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噶尔

2024-07-02

喀什噶尔(共7篇)

喀什噶尔 篇1

湿地是具有多水(积水或过湿)、独特的土壤(水成土、半水成土)和适水生物活动的独特景观,是自然界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湿地既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具有水分调节、净化功能,同时可以有效预防洪水,在干旱时用于农业生产,在保护环境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改良土壤。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本文以新疆伊犁湿地为对象,在湿地资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湿地脆弱性评价,并对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1 喀什噶尔河流域资源概况

喀什噶尔河流域在新疆的西南,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面,流域面积56367km2。喀什噶尔河流域共有五条河流,分别是克孜河、盖孜河、库山河、恰克马克河和依格孜牙河。

2 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首先应该具有科学的评价目的与原则,选择最为合理的评价方法,在理论上做好准备工作;其次对伊犁河流域湿地进行充分的研究,明确湿地的各项指标,在认真研究湿地的一般性概貌前提下,对湿地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进行全面研究;然后深入湿地开展调查工作,利用各种先进仪器,全面分析各种传统资料,明确湿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中筛选出各种有效信息,结合当前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湿地开展科学评价。还需深入研究伊犁州各个县地的自然情况与经济情况,以及湿地范围内的社会情况与实际情况。

2.1 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分析伊犁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情况,因为只有在认真分析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制订不同因子的脆弱性指标[1]。

2.2 敏感因子重要程度及其阀值的确定

伊犁河湿地生态环境因子有着很大的变差,在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尤其重要的是水质的保护,在生态系统中,土地、植被、水资源分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交叉现象,根据这些领域实际情况,对其重要性进行了分配,水资源系统的权重分数为47,土地资源系统权重分数为15,重植被资源系统权重分数为19,沙漠化状况权重分数达到了19。对于不同因子阀值的确定是在实际调查基础上并参照了相关经验,并结合考虑相关环境质量标准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了处理[2]。

2.3 数据处理及脆弱性指数计算

四个系统15个敏感因子的实际值存在很大的变差,为了有利于计算脆弱性指数,通过分析在调查过程中得到的实际定量数据和在研究基础上得到的模糊定量数据,同时参考阀值的限定,以及各种因子正指标和逆指标等特点,处理这些数据。考虑因子对脆弱性指数的影响,超出阀值上限的,就确定Ii为1,意思是胁迫作用最大;低于阀值下限的,就确定Ii为0,意思是胁迫作用最小;如果数据位于阀限区间,则进行对数插值处理,即Ii(lgmax Ti/min Ti)(ai/min Ti),其中,ai为实际值,Ti为阀值[3]。

对湿地脆弱性指数进行分级,明确标准为:轻度脆弱是EFI<0.1,中度脆弱是0.1≤EFI<0.3,强度脆弱是0.3≤EFI<0.5,极度脆弱是EFI≥0.5。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湿地脆弱性评价

在计算的基础上,得到伊犁湿地脆弱性指数EFI=0.18,这说明流域湿地属于中度脆弱状况,主要是由不同自然状况和人的影响形成的。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伊犁湿地面积越来越小,湿地系统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伊犁河湿地主要位于河流附近,河岸带在陆相和水相不同作用影响下才会逐步形成,土壤发育时间较短,地下水位普遍升高,含水量大,开放性表现较为强烈,邻近的生态系统将物质排放到河流中一定会经过此处,有着明显的边缘性作用。

3.2 影响因素

3.2.1 湿地水质评价

伊犁河自入境到出境,水质综合级别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说明河流水质较好,可以用于各种用水要求。多年监测资料显示,伊宁地区地下水水质优良。

3.2.2 自然因素对湿地生态的影响

a.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的影响。伊犁河是新疆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其流经地区常年降水丰富。伊犁河流域也是天山山地中降水最多的地区,河流湿地与沼泽湿地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全球气候和天山冰川资源出现变化,就会对伊犁河水文要素和河流径流时空分配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湿地的生态状况。

b.荒漠化对湿地生态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伊犁河流域湿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干涸和盐渍化,特别是随着河滩地的沙化及沼泽地的不断干枯,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底栖生物越来越少,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进一步压缩了鸟类与两栖动物的生存空间。在一些农牧业开发区,由于荒漠化与人为因素的影响,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山坡地植被大量减少,出现了较多的水土流失,而且产生了河道的淤积和侵蚀问题,河流湿地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在伊犁河口的大部分区域产生了荒漠化现象,天然河谷林出现退化,河谷湿地原生态丧失。

3.2.3 人为因素对湿地生态的影响

a.农业开垦。在农业开垦的影响下,湿地范围越来越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伊犁河流域有耕地18.29万hm2,2014年耕地上升到29.28万hm2,增加的耕地都来自开发沼泽与河流湿地。伊犁河流域的低产田面积达2.3万~2.7万hm2,大都位于洪积扇边缘和以下地带,地下水埋深浅,土壤中含有较多盐分,不利于天然排水,土壤水分过多,这些土地在过去较长时期内都是湿地。

b.森林的采伐及草地放牧超过限度。由于森林的采伐及草地放牧超过限度,湿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生物量不断减少,湿地的过滤功能受到抑制,野生动物的生物链遭到破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尤其是导致一些湿地植物不能正常生长,湿地植物多样性大幅降低,同时影响到一些生态功能。此外,由于在一些湿地上过度放牧,牧草结构遭到破坏,毒草蔓延,土壤板结,丧失了原有的土地通透性和蓄水性,尤其是大量的杂草导致了大量的病虫害和干旱现象,不利于发挥湿地功能。

c.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由于没有认识到湿地生态需水量的重要性,而排干沼泽地积水,开辟农田。排干沼泽水用于农田生产,虽然面积较小,但对沼泽湿地水道和水源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湿地的水文情况由此得到了改变。

d.城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使水体受到污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尤其是工业化的进程的加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湿地生态环境。伊犁湿地的不同县城和巩留县以下的河段都受到城镇化和工业污染的影响,城镇周围湿地已用来盛放生活废水和废渣。

e.水利工程建设。由于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湿地的自然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进一步冲击了河流水文结构。

f.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由于林区森林被大量砍伐,以及过度的放牧,对当地森林和湿地草场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物群落结构不再丰富,生物数量大大减少,破坏了野生动物栖息地,不利于保护重要珍稀动物。因为在较长时期内破坏了伊犁河流域河谷林,导致其面积不断减少。有数字显示,当地河谷次生林从1949年到现在减少了0.66万hm2,群落结构被不断侵蚀,小叶白蜡等树种得不到有效保护。

4 结语

伊犁河湿地生态系统对伊犁市生态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都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同时,伊犁河谷湿地地处中亚干旱内陆辽阔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湿地存在的意义远大于全国其他地域。目前,伊犁河湿地由于投入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人为干扰和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通过建设湿地公园,采取综合性保护措施,特别是以政策法规来约束,切实保护好伊犁河湿地生态系统安全。

近几年,伊犁提出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但要实现建设的目标,就必须把保护湿地、河流、森林、植被作为首要的工作抓紧抓好,特别是要维护伊犁河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使其有效发挥生态功能。

摘要:湿地有效保持着生态平衡,在保护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践当中应用科学的生态环境评价手段,评价湿地生态环境,有利于有效保护湿地,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简述了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疆,伊犁湿地,资源现状,生态环境评价

《喀什噶尔》后记 篇2

一月前刚到那条山谷时,赶上了下雪,一夜之间全都是白的了。雪停后,新疆的太阳出来了,那些本来还是绿色的树叶猛然间就变成了金黄色。整个山谷都成了金黄色的,那条大河仍然有水在流淌,天山融化的雪水很清澈,它不光映照着金黄色的树叶和银色的雪山,它也映照着我的脸,时隔三年终于完成了《喀什噶尔》的作家—他叫王刚,他的脸。

是不是更加沧桑了?也没有,是不是又老了?也没有,是不是受难了?更没有,其实这三年正好是云游山水内心轻松的三年。可是,为什么在那个冬天,我独自来到花儿沟这个地方,也是在白茫茫的雪野里,却有些悲情呢?“喀什噶尔,风把我带到了赭色的、土黄色的喀什噶尔。那时,我从窗外山下的雪野上看到了风。那时不叫喀什噶尔,我们只是叫它哈什。是天山把我们分开的,乌鲁木齐在北疆,喀什在南疆。“

“你们这些口里人肯定想不到,我从乌鲁木齐到哈(喀)什走了七天。我从乌鲁木齐过乌拉泊,过干沟,从库米什到了库尔勒,然后是拜城,库车,阿克苏,阿图什。你看,我在说出这些地名时,都不需要看地图,它们如同音阶一样从远处传来,回响在我的骨头里。不是大调音阶,是小调音阶,而且是e 小调。”独自在一条充满了白雪的山谷里写作长篇小说真的是很绝望吧,要不为什么回头看那几天首先完成的后记会有这种语气?作家这个职业是自己选择的呀,应该高高兴才对,却在那年的天山山谷里写下这段文字:

“我是被自己放逐的,还没有任何人与我过不去,自己已经绝望得躲到天山的一个角落里,那儿是我的故乡,有我许多童年的因素仍然活着。我在一片河谷里的草滩上恢复了一个老式的农民房,我把房子修理得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建的监狱一样,有木头的门窗,也有铁栅栏。我像犯人一样扶着冰凉的铁栅栏,透过玻璃,看到了南边的雪山。很大的一片地方,除了我以外,几乎没有别人。白天还有些放羊的户家和去镇上买东西的哈萨克人从身边走过,晚上就只能看天上的星星了。

月亮像灯光一样刺眼,星星近得吓人。

“我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写出了《喀什噶尔》(那时才刚动笔写开头),我真的有些娇气,如同那些不成功的思想者一样,软弱,苍白,缺少勇敢,却又在绝望中伤心落泪。不要对我这样的人要求过高,我只是在无法摆脱的寂寞中去寻找自己也从来没有弄清楚的自由。我在衰老中渐渐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都是那么边缘,而且,变得更加脆弱,在不断的回忆中发现,我这种脆弱是与生俱来的,它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就伴随着心灵,越长越大,相信我—我这种人真的很脆弱。”

哟,三年多一晃就过去了,我发现自己其实没有那么脆弱,那么没有人看的长篇小说都写得完,怎么能说脆弱呢?责编周昌义说有不少地方竟然让他流泪了。等到小说出版后,他就要退休了,我们共同在《当代》的生活,就要结束了。

喀什噶尔 篇3

关键词:喀什噶尔维吾尔,经商习俗,变化

喀什噶尔(简称“喀什”)维吾尔人的经商习俗是维吾尔商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商贸文化研究不能忽视的对象。维吾尔族历来是一直重视商业贸易的群体,因此,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有关经商道德、准则和相关的习俗。维吾尔人在此基础上也编著了约定俗成的《经商经》,其主要目的在于规范经商行为、禁止不符合伊斯兰教信仰的买卖、重视店铺卫生等[1]378。可以说,维吾尔人的经商习俗是在伊斯兰教信仰和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成熟起来的。维吾尔族经商习俗虽然有其普遍性,但喀什噶尔维吾尔人的经商习俗也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有其自身与众不同的方面。维吾尔民间的经商习俗中,对商人、经商对象、经商时间、秤等有一系列忌讳和要遵守的准则。

一、禁忌经营“哈拉木”食物

维吾尔商人乃至一般的维吾尔人的这种禁忌源自于伊斯兰教。按照伊斯兰教教义,凡是不可食用的物品被定为“哈拉木”①,决不能买卖。伊斯兰教禁止将收益建立在罪孽基础上的贸易,禁止出售猪肉、酒水、禁食的饮食、佛像、十字架等商品,在从事这些商品的交易中就有表示支持、赞扬这类商品罪孽的倾向,就会将人们导引其中,使人们很容易去干去接近这些非法事物。伊斯兰教禁止买卖、占有这些东西,就是要人们轻视它、远离它。因此,穆罕默德说:“确实,真主禁止出售酒、出售自死物、出售猪肉、出售佛像”。维吾尔人接受伊斯兰教以后,上述宗教禁忌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维吾尔人进行买卖的准则。

在伊斯兰教经商价值观的影响下,维吾尔人把有些难以确定的商品的交易也看成“哈拉木”,如,动物腹内的胎儿、空中的飞鸟、水中的鱼儿、活畜的内脏、未熟的果实等。如果提前买卖这些东西,就不能避免它们遭到天灾、减产或损坏,于是也不能避免买卖双方之间发生争执,故忌之[2]。同时,伊斯兰教反对垄断和囤积。在这方面《古兰经》和《圣训》都有相关规定。如“谁囤积四十天,他便和安拉脱离关系了”,“谁垄断了穆斯林食品,真主使他倾家荡产”,“垄断穆斯林食品达四十天的人,真主及其使者与他无干”等等[3]。因此,通过囤积民众急需的粮食、垄断食品巴扎的方式获得的利润不能看成正当利润,是不洁的。这样完全可以避免饥荒时期囤积粮食、趁火打劫的不法商人。伊斯兰教甚至鼓励商人以更多困难户能承受的价格廉价出售自己的商品,以此接近真主。

二、要使用准确的秤

准确无误地使用尺子或者秤子是维吾尔商人的重要道德标准和信仰。在买卖中短量、随意调秤是非常可恶的事情,也是违反伊斯兰教教义的罪行。通过这种方式挣的钱被看成是不干净的、不吉利的,因此,称量时尽量多给,决不能少于标准。这种禁忌来源于《古兰经》;真主说:“你们当用充足的斗和公平的秤。”[4]446因而,伊斯兰教将在称量过程中营私舞弊行为看成违法占有他人利益,它侵害了伊斯兰教在今世赋予人的权益,使人们不能全权享受真主给予他们的恩惠。所以,有了这种信仰的维吾尔商人对尺子和秤子更为注意,尽量避免错误。

三、说实话,不能欺骗

维吾尔人商业道德的核心是坦诚地经商,不说谎话。不要蒙蔽顾客,不要把黄铜说成黄金,不要把假货当成真货,不要把劣质商品说成高质商品。要用诚实守信的态度说实话,坦率的介绍商品[5]61。虽然我们不能否定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已有的成熟的经商准则的存在,但是伊斯兰教经商价值观对维吾尔商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商人的豪爽就是要善待每一位顾客,优质服务使顾客满意,而不应暴利销售,损害顾客利益,不能欺骗、欺诈顾客,不能以不正当手段竞争,不能短斤少两,不能发谎誓。就是说,把5元的东西说成按8元进的货是说谎行为,是不诚实的行为。

坦诚经商还表现在不能隐藏商品的瑕疵方面,就是说生意人不仅不隐瞒商品的缺点,更不能有造假行为。商品经营者在商品贸易中应当诚实无欺,要说明其商品的优劣,不能隐瞒瑕疵,不能给奶中兑水;也不能将用油脂、骨类制成的奶油说成是纯奶油;更不能给蜂蜜中加入蒸馏水再以蜂蜜出售等等。这一切都是欺诈行为,为伊斯兰教严令禁止[3]。同时,生意人还要提防一般发誓和有针对性的诅咒。按照伊斯兰教经商理念,真主不原谅以发假誓来隐藏其商品瑕疵的人。须知,欺骗不仅在商品经营中是非法的,而且在生产中同样是非法的。另外,维吾尔商人的经商准则还规定,不经营来路不明的物品。见到货物之后才谈交易,还没有看货物之前谈价钱等于赌博,因此不能做这种生意。伊斯兰禁止销赃、买赃。不允许穆斯林销售或购买明知是抢劫的、偷窃的或未经主人许可私自拿出来的赃物,否则就是帮助抢劫、支持偷盗。穆圣说:“明知是偷盗赃物而去买卖它的人,确实已参与了偷窃的罪行,蒙受了偷盗的耻辱。”所以,明知是偷窃来的赃物,就不要买它、卖它。

四、坚持契约守信,反对失信毁约

伊斯兰教一贯主张,在一切商业活动中和一切经济关系中,应当建立一种契约关系,以此来维护各种商业行为。要求买卖成交时,秉公订约,一经立约,不允许毁约。穆罕默德说:“不忠于信托的人,没有伊玛尼又信仰,不实践约言的人没有教门”,“假信士的特征有三:说话时则撒谎,结约时则失信,受托时则不忠”。维吾尔商人当中普遍存在着(言而有信)的观点,就是说一言为定,不能违背自己说的话。已经说好了要买,就必须买,不能后退,同样说好了要卖,就必须卖。虽然维吾尔族具有订立契约、使证人按手印的历史传统,但在平时口头协议同样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说好了就不能违约,要说到做到。

维吾尔商人在合伙经商中同样强调遵守诺言,反对失信毁约。做生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合作,出力、出资都可以。合伙双方要有明细的账,不能背信弃义,背叛合伙人,也不能贪污合伙人的收益。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两人合伙不能说只是他们两个人,因为安拉说过,两个人合伙,我就是第三个。就是说,双方要彼此诚实守信,不要隐瞒利润,不要把亏损退给另一个人,不要以为对方不知道,只是对方不知道,但是安拉是万能的,他什么都看着。所以,有伊斯兰信仰的人彼此合作,他们要一言为定,坚持忠诚和诚实的合作精神。

五、买卖中的一些禁忌

人们通常认为店铺是幸福所在之地。因此,喜欢将店铺内外打扫得非常干净,尤其注意门槛的清洁,据说门槛不洁,财富就不会进入店内。维吾尔人非常重视开张生意,卖主一般不会太吝啬,顾客也不会过多地讨价。另外,卖主非常忌讳开张欠账,认为开张欠账,整天都欠帐或赚不到利润。商人在做生意时忌讳从钱箱里取钱借给别人,或用里面的钱,不在集市上点钱,回家以后全家或主要人物聚在一起清点钱数,然后将零钱发给他们。卖完牲畜之后,要留下一点畜毛,也不会将绑牲畜的缀绳送给买主,否则以为家中牲畜的福分也会随之而走[2]。另外,维吾尔人的商业规则中,在两个人正在进行交易的时候第三方决不能插手。如果,某人要卖物品,卖家和买家正在讨价还价,这时第三方来干预交易,对卖家说“你卖便宜了,他给5块钱,我给你6块钱”。或者反过来讲,对买家说“你给的价高了,他不愿意5块钱卖,我给你4块钱卖”。这两种情况都不允许的,如果第三方确实做这笔生意,两个人放弃之后方可谈生意[5]65。

六、传统经商习俗的当今趋势

1. 在大笔买卖中的定金开始普遍。

在传统的维吾尔经商习俗中,一般的买卖都以口头方式成交,坚持“言而有信”的观点,就是说一言为定,不能违背自己说的话。已经说好了要买,就必须买,不能后退,同样说好了要卖,就必须卖。这种口头协议同样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说好了就不能违约,要说到做到。只有在土地或房屋等大型有形资产的买卖中才订立契约,找伊玛目、毛拉和有威望的几个邻居来作证,然后带到村里或乡里的哈孜那儿,哈孜在其上面印自己的章,就算这笔买卖已经被公证了。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的维吾尔商人在贸易活动中更倾向于订立合同,交一定的定金作为合同的有效性。拿到定金之后,物主不得向别人出售自己的货物,交定金的人也不得违约。如果交定金的人违约,物主可以不还定金。如果拿定金的人把货物卖给别人,那么他要还定金两倍的钱[5]66。比如,现在房屋、小轿车、农机等金额较大的买卖中,交定金已经成为一种程序。

2. 经营“哈拉木”食物的边界已被打破。

按照传统的伊斯兰教经商准则,收益建立在罪孽基础上的贸易都被看成是不正当的。伊斯兰教禁止出售猪肉、酒水、禁食的饮食、佛像、十字架等商品,若有人从事这些商品的交易,就有表示支持、赞扬这类商品罪孽的倾向。而且,所有来源于买卖这些非法之物所获得的收益都是非法所得,都是不洁净的。但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在维吾尔人当中也出现了不符合原本伊斯兰教规定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喀什噶尔乡村维吾尔人现在出售自死的动物,甚至自死的驴也能卖钱。这主要是汉族同胞在乡村收集类似的肉类所出现的新现象。第二,喀什噶尔有些维吾尔商人开始从事烟酒生意。不仅是城市有维吾尔人卖酒卖烟,而且乡下也有。第三,维吾尔商人可以买卖未熟果园。按照传统经商原则,果园里的水果熟了才可以出售。但是,随着市场意识的强化,维吾尔水果商早在果树还未开花就开始做生意,购买整个果园的水果或者其中的某一种。

3. 餐饮行业出现了先开单收钱,后提供饭菜的现象。

在我国80年代之后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喀什噶尔维吾尔人的餐饮业开始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饭馆、饭店的数量剧增,而且装饰、装修方面也有了更高的层次。据课题组2012年至2014年期间的调查,喀什噶尔较为有名气的维吾尔饭馆有骑士饭店、金皇宫、新皇宫、王宫、宫殿、双喜、木卡姆、心醉、银谷、银元宝、苏丹等规模较大的饭店。在这里,人们不仅享受维吾尔传统的美味佳肴,还能感受到维吾尔传统房屋装饰等民俗文化,真可谓一举两得。由于规模较大、客流量较多等原因,这些饭店在管理方面有了一些改革。如,客人来了先问喝什么茶,有些茶水是免费提供的,有些是要收费的。服务员给客人倒茶,送来本店的菜谱。然后,专门负责记录订单的服务员来问要什么。顾客预订饭菜的同时,服务员计算好饭菜价格并收取其所有费用。传统的顾客“先吃后买单”的经营模式完全被改变。

4. 熏烟店铺的行为消失。

在传统的经商理念里,维吾尔商人甚至普通农民要赶巴扎都注意很多细节。比如:巴扎日早晨,经商的人忌讳成年外人进入自家房屋,俗以为假若他们不洁,一天的生意都不好。严格忌讳借出或者借入东西,这样做同样会影响整天的生意。出门要先右脚跨门槛,要念真主的名字。农民要卖牲畜,之前要点火熏烟以求卖得称心,据说用牛皮消给将卖的牲畜点火熏烟,那个牲畜就会成为抢手货,顾客象牛皮消一样紧缠不休。店主早晨捡起路上的杂草,掺一些桧柏木屑和蜂巢点火熏烟整个店铺,以此希望顾客像黄蜂聚集蜂巢一样前赴后继地光临自己的店。还有把蜂巢和骆驼蓬挂在店里,也有同样的愿望。然而如今,上述商业习俗几乎不存在了。在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喀什噶尔的维吾尔商人几乎都说以前有过那些做法,由于伊斯兰教信仰中没有这种习俗,现在他们都不做了,只把店铺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可以啦。

在喀什噶尔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系列独特的商贸习俗如集市贸易、行商和坐商、交易方式、赶集习俗等反映了当地维吾尔人传统的经商价值观等广泛的内容。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内外贸易的发展,喀什噶尔商贸传统习俗也随之发生变迁。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商业习俗与新兴的现代习俗、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彼此相互渗透融合,展现出多元商业民俗文化并存的格局。市场经济的活跃、不同民族的经商模式、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以及有些地方政策都促进了喀什噶尔维吾尔人商业理念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耐·鲁克楚尼、库·维力.古代维吾尔工艺经(维吾尔文)[M].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1988.

[2]安尼瓦尔·赛买提.维吾尔民间禁忌研究[D].新疆大学,2001.

[3]王正伟.伊斯兰经济制度论纲[D].中央民族大学,2003.

[4]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喀什噶尔的采冰人 篇4

“撒郎道克”

提起“撒郎道克”,恐怕到过喀什,了解新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类似于内地 “刨冰”的冷饮。可它又有着比刨冰更加醇厚酸爽、沁人心脾的味道,因为它不但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

“撒郎道克”在维吾尔语里字面意思是“傻瓜喝的刨冰”。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名字?我曾因此请教一位维吾尔族长者,他说撒郎道克的做法在很久以前只是在刨冰里加了酸奶,很多人喝了后身体会不适,后来有人无意中在里面加了糖,发现又酸又甜非常好喝,可有人嘲笑这种在冰碴里加了酸奶又加糖的人是撒郎(傻子)。但最终,人们还是普遍接受了这种又酸又甜的口味,更有人将糖熬制成了糖稀,加入蜂蜜,再配上酸奶与冰碴,就成了现在我们喝的“撒郎道克”。

夏天,当你来到街头巷尾售卖“撒郎道克”的摊位,长条櫈上坐满了乘凉喝冷饮的男女老少。如果你也点一碗撒郎道克,一边看着录像带听人聊天,一边享受和观察这个冷饮摊:抬头可以看到红色的帐篷,可以感觉到桌案上巨大冰块散发出来的寒气,可以看到摊主随意摆放在周边的无花果树和各类盛开的花以及被吸引来嗡嗡飞舞的蜜蜂。你可以把摊主制作“撒郎道克”的过程当做杂技一样欣赏:摊主手拿冰凿,“咔嚓咔嚓”的在大冰块上为你凿一碗冰碴,先用清水冲洗碎冰碴,再舀几勺酸奶,加一些糖稀蜂蜜,顺势将碗里的冰碴糖稀酸奶混合物向空中抛出,然后又很精准的接落至碗中,你能听到冰碴撞击瓷碗的“嚓嚓”声,这样来回几次,就可以品尝美味的撒郎道克了。你在这里能够听到很多奇闻逸事,听到邻里们拉家常,感受一种天然淳朴的乡里生活与朴素的休闲文化。

生活的智慧

位于喀什市阿瓦提乡的上牙狼水库,是当地居民世代饮用和浇灌田地的生命之源。每年入冬的“三九、四九”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节,此时的上牙狼水库冰面最厚能冻到80厘米左右,生活在上牙狼水库周边的采冰人会在此时带上采冰工具到上牙狼水库采冰、运冰、储冰。分布在这里的不同规模的采冰户大概有五六家,储藏规模最大的要数琼巴依(大老板)吐洪江了,吐洪江今年56岁,172 厘米的个头,90多公斤的体重,显得他墩胖结实,喀什周边所有卖马绥伊拉(冰激凌)和道克其(冷饮)的商贩都知道吐洪江的名字。

2015年12月31日,我们如约来到上牙狼水库拍摄这些采冰人。此时的喀什噶尔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却挡不住上牙狼水库冰面上采冰人热火朝天的劳作。我随手拍了张全景,呵!还真有点“大会战”的感觉。我们走到冰面上,听到的是采冰人自己研制的柴油切割机切割冰面的“沙沙”声与采冰人合力勾冰时的吆喝声,以及远处传来的装载机与拖拉机的轰鸣声;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冰面和采冰人,还有冰面上开动着的各类机器。漫天飞舞的白雪飘落在采冰人的身上、帽子上,然后被体温所消融,汇聚成冉冉升起的热气,凝结在他们的胡子上、头发上形成冰珠。太阳则躲在云层中凝结成了一个白点,水库边大柳树上的乌鸦与麻雀也被这火热的场面所感染,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

吐洪江看到我们后,骑着摩托车从不远处赶来,热情地和我们握手。同行的摄影师叶金从背包里取出前几天给他们拍的照片,他举着照片乐呵呵地说:“哈哈哈,怎么把我拍这么黑啊。”听吐洪江介绍说,每年到了采冰的季节,一家人就该计划如何又快又省力地将上牙狼水库的冰搬进自己家的两个大冰窖里,他家的冰窖是本地最大的,一个冰窖长8米、宽5米、深6米、从冰窖底到地面可以码冰块9层,地面以上加高还可以码3层,总共12层。他们自己家的劳动力自然不够用,还需要从村里雇30个劳动力,6辆拖拉机和1台装载机,预计要用10天左右的时间才能把冰窖装满。如今,人力成本很高,这样一次储冰活动,大概需要花费吐洪江十几万元,这在并不富裕的农村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而夏天他将这些冰块批发给喀什大街小巷的冷饮商贩,收入也只能达到15万元左右。

采冰,可是个技术活。2015年以前,上牙狼水库采冰还是先用大斧子将冰面砍成大块,然后再用木棒撬,最后好几个人用大铁钩把冰从水里勾上来,再想办法装上拖拉机运走。而如今,切冰的装备可谓五花八门,有用电瓶做动力的冰面切割机,有用柴油机做动力的切割机,也有用汽油机做动力的切割机,当然还有个别人仍然在沿用斧头砍冰的办法。吐洪江家用的是柴油机动力切割机,动力足,切割效率也高。他们先在冰面上用钢钎画出整齐的长方形,然后用切割机沿着印子切割,再用钩子将冰从水里捞出。切割机动力越大,危险性也就越大,万一电锯断裂飞出,造成的杀伤力不可想象,因此需要专人操作切割机,而且要佩戴头盔和穿防水衣服。吐洪江一般会在切割机旁守候,防止有人靠近,确保切割机安全工作。

储冰,勤劳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把采的冰运回冰窖口后,还得需要人将冰从拖拉机上卸下来,然后一层层的码进冰窖里。这个过程也有一定的危险性,要防止把人砸伤,还要将冰块码整齐,冰块之间的缝隙要用碎冰填实,还要将冰窖封口掩埋。整个过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充满了采冰人的智慧。

当我走进吐洪江家储冰的院落时,明显感觉到院落的温度要比周边温度低得多,我想在夏天,这两窖的冰为吐洪江家也起到了自然空调的效果。就这样,他们用祖辈流传下来的方法将这些冰块储存到第二年夏秋季节才出售完。

大自然的恩赐

冰块,是大自然赐予喀什人民的完美福利。喀什坐落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缘,属于典型的内陆沙漠气候,夏季高温干燥,昼夜温差大,然而大自然却赐予当地人民完美的降暑方法,那就是储藏的冰块和各类特色冷饮。每年从5、6月份开始,大街小巷、巴扎上陆陆续续就开始有卖撒郎道克和冰水的了。品质好、干净的冰块可以做撒郎道克和冰水,品质差些的可以用于制作冰激凌时的冷却冰,或用于各种用途的降温。

喀什噶尔 篇5

一、近代到喀什噶尔的主要外国探险家、旅行家及其著作

最先进入中亚及新疆的是俄国人,1856年俄国学者乔·汉·瓦里汉诺夫到喀什噶尔进行了长时间、全方位的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喀什噶尔》。他还曾在1859年在喀什噶尔获得了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所著的《和卓传》的手抄本,并将其带回进行翻译。19世纪70年代,后来曾任俄国外交大臣的库罗巴特金到新疆南部进行考察,1876年到达喀什噶尔。在一番考察和游历后,留下了《喀什噶利亚》和《喀什噶尔———它的历史、地理概况、军事力量,以及工业和贸易》等关于喀什噶尔的著作。曾在新疆塔城、伊犁等地担任过俄国领事十余年的鲍戈亚夫连斯基,为收集情报,也到过喀什噶尔,在其著作《长城以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一书中,专列章节,介绍喀什噶尔的情况。此外,俄属芬兰人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1867—1951,中文名马达汉)于1905年到中国西部执行军事侦察任务,这是一项“旨在于调查中国北部内陆地区的情况,收集统计资料以及执行特殊的军事任务”[1]59。1906年8月,马达汉以俄属芬兰国男爵和探险家身份由中亚进入喀什噶尔,1908年,结束了中国之行,1940年,他整理出版了考察日记———《穿越亚洲———从里海到北京的旅行》。

紧步俄国后尘前往新疆地区考察的是英国人,1868年,英国商人罗伯特·沙敖进入新疆南疆地区,曾在喀什噶尔、莎车等地进行商业贸易和旅行,他“是第一个进入中国新疆境内的英国人”[2]1,曾在新疆南疆驻足一年多,其中在喀什噶尔停留了三个多月,留下了《一个英国“商人”的冒险》这一著作。1890年,罗伯特·沙敖的侄子,时任英属印度政府外交官的佛朗西斯·扬哈斯本(中文名字荣赫鹏)及其随从兼翻译乔治·马嘎特尼(中文名字马继业),为了了解新疆南疆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向沙俄政府提供向新疆南疆渗透的信息,以及考察在喀什噶尔建立英属印度政府的官方外交机构的可行性,前往喀什噶尔。佛朗西斯·扬哈斯本后来出版了《帕米尔历险记》;乔治·马嘎特尼虽然自己没有留下相关的著作和回忆录,但是,一直伴随他在喀什噶尔生活了多年的夫人凯瑟琳·马嘎特尼却将他们的经历进行了回忆,以《外交官夫人的回忆》为名出版。进入20世纪,到过喀什噶尔的英国探险家、旅行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马尔克·奥雷尔·斯坦因,这位在我国学术界颇有争议的探险家、考古学家,从1900年至1931年曾先后四次前往中国西部进行探险、考古。并陆续出版了三部著作,其中《和阗沙漠废墟记》和《古代和阗———中国突厥斯坦考古探察的详细报告》是研究中亚包括新疆的重要资料。

除了俄国和英国两个殖民大国大量的探险队、考察队陆续进入新疆,前往喀什噶尔考察以外,伴随着西方殖民体系的扩大,其他的有侵略和殖民野心的国家也有大量的人员纷纷涌入。瑞典人斯文·赫定,可以说在诸多的近代探险家中,论探险成就及在业界的影响力,很少有人能出其右。1890年,斯文·赫定跟着驼队进入喀什噶尔,从此以后,他的整个人生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进而赢得了“西域探险之父”的美誉。他一生著作颇丰,有如《中亚科学考察报告》、《南藏》等涉及自然环境、地理生态、水文气候等方面的考察报告和科学专著,也有如《中亚细亚沙漠》、《亚洲腹地探险八年》等有关旅途见闻的旅行日记和游记。此外,贡纳尔·雅林是继斯文·赫定之后来新疆探险的瑞典人中较有影响的一位。他留下了《重返喀什噶尔》、《喀什噶尔文学文献》、《喀什噶尔手稿》等关于喀什噶尔社会、文化的记载。

除上述探险家、旅行家之外,近代曾经在喀什噶尔进行过考察、探险、发掘等工作的个人和团体数不胜数,不管他们是以官方的代表还是私人的身份前往喀什噶尔,他们对喀什噶尔的记载,都成为我们认识喀什噶尔历史的重要文献,为我们研究喀什噶尔提供大量的借鉴。

二、外国探险家、旅行家对喀什噶尔的相关记述

如前所述,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探险队和考察队、旅行家大都留下了大量的探险实录、考察报告、游记以及对喀什噶尔历史、社会、民风习俗、地理环境的资料。这些资料为我们从各个角度了解喀什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史料,下面就探险家笔下的喀什噶尔印象做一大概梳理。

1.关于喀什噶尔地名的释义。法国学者伯希和在《马可波罗注释》一书中为喀什噶尔列了专条。在该专条中,伯希和引用了众多研究成果,尝试最终解决与喀什噶尔名称有关的相关问题,诸如喀什噶尔名称出现的时间、它的含义等。经过长篇的论证,伯希和得出了个人对喀什噶尔名称的结论,他认为“喀什噶尔就是完成于817年的《一切经音义》中的‘迦师结黎’,这个词起源于727年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中的‘伽师袛离’”[3]82。除了伯希和外,在斯文·赫定所著的《西藏南部》一书中也引用赫尔曼所提出来的观点,以为喀什噶尔之名可能源自粟特语, 意即“粟特人的城市”。

2.关于喀什噶尔城貌的记述。近代的国外旅行家、探险家更是对喀什噶尔的城市样貌有较多的记载。鲍戈亚夫连斯基的《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对当时喀什噶尔的城市面貌做了详细的描述,在他的笔下,喀什噶尔是一个典型的中亚城市“,如果从旁边某一高处向喀什噶尔望去,就看见到处是一大片灰色的平屋顶,房子都很小。只有清真寺面积大一些。街道弯曲而狭窄。街道的有些地方上面有盖,像个屋顶,这是为了挡住南面强烈的阳光。……有单独的汉城和单独的穆斯林城。两个城都有围墙”[4]90。贡纳尔·雅林记载道“:在那些年代,喀什噶尔城被大约10米高的结实的城墙环绕着。城墙是用晒干的土块加上填满土缝之间的泥修筑成的。”[5]59马达汉对喀什噶尔城貌的描述也较详细“:喀什城周围的城墙高17英尺,看起来像一座城堡。周四赶集的时候郊区居民涌入城里做买卖,好的货物都脱销。”法国女探险家安娜·菲利普在其《亚洲的骆驼队》一书中记载道“:这些互相拥挤在一起的土房子,甚至未能留下街道的空间。但那里仍是一个传奇性的地区,是欧亚大陆的一个最著名的中心,也是不同民族的长期争斗的舞台。那里传播了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诸多文明因素。”[6]5凯瑟琳·马噶特尼在其《外交官夫人的回忆》中记载了19、20世纪之交喀什噶尔城的情况。据其记载,喀什噶尔有两座城,分别是回城(旧城)和汉城(新城)。两座城都被非常厚的城墙围护着,每座城有4扇巨大的铁门,日出开门,日落关门。城外都有很宽的护城河。

3.关于喀什噶尔居民及其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记述。在近代外国旅行家和探险家笔下,着重记载了维吾尔族的情况。俄国的鲍戈亚夫连斯基在其《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记载道“:在喀什噶尔人(指维吾尔人) 身上形成了那种我们目前看到的不能令人喜欢的精神面貌。他们性格乖僻,喜争吵,打架是常事,好诉讼。”[4]52同时鲍戈亚夫连斯基还提到喀什噶尔人极好猜疑,轻于食言,不能取信于人,但他也提到了喀什噶尔人身上好的品质,说他们很机灵很善于做买卖和做各种手工艺等。凯瑟琳·马嘎特尼也记载了喀什噶尔的人们懒懒散散,但恬静平和。正如《新疆图志》记载的“缠民性愚情,苟给粗粝即辍业而嬉,不为储蓄谋,必饥而始耕,寒而始织,薄治田产,求足租税免催呼而止”[7]1114。此外,马达汉、斯坦因等也对喀什噶尔的维吾尔人有所记载。

外国人游记中的喀什噶尔人的经济结构方面,重点提到了农业和集市贸易两个方面。鲍戈亚夫连斯基提到“:喀什噶尔人极善于储藏水果,长期不坏,他们为此建有特别的仓库。一部分水果制成果干。果干味道极美,并能长时间保存。”[4]136除了农业耕种,喀什噶尔人也饲养家畜,从扬哈斯本、罗伯特·沙敖、马达汉等人的记录中,可以看出诸如牦牛、羚羊、雪鸡等动物都在饲养行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饲养的牲畜中毛驴显得格外重要,喀什噶尔的生活场景中毛驴可谓一道奇观,喀什噶尔人用它们来做一切它们可以做的活。

正如鲍戈亚夫连斯基所说“:和务农相比,喀什噶尔人更喜欢经商。”马达汉称喀什噶尔富有生机。但喀什噶尔维吾尔人的商业活动模式显得非常朴素,仅仅是一种以简单的满足彼此需求为目的的商业行为。这就使得喀什噶尔的小型集市贸易非常热闹。“那些狭窄的巴扎(集市)街上总是人来人往,非常拥挤,特别是星期四这一天,更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8]53赶巴扎对于当地人来说就像迎接隆重的节日,维吾尔男女们都经过精心打扮,巴扎也成为他们展示自己的场所。

在外国人的游记中,喀什噶尔人的文娱生活非常的简单而枯燥。其中被称为“马达赫”(乞丐—流浪艺人)的群体,是他们最受欢迎的精神生活的创造者。斯坦因提到尤其在瓜果成熟的季节,喀什噶尔人在城外的果园里野炊,唱歌跳舞,这是他们夏天唯一的享乐活动。

除了街头的闲谈和歌唱,对于维吾尔男性来说最大的嗜好就是赌博。在马达汉的笔下,对喀什噶尔赌博的记载十分详细。到处都有聚赌的人群,从沉溺于赌博的官员到带着沉重镣铐和枷锁的罪犯,甚至穿着破破烂烂的乞丐,都分享着这种至高无上的乐趣[1]60。这种对赌博的爱好已经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喀什噶尔 篇6

一、近代喀什噶尔妇女的社会地位

有关近代喀什噶尔妇女社会地位方面的西方游记较为丰富,且较为自相矛盾。如,有些游客笔下的喀什噶尔妇女有较大的自由,而另有一些游客则认为她们是“附属品”。凯瑟琳谈到的喀什噶尔妇女应该属于上层社会的家庭主妇。因为,由于普遍的贫困和生活压力,绝大多数家庭是一夫一妻的,一夫多妻这类事在新疆不多见。虽然伊斯兰教允许一个男人可以娶四个老婆,只有富裕的商人才会使用这个特权。当然,一个男人娶了几个老婆,她们都生了孩子,家里必然矛盾四起,纠葛不断,阴谋叠出。

有时候,她们在家里举行各种节日招待活动。在这种场合总使人非常着迷,她们身穿做工极为精细、极其漂亮的服装。妇女和儿童衣着五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使这一类庆祝活动的场面喜气洋洋,多姿多彩。她们非常重视自己的衣着和容貌;她们的眉毛涂得漆黑,而且眉毛之间在鼻子上端有一条长长的黑线相连。她们的小手纤细,保养得很好,指甲涂成了深红色,一串一串的珠子和银链绕着脖子,在长长的辫子末端也缀有珠子和银链,她们一移步,这些珠子和银链碰撞着,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她们的黑发涂上发胶和亮油,闪闪发光[1]97。她们的审美观也特别:只有年轻的妇女喜欢自己的身材苗条秀美,而年纪大一些的妇女则尽一切可能,使自己长得胖一些,因为肥胖是有钱的象征,也是终日悠闲的象征。

在聚会上,新的客人一到,所有的客人们都会起立,双手掩藏在长长的袖子里,交叉低垂,弯腰鞠躬致礼。这时候主人就会对客人说“祝你吉祥如意”,向客人表示欢迎。客人一般跪坐在房子里的地毯上,她们的前面摆着一碗碗茶和糖果、干果和果仁。在聚会上,有一个小型的乐队演奏音乐,乐队使用热瓦普、都塔尔、弹拨尔、手鼓等乐器。有时候,乐队演奏的同时还唱歌,有合唱也有独唱,听起来也很悦耳,曲调以幽怨为主。心情惆怅时,听听喀什噶尔人忧郁的歌声,也颇能满足[2]53。歌中唱的是爱情、负心的情人、以及等候约会等等。乐队一开始奏乐,就会有一个行家起来跳舞,客人们也就纷纷加入了进来,翩翩起舞。她们的舞姿缓慢而优雅。身体左旋右摆,双臂伸展,长袖飘逸;有时候跳舞的人仅用脚步移动的动作合着音乐的节奏,身体静止不动,双臂伸展回旋,双目紧闭。在她们跳舞的过程中,双臂的摆动与回旋和音乐的节拍非常和谐,是舞蹈中最重要的动作,极其优雅多姿,与悦耳的音乐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对这些跳舞的人来说,乐队的乐器只不过是一种美妙的声音来源,她们就是通过这种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样的音乐和舞蹈完全是合一的,都是由同一的民族精神熏陶出来的心灵的创造物。出于对领头跳舞的人的谢意,也出于对优美舞蹈的喜爱,客人们会一个又一个地站起来,掏出钱在他的头顶晃一下,然后放在乐手们前面早已摆好的一个收钱托盘里。所以,人们对跳舞的人越喜欢,乐手们的收入就越多。

如同在所有的伊斯兰国家的情况一样,这里的妇女不和男子一起参加社交活动,她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和活动,她们互相串门走动;她们也不能参加任何宗教活动,从来不到清真寺祈祷。但是,喀什噶尔一带有许多麻扎,即圣人墓,女人们在想要孩子,或想找丈夫,或是有了什么麻烦事或难处时,却常常到圣人墓前恸哭一场,向圣人祈祷。

二、近代喀什噶尔巴扎的临时婚姻现象

近代喀什噶尔商贸事业的繁荣可以说推动了另一个特殊的婚姻形式———临时婚姻的形成并得到市民的认可。近代西方游客几乎都提到喀什噶尔存在的临时婚姻问题。18 世纪中叶来到喀什噶尔的俄国探险家瓦力汗看这种现象时,就觉得很奇怪并认为“这是对穆斯林风俗习惯越轨的一种风气”。喀什噶尔妇女一方面看来似乎是自由的;另方面,丈夫对待她们却像对待东西一样,而不是对待平等的人。虽然一夫多妻这类事在喀什噶尔不多见,但是离婚现象非常普遍。一个喀什噶尔人一生换十个八个老婆并非罕见,换一个妻子恰似换一副手套,有钱人娶妻子达几十次。离婚手续是非常简单易行的,离了婚的女人,特别是较年轻时,很快就会找到新的丈夫。由于上述原因,来到喀什噶尔的外地商人,特别是穆斯林商人很容易办理婚事。外国人足迹所到的六城盛行这种临时婚姻,而在库车以东,这种风俗不复存在,这由于外国商队尚未涌入这个地区[3]81。订婚时,主持订婚的毛拉同时准备好一份离婚书,目的是节省时间,因为这种事或迟或早都会发生,他得随时准备好离婚书。一个男人只需在证人面前对他的妻子说上三声“talaq———我不要你了”,离婚就成为事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婚姻就不是一件什么大事了。许多男人在第一次旅行的某个地方和姑娘结了婚,他们常常在一两天后,有时数周或数月后就走了,走前就离婚。

1909 年抵达喀什噶尔的英国中尉埃瑟顿(P.Etherton)记录了当时有些妇女把离婚当成“谋财”的情景[4]88。离婚的妇女,直到过了100 天的过渡期,可找另一个男人。如果这种婚姻单纯是为了财产,她会找到办法来逃避原来的约束。比如说,她与某城的一个男人结婚,然后找借口离婚,得到习惯性的证明来说明她是自由的妇女,获得这种证明的费用不高。等到100 天的过渡期一过她又结婚,吵架离婚,再获得离婚证明,这样她获得两张离婚证明。然后她走到另一个城市,凭着第一张离婚证明再婚。这种过程一旦重复,她又得到一张离婚证明,用不着等100 天,凭着第二张离婚证明马上结婚。通过这种反复的结婚、离婚,她能获得丰盛的礼物和嫁妆。

三、近代喀什噶尔巴扎上的女人

多数喀什噶尔妇女都很漂亮,小姑娘真可爱,有长长的辫子,带着花帽。出嫁的女人一般有两条粗长辫子,而小姑娘有很多细辫子。虽然近代喀什噶尔维吾尔人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对妇女并不拘禁,特别是中下阶层。单身妇女、少女从伊斯兰教徒的观点看,更是毫无拘束,她们有很大的自由。青年男女可以不顾伊斯兰教规而幽会、嬉戏,甚至举行类似舞会之类的活动。在这样一些聚会中,唱歌也是很风行的节目。

农村妇女们在整个巴扎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她们不是聚成一团就是陪伴着丈夫和孩子,但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她们总是骑着各种牲畜,带着他们的产品走向城里的巴扎[5]89。她们不常去街市,偶尔去一次,也只是为了采购或出售某些物品。那些单独骑马或骑毛驴的妇女令人钦佩,她们坐得稳稳地。她们甚至扯着嗓子放声高歌,歌声的节奏与牲畜行走的节奏很合拍。她们根本不像伊朗妇女那样在公众面前默默不语,反而在巴扎翻开面纱抛头露面,跟男人毫不约束地讨价还价做自己的生意[6]60。

阿古伯统治南疆时期,在喀什噶尔强迫推行伊斯兰教。宗教法官喀孜(Kazee)老是带着他的扈从们在大街上四处巡视,扈从们手里都拿着一种特制的宽皮带,皮带上端安着一个短木把。他们用这种皮带痛打所有没有缠头的男人和不戴面纱的女人。人们一看见他们走过来,就纷纷从路上跑开,以免他们找麻烦。清朝收复新疆之后,虽然有了一定变化,喀孜还是保持巴扎的秩序,他依然有权打在巴扎上不戴面纱的妇女。但那些与汉人结婚的维吾尔妇女不受惩罚。然而,很多西方游客的记载充分说明,当时喀什噶尔妇女兵不乐意带面纱。她们不像俄属突厥斯坦那里的妇女那样,把脸面遮得严严的[7]66。她们喜欢购买各种金银首饰和化妆品。

四、近代喀什噶尔妇女也为巴扎服务

据库罗帕特金的报道,喀什噶尔妇女同样参与手工艺活动,主要是通过纺织和纺线来挣一些钱。当时的土布分为高级和低级两种,织高级土布挣钱少,一天总共才能织两匹,织一匹布能赚30普尔,所以织高级土布一天的工钱才有60 普尔,而织低等土布一天却能赚80 普尔。每个纺织工都是独立经营的,她们用业主的织布机和原料干活时,是以每天所织布匹的十分之一作为报酬的。换句话说,这样的工人的一天工钱30 普尔。她们还纺线,一察剌克原棉的收购价是十天罡,两个妇女利用家务劳动的空隙劳动一周可将一察剌克原棉纺成线。一察剌克原棉可纺成十绞线。每一绞线按80 普尔出售,女工们可得800 普尔,扣除原料费500 普尔,只剩300 普尔。这样,每个妇女一周可获得150 普尔。尽管工钱这样微不足道,但是喀什噶尔的妇女们却抢着干这种活,常常连一分钟都舍不得休息。因为纺线赚来的钱全部归己所有,可由她们自行支配,例如添置衣裳石[8]74。

另外,沙敖在叶尔羌看过在街上卖的长辫子。这种人工编织的辫子在所有的巴扎上都可以买到。在编织的时候,人们先把一条发辫和一些短头发编在一起,两端再去掉几英寸,这样中间的发辫就看不出来了。这几条发辫连在一起可以组成一条相当长的辫子[9]302。这侧面反映妇女甚至以编织发辫子的方式参与巴扎买卖。

五、近代喀什噶尔巴扎上的妓女

虽然伊斯兰教严禁卖淫嫖娼行为,但是在近代喀什噶尔巴扎却是存在过妓院。喀什噶尔是从远古时期就是一个商贸城,东西商队接踵而来,况且商人都是强壮男性,那些体弱老病商人当然无法穿越戈壁沙漠和高高雪山到达喀什噶尔。另外,按照清朝统一新疆初期的规定,驻扎在南疆的清朝士兵不得带家眷。这自然而然地给喀什噶尔巴扎提供了一种生物性需求。《西域见闻录》的作者七十一对喀什噶尔巴扎的众多妓院感到惊讶,近代到达喀什噶尔的西方游客几乎都提到喀什噶尔巴扎的妓女和妓院,也能侧面说明当地近代社会状况。在巴扎,妓女甚至在当众面前眉来眼去地拉客[10]36。马达汉、鲍戈雅夫连斯基等还注意到,妓院里的妓女几乎都是萨尔特(维吾尔)人,甚至那些普通旅馆里也有妓女。

这里值得一提是,1900 年年底在喀什噶尔发生的规模较大的反俄暴动,其导火线是与妓女有关。据斯克林(Skrine)的报道,当时住喀什噶尔领事馆的一位信差在家里举行聚会,并请来三位哥萨克和一位领事馆官员喝酒。然后他们又请来了一些当地妓女陪伴他们。虽然喀什噶尔人平时对妓女并没有敌视,但由于对俄国人的蛮横无理早就达到了无可忍受的地步。因此,喀什噶尔人以俄国领事馆欺负当地妇女为由,2000 多人聚集在领事馆前游行示威,甚至与哥萨克士兵发生冲突。通过这次暴动,喀什噶尔维吾尔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俄国在喀什噶尔的各种侵蚀行为[11]124。

摘要:自古以来喀什噶尔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她的地理位置不但很重要,她在这条道路上在贸易事业的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近代,到达过喀什噶尔的西方游客对喀什噶尔的贸易以及在贸易场域的妇女给予了极大的兴趣并记录了有关她们的相当丰富的信息。现在对此进行研究,了解近代喀什噶尔社会,特别是妇女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喀什噶尔妇女的社会地位、喀什噶尔巴扎的临时婚姻现象、喀什噶尔巴扎上的女人、喀什噶尔妇女也为巴扎服务、近代喀什噶尔巴扎上的妓女——五个方面来概括性地探讨近代维吾尔妇女在喀什贸易事业中的地位。

就算我是喀什噶尔的胡杨…… 篇7

张亮亮是甘肃天水人,2002年参军到喀什某汽车团。来到喀什,他立即被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给吸引住了。在紧张的训练之余,他购买阅读了关于民族风俗的书籍,感受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每当看见走在大街小巷的维吾尔族女孩时,张亮亮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他梦幻般地想到,要是能娶一个美丽的维吾尔族女孩,该是多么的甜蜜浪漫呀……

缘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楚的东西。2011年春天,张亮亮所在的部队和地方举行联谊,一个美丽的维吾尔族女孩,一下走进他的心里。这个女孩名叫古丽诺尔,她来看望支教的二姐,恰巧能歌善舞的二姐要和部队搞联谊,就请她前来观看。

古丽诺尔万万没有想到,在这里竟然遇见了追求者。古丽诺尔家有4姐妹,她是最小的一朵金花,因此全家人都非常宠爱她。她的外婆给她介绍过几个对象,可是她都没感觉。表演结束后,张亮亮坐在了古丽诺尔的身边,和她交谈起来。在他看来,她就是自己一直等待的那个人。古丽诺尔从小就接触了不少汉族朋友,非常欣赏汉族的文化和习惯,但第一次见张亮亮,她并没有感觉。当时她根本没有想到婚姻,是啊,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都是婚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婚是一辈子的终身大事,而不是一时的冲动。

张亮亮主动索要了古丽诺尔的电话号码,开始追求她。一有空闲,他就发短信,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地关心她。每条短信,他都像写材料一样一个字一个标点地用心去写。慢慢地,张亮亮试探着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面对张亮亮的追求,古丽诺尔非常犹豫:“两个民族之间的爱情,不是两个人的问题,我妈妈会同意吗?他的家人会对我有偏见吗?”她依然以朋友的心态和他保持着距离。而张亮亮却暗下决心,一定要和眼前的这个女孩结婚。他的耳边响起刀郎的歌曲:就算我是喀什噶尔的胡杨……也要让你感觉到我的真爱。

2012年6月6日,张亮亮突然告诉古丽诺尔,他要到喀什出差,希望能见上一面。虽然古丽诺尔正在生病,但想到他俩联系一年多了,除了认识的时候,还没有再见过面,就答应了。没有想到的是,张亮亮见她生病了,一下就落下眼泪。而为了掩饰自己病容的古丽诺尔,用一副墨镜掩盖着自己的憔悴。看见张亮亮心疼的表情和眼神,古丽诺尔感觉特别的温暖,他那关心的言语和无微不至的体贴,使古丽诺尔一下对他产生了好感。两颗心瞬间拉近了距离。

张亮亮的精心照料彻底征服了古丽诺尔的芳心。转眼又是一年的时光,张亮亮的诚实和行动彻底俘获了女孩的心,她终于答应做他的女朋友了。

当古丽诺尔悄悄地把这件事告诉妈妈时,出乎意料的是,妈妈拉着她的手说:丫头,你长大了,只要你认准的人,妈妈支持你,家里其他人的工作我去做。妈妈的开明和理解让古丽诺尔很是感动。张亮亮第一次来到古丽诺尔的家,心里忐忑不安,可他没想到,她们全家人都很喜欢他。

古丽诺尔的妈妈帕提姆汗是新疆乌恰县计生委退休干部,她说:“当女儿告诉我找了个汉族男朋友的时候,我就给女儿说,只要你们喜欢,我就满意,婚姻是自由的,爱情是不分民族的。”

“在我们家几天,我们全家人都喜欢他。”古丽诺尔开心地说,“他非常勤快,特别爱干净,打扫卫生、收拾房子都很利落。”张亮亮这些在部队生活养成的优良的习惯,很受古丽诺尔家人的称赞。

古丽诺尔的三个姐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她们的朋友都夸古丽诺尔有福气,找了个既帅又能干的男朋友。古丽诺尔的姨妈呼提姆古丽说:“短短的几天接触,我感觉到这个小伙子很踏实,值得依靠。”古丽诺尔的大姐唐努尔听说妹妹谈了个汉族男朋友,专门从昌吉市赶回喀什市,与张亮亮相处了几天后,也非常满意:“我举双手赞成妹妹的婚事。”

张亮亮也抱着老人不同意的心态给老家的爸爸妈妈打电话,意外的是,善良淳朴的老人竟然满口赞同他们的恋情。

2012年9月1日,张亮亮和古丽诺尔按照当地的风俗,举行了订婚仪式。张亮亮拉着古丽诺尔的手说起了悄悄话:“亲爱的,等我们有了孩子,就把孩子的民族定为维吾尔族……”

张亮亮的领导和同事得知他们订婚,都非常高兴,并表示如果有什么困难,会为他们想办法解决。

在家人及领导的关心下,2014年2月26日,张亮亮和古丽诺尔到当地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

3月6日,在一阵鞭炮声中,张亮亮的迎亲车队来到古丽诺尔家。按当地必须撞门的风俗习惯撞开门后,张亮亮跪在岳父母面前敬茶:“爸爸妈妈请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照顾古丽诺尔一辈子的。”岳母帕提姆汗双手接过茶一饮而尽:“你们要互敬互爱,祝福你们!”

婚礼上,从甘肃天水远赴喀什的张亮亮的父母告诉记者:亮亮能给我们讨个美丽的维吾尔族女孩做媳妇,是我们修来的福气呢!汉族小伙子张赟羡慕地说:“这段婚姻太浪漫了,我什么时候也能找个维吾尔族女孩当媳妇儿呢?”古丽诺尔的闺密夏米西努尔接道:“他们的婚姻也让我们很多朋友都羡慕不已呢,你要是愿意,我给你介绍一个维吾尔族女孩。”

张亮亮的战友、汽车团某连教导员王雪辉说:“我们部队知道张亮亮的爱情故事后,表示支持和祝福,在举办婚礼时,我们战友都是全力以赴的支持。”

喀什市民阿依努尔告诉记者:中华民族是个团结和谐的民族大家庭,祝福他们新婚幸福,百年好合。

这个故事迅速通过微信、微博传播,感动了无数网友,他们纷纷发来祝福。其实,爱情就是两个人的殿堂,超越国界和民族。

上一篇:智能组卷系统理论研究下一篇:商业美学价值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