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转型

2024-08-28

畜牧业转型(精选9篇)

畜牧业转型 篇1

1 我国畜牧业转型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

目前我国畜牧业大多是分散饲养、畜禽混养,这种现象大量存在,当某种传染病发生的时候,管理员就很难防止交叉性的传染,在不能控制病疫的情况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殖户的利益,不利于农牧民效益的增收,也不利于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两种模式

2.1 西部——特色型

我国西部农区地域异常辽阔,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西部地区的畜牧业相较于中部或者东部来说,发展异常的缓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西部畜牧业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其中“特色畜牧业”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西部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必须注意一下几点:(1)西部地区应充分的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加快畜种的改良,比如可以发展奶牛、肉牛以及肉羊养殖等;(2)对于优质的牧草,要加大其育种管理,在筛选品种的时候,要大面积的推广那些优质的品种,此外,西部地区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条件,开展人工种植优质牧草;(3)大力推广西部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对于国内或者国际存在的、先进的管理经验,要及时的引进,在保证自身特色以及质量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西部地区畜产品的内在价值;(4)紧抓西部地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这样的生产基地工作重点是技术的推广,不断促进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优质化、产业化以及市场化。

2.2 城郊现代畜牧业建设模式

不同于农区现代畜牧业建设模式,城郊模式主要满足的是城市、农矿区居民的需要,在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优越的生产条件,此外,在城郊地区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它主要满足的是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对鲜活畜产品的需求,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其次,以高科技出名的现代畜牧业。城市不管是在资金方面还是科技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他们能够第一时间知晓并使用新型的兽药、饲料添加剂,此外,他们能够使用最为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最后,以都市型出名的现代畜牧业。这种畜牧业旨在为城市居民提供相关的休闲娱乐场所,最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 今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畜牧业要想实现不断地发展,就必须重视调整和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也就是说,它必须实现自身的“六个转变”,比如由散养型转向规模化、集约化以及工厂化,由不合理结构生产转向合理结构生产等。那么,怎么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并促进“六个转变”呢?有以下几点措施:加大新科技的推广及应用,在畜禽良种培育过程中,建立健全的、完善的繁育改良体系,它既有利于提高畜禽的生产水平和供种能力,也有利于改良和更新品种;重视畜产品的质量问题,人们提出了几个全新的概念,比如“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等,这些全新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人们的品牌意识,为畜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畜产品的加工转化,为此,人们提出必须做到精加工,这是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前提。

畜牧业转型 篇2

促进畜牧产业转型跨越发展

——祁县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

2011年10月28日至10月30日和11月3日至11月4日参加了县委组织部组织的为期五天的“祁县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专题培训班”,通过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工作》、《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等课程的学习,获益匪浅,解放了思想,开拓了思路,现结合我县畜牧产业实际情况,促进我县畜牧产业转型跨越发展,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加大畜牧产业化发展投入。政府继续把畜牧产业化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加大畜牧业产业化整合资金投入,加强龙头企业发展项目建设;加大争取省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扩大生猪、奶牛、肉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沼气工程等专项投入规模;强化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银企对接工作措施,着力提高市场融资规模和水平。

(二)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着力发展适度规模健康养殖,推广标准化养殖模式,支持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促进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加快规模化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的综合治理。继续开展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区)认定,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财政补助形式,分级扶持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以优势区域发展为重点,加快建设全县生猪、肉牛和奶牛等

规模养殖区域生产基地。

(三)加快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强化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将具备条件的规模养殖场列入有关畜牧产业化重大项目计划,着力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实力和规模。协调落实好重点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政策,积极做好国家投入争取工作,用好省内的资金资源。支持重点龙头企业跨地域发展,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环境治理等方面支持政策。

(四)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各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和防疫队伍建设。

(五)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以抓好《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贯彻落实为突破口,完善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部门工作机制,合力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着力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和安全。把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建设,不断提升质量检测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六)加强产业组织协调。继续把发展畜牧产业化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通过发展规划引导、完善配套政策、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公共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切实解决制约畜牧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落实扶持农民合作经

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政策措施,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

畜牧业转型 篇3

一、河南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畜牧业生产方式粗放,集约化养殖水平低

畜牧业生产方式粗放依然存在,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随意性比较大,往往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随意选址建场,畜舍简陋,人畜混居,饲养环境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综合效益不高。同时畜禽粪便不能得到集中有效处理,肆意排放,污染环境。

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较薄弱,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困难。由于投入不足,高效、生态、集约型生产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研发能力受到制约,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自主培育畜禽优良品种的能力不足,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层科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不足,畜牧业现代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同时,科技服务队伍不健全,影响到畜牧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力度,给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疫病预防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由于大量的分散饲养,难以有效防止交叉传染,重大动物疫病疫情隐藏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任务繁重,现有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将对畜牧业生产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二)宏观调控乏力,产品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

目前,我国畜牧业的相关法规还不健全,对畜牧业生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畜牧局,仍缺少或根本不掌握任何经济的和行政的调控手段。一旦出现畜牧业生产或产品市场的波动,政府只能通过多部门之间的来回协调,采取一些短期的或非规范的调控动作,加上某种优先保护城市消费者的倾向,难以同时保护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往往给中间经营者可乘之机。

经过多年的改革,畜产品的集市贸易和批发市场迅速发展,但高效的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并未形成,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市场都还不具备及时提供真实市场信息的能力。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种类不全,设施简陋,交易行为不规范等原因,市场自我调节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流通环节的竞争机制也不可能充分展开,导致流通环节的费用过高。产业体系不够完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少,名牌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不高,产销衔接不紧密,外向度低。

二、加快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

(一)加快推进生猪、奶牛、肉牛、家禽、肉羊五大产业优势集聚区建设

在京广铁路沿线等生猪传统产区,通过加快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地位;在防疫条件好、土地潜力大、人口密度低的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高起点建设集约化规模养猪场,形成生猪产业隆起带。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着力打造优质生猪产业化基地。在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和黄河滩区,加快发展肉牛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肉牛屠宰加工,着力实施优质肉牛产业化工程。在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奶业发展基础好的沿黄滩区和豫东、豫西南“一带两片”区域,重点发展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加快良种奶牛推广改良步伐,全面推行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提升乳品加工产业层次,着力实施奶业产业化工程。在豫北豫东肉鸡、豫南水禽等传统主产区,大力发展肉禽集约化生产,扩大加工企业规模,着力实施优质肉禽产业化工程,促进肉禽产业快速扩张。在豫东槐山羊、豫西南伏牛白山羊、豫北小尾寒羊和太行黑山羊集中产区,积极推广杂交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适度发展规模养殖,着力打造优质肉羊产业化工程。

(二)大力开发饲料资源,发展饲料工业

在饲草饲料综合开发利用方面,重点推动饲料加工、优质牧草基地和饲草饲料技术研发工程中心建设,确保畜牧业投入品的高效安全。围绕五大优势集聚区,加快构建现代饲料产业体系,加强小麦型配合饲料、非常规饲料资源等重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饲料产品,重点把郑汴饲料主产区打造成全国高科技饲料生产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加大秸秆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技术,提倡秸秆过腹还田;大力开展人工种草,重点在黄河滩区、浅山丘陵区种草。同时,要注重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饲料用粮生产基地,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加速饲料工业的发展。

(三)加强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畜禽防疫体系建设

围绕提高畜禽良种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建设一批高等次畜禽繁育场,加强南阳黄牛、郏县红牛、淮南猪等地方优良家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坚持引种与育种相结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加快“育、繁、推、改”步伐,促进外来品种本地化、地方品种国际化、杂交改良商品化。加大品种资源保护力度,建设优良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库,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生产配套、保障有力的良种繁育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情的预警预报、预防控制、应急反应、可追溯管理、依法监管水平,建立起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相互配套、运转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实现动物防疫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四)建设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

引导国内外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围绕优势集聚区,进一步优化畜产品加工业布局;鼓励大型规模养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皓月、科尔沁等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与加工能力相配套的养殖基地。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重点开发符合消费结构变化、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推进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外向型精深加工转变,大力推动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

(五)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手段,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建立健全畜牧业标准体系,重点制定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投入品的使用、生产技术规程、管理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包装标准、贮藏和运输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为畜牧业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重点建设省、市、县监管机构和企业(包括养殖、加工、畜产品批发市场)四级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和质量追溯网络,提高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完善检验监测手段、提升检验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扩大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的规模,积极开展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测检验,健全畜产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六)建设科技支撑体系

围绕优势集聚区建设,建立与国家配套的产业技术体系,重点建设现代畜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机构和生产企业,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开发利用,在良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畜产品加工储运、健康养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创新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七)促进生态畜牧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农牧有机结合,大力推广秸秆青贮、秸草饲料加工等实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畜牧、循环畜牧发展,逐步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良性循环体系。大力应用生态环保养猪法、畜禽养殖干清粪工艺等技术,积极推广畜禽清洁生产,引导规模养殖企业尤其是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畜禽排泄物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加大畜禽养殖排泄物的治理力度。充分利用生猪、奶牛标准化改造等资金,搞好养殖排泄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探索区域性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模式,实现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畜牧业转型 篇4

近年来, 临夏县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 全面做好全县动物防疫及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确保年内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草食畜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典型经验

临夏县提出建设生态畜牧业大县的目标, 紧扣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旋律, 大力实施畜牧业强县的战略思路, 通过抓龙头企业, 建畜牧养殖基地、畜牧养殖小区、发展家庭农场、规模养殖户, 实施生态畜牧业工程, 加快强县富民进程。始终把畜牧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扶贫的有效手段。大力发展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以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为切入点, 依托资源优势, 在县西南片乡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在北塬发展奶牛养殖;在中部川区发展良种猪、禽类养殖四大畜牧产业。到2013年底全县畜禽存栏140.16万头 (只) , 其中牛存栏7.89万头、羊存栏32.68万只、猪存栏9.35万头、禽存栏90.24万只;出栏畜禽122.25万头 (只) , 肉15 830 t, 鲜奶61 126 t, 实现畜牧业产值4.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3%, 占畜牧业总产值的55.6%, 人均牧业纯收入达815.15元, 占农民纯收入的18.15%。

全县现有畜禽养殖场292个, 畜禽养殖小区92个, 部级示范场1个, 省级示范场1个, 州级示范场8个, 规模养殖合作社31个, 规模养殖户3 895个, 正在建设的养殖场区12个, 发展规模养殖户120户, 龙头养殖企业15个。建成青贮池2.2万m3, 完成人工种草0.187万hm2, 购买优质牧草12.52 t。落实牧草种植33.33 hm2。先后投入资金3.99亿元, 实施燎原公司盛泽元等20个大型畜牧开发项目。同时, 临夏县谋思路, 求发展。努力转变畜牧生产方式,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 重视畜牧业科技推广与应用, 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合作组织, 多元化发展畜牧业。努力搞好动物疫病防控,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 让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临夏县被列为甘肃省肉羊养殖大县、甘肃省奶牛养殖大县。近年来在畜牧业发展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1 合理调整优化畜群结构, 构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重点抓好畜群结构优化, 使草食畜牧业向生态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有计划地调整畜群结构, 通过建立50个猪冻配点、牛冻配点, 逐步构建起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改良奶、牛肉、牛品种、家禽品种。年内改良繁育牛80 166头, 产杂交牛58 259头, 鸡80万只, 杂交羊6万只, 繁育猪7 482头。

1.2 扎实搞好动物防疫, 构建有效的免疫屏障

提高防疫意识, 强化责任。分片包干, 责任到人。做到应免尽免。年内免疫牛7.03万头, 羊31.23万只, 猪9.15万头。口蹄疫、蓝耳免疫密度99.8%, 猪禽免疫密度达100%。

1.3 做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和动物疫情监测

通过畜禽产地申报, 搞好动物检疫, 做好动物畜产品安全监管, 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动物疫情监测体系。

1.4 大力发展畜牧规模化养殖, 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

对规模养殖场区加强监管。做到专人负责, 每月4次监管, 督促完善场区畜禽养殖记录, 搞好动物防疫, 使口蹄疫、禽流感、猪鸡两瘟、猪蓝耳免疫密度达100%, 畜禽抗体检测达76%以上。

1.5 搞好畜牧技术培训, 提升畜禽养殖技术

通过学习培训, 开展动物疫病防治、畜禽产品安全生产等, 提高养殖者的技术水平。

2 临夏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机遇和优势

2.1 政府高度重视是发展畜牧业的有力保障

临夏县把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2.2 草食畜牧业发展有良好的基础

当地气候温和, 年降水量充足, 森林覆盖率高, 草山草坡、饲草饲料资源丰富, 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有丰富的地方品种资源, 如博强鲜蛋、河州奶牛、小康饲料场、众惠猪场、北塬鸡场、土鸡场、红鳟鱼场、鹿场、蓝狐场、长毛兔场、肉鸽场等。

2.3 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有一批发展快、辐射带动力强、经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畜牧养殖场、合作社 (如燎原公司、瑞塬牧场、金牛公司等) , 为临夏县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2.4 畜牧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还需从外调入牛、羊、鸡, 牛奶、肉蛋人均占有量仍低于全国水平。人们尤其注重食品安全, 对绿色、优质、无污染无公害的畜禽产品需求进一步提高。

2.5 信息传递迅速

网络、电子邮件等为畜牧业发展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空间。因此, 临夏县畜牧业发展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较好的发展基础, 有广阔市场。

3 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临夏县畜牧业转型面临的问题

3.1 资金短缺, 畜牧业投入不足

资金匮乏是严重影响全县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对临夏县的养殖业虽有补贴, 但仍很有限, 严重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发展。

3.2 养殖者思想意识薄弱, 畜牧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对现代畜牧业发展认识不够, 怕担风险, 缺乏创新意识。对畜禽饲养、疫病防控技术不高, 规模化养殖能力较低, 畜产品深加工增值不足等制约了现代畜牧业发展。

3.3 畜牧产业化水平不高, 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

畜产品缺乏深加工, 龙头企业少, 规模相对较小, 企业缺乏科学管理, 缺乏自主品牌意识和创新理念。

3.4 畜群结构不合理, 区位发展不均衡

畜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 主要体现为畜产品肉蛋奶的比例和内部结构不合理。例如猪的增长速度从36.15%升至45.1%;大牲畜比重从37.5%降至32.3%;牛羊肉十分紧缺等。

3.5 畜禽良种化程度不高, 繁育体系有待提高

场区设备陈旧, 种畜生产性能总体不高, 种群规模小, 保种能力低。

3.6 环保意识不强

养殖污染严重, 污染物没有循环再利用, 污染物处理成本高, 使环保压力不断增大。

4 发展草食畜现代畜牧业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4.1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

国家应提高惠牧政策覆盖面, 多方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部分规模养殖场区在前期投入过大, 使后续扩大规模的资金不足。应制加大畜牧重点项目的实施, 组织农村信用社发放养殖贷款, 财政贴息, 良种补贴, 畜牧养殖机械补贴, 担保融资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扩大规模。如2013年补助能繁母猪2.22万头, 奶牛0.06万头, 提高畜禽生产性能。

4.2 解放思想, 加大宣传

解决农民对畜牧业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 提高农户科学养殖意识和积极性。通过对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宣传, 转变观念, 科学养殖, 研究分析畜产品营销市场, 创新发展模式。

4.3 全面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 扩大规模养殖场区

我国是以小规模畜禽饲养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型畜牧业, 通过畜禽养殖基地场区、龙头企业, 带动发展周边养殖业, 增加畜牧业产值。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

4.4 调整畜群结构, 提高畜禽良种化程度

良种是畜牧业必备的生产资料, 是科技养畜的载体。保护地方品种开展畜禽生产性能测定。推进畜产品品牌生产。抓好瘦肉型品牌肉、绿色博强牌鲜蛋、优质鲜奶, 使人们吃上放心的肉蛋奶,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4.5 搞好动物疫病防控, 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强化免疫制度和常规免疫。规范疫苗使用, 确保效价。增加防疫经费投入, 提高防疫员报酬, 调动积极性, 加强村级防疫队伍。

4.6 加强环保意识, 整合治理污染, 推广生态养殖

例如北塬鸡场, 对禽粪便发酵降解转化, 变废为肥, 循环再利用, 从根本上消除了污染。为节能减排环保增效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4.7 加强动物检疫, 畜产品安全监测

开展瘦肉精、生鲜乳专项整治, 瘦肉精、生鲜乳三聚氰胺含量抽检率100%, 饲料合格率95.9%, 畜产品抽检合格率明显升高。规范饲料添加剂兽药使用监测。建立畜禽及产品可追溯体系。

5 草食畜牧业发展思路及规划

到2015年, 预期存栏165万头, 其中奶牛存栏5.3万头, 出栏137万头, 肉、蛋、奶6.5万t, 牧业产值达4.56亿元, 实现牧业人均纯收入920元。

畜牧业发展思路主要是加强科学规划, 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通过先进的畜牧技术提升畜牧业产值;采用科学的现代化经营方式拓宽畜牧业;大力推进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以促进畜牧业发展, 加快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期望惠农政策向农村更加倾斜, 国家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贷款平台, 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扩大养殖规模。努力转变生产方式, 全力推动传统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增强畜牧科技水平, 以提高经济效益, 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开拓市场, 强化畜禽品牌, 加强畜产品深加工。积极引导畜禽养殖企业、场区树立科学管理和营销理念, 打造品牌, 以推动养殖基地的发展和绿色无污染畜产品的生产。龙头企业申请品牌、名牌畜产品, 逐步建立畜产品追溯体系, 增加市场品牌效应。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省上应增加动物防疫设施建设, 增加防疫经费和物资发放, 做好提高畜禽过敏反应死亡赔偿。发挥资源优势, 提高地方良种的保护开发, 做大做强牛羊产业。大力推广畜禽良种, 扩大畜禽人工授精, 畜禽胚胎移植技术, 提高良种化水平。发展畜禽全价饲料, 推广优质牧草, 以提高畜禽产品产值。有计划的建成一批畜禽养殖基地, 规模场区, 加快畜牧产业化。

6 建议

畜牧业转型 篇5

1转变生产方式,推进标准化、生态化畜牧业发展

持续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推动养殖场“五化”建设,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林下养殖、畜-沼-茶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畜牧养殖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2融合一二三产业,推动畜牧产业化发展

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延长畜牧产业链条。鼓励养殖企业拓展生产范围,逐步形成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的商业模式或“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融入当前网络经济时代,借助电商平台大胆尝试饲料、兽药、畜产品等网上销售模式,缩短产销路径,拓宽销售渠道。

3发挥资源优势,打造高效特色畜牧业

畜牧业转型 篇6

关键词:传统畜牧业,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

传统的畜牧业是指将家畜通过人工饲养、繁殖后以获取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价值,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大浪潮不断的涌起,人们对畜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都在不断的提高,这就使得传统畜牧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因此要使传统畜牧业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技术发展,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贯彻落实可持续的、绿色的发展的方针,向着现代畜牧业的方向大步前进。

1传统畜牧业面临的危机

1.1传统畜牧业供不应求

虽然国家在畜牧业方向上每年都有拨款,但是传统发展畜牧业的人却还是资金不足。国家对畜牧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拨款不够,再加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畜牧产品的数量要求上在不断地增加,传统畜牧业的畜牧产品的质量不高,传统的靠国家扶贫资金和社会群体捐助资金发展畜牧业的方法已经远远不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了,资金不足,畜牧业就不能大规模化扩展,只能停留在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上,集约化程度低,那么畜牧业产量就不会增加多少,另外,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技术不够发展,也会使传统畜牧产量减少,在市场的高需求的影响下,这就形成了畜牧业供不应求的恶性循环了。

1.2传统发展畜禽易受传染

传统的畜牧业大多是小规模饲养,一家一户,集约化程度低,这就不利于畜牧业进行统一杀毒和接种疫苗。另外由于小规模化生产,饲养和管理动物的经费不集中,无法进行更多更高级的疫病防御检测和治疗试验,疫病防御检测和治愈的技术不够发达,不能够很迅速地检测出传染病,致使大量的牲畜被传染,畜牧业遭到大量损失,据统计,像这样每年由于传染疾病而造成的畜牧业的损失多达几百个亿,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巨大的损失。还有近些年随着化学药品的大量使用,小家小户为了减少畜禽生病死亡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品,使得很多不安全的畜牧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1.3我国传统畜牧业受国际市场冲击

我国传统畜牧业技术不发达,受各种因素影响产值偏低,产品质量不优良,产业结构太单一,还只停留在初级的生产和消费上,而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像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本身的自然条件就很适合发展畜牧业,技术又发达,培育出很多优良的品种,而且他们还将简单的畜牧产品进行加工改造,生产出高品质的畜牧产品,使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创造出受欢迎的创新型的特色产品,以吸引消费者,抢占国际市场。而我国受到这些发达国家的冲击,国际市场占有比率偏低,畜牧产品一直处在低端,无法迈向国际市场。

2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措施

2.1加强市场监测以便合理规划牧区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市场的监测就需要加强,市场的一个风吹草动都可能是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契机,对市场进行监测,有利于了解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可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畜牧产品的要求,而且也会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畜牧业供不应求的突出问题。“众人拾柴火焰高”,就单个养殖户而言,他们的力量是薄弱的,可以加强畜牧业的集约化,大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发展,有利于提高畜牧业发展效率,增加畜牧业的产量并提高畜牧业产品的质量,减少畜禽疾病发生率。但是一个地方的植被是有限的,如果不合理安排载畜量,发展畜牧业,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就不利于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了。

2.2发展技术以预防疾病

减少抗生素等化学药品的使用,生产出放心安全的优质畜牧产品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要求,这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畜牧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畜牧产品安全检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获得安全健康的优质畜牧产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化学药品的污染,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另外,提高技术的发展,加强传染病的预防、检测和治疗,积极培育出体质好、抵抗力强的优良品种,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2.3延长产业链并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强畜牧业在国际上交流发展,提高我国畜牧业在国际畜牧业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畜牧业发展的差距。开拓海外市场,实行优质优价销售。促进收购、加工、贮藏、运输等一体化发展。另外做好畜牧业发展规划,优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打造地方特色名牌产品,促进畜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高科技实力。创新畜牧业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安全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3结语

畜牧业转型 篇7

1 畜牧业发展现状

山丹马场草原辽阔, 草质优良, 分为干旱草原、高寒草原、干旱草甸草原和高山灌丛草甸草原4类, 主要由禾本科、莎草科、菊科、豆科等牧草组成。根据放牧需要分为暖季草场和冷季草场, 其中暖季草场可载畜30万个羊单位, 冷季草场载畜16万个羊单位。目前, 全场马、牛、羊饲养总量15万匹 (头、只) , 其中主体畜种山丹马3 000多匹, 牛4万头, 其中牦牛3 900头, 新疆褐牛1 000头, 羊12万只, 主要为藏羊。马场主要是草原畜牧业, 除冬春季少量补饲外, 饲养方式基本上全年放牧, 采食天然牧草, 现有草原围栏1.67万hm2, 人工饲草地0.2万hm2, 马、牛、羊暖棚圈舍440座, 其中暖棚牛舍8栋, 从1999年开始, 已将草场承包到户, 牛、羊全部转让给牧户, 并实现两费 (生产、生活) 自理。

2 存在问题

2.1 牛羊品种单一, 生产性能低下

牦牛和藏羊基础品种原始、饲养周期长, 仍沿袭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 生长速度慢、屠宰率、净肉率低, 严重制约了畜牧业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当前, 畜牧业的发展已成为主流, 但牛羊实用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服务方式的束缚, 农作物秸秆量大而加工利用率低, 肉牛新品种引进改良工作缓慢, 高档肉牛产业化生产技术不能有效集成配套, 产业链条短, 产品批量少、牛肉综合品质差, 市场竞争力不强。

2.2 草原已饱和, 发展空间小

草原畜牧业是传统畜牧业, 完全依靠天然草场生存, 由于数量的扩张, 目前, 草场载畜量已趋于饱和, 加之周边牧民到场区放牧严重, 使草原畜牧业无大的发展空间。

2.3 牛羊饲养规模化、商品化程度低

马场虽然有草场13.33万hm2, 但饲养规模小, 牛羊饲养周期长, 出栏率、商品率低, 严重制约着畜牧业总体效益的提高, 畜牧业产值仅占马场总产值的3%。

2.4 龙头企业建立初期, 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2009年山丹马场建起年屠宰30万头牛羊屠宰线, 由于刚起步, 对养殖基地和养殖户的带动作用仍未得以充分发挥, 原料短缺的问题仍制约屠宰线的正常运作。

3 发展舍饲规模化养殖的有利条件

3.1 饲草料资源丰富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畜牧业己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马场畜牧业的发展更是具有广阔的前景。马场有耕地2.67万hm2, 可种植一定数量的优质牧草和饲料, 为舍饲养殖提供丰富的饲草料资源, 年产农作物秸秆5 000多万kg, 近50%未能充分利用, 还有数量可观的油渣、酒糟等农副产品, 可为舍饲养殖提供充足的饲料资源。

3.2 劳动力充足

马场以种植业为主, 从业人员达3 000余人, 有近8个月的时间无事可做, 可为发展舍饲养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3.3 完善的兽医卫生防疫体系和较强专业技术力量

马场总场设有农牧研究所、各场有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连队有兽医室、形成了完善的兽医卫生防疫体系, 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熟, 具备推广应用实用技术的人才队伍。

3.4 已建起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

2009年建起年屠宰加工30万头 (只) 牛羊的屠宰线, 龙头企业的建立将带动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充分调动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 对建立现代化集约化的大型养殖场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通过畜产品的精、深加工,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提升畜产品的数量及档次, 实现牧业经济的跨跃式发展。

3.5 生态环境优美, 资源未受到污染

马场地处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 地域面积广, 远离城市和工业区, 资源未受到污染, 为生产安全、绿色、有机的畜产品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畜产品将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4 发展舍饲规模养殖的必要性

4.1 中牧集团提出的“再创”战略目标的需要

山丹马场要实现“再创”目标, 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 认真落实集团提出的“把山丹马场建成绿色、有机畜产品基地”的奋斗目标, 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畜牧业资源, 生产具有特色的绿色、有机畜产品, 实施特色品牌战略, 使马场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实现马场经济跨越式发展。

4.2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山丹马场产业结构中以种植业为主, 产值占总产值70%左右, 是马场的主导产业, 但随着近几年全球气温的变暖, 靠天种地的风险越来越大, 种植业极为脆弱, 几乎每年都将遭受不同的自然灾害, 种植业经济效益提升的空间不大。为此, 总场根据本场实际提出了“以牧为主, 农牧结合, 多种经营”的经营方针, 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畜牧业, 要实现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必须在巩固草原畜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舍饲养殖, 建立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养殖场, 实行规模化经营, 才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4.3 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山丹马场属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 处于黑河水系和石羊河水系源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 生态环境保护好坏将直接影响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生活的安全。虽然近几年马场在生态保护方面争取到了退耕还林、天然草场保护、退耕还草等项目。但仍需处理好生态建设, 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为此大力发展舍饲养殖是解决生态保护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 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同步协调发展。

4.4 实现畜牧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大力发展舍饲养殖, 使牛、羊养殖上达到一定规模, 为屠宰加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龙头的带动又促进了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还可带动饲料加工、草产业、有机肥料、皮革加工、生物制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延长了产业链, 实现产业化发展, 提升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4.5 发展非公有经济的需要

山丹马场从事种植业的人员达3 000多人, 人均有土地3.33 hm2, 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未被利用, 如每户养殖30~40只羊, 可将农作物秸秆得以充分利用, 同时可种几亩饲草料, 通过种草养畜, 不断扩大舍饲养殖规模, 将有机肥用于土地, 改良土地, 提高单产, 实现农牧互补。

5 实施舍饲规模养殖的对策

5.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把畜牧产业化作为山丹马场的优势产业来培植, 畜牧业是山丹马场的传统产业, 为山丹马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年来畜牧业走向低谷, 徘徊不前, 没有大的发展。由于受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畜牧业将仍是马场发展的优势产业。为此, 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 树立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定位思想, 认真落实“以牧为主, 农牧结合, 多种经营”的方针,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真正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山丹马场的优势产业来培植, 实现马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2 大力扶持农作区舍饲养殖

畜牧业要实现发展, 首先要转变生产方式, 由过去传统粗放的原始自然放牧, 转变为标准化、集约化的舍饲饲养, 逐步实现规模化养殖, 为龙头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才能推进产业化发展。因此, 要大力发展农区舍饲养殖,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引导农户从事舍饲养殖或从种植业中分流出来, 实行种草养畜, 使农区舍饲养殖实现规模化养殖, 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又可保护生态环境, 走粮多——畜多——肥多——钱多的良性循环之路, 逐步实现产业调整的目的。

5.3 建立现代规模化养殖基地

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 对“三农”扶持优惠政策, 争取国家对现代化集约化养殖场建设的项目和资金, 利用马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及通过各种融资渠道, 在马场投资兴建标准化养殖基地和大型规模养殖场。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为建场指导原则, 实行“五统一”服务, 即统一良种、统一供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市场销售。“六化”经营管理, 即品种良种化、饲养标准化、饲料配方化、管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同时, 建立饲料厂、有机肥料厂、沼气工程等配套产业设施, 大力发展牧业循环经济, 提高牧业整体效益。

5.4逐步壮大龙头加工企业

“产业发展快, 全靠龙头带”, 在畜牧业产业化战略实施过程中重点突出壮大龙头加工企业, 加强其带动辐射作用。龙头企业一头依靠产业整体优势, 联结国内外市场, 一头依靠优质服务联结原料基地, 从而把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各个环节紧密地衔接起来, 既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 为基地连接市场形成一条纽带, 为承包户和基地进入市场架起一座桥梁, 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基地连承包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龙头加工企业要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实施名牌战略, 生产绿色、有机的畜产品, 提高产品精、深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国内外市场的占有份额, 提高龙头企业的整体效益, 促进产业化发展。

5.5健全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推广实用科技技术

畜牧业转型 篇8

进入“十一五”后, 崇信县委、县政府依托“平凉红牛”品牌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 提出了“川区果菜、全县养牛”的发展目标, 确立了以肉牛为主导的草食畜牧业发展格局, 按照“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服务、农户自主经营”的思路,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转变养殖方式为切入点, 采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政府扶持等多种措施, 把发展规模化养殖、建办龙头企业作为调整畜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积极支持、鼓励群众种草养畜。全县累计新建草畜专业村42个;养畜温棚8709座;建成规模养殖场 (区) 31个, 先后引资兴办了饲料加工、肉牛育肥、屠宰加工等4户龙头企业, 到“十一五”末, 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0.44万头、出栏达到4.46万头, 肉类总产量达到5900吨, 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61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28.1%, 全县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986.61元, 占全县人均纯收入的31.7%。6乡 (镇) 全部发展为万头养牛乡;累计建成草畜专业村54个、规模养殖场 (区) 51个、千头牛村32个, 百头牛社240个, 新培育10头以上养牛大户1710户, 年冻配肉牛1万头以上, 以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产业。崇信县也被列入甘肃省肉牛产业大县, 2011年被评为甘肃省肉牛大县建设先进县。

一、崇信县发展草食畜牧业的主要做法

总结分析近几年来崇信县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和成就,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㈠加强领导, 靠实责任, 严抓目标责任考核2006年, 崇信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 把养殖小区建设作为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来抓, 从养殖结构、养殖场 (区) 建设标准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养殖业的发展做了指导, 进一步明确了以肉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多年来, 为全面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 狠抓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和规模化养殖场区建设, 把加快发展以肉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作为着力点, 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和相关责任人, 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养殖小区建设列为乡 (镇) 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年终严格考核验收, 根据验收结果进行排名。

㈡加强宣传, 示范引导, 提高群众发展草畜产业的积极性以宣传动员为切入点, 通过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发展养殖业对促进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和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级干部和科技人员进村驻户, 帮助农民算账对比, 引导群众解放思想, 转变“养牛为种地、养猪为过年”的旧观念, 树立群众商品意识, 增强发展畜牧养殖业的信心和积极性。

㈢政策配套, 重点扶持, 为养殖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促进草畜产业发展, 崇信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关配套优惠政策。一是制定了《崇信县财政支农惠农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全力支持牛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对新建存栏50头以上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 按存栏肉牛每50头2万元标准补贴;对常年存栏在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每户每年补助1000元;农户、养殖小区和龙头企业每繁育1头牛犊, 给予200元补贴;各冻配点每冻配繁育一头牛犊, 对冻配技术员给予50元补贴;对达到部、省级命名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 一次性奖励30万元。二是龙头企业占地一律为农业用地, 由政府协调土地部门无偿划拨, 给龙头企业“开绿灯”。三是畜牧养殖业用水、用电享受农业用水、用电优惠价, 给养殖户“减负”。四是搞好畜禽养殖示范小区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给养殖户“搭台”。五是金融部门把畜牧养殖业作为扶持重点, 在养殖贷款资金上予以倾斜, 给养殖户“加油”。通过各项扶持政策支持, 使全县以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㈣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 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根据崇信县牛产业发展规划, 突出发展以牛为主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一是狠抓养殖小区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加大了肉牛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二是按照“扩规模、提质量、延链条、增效益”的思路, 坚持扩张规模和提高质量并举, 以千家万户繁育为主题, 以专业繁育大户为骨干, 采取选留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 积极扶持培育养殖专业大户, 扩大了基础母牛群。三是坚持主动介入。不断优化服务, 切实强化指导, 大力扶持养殖企业发展, 协助配合伊顺祥牛业公司开展肉牛养殖技术培训活动, 推广订单养牛模式。

㈤认真抓好疫病防控, 夯实产业安全发展保障坚持“防控结合, 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 落实“政府负总责、业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机制, 扎实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全面推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 做到了责任明确, 严格考核。二是加强经费投入, 保障工作有效有序开展。县财政每年预算动物防疫工作经费10万元, 村级防疫员工资10万元, 人均年报酬1200元以上, 确保工作开展。三是扎实开展春、秋两季基础免疫工作, 确定每月1日~3日为补免日, 对补栏畜禽进行及时补免, 确保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猪蓝耳病、鸡新城疫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四是强化疫病监测。积极开展免疫抗体监测, 根据抗体水平, 针对性地制定免疫计划和实时补免, 确保动物抗体合格率保持在有效水平。五是完善了动物防疫应急预案和应急体系建设, 积极筹措资金, 调购贮备了部分应急物资, 加强了应急演练。

㈥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畜产品质量事关人民的生命安全。在畜产品质量生产的监管上, 着力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检疫, 严把入口关。在抓好产地检疫的同时, 重点抓好屠宰检疫, 对上市的肉品严格按照程序规范检疫, 对检出的病畜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全县设立了7个动物卫生监督分所, 配备了18名工作人员, 同时将79名动物防疫员聘为动物协检员, 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动物卫生监督网络, 保障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规范运行。向两户定点屠宰场派驻动物检疫员开展驻场检疫, 召集全县12户生猪贩户进行了动物屠宰检疫专题培训, 向其发放动物产地检疫告知书12份和产地检疫申报电话卡。二是扎实开展以“瘦肉精”和生鲜乳质量专项整治及兽药市场专项整治等执法活动, 积极配合省市开展“瘦肉精”监测采样工作;对全县奶牛养殖户进行了生鲜乳法律法规培训, 并与其签订了责任书, 建立了牛奶销售台账、养殖档案, 实行定人包抓责任制。三是规范养殖, 加强源头治理。向养殖场 (户) 和兽药饲料经营门店印发《告广大养殖场 (户) 严禁使用“瘦肉精”书》、《兽药饲料经营企业告知书》, 督促养殖场建立了养殖台账、兽药使用记录等养殖档案, 屠宰厂建立了检疫及出入场记录, 与兽药饲料经营户签订了《兽药饲料经营企业承诺书》, 从源头上保障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二、崇信县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工作体会

回顾几年来崇信县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要想做大做强草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㈠准确定位, 科学规划产业是否符合县情和群众意愿是产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 崇信县地处平凉市百万头肉牛基地的核心区域, 饲草料资源丰富, 群众素有养牛的习惯, 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中, 经过充分考察、反复论证把肉牛确定为全县的主导优势畜种, 通过科学规划和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 肉牛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

㈡转变观念, 明确职责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 坚持扶持引导;业务技术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乡镇要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 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㈢顺应市场要求, 创新经营模式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题, 在谋求产业发展的同时, 不断探索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 充分利用养殖废弃物, 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实现了草食畜牧业的“零排放”。

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确保农民增收要建立一条完整的“产、加、销”产业链条, 把群众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真正连接起来, 让养殖户有组织、有计划的进入市场, 从而实现“小农户、大规模、小企业、大群体”的经营格局, 有效降低市场风险。

三、崇信县发展草食畜牧业面临的问题

尽管崇信县在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与新形势下畜牧业发展要求相比, 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㈠投资机制的建立亟待解决在畜牧业发展中, 农民无资金投入, 财政投入能力弱, 各级财政投入畜牧业的发展资金逐年都在增加, 但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形势要求不相适应。

㈡产业化水平低, 市场竞争能力弱近年来, 崇信县畜牧业虽然呈快速发展趋势, 但产业化水平低, 市场竞争能力弱, 畜产品交易主要以活畜禽为主, 产品附加值不高。畜牧业生产加工企业和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少、规模化程度低、经营能力较弱。从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生产看, 全县标准化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 优势品牌尚未形成, 畜产品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

㈢发展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崇信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过程基本还处于示范阶段, 畜禽养殖分散、规模小, 传统畜牧业的比重很大。特别在规模经营上, 相比全省、全国而言, 崇信县落后于其他县市, 直接导致了畜牧业的商品率较低, 阻碍了全县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四、崇信县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建议

㈠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继续深化兽医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动物防疫、检疫机制, 提高防疫、诊断、检测、检验能力和畜产品安全水平。二是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 着力推进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健全村社动物防疫网络。

㈡完善市场营销和信息服务体系,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畜牧业开发和产业化经营, 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组建各级畜牧协会, 扩大和搞活畜产品市场, 增加畜产品外销量, 以销促产, 逐步实现畜牧业生产“合同化”、“订单化”, 解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并完善和扩大畜禽交易市场, 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畜牧业转型 篇9

一、呼伦贝尔牧区畜牧业发 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三牧”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畜产品质量建设,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 一)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 大改变

近年来 , 随着国家惠牧政策的逐步增加,呼伦贝尔市也加强了对牧区的政策、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牧区畜牧业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畜群、畜种结构更趋合理,牲畜良种化率、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2牧业年度,呼伦贝尔市牲畜存栏1830万头只,其中牧业四旗牲畜存栏524.6万头只,包括大畜65万头(牛53万头), 小畜(羊)459.6万只。较最高峰的2005年的604.3万头只下降13.2%, 但畜群结构更趋合理,大畜占畜群比例由2005年的8.8% 上升到2012年的12.4% ; 2012年牧区四旗动力机械达到60万千瓦,较2010年的48万千瓦增长25%,极大地促进了牧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二)牧区的经营模式逐步适应现 代畜牧业的发展

随着畜牧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经营体制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呼伦贝尔牧区相继组建了众多的经济合作组织。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牧区共注册合作组织311个,流转草牧场1142万亩。在经营模式上出现了大户带贫困户、连户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经营模式,生产要素进一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家庭生态牧场方向转移。截至2011年底牧业四旗1000只羊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到741个,500只羊以上的养殖场达到2680个。以合作组织为载体的经营模式正逐渐成为呼伦贝尔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三)主要畜产品产量显著增加

随着畜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畜产品产量也大大增加,这成为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2010年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肉类产量完成7万吨、鲜奶产量完成44万吨,分别比2005年提高17% 和17.6%。2012年全市肉产量为24.8万吨,其中牧业四旗为7.3万吨 ;全市鲜奶产量完成134.4万吨,其中牧业四旗为45万吨。

二、呼伦贝尔畜牧业转型升 级面临的困难

(一)生产经营粗放,组织化程度低

尽管呼伦贝尔各级政府开展了疫病防治、畜种改良、优良牧草选育等工作,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疫病防治普及较好以外,其余技术应用较少,靠天养畜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弱,生产很不稳定, 生产效率低下。专业合作组织尽管数量较多,但规模小,服务功能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甚至有的只在生产经营的某一环节上进行合作,难以实现“产供销、牧工贸”一体化的目标,畜产品销售时,数量众多的小牧户以极小的份额分散进入市场,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交易成本高,交易方式落后,市场谈判力量有限,牧民收入较低,所以很难形成规模养殖,畜牧业转型升级乏力。

(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畜 牧业产业化程度低

畜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工业做坚强的后盾,更需要加工企业龙头的带动。然而呼伦贝尔牧业四旗百万元以上销售收入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共21家, 其中乳品加工企业11家、肉类加工企业10家,基本上都属于小规模、低水平经营,大量的畜禽产品还是以原始鲜活产品外销,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较弱。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未建立起自身的原料基地, 公司 + 基地 + 牧户的运作模式并未形成,也未形成订单生产,企业与牧户通过中间商是纯粹的买卖关系,优质优价和保护价没有得到真正实行,畜产品销售始终处于由市场摆布的局面。

(三)牧区畜产品缺乏知名品牌,优 质不优价

畜产品有了知名品牌,就会产生品牌效益,品牌的无形价值就向畜产品转移,然后通过市场流通使畜产品升值, 使得农民完全有可能在畜产品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增加收入,从而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然而呼伦贝尔牧业四旗,无品牌销售的肉羊占销售总量的六成,其中包括无品牌销售的胴体和分割肉 ;有品牌销售的肉羊仅占销售总量的四成,其中绝大多数为初加工的羊肉卷,企业各自使用并不知名的自有品牌,品牌效应以及畜产品的深加工都还没有深入地开展起来 , 使得呼伦贝尔天然畜牧业的优质产品并不优价。

(四)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 设滞后

牧区地处偏远,缺少城镇依托, 在交通、通信等方面都不如人口较密集的农村。据调查,牧民对牧区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近年来 ,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加大,各级地方政府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在牧业生产方面,永久性棚圈建设、牲畜饲养和草料贮备设施建设、拖拉机、打草机、挤奶机、剪毛机等,畜产品运输、加工、仓储、销售等设施建设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三、加快呼伦贝尔畜牧业转 型升级的措施

(一)创新家庭牧场模式,实现牧 户标准化生产

随着现代化畜牧业的不断推进, 规模养殖的比例不断增加,但大多数牧户由于资金不足、技术有限,已不适应形势的变化,急需找到一种适宜的经营模式供牧户选择,因此要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牧户、合作组织、企业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借助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家庭牧场模式,加快草场流转进程,推行畜牧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在统一的合作组织框架内提高畜种品质,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对接大市场的能力。

(二)做大做强畜牧业龙头企业, 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畜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工业做坚强的后盾,更需要加工企业龙头的带动。采取招商引资和壮大现有企业相结合的办法 , 把现有的龙头企业做强,同时培育支持有发展潜力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促其尽快成为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 另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内外知名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做大做强, 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并且要做响畜产品品牌,提高畜产品价格,现代畜牧业最终要走向品牌化生产,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安全生产,提高畜产品品质、开拓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呼伦贝尔草场资源丰富、无污染的优势,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树立一批在省内外叫得响、有影响的畜产品品牌。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农 村金融体系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需要大量投资,仅靠牧区的财力难以完成,所以,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快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首先要加大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牧区交通、饮水、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于牧民建造暖棚、储草等设施,购置打草机、拖拉机等牧业机械,政府应给予更多的专项补贴。其次,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拓宽其业务范围,引导农业银行加大对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引导新型金融机构快速、健康地发展。创新金融担保机制,探索保单抵押和畜禽圈舍、活体抵押等贷款方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为畜牧业经合组织、养殖场户提供贷款担保。构建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逐步构建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

(四)注重牲畜品种质量的提升, 提高个体生产性能

上一篇:职业提升型下一篇:土建预结算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