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精选12篇)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篇1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浙江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意见》(浙教办技〔2009〕95号)、《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浙江省教育厅2015年3月)等文件要求,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规模要与所覆盖的中小学生数相适应,满足义务教育阶段三、四年级学生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活动要求。为了探索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如何支撑新一轮课改的要求,浙江省教育厅向教育部推荐我市为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城市。
到2015年底,温州市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已建成21个;建成素质拓展、文化娱乐教育类等11个市级项目类教研组,协同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共同构建区域教研联盟的协同机制;创建市级示范功能室25个;年接待学生数达50余万人次。
目前,温州市三分之一街镇(或学区)已建成一个互补性强、品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浓郁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场所),各县(市、区)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已初步形成了“1+X+Y”布局与运行机制。如温州市把“1”放在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把温州市科技馆、温州市博物馆、景山动物园、景山植物园等作为X基地,同时还整合温州市第三中学“学与做”场馆、温州市第四中学航模基地、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塘河生物园、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生态农业园等“Y”基地,通过组合,形成一系列的课程套餐,供市直学校学生选择。现将推进试点工作主要做法与教育装备同仁进行分享。
一、顶层设计:全面规划试点工作
依据新课改要求,充分考虑温州现有人口、学校分布、学生流向和学生人数的基础,通过顶层统筹规划设计,将基地布局统一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温州“1650”城镇体系框架总体建设规划之中,并作为新一轮义务教育布局规划调整重要内容之一研制《温州市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2015年6月,召开温州市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论证会。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等领导专家应邀参加了论证,明确了《方案》的目标。
(1)到2015年底,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校外教育综合性实践基地(学校),全市建成20个左右;30%街镇(或学区)至少建成一个互补性强、品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浓郁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场所);初步建成实践基地“1(1个中心)+X(若干个分基地)+Y(若干个校内活动场所)”布局及运行机制;制订出台有关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的保障政策。
(2)到2016年,建成市级示范实践基地5个;70%街镇(或学区)至少建成一个互补性强、品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浓郁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场所);培育20门精品实践活动课程,研制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以及基于实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3)到2017年,建成市级示范实践基地10个,创建国家级综合示范基地1个;每个街镇(或学区)至少建成一个互补性强、品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浓郁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场所);培育50门精品实践活动课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学生实践基地课程群;建成完善的实践基地“1+X+Y”布局和运行机制;形成有瓯越特色的基于实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育人体系。
二、政府重视:形成市县联动机制
温州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发改委、财政局、规划局、编制委员会、国土资源局、教育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11月,温州市召开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全市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主要要求和任务。为区域推进基地建设,市政府将基地建设纳入到市对各县(市、区)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市教育局也将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年度和谐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各县(市、区)政府、教育局也积极配合支持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把基地建设纳入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建立部门参与基地建设保障机制。如在编制上,有的把基地单独列编,有的保留原撤并学校的编制改建成基地,统一纳入教育管理体系。
三、优化队伍:建立协同教研机制
与温州市教研部门协同推进校外实践基地联盟教研机制。每次教研活动联合发文,双方全程参与;推进学生实践基地研训一体化,努力使基地成为区域综合实践课的研究中心。每月20号左右召开一次基地教研活动,参加活动人员有市县学生实践基地(涵盖“1+X+Y”学校)项目组教师,温州相关市县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劳技教研员、校本与地方课程教研员,各民办基地负责人和一线教师等;已开出展示活动、研讨活动10多节次、讲座主题发言十余次。
积极搭建区域教研平台,全市已组建成立了素质拓展类、科学探究类、农事体验类、安全与健康教育类、手工制作类、人文地理教育类、科普教育与制作类、海洋教育类等11个项目类教研组,分别挂靠在不同的实践学校,充分发挥基地、教研组的主观能动性。
平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安全与健康教育类)、苍南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工艺制作与造型类)、文成县中小学综合素质实践基地(现代农业实验类)3个基地成为省级教研大组组长单位。
四、科研引领:助推基地内涵发展
与温州市教研院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和专题调研;2015年初,《“装备-教研”联动区域性推进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的研究》课题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课题。本课题将进一步探索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实价值、特征与功能定位等理论问题;按照“统筹规划、区域推进、市县联动”等思路,探索整体统筹规划实践基地区域分布的合理结构;完善“1+X+Y”实践基地区域建设与管理模式、基地运行与管理监督评价机制;深化区域教研联盟协同机制;进一步推进市县两级基地特色课程建设、活动项目优化设计。本课题的研究将帮助推动我市区域性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工作。
2015年10月,省级重点课题《“装备-教研”联动区域性推进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的研究》各子课题开题论证会议。一个子课题就是一个试点项目,我们采用边研究、边试点、边推进工作。
五、开发课程:形成区域品牌特色
1. 优化活动项目设计
已开发建成活动项目十七大类140余项,开发活动课程47门,初步形成项目菜单式、课程超市式服务目录。开展了全市优秀活动项目评选活动。创新优秀活动项目评选方式,进行现场陈述和项目答辩、专家评委现场亮分。
2. 结合地方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积极开发实践活动项目课程
如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编写了《校园植物与园艺》,并获温州市第二届精品课程评比一等奖;泰顺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开发《提线木偶》《龟湖石刻》《廊桥模型制作》;永嘉县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开发永昆欣赏、瓯窑工艺、瓯越茶道等。
六、结束语
通过3年的试点,温州市将成为全省首个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学校)镇(乡)域全覆盖的设区市,形成有鲜明温州地方特色,符合基地教育特点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各项政策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到位,全市建成资源丰富、各具特色、布局完善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网络,满足义务教育阶段三、四年级学生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活动要求,实现公益化、特色化、生态化、多元化发展,达到建设规模全省领先、办学效益全国一流,呈现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条块结合、分层布局、高效管理、机制健全的校外教育新格局。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篇2
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力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开展
2014年4月,我校与米其林汽车服务中心达成合作协议,学校将该企业作为校外学生实训基地和就业安置基地,企业以学校为其人力资源培训基地。
米其林汽车服务中心地处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沿河路,在本地享有良好的市场信誉,自成立之初,该企业一直致力于专业的汽车维修、钣金、汽车美容等多种服务。成为当地同行企业中的凤毛麟角。合作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员工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实训教学,建立专业师资、课程设置、实训就业等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超市化”和“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引入课堂,做到资源共享,服务学生、服务当地经济,为本地企业培养人才,有力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开创了一条引企入校、校企共同育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子。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篇3
【摘 要】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及“产学研”培养模式,既可以满足构建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要求和条件,又可以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及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产学研” 建设模式 校外实践教育 基地 举措 保障
一、“产学研”建设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构建应用技术大学的要求,“产学研”建设模式有其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一)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的要求
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通过“产学研”三者的结合,可以及时根据社会的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要求
职业标准是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从事某一职业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它可以反映出企业和所从事行业的根本要求。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培养过程中,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可以适时地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就是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为目标。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使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具备从事生产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进而成为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
(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要求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是高校教育改革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制度设置。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模式,能够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按照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使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者专业相统一,让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五)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
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时时刻刻对人才培养有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只有根据产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成长的需要,拓宽继续学习渠道,在不断的学习、生产和研究过程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岗位的需求。
二、“产学研”建设模式的思路及举措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 模式的建设,可以在不断总结前期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出一条既科学合理,又能满足现实需求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
(一)强化校内实训基地
高校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校外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校内实训基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实训基地的设备数量要与学生实习实训的数量相匹配,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操作机会,设备更新也要与企业基本同步;第二,学校的实训基地要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生产运营模式;第三,要保证实训基地的规模利于教学的制度和机制。
(二)探索多途径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地方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迫使其在人才培养尤其是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要不断探索多种途径,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产、学、研三方面的有效对接
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尽可能做到无缝对接。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这样一个过程。“理论”就是通过学术研讨和调研等形式,把收集整理到的相关资料和信息,经过反复讨论上升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理论依据。
(四)强化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
高校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对“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推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三、“产学研”建设模式的保障
(一)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
企业、学校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彼此有需求但没有利益关系,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体,而企业多数为被动的客体,缺乏足够的校企合作积极性。而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还没有研究出既科学又符合国情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或者还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
基于这种情况,为了保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顺利进行,需要政府牵头组织,企业与学校配合,学校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出课程标准,开发出项目化的课程教材。在国外,课程标准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要求来制定,由政府介入,组织相关人员完成相应的工作。在国内,政府也应该借鉴这种方式,尽快建立起较为合理的产学研模式保障。
(二)拓宽“校企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内容
要不断加大校企合作范围,使校企合作不仅停留在实习实训等表面状态,还应进一步丰富合作内容:校企共建实训实验室,共同开展课程、教材的编写、开发与建设,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实行学生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之间协商订单培养、特色办班合作,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这些都是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模式向前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建设模式,为专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搭建了重要平台,同时也为师生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2]徐鹏彬.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0(11):71-72.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篇4
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需要确保学生实习落到实处, 制定一定的规范和制度, 包括校外实习各个教学环节、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与绩效管理办法等。
1.运行目标与定位
1.1学校和企业在实习基地建设、管理、运行中, 双方的总体规划要合乎互惠互利、合理体制、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
1.2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定位:最大限度适应研究生创新实践教学的开展, 能满足研究生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专业的实践内容紧密相关, 管理、生产、实习有机组合, 相互促进。
1.3不同年级的学生实习, 按时间、 批次、 分类合理分开, 提高实习基地资源的利用率。
1.4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并对管理部门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保证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
1.5 创新实践基地确立一套研究生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评估系统, 按周、月对每一位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登记、打分和评估。
2.职责
2.1校企合作共建办公室职责
2.1.1根据学校对在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 负责制订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总体计划,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光源三个专业的课程设计、专业模块设计、创新计划、研究生技能竞赛、研究项目的创新实践、毕业论文等工作进行合理调整及方案、任务和进度的制定。
2.1.2根据培养方案, 向具体系部下达具体实践教学任务, 并督促系主任、各研究所提供专业对口的双师型教师, 同时向企业落实技术人员参与实习基地的教学活动, 列出教学时间表; 协助学系作好有关创新实践基地聘用校企以外指导教师方面的工作。
2.1.3协助学系对创新实践基地的使用情况及创新实践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年度评估与绩效汇总、反馈。
2.2学校工作职责
2.2.1负责与创新实践基地的日常联系, 并协助创新实践基地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
2.2.2负责推荐创新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 保证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期间的日常管理和实习指导等工作运转正常规范。
2.2.3协助创新实践基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 组织编写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指导书, 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研究生创新实践技能要求, 制订教学实施方案, 并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 企业需求的变化, 开发新的创新项目与实践内容。
2.2.4做好产学研工作, 定期组织项目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探讨, 加强校企合作。
2.2.5负责理论教学的正常进行, 并结合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 对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总结与提高, 与实际创新应用接轨。
2.2.6负责将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的有关情况报校企合作中心审批, 并将有关资料收集归档。
2.2.7为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学生动员、任务分类、指导书印刷和进度安排。
3.合作企业职责
3.1 为学生提供包括创新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实践环境, 使学生在现场环境下进行实习甚至生产实践, 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 取得创新实践工作经验,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 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
3.2负责创新实践基地基地的正常运转, 保证学生所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 实践项目利于学生工程能力培养, 使学生能真刀真枪进行创新实践训练。
3.3 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在创新实践期间的一系列考核等工作, 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使学生在创新实践期间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从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进行职业道德培训, 并负责对实践教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4指定有关职能部门组织、 管理创新实践教学工作, 协助校方一起考察选派政治素质好, 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并保持相对稳定。
3.5与校方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共同组成考评小组, 对实践教学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定, 对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共同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3.6为教师提供部分实践岗位, 承担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月秀, 谭仕林, 钟强, 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90-92.
[2]方祯云, 赵郁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重庆大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5) :37-39.
[3]王悦, 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113-115.
[4]任佳, 王杰, 梁勇.北京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分析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8) :222-224.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篇5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是教育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安排开展,旨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推动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组建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促进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在此目标下,教育部设定了严格的大学生校外教育基地建设条件,主要包括:1.建设实践基地的企事业单位应在行业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具有承担大学生实践教学任务的丰富经验和良好条件;2.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应具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具有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3.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应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师资力量能够满足实践基地的教学需求;4.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应有科学可行的建设方案,建设思路清晰,教学任务明确,管理有保障;5.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应建有开放共享机制,除承担共建高校的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任务外,还应向全国其他高校开放。
加强本科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 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基地既是承担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场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而且建设稳定、优质的实践基地成为当下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1.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办学目标的需要
当前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办学目标,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建立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将为学生迅速接触社会,将经济知识转化为实际市场操作能力,更好地认识和分析经济现象提供重要保障。
2.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需要
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在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示范,使学生的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学生通过到现场参观实习,可以接触到学校、书本上无法见到的新事物、新情况,所学知识可以得到延伸、拓展。在实习活动中,学生还会遇到自己甚至前人都未遇到的问题,并可以因此展开讨论研究,或向师傅请教,或从其他途径获取答案。通过不断的探究,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逐步加强,这就成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另外,在实践基地真刀真枪的职业规范化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职业技能,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耐心、严谨、求实、敬业爱岗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综合技能和素质的提高。
3.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的人数逐年上升。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突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高校的棘手问题。大学生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除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外,稳定的实践基地也为企业挑选人才和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必然会被企业挽留。这样,实践基地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就业基地。其次,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发现职业兴趣,及时调整就业方向,避免盲目择业。另外,通过实习反馈,高校还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和职涯规划指导。
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发生的双边关系,学校与企业之间由于追求目标的差异而出现合作上的困难。企业追求的是效益和盈利,学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双方因此造成合作上的困难是在所难免。
1.企业方面的问题
企业因为要接纳学生的实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或干扰它的正常生产或经营活动。实习学生的进入,给企业在管理和安全方面增加了压力;同时企业还需要抽出部分技术骨干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这又增加了企业方面的工作量。学生的实习、观摩活动,有时候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这与他们的追求目标是不相符的。因此,当学校愿意建立实践基地时,有些企业常常不配合,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
2.学校方面的问题
高校以追求教学质量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观念需进一步更新。有些教师注重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有的教师对基地建设的定位和重要作用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导致对基地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2)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学生外出参加实践前没有周密的实习计划,对组织管理、实习内容、日程安排、实习纪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没有明确规定;对实习指导教师在职责、权利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方法,导致在实践过程中给实践单位增加了负担,影响实践基地建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3)实习经费投入不够。由于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在保证教学能够基本运行的前提下,对实习经费和实践基地建设费用的投入相对不足,因而不得不放弃部分实践基地的维护或者压缩实践时间。这样,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发展。
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面对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种种难题,高校应开拓思路,整合资源,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校要转变观念,加强重视,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转变观念,重视实践教学。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改变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指导,切实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深化教学研究,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学时偏少,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没有紧跟专业和时代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实际的需要。高校必须与时俱进,紧跟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细化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nlc202309041725
(3)加强教育,提高师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一线教师和学生对待实践教学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把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落到实处,就是要转变教师和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只有彻底转变了师生的错误观念,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具体措施包括:通过以兴趣引导和结合生产实际的方式, 通过虚拟教学、学术报告、实习动员等多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通过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加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
2.加强合作,转变实践基地的管理模式
面对目前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高等学校必须转变传统的实践基地管理模式,树立管理出效益的观念,改进实践基地管理模式。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人才资源缺乏、科研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从客观上为高校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高校完全可以针对不同性质企业的特点,开展灵活、高效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为学校的实践教学服务。
(1)针对大型企业。对于大型企业,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加强学校的对外联系,通过利用自身优势采取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人员培训、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合作方式,构建校企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基地。同时高校要从组织和制度上加强和改进对基地的管理。要与企业建立管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组织成员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合作组织机构;签订规范的合作协议,明确组织机构和校企双方的职责、权利;组织机构负责研究行业与专业发展要求与趋势,协调管理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科研与培训,推荐毕业生等。通过加强管理,保证校企双方实现长期高效的合作,保障校外实践基地的运行。
(2)针对中小型企业。高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采取提供技术咨询,参与新产品的研制、试验与开发,参与新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技术改造,推荐优秀毕业生等灵活的方式,开展合作。根据不同情况,学校还可以适当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弥补企业的效益损失。通过多种措施,真正调动起企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形成校企合作的长
期稳定机制。
3.高校要拓展经费渠道,保证实习经费投入
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物质保障。没有充足的投入,加强重视就成了一句空话;没有充足的投入,改进管理就缺乏动力来源。因此积极扩展经费渠道,保障经费投入的充足、稳定是高校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关键所在。
传统教学模式和高校扩招等因素,造成高校实习经费投入长期不足,高校今后必须持续增加实习经费的投入,保证实习经费的稳定增长。除此之外, 高校还要确定合理、统筹的使用实习经费的办法,建立实践教学经费专项管理制度, 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加强对实习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加大学校自身投入的同时,高校还要转变观念,不断拓展经费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积极争取政府、社会、企业的投入为我所用,推进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和企业合作共建的方式,利用企业的实践优势和资金优势,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的教学资源,为实践教学工作服务。在实践教学运行经费的投入上,可采取学校投资大部分,院系投资小部分,学生个人承担一点,以及争取实践单位赞助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实践教学经费。
参考文献:
[1]艾训儒.新时期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及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 1)
[2]王娟.关于加强本科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5)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篇7
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创新来源于实践, 因此把加强实践训练作为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它为研究生自主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机制保障, 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机会, 训练了他们的新技能, 激发了创新热情。
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一直都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应该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 以具有硕士、博士为主体, 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或科研院所, 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企业与科研院所中具有研究前景的工程项目或技术创新为支撑, 以培养高层次研发型、应用型研究生人才为最终目标。 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可以大力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 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源, 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
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对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提高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 培养更好更多的高级研发与创新人才, 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永远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类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如何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 本文从管理模式方面探讨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基地发展方向和运行机制。
2.管理模式
2.1组织与管理
2.1.1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要成立有企业技术人员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系人员参加的教学管理机构, 建立长效机制, 实现共建共管的管理模式。
2.1.2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要签有合作协议, 其管理按创新实践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推行。 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的调整与撤销, 应经合作双方同意。
2.1.3加强对校企创新实践基地的指导, 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制度, 协助实创新实践基地解决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帮助创新实践基地地做好建设、发展、培训的各项工作。
2.1.4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学生管理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 对创新实践基地教师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水平进行审查, 保证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和基地建设不断加强。
2.2创新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选聘
2.2.1选聘原则: 本着有利于融洽学校与创新实践基地的合作关系, 有利于利用社会人力资源, 有利于调动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保证创新实践基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落实, 提高创新实践教学质量的原则。
2.2.2选聘条件:选聘热心教育工作, 有一定的创新实践教学指导经历, 教学态度认真, 教学效果好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为指导教师, 签订聘任协议纳入教学管理与考核, 建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库。
2.3检查与评估
2.3.1为促进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规范管理, 应从实践教学环境、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基地的效益、对外培训等方面制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估、考核的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 校企合作办公室应不定期地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监督检查。
2.3.2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实习学生的评选, 并给予表彰。
2.3.3由分院负责人邀请校企合作单位负责人到校面向测控、电气、电信等专业研究生召开宣讲会。 宣讲内容包括企业介绍、接收人数、创新实践工作介绍、面试安排与录用流程介绍、接收简历等。
2.3.4由企业负责面试与录用并正式公布录用学生名单, 并向其他公司及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学生, 而对创新实践不合格的学生, 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允许进行重修, 提高应用及创新能力。
2.4师资队伍管理
为了保证企业技术人员能更好地参与教学、培训, 老师需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 学历需本科及以上, 在企业具有一线工作经验至少两年以上。 对申请的课程进行严格删选和管理, 对课程内容进行严格审核, 并要求指导前进行试训和试讲。
学校老师以实验老师为主, 理论老师为辅, 实验老师做好理论老师与企业老师的桥梁, 实现理论的实用化与产业化。 为了保证知识及时更新和经验的代代传递, 选择老师要注意老中青的结合, 注意学历、职称、年龄的比例, 尽量选择具有“双师”素质教师, 其比例建议为具有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达60%, 高级职称的比例是40%以上, 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100%。
创新基地师资队伍数量、年龄、学历结构合理, 在实践基地建设期间, 将充分利用学校理论与实践老师和企业老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工程研发优势, 组建一支科研能力强、工程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团队。
3.结语
在研究生培训基地创建过程中, 学校和地方充分发挥特长, 学校制定对在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 负责制订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总体计划;企业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和实践指导, 做好组织和管理工作, 对老师进行严格选聘和管理, 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然后进行每年或每学期一度的检查与评估, 为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好管理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春荣, 滕宝仁.依托工程训练中心优质资源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31 (11) :147-149.
[2]吕明, 杨胜强, 白薇.创新理念下的工学类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4) :31-32.
[3]王悦, 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113-115.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篇8
1. 1推动因素
推动因素是指由于高校的实践教学环境与人才培养特定目标的影响,而鼓励高校毕业生主动走出校门的因素,也可以认为是由于受高校实践教学环境和特定目标制约,而使高校不得不将毕业生“推出去”的要素。特别是物流学科,其对应用型的高要求使得高校迫切需要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高校的推动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1. 1实践教学改革
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使物流业成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随后教育部在对相关材料进行梳理之后,形成了《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的工作计划》,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要求物流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科研学术型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注重提高物流专业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打破高等教育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起到了把人才“推出去”的作用,让学生不再仅限于校内实践基地和实验室,直接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把理论知识深化和应用。
1.1.2实践教学资源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起步较晚,因此实践教学资源在投入、规划和师资力量上无法独立支撑实践教学要求,达到培养出合格物流人才的目的。这促使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主动寻求帮助,利用企业资源, 把一线的实践专家请进课堂,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仅可以弥补目前高校紧缺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对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以及提高毕业学生适应用人单位和就业岗位的速度有很大的帮助。
1. 1. 3实践教学管理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许多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还局限于校内单独的运营中心进行管理,而学生的校外实习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这样使得许多校外物流实践教学没有教学目标性和保障性,无法保证学生在企业真正地学习到实践中应该获取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校外实践基地并由校企双方共同运营来实现推拉结合的效果。
1. 2拉动因素
拉动因素则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而需要主动“拉进来”人才的因素。拉动因素往往来自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拉动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2. 1企业经济
作为注重实践操作和技术性的专业,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的物流专业人才,而目前我国各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多以学术造诣为主,如果企业招入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等,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成为了影响公司利润率的主要因素。因此这需企业主动参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建设校外物流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减轻培养人才的费用负担,而且可以通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将所需要的物流人才“拉进来”。
1. 2. 2企业资源
虽然许多企业也有自己的岗前培训基地和培训计划,但毕竟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而不是培养人才,考虑到运营成本等因素,企业在自己内部建设的培训基地资源投入相当有限。因此,企业需要借助高等院校的资源和培养人才的天然优势来完善自身的岗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的诞生也是企业寻求资源共享而诞生的产物。这样不仅可以使高校和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资源上优势互补, 而且可以节省重复建设成本,使得企业以优质的资源配置“拉进来”所需要的物流人才。
1. 2. 3企业发展
企业的发展需要物流专业人才,但是如果仅限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大多只是在实验室模拟企业经营,学生在校内实验室所接触和感受到的氛围与实际企业工作现场有差距,难以培养出有助于企业发展的人才,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推动物流专业毕业生更快更好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
表1总结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推拉因素,它的建设往往是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以福州大学原八方物流学院与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例,通过分析其创新型组织架构及其运作,分析推拉结合的创新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取得的成果。
2创新型组织架构与运作
2.1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架构
原八方物流学院是由福州大学与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08年合作创办的新型一级学院,实行“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是福州大学“面向海西建设, 提升三大贡献,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大学强校之路”的新实践。
该学院基于高校推动因素和企业的拉动因素与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了物流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使高校主动输送与企业主动引入相结合构建了相应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架构,如图1所示。
原八方物流学院首先通过与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设立原八方物流学院理事会,并下属分设系领导小组、物流企业平台和专家指导委员会,这些都属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层结构,该组织架构的创新性在于,推的部分主要由系领导小组负责,拉的部分由物流企业平台负责,而专家指导委员会则负责将推拉两部分进行整合,以达到更好实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的,使其充分发挥推拉结合带来的创新性效果。
除此之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还包括了九项定期的校企合作的推拉结合的实践项目,其中高校的推动项目有: 产学研结合建设、现代物流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指导项目、专业课程教学项目、暑期实习和毕业生企业实习实训,企业的拉动项目有: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优秀毕业生助学金、企业模拟经营比赛和学生的就业促进项目。这些合作项目不单单是学院单方面制定而是与企业下设物流企业平台和参与的专家共同制定的,更好地将推的目的和拉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加速优质人才的培养。
2.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运作
2. 2. 1实行“订制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原八方物流学院理事会通过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物流平台,对学院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师资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实践教学经费使用等重要事项进行研讨、审议、决策和监控,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使物流专业人才能够主动迎合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解决“人才库存”与职位空缺的两难问题把人才主动 “推出去”。
2. 2. 2双导师制促进人才培养
通过物流企业平台和系领导小组的沟通联系,积极将企业和行业中的物流技术专家请进校,通过各种灵活有效的形式,借助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实战知识教授学生课堂以外的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使学生走出校门,亲身了解物流企业实际运作流程,拓宽了学生视野,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使物流专业人才与企业和社会接轨具有黏合剂的作用。不仅如此,通过合作教学不仅高校可以培养出适应激烈社会生态位的毕业生,而且企业也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物流人才。使“推出去”与 “拉进来”模式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2. 2. 3定期的校外实践教学合作项目
依托与福建交通集团合作办学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项目的范围和质量,并确定一个项目周期,以保证合作项目能够定期保质保量的实现。例如建立福州新港、福州青州港、福建省轮船总公司、八方盛丰物流、八方迅通等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训项目和港务集团马尾港务公司、福建八方港口等多个认知实习基地,定期由导师或者系领导小组带领物流专业学生参观港口码头、物流企业仓库,联合开展一些实习经验分享会等,并在参观完毕后提交心得报告,加强观后感和强化实地体验的感受。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物流人才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为其拉入所需人才奠定基础。
2. 2. 4为物流在校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岗位
基于推拉因素的动因分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设了一定的实习岗位和暑期实习机会给在校物流专业学生,使其能够不仅停留在理论认知上而是能够尽快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而且实习学生也为合作的物流企业节省了一定的人力成本,在实习中表现突出,也能得到企业认可和欢迎,实习后即可成为企业的员工。满足了企业优化人才队伍的需要,开辟了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新途径,将所需人才主动拉入企业。
2. 2. 5分工合理的管理结构
校企双方需要一个平台,一个利益平衡点,一个相互激励的制度去更好地管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切实可行地制定物流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规划,明确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进程,因此设置了以校企理事会为核心, 专家指导委员会、系领导小组和物流企业平台为辅佐的管理结构,分工明确地保证实践基地推拉模式的运行。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果
3. 1有利于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发展
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升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和专业的知名度,这样对于毕业生在招聘中能够带来一定的优势。通过宣传物流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的特色和获得的成果提高知名度。这对于学科专业的近期与长远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2008年原八方物流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被评为福建省本科特色专业,物流管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被批准为首批省级基地; 2009年申报的中央与地方共建 “现代物流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项目成为该校人文社科类学院获第二个省部共建实验室。2009年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教育厅和福建省财政厅联合下文批准以原八方物流学院为依托成立福建省物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是该校唯一的文科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3. 2教学方式多样化———双向互动式教学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课程环节,而是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结合起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除了在专业认知上起到重要作用外,在改革实践教学方式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通过创建企业订单班,主动拉学生进企业实战学习, 邀请高校老师加入订单班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主动把高校学生推导企业岗位上,使得推拉结合的实践教学带来创新性的成果。除此之外,学校也不在拘泥于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而是主动走出去,把物流专业人才推出校园推向社会,使物流专业毕业生能够尽快融入工作岗位。
3. 3教学质量的提升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篇9
1. 对校外基地建设思想认识不足, 投入少。
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链条后续环节, 目前存在被边缘化趋势, 其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主要抓零散的小型基地建设, 注重短平快的投入与效益体现, 忽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短中长期可持续规划, 以及资金、技术、人力、文化氛围的培育与储备。
现有校外基地设备陈旧, 功能老化, 数量少, 规模小;主管部门所获专项资金及捐助, 大多用于校内购置设备, 修缮实验室, 以内代外。因此, 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社会经济各运作环节脉络, 从而难以系统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与创新意识, 如此就降低了实践教学意义, 提高了个人继续教育的机会成本。
2. 校外基地建设缺乏科学运筹, 功能单一。
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大多是围绕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来进行的, 甚至有些以课程为线索建设实践基地, 不符合继续教育学生的特殊背景与特点, 没有形成平台化、模块化、网络化、开放式的实践基地管理运作格局。这势必阻碍了资源共享, 加大了管理运行成本。
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功能界定仍强调简单理论验证, 忽视学生学习职业背景与规划, 无法让其以各种角色参与到经济活动相关环节体验。这既不符合实践教学基地应当集教学、教研、对外咨询、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经济管理软件开发、小型生产试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要求, 更无法满足校内外两个实践教学基地互为因果、互为补充的总体规划建设理念与实践需求, 进而影响学生后续继续教育成效体现。
3.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硬件, 轻软件。
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在设备更新换代, 周边环境配套等方面做了一定努力。但仍存在校外实践教学任务与校内实践教学计划脱节;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教材等有待于做进一步适合继续教育学生学习特点的整理与规范;包括文化等继续教育软实力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因此, 需要在职业环境氛围营造、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人性化、运行机制灵活性等方面做出改进。
4.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稳定且具实践经验的师资与管理队伍。
长期“重理论, 轻实践”思想, 使相当部分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 难以在综合性、时效性、灵活性、仿真性、系统性较强的校外实践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继续教育发展逐渐被边缘化的现实, 更阻碍了教师的能动性发挥。如校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假设性居多, 真正能结合经济管理运行规律, 体现经济管理运作环节, 注重产、学、研横向及纵向联系的综合性、设计性题目较少, 因而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
5. 合作方的观念差异阻碍了校外基地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建立。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单纯靠传统行政命令安排学生校外实践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更不符合学科建设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再加上相关单位无法从中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且认为继续教育毕竟不如正规院系响亮, 故大多数单位通常以各种借口不愿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即使勉强答应也因诸多因素影响而投入不足、管理不好。同时继续教育学生的实际特点使双方在指导思想、运作理念、投入区划、责任分担等方面存在相当分歧, 导致长效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很难达成互利共赢局面。
二、基地建设原则
1. 突出行业、专业与职业特色。
生存发展压力的增大, 使个体对自身职业发展定位更加关注经济活动各环节及规律。继续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建设经济管理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时, 就须充分认识到行业、专业特色的重要性, 在人员配备、场地选择、计划指导、时间安排、考核评价、合作伙伴筛选等方面, 做代表性的优化组合, 从而突出自身专业、行业与载体特色, 以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自身职业发展规划需求, 凸显继续教育开放式、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效果。
2. 建设基地项目库, 施行动态管理。
社会发展的全球化, 知识信息的集成化, 技术技能的创新化, 生活方式的快餐化, 价值观念的多维化, 加深了继续教育对象投身实践的难度。按发展理论,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 科学技术创新程度, 个体职业规划要求, 以及学生和社会单位反馈情况, 建立起信息完备的可建型基地项目库;基地建设还应依据企事业竞争发展结果, 在综合评价基础上, 遵循优胜劣汰原则, 实行动态化管理, 推进继续教育市场化体制机制建设。
3. 坚持与时俱进, 秉承综合与开放。
继续教育体现着时代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进步,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在规划设计、课程安排、项目实施等方面凸显时代气息, 真正成为学科与专业发展引领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得以生存发展, 关键是遵循继续教育学习者特点, 以实现基地综合化目标, 即必须按照实践手段和环境仿真化、训练内容统和化、技能训练专业化、综合素质行业达标化、基地功能模块化的要求来进行基地建设、发展与评估;信息交流互动是基地得以持续的核心, 因此, 必须加强与更多专业基地及社会经营活动主体的沟通互联, 形成基地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开放, 展现出基地体系的作用。
三、基地建设模式
1. 传统型。
继续教育学习者对自身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已有一定了解, 他们对前沿知识的探索兴趣最初都来源于相关人员富于实践经验的生动讲解, 都脱胎于对经济实践、社会经验的充分认识与提高升华。因此, 由学院或教师个人出面直接联系社会经济活动主体, 按照某种传统规矩建立起常规实践场所, 进而依据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建立起常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 合作共赢型。
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托政府, 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 成立有经济管理专家、企事业技术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学院学科带头人、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学生代表等参加的专业委员会, 加强对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就业前景、人才需求、技术发展、理论前沿等方面信息的了解, 在使行业、企事业专家人员直接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工作的同时, 使学生能更深入融合到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具体生产经营环节之中, 为实现互利共赢打下基础。
3. 网络结构型。
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 更需丰富实践经验, 需对复杂经济社会现象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分析与研究解决, 加之继续教育学习者学习背景、价值取向的差异化, 更决定了他们具有管理型、技能型、职业型的综合技术人才特征。因此, 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必须积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基地网络, 形成多专业、跨行业的网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基地之间应注意资源协调整合利用, 最终体现出“一专多能、一技多用”的体系实践效果。
4. 模块组合型。
依据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及继续教育学习者特性, 抽象出其共有特征, 以此建立起模块式数据信息特征库, 再通过与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沟通协调, 建立起模块化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种基地就是具有较为统一的基本环境要求、实践培训内容、实践目的与目标、实践方法与手段、实践评价标准与考核要求等, 然后根据不同学生或专业的具体要求, 进行灵活的随机编组与调整, 以达到基地功能的体系释放。同时学生也可通过不同功能模块组合, 体会不同环境下对个人素质的要求, 并能真实还原社会生活场景需要, 从而提高自身应对不同实际需要的能力。
摘要:当前经济活动对社会影响日益深入, 实践教学对高校继续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特性的发挥在更加广泛的时空上得以体现。采取定性分析方法, 对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继续教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概念、重要性, 以及现状和成因进行探讨, 对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适当调整和延展。同时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校外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以及对其建设原则和模式进行了探索, 以期对今后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职业道德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从专业技能上考察应试者的能力,同时对求职者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高职类院校如何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校外实训基地对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作用日益显现,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基地成为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策略。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不同职业又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而“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勤俭节约、遵纪守法等职业道德规范,是各行各业都必须遵循的。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情况令人担忧。
本文主要针对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调查共对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91.5%。结果分析中显示现在高职类院校学生政治观有功利化倾向,学生社会公德有缺失。学生道德价值取向有偏颇。学生的诚信意识缺乏,学生考试作弊,争当“贫困生”骗取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就业中随便毁约等问题屡见不鲜。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方法手段落后,内容陈旧,以传统的说教为主,近年来,作为学生德育标本的师德师风也问题频出。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缺失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现代社会上“读书无用论”、“ 人情就业”等价值观和社会舆论不同程度地充斥影响着学生。一些反道德观念的不和谐因素侵蚀影响着广大学生,使得本来就缺乏分辨能力的学生感到迷茫,以至在不知不觉中偏移了思想道德规范的正确航线,导致道德行为失范。
2.家庭因素 。 当前高职类院校都是“ 90 后 ”学生 ,从小在家长的骄生惯养下长大,形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特点。
3.学生自身原因。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共性特点是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思想教育有逆反抵触心理,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对道德思想品质提升的内在要求,部分学生的道德行为令人堪忧。
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德育功能
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形式,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更多高职院校只注意到了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功能上的作用,而忽视了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但无数事实证明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有着共通性,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意识,言行举止随意,作息时间不规律,相对于比较宽松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实训课教学更加强调规范性、纪律性,因此在行为养成方面对学生的约束力更强,实践证明效果更加明显。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
在校外实训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与“物”接触,无处“讲人情、拉关系”实训结果具有客观性,不能投机取巧,否则只会自食其果,因此实训教学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
3.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在校外实训教学中 ,更多的是与教学设备接触,这些设备大多价格昂贵,如果不按规范操作或者不爱惜设备而造成设备器材损坏,不仅要照价赔偿,更严重者会造成安全事故和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体会到,所以在校外实训教学中,学生更能体会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中更多地与实物接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操作提供了平台与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校外实训教学比课堂教学更多涉及到团队合作,例如一项生产、制作项目需要团队配合完成、市场调研需要分工合作等。所以要完成一项实训任务,少则四、五人,多则十几人需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参与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篇11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把“三爱”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地各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工厂和田间地头,积极参加劳动体验活动,并在制度化上下功夫。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和工业体验实习,让学生获得劳动的切身体验。要深入研究建立和完善党委部署、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学校主导的社会实践机制,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学工、学农、学军等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我校作为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基地,教育资源丰富,有劳动与技术教育、科技教育等。教育辐射面广,每年接待学生前来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数保持在7-8万人。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校通过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劳动热情等多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本课题旨在立足于学校取得的现有成果基础上,根据当代学生的时代特点,在目前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充分调研,完善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不断渗透、深化“三爱”教育。为此,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访谈,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以及根据实操过程中的经验提出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自编《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研究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9个单选题,5个多选题以及6个开放式问答题,内容涉及学生对学农各课程的感想与收获、“三爱”教育的了解程度和了解途径、学农对“三爱”教育促进程度以及对学农基地开展“三爱”教育的建议等方面。调查对象是前来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学农综合实践活动的广州市中学生,为了兼顾调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们选取了市直属学校、越秀区学校、天河区学校、荔湾区学校、白云区学校以及民办学校的学生参与本次调查活动,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86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学生进行学农综合实践活动之前,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相关调查发现,真正听说过,很熟悉“三爱”教育的学生仅占调查总数的6.5%,只听过,具体不清楚“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46.4%,而没听过的占调查总数的47.1%。这一调查说明在普通中小学校“三爱”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做得并不是非常好。
在学生了解“三爱”教育的途径方面的调查显示,通过本学校和教师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3.2%,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66.9%,通过电视报刊,家人和朋友交流,以及网络新媒体了解“三爱”教育的学生各占调查总数的7%左右。约7成的学生通过学农基地了解“三爱”教育的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我校的育人环境和各种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主要载体。
在学生基地与自己学校开展的“三爱”教育的区别方面,63.1%的学生认为是形式上的区别,33.5%的学生认为是内容上的区别,3.6%的学生认为是效果上的区别。这一调查数据说明学农基地在上课的形式上、内容上与普通学校有很大的区别。这导致在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的渗透方面,学农基地有一些独到的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调查问卷哪里的“三爱”教育对学生触动更大、感受更深、效果更好的调查中:70.8%的学生选择了学农基地,1.2%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学校,而28%的学生认为两者的效果差不多。这说明学生更喜欢在学农基地的优美环境中,在各项生动有趣,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去接受,深化“三爱”教育。
“三爱”教育有三个方面,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具体到每一个方面,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祖国”是否有帮助方面,76.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有很大帮助,23.6%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有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祖国”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祖国”的课程主要有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震减灾教育。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学习”是否有帮助方面,79.8%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20.2%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学习”的认知方面是有较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学习”的课程主要有药用植物、花卉栽培、现代农业、消防安全教育、树林生态教育等。
调查显示在学农对促进学生“爱劳动”是否有帮助方面,90.6%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者很有帮助,9.4%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或者很少帮助,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学农促进自己“爱劳动”的认知方面是非常大的提升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具体能促进学生“爱劳动”的课程主要有锄地(草)劳动、施肥劳动、砍柴劳动、野炊劳动。
三、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三爱”教育属于德育工作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开展“三爱”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德育方法、德育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今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将引起德育工作的重大变革。可以说德育工作也已经处于新常态时期,这要求我们开展“三爱”教育,要与时俱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多途径、多策略,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设计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课程,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切入点,丰富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实践经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反思、总结,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增进对学习、劳动和祖国的认识,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对劳动的热情、对祖国的感情。
(二)营造氛围,润物细无声
当代中国,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对学生、青少年一代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但当代中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可以说是物欲横行,价值失调,教育没有承担起其应有的职责——重塑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加强对“三爱”教育的宣传并营造相应的氛围。在学生接触频率较高的地方,比如接饮用水处、饭堂、宿舍等地张贴海报和宣传标语,号召人人争做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有为青年。因地制宜,利用学校新建设的风雨走廊,向学校提出建设爱国主义长廊的建议,经过学校的研究决定后开工建设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长廊采用图文并茂的灯箱详细介绍了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风景保护区,通过深厚文化以及大好河山的美好呈现,大大提升学生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中草药种植园地入口处设李时珍的半身像和个人简介,园地命名“百草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祖国中医药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中草药的识别和利用的知识,学习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的价值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意识,让“三爱”教育真正的入眼、入脑、入心。
(三)少说多做,量变引起质变
学农综合实践活动杜绝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简单空洞的说教,而应对学生上课、学生生活的情况进行恰当的反馈,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我们一般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动手去实操,去感受,去体会。在小组讨论中碰撞、生发,在实践体验中体会、思考,在探索劳动方法、完成劳动任务、反思劳动感悟的过程中,收获对自我成长的肯定、对劳动意义的认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发现理论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是能够引起改变发生,能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和环境带来变革的能量,能够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从而激发起学生想要通过学习、实践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些什么的内在驱动力,这也正是“三爱”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四)兴趣引导,树立责任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学农基地进行学农的过程中除了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还穿插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文艺晚会、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内务评比、包干区卫生评比等等。各种趣味活动与比赛激发和促进学生的班级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同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也通过传统体力劳动和现代农业之间的强烈反差对比,让同学们认识到“爱劳动”对人类生存繁衍的必要性、理解到“爱学习”对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性、感受到“爱祖国”对实现全国人民“中国梦”的使命性。
[本文是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深化三爱教育的研究”(编号:14A02)的成果。]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篇12
一、扩大基地建设规模, 保证满足校外实践要求
在高校普遍扩招过后, 如果不拓宽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渠道、没有形成规模化建设是很难满足学生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应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 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条件、环境和理念。要不定期召开校外实习基地工作协调会, 在基地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以及校企联谊会、校友会等非政府机构的参与、协调作用, 真正使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和质量达到教学要求。
二、确保校外实践基地务实有效, 加强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抓好学生校外实践教育这个主线, 二是促进校企横向科研合作, 三是服务企业校园招聘工作。切实提高工学结合紧密度, 通过“互利双赢”的模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实习内容, 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教育的本质, 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以及创业、创新能力, 质量意识与职业素质, 从而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平台, 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 是提升实习基地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 也是校企深入、长期合作的最佳途径。在实习小组里, 加入实践教学的专任教师作为责任导师, 既能在实习地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也能发现企业需求, 促进校企横向科研合作。开展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习活动, 共同组建专兼结合的科研团队, 以科技服务密切校企关系, 从而吸引行业、企业对我校科研教学的广泛参与和深度支持。辅导员在实习地加强与企业沟通, 推动企业来校招聘和联合举办学科竞赛等, 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与实习基地建设, 企业得到了需要的技术服务、人力资源, 学校得到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科研合作平台、就业渠道, 由此, “双师型”师资队伍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将将得以更好地建设, 从而促进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
三、以产学研结合工作站推动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工作站的建立为学校开发、联络区域内的实习基地, 安排生产实习岗位, 负责区域内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提供了平台。同时工作站统一协调责任导师和企业的交流, 提高了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横向科研项目提供了机遇。产学合作工作站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沟通的平台, 通过这一平台, 学校与企业加强了联系与合作, 增进了互信与了解。基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站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实际上是整合了学校、企业、校友等资源, 在学生实习地建立产学研综合协调中枢, 充分调配各方资源, 推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科学化、规范化, 并通过横向科研合作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仅使学生在实习中接触到更多的先进设备与技术。同时, 逐步锻炼一支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并与企业兼职导师共同构建一种开放组合的师资结构, 有效弥补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但规模扩大的同时, 也面临着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特别是工科类人才培养成本较高, 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要求也更为严格。面对日益扩大的学生规模, 如何确保学生生产实习科学合理、具有实效性, 避免生产实习成为走马观花、形式主义, 避免生产实习基地频繁更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整合建设
参考文献
[1]蔡晓平, 孙良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及项目化管理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3) .
[2]娄岳海, 王循明, 林洁.基于产学合作工作站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7) .
[3]刘宏升, 刘晓华, 王正, 白敏丽.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10) .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推荐阅读:
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闲暇教育研究10-19
校外实践基地11-14
校外实践05-20
校外实践教学06-06
校外实践活动报告09-01
校外实践活动简讯10-27
校外实践活动纠风行动08-23
小学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方案10-20
校外实践活动工作计划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