm。春季积雪融化、土壤解冻, 土壤湿度达到70% (相当于89mm的降水) , 一般年份都能满足牧草返青的需要, 以后随着蒸散增大, 土壤水分迅速下降, 一直到拔节期土壤湿度降到50%, 因该期牧草幼小生长缓慢, 水分基本能维持牧草正常生长, 此时为5月上旬。随后牧草逐步进入快速生长期, 需水量增加, 一直到6月上旬, 由于大气降水不多, 水分供求矛盾突出, 经常出现春旱或春夏连旱, 致使牧草长势不佳。6月中旬至7月下旬称为需水关键期, 牧草进入旺盛生长期,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 是产量形成的主要阶段, 需水量剧增, 对水分要求严格, 而6月中旬是雨季来临之际, 所以每年雨季出现的时间早晚是造成牧草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经多年资料统计, 6月中旬至7月下旬, 每年因水分不足减产20%~30%。

3 天然牧草各物候期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天然牧草在生长期生物产量随时间变化呈“S”曲线, 牧草从4月中旬返青至8月中旬停止生长, 整个生长期为120d左右, 返青至黄枯 (青草期) 约150d, 整个生命期可分为4个阶段:一是返青 (4月中旬) 至拔节 (5月下旬) , 随着天气回暖、地表积雪融化, 牧草生长缓慢, 陆续进入展叶期、拔节期。此时牧草营养成分 (粗纤维和粗蛋白) 较低, 幼苗鲜嫩适口, 清香四溢。因牧草稀疏低矮, 牲畜进入跑青期。二是6月上、中旬温度明显升高, 牧草枝叶生长迅速, 需水量不断增加, 进入牧草需水敏感期, 牧草产量增加快而营养成分含量 (粗蛋白和粗纤维) 增加缓慢, 牲畜进入饱青期。三是6月下旬至7月下旬, 水热同期, 牧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 各种牧草陆续进入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结籽期, 牧草产量和营养成分 (粗蛋白和粗纤维) 快速增加, 牲畜进入抓水膘时期。四是8月上、中旬, 雨量充足, 温度适宜, 牧草逐步进入灌浆期、乳熟期、腊熟期和完熟期, 产量增加缓慢而营养成分 (粗蛋白和粗纤维) 增加迅速, 至8月中旬末地上生物量和营养成分达到最高值, 牲畜进入抓油膘阶段。

4 结论

5 月下旬至6月中旬, 旱情常常出现, 如能通过人工增

雨或浇灌等方法补给适量的水分, 可使牧草产量提高10%~20%;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补给适量的水分, 弥补由于降水时空分布而造成的阶段性缺水, 产量可提高20%~30%。因此, 在牧草需水关键期补给水分, 是提高草原天然牧草产量的有效途径。7月上旬大多数牧草处于开花结实期, 营养成分高且草质优良适口, 产草量也较高。如果此期打草, 不但牧草产量和品质俱佳, 还可利用后期逾50d、高于1 000℃的积温, 充分发挥天然牧草再生能力强的优势来提高牧草产量。草原畜牧业生产比较脆弱, 由于草场长期过度利用, 退化沙化较为严重;加之呼伦贝尔地区生长季短, 气象灾害频繁, 牧草单产不稳、总产不高, 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根据天然牧草生物学规律, 大力开展牧草补播和人工草场种植, 最终才能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姚玉璧, 张秀云, 段永良.气候变化对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J].资源科学, 2008, 30 (12) :1839-1845.

[2]买买提.阿布来提, 梁云, 张英哲, 等.草地早熟禾牧草生长的气象条件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3) :149-150.

牧草产量 篇2

关键词:猪沼液,南牧1号,禾本科牧草,鲜草产量,性状

利用植物对土壤和水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和清除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牧草相对于其他植物具有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显著特点, 能有效地降低污水中的N和P富营养元素。象草、南牧1号、杂交狼尾草、王草等高秆禾本科牧草对污水中的N和P的吸收利用率很高, 具有较高的净化效能。

从2008年开始笔者开展了利用牧草消减养猪场污染物的大田试验及“猪—沼—草”生态模式治理规模化猪场污染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南牧1号牧草耐氮、耐湿、需肥量大的特点, 在养殖场周围建立一定面积的草地可以起到消纳规模化猪场产生的污水, 并生产出大量优质牧草作为青饲料利用, 以解决生产上母猪、商品猪饲粮中粗纤维含量不足的实际问题,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 武夷山脉东南侧, 闽江上游, 俗称“闽北”。地理位置为东经117°11′~119°25′, 北纬26°30′~28°20′, 西北与江西省接壤, 东北与浙江省毗邻, 西南与福建省的三明市相连, 东南与福建省宁德市交界, 属中亚热带季凤湿润气候, 年均气温17~19℃, ≥10℃的积温6 000~6 500℃, 无霜期年日照时数年降雨量1 750~1 900 mm, 极端高温超过40.2℃, 极端低温―8.0℃, 四季分明, 夏长秋短, 秋冬多雾, 气候温和、雨量均衡充沛, 是福建省主要农业生产区, 适合多类牧草生长、牧草种植、牧草良种繁育和猪、羊、奶牛、肉牛等大型动物的饲养。

试验在南平市农科所 (建阳市童游) 溪口山果场进行, 为红壤山地, 属原有柑桔园改造而成, 土壤有机质含量>3%, pH值6.5~7.5, 全氮含量>0.15%, 速效钾含量>100μg/g, 速效磷含量>15μg/g。

1.2 供试材料

牧草品种为南牧1号, 猪沼液取自试验地周围养猪场沼气池并用水泵抽入试验地水池, 根据试验施用量用人工浇灌。

1.3 试验方法

试验地面积6 000 m2, 小区面积5 m×6 m计30 m2。试验设每次施猪沼液量1 000 (45 kg) 、2 000 (90 kg) 、4 000 (180 kg) 、8 000 (360 kg) kg/666.7 m2 (小区) 4个处理 (S1~S4) , 3次重复, 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四周用南牧一号设保护行。试验地前茬为柑桔园, 土壤理化性质较为一致。2008年3月25日定植, 每小区扦插100穴, 地上部高度达2 m时刈割, 猪沼液浇灌在苗高 (再生苗) 30 cm左右, 试验地管理与大田相同。由于第1年各小区牧草生长有差异经补苗后每小区定值苗数基本相同故试验数据采用2009年的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测定内容主要有小区鲜草产量, 每小区取10丛测量株高、分蘖数、茎叶比, 取1 kg鲜草烘干供营养品质分析及小区沼液吸收流失观察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鲜草产量和性状的影响

2008年试验小区刈割4次, 2009年刈割5次。从表1可以看出, S3处理产量最高, 而S4虽然沼液灌溉量大, 但产量并不能达到最高, 这可能主要由于大量沼液施用造成土壤缺氧, 进而影响沼液中氨态氮的硝化过程, 影响了牧草对肥料的吸收利用。S1产量最低, 但产量下降幅度不大, 这与沼液的灌溉间距时间及沼液的有效养分含量不能满足牧草生长有一定的关系。

从表1看出, S3处理的株高、分蘖数、叶宽等明显增加, 特别是株高和分蘖数的增加对提高产量有很大的关系, 这是因为沼液的肥水能满足牧草生长的需求。从牧草生长情况看茎杆变粗、叶片增长、叶片肥厚, 草质鲜嫩。

2.2 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

由表2可知, 各处理主要养分含量变化不大, S3处理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最高, 但增幅不大。试验地周围仅施化肥的南牧1号牧草笔者也曾经做过检测, 粗蛋白含量仅13.10%, 粗脂肪仅2.12%, 明显低于施猪沼液, 说明施用猪沼液能增加牧草的养分, 改善品质。

2.3 沼液施用量流失情况

第1年由于牧草刚刚定植, 土壤疏松, 虽然牧草生长量小, 但施沼液后均能被土壤吸收, 没有流失情况。2009年各小区按设计施沼液后, S1、S2、S3没有流失流失约占说明的沼液施用量太多, 植株和土壤不能马上全部吸收, 会流失到畦沟。此外, 如果雨天土壤含水量大, S1、S2施沼液后能顺利吸收, S3能缓慢吸收, 无沼液流失, 但S4的流失量较多, 说明S4的施用量太多, 以S2、S3的施用量为宜。

3 讨论

牧草产量 篇3

化肥中的氮肥应用广泛, 但是土壤中的氮肥会因微生物的作用而转变为硝酸, 一部分会生成一氧化二氮释放到大气中, 而一氧化二氮的温室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的300倍。此外, 硝酸易从农田中流失, 檨导致地下水污染以及河流和海洋的富营养化。

研究小组发现, 原产非洲、在南美也广泛栽培的牧草———臂形草根部释放的一种物质, 能遏制微生檨物的作用, 将一氧化二氮释放量减少到原有水平的1/10左右。研究小组通过将臂形草与近亲品种杂交, 培育出了一种营养价值更高的牧草。

在栽培试验中, 研究小组确认这种新牧草能遏制一氧化二氮的排放, 还能防止硝酸的流失。连续数年栽培这种牧草后, 土壤中的氮含量增加了;继续栽种玉米发现, 所需氮肥的量只相当于以前的一半。牛长期食用这种牧草后, 牛肉和牛奶的产量比采食普通牧草提高了约30%。

牧草产量 篇4

一、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选取青海省同德气象站1961~2009年逐月日照时数、降水量、总云量的观测资料, 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取自同德牧业气象站1988~2000年观测资料, 草原类型为高寒草地。4~8月为牧草生长季节, 牧草产量是8月末测得的每公倾天然草场上净生物总量阴干后的重量 (单位:千克·hm-2) 。

2. 方法

对要素时间序列的趋势变化分析采用线性倾向估计[15]、累积滤波器[16]和Mann-Kendall检验法[15]。

利用积分回归方法[17]分析光照对天然牧草产量的影响。天然牧草生育期不同时段的光照条件对牧草形成的影响不同, 日照时数的时间分布与天然牧草产量的关系可写成:

式中为牧草产量, 单位千克·hm-2;为日照时数, 单位h;为日照时数时间分布对牧草产量的效应, 其意义是各旬日照时数每增减1小时使天然牧草产量的变化。

二、结果与分析

1. 年、四季日照时数的变化

同德地区年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及其线性变化趋势见图1。由图1可知, 近50年来同德地区年日照时数呈微弱增加趋势, 气候倾向率为10.889小时/10年, 线性趋势系数0.12, 未通过信度水平检验, 1961~2009年约增加了53.4小时。从年代变化来看, 20世纪90年代为基本为平均值, 日照时数偏多, 其他年代明显少于多年平均值, 其中2001~2009年代最少, 60年代次之。日照时数的多年平均值为2760.1上, 年日照时数最多2983.4小时 (1997年) , 最少2466.6小时, 极差516.8小时。

累积滤波器反映了序列的波动变化和序列总体定性变化趋势 (图1b) , 同德日照时数在1961~1963年间经历了短暂的上升趋势, 在1964~1970年为下降过程, 1971年起稳定上升趋势。Mann-Kendall曲线 (图1c) 则明显反映了年日照时数的波动变化, 该曲线在1984年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 1994~2004年曲线在信度0.001水平以上, 最大统计值出现在2000年, 2000年后呈现下降趋势。

从表1看出, 夏季日照时数线性倾向率为负值, 年和春、秋、冬季均为正值, 但下降和增加的趋势均不显著。K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显示, 年和春季日照时数以不显著的趋势增加, 夏、秋、冬季以不显著的趋势减少;累积滤波器法和Mann-kendall法反映的结果与线性倾向估计法基本一致。

2. 各月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同德地区各月日照时数的线性趋势变化率、Mannkendall秩次相关及显著性检验情况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 3、6、10、12月日照时数线性倾向率为负值, 其余月份为正倾向率, 但都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而秩次相关中, 1、4、10月为正值, 其余月份为负值, 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牧草生长季 (4~8月) 日照时数约1165.2小时, 占年总日照时数的42.2%。4~8月的日照时数在218.6~245.4小时, 4月最多, 6月最少, 牧草生长季各月的日照时数对牧草生长较为有利。

3. 日照时数与总云量的关系

有研究[18]认为, 云量和气溶胶的增加是近年来全球太阳总辐射下降水的主要原因。将春、夏、秋、冬四季日照时数和同期总云量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四季均为负相关, 相关系数依次是-0.26、-0.74、-0.62、-0.60, 春季日照时数与总云仅通过α=0.10信度水平检验外, 夏、秋、冬三季均超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总云量是决定日照时数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云量越多, 太阳辐射越弱、日照越少, 反之, 则越强、越多。对总云量的变化趋势分析显示, 春季、夏季的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0.0179、0.0176成;秋季、冬季、年的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0.0896、-0.0639、-0.0306成, 秋季线性趋势系数为0.25, 只通过α=0.10信度水平检验, 年和春季、夏季、冬季未通过信度水平检验, 可见, 总云量的增减趋势不显著。

4. 日照时数与牧草产量的关系

光照条件是影响天然牧草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 为分析光照条件对天然牧草产量的定量影响, 以旬为时间步长, 用一元积分回归方法计算了光照对同德地区天然牧草产量的定量影响。将天然牧草的全生育期4月上旬至8月下旬按旬分为15个生物时段。假设日照为, 日照要素的取5次项。根据积分回归的原理, 利用一元积分回归分析程序[19]计算出光照时间分布对牧草产量的影响效应 (见图2) :

影响系数反映了从4月上旬至8月下旬, 旬日照时数每增减1小时对当年牧草产量的影响数值。由图2可以看出, 4月上旬和6、7月各旬的日照时数对牧草产量具有正效应, 表明这二个时段日照时数偏多能显著地增加当年牧草产量, 日照时数每增加1小时, 每公倾牧草单产相应增加分别为23.6千克、6.4~34.0千克。而4月中旬至5月下旬、8月各旬的日照时数则相反, 表现为负效应。其变化趋势是, 从4月中旬至下旬负效应逐渐增强, 5月上旬至下旬负效应逐渐减弱, 此时期日照时数每减少1小时, 每公倾牧草单产可增加19.6~71.0千克。进入8月份后负效应逐渐增强, 为当年第二负效应, 该阶段日照时数每减少1小时, 牧草产量则能增加27.2~47.0千克。牧草全生长季日照时数正效应时间约为70天, 负效应时间却达82天。分析总的效应趋势, 日照时数对牧草产量的负效应天数大于正效应天数, 表现为日照时数充足。

三、结论与讨论

1.近50年来同德地区年日照时数呈不显著的微弱增加趋势, 气候倾向率为10.889小时/10年, 19年约增加了53.4小时。20世纪90年代日照时数最多, 其他年代明显少于多年平均值, 其中2001~2009年代最少。日照时数的多年平均值为2760.1上, 年日照时数最多年与最少差达516.8小时。线性倾向估计和千克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显示, 年和四季日照时数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均不显著。

2.同德3、6、10、12月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 其余月份呈增加趋势, 6月增加幅度最大, 12月减少最为明显。牧草生长季4~8月的日照时数在218.6~245.4小时, 4月最多, 6月最少, 4~8月总日照时数约1165.2小时, 占年总日照时数的42.2%, 各月的日照时数对牧草生长较为有利。

3.春、夏、秋、冬四季日照时数和同期总云量呈显著的负相关, 总云量是决定日照时数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年和四季总云量的增减趋势不显著。

牧草产量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自然概况

试验在长江大学涝渍地开发研究中心试验田内进行。该地地处东经111°15′, 北纬31°37′, 海拔35 m, 地下水位47 cm, 年平均气温16.2 ℃, 1月份平均气温1 ℃, ≥10 ℃的积温为4 800 ℃;年平均日照时数2 400 h, 年平均降水量1 064 mm, 无霜期250~267 d, 土壤为灰潮土, 质地为黏土[1]。土壤养分见表1。

注:测定土层深度为0~30 cm。

1.2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鄂荆四不像。

1.3 供试肥料

氮肥[CO (NH2) 2], N含量为46%;磷肥[Ca (H2PO4) 2·H2O], P2O5含量为12%;钾肥 (KCl) , K2O含量为60%;铁肥 (FeSO4·7H2O) , Fe含量为20%;铜肥 (CuSO4·5H2O) , Cu含量为23%;锌肥 (ZnSO47H2O) , Zn含量为21%; 锰肥 (MnSO4·H2O) , Mn含量为32%。

1.4 牧草种植管理与施肥方法

试验于2008年4月15日—6月20日进行。4月15日进行点播, 行距50 cm, 株距45 cm, 播种深度3 cm;播量1.5 kg/hm2, 基本苗4.5万株。试验田共分24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10 m2, 四周设100 cm保护行[2]。磷、钾肥全部作为基肥施入, 氮肥45%作为基肥, 55%作为追肥[2]。N、P、K肥施入量分别为N 225 kg/hm2, P2O5 135 kg/hm2, K2O 90 kg/hm2。各种微肥浓度见表2。对Fe、Cu、Zn、Mn 4种微肥各设5个浓度, 采用叶面喷施法施肥, 喷施量均为450 kg/hm2, 第1次于刈割后第5天即5月20日喷施, 第2次于6月5日喷施, 6月20日刈割称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面喷施微肥对鄂荆四不像鲜草产量的影响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Fe、Cu、Zn、Mn 4种微肥分别在喷施浓度为0.05%、0.07%、0.40%、0.10%时的牧草产量最高, 与对照相比均达显著水平 (P<0.05) , 增长幅度Zn (13.3%) >Mn (11.8%) >Fe (9.3%) >Cu (6.8%) 。此外, FeSO4·7H2O和MnSO4· H2O在较高浓度喷施时产量有所下降, 下降幅度为3.06%, FeSO4·7H2O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CuSO4·5H2O在较低浓度喷施时产量没有增加, 与对照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注:同列数据肩注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2.2 不同微肥处理对鄂荆四不像品质的影响 (见表4)

试验选取产量最高的各组牧草及其对照组进行了常规成分测定。由表4可知, 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 粗纤维、粗灰分含量均有所提高, 粗纤维较对照组增加2.5%~9.8%, 粗灰分增加1.88%~4.05%。喷施Fe、Cu、Mn处理组粗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90%、2.48%和3.46%;Zn肥处理的粗蛋白含量降低2.96%。相反, 各组粗脂肪均有所下降, 下降幅度为1.58%~4.63%;无氮浸出物含量均降低, 降幅为0.78%~5.41%。每种元素常规成分含量比较, 喷施Cu组粗蛋白含量最高, 为19.44%;喷施Zn组粗纤维含量最高, 为25.23%, 喷施Cu组粗灰分含量最高, 为9.1%。

3 讨论

微量元素对鄂荆四不像牧草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Fe是催化叶绿素合成酶的活化剂, 也是形成原脱植基叶绿素所必需的。植物缺Fe会降低叶绿素合成前体的形成速率, 使蛋白质合成严重受阻[3]。试验田位于涝渍地, 由于土壤湿度过高、通气不良诱导鄂荆四不像牧草缺Fe, 因此喷施FeSO4·7H2O促进了叶绿素的合成和叶绿体中蛋白质的合成, 从而提高了鄂荆四不像牧草的产量和品质。Cu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 缺Cu使光合系统Ⅱ受到抑制, 使叶绿体的结构发生改变, 并影响植物氮的代谢,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试验田属于腐殖质含量较高的沼泽土, 由于有机质对Cu的强烈吸附形成络合物, 引起植物缺Cu。因此, 叶面喷施CuSO4·5H2O提高了酶的活性, 促进了鄂荆四不像牧草的光合作用和蛋白质的合成, 从而提高了产量和品质。Mn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含量和蛋白质的合成, 不施Mn肥的对照组有嫩叶失绿现象。不施Zn肥的对照组鄂荆四不像牧草植株矮、节间短、叶片小, 施Zn肥有利于生长素的合成, 促进了鄂荆四不像牧草叶表面积的增加和分枝的增多, 从而提高了产量。

4 小结

在氮、磷、钾肥适量的基础上, 给鄂荆四不像喷施4种微肥, 与对照组相比, 鲜草产量、粗蛋白、粗纤维和粗灰分的含量均有一定的提高。喷施0.05% FeSO4·7H2O、0.40% ZnSO4·7H2O、0.1% MnSO4·H2O、0.07% CuSO4·5H2O微肥时, 鄂荆四不像产量最高, 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产9.3%、13.3%、11.8%和6.8%, 差异显著 (P<0.05) 。喷施Fe、Cu、Mn肥的粗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90%、2.48%和3.46%。喷施微肥导致鄂荆四不像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的含量略有降低, 但影响幅度不大。4种微肥比较, Zn、Mn肥增产最大, 这与该地区土壤较缺乏该元素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苏加义, 刘长生, 赵红梅.在涝渍地建立人工草地的模式化研究[J].草业科学, 2007 (11) :50-52.

[2]李小坤, 鲁剑巍, 李文西, 等.苏丹草—黑麦草轮作中钾肥施用对其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草业科学, 2007 (7) :72-76.

上一篇: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下一篇:并联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