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精选12篇)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 篇1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意义
(一)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背景
200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以来,各地职校就积极探索产教结合、产学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的有效机制,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力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概念
笔者认为,目前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型实训基地,另一类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目前大多数职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都局限于实验型实训基地,即在校内建设实验型教学场地,提供一定的专业教学设备,在课程教学中由教师向学生演示技能操作过程,学生再进行一定课时的实操练习;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能够进行产品生产、并且生产出的产品能够真正投入市场销售的营业主体。
(三)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意义
校内实验型实训基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并不能将学生带入现实的职业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不能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酒店行业是直接对客服务的接待业,酒店是一个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具有复杂人际关系的工作环境,要想学生在实习中和实习后能够适应这种行业特征,必须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切实地体验这种工作环境。缺乏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可能造成学生在第三年顶岗实习时的“实习社会化”程度低。“实习社会化或组织社会化,是指实习者通过在组织中不断进行角色转换与适应,认可与接受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并达到组织期望的工作态度与行为,最终完全融入其中,成为内部人的过程。”(1)因此,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深入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不可少的途径。我国职业院校目前独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资金、场地方面的困难,需要政府、相关事业单位的扶持,难度较大,而与企业合作,以企业为场所建设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解决现实性问题,更能整合校企双方资源优势,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职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政策背景200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我国各地职业院校在政府、企业的支持下纷纷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最常见的形式是开展顶岗实习,即第一、二学年在校内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两年的校园生活之后紧接着是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如前所述,容易产生“实习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因此,在顶岗实习之前有必要到酒店进行短期的实训,初步了解将来实习以及就业的行业状况和工作环境。
职校实践教学模式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采取的方式是在酒店营业的旺季派遣学生到各酒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见习,即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将需要见习的全部学生派出见习。例如,广州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的国际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期间,广州各大酒店都处于需求旺季,短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紧张问题,此时各校派出学生到酒店见习,既解决了企业的人手问题,又为实践教学找到了绝佳场所。这种集中时间见习是传统而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因为见习的时间相对集中,有利于学校做出统一的教学安排,维持教学秩序,但这种方式受到酒店营业需求的限制,若酒店人手足够,则学生很难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派出学校。因此,我校在集中时间段派出学生见习的基础上发展了派班轮流实训的模式,即在一定的教学周期内,派自然班轮流到酒店进行短期实训。从酒店人力资源培训的规律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实训期选择在一个月至一个半月。然而,在实训基地实际运行的初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校外实训基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实训时间与校内教学活动冲突由于校内教学计划是整个酒店管理专业统一制定的,而各班到岗参加实训的时间并不相同,这导致统一教学计划受到影响。另外,校内校外各种考试、培训的时间不同,各类考试、培训有不同人数的学生报名参加,经常发生学生在岗位上实训期间需要回校参加各种考试与培训。这些困难导致在派班之前难以制定计划。
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实行从学校和实训生的角度来讲,到酒店参加实训的主要目的不是来挣钱,而是来了解酒店、学习基础专业技能,因此教学是主要目的,在实训的过程中必须有“教”与“学”过程,才是真正落实了实践能力教学。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能够接受学生来短期实训,多是为了解决酒店“用工荒”的难题。即使是短期实训,企业在短期内要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已属不易,要让实训生在短期内为酒店创造利润的机会很小,更无法在实训生在岗的时候让出多余的时间给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因此,学校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切实进行。
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让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训,是为了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及专业技能。实训基地运行之初的实训教学,变成了与普通见习相差不大的模式。学生在酒店工作了一个月后,对酒店工作环境、业务操作流程有了一定程度地了解,但是实训过程中和结束后未能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学生经过短期实训后,是否能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习惯,服务技能是否达标,这些问题没有从一个系统的评价机制得到反馈。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与学校各部门做好协调与沟通,制订派班计划
为了不影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整体教学安排,同时兼顾部分学生在校的考证与培训,根据实训基地运行初期的经验总结,在制订派班计划前应注意:(1)向学校教务部门领导请示,与专业教研室协调教学计划;(2)与学校培训部们进行沟通,了解各类考试的时间和培训时间,避免安排报考人数多的班级在考试时间到基地实训,根据各班情况确定派班的时间顺序;(3)根据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做出安排,平均分配各批次实训生的实训时间。
(二)学校与酒店共同开展实践教学
提早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做好岗前培训,布置实践教学任务在制订好派班计划后,及时向学校各教研室发出通知,各教研室专业教师收到通知后,依据提前拟定的培训计划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并且及时根据时间表对教学计划做出调整,以明确教学目标与,在学生下企业实训前根据教学目标下发课题任务,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下企业,如“如何认识酒店前厅部的职能”、“作为餐饮部服务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下企业,一是能够使学生在实训中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地混日子;二是有利于学生积累案例,在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获得实践素材,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值得一提的是,酒店出于行业特点和培训需要的考虑,往往在岗前培训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岗位形象要求将他们分配到各业务部门,由于实训时间短,在实训期内一般不调换岗位,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分配的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布置不同的任务。
结合酒店的员工培训开展实践教学在酒店日常管理和运营中,人事部须定期组织员工培训以保持服务质量在同一水平。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趁此机会进行对学生的课堂式教学。将实践教学与员工培训结合起来,可以避免酒店各业务部门专门为学生做出统一上课时间的安排。虽然酒店也不可能安排所有员工统一时间接受培训,而是分两次或三次对不同批次的员工完成同一内容的培训,但安排两到三次培训时间针对学生足够完成一个课题的教学工作。例如,《仪容仪表、礼仪礼貌》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之一,这个模块的实训教学完全可以与酒店员工培训统一内容和时间。基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对于酒店员工和实训生两种成分的培训与教学完全可由酒店人事部派出专人或由学校的专业教师来承担,但培训师必须是对员工和实训学生的情况都非常熟悉的人选。
(二)通过酒店和学校两方面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结合酒店的质检会开展教学评价酒店的质检会议一般由总经理主持召开、各部门经理参加,通常是一个月一次。质检工作通常包括对服务员的服务质量评价、问题的指出与改进方案等。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专业实践,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标准的制定以及教学评价的开展。教学标准可根据酒店对员工的要求合理地制定,而教学评价可以结合酒店每个月召开的质检会来开展。在总结质检部门反馈的意见后,同时获得对实训生的评价,对实训生的评价又可在下次员工集体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反馈给下一批实训生,如此循环,促进实训生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实训结束后进行教学反馈学校可根据酒店相关部门对实训生的鉴定结果评出优秀实训生,在实训生离岗返校后,再开一次实训总结会议,让学生知道自身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酒店服务与管理的专业教师获得这些鉴定结果后,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例如,从职业意识、职业习惯、专业技能等方面考量学生是否达到标准,通过教学评价结果对自身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反思,完成教学反馈的过程。同时,专业教师可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展开讨论,进行案例教学。
以上是我校在校企合作中发展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实践经验,希望对我国职校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根据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和该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在模块化教学理念下,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基本文化素养和能力模块、专业基础知识能力模块、专业技术能力模块。(2)其中基本文化素养和能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这两个模块主要靠理论方面相关课程的学习,而专业技术能力模块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对于酒店从业人员来说,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迅速适应酒店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必要条件,而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更加依赖于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养成。实践环节的教学至关重要,而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如何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运行实践中继续研究,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揭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分析了校外实训基地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途经研究[J].成人教育,2012(1).
[2]陈建明.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学时代,2011(7).
[3]邹成成.浅析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11(6).
[4]马茜.工学结合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企业化模式探讨[J].时代经贸,2011(18).
[5]章永刚.基于校企一体化教学探索职业素质养成模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宋园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中轮岗实习初探[J].职业教育,2011(9).
[7]庄萍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2).
[8]金晓春,金永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初探——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9]张艳梅.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才智,2011(10).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校外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必须重视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为促进我院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全面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
第三条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互惠互利、合理设置、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紧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努力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学院在委托培养、课程进修、咨询服务、信息交流等方面对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单位优先给予考虑。在毕业生就业政策许可范围内,征求毕业生本人意见后,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单位可优先选聘有关毕业生。
第四条 校外实训基地由学院委托各系部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协商共同建立。各系部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实训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负责建设、管理与协调。
第五条 着眼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向和布局,加强与企业合作的范围、力度和深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各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监管力度,促进传统的以学院和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校企结合的方向转变。
第二章 基本功能与主要任务
第六条 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承担我院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并为专业研究创造条件,为把实训基地建成专业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基地而努力。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实践环境。
第七条 校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
(一)为学生提供提高基本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培养学生解决一线工作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原则上要求各系部组织各专业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各种实训的比例要达到实际人数的60%。
(二)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考勤、考核、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培训,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尊重劳动的职业素养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三)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实际的要求,制定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大纲,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训计划和指导书。
(四)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岗位需求的变化及新生工作岗位的定向,不断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承担部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任务。
第三章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第八条 校外实训基地分为“紧密型”、“半紧密型”和“协议型”三类。
(一)与学院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部,签订了规范的合作协议,有频繁的双向交流,能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能较好地完成实习、实训任务,并连续多年接受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和专业实训,能够定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能够选派实践指导教师,能够接收毕业生的校外实训基地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二)与学院有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规范的合作协议,能坚持双向交流,能够接受学生现场参观、认识实习等,能够选派实践指导教师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半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三)与学院签订了规范的合作协议,有初步的合作意向,但只能有限安排或未能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同时又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协议型”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减少“协议型”实训基地,维持“半紧密型”实训基地,大力发展和建设与专业规模相适应的“紧密型”实训基地。
第九条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以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与行业技术发展及装备水平相匹配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第十条 各系部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教学改革的实际,负责联系、选择校外实训基地的共建单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每个专业至少应建立2-3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必
须包括1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并与其建立稳定的双向交流关系。另外,各专业应根据专业自身发展需要,做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第十一条 各系部应全面规划,协调发展,避免各专业之间重复建设,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优先选择重点建设受益面大的公共实训基地。要选择专业对口、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生产任务比较充足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注意科研、生产及对外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对实训基地的功能要求,提高基地的技术含量。
第十二条 各系部应加大对兼职实训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他们了解专业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第十三条 经费投入可通过校企共建的原则,以校企自筹、学校与共建单位或行业联合等多种渠道筹集经费,走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道路。
第十四条 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双方在有合作意向的前提下,在符合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条件的基础上,经协商由各系部与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协议书(一式两份),并分别由校外实训基地和系部各执一份,同时另向学院办公室和教务处报送复印件分别存档,另填写《校外实训基地申报表》一份报教务处备案。协议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双方合作的目的;基地建设目标与受益范围;双方权利和义务;协议合作年限及其它内容。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合作年限应根据双方需要协商确定,一般为3至5年。协议到期的实训基地,根据双方合作意向与合作成效,可办理协议续签手续。
第四章 组织与管理
第十五条 教务处要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与管理,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制度,协助企事业单位解决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实训基地做好建设、发展、培训的各项工作。
第十六条 各系部和实训基地共建单位要组织成立实习实训基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双方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领导小组应定期研究有关协作事宜,共同选择确定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基地工作人员,并对实习工作质量进行监控。实训指导教师要有合理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结构,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以保证实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
第十七条 实训基地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法令及条例,建立实训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的管理规定、安全操作管理规程和文明生产措施。按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执行,但必须建立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基地的调整与撤销,应经合作双方协商达成。
第十八条 各系部要安排专人负责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与校外实训基地之间要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和业务往来,完善校外实习实训记录等制度,做好实施性实训计划的制定、指导书的编写、学生实习实训报告和小结及成绩考评等工作,并将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第十九条 各系部要加强对实训全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在学生实习实训前,要组织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实训任务和要求,并提前两周与实训基地单位联系部落实各项实训事宜。学生开始参加实习实训后,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对集中实习实训的,要派固定的带队教师专人管理;分散实习实训的,要派得力的教师,明确责任,定期巡回指导。实习实训结束后,要认真听取校外实训基地和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考评和实习实训总结工作。
第五章 检查与评估
第二十条 各系部在每次实习实训结束时应及时收取实训基地填写的《校外实习实训情况反馈表》和《专业教师联系企业记录》,对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分析。教务处会同各系部不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检查、评估教学实习实训情况,做好学生对实习实训效果的相关调查,收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问卷调查表》,作为质量评价依据。
第二十一条 学院从实训环境、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实训效果、师资培训等方面对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评估工作,会同企事业单位对成绩显著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鼓励,对违章失职或工作不负责任者,根据情节轻重和后果严重程度采取处罚措施。
第二十二条 教务处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对各系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年终考核。
第二十三条 学院根据各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情况、运行效果等指标对所有“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评审,按照30%的比例评选学院“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并对相关系部进行奖励和表彰,统一挂“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实习实训示范基地”牌。学院在“实习实训示范基地”中遴选优秀者,申报“海南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实训示范基地”。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 篇3
企业和职业院校由于人才供需使两者关系无法割舍,现实条件下,双方应该在互利的原则下,以校外实训基地为纽带,借助制度保障,搭建平台,寻找合作途径,积极互动,主动参与,携手共进,发挥合作功能,使院校在专业建设、育人环境、学生技能等方面得以提升;使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运用与改造等方面获得新能量,依此确保校企合作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校企共赢。
1、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
自19世纪末德国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以来,发达国家陆续借鉴和探索校企合作,形成了以德国“双元制”培训、美国“合作教育”、英国“三明治”教育、澳大利亚“TAFE”教育和日本“产学合作”等为代表的具有本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从国家到地方出台政策法规,支持推进企业和院校间的合作,使学生能深入生产一线,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此为相关行业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促进产业发展。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并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我国进一步规范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力求促进和推动校企合作发展,但在法律层面依然没有形成约束力。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均衡,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深入贯彻程度不同,导致校企合作的认识和实践水平差异较大。
2、校企共赢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职业院校和企业为自身发展需要从外界摄取必要的发展动力。仅从人才供需角度看,企业发展依靠优秀人才,职业院校发展依靠的是向企业输送的人才得到认可,因此校企两个系统有必然不可分割的联系,渴求发展的动力为二者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目前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不乏成功案例,但对更多校企合作而言,往往是松散的,院校一头热的现象明显,企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签订协议,而真正实质性执行力欠缺,企业在没有明显收益的前提下,主动性不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不够。
现实条件下,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不是狭隘的建成学生实习基地,也不能仅以增加学生未来就业的机会为最终目标,合作不能满足一时之需,甚至停留在纸面上。而是以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校企双方沟通、信息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实现真实合作,并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完善互惠互利的可能性,互相扶持,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长久共赢。
3、校企共赢性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主动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逐渐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不再单纯的为输送毕业生或引入新员工,应使其功能更加多元化,实现软硬件资源共享、师资共用,成为校企深入合作的纽带,实现雙方利益需求。
3.1实训基地服务企业的功能
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方往往处于被动,企业没有获得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利益保障,出于安全、管理等各方面考虑,很难单凭社会责任使企业主动与院校达成合作意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各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尚不足,需要加强自身建设,能主动为企业做实事,使企业接受到来自院校的新能量,助力企业发展,形成企业主动参与合作的新局面。
3.1.1协助企业进行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生产技术的进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企业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已有生产能力下的技术改造,技术需求为校企合作提供可能性。借助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教师通过正常途径深入企业,方便了解其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职业院校也因此可以根据专业特点,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企业研发工作室和教师企业工作站,通过沟通交流,有针对性的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并加强和促进新技术向生产转化,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问题,特别要转变观念,更多面向人力和技术相对匮乏的私营企业。
3.1.2协助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与考核
企业发展和新技术运用依靠优秀的人力资源,院校应该发挥其教育培训的优势协助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校企合作前提下,职业院校一方面可以提供学习场地和环境,借助自身师资力量,为企业提供职工继续教育的平台,为提升员工素质做好服务。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技术进步,院校及教师开发的多种教学培训软件和信息化资源,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节省人力资源。同时利用院校的技能鉴定资质和鉴定条件,可以开展针对企业员工的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或辅助鉴定工作。依托企业真实生产装置,校企合作开发建设实训装置,借助装置开展职工技能竞赛,提高企业人员技能素质,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3.2实训基地服务院校的功能
长期以来,院校始终是校企合作的主动需求方,特别是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成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无疑可以促进院校发展。
3.2.1协助完善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需要得到企业认可,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面向行业企业,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诸如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越来越离不开企业参与。通过企业调研、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才能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将企业最新生产过程和技术变化引入教学,依此设置学习情境,凝练学习任务,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最大程度接近企业需求,紧跟生产发展,避免接受落后知识。
师资队伍是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教师提供一个有效平台,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是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确保专业教师随时深入企业,丰富实践经验,解决了实训实践方面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校外基地建设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提供了可能,院校通过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和实训教学,使校企在师资方面实现两性交流互动。
3.2.2协助建设院校职业育人环境
师生深入基地,了解企业的厂规厂纪、安全要求和生产特点,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接受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熟悉生产组织和运行,了解作为企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够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以此为基础,教师才能严格指导和带领学生认真执行企业的6S标准,根据企业生产标准开展教学,按照操作规程学习技能,使训练过程安全规范。学生规范完成校内实训任务,从中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水平的同时也践行了企业文化,提升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企业人员通过教学、科研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传递企业文化,院校也依此学习借鉴企业管理方式,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促进良好育人环境的形成。
3.2.3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校外實训基地为学生直接接触并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学习实际技能提供条件,通过企业人员协助指导下完成相关实训任务,使校内学习的知识立体呈现,感受良好的技能水平对职业的重要性,增加职业敬畏感,有效补充校内所学,提升技能和综合素质,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4、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共赢的途径
4.1提高院校的师资水平和服务能力
目前院校主要是为了学生实训需要,更重要的是为打开就业通道,才主动走出去寻找相关企业力图形成合作意向,单方面为自身现实问题寻找机会,没有考虑自身能为企业做什么,服务企业的能力弱。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只是、技能和科研水平,企业认可教师的研究和服务能力,才能主动与院校探讨,促成合作。
4.2搭建平台,营造合作环境
依靠一个院校或教师自己力量去完成校企合作交流,很难实现广泛、长期和深度合作,由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企牵头,搭建和提供平台,多家企业和院校组成职教集团,定期召开集团会议,共商共研,促进校际间、企业间、校期间交流和分享,促进一对一、一对多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有利于形成校企合作的环境,浓厚氛围。
4.3机制做保障,鼓励主动参与
目前,在校企合作领域中企业利益并没有从法制角度得到保障,地方政策支持不够,因此企业出于属地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考虑,积极性不高,为确保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必须建立机制体制,给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方更多的保障措施,促进企业在社会责任之外有合作的主动性。
校企合作是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生存的必然趋势,以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通过建立法规制度,搭建合作平台,发挥各方优势,主动参与合作,携手共进,探索基地的多功能性,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作者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
刘小隽(1968-),女,河北省人,副教授,从事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及教学研究.
护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篇4
1 加强直属附属医院的管理和建设
1.1 细化护生管理
护理部认真制定临床护理教学计划, 落实各项教学措施, 采用不同形式的带教方式, 如“一对一带教”, 即一名临床护士带教一名实习护生;“导师制带教”, 即护士长或专科护士带教本科室实习护生。护理部定期检查, 既有带教教师对学生的评学, 又有学生对带教老师的评教, 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临床教学任务, 以此提升护生的整体素质[2]。
1.2 加强护生岗前教育以缩短临床适应期
护理部对每位护生实行为期1周的岗前培训, 内容包括介绍医院概况、护理工作、护士礼仪、护士工作制度、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知识、健康宣教制度、实习护士管理制度及考勤制度、实习护士应遵守的相关法律知识等。培训结束后对护生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 理论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护理、护理管理、护理伦理等知识, 采取闭卷式百分制法;操作考核内容主要涉及护理礼仪和临床常用的基本护理技术, 采取抽签式实操法, 理论、实操各成绩的占50%, 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岗实习。
1.3 加强临床教学规范化管理
护理部每月安排1次讲座, 护生每周撰写1篇学习心得、实习体会, 护理部认真批改、反馈, 同时推荐优秀的实习生周记刊登在医院《护理简讯》“实习心声”栏目和芜湖市护理学会期刊上。每月科内举行1次教学讲座及业务学习, 同时对护生的基本技能进行专人指导。实习结束后进行出科理论和操作考核, 成绩记入实习手册。
1.4 丰富教学活动
护理部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成功举办系列护生活动, 如每年举办1次护生情景教学查房比赛, 开展“假如我是病人”的演讲比赛、“感谢有你一路相伴”主题活动大赛, 开展护生静脉输液技能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 一方面让护生掌握所学知识, 激发护生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为护生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 既丰富了教学形式, 也加强了临床护理教学内涵建设。
2 提高临床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
2.1 建立健全教学基地准入制度及相关管理制度
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结合护理专业实习大纲的要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核标准, 护理系与教务处对原有的58所护理专业实习医院进行调研、考察、评比, 最终遴选出42所医疗水平较高、带教水平较好的医院作为实习医院, 其中三级以上医院34所, 二甲医院8所。修订和制定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附属医院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毕业实习管理条例》、《毕业实习检查制度》、《学生实习队长 (组长) 工作职责》、《关于实习期间请销假制度规定》及《实习大纲》等。
2.2 建立感情纽带机制
学校每年召开临床教学工作会议, 护理系每年安排3次实习巡岗, 定期召开实习医院总带教座谈会、教学医院工作座谈会, 节假日向各实习医院实习生发送慰问信, 建立《实习队长月汇报制度》, 及时发现临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了学校和基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促成感情纽带机制, 树立学校基地一体化的概念[3]。
2.3 建立临床教学规范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在临床教学与基地建设中的微观调控职能, 配合教务处制定《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优秀带教教师及优秀实习管理工作者评选办法》, 护理系制定了《临床见习规章制度》、《临床护理教学计划》、《实习学生评教和带教教师评学评价表》, 进一步规范了学校、临床基地、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教学及学习行为。
3 效果
3.1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我校2011-2014届全日制护理专业毕业生总数3 487人, 平均初次就业率95.81%、最终就业率98%;在医疗卫生单位就业2 353人、专业对口就业率70.43%, 见表1。
3.2
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近4年我校全日制专科护理和对口升学护理学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平均通过率为96.11%, 见表2, 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 (约46%) 。
3.3 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高质量的毕业生为我校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近4年我们收回护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调查表503份, 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很满意占37.05%, 满意占53.98%, 比较满意占8.97%。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系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 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
4 体会
抓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临床实习环境和条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也是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用人零距离接轨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管理, 院校深度融合是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建设的基础, 管理及时到位是校外实训基地良性运行的保障。
摘要:临床实践是培养护生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细化护生管理、加强护生岗前教育, 缩短临床适应期、加强临床教学规范化管理和丰富教学活动加强直属附属医院的管理;通过建立健全教学基地准入制度及相关管理制度、建立感情纽带机制和建立临床教学规范机制等实践提高临床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 使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规范管理达到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院校深度融合是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建设的基础, 管理及时到位是校外实训基地良性运行的保障。
关键词:护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华, 陈晓露.护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8) :231-232.
[2]刘晓静, 余宏.对提高护理学成人本科阶段教育效果的建议[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 (1) :130-131.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 篇5
摘 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实现课堂知识的真正转化,实现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因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行性分析成了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中国论文网 /4/view-12748593.htm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训
实训基地是由多个实验实训室组成的,用于在校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提高综合技能的场所。实训基地可以分为校
内和校外,校内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实训场所,校外则指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建成设置在企业内部的供学生实习操作的场所。校内实训基地的局限性
1.1 空间场所有限 校内实训场所空间有限,因为要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实训场所,所以学校可提供的实训场所无论在面积还是空间上都受到限制,因此所建立的实训场地也只能模拟真实物流企业的一部分,不可能把企业的全部照搬到学校里面。比如就托盘货架而言,校内实训场所只能提供几排或者几层,不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真实的物流企业托盘货架区是什么样子的。
1.2 实训资源不足 校内实训场所一般属于一次性建设,或者根据未来教学需求逐渐添置设施设备,就某种设施来说,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期间,可能该种设施是最先进的,但是在后期就赶不上行业发展而进行更换,所以校内实训基地不可能像企业一样根据发展需要,随时购置新设施设备。
1.3 师资力量受限 学校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高校本专业毕业直接招聘到学校的,一部分是在企业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后重返校园的。而对于这两部分教师,都存在传授技能上面的不足。直接毕业参加工作的老师,理论技能比较强,在指导实训时也主要是按照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教学,不能按照企业实际操作进行指导,而拥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无疑是在技能上弥补了理论教师的不足,但是这部分老师在进入校园后与企业完全脱了节,对于新的事物及技能很难及时了解掌握,不能给学生进行及时的更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2.1 弥补校内实训场所不足 校外企业场地足够大,设施设备足够先进,单就从这一点看,就是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比拟的。企业作业场所是根据不同业务需要建立的,如沃尔玛天津的作业中心就是平仓,方便普通商品进出库。联
想北京的基地是平仓与立体库相结合,并采用最先进的生产线设备及时的完成客户订单。这些都是学生在学校无法看到,感受到的。
2.2 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学生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实际操作,会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感性认识,对具体业务操作会有真实的了解。通过企业实际操作,学生还会遇到具体问题,并就问题展开思考及寻找解决办法,而物流企业可以指导学生业务操作的人员全部来自企业一线,拥有真实具体且现代的实际操作经验,完全可以把现实的业务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可以做到无缝连接。与此同时企业的指导教师也具备该行业的素养,这也是我们学生在学校内无法学到的。
2.3 提供学生就业机会 现在流行一句话就是毕业即失业,从刚刚过去的长春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火爆场面,我们不难了解,对于新晋毕业生就业的压
力有多大。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除自身的较高素质和专业技能外,在校期间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比如某个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得到企业的一致认可,那么他在毕业后可能会收到企业的邀请加入。这总比拿着简历在企业的质疑声中不停的宣传自己要容易的多,而通过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学生也可以接触到更多行业人士,这为学生将来进入该行业提供更多的资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实训基地难开发 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首先,是否有合适的物流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我们在选择校外实训基地时一定是经过筛选并且适合学生实习实训的,而就这类企业而言一般是规模大,业务强的行业领头企业,那么存在的问题就是这类企业是否愿意在作业期间让学生参观,甚至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操作呢?其次,校外实训
基地建设是否需要学校投入。如果企业本着校企合作的意愿与学校合作,那么可能就会要求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同时,要求学校要有必要的投入,那么就这种状况就很难达成合作意识。最后,校外实训企业提供的业务实训能否同校内学习进度相匹配呢?
3.2 学生不易于管理 我们现在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一般几十人动辄上百人,我们能否实现把上百人拉倒企业实习实训呢,很显然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学生在学校期间是很好控制的,但是一旦进入企业,很可能状况百出。比如学生还不太习惯突然间跑出来这么多叉车,并且这些叉车在快速移动着,而我们对于学生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安全,然后才是其他。
3.3 谁来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便利条件 学生如何到校外企业实训,是像企业工人一样早八晚五还是像住宿工人一样常住企业。如果早八晚五,学生要怎么去,学校出车?企业出车?学生自
行出门?如果常住企业,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寝室?学生的伙食要怎么办?这又是一道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就上诉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无外乎就是学校,企业,学生共同承担校外实训成本。学校应该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及必要的成本输出,比如为学生提供班车或者为学生实训期间购买保险等。而就企业而言,企业可以选择在企业业务繁忙时接纳学生实习实训,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触摸到业务,另一方面企业也缓解了企业业务高峰时期的压力,如京东商城,可以选择在促销时接纳学生实训,而对于这类电子商务平台其促销时段基本是每年的固定时期,这样专业在设置课程时也可以根据行业需要,在合适的时间段让学生外出实习实训。那么对于核心的学生应该做哪些呢,学生应该在学校时就充分接受理论知识的培养,然后学校在学生到校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 篇6
关键词:实习实训基地 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 汽车工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65-02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下称长汽高专)以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为目标,发挥吉林省“高教强省龙头学校”示范作用,坚持服务汽车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职业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复合功能,培养汽车产业技术技能人才,满足汽车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服务。长汽高专长期致力于实现“五个示范引领”:第一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示范引领;第二是在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方面示范引领;第三是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方面示范引领;第四是在自主汽车文化传承方面示范引领;第三是在社会服务方面示范引领。该文重点针对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中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
1 长汽高专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该校以“校企融合办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的办学模式。该校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服务企业相结合,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工学交替。自2006年起学校进行工学交替的学生已有数万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一汽-大众有限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技术中心、一汽解放公司、丰越有限公司、大众-大连发动机、大众大连变数器、天津一汽丰田、天津技术中心、东风日产、国际物流、民太安保险、平安保险、通立4S店等陆续成为该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些企业为该校办学目标的需要,让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加强,每年去这些企业的人数达到3 000人以上,每半年去一汽-大众公司工读交替学生达2 000余人,这也体现了该校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下“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2 该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
2.1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用户”的办学理念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职业教育需要到实际的工作场所进行实际操练,实际操作比学习理论知识重要的多。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建立实习基地,企业会为学生实习提供一个真实的实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掌握真正的技术。在培养目标上,该校坚持培养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国家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紧密连接,把握一线前沿高端技术与技能,激发学生职业潜能。
2.2 始终满足教学需要
针对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长期与该校进行合作的企业有:一汽-大众工读交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众一汽大连发动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一汽技术中心等多家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新开发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东风日产、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城汽车等多家外地大型企业和配套企业。
2.3 坚持“互惠互利、双方受益”
学校在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择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大众-一汽大连发动机对学生实习结束后,发放全勤奖、评选优秀实习生,对企业所缺岗位马上招聘在该企业实习过的优秀实习学生入职,并且与该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拿到毕业证直接成为企业正式员工。
3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特色管理方法和经验
3.1 校企融合,建立“六同”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可以发挥教师“产、学、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校企融合,建立“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照“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的建设目标,致力于汽车职业人才培养,形成了“校企融合、教培一体”的办学特色。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探索出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专业资源建设、共同培养专兼职师资团队、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开展职业技能考核、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的“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主体的“双元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员工化”,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2 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利用学校人力资源优势,积极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是一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由学生所在的学校和学校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所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建立起学校与社会更密切的联系;广泛进行调研,选择一流企业作为顶岗实习实训基地。有的课程聘请工厂资深工程师来校讲课,按照准员工进行培训学习。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等方式,共建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完成教学培训任务的基础上,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4 长汽高专校外实习管理的完善
4.1 关键在于实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网络化管理
第一,长汽高专校外实习管理一直以来对大批量,集中实习的管理有相关的、成熟的管理制度,但对零散的小型企业,个体企业实习的学生欠缺相关的管理制度,监督不到位,学生第3年的实习过程达不到随时监控。应该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加强监管力度,形成实时监控。第二,学生从一个实习基地实习离开后,到下一个实习基地实习的更新不到位,信息滞后,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应该建立一个应用完善的信息系统,从学生入学到最后毕业,学生所有实习单位都能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查到。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成绩等所需所有资料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4.2 重点在于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工学交替的实践形式。为了保证其顺利进行,该校现阶段管理以校、院两级进行综合管理。学校教务实习科主要负责宏观管理,制定实习计划,审批各项岗位细则,监督、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情况,以及经验总结。第一,辅导员老师是学校的基层工作者,同时也是学生的顶梁柱。介于这种角色,辅导员老师在带队下厂的同时,多多加强其与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配合学校教务企业实习科顺利完成学生实习任务。第二,不断地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学生顶岗工作的同时也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企业入职培训、专业岗位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其工作岗位上最大发挥其聪明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4.3 加强工学交替的考核制度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学生工学交替的实习考核方法,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综合测评。企业考核占70%,学校考核30%。企业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态度、工作质量、岗位技能、现场管理、出勤情况等。学校考核办法是实习期间的理论学习成绩,这里的理论学习应使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即使企业进行的人员培训或技能提升,也需要学校进行的理论知识巩固。通过生产一线的实践,学生们强化职业技能,学到了工艺过程、现代企业的管理,工厂内的师傅手把手的互动教学模式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们尽快地掌握了操作技术,提升了学生们的竞争力。把工学交替模式下顶岗实习的考核结果与就业推荐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增强学生们的积极性,最终提升其自主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现阶段,建立完善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增强学校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春辉.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9(30):34-35.
[2]关六三.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与管理探究[J].实验室科学,2007(6):135-137.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 篇7
一、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类型单一, 与行业经济的发展不匹配, 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协调
许多院校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 只关注饭店的星级或档次, 没有充分地考虑到饭店的市场定位, 最终造成了同质化饭店过多, 类型单一。有的院校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委托中介或酒店管理公司负责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岗位安置, 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客源性质单一, 对业界的理解范围狭窄, 不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和职业发展。
2.利用率不高, 甚至处于空置状态
受生源、饭店业经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许多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却经常处于空置状态, 或者是利用率不高, 实习生数量过少, 对饭店或社会都无法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有的院校仅仅将实训基地作为学生的实训和预就业基地, 未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对师资培养的重要作用。
3.合作形式单一, 需不断创新
一般来说, 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依托型, 学校依托酒店作为学生最后实习阶段的落脚点或就业点。而有的酒店为了谋求实习生的廉价劳动成本, 也愿意与学校合作, 但仅限于浅层次的合作而已。从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眼光来看, 学校只有建立与企业的密切、多样化的合作方式, 互惠互利, 互谋发展, 才能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标。
4.管理机制不完善, 影响实习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机制是影响到校企合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旅游业大好形势的影响下, 全国酒店业普遍难寻高素质一线服务人员, 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面临着极大的市场空间, 处于典型的“卖方市场”阶段, 正是在此状态下, 有的学校认为, 只要把学生送到酒店就万事大吉了, 学生实习期间的后续管理应由酒店负责, 缺少与学生和酒店的经常性、密切性的沟通, 从而导致实习基地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
二、影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因素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又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 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四星级以上的高档次饭店。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许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呈现清一色的高档次化。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目前, 我校共有校外实习基地10家, 其中5家五星级, 其余皆为四星级。这些高星级酒店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及专业教学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当前酒店业发展的较为先进的理念和技能, 通过实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顺利就业奠定了基础。但是, 当酒店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时, 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作出适当调整, 随之必然影响到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2.业态发展的影响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将直接面对服务对象, 处于业态的第一线。教育部[2006]16号文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酒店业目前在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 京津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 高星级酒店建设如火如荼。截至2007年底, 中国共有星级酒店13000多家, 其中四星级以上近2000家, 不包括待评、在建、待建的1000多家高星级酒店。除此之外, 经济型酒店高速扩张, 已成为中国酒店一种全新的业态形式。从1997年锦江之星上海梅陇店的正式开业到2007年, 中国已有经济型酒店近千家, 品牌近百个, 客房数量近十万间, 其中如家快捷、锦江之星、莫泰168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同时, 国外酒店集团纷纷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地区“跑马圏地”, 加速对中国市场经济型酒店的投资力度, 如美国速8、格林豪泰、法国雅高宜必思等。面对不断变化的酒店行业, 高职院校应有敏锐的市场眼光, 与市场变化同步而行, 积极思考和探索行业变化对专业教学的影响, 调整办学理念, 面向市场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校外合作伙伴, 建立多种类型实习基地。
3.学生因素
从服务营销的角度来看, 学生是学校直接服务的对象, 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 满足其“消费”需求, 提供多种选择的空间,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实习和就业。比如, 有的学生来自贫困地区, 想在经济发达地区落户;而有的学生从哪里来还想回到哪里去;有的学生想到外省, 甚至国外发展等;还有的学生英语水平不高, 不能适应国外客人多的商务型酒店, 希望选择国内客人比较多的休闲度假酒店等, 这些因素在实习基地的选择过程中都应当进行考虑。
4.对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快速发展的酒店业使得院校要想找几个合作酒店非常容易, 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与专业建设紧密联系, 尤其要考虑其对师资建设的影响。现代酒店业发展变化迅速, 设施设备、软件技术、服务方式、管理方法的更新和引进是酒店业竞争制胜的法宝, 而学校受资金、信息等多种条件的制约, 在专业上的更新无法与业界保持同步。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先进性, 学校必须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平台加强师资培养, 使老师成为专业和教学两方面的“行家”, 并借助合作酒店的优质品牌, 提升学院和专业的社会知名度, 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策略
1.合作形式的选择
产学合作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路。产学合作对于解决高职教育中的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三个瓶颈问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经过近20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在产学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创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模式, 如“订单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双定生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等,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诸多院校采用。目前, 酒店管理专业一般选用“订单式”和“‘2+1’模式”,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 酒店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共同组织教学,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酒店就业。此种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充分利用了校企双方资源, 是产学合作的高级形式。“‘2+1’模式”的内涵是学生前两年在校内进行学习和模拟实训, 后一年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 并在实习过程中根据学院要求结合岗位特征撰写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毕业论文, 这种模式是学校和企业用两个育人主体, 校内、校外两个育人环境培养人才, 对于学生综合素养、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作用, 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竞争能力。在这些大的主要模式下, 不同院校或专业在进行产学合作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院教学、酒店经营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创新, 如每逢“黄金周”期间, 各大酒店对一线服务人员的需求量大增, 学校可与酒店建立学生短期实践协议, 在类似“打工”的过程中提高专业综合能力。
2.实习酒店区位分布的合理性选择
酒店区位是保证酒店获得投资回报的重要因素, 目前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中心的区域板块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 酒店数量最为集中的地区, 也是酒店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酒店管理专业在选择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 除考虑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因素外, 还应与中国酒店业的发展主流相适应, 校外实训基地的区位应当布局合理。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其20家校外实训基地中除了浙江省内酒店外, 还选择性地分布于北京、上海、海南等地, 基地的布局与旅游酒店业的主体分布相吻合, 对其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合理的区位分布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 生源已不局限于某个省份, 在实习就业的选择中必然会出现多区域选择的趋势。因而高职院校在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布局中应当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角度出发, 兼顾不同区域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建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基地, 避免校外实训基地区位分布过于集中的情况。
3.酒店资质、类型的选择
虽然同为五星级酒店, 但因酒店的性质不同, 其管理风格与企业文化却差异甚远, 如单体酒店和集团酒店之间、豪华酒店和经济型酒店之间等存在着诸多差异。如果在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中, 只将眼光定位于酒店的星级, 忽略酒店内部的“软环境”, 往往会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成为“廉价劳动力”, 无法根据个性爱好选择相应类型的酒店进行实训体验和职业感受, 制约个人职业生源的发展。因而,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 应本着适应需要、平等参与、互惠互利的原则, 重视对业界市场的调查, 掌握目标酒店的性质和特点, 兼顾当前酒店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有目的性地进行筛选和建设, 确保合作对象的代表性、典型性及品质的高端性, 走规范化、品牌化、国际化道路, 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和国内优秀的旅游企业应当是合作伙伴的首选。
值得一提的是, 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不应仅仅地局限为旅游酒店等, 还可扩充到与酒店相关的其他行业。比如,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有些内容涉及到中外酒水、食品原料、设施设备、酒店用品等, 学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购买所有的教学素材,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教学效果, 但如果能与某些大型卖场、专营店建立长期友好的关系, 作为学生见习基地, 便可以共享到企业的优质资源, 拓展学生的视野和专业知识。
4.运行机制的选择
专业实习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校外实训基地得以正常运转、实现共赢的保障。校企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学生到岗实习并不意味着学校完成了教学任务, 它代表着新的管理阶段的开始。为避免产学合作过程中矛盾的产生,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运行保障机制尤为重要。
成立由校方和酒店方共同组成的实训管理机构或产学合作项目教学负责机构, 对基地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安排、师资培养、基地考核全面负责。同时, 选派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校方和店方实习指导老师, 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岗位工作情况、毕业论文等进行指导, 提高实习质量。加强实习过程性控制与评估, 建立学校、行业、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实习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动态的对酒店方的考评机制, 提高酒店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和管理, 促进双方合作关系稳定与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立萍.中国高星级酒店对酒店管理层员工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4) :269.
[2]程善兰, 任昕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引发对旅游酒店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职论从, 2006, (9) :60-61.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 篇8
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的实践教学水平,建构独具特色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实现学院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思湖学院教学科研部组织开展了2014年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申报工作。作为应用学科的旅游管理专业也成功立项为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为培养“理论够用、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着力加强校外实习的管理工作,拟通过校外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运作的了解程度,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当中。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院目前在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本文拟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入手,结合本院实际情况,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现状
目前,结合实习合作单位的需求,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时间统一安排在每年11月初至次年5月份,共计半年时间。从2010级开始,学院从最初的“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转变为“学校统筹与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模式”进行毕业实习安排。最初的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学院配备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校外指导。这种实习方式学生自由性较大,主要以学生自我监督为主,实习指导教师很难起到实际性的指导及监督作用,鞭长莫及,类似于放羊式指导教育,管理松散,存在一定的弊端。而学校统筹与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模式相对而言更加灵活和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多数学生,学院负责统一安排、主要由学院及实习单位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实习的学生能够进入对口的旅游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习,更为深入企业了解本专业的运作流程,提高了职业技能,也培养了一定的职业素养。少数有其他实习需求或选择“3+1”小语种学习的学生则自主实习,由学院教师负责实习指导。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外实训基地是指学校通过与酒店、餐饮企业、旅游景区、旅行社等签订实习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的实训场所。由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从2013年开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的筹备时间短、准备较为仓促,虽然在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学生实习意愿,未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初期,很少对学生的实习意愿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学校理所当然地认为,学校找了具有国际化档次、较高平台的星级酒店,对学生而言就很好了。但是,学生才是校外实习的主体,是校外实习的实际操作者,忽视学生最初的实习预期愿望及需求,对于学校、企业在后期的实习生管理上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以相思湖学院为例,我们第一个实习合作单位选择的是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这是全国首家同时拥有“国家五星级旅游饭店”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称号的度假村。从学院、教师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实习单位,学生肯定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专业技能。但是在实习动员阶段,学生提出了很多的疑问。比如,为什么学院不选择省内的旅游企业?为什么不选择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酒店?为什么我不可以去旅行社实习?等等。虽然在系部领导及指导教师的解释及动员下,学生最终统一前往该度假村实习,但是由于一开始的选择并不是某些学生所钟情的,在实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产生了厌烦、倦怠、叫苦叫累的情绪。少数学生甚至寻找各种理由想提前离开。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和企业都非常被动,一方面学生提前离职率过高,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院与该企业以后的长期合作;另一方面,学生也未能从实习中收获到预期的实习效果,甚至还产生了将来不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想法。
(二)实训基地少,类型单一,结构不合理
目前,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掌握英语或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能在各级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接待、管理、翻译、教学等工作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应主要集中在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规划公司、旅游院校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结合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至少应该包含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三大类。但是,由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合作单位2013年只有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一个,2014年拟在洽谈合作基地4个。目前还存在实训基地过少,类型单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三)教师缺乏动力,合作渠道方式单一
一般而言,院校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初期,学院领导或者教师会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传达校企双方的合作意向,进而进行洽谈工作。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人脉资源,学院教师也会通过主动联系、自主推荐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初步接触洽谈。当然,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人力资源中介公司,这些中介公司主要起着中间桥梁的作用,一方面积极主动地和学校进行接洽,负责实习生的面试、选拔工作,并把实习生送进企业实习;另一方面,与院校、酒店方共同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和管理。通过人力资源中介公司,学校可以更便捷地间接与多个旅游企业合作,实习生也有更多机会进行双向选择。尽管选择中介公司建立校企合作机会比较多,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中介公司的存在,导致学校和企业不能直接面对面地沟通,学校在学生实习管理工作中,总是被动地要通过中介公司去传达、处理,实习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更倾向于寻找自己学校的指导教师去帮忙解决,中介公司所谓的实习管理工作起到的作用甚小;最后,鉴于中介公司存在,学生总认为中介公司所获得的管理劳务费是从自己的实习工资中扣除的,自己工资过低是因为中介公司从中获取了“回扣”,导致学生工作热情、积极性都有所降低。目前,相思湖学院主要通过中介公司与旅游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院教师由于种种原因,缺乏直接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洽谈的动力。由于学院教师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和企业直接建立合作关系,导致目前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合作渠道方式过于单一,无形中存在太多的矛盾与问题,给学院后期的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
(四)学校与实训基地合作层次低,深度不足
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与实训基地的合作仍处于单纯向旅游企业输送实习生这一低层次的合作水平上,还很难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低层次的合作尽管解决了学生实习安排的问题,增强了学院的办学实力,也弥补了企业用工荒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营业成本,但从长远的合作来看,校企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太少,并不利于双方稳定的长效合作。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学生意愿,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
首先,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实训基地。毕竟,现在的学生以90后为主体,加之大多数三本的学生本身家境条件就很好,强迫他们去一个自己并不期待、不情愿的实习单位开展为期三到六个月的实习,如果没有以自愿为前提,学生实习的后期管理工作会给指导教师及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以学院为例,在针对大二、大三旅游管理专业 (含酒店管理方向)125名学生的实习意愿调查中,有14.5%的学生选择愿意在南宁实习;29%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其他发达城市,如桂林;56.5%的学生选择外省发达城市,如厦门、深圳、广州、上海、南京、北京、澳门、成都等。30.9%酒店管理方向的学生所期望的实习工资是每月1000—1500元,41.1%期望是1500—2000元,20.6%更加期待是2000元以上;54%愿意在高星级度假型酒店实习,42%愿意在高星级商务型酒店实习,只有4%的学生愿意在经济型酒店实习。此外,旅游管理方向的学生有25%倾向于在景区实习,33%愿意留在旅行社实习,42%甚至期待能进入旅游规划公司实习。61.67%旅管方向的学生希望实习工资能够在1000—1500元的范围内,31.67%能够接受在800—1000元的范围,没有人愿意接受800以下的每月工资。在开放题中,学生希望学校在建立实训基地时,能够在实习基地地点的选择、工作待遇、时间安排、岗位安排等方面多征求及尊重学生的意见。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某些学生的实习意愿诉求学院和企业很难完全满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具有一定的帮助。
其次,从院校专业设置情况、所处地区的概况、旅游企业需求、工作环境及待遇、学生发展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除去“3+1”小语种需要出国1年学习的学生不参与统一实习之外,每年大概有60人左右的学生需要安排统一实习。按照每个实习基地平均10人左右的配置,建立5—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点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习需求。目前,学院初步拟定在广西区内建立4家实训基地(商务型酒店1家、旅行社2家、景区1家),经济发达地区建立2家集景区、娱乐休闲、酒店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实训基地。力争为学生搭建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的实习平台,以满足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需求。
(二)激励教师多渠道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独立学院的内聘教师,在工作待遇、工作归属感、成就感等方面相对二本院校、高职高专的教师而言较低,在工作中难免出现工作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发展校外实训基地,需要从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三个层次进行激励及分工协作,鼓励教师多渠道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以相思湖学院为例,学院拟出台的《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评优、读研、培训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利;双师型教师的岗位津贴增加0.1系数。”当然,该办法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职责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工作;协助系领导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实训建设”等。此外,教学科研部在2014年组织开展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试点课程申报工作,对获立项项目,学院给予试点专业每项3万元、试点课程每项1万元的经费资助。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多方面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利用自身人脉或经验努力开拓新的实训基地,更少地依赖中介公司将能为学院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三)开展多元化深度合作,共建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实训基地如果仅仅作为学生的实习和预就业地,功能过于单一。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校企双方应在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的深度合作关系,共建校企长效合作机制。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或其他空余时间到实训基地挂职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学研究,通过在企业的锻炼,更好地将旅游企业的运作、行业动态等相关知识融合在教学内容中;此外,高校还可以依托师资和科研优势,为实训基地提供员工培训、学习机会并协助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而实训基地可以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提供建议和帮助,比如选派管理骨干、技术能手参与院校教学、实习生管理等工作,以专题讲座、报告、技能指导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摘要:校外实训基地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人才的重要平台。文章结合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现状,提出独立学院应从人文角度考虑学生的需求,多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开拓新的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多元化校企合作。
关键词:旅游管理,校外实训基地,独立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岚涛,袁玮,晓云.广西独立学院旅游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2]肖华.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研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
[3]蒋露娟,王蕾蕾.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市场论坛,2014,(3).
[4]邓育武,李玲玲,梁继芳.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8,(3).
[5]张丽娟,廖珍杰.多位优化原则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以华商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
[6]常露.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初探——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2,(7).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 篇9
一、构建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应考虑的因素
为使会计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成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场所, 在建设会计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的过程中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的精神, 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新建与挖潜相结合、特色与共享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技术与文化相结合、近期与未来相结合” 的原则和“源于现场、高于现场”、 “集成、开放、共享”的思路, 并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以及行业特点, 适应会计行业所处地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能够长期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具体来说, 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
(1) 行业典型性。应优先选择与学生所学会计专业方向匹配的、在同行业中具有代表性、规模较大、业务类型齐全、管理先进、企业文化氛围醇厚、会计工作规范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因为, 这样的实习环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全面、规范地实践自己所学的会计知识和技能, 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深刻体会良好的企业文化, 提升职业素养, 拓宽视野。这一切都为其下一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 就业导向性。就业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构建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时必须充分体现学生近期实训与未来就业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对会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有需求的单位作为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 不仅可以方便学生未来就业, 同时也为向用人单位输送合适的人才提供了便利。无疑, 这对合作双方都非常有利。
(3) 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只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才能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按计划有序进行, 从而确保实习质量。因此应尽可能选择有长期合作可能的行业企业作为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 采取多种措施, 花大力气与其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二、构建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可以选择的对象
基于上述因素, 在构建会计专业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时, 我们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以下选择:
(1) 会计师事务所和代理记账公司。原因如下:第一, 会计师事务所和代理记账公司有对会计专业培养学生的用人需求, 在其业务繁忙时, 愿意接收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 因此有潜在的合作可能性。第二, 与其他地方相比, 学生在会计师事务所和代理记账公司实习, 更容易接触到客户的账簿资料、会计凭证和全面了解客户的会计工作程序, 实习效果更为理想。第三, 在这些地方建立实训 (实习) 基地, 比较容易聘请到高水平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 从而使学生在实习中取得较大收获。
(2) 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所针对的行业企业。原因在于:第一, 学生在专业培养目标所针对的行业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面临的是和校内实训相近的职业环境。在熟悉的环境中实习, 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运用平时所学的知识, 熟练操作所训练的技能, 有利于实现所学与所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 通过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实习单位的反馈信息, 学校可以充分检验其会计专业的定位是否准确,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所授知识是否适度, 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是否与用人单位的相应岗位需求相一致, 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 为实际工作服务。
(3) 学生自主选择的单位。考虑到有些学生在毕业前已找到接收单位, 为了方便学生就业, 学校在安排学生在指定单位顶岗实习的同时, 也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 学校同样负责对其给予必要的实习指导。
三、构建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在现实生活中, 构建会计专业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时, 我们时常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和会计岗位的重要性, 很多单位采取谨慎态度, 不愿意接收会计专业的学生去顶岗实习, 毕竟这有可能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要解决这一难题, 仅仅靠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 必须尽可能争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支持、配合, 充分调动各方面对学校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可行的解决办法只能是互惠互利, 让相关单位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得到应有的利益。具体操作时可采用如下办法:
第一, 根据实习单位需要, 灵活安排实习时间, 为实习单位提供服务。一些单位在特定时间段内往往工作繁忙, 临时需要较多人手 (如会计师事务所在年终审计时, 企业清产核资、财产清查时等) 。此时如与其取得联系, 安排学生为用人单位做一些辅助工作, 不仅能解决用人单位的难题, 同时也为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实习场所。这种双赢的合作方式自然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从而为双方的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第二, 充分利用往届优秀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扩大本校本专业的知名度, 使潜在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产生信任感, 愿意接受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
第三, 挖掘往届毕业生 (特别是企业负责人或财务部门负责人) 的人力资源优势, 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 将他们请入学校, 为本专业的改革发展献计献策;聘请他们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 直接参与本专业的教学活动。借助这种人脉关系, 为双方合作铺平道路。
第四, 充分利用本专业拥有的优势教学资源, 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 特别是对企业财会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在此过程中, 寻找双方合作的契机。
最后,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即便是经过努力最终建成了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 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我们还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 否则, 一旦出现问题, 很可能对双方的合作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总而言之, 高职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办出自己的特色, 而实践性教学是这个特色的核心。只有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的构建, 才能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 才能突出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 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摘要:构建会计专业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是实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目标的一个关键环节, 但是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 目前会计专业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的构建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构建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应考虑的因素, 并提出了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应考虑选择的对象, 另外结合会计岗位的特点提出构建会计专业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育,校外实训 (实习) 基地,构建
参考文献
[1]都本伟.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2]于天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22) .
[3]田丽珍.发达城市的高职教育现状及给我们的启示[J].辽宁高职学报, 2003 (2) .
[4]张传义, 董新伟.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1.
[5]祝宏武.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 19 (3) .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 篇10
一、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的提出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实训基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及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训基地的设备操作、产品制作等技能训练, 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使学生得到锻炼和发展。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普遍存在指导教师严重缺乏、设备数量不足等问题, 而争取上级部门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目前实训条件, 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只有通过充分联合行业企业的方式来解决。
由于企业是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良好阵地,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把学生放到生产、服务第一线中去, 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地的不足, 还可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 对突出高职教学特色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发展校外实训基地, 不能仅限于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单位的简单对接, 也不能满足于企业单向委托学校的订单培养模式, 而是要努力创建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运行机制。同时, 由于企业工作环境跟校内实训基地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而经常导致学生到企业实习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工厂环境等问题。因此, 建立能满足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需要的“教学化”校外实训基地已是十分迫切的。
二、机械类专业“教学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1. 以技术应用开发、企业职工培训为纽带, 寻找合适的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要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优势, 积极承担技术应用性课题研究与开发, 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 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并出台相应的科研奖励与考核管理办法, 激发教师参加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应用开发的积极性。2007年我校机电学院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获立项的市科技局项目有5项, 2008年达到了8项, 从联合申报的企业中我们找到了合适的校外实训基地, 如浙江皇冠电动工具有限公司、金美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浙江三锋工具制造有限公司、浙江科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 并与企业达成了进一步合作意向, 签订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 我们积极思考如何利用学校的力量, 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为此, 搭建了企业职工培训平台, 成立企业职工培训办公室, 积极开展对外培训工作, 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互换式”职工培训模式, 即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期间, 学校教师到企业为企业技术工人进行培训。通过对企业职工培训, 与浙江振飞工具有限公司、金华诺王机电有限公司等企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达成了合作意向, 签订了紧密型合作协议, 并与诺王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议, 进行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2. 以订单培养为结合点, 搭建“教学化”校外实训基地
所谓订单培养, 即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 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 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 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 核心就是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 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明确双方职责, 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 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 用其所学。订单培养要求学生在学校和企业间“无缝对接”, 对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条件等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订单学生毕竟还不能等同企业职工, 到企业实现真正顶岗还需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因此, 校外实训基地要“像学校”, 即要实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 学生在校外实习或顶岗时, 能感受企业特有氛围。并同时能够学到书本以外的新知识。我院从2006年开始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 目前已在浙江科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10余家订单班合作企业进行了试点, 采取在企业设立理论教学教室、实践教学讨论区, 将课程教学搬到企业等形式,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 完善“教学化”校外实训基地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 通过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 如《成型设备操作与调试》、《机械零件数控加工》、《材料应用与处理》、《电动工具检验与测试》及《电动工具结构设计》等课程都有企业人员参与建设, 并以企业的产品为案例, 到企业开展现场教学, 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与氛围中边学、边观摩、边操作, 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邀请企业能工巧匠合作参与编写相应的实训教材, 以企业真实产品为素材引入教材, 部分教材如《成型设备操作与调试》、《机械零件数控车削加工》等实训教材已出版、发行, 其中《成型设备操作与调试》教材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4. 以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为突破点,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为保证顶岗实习有效进行和学生实习质量, 我校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开展岗前培训, 强化岗位技能及岗位意识, 并制订相应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规范。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生将按照企业准员工身份管理, 以企业为主;学校派专任教师常驻顶岗实习企业协助管理, 学校督导及专业主任不定期开展检查, 实行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企业按工作量、产品合格率、职业素质、出勤率等进行评分, 占80%;学校按工作态度、实习日记、总结及技能掌握程度等进行评分, 占20%。成绩合格后由校企双方共同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 并及时总结经验。
通过顶岗实习, 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学校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和技能水平进行选拨, 并对选出的学生在校内和企业进行强化训练, 参加全国、省技能竞赛。近3年来取得了明显教学效果, 获得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 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1项, 浙江省职业院校数控技能大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三等奖3项。
摘要:文章提出了以技术应用开发、企业职工培训为纽带, 以订单培养为结合点, 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 以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为突破点, 开展“教学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詹忠根.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 2006, (8上) .
[2]赵浩兴.校企联合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4) .
[3]黄亚妮.国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特色的评析和启示[J].高教探索, 2005, (4) .
[4]付涛.高职实践教学的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06, (4) .
[5]段长存, 李怀伦.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及实现路径的研究报告[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 篇11
我国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造成市场对于建筑类专业的学生需求大大增加,这也使得高效在培养人才时要注重其数量和质量。有些院校在建设资金短缺的条件下,仍大力发展实训基体,毫不吝啬,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对于工程技术专业,要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提高要求和质量,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了解企业和市场的实时信息,满足社会需要。大部分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有一致清晰的目标,期望学生的质量有很大提高。然而,在建立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对于落实具体内容和确立详细的投资方案方面,都应当认真对待。本文根据多年的经验,对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努力建立完善的实习效果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各种专业实训指导。
培养人才,开设相关课程
1. 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明确培养的目标,使其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学院应当适度观察学生与教学体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建筑类专业要多加关心。学校教师应当与企业人员加强沟通和联系,在合作过程中加强讨论,确立完善的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在培养过程中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开发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能力,来适应社会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在工作中应当爱护自己的岗位,体现出自己的职业操守,这样才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监视和调整,提高工程的质量。对于一些高级技术员,则可以安排他们进行质量的检验、施工过程的监督、数据的测量和分析、安全隐患的排查等。
2. 开始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实训知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注重了专业知识的灌输。为了提升人才质量,提高其理论和专业水平,增加专业课内容,学校应当开设适当的专业课程,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培养人才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水平等综合能力,对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和改革,大胆探索和创新,寻找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其一,基本能力:在专家和学者进过讨论后决定开设一定数量的课程,覆盖到专业的每个知识点。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用处,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中能有所设计。例如,施工图纸的设计、建筑材料的确定与评估、房屋等建筑结构的设计等,在学生的校外实训中都应该有所掌握。
其二,综合能力: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对应具体额工程项目,建立合格的实训基地,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在实训过程中让他们掌握数据的收集、项目的预算、施工过程的监督都方面的工作,模拟实际的施工环境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三,顶岗能力: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实际的岗位上体验工作的感受,培养学生的顶岗能力,使他们在找工作时能无障碍接受。
实训基地的建设
1. 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
开设的多门课程应当具体化,能够构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具有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和实习内容。建设实训基地时,也要注重基地硬件和软件条件等配套设置,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指导和服务。在发展学生实训能力的过程中,与校外企业合作,发展学生的顶岗能力。应当构建一部分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包括数据的归类、项目质量评估、施工基地实训室等的建设,来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2. 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教育部发表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提到,高职院校应当遵循市场需要,建立多样化体系,广泛吸收各类投资;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的合作,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虚拟工厂和实验室。因此,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设思路:
首先,借助计算机技术,仿造真实的建筑物,构建三维模型来进行模拟
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中出现了各种建筑物,对于这些工程项目,我们可以通过ANSYS等有限元软件来对建筑结构进行模拟,建立虚拟的模型来确定合适的材料和可靠的参数。这些数字化的三维模型比起真实的施工环境,有着很多独特的优点。比如,它不会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的影响,并且可以随意更改参数来调整模型,寻找最真实可靠的建筑模型。而这些仿真模拟系统也使得施工的计划和路线变得清晰可见,学生可以通过软件对工程进行预算,分析实际施工时会出现的问题,这为真实的建筑工程带来了很多方便之处。
其次,加强校内外合作,积极开发校内实训基地,对材料进行检验和进行一定量的生产活动
检验中心应该为学生分配一定来的检测任务,给学生创造实训的机会。在实训过程中,老师应当进行合适的指导,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可以邀请高级技术员到实训基地开设讲座或者实际指导,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积累更多的经验。
校外基地的建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实训服务,具体包括:(1)提供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懂得材料的检验和性能的测试等工作。(2)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实际生产。结合教学目标和实际岗位要求,开设有关工程实训的课程。在实训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使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操作。将理论教学和实际生产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再次,招收砌筑和粉刷等多个工作的操作员,建立对应的鉴定室,把实训基地打造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场地,同时也对技术员进行资格认证
可尝试招收预算员、施工技术员等建立综合性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让学生多向实际的工作人员进行求教和学习,了解样品材料的检验和鉴定工作。校内基地应当多和校外基地合作,通过培养学生的校外实训能力,达到人才符合市场要求的目的。学校和企业应当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恳请有关单位为校内学生建立一批实训基地,进行校外的实际工程训练,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积累动手经验。
最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各方面的管理
体现在基地管理:形式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和学生管理三个方面。从形式管理方面,应着力寻找校企之间的利益平衡点和合作增长点,总结合作经验,深入合作实践;从教学运行管理的角度,应重视校内外实训中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做到既有区别有相互联系,以促进教学的正常运行,必要时应构建完善的时间教学档案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从学生管理角度,校外实训基地中应加强沟通协调。指定专门的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分工协作,共同承担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技能培训、职业养成、毕业环节的教学管理,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效,力求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结 语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当分等级逐步推进建设的方案。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高职院校应当提供对应的软硬件配套设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要掌握相关模拟软件的使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应当建立对应的检测基地和工程培训中心,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虽然校外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欠缺的地方,但是整体上来说,还是符合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达到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目的。
动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 篇12
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动画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尽管国内高校培养的动画人才数量日益攀升,但创意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动画人才依然匮乏。动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艺术修养,扎实的动画艺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前沿的动画技术手段,具备较强的艺术创新和创作实践能力[1]”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国内许多开办动画专业的院校,都在培养计划中增强实践教学内容,并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1 动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1 依据动画专业特点规划校外实训基地
动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必须依据动画专业的学科特点、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办学思想等因素,来规划符合专业特色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动画是一门集文、理、技、艺、商和影视于一体,既涉及物理学、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又关系到文艺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人文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2]”,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培养“掌握前沿的动画技术手段,具有艺术创新和创作实践能力[1]”的人才,具有明显的“艺术-技术[3]”特点;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动画导演、动画编剧、动画设计等工作,又具有复合型、广泛性特点。因此,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简称渭师院传媒学院)依据动画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并根据自己“学术与工程统一,艺术与技术统一”的办学思想,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规划了美术设计型和数字动画制作型两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制订了分阶段、分模块的实训方案,并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等方法和策略,与西安长风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风影视)、北京万豪东亚国际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简称万豪卡通)等四家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1.2 采用多种方式建设动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1.2.1 高校与动画企业之间的学术交流是促成合作的契机。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了解和交流,要充分发挥动画行业协会、动画产业基地、校友会等组织的桥梁作用。学校应借助这些组织与企业的联系,进而了解企业的情况,并由行业协会牵头,为学校和高校牵线搭桥。通过开展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如组织企业向高校介绍行业新进展、新设备、新项目和市场情况,高校向企业介绍智力资源、学术成果、实验动画、学院派观点等,增进了解。如渭师院传媒学院邀请陕西金国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来校举办商业CG讲座、手绘板和动检仪等最新动画设备的介绍,邀请万豪卡通来校讲《原动画》课程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学校向企业介绍学术成果、师生创作的动画作品、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以及科研开发能力。通过开展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了联系,增进了互信。
1.2.2 实现高校与动画企业“双赢”,是实训基地健康持久发展的基础。
高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双方均有意愿才能实现。动画企业与高校在合作过程中,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建立优质人才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活动,企业能够充分地了解和选拔优秀毕业生;而且“可以免除培训后上岗的麻烦,减轻了企业在培训方面的开销[4]”。另一方面,学生的劳动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如渭师院传媒学院与陕西晶锐互娱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学生在实习期间,已经为公司进行游戏美术设计的创作任务,为企业创造了价值。长风影视公司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平台优先选拔的第一批优秀毕业生,一些已成为企业部门主管、组长或骨干。学校从合作过程中也获得了好处,即完成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明显提高了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有限的教育资源。高校和企业都从中获利,一举两得,实现了双赢。
1.2.3 通过共同完成动画项目,巩固实训基地。
孙豪研究员的建议:“高校在进行实践性教学建设时,应该适时调整实践性教学在动画专业中的位置,加大动画实验室设备和场地的建设,加强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探寻与企业的合作模式[5]。”实训基地建立起来后,学校应该追求校企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确保实训基地的持久发展。由于高校学生是一种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在企业动画项目较长的生产时间里,能为前期策划、美术设计、分镜头设计等创作环节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并在企业项目制作吃紧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可以助企业一臂之力。由于一个动画的项目完成,需要2-4年时间,需要策划、编剧、美术设计等大量各类人才的参与,而高校动画专业,通过把专业课程与动画项目结合、假期短期安排等措施,可以为企业提供各层次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因此,高校和企业的实训基地可以长期运行,从而有效地巩固了基地建设成果。
2 动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实训过程
2.1 见习阶段
见习的目的是通过参观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观、及时地了解动画项目创作和制作的相关信息,加深对专业的了解与热爱。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渭师院传媒学院有意识安排多次参观见习环节。每年组织1-2次见习,如组织学生去到西安长风影视公司实训基地去参观,企业先进的动作捕捉仪、三维雕刻机和扫描仪等先进的备,良好的环境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使他们珍惜每一次参观见习的机会,学习热情也被见习激发出来。四年中多次的见习参观,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生产相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2.2 集中实训阶段
集中实训的目的是体验动画项目生产的流程和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对接,强化毕业生创制动画的动手能力集中实训的形式是由公司提供已开发过的动画项目作为培训的教学案例,由公司指定资深设计师、技术工程师对学生授课。集中实训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的后半期,即11月至来年1月左右。集中实训的前半期让学生认识动画生产的全过程,后半期会根据学生的志趣,分组进行针对性的实训教学。如将数字动画班的学生分成建模组、动画组、渲染组和特效组等,将美术设计班学生分成游戏角色动画场景等组进行模块强化实训。这种分阶段、分模块的案例解剖式教学,使学生既全面了解了动画制作的全过程,又做到重点突破因材施教。通过集中实训阶段,学生熟悉了动画制作常用的主要工具,体验了动画制作的工作流程,提升了动画创作和制作技术的水平。从而获得美国蓝天工作室人力资源主管劳拉·比兰特尼所要求人才的第三点“我们寻求他们的专业经验[6]”。
2.3 岗位实习阶段
岗位实习就是动画公司拿出职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进入岗位实习阶段,他们必须通过企业组织的岗前测试,才能进入岗位实习阶段。如果岗前测试不及格,基地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继续进行培训,使学生都能达到岗前测试合格水平。岗位实习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而还需安排公司资深人员为学生担任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岗位职责。在该阶段,需要尽可能做到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志趣相结合,以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不能因动画项目人员分组安排、生产进度等因素,而忽视对学生专业和志趣的考虑。正如劳拉·比兰特尼在挑选有潜能的动画师时强调:“人类的本能和兴趣将会给工作带来最好的结果[6]”。
3 动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效果
3.1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熟练掌握了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工艺流程,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艺术修养有机融合,提高了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体会、提炼动画的构成元素,在多层面、多角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动画中有重要作用,通过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动画产业中,创新能力既包括动画片和产业运作模式创新两个方面,还包括电脑制作科技的创新[7]。毕业生在实训基地3个月的专业强化训练,数字动画班的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了三维电脑动画、后期合成制作等软件的操作水平,美术设计班学生掌握的角色场景设计、分镜头画面设计和动作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得到实战检验和提高。通过强化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不仅可以熟悉具体技能,还可以不断积累、创造知识。通过反复实践,学生的创造潜能可以被不断地激发。
3.3 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在实训基地通过专业见习、集中实训,使得他们的认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普遍提高,了解了动画项目开发和制作的全过程,掌握了主流软件和相关设备的操作;通过岗位实习,毕业生认识了企业文化和岗位职责,精通了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增强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在学生实训结束返校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经验总结,讨论完善实训方案。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培训的学生,大多能踏实地工作,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4 结语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高校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立动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培养高级动画专业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然而,在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需要探索的问题。如何深入挖掘校企双方的潜力,完善实训基地的功能,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项目开发的权责和利益分配等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摘要: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适应动画产业对于动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开办动画专业的高校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纷纷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高校应依据专业特点来规划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措施来建立和巩固动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使基地健康持久发展。
关键词:动画专业,实践教学,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孙立军.高校动漫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技术改革及质量考核评估方案务实全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20.
[2]彭玲.动画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
[3]杨岗,罗维亮.技术-艺术思维[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54-185.
[4]李春旺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制造工程,2003,(8):67-68.
[5]孙豪.高校动画项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7):251.
[6]蒋莉莉.基于原创力视角的中国动画产业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3):6-11.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推荐阅读:
校外实训基地考察报告09-14
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书05-28
校外实践基地11-14
校外教育基地11-22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07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0-21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11-24
2009校外德育基地活动计划11-09
11--1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计划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