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共12篇)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篇1
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习基地既是承担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场所, 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因此, 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设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 以适应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的需要。
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1.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
当前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办学目标, 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实习基地的设施、条件直接影响着实习教学的质量。校内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基本上是静态的, 要想真正实现动态的实践性教学, 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的各种资源和优势,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建立一批具有良好基础设施的校外实习基地[1,2]。
2.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
在实习基地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讲解, 使学生将所学到的书本知识有机地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到现场参观实习接触到在学校里、在书本上无法见到的大型及新型的仪器设备, 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有了感性认识。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还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 有些甚至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遇见过的问题。为此, 学生们要互相讨论研究, 要向教师、师傅们请教, 要在课内外书本中探问究竟、查找答案等。通过一次次失败后成功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综合技能与素质的需要。
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 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桥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熟练的职业技能, 增强了实践能力, 从而扩大知识面, 增加感性认识,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这种真刀真枪的职业规范化训练, 有助于学生养成耐心、严谨、求实、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
4.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直线上升, 2009年毕业生达到了将近600万人。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扩大,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学生要想在这个庞大的人才市场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除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外, 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也为企业挑选人才和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 对于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用人单位自然会青睐, 必然会挽留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发展, 这样, 实习基地也变成就业基地, 从而扩大学生就业[3]。其次, 大学生可以在实习中发现职业兴趣, 及时调整学习重点和弥补不足;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交流, 大学生还能更清晰地找准定位, 避免盲目择业。另外, 通过实习反馈, 学校还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
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学校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学校基本建设中, 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 也就无法保障学生正常的实习, 其实习效果也就打了折扣。另外, 经费投入不足也影响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合作的稳定性。久而久之, 实习基地也就荒废了。
2. 实践环节在培养计划中所占比重太小且难落实[4]。
目前, 大部分高校都实行学分制管理办法, 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重比较小。例如:某大学2008年园林专业, 总学分是182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占16学分, 约占总学分的8.7%;某大学林学专业总学分是178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仅占15学分, 占总学分的8.4%。另外, 实习单位不愿承担大学生实习任务, 高校扩招也使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更为稀缺, 实习基地的容量受到限制, 部分学校重视不够, 实习基地建设的内涵流于形式上“挂牌”的多, 真正实际承担实习任务的较少, 也导致一些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离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相差较大。
3. 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校外基地建设一般考虑解决生产实习问题, 虽然提出“产、学、研”三结合,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难以真正实现三者间的有机结合, 原因在于“用而不建”, 难以调动实习单位的积极性, 大学生到实习单位后, 一般只会安排有关人员介绍情况, 组织学生在厂区参观, 其结果是学生只能对工厂的基本情况有初步的了解, 很难体验到实习单位内部的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甚至, 有些专业没有固定的实习单位, 只能由学生自找门路, 各显神通, 自我联系实习单位, 学校也因此无法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5]。
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工作落实、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 我们要不断地积极探索与市场、企业的结合点, 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本着“互惠互利、双向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 使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保证实习基地的良性循环[6]。
1. 领导重视是完善和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保证。
实践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 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的必要途径, 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 学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要把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摆在教学工作的首要地位, 在思想中重视, 在工作上抓实。要及时研究解决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实践证明, 领导重视, 是搞好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保证。
2. 建立稳固的实习教学基地, 实现校企“双赢”目标。
学校应该与校外实习基地建立相应的联系机制, 巩固双方合作基础。校企双方以双向技术交流为先导, 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柱, 建立起校企互利合作的长效机制, 形成“以互惠互利为基础、以技术服务为支持、以校企双赢为取向”的合作模式。这样, 不仅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优势, 密切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 落实了对“适销对路”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 而且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架起了桥梁, 构建出了一种有效的就业机制雏形, 使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专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7]。此外, 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技术优势, 积极面向企业开展各种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优先为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 为学生作学术报告,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讨论交流, 不断巩固双方合作的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好机制, 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培养一批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
参加指导实践的教师, 不但讲授理论知识, 而且要直接面对学生, 解决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仪器和新设备不断出现, 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 客观上要求实习教师不断更新知识, 尽快掌握新技术[8]。为此, 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关心他们的成长, 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另外, 可聘请生产现场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 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指导实习的做法, 提高实习水平。实践证明, 联合指导实习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条件, 有利于加强实习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 及时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思想问题和生活问题, 对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创新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学研产育人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0) .
[2]孟婷婷.对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认识[J].文教资料, 2008, (15) .
[3]胡可信, 刘艳新, 王萍等.加强轻化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群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中国轻工教育, 2008, (4) .
[4]鲁宏图, 张俊.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J].甘肃科技, 2008, (11) .
[5]申忠宇, 赵瑾.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S) .
[6]李杰, 王俊, 李翠勤等.建设应用化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河北化工, 2008, (3) .
[7]孟祥宾, 魏泽.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8]张安富.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2) .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为指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综合课程为突破口,继续扎实地开展校外活动,进一步挖掘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从而让教师在学习、改革、反思的氛围中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在自主选择、自主探索、主动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迈开步伐。特制定计划如下。
二、工作构想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部门和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以及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学校主要负责同志要负总责,建立和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本规划的实施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洪泽县共和中学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全校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以及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各地可参照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研究制定具体建设规划和管理措施,加强对本地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监督、检查工作。
(二)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
1.严格按照《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管理规程》、《若干规定》等有关政策规定,指导各地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健康运行。
2.建立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评估制度,制定《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青少年学生校外
活动场所评估标准》。
3.强化管理,围绕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科技素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精心打造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阵地的“品牌”,用健康高雅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校外生活。
4.不定期地对各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本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三)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队伍建设
1.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定期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2.确定现有的1—3个比较优秀的校外教育机构,作为省级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培训基地,对校外教育工作协调机构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三、主要工作
1.派出所赵开志所长作法制讲座;
2.祭扫烈士陵园;
3.镇防保所作卫生知识讲座;
4.组织学生到镇卫生院体检;
5.邀请人武部官兵对新生进行军训;
6.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
7.开展慰问孤陋老人活动;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篇3
摘要: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实施实践教学的两大重要载体,前者是在高校内部设置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功能的教学部门;后者则是与高校建立了稳定人才培养合作关系的校外组织。二者之间存在着同行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和档案学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由于二者在实践育人方面拥有各自独特的优势,本文就如何使二者密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关键词: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合作教育
作为实践教学的两大重要载体,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对于档案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文试图以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档案学专业为例,分析和探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互动关系,为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切实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含义及其建设
(一)校内实验教学中心
校内实验教学中心,是高等院校在内部设置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功能的教学部门。[1]联大档案学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以档案有机联系理论、档案价值理论和文件运动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等档案学理论为指导,以打通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壁垒,促使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化、结构化、系统化为目标。目前,联大档案学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中心下设四个实验室:档案信息化管理实验室、档案修复实验室、档案鉴定与长期保存实验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传播实验室,并以上述四个实验室为依托,为本科教育提供包含传统档案资源管理与数字档案资源管理,覆盖“收、管、存、用”业务流程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与高等院校建立了深层次、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的校外组织(或单位)。[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这一章中明确提出了“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正是以这一思路为指导,在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概念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3]
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通过校外组织(或单位)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来实现其与高校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由于实习针对的通常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因此,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的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并且几乎已经是最后一个环节。[4]
理想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意味着校外组织(或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应该是全过程、多层次、高水平的。所谓全过程有两层含义,一是实现校外组织(或单位)在大学生在校期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二是校外组织(或单位)不仅要参与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还要参与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过程。所谓多层次,是指参与培养的内容不仅限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还应包括相关科研项目的开展、专业或行业发展规划等更高层次的内容。所谓高水平,即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培养目标不仅限于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更包括在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摸索规律等创新能力。[5]
目前联大档案学专业已拥有30余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这30余家基地中,既有党政机关,也有企事业单位;既包括有着悠久合作历史的基地,也包括新近签约甚至未正式签约的基地。[6]
二、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自然关联
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自然关联关系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一是同行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对档案学专业领域的关注使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天然的具有相互影响的同行间利益共同体关系。二是档案学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之间通常还存在着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这意味着前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适应后者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差异
虽然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同属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但二者在实践育人方面都具有相对独特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差异的主要根源是二者所依托单位性质的不同。作为高校内部的教学部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依托的是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第一使命的高等院校;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则主要通过提供专业产品或服务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7][8]
(一)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在实践育人方面的优势
首先,拥有更强的人才培养动力,面临更适宜的教育投入激励机制。对大多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依托单位而言,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属于它们在履行其核心使命之外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而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作为高等院校内设的教学部门,无论是依托单位还是部门自身都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因此,相比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而言,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在推进实践育人方面面临着更适宜的激励机制与更强的动力。其次,具有更灵活的适应性,能较为方便地根据专业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是以不影响其依托单位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前提的。因此,其所能提供的实践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单位自身的业务内容、规模、周期、时限以及人手的影响。而作为高校内设机构的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其在实践教学的时间、时长、内容、仪器设备和师资的准备等方面都更容易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或设置。再次,具有更长远的考虑,更注重所培养人才的综合适应能力和后续发展潜力。基于对保障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单位自身正常运作的考虑,同时也由于时间有限,大学生能够通过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现场观察和参与实践接触到的单位数量、性质、岗位种类、工序通常都是具体而有限的,其参与的实践工作通常是最基层的、辅助性的、执行性的。而理想的校内实验教学中心,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有更长远的考虑,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和支持其后续发展潜力,因为仅仅能够胜任专业领域的基层工作还远远谈不上高级专业人才。最后,实践教学资源使用相对更方便,沟通和时间等交易成本更低。大学生使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所提供的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的沟通和时间等交易成本更低,而这是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附属关系决定的。
(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实践育人方面的优势
首先,能够提供最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和条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条件和纪律要求,给大学生带来的职业刺激、体验和感受,是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实施的任何模拟项目所无法给予的。因为在校内实施的实践项目,其环境模拟的相似程度再高也是不真实的;而相关的职业规范和要求,也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为课堂要求。其次,能够提供更新鲜、实用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更丰富的指导教师。作为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部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单位提供的专业产品和服务需要经受社会需求的检验。相对于处于高校内部的校内实验教学中心而言,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通常拥有更强的使专业技能和业务流程更贴近和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动力和条件,其工作人员也更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能够为实践育人提供更新鲜、实用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更丰富的指导教师。最后,能够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和实践教学素材。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很多时候自身并不具备实验或实践项目所需的教学素材,只能通过外部收集和累积,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单位正是这类素材最好的来源。
四、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密切合作
(一)校内专业教师团队要成为合作教育的积极推动者
高校内部的专业教师团队要成为合作教育的推动者,积极搭建档案学专业领域交流沟通平台,围绕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从双赢的思路和角度出发,将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自然关联关系转变为人为建立的联系。
(二)充分发挥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在实践教学的系统设计与管理上的主导作用,并使其成为培养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操作能力、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主要场所
校内实验教学中心要根据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和学制安排,区分出培养目标中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办公信息化操作能力、社会调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与专业素质和能力,并对专业素质和能力按照基础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与协作创新能力等进行层次上的细分,在吸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的、递进式且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并让其成为系统培养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操作能力、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主要场所。
(三)充分发挥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职业感知、职业规划、现场操作及实践教学素材来源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通过安排讲座、参观、座谈、咨询、见习等方式,让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指导;通过安排实地见习与实习等方式,让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专业基础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学习和应用场所;通过安排实地调研、案例采集等方式,让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专业基础操作能力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素材来源。
(四)在协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建立以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创新性实践项目来源,双方指导教师合作指导、校内外基地共同支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一是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单位在实际工作和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将得到解决;二是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协作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三是双方实践指导教师在互相学习、借鉴和商讨的过程中,校内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认知和操作能力、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理论认知和抽象能力都将得到加强。
*本文为以北京市档案局(馆)为依托单位的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2012年)和北京联合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后保管时代档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2015年)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牛爱芳,钟丽,朱科荣,杨沛.以文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应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126-130.
[2]杨沛,钟丽,牛爱芳.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应用文科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 369-371+37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EB/OL].[2010- 07- 29].http://www. 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5][6]王巧玲,孙爱萍,谢永宪,吴晓红.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创新合作教育平台——以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3,(3):81-85.
[7]鲍怀富.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38-41.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篇4
关键词:卓越农林人才,校外实习基地,培养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于2013年正式启动,这是因为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三类高素质农林人才。培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为指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以服务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为指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和以产业发展和技术服务为指向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是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1]。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以在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或者在各级人民政府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为主,但2000年后我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发生了转变,目前主要是在各类农业企业从事技术推广、农产品经营和生产管理等工作[2]。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对毕业生的技能需求逐渐由单一的理论型、单一的技术型逐渐转向管理与生产、技术与市场兼备型的人才,因此学生的知识不仅来源于校内课堂,更产生于校外的实践锻炼中。所以,针对卓越农林人才的产学研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意义
1. 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实习的教学质量直接受实习基地条件和设施的影响。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在企业现场为学生讲解农业生产原理和如何使用仪器设备。这样,学生在生产前线了解了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理解,真正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反过来,实践教学又增强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2. 夯实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49万人,在这样庞大的就业群体中,高校的热点问题就是就业难。要想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的内在条件是素质高和专业技能强,教学实习基地为企业选拔优秀毕业生创造了外在条件。首先,用人单位在实习结束后会选用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这样扩大了学生的就业岗位范围[6]。其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针对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重新确定学习重点,这样可以避免本科生盲目就业。第三,高校根据实习反馈能够加强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实习基地以上几方面的重要作用势必会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提高指导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还要解决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此,高校教师有必要推动企业的发展,及时发现企业的薄弱环节,利用高校雄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与企业协同钻研,真正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校企合作即能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也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高等农业院校校外实习基地的现状
当前农林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培养解决实际生产和技术问题的农林高层次人才,这也是当代高等农业教育的使命[3]。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是提升农林学科、农林行业科技人才群体素质。在实践要求上,强调要采取产学研、农科教合作培养的方式,其核心在于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种开放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4]。就目前农业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来看,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校外实习基地规模小。
目前,校外实习基地多数都是通过教师私人关系联系的,总体来看,存在实习基地规模过小的弊端。人才培养的方向已经由“单一型”转向“复合型”,尤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农业科研领域输送高级专业人才,更需要在培养过程中锻炼学生见多识广的能力。为此,小型的实习基地不适合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需要与大型的实习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只有这样,卓越农林人才才能接触到大型仪器设备,也能在大型实习基地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理念。
2. 实习经费不足。
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这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瓶颈。实习经费不足,无法保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向“复合型”的方向发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很多实验试剂昂贵,大型仪器测试费用高,本科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导致很多学生做一个实验需要重复几次才能得到有效的数据,这样也增加了实验成本。另外,经费投入不足也会影响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合作的稳定性。所以,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高校也应做好财政方面专款专用的战略准备。
3. 指导教师缺乏实习经验。
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虽然学历高,但是缺乏实习经验。在实习过程中,如果指导教师能珍惜机会,与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特别是经验丰富的农艺师傅多接触和交流,实际参与田间试验的设计、种植、生育期调查、收获等环节,这样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农业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年轻教师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3]。
三、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服务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应根据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选择校外实际基地。目前我国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可分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两类。
1. 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实习基地。
对于拔尖创新型卓越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发展现代农业输送高端人才,引导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的发展方向,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学生装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选择的实习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参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的机会,这类实习基地主要选择对象为中国科学院系统、中国农科院系统、中国林科院系统、省地级农科院、省地级林科院所属的科研院所。
2. 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实习基地。
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的基地必须为学生提供参与农业科研生产实践、项目管理、园区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市场经营等活动的机会,能够满足这些功能的实习基地选择对象包括各级政府、省县级农业局、林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园区等涉农事业单位、地市级职业教育院校、现代种业、农化等涉农企业。
四、稳固实习基地建设的路径
1.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
校企之间为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履行规范的合作章程,因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涉及到资金的投入和相应的产值。学校和企业同时在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下遵守规范、公开的合作协议,这是保障双方权益的前提。只有双方认真按照合约来履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才能在任何条件下保证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既可以使校外实习基地科学化、规范化,也方便双方及时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5]。
2. 校企互惠互利,提高实习质量。
校企双方的联系机制能巩固双方的合作基础。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和提供技术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平台,只有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以技术服务为支持、以校企双赢为取向”的合作模式[7]。在这种稳定的模式下,校外实习基地才能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提高实习质量的作用。
3. 严抓技术服务,优化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之所以和企业能够维持长期合作的关系,共同建设实习基地,是因为校企的共同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技术服务,将学校的师资力量与企业的资金、设备实现有机结合,真正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其转化为生产力。在这个大原则基础上,实现校企互惠互利、长久的优良合作关系,为建设双方适宜的校外实习基地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志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J].农业工程,2014,5(4):90-92.
[2]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29):85-86.
[3]张全国,何松林,宋安东,等.实施综合改革工程培养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3,(7):3-6.
[4]朱蕾,黄大乾,黄文勇,等.广东区域卓越农林人才协同培养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11:56-59.
[5]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2006,(1):108-109.
[6]胡可信,刘艳新,王萍,等.加强轻化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群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中国轻工教育,2008,(4):50-52.
学生校外活动基地管理办法 篇5
学生校外活动基地管理办法
一、总则
为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衔接,推进校外活动场所更好地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制定本办法。
二、基地命名范围
专门为青少年学生服务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科普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其他各类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
三、申报
申报单位要认真贯彻公益性原则,充分发挥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的功能,积极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管理规范,安全措施有力。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专门为青少年服务的校外活动场所
1、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措施有力,组织公益性活动的教职工队伍稳定并不断扩大,有校外活动的工作计划、方案,组织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
2、具有固定的开展公益性活动的场地,有供青少年学生自主参与校外活动的设施、器材。
3、能坚持常年开放,坚持寒暑假、节假日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组织、策划、开展青少年学生参加的群众性文体、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特色鲜明。
4、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服务、研究、活动中心的作用。结合中小学生课程改革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积极组织本区先青少年学生开展大型综合性活动。
(二)面向公众开放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其他各类校外活动场所
1、具有开展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的职能部门、专职人员和专用场地、设施、器材。
2、发挥教育、服务功能,坚持活动的公益性质,有组织青少年学生活动的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和工作措施,在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3、具有青少年校外活动策划能力。
4、坚持常年为青少年学生服务。
四、评审和命名
校外活动基地两至三年评选一次。
六、管理及奖励
(一)校外活动基地在业务上受本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落实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开展校外活动。
(二)校外活动基地每年年底报送校外活动计划和工作总结。
(三)定期召开校外活动基地工作会议,交流情况,总结工作,制定工作计划。
(四)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对不能按要求开展工作的活动基地提出整改要求。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篇6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把“三爱”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地各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工厂和田间地头,积极参加劳动体验活动,并在制度化上下功夫。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和工业体验实习,让学生获得劳动的切身体验。要深入研究建立和完善党委部署、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学校主导的社会实践机制,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学工、学农、学军等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我校作为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基地,教育资源丰富,有劳动与技术教育、科技教育等。教育辐射面广,每年接待学生前来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数保持在7-8万人。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通过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劳动热情等多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本课题旨在立足于学校取得的现有成果基础上,根据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在目前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充分调研,完善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不断渗透、深化“三爱”教育。为此,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访谈,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以及根据实操过程中的经验提出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自编《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研究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9个单选题,5个多选题以及6个开放式问答题,内容涉及学生对学农各课程的感想与收获、“三爱”教育的了解程度和了解途径、学农对“三爱”教育促进程度以及对学农基地开展“三爱”教育的建议等方面。调查对象是前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学农综合实践活动的广州市中学生,为了兼顾调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们选取了市直属学校、越秀区学校、天河区学校、荔湾区学校、白云区学校以及民办学校的学生参与本次调查活动,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86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学生进行学农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相关调查发现,真正听说过,很熟悉“三爱”教育的学生仅占调查总数的6.5%,只听过,具体不清楚“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6.4%,而没听过的占调查总数的47.1%。这一调查说明在普通中小学校“三爱”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做得并不是非常好。
在学生了解“三爱”教育的途径方面的调查显示,通过本学校和教师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3.2%,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66.9%,通过电视报刊,家人和朋友交流,以及网络新媒体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各占调查总数的7%左右。约7成的学生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我校的育人环境和各种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学生基地与自己学校开展的“三爱”教育的区别方面,63.1%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上的区别,33.5%的学生认为是内容上的区别,3.6%的学生认为是效果上的区别。这一调查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在上课的形式上、内容上与普通学校有很大的区别。这导致在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渗透方面,学农基地有一些独到的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调查问卷哪里的“三爱”教育对学生触动更大、感受更深、效果更好的调查中:70.8%的学生选择了学农基地,1.2%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学校,而28%的学生认为两者的效果差不多。这说明学生更喜欢在学农基地的优美环境中,在各项生动有趣,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去接受,深化“三爱”教育。
“三爱”教育有三个方面,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具体到每一个方面,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祖国”是否有帮助方面,76.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有很大帮助,23.6%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有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祖国”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祖国”的课程主要有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震减灾教育。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学习”是否有帮助方面,79.8%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20.2%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学习”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学习”的课程主要有药用植物、花卉栽培、现代农业、消防安全教育、树林生态教育等。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劳动”是否有帮助方面,90.6%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9.4%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劳动”的认知方面是非常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劳动”的课程主要有锄地(草)劳动、施肥劳动、砍柴劳动、野炊劳动。
三、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三爱”教育属于德育工作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开展“三爱”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德育方法、德育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今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将引起德育工作的重大变革。可以说德育工作也已经处于新常态时期,这要求我们开展“三爱”教育,要与时俱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多途径、多策略,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设计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课程,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切入点,丰富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实践经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反思、总结,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增进对学习、劳动和祖国的认识,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对劳动的热情、对祖国的感情。
(二)营造氛围,润物细无声
当代中国,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对学生、青少年一代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但当代中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可以说是物欲横行,价值失调,教育没有承担起其应有的职责——重塑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加强对“三爱”教育的宣传并营造相应的氛围。在学生接触频率较高的地方,比如接饮用水处、饭堂、宿舍等地张贴海报和宣传标语,号召人人争做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有为青年。因地制宜,利用学校新建设的风雨走廊,向学校提出建设爱国主义长廊的建议,经过学校的研究决定后开工建设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长廊采用图文并茂的灯箱详细介绍了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风景保护区,通过深厚文化以及大好河山的美好呈现,大大提升学生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中草药种植园地入口处设李时珍的半身像和个人简介,园地命名“百草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祖国中医药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中草药的识别和利用的知识,学习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的价值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意识,让“三爱”教育真正的入眼、入脑、入心。
(三)少说多做,量变引起质变
学农综合实践活动杜绝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简单空洞的说教,而应对学生上课、学生生活的情况进行恰当的反馈,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我们一般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动手去实操,去感受,去体会。在小组讨论中碰撞、生发,在实践体验中体会、思考,在探索劳动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反思劳动感悟的过程中,收获对自我成长的肯定、对劳动意义的认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发现理论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是能够引起改变发生,能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和环境带来变革的能量,能够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从而激发起学生想要通过学习、实践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些什么的内在驱动力,这也正是“三爱”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四)兴趣引导,树立责任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学农基地进行学农的过程中除了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还穿插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文艺晚会、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内务评比、包干区卫生评比等等。各种趣味活动与比赛激发和促进学生的班级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同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也通过传统体力劳动和现代农业之间的强烈反差对比,让同学们认识到“爱劳动”对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性、理解到“爱学习”对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性、感受到“爱祖国”对实现全国人民“中国梦”的使命性。
[本文是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研究”(编号:14A02)的成果。]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篇7
1.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1.1.1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
从1999年起, 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 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有关统计,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 2002年为145万, 2003年达到212万, 2004年是250万, 4年增加了140万。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2011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2012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80万;2013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99万。
1.1.2 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 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 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 直至“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 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发挥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工作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1.1.3 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大学生刚走出校门, 因为没有长时间参与社会实践, 缺少经验, 不了解市场, 短期内难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企业在招聘时往往希望招进来的大学毕业生能吃苦耐劳, 学习能力、业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强, 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立即能上岗并且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才。
1.2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
为了走出大学生就业难、企业难以招到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这一怪圈,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就笔者所属广州某高校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取得的成效进行实践研究。
2. 大力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 注重学思结合, 注重知行统一, 注重因材施教, 形成实践育人合理, 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要着力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加强考核管理;加强研究交流。
经验告诉我们,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这样规格的综合能力强的现代人才, 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所属高校充分认识到这点, 并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2.1 强化、巩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 本着“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的原则, 充分利用学校科技、人才、文化、信息等资源优势, 促进我校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发展。
从2006年开始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采取政策鼓励、责任到人、发挥全校师生力量联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强化基地建设力度并在教师年度考核中给予体现和奖励。经过努力,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数量上, 2006年全校只有23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发展到2014年全校拥有245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骄人成绩;质量上, 从2006年只有几家规模小的私人企业发展到2014年具有116家知名品牌企业, 如:广州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深圳中海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等。接纳学生人数上, 虽然笔者所属高校校外分散教学采取的方式分两种, 一种为学生自己找校外实习单位, 学校审批, 另一种即为学校推荐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加实习。从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分析,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实习人数逐年增加。具体可见下表统计。
2.2 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市场需求, 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改革。建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3+0.5+0.5”人才培养方案。即学生前三年集中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最后一年集中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目的在于通过相关企业实习基地的实习, 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巩固消化所学知识, 培养实践操作技能, 提高综合能力。
2.3 出台配套措施保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执行。
2.3.1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
在“3+0.5+0.5”人才培养方案中严格按照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制定具体的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保证课程设计的时间、试验设备配备, 由专业课教师负责指导、管理与考核。加强对实习实践的指导与检查。专门制定了课程设计与专业课程校外实习大纲、校外分散教学教师工作手册 (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 、校外分散教学学生实习手册、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等规范性实习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校内指导教师定期轮流深入实习基地与学生校外实习企业进行巡查, 对学生进行指导, 解决学生实习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使实习实践能够落到实处。
2.3.2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 努力提高指导教师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能力, 每年选派中青年教师去实习企业进行工作和学习, 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使指导校外实践工作的教师素质得到提高;邀请企业专家与高级管理人员参加相关专业课程、校外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工作会议, 保证了教学大纲的前沿性与针对性, 有利于强化校外实践教学效果。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 聘请一批企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分散教学工作的指导教师, 建立起了一支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相结合的实习实践教学团队。
2.3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为了加强和巩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不断深化和拓宽基地建设内容及方法, 通过拟派专职教师到实习基地驻点学习, 加强交流, 与基地工作人员一起学习和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难题, 丰富一线经验, 提高专业水平。另外,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 与基地进行项目合作, 达到双赢的效果, 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互动, 更好地进行合作, 取得良好效果。
3. 效果
通过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等措施, 笔者所属高校近年来教学质量和办学模式, 学生的综合能力越来越得到学生、家长、企业及社会的认可。
3.3 获得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立项。
从2012年开始每年获得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省级立项, 目前共6个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立项70多项, 其中获得结题验收优秀17项, 良好33项, 结题23项, 得到教育厅和财政厅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3.4 校企资源达到共享。
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企资源达到共享。校企双方通过项目合作, 邀请校外教学基地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开题讲座, 使广大师生受益, 良性循环, 达到双赢。
3.5 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经过锻炼, 学生谈吐落落大方、交际能力凸显, 实际动手能力不断提高, 得到企业一致好评。2009级张汉涛等2名学生通过到中海监理校外教学基地实习, 成功留下就业, 综合能力得到认可, 企业出钱送其到浙江大进行深造。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笔者所属高校在人才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毕业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较大成绩, 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认可, 形成了较强的优势和明显的办学特色。
摘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学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采取创新创业项目科研训练等有效措施, 对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业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作者所属广州某高校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层次的实践研究, 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篇8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面临的障碍
(一) 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教学是本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 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目前高校的实验教学离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存在明显差距。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实验教学的进程、计划安排过重依赖于理论教学, 每门课安排几学时实验课, 比较零散而且随意性较大, 甚至没有安排;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陈旧, 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偏多, 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实验少;目前较多沿用旧的教学模式即有时用理论教学来代替实验教学;尽管近几年加大了实验设备的投入, 实验设备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和招生形势相比, 实验设备台套数不足, 缺乏代表先进技术的实验设备, 而且仪器设备维修不及时;实验教学的师资建设还很缺乏, 还缺少一支专门的实验人员队伍。若以现任的国际贸易实务老师兼任, 则实验人员队伍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双师型教师缺少, 实验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 初、中级职称人员多, 而高级职称人员少, 而且较多理论教师不愿参与实验, 实验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二) 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
目前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困扰高校文科专业的难题, 往往只起到应付上级教学主管部门检查的作用, 无法有效接纳学生实习。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重建迫在眉睫。从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现状与实践看, 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1.从维护商业机密和工作效率考虑, 导致外贸公司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各外贸公司的客户资源、进出口货物单证等都属于商业机密, 不愿让外人知道, 学生到公司实习会对正常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 外贸公司接受学生实习的热情不高。学生去外贸公司实习, 只能提供办公桌椅, 能够了解到的业务知识只是皮毛。
2.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外贸企业的精减矛盾突出。高等院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 各外贸公司为提高经济效益, 人员不断精减, 办公场地相对缩小, 因此各外贸公司也不具备大量接受大规模毕业生实习的能力。
二、具体对策建议
(一) 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
建设好国贸教学实验平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实验室教学不仅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理解, 还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建设好实验室, 将有力地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多出高素质人才。
1.构建基于新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打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的传统模式, 代之以构建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其一, 将《国际商务函电 (双语) 》课程增设17个课时的实验课, 《报关实务》和《商务英语》都单独增加相应独立实验课的课时。实验独立设课, 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 保证实验学时, 便于对实验教学进行科学管理, 有利于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实行独立设课, 就可以进行单独考试, 从而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其二, 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综合性实验是在完成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的, 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理论实验的知识, 把基本理论综合起来进行运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将《国际贸易实验课》由原来的选修课设置为独立的综合实验课。
2.申请专项经费, 更新实验室硬件和软件。在第一阶段, 兴建和改善实验室硬件环境、软件实验室环境, 弥补国贸专业学生实验设备不足的缺陷。第二阶段, 继续扩大实验中心的建设投资费用, 将教学实验平台的使用范围扩大化, 以满足国际贸易、职业培训的实验应用。
(二) 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创新
校外实训基地, 是学生了解社会、熟悉企业、熟悉今后工作环境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可以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迅速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 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非常重要。
1.各专业的所有专职教师都应该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 以提高其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和横向科研能力。各专业的专职教师不仅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 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 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运作过程, 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也不可能完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制订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在实践中掌握第一手资料, 才能不断更新自身掌握的知识, 避免教授内容过时, 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要求之间的距离, 学校要从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两方面保证挂职的效果。
2.在专业教师“走出去”的同时, 还应该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外贸业务人员作为学校的客座教师定期给学生进行讲座。这些业务人员常年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 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对外贸规则条例的理解力, 如果能聘请他们给在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相关企业联合开展教学, 其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培养方式设置、实习实训安排以及科技转化等。跟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具有操作简单、投资小、适应强等特点, 是目前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国际贸易专业应该发挥自己专业优势, 在享受企业提供的良好实训条件时, 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 积极为企业服务, 达到双赢的效果。校企合作途径可以采取积极吸收企业家加入到专业建设中来, 通过企业家的影响力在其所属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模式, 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 还可以采取合作办学的方式。
4.创办专业实体, 鼓励学生创业。建立责权利相统一、教科产相结合的专业实体。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要求, 根据市场的需求, 将原来国际贸易系的职能加以扩充, 建立专业实体。如果将该专业与市场紧密结合, 在很多领域可以发挥作用, 创造可观的效益。通过建立专业实体的方式, 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和教师优势, 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 创业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训方式, 这种形式直接将学生融入到了实体的经营活动中去, 使其承担了全部责任和风险, 势必会使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创业活动尽管具有一定的风险, 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 可以从为生产企业或国外品牌做代理开始, 不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 只要有一个场地和电子化的办公设备就可以了。此外聘请学生作为员工, 进入门槛相对而言不高, 因而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是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加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校本科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实验教学要立足于本科教学的“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指导思想, 着眼技能培养, 落实就业能力, 通过课程实验打好基础, 通过专业实践检验技能, 职业实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因此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才能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摘要: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实验教学环节的实施是培养21世纪加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冲出困境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 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实训基地,实验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伊辉勇, 应晓跃, 郑辉昌.实训基地建设与创新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2]王毅.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高起点建设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8) .
[3]刘丽艳.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 2008 (12) .
药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讨 篇9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药学专业[2], 课堂教学与药学实践必须紧密结合, 强化药学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加强药品的生产、药品的流通、药品的质量控制、医院药房、社会药房等的实习, 在加强建设校内实习科研基地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校外实习基地。
1 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药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让学生进入药品生产、流通、检验和药学服务的一线, 在实践中升华所学的理论知识。然而, 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 过去的实习模式出现了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药学行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药品是特殊商品, 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 再加上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监管力度的加大, 越来越多的企 (事) 业单位更注重医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导致药学实习单位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3]。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接受的药学专业实习生如果不能留在本单位继续工作, 那企业所付出的管理成本、培训成本等相对来说就比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相对较差, 操作熟练程度也较差, 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实习生不具有很强的约束性, 这给实习生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导致部分药学行业不太愿意接收实习生。另外, 药学实习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从而使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1.2 实习过程与效果不理想[4]
药学专业实习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实习, 药学服务的内容很广, 药品的剂型很多, 制备工艺复杂, 设备多样。虽然实习的总时数比较多, 但均分到每一类药学服务、每一种剂型、每个工序和每台设备时的有效实习时间很短, 使得实习生不能深入学习, 甚至到实习结束尚有未到过的岗位和工序, 使实习仅停留在表面上。而实习单位也不大愿意让实习生实际操作, 认为实习生在药学服务和生产场所内不仅碍手碍脚, 还得担心他们的安全。
1.3 指导教师水平不高[3]
在实习过程中, 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对生产实际情况有较充分的了解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还应该掌握理论教学的知识。而目前药学系大部分校外指导教师都为行业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理论知识相对缺乏, 对实习生的实习不能进行有效指导, 程序性应付多, 深层次的指导少, 再加上对学校的理论教学进程、深度、学生知识面等情况把握不准, 使指导缺乏针对性。总之, 实习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指导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
2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思路
2.1 建设的总体思路
我校药学系成立于2005年, 实力较弱, 在实习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上, 考虑借鉴我校护理系实践创新实习基地的建设思路, 即立足专业特点、面向行业实际、注重动手能力、提高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在满足药学专业课程要求的前提下, 面向基层药学服务和药品生产与管理实践, 建成一批能满足药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2.2 选取校外实习基地的原则
校外实习基地是药学专业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和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因此, 选择校外实习基地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对于药学专业而言, 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则。
2.2.1 管理水平高、技术先进
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 应该是行业内管理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保证学生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 应重点选取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和现代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企业管理水平高, 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全面素质大有益处, 也便于学校进行实习管理。
2.2.2 规模大、效益较好
企业规模大、效益好, 就意味着实习基地的硬件条件能满足实习教学的需求, 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 可以接收学生实习和吸纳就业, 这有助于学校进行实习安排和提高就业率。一般大型企业的产品品种较多、剂型比较齐全, 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学习专业技能和技术, 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行业认同感和对今后工作的信心。
2.2.3 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
以校外教学基地为依托, 产学研相结合, 教师和学生参与合作研究项目, 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高校可以和企业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科技实力得到极大加强。企业得到了好处, 就会更加重视与高校的合作, 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例如, 郑州卓峰药业为我校每位实习生每月提供300元人民币的实习经费,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2.2.4 就近、稳定原则
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时, 应遵循相对稳定、就近的原则。在满足实习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教学基地应尽可能在省内选择或选择离学校位置不太远的企业。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校企双方联系和学生实习时的交通和管理经费, 更重要的是能保证合作和联系的经常性和及时性。除此之外, 还要考虑实习单位能否为实习生提供较好的生活与学习条件, 是否具备安全、劳动保护、卫生等方面的条件。
3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成果
在校系两级领导的指导下, 我们研究了新时期企业的特点, 制订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原则, 采取了多种合作模式, 开发了基地的功能, 成立了由学校、医院、药品企业、药品监督部门等代表组成的药学专业实习建设指导委员会, 制订了多方合作的保障制度, 指导药学专业实习建设, 形成互利共赢、多方合作的育人机制。组建了由我省各地、市知名医院、知名药品企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学校参与的“豫健医药集团”, 实现了人力、资金、市场、智力等资源的优势互补。学校将行业作为锻炼教师和培养学生的平台, 行业借助学校人才谋求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实践证明, 实习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 而校外实习基地是完成实习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通过不懈努力来完成。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探索出了适合药学专业并覆盖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监管和药学服务领域等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小如, 刘晓峰, 王芸.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全程化药学服务模式探讨[J].吉林医学, 2011, 32 (23) :4955-4957.
[2]杜利月.药学专业独立实践教学考核改革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5) :183-184.
[3]李卫平, 许奇, 钟雷.高职教育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建设教育, 2009, 4 (4) :40-42.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篇10
(一)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背景
200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以来,各地职校就积极探索产教结合、产学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的有效机制,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力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概念
笔者认为,目前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型实训基地,另一类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目前大多数职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都局限于实验型实训基地,即在校内建设实验型教学场地,提供一定的专业教学设备,在课程教学中由教师向学生演示技能操作过程,学生再进行一定课时的实操练习;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能够进行产品生产、并且生产出的产品能够真正投入市场销售的营业主体。
(三)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意义
校内实验型实训基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并不能将学生带入现实的职业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不能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酒店行业是直接对客服务的接待业,酒店是一个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具有复杂人际关系的工作环境,要想学生在实习中和实习后能够适应这种行业特征,必须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切实地体验这种工作环境。缺乏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可能造成学生在第三年顶岗实习时的“实习社会化”程度低。“实习社会化或组织社会化,是指实习者通过在组织中不断进行角色转换与适应,认可与接受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并达到组织期望的工作态度与行为,最终完全融入其中,成为内部人的过程。”(1)因此,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深入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不可少的途径。我国职业院校目前独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资金、场地方面的困难,需要政府、相关事业单位的扶持,难度较大,而与企业合作,以企业为场所建设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解决现实性问题,更能整合校企双方资源优势,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职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政策背景200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我国各地职业院校在政府、企业的支持下纷纷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最常见的形式是开展顶岗实习,即第一、二学年在校内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两年的校园生活之后紧接着是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如前所述,容易产生“实习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因此,在顶岗实习之前有必要到酒店进行短期的实训,初步了解将来实习以及就业的行业状况和工作环境。
职校实践教学模式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采取的方式是在酒店营业的旺季派遣学生到各酒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见习,即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将需要见习的全部学生派出见习。例如,广州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的国际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期间,广州各大酒店都处于需求旺季,短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紧张问题,此时各校派出学生到酒店见习,既解决了企业的人手问题,又为实践教学找到了绝佳场所。这种集中时间见习是传统而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因为见习的时间相对集中,有利于学校做出统一的教学安排,维持教学秩序,但这种方式受到酒店营业需求的限制,若酒店人手足够,则学生很难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派出学校。因此,我校在集中时间段派出学生见习的基础上发展了派班轮流实训的模式,即在一定的教学周期内,派自然班轮流到酒店进行短期实训。从酒店人力资源培训的规律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实训期选择在一个月至一个半月。然而,在实训基地实际运行的初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校外实训基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实训时间与校内教学活动冲突由于校内教学计划是整个酒店管理专业统一制定的,而各班到岗参加实训的时间并不相同,这导致统一教学计划受到影响。另外,校内校外各种考试、培训的时间不同,各类考试、培训有不同人数的学生报名参加,经常发生学生在岗位上实训期间需要回校参加各种考试与培训。这些困难导致在派班之前难以制定计划。
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实行从学校和实训生的角度来讲,到酒店参加实训的主要目的不是来挣钱,而是来了解酒店、学习基础专业技能,因此教学是主要目的,在实训的过程中必须有“教”与“学”过程,才是真正落实了实践能力教学。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能够接受学生来短期实训,多是为了解决酒店“用工荒”的难题。即使是短期实训,企业在短期内要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已属不易,要让实训生在短期内为酒店创造利润的机会很小,更无法在实训生在岗的时候让出多余的时间给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因此,学校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切实进行。
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让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训,是为了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及专业技能。实训基地运行之初的实训教学,变成了与普通见习相差不大的模式。学生在酒店工作了一个月后,对酒店工作环境、业务操作流程有了一定程度地了解,但是实训过程中和结束后未能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学生经过短期实训后,是否能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习惯,服务技能是否达标,这些问题没有从一个系统的评价机制得到反馈。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与学校各部门做好协调与沟通,制订派班计划
为了不影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整体教学安排,同时兼顾部分学生在校的考证与培训,根据实训基地运行初期的经验总结,在制订派班计划前应注意:(1)向学校教务部门领导请示,与专业教研室协调教学计划;(2)与学校培训部们进行沟通,了解各类考试的时间和培训时间,避免安排报考人数多的班级在考试时间到基地实训,根据各班情况确定派班的时间顺序;(3)根据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做出安排,平均分配各批次实训生的实训时间。
(二)学校与酒店共同开展实践教学
提早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做好岗前培训,布置实践教学任务在制订好派班计划后,及时向学校各教研室发出通知,各教研室专业教师收到通知后,依据提前拟定的培训计划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并且及时根据时间表对教学计划做出调整,以明确教学目标与,在学生下企业实训前根据教学目标下发课题任务,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下企业,如“如何认识酒店前厅部的职能”、“作为餐饮部服务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下企业,一是能够使学生在实训中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地混日子;二是有利于学生积累案例,在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获得实践素材,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值得一提的是,酒店出于行业特点和培训需要的考虑,往往在岗前培训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岗位形象要求将他们分配到各业务部门,由于实训时间短,在实训期内一般不调换岗位,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分配的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布置不同的任务。
结合酒店的员工培训开展实践教学在酒店日常管理和运营中,人事部须定期组织员工培训以保持服务质量在同一水平。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趁此机会进行对学生的课堂式教学。将实践教学与员工培训结合起来,可以避免酒店各业务部门专门为学生做出统一上课时间的安排。虽然酒店也不可能安排所有员工统一时间接受培训,而是分两次或三次对不同批次的员工完成同一内容的培训,但安排两到三次培训时间针对学生足够完成一个课题的教学工作。例如,《仪容仪表、礼仪礼貌》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之一,这个模块的实训教学完全可以与酒店员工培训统一内容和时间。基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对于酒店员工和实训生两种成分的培训与教学完全可由酒店人事部派出专人或由学校的专业教师来承担,但培训师必须是对员工和实训学生的情况都非常熟悉的人选。
(二)通过酒店和学校两方面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结合酒店的质检会开展教学评价酒店的质检会议一般由总经理主持召开、各部门经理参加,通常是一个月一次。质检工作通常包括对服务员的服务质量评价、问题的指出与改进方案等。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专业实践,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标准的制定以及教学评价的开展。教学标准可根据酒店对员工的要求合理地制定,而教学评价可以结合酒店每个月召开的质检会来开展。在总结质检部门反馈的意见后,同时获得对实训生的评价,对实训生的评价又可在下次员工集体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反馈给下一批实训生,如此循环,促进实训生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实训结束后进行教学反馈学校可根据酒店相关部门对实训生的鉴定结果评出优秀实训生,在实训生离岗返校后,再开一次实训总结会议,让学生知道自身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酒店服务与管理的专业教师获得这些鉴定结果后,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例如,从职业意识、职业习惯、专业技能等方面考量学生是否达到标准,通过教学评价结果对自身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反思,完成教学反馈的过程。同时,专业教师可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展开讨论,进行案例教学。
以上是我校在校企合作中发展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实践经验,希望对我国职校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根据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和该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在模块化教学理念下,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基本文化素养和能力模块、专业基础知识能力模块、专业技术能力模块。(2)其中基本文化素养和能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这两个模块主要靠理论方面相关课程的学习,而专业技术能力模块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对于酒店从业人员来说,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迅速适应酒店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必要条件,而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更加依赖于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养成。实践环节的教学至关重要,而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如何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运行实践中继续研究,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揭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分析了校外实训基地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途经研究[J].成人教育,2012(1).
[2]陈建明.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学时代,2011(7).
[3]邹成成.浅析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11(6).
[4]马茜.工学结合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企业化模式探讨[J].时代经贸,2011(18).
[5]章永刚.基于校企一体化教学探索职业素质养成模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宋园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中轮岗实习初探[J].职业教育,2011(9).
[7]庄萍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2).
[8]金晓春,金永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初探——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篇11
关键词:实习基地社会价值人才培养体系评价指标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诸多原因影响,我国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薄弱,可持续性差,严重制约了文科专业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研究文科校外实习基地的培育机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文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文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符合国家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社会实践价值。
1.1学科培养价值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实现文科专业的发展。首先,校外学习基地活动,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其次,校外实习基地活动,有助于检查学生理论学习质量和教学成果,有助于后期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设置。再次,校外实习基地环境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提前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最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助于教师和学校掌握学科发展重要课题,提高专业和学科的整体飞跃。
1.2外部社会价值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还可以实现社会价值的扩散。首先,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助于合作单位获取高校文科专业的技术支持,获取单位发展的助力;其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助于合作单位更快获取专业人才,节省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角色转换时间;再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改善,有效解决行业人才短缺的现实。
2高校文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困境分析
2.1规划性不足文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规划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数量不足。实习基地建设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实习需求,是很多文件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的普遍问题。二是选择标准较低。很多文科专业实习基地选择较为随意,专业对口性较差,无法实现专业实习目标;三是建设目标不清。很多文科专业实习基地培养目标不明,培养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规划。
2.2深度性不足很多文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还处于初级合作阶段,缺乏深度合作的意识和动力。具体表现为:首先,合作还仅限于接受学生实习,缺乏“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意识,“双师”交流滞后;其次,合作仅限于实习任务的完成,缺乏技术合作、项目合作、培训合作的动力和意识;再次,合作仅限于实习岗位的供给,缺乏对学生专业实习意见的指导和合作,难以形成有价值的参考资源供给实习单位。
2.3长效性不足文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重建轻维”思想严重,缺乏对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管理。一方面,情感维护不足。很多文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依靠的是私人关系,一旦实习单位人员变动,实习基地无法开展;另一方面,长效实习平台短缺。很多文科专业注重的是学生短期实习效果,缺乏与实习单位建立“假期实习”、“零星实习”、“课外实习”的多元长期实习建设。
2.4约束性不足文科专业实习基地管理相对较松,实习约束性较差,实习效果不理想。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实习管理制度疲软。目前很多文科实习基地管理虚化,缺乏过程控制、巡检制度等严格的实习管理规章;二是实习评价主体缺位。很多文科专业校外实习成绩仍由学校教师评定,忽视了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评价责任;三是评价指标不全。目前评价依据主要是根据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实习出勤等材料,缺乏对学生专业技能、岗位胜任度、职业素养等关键考评点的评价指标设计。
3校外实习基地培育机制研究
为了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效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长效机制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必须做好四大机制的建设。
3.1情感机制的维建情感机制是校外实习基地建立的基础,是校企合作的润滑剂。校外实习基地的情感机制建设应该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信息沟通。即为了增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高校文科专业应该时刻回应实习单位的发展变化信息,并能及时将文科专业校方信息传递到实习基地,建立双方长期情感交流的基础。二是做好人才交流。即学校应该强化教师到实习基地的交流,也可让实习基地优秀人才到高校承担授课任务。这是加强双方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三是做好发展战略交流。文科专业可以让实习基地参与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环节之中,经常征求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的意见,增强与实习基地的情感交流。
3.2激励机制的建构激励机制就是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给予的表彰奖励等。文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激励机制可强化三方面的制度建设:首先,强化联系人激励制度。为了鼓励文科专业校内教师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应该制定有关政策,对教师主导建立实习基地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增强教师建立实习基地的动力。其次,建立实习教师激励制度。高校文科专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是在理论课程之外承担的实习指导计划,实习经验和实习指导任务较重,因此更应采取职称评审加分、工作量加倍等物质激励政策。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实习过程的开展,应采取证书发放、物质计酬等激励政策来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再次,强化优秀实习基地奖励政策。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应该采取评优政策,对一些实习基地管理严格、实习效果好的基地颁发证书,调动基地建设激情和动力。
3.3利益机制的共享利益机制是文科专业与实习基地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基础,是实习基地可持续性建设的根本。高校文科专业必须从实习基地单位的内在利益需求出发,构建长效机制。具体而言,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项目深度合作。即实习基地可有针对性地提供部分合作项目,让高校文科专业教师和学生广泛参加,节省了实习单位的经济成本,让实习单位获得经济利益。二是成果优先孵化。实习基地可以优先获得文科专业的优秀研究成果,实习基地建设成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实习单位获得技术利益。三是人才培养参与。即高校文科实习基地单位可以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优秀学员的优先选择权等,让实习单位获得人才利益。
3.4运行机制的完善运行机制就是在不影响实习单位任务的基础上,切实落实实习基地育人任务。高校文科专业运行机制应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强化校内实训培育工作。校内实训是学生走向实习基地培训的基础,是实习基地后期合作的关键环节。校内实训的培育依托于三项建设:一是高素质校内实训队伍的建设,这是学生实习技能提升的重要保证;二是高水平校内实训室建设,这是学生实习技能提升的重要物质平台;三是综合实训项目的设计。另一方面,做好约束监督工作。即要充分发挥实习主体作用,实现基地建设协议化、过程化、科学化。所谓协议化是指通过协议方式对合作双方的实习要求、实习效果进行必要的约束和限制;所谓过程化是指强化实习基地建在实习内容的设计、安排、评价三环节的过程监控;所谓科学化是指实习内容设计、实习效果评价指标的设计要符合科学化的要求。
3.5保障机制的充实实习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保障机制才能实现。高校文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做好组织、资金、时间等保障机制的充实。组织保障是指高校文科专业要搭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实习基地管理机构,协调管理校内外地实习与上岗训练,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健康运转和科学管理。资金保障是指高校文科实习基地建设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持。高校应提高高校文科专业实习经费的发放标准,切实保证实习经费的稳定性;实习单位划拨实习经费,作为学生完成实习岗位职务的津贴和报酬。时间保障是指实习教育时间要体现周期性、长期性、灵活性的特点。所谓周期性,是指学生实习必须要按学期进行,不要间断。所谓长期性,是指高校文科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实习教育要长短期结合,重视长期实习。所谓灵活性,是指校外基地实习时间的安排要与实习基地工作相协调,根据实习单位的任务调整实习时间。
总之,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高校文科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成效,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文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必须做好情感机制、激励机制、利益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金智鹏.高职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
[2]张建碧,王万刚.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2(6).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篇12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毕业生日益增多,高校学生的就业也就成为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在就业过程中,学生是否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往往成为就业是否成功的关键。高校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汽车专业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1、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
1.1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完成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特别是培养汽车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校外实践基地,汽车专业学生以生产者的身份直接参与汽车生产、设计和汽车营销、维修等工作,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真实的岗位实践可以有效强化汽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接受职业训导,从而为汽车专业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构筑了符合汽车企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平台。
(2)有利于校外实践活动组织,提高校外实践质量。由于现代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大部分汽车企业对接收学生实践都不太感兴趣,因此如何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和进行有效管理一直是困扰高校汽车专业的难题。例如学生进行毕业实践时,大部分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践单位是自己联系的,实践岗位与专业是否对口,在实践期间汽车企业是否配有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时间上是否得到保证等等,都影响着校外实践的质量。另外,由于学生实践时是分散在校外各处,导致在实践的监控和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够建立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推荐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校外实践基地经校企双方友好协商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规定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由于汽车企业与学校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接触,便于学生实践的管理和监控。
(3)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汽车专业学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同时汽车企业却存在着招工难的困境,这充分说明了汽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严重脱钩。汽车专业学生在企业实践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情况,同时汽车企业也可以通过实践来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学生长时间在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工作,汽车企业对这些学生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个人特长等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学生同时也知道了汽车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和职工待遇等,这就在双方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所以汽车专业学生很容易在实践企业实现就业,企业也愿意录用他们,特别是大型汽车企业更是如此。另外,汽车专业的学生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实习,接触了许多业内人士,可充分了解汽车行业内其它企业的汽车人才需求状况,从而能够掌握更多的就业信息,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很明显,这种做法既缩短了工作适应期,也使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就业真正实现了零过渡。
1.2 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高校通过与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利用教学实践基地的设备、场地及技术资源,可为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践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汽车企业也需要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对引进的新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高校通过参与企业的工作可以及时加快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并可结合当地经济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购入相对超前的高、新、尖设备进行技术研究,既可服务于教学,又可对外开展汽车技术服务,把以往的纯教育投入转为产出化投入,增加了经济效益。
(2)有利于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现在高校汽车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博士或硕士,他们的理论基础很好,但实际操作能力欠缺,而高校很难满足这方面的培训要求。校外实践基地是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良好途径。高校可以将实践基地的设备优势、经验优势与自身的人才优势相结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确定研究课题,共同开发新项目。可以通过教师带学生实践或指派教师到实践基地进修等方式,密切与汽车企业员工的接触交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但能有效促进教师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能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仅解决了学校学生实践困难的难题,而且长期的校企合作也为高校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3 有利于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有益于高校、学生和企业,实现了共赢。首先企业受益:汽车企业可以较低的薪金聘用高素质的学生员工,并在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有潜力的学生成为正式员工。同时企业还可以广泛地接触大学,参与教学过程。企业参与办学势必会提高其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竞争力,有益于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进步。其次高校受益: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仅解决了学校汽车专业学生实践困难的难题,而且通过加强与汽车企业的合作,可以了解企业的真实状态和发展趋势,便于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开展应用型学术研究,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学生也是切切实实的受益者。学生在实践基地实习,可以有机会参与汽车企业工作,尽早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接受针对职业生涯的实践培训,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格与汽车企业需求的“无缝链接”,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在加强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应用型本科汽车人才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不少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存在一些问题。
2.1 校外实践基地缺乏有效的建设机制
从国外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政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汽车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协同作用不明显,利益协调机制不明确,法律制度不完善。
首先,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行业所属高校与汽车企业的关系逐渐疏远,学生实践单位的落实主要依靠各种关系的推动,缺乏政策支持,从而造成汽车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具有临时性、短期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其次,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基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汽车专业学生正常的校外实践也就无法保障,久而久之,以前所建的校外实践基地也都荒废了。
最后,汽车企业参与的动力也不足。目前,在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过程中,呈现出高校“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尴尬现象,汽车企业普遍参与动力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汽车企业重点考虑经济效益,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对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而对汽车企业利益不大,没有形成互利双赢的合作局面,因此汽车企业对于接待高校汽车专业学生的参观实践往往不感兴趣。此外,汽车企业还要考虑实践学生的食宿条件、人身安全以及企业的设备安全、生产秩序等因素,导致汽车企业对实践基地建设的参与性普遍不高。
2.2 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强调“产、学、研”相结合,重点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汽车专业学生到实践单位后,通常实践企业只会安排有关人员介绍企业情况,走马观花参观生产车间,学生往往很难体验到企业内部的生产工艺流程,达不到学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的目的。如我校近几年安排学生到十堰二汽、洛阳一拖实践就存在这些问题。另外,有些学校只是简单地把学生介绍到汽车企业实践,学校、汽车企业双方都不配备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产生了“放羊式”顶岗实践。还有部分高校对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重视不够,“挂牌”的实践基地多,真正承担实践任务的少,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流于形式,导致汽车专业实践基地功能与高校汽车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相差较大,难以满足汽车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3、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分析
以前高校的汽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主要集中在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践方式通常是安排一两位教师带队出省实践,以参观生产工艺为主,实践效果不理想,且大部分实践时间耗费在往返路程上,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汽车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汽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必须进行改革。本文选取国内高校典型的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进行分析,以期有所帮助。
3.1 以汽车企业为主,校企合作型
汽车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建设所需的场地和设备等,高校提供技术支持,校企合作实现共赢。该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特点是:首先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及教师自动转化成为企业的员工,这些员工不仅没有工资,有时还向企业倒贴实习费用,这无疑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他们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高校固定的学生实习人数,也保障了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其次有利于解决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困难问题。高校与企业一旦形成固定的合作伙伴,可以将企业作为校内实验条件的延伸,有利于高校吸收企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企业可以与相关高校组成资源联合体,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进行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开创“校企合作”的新途径,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 汽车企业提供设施,“订单式”培养模式
汽车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建设所需的设备或设施,在高校内建立企业专属的实践基地,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如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丰田实践基地和郑州交通学院的奇瑞汽车实践基地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每年这两个企业都会在实践基地进行培训的学生中,选拔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企业专属实践基地配备了本企业的产品,有利于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另外,汽车企业通过招聘专属实践基地培训的学生,省去了以前招聘的新员工要“先培训后上岗”的程序,节省了企业在培训方面的费用,学校与企业找到了“双赢”的结合点。这种模式由汽车企业投资,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制订汽车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实践要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应用为主,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岗位需要的高技能汽车人才,适合于“订单式”人才培养。
3.3 校企联办、共同使用模式
校企联合投资建设校外汽车专业实践基地是“校企联合”的另一种形式,实践基地归双方共同使用和管理。如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郑州龙瑞新能源汽车公司联合建立的汽车实践基地,既可以接收学校的汽车专业学生实践,又可以接收企业员工或汽车行业工人的培训。从汽车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到实践指导;从提供汽车实践场地到援助实践仪器设备;从为汽车企业培训员工到为企业培训用户乃至参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等,实践基地的校企共建使校企间的合作内容逐步丰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汽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3.4 校办企业模式
高校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高校技术和智力为依托,由高校创办或参与创办的经济实体。高校可以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建设汽车实践基地。有实力或有较好基础的高校可以根据汽车行业特点及优势,兴办汽车企业。例如可以建立汽车修理厂、创办汽车检测站、建立汽车技术研发中心或汽车驾驶培训学校等。当校办汽车企业形成一定规模或其经营具有一定稳定性时,可按照汽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要求,利用校办企业的生产条件和真实的工程背景,建立企业化经营、面向市场的新型汽车实践教学基地。该种模式由于企业和学校的主管部门是一致的,所以无论是汽车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还是汽车实践教学的安排都可以按照教学需求去做,有利于汽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5 校际共建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
高等院校应该走联合、共建之路,由以往学校自建的“小而全”汽车实践基地转向校际共建的规模化实践基地。一些规模小、设备差、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的学校可以共用该实践基地,各学校间共同承担实践任务,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建设实践基地,通过建立校际资源管理联盟,可以统筹资源、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互补互助,改善实践条件,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也可通过与异地院校合作办学,适时调整实践计划,有步骤、分批地把学生派往其他先进的汽车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培养。这样既搞活了办学机制,又开阔了汽车专业学生眼界,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社会与汽车技术发展的前沿。
3.6 以政府为主导,共享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其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在相应的对口企业中,企业的工程师是实践教学的老师,学校的教师也要定期到企业去进修提高,形成了一种制度化的体制。我国政府在校企共建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方面,应该积极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汽车企业和学校一定的政策扶持。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公共实践基地是由上海市政府投资建设供多家高校共同使用的公共实践基地,现已建有服务业中心、工业中心、新产业中心等不同职业门类的实践室,可提供46个职业类别、覆盖200多个岗位工种的实践。参照此模式,我国政府也可投资建设供多家高校共同使用的汽车实践基地,政府的支持对于汽车实践基地的建设将起到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将会高效率、高质量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洪.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企合作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9):41-42.
[2]赵建宁.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探索[J].职业时空,2011(5):38-39.
[3]向波.汽车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33-134.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推荐阅读:
校外实践基地11-14
校外教育基地11-22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07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11-24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11-09
校外实训基地考察报告09-14
2009校外德育基地活动计划11-09
11--1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计划09-24
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书05-28
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闲暇教育研究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