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畜牧业发展

2024-07-01

低碳畜牧业发展(精选9篇)

低碳畜牧业发展 篇1

海林农场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西南与宁安市西北的交界处, 地处浅山区、丘陵地带, 全场占地面积1.75万hm2 (其中耕地8733hm2) 。近年来, 海林农场在打造低碳循环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实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减少温室气体、遏制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1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1.1 沼气等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海林农场绿源沼气站始建于2005年4月, 他们敢于打破北方寒地不能建大型沼气站的断言, 自筹资金528万元开工建设, 12月下旬安装调试完毕, 实现供气。日产沼气1200~1600m3。在总结第一沼气站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紧接着又投资426万元, 于2007年建成第二沼气站, 日产沼气1800m3。在运行过程中, 他们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一方面, 用太阳能集热器替代燃煤锅炉给沼气池增温, 保证了冬季正常产气, 并大大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 将工业有机废水转化为沼气稀释液。目前两座沼气站年产沼气100万m3, 除供应1100户居民炊事用气外还进行发电, 年发电300万kW·h, 为甜菊糖甙厂、圣澳合作牛场提供动力用电以及休闲广场的照明用电, 发电的余热回供给沼气池增温, 实现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目前他们正在攻克沼气提纯技术, 不久的将来, 用沼气作为动力的汽车就会在农场内外奔驰。

1.2 太阳能的使用与推广

太阳能被国家列为清洁能源之首, 但太阳能热水器等应用设备价格较贵, 难以在工程上大面积推广。海林农场人认准了太阳能的应用价值, 排除万难攻克这个难关。2007年, 农场农机修造厂自制太阳能热水器成功, 从而加快了太阳能的利用进程。目前农场太阳能主要用于:一是居民生活用水400台套;二是铺设了2400m2太阳能集热器给第三管理区办公室取暖;三是铺设了4000m2太阳能集热器替代燃煤锅炉给第一、第二沼气池增温, 全年可节约燃煤近400t, 节约资金20多万元。

近期, 该农场还将做好太阳能技术的研发工作, 逐步达到低成本、高利用、高回报的目的;开发太阳能取暖和热水利用工程;开发奶牛小区太阳能工程, 让奶牛一年四季饮用温水;同时要建一个制造太阳能设备的工厂, 开发太阳能设备市场, 培养一支过硬的太阳能工程安装队伍, 在垦区和地方推广太阳能的应用。

2 循环经济模式

构造“青贮饲料—奶牛—牛粪—沼气—沼渣—青贮饲料”的回路, 形成以沼气为节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农场以牛粪和工厂污水为原料, 在圣澳合作牛场建起了大型工厂化沼气站———绿源沼气站, 年生产沼气达100万m3, 除供应整个场部地区的城镇生活用气外, 还为牛场、糖甙厂、新海林公园提供电能。沼气站年产出沼渣肥1500t、沼液肥28000t, 可种植667hm2有机青贮饲料和400hm2有机水稻或蔬菜, 青贮饲料可再用来饲喂奶牛, 实现农业、畜牧业、工业和新能源的有机循环。同时靠“循环”实现了工业减排。农场的甜菊糖甙厂, 每天产生60t废水和8t废渣, 是农场一重要污染源。为治理这一污染, 经反复实验, 研究出了解决途径:一是将冷却设备的废水, 冷却净化后再循环使用;二是将浸叶产生的COD浓度较高并具有一定温度 (30~45℃) 的废水, 送往沼气站做稀释液, 既解决了沼气站的加温难题, 又提高了产气量, 实现了废水的再利用。工厂产生的废渣, 通过探索实验也能生产沼气, 目前以废渣为原料的沼气站正在建设中。这样既净化了环境, 减少了牛粪集中堆放发酵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污水;又用沼气取代燃煤做饭, 每立方米沼气相当用1kg标准煤, 减少燃煤排放的CO2和SO2气体, 有益于生态环境和职工群众的身心健康。

3 技术创新模式

3.1 高寒地区大型沼气工程技术的突破

高寒地区要建设大型沼气站有3个难题:一是在东北一年内有半年多的寒冷期, 沼气池内温度低, 要达到发酵温度缺乏成熟技术支持;二是在北方养殖场中建设大型沼气站没有先例;三是建大型沼气站需要大量资金。为了突破技术上的难题, 海林农场先做了一些实验, 在牛舍内地下建小型沼气池, 通过实验生产出了沼气, 效果不错, 然后再建大型沼气站, 在建沼气站后边运行边对尚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革创新, 先后对排液系统、上料系统、保温系统等工艺流程进行了优化和改造, 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同时, 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用太阳能替代燃煤增温, 大大节省生产成本。另一方面, 将工业有机废水转化为沼气池稀释液。利用沼气进行发电, 发电的余热回供给沼气池增温, 实现节能减排、循环利用, 形成了可以在各地复制和推广的高寒地区大型养殖场工厂化沼气站的成熟运行技术与模式。

3.2 自制太阳能设备

海林农场的技术创新精神还充分表现在他们自制太阳能设备上, 利用农场的修造厂自制太阳能设备, 开发出工程用太阳能设备。自制太阳能设备, 大大降低了成本, 一般群众都能接受, 从而加快了太阳能设备在全场的普及与推广。

目前, 海林农场正以发展的眼光, 站在未来黑龙江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前沿, 前瞻规划, 务实创新, 把生态畜牧业生产创新能力提到一个新的阶段, 把海林农场的先导示范使命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低碳畜牧业发展 篇2

发展生态畜牧业保障可持续发展

伴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增强,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注重商品数量,变为越来越重视商品质量.各类无污染、无残留、对人体健康无损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反之越来越受到抵制.从国际贸易看,各国对畜产品的安全性尤为重视,不仅加强了对畜禽病害的检测,而且加强了对畜产品药物残留的检测.畜产品的安全问题已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政府和有部门为保障畜产品安全性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畜禽疫病问题和畜产品药物残留问题仍较为突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饱尝”入世”冲击带来的“卖难”之苦,而且还将影响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健康.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蕴育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国际、国内市场对绿色产品的巨大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的难得遇,全面部署发展生态畜牧业工作,赢得先行优势.

作 者:周伟良  作者单位:江西省畜牧兽医局 刊 名:江西饲料 英文刊名:JIANGXI FEED 年,卷(期):2000 ”“(5) 分类号:F30 关键词: 

低碳畜牧业发展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草地畜牧业,生态补偿,高寒草甸,青藏高原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快速消耗及严重破坏的并存时期。由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加之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青藏高原目前面临的最大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沙化, 进而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此, 如何在科学利用天然高寒草地的同时实现高产优质畜产品、如何兼顾人工草地的生产———生态功能从而真正实现生态保护的同时发展经济社会的目的?这些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和科研人员面临的巨大科学问题和挑战, 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战略需求。由于退化草地的恢复往往能减少土壤有机碳的丧失、提高草地固碳功能, 〔1〕并且家畜生产力的提高往往能在同等产量条件下降低单位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2〕因此草地畜牧业的战略需求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方向一致。本文探讨在三江源区开展低碳型草地畜牧业和碳贸易的可行性, 从而为该地区发展低碳型草地畜牧业经济和拓宽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提供科学支撑和市场机制。

一、低碳型草地畜牧业的概念及其机遇

1.低碳型草地畜牧业的概念

1992年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 《京都协议书》为低碳经济奠定了理论框架, 而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尽管目前还没有 “低碳经济”的科学定义, 但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类似地, 目前也没有人科学定义 “低碳型草地畜牧业”的概念, 但依据草地畜牧业生产过程, 我们可以将 “低碳型草地畜牧业”理解为 “通过科学利用天然草地和恢复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生态系统, 从而提高天然草地生产力水平和固碳能力;通过饲草料基地建设提高饲草料产量和品质, 降低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改善放牧家畜饲养和营养水平, 提高放牧家畜生产性能和降低其甲烷排放;通过加强放牧家畜排泄物管理方式和水平, 降低其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的生产经营模式。因此, “低碳型草地畜牧业”是 “与传统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相比, 在同等或较高畜产品质量前提下, 降低单位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当量 (即单位畜产品CO2当量排放强度) 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 其核心是 “提高生产力水平和质量的同时, 降低能耗、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即以排放强度为指标、而不是以排放总量为指标来实现草地畜牧业低碳的目标”。因此, “低碳型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不是以限制生产水平和规模为目的的生产模式, 而是一种定量化判断如何实现草地畜牧业生产———生态功能 “双赢”的生产模式。

2.低碳型草地畜牧业面临的机遇

(1) 现代草地畜牧业生产的需求。2011年8月国务院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召开了全国牧区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强调,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7号文件精神, 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扶持政策, 创新体制机制, 努力推进牧区发展实现新跨越。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 努力开辟牧民增收和就业新途径, 大力发展公共事业, 不断提高广大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努力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新牧区。因此, 如何发展青藏高原现代草地畜牧业、创新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优化生产模式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纵观国内外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曾经提出过多种发展模式或概念, 如与传统草地畜牧业相比, 相继提出了季节性草地畜牧业、半舍饲草地畜牧业、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绿色或有机草地畜牧业、节粮型草地畜牧业、生态型草地畜牧业等, 应该说这些模式和概念都曾经或者正在指导着我国草地畜牧业生产。然而, 这些生产模式或者从饲草料供需的角度 (如季节性和半舍饲以及节粮型草地畜牧业) 、或者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 (如集约化草地畜牧业) 、或者从畜产品安全的角度 (如绿色或有机草地畜牧业) 提出来的, 或者仅仅是一个概念难以定量化实施 (如生态型草地畜牧业) , 那么, 在青藏高原特别是三江源区现代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到底应该是什么模式?能否以及如何与目前国内外所倡导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 走 “低碳型草地畜牧业”发展之路呢?这些问题是各级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目前必须要回答的科学和实践问题。

(2) 国家减排目标的需求。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 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 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年制定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今后5年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 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2011年11月22日我国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作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明确提出了 “大力提高森林、农田和草地的碳汇能力”和 “加强碳汇交易试点”工作。目前, 国家已经正式启动7个省市 (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深圳等) 碳交易试点工作, 主要是为了鼓励试点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 探索建立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 为全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目前试点的7个省市均是经济较发达、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省市, 均以能源减排为主。然而, 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部分完成不了减排任务的企业对减排配额的需求, 加上工业减排的成本要大大高于通过森林、草地和农田的增汇成本, 因此, 这些企业就必然会到西部生态省份特别是三江源区固碳潜力较大的地区购买部分减排配额, 最终必然会逐渐形成国内碳汇商品化和碳贸易市场, 通过东部和经济发达省市购买西部生态大省生态建设过程中所多固定的碳汇, 实现引进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 从而为发展 “低碳型草地畜牧业”提供市场机遇。

二、低碳型草地畜牧业的可行性

1.技术可行性

青藏高原有各类天然草地14×108ha, 其中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草甸约有7×108ha, 约占青藏高原天然草地面积的50%左右, 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6.2%;高寒草甸区地上生物量平均碳密度是我国草地类型中最高的, 达到130gC/m2;青海和四川草地的地上和地下总平均碳密度为409~600gC/m2 (地下/地上比约为7.0) , 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5.24gC/m2,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3〕同时, 青藏高原土壤中储存了大量的有机碳, 约为全国土壤有机碳量 (按143PgC计算) 的5.17%~23.44%, 〔4〕〔5〕是全球土壤碳库 (约1400PgC) 的0.5%~2.4%, 相当于我国每年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排放CO2量的5~23倍, 〔6〕因此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 对全球碳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放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并改变着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加之鼠虫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使得高寒草地严重退化。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青藏高原约有5×108ha的草地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 约占青藏高原草地总面积的1/3左右, 其中严重退化的次生裸地——— “黑土滩”面积约为703.2×104ha, 约占退化草地面积的16.5%。〔7〕因此, 由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以前固定在土壤的有机碳被大量释放到大气中。同时, 由于以往头数畜牧业以及当地牧民的生活习惯, 导致6~7岁的绵羊和10岁以上的牦牛才出栏上市, 从而增加了放牧的饲养周期、大大降低了饲草料的利用效率。〔8〕这种传统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不仅增加了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降低了放牧家畜个体生产性能, 而且也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和单位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然而, 根据Conant等〔9〕和汪诗平等〔10〕分别对国内外草地固碳潜力及其措施的综述评估发现, 完全可以通过不同退化草地的恢复措施 (如降低放牧率、补播、施肥或围封) 以及人工草地 (特别是多年生豆科牧草人工草地) 建设, 将过去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壤有机碳的损失再重新固定到土壤中。〔11〕〔12〕据估计, 按照我国农业部草地生态建设规划, 到2020年全国将围封15000万ha和恢复3000万ha的天然草地, 届时每年可以多固碳达0.24PgC, 相当于我国2006年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量的16%左右。〔13〕另外, 我们通过2009~2011年对三江源区泽库县唐德和夏拉2个村272户牧民2.3万ha的退化草地固碳潜力的评估发现, 通过降低放牧率、补播、施肥和建立人工草地以及修建暖棚等生态建设和工程措施, 10年间可以实现60多万吨的固碳潜力。〔14〕我们的研究还发现, 在高寒草甸地区, 可以通过将退耕地或撂荒地转变为人工草地 (特别是多年生人工草地) 、〔15〕以及通过禾草和豆科牧草混播方式达到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的。〔16〕由于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目前该地区所实施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常见、成熟的技术措施, 因此, 从技术的角度, 要实现退化草地更大的碳汇能力是可行的。

2.经济可行性

通过在泽库县 “碳贸易”试点项目的前期调查和分析, 目前泽库县为国家级贫困县, 根据基线调查结果计算, 项目牧户2009 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564元, 其中总收入的72%来源于家畜和畜产品的出售, 非牧业增收途径非常有限。但由于草地退化和超载过牧情况, 导致家畜个体增重缓慢, 所出售的活畜价值低, 加上牧民的活畜和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难以获得满意的价格。如果实施该项目后, 从牧民的角度进行经济核算, 相对于现有养殖方式 (2009~2010年基线调查数据) , 参与本项目的牧户直接实施成本主要包括暖棚建设配套费用以及短期育肥饲料成本。根据项目点平均牧户的情况, 如果没有本项目情况下其户均年纯畜牧业收入大约1.1万元, 假定20年间纯收入不变并按12%的贴现率计算 (较高的贴现率代表着牧民回避风险的习惯) , 20年纯畜牧业收入的净现值为8.3万元。采取有关项目措施 (人工草地管理、减畜后实施草畜平衡、短期育肥及冬季出栏等) 以后, 预计20年的畜牧业纯收入的净现值为12万元, 因此额外于基线的纯畜牧业收入的净现值为3.7万元。因此, 该项目除了其生态环境价值外, 还能给牧民带来直接经济价值, 从经济的角度也是可行的。〔17〕而且分析还发现, 虽然采取项目措施能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 但由于其前期一次性投资额度较高, 在没有外部资金来源的情况下, 大部分牧户无法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 因此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3.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可行性

自2005年中央政府正式批准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来, 共投资75亿元, 以生态保护和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项目为主要建设内容, 基本实现了扭转整个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趋势。为了保证和进一步巩固有关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成果, 便于有关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遵照执行,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 年编制了《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必读》等文件汇编。在该汇编中, 全面列出了与该生态保护和建设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 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农业部制定的 “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等。在这些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青海省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如青海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办法、青海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和青海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等, 特别是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该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细则, 如 《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建设养畜配套工程实施细则》 (试行) 、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黑土滩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细则》 (试行) 以及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草原鼠害防治工程实施细则》 (试行) 。 “退牧还草工程”主要包括围栏禁牧、搬迁禁牧、休牧、补播改良、减畜和饲草粮补助等措施, 并制定了具体的管理、验收程序等;明确提出 “建设养畜配套工程”主要包括暖棚、储草棚、人工饲草料基地等三项建设内容, 并就项目实施、管理和验收等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在 “黑土滩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细则”中, 明确规定 “对于原生植被盖度在10%以下的黑土滩退化草地采取全耕翻后建植人工草地的方法进行改良;对于原生植被在10%~30%的黑土滩退化草地, 在不破坏原生植被的情况下, 采取补植优良牧草, 建立半人工草地的方法进行改良”, 并对黑土滩治理效果、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等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和验收等明确了标准和规范;而 “草原鼠害防治工程”主要包括地面鼠、地下鼠防治以及人员培训等三项建设内容, 并对地面鼠防治 (采用生物毒素防治) 和地下鼠防治 (采用弓箭人工捕捉的方法) 的具体方法、药物和设备购置、工程效果检查和验收等做了详细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管理办法以及实施细则等为该碳汇项目的开发奠定了法律和技术规范基础。

三、碳贸易与生态补偿

1.碳标准和交易平台

2011年, 全球碳交易市场达到了103亿吨二氧化碳或1760亿美元的交易规模, 其中交易量的77%是在欧盟交易体系中完成的, 〔18〕而由于土地利用项目的减排额度不允许在欧盟交易体系中进行交易, 因此草地畜牧业减排项目只能在自愿交易市场中交易。2011年全球自愿交易市场达到了7900万吨二氧化碳或5.7亿美元的交易规模, 而中国的自愿交易市场仅仅达到了23万吨的交易量, 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自愿交易市场中有10多个不同的碳标准, 其中国内的三个标准, 包括青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 “三江源标准”、北京环境交易所的 “熊猫标准”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 “中国自愿碳减排标准”, 都允许草原碳汇项目进行注册、交易, 但目前上述三个标准仍未批准相关的碳计量与监测方法学。2011年10月份, 基于青海省泽库县的草地碳汇试点项目而开发的碳计量和监测方法学已经提交给国际上 “核证碳标准 (VCS) ”, 因此相关碳计量和监测方法学应该能够获得国外碳标准的批准, 并且按照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提交有关部门备案审定后, 为草原碳汇项目在国内外的自愿交易市场中进行交易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2.碳交易和生态补偿

近年来,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所实施的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等工程, 有效遏制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 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居住环境条件。然而, 调查中也发现, 由于目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建设资金仍以政府扶持资金为主、结合一些生态建设项目资金, 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生态补偿标准较低, 特别是一些项目建设资金的年限有限 (如退耕还草项目一开始设计的只有8年, 后期又延期8年) , 难以长期维持刚刚恢复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因此, 如果能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碳汇交易体系, 通过将生态恢复过程中多固定的碳汇在 “三江源标准”的平台上, 通过青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有关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从而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拓宽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 最大限度动员社会、企业和个人力量, 促进生态补偿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 从而保证生态补偿资金的可持续性和生态保护工作的长效性。前期在三江源区泽库县的草地碳汇项目的试点工作表明, 如果能顺利开展该碳汇交易试点项目, 届时参加该项目的每户牧民可以从该项目的碳汇交易资金中每年获得3000~4000元的生态补偿费用 (持续10年) , 相当于目前低收入家庭总收入的40%左右, 因此, 可以同时实现生态保护、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和牧民增收的多重目标。由于来自碳市场的生态补偿资金是以绩效奖励的形式支付, 因而对推动低碳型草地畜牧业管理措施的普及有积极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低碳型草地畜牧业”是整个社会 “低碳经济”导向下的新兴产业模式, 目前尚处在概念和试点阶段, 能否健康运行将取决于国内外自愿碳市场交易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与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以前在CDM项目中的主导地位, 目前国外对来源于中国的减排指标的需求越来越少。因此, 中国草原未来碳汇的主要市场应该面对国内市场需求, 目前自愿交易市场碳信用的购买方主要是包括愿意自愿减排、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或创建品牌等为目的的企业。虽然国家已经宣布了各省市 “十二五”期间碳强度减排任务或配额, 但具体减排任务如何分解到各个行业或企业, 以及分解以后各个行业或企业是否能够用自愿减排指标来抵销部分强制减排任务等问题仍在讨论之中。

2.下一步工作建议

尽管青海未列入国家首批碳交易试点工作的7个省市之中, 但本着 “先行先试”的原则, 完全可以以 “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 尽快开展以下工作。

(1) 碳汇交易试点。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 尽快启动泽库县草地碳汇交易试点项目的工作,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 “低碳型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积累经验和数据。

(2) 固碳潜力及其措施研究。在三江源区甚至青海省境内开展森林、草地、农田固碳潜力和措施的基础研究, 为迎接碳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在需求提供优质碳项目储备。

(3) 将强制减排与自愿碳交易市场相结合。结合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减排的目标任务, 同时考虑到当地企业的减排压力和技术局限性, 可以制定一系列政策和金融措施, 鼓励需要减排的企业将减排总配额的一定比例通过自愿碳交易市场购买三江源区生态建设过程中多固定的碳汇而实现该企业的“碳中和”行动, 在实现企业减排目标的同时, 也为自愿碳交易市场的发育和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提供物质基础。

丹麦畜牧业发展介绍 篇4

丹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以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为主。几百年以来,农业一直是丹麦的主要产业,虽然从事农业的人口持续的下降,农业在丹麦的社会里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畜牧业在丹麦农业中占主导地位,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4。丹麦是畜牧业强国,在世界上以其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和高效率著称,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居世界前列(饲养1万头生猪平均仅需3个劳动力),素有“欧洲食厨”之称。畜牧业又以养猪为主,产值占畜牧业的40%。因此,专业化养猪是丹麦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丹麦作为世界猪肉的四大产地之一,占有世界市场17%的份额。丹麦养猪业是世界公认的“高科技产业”,基因生物技术、电脑自动控制系统等在生猪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猪群疾病控制、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等养殖管理技术方面世界领先。

丹麦的畜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养猪业和猪肉生产业

丹麦号称“猪肉王国”,专业化养猪十分发达,历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猪肉输出国之一。丹麦是一个仅536万人口的国家,但猪肉产量次于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巴西等大国,位居世界第七,而出口量世界第一,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最近几年,丹麦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国。1994年,丹麦的猪肉出口突破了77万吨,一举超过荷兰,成为世界猪肉出口第一大国;近几年里,猪肉出口维持在70万吨以上,创汇维持在22到23亿美元的水平,继续在欧盟和在世界上高居首位。丹麦猪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欧盟国家,占64%左右。1/3的猪肉出口到欧盟以外的地方。丹麦的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83%左右,占世界猪肉出口总额的23%。据丹麦统计局统计,丹麦全国养猪场数量逐年减少, 2001年降为14387个。其中,生猪出栏量超过1万头的农场有136个。2001年生猪存栏数为1261万头;生猪屠宰量为2091万头;生产猪肉183.75万吨,其中85%供出口,出口额达288.9亿丹麦克朗(约合34.81亿美元),占丹麦出口总额的7%,占农产品出口的54%。国内市场销售额约为57亿丹麦克朗。主要国际市场为欧盟,占全部出口的62.3%,其中,德国20.3%、英国19.4%、意大利8.8%、法国5.2%, 其它欧 洲 国 家 11.1%。欧 洲 以 外 国 家,日 本 14.9%、俄 罗 斯6.9%、中国及中国香港3.9%、美国3.4%。丹麦是欧盟中能够把猪肉出口到美国、日本的少数国家之一,其成功的秘诀是在各个环节坚持极其严格的兽医卫生标准。出口猪肉主要以冷冻或冷藏的分割肉为主,火腿肉和罐头制品出口也占有一定的份额。为了满足零售市场需求,直接进入零售市场的猪肉,都是剔骨、去皮、低脂肪的分割肉,零售部门不需再加工。

2、养牛业产业

养牛业在丹麦所占比重也相当大。丹麦的专业养牛农户占总数的56%,奶牛业和肉牛业分别约占畜牧业产值的26%和18%。奶牛农场的平规模从1982年的27头增加到1998年的55头。由于欧盟的限产政策从80年代以来,丹麦牛的头数从300万头下降到1998年的198万头,其中奶牛从1982年的100万头减少到不足67万头。同期牛肉的产量有16多万吨,牛奶产量大致为470万吨,人均牛奶占有量高达890公斤。在夏季,养牛业的饲料来源主要是牧草,冬季主要用青贮饲料、块根以及蛋白质饲料丹麦的奶制品出口值比较稳定,基本上维持在13~14亿美元,其中鲜奶的出口值通常有4亿美元左右。牛奶除了用于饮用外,更主要是用于制造奶酪和黄油,也都有大量的出口。

3、家禽产业

近十年来发展快的是养禽业,规模也越来越大。丹麦

每年肉鸡产量约为1亿1200万只。其它禽类产品还包括火鸡、鸭子等,但产量不大。全年禽类总产量为17万吨,三分之二用于出口。每年蛋产量为8800万枚,足以满足国内消费。据报道,规模在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占总数0.8%的,为全国提供了73%的鸡蛋 4养貂产业

养貂业是丹麦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全国约

有3000个 养 貂 农 场,水 貂 产 量 从 1990年223万 只 发 展 到1997年的1200万只,生产貂皮1050万张,貂皮产量占世界的40%左右;价值11亿克朗,90%供出口,但仍然供不应求。此外,丹麦出产的毛皮兽还有灰鼠和蓝狐。位于首都哥本哈根的裘皮中心是世界最大的生皮拍卖交易中心,交易量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交易活动每年6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买主300多家。

丹麦是世界人均消费猪肉最多的国家之一。在丹麦人的主菜序列

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畜牧业 篇5

1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 就是要深刻认识发展条件的新变化

当前, 畜牧业发展已经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型。推进现代畜牧业科学发展, 必须科学分析畜牧业发展新形势, 准确把握发展新变化, 创新发展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1) 新阶段畜牧业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走中国特色畜牧业现代化道路, 就是要立足现阶段“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的客观实际, “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建立保障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畜牧业发展由量的扩张为主向量质并举转变, 由分散养殖为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 由销售鲜活产品为主向集中屠宰销售加工产品为主转变,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 着力增强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2) 新阶段现代畜牧业科学发展的条件更加成熟。

“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 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 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 现代畜牧业科学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国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 适应新阶段现代畜牧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实施了良种补贴、规模养殖场 (小区) 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 实行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 制定了规模养殖用地促进政策, 推进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机制, 完善了重大动物疫病免费防疫、疫病扑杀财政补助、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的风险保障机制, 实施了肉品储备、生产监测等应急和监测制度, 大幅度增加了畜牧业公共投入,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养殖农户的积极性。

(3) 新阶段现代畜牧业科学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

十七大报告提出,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推进现代畜牧业科学发展, 就是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与中国特色畜牧业现代化道路结合起来, 探索一般规律, 把握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促进人民日益增长的畜产品的稳定供应和农民养殖持续增收;就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结合规模化、集约化养殖, 稳步推行畜禽养殖区域管理制度, 遏制养殖环境污染, 促进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和谐,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2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 就是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推进现代畜牧业科学发展, 走中国特色畜牧业现代化道路, 是立足现阶段新形势的新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 发挥优势, 做强产业。

(1) 必须从消费总量日益增长、消费结构日益改善的实际出发, 坚持把保障主要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随着人均收入增长和社会快速发展, 人们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会更大, 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 猪肉等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必然呈需求刚性增长。推进现代畜牧业科学发展, 必须着眼于国内国际发展新形势和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任务, 加快发展, 持续发展, 确保主要畜产品稳定供应。

(2) 必须从散户养殖逐步退出、规模养殖不断增加的实际出发, 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重要手段。十七大报告强调,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也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现代畜牧业科学发展, 就是要把握现代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壮大集约化养殖规模, 提高规模养殖比例。加快培育新型市场主体, 提高养殖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养殖环境综合治理, 最大力度地落实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的措施, 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 必须从动物疫病形势复杂、疫情发生危害巨大的特点出发, 坚持把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作为有力保障。重大动物疫病对畜牧业生产威胁巨大, 同时也影响到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十七大报告站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 保持疫病防控与养殖生产协调发展。现代畜牧业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 重大动物疫病是可防可控的, 重在提前防范, 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综合防控措施, 健全防控体系, 完善应急机制, 确保重大动物疫情的不发生、不流行。

(4) 必须从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出发, 坚持把质量安全作为畜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大报告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到了统筹城乡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这既是适应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提出的重大举措, 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消费安全的基本要求。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努力, 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但是兽药残留超标问题仍然存在, 生产过程中非法使用添加物的情况时有发生。推进现代畜牧业科学发展, 必须把质量安全问题摆在战略性的突出位置, 加大畜牧业标准化推行力度, 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 严格产品质量安全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实现现代畜牧业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3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 就是要扎实推进科学发展的新举措

推进现代畜牧业科学发展, 走中国特色畜牧业现代化道路, 既是当前的紧迫工作, 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打牢基础, 还要增强后劲, 更要着眼长远, 扎扎实实推进事关现代畜牧业长效发展的各项措施。

(1) 要坚持转变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转变养殖方式,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 做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整体发展规划, 实现养殖生产与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要转变经营方式, 大力发展以肉食加工为重点的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畜牧业产业化。要转变流通方式, 采取现代化屠宰、主产区就地加工等方式, 逐步变鲜活产品调运为冷鲜肉及其加工制品调运, 积极发展产销对接、订单配送、连锁超市, 逐步建立符合现代畜产品流通要求的物流体系, 逐步引导居民改变消费鲜活产品的习惯, 推进营养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

(2) 要坚持自主创新, 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支持养殖行业重点实验室、科技工程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培育新品种、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在优势产区扶持建设一批畜禽原种场、良种场、生产场、资源保护场和人工授精品改站, 提高畜禽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规范畜禽养殖操作规程,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控, 推进健康养殖, 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强制免疫措施, 加强疫情监测预报, 完善疫病应急机制, 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加快发展文水县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篇6

1 文水县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以发展养鸡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畜牧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不断壮大专业村、专业户的养殖规模,畜牧业已占据了农业的半壁江山,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家禽饲养量2015万只。禽蛋总产67873吨。文水县畜牧业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1 规模饲养集中化

目前,全县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牧养殖小区存栏10万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小区4个,年出栏40万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小区3个,年出栏百头以上的种猪场2个、肉牛养殖场2个。

1.2 经营模式多元化

集中经营,如大象禽业有限公司,是由个人投资兴办,目前已完成投资2100万元。

1.3 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加强了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县畜牧部门为中心,县、乡、村三级畜禽疫病防治服务网络。二是加强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养鸡、养羊、养牛等专业协会。并以乡镇驻地为重点,规范建设了保贤等一批中小型畜禽产品交易市场。三是加强了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县、乡、村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技术推广网络,对养殖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大户进行技术承包,切实解决了畜牧养殖技术方面的难题。

2 文水县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2.1 抓结构调整,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

在深入考察、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发展壮大养殖小区为切入点,稳定猪、鸡生产,重点抓好牛、羊生产,突出抓好禽业生产”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定位了畜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断优化畜禽品种,形成了家禽、猪、羊养殖全面发展的格局。

2.2 抓规模养殖,加快养殖小区建设

用龙头企业带动小区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解决小区内产品的销售问题,促进小区健康发展。用优质服务推动小区建设,搞好良种服务,确保小区使用优质畜禽良种;搞好技术服务,指导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搞好防疫服务,确保小区安全生产。多种模式加强小区建设,大象禽业有限公司,存栏种鸡分别达到2万余套、年孵化鸡苗300万只,带动周边1000余户从事养鸡业。

2.3 抓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建立了一座设备先进的动物疫病监测化验室,推行动物“健康证”管理,开展动物健康检查,定期进行免疫,保证了全县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加强饲草、饲料体系建设,依托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林草间作、秸秆青贮,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养鸡、养羊、养猪等各类养殖协会,组织规模养殖户定期召开座谈会,互通信息,协调解决产、加、销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农业信息网,定期发布信息,帮助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文水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产业化水平低

主要表现为畜牧业工业化、工厂化、规模化水平低。特别是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3.2 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

在农村,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畜禽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畜禽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都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4 文水县畜牧业发展的新思路

4.1 创新养殖模式,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推进规模化生产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饲养环境、提高养殖质量、促进环保畜牧业和清洁化生产的基础。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突出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环境清洁、质量安全、效益明显的发展目标。

4.2 加快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

一是抓好养殖业基地建设,以加快小区建设和发展规模饲养场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的原则,创立无公害品牌,形成区域性养殖优势,实现畜牧业发展规模化。二是抓好良种工程建设,从优良品种培育、改良管理入手,使良种化覆盖到全县所有养殖户。三是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做到产、加、销一体化,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4.3 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强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低碳畜牧业发展 篇7

健全工作机构, 营造发展氛围

麦积区委、区政府每年将畜禽标准化养殖纳入全区50项重点项目工作, 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全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创建工作。一方面成立畜牧专家组, 专门负责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加大畜禽养殖培训力度, 深入宣传优惠政策,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标准化养殖场创建的积极性, 营造了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优化产业布局, 夯实产业基础

按照“提升标准化养殖档次, 壮大草食畜养殖规模, 鼓励发展特种养殖”的发展思路,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生产布局, 有力地促进了优势资源向养殖小区和龙头企业集中。近几年, 以三新阳片区为主, 建成了以猪鸡养殖为重点的标准化养殖小区 (场) 56个, 在中东路建成了以肉牛养殖为重点的标准化养殖区 (场) 15个, 在中滩镇建成了陇东南最大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场1个, 在颖川河流域建成了集养殖、休闲、垂钓为一体的特色渔业基地, 壮大了产业规模, 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

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资金扶持

制定了《麦积区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奖励扶持办法》等畜牧养殖的优惠政策, 积极整合衣综、交通、衣业等项目资金, 采取捆绑运作, 集中投放的形式, 将有限的资金向养殖小区和龙头企业倾斜, 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同时, 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力度, 2013年, 麦积区招商引资4023.1万元, 争取畜牧项目资金2148.99万元, 完成畜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800万元, 区级!!才政兑付奖励扶持资金551万元, 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畜牧业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 创建名优品牌

低碳畜牧业发展 篇8

1 基本思路

紧紧抓住省市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生态畜产品基地“一个机遇”,立足河口土地宽满、人口稀少的区情,抓好林下畜牧养殖和优质牧草种植两个试点,重点突出生猪、肉禽、草畜配套、特色畜禽四大产业,建立动物疫病防控、畜牧投入品监管、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三大体系,实施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科技化助推四项措施,努力实现畜牧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全面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2 工作重点

2.1 抓住“一个机遇”,突出“四大产业”,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现代生态畜牧业基地”建设

紧紧抓住省市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生态畜产品基地大好机遇,顺应形势,迅速制定实施《河口区现代生态畜牧业基地规划》,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标准化肉禽养殖及配套加工基地、草食畜禽种养基地、特色畜禽养殖基地。

(1)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建设:东营力大王农畜产有限公司拟实施改扩建工程,年出栏生猪可达到60 000头。以力大王公司为示范带动,建设生猪产业区,引导建设1~2个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基地,新增生猪出栏10万头。

(2)标准化肉禽养殖基地建设及配套加工:以新户乡、太平乡西北部肉禽产业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综合功能,狠抓肉鸡、肉鸭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新增肉禽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发展肉禽养殖专业户500户。依托河口惠农担保公司和禽类养殖合作社,加快基地建设步伐,打造“基地+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完整产业链。

(3)草食畜禽种养基地建设:人工种草5万亩,处理利用农作物秸秆10万t,充分利用100多万亩天然草地,依托乐陵、阳信大型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在东部土地宽满、草场丰富地区大力发展肉牛、肉羊规模育肥,发展50户肉牛育肥专业户,300户肉羊育肥专业户。

(4)特色养殖基地建设:以太平乡为主,进一步扩大貂、狐、貉等经济动物养殖规模,建立经济动物养殖基地。并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推广野鸭、彩鹑、野猪、灰天鹅、獭兔、肉鸽等多品种养殖。

2.2 抓好“两个试点”,推进黄河三角洲特色农业进程

林下畜牧养殖试点: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畜牧养殖业,快速提升本区畜牧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学习探索林下养殖模式,将林地变为“绿色黄金”基地,重点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

优质牧草种植试点:种草养畜以其特有的转化率和丰富的内涵既有力推动农牧业生产系统结构的调整,又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今年重点实施1万亩草地飞播项目和济军基地牧草种植示范园建设,提高生态保护能力,提高养殖综合效益。

2.3 做好重大项目跟踪落实,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上台阶

一是积极争取重大建设项目,依靠项目建设来支撑和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上新台阶。二是在项目推进上下功夫,把项目工作作为头等大事,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抓紧开工,加快完成。三是加强项目监管,确保项目的建设质量和工程安全水平。

年内重点抓好两个项目建设:东营鹏达畜牧有限责任公司在济军生产基地三团建设年出栏能力5万头的生猪现代化生产基地,北京华田牧业有限公司拟在济军生产基地规划建设1万头弗莱维赫肉牛规模养殖场。

3 保证措施

3.1 抓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支持规模化饲养的要求,支持适度规模和生态养殖模式发展,推行“退村进区,人畜分离”。围绕“四大产业”,加快建立一批优势生产基地,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水平,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由之路。具体工作上,一是认真贯彻省市现代畜牧业规划精神,制定完善河口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具体意见。二是落实好中央和省里稳定生猪生产、振兴奶业等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四是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围绕“三网”绿化工程,大力发展农牧有机结合型畜牧业。五是吸引承接外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向本区畜牧业转移,培育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我区畜牧业产业化。六是强化科技保障。推广实用畜牧科技,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产业技术体系。3.2抓动物疫病防控,切实提高防控工作水平动物疫病防控,关系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一是突出抓好强制免疫。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保证免疫质量。二是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要完善疫情报告网络,充分发挥村级防疫员疫情观察员的作用,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三是强化应急处置。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果断处置疫情。四是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严防外来疫情传入。五是坚持群防群控。加强对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疫能力,营造群防群控的社会氛围。

3.3 抓质量安全监管,努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按照“全程监管、重点监控、及时处置”的原则,采取坚决有力的综合措施,把各项工作推进到新高度。全程监管,就是要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的兽药和饲料生产经营、动物饲养、屠宰加工、流通等环节实施全程监管。重点监控,就是要全面实施畜产品兽药残留、细菌耐药性和饲料质量安全等监控计划,完善监控制度。及时处置,就是要健全完善兽药、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相关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要立即启动预案,做到快速反应、及时行动,果断处置,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把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3.4 抓信息引导和市场服务,促进产销衔接和市场开拓

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完善和强化畜牧信息采集制度,加强对生猪等重要畜产品的市场监测与预警,加强对动物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原防火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分析和研究判断。要加强畜产品宣传,大力开拓市场。组织动员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山东省畜牧博览会、农副产品交易会等,及时掌握市场形势与交易信息,切实解决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阶段性滞销问题,促进畜产品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防止生产大起大落。

3.5 抓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珲春大力发展畜牧业 篇9

近年来, 珲春市近海街道采取多种措施, 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发展。目前, 该街道黄牛存栏2 400余头, 生猪存栏4 000余头, 鸡出栏10余万只, 共有畜牧养殖专业户20余户, 其中黄牛存栏60头以上专业户7家, 生猪存栏100头以上的猪场12家, 肉鸡存栏5 000只以上的养鸡场2家。

珲春市近海街道下辖5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 辖区总面积74平方公里, 是天然牧草资源丰富的城乡接合部。为发挥资源优势, 以畜牧业为“名片”, 打造特色产业, 该街道通过“政策驱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协会促动”四项措施, 为畜牧业发展提速增效铺平道路, 出台一系列鼓励发展规模养殖业的优惠政策, 建设牧业小区在用地、供水、供电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 为缺少启动资金的畜牧养殖业户提供支持;定期选派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指导规模养殖小区建设, 强化良种繁育、畜禽防疫、饲料兽药供应等服务, 提高科学养殖和管理水平;通过与龙头企业对接, 大力扶持黄牛、生猪、肉鸡规模场户, 形成带动效应, 促进畜牧产业发展向规模化转变;积极推进畜牧合作组织发展, 引导其完善经营理念与管理机制。目前, 该街道已成立各类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家, 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吉

上一篇:智慧城市建设的再认识下一篇:分析旅游民俗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