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基地专业文化(精选12篇)
实训基地专业文化 篇1
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为彰显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我们注重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形成文化等方面下功夫,现仅就实训基地专业文化建设方面谈一谈我们的思考与探索。
校园文化与学校相伴相生,如影随形,千姿百态,是办学历史的沉淀,是学校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积累,是多少代人长期精心培育才能形成的。一所学校拥有历史弥坚的文化传统可以折射出一代代学人的理想与价值追求,使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持续不断的影响力。当前,职业学校已进入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向关键时期,校园文化所特有的感染、凝聚、导向、激励功能在职业学校的内涵发展中将成为学校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适应时代的需要,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专业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微观组织下体现文化建设的实现平台。
实训基地建设是创新培养模式、探索课程改革、培养实践能力、搭建创新平台、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保证,因此实训基地专业文化建设也就成为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训基地专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引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的提升都将促进相应的专业文化建设。在实训基地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立足校本和引进吸收相结合,物态文化建设与非物态文化建设共生成的原则,突出其职业性和实践性,使之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一、“立足校本”
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依靠师生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专业文化创建活动,如各工种、各学科兴趣小组,技能竞赛,作品展示,创新大赛等活动。
二、“引进吸收”
学校已组建由10多所学校和20多家知名企业参加的职教集团,真正做到整合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推进企业直接介入职业教育全过程,积极引进并消化吸收其企业文化,在与企业的双向交流活动中,实现共享、共建、共创文化的繁荣。如设立企业冠名班,引入企业培训课程;企业对学校设立牵手奖学金,融入企业价值取向;组织开展以企业冠名的、由企业员工与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
三、“物态文化建设”
在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上,首先我们引进企业生产环境的布置格局,借鉴“5S”管理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安全保障、减少浪费、规范实训环节为建设目标。如在实训基地入口处安置当日实习班级与指导教师工作牌,学生实习着装规范,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规范,实训场所5S要求等;实训场所突出强化安全操作规程、交接班规章制度、设备保养规范等要求的宣传力度;实训场地设备布置整齐美观,有安全行道线。每台设备所配置的工具箱上配有工量具放置模板,从而规范了图纸、工量具、待加工件、已加工件等物品的放置。
其次是注重加大对专业文化的开发力度,针对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实训基地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以丰富、拓展学生追求知识、训练技能的空间。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些关于机械、数控加工、3D技术以及相关行业、产业“四新”技术介绍的演示;提供实训设备使用说明书、维修手册、工具书、学术杂志等书籍和阅读场所;实训基地实行训练对象开放、训练工种开放、训练时间开放的管理模式。
再次是实训基地硬件建设的过程中尽量体现专业文化的功能要求,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使之成为学校精神的物质承担者和象征者,进而成为专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实训场所除张贴宣传标语、激励标牌外,还布置机械发展史和先进制造技术介绍的系列展板,让学生不仅从中了解机械工业的过去,知道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学会去展望机械工业美好的未来,从而热爱自己的专业,脚踏实地地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四、“非物态文化建设”
我们首先通过外出学习、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来确定实训基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使之成为行动纲领。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实训基地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专业文化精神的反映,对师生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只有以制度作保障,才能取得高效的执行力。从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资金和财务管理角度来看,我们实行学校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与协调;对实训基地的具体业务、运行、维护等日常管理由业务部门来开展,负责各班级各工种实训安排、师资队伍建设及指导教师的管理、材料、工量具的采购与消耗管理、实施设备维护保养与安全、对外培训、外协加工与成本核算、实训计划、组织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评、兴趣小组、技能竞赛组队与训练等。因此各类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制度的执行与检查、考核等是保证民主、科学地进行基地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制定的制度有教学管理类、教师管理类、设备管理类、材料管理类、公量具管理类、对外服务等类别。其中教学管理类包括班会制度、实训规范考核制度、教学过程考核制度、开放式实训制度、实训标准、实训计划、交接班制度等;教师管理类包括教师调班制度、进修制度、教师加班制度、教师参加各类竞赛相关规定等;设备管理类包括设备采购招投标制度、设备日常保养制度、设备大修(保养)制度、设备维修制度、设备报废制度、安全事故上报制度等;材料管理类包括材料采购制度、材料进出库管理制度、实训材料成本核算制度、实训材料月报表制度、材料库库房管理制度等;工量具管理类包括工量具采购制度、工量具进出库管理制度、定期计量保养制度、报废制度等;对外服务类包括对外合作项目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制度定得再好,也只能体现运行中有法可依。只有认真地贯彻执行并加以督促检查处理等一系列措施的到位,才能保证把制度落实到实处,为此学校还制定了一些相关的例行检查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
再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通过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治理,力求体现民主管理、人文关怀功能,营造民主自由、开放包容、文明健康的育人氛围,达到人与自然、人与设备的和谐境界。如在制度设计上要保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在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上采用民主、公开征求意见、招标采购等来进行,在考核激励过程中力求透明、公开、实行民主监督,在教学评价中坚持多元评价、过程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成功,从而形成其文化生活和价值体验的认同心理。
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数控实训基地是省级财政支持的紧缺人才培训基地,近几年除了对在校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外,还承担了兄弟院校学生、企业在职员工、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退伍军人等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并多次成为省、市级职业院校的技能竞赛赛场。我校师生也多次在省、市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就业质量也较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训基地的功能与成果已逐渐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展示的形象标识,实训基地的专业文化也必将转化为学校精神文化内核之一,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茂冬.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
[2]李名梁.办特色比创一流更重要.职业教育研究, 2006, (3) .
[3]曹孙志, 谭学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分析与对策.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3) .
实训基地专业文化 篇2
为了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2009年9月,我校开始筹备成立初等教育实训中心,并组织人员进行论证、规划设计,在整合三笔字训练、简笔画和美术技能训练项目的基础上,成立三笔字和书画室,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成立了自然科学实验室,原来的语音室、微格教室仪器老化、技术落后,已无法适应我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被纳入新的规划之中。2010年春,学校经过充分论证,成立初等教育实训中心,并派参与建设的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对实验教学楼重新规划设计,确定为实训基地场所,并把实训中心建设资金列入本资金预算。初等教育实训中心是在有效整合我校长期举办师范教育所积累的实验实践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并且在十年之内不落后的标准进行建立的,即将建成的实训中心除了三笔字和书画室、自然科学实验室外,包括心理实验室、教师角色行为实训室、多功能语言实验室、教学设计实训室、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室、微格教学实训室、名师工作室。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初等教育实训中心建设是我校初等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迫切需要。
我校小学教师教育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有着深厚的教师教育办学底蕴,为我市各县区培养了大批中小学教师,为沂蒙基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仅靠传统的教育见习实习环节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实训方式增强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
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对教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我校建立了初等教育实训中心,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在实训中心的学习和训练,快速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技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并培养起学生的科学精神、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他们毕业后从事教育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市各县区提供优秀的师资。同时,实训中心能够有效整合我校的师资和课程资源,促进我校教师教育专业和课程建设,促进我校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2)实训中心将为我市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提供重要平台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实训中心建成后,将始终坚持为县域经济社会服务的理念,积极承担我市各县区教师培训任务,为在职教师培训提供优质资源,使其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的快速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使实训中心成为我市乃至全省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样板。
(3)实训中心将实现强大的科研功能,为我市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密切跟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开展面向基础教育的课题研究,是实训中心的重要功能。实训中心的建立能有效地整合我校科研资源,增强我校的科研实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实训中心建设为依托,围绕基础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密切合作进行课题研究,能够为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4)实训中心面向社会开放,能够为基础教育提供广泛其他社会服务。实训中心各实验室积极向社会开放,为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师提
供各种服务。如实训中心教师深入小学教学一线进行指导;为社会提供优质课件资源和教学设计方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实训中心开展各种教学技能比赛活动、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根据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等。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基础条件、资金条件、人员条件、其他条件)。
(1)我校初等教育专业建设日趋成熟。我校长期以来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秉承百年师范优良传统和本校80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精品”工程,既重视教师职业能力训练,又注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强劲的科研活力,积极创新教师教育文化体系,使我校初等教育专业展现了很强的生命活力。形成了以初等教育实训中心为依托,以“厚基础、强技能、多特长”为目标的、新型的“理论教学+实习实训”教学模式,突出了我校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
(2)我校已建立起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我校经过多年不能探索实践,遵循“有用、有效、先进”原则,已建立起整体设计与分段教学相结合、模块化设计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课程与专业发展课程相结合、基本功训练与教学技能特色相结合、专业实训与实践相结合的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3)我校拥有各类图书近20万册,各类杂志60多种,主要以教育类为主,基本能满足实训中心教学和师生借阅的需要。实训中心场所面积近60平方米,能满足实训中心未来发展的需要,目前,运行的实验室有三笔字与绘画室、科学实验室。拥有以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为主的、比较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设备和网络体系,其中10口多媒体教室能容纳百人以上,教学条件日益得到改善。我校多次承担教师培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任务。
(4)我校拥有一支学历层次提高、科研能力强、干事创业、精于初等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学团队,能够满足实训中心建设的需要。我校专任教师中,60%具有高级职称,其中省级特级教师2人,30人具有硕士学位,68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近年来,每年都有5—10名教师在省级教学比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学校坚持“科研强校、科研立人”的战略,从制度上、组织上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强化课题过程管理,近几年有15项省级以上规划课题、20多项市级规划课题顺利结题,每年有近百篇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充分展现了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强劲的科研势头。
(5)实训中心建设资金已基本落实。学校在已有软硬件资源的基础上,计划投资200万元用于初等教育实训中心建设,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100万元的建设资金已列入本预算并基本到位。(6)实训中心建设工作已有序开展。
我校已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实训中心建设方案并逐步落实。除了已经整合的两个实验室外,其他七个在建实验室建设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学校经过层层选拔,选出白中军、李传永、曹云祥、宗锋、周颖、程晓霞、陈跃鹏等七名学科带头人分别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中心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改革指导工作;组织制定和实施中心建设与发展规划,确定、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检查、协调教学计划的执行,确保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组织开展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组织教改项目的申报和本实验室教学资源建设;负责制定开放运行机制下的实验教学政策并负责执行情况;负责对中心的建设、运行、管理和效能进行评估,制定高效的实验设备运行保障措施;配合学校管理部门做好中心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与培训等工作;负责相关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发、产品开发。目前,各
实验室主任已根据本实验室的功能,组织专业人员编制出《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材正在建设之中,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也在进行之中。此外,实训中心配有管理人员,负责多媒体课室维护、网络故障维护等。
四、预期目标和效益(满足专业教学情况,实验、实习开出率、专业设备利用率,就业需求满足状况)
实训中心建成后,将构建起完善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约30门课程将优化整合为9个模块,各实验室实现模块化教学,每个实验室每周可以开出30课时,能够满足教师进行实训教学和学生自主训练的需要,教学效益和效果将得到显著提高。每年能满足2000——3000名全日制在校生接受系统的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能接纳3000名左右的在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100%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接受系统培训,经过教师教育训练以后,学生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能力、课件制作和教育教学技能水平将得到快速提高。经实训中心训练和指导的学生,能够在各类参赛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实训课程开出率基本达到100%,专业设备利用率达到100%,经过实训中心训练的学生在小学教师的就业需求和教学岗位的适应性方面将具有明显的优势,就业率显著提高。初等实训中心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在全市范围内的远程培训和资源共享。初等教育实训中心将逐步建设成为一个我市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与技能培养示范中心。使我校逐步成为我市初等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中心、初等教育科研中心、初等教育信息中心、初等教育实验实践中心。
五、实施措施
(1)加强实训中心师资队伍建设,对实训中心的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高实训中心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加强实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篇3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 实训基地 文化建设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卫生类高职校开设的主要专业之一,目标是为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及康复中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康复治疗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训基地文化,对增强学生在职场中的竞争力、体现高职校所倡导的文化个性、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文化的内涵
(1)专业理念。专业理念是专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实践中逐步建立、不断积淀形成的,是全体师生为达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和理念,它随着专业建设的深入开展而不断拓展和更新。通过专业理念的提升,正确指导教学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首先要求学生热爱专业,遵守实训室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由此逐步养成其今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其次是诚信作风培养,培养学生在实训操作中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第三,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培养学生在实训中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形成合力,提高实训成效,并逐步形成团队合作素质。
(3)职业情境。职业情境就是在实训基地具有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能体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职业内涵。实训基地设计与医院康复治疗室工作环境相仿;具有与临床康复治疗工作相似的实训制度,使学生明确实训目的、意义和要求,保证专业实训有效、有序开展。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各种活动和比赛,如康复功能评定、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比赛等,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
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实施
(1)精神文化建设。从培养高素质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目标出发,吸收一线康复治疗的先进文化,将康复治疗工作岗位所倡导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以及救助伤残、关爱至上的人文关怀理念渗透于实训基地,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实训基地门厅、走廊、墙面等空间营造职业环境、传播专业文化,使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时潜移默化受到职业熏陶,逐步树立关爱伤残患者的理念,激发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认同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包括实训基地的环境布置、实训设备、实训条件等方面,其重要特征是实训环境的真实性。实训基地按照目前医院及康复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的职业岗位建成仿真的工作环境,实训基地设施齐全、真实、先进,使学生在实训基地实践时犹如置身于现实的职业环境中。
(3)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文化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要求学生要以一名准康复治疗师的身份进入实训基地实践,各项操作严格按照临床工作流程进行,如做到仪表大方、举止得当,按规定摆放各种治疗物品,仪器设备定期保养,仪器设备严格保管,操作前与患者沟通,操作中始终体现对患者的关爱,保护患者隐私等,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岗位的窗口,是学校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康复治疗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要吸收医院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构建与校园文化体系相融的实训基地文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使之成为能适应康复事业快速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规范
第一条 各二级学院按要求做好基地的管理、运行工作。
第二条 校外实训基地要根据合作内容签订合作协议,其管理按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执行,要有明确的合作内容,有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场所、制度和措施。校外实训基地经学校审核后可悬挂统一制作的实训基地牌。基地的调整与撤消,应经合作双方同意。
第三条 建立合理、有效、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
第四条 建立一支技术保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技术管理队伍和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要有师资培养计划和实施措施,实训基地教学人员,特别是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要有一定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结构,以保证实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
第五条 建立科学、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能严格执行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标准、专业技术和岗位能力标准等教学文件。有组织实施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有机结合的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的能力。应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运行体系和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六条 做好工作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工作,针对高温、低温、辐射、病菌、噪声、毒性、激光、粉尘等对人体有害的环境,切实加强劳动保护。
第七条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保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和制度,责任到人,定期检查防火、防爆、防盗、防事故等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存在废气、废液、废渣的,要按规定集中收集,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直接排放污染环境。对所需要的实验动物,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饲育、管理、检疫和使用,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放射性和传染性等危险品要严格管理,专人负责。
第八条 建立完善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做到帐、物、卡相符,仪器设备维修及时,设备完好率达到90%以上。建立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和技术档案制度,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各实训室要负责所辖的仪器设备的账物管理、维修维护、计量及标定等工作。按照学校规定做好仪器使用记录。
第九条 强化信息管理,循序渐进地推行电子档案、管理信息数字化,及时收集并填报信息数据,实行现代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实训基地专业文化 篇4
关键词:高职,化工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文化建设
近几年, 各高职院校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建立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得到空前的重视, 大部分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数占到总课时的50%, 有的甚至更多。虽然各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均具有一定规模, 但是, 其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究其原因, 主要是观念上的局限, 人们在传统观念上简单地将单纯的岗位职业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目标。笔者认为, 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最佳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所营造的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重视基地实训设施建设的同时, 应重视基地的文化建设, 实现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同步提高。化工技术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定位
高职化工类专业实训基地有四个主要特性:一是“高”。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校内实训基地文化自然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二是“职”。高等职业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 其校内实训基地文化也应具有浓重的企业文化;三是“化”。高职化工类专业规定了所培养对象的职业范畴是化工行业, 该专业培养面向化工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四是“生”。高职化工类专业参加实训的学生一般为大二或大三在校生。
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具体体现为“一个核心, 四个基本点”———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 以精神文化、情境文化、行为文化、行业文化为基本点, 营造“四位一体”的和谐职业文化氛围。
建设体现职业化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一种以隐性为主的文化, 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 是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体现, 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实训基地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学生在校期间进入实训基地实践, 虽长期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 但与企业、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 实训基地建立体现职业化精神的文化非常重要。体现职业化精神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尽早进入职业人的角色, 与企业实现思想、心理上的“零距离”对接。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化的价值标准、职业理念和运营机制是学生形成职业化精神的有效途径。
职业化的价值标准职业价值标准是指学生对实现培养目标所实施各种活动的意义与重要性的看法与评价, 是学生为人处事以及判别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的价值取向, 是他们在心理上的约束和行为上的规范。确立企业化的价值标准, 首先要把为企业服务看成是学校的最大价值取向, 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适用不适用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
企业化的职业理念企业的职业理念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和积淀起来的价值观念、精神力量、经营境界以及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引入企业化的职业理念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职业化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就业后容易形成企业归属感, 可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化的运营机制实训基地应在岗位设置、生产方式、技术标准、管理规范、考核方式等方面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让学生尽早感受到企业管理的规范性, 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力。
建设体现高职教育的情境文化
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应依托企业。对于化工技术类专业来说, 学校应根据行业特点、产品结构、技术发展、区域经济及就业面选择实训项目, 每一个实训项目的设施都应是一种典型产品的生产装置。这样, 学生通过实训可以掌握一个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操作技术, 可实现与企业操作技能上的“零距离”对接。高职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 而是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因此, 实训基地在作为技能训练场所的同时, 更应把它作为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场所。为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同步提高, 实训基地应建设高职情境文化。情境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教学环境的职业化情境实训基地教学环境应尽可能建设成与企业运作相对应的“模拟工厂”, 设立企管部、技术部、生产部、质检部、营销部、安全环保部等部门;每个实训项目都以生产车间命名, 进入实训室的学生着装和岗位分工名称都与企业相同。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 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 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 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实训内容的教学化情境作为企业, 如果一名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装置的正常操作和常见故障的处理, 那么, 这个操作人员是合格的。而对于教学, 仅仅能操作是不够的, 要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同步提高, 实训内容必须源于企业, 又高于企业, 并具有教学化的情境。教学化的情境设置应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企业一线操作人员的工作过程为导向, 邀请企业实践专家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针对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可以设计几个学习任务, 如何设计学习任务, 一般是由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岗位数量、产品类型、工艺流程种类以及不同的服务对象等因素决定的。例如, 化工技术专业某实训项目的学习任务可以设置为开车准备、冷态 (正常) 开车、正常操作、正常 (紧急) 停车、故障处理等多项任务。
教学实施的职业情境教学离开了实体就等于纸上谈兵, 目前, 工学结合是实施实训教学的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实施工学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 可促进其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
建设体现职业人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操守, 是学生诚信品质、敬业协作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耐劳耐挫精神的具体体现, 企业非常看重这一点。但职业人所具有的诚信、守纪、敬业、团结、耐劳等职业道德和优良品行对于在校高职学生来说往往是缺乏的, 还需要培养和加强。职业人的行为习惯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培养, 实训基地是最佳场所, 可以通过建设实训基地的制度文化来建设行为文化。
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装置、物资管理制度, 可以树立学生的成本意识, 养成节俭习惯;仪器、设备、装置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规程, 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考勤、考核制度, 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团结、吃苦耐劳的精神;安全、环保、健康防护制度, 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养成职业防护习惯。总之, 建章立制, 可以规范学生的言行, 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另外, 化工产品具有有毒、危险等特性, 化工企业对原物料及产成品的管理相当严格, 物料及生产过程的任何闪失、任何差错都会严重影响生产的正常秩序及企业的运作。因此, 化工实训基地建设体现职业人的行为文化更为重要。
建设表现化工人的行业文化
当今社会就业机会多, 就业面非常广。化工产品成千上万, 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和内容的选择不可能面面俱到, 化工技术又具有多方案性和复杂性, 因此, 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非常重要。化工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基本属于化工行业, 化工行业文化建设的途径是: (1) 事迹宣传。在实训基地张贴侯德榜、范旭东等化工先驱者的头像和事迹, 营造向化工先驱学习的氛围, 培养学生热爱化工、为化工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和信心。 (2) 安全教育。可以通过安全教育、事故展示、事故分析, 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3) 防范技能。实训基地可以张贴安全告示, 划分不同级别的安全区域, 并用制度来规范执行;建立安全操作规程, 提高安全操作技能;传授安全防护知识, 掌握安全防护措施。
校内实训基地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作为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窗口,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营造浓厚的高职文化氛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雷久相.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 2006, (5) .
[2]欧卓.试谈企业文化的价值[J].广西电业, 2008, (9) .
[3]舒本平.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6) .
[4]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 2008, (12) .
[5]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J].教育与职业, 2006, (35) :8-10.
烹饪实训基地企业文化建设制度 篇5
实训基地建设,硬件是可以买来的,但软件建设是买不来的,需要耐心建设。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氛围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建立具有企业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融合的实训基地文化。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1.建设与企业部门相对应的实训中心
根据现代化餐饮企业厨房运作条件要求,搭建适合烹饪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起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实施生产型情境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达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适应能力训练的目的。
2.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在岗位设置、生产方式、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方面加强建设力度,加强在教学、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在烹饪中心里张贴相关生产标识、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创造更加真实的工作场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制定出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实行专人管理,结合我校6S管理制度,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保证措施要得力,执行要到位,使实训教学正常有序。
通过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引进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职业操守、练就职业素质。
3.提炼具有企业特色的职业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和积淀起来的价值观念、精神力量、经营境界以及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通过系部与南宁本地餐饮企业的联系以及校外岗位实训基地的建设,聘请职业经理人到校给学生进行专场讲座,灌输优秀企业文化。使优秀企业文化和中职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思想上实现无缝对接;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角色的转换,迅速适应企业环境;同时实训基地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加强实训基地自身的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训基地内建设企业文化环境、提炼精神理念、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进行校企合作等, 可以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校内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 也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作为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窗口,烹饪实训基地所营造的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企业文化对接,对于实现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烹饪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应具备对各种类型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 在此基础上, 还应当具备参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能力与素质。为此,要不断创新实践模式,积极探索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
烹饪实训基地企业文化建设制度
一、工作态度:
1、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2、严格按操作规程,准确及时地完成各项工作。
3、工作认真,待客热情,说话和气,谦虚谨慎,举止稳重。
4、应在规定实训时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前到达岗位作好准备工作。实训过程中不得擅离职守或早退
5、实训过程时严禁串岗、闲聊、吃零食。禁止在实训场所吸烟,不做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
二、实训基地着装制度
1、实训时需统一着工作服帽,服装要干净,整洁、实训过程不得裸背敞胸、穿便装和怪服。
2、实训过程需穿工作鞋,不得穿拖鞋、凉鞋。
3、工作服应保持干净整洁,不得用其它饰物代替纽扣。
4、工作服须在进入实训区域穿戴完毕。
5、必须按规定围腰系带操作,不得拖曳。
三、实训基地设备及用具管理制度
1、所有设备、设施、用具实行文明操作,按规范标准操作与管理。
2、对所有设备、制定的保养维护措施,需要人人遵守。
3、实训室内一切个人使用器具,由本人妥善保管,使用及维护。
4、实训室内共用器具,使用后放回规定的位置,不得擅自改变,同时加强保养和正常使用。
5、实训室内用具以旧换新,并需办理相关手续。
6、实训室内一切用具、餐具(包括零部件)不准私自带出。
7、实训室内一切用具、餐具应轻拿轻放,避免人为损坏。
8、实训室内用具,使用人有责任对其进行保养、维护、因不遵守操作规程和厨房纪律造成设备工具损坏,丢失的,照价赔偿。
9、备定期检查、维修。凡设备损坏后,须经维修人员检查,能修则修,不能修需更换者,应向学校报告审查批准。
四、实训基地卫生管理制度
1、实训过程加工食物用过的废水必须及时排除。
2、墙璧、门窗应坚固美观,所有孔、洞、缝、隙应予填实蜜封,并保持整洁,以免蟑螂、老鼠隐身躲藏或进出。
3、定期清洗抽油烟设备。
4、工作厨台,橱柜下内侧及厨房死角,应特别注意清扫,防止残留食物腐蚀。
5、食物应在工作台上操作加工,并将生熟食物分开处理、刀、菜墩、抹布等必须保持请清洁、卫生。
6、食物应保持新鲜、清洁、卫生、并于清洗后分类用塑料袋包紧、或装在盖容器内分别储放冷藏区或冷冻 区、要确定做到勿将食物在生活常温中暴露大久。
7、凡易腐败的食物,应储藏在0度以下冷藏容器内,熟的与生的食物分开储放,防止食物间串味.冷藏室应配备脱 臭剂
8、调味品应以适当容器装盛,使用后随即加盖,所有器皿及菜点均不
得与地面或污垢接触.9、应备有密盖污物桶,潲水桶,潲水最好当夜倒除,不在实训室内隔夜,如需要隔夜清除,则应用桶盖隔离,潲水桶四周应经常保持干净。
10、学生实训时,工作衣帽应穿戴整洁,不得留长发、长指甲,实训时避免让手接触或沾染成品食物与盛器,尽量利用夹子、勺子等工具取用。
11、在实训过程时,咳嗽、吐、打喷嚏等要避开食物。
12、实训室内工作人员工作前、方便后应彻底洗手,保持双手的清浩。13、实训室清洁扫除工作应每日数次,至少二次清洁完毕,用具应集中处置,杀虫剂应与洗涤剂分开放置,并指定专人管理。、不得在实训室内躺卧或住宿,亦不许随便悬挂衣物及放置鞋屐、或乱放杂物等。
四、实训基地消防安全
1、实训室配备有消防设备,每位学生必须熟悉并了解正确使用灭火器和消防设备
2、所有人员禁止在实训室内吸烟,不准在灶台或高瓦数电灯附近放置燃易爆物品。
3、如果发现电线松动、磨损、折断、电源插座和电器的破损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实训教师,以便及时修复。
4、实训前必须检查燃油管道、燃烧器、开关等设施的安全状况。发
现泄漏,应立刻关闭阀门,并告知实训教师。
浅谈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篇6
张 薇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本文作者依据自己的实践和调查,总结了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训基地合理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园艺产业已成为湖北省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出口的优势产业,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湖北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突出亮点。《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稳步发展粮棉油生产,提高果茶、蚕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园艺产业的前提是培养适用园艺产业发展的新型实用人才,而培养这样的园艺人才就需要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同时强化职业岗位环境中的实践能力的训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园艺产业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多年来,笔者通过对园艺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调研,结合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探讨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希望能更加合理的建设园艺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培养新型实用园艺人才。
1 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实训基地建设中,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政府引导,没有很好的结合当地产业与学校专业特色,除最基本的教学、培训之外,缺乏相应的生产、研发、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功能,基地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其次,基地的管理运行机制不灵活,自我造血功能与发展能力不强,有的已成为传统型的“消耗性”实训基地,重建设、轻管理,“工学结合”效果不理想。
1.2 管理工作不完善
管理工作主要是基地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两个方面。实训基地管理工作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投入不足,出现设备数量少而学生多的情况,使得普通教学设备不足;(2)自我封闭,缺少造血功能和发展空间,只有正常的教学和少量培训任务,社会服务性差;(3)不同实训项目与实训环节之间衔接性差,原材料消耗大,运行成本高;(4)部分高、精、尖设备由于正常教学使用较少而长期闲置,利用率不高;(5)专职管理与技术人员少,管理与经营理念缺乏,思想保守,管理不到位;(6)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等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不完善主要是指学生在所去的企事业单位中,主要采取分散型实训的方式,给学校管理、教师指导和考核带来困难。
1.3 质量监控与评价不力
经过多年积累与改进,理论教学方面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办法、标准等已基本健全,开展活动也比较多,效果明显。但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由于各实训基地、实训项目与实训环节间个体差异较大、专业性及技能性更具体、现场与实效性要求更强、过程性控制与结果评价更复杂等原因,学校在此方面感到比较棘手,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办法和标准。
2 改进的建议
2.1 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完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生产任务(项目)为载体,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为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使各个组成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把企业的生产线引入学校,同时引入企业的管理方式、运行模式、企业的文化等,使得实训基地实现“五位一体”,建立“校中厂”。
2.2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成立专业理事会
以楚天技能名师为契机,带动与企业的交往。在与企业交往过程中,与行业企业一起成立专业理事会,主动以服务的姿态出现,关心企业出现的问题,为企业进行在岗人员培训,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培训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与他们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体制上进行探索,营造“校企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教共赢”的良好局面。
2.3 专兼结合,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掌握新技术;加强校企合作,聘请或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来校工作;采取激励措施,在分配制度、培训进修、职称晋升、评选优秀等方面进行适度倾斜,促进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把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专业建设方案,常抓不懈,以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2.4 健全制度,科学管理
实训基地应形成管理模式企业化和实训工作情境化模式,即实训中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使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要从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四个方面建立起一套规范的规章制度,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运行机制、设备维护与保养职责、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实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办法等。制度间要相互衔接,不能相互干涉,用科学规范的制度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提高利用率。
2.5 严格监控,科学评价
校内实训基地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指标体系要健全、科学,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加强对实訓基地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监控,体现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过程控制理念。评价的主体应是独立于实训基地管理者以外的部门或专家,同时实训基地自身也应开展自我评价和学生对实训基地工作的评价。形成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包括用人单位)等三个层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推动院校加强和改进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工作,从软件与硬件两方面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鲁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2011年度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l-05-16.
[2]徐丽香,兰小海,朱勇萍.共建“厂中校”,探索“校企双主体” 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04):50-52.
[3]朱敏红,刘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研究[J].职业时空,2011,(6).
刍议变电检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篇7
1. 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和实用经验,在对其进行变电检修专业培训的过程中应该使培训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贴合,毕竟进行变电检修专业实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水平,满足日常工作需求。因此进行变电检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首先应该注重真实性的特点,结合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基地建设,使工程技术人员在参加实训的过程中,能够实打实的掌握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不断提高变电检修的质量。
2. 较高的技术含量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都会促进变电检修专业水平的提升。而变电检修岗位也要求工作人员能够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掌握先进的技术。因此在进行变电检修专业实训的过程中要向学员展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使其对先进的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够掌握、在施工工作中应用。这也就要求在进行变电检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使其具有先进性、高技术含量等特点。
3. 专业特色较为鲜明
在进行变电检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专业特色鲜明。一般而言,变电检修专业实训基地是为某一电力公司服务的,因此在进行专业内容设计的过程中会充分考虑电力企业的需求。变电检修专业实训基地的设备与数量要与电力企业的发展现状相吻合。与此同时基地配备的设备型号要齐全,这样才能够使学员在实训的过程不断丰富自己的操作经验。同时应该提高基地的工具质量。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不仅能够为学员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提高学员的专业水平,还能够承担各种专业的变电检修职业技能的培训鉴定任务,为电力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4.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进行变电检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资源的利用,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多的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在对变电检修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变电站值班等工作,并对不同的工种进行培训与考核,从而不断提高变电检修专业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使其在变电检修工作人员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变电检修专业实训基的建设与管理
1. 规范实训基地的管理章程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变电检修学员的培训效果,为电力企业输出优秀的技术人才,应该制定一套严格的实训基地管理章程,对材料、设备的使用进行规范。首先为了能够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减少对设备的耗损,应该建立设备等级制度,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同时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从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对大型设备或者复杂仪器进行试验的时候,选择实训教师的首要标准就是要求其取得了操作资格。学员参与操作的时候,实训教师必须在现场对其进行是时时指导,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进行变电检修专业实训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基地的管理章程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提高学员水平等多重目的。
2. 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实训教师的水平对整个实训有较大的影响,一个高水平的实训教师能够促进实训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变电检修实训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基地有计划的派选教师到电力企业进行考察,深入变电检修的现场参与检修工作,从而丰富教师的经验,提升教师的能力;其次,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相关的证书;最后,从电力企业中选择优秀的工程师等聘为实训教师。
3. 组织编写相关实训教材
为了使变电检修工作更好的进行,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应该加强实训教材的编写,使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理论指导,从而促进学员实训效果的提升。在进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对落后的理念和技术进行筛除,对于不符合变电检修操作的技术进行删除;其次应该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等进行整理,引入实训教材中,使学员能够尽快掌握新技术和新设备,并在工作中灵活运用,从而促进变电检修工作水平的提高。
4. 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变电检修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其业务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不断提高变电检修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电力行业的变化,能够在变电检修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对变电检修工作学员进行实训的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变电检修专业实训基地的选择。学员在参加实训的过程中,不仅接受专业的变电检修知识的培训,还要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养成,使得其在工作岗位上严格遵守技术要求和职业道德,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在对学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员,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使学员成为技术过硬、品德优良的员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三、结束语
加强变电检修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应对广泛的电能需要的产物,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是综合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的结果,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使学员通过参加实训能够掌握日常工作中所需的检修、维护设备的技能,并填写检修报告等。使学员在日常的变电检修中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类问题,减少输电事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健.刍议变电检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6,(3):140-141.
[2]王宏韬,傅进.状态检修管理模式下变电检修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4):205-206.
[3]张正,宋宣迪,徐灵均.借得东风扬风帆——电力技工学校变电检修教研组2011年创建技能型班组工作纪实[J].中国科技博览,2013,(27):221.
中等专业学校电子实训基地建设 篇8
关键词:师资建设,小班教学,仿真实训基地
加强电子电工实训基地建设, 是当前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培养能力、做强本专业建设的有力抓手。本文通过泗洪中等专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认为实训基地建设除了应该在基地硬件设备加大投入之外更应以人为本, 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现在中等专业学校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双师型”教师, 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只满足于两个证书, 只要有证就是“双师”,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误区, 在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并不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要走出这个误区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深化中等专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聘用制度, 优化教师队伍。
专职教师是中等专业学校教学的骨干。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设岗办法及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2.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为教师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中等专业学校应当把教师的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工作。学校要认真制订和落实有效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 落实师资培养、培训经费, 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机制, 重点选择和培养专业带头人, 大力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
3.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确保职教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中等专业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 要切实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使用, 积极实施“名师工程”, 可以借鉴有关高校的做法, 实行“首席教师”“名优教师”制度, 挂牌上岗, 优绩优酬。积极拓宽职教师资来源渠道, 努力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 营造一个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职教办学氛围, 确保职教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4. 鼓励并资助在校师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 对参赛取得成就者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二、小班教学提高实训质量
实施小班化教学后, 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重组, 教学活动的密度、强度和效度以及师生互动关系必然得到增强, 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手段、评价等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学生参与体验, 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师生交往中学习, 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小班化教学的实施也给电子电工实训基地的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1. 它解决了在某一实训内容上学生人数过多的难题, 使学生有更多的操作时间和空间。
2. 实施小班化教学后, 实训基地围绕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必
须灵活地增设更多的实训内容, 采用小规模、小投入、多层次、多内容的思路, 做活了实训基地。
3. 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机会, 提高了教师指导实训的效率。
4. 催生了一个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电子电工实训基地, 也促进了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
由于电子实训中一些仪器仪表的更新速度较快并且价格不菲, 所以利用一些电子仿真软件, 如Multisim等, 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 通过拖拽和点击鼠标, 完成电路的连接、测试、分析等实验。仿真实训基地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软件功能, 把造价昂贵的硬环境用模拟软件来实现, 把不易更改的实验条件用软件来替代, 把一人独占的实验设备变成多人共享的联网环境, 把庞大的实验装置在方寸之地的计算机屏幕中模拟, 换句话说, 仿真实训基地从功能定位、训练内容和操作方式等诸方面与真实的实训环境相差无几, 但其突出的优点是造价低廉、变换灵活、评价方便、占位不大和维修费用低, 可以预见, 只要不断改进, 不断与企业标准靠近,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一种具有前瞻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的新型实训基地———仿真实训基地一定会在职业技能训练的领域里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郭家星, 屈有安.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4) .
[2]张跃勤.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 2002 (12) .
[3]熊莉娜.对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卢湾职教.
实训基地专业文化 篇9
一、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建设
1. 建设与企业各典型部门相对应的实训中心
我们通过企业调研, 确定了服装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现代化服装产业运作条件要求, 搭建适合服装产业运作的实践教学平台, 构建起同服装产业典型工作任务一一对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 实施生产型情境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达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适应能力训练的目的。
校内实训配备先进的设备、设施;建立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的服装工业化生产系统, 设置设计工作室、打样中心、生产技术中心、服装CAD设计中心、服装表演中心等职能机构, 保证实践教学空间的系统性、实用性、开放性、灵活性。
2. 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 在岗位设置、生产方式、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方面加强建设力度, 加强在教学、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品牌意识等方面的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在服饰产业技术中心里悬挂、张贴相关生产标识、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 创造更加真实的工作场景,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通过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 引进企业文化、规章制度, 培养学生职业操守、练就职业素质。实训基地虽然引进企业文化, 但, 他还有另一个属性——教学任务, 所以实训基地文化不仅仅是企业文化, 还要有校园文化, 使二者合理的融为一体, 如雕塑、景观、名人名言、国内外知名校友成才录或知名高职毕业生成才之路等,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3. 提炼具有企业特色的职业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和积淀起来的价值观念、精神力量、经营境界以及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员工群体的规范、整合、凝聚和激励功能, 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凝结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导员工为企业和社会发展而努力。
在高职校内实训基地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加强实训基地自身的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内建设企业文化环境、提炼精神理念、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进行校企合作等, 可以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实训基地的校园文化建设
般来说, 高职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我们着重从这三个方面建设学校的校园文化。
1. 体现高职特色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一种以显性为主的文化, 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环境布局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
学院基础设施完备, 拥有8个实训中心及下属实验、实习场地160多个,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15个, 图书馆藏书63万册, 全部实行计算机查询和管理, 以及高标准的体育场馆、风雨操场和400米跑道标准田径运动场。
在硬件方面, 建设了实训中心, 实验室,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突出实训环节, 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设46个技能项目鉴定站, 覆盖所有专业。探索出以“双起点、双证书”、“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企业行业参与培养方案开发、理论与实践教学1:1、实践教学模拟真实职业环境、边讲边练为主要标志。
服装实训基地坚持“模拟工厂、岗位育人、服务育人”的建设理念, 在校内建设与企业运作相对应的“服装生产模拟工厂”, 设立企划部、技术部、生产部、营销部等部门, 开展生产性实训。服装系还与河北金佳利制衣有限公司合作, 在企业共建“教学车间”, 每年安排150名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学生将金佳利公司的产品开发任务作为毕业设计项目, 共完成100多个系列产品设计, 全部被企业采纳。
2. 体现高职特色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学院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外在表现, 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养成中具有重要功能。确定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质量求生存, 以创新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方针, “建设开放式、应用型、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校发展目标;“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校训“明德励志, 博学精技”。校风“团结文明, 严谨务实, 追求卓越, 与时俱进”;教风“敬业爱生, 知行垂范, 教书育人, 诲人不倦”;学风“勤奋求博, 刻苦求精, 诚朴求实, 探索求新”。
成立30余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保持着所开设专业同行业间的密切联系, 使培养人才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
建章立制, 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验 (训) 基地应制定出管理规章制度, 严格操作规程, 实行专人管理, 推行5S管理, 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保证措施要得力, 执行要到位, 使实训教学正常有序, 做到长期保持安全零事故。
3. 体现高职特色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校园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 它是学院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 也是学院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精神文化是一种以隐性为主的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它是描绘人们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 是学院师生员工创造的特定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灵魂工程的核心。
我们确定了“明德励志, 博学精技”校训。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 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的旧习, 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教育师生“以德立身”,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健全人格。“励志”就是引导教育师生要胸怀有志, 明辨是非, 持节养气, 为追求远大卓越理想, 发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
在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的当今社会, 最需要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依赖于掌握高超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现代应用型技术大学, 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对应第一任职岗位、培养拥有精深高超专业技术、适应产业技术快速发展的人才。因之, 教师必须对业务精益求精, 不作“夹生饭”;学生必须刻苦锻炼掌握第一任职岗位能力, 实现自身职业能力与第一任职岗位能力标准的零距离。
三、小结
校内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 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作为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窗口, 校内实训基地所营造的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训基地专业文化 篇10
1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概念及构成
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与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高职实训基地, 其文化建设是指教师与学生长期在实训基地这个特定的时空中,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核心目标而进行的实训教学活动基础上的逐渐形成的师生关系、实训氛围、实训精神、制度规范、实训理念和实训行为以及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配备的硬件设施等因素的总和。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文化由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是文化的外显部分——“物质文化”, 由实训基地中各种外显的、物质形态的东西构成, 包括环境布置、机器设备、产品、实训厂房等。第二层次是“制度文化”, 是指实训基地内部用以调节和规范师生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各种规则, 主要包括实训过程的规章制度、守则、文明公约、奖惩条例等。最深层次是“精神文化”, 同时也是实训基地文化的主体和内核, 主要包括实训教师与学生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审美情趣、目标取向等。
2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虽然属于教学部门。但因兼有教学与企业经营的双重属性。在实训基地进行文化建设, 并营造出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有效交融与结合, 这既是教育教学的需要, 也是生产经营的需要, 不仅可行, 而且十分必要。
2.1 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由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高职学生多年来处于相对独立的校园文化氛围中, 毕业后必将与的企业文化产生剧烈的冲突。从而影响高职毕业生对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只有通过实训, 让学生充分融入到企业文化氛围中, 学生才能切身感受到企业快节奏、重实效等特点, 并使其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得以提高, 真正达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目的。
2.2 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实训基地自身的发展
近年来, 不少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但软实力的发展却往往相对滞后, 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 自身造血机能不足, 难以实现资金积累和自我发展, 导致了基地的技术、设施、管理不能跟随时代进步, 反过来也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实训任务。在校内实训基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形成鲜明的经营理念, 实行企业化管理与运营机制, 有利于增强实训基地人员的经营意识、工作紧迫感和责任心, 将有效促使实训基地整合学院的各种技术资源, 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培训等各种经营活动, 创造经济效益, 实现实训基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3 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实训基地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拥有较为先进、成套的仪器设备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具备解决企业有关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等问题的能力和条件。在实训基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建立对外技术服务的规范, 将引导基地的师生员工在经营活动中以正确的价值取向规范自身言行, 提高技术服务的质量。
3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途径及策略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文化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灵魂、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实训教学效果, 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所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以汽车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为例, 着重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几个方面来阐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文化建设。
3.1 构建基地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实训基地文化的基础, 是构建实训基地文化的前提。由于实训基地的双重属性, 决定实训基地的物质文化中必须表现出企业物质文化的特色。构成企业物质文化基础主要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服务、技术、厂房、设施设备等。因此实训基地的物质文化应从实训基地硬件设备、设施的建设和实训基地企业环境、氛围的营造两个方面开展。以汽车实训基地建设为例, 我们可以利用更为有效的视觉刺激, 在实训基地里面布置简明、丰富的汽车文化背景, 营造出有形的文化氛围, 打造与汽车企业相似的工作环境, 使学生置身其中日夜熏陶, 必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汽车行业及企业的认知和认同, 进而增强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3.2 注重基地制度文化
实训基地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实训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 是保证实训基地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有效机制。我们应从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出发, 实施与企业接轨的管理制度, 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约束, 以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及职业意识的养成。
3.2.1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要让他们了解就业方向和相关企业的岗位状况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 他们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汽车4S店售后服务部, 应该让他们了解售后服务部的组织机构, 让他们知道这些岗位都是做什么的, 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以此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引导他们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进而明确他们学习目的与就业方向。
3.2.2 要引入企业生产车间的管理文化, 鞭策学生的日常工作行为
现在多数生产车间都在执行5S现场管理制度, 即“整理 (SEIRI) 、整顿 (SEITON) 、清扫 (SEISO) 、清洁 (SETKETSU) 、素养 (SHITSUKE) ”, 5S的引入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用企业要求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及操守, 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 帮助毕业生到企业里能很快的适应角色的转换。
3.3 创新基地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主要通过实训基地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风尚等精神层面来影响学生对于企业的认识。为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 应借鉴和吸纳企业的团队精神、竞争精神、价值观、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精神文化, 并成为实训基地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汽车实训基地建设为例, 根据其行业特点, 提出了以“诚信为本、锐意创新”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理念, 在实训过程中, 把“提升专业技能、磨砺职业素养”作为工作要求, 以“客户至上、共赢发展”为工作目标。这些理念已成为指导基地发展的精神力量。
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了解企业、体验岗位的重要窗口、我们要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 在充分认识实训基地三维文化形态的基础上, 并不是对企业文化的生搬硬套, 而应充分结合自身情况, 引入、吸收企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并融入校园文化, 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文化, 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最终落实到培养企业所需的实用高职人才这一根本目标上来。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
[2]陈德锋.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8) :34-35
[3]抚建桥, 熊礼杭, 蒋德喜.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汽车文化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7, (27) :108-109
校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篇11
校外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校外延伸,不仅是学生“零距离”接触职业岗位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思想内涵、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职业意识和企业意识形成及发展的前沿阵地。抓好校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工作,对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校外实训渔场为例,我们不妨介绍一下这所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校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实践
本实训渔场通过与养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水产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主要开展鱼苗孵化、成鱼养殖技术、鱼病管理、渔场规划与建设等实习内容。在近十年的合作历程中,先后有近200人次来到这个基地实习,为校企双方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校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经验。为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文化在校企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学校主要做“实”以下工作。
1.抓实校外实训基地实习规范管理,发挥制度文化激励作用。学校建成了分布在全国20多个县市的近百个校外实训基地,不同地域、不同行业背景的校外基地有不同的特点。针对学校层面,为统一规范管理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行业机构深度沟通,开展调研,结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成功实践,制定了相应管理办法。针对不同校外基地的自身特点,结合合作企业的管理要求,又进一步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如在学生实习渔场,由于水面较多,所以特别对学生因天气炎热下水游泳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管束等等。在校外实习期间,学生必须自觉遵循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一种遵规守纪的文化氛围。
2.抓好校外实训基地物态文化建设,强化环境熏陶作用。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同样要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这就需要将学校的一些文化元素、校企合作的文化积累,通过物态文化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文化载体,供学生去参观、去感受。在校外实训基地场所适当加入校企合作的签约照片、合作证书等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企业实力与校企合作的历史与成果;在实训基地的渔场孵化车间、饲料车间等地,悬挂有学校徽标的教学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注意事项等情况介绍的说明文字;按照鱼塘面积与数量,分配给实习小组,规定位置设置管理牌,将小组成员信息写在管理牌上,以增加学生的岗位意识与责任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物态文化,让学生融入岗位、融入企业的同时,能切身感受校园文化,取得更好的实训实效。
3.抓好校外实训基地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农业企业一般地处市郊或农村,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生活圈子骤然变小。如何让学生们过上充实而愉快的实训生活,学校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做好思想动员,鼓励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去锻炼自我,通过实践训练,掌握专业技能,为自己的职业人生铺平道路。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继承红色基因,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发挥带队教师的作用,按照实习点每20名学生选派一名教师的标准,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工作,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教师的技术模范与精神模范双重作用。畅通渠道,实现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园信息互通。学校领导定期看望,把学校的人文关怀送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4.抓好校企文化融合,做实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际上是把课堂搬到了企业,搬到了田间地头,搬到了鱼塘旁边。要以工作任务为依托,将学校文化融合到技术工作的每个环节。学生实习,虽然学习地点发生了变化,但学生属性并没有根本改变。岗位上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一个鲜活的教学案例,需要利用教学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技能,用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和企业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职业岗位。要根据学生在学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学生领会工作任务的各个步骤和技术要点,熟练完成各项技术任务,在企业管理规范之下,敢于创新工作方法,勇于提出可行的技术改进方案;引导学生掌握企业运作模式、管理模式,为创新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要积极弘扬企业文化,让学生感悟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文化意识,熟知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主动把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学生的敬业精神与职业意识。
二、校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职学校的蓬勃发展,其不竭的动力尚有赖于文化的滋养。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如何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校企深度交流与合作,切实把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落到实处,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快速融入企业,同时又能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还需在校外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上下功夫。
1.校企合作需要校企文化相互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提高育人质量。学生深入校外实训基地实习锻炼,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在校学生,他们应受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既要了解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又能时刻感受校园文化、传承校园文化。因而,学校就需要将校园文化渗透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的各个方面,企业文化也要渗透到学校教学的全过程,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和提高。
2.校外实训基地需要校园文化渗透。根据合作企业的特点与实际条件,适当地将校园文化元素融入企业。例如在企业悬挂“某校某专业实训基地”牌匾,共同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合作开发岗位工作技能手册并署名学校,在顶岗实习生服装上加挂学校徽标;展示校企合作成果,共同举办展览会和经验交流会;学校教师进入企业技术团队名单等。通过这些物态文化元素,能反映出校企合作的历程和深入合作的程度。对于地处偏远、规模较小的校外实训基地,可适当降低文化建设的标准,做到挂牌、技术交流、接纳少量学生实习即可。
3.规范管理需要制度文化作保障。将学校有关规章制度,融入企业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实习的各项行为。例如将实习岗位考勤与实习学生考核成绩挂钩,将学生在企业的综合表现作为学生评优的依据,将学生在企业的违纪行为处理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相统一等。制度文化建设是个动态过程,要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通过校企协商修订来完善管理办法。
实训基地专业文化 篇12
关键词:高职,动漫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共建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突出实用性、技能性和岗位针对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训基地,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提出了校企合作共建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实施方案, 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 我国学者和职教界专家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也作了一定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以“实训基地”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共查阅到有关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文献七百多篇, 在这些文献及其参考文献中发现, 体现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文章还是比较多的。通过浏览这些文章, 发现实训基地建设各有特色, 但是, 有关动漫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文献少之又少。李晓静、郭飞燕写的《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动漫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探讨了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在动漫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实践。相关专业的一些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还有:龙安梅写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模式研究———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依托学院、社会的优质资源, 探索出了工作室、合作制、顶岗实习等三种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模式, 实现了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尹敬齐写的《影视类专业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探讨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影视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等。
国内研究者对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对深入研究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我院的动漫专业在运行过程中, 面临着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 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如何实现真实的或仿真的动漫职业环境, 如何对动漫专业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如何实现动漫专业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等问题都有待研究与探索。这就要求我们汲取国内现有的经验教训, 提倡创新和开拓, 探索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思路, 探索建立集教学、培训、对外技术服务、科研开发于一身的开放的动漫专业实训基地。笔者拟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 根据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两种模式提出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案。
校外实训基地的两种构建模式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是在校内建立与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或真实岗位实训平台, 在校外建立校企合作的顶岗实训基地。
(一) 模拟仿真校内实训基地及其构建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按照教学设计, 在校内实训的作品创作实训中,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要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动画师等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实训的内容是企业真实项目 (见表1) , 经过生产性实训后, 学生可以掌握真实动画片的开发流程与操作经验, 这样, 学生在生产性实践教学与第五、第六学期的校外顶岗实习之间可以有机衔接, 相互融通。
素描、速写等内容实训 在素描、速写、色彩、动画概论等教学中, 由企业负责提供实训计划、实训内容、实训素材。学生在校内教师指导下, 利用课外时间 (晚自修或者自修课) , 每周至少上交5张素描或速写。通过基础实训, 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 强化学生专业意识, 培养学生实际绘画动手能力并陶冶情操。
分镜头剧本设计和卡通形象设计 学生在动画造型基础、泥塑、动画运动规律、平面动画设计、Photoshop教学结束后, 在本学期最后4周时间里, 由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负责, 分成4组, 分别完成分镜头剧本设计和卡通形象设计。通过实训, 使学生了解分镜头剧本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熟悉分镜头剧本的基础上, 进行原创动画片前期人物造型设计、人物造型服装、道具以及转面绘制等。
二维动画创作 在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下, 根据企业教师提供的动画片主题要求, 在充分调研二维动画片生产流程的基础上, 结合学院信息学科优势, 将传统手绘创作与现代数字技术有机结合, 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一个剧本, 完成剧本创作、人物设定、场景绘制、后期合成等各个环节工作, 实现动画片的全程原创。通过二维动画创作的实施, 为动漫专业学生提供难得的实习实训机会, 推动“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实现专业学习与创作实践的相互促进,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坚实支撑, 为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也为进一步深入探索“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累宝贵经验。
三维静帧制作 在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的共同指导下,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剧本分前期设计组、模型组、材质渲染组完成三维静帧制作。通过三维静帧制作, 使学生对前期设计、三维建模、三维渲染模块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能够完成建模和渲染涉及的所有工作, 了解动画制作流程。
三维动画创作实训 在完成三维动画、影视后期制作、三维特效等课程学习后, 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共同指导下, 根据企业实际项目, 由企业教师提供图文分镜头, 根据动画制作的流程, 模拟现实的公司部门, 成立一个小型的动画制作公司,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创作中加以应用, 以对未来的岗位工作有一个切身体验。
(二)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具体工作过程
为了营造动漫公司的气氛, 可将教学地点由教室改到动漫制作计算机室进行教学, 这样可让每个学生“边学, 边做”,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首先, 根据企业实际项目《交通看看看》, 由企业教师提供《交通看看看》第095图文分镜头, 依据动漫制作流程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特长, 双向选择, 将学生分到动漫制作公司的各个岗位:三维建模组、三维场景渲染组、三维动画组、影视后期制作组等, 然后由学生自我推荐一名导演 (总负责人) 和每个组的组长, 一般三维动画组成员相对多一点, 在12人左右, 其他小组一般是5~7人。项目总监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担任, 控制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学生通过直接扮演动画开发组中的成员角色了解动画片制作过程中的角色、过程、规范和执行方法, 提高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其次, 企业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解动画片制作的要点, 从分镜头剧本分析出发, 让每个小组制定各自的计划, 每个学生完成自己的模块, 小组内合作完成各自岗位要求的工作。在动画制作期间, 由企业教师每周组织一次小组会议, 集中检查进度, 解决共性问题。
再次, 动画片完成后, 由企业教师和任课教师进行考核, 成绩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小组组长评分、团队贡献得分和最终答辩成绩共同构成。
最后, 学生在完成企业项目《交通看看看》后, 结合其中的动画内容, 修改其中的分镜头剧本, 特别是对白部分, 在此基础上, 完成《上学记》、《抢亲记》两部动画片的制作。
通过“模拟仿真校内实训基地”, 可以实现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的结合, 达到学习知识和熟悉动画制作公司环境的目的。通过作品创作, 可以了解如何处理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合作能力, 从而可有针对性地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努力使自己适应社会需要, 在掌握学习技能的同时, 实现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
(三) 校企共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既是对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 也是对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在校外实训基地, 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 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是学徒与师傅的关系。校外实训基地是处于正常运转状态的企业, 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的环境, 执行的规范也都是职业标准规范, 实训的项目均是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在这一真实环境下进行第一任职岗位实践, 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 而且能使学生经过职业规范化训练, 完成关键能力的培养, 实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企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的。
在第四学期末, 根据动漫专业的特点,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更加熟练地使用二维动画软件、三维动画软件和相关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自己今后从事的动漫岗位工作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这两个月期间, 由校内教师交替负责学生实训期间的纪律、安全和管理工作。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分为二维动画制作组和三维动画制作组, 在各个大组的基础上, 继续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根据动画制作的流程要求制作一个完整的动画片, 对小组成员也要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分工, 开展团队协作。
(四) 校外实训基地的具体工作过程
二维动画制作组 第一至第二周练习手绘, 第三周开始分组进行动画片剧本的创作及项目分析、创意设计、素材准备 (图片、影像资料) 、动画规划等, 分工进行动画片的分镜头剧本设计, 学生各自进行动画片制作及影视后期特效制作, 加入音效, 最后渲染动画文件。实习小组充分利用Flash制作动画的各种技巧, 根据自己的特长决定动画片的题材, 每个课题要有自己的卡通造型、背景音乐、角色动作、表达主题、场景设计等内容。
三维动画制作组 第一周熟悉三维动画公司的制作流程, 第二周根据自己创意的剧本分组进行动画片剧本的创作及项目分析、创意设计、素材准备 (图片、影像资料) 、动画规划等, 分工进行动画片的分镜头剧本设计。第三周进行动画短片模型制作, 每个学生针对动画片剧本的要求, 进行模型创作, 互相探讨, 反复修改。第四周进行动画短片模型制作和场景制作, 要反复修改。第五到第七周进行动画制作, 根据分镜头剧本的设计要求, 每个学生分到4~5个分镜头, 对自己负责的分镜头进行动画关键帧设计、动画动作设计、动画编辑等。第八周进行影视后期特效制作, 最后渲染动画文件。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培养学生对动画片制作流程、手绘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提高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时在选材、取景、构图等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对动漫相关企业的工作岗位产生直观的认识, 校外实训基地可以磨炼学生的毅力, 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 促进其与社会接轨, 积累生活阅历, 在组织纪律、团队协作、艰苦朴素等方面经受锻炼和考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可让学生学会吃苦, 学会忍受, 学会技能, 学会合作, 学会做人。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企业对我院动漫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加强了学院与企业的交流, 为下一步校企合作办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校企合作, 共建实训基地与“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院的动漫专业一直致力于通过团队结构的改变实现“双师”团队的建设。学院先后派遣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下企业锻炼, 参加企业生产实践, 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专业教师通过浙江红点影视制作公司参与企业管理工作和技术支持工作, 既为行业提供了人才支持, 又可有效地掌握校企合作信息, 更可以锻炼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动漫企业先后派出一定数量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学校和企业科研人才相互渗透, 充实了教师团队建设, 提高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水平。
校企合作, 共同开发实训教材
学院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也体现在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上。每个专业都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典型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每门课程都按照典型工作过程分为多个学习项目 (情境) , 每个学习项目 (情境) 与企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开发, 对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整合, 将涉及的知识、技能、企业的管理及职业素质要求融合在一起, 开发学生的学习材料 (学材) 。此外, 还要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精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我院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 按照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 建立健全了检查监督机制, 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 采取聘任制, 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控评价和反馈体系。聘任专业教师担任各部门主管, 轮流聘请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明确了职责分工, 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训基地负责人担任“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 有效引入了国家、行业统一标准, 制定了人才培养标准。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模式通过签订协议, 明确供需关系和条件。校企合作共同负责制定实习计划、实施、监督、检查与整体协调。学校的学籍管理与学分制管理文件中对专业实习与实训工作都有明确的规定, 学院出台了专业实习实训工作管理方法。专业教研室组织的每次实习实训都有指定的实训教师专门负责, 并制定了实训大纲、计划和指导书。实习人员进入实训基地后须遵守公司各项制度, 按实习岗位的划分进入各自办公区域。每个实习人员都有相应的负责人, 实习人员在各自负责人的带领下完成各自项目组的日常工作。在实习中, 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 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提高其就业能力。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培训, 在各实训项目中均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基本技能训练, 担任“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 以达到综合能力训练的目的。在实训过程中, 学生要有详细的实习周记, 实训结束时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评定成绩、给出评语。
【实训基地专业文化】推荐阅读:
专业实训基地07-14
专业性实训基地10-17
专业基地07-25
专业实践基地09-21
专业实习基地水产养殖12-21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协议书 样板09-04
企业实训基地07-14
护理实训基地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