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基地

2024-07-15

教育实践基地(精选12篇)

教育实践基地 篇1

*******学教育实践基地活动总结 时间过度真快,转眼一学年又过去了。在这个学年里,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利用德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为载体,对全校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习惯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品质,在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

一年来,以爱国主义为线,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由于条件的限制,在学校操场上,组织学生观看了《东京审判》、《太行山上》等影片。在少先队的组织下,开展了纪念12·9活动的歌咏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添了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知道,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是报效祖国的最好方式。

组织学生利用一些节假日,到村部、到敬老院等劳动基地进行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品质。

2009年10月,学校邀请了春城派出所同志来校就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同时请法制教育副校长郭锐通知来校作法制教育及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的讲座。

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进行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的宣传,争做文明市民,绿化环境,保护环境等活动,充分发挥居委、村委等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

回顾一年来工作,我校充分挖掘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因素,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启迪,得到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教育实践基地 篇2

综合实践教育作为国家课程, 城区中小学校均难以开设此类课程。现有芦淞、天元等区级基地, 规模太小, 远不能满足城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的需要。因此急需建设市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1 总体规划设计

1.1 基地概况

基地拟用株洲市实验学校场址和胜利村农村集体土地。规划总用地面积162116.84m2 (约243.18亩) 。用地现状主要为农田、菜地、林地、坑塘水面、荒草地及农村居民点。场内环境优美, 有林木山体、池塘水库, 适宜本项目的建设。

1.2 建设内容

根据教育部明确要求, 作为综合实践基地, 项目设施应包括:室内综合实践区、室外劳动实践区、综合训练区、生活区等基本功能区, 有可容纳学生集中食宿, 开展学工、学农、学军、生命安全教育等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场所。

1.3 设计构思

本项目构思的重点为“记忆与重构”、“利用与传承”。通过对原有建设及场地的利用与改造, 环境要素的延生与重塑, 使该综合实践基地成为户外教学的典范。

它不仅是满足青少年开展社会生活、农林劳动、工艺技术、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同时是开展生命安全、国防安全、防震减灾等主题教育;承担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查、学分认定及教师培训等工作的场所。

1.4 规划结构

株洲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将按照“一场”、“一厅”、“两园”、“五馆”的构架和思路, 构建8大课程体系, 实现“快乐德育、人文智育、阳光体育”三大主题, 遵循“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 体现“‘两型’理念、‘三育’理念、认同理念、集群理念”四大办学理念 (见图1) 。

1.5 平面布局

采用“重构”与“传承”的设计手法, 对该项目的环境、空间、文化进行整合, 尽可能的保护场地原生环境与机理, 做到人、景、建筑、文化和谐 (见图2~3) 。

(1) 主入口区域是整个项目重点建设区域。总体布局重构校园轴线, 入口为求索广场。沿轴线往北延伸为改造的台阶, 台阶两侧布置阶梯式树阵, 不仅丰富了轴线两侧的景观, 还能在视线上遮挡周边用地不良的视觉效果。拾阶而上, 布置创新广场, 广场两侧对称布置综合楼和科技体验馆, 并通过连廊将两主体建筑相连, 增强办公区与教学区的联系。沿轴线再往上为改造的风雨操场和视觉焦点多功能馆。在科技馆的南侧, 结合场地布置特色馆, 打破传统的教学课程, 增加手工课程的趣味性。

(2) 风雨操场南侧片区为生活后勤区。该片区尊重原有地形机理, 由上往下依次布置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等建筑, 形成特色的台地建筑群。

(3) 风雨操场以北的冲沟, 场地平缓, 结合现有的小水塘, 布置交通安全等专题教育区。

2 建筑单体及空间设计

2.1 合理的建筑设计

2.1.1 生存与科技馆

生存与科技馆是整个项目中建筑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 考虑到与室外部分的体验与实践区配合, 生存与科技馆分为两部分: (1) 布置在学校的主入口, 对学校的轴线关系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 主要布置的是科技体验馆的功能。 (2) 紧邻国防教育与军事体验区, 在室外体验教学的同时可以就近进行室内分析和总结, 便于室内室外课程的有机结合, 主要布置的是生存体验馆的功能。

科技体验馆共有4层, 首层局部架空, 在阴雨天气为学生能够提供一个小型的活动场所。同时架空层的设置, 将该局部地区场地南北的空间联系起来, 形成丰富的室内室外空间。建筑内部采用内走廊形式, 走廊宽度为2.7m, 专用教室与办公用房分居走廊两边, 既相对独立又方便教师的就近休息与授课。在建筑中间部位, 局部敞开形成开敞的活动空间, 为学生提供一个课间休息活动的地方, 有利于身心发展。

2.1.2 多功能馆

多功能馆位于场地制高点位置, 与科技馆和生存体验馆共同形成一条主轴线, 正好成为建筑序高潮。建筑整合报告厅、风雨操场、室内音乐厅等多种功能, 综合性较强, 是学生主要的室内集会活动场地。由于功能的需要, 建筑较高, 设计师巧妙的利用地形的高差, 将建筑设计成半地下式, 有效的使得建筑视觉效果大气恢弘, 又与整体建筑组团协调统一。

建筑主入口位于东南侧, 设计一个大台阶进入一层风雨操场, 正中位置布置一个室内篮球场, 同时作为学生集会活动场地, 两侧设置器械室, 更衣室等辅助功能用房, 正对大门设计观众看台, 功能流线清晰。主入口两侧设计台阶下负一层进入游泳馆, 游泳馆左侧为专业教室, 右侧为辅助用房, 左右各设计一个楼梯与一层风雨操场联系。

2.2 明快现代的建筑形体

实践教育建筑的性质决定了其建筑形象应该是亲切、明快、具有时代特征的, 建筑方案在形体上富有变化, 通过虚与实、开敞与封闭的变化, 给人活泼、和谐之感。建筑立面以黑白灰为主, 屋顶点缀玻璃和构架, 营造出建筑的现代感。

3 环境设计

本项目景观设计形成“一廊、三区, 多节点”的结构。

一廊:结合园区的空间发展轴和道路, 布置株洲文化长廊、农耕文化与瓜果长廊, 形成园区的景观生态长廊。

三区:桃李满园、曲水映华、花木怡情。

桃李满园: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通过求索广场、创新广场、风雨广场、畔学林、丹桂园等景点的塑造, 寓意园区学生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心态, 也是校园的文化亮点。

曲水映华:以山为景、以水为镜, 并通过水石清华、宿水餐风、山水涧等景点的塑造, 打造充满趣味, 山、水、建筑、人融为一体的场所。

4 人性化的安全设计

建筑设计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 满足学生使用建筑物的安全、卫生、适用等基本要求。

学生宿舍的走道、上下楼梯平台与踏步联结部位, 在其临墙离地高0.40m处宜设灯光照明。电源开关应选用宽板防漏电式按键开关, 建筑的临空栏杆保证横推力满足要求, 同时注重可踏面的高度, 保证防止学生攀爬发生坠落事件。

5 结语

儿童生态教育实践基地项目探讨 篇3

儿童生态教育实践基地选址功能效益风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是我国取得的史无前例的重大成就。然而,今天我们不得不痛心地面对,因过度片面追求GTP增长,而对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的现状:沙尘雾霾多了,蓝天白云少了;秃山洪水多了,青山绿水少了;城市楼房多了,飞禽走兽少了……人们到处寻找还没被污染的水源、自然清新的空气……

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安排,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必须从现在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要从小养成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行为习惯,建立生态教育实践基地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本文就儿童生态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谈几点认识。

一、选址条件

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理想的地理位置是基地建设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

首先,是原生态、无污染、空间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水文资源丰富且自成体系,拥有优质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有源头活水,能够形成小流域水系;植被没有被开发开垦,森林覆盖率高,有绿化隔离地带;地形变化多样,有奇骏山石、凸凹山体、蜿蜒河道,有山坡地、良田地、沼泽地;动植物品种多、数量大,矿产资源丰富;群山环绕,四季分明,能够形成300公顷以上相对独立的自然空间。

其次,是民风正、底蕴浓、交通相对便利的人文环境。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村民积极性高;地方政府支持,优惠政策较多,土地使用合法;农业生产较发达,没有工业污染,经济结构合理;交通基础设施好,可选交通方式多,3小时交通圈覆盖面广。

二、功能定位

儿童生态教育实践基地,以生态教育为主题,项目设置融知识性、趣味性、超前性、可操作性于一体,突出儿童活动特点,通过观光、参与、体验等方式,着力培养儿童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儿童探究意识,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儿童生态环保理念,引导儿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儿童生态教育实践基地主要项目类别:(1)种植类。种植多种花草树木,设立生态果木、花卉特色园区,采用温控式大棚等现代农业技术,种植蔬菜、粮食作物等;(2)养殖类。引进畜禽类、水产类特色养殖项目,形成动植物生态链条;(3)住建类。仿造古代、近代、现代代表建筑,展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变迁,展示低碳、节能、环保居住理念;(4)科技类。通过对水质、空气、土壤变化检测,了解污染的形成与治理,展示生态系统自我平衡特性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5)拓展类。设立素质拓展训练区、军事模拟训练区、安全救护教育区、手工坊等;(6)服务类。建立服务中心,提供优质的会务、住宿、餐饮、洗浴、医疗、安全保卫等服务。

三、效益分析

儿童生态实践教育基地项目,要以公益性争取政府支持政策,以市场化方式吸纳社会各方资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达到长期可持续自我良性发展的目标。

1.创造最佳经济效益。儿童生态教育实践基地要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每个项目必须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和效益分析,选择经济效益好、发展空间大的项目。重点培植周一至周五团队体验项目、周末家庭休闲项目,开发无公害农产品营销项目,打造会议接待、餐饮服务项目等。

2.实现最大社会效益。儿童生态教育实践基地是一种全新型的校外教育模式,以儿童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使全社会形成人人讲生态,家家重环保的良好风气,实现爱护环境、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3.追求最高生态效益。儿童生态教育实践基地以保持原生态为前提,将最原生态的大自然展现给广大儿童和所有体验者,让人们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为子孙后代守住一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四、风险防范

任何项目都会有风险,儿童生态教育实践基地项目也不例外。因此,要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点。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及地方宏观经济政治政策变化,因势利导,降低政策风险;全力做好投资收益分析,选择最佳投资渠道和投资额度,降低投资风险;加强经营管理团队建设,推行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管理,降低用人风险;建立健全安全制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杜绝人为责任事故,主动防御自然灾害,积极参加商业保险,降低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儿童生态教育实践基地项目是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加强广大儿童生态意识、提高全社会生态理念的需要,是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发展潜力巨大的少儿校外活动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国儿童中心.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水主题活动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2]张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实践教育基地心得体会 篇4

我们乘车不到一小时就到基地了。下了车,我们把背包放在了地上。然后我们上了一下洗手间,不过由于洗手间太臭所以我们班有些人没去上。上完洗手间之后我们站在草地上听演讲。那个人讲完之后我们就玩了很多游戏(一共三个游戏)。

之后我们又回到了放书包的空地。在哪空地旁有一野炊地。我们的午餐就是在哪解决的。我们好几个人围在炉子旁(不过是天然的,用柴火煮饭)我们弄了个西红柿炒鸡蛋、黄瓜炒香肠、豆芽菜和青菜。我们中午吃得特饱。不过由于场地小,人多,炉子多,烟就多,我们的眼睛都痛死了。

之后我们进行了个活动,由两人拾着一根长长的木头,从高到矮,许多两个人用木头行成了个桥。由比较轻的同学在上面爬过去。我们抬的人就惨了,那些同学可不是一般的重,我们足足抬了一个小时。这真是让人兴奋啊!

实践性活动-兰溪红色教育基地 篇5

兰溪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兰溪风景秀丽的兰荫山,兰荫山海拔140米,因古时盛产兰花而得名,其横截江流,形似苍龙,又名横山。景区风景秀美,满山苍松青翠欲滴,山风徐来,松涛滚滚。兰荫山的东北面筑有兰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是兰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也是全市唯一的革命烈士纪念地。现在每年来此瞻仰烈士纪念碑的人们络绎不绝。

纪念碑工程占地7600平方米,1990年8月始建,1995年8月,被中共兰溪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兰溪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建有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馆、纪念广场、革命烈士名录壁、停车场和三百多台阶的上山甬道(下图将一一展示)。

(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碑朝北偏西,高21米,由三块风帆状板块组合而成,它象征兰溪的革命斗争,如三江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三板块向上汇于一点,象征革命先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终生。纪念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碑体外饰房山汉白玉,碑座为济南青花岗石,碑座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题写。

(烈士纪念馆)

烈士纪念馆位于纪念碑东南侧,为一层半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内设展厅,接待室,办公用房等,现纪念馆常年陈列展出的是“兰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地方史”。

(纪念广场)

(革命烈士名录壁)

(革命烈士名录壁--碑文)

(革命烈士名录壁--英名录)革命烈士名录壁宽30米,高2.4米,由花岗石砌成弧型的造型结构,上镌刻革命烈士纪念碑文和302名烈士的英名。

(上山甬道)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开营讲话稿 篇6

老师们,同学们: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校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期正式开营了。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素质教育实践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热情而细致的接待和细心周到的准备。

同学们,在接下来的6天里,我们将进行一系列集知识性、趣味性、拓展性、科学性、实践性于一体的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为确保本次活动的开展,希望同学们能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注意安全,安全是我们实践活动的主旋律。一切听从基地老师、班主任的安排,活动有度,不许随便自由活动,有事多与老师请示、沟通。未经允许,不许外出!

第二,在基地老师、班主任的组织下,认真学习基地开设的各门课程,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遵守基地的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同学之间互相协作,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创造性地完成基地和学校交给的各项活动任务。

第三,爱惜粮食,不挑食。就餐听从基地安排,禁止吃零食。第四,注意卫生,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见到垃圾主动捡起,按时打扫宿舍,保持宿舍内干净整洁。床上用品叠放整齐,有序。同时,节约用水用电。把我们平时规范教育养成的良好习惯表现出来,看谁更优秀。

第五,按时作息,熄灯后禁止高谈阔论,窜宿舍,舍长要以身作责,负起责任,严格要求,提醒同学按时就寝、起床等。

同学们,我们要明确此行的目的和任务。我们来到基地参加培训,一是要接受多项科目的培训,从中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二是要接受锻炼和考验,锻炼生活方面的自理、自立;考验我们的毅力和智力。

我们提出的目标和口号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达到熔炼团队,挑战自我的目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相信,在带队老师和基地老师的通力合作下,我们的素质实践活动一定会圆满成功。最后,祝每一位同学学习生活愉快,以优异的成绩向学校和家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谢谢大家!

教育实践基地 篇7

为探寻新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模式,研究组设计了一套关于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小学如何合作共建的调查问卷。问卷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发给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实践基地小学的领导和实习指导教师,开展不记名网络问卷调查。2013年发出470份问卷,收回210份,收回率为44. 7% ; 2014年发出325份问卷,收回115份,收回率为35. 4% ,总收回率为40. 1% 。根据调查结果与实践情况分析,研究组认为,有效开展新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模式建设,需要建设“共赢式”的新教育实践模式,要取得实习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向外搭建外围教育实践平台

1. 寻求政策支持

教育问题是千丝万缕的全民问题,是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责任。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不是一个单位的教育,而是全社会的教育。在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前,师范院校首先与地方政府进行联系,地方政府的参与可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能更好地调动各方建设的积极性,可使基地的使用更加有效,发展更为稳定。师范院校是“未来教师”的培养摇篮,中小学是这些教师的需求方,双方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供需关系,为双方的沟通及合作提供了基础。因此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存在广泛的合作需求与合作空间,教育实习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合作方式。教育实习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环节,教育实习工作的好坏,将影响实习的效果,影响未来教师的培养质量,甚至影响到地区乃至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政府应该把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工作置于大教育系统中加以引导和支持,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和支持师范院校的实习工作,同时奖励接收师范院校实习生的一线学校。此外,政府最好能制定相应政策,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做铺垫。

2. 落实资金支持

目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实习经费为生均160元/学期,此外,实习过程中该校实习费用的支出还包括实习指导费、实习管理费、搬运费、耗材费等,实习经费明显不足。接收实习生的小学,需给实习生提供吃、住和办公等相关条件设备,这些经费支出并没有在每年政府给小学教育教学的经费拨款计划内,因此,在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经费配给问题较为紧迫。

政府如能每年下拨一定的专款支持师范生实习工作, 用于改善小学教学场地条件,或增加更换教学设备,或给予指导教师指导工作补贴等,这样小学在配合师范院校完成实习工作的同时,学校的相关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也得到了改善。这将有效激发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也会增加小学教师对实习工作的支持热情。

3. 开创就业支持

目前师专院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政府能在实习基地学校给优秀实习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 将会极大地鼓舞实习生的实习工作热情,特别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实习生将会努力争取难得的机会,而作为实习基地的小学则会更加负责任地培养其后备力量。

二、向内创新院校与小学的有效合作机制

除寻求政府支持以促进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小学的合作外,师范院校也要从自身出发建立有效机制,以确保两者间的合作得以稳定、长久。基于此,本研究组认为在教育实践理念和实践上皆需有所改进。

首先,双方应将互惠互利作为实践基地建设的理念。 当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所实施的各种实习模式中, 与接收实习小学构成协作型的合作关系。协作型合作通常是一种个体间的联系( 诸如咨询) ,属于短期项目; 或是一种一方给予,另一方接受的服务传递,通常很少为互惠性质。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被动地配合Q师专完成实习工作,由于没有获得显性的利益,小学往往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和改进教育实习工作的实施,这样的合作肯定不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地,需更新校方合作理念,突出小学在教育实习及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小学及其教师平等权力参与教育实习的各环节工作。同时签定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及其所获得的利益,使双方的合作关系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更加稳定持久。如该师范院校在获得小学实习条件支持的同时,可以允许小学同享本校的图书资源、优先帮其培训在职教师,双方在小学课程改革、研究等科研领域中达成合作伙伴关系等,互惠互利的实践理念有效地促进师范实践基地建设的发展。

其次,建立统一的实习管理机构。一直以来,该师范院校每年都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而作为二级单位的各院系也相应建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组长及成员均为该师专领导、教师或辅导员等。小学在接收该师专的实习工作后也临时安排给相关指导教师,然而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不隶属Q师专的实习领导小组,在管理中容易出现脱节,影响实习效果。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有高达54. 5% 的小学领导和教师认为“共同组建管理队伍,共同负责建设事宜”是师范院校和基地小学共同建好实践基地、积极合作的首要环节。因此,要建立统一的实习管理机构,机构成员由政府分管部门( 如教育厅、教育局等部门) 领导、师范院校和小学实习基地领导及教师组成。明确成员的职责,并且每位成员均受实习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再次,制定统一管理规定。目前该师专制定的相关实习管理规定,包括每年制定的实习计划,都是该师专单方所为,其提出的要求也只是针对本校的实习带队教师( 或指导教师) 和实习生等相关人员,小学往往没有参加实习管理和计划的制定,因此小学不了解具体的实习目标和要求,小学实习指导教师只能凭着感觉指导实习生,而且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不受任何规定的约束,指导实习生仅凭本人的责任心和良心,实习很难达到良好效果。有47. 5% 的小学指导教师在问卷调查中选择了“高校应提前与实践单位商议,共同制定见习、实习计划,再行实施”,可见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也有共同参与制定见习、实习计划的愿望。由此看来,在成立了统一的实习管理机构后,应在实习前由实习领导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实习管理规定,并在实习过程中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管理规定须明确师范院校和小学实习基地及其实习指导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要求等。为保证良好的实习质量,高校和实践单位应联合组建指导力量,共同对见习、实习生开展实习指导和管理工作,从问卷反馈看,这一点得到了高达45% 的小学一线教师的认同。 因此,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分别在师范院校和小学中遴选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情况,尽量选出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的教师参加实习指导工作,并组织开展关于实习指导内容、要求等的集中培训,颁发实习指导合格证书和聘任书,按照指导工作量计课酬。在评聘职称上,实习指导教师可根据参加指导的次数( 一届为一次) 获得积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且师范院校和小学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明确,避免产生矛盾冲突。

最后,搭建共同交流平台。近几年在该师专实习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与小学的交流极为有限,多为实习前期联系实习安排和实习结束前双方相关领导的礼节性见面,双方的实习指导教师极少交流,甚至没有交流。小学教师在双方交流方面的愿望较强烈,在问卷调查回收数据中,有60% 的人认为 “要提高实践单位工作积极性,高校和实践单位之间应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加强双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可见,加强双方教师的交流,对于实践基地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师范院校和小学间主要是缺少一个合适的交流平台,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应做好设计,每年都要明确规划出双方学校相关领导和指导教师的交流次数、时间、内容等。也可以规定,以师范院校牵头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比如实习专题网页等。内容设计可包括: 实习管理文件、实习动态、实习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生供稿,且要求实习生每人必写,由双方学校指导教师评语) 等栏目,使指导教师和实习生都有机会谈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习心得。

教育实践基地 篇8

2011年5月,教育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建设中小学生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的通知》,决定依托国内质量管理先进企业、质检系统检验检测机构等单位联合建立中小学生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展质量教育活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探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机制建设。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质量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及时发现解决质量教育实践中的不足,使中小学质量教育得到有效实施,取得较好效果。

2 中小学质量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

2.1 投入与效率的平衡问题

2012年3月,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在深圳市联合召开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现场会,对国内首批16家获得“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称号的单位授牌,分别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轻工产品与儿童用品检测中心、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华生园食品有限公司、江苏五爱集团有限公司、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咀香园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

教育主管部门、质检部门和相关企业都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的号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悉,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将加大工作力度,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联合创建国家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0个左右、省级500个左右、市级3000个左右。建设这些质量教育实践基地的目的是将质量教育从小抓起,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讲质量、讲安全、讲诚信、讲创新的观念。

质量教育基地已经开始建设,相关的指导教师是否开始进行培训?有条件的学校是否将质量教育课程纳入发展计划?已经开展质量教育课程的学校能否保证课程开足、开够?这3个现实问题考验相关主管部门能否有效利用基地对中小学生开展质量教育活动。

2.2 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

国内首批命名的16家单位,是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质检部门推荐,教育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组织专家评审和实地考察验收后确定的。实践基地单位都是质量管理水平高、质量信誉好的企业和监督检验中心,这个命名本身也是对该单位社会信用和企业形象的认可。建设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对于拓展素质教育新领域、打造质量文化新阵地、搭建部门合作新平台,实现质量教育从娃娃抓起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平台已经开始搭建,那么该如何利用优势资源进行质量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首批命名的16家单位,覆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化工、检验检测等领域,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质量教育知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例如,比亚迪在开展质量教育活动中,开设了技术博物馆、汽车电子博物馆、总装与零部件工厂等参观或体验场所,设置了最多能容纳180人的教学会议中心。相应配套了质量教学设施与教育资源,开发了活泼生动、形式多样的精品课程,借助具体的产品生产、质量管理和检验检测等实践活动,向当地的中小学生传授质量知识和管理技能。

2.3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开展中小学质量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理论结合实践,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和学习。理论能否较好的结合实践,主要是考验授牌的基地在质量教育中的责任感和爱心。因此,今年3月,在深圳召开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现场会上,教育部领导指出,这个实践基地的命名不是终身制,国家和地方会建立相应的基地退出机制,对于未履行质量教育责任的、实践活动效果不明显的、软硬件不符合要求的基地,将取消其教育实践基地的命名,从而保证实践基地在质量教育上的示范、带头作用。

教育实践基地仅仅富有责任感和爱心还是不够的,这只是质量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何让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质量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是在质量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3 质量教育中一些问题的应对

3.1 统筹规划,健全机制

硬件的建设应本着利用已有的资源为主,经济适用原则,进行基地的选择和管理。整体上,要遵循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来进行。如各省市质量教育实践基地应根据当地企业或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筛选符合质量教育基地要求的单位,当然这个前提是需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质检部门的密切合作。选择出来的机构应覆盖面广,利于中小学生学习各类质量教育知识,树立不同类型的品牌意识。其次,应该对从事质量教育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作为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方式。要想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授课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再次,已经开展质量教育的学校,要确保开足质量教育活动的时间,任何文化课都不能取代或占用质量教育活动的时间。

质量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机制并不完善。教育部领导要求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质量教育的长效机制,要把质量教育的经费列入预算(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基地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从而使基地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3.2 整合资源,持续发展

抓质量教育要凝聚社会合力,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一要加强质量、教育等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将质量教育列入质量发展规划中;二要加强推进,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去基地参加质量教育实践活动;三要加强宣传,加大对质量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的深入宣传。

3.3 动手为主,取得实效

质量教育是一门实践课程,学生必须动手、动脑才能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各基地要通过具体的产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检验检测等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生动地向中小学生讲解产品质量的含义,普及质量法律知识,了解质量管理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崇尚自主品牌的观念,打造适宜学生动手操作简单的生产、加工、检验等过程,切实做到在动手操作中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鼓励各种创新。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应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确保学生的实践时间,提高学生对质量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优势资源,让质量教育取得实效。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 篇9

甲方: 乙方:XX中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我们的新一代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同意确立甲方为乙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签定协议如下:

一、自签字之日起,在甲方建立xx中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二、甲方作为xx中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愿为乙方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和指导,同意每年安排学生免费进行参观、教育、实践活动,时间、内容与组织形式由双方事前约定。

三、乙方每次活动前对参加活动的师生进行动员教育工作,使参加活动的师生严格遵守甲方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不影响甲方的正常运作。

四、甲乙双方要本着共同努力、互相支持、密切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不断拓宽基地建设的合作领域和内容。

四、本协议无特殊情况可逐年延续,如修订或重订须经双方同意后方可执行。

五、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二份。

甲方:

乙方:

负责人签名:

负责人签名:

200 年

教育实践基地 篇10

滕州市第二职业高中郑仰昆

一、创办依据

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了在课程开设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要求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

二、性质

中小学实践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于一体的教育资源;是凝聚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意志、提高素养,沟通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的重要媒介。

三、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与作用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育改革和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载体和平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重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不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教育的角度、从人的发展角度,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实践,人的创新能力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受教育者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实践为主,注重创新,拓宽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自信、自强”意识,为学生的终身教育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其它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践基地的主要功能概括为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必要的动手能力,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面向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学校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和在自身感受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了资源保障,新课程改革专门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这既是新课改的亮点,同时也是难点。素质教育基地可以直接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提供资源保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四、实践基地的基本功能

实践基地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型载体,应以服务学生素质教育为宗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培养素质、提高能力、愉悦身心、健康成长。实践基地一般应该具备如下基本功能:

(一)德育功能。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通过健康向上、怡情益智的实践活动,成为德育教育的崭新载体。使学生通过对艰苦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的体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砺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通过与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了解社会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把美好的愿望与情感转化为高尚的行为。

(二)体验与实践功能。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相互衔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实际体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科技素质、艺术素质,增强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强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等。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在凝结过程中所融入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特征。

(三)探究与创新功能。实践基地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成为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平台。通过实验的设计与检验,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四)个性发展与特长发挥功能。实践基地与学生特长紧密联系,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的园地。通过设立崭新的学习领域,形成新的课程形态,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使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基地趣味性活动,愉悦身心、扩大视野、张扬个性、展示特长,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更宽厚扎实的基础。

(五)服务与经济功能。实践基地与当地经济、文化互联互动,为当地经济、文化及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充分注重社会效益、坚持公益性原则的同时,以科技为支撑,努力把实践基地建成科技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产业经营,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实践基地的项目设置

实践项目的设置应遵循教育性、实践性、探究性、安全性、趣味性兼顾原则,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地方人文景观、自然资源相结合,与校本教材和地方课程开发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项目。活动项目设置应包含生活和生存教育、劳动和生产技术教育、科普和创新教育、国防军事教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根据我省课程改革要求和各地实践探索,实践基地可根据实际选择性设置如下基本项目:

(一)素质拓展。有规范的拓展训练场所和设施,跑、跳、投、攀、爬、跨、跃等训练内容不少于五项。

(二)家政训练。有能适应家政劳动训练需要的场所和设施,对学生进行自理、自立、自强等生活和生存能力训练。

(三)科普教育与制作。有两个以上科技制作活动室或独立的科技馆(园),配备相应软、硬件。“三模一电”(航空、航海、汽车模型,无线电)等科技、观察、体验、制作活动项目不少于五项,进行电子与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生物、环境、气象与天文、医学等各类现代科学技术与知识的初步教育。

(四)安全与健康教育。与有关部门联合建立“三防”(防空、防火、防辐射)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卫生防疫教育等活动场所或活动室,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医疗保健和自护、自救、互救技能训练。

(五)劳动实践。建立供学生进行基本劳动实践锻炼和感悟劳动技能的场地与设施,进行种植、养殖、饲养等传统农业劳动技能教育和木工、金工、钳工等基本操作技能教育。

(六)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配备相应的设施开展基本的军事训练,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人生活体验教育。如队列训练、野外生存拉练越野、军事五项训练、遇险救助等;学习国防法规、军事常识,组织参观军事营区等。

(七)工艺制作与造型。设立陶艺、雕刻、盆景、插花、布艺、编织、剪纸等工艺制作场所,配备相应的制作设备、工具和材料。

(八)环境保护教育。设置环境保护教育教室,配备基本挂图、音像、实物等设施,开设生态保护、环境污染与预防、地球保护等环保教育课程,教育学生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九)电子电工实验。设立电子、电工技术常识教育活动室,让学生进行普通家用照明电路和小型家用电器等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简单维修实践,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和仪表,掌握简单电子电路的安装方法。

(十)现代农业实验。建立农业知识教室和现代种养实验园地。

农业知识教室应配有足够的挂图、音像教材等资料,使学生了解无土栽培、立体种养、组织培养、基因转移等现代先进的农业知识与技术,进行现代农业的教学与实践;有条件的现代种养实验园可以成为当地农牧渔果业的示范性实验园。

(十一)工业生产。设置能让学生参与简单工业生产的实践项目,或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供学生参观、了解的现代化和自动化工业生产场所,向学生介绍现代工业生产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十二)海洋教育。布置海洋知识宣传场地,使学生加深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认识,激发学生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情。

(十三)人文地理教育。设立当地人文、地理教育活动室,让学生了解当地民俗、地理,熟知当地古今名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十四)法制教育。设立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青少年远离毒品、远离赌博等的法制教育展室,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形式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

教育实践基地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行动德育;特色基地;感知生长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7-0049-02

【作者简介】梅健,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江苏江阴,214400)副校长;沈君峰,江阴市璜土中学(江苏江阴,214400)教师。

为积极推进新形势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江苏省江阴市璜土中学结合本地葡萄种植的地方特色与地域优势,建立起葡萄园素质教育特色基地,并在基地的建设与使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因地制宜,明确基地建设的项目、功能和定位

江阴市璜土中学位于璜土镇万亩葡萄园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处处与葡萄有关,学生每天上学放学经过葡萄园,许多学生家长日夜在葡萄园劳作。从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学校以葡萄园做为学生的实践基地,使基地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生的实践参与面广,参与度高。

学校葡萄园基地建设的宗旨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服务。葡萄园特色基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学生了解社会、体验地方特色的当代农业与绿色经济的第二课堂;是促进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的实践基地;是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活跃身心、健康成长的快乐家园。

二、制定目标,分层推进,明确基地建设的目标、原则与要求

在葡萄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勤俭办事的原则,稳步有序地推动这项工作。

1.制定分层目标。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基地建设的近、中、远期目标。近期目标:葡萄园特色基地规划论证,完成学校内0.5亩葡萄园与学校外的100亩葡萄园基地建设,同时申报无锡市感知生长实验学校。中期目标:完成“校园数字葡萄园”的硬件建设,并完成感知生长项目的VCT(虚拟教室漫游)课题选题、立项;同时丰富学校“葡萄文化”内涵,打造“葡萄文化特色”品牌。远期目标:成为农村特色基地建设示范学校。具体教育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其个性特长,提升其思维品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并逐步学会交流、合作和分享;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其对家乡、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利用璜土特有的葡萄资源,整合放大葡萄文化教育效应,并以此为载体不断推动学校的文化品质、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科学发展;围绕葡萄文化,着力做好“创设文化环境”“提炼特色内涵”等工作,形成自身的学校文化特色;为学校行动德育打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2.坚持整合优化资源。学校把劳动实践基地、勤工俭学基地、行动德育基地、义工服务站、校外活动场所等各种教育资源全部整合到葡萄园实践基地中,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和项目,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充分发挥了这些资源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依托地方特色,科研引领,不断创新学校基地建设的方式方法

学校在葡萄基地建设中,围绕服务素质教育的宗旨,突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功能,依托地方特色创新建设的方式方法,加快建设步伐。

1.依托地方特色,加快实践基地的设施建设

璜土葡萄种植大户有十几家,学校分别上门做了初步了解,很多种植大户对学校的基地建设非常支持。学校葡萄园基地的建设分校内校外两块。校内0.5亩,便于学生观察葡萄树的生长全过程,也便于开展嫁接技术等方面的对比研究。校外的实践基地有100亩,是种植大户戴建跃的葡萄园,同时他本人也是一位葡萄种植的专家,校内校外的葡萄园全由他赞助与提供,这样学校就不用为基地建设投入一分钱。

2.科研引领,加强实践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

璜土中学有11位教师家里就有葡萄园,大部分教师家中有亲戚有葡萄园。这些在葡萄园中劳作过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同时学校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如组织教师前往无锡参加相关培训,请当地的葡萄专家来学校进行培训讲解。同时学校将团委、少先队干部纳入基地的师资队伍,有效地将基地活动作为学校各类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校葡萄园基地选配了3名“复合型”专业骨干教师与学校教科室主任担任课题指导教师,以课题引领提高了葡萄园基地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指导水平,提高了葡萄园基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服务素质教育的能力。

3.面向学生,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葡萄园基地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同时要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嫁接技术的学习、不同葡萄品种之间生长的比较、不同葡萄品种甜味程度对比研究、不同品种葡萄价格和销量对比、不同品种葡萄经济效益的对比研究等,还有葡萄收获季节的学生折叠包装箱比赛、采摘葡萄比赛、吃葡萄比赛、卖葡萄比赛等,充分发挥了活动的育人功能,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参加活动的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奋勇争先,共同创造,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四、加强领导,完善组织,不断落实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1.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学校专门指定一位校级领导分管基地建设工作,同时配备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并明确专门的处室和人员配合工作。总务主任负责物资车辆等的联系,安全监督科主任负责制定各种活动的安全方案与紧急预案,政教处协同团委少先队负责各类活动的安排,教科室主任负责课题的落实与子课题的开展。

2.认真落实课程计划

对教育部“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学生每学年不少于20天,普通高中学生不少于30天”的规定,学校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加以落实,分批安排学生到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适时安排学生参加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保证了实践基地活动的正常开展。

3.编写校本教材

依靠种植户的经验,依托生物教材,结合当代农业科技、绿色经济等内容,学校编写了体现璜土本土葡萄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拓展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渠道。

【参考文献】

[1]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徐功明.素质教育:一场输不起的战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3]赵福庆.素质教育实施策略[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教育实践基地 篇12

近年来, 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 海城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不断加大教育基础建设, 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措施, 加大学校安全投入, 政府对校园安全管理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的大力支持, 使我们的校园安全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 校园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长期以来, 传统的安全教育和教学只注重书面知识传播, 采用说教的方法, 形式比较枯燥, 内容不全面, 学生难以理解, 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难以显现效果。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依托传统书本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时代变化, 为创新学生安全教育形式, 使学生在体验中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和安全责任感, 海州管理区投资50余万元, 为北关小学打造了省内首创、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现代高端的安全模拟体验室。

安全模拟体验室约150平方米, 共分11个体验区, 内容涉及地震安全、溺水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教育安全及意外伤害安全等。该体验室最大的特色就是演示性、体验性, 操作性与互动性。如:交通环境模拟体验、烟雾黑暗走廊逃生、模拟地震体验、消防救护 (逃生结绳) 体验。心肺复苏体验、模拟安全考核等均能让学生在有安全保证和充分刺激的震撼中增添一段“有惊无险”的经历。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运用, 事实证明, 安全模拟体验室的建立, 通过安全模拟体验室进行安全教育教学, 是安全教育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一、寓教于乐, 转变观念, 使学生对安全教育兴致盎然

学校安全关系到全校师生的切身利益,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从来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抓好安全教育, 近年来, 各级各类学校都安排了安全教育课, 并制定了安全教育计划及相关制度, 但是安全教育内容多、范围大、程式化过强, 加上学生年龄小, 生活经验少, 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 这就大大增加了学校安全课的难度。因此, 怎样上好安全课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如何上好安全课, 让学生真正地爱学、学会, 并能够学以致用?安全模拟体验室的建立, 就解决了这一难题。进入安全模拟体验室,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消防安全标志识别系统, 挂在墙面上的消防安全指示标志和疏散指示标志可以告诉你在发生火灾时如何进行逃生。绳结练习体验区则教你学会打多达十几种绳结, 在紧急的情况下帮助自己逃离危险的地带。学生分别对地震、火灾、交通安全、雷击等多个主题20多个场景进行体验, 填补了学校安全教育只停留在课堂说教而没有专门场所实践的空白。

在20多种中小学生的安全事故隐患中, 交通事故是易频发的安全隐患之一, 所以在交通安全体验室设置了交通安全教育模拟体验区。这个体验区逼真生动, 布置了各种道路模拟器材及安全模拟场景, 置身于模拟区之中, 仿佛走在现实中的道路上,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说这个区是一个集交通安全教育、道路场景、交通标志、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模拟区。学生通过模拟基地亲身体验, 可以比较全面地学习到交通安全知识, 学习掌握安全过马路的常识。同时, 学生也可以对现场事故展开讨论, 加深对交通安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模拟体验室, 学生还可以跟随老师通过多媒体了解台风、雷电灾害中的科学自救知识, 练习报警、结绳、使用灭火器、包扎、心肺复苏等技能, 通过“情景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 寓知识和趣味于一体, 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应对交通、消防、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安全知识, 从而大大提高了应急避险能力。

二二、以生为本, 创新课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安全模拟体验室最大的不同在于有模拟真实场景的互动体验。场地内共分11个功能区, 可以展示20余个安全教育重点。安全模拟体验室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 采取声光电技术模拟真实场景, 运用动漫多媒体再现安全事故过程。通过计算机程序系统控制与教育对象进行仿真模拟互动等形式, 把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安全知识和事故隐患向学生展示, 使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 进而提高自救、互救、防护等安全能力。以前是由专人讲解平面知识, 现在则是通过模拟场景、设计游戏、亲身参与等立体教学方式来进行安全教育, 确实是安全教育方式的创新。

在利用安全模拟室的安全教学中, 学生安全教育没有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 安全知识通过实践被学生牢牢掌握, 真正做到安全教育走进学生的身边, 走进学生的心里。此外, 安全模拟体验室还试行了创新“安全小讲师”制度, 讲解员不是校领导, 也不是老师, 而是经过招聘和选拔的学生。“小讲师”们承担讲解工作, 从学生的角度在安全模拟体验室讲解安全知识。一方面, 讲解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讲解的形式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因此, 讲解的效果也就更加明显;另一方面, “安全小讲师”制度采用学生对学生的讲解形式, 改变了老师对学生讲解的传统形式, 创新了安全课的形式, 突出了学生在安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更加符合安全教育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三、互动体验, 模拟训练,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有研究表明, 体验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途径。教师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是训斥, 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 那么学生是无法形成良好的技能的。学生们之前只在电视上、老师讲课中了解了一些地震知识, 但不曾体验到震感。在地震模拟体验中,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站到地震体验台上, 一边看电视里播放的地震知识, 一边体验震感。随着地震模拟台的间歇震动由弱变强, 配合震动体验的灯光、音效, 令人不禁紧张起来, 原本嬉笑的孩子们逐渐没了笑容, 专心致志地看着电视屏幕, 等待下一阶段的震动。进入地震自救模拟互动区后, 讲解员告诉同学们遇到地震时该如何应急逃生和躲避。在地震科普展示区和交流活动区里还设有自助触摸式的电脑屏幕, 通过多媒体互动浏览的形式向学生们普及地震知识,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感受到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巨大破坏。这种通过亲身体验后再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 强调消防演练、模拟疏散的重要性, 培养了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在创设的情境中, 通过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乔家大院导游词汇总下一篇: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