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市畜牧业发展对策

2024-10-21

喀什市畜牧业发展对策(精选10篇)

喀什市畜牧业发展对策 篇1

畜牧业是喀什地区的基础性产业, 2010年牲畜年末存栏达到807万头, 与2005年相比, 增长7.6%, 年平均增长1.48%;畜牧业总收入达到77亿元, 比2005年增加37.1亿元;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 相比其他产业, 畜牧业机械重视程度不够, 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未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今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发布了 (2011) 72号文件《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指出“围绕传统畜牧业改造提升和现代畜牧业开拓创新, 突出推广普及饲草料种植、收获、加工、贮运和草场改良等机械化技术, 加快应用畜禽水产养殖业饲养新机械、畜禽水产品采集加工成套机械装备, 稳步推进牲畜机械化转场, 力争十年内我区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的目标”, 如何结合喀什地区畜牧业实际, 有效推进畜牧业机械化发展, 已成为喀什地区农机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畜牧业机械基本现状

畜牧业是喀什地区四大产业之一, 据五月初不完全统计, 牧草收割机210台, 牧草打捆机80台, 青贮饲料收获机38台, 饲料粉碎机7689台;挤奶机20台, 渔业拥有增氧机1475台, 投饵机1017台, 清淤机3台, 防疫机械321台。

总体特点为:

1) 牧草加工机械的引进和推广应用较快, 草料和其他机械的发展推广和应用缓慢。如疏勒县巴仁乡4村4组养牛专业户, 从事养牛5年之久, 年内出栏180多头牛, 有1台呼图壁东泉机械厂生产的铡草机, 年加工青贮250吨、饲料300多吨。但高效铡草机、饲料粉碎机等急需畜牧业专用机械缺乏。

2) 家禽和水产养殖业的机械化率和推广应用较高。如泽普县佰佳肉业目前已建立三条现代化生产线:牛屠宰线 (产能7万头/年) 、羊屠宰线 (产能30万只/年) 、鸡屠宰线 (产能1500万只/年) 。目前, 鸡屠宰生产线正在使用 (生产线技术路线:孵化—养鸡—加工—包装—销售) , 牛羊屠宰生产线没有货源, 未能投入使用。另外, 企业正在安装每年生产12万吨饲料的饲料加工生产线。还有养鸡能力800万只的养鸡基地, 从孵化到屠宰需要65天, 一般一套圈可养鸡1.5万只鸡。目前该企业拥有供暖设备10套、调温设备15台、通风设备30多台、供水设备30多台、清粪设备60多台等先进设备, 从事养殖工人10多户 (均为夫妻户) 。该企业已形成集种鸡饲养、孵化、饲料加工、牛羊育肥养殖、有机肥生产、羽毛加工等一体的现代化肉业产业基地, 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实现生产能力达1500~2500万只鸡。不但要满足国内市场消费, 而且要开拓周边国家市场。目前, 该企业还需要光照设备、消毒设备 (农用喷雾器、气泵等) 、环境调控设备等。

3) 全区渔业养殖机械化发展基础扎实, 渔业养殖户基本都具备增氧机、投饵机等设备, 但由于水位下降等因素, 每年鱼类养殖规模有下降趋势。如疏附县沙依巴格乡养鱼池拥有增氧机3台、投饵机5台, 基本满足生产需要。

二、畜牧 (渔) 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

1) 牛羊仍以家庭养殖为主, 其中养殖专业户大多实行放牧饲养, 粗放型经营;家庭小规模养殖户 (一般为20~40只) 仅仅满足自家食用需要, 没有形成规模化和商品化, 对先进畜牧机械的引进和推广兴趣不高。

2) 牧区牲畜转场困难。如叶城县乌夏巴什镇, 全镇人口达2万, 其中养殖达到100~500只以上的牲畜养殖专业户390户;500只以上养殖专业户8户;1000只以上养殖专业户1户。该县有耕地8万亩、草场3.7万亩、苜蓿0.6万亩、牲畜11万头 (只) , 年内转场牲畜达5万只以上。转场主要采用汽车等运输工具, 牧区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 牧道常年失修、毁坏, 转场机械缺乏, 加大了饲养成本, 为牲畜转场带来了风险。

3) 畜牧机械化补贴项目范围狭窄。目前, 全区农牧机械中实现补贴的项目不足, 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基本的需求。现有补贴项目中缺乏适合本地发展的低、中、高端畜牧机械。龙头企业所需机械得不到补贴, 小规模养殖户先进机械没有需求。

4) 对畜牧业机械化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在调研中发现, 个别地方农机主管部门只侧重于耕种、收获等机械化发展, 倾向于拖拉机等动力机械的补贴宣传, 忽视了畜牧业和渔业机械化发展, 存在“管理不到位、宣传不到位、服务不到位”等现象, 导致牲畜、渔产养殖户要购买所需的机械没有门路, 享受不到财政补贴等问题。目前, 大部分地方都出现了“主管部门不管、养殖散户不理、龙头企业不知”的尴尬局面。

三、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提高政府部门对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认识, 把发展畜牧业机械化作为解决农民增收, 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加快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提高政策宣传、技术指导和信息沟通交流力度, 坚决杜绝职责缺位现象。

2) 依托龙头企业, 鼓励、支持龙头+养殖大户发展畜牧机械。牢固树立畜牧业大发展必须走畜牧业机械化, 必须依靠龙头企业拉动发展的理念,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型企业, 积极发展畜牧养殖加工业, 带动畜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发展。依托农机购机补贴资金, 积极引导养殖、种植大户对先进畜牧机械的应用, 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推动畜牧业机械的迅速发展。

3) 建立畜牧业机械化作业示范区。采用引进技术、引进资金、示范推广、政策扶持等手段。一是建立牧区草原改良和建设机械化示范区;二是建立优质牧草种植、收割、打捆、秸秆收获、青贮加工技术为重点的半牧区畜牧业机械化示范区;三是加大对牲畜转场机械如运水车、药浴机的补贴力度, 修建转场牧道。各县结合自己牧业发展以点带面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倾斜, 特别要对龙头、育肥、繁殖、家禽、水产企业和大户加大政策的宣传和技术服务、引导、培育。

4) 建立畜牧业机械化转场的补贴机制, 增加畜牧 (渔) 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一是对专用于机械化转场的运输车辆实行农机购置补贴;其次, 实行各地财政补贴资金进行累加补贴, 以提高牧民购买拖拉机及挂车、农用运输车等转场机械的积极性;三是实行机械化转场的车辆按转运牲畜数量进行运费补贴, 促进县乡运输车辆积极参与牲畜机械化转场, 并可有效降低牧民负担。同时, 各地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农民增加鸡牛羊的养殖, 畜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养殖户的沟通交流, 将牲畜养殖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上级主管部门。建议自治区农机局经常深入调研, 并增加和拓宽低、中、高端畜牧机械补贴目录。

5) 取消户籍限制, 扩大补贴对象范围。我区从事家禽、水产、生猪畜牧业养殖户80%为内地人口, 尤其是龙头企业, 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目前补贴政策的实施侧重于本地户籍, 致使很多上规模的养殖户得不到财政补贴。建议将在当地从事畜牧业三年以上的户籍不在本地的龙头+农户、养殖大户纳入补贴对象。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篇2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94-01

畜牧业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增产增收、活跃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简述

我国畜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在管理模式、技术水平、发展思路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我国畜牧业发展偏缓。首先,由于政府投资规模和扶持力度的限制,养殖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完备,导致我国畜牧业发展目前集约化程度依然不足;第二,我国有关畜牧业的法规还很不健全,对畜牧业生产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监督手段,而且执法成本过高,但违法成本过低。导致目前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养殖者受利益驱动,通过钻法律的“空子”,或者不顾人民群众安危提供有安全隐患的畜牧产品;第三,我国畜牧业发展缺乏适应中国国情的成熟模式,尤其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的条件下,缺乏探索适合本地畜牧业发展的意识。因此,充分结合现状,总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成为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首要任务。

2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首先,从立法角度来看,国家要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监督力度,从严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养殖个人和组织,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并以此为导向,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畜牧业逐渐走向正规;第二,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通过国家层面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各地畜牧业相关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资金支持。尤其是那些以“低耗高效,生态环保”为理念的现代化养殖企业,各地一定要加大扶持力度;第三,各地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形成有地域特色的畜牧业发展道路。如在广大牧区,畜牧业发展可以充分结合当地原料比较充足而且供给成本低的特点,形成以小型规模化农户家庭经营为微观经营主体,以“小型规模化农户+现代畜牧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观经营主体;以”∑n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为宏观经营主体,实现产业链一体化运作。构建微观、中观、宏观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形成整个产业链有分有合的组织化,真正意义上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链条。

3 小结

喀什市畜牧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3

1 畜牧业生产情况及地位

1.1 喀什市畜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与邻近兄弟县畜牧业以生产为主不同, 喀什市畜牧业以流通、消费为主, 活畜、家禽和畜产品流动量极大, 市场活跃, 发生输入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几率极高。随着城市规模扩张, 市区人口增多, 市民对肉、奶、蛋等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 而地产畜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2]。

截至2015年底, 喀什市牲畜存栏为50.05万头 (只) , 牲畜育肥出栏97.04万头 (只) , 产肉34 939 t, 产奶19 500 t, 产蛋10 650 t, 产毛795 t, 皮张78万张。年末人均畜牧业收入1 335元。全市养殖畜禽的农户有3.4万余户。其中养殖大户363户 (包括145户牛羊养殖大户、42户奶牛养殖大户、91户家禽养殖大户、75户生猪养殖大户, 其他10户) 。已建成1 000 m2以上的养殖圈舍61座 (深喀农业养殖园区内39座, 其他分布在各乡) 。规模养殖场共有38个, 其中示范场1个、家庭养殖场3个;各类养殖合作社96个, 入社社员876人, 辐射带动农户人数4.7万余人。

1.2 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保障广大居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畜牧业生产极大丰富了人民的“肉篮子”, 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十二五期间, 喀什地区肉、奶、禽蛋产量由35.4万、21.0万、6.7万t分别提高到43.00万、33.50万、10.34万t。肉、蛋、奶已经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副食, 满足了广大城乡居民对动物产品的需求, 繁荣了市场, 改善了生活。二是占据广大农民总体收入必不可少的部分。畜牧业是广大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畜牧业通过拉长产业链, 一方面可以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提高畜牧业和农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农业内部劳动力的转移, 达到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畜牧业对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 畜牧业已成为喀什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三是实现农业经济绿色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自古以来畜牧业就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畜牧业的农业是不完整的农业, 实践证明畜牧业是建立生态农业的前提和基础。农牧结合, 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生态循环。以养殖业为主体, 与种植业紧密结合, 一方面种植业的产品如玉米、小麦、棉副产品和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提供了饲料来源;另一方面养殖业产生的粪尿为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源, 改善土壤结构,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粮食等种植物的产量, 实现了种、养殖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提升喀什地区文化品味必不可少的部分。畜牧业作为喀什地区农业的一大主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而围绕畜牧业生产为核心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俗, 在一定程度上是组成喀什地区文化底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疆少数民族餐饮文化中的烤羊肉闻名全国, 运动中的叼羊比赛被巴楚县成功申报并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制约喀什市畜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1 地产畜产品市场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主要依靠外地调入供应市场

随着大喀什建设不断深入, 城市规模扩张和人口增加, 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但大部分乡、镇面临城镇化, 农村养殖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发展养殖业所需的棚圈建设用地及饲草料用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近郊的乡 (镇) 以往建成的养殖小区大部分已拆迁或正面临拆迁。地产畜产品的市场供给能力日趋不足, 导致辖区地产牛、羊肉价格仍居高不下, 外地调入的活畜及冷冻畜产品占据了喀什市牛、羊肉食品市场份额的70%。

2.2 规模养殖所占的份额极少

畜牧业生产仍以农户家庭分散养殖为主, 规模养殖所占的比例较低, 仅占存栏量的5.4%, 且管理方式粗放, 养殖效益不明显。千家万户的散养难以适应当前市场化发展需要。

2.3 养殖业发展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实施安居工程建设, 农民大部分资金用于建房, 除中央和自治区对少部分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进行项目扶持外, 绝大部分养殖户未享受任何扶持资金。在畜牧业贷款问题上, 存在期限短、手续繁杂, 需要有固定经济收入的人员担保等问题。在上级项目扶持方面, 安排的畜禽养殖扶持项目仅局限于极少数规模养殖户, 绝大部分散养户未享受任何扶持资金。

2.4 畜产品质量监管队伍不健全

没有专门从事畜产品质量监管的单位、监测设施及设备, 无法对畜产品质量进行科学的检测。现有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编制严重不足、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工资待遇低、流失较多、乡镇兽医人员不能做到专职专用。

2.5 基层畜牧业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

随着畜牧业不断发展, 乡镇基层畜牧兽医站编制不足、人员结构老化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工资待遇原因, 基层村级动物防疫员和育种员等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致使基层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加之乡镇站所管理体制改革, 造成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服从乡政府统筹安排, 业务干部在职称评审上受到影响, 无法专心从事专业工作[3,4]。

2.6 涉牧机构带动力不强

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少, 规模不大,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理想。

2.7 屠宰场及交易市场环境差

喀什市辖区的生猪屠宰场、牛羊屠宰场以及皮毛市场环境差, 位置不合理。以上是当前制约喀什市畜牧业发展的问题, 大部分也是全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应结合当前所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尽快予以解决。

3 促进畜牧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在扩大规模上加大力度, 增强畜牧扶贫带动能力

加大畜牧业龙头企业、养殖园区、养殖基地、养殖大户的扶持和建设力度, 依靠企业、园区及基地的作用, 带动贫困户的就业和脱贫增收。按照“养殖园区+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 建立起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让贫困户在6个方面受到益处。一是土地流转受益, 对缺乏劳动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 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得收益。二是产业前端受益, 对参与产业发展缺乏资金的贫困户, 采取政府或业主垫付部分或全部生产母畜、子畜、禽苗款项的方式, 帮助发展产业。三是保护价格受益, 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电商平台与贫困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 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 按保护价收购;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四是利润返还受益, 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乡建设为契机, 落实电商销售贫困户畜产品利润返还措施, 对高于本地市场销售利润的30%返还给贫困户。五是务工就业受益, 畜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季节性用工和长期用工要优先使用贫困户的劳动力。六是股份合作受益, 鼓励扶持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参股到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 获得保底分红增加收入;积极探索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通过实施土地、草地入股到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 增加财产性收入, 实现有固定收入来源。

3.1.1 充分利用近年来建成的养殖基地棚圈。

针对当前规模养殖基地“空棚率”高的问题, 为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养殖棚圈, 积极引导和鼓励援疆资金、金融组织资金、民间资金向畜牧业投放, 通过多元化资金投入及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努力增加牲畜存栏量, 建议取消只对畜牧合作社引进母畜进行补贴的限制, 规定凡农户从疆外引进生产母畜的按一定标准给予补贴, 另外加大自繁适龄母畜的补贴范围, 达到迅速增加存栏母畜基数的目标。

3.1.2 不断增加财政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财政扶持项目, 各县市财政实行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用于扶持养殖基地、小区、大户的培育, 牲畜贩运户流通补贴和农户养殖贷款贴息等。金融部门加大对养殖业的贷款额度, 简化贷款手续, 提高贷款额度和期限。在推进养殖业政策性保险过程中, 为扶持畜牧业发展, 县市财政除承担应由本级财政承担的保费部分外, 全额承担应由养殖户承担的保费部分, 切实降低农户生产经营风险。

3.1.3通过政策进一步向贫困村户倾斜扶持各县市结合地区《关于加快喀什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自己制定出台的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 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施行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每年安排1 000万~2 000万元的资金, 用于贫困乡、贫困村扶持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养殖大户培育、牲畜贩运户流通补贴及农户养殖贷款贴息等。通过政策和资金进一步向贫困乡村和贫困户倾斜扶持推进本地养殖大户的发展。在养殖环节, 以园区、企业、大户和合作社联户开展规模养殖的形式并存, 增加本地牲畜饲养量和畜产品总量, 努力增加本地育肥和屠宰牲畜的数量, 确保畜产品市场供给稳定。

3.1.4 努力推进畜牧业合作社经营。

鼓励支持畜牧业企业、养殖大户、畜牧专业技术人员领办、合办各类畜牧合作社, 并切实发挥合作社在生产资料供应、养殖技术管理、市场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积极为养殖基地形成一定规模的、条件成熟的合作社争取项目资金进行标准化改造。同时对现有的养殖合作社进行摸排, 对那些只持证没有养殖基地的或者为了争取国家项目资金而成立的“空壳合作社”进行整顿处理, 引导养殖合作社切实发挥带动作用, 为社员提供生产物资采购、市场信息、统一产品销售等服务, 把合作社办成企业联系千家万户养殖的纽带。政府每年选出一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成效突出的合作社进行表彰奖励, 提高农民养殖积极性, 努力推动畜牧业发展。

3.1.5 大力扶持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 强化龙头企业的扶贫带动。

用财政和援疆资金进一步加大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力度, 积极鼓励、扶持新建规模化的畜牧养殖企业, 政府将在养殖用地安排、争取上级扶持项目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继续扶持现有的畜牧业龙头企业提高档次、扩大规模, 推进畜牧产业发展发挥带动作用。

积极培育农业产业的市场主体, 确保每个贫困乡引进或建设一个畜牧业龙头企业, 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运行正常、带动能力强的畜牧业合作社和1家电子商务销售平台, 带动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 促进贫困户农产品的顺产顺销;强化市场主体的扶贫责任, 以“市场主体+贫困户”的方式, 通过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同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定向带动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 为贫困户提供产业发展的种源、技术培训和服务, 收购、销售贫困户的畜产品, 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 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建立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机制, 畜牧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牧场在申报产业发展项目时, 必须提供经乡镇、村审定盖章的带动贫困户名单, 作为项目申报的前提条件之一。带动贫困户的方式可以采取无偿提供种畜禽、生产母畜、禽苗及吸纳就业务工、资金支持、订单收购产品等方式。养殖基地或家庭牧场实行“一帮一”方式带动贫困户。项目建设与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同检查、同验收。

3.1.6 探索“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新路子, 开展“投羊还羊”模式或“滚动资金”模式产业扶贫。

利用项目资金或购买生产母羊投放给贫困户, 进行“造血式”扶贫, 投放的生产母羊或者滚动资金2年后, 按照1∶1的比例回收, 再投放给其他贫困户, 形成“投羊还羊”发展模式。滚动项目资金由所在乡政府和村委会负责回收, 用于不断滚动发展该乡没有获得项目覆盖的贫困户, 直至全乡覆盖, 形成“项目滚动”发展模式。

近年来, 喀什市争取四川海惠小母牛扶贫项目资金400万元, 给全市5个乡6个村580户农户购买3 000只适龄母羊, 市财政拿出500万元, 选定5个贫困村、500个贫困户, 以资助生产母羊购置资金循环使用的方式, 帮助贫困户,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帮扶方式值得全地区推广应用。在全地区贫困乡、贫困村推广喀什市正全面铺开的“四川海惠小母牛扶贫项目运作模式”, 促进农民依靠畜牧养殖脱贫致富。

3.1.7 加强畜牧产业精准扶贫项目规划编制, 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扶持。

各县 (市) 结合当地资源情况、产业优势、发展基础, 围绕培育壮大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 以县为单位制定畜牧业精准扶贫项目规划。畜牧业精准扶贫项目规划编制要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要求, 将产业发展任务落实到乡 (镇) 、村、户。各县 (市) 项目规划要明确实施内容、受益对象、投资计划、进度安排、责任分工等。在按照要求做好已落实项目建设工作的基础上, 继续做好新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积极与自治区畜牧、发改委、财政等部门联系, 努力争取一些适合本区的畜牧业项目。畜牧业项目资金优先安排项目区内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对项目资金进行分类管理, 尽可能优先考虑贫困村、贫困户以及覆盖这个群体且具有发展带动能力的专业合作社。

3.2 在技术扶贫上加大力度, 提高畜牧产品质量效益

强化科技推广应用。一是加大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不断提高产业扶贫的技术支撑。二是组织实施科技人员技术帮扶行动, 从县 (市) 、乡 (镇) 选派畜牧科技人员, 与主导产业确定为畜牧业的贫困村结对子, 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和帮扶活动, 对贫困村技术指导服务实现全覆盖。县 (市) 畜牧部门要组织各级各类专家到贫困村开展以贫困户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培训, 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对村干部的业务培训, 确保贫困村干部和贫困户培训全覆盖, 每个贫困户掌握1~2项养殖实用技术, 努力提升贫困户致富能力。三是在贫困村大力培育养殖科技示范户, 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良饲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技术推广新机制。

3.2.1 努力增加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继续开展畜牧科技的示范、引进、推广工作。结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 开展高床养羊、颗粒饲料饲喂肉羊、青贮打包等技术的使用, 大力推广畜牧新技术和畜牧新机械的示范、推广、使用工作。一是推广高床养殖技术, 通过召开各个层次的现场观摩活动, 大力宣传高床养殖的好处, 在现有的规模养殖基地推广的基础上, 引导养殖大户和散养户尽早使用该技术。二是全面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机械化配置水平。重点支持适宜本地的挤奶贮奶设备、饲料粉碎机、青贮打包机、饲草料制粒机, 日粮混合机、自动喂料和除粪机等机械, 提高畜牧业机械化装备水平, 养殖大户用大中型饲草加工器械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作物秸秆和饲草料, 对于散养户提倡用2项电的多功能饲草粉碎机进行饲草加工, 大力推广配方全价饲草料饲喂牛羊技术, 由长草短喂转变为颗粒饲喂。三是结合对口援疆工作, 分层次安排畜牧业工作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养殖大户赴区内外先进地区开展学习观摩,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四是结合本地实际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 各县市确定一定数量的科技示范户, 开展畜牧科技示范工作, 确保成效突出。五是在结合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方向方面, 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的申请地区级登记备案管理, 对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养殖小区努力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实施棚圈改造, 新建的小区要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六是重视本地优良绵羊品种的保护。对外地引进的品种进行科学合理安排、管理, 不允许乱杂交。

3.2.2 全面推行“四良一规范”发展模式, 培育标准化规模养殖体系。

结合目前正在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以良种、良料、良舍、良法和规范化防疫为标准, 以现场推进会为抓手, 树立注重优良品种选择、优质饲草料保障、标准化圈舍建设、科学养畜技术以及防疫措施落实的现代畜牧业养殖模式。依据冬暖夏凉、人畜分开、配方饲料饲喂、有专门的消毒设施、通风设施、除粪设施等畜牧业标准化要求, 对现有各类养殖大户的棚圈进行改造。对新发展的养殖基地、小区和大户按照标准化要求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末能够做到所有的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全面完成养殖生产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改造工作。

3.2.3建议地区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规划和布局, 在喀什市周边县发展规模养殖业, 通过发展“订单畜牧业”的方式来缓解本地市场畜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针对大喀什发展建设,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畜产品的需求, 在喀什远郊乡、村发展规模养殖业的基础上, 地区对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伽师县、岳普湖县等邻近县合理规划安排发展规模养殖产业, 满足喀什大市场的需求。加大对农超对接销售体系建设。以各县市大中型超市为落脚点, 鼓励养殖合作社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 由农民合作社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 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促进畜产品直销点建设。目前, 喀什市已基本实现直销点覆盖大的住宅小区的目标, 下一阶段要为喀什市和附近县的养殖基地在市区内设立直销肉、奶、蛋类产品的店铺, 积极为市民提供安全、低价的畜产品。让他们的产品直接销售, 努力降低中间成本, 切实为市民提供低价的、合格的畜产品。畜牧业要针对贫困乡和贫困村的实际情况, 在多元化精准上下功夫, 宜畜则畜、宜禽则禽, 大力扶持各县 (市) 发展特色畜牧业。通过扶持, 因地制宜培育壮大贫困村、贫困户的优势特色畜牧业, 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格局, 构建持续稳定增收的支撑产业。

3.2.4 结合实际发展饲草产业。

各县市适量加大饲草种植面积, 同时积极引导现有的饲草料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工作, 鼓励农民从事饲草加工及饲草饲料交易流通、从外地购买鲜草干草及精饲料等, 解决发展养殖业饲草料不足的问题。在做好青贮、秸杆粉碎、打包工作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颗粒饲料的利用。鼓励养殖基地和合作社新建颗粒饲料厂, 2020年达到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及大户100%实现颗粒饲料饲喂的目标。有条件的乡村要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苜蓿、粮饲兼用玉米2茬种植和复播玉米等饲料饲草作物, 强化在机耕带、林带间进行苜蓿种植。严格按照“政府保数量, 畜牧保技术, 农机保机械”的要求, 积极认真开展秸秆加工工作。养殖小区、养殖园区及养殖大户以窖贮为主;中等户和一般户以打包青贮为主;少畜户以铡短粉碎为主。

3.2.5 促进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保障肉产品市场供应。

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按照国家、自治区活畜储备库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 在已列入国家活畜贮备库项目企业的基础上, 积极协助培育条件成熟的企业争取列入国家活畜储备库建设项目, 扩大本地肉类产品的储备量, 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同时要保障销售牛、羊、猪肉摊位、门面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 设立检疫台账, 确保肉食品正常供应。

3.2.6 强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提升行业服务能力。

各县市分管负责部门加强畜禽产品市场价格监测工作和畜牧业统计工作, 及时发布畜牧业生产、价格、市场等动态, 适时引导畜牧业生产, 做好对养殖企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的服务工作, 最大限度保护他们的利益。坚持信息化助推贫困村脱贫, 加快推进贫困村信息化建设, 建成覆盖贫困村、贫困户的农村信息网络, 每个贫困村至少培养1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的信息员。

3.2.7 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的发展模式,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重点示范和推广畜禽养殖—果蔬生产, 畜禽养殖—沼气生产—果蔬生产和畜禽养殖—粪尿有机加工—果蔬生产等3种结合方式。在粪尿的加工、运输、贮存、施用等关键环节上进行技术研究和创新, 学习外地先进经验, 面对运输车辆和田间粪肥临时贮存池等设施建设给予正常的引导支持。积极推广各类协会、合作社、种养殖企业,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延伸产业链条, 以实现粪污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

3.3 在检验防疫上加大力度, 确保畜牧产业产品安全

3.3.1 高度重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动物防疫员待遇参照社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 国家、自治区补贴不足部分列入财政预算, 解决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工资待遇及五险一金等。建立和完善畜禽疫病可追溯制度, 完善标识佩戴, 规范防疫和监督档案, 增强出栏畜禽及产品的可追溯性, 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严格执行外地调畜报检制度、调入畜隔离观察制度, 努力防止外地输入型重大动物疫情的传入, 及时掌握第一手的疫情动态资料, 继续加大力度开展畜禽检疫、畜产品市场监督管理、奶业、饲料、兽药等行业经营场所管理, 确保广大群众安全消费畜产品, 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3.2 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大力实施产地检疫和定点屠宰检疫, 强化动物和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 严格遵守“六条禁令”, 规范检疫出证行为, 严厉查处逃避、抗拒强制免疫和检疫、贩卖病害动物等的违法行为。工商、食品药品监督、质量监督等相关部门也按照工作职责, 认真地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条例, 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对外地调入畜的监管和畜禽市场的检疫执法监督工作。成立专门的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 加快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加强畜产品检验人员队伍的培育, 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 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违禁添加物行为, 强化源头治理。畜牧部门积极推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 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 强化畜禽养殖档案和投入品使用管理规范, 依法开展对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和安全监测监督, 提升预警预报水平。工商、食品药品监督、质量监督等相关部门也按照工作职责, 认真地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条例, 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制定出台《喀什地区宠物管理办法》, 对宠物销售点、门诊划行规市, 对生活区饲养宠物等事项用具体规定进行管理整顿。

参考文献

[1]于永超.湖北民族地区畜牧特色产业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 2009 (5) :15-17.

[2]杜友敏.我国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9) :125.

[3]何正兴, 顾四二, 张巧云.加快畜牧结构调整, 加速畜牧产业的提升[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1 (1) :70.

喀什市畜牧业发展对策 篇4

湖北省老河口市位于鄂西北汉水中游东岸,版图总面积1032km2。其中草山草坡、林间草场、零星草场3.67万hm2,占全市版图总面积的35.5%。加上全市还有32万t的农作物秸秆。为发展草食畜牧业创造了理想的条件。随着耗粮型畜禽产品价格的上升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草食畜牧业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环保节能、稳定市场供应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为摸清我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资源潜力、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资源、区位、技术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近期我们对老河口市草食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1老河口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

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

(1)养牛业: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日异提高。以生产资料为主的养牛业向以生活资料为主的养牛业方向发展的速度日异加快。2007年,牛存栏9.23万头,出栏4.15万头,牛肉产量5270t。牛奶产量374t。黄牛在牛群结构中比重最大,占75%。主要品种是南阳黄牛、枣北黄牛及其杂交牛。奶牛存栏量也有278头。水牛主要是本地水牛,约占牛群的25%。

(2)养羊业。养羊业是我市农村尤其是丘陵岗地的传统产业。2007年羊存栏8.21万只,出栏6.08万只。山羊占我市羊群中的比例达99%。主要品种是本地山羊、陕南白山羊、马头山羊及其与波尔山羊的杂交羊,南江黄羊也有饲养,但数量较少。绵羊饲养量在我市近几年存栏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现存栏量仅有200余只。

(3)养鹅业。鹅在我市农村有大量散养,年存栏量35万只左右。主要品种是本地鹅。

(4)养兔业。近年来我市养兔业呈快速发展之势,2007年存笼兔4.23万只,出笼3.30万只。兔的主要品种是獭兔、新西兰兔、青紫蓝兔,长毛兔也有养殖,但数量较少。

2老河口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一是草场面积大。全市有草山草坡、林间草场和零星草场3.67万hm2,年产干革41万t,理论载畜量11.23万个牛单位(1个牛单位=1.3头水牛=1头黄牛=10只羊=100只鹅=100只兔);32万t的农作物秸秆可载畜8.77万个牛单位。全市饲草资源理论载畜量可达20万个牛单位。现仅利用10.44万个牛单位。利用率仅52.2%。加上近年来我市实施退耕还林(草)面积的扩大,种革养畜意识的不断加强,饲草资源为我市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二是气候资源优。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平均840mm,无霜期236d。年日照时数1914h,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相对湿度76%,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水热同季。无霜期长,气候条件适合多种牧草种植,也适应各种草食动物养殖。

三是科技水平高。为了提高草食畜牧业的养殖效益,我市通过实施国家级、省级秸秆养牛(羊)项目、开展种草养畜示范、推广高效模式化养殖。我市草食动物养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饲养方式上,从原先的单一放牧。逐步向放牧与舍饲结合转变;在生产方式上,逐步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饲养转变;在饲养方法上,由粗放饲养逐步向精细饲养转变。目前我市引进了爱德现代牛业(中国)有限公司的奶牛胚胎移植技术,计划在我市年移植加拿大高产荷斯坦奶牛胚胎3000枚。全市共有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70户,其中“100头高效养牛模式”3户;有3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49户,其中“1235”高效养羊模式6户。

四是区位优势强。老河口市是鄂豫川陕的交通要通。襄渝铁路、汉丹铁路穿境而过,汉十高速公路、207国道、316国道在境内通过。距武汉、郑州、西安等省级城市400km左右,离襄樊、十堰、南阳等中等城市也仅100km左右。有利于草食畜禽产品的外销。且老河口市是湖北省汉江流域肉牛肉羊产业带的组成县(市)之一,牛、羊肉及皮张质量好。历来受到外地加工企业的青睐。

五是政府重视程度高。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畜牧业尤其是草食畜牧业发展高度重视,年初出台了创建畜牧水产大市的优惠政策。先后就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大了草食畜牧业高新技术和龙头企业的引入力度。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南水北调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重大举措,更有于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3草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草食动物肉产量6063t。占肉类总产量的10.7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更远。二是对草食畜牧业发展的认识程度不高。重猪禽、轻牛羊。尤其是当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对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这一资源节约型产业的潜力和前景认识不够。三是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亟待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公益性服务实行“以钱养事”后。牛羊品种改良等公益性项目无资金投入,造成了品改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尤其是有文化、有技术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此行业。后继人员严重不足。四是无产品深加工企业,草食畜禽不能就地加工增值,也不能为地方财政增加收入。

4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应采取的对策

“十一五”期末我市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目标是:以袁冲、仙人渡、张集、竹林桥、孟楼等饲草资源丰富的乡镇为主。建立肉牛产业带,全市年出栏肉牛10万头以上;以城郊的赞阳、光化等乡镇为主。建立奶业产业带,全市年存栏奶牛1000头。年奶类产量5000t;以袁冲、赵岗等草场面积大、牧草丰富的乡镇为主。建立肉羊产业带,全市年出栏肉羊10万只;以投资1200万元、年加工能力达10万只兔的煜婷兔业有限公司和年生产能力2万只的创宇兔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竹林桥、李楼、赞阳、仙人渡为主的兔业产业带,年出栏肉兔15万只以上;以饲草、水资源丰富的薛集、张集等乡镇为主。年出笼草鹅50万只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在措施上应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抓好秸秆的处理利用,继续抓好秸秆养畜。我市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种类多,质量好,但利用率也仅40%左右。1994年我市开展秸秆养牛(羊)示范县(市)项目建设以来,秸秆养畜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此我市在继续抓好秸秆养畜工作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秸秆养畜示范场(户)建设工作的力度。每个乡镇至少办一个秸秆养畜示范场,通过示范推广。不断提高秸秆的饲用率。另一方面要加大已建秸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修。不断提高秸秆的处理利用率。同时要

进一步加大秸秆“三贮一化”(即青贮、干贮、微贮、氨化)的普及面。逐步使秸秆处理达到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

(2)实施系统工程,培植草地畜牧业发展后劲。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应与种草结合起来。培植草食畜牧业发展后劲。加大投入力度,抓好现有草场的改良。整合农村土地整治和石漠化治理项目。在治理的荒山荒坡荒滩及整修路边、渠边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树立“草当粮种”的新观念。增强农民种草养畜的意识。利用农闲田种草养畜。科学引导对现有草山草坡的保护与利用。防止草场退化。

(3)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提高草食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一是加大秸秆处理、草坡改良、人工草场建设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牧草产量和载畜量。二是抓好“100、500高效养牛模式”、“1235”高效养羊模式及“庭院养兔模式”、“庭院养鹅模式”等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力度,创新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三是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建立到乡到村到户的品种改良体系。在水牛品改上。大力推广水奶牛改良技术,加快水牛生产性能的转变步伐。在黄牛品改上,加大冻精配种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黄牛产肉性能,加大胚胎移植技术的覆盖面积。提高养殖效益。在羊品改上,大力推广波尔山羊的杂交改良技术。提高山羊的单位个体产肉量。三是创新草食畜牧业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快速发展。对已建的爱德牛业、煜婷兔业、创宇兔业等龙头企业。要规范管理,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之路。加快我市草食畜牧业发展步伐。四是抓好枣北黄牛、襄北细毛羊等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促进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五是抓好沼气工程建设和畜粪种菇、龙虾养殖、畜-沼-鱼、畜-沼-菜、畜-沼-果的推广,不断扩大推广面,搞好生态养殖建设。

(4)抓好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要将草食畜牧业的品种改良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纳入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每个乡镇办至少定一名技术推广人员,明确责任目标和劳务报酬,实行绩效挂钩。

(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制定一系列鼓励草食畜牧业发展政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贫、农村“一建三改”、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要向草食畜牧业方向倾斜。加大对草场建设、种草养畜技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律法规,作到依法兴牧。制定一系列鼓励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用地、草场改良、以奖代补等方面加大扶持。在精神、物质上予以鼓励。金融扶农资金要向草食畜牧业方向倾斜,切实解决农户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

(6)强化招商引资,打造草食畜牧业强势。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从招商上引进投入,从项目上争取投入。要争取在外经商的人员回乡投入。发展草食动物。要争取外地客商来我市从事草食畜禽养殖和畜产品加工。要大力引进外地有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的企业来我市建厂(场)。以这些企业为龙头,拉动我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喀什市畜牧业发展对策 篇5

一、传统畜牧业的发展之路

2005年以前, 叶城县农牧民仅把畜牧业作为一项副业来发展, 畜牧业是典型的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其养殖成本高、死亡率高、产出效益低等弊端凸显无疑。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仅增大了饲养成本, 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农牧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当时农牧民的生产效益可从外地游客的一句调侃“一片叶子 (指扇子) 换一只鸽子”中看出, 2005年以后, 该县坚持畜牧业“两大一小一特”战略, 突出“以小换大”, 走“短平快”发展新路, 渐渐理顺了畜牧业发展的思路,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民意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新思路

(一) 提高科学养殖技术含量, 增强整体效益

为切实提高农牧民增产增收效益, 叶城县相关管理部门根据肉牛羊、生猪、奶牛、家禽等不同畜种, 制定了适合区域实际的养殖技术标准, 指导养殖园区、小区、合作社科学饲养, 缩短出栏周期, 提高养殖效益。叶城县依提木孔乡推广颗粒日粮饲喂法, 相比之下, 每天节约饲养成本0.6元, 每天增重0.03千克。

叶城县利用畜牧、扶贫、民宗等项目资金, 积极引进小尾寒羊、多浪羊等肉羊, 与叶城县良种杂交繁育, 发展壮大优质叶城羊种群, 形成品牌, 提高肉羊的繁殖率。萨依巴格乡引进了世界上优质的杜泊、萨福克肉羊, 经过改良实验, 逐步改善了本地羊饲养成本高、产肉率低的现象。县家禽孵化中心增加了土鸡、三黄鸡、白羽鸡、蛋鸡的鸡苗品种;县畜牧局发挥外聘专家、县乡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建立综合服务网点, 进行畜禽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治、饲草料综合加工, 推广性控冻精、同期发情、人工受精等技术, 提高受胎率, 加快畜禽优质品种的繁殖速度, 增加畜牧业整体效益。乡镇 (场区) 统一制作了畜牧兽医服务联系牌, 各包联人员深入养殖场 (户) 宣传畜牧优惠政策, 开展信息服务, 现场进行秸秆青贮、疾病防治等技术指导。针对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编发了畜禽养殖、常见病防治等技术资料, 聘请专家来叶城县开展技术培训, 有效的提高了广大养殖户的科学饲养水平。

(二) 加大政策扶持支持力度, 激发养殖热情

今年以来, 该县县委已召开了3次畜牧工作会议, 专题研究部署山区乡镇 (区) 和平原乡镇 (场区) 发展畜牧业对策, 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助推叶城县畜牧业发展。

按照“规划一批、申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 发改、财政、畜牧、民宗、扶贫、农机、农业、水利等部门加强项目库建设, 主动与上级部门对接, 每年争取2000万元畜牧发展基金, 扶持现代畜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畜牧业发展。其中1380万元用于动物防疫、草原管护;1620万元用于设立畜牧业发展基金, 重点扶持优质品种改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饲草料种植、加工机械设备购置等。此外, 还完善了保险制度, 不断扩大政策性保险范围, 降低畜牧业发展风险。

结合该县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 加大牲畜棚圈改造, 培养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养殖专业村、养殖小区, 引导农牧民“岀户入园”“退园进区”, 实行统一的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和销售服务, 促进分散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

叶城县畜牧局专门组织技术力量, 按照“生产有规程、质量有标准、市场有监测”的原则, 检查产前、产中、产后销售加工等各个环节, 按照“民办、民有、民受益”的原则, 培养畜牧养殖、防疫人才和农村经纪人, 积极引导农户联户经营以及畜禽、草场入股, 解决了畜禽养殖规模小而散的难题。

叶城县把饲草基地建设作为发展壮大畜牧业的根本保证, 平原乡镇每年调整1.3%的耕地、山区乡镇把耕地面积的5%用于饲草料种植, 不断扩大苜蓿、粮饲兼用两茬玉米和复播玉米等饲草料种植面积。恰瓦克镇采取“苜蓿+桃树”的模式, 在6村集中连片300亩桃树下种植饲草, 亩产收入达8000元。

(三) 发挥龙头企业经营带动效能, 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近年来, 叶城县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建体系、促增收, 积极推进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园区建设, 以养殖生猪、肉蛋鸡、肉鸭、牛羊等为重点, 提升畜牧业产业化水平, 实现畜牧养殖标准化、规模化。

叶城县在洛克乡1村投资1.4亿元新建养殖园区, 总体规划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 一期占地7000余亩, 规划规模养殖小区6个 (其中蛋鸡区1个, 肉鸡区一个, 生猪区2个, 肉鸭区2个) , 建设标准化养殖厂房166栋。项目于去年3月开工, 现已建设5个养殖小区124栋厂房, 建筑面积97800平方米, 其中100栋已完工, 80栋已养殖畜禽, 其余厂房在10月底可全部投入使用。一期工程建成后, 可年出栏生猪2万头, 出栏家禽1000万只, 产蛋3000吨, 年销售利润达2500万元以上, 解决400余人就业问题。

叶城县依托园区建设, 通过招商引资, 引进金太阳生物有机肥有限责任公司, 对园区畜禽产出的有机肥进行深加工, 年生产生物有机肥15万吨, 为叶城建设“有机、绿色”的农、林产品基地提供有机肥源。

总之, 叶城县通过近几年坚持“两大一小一特”和“两化一社”的战略, 推动了该县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其发展成效以为大家所公认, 已成为喀什地区耀眼的示范县城。

三、对叶城县畜牧业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叶城县是农业、林业、畜牧大县, 畜牧业是叶城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更是实现农牧民大幅持续增收的出路所在。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实现该县农牧民增收, 特别是促进山区乡镇 (场) 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各乡镇 (场区) 、有关部门尤其是相关部门负责人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把握形势, 切实增强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把畜牧业发展置于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全局中来审视, 找准发展中的问题, 正视差距, 研究措施, 努力推动畜牧业大突破、大发展。

喀什市畜牧业发展对策 篇6

喀什地区林果业面积达40万hm2, 随着林果业面积的增加, 对不同环节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近年来, 在各级政府支持和农机、林业部门的努力下, 加大投资力度,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围绕解决林果业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 积极引进推广林果业植保、修剪、挖穴、开沟施肥、中耕松土、分级、烘干、保鲜贮藏和核桃清洗等机械化技术及设备, 实现农机与林业栽培相结合, 合理配备机具, 提高林果业薄弱环节机械化装备水平, 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生产率, 为解决林果业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截至2012年底, 喀什地区林果业修剪机械达到6 367台, 其中:气动式168台, 机械式6 199台, 完成机械修剪面积19.31万hm2;林果业植保机械达到6 439台, 其中:专用植保机械2 738台, 通用植保机械3 701台, 机械植保作业面积18.17万hm2, 机械化程度89.1%;林果业开沟机达到896台, 完成机械开沟面积9.29万hm2;林果业中耕松土机械达到2 078台, 其中:专用旋耕机1 462台, 万能管理机616台, 完成机械中耕松土面积5.99万hm2;林果业挖穴机械达到67台, 完成机械挖穴面积0.13万hm2;核桃清洗机械保有量达到100台, 完成核桃清洗650 t;红枣播种机1 916台, 机播作业面积1.63万hm2;果品烘干机73台。

二、林果机械分类及主要技术性能

1. 修剪机械

杏子修剪作业分别在2月中旬、5月底、7月下旬和11月下旬进行。掌握作业时间是果树修剪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被修剪果树枝条高度和粗细度, 选用不同型号的修剪机。气动式剪枝机可与12.5 k W以上轮式拖拉机或4.41 k W小型柴油机配套使用, 气泵标定压力达到12 kg/cm2时可以进行作业。机械式高枝剪、粗枝剪和多功能小枝剪均为手动操作。对杏树夏季修剪时, 严格按照旺长枝卡脖子, 过密枝疏枝子, 高枝落头降个子, 外围延长枝甩辫子的技术规范进行修剪。各类修剪机能修剪的高度为3~5 m、修剪直径为2~5 cm, 对应剪树枝条直径大于5 cm的、高度超过5 m的, 人爬到树上用专用锯子锯下来, 但类此的粗枝条并不多。果树被修剪枝条直径约为:生长期时0.3~1 cm、初果期时0.5~1.5 cm、盛果期时0.5~3 cm、衰老期时0.5~5 cm。与12.5 k W以上轮式拖拉机配套使用的气动式修剪机适应于建园式果树修剪作业, 与拖拉机配套使用的修剪机, 在间作果园进行修剪作业, 在一定程度上受小麦、棉花、玉米、瓜果和蔬菜等间作作物影响。机械式高枝剪、粗枝剪和多功能小枝剪等均为手动进行操作, 其中手动式粗枝剪、多功能手动式小枝剪受到树高的限制, 一般不受果树栽培模式的影响。

2. 植保机械

果树植保作业根据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在不同时期, 针对有害生物发生规律进行植保作业。一般3月上旬、4月中旬和11月中下旬进行。作业时间的准确掌握是果树有害生物防治作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有:配套动力为14.7 k W、29.4 k W、36.8 k W的3W-250型、400型、800型通用植保机械, 配套动力为4.04 k W、4.41 k W、4.41 k W的GQL-400型、600型高强力专用植保机械, 配套动力为2.43 k W的担架式或改装型植保机械。间作式林果业植保作业, 机具用长软管主要在机耕道行走进行, 个别的也在间作作物不损伤的情况下, 机具进地进行作业。机械植保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小麦、棉花、玉米、瓜果和蔬菜等果园间作作物影响, 机具在作业过程中对农作物造成一定的药害损失;建园式果园植保作业, 机具随时在机耕道行走或进地进行作业。在生长期内的果树, 对机具扬程的要求为5~6 m;在初果期、盛果期及衰老期内的果树, 对机具扬程的要求为8~12 m。机具作业时动力置于中、高油门, 划分作业区, 以1~3年生枝条为主进行, 喷药顺序从上到下, 从外到内均匀地喷洒在果树上。为了避免操作人员农药中毒, 要向远处喷射农药。根据病虫草害的防治对象, 选用相应的农药配方, 采取正确的施药方法。

3. 开沟追肥机械

果树开沟施肥机械分为犁式开沟机、旋转开沟机、链式开沟机和林果开沟施肥机等4种。犁式开沟机型号有1KL-25型、35型、45型、80型, 与29.4~66.2 k W的轮式拖拉机配套使用, 开沟宽度25~80 cm、开沟深度30~40 cm;KGJ-40型旋转开沟机与47.8 k W以上的轮式拖拉机配套使用, 开沟宽度40 cm、开沟深度40 cm;1K-30型链式开沟机与22 k W以上的轮式拖拉机配套使用, 开沟宽度10~30 cm、开沟深度50~120 cm;1K-40型林果开沟施肥机与35~55 k W的轮式拖拉机配套使用, 开沟深度20~45 cm, 开沟宽度25~40 cm。

4. 中耕松土机械

建园式果树中耕松土施肥作业在3月上旬、5月中旬、7月下旬和9月上旬进行。间作式果园中耕松土作业, 一般与间作作物播种前的犁地作业一并进行。在农作物收获前, 间作式果园不能随时进行中耕松土作业。果树中耕松土作业深度为10~20 cm。对果树进行中耕松土作业的主要目的:一是松土除草;二是增加土壤透气;三是起到保墒增温效果。建园式果园一般用配套动力为25.73~40.44 k W、幅宽为1~1.2 m、旋耕深度为8~12 cm、生产率为0.27~0.47 hm2/h的旋耕机, 或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幅宽0.8 m、生产率为0.2~0.33 hm2/h的施耕机进行中耕松土作业;也可用与18.38~25.73 k W轮式拖拉机配套二、三铧犁进行松土作业。

5. 挖穴机械

植树挖穴作业一般都在春、秋最佳造林时间内进行。即秋季在10月底—11月中旬, 春季在3月上旬—4月上旬进行。挖穴机械在林果业生产中主要用于挖穴植树和挖穴施肥。挖穴机规格按照最大挖穴直径来分, 有400型、500型和600型3种, 分别与29.4 k W、36.76 k W和47.80 k W轮式拖拉机配套作业。机械挖穴植树作业, 挖穴深度为70 cm;机械挖穴施肥作业, 一般挖深60 cm, 每穴可分别放农家肥60 kg、75 kg和100 kg。试验表明, 大田机械挖穴植树作业效果很明显, 机械挖穴施肥作业不太理想。故对进入盛果期的果树果园, 可选用犁式开沟机、旋耕开沟机、链式开沟机, 在果树行间开通沟施肥。对生长期、初果期果园施基肥时, 在树冠外围垂直投影处用机械挖环状沟或者辐射状沟进行施肥。有机肥施肥深度40~60 cm, 宽度40~50 cm。作业时间为:杏树在7月中旬—8月上旬, 巴旦木在8月底—9月中旬。间作棉花果树施基肥时间可以在棉花收获后进行。用犁式开沟机、旋耕开沟机或链式开沟机, 两行中间开通沟施肥, 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6. 起苗机械化作业

果树苗木, 一般种子播种在出苗培育1年后, 第2年嫁接, 第3年春天进行起苗作业, 苗木规格一年干, 两年根, 根系深度要求30~40 cm, 长度≥20 cm的侧根7条以上。采取机械起苗作业的苗木播种时, 首先应掌握起苗机械的配套动力、工作幅宽、行距、起苗深度、起苗高度和拖拉机轮距等主要技术参数。做到苗木栽培模式与起苗作业机具主要技术参数配备, 为顺利进行起苗作业创造条件。

三、林果机械化作业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

果树机械植保比人工节约成本12元/0.067 hm2, 机械修剪比人工节约成本15元/0.067 hm2, 机械挖穴比人工节约成本5元/穴, 机械中耕松土作业比人工节约成本30元/0.067 hm2。

2. 社会效益

机械植保作业比人工提高生产率2~3倍, 比人工节约农药30%~40%左右;机械修剪作业比人工提高生产率1.5~2倍;机械中耕松土作业比人工提高生产率20倍;机械挖穴作业比人工提高生产率8~10倍;降低作业成本, 提高果品品质和价格, 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 生态效益

加快有害生物防治步伐, 有效抵御各类自然灾害, 确保林木健康生长, 促进国土绿化进程, 美化环境, 净化空气。

四、林果机械存在问题及对策

1. 修剪机

与拖拉机配套使用和自带动力的气动式修剪机, 适应于修剪建园式果园。在间作果园进行修剪作业, 受小麦、棉花、玉米、瓜果和蔬菜等间作作物影响, 发挥不了作用。机械式高枝剪、粗枝剪和多功能小枝剪等均为手动进行操作, 一般不受果树栽培模式的影响, 其中手动式粗枝剪、多功能手动式小枝剪受到树高的限制。不论是与小型轮式拖拉机配套使用的气动修剪机, 还是自带动力的气动修剪机, 都比机械式修剪机在价格和作业成本方面高8~12倍。所以, 在机械式高枝剪、粗枝剪能满足不同品种和不同龄期果树修剪技术要求的情况下, 不需要购进推广气动式修剪和多功能小枝剪, 这样可节约机具购置费、动力燃油费、磨损修理费和人员投入费, 降低果树修剪作业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要准确掌握作业时间, 根据被修剪果树枝条高度和粗细度, 选用不同型号的修剪机。

2. 植保机械

间作林果机械化植保作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小麦、棉花、玉米、瓜果和蔬菜等间作作物影响, 机具在作业过程中对农作物造成一定的压坏损失和农药药害损失。建园式林果植保作业, 机具随时可进地进行。通用植保机械或专用植保机械扬程一般达到10 m左右, 在控制林果树高栽培技术的情况下, 能满足果树植保作业技术要求。通用植保机械可对果树和农作物分别进行植保作业, 错开了作业时间。专用植保机械只限对果树进行植保作业, 不适应农作物植保作业。所以, 推广通用植保机械能满足不同品种果树植保作业技术要求, 可有效发挥机具作用, 节约机具购置费和修理费, 降低成本。机具作业时动力置于中、高油门, 划分作业区, 确定作业开始和结束时间, 在制定的时间内完成植保作业。

3. 开沟追肥机械

犁式开沟机、旋耕开沟机、链式开沟机均没有设计施肥装置, 目前大多采取机械开沟人工施肥。林果开沟施肥机一次可进行连开沟带施肥作业。犁式开沟机生产效率高, 开沟植树或者种树可有效地发挥作用, 但开沟施肥效果不太理想, 不适应间作果树施肥作业;旋耕开沟机开沟深度达不到要求, 开沟宽度也超过了规定宽度, 配套动力大, 开沟施肥成本和埋土成本较高;链式开沟机沟宽和沟深达到要求, 但配套动力专用型要求高, 使用可靠性差, 产品生产技术没有完全成熟;林果开沟施肥机开沟深度和宽度达到要求, 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但对开沟作业土壤要求高, 需要技术改进和完善, 使用可靠性有待提高。在上述4种开沟机中, 林果开沟施肥机一次可完成开沟、施肥作业, 有大面积推广前景。

4. 中耕松土机械

对果树进行中耕松土作业的主要目的, 一是松土除草;二是增加土壤透气作用;三是起到保墒增温效果。间作式果园中耕松土作业, 一般在间作作物播种前的犁地作业一并进行。手扶拖拉机在建园式果园进行中耕松土作业, 比旋耕机及铧式犁作业成本低。所以, 手扶拖拉机能满足建园式果园中耕松土作业技术要求, 不需要购进推广旋耕机和铧式犁。

5. 挖穴机械

试验表明, 挖穴机在大田或连片地块进行挖穴植树作业效果很明显, 能够发挥最佳效益, 生产率高、作业成本低。但挖穴机在间作式和建园式果园进行施肥作业, 机具受果树灌渠、树枝树冠和机耕道的影响, 空转和转移时间多, 造成生产率下降, 增加生产成本, 所以, 挖穴机进行挖穴施肥作业效果不理想。

6. 起苗机械

在苗木播种栽培时, 应考虑起苗机械作业条件。要掌握起苗机械配套动力、工作幅宽、行距、起苗深度、起苗高度和拖拉机轮距等主要技术参数。苗木栽培模式与起苗作业机具主要技术参数要适应。

7. 果品加工机械

农村畜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7

关键词:农村畜牧业,现状,发展,对策

畜牧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畜牧业和当地的经济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笔者根据山西省农村畜牧业的现状, 分析了农村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自身经验, 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1山西省农村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山西省农村畜牧业发展现状。农村养殖惠农政策的实施,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政策、科技支撑服务和扶贫贴息贷款支持等方面扶持政策的实施, 促进了农村规模养殖业发展, 农村经济收入显著增长。农村养殖技术水平、品种改良和动物疫病的防治技术都普遍提高, 各类疫苗的注射率达到95%以上。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也逐渐成立, 各种合作组织在规模养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就目前而言, 农村中养殖小区数量、饲养规模、品种构成和年出栏量等都在增加, 逐渐形成了规模化养殖小区。

(2) 山西省农村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山西省有些农村, 养殖户少, 由于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许多农户难以加入到规模化生产的行列中来, 因此, 难以取得更大的养殖规模。在有些农村群众经济基础差, 自筹难度大, 导致基础设施薄弱, 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才能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为规模化养殖奠定基础。专业协会发展慢, 没有在生产中发挥明显作用,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 加强在市场经济中的锤炼, 才能在生产中切实发挥作用。目前育肥户还都是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统一的生产和销售格局。科技推广力度不够, 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小, 成熟的技术没有得到推广, 产品难以形成特色, 缺乏市场。

2山西省农村畜牧业发展对策

(1)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经济结构和布局。推动畜牧业内部结构的大调整和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大转变, 抓好畜禽短期育肥出栏销售, 真正实现四季均衡出栏, 促进牲畜内部结构的四季不间断调整。进一步提高母畜比例, 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调整品种结构, 提高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2) 以产业经营为方向, 努力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围绕肉类、乳业、绒毛及皮革、草业等主导产品产出, 从生产-收购-运输-储藏-保鲜-加工-销售逐步形成产业链条。通过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以及引进资金、先进设备、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法, 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发展活力;要大力开拓销售市场, 发展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营销方式的经营组织, 采取“公司+协会+牧户”等多种形式, 发展“订单畜牧业”;要突出区域优势和产品特色, 依托资源优势, 立足省内外市场, 着眼国外市场, 积极开发特色精深加工[1]。

(3) 促进畜牧业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成以县政府信息网站为依托的畜牧、农业、水务、林业和环保等基础管理信息网络, 实现基础设施数据、畜产品资源和畜产品市场营销的网络化管理, 进而实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广域意义上的数据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 为畜牧业决策提供基本依据。

(4) 以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 切实提高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 (社) 三级服务网络, 着力建设职能明确, 体系完整的机构网络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 突出服务重点, 增强服务水平和质量, 以实际、实用、实效为重点, 强化对畜牧业结构调整、科技培训、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推广、动物疫病防治和饲草料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确保各项服务措施落实到位;以改革为手段,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切实改革服务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 建立配套完善的奖励机制, 充分调动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并从根本上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增强服务体系的具体办事能力。积极探索各种服务方式,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质量, 确保满足畜牧业向现代化迈进的各种服务需求。

(5) 改革牧业投融资机制, 稳步增加牧业投入。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国家投入为导向, 信贷投入为依托, 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体, 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县财政每年对畜牧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各地要酌情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 引导工商企业和外资进入畜牧业开发领域。加大社会诚信和联户、联社、联村担保体系建设, 鼓励农民通过信贷加大对养殖小区建设、牧业机械和水利建设等的投入。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社、信用村和信用乡四级联创活动。

参考文献

基层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8

1.1取得的成效

目前基层畜牧业发展逐步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两者相辅相成,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在一些基层地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快速发展,以江西省鄱阳县为例,鄱阳县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170个,其中万头畜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个。在其他乡镇比如油墩街镇,基层畜牧业逐步走向了标准化。另外,基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连续多年无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发生。这也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使得基层防疫工作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1.2存在问题

1.2.1环境污染严重。在农村地区的散养户,畜禽的粪尿处理不仅没有相应的废物处理系统,更多的是露天排放在路边,尤其是空旷的田野路边,自然风干或直接排放入河流。其实动物的粪便是很好的土地肥料,但是未经处理的排放不仅污染环境,也会造成潜在的病菌散布[1]。另外,原本基层地区的动物防疫经费不足,甚至没有经费的补助,必然影响环境和病菌的防控和防治。

1.2.2养殖人员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基层地区的养殖户基本都是农民,信息获取渠道少,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例如,在疫病防治上大部分人缺乏科学的疫病防治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有些养殖户还对政府的防疫工作抱不合作态度。在一些基层地区,比如鄱阳县参加各种合作组织的养殖户占全部养殖户的5%左右,组织化程度极低。

2基层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2.1科学防控疾病

近年来,大型畜禽疫病的发生让人们必须高度重视其预防,畜牧疫病近几年不仅种类越来越多,且病因复杂化,危害程度也越来越高,导致防治难度加大。畜禽疫病的防治,政府要做好监督指导工作,从生产源头把关,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抽查,根据养殖规模进行报备,做好动物产品检疫、疫情监测、强制免疫等各项工作[2]。另外,最重要的方面是需要养殖户主动配合,参加动物疫情防止的培训,科学养殖。

2.2推进标准化的规模养殖

在基层需要对标准化的养殖下大工夫,因为畜牧标准化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规模标准化的养殖可以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产品的有效供给。规模标准化的养殖也更加环保,动物的排泄物可以供给农村的沼气池,可以将其变废为宝。同时,在信息传递方面,可以运用便捷的现代通讯和科技工具,针对养殖户出现的问题进行远程指导,提供更多的科学指导,达到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促进基层地区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2.3预防畜牧业污染

曾经散户的养殖不存在大面积的污染问题,当时的环保承载力完全可以自主消化天然的粪便污染。但是,随着规模养殖比例的不断增加,带来了排放物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畜牧业污染已成为全社会重要的污染源之一,治理此方面的污染不仅关乎社会环保,也很大程度地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安全。首先是要治理。目前最适合基层的方法就是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包括利用化学物质与粪便中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反应、生物发酵、生物氧化及粪污的日光自然干燥、干膨化处理、综合利用等。其次是减少排放。提高畜禽对饲料的利用率,研制环保型饲料,全面合理地进行营养调控,降低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3]。

参考文献

[1]王蕾.内蒙古畜牧业保险发展的现状与对策[D].株洲: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2]周寅等.国家生态区建设过程中畜牧业的发展对策与思考[J].浙江畜牧兽医,201(56):8-10.

喀什市畜牧业发展对策 篇9

关键词:散栏养殖;标准化养殖;生态化建设;对策;永清县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85-02

生态化畜牧业建设是推进标准化养殖、规范畜产品养殖技术、提高畜产品整体质量的发展方向。随着传统农业农村生产方式的逐步转变,传统畜牧散养模式成本不断加大,特别是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上更显不足。为此,结合永清县畜牧养殖实际,对畜牧养殖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畜牧养殖发展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当前永清县畜牧标准化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永清县畜牧标准化养殖工作进行全面调查,在积极推进标准化养殖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标准化养殖前期投入较大,限制了农户的积极性,特别是从标准化养殖的组织保障、资金投入及质量控制上,对农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相关标准化养殖设备的采购费用,对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费用、畜牧养殖保障体系建设费用等,短期内的经营成本增加较多;二是标准化养殖的畜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由于农户对标准化养殖还缺乏了解,在市场供应上,消费者对于价格的关注上要高于“质量安全”,而标准化养殖带来的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了其市场需求;三是从投资、土地及技术等方面来看,资金短缺是制约标准化养殖发展的关键。无论是硬件投资还是日常管养,对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来说,投入资金不够是导致农户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四是畜牧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够。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措施,合作社建设无法发挥其作用,很多合作社形同虚设,对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及服务难以落实;五是缺乏龙头企业的有力带动,畜产品加工产业链短,对于深加工项目建设显得不足,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难以带动畜牧养殖户的积极性。

2 完善永清县畜牧养殖生态化建设的对策

在推动永清县畜牧养殖生态化建设过程中,从总体思路上要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及“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大畜牧产业化发展为途径,一方面要依据因地制宜、农民自愿的原则,从标准化养殖示范建设上,鼓励农民结合实际来参与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结合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需要,在坚持规模化与标准化相结合的原则下,加大对畜禽良种的培育、畜禽生产技术的规范化及粪污无害化处理,既有利于促进畜牧产业化发展,又能够促进农民增收。

2.1 充分发挥政府在畜牧生态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依托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补贴、奖励扶持、贷款协调、税收减免等措施来鼓励农民加快畜禽标准化养殖工作的发展,特别是在土地流转上,应以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基础,来保障农民从土地流转中收益。重视养殖技术培训工作,积极为农民搭建畜禽养殖技术交流平台,如饲草种植技术的培训、分群饲养技术的培训、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培训等。

2.2 注重畜牧养殖标准化实施体系建设

畜牧养殖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并从规模养殖效应中来带动养殖市场建设;二是加大对标准化畜牧养殖示范区建设,从政府考核和物质奖励上来营造放心畜禽产品的消费环境;三是完善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把质量关,如规范农场与市场的对接,开展产品追溯管理,设置专柜来宣传和引导消费。

2.3 注重畜牧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切实依托政府宣传来推进畜牧专业化合作社建设,如开展养殖技术、防疫技术宣传工作;给合作社提供土地及贷款政策倾斜,从畜产品生产和销售上降低农民风险,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信心;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分级管理,扩大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延长畜产品产业链条,从畜禽养殖、加工、储运、包装、销售等环节进行合理化组织,树立品牌战略思想;加大龙头企业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创建稳定的畜产品供应基地。

3 小结语

新龙县畜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10

新龙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中部, 畜牧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截至到2007年底, 全县共有草地面积995.471万亩 (1亩=667平方米, 下同) , 可利用草地面积约为730万亩, 约占总草地面积的73.33%。可利用草地一年可产约175.2万吨青草, 按标准羊单位计算, 可载畜约96万个羊单位。

新龙县畜种资源以草食畜种为主, 主要有:牦牛、山羊、绵羊、黄牛和马等草食牲畜。2007年, 全县畜牧业总增率22.9%、出栏率23.81%、商品率12.45%。肉类总产量5252.1吨、奶产品7733.2吨、山羊毛产量10.6吨、绵羊毛产量24吨、牦牛毛产量85.1吨、牦牛绒产量22.3吨。畜牧业产值9983.55万元, 占全县大农业产值的62.41%。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饲养管理粗放, 牧区畜群结构不合理

新龙县内牲畜的管理极为粗放, 完全利用天然草场, 实行终年放牧。另外, 成年牲畜、老残畜比例过大, 畜群结构不合理。

2.2品种繁育和推广体系等基础设施总体薄弱, 畜牧良种化程度低

新龙县畜群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本地牲畜多, 良种牲畜少;公畜多, 母畜少;老龄牲畜多, 后备牲畜少。另外, 在选种、配种问题上, 对公畜的选种要求十分严格, 而对母畜无选配标准, 见母就留, 无淘汰措施, 且实行公母混群放牧, 多为自然交配, 近亲交配现象泛滥。

2.3疫病种类繁多, 疫情复杂, 疫病防治困难

新龙县畜牧业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方式沿袭至今。大部分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上仍是游牧或半游牧式的。大牲畜无固定棚圈, 甚至有的生产母畜也没有固定棚圈, 防疫基础薄弱, 疫病种类多, 疫情越来越复杂。幼龄牲畜抵御疫病能力差, 受疫病的影响更为严重, 所以牲畜死亡率很高。

2.4草场退化严重, 造成草地生产率低、载畜量低

近年来由于鼠虫害、局部地区过牧超载以及气候等方面的原因, 草原“三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1.8%。另外, 全县草地鼠虫害面积已扩大至250万亩, 占草地可利用面积的34.25%。

2.5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力量薄弱

全县畜牧兽医队伍文化程度低, 人员老化, 技术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新龙县畜牧业发展的突出的问题。

2.6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 畜牧业发展投入不足

目前, 新龙县仅有一家年收购6000头 (只) 牲畜的加工企业。农牧民与企业之间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3对策及建议

3.1改变原始的养殖模式, 创新发展现代养殖模式

3.1.1在适宜的地区推广“舍饲、半舍饲”的养殖模式, 加强饲养管理, 可帮助牲畜顺利度过严冬寒冷的天气, 同时也能缩短牲畜的生长年限, 提高牲畜的出栏率。

3.1.2秋收时季, 应储存足够多的干牧草, 以备越冬用。冬季有足够的干草, 能打破牲畜“靠天吃饭”的传统规律, 可有效控制牲畜在冬季掉膘的现象, 促进牲畜的生长发育。

3.1.3在放牧的同时, 可适当补充饲料、维生素和矿物元素, 满足牲畜营养需求, 保证牲畜的健康。

3.2建立现代化的品种繁育及推广体系, 切实提高牲畜的生产性能

畜禽良种是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的基础, 优良畜禽品种是现代化畜禽养殖的关键, 建立现代化的品种繁育推广体系是优良畜禽供应的保障。目前, 新龙县良种牲畜占全县牲畜总量的比例相当低, 仅占1.04%, 因此, 发展新龙畜牧业的重中之重是建立和健全品种繁育和推广体系。

3.2.1在县内适宜的地区建立一系列的牦牛养殖基地, 分别设立牦牛原种场、祖代场、一级扩繁场等, 可借鉴九龙牦牛的选育方案。通过这些基地的选育, 可培育出大量的优质种用牲畜。另外, 在各乡镇设立人工授精站点, 负责乡镇牦牛、黄牛、山羊、绵羊等牲畜的采精和人工授精工作, 加大良种牲畜的改良推广面。

3.2.2引进国内外肉用优质种公畜, 对本地的牲畜进行杂交改良, 提高本地牲畜的产肉率和生长速度, 缩短牲畜的生长时间, 进而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同时, 可引进荷斯坦奶牛等奶用种公牛以改良、提高本地牦牛的产量。引进青海半细毛羊、凉山半细毛羊等优质绵羊, 以提高本地绵羊的羊毛质量和产量。

3.3着力抓好草地生态建设, 确保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草地建设是新龙县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迄今为止, 新龙县的草地资源仍以简单的自然再生产为主, 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是靠天养畜的原始生产方式。要把草地建设作为发展新龙畜牧业的基础, 做到以草定畜, 可持续发展。

3.3.1利用现有的“退牧还草”项目, 大力开展草地围栏建设工程, 对自然草场实施围栏、封域、禁牧, 让自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 从而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场植被, 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

3.3.2重视天然草地的建设, 要在开展科学试验的基础上, 有效地改良天然草地, 补种多年生牧草, 增加牧草盖度, 增施肥料, 更新植被, 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

3.3.3建立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 加强草地改良保护、管理和草地施肥、灌溉与排水。加强灭鼠治虫和防除草地有毒有害植物工作, 保证草场质量和牲畜的健康。

3.3.4部分地区可因地制宜采取舍饲、半舍饲的饲养方式, 减少对草场的过度放牧。

3.4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治体系, 全力保证畜牧业安全

采取“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 建立综合性的疫病防治体系, 加强对牲畜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为新龙县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3.4.1坚持作好春秋两季的疫苗接种和驱虫工作, 有计划地对健康畜群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这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3.4.2加大检疫力度, 保证畜产品的正常流通。检疫是切断牲畜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因此, 要对牲畜流通的各个环节做到层层检疫, 环环相扣, 相互制约, 杜绝疾病的传入和发生。

3.4.3如遇到重大疫情时, 应立即报告上级有关部门。同时, 要对病、死牲畜作好无害化处理, 保证牧民的人生安全。

3.5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

基层动物防疫队伍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和“无疫区”建设的基石。发展现代畜牧业, 成败在防疫, 基础在免疫, 关键在队伍。因此要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就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过硬的畜牧兽医队伍。

3.5.1利用兽医体制改革之机, 重新整合现有技术力量, 切实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

3.5.2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技术培训, 分期分批对基层畜牧兽医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 以提高其服务水平。同时, 应加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培训, 提高依法行政执法水平。

3.5.3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乡镇防疫网络, 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服务周到的乡镇防疫员队伍。

3.6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 促进新龙县畜牧产业的发展

发展畜牧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 以基地建设为基础,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积极探索以“公司+农户”为主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牧业的格局。

3.6.1利用新龙县畜种资源和草地资源的优势, 在坚持发展草食牲畜的同时, 加大力度发展肉猪和家禽等良种畜禽, 调整新龙县畜种的整体结构。

3.6.2调整优化畜群内部结构, 采取有力措施, 重点保护适龄基础母畜, 逐步提高适龄生产母畜和后备基础母畜的比例, 最终使幼畜在畜群结构中达到50%, 后备畜和基础母畜达到30%, 公杂畜达到20%的比例。适时淘汰老龄牲畜, 使畜群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上一篇: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下一篇:预算执行与控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