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实践基地(共12篇)
校外实践基地 篇1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毕业生日益增多,高校学生的就业也就成为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在就业过程中,学生是否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往往成为就业是否成功的关键。高校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汽车专业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1、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
1.1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完成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特别是培养汽车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校外实践基地,汽车专业学生以生产者的身份直接参与汽车生产、设计和汽车营销、维修等工作,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真实的岗位实践可以有效强化汽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接受职业训导,从而为汽车专业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构筑了符合汽车企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平台。
(2)有利于校外实践活动组织,提高校外实践质量。由于现代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大部分汽车企业对接收学生实践都不太感兴趣,因此如何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和进行有效管理一直是困扰高校汽车专业的难题。例如学生进行毕业实践时,大部分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践单位是自己联系的,实践岗位与专业是否对口,在实践期间汽车企业是否配有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时间上是否得到保证等等,都影响着校外实践的质量。另外,由于学生实践时是分散在校外各处,导致在实践的监控和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够建立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推荐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校外实践基地经校企双方友好协商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规定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由于汽车企业与学校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接触,便于学生实践的管理和监控。
(3)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汽车专业学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同时汽车企业却存在着招工难的困境,这充分说明了汽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严重脱钩。汽车专业学生在企业实践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情况,同时汽车企业也可以通过实践来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学生长时间在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工作,汽车企业对这些学生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个人特长等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学生同时也知道了汽车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和职工待遇等,这就在双方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所以汽车专业学生很容易在实践企业实现就业,企业也愿意录用他们,特别是大型汽车企业更是如此。另外,汽车专业的学生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实习,接触了许多业内人士,可充分了解汽车行业内其它企业的汽车人才需求状况,从而能够掌握更多的就业信息,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很明显,这种做法既缩短了工作适应期,也使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就业真正实现了零过渡。
1.2 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高校通过与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利用教学实践基地的设备、场地及技术资源,可为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践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汽车企业也需要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对引进的新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高校通过参与企业的工作可以及时加快对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并可结合当地经济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购入相对超前的高、新、尖设备进行技术研究,既可服务于教学,又可对外开展汽车技术服务,把以往的纯教育投入转为产出化投入,增加了经济效益。
(2)有利于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现在高校汽车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博士或硕士,他们的理论基础很好,但实际操作能力欠缺,而高校很难满足这方面的培训要求。校外实践基地是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良好途径。高校可以将实践基地的设备优势、经验优势与自身的人才优势相结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确定研究课题,共同开发新项目。可以通过教师带学生实践或指派教师到实践基地进修等方式,密切与汽车企业员工的接触交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但能有效促进教师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能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仅解决了学校学生实践困难的难题,而且长期的校企合作也为高校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3 有利于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有益于高校、学生和企业,实现了共赢。首先企业受益:汽车企业可以较低的薪金聘用高素质的学生员工,并在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有潜力的学生成为正式员工。同时企业还可以广泛地接触大学,参与教学过程。企业参与办学势必会提高其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竞争力,有益于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进步。其次高校受益: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仅解决了学校汽车专业学生实践困难的难题,而且通过加强与汽车企业的合作,可以了解企业的真实状态和发展趋势,便于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开展应用型学术研究,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学生也是切切实实的受益者。学生在实践基地实习,可以有机会参与汽车企业工作,尽早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接受针对职业生涯的实践培训,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格与汽车企业需求的“无缝链接”,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在加强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应用型本科汽车人才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不少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存在一些问题。
2.1 校外实践基地缺乏有效的建设机制
从国外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政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汽车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协同作用不明显,利益协调机制不明确,法律制度不完善。
首先,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行业所属高校与汽车企业的关系逐渐疏远,学生实践单位的落实主要依靠各种关系的推动,缺乏政策支持,从而造成汽车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具有临时性、短期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其次,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基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汽车专业学生正常的校外实践也就无法保障,久而久之,以前所建的校外实践基地也都荒废了。
最后,汽车企业参与的动力也不足。目前,在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过程中,呈现出高校“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尴尬现象,汽车企业普遍参与动力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汽车企业重点考虑经济效益,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对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而对汽车企业利益不大,没有形成互利双赢的合作局面,因此汽车企业对于接待高校汽车专业学生的参观实践往往不感兴趣。此外,汽车企业还要考虑实践学生的食宿条件、人身安全以及企业的设备安全、生产秩序等因素,导致汽车企业对实践基地建设的参与性普遍不高。
2.2 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强调“产、学、研”相结合,重点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汽车专业学生到实践单位后,通常实践企业只会安排有关人员介绍企业情况,走马观花参观生产车间,学生往往很难体验到企业内部的生产工艺流程,达不到学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的目的。如我校近几年安排学生到十堰二汽、洛阳一拖实践就存在这些问题。另外,有些学校只是简单地把学生介绍到汽车企业实践,学校、汽车企业双方都不配备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产生了“放羊式”顶岗实践。还有部分高校对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重视不够,“挂牌”的实践基地多,真正承担实践任务的少,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流于形式,导致汽车专业实践基地功能与高校汽车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相差较大,难以满足汽车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3、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分析
以前高校的汽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主要集中在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践方式通常是安排一两位教师带队出省实践,以参观生产工艺为主,实践效果不理想,且大部分实践时间耗费在往返路程上,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汽车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汽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必须进行改革。本文选取国内高校典型的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进行分析,以期有所帮助。
3.1 以汽车企业为主,校企合作型
汽车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建设所需的场地和设备等,高校提供技术支持,校企合作实现共赢。该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特点是:首先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及教师自动转化成为企业的员工,这些员工不仅没有工资,有时还向企业倒贴实习费用,这无疑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他们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高校固定的学生实习人数,也保障了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其次有利于解决高校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困难问题。高校与企业一旦形成固定的合作伙伴,可以将企业作为校内实验条件的延伸,有利于高校吸收企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企业可以与相关高校组成资源联合体,利用高校的技术优势进行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开创“校企合作”的新途径,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 汽车企业提供设施,“订单式”培养模式
汽车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建设所需的设备或设施,在高校内建立企业专属的实践基地,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如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丰田实践基地和郑州交通学院的奇瑞汽车实践基地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每年这两个企业都会在实践基地进行培训的学生中,选拔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企业专属实践基地配备了本企业的产品,有利于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另外,汽车企业通过招聘专属实践基地培训的学生,省去了以前招聘的新员工要“先培训后上岗”的程序,节省了企业在培训方面的费用,学校与企业找到了“双赢”的结合点。这种模式由汽车企业投资,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制订汽车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实践要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应用为主,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岗位需要的高技能汽车人才,适合于“订单式”人才培养。
3.3 校企联办、共同使用模式
校企联合投资建设校外汽车专业实践基地是“校企联合”的另一种形式,实践基地归双方共同使用和管理。如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郑州龙瑞新能源汽车公司联合建立的汽车实践基地,既可以接收学校的汽车专业学生实践,又可以接收企业员工或汽车行业工人的培训。从汽车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到实践指导;从提供汽车实践场地到援助实践仪器设备;从为汽车企业培训员工到为企业培训用户乃至参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等,实践基地的校企共建使校企间的合作内容逐步丰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汽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3.4 校办企业模式
高校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高校技术和智力为依托,由高校创办或参与创办的经济实体。高校可以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建设汽车实践基地。有实力或有较好基础的高校可以根据汽车行业特点及优势,兴办汽车企业。例如可以建立汽车修理厂、创办汽车检测站、建立汽车技术研发中心或汽车驾驶培训学校等。当校办汽车企业形成一定规模或其经营具有一定稳定性时,可按照汽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要求,利用校办企业的生产条件和真实的工程背景,建立企业化经营、面向市场的新型汽车实践教学基地。该种模式由于企业和学校的主管部门是一致的,所以无论是汽车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还是汽车实践教学的安排都可以按照教学需求去做,有利于汽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5 校际共建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
高等院校应该走联合、共建之路,由以往学校自建的“小而全”汽车实践基地转向校际共建的规模化实践基地。一些规模小、设备差、师资力量不够雄厚的学校可以共用该实践基地,各学校间共同承担实践任务,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建设实践基地,通过建立校际资源管理联盟,可以统筹资源、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互补互助,改善实践条件,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也可通过与异地院校合作办学,适时调整实践计划,有步骤、分批地把学生派往其他先进的汽车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培养。这样既搞活了办学机制,又开阔了汽车专业学生眼界,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社会与汽车技术发展的前沿。
3.6 以政府为主导,共享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其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在相应的对口企业中,企业的工程师是实践教学的老师,学校的教师也要定期到企业去进修提高,形成了一种制度化的体制。我国政府在校企共建汽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方面,应该积极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汽车企业和学校一定的政策扶持。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公共实践基地是由上海市政府投资建设供多家高校共同使用的公共实践基地,现已建有服务业中心、工业中心、新产业中心等不同职业门类的实践室,可提供46个职业类别、覆盖200多个岗位工种的实践。参照此模式,我国政府也可投资建设供多家高校共同使用的汽车实践基地,政府的支持对于汽车实践基地的建设将起到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将会高效率、高质量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洪.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企合作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9):41-42.
[2]赵建宁.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探索[J].职业时空,2011(5):38-39.
[3]向波.汽车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33-134.
[4]吴云溪,周跃红.高职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8):118-120.
校外实践基地 篇2
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我院十分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目前已挂牌成立了长沙市43中、长沙市博物馆、任弼时纪念馆三个实践教学基地,为有效开展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我部将与院团委合作制定如下的实施方案:
一、校外实践基地教学目标:
通过对实践教学基地活动的参与,激发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锻炼同学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及沟通能力。
二、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前往实践基地参与实践的学生组成:根据课程教学班级的建制,按照2%左右的比例选拔优秀学生组成教学基地实践成员,约100人(不满70人的班级可选拔1名,70人以上的班级可选拔2名)。成员选拔通过竞选方式产生。由每个思政课教学班级的任课老师予以组织选拔,应在每学期的第8周前上交人员名单。
2、指导老师:思政课教师4名,同时可邀请院团委、学生处教师各一名参与。负责提前做好与实践基地的联系和沟通;负责学生的组织协调、安全保障;与院办协调车辆的使用;适时对学生予以启发引导。
3、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每个学期的8-14周选取一个周末,上午9点出发,中午12点前返回。(如去距离较远的任弼时纪念馆可安排一天时间,学生午餐自带)。
4、实践教学形式及内容:前往实践基地的同学通过观察、采访、调查、照片或听取报告等形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其他同学通过听取汇报材料了解实践基地教学的具体内容。这样通过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让其他同学参与到了该项实践教学中去。
5.开展此项实践教学活动所产生的车辆、餐费等费用在思政课专项经费中支出。
三、基地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上交材料:上交一份心得体会和一份汇报材料(PPT)。
(1)心得体会的格式要求:心得体会统一要求word格式,用A4纸书写,字迹清楚,要求字数不少于1000字,于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后2周内上交任课老师。此项占这次实践活动的50%。
(2)汇报材料格式要求要求:参与返校后2周内根据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制作向全班汇报的材料(必须是PPT),并向班级同学汇报。汇报材料要求自主完成,内容详实,条理分明,ppt不少于15张。并将汇报材料交给指导老师。此项占这次实践活动的50%。
2、教师对心得体会和汇报材料的成绩评定:
(1)心得体会的评定标准
①优秀:(90-100)内容详实清楚,观点明确,语言流畅,能非常深刻的体现出该次校外实践的收获。
②良好:(80-90分)内容详实清楚,观点明确,能较深刻的体现出该次校外实践的收获。
③中等:(60-80分)内容基本详实,观点基本明确,基本能体现出该次校外实践的收获。
④不及格:(0-60分)内容不够完整,观点不够明确,不能体现出该次校外实践的收获。
(2)汇报材料的评定标准
①优秀:(90-100)汇报材料内容详实清楚,图文并茂,能非常完整的体现出在实践基地实践的全过程。
②良好:(80-90分)汇报材料内容基本清楚,图文结合较好,能较完整的体现在实践基地实践的全过程。
③中等:(60-80分)汇报材料内容基本清楚,能基本体现在实践基地实践的全过程。
校外实践基地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教育资源;自主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67-02
综合实践基地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中重要且特殊,它虽是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却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广州地区而言,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一般要求学生每学期在实践基地培训三或五天,基地一般借用周边丰富的自然教学资源,课程多以军训、劳动、手工制作、团队拓展活动等为主,围绕基地实际开设。
那么,怎样使封闭的实践基地与学校的综合实践教育互相渗透、递延教育成果互动呢?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劳动技术学校作为本区政府着力打造的校外教育基地,多年来在弥补学校教育短板,增进学校教育效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方面,学校近年来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启发思维,促使学生自主创造
学生学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校外学习基地因紧紧依托大自然,本身有着丰富的学习素材,学校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在德育工作中重点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和生活中体验道德教育;利用课内外、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供更多的让学生实践活动场所,形成不同学段学生实践活动内容系列。
例如学校教师在教学《田间作物(玉米)生长状况调查》一课时,就要求学生认识作物在大田环境中的生长状况,初步培养学生实地调查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在耕作区引导学生实际观察作物(玉米),通过调查它们的多个生长项目,来测定它们的生长情况,这样,就可以掌握作物的种植情况,根据各种变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栽培管理,使作物保持良好长势,多产高产。这次调查的项目很多,主要有整齐度(描述作物生长的高矮、大小、叶片多少等情况),受虫害、病害情况,品种抗性等。实践中,教师会设置一些问题,如玉米长齐长壮,具有较强的抗性,受的病虫害少,则说明了它们的生长状况怎样?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测定玉米的株高、株距、行距来说明种植是否均匀。如果玉米长得高大旺盛,但玉米的株距行距不合理,种得太密集,那么,它们的生长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种得太疏,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调查边思考。分组调查,最后得出结论,并写出建议及理由。在这节农艺课中,教师不对问题作过多讲述,而是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而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对学生学习活动最具推动力的因素。学校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利用特有的自然环境,紧扣办学理念,经过几年来不断地总结、创新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基础实践教育、专题实践教育、特色实践教育三大板块的课程体系,并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它完全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
在教学《叶脉书签》一课后,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要求:“这些树叶经药水一泡真神奇,变得靓丽晶莹,我很喜欢它们,我还想学些有关它们的其他知识。”这是求知欲在他们身上继续“作怪”,学习的动机在发生变化的表现。因为在刚上这堂课时,学生身上存在着“要我学”这种外在动机,而到课后,它已转变为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我要学”的内在动机。为解决学生的“课已上完”和“我还想学”的矛盾,我们安排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制作不同树种的叶脉书签,并在现代信息工具的帮助下,自主探究学习。为此,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出不同树种的生长资料,并试着栽种小树苗新品种。据此,我们组织延伸学习,带领学生走进学校后山的丛林,了解树林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学会并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增强了环保意识,懂得了爱护自然的重要。
四、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能解决问题是有能力的体现,能发现问题同样是有能力的体现。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逻辑过程的多次反复练习,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将大大提高。
在教学《神奇的中草药》这一实践活动课时,学校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果喉咙痛,发热、长口疮等,你们的家长会如何帮你们解决这些身体问题?你又喝过什么凉茶?广东凉茶都由什么中草药组成?这些问题都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老师把他们带到学校的中草药园,寻找适合的草药并自己配置,模拟开出药方。为了增加问题难度,教师还在课堂上让学生辨认中草药的干品。这一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大大提高。其中,模拟开药方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身体状况、认识了中草药的不同药性,使其配置出“对症”的模拟药方。之后再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发现各种中草药,继续探究它们的秘密,则又更好地发展了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同样,在《有趣的DIY工艺品》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巧妙地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切入,以问题为“导火线”,自主进行探究学习。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必然会大幅度提高。
五、创造条件,吸引学生自主实践
作为以实践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学,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意采用启发性的提问、追问等形式,激发学生实践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为此,学校充分利用周边教育资源、德育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扩展德育基地的教育和训练项目,尤其是重视德育基地的文化建设,发挥德育基地文化的导向性、激励性、规范性作用。
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一直开展的特色课程《陶艺》课的教师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任他们选用,激发他们的操作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只教授几种制作方法,其余都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又没有忽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大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观察分析,找出规律,选择工具,最后完成作业。这样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认识到自身价值与劳动的意义。
新的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的世纪,这要求教育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此才能适切时代发展,培养合格合用的新世纪人才。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由于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资源,在培养学生自主、自觉、自能、自立精神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劳动技术学校 广东广州 510545)
责任编辑 余志权
校外实践基地 篇4
到2015年底,温州市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已建成21个;建成素质拓展、文化娱乐教育类等11个市级项目类教研组,协同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共同构建区域教研联盟的协同机制;创建市级示范功能室25个;年接待学生数达50余万人次。
目前,温州市三分之一街镇(或学区)已建成一个互补性强、品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浓郁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场所),各县(市、区)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已初步形成了“1+X+Y”布局与运行机制。如温州市把“1”放在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把温州市科技馆、温州市博物馆、景山动物园、景山植物园等作为X基地,同时还整合温州市第三中学“学与做”场馆、温州市第四中学航模基地、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塘河生物园、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生态农业园等“Y”基地,通过组合,形成一系列的课程套餐,供市直学校学生选择。现将推进试点工作主要做法与教育装备同仁进行分享。
一、顶层设计:全面规划试点工作
依据新课改要求,充分考虑温州现有人口、学校分布、学生流向和学生人数的基础,通过顶层统筹规划设计,将基地布局统一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温州“1650”城镇体系框架总体建设规划之中,并作为新一轮义务教育布局规划调整重要内容之一研制《温州市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2015年6月,召开温州市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论证会。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等领导专家应邀参加了论证,明确了《方案》的目标。
(1)到2015年底,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校外教育综合性实践基地(学校),全市建成20个左右;30%街镇(或学区)至少建成一个互补性强、品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浓郁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场所);初步建成实践基地“1(1个中心)+X(若干个分基地)+Y(若干个校内活动场所)”布局及运行机制;制订出台有关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的保障政策。
(2)到2016年,建成市级示范实践基地5个;70%街镇(或学区)至少建成一个互补性强、品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浓郁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场所);培育20门精品实践活动课程,研制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以及基于实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3)到2017年,建成市级示范实践基地10个,创建国家级综合示范基地1个;每个街镇(或学区)至少建成一个互补性强、品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浓郁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场所);培育50门精品实践活动课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学生实践基地课程群;建成完善的实践基地“1+X+Y”布局和运行机制;形成有瓯越特色的基于实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育人体系。
二、政府重视:形成市县联动机制
温州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发改委、财政局、规划局、编制委员会、国土资源局、教育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11月,温州市召开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全市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主要要求和任务。为区域推进基地建设,市政府将基地建设纳入到市对各县(市、区)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市教育局也将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年度和谐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各县(市、区)政府、教育局也积极配合支持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把基地建设纳入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建立部门参与基地建设保障机制。如在编制上,有的把基地单独列编,有的保留原撤并学校的编制改建成基地,统一纳入教育管理体系。
三、优化队伍:建立协同教研机制
与温州市教研部门协同推进校外实践基地联盟教研机制。每次教研活动联合发文,双方全程参与;推进学生实践基地研训一体化,努力使基地成为区域综合实践课的研究中心。每月20号左右召开一次基地教研活动,参加活动人员有市县学生实践基地(涵盖“1+X+Y”学校)项目组教师,温州相关市县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劳技教研员、校本与地方课程教研员,各民办基地负责人和一线教师等;已开出展示活动、研讨活动10多节次、讲座主题发言十余次。
积极搭建区域教研平台,全市已组建成立了素质拓展类、科学探究类、农事体验类、安全与健康教育类、手工制作类、人文地理教育类、科普教育与制作类、海洋教育类等11个项目类教研组,分别挂靠在不同的实践学校,充分发挥基地、教研组的主观能动性。
平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安全与健康教育类)、苍南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工艺制作与造型类)、文成县中小学综合素质实践基地(现代农业实验类)3个基地成为省级教研大组组长单位。
四、科研引领:助推基地内涵发展
与温州市教研院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和专题调研;2015年初,《“装备-教研”联动区域性推进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的研究》课题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课题。本课题将进一步探索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实价值、特征与功能定位等理论问题;按照“统筹规划、区域推进、市县联动”等思路,探索整体统筹规划实践基地区域分布的合理结构;完善“1+X+Y”实践基地区域建设与管理模式、基地运行与管理监督评价机制;深化区域教研联盟协同机制;进一步推进市县两级基地特色课程建设、活动项目优化设计。本课题的研究将帮助推动我市区域性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工作。
2015年10月,省级重点课题《“装备-教研”联动区域性推进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的研究》各子课题开题论证会议。一个子课题就是一个试点项目,我们采用边研究、边试点、边推进工作。
五、开发课程:形成区域品牌特色
1. 优化活动项目设计
已开发建成活动项目十七大类140余项,开发活动课程47门,初步形成项目菜单式、课程超市式服务目录。开展了全市优秀活动项目评选活动。创新优秀活动项目评选方式,进行现场陈述和项目答辩、专家评委现场亮分。
2. 结合地方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积极开发实践活动项目课程
如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编写了《校园植物与园艺》,并获温州市第二届精品课程评比一等奖;泰顺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开发《提线木偶》《龟湖石刻》《廊桥模型制作》;永嘉县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开发永昆欣赏、瓯窑工艺、瓯越茶道等。
六、结束语
校外实践基地 篇5
环境科学是一门非常综合而复杂的学科,是典型的跨学科领域专业,除了本专业的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环境工程等明显的专业领域之外,还涉及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高新技术、污染治理、环境修复、景观建设等许多方面,其特点是理论和工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结合,因此环境专业的人才需要具有很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系统整体优化的观念。环境类人才的就业也具有多元化特点,如果该专业的学生只注重理论学习,所涉及的实践领域不足、实践能力低下,将导致他们陷入竞争优势不足的窘境。事实上,环境科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对口单位类型很多,应该包括管理类单位如各级环保局;专业类单位如各级监测中心站、环评单位、清洁生产咨询部门等;科研类单位如各级环科院等;工程类单位如污水处理场、固废填埋场等;还应包括各类工厂的环境监测部门,各类与环保相关的公司,如环保仪器生产、销售、污染检测与治理、环保工程等单位,甚至还可包括各种自然保护区、景观设计与管理部门等等,从政府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到各种环境保护、环境修复、环境咨询公司等应有尽有。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应尽量建立门类齐全的实践基地,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兴趣方向的学生的专业实践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基地是环境科学专业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开展环境科学专业校外实践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内容与方式,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领域的理解,在实践中掌握环境专业相关技能,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其实践和创新能力。完善的实践基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适应社会,适应竞争。环境科学专业校外实践让学生直接参加环境管理、监测、生产等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另外,环境科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也加大了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参与高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提供真实而专业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他们直接体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特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其见识,有助于学生就业后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深造提供更多机会。实践基地的良好运行也能够保证向实践基地单位输送符合其要求的合格专业人才。因此,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学校与社会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改善了新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条件,有效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校外实践基地 篇6
【关键词】广西 独立学院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181-02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其办学方向明晰,办学形式更灵活,能够高效地实现与人才市场的对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平台,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为建设目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当前,广西独立学院面临着教育部规范验收和转型发展的重大考验,推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抓手。
一、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保证。基地建设的水平和深度接影响了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和质量;基地建设的布局和规模对专业发展起到支持和补充的作用;基地建设自身发展的过程和成果也直接影响和折射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有利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够使学生尽快了解单位(岗位)的具体需求,并客观的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学生在步入社会经济领域前,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培养了在岗位工作中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有的放矢的系统学习,与用人单位形成良好的衔接,减少用人单位在新职工培养方面的成本,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三)有利于合作双方协同创新发展
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一个双向交流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基地的建设为合作双方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利用各自优势资源进行深度合作,弥补各自的缺陷,巩固各自发展优势,进一步结成协同发展的战略伙伴,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二、广西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和制度支持不够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其制度设计与其发展是相对滞后的。虽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強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但地方配套政策仍属空白,现有政策一直倾向对校内实验实训室(基地)的建设,对如何促进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如何协同创新缺乏有力、有效的政策支持。此外,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关的制度设计缺乏,合作的管理(尤其是人的管理)缺乏制度保障,容易引起责任纠纷。
(二)科学规划欠缺
广西各独立学院因其办学历史不长,社会资源的积累不足,社会缺乏对新生办学实体的认可和信任。所以,各独立学院选择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时主要依靠母体学校的渠道联系社会资源,迫使独立学院以与母体学校的亲密联系作为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的权宜之计。在这种情况下,基地的建设缺乏选择性,更难提出科学的规划,往往以解决实现问题(如学生实习、参观、见习等)为主要目标,对长远发展缺乏必要的考虑。
(三)合作方积极性和稳定性不足
1.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尚未认识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项耗力费时的项目,在需要用人时再去人才市场挑选就能满足自身人力资源的需要,不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此外,在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容易使学生接触到单位的机密,对单位发展构成一定程度的管理风险,因此,合作方往往只希望开展一些较低水平的合作,降低经营的风险和成本。
2.由于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流动性较大,与基地的联系经常因为特定联系人的离职造成中断,由此带来基地建设始终处在不断扩充数量,而不能更深入地进入到提高合作质量的高投入、低产出的重复建设阶段。
(四)建设资金缺乏
独立学院作为利用社会资金兴办的独立办学实体,以学费收入作为后续办学投入的主要来源,资金上一直以固定资产投资等教学硬件条件作为主要投资项目,对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在短视和功利思维的影响下变得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财政资金通过项目等形式对独立学院建设给予支持的力度也非常有限,多是象征性的安排指标,没有考虑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都进入到本地区的各个行业就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直接且明显的效果,在政策支持上反而存在一定的歧视。
三、推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争取政策支持,完善制度保障
1.独立学院需要通过政协提案、独立学院联盟、学术协会等各种平台和渠道反映独立学院面临的问题和诉求,引起社会舆论和制度设计者的重视,争取规范、有利、稳定的发展环境。
2.完善各项制度,对基地的选择、日常联系、教学组织、人员保障、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例如,设计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保险制度,通过商业保险进一步转移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事故的风险,打消合作方对实践教学过程意外事故的担忧,保障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开展。
(二)科学规划,打造品牌
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规划需要充分考虑空间、时间、行业、覆盖范围、利用率、专业契合度等因素,突出优势学科和重点专业,集中有限资源打造品牌,在建设中寻找突破口,进而辐射和带动其他基地形成良好局面。建设规划在空间上要着力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点拓展周边空间;时间上要分阶段实施,为合作、改革预留足够的时间;在行业上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拓展相关产业的各个环节,形成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优先建设具有高利用率、高契合度、学生覆盖面广的基地;在品牌建设上则要根据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突出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示范基地,逐渐形成资源群和具有校本特色的基地品牌。
(三)互利共赢,提高积极性与稳定性
1.始终把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合作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独立学院需积极为合作方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决策参考等服务,主动促进合作方事业发展;同时,严格管理实践教学活动,保障合作方的权益,以实效提高其积极性。
2.建立建设管理团队,对基地进行统筹管理,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拓展联系渠道,提高联系频率,以诚相待,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增强基地的稳定性。
(四)转变投入模式,加大资金投入
转变当前独立学院单一依靠自身收入投入基地建设的模式,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企业资源、个人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投入格局。政府资源方面,充分利用政府创新创业基金、产业孵化园等公共资源,推动学校与政府的互动;企业资源方面,可积极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大力引进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建研发、教学培训基地,扩大双方的共同利益;在个人资源方面,独立学院应积极联系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拓展融资渠道,获取更多的建设资金。最终形成多元化投入促进独立学院事业发展、独立学院发展反哺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总之,广西各独立学院要在教育部规范验收过程中实现转型发展,应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建设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集群,需要多层次、多维度地去开展,不仅要重视直观、可见的硬件建设,还要同时抓制度、成果等软件建设。通过校外实践教学的建设,促进各独立学院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推动教育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升独立学院核心竞爭力。
【参考文献】
[1]李艳艳,王中杰.独立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初探[J].中国今日论坛,2013(1)
[2]荣中玲.独立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业家,2013(1)
[3]刘茂灿.独立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4]杨程佳.独立学院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策略研究——以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3(5)
[5]沈秀,杨殷伟.独立学院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6]黄超叶.独立学院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的改革研究[J].轻工科技,2013(3)
[7]唐蕙.论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实施的系统性原则——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为中心的考察[J].大学教育,2013(2)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规范验收专项课题
【作者简介】李明阳(1984- ),男,四川苍溪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教务与科研管理处干事,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校外实践基地 篇7
1 建设经管类专业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
经管类各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学生必须在实践能力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以适应社会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能将企业与学校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标准结合起来, 共同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提高就业质量, 提高更广泛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强专业建设, 培养“双师型”的教学队伍, 促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是实现校企共赢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国家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 这些文件的出台, 都反映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共性的问题
2.1 教育观念比较陈旧
由于我国高校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高校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附属, 因而只注重课堂的理论, 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所以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缺乏对校外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规范性标准
目前大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基地建设是基于企业与学校或个人的某种关系建立的, 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任务, 而不是合作关系, 一旦发生人员的变动, 基地便难以继续, 从而影响了基地的稳定性, 独立学院尤其突出。基地建设只停留在表面上, 这样基地建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国家对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没有相关的建设标准, 这也是导致了基地建设的不规范性。
2.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不足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要经费的支持, 由于经费不足, 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校企之间的合作稳定性都将受到影响。
2.4 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不到位
主要有三种表现:其一, 由于实践教学的时间进行集中, 企业一次性接受的人数有限, 加之专业扩招之快, 学生人数之多, 基地较分散等原因, 使基地的建设与教学管理难以保证;其二, 校企单方管理;其三,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运营中没有监督和管理机制。
3 经管类专业长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3.1 经管类专业教育需转变观念, 重视实践教学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经管类专业的教育需转变观念,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首先, 要合理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再次, 教师们要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教研教改活动, 通过改革,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提高他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随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 教师对经管类专业教育观念有所改变, 一个从传统教育模式向创新教育模式转变的热潮在各高校兴起。重视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势在必行。
3.2 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与建设
选择经管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标准为:一是, 行业龙头企业, 企业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完备, 管理与安全保证制度健全;二是, 专业对口, 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三是, 校企之间有良好的运行关系和校企互赢互利的共同点;四是, 双方领导重视并愿意承担各自的责任与任务。
根据上述四项标准, 华商学院将长隆实践教学基地群定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广东长隆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旅游业大型化企业集团, 是广东省旅游龙头企业集团, 经营集主题公园、豪华酒店、商务会展、高档餐饮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世界级大型综合旅游度假区, 旗下拥有广州长隆与珠海长隆两大板块。该基地主要对经管类各专业选定长隆集团方向培养的学生, 进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联合培养。
3.3 构建长隆基地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基地质量保障体系, 使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体系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
3.3.1 组织保障
为确保基地建设与管理稳步发展, 校企成立了三级管理机构, 一级由双方单位的主管领导、分管领导组成实践教学基地指导委员会, 负责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方案、规划、制度制定。二级由双方单位具体部门领导、主管人员等组成基地领导小组, 负责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实施, 实践教学工作指导、协调等工作。三级是实践教学指导小组, 由各岗位的基层领导、指导教师、管理人员组成, 主要负责实践教学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三级组织机构, 责任明确, 分工具体, 相互协作, 共建共管长隆实践教学基地。
3.3.2制度保障
校企双方制定一整套适合基地的管理、安全制度责任及协议, 规范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 明确三方的责、权、力, 做到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以保证校方、企业、学生的共同利益。如《长隆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实习三方协议》、《学生管理手册》、《实习安全责任书》等。
3.3.3 过程监控
在每个实践教学活动中, 校企双方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负责工作指导、协调、监管;双方指导教师负责全程管理监控;教学方面有计划、总结、质量分析;教学结束后双方对学生进行考核综合评定实践成绩;同时评选优秀实习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及奖励。
3.3.4 评价保障
1) 制定实践教学基地评估指导, 每年评估一次;
2) 企业对学校组织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评价;
3) 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保障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基地更好的发展。
3.4 改革校外实践教学模式
(1) 构建校企共管的三级组织机构, 共同管理、监控基地的建设与教学过程管理;
(2) 共同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对经管类各专业选定长隆集团培养方向的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工作;
(3) 旅游管理专业 (酒店方向) 的学生实行“3+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专业的全部学生第7学期集中到长隆酒店、横琴酒店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部分学生直至就业。
3.5 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长隆集团有限公司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及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的要求, 建立相应的“企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开发3-5门“企学结合”的课程和课程标准。
3.6 校企共建指导教师队伍
长隆基地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是由校企双方共建, 企方主要指派经验丰富的优秀骨干承担指导教师;校方指派青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他们通过指导学生来了解企业经营、服务状况, 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并且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自身实践教学的能力, 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7 多方筹集资金, 加大基地建设经费
长隆基地建设与运行经费, 采用学院实习经费计划拨一点, 省、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给一点, 企业资助一点, 学生自己出一点的办法筹集实习经费。基地经费严格管理, 专款专用, 保证基地建设与运行的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近年来, 华商学院在与长隆集团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基地考核机制、师资培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通过深入的探讨, 以促进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
摘要:本文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经管类专业与长隆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为例, 重点阐述了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 分析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孟祥宾, 魏泽.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
[2]艾训儒.新时期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及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12 (1) .
[3]宋殿辉, 孙广, 季晓依.独立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物流科技, 2009 (2) .
[4]李建楠, 刘玉峰, 李春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中心困境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9) .
校外实践基地 篇8
一、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的提出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实训基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及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训基地的设备操作、产品制作等技能训练, 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使学生得到锻炼和发展。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普遍存在指导教师严重缺乏、设备数量不足等问题, 而争取上级部门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目前实训条件, 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只有通过充分联合行业企业的方式来解决。
由于企业是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良好阵地,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把学生放到生产、服务第一线中去, 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地的不足, 还可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 对突出高职教学特色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发展校外实训基地, 不能仅限于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单位的简单对接, 也不能满足于企业单向委托学校的订单培养模式, 而是要努力创建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运行机制。同时, 由于企业工作环境跟校内实训基地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而经常导致学生到企业实习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工厂环境等问题。因此, 建立能满足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需要的“教学化”校外实训基地已是十分迫切的。
二、机械类专业“教学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1. 以技术应用开发、企业职工培训为纽带, 寻找合适的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要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优势, 积极承担技术应用性课题研究与开发, 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 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并出台相应的科研奖励与考核管理办法, 激发教师参加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应用开发的积极性。2007年我校机电学院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获立项的市科技局项目有5项, 2008年达到了8项, 从联合申报的企业中我们找到了合适的校外实训基地, 如浙江皇冠电动工具有限公司、金美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浙江三锋工具制造有限公司、浙江科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 并与企业达成了进一步合作意向, 签订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 我们积极思考如何利用学校的力量, 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为此, 搭建了企业职工培训平台, 成立企业职工培训办公室, 积极开展对外培训工作, 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互换式”职工培训模式, 即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期间, 学校教师到企业为企业技术工人进行培训。通过对企业职工培训, 与浙江振飞工具有限公司、金华诺王机电有限公司等企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达成了合作意向, 签订了紧密型合作协议, 并与诺王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议, 进行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2. 以订单培养为结合点, 搭建“教学化”校外实训基地
所谓订单培养, 即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 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 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 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 核心就是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 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明确双方职责, 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 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 用其所学。订单培养要求学生在学校和企业间“无缝对接”, 对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条件等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订单学生毕竟还不能等同企业职工, 到企业实现真正顶岗还需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因此, 校外实训基地要“像学校”, 即要实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 学生在校外实习或顶岗时, 能感受企业特有氛围。并同时能够学到书本以外的新知识。我院从2006年开始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 目前已在浙江科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10余家订单班合作企业进行了试点, 采取在企业设立理论教学教室、实践教学讨论区, 将课程教学搬到企业等形式,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 完善“教学化”校外实训基地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 通过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 如《成型设备操作与调试》、《机械零件数控加工》、《材料应用与处理》、《电动工具检验与测试》及《电动工具结构设计》等课程都有企业人员参与建设, 并以企业的产品为案例, 到企业开展现场教学, 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与氛围中边学、边观摩、边操作, 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邀请企业能工巧匠合作参与编写相应的实训教材, 以企业真实产品为素材引入教材, 部分教材如《成型设备操作与调试》、《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等实训教材已出版、发行, 其中《成型设备操作与调试》教材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4. 以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为突破点,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为保证顶岗实习有效进行和学生实习质量, 我校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开展岗前培训, 强化岗位技能及岗位意识, 并制订相应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规范。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生将按照企业准员工身份管理, 以企业为主;学校派专任教师常驻顶岗实习企业协助管理, 学校督导及专业主任不定期开展检查, 实行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企业按工作量、产品合格率、职业素质、出勤率等进行评分, 占80%;学校按工作态度、实习日记、总结及技能掌握程度等进行评分, 占20%。成绩合格后由校企双方共同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 并及时总结经验。
通过顶岗实习, 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学校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和技能水平进行选拨, 并对选出的学生在校内和企业进行强化训练, 参加全国、省技能竞赛。近3年来取得了明显教学效果, 获得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 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1项, 浙江省职业院校数控技能大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三等奖3项。
摘要:文章提出了以技术应用开发、企业职工培训为纽带, 以订单培养为结合点, 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 以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为突破点, 开展“教学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詹忠根.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 2006, (8上) .
[2]赵浩兴.校企联合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4) .
[3]黄亚妮.国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特色的评析和启示[J].高教探索, 2005, (4) .
[4]付涛.高职实践教学的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06, (4) .
[5]段长存, 李怀伦.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及实现路径的研究报告[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
动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 篇9
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动画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尽管国内高校培养的动画人才数量日益攀升,但创意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动画人才依然匮乏。动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艺术修养,扎实的动画艺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前沿的动画技术手段,具备较强的艺术创新和创作实践能力[1]”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国内许多开办动画专业的院校,都在培养计划中增强实践教学内容,并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1 动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1 依据动画专业特点规划校外实训基地
动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必须依据动画专业的学科特点、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办学思想等因素,来规划符合专业特色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动画是一门集文、理、技、艺、商和影视于一体,既涉及物理学、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又关系到文艺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人文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2]”,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培养“掌握前沿的动画技术手段,具有艺术创新和创作实践能力[1]”的人才,具有明显的“艺术-技术[3]”特点;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动画导演、动画编剧、动画设计等工作,又具有复合型、广泛性特点。因此,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简称渭师院传媒学院)依据动画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并根据自己“学术与工程统一,艺术与技术统一”的办学思想,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规划了美术设计型和数字动画制作型两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制订了分阶段、分模块的实训方案,并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等方法和策略,与西安长风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风影视)、北京万豪东亚国际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简称万豪卡通)等四家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1.2 采用多种方式建设动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1.2.1 高校与动画企业之间的学术交流是促成合作的契机。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了解和交流,要充分发挥动画行业协会、动画产业基地、校友会等组织的桥梁作用。学校应借助这些组织与企业的联系,进而了解企业的情况,并由行业协会牵头,为学校和高校牵线搭桥。通过开展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如组织企业向高校介绍行业新进展、新设备、新项目和市场情况,高校向企业介绍智力资源、学术成果、实验动画、学院派观点等,增进了解。如渭师院传媒学院邀请陕西金国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来校举办商业CG讲座、手绘板和动检仪等最新动画设备的介绍,邀请万豪卡通来校讲《原动画》课程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学校向企业介绍学术成果、师生创作的动画作品、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以及科研开发能力。通过开展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了联系,增进了互信。
1.2.2 实现高校与动画企业“双赢”,是实训基地健康持久发展的基础。
高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双方均有意愿才能实现。动画企业与高校在合作过程中,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建立优质人才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活动,企业能够充分地了解和选拔优秀毕业生;而且“可以免除培训后上岗的麻烦,减轻了企业在培训方面的开销[4]”。另一方面,学生的劳动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如渭师院传媒学院与陕西晶锐互娱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学生在实习期间,已经为公司进行游戏美术设计的创作任务,为企业创造了价值。长风影视公司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平台优先选拔的第一批优秀毕业生,一些已成为企业部门主管、组长或骨干。学校从合作过程中也获得了好处,即完成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明显提高了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有限的教育资源。高校和企业都从中获利,一举两得,实现了双赢。
1.2.3 通过共同完成动画项目,巩固实训基地。
孙豪研究员的建议:“高校在进行实践性教学建设时,应该适时调整实践性教学在动画专业中的位置,加大动画实验室设备和场地的建设,加强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探寻与企业的合作模式[5]。”实训基地建立起来后,学校应该追求校企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确保实训基地的持久发展。由于高校学生是一种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在企业动画项目较长的生产时间里,能为前期策划、美术设计、分镜头设计等创作环节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并在企业项目制作吃紧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可以助企业一臂之力。由于一个动画的项目完成,需要2-4年时间,需要策划、编剧、美术设计等大量各类人才的参与,而高校动画专业,通过把专业课程与动画项目结合、假期短期安排等措施,可以为企业提供各层次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因此,高校和企业的实训基地可以长期运行,从而有效地巩固了基地建设成果。
2 动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实训过程
2.1 见习阶段
见习的目的是通过参观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观、及时地了解动画项目创作和制作的相关信息,加深对专业的了解与热爱。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渭师院传媒学院有意识安排多次参观见习环节。每年组织1-2次见习,如组织学生去到西安长风影视公司实训基地去参观,企业先进的动作捕捉仪、三维雕刻机和扫描仪等先进的备,良好的环境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使他们珍惜每一次参观见习的机会,学习热情也被见习激发出来。四年中多次的见习参观,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生产相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2.2 集中实训阶段
集中实训的目的是体验动画项目生产的流程和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对接,强化毕业生创制动画的动手能力集中实训的形式是由公司提供已开发过的动画项目作为培训的教学案例,由公司指定资深设计师、技术工程师对学生授课。集中实训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后半期,即11月至来年1月左右。集中实训的前半期让学生认识动画生产的全过程,后半期会根据学生的志趣,分组进行针对性的实训教学。如将数字动画班的学生分成建模组、动画组、渲染组和特效组等,将美术设计班学生分成游戏角色动画场景等组进行模块强化实训。这种分阶段、分模块的案例解剖式教学,使学生既全面了解了动画制作的全过程,又做到重点突破因材施教。通过集中实训阶段,学生熟悉了动画制作常用的主要工具,体验了动画制作的工作流程,提升了动画创作和制作技术的水平。从而获得美国蓝天工作室人力资源主管劳拉·比兰特尼所要求人才的第三点“我们寻求他们的专业经验[6]”。
2.3 岗位实习阶段
岗位实习就是动画公司拿出职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进入岗位实习阶段,他们必须通过企业组织的岗前测试,才能进入岗位实习阶段。如果岗前测试不及格,基地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继续进行培训,使学生都能达到岗前测试合格水平。岗位实习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而还需安排公司资深人员为学生担任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岗位职责。在该阶段,需要尽可能做到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志趣相结合,以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不能因动画项目人员分组安排、生产进度等因素,而忽视对学生专业和志趣的考虑。正如劳拉·比兰特尼在挑选有潜能的动画师时强调:“人类的本能和兴趣将会给工作带来最好的结果[6]”。
3 动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效果
3.1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熟练掌握了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工艺流程,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艺术修养有机融合,提高了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体会、提炼动画的构成元素,在多层面、多角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动画中有重要作用,通过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动画产业中,创新能力既包括动画片和产业运作模式创新两个方面,还包括电脑制作科技的创新[7]。毕业生在实训基地3个月的专业强化训练,数字动画班的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了三维电脑动画、后期合成制作等软件的操作水平,美术设计班学生掌握的角色场景设计、分镜头画面设计和动作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得到实战检验和提高。通过强化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不仅可以熟悉具体技能,还可以不断积累、创造知识。通过反复实践,学生的创造潜能可以被不断地激发。
3.3 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在实训基地通过专业见习、集中实训,使得他们的认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普遍提高,了解了动画项目开发和制作的全过程,掌握了主流软件和相关设备的操作;通过岗位实习,毕业生认识了企业文化和岗位职责,精通了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增强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在学生实训结束返校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经验总结,讨论完善实训方案。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培训的学生,大多能踏实地工作,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4 结语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高校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动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培养高级动画专业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然而,在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需要探索的问题。如何深入挖掘校企双方的潜力,完善实训基地的功能,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项目开发的权责和利益分配等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摘要: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适应动画产业对于动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开办动画专业的高校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纷纷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高校应依据专业特点来规划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措施来建立和巩固动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使基地健康持久发展。
关键词:动画专业,实践教学,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孙立军.高校动漫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技术改革及质量考核评估方案务实全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20.
[2]彭玲.动画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
[3]杨岗,罗维亮.技术-艺术思维[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54-185.
[4]李春旺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制造工程,2003,(8):67-68.
[5]孙豪.高校动画项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7):251.
[6]蒋莉莉.基于原创力视角的中国动画产业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3):6-11.
校外实践基地 篇10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 客观上要求加快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强化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完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对于以培养高素质运用性会计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丰富校内实践教学的内容, 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 在校外实实践基地建设上还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 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实践基地功能效用低, 运行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合理等诸多问题, 制约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发展, 影响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 必须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一、会计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 我国新时期建设需要大量的会计应用型入才。
在此背景下, 高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不断发展, 注重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教学改革成果显著。而会计实践教学管理的发展还未跟上步伐。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对现有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切实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升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性,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成长锻炼, 逐渐向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2. 深化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毕业生逐渐成为就业市场中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 人才与岗位的供需出现较大的差距,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如何, 他们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其是否能顺利就业以及就业的质量, 同时也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创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要求高校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就业市场的需求, 加强实践教学, 这是培养合格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关键。
二、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施
1. 发挥教育部门优势, 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
高度重视, 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牵线搭桥, 加强校企合作是教育主管部门职责所在。但高校与企业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观念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缺乏对外联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因此, 校企合作不应纸上谈兵,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 为企业成为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场所出台相应的政策, 如在税收上对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予以优惠或年度企业的考评予以优先考虑, 使企业被社会所认可, 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加大经费投入, 使校外基地建设落到实处。实习经费紧张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当前, 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无论是在实践教学资源分配上, 还是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 基于实习经费的考虑, 在实践环节运行都大打折扣, 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 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实习经费投入的力度, 让实践教学环节运行通畅, 以保证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
2. 依据专业发展需要, 建立多功能、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 会计专业正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力度, 逐步建设成为以学生技能训练为核心, 融入学生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 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为学生提供实践、科研、社会服务三结合的平台服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要凸显教学功能, 必须体现专业实践教学功能与实践教育功能, 并与学生技能培养相结合, 与地方经济相结合, 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服务提供保障。一是发挥专业实习功能。教学功能要体现专业, 必须通过校企紧密配合, 修订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及配套的管理办法, 满足会计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充分利用基地的有效资源, 学习企业管理、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的运作流程, “做中学、学中做”,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二是发挥实践教育功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认知和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途径,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提升未来学习、工作和实践生存的能力。三是发挥科研功能。科研工作是高校研究性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和增强办学实力的重要因素。高校要发挥优势, 使企业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 夯实会计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 真正发挥会计教研的研究性和实践性;是在会计实践教学创新平台构建中, 关注企业的热点问题。高校应发挥其在社会经济信息、业务实践、方法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对企业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挖掘和探索;使高校应用理论、科研等方面优势, 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证, 搭建教学实践创新平台和交流互动, 通过协同努力与实践,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四是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利用企业的发展和先进设备建立“双师型”社会服务功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为企业培训项目提供平台, 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促进社会就业提供服务。
3. 制定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
是要充分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功能, 提高基地的综合效益,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真正使校外实践基地成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平台和桥梁。是要对校外实践基地列出发展规划、制定目标。定期研究、落实责任、动态考核。做到结构合理, 岗位明确, 共同制订实践教学指导办法和教学大纲, 保证校外实践基地运行的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
4. 强化动态过程管理。
规范实践教学环节, 这是实施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前, 校内指导教师要进行教育宣传, 让学生了解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考核标准;企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工作安排, 让学生了解工作流程及实习工作的方法, 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 也是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树立全新的教学质量观, 完善校外实践基地的平台建设, 为社会发展提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兴无, 王卫星, 陈玉荣.浅探校企联合培养会计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J].会计之友, 2009, (3下) .
[2]杨平波.如何加强会计学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J].财会月刊, 2009, (100.
[3]刘葵红.会计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4]李文华.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会计教学改革[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
校外实践基地 篇11
【摘 要】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及“产学研”培养模式,既可以满足构建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要求和条件,又可以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及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产学研” 建设模式 校外实践教育 基地 举措 保障
一、“产学研”建设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构建应用技术大学的要求,“产学研”建设模式有其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一)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的要求
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通过“产学研”三者的结合,可以及时根据社会的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要求
职业标准是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从事某一职业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它可以反映出企业和所从事行业的根本要求。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培养过程中,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可以适时地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就是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为目标。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使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具备从事生产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进而成为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
(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要求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是高校教育改革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制度设置。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模式,能够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按照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使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者专业相统一,让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五)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
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时时刻刻对人才培养有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只有根据产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成长的需要,拓宽继续学习渠道,在不断的学习、生产和研究过程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岗位的需求。
二、“产学研”建设模式的思路及举措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 模式的建设,可以在不断总结前期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出一条既科学合理,又能满足现实需求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
(一)强化校内实训基地
高校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校外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校内实训基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实训基地的设备数量要与学生实习实训的数量相匹配,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操作机会,设备更新也要与企业基本同步;第二,学校的实训基地要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生产运营模式;第三,要保证实训基地的规模利于教学的制度和机制。
(二)探索多途径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地方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迫使其在人才培养尤其是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要不断探索多种途径,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产、学、研三方面的有效对接
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尽可能做到无缝对接。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这样一个过程。“理论”就是通过学术研讨和调研等形式,把收集整理到的相关资料和信息,经过反复讨论上升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理论依据。
(四)强化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
高校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对“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推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三、“产学研”建设模式的保障
(一)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
企业、学校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彼此有需求但没有利益关系,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体,而企业多数为被动的客体,缺乏足够的校企合作积极性。而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还没有研究出既科学又符合国情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或者还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
基于这种情况,为了保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顺利进行,需要政府牵头组织,企业与学校配合,学校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出课程标准,开发出项目化的课程教材。在国外,课程标准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要求来制定,由政府介入,组织相关人员完成相应的工作。在国内,政府也应该借鉴这种方式,尽快建立起较为合理的产学研模式保障。
(二)拓宽“校企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内容
要不断加大校企合作范围,使校企合作不仅停留在实习实训等表面状态,还应进一步丰富合作内容:校企共建实训实验室,共同开展课程、教材的编写、开发与建设,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实行学生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之间协商订单培养、特色办班合作,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这些都是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模式向前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建设模式,为专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搭建了重要平台,同时也为师生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2]徐鹏彬.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0(11):71-72.
校外实践基地 篇12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校外实习基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一、前言
近年来, 国家将创新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高度, 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已明确提出: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 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 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 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012年1月, 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文件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有条件的高校要强化现场教学环节。”这些文件的下发, 一方面为高校应用型人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也表明,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正由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高校应从自身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角度, 重视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探索, 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外平台建设, 而校外实习基地正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实现载体, 其建设与管理是新时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二、传统实习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校内外各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重视不够。
在国家各级政策指导层面, 在高等教育由外延式规模发展为主到内涵式质量发展为主转变过程中, 对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政策完善需要一个过程, 政策指导还不够, 对校企双方的利益保护还不够具体;在社会企业层面, 企业主要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难达成一致, 缺乏联合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影响了校企合作的体系建设;在学校层面,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学校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意愿不高, 重视不够, 同时, 由于长期“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 教师也不愿参与“付出与肯定不匹配”的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各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意愿和态度, 影响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使用效果, 也使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使用过程随机、布局零散。
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规范性差、可持续性不足等现象, 其发展途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与高校合作历史较久的国有企业转制单位, 这类单位由于改制后面临争取经济效益的压力, 往往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建设不再感兴趣, 缺乏与学校进一步深入合作的动力;第二类是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 往往是学生为完成假期、小学期等实习任务而进行的短期实习单位, 双方一般不会签订协议, 随着学生实习期结束, 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也告中断;第三类是教师介绍的实习单位, 学生在实习或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过程中, 指导老师依靠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关系, 往往会为学生介绍校外实习单位, 这类单位往往接纳学生较少、不够稳定, 如果院系或学校重视不够, 也无法为学校持续使用;第四类是用人单位提供的短期实习机会, 用人单位主要目的是招聘优秀人才, 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过程也是单位为自己选人才的过程, 学校如果不主动推进, 也难成为联合培养人才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3. 校外实习基地功能单一、合作不深入。
校外实习基地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采用实习基地提供场地、设备、人力等资源协助高校完成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实习实践环节的方式, 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太大受益, 直接影响了企业参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影响校企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的深入合作;另一方面高校所在大都市中施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 在自身场地、办公资源方面较为紧张, 为数量较大的学生提供实习场地等资源, 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的深入合作。
4.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使用的可持续性不足。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利益分配的不对等性、建设管理的不规范性、功能的单一性、合作的不深入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保证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可持续性。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缺乏规划性、校外实习基地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也无法保障校外实习基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
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转化
1. 明确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总体思路。
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企业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生产安全等方面的考虑, 不愿接受大学生来企业实习, 给高校实践教学落实和实习基地建设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高校要主动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充分考虑企业利益, 使企业愿意与高校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立足财经特色和优势, 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定位, 充分考虑企业潜在顾虑与内在需求, 坚持校外实习基地“协同建设、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联合建设思路,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 不但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实践, 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共享学校资源, 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 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参与积极性, 为我校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协同建设铺平了道路。
2. 构建校外实习基地平台体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一所以经管为主, 经、管、文、法、理、工各学科相互支撑发展的地方财经类大学。近年来, 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多样化特色人才培养格局已基本形成。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 在融入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 努力打造了多层次、多类别的校外实习基地平台体系:在层次上, 按照校外实习基地在合作的广度、深度、高度和稳定性、持久性等特点, 构建了合作无协议—院校级—校级示范性—北京市级—国家级五层次递进式建设管理模式, 目前, 已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总数200余个 (含45个无协议) , 其中1个国家级、3个北京市级、18个校级示范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建成了层级合理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在类别上, 学校在考虑各学科平衡基础上, 要求每个卓越班建设5个规模稳定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 也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3. 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向人才培养基地的转变。
传统校外实习基地在建设使用中的不足, 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校大力促进校外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 推进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多元化建设, 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向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转化:一是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 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与学校教师成立实践教学项目组, 共同开发讲授指导实践教学课程项目, 让人才需求方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二是改变校外实习基地单一实习功能, 在双方共建过程中, 逐步引入课题研究、学科竞赛、企业沙龙、科研论坛、市场调查、专业论文等合作方式, 建立多元化的基地功能模式, 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4.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激励保障机制。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阵地, 其建设与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实现十分重要。根据我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思路, 学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制度, 出台了《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 在制度规范、经费支持、合作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 为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结语
传统人才培养中重视校内教学资源使用, 忽视校外社会资源的利用,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的结构性矛盾。传统实践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使实践教学长期处在弱势地位, 处在辅助地位, 目前, 实践教学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传统校外实习基地长期的单一实习功能建设, 使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建设各方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激发, 探索校外实习基地向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转化机制是高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亟需在政策上、观念上、体系上、机制上给予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杨沛, 钟丽, 牛爱芳.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应用文科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7) :369-370.
【校外实践基地】推荐阅读: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07
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闲暇教育研究10-19
校外实践05-20
校外实践教学06-06
校外实践活动报告09-01
校外实践活动简讯10-27
校外实践活动纠风行动08-23
小学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方案10-20
校外实践活动工作计划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