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畜牧业建设

2024-10-02

现代畜牧业建设(共12篇)

现代畜牧业建设 篇1

畜牧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畜牧业, 是时代的要求, 历史的必然。为了促使各方更加关注山西畜牧业的发展, 动员更多的社会群体投身现代畜牧业建设, 本文阐述了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意义、目标和任务, 以期为提高畜牧业科学发展水平, 加快山西畜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1 充分认识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大意义

现代化畜牧业是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畜牧业。它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体系, 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抗风险能力有效提高, 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的畜牧业发展目标。建设现代畜牧业, 事关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必须深刻理解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大意义, 进一步增强做好畜牧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1 建设现代畜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山西自然条件恶劣, 山区、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 解决3 3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 加快50多个贫困县的脱贫步伐, 始终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但山西省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 全省有453.333万hm2天然草地, 26.667万hm2人工草地, 年产农作物秸秆2 207万t, 玉米450万t以上,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畜牧业产值、畜产品总量和人均牧业纯收入均快速增长, 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优势产业。实践证明, 建设现代畜牧业有利于规避山西省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 有利用于发挥山西省区域相对封闭、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1.2 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客观需要

现代畜牧业是基础性产业, 可以为工业提供大量原料, 推动工业加快发展。发展现代畜牧业, 可以将粮食资源转化为肉禽蛋奶等动物性蛋白, 有效减缓粮食阶段性过剩压力, 实现粮食转化增值, 为扩大食品加工范围, 提升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提供有效支撑。同时, 发展畜牧业可以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 通过草食畜过腹还田,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有机肥, 促进了生物肥产业的发展。发展现代畜牧业, 还可带动皮革、毛纺、饲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保证。

1.3 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其核心内容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实现这个建设目标, 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生产、不断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现代畜牧业, 就是要改变那些重建设、轻保护, 重开发、轻治理, 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 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 突出生态循环, 以秸秆饲料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重点, 实行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 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1.4 建设现代畜牧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是确保我们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建设现代畜牧业就是要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相统一, 加大草地建设与保护力度, 彻底转变粗放的经营方式,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生态与畜牧、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建设现代畜牧业是改变山西现行粗放式、低层次发展模式的根本途径, 是山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求得“双赢”,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科学确立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后近三十年的持续发展, 山西省畜牧业已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村的支柱产业, 畜牧业的发展也由自由发展阶段进入了合作发展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发展, 山西省畜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十一五”时期, 畜牧业要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加快畜牧业发展、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三个根本任务出发, 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 紧紧抓住夯实基础、壮大基地、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和提高服务五个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市场需求为导向, 充分依靠科学技术, 提高依法治牧能力, 努力实现饲养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 经营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增长方式由单一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 市场由局部市场向国内、国际大市场拓展转变, 不断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高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和高产品商品率, 是畜牧业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根据全省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全省畜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 全省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2.4亿kg、7.5亿kg、11.5亿kg, 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38%、36%和64%;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 现代畜牧业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

3 努力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畜牧业

建设现代畜牧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 既要重视生产方式转变, 加快规模和数量的扩张, 又要注重协调发展, 提升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增强综合竞争力。从山西的实际出发, 要积极推进“四化”建设:

3.1 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

构建畜牧业优势区域是从山西省省情出发, 实现畜牧业集约化生产的有效途径。要把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畜产品优势区域作为建设重点, 确定优势产品的重点生产区域, 培育龙头企业,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从良种供应、基地建设、技术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 重点予以扶持, 促进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 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十一五”期间, 以现有畜牧业生产基地为基础, 根据资源分布状况, 围绕相应的主导产品, 按照资源与生产协调发展的思路, 努力推进全省形成“田”型生产布局形式, 即以北部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 、中部和南部三个生产区为三横, 吕梁山、大运高速公路带和太行山三个生产带为三纵的生产布局, 北部盆地以优质奶牛为重点, 中南部盆地重点发展肉牛育肥、瘦肉型猪和蛋鸡、肉鸡生产, 东西两山地区重点发展肉牛繁育、肉羊和绒山羊生产。要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格局, 冲破行政区域的局限, 重点建设有优势、上规模、跨区域的专用产业区域, 加强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 努力提高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 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 积极推进集约化生产

要规范发展养殖小区, 积极引导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 逐步降低分散饲养的比重, 改变人畜混居的现状;要提高现有养殖小区的建设水平, 完善小区基础设施, 健全管理制度, 搞好环境治理, 加强疫病防控, 使之成为发展规模养殖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 积极吸引境内外各类资本, 采用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建设大规模现代化养殖场;要按照高标准、规范化、集约化的要求, 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整治、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 对现有规模养殖场进行改造;引导有条件的专业大户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经营能力, 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3.3 积极推进标准化管理

推进标准化管理是提高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必须将其做为提升畜产品质量的重点, 突出抓好标准化操作规程推广、基地规范化管理、畜牧业投入品准入、“三品” (绿色、有机、无公害) 产品认证、基地检测监控五大关键环节, 全面提升山西省畜产品生产水平。要大力应用和推广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抓紧制定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业标准, 兽药残留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标准和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 加快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规范, 实现特色优势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要加强畜牧业投入以及产品的市场管理、规范经营秩序, 继续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违法行为, 加大生产、销售假劣兽药饲料坑农害农案件的查处力度。要推行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 积极开展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无公害产品及生产基地的认定和产品标准管理工作。要加强对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监管, 建立健全检测制度, 完善监测手段, 提高监测能力。

3.4 积极推进产业化营销

要始终把培植壮大畜产品龙头企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来抓。要根据资源和市场需求, 围绕主导产品, 按照产销相联、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化模式, 在重点产区及效能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以深加工为主, 高起点的大型龙头企业, 带动生产发展。要尽快激活现有龙头企业, 探索强强联合, 发展集团经营的路子, 对具有市场潜力的企业, 通过转换机制、强化管理、注入资金的方式, 加快技术改造, 扩大生产规模, 开发适销对路产品, 推动企业生产发展。要加大畜产品市场建设力度,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实效的原则, 实现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相结合、专业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相结合、有型市场与隐型市场相结合、大中小市场相结合, 使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要树立品牌意识,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 利用各种形式把山西省优质畜产品宣传出去, 推销出去, 提高山西省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4 完善建设现代畜牧业的保障机制

高水平、高效益的发展畜牧业, 必须以现代管理理念、工程建设方式、高新科学技术为指导, 营造新机制, 创造新模式, 培育新典型, 带动全省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当前, 要重点完善四项机制:

4.1 完善科技支撑机制

科技进步是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加强基础应用和高新技术研究, 围绕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 组织科技攻关, 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的重大科研成果。要深化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积极组织引进先进适用技术, 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要稳定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 鼓励畜牧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服务, 使畜牧业各环节都能及时应用新产品、新技术, 增加畜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对农牧民教育和培训, 实施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 推广科学饲养方式, 提高良种覆盖率和饲料转化率, 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质, 发展畜牧业生产力。

4.2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 既要重视市场调节作用, 更要重视宏观调控和依法管理。要加强畜牧业立法,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规范畜牧业经营行为, 保障畜禽产品的安全。要贯彻落实畜牧法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执法体系, 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把畜牧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确保畜牧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坚持“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方针, 进一步加快动物疫病疫情监测防治体系建设, 提高检疫检测水平, 依法采取强制性防疫、检疫手段, 不断加强动物免疫和畜禽屠宰检疫检验工作, 积极防范畜牧业发展风险;建立健全畜禽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饲料标准体系, 大力生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全面整顿兽药市场,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要密切配合, 加强宣传、严肃执法, 取缔无证生产和经营, 惩处伪劣种苗、兽药坑农行为。全面开展产地、屠宰和运输检疫工作, 严格操作规程;推行强制免疫制度, 降低畜禽发病率、死亡率;实施无规定疫病区计划, 争取肉食品出口创汇。

4.3 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和资金来源, 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金融机构贷款、农民和企业投资, 以及引进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要教育引导农牧民树立投资主体的观念, 依靠自己的滚动发展, 加大对畜牧业的投人;要鼓励支持金融机构调整投资方向和信贷结构, 加大对畜牧业的投资比重;要全方位对外开放,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外引内联, 吸纳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金投入畜牧业的发展;要设立畜牧业发展保障基金, 用于畜牧业商品基地、畜禽良种工程、科研教育、新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及防范畜牧生产滑坡的风险补贴等方面, 以支撑和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要建立立重大疫病防治基金, 主要用于排除疫情隐患, 预防、控制和扑灭重大疫情发生, 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4.4 完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建设, 是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要积极筹建畜牧兽医行政机构, 建立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兽药监察所、种畜禽管理站, 配齐专职兽医卫生监督员、兽药监督员和种畜禽监督员,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执法水平。要加强基层站建设, 理顺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 落实以县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引导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 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从事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开发和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完善服务体系, 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切实改进服务方式, 强化服务功能, 务求服务实效, 尤其在市场信息、畜禽改良、疫情预报、疾病防治、草原建设、防灾抗灾、科技培训、实用技术推广、兴修水利、机械化作业、畜产品流通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畜牧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畜牧业, 是时代的要求, 历史的必然。为了促使各方更加关注山西畜牧业的发展, 动员更多的社会群体投身现代畜牧业建设, 本文阐述了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意义、目标和任务, 以期为提高畜牧业科学发展水平, 加快山西畜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龙头企业,健康养殖,社会责任

现代畜牧业建设 篇2

(古丈县人大向功金 古丈县畜牧水产局 向贤利 罗贤辉)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畜牧业就是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畜牧业,用现代设施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技改造畜牧业,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于促进我县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现状:古丈县地处武陵山区,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3万人,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元。但古丈县是一个资源大县,全县国土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有草山草坡160万亩,人均草场占有量14.1亩,居全省之首,自然草场载畜量达148万个山羊单位,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条件得天独厚。此外古丈水面资源丰富,拥有大水面4.2万亩,水质清新无污染,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理想基地。

前些年,我县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养殖规模小,养殖大户少,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总量低,群众养殖水平落后,养殖科技含量低,养殖经济效益不高,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大。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始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人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拉动、龙头企业及大户带动、加大科技培训、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和以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等名特优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两大支柱产业。全县畜牧水产业得到长促发展,山羊、牛饲养量由2001年不足5万只,不足3万头分别上升到2006年16万只和6万头;网箱养鱼由2001年的400口发展到2006年的1800口;畜牧业产值由2001年的1800万上升到2006年7800万,其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也由28%上升到35%。仅2007年上半年,全县山羊饲养量13.33万只,牛饲养量5.66万头,网箱养鱼1700余口,牧渔业产值4800余万。畜牧水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支柱产业之一。

(二)措施和成效

1、草食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草场资源十分丰富,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已形成了共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而使草食牧业迅速发展。到2006年底,全县山羊饲养量达16万余只,牛饲养量6万头,人工种草1.2万亩,仅草食牧业产值就达6000余万元,已成为湖南省重要的山羊生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山羊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县之一。通过近年的发展,涌现了中科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群博公司、湖南神宝牧业等一批草食牧业龙头企业、山羊养殖基地和种草养畜大户,带动了大批农户依靠种草养畜脱贫致富,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已真正成为古丈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骨干支柱产业。

2、名特优水产养殖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我县拥有2.6万亩养殖水面,水质清新无污染,是生产绿色无公害水产品理想基地。近年来,渔业生产稳步增长,网箱养渔发展势头强劲,已发展网箱养鱼1800余口,水产品产量2000余吨,在养殖品种上,提倡高密度精养名特优鱼美国班点叉尾鮰为主,养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又一大特色产业。

3、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随着我县冷链体系建设、乡镇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以及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古丈县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良种羊繁殖场建设项目》等生产基础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县畜牧业建设物质装备条件,提高了我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4、畜牧业增长方式,养殖观念正发生转变。

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使我县畜牧业增长方式,养殖观念等发生根本改变,已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由传统的依靠耗粮型畜牧业增长方式向现代节粮型草食牧业转变,山羊冷鲜配技术、青贮技术等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畜牧业增值增效,提高了科技含量。在养殖观念上由自给自足走向市场,实施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带动,建立养殖小区,提倡无公害健康养殖。养殖方式上由传统放牧向半牧半舍和种草圈养方式转变。﹪

5、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

一是畜牧业占农业比重增加。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大的畜牧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主导地位是畜牧业,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超过50%,我县畜牧业在农业中比重正逐步提高,已达到35%左右;二是从畜牧业内部结构看,立足资源实际,发展以山羊养殖为主的草食牧业已成为我县养殖发展新方向,在畜禽养殖中比重已占到了70%左右;在养殖品种方面,三是在水产养殖方面,由养殖常规品种逐步被以斑点叉尾鮰为主的名特优鱼网箱精养所代替,从而使畜牧业内部结构更合理。

6、科技创新,服务推广体系逐步在理顺

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财政科技扶贫种养畜项目》,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大力推广和普及种草圈养新方式和运用畜牧业新科技、新技术为生产服务,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同时,通过大力引进和投放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优良新品种,改良地方品种,极大的提高了我县畜禽良种品质和良种覆盖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畜牧业养殖科技含量。

7、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养殖水平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我县已不局限于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新科技推广,而更注重对农民畜牧养殖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技能培训等,培养了一批养殖能手,养殖科技二传手,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大大提高了我县农民整体养殖水平。

二、存在问题

一是现代畜牧业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我县畜牧业基础较薄弱,乡镇技术推广及动物防疫站等办公条件极差,产业投入的各种资金缺乏,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而近几年来,我县投入畜牧业产业发展的资金,除近两年来防疫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仍不足)外,基础建设等资金,主要是靠争项目,依靠项目的拉动,而财政缺乏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畜牧业发展不适应。

加上县级财政困难,部门争取的产业发展项目,其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使部门争资金积极性不高,加上前期跑项目费用不落实,要个人垫资,财政报帐体制太死板,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部门争项目、跑资金积极性,与现代畜牧业发展更加不适应。

二是缺乏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增值弱,工业化水平低。

产业要发展,必须实行产业化,产业化首先必须是工业化,而我县缺乏畜牧业加工龙头企业,产业不能形成增值,产业化水平低,如神宝牧业肉羊加工厂项目,虽完成了三通一平,但由于缺乏资金,不能如期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三是在财政补贴政策范围小。

农业的化肥、粮种等补贴纳入了财政支持政策,而畜牧业良种补贴被忽视,也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

四是群众养殖技术水平低,养殖业缺乏风险保障机制。

我县农民的养殖水平,虽经过近几年普及和培训,但由于培训资金缺乏,其整体水平不是很高,群众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使养殖效益不高,加上养殖业风险大,缺乏风险保障机制,成为我县现代畜牧业发展一大制约因素。

三、现代畜牧业发展基本对策

现代畜牧业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个主题,以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按照“集约、节约、生态、安全、高效”要求,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突出培育和壮大草食牧业和网箱养鱼两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拓展畜牧业功能,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使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1、加大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和发展长效机制。

①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县财政每年投入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应不少于100万,并且随着产业发展,应逐年追加,不断提高畜牧业的设施装备水平。②加大对标准化养殖小区的财政奖补。对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建立起业的规模养殖场,按照年出栏数量进行补贴,财政每年列入预算,形成长效机制。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龙头企业在现代畜牧业建设中具有很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能缓解养殖风险,因此,应加大对我县中科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湖南神宝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群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三家草食牧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在项目、税收、基地建设以及贷款贴息等方面应予重点倾斜。④高度重视对母畜养殖的大力补贴。鼓励农户饲养优良母畜,对养殖母畜应按照数量给予资金直接补贴。

⑤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由政府牵头,建立现代畜牧业建设风险基金,在养殖户、规模养殖场、龙头企业等遇到不可抗力的风险时,给予补贴,减少养殖损失,使之尽快恢复生产。

2、发展特色畜牧业,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

应立足我县丰富草场资源和水面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牧业和以网箱养殖为主的水产业,突出特色、形成优势,培育草食牧业、水产养殖主导产品,优化养殖区域布局,推行一村一品发展,建立养殖业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从而形成产业化。

3、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农民实现产品进入市场,参与经济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产业化经营必须依靠龙头企业来实现,所以必须培育和状大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等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引导基地、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同时还应积极支持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抗拒市场风险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要重视畜牧业品种资源保护,推行“种草养畜—畜粪产沼气---沼渣还田”的循环利用生态养殖模式。同时,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坚持“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进,生态优生”的原则,实现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5、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

科技进步是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因素,是畜牧业发展根本出路,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加大畜牧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的畜牧业科技投入机制;二是深化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其成果转化,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三是稳定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推广和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增加畜牧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对农民教育和培训,实施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科学饲养方式,提高畜牧良种覆盖率和饲料转化率,由政府提供平台和出资金,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进行畜牧业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经营理念培训,培养现代新型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力。

6、加强畜产品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发展健康养殖业 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一是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要求,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健康养殖,加强饲料、兽药安全监管,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关。

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防控投入,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现代畜牧业建设 篇3

关键词:畜牧业;产业化;金融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9-0010-03

从荷兰诞生第一只现代意义上的股票,到荷兰人在美国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即纽约,从世界金融中心伦敦到纽约的转移,从华尔街的建立、崛起到成为世界经济引擎,其创造财富的能力远远大于其破坏财富的能力,华尔街给我们太多思考,太多启迪。华尔街证券交易从个体盲目投资到机构专业投资,从这个演变过程来看畜牧业发展历程,从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到产业化的抱团面对市场是必然趋势,华尔街的证券交易变迁对建设现代畜牧业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 华尔街证券交易的演变

华尔街证券交易从散户的个体状态逐渐过渡到专业的机构状态,实现了从盲目投机到专业投资机构进行理性投资的华丽转身,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华尔街金融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成就了现代化的超级美国,个体投资者面对浩瀚无边金融大市场的渺小,催生出了由专业机构专业人才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实现资金的增值,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1 股市大萧条——散户为主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股市持续升温,人们纷纷涌向华尔街,大家都认为通过买股票能快速赚钱,涌向华尔街的人们基本上都是散户,疯狂到几乎每个市民都是投资者,就连擦皮鞋收到的小费都买了股票。1929年10月24日,股价一天之内下跌1/3,大量股民聚集到纽约证券交易所,恐惧的情绪在庞大的人群中迅速蔓延;10月29日,50余种主要股票下跌了40%,所有股民持续跟风、疯狂抛售,全面的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带来10年的经济大萧条。

1.2 股市大繁荣——投资机构发展、散户渐退

罗斯福新政通过稳定情绪,建立社保,规范市场,带领美国逐步走出危机,迎来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整个6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股市的繁荣,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到股票市场,形成了美国20世纪50至60年代股市的大繁荣。共同基金数量逐步增多,职业投资人也越来越多。

1.3 1987年股灾——投资机构为主

无数个人投资者的失败经历使人们开始尝试将资金交给投资机构,个人投资者逐渐退出第一舞台,投资机构由专业的投资理财人管理资金,通过多元化的投资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1987年的股灾之所以没有演变成1929年的大灾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证券交易的变迁,普通民众的资金由专业的机构管理,即便是股票下跌,机构投资者也不会像普通民众那样容易变得惊慌失措,进行恐慌性抛售。

到目前,全美国有共同基金的数量1万个左右,管理的资金总额达13万亿美元,美国大约有近50%的家庭进行证券投资,其中90%以上都是交由机构投资者实现交易。

2 畜牧业发展形态的过程

湖北省提出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强力推进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的跨越。从湖北省畜牧业发展历程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畜牧业有着不同的特征,但大的趋势不可逆转,从自给自足的散养为主到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养殖场(户),再到标准化的规模养殖,每一个转变都是迈进,每一步迈进都是飞跃。

(1)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家庭副业。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均处于副业地位,主要生产组织形态是个体散养,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家庭副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恢复农业发展措施,畜牧业生产水平开始逐步提升。受3年自然灾害、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影响,畜牧业发展始终处于变化起伏状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畜牧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计划经济时代属于短缺经济时代,肉、蛋、奶实行票证供应,后期在城乡结合部和城郊扶持主要供应城市菜篮子的国营养殖场,缓解了市场供应。

(2)专业养殖大户与散养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我国市场经济开始起步,国家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取消统一定价,实行自由交易,随行就市。随着畜产品流通体制和购销价格体制的改革,城乡畜产品市场逐步活跃,畜牧业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原有的畜产品基地逐步演变为集约化经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养殖专业户,市场供应逐步增多,短缺经济时代结束,但散养依然是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在以扶持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投入政策下,家禽业的发展备受瞩目,率先走到市场调节的前面,成为畜牧业中市场化程度最早的品种。

(3)规模化养殖场与多种养殖形式并存。2004年,我国多地暴发禽流感,农业部迅速出台了《关于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意见》,湖北省也于同年5月召开现场会,提出加快推进养殖小区发展,不断提升规模化养殖比例。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环境的变化,分散养殖的比较效益较低,一方面规模养殖在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散户养殖也在加速退出,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处于变革的大潮中。湖北省生猪规模养殖比例从2006年的30%提高到2010年的68%,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

(4)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方向。2010年5月,农业部在大连市启动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湖北省通过实行“以奖代补”发展标准化万头猪场、推广养猪“150”模式、发展家庭式标准化养殖。2010年11月,农业部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现场会,对湖北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给予高度肯定。2011年3月,湖北省又适时启动“四级联创”活动,提出全面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目标。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3 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成为历史必然

在畜牧业市场经济发展中,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大起大落成为养殖者挥之不去的梦魇,产业发展波动起伏、从业人员提心吊胆、消费者惴惴不安。尽管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与过去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产业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目标相比仍然有差距。面对庞大的市场,大规模的养殖场仍然只是一个单个个体,终究逃脱不了“小生产”面对“大市场”的怪圈,行业大起大落的格局也难以改变。

现代畜牧业特点要求具备高度的组织化、完善的信息化、发达的金融支持、专业的人才队伍,极强的产业融合度。因此,畜牧业发展可以借鉴华尔街证券交易的演变,一方面从产业化入手,以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基础,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养殖场与龙头企业紧密的联结机制,由专业团队面对市场,让养殖场户与龙头企业分享产业链利润;另一方面要以信息化、金融业、专业人才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使产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1)产业化是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畜牧业产业化,实质上是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建立从饲料原料种植、加工到成品饲料配送,从种苗、饲养技术到初级产品加工,从屠宰分割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各个环节利润与亏损的互补,使整个产业处于良性循环发展状态。在全产业链体系中,要重点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实施散装饲料配送制度。在养殖环节实行自动喂料,由专业的饲料配送车配送散装饲料。二是建立专业有机肥厂处理畜禽粪便。通过专业有机肥厂集中处理畜禽粪便,实现资源化利用,达到畜禽养殖粪便的无害化。三是千方百计保证养殖户利益。养殖环节是整个产业链中风险最大的一个环节,龙头企业要始终牢记“坚决不让养殖户吃亏”的理念,让养殖户分享产业链利润,让养殖户有一个稳定的预期收益,让农民变牧民,专心从事养殖。

(2)金融业是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本资源已发展成为一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设现代畜牧业同样离不开资本资源,而资本的配置靠的是金融,只有拥有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本资源。金融业的发展对国家的崛起、强大已经有目共睹,对产业的发展贡献更是数不胜数。让畜牧业凭借金融的力量发展壮大成为必然选择。一是建立健全的畜牧业发展融资平台。通过畜牧业投资公司的运作重点解决畜牧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二是建立健全的畜牧业保险机制。通过政策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种畜禽养殖保险与商品畜禽养殖保险,解决养殖户风险危机。三是建立有效的畜牧业金融担保机制。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运作,建立畜牧业发展担保基金,重点解决农民养殖户的资金难题。四是开展畜产品电子交易。改变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的传统习惯,建立全新的电子交易模式,锁定养殖成本和产品利润,合理组织安排生产,有效破解市场波动难题。

(3)信息化是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生产了多少、市场需求是多少、畜禽产品人均占有量“被增长”、统计数据过几年就进行“调整”、畜禽产品质量要追溯、行业管理要创新,以信息化来支撑现代畜牧业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一是推进行业管理信息化。以无线射频自动识别技术实现畜禽产品可追溯管理;建立全面的畜牧业基础数据库系统,尤其是建立所有规模养殖场的基础数据库,在数据库基础上建立决策分析平台,及时提出预警。二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开发畜牧业物联网。龙头企业通过物联网对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实行信息化管理,及时掌控运行情况,提高管理和运行效率。

全国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篇4

韩长赋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畜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取得了巨大成就。畜牧业大发展, 彻底扭转了肉蛋奶短缺的局面, 开辟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 闯出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路子。各级农牧部门要认识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肉蛋奶消费需求, 促进农牧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加强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 都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

韩长赋强调, 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 要按照中央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部署, 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向, 以建设现代畜牧强国为目标, 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重点, 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机制支撑, 建立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力争到“十三五”末, 规模养殖真正成为畜牧业生产主导力量;畜牧业生产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 质量安全基础更加扎实, 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以上,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再用5到10年的时间, 东部沿海地区畜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 中西部畜牧业主产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不断优化区域布局, 推动北方牧区、传统农区、农牧交错带、南方草山草地等地区加快发展。今后一个时期, 重点加强畜牧业产能建设, 加快发展规模化养殖, 大力推进产业化发展, 加强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 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加强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利用。

韩长赋强调, 要突出抓好草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牛羊肉生产, 牵住母畜扩繁这个牛鼻子, 培育好养殖大县这支主力军, 加快实施南方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 发挥好试验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大力振兴中国奶业, 抓好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 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 全面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 塑造中国奶业信誉和形象, 稳定发展数量, 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品牌。三是挖掘饲草料资源潜力, 统筹考虑天然草原适度利用、人工种草、秸秆饲料化等措施, 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四是积极推进粮改饲试点工作, 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五是切实做好草原这篇大文章, 加快草原确权承包登记, 实施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和重大生态工程, 强化草原监理, 把每一寸草原切实建村官的互动交流平台设保护好。

现代畜牧业建设 篇5

中共杭锦旗委办公室 姚俊 中共杭锦旗委党校 段建勋

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精神和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挖掘农牧区发展潜力,再创农村牧区发展新优势,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杭锦旗结合实际,提出了集中在沿河区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在改造传统农牧业、发展农牧区生产力、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全旗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杭锦旗已经步入了农牧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开始向农牧业现代化的初步阶段迈进。

一、杭锦旗农牧业发展现状

杭锦旗发展农牧业经济条件得天独厚,东西长240多公里的沿河线上,有近百万亩宜农土地。建国以来尤其是自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杭锦旗坚持不懈的狠抓农牧业基础建设。以水权置换为代表的水利建设,以禁休牧为代表的生态建设,以穿沙公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无一不是围绕农牧业发展这一主题。尽管这样,杭锦旗在农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概括的讲就是“四低”现象。一是土地产出率低,缺乏统一规划,开发利用程度低下,盐碱化严重等现象普遍存在。杭锦旗沿河区属黄河冲击平原区,是全旗农业主产区,也是鄂尔多斯地区最大的引黄自流灌区,现有耕地32万亩,其中高产农田10万亩,中低产农田12万亩,盐碱

地10万亩,盐碱地占近1/3;二是劳动生产率低。实行家庭联产成包责任制以来形成的平均分包土地的格局,至使农牧业生产经营始终停留在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上,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强度极大,劳动力解放不出来,农民在有限的承包土地上增加收入的难度增大,扩大规模经营又没有多余的土地,放弃承包土地又担心生活没有保障,有限的土地限制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三是科技含量低,农牧业的先进生产适用技术的引进、吸收、创新步伐不快,农牧民掌握的实用科学技术有限,生产方式粗放,广种薄收、大水漫灌、良种覆盖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等制约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四是产业化水平低,主要是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牧区分散的、家庭的小生产与开放的、社会化的大市场相脱节。全旗农牧业生产步入了增产难,增收更难的怪圈。为扭转这种形势,杭锦旗开始对农牧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走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路子。

二、杭锦旗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发展现代农牧业,事关杭锦旗农牧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事关杭锦旗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事关杭锦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杭锦旗对沿河现代农牧业基地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论证,从逐步把科研成果和先进科学技术在农牧业生产和管理中加以实施和应用入手,按照建设“水、田、林、路、机”五配套高标准农田和实现“统一作物种类,统一机耕播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灌溉,统一机收”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五统一要求,以推进基本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经营规模化和现代农业综合技术应用普及化为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的实施。

从2004年底开始,依托水权水市场理论,在黄河南岸自流灌区推行节水改造工程试点。在自治区政府及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通过2年的建设,总干渠节水改造任务全部完成,衬砌支、斗、农渠232公里,节水全部配套8万亩。完成投资4.05亿元,2007年将全部完成自流灌区农田的干、支、斗、农四级渠系节水衬砌任务,新增节水配套农田24万亩。为确保节水改造工程发挥出最大效益,迅速推进沿黄高效农牧业经济带建设,我旗从2005年开始,对自流灌区进行了总体规划,坚持水权转换节水改造工程与促进规模经营、种植结构调整、灌区管理改革同步进行,高起点构筑,高标准规划,高效益实施,全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牧业快速发展。按照规划,从2007年开始,对自流灌区耕地进行全面整理,并以每年10万亩的建设速度推进,到2010年,将在自流灌区建设出一个完全按照“水、田、林、路、机”五配套标准和农业生产经营“五统一”要求作业的全新的32万亩高标准、高效益的现代农牧业基地。2007年建设的首期10万亩涉及呼和木独镇和吉日嘎朗图镇的13个嘎查村,46个社,2121户农牧户,6700口农牧民。

(一)以水权转换节水改造工程为依托,以实现基本农田水利化为目标,按照“水、田、林、路、机”五配套标准,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建设10万亩现代农牧业基地中,杭锦旗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的要求,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累计整理渠道387公里,开挖排干150公里,修建乡村公路和田间道路485公里,交叉建筑190座,栽植防护林22万株,平整土地9.7万亩,整理条田1135块,10万亩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并按照“五配套”标准全部达标。基本实现了“灌溉畦田化、条田林

网化、排水网络化、耕作机械化”,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排水网络的疏通是“五配套”的核心环节,对于改良土壤、提高土地产出率起决定性作用,事关高标准农田建设成败,也是杭锦旗50多年来一直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一件大事。通过捆绑使用资金,支、斗、农三级排水网络全部疏通,解决了杭锦旗各级干部群众50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大事,为加速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土地整理为突破口,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为目标,围绕农业生产经营“五统一”要求,结合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全面推进规模经营

在推进10万亩现代农牧业基地建设中,一是按照户均100亩耕地的目标,10万亩项目区需要转移3400人,计划30%就地从事二、三产业,其余全部向外转移。其中2007年通过行政企事业单位落实人口转移任务,将单户种植不足50亩耕地的农户列为重点转移对象,结合社会帮扶活动,落实了286户、860人的转移任务,使耕地逐步向种植能手和种养大户集中。目前已转出245户、785人。二是配套土地流转政策。农户每转出一亩耕地,由政府给予补贴50元,一定三年不变。同时,鼓励农民通过反租倒包、联户经营、农机服务队代耕代播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确保从事土地经营的农牧民和转移出来的农牧民收入都要有新的增加,并高于历年收入水平。先后培育土地经营规模达到1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300户,其余7万亩整合耕地以条田为单位,实行联户经营,为大型机械作业创造了条件。三是按照政府与农牧民1:1的投资比例组建大型农机服务队20个,引进大型拖拉机36台,旋耕机30台,精量点播机24台,10万亩农田机耕达到了95%以上。

(三)以用水控制指标为前提,以优化农牧业经济结构为目标,按照“稳粮、压经、扩草、增畜、提效”的工作思路,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壮大

在推进10万亩现代农牧业基地建设中,我们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围绕“立草为业,以种促养,为养而种,以养增收”的工作思路,以条田为耕作单位,在统一作物种类的基础上,种植玉米5000亩、葵花7.35万亩、优质牧草1.85万亩,基本完成了年初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同时动员扶贫、农牧业、水利、林业、财政、计划等涉农部门帮扶建设养殖小区,落实了55个养殖小区建设任务,每个小区投资不低于20万元,并按照“十有六化”标准,全部建设达标。2007年,项目区牲畜饲养量达到8万头只左右,并在按方种植,配方饲喂、羔羊育肥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总结出一条适宜沿河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以普及现代农业综合技术为重点,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进程

在推进10万亩现代农牧业基地建设中,我们着力用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重点围绕农业生产经营“五统一”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力普及规模化经营、节水化灌溉、机械化耕作、良种化种植、模式化栽培等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农牧业经济发展质量。一是落实了10万亩农田测土配方施肥任务,施肥建议卡全部发放到户。二是10万亩农田全部推广良种,并进行模式化种植。三是推广新品种7个,其中玉米4个,葵花3个,种植1200亩示范田1处,组织开展肥效试验、氮肥后移试验,种植密度试验,并定期组织农牧民参观学习。四是由旗委宣传部牵头,抽调涉农部门高中级以上职称技

术力量,组成三个培训队,以社为单位,对项目区所有农牧民进行了技术轮训,实现了每户至少有一名科技明白人的目标。

2007年,10万亩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已建成,2008年10万亩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也已全部落实,正在施工建设。从2007年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情况看,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一是通过土地平整,土地利用率提高了30%,新增耕地3万亩,项目区6700口农牧民人均增加耕地4.5亩。二是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大型机械作业、统一灌溉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10%。三是通过水权转换节水改造工程,每亩灌溉用水成本由原来的38元下降到25元,每亩降低灌溉成本13元。四是通过机械化作业和节水化灌溉,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大批劳动力从土地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项目区内农牧民实现人均增收2876元。

三、启示和存在的问题

杭锦旗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的成功实施,为进一步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与创新,提高我旗农牧业整体能力和水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得出了几点启示。

启示一:建设现代农牧业,必须要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我旗在建设现代农牧业过程中,由于施工有效时间短、土地翻浆严重,加之遭遇50多年不遇的特大强降雪,特别是农牧民认识不足和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春季全面完成10万亩建设任务的难度巨大。广大干部群众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积极争取并落实了几项涉农项目资金,妥善解决了事关农牧民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

题。同时狠抓工程质量,整体规划实施项目区灌排系统,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首次大规模土地整理任务。通过捆绑资金,支、斗、农三级排水网络全部输通,为加速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把敢于争先、大胆实践精神与精细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起来,是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启示二:要建设现代农牧业,必须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关键是要通过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现代农业生产和现代工业生产一样,都是一种规模经济,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现代化生产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时,它的积极效应才能发挥出来,否则就发挥不出来或者发挥得不充分。因此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首先要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我旗经过土地整理后,不仅新增了耕地,而且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和示范带动,促进了大量农民自愿流转土地,使耕地逐渐向种植能手和种养大户集中,集中培育1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通过实施大规模土地整理工程带动农业科技应用和生产的发展,快速提升了我旗农牧业经济整体水平。

启示三:建设现代农牧业,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服务机制。建设现代农牧业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系统性、变革性工程,在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进程中涉及到思想观念、经营方式、投资体制等的根本性转变,单靠农牧民的自我发展,或者是政府的单方面引导支持都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要完善和建立教育、培训、资金、科技、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服务机制,切实解决

现代农牧业建设进程中各环节、各阶段的问题和困难,为现代农牧业基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启示四:建设现代农牧业,必须要鼓励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随着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技术含量和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中小农业生产者靠自己单干越来越难以生存,只有联合起来,扩大规模,通过集体采购农业资料降低生产成本、集体出售产品争取更好的价格等措施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此外,政府鼓励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只有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才能得到更好的落实。我旗现代农业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除了得益于政府积极扶持农业、大力研究和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等外,还得主要依托农业合作组织的介入,组织农牧民开展生产经营,实现农户与市场、企业的有效对接。

启示五:建设现代农牧业,必须要培育一大批新型农牧民。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农牧民是主体,也是关键,农牧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快慢,决定着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成败。在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的过程中,要重点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的新机制、新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力普及规模化经营、节水化灌溉、机械化耕作、良种化种植、模式化栽培等现代农牧业科学实用技术,全面提升农牧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建设现代农牧业进程中,我旗利用农牧民培训班、农牧民科普学校、科普直通车、现代远程教育机站等载体,帮助项目区农牧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一大批中青年农牧民成为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中的中坚力量。

10万亩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的圆满成功,不仅实现了工程目标,取得了重大成果,而且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农村牧区重大示范工程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旗旗情和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农牧民,实现了出成果、出经验、出模式的目标,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我旗农牧业发展基础较弱,在探索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进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概括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问题一:土地流转形式还需不断完善。杭锦旗建设现代农牧业刚刚起步,土地流转还处在探索阶段,土地流转主要以转包、互换的形式为主,流转形式单一,一定程度上制约土地的有效流转,政府要在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应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形式,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

问题二:土地经营规模需进一步扩大。在建设沿河10万亩现代农牧业基地中,我们集中培育了户均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300户,其它经过联户经营形式使土地经营初具规模,但由于生产条件、思想观念、土地分割等方面的原因,我旗土地生产经营所达到的规模化与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土地集中经营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

问题三: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农牧民的思想认识落后,小农经济意识较重,与发展规模经营不相适应。发展现代农牧业,需要农牧民的广泛参与和农牧业综合技术应用的有力支撑,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用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理念引领农牧业,用培养新型农牧民发展农牧业是当前推进现代农牧业示

范基地建设的关键所在。

现代畜牧业建设 篇6

【关键词】园区建设;规划发展;循环养殖

1.园区的基本情况

江都真武镇地处交通便捷的长江三角洲的江苏中部,位于北纬32°,东经119°,南邻邵伯,西傍大运河,东距中国最大城市上海250公里,西距南京100公里,京沪高速、省级航道盐邵河穿镇而过,镇南设有京沪高速真武镇出入口。

建于2004年8月的真武镇生态牧业园,现有面积210多亩,园区内辖东方奶牛场、兴隆牧场、真东奶牛场三个小区。目前拥有大小牛舍2600平米,饲养奶牛568头,其中成年母牛400头,幼仔168头,已投入资金850万元,日产鲜奶5500公斤。

江都区政府对奶业发展高度重视,自2000年开始,实施奶业兴农发展战略,专门成立了奶业办公室,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扶持奶业发展的政策,从规划、资金、用地、用电及引种、技术、鲜奶收购和加工等全方位提供服务,仅财政资金扶持一项累计就达100多万元。真武镇紧抓这一发展机遇,先后从北京、西安等地引进良种奶牛,建成了镇东奶牛场、兴隆牧场和东方奶牛场,目前三场占地190余亩,拥有大小牛舍5幢2000m2,已被确定为省级无公害畜产品基地,扬大乳业奶源基地,具备牧业园的基础。

近几年以来,我国乳品行业竞争日渐加剧,各大乳品企业都加强了原料奶基地的建设,对原料奶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这就要求以提供鲜奶为主的奶牛企业不但要上生产规模,更要加强规范化管理、设备的引进和改造、新技术的运用,提高原料奶质量。同时,奶牛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对环境的压力,追求优质、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势在必行。针对这一发展现状,我们通过多次调研分析,吸取了省市有关专家的意见,认为:应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当前的牧业生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循序渐进,三年内初步建成以奶牛养殖为主体、多种经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牧业园。

2.生态牧业园区建设的规划发展

奶业具有饲料报酬高、产业链紧密、容纳劳力多、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饲养奶畜成为农民的现实选择。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在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国务院批准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也把奶业列为优先发展产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颁布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支持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涉及到农业领域的有21项,奶业列为其中;国家科技部在“十五”期间启动实施12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科技专项中,奶业就列为重大专项项目。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城镇居民食品结构日益趋向营养丰富、合理、科学,牛奶已开始成为家庭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牛奶也进入了产销两旺的发展新阶段。在未来的几年内,液态奶是中国乳制品行业最为看好的产品,奶业发展前景光明。

由于各级政府对奶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奶牛养殖户有了较大比例增长,不少奶牛养殖户从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发展潜力仍较大。由于奶牛品种、饲养方式、管理水平、饲养规模等原因,奶牛产奶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目前,真武三家奶牛场的奶牛年单产水平4000-5000公斤,而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7000公斤以上。在奶牛疾病预防、饲养管理、挤奶操作及牛奶保鲜等方面均比较落后,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这些因素对奶牛养殖户的收益产生了不利影响,不利于调动奶牛养殖户的积极性。通过园区建设,一方面通过加强奶牛品种的选育力度,提高奶牛产奶水平;另一方面加强牧草基地建设,保证青贮饲料的供应,吸引更多农民进园区养殖,可确保防疫、饲养管理水平、鲜奶质量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园区的效益将大幅提高,对周围奶牛养殖户也将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园区建设对促进当地奶牛业乃至畜牧业的发展,加速当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保持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江都市兴隆牧场、镇东奶牛场和东方奶牛场都与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虽有投资意识,但投资方向不明确;加上饲草供应不充分,生产成本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使得企业发展速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通过园区的建设,企业可配置较先进的奶牛繁育仪器及相关生产设备,培育高品质的奶牛,吸引农民进场养殖,加强牧草基地的建设,确保奶牛牧草和青贮饲料的供应,提高牛奶产量。与此同时,牧草种植户也能从该项目中取得较好的收益。这些将有助于推动奶牛企业为发展当地经济起积极作用。

3.生态牧业园区的建设原则与目标

3.1园区建设遵循的原则

应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当前的牧业生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循序渐进。以规划为蓝图,分步实施;处理好园区建设和生产的关系,边建设,边生产;处理好分区功能与园区整体功能的关系,各功能区协调发展;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形成奶牛生产与环境和谐统一。

3.2规划水平年度目标

园区总面积500亩,兴隆牧场区块以奶牛生产、牛粪还林、蚯蚓养殖多种经营模式为特色,实现存栏奶牛180头,经济林100亩,林间养殖蚯蚓60亩;镇东奶牛场区块以奶牛高效饲养和牧草高产栽培为特色,实现奶牛存栏220头,头年均产奶量达6500公斤,种植牧草150亩,结合应用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技术加快母牛的扩繁;东方奶牛场区块以奶牛生产、粪水依次用于水生饲料和水生蔬菜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为特色,实现存栏奶牛200头,种植水生饲料30亩、水生蔬菜30亩,水产养殖30亩。

荣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概述 篇7

1 发展优势

1.1 资源优势

基础条件优越, 畜牧业发展空间大。荣县地属浅丘, 具有山多、田多、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

1.2 品种优势

具有优良的地方品种和优质的改良品种, 畜牧业发展潜力大。县内拥有国内优良肉用山羊地方品种———川南 (自贡) 黑山羊和濒临灭绝的四川独有的小型蛋肉兼用型优良地方鸭种———四川麻鸭。优质的改良品种有长白、约克、杜洛克、PIC、斯格生猪, 新西兰、加利福尼亚、伊普吕良种肉兔。

1.3 技术优势

技术推广体系健全, 畜牧业发展有支撑。荣县完成了基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27个乡镇均建立了畜牧兽医站, 具有承担畜牧生产、技术培训、疫病防制、科技攻关等技术服务能力。并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 建立了专家服务站4个, 为全县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4 环境优势

政策支持, 畜牧业发展有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 成立了现代畜牧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努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建立了财政投入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大了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投入, 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涉农项目, 支持规模养殖场 (小区) 等配套设施建设, 整合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为现代畜牧业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2 发展现状及成效

2.1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初步建立

全县良繁体系基本建成, 畜禽良种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基本实现品种良种化。

2.2 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畜禽养殖和现代设施畜牧业, 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已成为全县畜牧生产的主要形式。

2.3 产业化经营已成雏形

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 引领产业发展, 走“公司+基地+规模养殖场 (户)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实现了“企业做强、效益递增、农民增收”的多方共赢目标。大力创新和探索产业化经营模式, 推广“六方合作+保险”、寄养、订单养殖、“连锁直销”、“农超结合”、“农餐结合”模式。实现了以财政投入为导向, 农民、业主投入为主体, 社会资金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畜牧业投入机制。

2.4 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增强

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 全县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乡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 强化了对畜牧业和畜产品质量的监管。建立了种畜禽管理、动物卫生监督、饲料兽药监督监察等行业行政执法体系, 构筑了比较健全的三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 行政执法与防疫体系建设扎实有效。

3 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资源约束日益严重

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制订, 荣县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 使得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状况、水环境容量等发生改变, 畜禽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不够完善, 特别是养殖场与城镇区、居民区、交通干线的间距要求导致禁养区、限养区范围不断加大, 宜养区面积不断缩小。

3.2 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动物疫病呈多样化、常态化趋势, 国内外疫情日趋复杂, 畜禽调动频繁, 防控难度大。违法使用违禁药物或不按规定使用投入品, 屠宰销售、随意丢弃病死畜禽不按规定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等都是畜产品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

3.3 规模养殖污染问题急需解决

在发展规模养殖过程中, 由于规划不合理, 缺乏资金投入, 法律法规贯彻不力等因素, 造成规模养殖场 (户) 在修建时布局不合理, 设施设备简陋, 场内舍间距离小, 粪污处理难达标, 存在污染隐患, 规模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急需解决。

3.4 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完善

畜牧产业化规模偏小, 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够强, 带动现代畜牧业发展效应不强, 龙头企业与基地 (场、户) 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产销利益分配不均, 影响了规模养殖场户的养殖积极性。

3.5 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投入不足

优良畜禽品种的保护与利用、动物疫病防控、监测技术、违禁物质检测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以及畜牧从业人员培养、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要求有差距。特别是规模养殖场 (户)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导致许多规模养殖场 (户)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力, 科学饲养管理技术规程不能执行, 严重影响了规模养殖场 (户) 的效益。

4 发展建议

4.1 科学规划, 调优产业结构

坚持以生猪为主导, 肉羊、肉兔为重点, 小家禽为特色的发展思路, 突出抓好生猪、肉羊、肉兔三大主导产业, 同步发展肉牛、小家禽, 形成布局科学的规模产业带 (区) , 建设6个现代畜牧业核心示范区。巩固提升生猪优势产业, 扩大山羊养殖规模, 扶持兔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着力将生猪产业做强, 山羊产业做大, 禽兔产业做优, 不断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壮大畜牧产业优势。

4.2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推进畜禽良种工程建设, 建立健全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完善旭阳等四个中心供精站、乡镇精液配送站、村人工授精点为主的人工授精改良网络, 做到良种扩繁场到乡镇进村社, 使生产基地及其辐射带动的养殖场 (小区) 能够自繁自养, 全面实现良种化。再新建一批种猪场、商品猪扩繁场、黑山羊原种场、扩繁场、基础母兔扩繁场。加强对现有种畜场的管理和执法力度, 严禁销售伪劣种畜。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 加大对川南 (自贡) 黑山羊、四川麻鸭等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与开发, 培育川南黑山羊高繁品系。

4.3 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通过整合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项目资金,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等现代畜牧新型经营主体, 持续提升养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实施养殖标准化建设工程, 依据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 制订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规范, 规范建设相关饲养设施、消毒防疫设施、粪污处理及无害化处理设施, 结合“三改一建”, 做到人畜分离、沼气配套、种养结合, 改善养殖环境。大力发展现代设施畜牧业, 从高起点规划现代畜牧业养殖设施建设, 着力打造一批自动化、设施化、现代化的规模养殖场 (户) ;支持大型规模养殖场用现代化设施改造升级,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化园区、产业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 不断提升养殖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行健康养殖, 遵守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规定, 不断规范养殖过程记录, 实现全程受控养殖, 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

4.4 发展畜牧生态循环经济

坚持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 将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符合动物防疫条件作为必备条件, 大力实施“上山进沟、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循环发展”战略, 推行“生态养殖+沼气十绿色种植”生产模式, 建设“畜-沼-粮”、“畜-沼-菜”、“畜-沼-果”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强对现有草山草坡的改良, 利用空行地、冬闲地、退耕还林种植优质牧草、饲料专用玉米等, 推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开展玉米等秸秆饲料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把发展草食牲畜作为全县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的重点, 加快推进“以草换肉”、“以秸秆换肉”工程。鼓励在畜产品优势产区配套发展有机肥加工、沼气发电等新兴产业。

4.5 加强畜牧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服务机构, 健全服务体系, 理顺服务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对全县现有技术人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 尽快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整合技术资源, 让畜牧技术人员根据个人优势分类并对现有规模养殖场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 大力引进推广畜牧业科技成果;协商相关部门为业主提供安全生产、技术服务、资金筹措、市场信息等配套服务。

4.6 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制度。充分利用现有检测力量和资源, 加大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执法监管。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行备案制度, 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产品的认证认定。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对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施强制免疫, 完善动物防疫公共行政保障机制和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反应应激补助、扑杀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检疫监管, 严格实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 加强对规模养殖场 (户)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 规范建立与其发展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设施。严格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强化对主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强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建立完善畜禽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4.7 加强畜牧业物流体系建设,

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鼓励饲料、兽药企业为养殖基地和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产品直供服务;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兴办猪肉、羊肉、禽肉产品的精深加工, 实现商品畜禽集中屠宰、就近加工, 增加产品附加值;新建有特色的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鼓励支持一批有实力的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建设包括屠宰、储藏、运输、经销全过程的冷链物流体系, 积极发展冷鲜肉直销、“连锁经营”、“农超对接”和“农餐结合”经营模式, 引导龙头企业、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和各类营销组织参与畜产品流通和市场开拓。

4.8 加大对现代畜牧产业的扶持力度

现代畜牧业建设 篇8

1 基本情况

1.1 规模养殖迅速发展

2008年, 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实现历史突破, 完成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改扩建项目25个, 新建省级标准化万头猪场10个, 市级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11个。同时, 肉鸡产业化初具规模。丹江福润禽业食品公司3 000万只肉鸡加工厂建成后, 其中境内的养鸡大县市丹江已建成种鸡场4个, 存栏种鸡10万套;建成肉鸡养殖小区20万m2, 其中百万只规模养殖小区2个、50万只的4个、10万只以上的7个、5万只以上的8个, 预计2008年全市肉鸡加工量将突破千万大关, 规模养殖比重逐年提高, 规模化发展迅速。草食家畜牛羊相继在高效生态规模养殖模式的推动下, 实现规模化发展。

1.2 畜牧板块经济发展逐渐明显

十堰畜牧业逐步向规模化、区域板块化方向发展, 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县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畜禽养殖集中主产区, 提高了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市争取形成了“丹江肉鸡、竹溪生猪、郧县蛋鸡、竹山肉牛、房县、郧西山羊大县”的畜牧养殖大县集中规模型养殖板块。

1.3 畜牧产业化经营不断拓展

十堰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的数量和能力不断扩大, 培育建设了一批规模养殖、设施先进、龙头加工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同时大力引进三资发展畜牧业, 形成了“猪、羊、牛、禽”传统优势养殖的牧业经济, 出现了丹江福润、郧西天源、房县天森、神农蜂语等一批名牌畜产品, 提升了十堰畜产品档次, 有效地推进了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

1.4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通过实施规模经营, 普及先进实用技术, 推行标准化生产, 养殖业综合效益得到提高。目前全市有9个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和7个无公害畜产品。畜牧业发展逐步由以数量为主转向以质量为主, 由高投入低产出向高产高效转变。全市杜长大外三元改良猪和波杂改良山羊出栏量大幅增长。养殖场通过发展规模养殖,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通过规模效应聚集, 销售成本明显降低, 规模养殖效益明显。

1.5 科技水平得到提升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畜牧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普及。一是150模式标准化养猪、茶园生态化养鸡、1235模式养羊、饲料配合等实用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规模养殖的科技含量。二是推进了畜牧业标准化建设, 提升了畜牧业装备水平, 动物疫病防治能力进一步加强。规模养殖场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 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 加强防疫和消毒, 切实达到了有效防疫灭病、控制疫病传播的效果。三是大力推广了羊沼草、草地鸡等规模化生态养殖模式, 充分利用资源, 建立生态养殖示范点, 实施循环生态畜牧业。四是《马头山羊标准》、《马头山羊综合技术规范》、《郧巴黄牛多组合杂交改良和秸秆养牛新技术应用》、《口蹄疫与猪瘟同步免疫效果研究》、《马头山羊品种资源保护利用新技术中试与示范研究》等畜牧科研技术成果得到权威学术部门的肯定, 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 发展优势

从农村经济结构看, 十堰市是典型的农业山区, 农业人口达250万,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 传统种养业是全市农民的主要生产模式。除打工经济收入外, 畜牧业是农民的第二大经济收入来源, 预计2008年畜牧业总产值达26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33%, 全市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近1 000元, 人均增加牧业产值230元, 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从种养发展比效看, 十堰市不是粮油主产区, 传统种植业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土地等条件的制约难有大的突破。相比而言, 畜牧业的潜力和优势较为突出, 全市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畜禽品种资源, 发展的潜力大、空间大, 因此从发展趋势看, 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增长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从生态功能看, 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而发展的。畜牧业充分利用农作物副产品、农作物秸秆等废弃资源作为畜牧业生产的饲料资源, 又为种植业提供优质有机肥源, 特别通过人工种草, 天然草场植被的恢复与利用, 发展草食畜禽, 既利用了资源, 保护了水土, 又发展了经济, 增加了收入, 从而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找到最佳结合点。我市近年来开展人工种草圈养舍饲家畜取得成功经验 (如房县的圈养山羊) , 不仅未对环境造成破坏, 而且对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和保护作用。

3 困难与问题

3.1 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近年来, 我市畜牧生产稳步发展, 畜禽规模养殖比重逐步提高。但目前全市畜牧业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民基本上还是以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散养为主, 多数规模养殖户也是农牧兼顾, 凭老经验生产, 生产方式落后, 使土地、能源消耗太大, 不利于疫病的科学防治, 不利于良种良法的转化应用, 不利于无公害畜产品基地的建设。因此, 要实行以规模饲养为主体和有序生产为主要形式的集约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化畜牧业, 推进生产方式的加速转变任务艰巨。

3.2 动物疫病压力不断增大

当前, 动物疫情日趋复杂, 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由季节性发生转向常年性发生, 由畜禽发生发展到感染人类, 由个别地区零星散发发展成局部连片暴发, 动物疫病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畜牧业生产和畜牧业经济领域, 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并对政治、经济、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已经成为百姓广泛关注的问题。而规模养殖数量大、集中度高, 动物疫病风险更大。

3.3 生产组织有待发展

目前全市发展了一批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 培育了农村经纪人等多种市场主体, 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养殖户市场信息相对滞后, 不能随时按照市场消费需求组织畜禽生产。另一方面, 当前畜产品的销售仍以鲜活产品为主, 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拓展不够, 畜产品附加值增加困难, 深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 辐射带动力不强。难以把小生产连接到大市场, 化解千万家农户的生产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的矛盾。

3.4 发展空间受制约

十堰市畜牧资源丰富, 但是随着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资源、环境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随着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正逐渐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畜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 畜禽粪便处理是一项高投入的工程, 靠企业自身难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4 对策和建议

4.1 统一思想认识, 加强领导

发展现代畜牧业,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的有力保障, 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各级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把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大工作予以重视, 采取扎实措施, 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利用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畜禽规模养殖的发展。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减少千家万户零散养殖的数量, 发展畜禽适度规模养殖。要出台畜禽规模养殖工作意见、畜禽规模养殖技术规范等文件, 规范养殖行为。同时加大畜牧业发展宣传力度, 采用典型示范、科技入户、百名专家进百村等多种途径, 围绕“规模养殖、健康消费”, 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宣传, 提高农民养殖技术水平, 引导市民科学消费, 帮助农民拓展销售渠道, 提高农民发展规模养殖的积极性。

4.2 努力构建规模养殖发展平台

以生猪、家禽、牛羊传统优势养殖为重点,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养殖, 加速推进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优化, 为畜牧业搭建发展平台。

一是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养殖。在推进畜禽规模养殖过程中, 坚持适度规模、有序推进、生态健康的原则, 结合经济水平、规模基础、技术条件等因素, 突出优势区域和品种, 以现代化规模养殖企业和养殖示范园为重点, 大力发展以规模养殖企业 (场、户) 、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和“公司+农户”、“服务体系+农户”为主体的多种形式规模养殖, 积极培育种养结合小型规模化的新型农户, 推进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二是合理调整畜牧业生产布局。以现阶段畜牧业经济发展特征和现代畜牧业功能定位为前提, 按照环保与防疫对畜牧业提出的要求, 根据市场需求多层次和畜牧业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 本着利于生产、利于加工、利于销售的原则, 分品种、分项目地进行科学布局。逐步建立合理的养殖区域, 形成种养紧密结合的生态链, 使全市主要畜禽产品生产基本实现与种植业、林业相匹配的专业化、区域化、生态化布局。

三是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充分发挥良种、良料、良法养殖对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支撑作用, 重点推广三元杂交瘦肉型猪规模生产技术、家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波杂山羊高效生产技术等综合配套适用技术, 全面提高畜禽规模养殖科技水平。积极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 强化投入品的监管, 提高畜产品质量。加大规模养殖场治污力度, 推广林牧结合、种养结合等多种规模化生态养殖模式, 实施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和资源集约利用, 促进畜禽规模养殖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努力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规模养殖数量大、集中度高、疫病风险大, 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畜牧部门要采取“防、检、监、管、消、灭”等综合防治措施, 促进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的整体推进。

4.3 拓展畜牧经济发展产业链

发展现代畜牧业, 要努力发展种畜禽产业、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兽药业及畜牧业服务业等产业, 延长畜牧经济产业链,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经营向以质量效益为特征的集约经营转变。

一是大力发展种畜禽业。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要全面实施畜禽良种工程, 以优势产业为重点, 以适度养殖为发展区域, 整合现有的良种资源,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种畜禽产业。通过科学规划, 分类指导, 集聚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 建立健全符合畜牧业发展方向、支撑规模化畜牧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畜禽良种体系, 建设较为发达的种畜禽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是畜禽养殖产业链的延伸, 也是促进规模养殖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实施产业延伸工程, 坚持用“品牌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产业的思路”来推进畜产品加工业的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畜产品加工业, 增强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活力, 促进畜产品升级换代。依托星海乳品加工企业发展奶牛业, 丹江雨润肉鸡加工企业发展全市的养鸡业, 神农蜂语蜂蜜加工公司发展如蜜蜂等特种养殖。

三是大力发展饲料兽药产业。要发挥我市现有的武当动物药业公司、富农饲料加工公司等企业的资金、技术、科研和人才优势, 以饲料安全为重点, 逐步调整饲料加工业内部结构, 推行饲料生产企业科学管理, 坚持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壮大饲料业发展规模, 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同时推进兽药生产企业GMP建设, 加快技改研发和市场开拓, 开发低残高效兽药。逐步推行兽药经营企业GSP管理, 突出建设一批设施一流、标准接轨、规模较大的兽药企业, 提升兽药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为发展规模养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现代畜牧业建设 篇9

1 吉林省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的评价模型

1.1 指标体系构成及其权重确定

现代畜牧业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实质上就是利用各项具体指标对其所包括的领域、内涵、特征进行具体化、层次化的统计描述和综合评价[1]。根据吉林省实现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本着“可操作性、代表性、独立性、确定性、综合性”原则,在广泛查阅各类文献、统计资料以及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选取了16个可量化评价指标。

吉林省现代畜牧业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项指标构成的复杂系统,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构建吉林省现代畜牧业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权重。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2]。吉林省现代畜牧业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见表1。

1.2 综合评价模型

1)标准值的确定。吉林省现代畜牧业生产指标体系的目标值即为标准值。标准值主要比照发达国家和我国现代畜牧业发达省份的相关参数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确定。如果该指标达到了标准值,可以认为该指标达到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水平。

2)计算各个指标的达标率。达标率反映各个指标达到标准值的程度。

①对于正向指标,标准化的处理结果为:,如果Xi≥Xi0,当计算出的相对比率大于1时,表示该指标已经实现了既定目标,则假定Ri=100。

②对于反向指标,标准化的处理结果为:,如果Xi≤Xi0,则假定Ri=100。

式中:Ri代表二级指标达标率,Xi代表第i个二级指标的实际值,Xi0代表第i个二级指标的标准值。

3)计算各个指标的得分值。各个指标的得分值实行封顶计算,指标实际值大于标准值时,只按标准值计算。Ci=Ri×ωi。

式中:Ci代表第i个指标的得分值,ωi代表第i个指标的权重。

各个指标得分值的加总即为现代畜牧业的综合分数。

2 吉林省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的综合评价

2.1 吉林省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的横向对比评价

对吉林省与黑龙江省、辽宁省及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横向对比,判断吉林省所处位置。见表2。

注:实际值依据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各年统计年鉴整理,个别数据来自调研计算。

依据现代畜牧业评价方法,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各个指标的得分值,各个指标得分值加总,计算综合分数,结果见表3和图1。

由表2、表3和图1可见:吉林省支持保护和生产经营水平高于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安全防疫水平高于黑龙江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低于辽宁省;科技投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可持续化水平高于黑龙江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低于辽宁省。反映吉林省畜牧业的安全防疫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和可持续化水平有待提高。

2.2 吉林省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的纵向对比评价

原始数据主要来自《吉林统计年鉴》和《中国畜牧业年鉴》2009、2011年和2013年,见表4。

依据现代畜牧业评价方法,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计算各个指标的得分值,各个指标得分值加总,计算综合分数,结果见表5。

由表5可见:吉林省现代畜牧业综合评价值2009年为58.99分,2011年为64.12分,2013年为61.56分。2009—2011年吉林省现代畜牧业的综合评价值增加了5.13分,2011—2013年综合评价值减少了2.56分,主要原因是2011年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养猪的利润大大高于每年,使得“养猪的成本利润率”这一指标值大幅度提高。再加上“草原鼠害治理面积占危害面积的比例”这一指标上由于2013年草原鼠害治理面积低于每年,这一指标低于以往各年,如果不考虑这两个指标,吉林省2011—2013年现代畜牧业综合评价值的趋势也是增加的。

利用表5指标体系准则层(小计)得分与农业现代化发达阶段标准值得分(权重×100)比较,可以看出各个指标体系准则层畜牧业现代化实现程度,结果见图2。

由图2可见: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在支持保护和科技投入方面实现程度较低,主要反映用现代科技推进畜牧业方面有待提高,支持和保护方面有待加强。

注:实际值依据《吉林统计年鉴》和《中国畜牧业年鉴》整理,个别数据来自调研计算。

3 吉林省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对畜牧业支持保护力度

各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额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畜牧业规模养殖建设;建立良种繁育补贴制度;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畜牧产业发展基金[3]。

3.2 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化水平

加强草原资源保护,采取监测预警、生物防治技术等措施降低草原鼠害、虫害、火灾、雪灾等灾害发生;提高秸秆加工利用率,兴办饲料饲草加工业;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保证畜群结构合理。

3.3 强化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现代畜牧业要以科技创新来带动发展。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广泛发展人才和技术交流;依靠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进行科研攻关;加大实用技术转化和推广力度[4];推进畜牧业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

3.4 健全安全防疫保障体系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构建可追溯体系,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摘要:为使吉林省在我国粮食主产区中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中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思路和目标,从支持保护、生产经营、安全防疫、科技投入以及可持续化五个方面提出了吉林省现代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吉林省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在支持和保护方面有待加强,在用现代科技推进畜牧业和可持续化水平方面有待提高,安全防疫体系有待健全。针对以上问题,对吉林省现代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层次分析法,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达标率,吉林省

参考文献

[1]荆红社,赵天胜.建立科学完整的我国畜牧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之构思[J].山西统计,1995(1):19-20.

[2]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5):148-153.

[3]乔奇艳,曹士明,高虎,等.靖边畜牧产业体系的建设、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4,10(8):32-33.

现代畜牧业建设 篇10

1 注重养殖基地建设, 用产业化理念谋划畜牧业发展

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推行产业化经营, 是实现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重要措施, 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根本途径。洮北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 吉、黑、蒙“两省一区”的交界处, 为白城市区所在地, 全区幅员面积2 568.8平方公里, 总人口50.9万, 其中农业人口22万, 全区辖10个街道、5乡6镇和镇南种羊场。洮北区是国家商品粮生产重要基地, 农业生产的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也在畜牧业。推进洮北区新农村建设, 应充分利用我区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自然优势, 把建设现代畜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畜牧业发展, 围绕牧业提质增效, 优化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奶牛、肉牛、肉羊三大产业, 兼顾猪、禽等动物种类, 加快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 全力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 建设优势突出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形成区域优势、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要把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 加大建设力度, 促进分散养殖, 家庭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 逐步淘汰分散饲养、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在基地建设中,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要求, 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 遵循选址科学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原则, 创建典型示范户,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引领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 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 打造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畜牧业增长点。

2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增强发展畜牧业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的功能, 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力量。要积极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创品牌、延伸产业链条, 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配套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 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通过订单连接、服务连接、资产连接等形式, 建立紧密型利益共同体, 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一体化发展。

3 重视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

加强农村各类养殖经济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建设, 积极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组建规范化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 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壮大集体力量, 抵御抗市场风险能力, 指导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社开展市场营销、信息咨询、技术培训、融资担保等系列服务, 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

4 实施科技兴牧战略, 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牧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突出科技兴牧, 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群众需求, 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畜禽饲养综合配套技术, 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 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凭经验养殖、饲养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不佳的经营方式, 引导养殖户应用先进技术, 开展标准化养殖、规范化操作、科学饲养管理;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 做好畜禽品种改良工作, 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抓好动物疫病防控, 制定和落实行之有效的动物防疫措施, 扎实开展动物免疫、疫情监测和消毒灭源工作, 严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

5 搭建产销平台, 以信息化建设助力畜牧业发展

畜产品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实现其价值, 要高度重视畜禽流通领域建设, 构建市场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 及时掌握市场行情信息,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为养殖户搭建适应产业发展的牲畜交易平台。

6 治理养殖污染,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禽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以及孽生的病原微生物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危害人、畜健康, 畜禽养殖污染是社会的一大公害。要处理好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倡导农牧结合发展畜牧业生产, 养殖场 (小区) 建设要考虑周边土地的粪污承载能力, 达到粪肥有效利用。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 推行养殖场区建造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发酵床生态养猪、有机肥生产加工等粪污处理模式, 解决养殖污染, 净化养殖生产环境。强化对规模化养殖场监管审核, 新建畜禽养殖场必须建立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 实现养殖生产与粪污排放无害化处理同步进行, 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对原有的畜禽养殖场限期进行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改造, 粪污设施建造不达标的养殖场不予核发动物防疫合格证, 不考虑惠牧政策扶持。

7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政府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 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政策引导, 切实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资金、用地、融资、风险等突出问题。充分利用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建设项目、“菜篮子”畜产品生产项目等国家惠农兴牧产业政策支持农户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8 实施依法治牧, 强化畜牧业发展保障

以健康养殖引领现代畜牧业 篇11

【关键词】畜牧业;健康养殖;现代畜牧业;质量安全;问题;措施

目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由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传统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饲养的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规模养殖成為畜牧业转型期发展的主要方式。据统计,到2012年底,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占73.2%,年出栏500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户)占79.64%,年出栏2000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场(户)占86.67%,存栏5头以上奶牛的养殖场(户)占61.92%,出栏10头以上肉牛的养殖场(户)占23.3%,出栏30只以上的养羊场(户)占48.21%,其生产能力已超过全国畜牧业的半壁江山。随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鼓励政策和项目的实施,社会资本的大量注入将继续助推规模养殖的发展。面对快速发展的规模化养殖,如不树立健康养殖的理念,推行标准化将会带来生物安全、生产效益、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探索健康养殖对促进我国畜牧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健康养殖的理解

1.1 对健康养殖概念的理解

健康养殖就是树立“以人为本”、“以畜禽为本”的理念,根据畜禽的生物学特性,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代管理手段组织畜牧生产,在首先满足人类的需求、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畜禽健康舒适地繁殖、生长发育和生产,达到生产效率和效益最大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最大化、生态环境保护最大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

1.2 对健康养殖内涵的理解

健康养殖的核心,是在畜牧生产全过程中要紧密围绕人类与畜禽健康和环境保护来组织生产,主要包括养殖场(小区)的选址、规划布局、环境评估、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过程控制、劳动保护、投入品质量控制、生产环境控制、疾病预防控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节能减排、生产效率、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环境保护等内容。健康养殖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畜禽疾病防控,更不是单纯的畜禽疾病治疗。归纳起来,其主要包括从业者劳保与待遇、畜禽基本福利与保健、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4个方面内容。

2 当前规模化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1 主要问题

2.1.1 规划布局不到位

据2010年调查,从养殖场选址防疫要求看,选址同时满足离村庄、养殖场区、生活水源、交通主干线500m以上的场区仅1028个,仅占全省规模养殖场的21.2%;场区有整体规划布局的有3238个,占66.8%;请专业技术人员设计的有2059个,占42.4%;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有隔离设施的有3321个,占68.5%;有消毒池的有1945个,占40.1%;生产区净、污道分开的有1553个,占32.0%;有独立兽医室的有1347个,占27.8%。整体规划符合NY/T682-2003《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的不足10%。

2.1.2 动物福利不到位

动物的福利主要体现在饮食、生活环境、行动自由、医疗保健和无应激生活几个方面。在饮食方面,有些场区饲草饲料储备不足,致使畜禽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很多场虽能提供足够草料,但因原料存在质量问题或含有有毒有害成分而不能满足各类畜禽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有些场区不注意水质卫生和水温,不注意调节自动饮水器压力等,致使畜禽饮水不足或引水不卫生。在生活环境方面,由于选址规划不合理,或缺少必要的实施设备和管理不当等,畜禽圈舍存在饲养密度过大、阴暗潮湿、空气污浊等问题,致使畜禽没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行动自由方面,对某些畜种和类群采取限位栏或拴系饲养,且不提供必要的运动,甚至将几头公畜放在一个栏内,导致发生撕咬争斗的想象,造成互相伤害。在保健方面上,有些场区依然重治疗、轻预防、轻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方案,过度使用消毒剂强制消毒、有病乱投医和滥用药,致使牲畜久治不愈,忽视动物保健。据了解,由于忽视奶牛乳房、肢体的保健,我国奶牛利用年限比发达国家少了2年左右。在无应激生活方面,有些场区位于铁路、工厂等附近,深受噪音污染。有些场区饲养犬类,有些场区允许生人随便出入圈舍或频繁更换饲料等,这些常常引起畜禽应激。

2.1.3 投入品生产和使用控管不严

在投入品的生产上,商品饲料生产总体检查结果较好,但仍有部分产品不合格。据农业部办公室通报,2012年共抽样各类商品饲料6616批次,不合格的有284批次。在饲料抽检中,铅、镉、铬、沙门氏菌、黄曲霉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质时有超标,另外还检测出2批次隐形孔雀石绿、1批次赛庚啶、2批次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超标。许多自己用预混料或浓缩料加工饲料的规模养殖场,一般只重视配方,而忽视原料质量,生产的饲料基本不送检化验,而且自产自用的这部分养殖场的饲料问题较多,抽检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此外,一些兽药生产企业不按兽药典和标准生产,超范围添加抗生素和生产假冒伪劣兽药。据今年1月27日《中国畜牧兽医报》报道,2012年11月份,山东等13个省抽样确认有216批假兽药。另据今年1月13日《中国畜牧兽医报》报道,山东省日照市在2012年畜牧综合执法中立案查处兽药饲料案件81起,收缴假劣兽药饲料1500kg、原粉200kg、违禁药物100kg。在投入品使用上,很多场(户)对畜禽饮用水没有化验,在饲料应用上使用未经处理的霉变玉米现象也较为普遍。陕西正大奶牛服务中心对关中一些牛场饲料进行化验,发现黄曲霉毒素、赤霉烯酮毒素和呕吐毒素等超标。有些养殖场(户)依然使用高铜、高锌和有机砷添加剂等;在兽药使用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有些场区甚至应用违禁药品,并不严格执行休药期等。据今年3月14日《华商报》报道,一个中美合作研究团队对北京、福建和浙江3个养猪场的粪便、粪便堆肥和附近使用堆肥的农田土壤进行样本测试,检测出149种耐药基因,证实了抗生素的种类和数量上的严重滥用。

2.1.4 畜禽疾病时有发生

不健康的养殖必然导致畜禽疾病时有发生,有些地方的死亡率甚至超过正常病死率。据2010年2月5日“渭滨农业信息网”题为《关于我区生猪发病死亡情况的调查》报道,通过对全区6个乡镇、14个村、77户养殖场(户)的调查发现,该区存栏生猪6585头,发病率为12.5%,死亡率为11.4%。石鼓镇某庄生猪发病死亡现象尤为严重,27户存栏1589头,发病率达19%,死亡率达14.22%。据陕西省动物疫病防控中心2011年调查,某猪场当年3、4、5、6月份分别生产仔猪512、594、386和414头,因病死亡头数分别为289、217、129和157头,当月死亡率高达56.4%、36.5%、33.4%和38%,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媒体报道,浙江省嘉兴市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出现猪大量死亡的现象,仅养猪大村竹林村今年1~2月份就死亡了2万头。上海市动物疫控制中心4次采集了死猪的内脏样品共20套,其中,13份检出猪圆环病毒阳性。浙江方面也对36份死猪病样进行检测,检出16份圆环病毒阳性,7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阳性。

2.1.5 畜产品质量安全备受关注

从阜阳劣质奶粉导致的大头娃娃奶粉事件到苏丹红生产红心鸭蛋事件,从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到双汇瘦肉精事件,从广东问题猪肉事件到山东速成鸡事件等等,有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事件年年都有发生。据新京报报道,2011年7月,福建省对涉及6个集收、运、制、销“一条龙”的制贩病死猪肉犯罪网络进行打击,抓获犯罪嫌疑人51人,缴获病死猪肉及其制品132t。据2013年2月10日《中国畜牧兽医报》报道,广东佛山问题猪肉案牵出非法产业链,宋某和李某收购病死猪3500kg加工成腊肉等,更甚者是2013年《中国畜牧兽医报》报道的湖南省益阳市高新区动物防疫站站长李某介绍屠户收购病死猪从中牟利的案件,像这样性质恶劣的事件常见报道。无公害畜产品是政府主导的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公众消费品牌,但陕西省获得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的场(户)累计仅有266个,认证规模和产量都不足5%。

2.1.6 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畜禽存栏数量的增加使得圈舍产生了大量的甲烷、硫化氢、氨气等有毒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基本上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吸收处理就排放到大气中去,产生的大量粪污也只有少部分得到无害化处理。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数据表明,全国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184万吨和65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5%和25%、占农业源的95%和79%。另据调查,陕西省2009年规模养殖场的粪便直接使用或销售的场区有2073个,占全省规模场区的42.7%;污水直接排放的场区有2808个,占全省规模场区的57.9%。近年来,有关养殖场(户)抛尸河流和垃圾场的事件时有报道,特别是今年黄浦江漂猪事件数量之大、危害之重,令人发指。据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截至3月20日,黄浦江水域共打捞死猪10395头,嘉兴打捞5528头。无独有偶,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河流又打捞上千只死鸭。

2.2 规模养殖出现问题的原因

2.2.1 思想观念滞后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惯性思维的影响,面对快速发展的规模化养殖,在行政管理、技术推广和生产组织等方面难免存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方法的滞后;在政策扶持和工作考核上,依然偏重于养殖数量规模;在行业管理上,没有及时将规模场纳入行业准入管理;在用人观念上,认为养殖就是农民干的脏、累、苦活,有人干就行;在技术研究应用上,侧重于传统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轻视环境控制和环境保护;在生产过程中,不能真正树立“以畜为本”的观念,重病轻养,重治轻防,忽视畜禽基本福利;在产品生产上,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和安全。

2.2.2 技术力量极其薄弱

近年来,规模养殖场的快速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矛盾日益彰显,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据今年2月24日《中国畜牧兽医报》头版头条的《畜牧养殖业面临人才匮乏困境》报道,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多转行,真正从事畜牧兽医行业者不足10%。另据调查,陕西省养殖场的场主为农民的占66.4%,工商业者或返乡农民工占19.1%,只有极少数是专业人士。全省规模养殖场有从业人员32285人,其中畜牧兽医的专业人员有3413人,仅占全省专业人员的10.6%;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249人,所占比例仅为10.1%。

2.2.3 管理和技术推广与生产脱节

行政管理在政策制定、项目论证评审和验收等环节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业务部门在围绕产业发展积极主动地提供科技支撑方面也发挥得不够,导致有些企业只偏重于项目资金而忽视项目技术含量。

3 健康养殖应引起足够重视

在畜牧快速转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无论是对企业本身还是对社会,都有严重的危害。若基本福利得不到保障,畜禽就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不能充分发挥正常的生产性能,这必然导致企业自身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的降低;养殖场选址和规划设计不到位不仅会给养殖场自身疾病防控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隐患,也给生产管理带来了极大不便,而且还会给周边居民带来环境污染;不合格投入品的使用导致畜禽产生耐药性,致使疾病防控难度加大;药物残留影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养殖场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处理,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甚至给不法之徒造成可乘之机;特别是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给畜牧业健康发展带来沉重打击,影响了畜牧业经濟的发展以及农民增收和社会安定。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仍有七成民众不敢购买国产奶粉,大量内地居民涌入香港、澳门抢购奶粉,致使新西兰等国外企业奶粉大量涌入,导致我国奶业一蹶不振。

现代畜牧业应是健康舒适、高效节能、优质安全、生态环保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新型畜牧业。健康养殖的理念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如出一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引领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健康养殖解决畜牧产业大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严格动物疾病防控,为动物提供舒适生活环境,还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无论是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人类现代生活需求,还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健康养殖势在必行。

4 实现健康养殖的主要措施

健康养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行政管理、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和生产等方方面面。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要解决健康养殖的问题,就要从行政管理、技术支撐和企业生产这3个层面入手,统筹兼顾,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4.1 发挥行政职能,强化执法管理

建议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执法和管理。一是落实养殖场备案制度,将规模养殖场纳入行业准入管理。各地业务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农业部下发的《农业部关于加强畜禽养殖管理的通知》农牧发(2001)1号文件,对养殖场(小区)建立备案制度,将规模养殖场(小区)纳入行业准入管理,对其生产场所、生产工艺、配套实施、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动物防疫条件、环境保护实施等进行审查,落实备案制度,对审查合格的发给生产经营许可证,对审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勒令关并停转;二是推行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畜牧兽医行业的业务单位和生产企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涉及的畜牧兽医技术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和鉴定考核,要求持证上岗;三是加大生产企业质量监管。建立兽药、饲料和养殖企业检查员队伍,赋予检查员一定的职能职权,对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场实行检查员包抓制度,加强对兽药、饲料和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管,组织各类经常性的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违法事件的查处力度;四是大力推行畜产品市场准入和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制度。对进入农贸市场、超市的畜产品实行先检测后入市的准入制度和产品追溯制度,鼓励养殖企业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五是做好定点屠宰管理接管工作,加大对定点屠宰的监管,坚决取缔和惩处黑作坊私屠乱宰,斩断病死畜禽非法加工畜产品的利益链;六是建立病死畜禽公益性无害化处理机制。按照“行政规划、财政补贴、事业监督、企业运营”的思路建立区域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站,对辖区养殖场(户)病死畜禽进行统一规范的无害化处理;七是围绕健康养殖下达科研、推广和生产项目。

4.2 加强科研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应各尽其能,围绕健康养殖加强科研、培训和推广,为畜牧生产实现健康养殖提供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是涉农院校和培训机构应围绕健康养殖做好教学和培训。农业大专院校应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增加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组织学员参加企业生产管理,提高其动手能力,为学生积累工作经验。职业学校、农广校和事业单位要借鉴德国校企合作的职业技能教育经验,要面向生产重点做好技能教育和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守诚信、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二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具备研发实力的企业应围绕健康养殖、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加大研发力度,多推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科技成果。针对畜禽养殖过程中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研究开发降解减排的生物添加剂和有毒有害气体降解与吸收的工艺技术;针对药物残留,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的兽用药物;针对动物福利和减少疾病,研究开发新型圈舍设计方案、环境控制系统;针对生产效率不高、劳动强度大,研究开发经济实用的新型实施设备;针对粪污、病死畜禽污染,研究更有效的无害化处理和有机肥加工技术;针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等。三是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单位要按照健康养殖的要求积极推广先进的技术、先进设备和生产模式,要及时获取科技信息,掌握畜牧科技前沿动态、最新科技成果和行业管理法规政策,深入养殖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生产情况,为养殖企业提供法规政策和技术咨询。将先进的规模养殖场规划设计、现代设施装备、环境控制、发酵床养殖、粪污处理等单项技术和工艺进行熟化、提炼、集成和组装配套,完善先进的生产管理和生产方式方法,并将其总结成经验模式进行示范推广。此外,还可引导具有第三方认证和检测职能的事业单位积极介入生产企业对生产过程进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和认证工作。

4.3 认真组织实施,实现健康养殖

现代畜牧业建设 篇12

1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1) 畜牧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 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将达到60%以上, 肉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出栏量年均分别增长8%、9%、14%和36%以上, 分别达到160万头、12.5万头、23万只和1600万羽, 肉、蛋、奶产量分别达20万吨、2.5万吨和5万吨, 奶牛饲养规模达1万头, 畜牧业产值达60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2) 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明显下降, 而且建成高度信息化、现代化和法制化的动物保护体系, 动物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理能力显著增强, 常规疫病在市级就能化验、分析和定性,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更加完善。

(3)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畜牧科技推广和培训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饲料生产供应体系和畜产品运输物流体系。畜禽良种实现自给, 且覆盖率达95%以上;畜种改良网点覆盖到每一个行政村;建成集产业预警、动物标识和产品质量追溯等功能为一体的“弥勒数字畜牧平台”。

(4) 畜牧业生态安全明显改善。到2020年, 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 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全部实现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2措施和建议

(1)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围绕“40万头优质仔猪生产基地”、“1600万羽蛋鸡苗繁育基地”和“5000只努比亚种羊场建设”项目的实施, 建设一批高起点、大规模的畜禽良种繁育场, 加快构建畜禽品种选育、扩繁、杂交和生产相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扶持建设大型畜禽良种场3个、建成省级以上种公猪站2个、建成30个肉牛冷配改良站 (点) 、1个冻精配送中心、1~2个红骨羊品种资源保护或扩繁场。

(2)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大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力度, 以规范场区布局、养殖场舍改造、信息化装备、防疫和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备为主要内容, 每年实施一批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技术改造;提高新增规模养殖场设计标准, 新建养殖场必须配套建设动物防疫、消毒、粪污及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到2020年, 完成规模养殖场扩能改造150个以上, 建成10~15个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推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粪污制肥、节水养殖和废水回收等环保型养殖技术, 发展畜牧循环经济。

(3) 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加大畜牧业良种工程、重大项目攻关、技术创新工程、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资金投入支持力度。扶持畜牧龙头企业建设畜牧技术研发中心, 开展良种选育、畜禽饲养、疫病防控、信息装备和环境净化等方面的科研攻关, 研发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以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为契机, 加快畜禽良种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和养殖生态化等五化建设。加快畜牧兽医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 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带成果、建基地、搞开发, 对畜牧科研和技术推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

(4) 调整畜牧产业结构。重点抓好生猪和肉鸡的提质增量, 积极发展奶牛、肉牛和肉羊等草食家畜, 大力发展奶牛小区化养殖, 建设一批养殖示范基地。引导广大养殖户调结构、创特色、树品牌。调整畜牧业投资结构, 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生态养殖、畜牧循环经济发展等重点方向和领域。

(5) 严密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强化市、镇、村三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严格落实疫病防控责任制和追究制。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 确保畜禽应免密度常年保持在100%。进一步加强动物疫情预警和预报信息平台建设, 对重大动物疫情做到适时监控。

(6) 严格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对畜牧养殖环境、饲料和兽药的使用、饲养管理、产品加工过程等实施依法监控。严格畜禽及其产品检疫, 杜绝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产品上市交易。指导生鲜乳收购站进行规范化建设, 做到持证合法经营。加强质量监管, 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严格兽药经营GSP认证准入制度, 提高兽药合格率。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 规范执法行为, 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

(7) 加强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规划, 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作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力度, 建成功能齐全、支撑有力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完善市、镇两级兽医卫生化验室建设, 配齐设施设备和技术人才, 为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和分析搭建平台。

(8) 扶持壮大畜牧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和培育畜牧龙头企业, 扶持其引进、研发和应用国内外先进设施、设备和新工艺、新技术, 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增资扩股建基地、搞联营开拓市场, 努力打造一批知名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到2020年, 培植出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畜牧龙头企业5~10家, 打造出3~5个区域性畜产品品牌, 培植出10个以上州级龙头企业。

(9) 大力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发展畜牧经济合作组织, 逐步建立起畜牧龙头企业+畜牧合作社+养殖户的新型畜牧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发展畜产品销售型和技术服务型合作经济组织, 开展科技推广、良种繁育和动物疫病防控等系列化服务, 实现产销有效对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跑市场、联农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增强行业自律, 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

(10) 积极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整合项目和资金, 扶持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加工企业, 打造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培育高成长型的畜产品加工企业, 重点引进和新建猪牛羊肉、乳制品等精深加工企业。设立专项奖励资金, 对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及云南省著名商标的加工企业给予奖励。

(11) 强化人才支撑。结合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后市镇两级畜牧兽医机构人员编制设置, 按照“配足、配齐和配强”的队伍建设原则, 充实市、镇两级畜牧兽医人才队伍, 消除人员空编现象。采取送培与委培相结合的办法, 每年选送2~3名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畜牧兽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修学习, 以加快畜牧科技成果的嫁接和转化, 为弥勒市畜牧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2) 落实好各级畜牧产业扶持政策。一是认真落实中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畜牧业保险和畜牧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 将各级补贴资金全额兑付到场、到户。二是按照《关于建设红河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决定》 (红发[2013]57) 、《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水田路建设等六个行动计划的通知》 (红政办发[2013]186号) 要求, 落实好税赋减免优惠, 屠宰加工厂建设奖励, 以及养殖场环境评估、种畜禽场建设、能繁母牛养殖和牧草种植、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等补助政策, 调动广大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13)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将强制免疫疫苗经费、检测经费、应急物资储备经费、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防控工作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 确保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补贴政策, 由乡镇畜牧兽医站直接兑付村级防疫员的工作补贴。加大畜牧业科技创新、畜牧业良种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投入, 积极支持畜禽新品种培育、畜牧兽医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启动现代化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健全现代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 为畜牧业生产、动物疫病和草原生态建设等监测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上一篇:产量管理下一篇:高性能计算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