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管理

2024-10-02

产量管理(精选12篇)

产量管理 篇1

临猗县东姚村是全县栽植红薯和进行红薯深加工的示范村。多年来, 该村一直在红薯生产与加工上动脑筋、做文章,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同时为本村村民开启了一条特色农业致富之路。2010年, 该村栽植红薯268 hm2, 平均单产4 000 kg/0.067 hm2以上, 全村总产量1600×104kg。农业收入1 500~2 000元/0.067 hm2, 扣除投资, 纯收入1 300元/0.067 hm2以上;经加工转化后, 收入增加达到9 000元/0.067 hm2, 扣除投资, 纯收入可达7 000元/0.067 hm2以上, 红薯产业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产业。

1 抓好红薯育苗关

1.1 选好地, 施足基肥, 做好畦

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有利排水、土壤疏松和3年以上没有种植过红薯的肥沃土地建设大棚。在冬季结合深翻施足基肥 (每0.067 hm2施3 500~4 000 kg优质农家肥) , 排种前再翻松, 耙碎、整平土地, 做成宽1.2 m、长8 m的畦。

1.2 精选薯块, 适时排种

1.2.1 种薯处理

用作育苗的种薯, 必须严格挑选, 把薯块上带有黑斑病的、软腐病的、断头的、裂皮的、鼠咬虫蛀的一律拣出来。排种前用多菌灵300倍药液浸种5 min, 以减少黑斑病危害。

1.2.2 排种时间

适时早排种, 可以争取早出苗、多出苗, 并能延长育苗时间, 提高薯苗质量, 对适时早栽、增加产量起着关键作用。排种的时间以移栽前40 d左右为宜, 一般于3月上中旬排薯。

1.2.3 排种密度

排种密度要根据所选品种、种薯质量等来确定。一般情况下, 苗床排种20~30 kg/m2;排种过密, 薯苗细弱, 质量差, 移栽以后成活率低;排种过稀, 薯苗质量虽然好, 但成苗数量少, 育苗效益差。

1.2.4 排种方法

一般以平放为宜, 大块和小块分开排种, 头部都朝一个方向分布均匀。排种后覆土1 cm左右, 然后浇足水。

1.2.5 覆膜

苗床土面上应撒一些大小不同的土块或粗粪, 然后覆盖地膜, 使膜下有一定空隙, 以利种薯透气吸氧。然后在畦面上拱起竹弓, 盖上薄膜, 压严四周。

1.3 加强苗圃田管理, 培育壮苗

红薯从排种到幼苗出土阶段, 由于气温、地温低, 主要管理工作是保温。苗田土温控制在25℃~35℃, 6~10 d即可出苗。薯苗出土前, 大棚夜间要加盖草苫进行保温;要控制浇水, 以免降低地温, 影响出苗。如果排薯时浇水不足、苗田显干, 影响薯块生根发芽时, 可适当补充水分, 以薯皮保持湿润为好。

幼苗出土以后, 是培育壮苗的阶段, 要及时揭去畦面上的地膜。幼苗管理要掌握“以催为主, 催中有炼”的原则。应保持地温24℃~28℃;随着薯苗生长, 可适当增加浇水量, 保持床土相对湿度为70%~80%, 同时要适时进行蹲苗和炼苗。蹲苗和炼苗方法:齐苗后, 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 如薄膜内空间温度超过40℃就要掀起部分薄膜或掀开全部薄膜。剪苗前4~7 d停止浇水, 晴天揭膜, 使薯苗适应大田环境;如遇寒流要及时盖膜, 以防薯苗冻坏。

苗长7~8节时即可剪苗移栽。离床土3 cm处剪苗, 剪口要平, 随剪随栽, 保持薯苗新鲜, 以利于成活和早发。

每次剪苗后都要适当追一些速效氮肥, 如稀释后的人粪尿、饼肥或尿素等, 并立即浇水。

2 整好地、施好肥、起好垄

深耕施肥:耕作深度以25~30 cm为宜。结合耕作, 每0.067 hm2施腐熟有机肥3 000 kg、过磷酸钙20 kg、尿素5 kg做为底肥。

起垄:采用大垄栽植法, 即垄距1 m, 垄宽50 cm, 垄高33~40 cm, 每垄交叉栽苗2行。

3 根据气候条件适时早栽

移栽时间在4月下旬、晚霜期过后, 愈早愈好。移栽采用水平栽法, 即水平入土3~5节, 外露约3节。这样可以减少叶面蒸腾, 增强抗旱保苗效果, 提高成活率。

栽插密度:一般每0.067 hm2定植3 000~4 000株。

4 加强田间管理, 夺取红薯丰产

4.1 查苗补苗, 保证全苗

移栽后7~10 d, 应及时查苗补栽, 保证全苗。补苗时应选用壮苗, 栽后浇透水, 成活后追施“偏心肥”, 促使晚苗快发, 赶上大苗。

4.2 中耕除草, 促苗早发

薯苗移栽后,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50%的乳油乙草胺150~200 m L兑水30~50 kg进行化学除草;在封垄以前根据田间情况进行中耕除草二三次。第1次中耕在团棵期, 结合施壮株肥进行;第2次中耕在封垄前, 结合追促薯肥进行, 中耕深度由深到浅, 株旁宜浅锄, 垄脚可深锄。

4.3 精细整蔓, 调整空间

8月上旬后, 红薯进入膨大期。此时, 一方面要最大限度满足薯块膨大所需养分, 另一方面要防止茎叶早衰, 增强光合作用, 增加养分积累。

4.3.1 摘顶心

摘顶心可调节养分的运转, 促使养分向块根输送。摘顶心共进行2次, 第1次在薯蔓长到30~40 cm长时, 摘去l~2 cm长的嫩头。第2次在分枝再长到30 cm左右时, 摘去分枝嫩尖l~2 cm。

4.3.2 剪枝

对分枝较多、生长较旺的薯苗, 可用剪刀剪除分枝二三个, 如此可使养分回流, 让薯块得到更多的养分, 同时改善薯枝间的透光情况, 加强光合作用。

4.3.3 提蔓

对生长过旺的薯田, 可采用提蔓的方法防止跑根过多, 即将薯蔓提起后放回原处。提蔓时间应掌握在8月底前, 可提蔓二三次。

4.3.4 合理追肥, 保证营养

(1) 壮株肥。栽后1个月左右进行穴施, 每0.067 hm2追三元素复合肥10~15 kg。 (2) 促薯肥。移栽后50~60 d时进行, 以氮钾肥为主。每0.067 hm2追磷酸二铵10~15 kg。封垄后用质量分数2%的尿素、1%的磷酸二氢钾溶液80~100 kg/0.067 hm2进行根外喷肥, 每隔7 d喷一次, 连喷二三次。

5 结合天气情况, 适度进行灌溉

红薯生长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60%~80%。薯苗栽插后, 应及时浇好缓苗水;分枝期, 结合天气情况适量灌水, 促进植株生长, 形成足够的光合面积;中期薯块形成和膨大阶段, 应保证田间持水量在60%~80%, 低于60%时应及时灌水, 深度为垄高的1/3。收获前15 d停止灌水。

6 综合防治病虫害

红薯的主要病虫害有黑斑病、根腐病、病毒病和地下害虫等。在防治方面, 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

6.1 农业防治

建立无病留种地, 培育壮苗, 适时早栽, 深翻改土, 施用充分腐熟肥料, 实行轮作换茬。

6.2 药剂防治

黑斑病:黑斑病的防治主要是用药剂浸种, 将种薯放在质量分数为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质量分数为50%的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中浸10~12 min。

根腐病:发病时用质量分数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茎基部, 每次每0.067 hm2用药液50~100 kg。

茎线虫病:可用质量分数为40%的辛硫磷乳油600倍液喷施防治。

地下害虫:薯田内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蛴螬等, 可用质量分数为50%的辛硫磷乳油150~200 g拌土15~20 kg, 结合后期施肥一同施入。

7 及时采收

在寒露至立冬之间, 薯块充分膨大、淀粉积累充分后收获, 收获要轻刨、轻装、轻运、轻放。

产量管理 篇2

为深入贯彻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21号《山西省煤炭产量监控系统管理规定》,全面落实《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煤炭产量监控系统管理细则》(晋煤办信发[2009]96号)文件要求,切实规范煤矿产量报送工作,严格控制超能力生产,并结合我区煤矿现状,特制定如下产量管理办法:

一、目的充分发挥产量系统监控的作用,准确掌握煤炭产量数据,严格控制超能力生产,遏制安全生产事故,打击偷逃税费行为。

二、范围

兼并重组整合后的25座矿井(其中:地方22座,阳煤泰安、同煤圣厚源和井东煤业)。

三、办法和措施

1、各煤矿企业要严格按照省政府颁布的第221号政府令《山西省煤炭产量监控系统管理规定》,将产量监控系统运行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准确上传数据。我局将责成专人定期对其检查标效。

2、各煤矿企业要按照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晋煤行发[2006]409号文件要求,认真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合理布置采掘工作面。各矿要按时到区煤炭局行业股进行交换当月采掘图纸,并对报送的图纸真实性负责(包括采掘进度、采煤面长宽度、掘进巷道的长

宽高度等)。对上报的数据和图纸不符合实际的矿井,区煤炭局将责专人负责,深入井下进行实际测算。

3、各安监组严格把关,要对所监管矿井每月上报的产量数据加以进行审核,对上报数据弄虚作假的矿井,责令其停产整顿,并要求其重新上报当月产量数据。

4、对故意破坏或随意调动产量监控系统称的、假报虚报产量数据的、报送假图纸的矿井,一经查实从严处理。区煤炭局按照有关规定将对其进行实施处罚。

产量管理 篇3

关键词:管理模式;生姜;产量;养分效率

中图分类号:S632.5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192-03

收稿日期:2013-09-17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0903018)。

作者简介:郑福丽(1979—),女,山东安丘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施肥与土壤环境等研究。E-mail:miss_xin@126.com。

通信作者:江丽华,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施肥等研究。Tel:(0531)83179096;E-mail:jiangli8227@sina.com。生姜为姜科宿根植物,地下根茎含有辛香浓郁的挥发油和姜辣素,具有健胃、祛寒、解毒等功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的重要调味品之一[1-2],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3]。我国是世界生姜的主产区,常年栽培面积达63万hm2,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4]。生姜也是我国名特蔬菜品种之一[5]。到2010年,山东省生姜面积达到667万hm2,主要布局在莱芜市的莱城区,泰安市的岱岳区、肥城区、宁阳区,枣庄市的滕州市,淄博市的淄川区、博山区、沂源区,潍坊市的安丘市、诸城市等地[6]。然而,生姜施肥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据调查,盲目、过量施肥等不合理施肥现象较为普遍,生姜病虫害严重,产量低而不稳,根茎品质差,种姜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我国生姜产业的发展[1,7]。生姜是需氮量较大的作物[1],仅靠土壤提供的氮素远不能满足生姜生长发育对氮的需要。合理施用氮肥直接影响到生姜的产量、品质、经济效益以及环境等。氮肥对生姜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已有报道[8-12],有的涉及生姜营养特性和养分吸收规律等方面[13]。研究表明,施用适量氮肥能有效提高生姜产量,改善根茎品质,这些研究结果对推动生姜科学施肥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单因素管理对生姜产量和氮肥肥效的影响,而有关不同管理模式对生姜产量、养分效率及土壤硝酸盐的研究却很少。因此,笔者在当地农民习惯种植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了4种管理模式来研究不同管理模式对生姜产量、养分效率及土壤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当地生姜高产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0年4—10月在山东省安丘市夏坡村进行。供试品种为当地品种安丘大姜。土壤为棕壤性潮土,播前 0~30 cm 土层内土壤含全氮0.937 g/kg、速效磷52.83 mg/kg、速效钾130.81 mg/kg、有机质14.1 g/kg。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模式,分别为农民习惯模式、高产高效模式、再高产模式、再高产高效模式,其中农民习惯模式按当地农民常规种植进行,高产高效、再高产、再高产高效模式分别为设置一定增产增效目标下各种管理措施的优化组合,要求高产高效模式比农民习惯模式增产10%~15%,再高产模式和再高产高效模式比农民习惯模式增产30%~40%,高产高效模式比农民习惯模式氮肥增效10%~15%,再高产高效模式比再高产模式氮肥增效15%~20%。每个模式重复3次,小区面积28 m2。4个模式的具体方案见表1。

有机肥为发酵鸡粪(含有机质33.19%、N 1.84%、P2O5 5.87%、K2O 1.98%),再高产高效模式底施4 500 kg/hm2,结合第1次培土追施1 500 kg/hm2,其他3个模式全部底施。磷肥为过磷酸钙全部底施,硫酸镁 150 kg/hm2、硼砂 15 kg/hm2、硫酸锌30 kg/hm2全部底施,钾肥为硫酸钾,基追比 4 ∶2 ∶3 ∶1,同高产高效模式氮肥一起追施。

1.3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土壤样品分析全氮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速效磷含量采用0.5 mol/L 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含量采用NH4Ac浸提火焰光度计法测定,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测定[14]。FIA5000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

1.3.2植株样品分析收获后按小区测产,每小區取10株植株样品考察其分枝数,植株样品用浓硫酸-H2O2消煮后测定[14]。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管理模式对生姜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再高产模式产量最高,为 69 977 kg/hm2;其次是再高产高效模式,产量为 68 634 kg/hm2,与农民习惯相比,高产高效、再高产、再高产表1试验设计方案

模式增产目标

(%)增效目标

(%)肥料投入量N-P2O5-K2O

(kg/hm2)有机肥

(kg/hm2)氮肥基追比农民习惯750-750-7504 5004 ∶2 ∶4高产高效10~1510~15600-90-7504 5002 ∶2 ∶4 ∶2再高产20~40900-135-1 1254 5002 ∶2 ∶4 ∶2再高产高效20~4015~20750-112.5-937.56 0002 ∶2 ∶3 ∶2 ∶1模式施肥时期中微量元素灌溉

[h/(次·hm2)]培土次数和时期种植密度

(万株/hm2)农民习惯4月中旬,6月初,8月初不施用45.001次,8月初7.5高产高效

4月中旬,6月初,8月初,9月初不施用

36.75

2次,8月初、9月初

7.5

再高产

4月中旬,6月初,8月初,9月初增施硫酸镁、硼砂、硫酸锌45.00

2次,8月初、9月初

7.5

再高产高效

4月中旬,6月初,8月初,9月初,9月底增施硫酸镁、硼砂、硫酸锌36.75

3次,8月初、9月初、

9月底6.75

高效3种高产模式分别增产11.85%、25.75%、23.33%,3个处理与农民习惯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高产高效模式实现了产量提高 10%~15% 的目标,再高产模式和再高产高效模式也实现了产量提高20%~40%的目标。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单株姜分枝数最多的为高产高效处理,单墩姜最重的为再高产模式,为933.13 g,再高产高效模式单墩姜重量仅次于再高产模式,为915.13 g,两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可见,优化管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单株分枝数和单墩姜重量,实现增产的目的。

表2不同管理模式对生姜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模式单株分枝数

(个)单墩姜质量

(g)产量

(kg/hm2)增产率

(%)农民习惯10.13c741.88c55 649cC高产高效15.75a829.88b62 241bB11.85再高产15.13a933.13a69 977aA25.75再高产高效13.63b915.13a68 634aA23.33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2.2不同管理模式氮肥效率和经济效益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管理模式下氮肥偏生产力和养分表观回收率差别很大,高产高效模式下氮肥偏生产力、养分回收率最高,分别为103.74 kg/kg、54.28%,其次是再高产高效模式,然后是高产高效模式,农民习惯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养分回收率均最低,仅为74.20 kg/kg、36.69%。与农民习惯模式相比,高产高效模式养分效率提高了47.94%,实现了氮肥增效10%~15%的目标;与再高产模式相比,再高产高效模式养分效率提高了20.43%,也实现了氮肥增效15%~20%的目标,3个高产模式都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以当年的市场价计算,高产高效、再高产、再高产高效3个模式分别比农民习惯模式增收52 736、114 624、103 883元/hm2。由此可见,通过优化管理措施可以实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标。

2.3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氮素表观平衡

由表4可以看出,氮素损失量、损失率均是再高产模式最多,分别为629.59 kg/hm2、50.91%;其次是农民习惯模式,然后是再高产高效模式,氮素损失量、损失率最低的为高产高效模式,分别为 389.94 kg/hm2、43.10%,这与其化学氮肥投入量基本成正比;再高产模式的氮肥投入量最高,高产高效模式的氮肥投入量最低,这说明增加氮肥投入量也增加了氮素损失的风险,通过优化管理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氮素损失,提高氮素效率。表3不同管理模式氮肥效率和经济效益评价

模式产量

(kg/hm2)增产

(kg/hm2)增收

(元/hm2)氮肥偏生产力

(kg/kg)总养分表观回收率

(%)养分提高效率

(%)农民习惯55 64974.2036.69高产高效62 2416 59252 736103.7454.2847.94再高产69 97714 328114 62477.7540.4810.33再高产高效68 63412 985103 88091.5148.7532.87注:生姜价格按2010年价格8元/kg计算;总养分表观回收率=作物吸收总养分量/肥料投入养分量×100%,根据总养分表观回收率计算养分效率的提高。

2.4不同管理模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图1为不同生长期和收获后0~9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分布。不同管理模式下土壤硝态氮含量呈现同样的趋势,收获时土壤硝态氮累积最多,随土层深度增加硝态氮含量降低;随生长期的推进,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步增多,但是在旺长前期由于当季雨水较多,可能导致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从图1可以看出,土壤硝态氮含量的趋势虽然一致,但是不同的管理模式硝态氮含量差别很大。农民习惯模式的土壤硝态表4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氮素表观平衡

模式化肥氮量

(kg/hm2)種植前

土壤氮量

(kg/hm2)灌水带

入氮量

(kg/hm2)有机肥

矿化量

(kg/hm2)姜带走氮量

(kg/hm2)茎叶带

走氮量

(kg/hm2)0~90 cm

土壤残留

(kg/hm2)氮损失量

(kg/hm2)氮损失率

(%)农民习惯750146.98168.1121.6477.58197.57288.93522.6548.09高产高效600146.98136.1721.6488.98236.69189.18389.9443.10再高产900146.98168.1121.6499.96264.36242.82629.5950.91再高产高效750146.98136.1728.85101.00264.61209.17487.2245.88

氮含量最高;由于再高产模式施氮量最大,所以其硝态氮含量也比较高;高产高效模式和再高产高效模式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比较低。说明通过优化管理措施可以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减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风险。

3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生姜产量差异显著,其中优化管理措施的高产高效、再高产、再高产高效3种高产模式分别增产11.85%、25.75%、23.33%,而且高产高效模式在降低氮肥用量的基础上还提高了生姜产量,达到了预期的增产目标;再高产高效模式在不降低氮肥用量的条件下,通过优化管理措施也达到了增产20%~40%的目标,而且高产高效模式和再高产高效模式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明显低于农民习惯模式,这说明通过调整基追肥比例、优化水肥技术、增施中微量元素和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提高单产等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生姜的产量,还可以降低土壤硝态氮的积累,降低土壤硝酸盐淋失的风险。

在氮肥养分效率方面,高产高效模式和再高产高效模式也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与农民习惯模式相比较,高产高效模式的氮素损失率降低了,养分效率提高了47.94%;与再高产模式相比,再高产高效模式的氮素损失率也降低了,养分效率提高了20.43%,都达到了预期的增效目标,说明通过优化管理措施,如调整基追比例、调整灌水方式、精化耕作方式等,可以实现高产与高效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胡繁荣.蔬菜栽培学[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57-175.

[2]吴晓慧,顾龚平,张卫明,等. 姜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3):5-9.

[3]张宏志,管正学,王建立,等. 贵州生姜资源的应用研究[J]. 资源科学,2001,23(5):90-94.

[4]农业部. 2006 年全国各地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J]. 中国蔬菜,2008(1):65-66.

[5]葛晓光. 蔬菜学概论:北方本[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78-99.

[6]趙德婉. 生姜优质丰产栽培原理与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30.

[7]艾希珍,赵德婉,曲静然,等. 施肥水平对生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蔬菜,1997(1):20-23.

[8]徐坤,徐峰. 氮肥对生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蔬菜,1999(6):12-13.

[9]Lee M T,Asher C J. Nitrogen nutrition of ginger(Zingiber officinale):effects of sources,rates and times of nitrogen application[J]. Plant and Soil,1981,62(1):23-34.

[10]Mathai C K. The pattern of rhizome yield and their accumulation of commercially important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turmeric (Curcuma species),dur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J]. Qualitas Plantarum,1978,28(3):219-225.

[11]Behura S. Effect of nitrogen and potassium on growth parameters and rhizomatic characters of mango-ginger (Curcuma amada)[J]. Indian Journal of Agronomy,2001,46(4):747-751.

[12]徐坤,郑国生,王秀峰. 施氮量对生姜群体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2):189-193.

[13]艾希珍,曲静然,崔志峰,等. 施肥水平对生姜光合特性及NPK吸收的影响[J]. 中国蔬菜,1997(5):9-11.

产量管理 篇4

1.1 氮肥施用量

每公顷施加氮肥的量, 以氮元素的质量计算, 多数黑龙江省农户选择在180~200 kg。

1.2 氮肥种类

氮肥的种类比较多元化, 有传统的氨水 (NH3·H2O) , 有普及化的尿素[CO (NH2) 2], 也有一些铵盐, 包括碳酸氢铵 (NH4HCO3) 、氯化铵 (NH4Cl) 、硝酸铵 (NH4NO3) 等。而随着复合肥的大力推广, 很多复合肥也具有氮肥的效果, 包括磷酸铵[磷酸二氢铵NH4H2PO4和磷酸氢二铵 (NH4) 2HPO4的混合物]。另外, 一些钾肥也含有氮元素, 比如硝酸钾 (KNO3) 。

1.3 施肥方式

氮肥的施加通常包括基施和追施2种。因此, 选择基施或者追施, 亦或是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是农户需要综合考虑的事情。同时, 氮肥的施加也可以和其他要素相结合, 比如和浇水的结合等。

2 不同氮肥管理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 总结出不同的氮肥管理方式对黑龙江省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兴梅等[1]在肇州县肇州镇进行了氮肥与水互作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在灌水量相同的情况下, 施加氮肥更多的玉米具有更多的叶片氮元素积累, 同时产量也随之增高, 但施加过多, 其产量的增加开始不明显;而在施加氮肥量相同的情况下, 水量的提升对产量的改变影响并不明显, 但依然呈正比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科学的氮肥施加能够有效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而水作为氮元素的搬运工, 也需要配合施肥来进行, 以产生最好的增产效果。

郑雨等[2]在肇源县二站镇的多个试验区进行了有关试验, 主要试验目的是研究缓释尿素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小组分别为不施加氮肥、施加普通尿素、施加缓释尿素、同时施加普通尿素和缓释尿素等, 结果表明, 在施加其他肥料 (磷肥和钾肥) 量相同的情况下, 同不施加任何氮肥的对照组相比, 其他几组的产量明显增产, 而相对于施加普通尿素的对照组, 全部采用缓释尿素的试验组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钱春荣等[3]在双城市幸福乡对不同年代的杂交玉米品种施加同样的氮肥进行对比, 认为不同年代的杂交品种, 对氮素的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施加同样的氮肥情况下, 其产量也有一定的区别。具体结论是, 年代越靠后的杂交品种, 对氮肥的吸收效率越高, 在相同的施肥条件下其产量也越高。

张明怡等[4]在双城市、甘南县等地进行了相关研究, 研究目标是分析适合黑龙江省春玉米的最佳氮肥施加量, 所选择的5个处理, 分别施加氮肥0、50、100、150 kg/hm2和200 kg/hm2, 施加方式是基肥和追肥相结合, 最终以株高、产量、百粒重等进行对比, 发现第3个处理, 即100 kg/hm2的施肥量是最有利于玉米产量提升的。由此也可以看出, 氮肥的施加量并非越多越好, 而是需要合适的量度。

3 黑龙江省春玉米种植中氮肥管理要点

其一, 对于春玉米的种植, 施加氮肥是一种必要的增产措施, 但是氮肥并非越多越好, 以之前的试验经验来看, 1 hm2施加100 kg氮元素量的氮肥, 是最有利于增产的。其二, 不同的施肥方式对产量的增加有不同的效果, 其中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施加基肥的同时在大喇叭口期施加追肥, 其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其三, 施加肥料的不同, 其效果也不同。氮肥有很多种, 其中氨水在近年来已经被完全淘汰, 而比较常见的有尿素和各类复合肥料。这些肥料的增产效果, 和其氮元素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 但因为释放较快, 在3个月左右的生长期间, 其对玉米的作用过于集中。因此, 换施氮肥是能够缓和肥料释放, 使得肥料的效果“细水长流”的最好方式, 也是增产最有效的肥料。其四,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肥料的吸收效率也有区别, 其中近年来的杂交品种对氮肥的吸收效率比早年高, 更有利于玉米增产。

参考文献

[1]张兴梅, 周攒义, 殷奎德, 等.氮肥与水分互作对黑龙江半干旱区玉米氮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 (4) :165-169.

[2]郑雨, 唐树梅, 李玉影, 等.控释尿素对黑龙江省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 2014 (1) :127-131.

[3]钱春荣, 于洋, 宫秀杰, 等.东北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生产力及氮肥效率演变特征[A]//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 2015.

产量管理 篇5

一、加强公司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操作工日产量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合理性,特制定本规定。

1、车间内物料的流转每次参照定额情况合理领料,如未执行,按5元/件对擅自流转的操作工或车间管理人员进行处罚。

2、操作工本道工序加工完毕流转下道工序时,必须经分管专职检验检验和清点品种、数量,待检验合格、数量清点完毕、同意流转后方可流转。操作工不得擅自流转未经检验的工件,如有违反,按2元/件进行处罚并且所加工的工件不作计件工资结算,只作为产量统计。

3.操作工到上道工序流转物料时,必须通知分管的专职检验员,经车间专职检验员检验和统计后方可流转,如有违反按2元/件进行处罚并且所加工的工件不作计件工资结算,只作为产量统计。

4.操作工在加工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自检自分档工作,如分管专检在流转检验过程中,发现加工质量存在问题,车间分管专检有权停止检验并要求该操作工重新进行自检自分档,等该操作工将合格品与不合格品分开以后,由车间专检再次进行检验,合格后方能流转。如操作工不服从车间专检下达的自检自分档的指令,车间专检有权勒令其停止生产并及时汇报部门经理。

如操作工不服从自检自分档指令,并且继续加工工件,所加工工件不作计件工资结算,只作为产量统计。

5.生产管理人员必须教育操作工认真做好自检自分档工作,如未做好被当班车间专检勒令停止生产的,所未完成的产量由操作工和班长自行承

担,不得变向阻碍和事后报复车间专检,如有违反,对当事人给予罚款200元,并作解除劳动合同处理。

6.生产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不得有意阻碍和刁难车间专检履行其正常的检验和统计工作,一经查实,给予当事人100元/次的罚款,情况特别严重者,给予罚款200元并作解除劳动合同处理。

7.操作工到上道工序流转物料或往下道工序流转物料时,每车只能装一个品种、一种规格、一种型号的产品,不得混装,如有违反,按1元/件对该流转物料的操作工进行处罚。

8.操作工或班长在流转物料时,每车安排合理数量的工件,如有违反,超载部分按2元/件对该流转物料的人员进行处罚。

9.操作工未流转物料,到下班时直接报产量的,所加工工件不作计件工资结算,只作产量统计。

10.操作工每次流转物料时,必须经车间分管专检检验,由分管专检在《加工过程检验记录》中记录好后,操作工签字盖章确认,方作为计件工资结算。如有违反,对操作工本批所加工的工件只作为产量统计,不作计件工资结算。

11.车间管理人员如需指挥物料流转时,必须经分管专检检验和统计,同意流转后方可进行流转,如有违反,按5元/件对之进行处罚,操作工所加工的工件不作计件工资结算,只作为产量统计。

12.车间专检在物料流转检验时,必须服从车间生产的需要,优先检验出现待料的工序,不得有意刁难和阻碍生产进度,一经查实,对分管专检处以100元/次的罚款。

13.车间分管专检对车间流转的物料不得不检或漏检,如经查实,按5元/件对车间分管专检进行处罚。

14.车间流转物料时,分管专检不清点数量,不进行检验,由操作工直接报数,分管专检直接记录数据的,一经查实,对分管专检每次罚款1000元,屡教不改的,作解除劳动合同处理。

15.操作工未流转物料,到下班时直接报产量且车间分管专检未清点的,对车间分管专检按5元/件进行处罚。

16.凡车间专检及操作工举报他人弄虚作假,虚报产量情况属实者,绐予举报人20-500元奖励,公司对举报者给予保密。对弄虚作假、虚报产量者,给予10元/件的处罚,情况严重者,给予罚款200元并作解除劳动合同处理。对知情不报者,一经查实,公司将给予批评教育,对其处以100元罚款。

产量管理 篇6

[摘要]本文通过描述钢坯产量查询与物流监控系统在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介绍了钢铁企业在钢坯下线后通过实时过磅自动采集平台对钢坯单支重进行维护、产量统计及转储到各个轧钢产线的总体规划、数据监控和系统实现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表明现代企业在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使用了很多先进软件技术和信息技术,大量来自生产现场的信息为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力依据。

[关键词]钢坯产量查询 物流 监控 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055-01

引言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通过IT技术的部署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运维效率,从而降低经营成本,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为了使企业的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通过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与MES生产执行系统相结合的方式,使企业具有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提供企业信息化集成的最佳方案。但加快企业物流的自动化和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成为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我公司大力加强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采用企业级实时数据来建立全公司统一的物流信息集成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平台把全公司磅房的检斤数据集成起来,把各磅房分散的检斤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实现管理层与基础数据层的集成,并为上层企业决策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平台。

1.系统概述

我公司ERP系统投入运行以来,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更好地管控钢坯产出及物流转储流程,以确保钢坯产量数据等各项信息的准确性,对钢坯下线后的产量查询及物流转储情况的监控提上了日程,防止厂际间由于钢坯转储重量等问题提出争议,因此对钢坯的转储重量的准确性以及公平n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钢坯下线后在系统中的产量计量是以抽测单支重乘以此炉次总支数作为此炉钢坯的生产重量,运输是一般以汽运和热送辊道运输两种方式,由于其生产节奏陕,对钢坯热度的严格要求,不可能做到车车过磅称量,钢坯种类众多,同钢种不同规格的钢坯也很多,因此采用钢坯下线随车转储时,磅房、炼钢厂及各个轧钢厂通过抽测钢坯单支重量的方式来作为钢坯的计产重量和转储重量的依据,这既能解决生产上对于时间的要求同时也解决了各厂对于重量的争议。因此,磅房需要将抽测的钢坯车次的各项信息都要记录下来,以前只有磅房的人员可以查看抽测车辆的信息,现在我们把车辆的信息公开化,使炼钢厂及各个轧钢厂都可以通过钢坯产量查询及物流监控系统随时查看钢坯产量及转储情况,使数据更加透明,在各厂共同的监督和管理下,钢坯产量更加准确,转储流程不断规范和有序。

钢坯产量查询与物流监控系统以其强大完善的应用功能、稳定卓越的系统性能给管理机构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监控管理平台。在此平台上,管理机构可以轻松而高效的将钢坯产量及物流情况等各种信息实时监控,从而构筑一个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管理空间,以网络时代最先进的沟通方式满足使用单位对于钢坯下线后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等需求,改善管理手段,规范了服务行为,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浪费,保障钢坯产出转储业务流程顺利进行,为各生产单位之间的沟通及公司掌握钢坯生产情况提供有力的支撑,为钢坯产量查询与物流监控系统不断建设,提供充分保障。

2.功能描述

系统采用前台软件代码以及多台ORACLE数据库连接访问技术,将ORACLE数据库的DBLINK技术运用起来,达到多数据库的数据联合共享,通过前台软件代码将其编写为用户所需要的有用数据,钢坯产量和物流转储及钢坯单支重的抽测以及单支重的维护情况以进厂日期、车号、连铸机号,炉次号、物料号等多种信息的查询功能体现,为方便操作人员核对钢坯产量及物流过磅信息的准确性,根据物料号及连铸机号为查询依据开发钢坯过磅总重量、总支数及每种物料的单支重数据统计汇总功能,并提供了可将汇总后的数据信息以报表形式导出的功能,以便操作人员日常归档备份及结账使用,系统还开发了根据钢坯抽测过磅后的数据信息每月由操作人员定期维护单支重数据表的功能界面,数据来源既准确又及时,减轻了操作人员维护数据的工作量。

2.1钢坯过磅抽测查询并汇总功能

钢坯下线后通过送钢卡片实时运送钢坯,过磅抽测主要是针对汽运转储的钢坯,钢坯调度将转储钢坯的车号、支数添加完毕后,在系统中自动生成转储流水号,磅房人员在过磅时调取流水号过磅,本系统将过磅后的钢坯各项信息通过物流数据库与生产数据库联合访问,将此车钢坯的车号、磅房编号、重量、支数、物料号、物料描述、炉次号、连铸机号、磅单编号、毛重、皮重、净重、过毛时间、回皮时间、发送单位、接收单位等信息汇总显示出来,供操作人员实时监督和管理,确保每笔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系统还可以针对钢坯抽测查询后的数据以物料名称、物料号、连铸机号、总净重、总支数显示出来,并通过几个字段的结果计算每个物料的单支重。

2.2汇总导出EXCEL报表功能

操作人员可将汇总后的信息以EXCEL报表的形式导出,供操作人员备份及月底结账核对数据使用。既方便又快捷。

2.3定期维护钢坯单支重信息功能

炼钢厂在钢坯下线后前台需要通过输入支数后,后台以物料号和连铸机号搜索此炉次的单支重信息,并通过设定的公式自动计算此炉次的总重量后收货上传ERP系统,这时就需要第三方操作人员提前根据抽测过磅的钢坯信息添加和更新单支重数据,保障炼钢生产收货的正常进行。系统以钢坯的物料号和连铸机号作为条件搜索已维护单支重数据表中是否有相同的物料号及连铸机号,如果有就替换,没有就添加一条新信息,此界面还具有手工添加维护的功能,如果有特殊情况磅房无法过磅或其它问题,操作人员还可以手工添加维护,维护好的数据表可通过维护时间、物料号和连铸机号查询数据信息情况。多种维护功能的使用,确保钢坯产量收货及转储重量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4单支重数据信息导出EXCEL报表功能

第三方操作人员可将维护后的单支重信息以EXCEL报表的形式导出,供操作人员备份及月底结账核对数据使用。

2.5钢坯产量查询与导出EXCEL报表功能

系统按照钢坯生产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连铸机号、炉区及坯形等查询条件对钢坯生产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支持对每个组合条件查询后的钢坯总重量和总支数都做汇总及导出EXCEL报表的功能。为操作人员简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界面简洁,操作方便。

3.结束语

产量管理 篇7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设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的水肥耦合试验场, 选取3个肥料处理, 即无肥 (CK) 、化肥 (NP) 、有机肥+化肥 (NPM) , 4次重复, 随机排列, 每小区面积为60m2 (6m×10m) , CK处理不施用肥料, NP处理每公顷施纯N120kg、P2O554.96kg;NPM处理每公顷施纯N120kg、P2O554.96kg、有机肥15t。

在1999年和2002年小麦成熟以后收集2m2测产, 每个试验小区取3个点。在群体水平上, 考虑全生育时期, 水分利用效率可表示为:WUE=Y/ET, 其中WUE是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Y是作物当季产量 (kg/hm2) , ET是作物耗水量 (mm)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管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肥料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施肥管理方式下小麦产量表现为NPM>NP>CK, 与CK相比在1999年NP和NPM的小麦产量分别提高了1.86%和23.87%, 在2002年NP和NPM分别提高了20.10%和44.94%, 说明肥料的施用能够增加小麦的产量, 其中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的效果最佳。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肥和化肥的联合施用显著增加了小麦的产量 (P<0.05) , 而化肥的增产效果在2002年表现的很显著 (P<0.05) 。由于小麦只进行了两年的试验, 从数据中无法解读出小麦产量与试验年限之间的关系, 但是同时我们也观察不到小麦产量与生长季内降水量之间的关系。1999降水量为451 mm, 属于气象上的干旱年份, 此年小麦的平均产量为3497kg/hm2, 虽然2002年的降水量为516mm, 属于气象上的平水年, 但是此年小麦的平均产量仅为2875kg/hm2, 可能与小麦生育期内降水的分布和病虫害的发生有关。

2.2 施肥管理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也受到了施肥管理的影响。肥料的施用增加了小麦对降水和土壤水分的利用。与CK相比NP和NPM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增加了11.07%和32.39%。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肥+化肥的施用显著地提高了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 而2002年化肥的施用效果也达到了P<0.05的显著水平。同样在干旱年份 (1999年) 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要高于平水年 (2002年) , 平均高出18.97%。

小麦耗水量和产量是控制其水分利用效率的两个变量, 用直线相关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随小麦的产量的增加呈显著增加的趋势 (r=0.997, P<0.05) 。虽然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耗水量的增加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达到显著水平r=0.681。

3 小结

a.肥料的施用增加了小麦的产量, 表现为NPM>NP>CK。与无肥处理相比, 化肥和有机肥+化肥的施用小麦产量分别增加了10.98%和34.41%。持续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小麦的产量并没有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b.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亦随着肥料的施用而表现为增加, 即为NPM>NP>CK。与无肥处理相比, 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化肥的处理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11.07%和32.39%。对于不同降水年型而言, 平水年和枯水年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丰水年。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之间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0.99, P<0.05) , 而与耗水量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摘要:养分是农田生态系统中影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 分析了1999年和2002年不同施肥管理方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得到结果如下, 肥料的施用增加了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特别是有机肥的施用。因此, 从增加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 在东北黑土区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管理方式。

关键词:施肥管理,小麦,东北黑土区,水分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聚宝, 徐祝龄, 钟兆站, 等.中国北方旱地农田水分平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周怀平, 杨治平, 李红梅, 等.施肥和降水年型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 22 (3) :27-31.

[3]朱钟麟, 卿明福, 郑家国, 等.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 2005, 18 (5) :565-568.

[4]张仁陟, 李小刚, 胡恒觉.施肥对提高旱地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9, 5 (3) :221-226.

[5]FAN T L, STEWART B A, WILLIAM A, et al.Long-term fertilizer and water availability effects on cereal yield and soil chemicalproperties in Northwest China[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5, 69:842-855.

[6]BROWN J R.Summary: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s symposium[J].Agronomy Journal, 1991, 70:83-85.

产量管理 篇8

自动化半固化片生产设备上胶机按功能可分为引入单元、夹轴单元、顶辊单元、冷却单元及收卷单元。每个单元可单独控制,有相应的安全回路。设备的工作过程为:玻璃由开卷装置开卷后从引入单元送入夹轴单元浸胶,然后经过上行烘箱预烘由顶辊单元驱动送到下行烘箱进行二次烘干,经过冷却单元冷却后再由收卷单元收卷成卷装商品出货。

收卷单元的主要功能是将半固化片粘结片收卷起来,其最重要的参数就是收卷粘结片的长度。工厂根据生产需要,要求粘结片的收卷精度为300m±5mm。改造前,收卷长度主要由一个计米表来完成,计米表的长度计算信号来自冷却单元直径为300mm的轴端上安装的脉冲输出数为1 000P的编码器。

计米表系统精度计算:轴的周长200mm×3.14=942mm,系统精度942mm÷1 000=0.942mm,即编码器输出1个脉冲代表0.942mm。这样的精度属于最低级别,在设计上绝对不能被选用。在此精度下,如果加上设备机械加工误差或编码器被干扰等问题,会有10个以上脉冲丢失,即超出系统要求精度,这就是该系统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造。

1 改造必要性分析及新型系统设计要求

该上胶机长度控制系统功能单一、精度不足,因此需寻求一种准确可靠的长度控制系统来替代。

由于长度控制系统的编码器安装在储布架前,因此收卷的实际长度受储布架位置影响较大,虽然后期安装了划线装置,但要人为操作,存在控制不准确及误操作问题。当出现过布口等特殊情况时,要将计数器清零然后再人工计算长度,这样存在着计算不准确的风险,难以对粘结片合格率进行有效管理,且增加劳动强度。

改造前,收卷岗位由4名员工同时操作,具体为一人在粘结片上划线做记号,一人操作设备,两个人换卷。因此希望设计自动化收卷系统,以减少员工的劳动强度及出错率。

根据以上现状分析可见,无论是从设备维护还是从生产成本控制的目的出发,如何改善及管理上胶精确收卷及控制废粘结片产生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2 改造设计功能及原理

结合市面上长度计数器的基本特性,采用一个高分辨率编码器、一个可实现高速计数功能的PLC、一个作为人机交互界面的触摸屏开发一套粘结片长度智能控制及产量管理系统。其中,PLC选用三菱FX3U系列PLC。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功能实现:(1)集成上胶机产量统计功能,每天下班前自动统计当班生产情况并以报表形式显示在触摸屏内,报表内有正常料产量及T级料的产出长度记录;(2)通过对比每班的粘结片领用情况并结合产量统计功能可直观显示各班的损耗情况,3个班可以参照表中数据进行互相监督,从而实现粘结片产量管理智能化;(3)当实际收卷长度等于设定长度时实际收卷长度自动清零同时划线,此功能通过清零自动化操作解决了因人为操作误差而影响粘结片的实际收卷长度问题;(4)系统加入长度到达预设报警功能,报警长度在0~300m范围内可设,启用此功能只需在触摸屏内直接设置数值即可,相比传统长度计数器进入参数功能修改预设参数更简单可靠。收卷长度设置不仅简单快捷而且显示直观,这是传统长度计数器无可媲美的。

设计过布口功能,当布口快到划线装置时按下过布口按钮启用过布口功能,此时划线气缸启动划线作为过布口的开始点;布口过完后再次按下过布口按钮,划线气缸再次划线作为过布口的结束点。过布口时触摸屏上有相应提示,同时当前长度暂停计数,等布口结束后再恢复计数。由此可见过布口过程中被划线的一段料不计入正常收卷长度,操作人员只需按照划线位置将这段料割除即可方便实现粘结片在线驳接功能,收卷长度也因此而保持与正常收卷一致的准确性。此功能同时解决了之前过布口时布口前后两卷粘结片长度计算不准确问题。

系统能自动累计过布口的长度,下班前会将该长度准确计算出来作为T级料显示在当日生产报表中。此功能将过布口损耗自动统计出来,是粘结片过布口长度控制、玻璃布以及粘结片合格率管理的有效措施。

系统能对正常粘结片产量及T级料的产出量进行长时间累计,即使停电所保存的数据也不会丢失。

系统设计维护界面,当长度计数编码器型号改变或移位安装时,维护人员可通过输入密码来修改系统参数,以快速调校系统至正常状态。因此,该系统适应性非常强,可自由选择安装位置,适用于几乎所有增量式编码器。

3 编码器的选用

系统选用的编码器主要符合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编码器在系统中的精度;二是系统所选PLC能接受的最高脉冲频率。根据工艺要求及参照国家免检产品中长度的误差定为每300m误差小于5mm。

安装编码器的轴周长为942mm,假设继续选用跟原系统同样分辨率(即编码器每转输出1 000个脉冲)的增量型编码器,其理论精度计算为0.942,在机械结构不做改造的情况下,原系统误差大的问题还是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为提高编码器输出精度,在编码器轴上加工一个周长为100mm的聚氨酯轮作为从动装置,工作时由942mm的大轴表面带动小转盘转动,这样精度可提高10倍,同时大辊带小轮,使打滑丢失脉冲的问题也得到改善。

4 三菱FX系列PLC高速计数器使用说明

FX3U共有21点高速计数器,C235~C255共用PLC的8个高速计数器输入端X0~X7,某一输入端同时只能供一个高速计数器使用。PLC中的高速计数器类型有一相高速计数器、两相双向计数器及A-B相型双计数输入高速计数器,系统改造中只用一相高速计数器。

C235~C240为一相无起动/复位输入端的高速计数器,C24l~C245为一相带起动/复位端的高速计数器,可用M8235~M8245来设置C235~C2415的计数方向,M为ON时为减计数,为OFF时为加计数。C235~C240只能用RST指令来复位。PLC接线如图2所示。

5 控制程序的编写

5.1 收卷计数功能的实现

触摸屏画面中的当前长度即为实际收卷的累计长度,由接在X0端的编码器A相脉冲高速计数器C235累计后通过计算得出,程序如图3所示。

当系统中的X06过布口按钮没按下时,C235一直累计编码器发过来的脉冲。为了实现高速寄存器的最大化,在C235的预置值中设置一个最大十进制数(K2147483641);C235累计脉冲的同时将其当前值实时转移到D2、D3寄存器中,D30、D31为系统中编码器的参数(即每个脉冲对应的实际长度),脉冲累计数量与编码器的参数相乘后得出实际收卷长度并以mm为单位存放在D212、D213带停电保持寄存器中,实际收卷长度除以1 000后以米为单位显示在触摸屏的当前长度窗口中,对应寄存器为D204、D205。

5.2 提醒设置功能及划线功能的实现

首先在触摸屏画面中设置设定长度及预报警长度,程序中用DECMP 32位浮点数比较指令将实际收卷长度及设定长度进行比较。当收卷长度大于触摸屏上的设置长度时M62寄存器得电,Y0输出,提醒操作人员即将换卷;当实际收卷长度等于设定长度时M50得电,M1输出一个扫描周期,Y1翻转输出控制一位三通电磁阀执行气缸划线一次,同时立即将C235脉冲累计清零并将当前收卷长度记录到D216、D217上一卷收卷长度中,程序如图4所示。

5.3 实时生产速度显示功能

上胶机设备老旧,其生产速度通过系统变频器输出0~10V模拟量到一个七段数码管中显示,变频器的模拟量电压通过其输出频率运算而得。由于系统负载不停变化,因此变频器输出的模拟量波动太大,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的生产速度。这个缺点一直严重影响生产人员的调机效率及生产工艺的匹配,也是多废料产出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新系统中应用PLC中的测速功能来实现上胶机的实际生产速度,该速度由编码器直接获得,准确性非常高,相关程序如图5所示。程序中应用DSPD 32位速度检测指令以100ms循环累计X3端口接收到的脉冲并存放在D60、D61中;由于工艺要求的车速单位为min/m,因此需将接收到的脉冲放大进行匹配,0.1m乘以600即为分钟;匹配后的脉冲数量乘以编码器的脉冲精度即为系统的实时速度数据。

5.4 生产记录管理功能

改造前,上胶机每个班次生产的数量在下班后由人工统计并上报。新系统中增加各个班次生产总数据记录,每个班交接前进行抄数记录并签名确认,品质不定时抽查,以此来杜绝产量不实及出错问题的出现,程序如图6所示。

6 结束语

系统改造后已经正常投入使用,通过PLC高级功能的应用解决了上胶机投产后十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提高了设备的精度,降低了操作员工的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并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参考文献

产量管理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选用10份粳稻品种, 分别为牡丹江31、牡丹江30、牡丹江29、牡丹江27、牡丹江26、松粳6号、松粳9号、松粳12、龙稻11和龙稻5号。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0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水稻试验田进行,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每个小区种植6行, 小区长6 m, 宽1.8 m, 面积为10.8 m2。采用营养土保温旱育苗的方式进行水稻育苗, 4月13日播种, 5月23日移栽, 每穴插秧2~3苗, 行、株距为30 cm×13.3 cm。其它管理按照当地生产水平进行。

1.2.2 干物质积累测定

于水稻成熟期, 分别在每小区选取代表性稻株5株, 将样品植株分离为叶、茎鞘和穗, 在105℃杀青30 min, 80℃烘干48 h至恒重后称量, 然后计算单位土地面积的地上部干物质量。

1.2.3 穗部性状及产量调查

水稻成熟后每小区取一穴考种, 样本分蘖数与成熟期分蘖数相同。考察性状包括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每穗成粒数、每穗空秕粒数、千粒重、病粒数、枝梗重和稻草重, 产量由实收后的小区稻谷重折算。

1.2.4 数据分析

数据均采用Excel和DPS7.05软件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的穗部性状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 不同品种各穗部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牡丹江30, 拥有最大的穗长和二次枝梗数, 保证了它每穗颖花数的充足, 大穗的优势和其它品种比较起来尤为突出。而其它品种如牡丹江31等则各个穗部性状均表现平平, 没有突出之处。从着粒密度角度分析, 各个品种着粒密度总体差异不大, 着粒密度相近的各品种产量有高有低, 不能一概而论。

注: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下同。

Note:The lowercase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The same below.

2.2 不同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从表2看出, 在所选试材中, 牡丹江30的产量最高, 为11.19 t·hm-2, 其产量水平尤为突出, 与其它品种产量差异到达显著水平。

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牡丹江30的每穗颖花数较高, 在10个品种中仅少于牡丹江31排在第2位, 另外, 牡丹江30的千粒重也比较大, 在所选材料中排在第3位, 正是由于这两个突出的因素, 使得牡丹江30在每穴穗数较少、成粒率一般的情况下仍获得了最高的产量, 从产量构成结构分析, 牡丹江30属于降低了每穴穗数, 依靠每穗颖花数和千粒重获得产量的“大穗”型品种;牡丹江31的每穗颖花数虽然最多, 但是它的成粒率比较低, 而每穴穗数与千粒重也不突出, 使得它的产量表现平平;产量最低的两个品种为龙稻11和龙稻5号, 二者的产量未达到9 t·hm-2, 二者的共同特点为成粒率非常低, 均不到60%, 导致了这两个品种的产量最低。

2.3 物质生产情况及干物质转化效率比较

由表3可看出, 各品种在齐穗期之前积累的干物质高于齐穗后积累的干物质量, 在齐穗期之前各品种都积累了超过一生中60%以上的干物质, 其范围为64.23%~76.05%;齐穗期之后积累的干物质总量较齐穗期之前少, 但是此时水稻生长处于后期, 后期积累干物质多的品种在产量形成上还是有很大优势的。但是也有一些品种后期虽积累了较大比例的干物质, 但是因为它们或者穗部在干物质中所占的比例小, 即谷草比低而不能获得高产, 或者因为本身生物量的基础差, 即使谷草比比较高也未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2.4 干物质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由表4可知, 各时期积累的干物质重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总干物重和齐穗后积累的干物重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相关性较大, 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产量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互相作用的综合结果, 与很多内外因素有关。产量构成因素是产量的直接构成因素, 科研工作者对产量构成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 找寻最佳的产量构成因素组合以获得更高的产量。但是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水稻品种, 诸多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张学军等[5]发现大穗型品种和多穗型品种的穗粒数和穗数与产量均呈正相关。李发生等[6]认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大小的次序为有效穗数、实粒数和千粒重。而陈温福等[7]研究认为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复杂, 并认为超高产品种以减少穗数来增加穗粒数, 从而提高产量。这与该文试验产量最高的牡丹江30类型相符。

同时, 光合作用是产量形成的基础, 翟虎渠等[8]认为, 正常情况下, 水稻籽粒灌浆所需的物质中有20%~40%来自抽穗前积累于叶鞘和茎秆的贮藏物。陈温福等[9]也认为超高产品种在物质生产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抽穗前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可见抽穗前期物质积累对产量形成的重要性。该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在齐穗期之前积累了一生中60%以上的干物质, 齐穗后积累的干物质占总干物重的比例反映了不同品种在生育后期生产干物质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可能是不同品种产量差异的原因之一。吕军[10]的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不同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一些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达到极显著水平的相关关系, 但是这一结果在该试验中未能体现出来, 这可能与不同类型品种的物质积累和分配特性有关,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 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 提高每穗颖花数和千粒重, 寻求穗部性状间的最佳平衡, 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同时, 提高水稻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 探索最适叶面积群体的建成特点及持续时间, 也可能是导致水稻产量最终差异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王术, 王伯伦, 刘新安, 等.水稻高产群体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J].垦殖与稻作, 1996 (4) :6-7.

[2]刘建丰, 陈光辉, 何强, 等.不同产量水平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1 (6) :707-710.

[3]张强, 李自超, 吴长明, 等.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产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 2005, 18 (5) :518-521.

[4]杨惠杰, 杨仁崔, 李义珍, 等.水稻超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 2000, 15 (3) :1-8.

[5]张学军, 徐正进.水稻个别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4 (5) :362-364.

[6]李发生, 陈静, 何芳, 等.超高产优质杂交稻川江优3号的选育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2) :152-156.

[7]陈温福, 徐正进.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M].2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8]翟虎渠, 曹树青, 万建民, 等.超高产杂交稻灌浆期光合功能与产量的关系[J].中国科学:C辑, 2002, 32 (3) :211-217.

[9]陈温福, 徐正进, 张龙步, 等.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产量管理 篇10

1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于2015年设在黑龙江省红卫农场科技园区水稻试验田,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土壤养分状况属本场之间,有机质含量48.9g/kg,碱解氮172mg/kg、速效磷31.3mg/kg、速效钾87mg/kg,pH值6.39。供试水稻品种为空育131。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每处理面积30m2。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1每公顷施尿素90kg、磷酸二铵150kg、硫酸钾120kg;处理2每公顷施尿素105kg、磷酸二铵150kg、硫酸钾120kg;处理3每公顷施尿素120kg、磷酸二铵150kg、硫酸钾120kg;处理4每公顷施尿素135kg、磷酸二铵150kg、硫酸钾120kg;处理5每公顷施尿素150kg、磷酸二铵150kg、硫酸钾120kg。其中处理3为当地常规施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1∶3。其它田间操作按照建三江管理局技术方案进行。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从水稻生育期调查结果可知,始穗期至齐穗期处理5较其它处理推迟1d,成熟期处理3、5与处理4相比推迟1d,与处理1、2相比推迟2d。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其水稻生育期有所推迟。

2.2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2.1产量表现

从水稻产量调查结果可知,表现最好的为处理4,产量为9983.2kg/hm2;其次为处理3,产量为9627.3kg/hm2;处理1产量最低,为8767.4kg/hm2;处理2和处理5产量居中,分别为9178.4、9188.0kg/hm2。通过产量数据显示,随着氮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产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但达到一定的用量后,产量随施用氮肥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2.2.2产量性状分析

通过产量性状分析可知,从产量结构上看,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平方米穗数和结实率,其次是千粒重。处理3与处理4表现最好,整体表现出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平方米穗数逐渐增加,而达到一定量后,随着施用氮肥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明氮肥的过量施用,增加了无效分蘖数,使有效分蘖数降低,降低了平方米穗数,同时也降低了水稻的结实率,其千粒重也有所降低。

3小结

提高玉米产量措施 篇11

一、大石桥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其限制因素

多年来,大石桥市玉米田平均单产一直徘徊在500kg~600kg/亩左右,效益很低。玉米品种的生产潜力没有更好发挥出来,其主要原因如下:(1)农民科技种田意识薄弱,一直沿用“老祖宗”的种田方法;(2)农业投入少,土壤肥力下降;(3)选择品种无科学性,购种时经营者宣传啥好就买啥。

以上因素都影响了我市玉米生产的发展。

二、大石桥市温光资源状况及玉米的温光生产潜力

大石桥市位于东经122。05'30'至123。北纬40。19'30'至40。56'。地处辽宁省中南部,辽河下游东岸,年平均日照2500~2800h,无霜期151~168d,年降雨量为640~750mm。生育期内≥10℃的积温在2600~3000℃左右。全市地处北温带,属温暖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5~9月份的日照数平均8h左右,完全满足高光效玉米的生长发育要求,而且是一季有余,两季不足。所以除了要因地制宜的发展麦粮间、套、复种外,还要充分发挥一季玉米的光合生产潜力,更好地利用光热资源。目前我地区作物最大光能利用率为5%,则作物潜在的理论最高单产为28000kg/hm。以上,但作物群体最大的光能利用率及产量受自身的光合能力和水肥、气、热、光、病虫害、栽培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远达不到这样的产量。虽然目前大石桥市的玉米实际单产与理论值尚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如果能优化栽培,科学投入,即用很好的肥水条件,选优良品种,合理的栽培方式等调控玉米的吸收作用,进而促进其光合作用,使大面积田块产量达到15000kg/hm2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三、提高大石桥市玉米田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

要想提高玉米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科学技术,加强玉米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玉米田综合生产潜力的发挥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另外,要抓好以下几项优化栽培的技术措施,更好地满足玉米对环境的要求,使玉米的诸多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最佳。

1.选用高光效、抗性强的玉米杂交种

要想发挥玉米田的综合生产潜力,首先必须选用优良杂交种,即高光效的杂交种,才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近年来,我地区主要推广的杂交种有桥97-1、丹111、桥99-1、连玉15、沈单16、910×联87等品种,都有较好的单株生产能力,且株型好,叶面指数适当,有利于田间群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另外抗逆性、抗病性强。2007年有部分典型生产田产量可达900kg以上。

2.科学增肥土壤,计量配方施肥

氮、磷、钾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三个主要元素,缺一不可,但近年来人们只重视氮、磷的施用,而忽視了钾和有机肥的施用。土壤里有机质和钾元素得不到补偿,使土壤板结,越来越限制对肥力水平要求高的玉米品种的综合生产潜力的发挥。

所以提倡亩施有机肥2000kg以上,钾肥5kg以上。

3.适宜的栽培形式

玉米大垄双行、二比空、二比麦等栽培形式能使作物群体通风透光良好,保证二氧化碳浓度满足作物光合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其光合生产潜力。

4.病虫害防治

玉米的弯孢菌叶斑病和玉米螟的发生使玉米减产严重,另外地下害虫危害影响成苗,造成缺苗也能使玉米严重减产,所以要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种子包衣,确定最佳播期等措施来严把病虫害防治关。对玉米螟要联合统防。

5.采取适时早播、适当晚收、站杆扒皮等措施,也可达到增产目的

产量管理 篇12

1 玉米产量增加缓慢的影响因素

1.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种植面积下降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 耕地多为坡地、山地, 总的耕作面积有限。加上最近几年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扩大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挤占部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 致使玉米种植面积缩减。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 种植质量下降

一是随着城镇化的加快, 城市的建设以及发展对人口的需求加大;二是工业的高速发展, 以及从事工业的高经济效益的吸引, 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转移, 导致农村种植玉米的劳动力缺乏, 精耕细作的栽培管理措施严重降低, 种植质量下降[3,4]。

1.3 经济效益不高, 种植积极性不强

一是种子、肥料、农药、人工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涨, 使得种植成本一路上升;二是州外玉米流通至州内的冲击, 使得州内玉米的收购价格难以提高, 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不高甚至较低, 农民对玉米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1.4 品种选用不当, 单产难以提高

一是近年来, 恩施地区的气候变化较大, 各种病害发生严重, 大多数品种的综合抗性较弱;二是市场上的品种多、乱、杂, 加上经销商的利益驱动, 推广利润最高而非产量最高, 综合抗性最好的品种, 难以通过品种途径实现单产提高的目的。

1.5 栽培管理技术落后, 总产难以提高

一是主栽区缺乏玉米栽培管理的专业技术推广人员, 新技术的更新和推广速度缓慢;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严重, 文化程度较低, 对玉米新的栽培管理技术接受能力有限;三是栽培密度偏低且不均, 偏好“稀植大穗”的传统种植模式, 难以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 提高玉米产量的措施及途径

2.1 提高玉米良种补贴标准, 稳定玉米种植面积

在目前恩施州玉米良种补贴标准150 元/hm2的基础之上, 提高到与水稻持平的225 元/hm2, 以此来增强农民对玉米种植的积极性, 达到稳定种植面积、实现增产的目的。

2.2 加强优良新品种推广力度, 加强科学栽培管理技术

一是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应以当地气候特点、农民需求为出发点, 对市场上的高产、优质、高抗的优良新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 摒弃因利益驱使的品种推广办法[5];二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方法, 合理密植, 中耕除草, 注重基肥、苗肥、穗粒肥的比例, 加强玉米各种病虫害的综合防控, 采取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2.3 扶持玉米其他相关产业, 扩大市场对玉米的需求

一是对玉米的深加工企业进行扶持, 使玉米的深加工产品实现多元化;二是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 使畜牧业拉动玉米的消费;扩大其他产业对玉米的需求, 进一步推动玉米的收购价格, 以此来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达到增产的目的。

2.4 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增强农民种植积极性

根据最近2 年恩施州玉米的收购价格及平均单产来算, 收入仅为12 750 元/hm2左右, 扣除农资、劳动力等生产成本, 纯收入1 500 元/hm2左右, 相比种植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来说, 经济效益较低。可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一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机械化耕作;二是通过市场稳定种子、肥料等农资的价格, 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三是选择耐粗放性好、优质高产的品种, 实现玉米产量增产、稳产的目的;四是扩大市场对玉米的需求, 从而抬高玉米的收购价格, 使得农民的收益增加, 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饶孝武, 温权州, 李维群, 等.恩施州玉米病虫综合防治措施[J].湖北植保, 2009 (3) :34-35.

[2]张远学, 田恒林, 沈艳芬, 等.恩施山区马铃薯与玉米、蔬菜立体种植模式[J].中国马铃薯, 2010, 4 (5) :281-282.

[3]刘传兵, 王黎明, 徐峰, 等.玉米新品种恩单80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 (24) :5987-5989.

[4]李绪清, 黄声东, 田甫焕, 等.宜昌市玉米产业技术需求调查报告[J].种子科技, 2013 (4) :53-54.

上一篇:贵州黔西南州下一篇:现代畜牧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