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共11篇)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1
关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继续教育的研究论文
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内容
成人继续教育是指为了丰富从业人员的知识,提高其职业技能对已经脱离学校正规教育并且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的一种更高层面的追加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也是众多成人高校必备的办学条件之一。同时,实践教学基地的目标是以开展远程教育用以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和革新。
二、为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社会的主体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一些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进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活动则被称之为实践。劳动者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以致用,并将所学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在实践中产生新的知识。所以说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主动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现代高科技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于正规高校教育的成人继续教育更应该摆脱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应该在兼顾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自由思考,独立实践。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上,一直是以传承为主导单一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创造实践的能力。这种方式严重的扼杀了学员们自由思考的天性,除此之外,整个社会也在其影响下过分的注重学历的要求,从而使很多的青年劳动者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有效平台。
三、传统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实践基地
虽然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的实习能比普通正规高校的实习实践更多一点,但仍然逃不掉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一般来说各学院都有其对应的学员实习单位,实习期间亦有教师领队,时刻帮忙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这种实习模式归根到底跟学员在学院学习没什么差别,这种手把手教育的实习模式,很大程度上使学员们产生了严重的惰性、依赖性,使其放弃了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在面对问题时更不能充分的发挥其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各实习单位也颇有无奈,在学员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的文化中,只是为了实习而实习,从而使得实习企业没有多大的积极性,学员在实习过程中也就不能学到一些真正有利实践的知识。
四、如何建立新的实践教育基地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下,培养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经验累积。于此同时,一个企业如果想要有突破性的发展,就需要不断的注入新生力量。新的思想,充满朝气的能动力将为企业开辟新的发展理论。由此得出教育学院需要与一些组织机构完善,发展稳定的企业建立长期并且稳定的实习实践教育基地,从而达到共赢的局面。要想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则综合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人继续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成人继续教育是指对学校正规教育以后的所有的社会成员的教育,其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满足学员对自我认识、学习的需求,学院方面可以再实习之初进行比较系统的规划,针对不同学员开展不同的实习活动,而企业方面也可在学员实习过程中给予学员一些报酬,使之能更加的积极主动
(二)学院教师培训锻炼基地
不仅学员需要切实的实践,作为教师更应该在实践中谋求未来的发展,学员的理论知识大都来源于教师的传授,教师的教育水平则直接影响到学院人才的培养。教师只有扎身实践中,才能使课堂变的更加的生动有趣,才能抓住重点,切实的解决学员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而对于教师所在的锻炼实践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理论解决一些难处理的问题。
五、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质量监控体系
成人继续教育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原有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其发展,尤其是其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实践教学基地的的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以教育管理部门为中心,其他教学部门相配合,全校都积极参与到质量体系建设当中来。更重要的是,各部门职责明确,形成全体成员互动的监控体系。还要重点把握实践教学基地各环节的关键部分,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并且需要运用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手段,切实有效的深入到实践基地建设当中去,推动教育基地的质量监控体系顺利展开并成功推广应用。
六、结语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加强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的实践基地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将会使我国的劳动力素质得到及大的提高,使之越来越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 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号召高校实施创业教育, 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新创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高职院校如何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正确引导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提高创业成功率, 是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以下是笔者多年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愿请教于同仁, 以求引玉之效。
一、创业教育简介
创业教育的理念, 是1989年11月底12月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 由澳大利亚利雅德博士提出来的, 开始在美国发展, 到了1998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巴黎召开有115位教育部长、2, 800多名高等学校校长、教育专家参加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 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文件。《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 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 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进一步阐述, 为了培养学生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要求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 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 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 “能将传统或当地的知识和技能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以产生创造力”。1999年在韩国汉城又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 在会议提交给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的《建议书》中指出, 职业教育要进行教学改革, 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创业教育最成功的国家, 20世纪八十年代就有50~7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课程, 1999年达到1, 100所左右, 到2005年初, 有1, 6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如今美国的创业教育, 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本科直至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创业教育的课程已经系统化, 内容包括了创业构思、审理、管理等方方面面, 涉及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创业营销、企业成长战略等几十项课程。我国的创业教育发源于20世纪末的一些高校自发性的创业活动。1997年清华大学学生举行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 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拉开了序幕。2002年4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北京召开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 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列为我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从2003年起, 教育部委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了四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 为全国高校培养了530名骨干教师, 创业教育被正式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范畴。同时, 一些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积累了一些经验。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这种人应具有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理念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交叉整合。它凸显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 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与能力为主要目标和任务, 务求使更多的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实践活动课程的引入, 更注重教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时代紧密联系, 以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 从而适应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 再到创业人的社会发展需要。创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特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尊重教育主客体在教育内容、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选择。我国学者金立其教授认为, 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 即对创业的理解而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其次, 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 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 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人才”。创业教育是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和发展创业型经济, 对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需要、是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 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只有实施创业教育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具有开创性的创业人才。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 既有利于其本身成功创业, 也有利于带动其他人创业, 还能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已引起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中国职业教育协会刘来泉指出, “开展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要“把创业教育切实纳入我国职业教育中”。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校长顾晓松认为, “大学生不仅是求职者, 还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大学创业精神培养应成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大力创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是拓展大学生视野,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 促其顺利进入社会的平台, 是大学生步入岗位前的练兵场, 也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步骤, 关乎大学生创业的成与败。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创建重点要搭建以下三个平台:一是搭建政策扶持平台。深刻理解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 实施“创业引领计划”精神。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优惠政策。不但要用好劳动保障部门的创业贷款保障、小企业担保基金专项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开业贷款担保、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等政策, 用好在场地方面的房租补贴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还要积极争取企业和个人慷慨解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二是搭建创业项目孵化型平台。高职院校要开辟创业园区, 发挥企业孵化器的功能, 创建一个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租用、创业项目指导、科技信息服务、政策保障、法律援助、商业计划书编制、资金筹集、开业指导、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及相关的公益性服务的综合系统。这个系统能帮助大学生把自己的发明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能帮助大学生创造出充满创新战略的新企业、能帮助实训企业发展壮大形成规模、还能及时对那些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企业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帮助, 促进其有步骤地迅速发展, 核心是能为社会培养成功的创业家;三是搭建创业模拟平台。高职院校要为大学生创设逼真的市场环境, 引导学生以创业者的身份, 成立模拟实体。从企业注册命名、房屋租赁、员工招聘、资金筹措、广告设计、经营理念、营销策略、成本核算到利润分配的各个环节全部进入实战状态, 全面实行市场化运营及管理, 支持创业企业健康发展, 确保创业项目成功, 引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趋向辉煌。
参考文献
[1]郝平.培养创新人才应作为大学重要职责[N].中国教育报, 2010.5.5.
[2]张项民.创业型人才理念的新变化[N].光明日报, 2010.3.19.
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欠佳、社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原因,2015年大学生就业人数逼近750万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就业难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却与社会需求脱钩。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一直跟不上社会需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没能及时更新,比较看重对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较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实践创新能力强和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好的要求。如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等,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高等学校必须树立战略眼光,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注重培育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就业竞争力强的大学毕业生。
实践教育思想源远流长。1798年科学家理查德·洛尔·埃奇沃斯发表了《实践教育》(Practical Education)一文,他提倡建立在非书本基础上的学习方法,包括考验思维、行动、运动和游戏的灵巧性,进行观察、实验、发明创造和解决疑难等[1]。运行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将有效克服传统专业知识课堂教育对人才培育单一的弊端,对学生实践能力、科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显著作用,为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入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基地建设,2012年3月教育部所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7号)强调了实践教育基地的重要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不仅仅对课程体系改革有影响,也涉及到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还涉及到高校教学资源的整体配置布局,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
一、合作经济实践教育的动因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国城乡尤其是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截止到2014年12月底,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达128.9万家,同比增长31.2%;实际入社农户9227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35.5%,同比增长24.5%。各级示范社超过12万家,联合社达到6800多家。从这些数据来看,农民合作社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发展很不平衡,且严重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规范问题。大多数农民合作社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对合作社如何规范运行的真实情况了解清楚的人少之又少,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促使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要有合格的合作经济人才。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大量甘愿为农服务和知晓行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以及大批称职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这就对合作经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我们需要培养不同层次、门类和知识结构的人才,来点燃各地合作经济的星星之火,深远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合作经济教育也需要从国情出发,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基于合作社理念和教育推广这两个基本点,合作经济教育工作需要通过高校专业教育培养合作社骨干队伍。合适的模式、有利于合作经济人才培养的环境都能加快合作经济人才的培养步伐,从而全面提高合作经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传统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学生能够记忆和复现所学的知识,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标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程度,而合作经济教育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创建早期接触科研、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动手能力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承担合作经济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任务,以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形式,紧密加强校企的合作关系,建立学校团队教师、学生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课堂+实践基地”递进的“学做合一”的产学研教学平台,形成“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主动适应和大力开拓人才就业市场,打造我校地方应用及创新人才的优秀品牌。
三、合作经济实践基地建设任务
(1)完善实践基地运行机制,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基地由校企共同建设,根据职能划分三个层面:领导层、管理层和“双师”层。领导层由学校和企业主要领导人担任,对基地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决策和统筹规划;管理层是管理机构,由学校教务处、合作经济专业、企业人力资源部和培训部门组成,负责中心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分项管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活动,并落实实践教育基地的培养方案和计划;“双师”层是指导机构,由相关专业企业专家和学院双师型教师组成,负责中心建设方案论证、规划和实施的指导工作,通过不同层次的实习内容,进行实践教育基地的实践教学指导,每个老师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和职责。
(2)打造人才培养体系,规划基地人才培养、管理方案
从课堂跨入实践教育基地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也表明大学生将改变以前传统式实践活动模式,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迈入实训环节。基地将遵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方案,探索实践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双方将携手制定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从而共同评价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
(3)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提升双师型队伍技术水平
企业和高等学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都有所不同,双方都期望通过交流实现利益最大化。产学研合作是保持校企紧密联系的重要平台,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共同进步,才能使合作形式得以坚实发展。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合作,使高校指导老师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
nlc202309041312
校企合作机制的确定包括学校实践教学团队的组合。有一支高水平的校外实践教育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学院需要培养和引入一批双师型人才,努力提升双师型队伍的技术水平。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应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并对合作社生产实际比较熟悉、了解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对初次担任实习指导任务的教师要通过到企业承担技术顾问或兼职,与企业产生广泛的联系;对其他老师轮流进行业务培训,规范教学环节。
充分挖掘并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校外人力资源优势,从农业合作企业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生产、管理和业务技术骨干走入课堂,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或完成毕业论文,给学生带来实践性强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建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技术人员学习交流的机制。企业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经验少,知识系统性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和教学技能训练,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知道教师教学水平较高,知识系统性强,但从事工程实践相对较少,需要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和重要项目研究参与,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和市场动态,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
(4)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实践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
为了建设与管理好基地,鼓励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教职人员,采取基地建设工作量化考核,准时发放工作补贴,进行基地建设与管理评优活动,开展基地评估活动,校企双方将对优秀基地建设与管理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晋职晋升等方面采取优惠倾斜政策奖励,对不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的教师实行淘汰制。合作经济教育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转变,鼓励教师根据相关变化,积极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手段,从而促进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深入地可持续开展。
实践教育基地在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性、阶段性,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在不同时间进入实践教育基地展开实训,需要构建一定的制度保证基地的使用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设备和实践教学发挥最好的效果。管理层在制定本批学生实习环节任务的时候,要做好下一批学生实习的准备工作。预备好相关专业技能训练来保证两批学生教学的连贯性,让下一批学生充分了解本实习项目的流程。由学院教务和企业验收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实习基地的使用做好汇总清单,核算使用效率,并上报合作办公室,以优化培养方案。
大学生在基地的实习实践活动到底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是学院和企业关注的重点。实践基地管理公室将制定一套《大学生实习实践成绩评价细则》,汇总每个学生在基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的成绩,并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等五个等级来确定最终成绩。学生的成绩评价包括:动手实践时间、完成指标情况、独立完成能力等几个方面。学生成绩汇总之后,一方面记入學生档案,另一方面存放企业基地备忘录,学生就业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向别的企业出具该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企业影响力推动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保证就业质量。
通过建设,合作经济实践教育基地将成为一个能承担合作经济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育基地,将大学生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惠记庄,张雷,孙德仕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评价指标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11-14.
[2]申少华,彭青松,刘爱华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现状及建设思路研究[J].广东化工,2014(18):191-192.
[3]王文凯,姚庆安.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55-59.
[4]王斌,罗文健.专业知识课堂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有效对接.前沿,2012(17):141-144.
作者简介
1来红(1987.04-),女,籍贯:浙江省杭州市,现职称:助理研究员,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合作经济。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4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建设改革遵循的总体思路是:以广东省现代通信产业发展为契机,以通信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通信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着重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此总体思路指导下,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前三年在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专业技术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课教学面向工程教育。
学生第四年进入企业学习阶段。
在第四年第一个学期,以专题讲座、专业课程讲授、工程设计方案论证等内容为主,采用“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联合指导模式。
企业课程由高校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共同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以企业资深工程师作为主要指导,高校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式开展;在第四年第二个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项目研发和设计阶段。
由企业提出的研究项目或生产实际项目中的子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采用双导师制度对学生的项目工作进行指导。
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重点可归纳为如下三点:(1)以强化通信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通过模块化专业选修课及配套的课程设计,增强面向具体通信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培养。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采用多样化的灵活的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服务意识和工程师素质。
(3)严格落实企业学习计划,实施高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教师对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联合培养,强化在企业基于工程项目学习的实效考核。
2.2 课程体系设置具体内容
按上述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采用新的课程体系设置,即第一、第二学年实施专业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第三学年实施专业教育,第四学年进行企业学习与实践。
其中,四年级以企业项目设计为主线,课程教学也以企业课程为主,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部分企业实践课程与学校课程可实现学分互换。
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试点工作,正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当中。
相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在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所增强。
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所带来的良好效应在逐渐显现,同时也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进一步地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韩廷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会简述[J].中国高等教育,(13).
[2] 孙健.论“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1).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5
2012-2013学上学期工作总结
海江中心小学课题组黄向峰
2012.11.30
《农村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
2012-2013学上学期工作总结
海江中心小学黄向峰
一年来,我校在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为了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我校“十二五”课题《农村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应 用的实践研究》开题了,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工作,进一步推进了远教工作的迅速发展,现就我校远程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意识,健全保障机制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会迅速拓展农村教育的时空界限,可以迅速了解国际国内的教育信息,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师意识到位
学校努力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意识,通过学习、参观、培训让教师充分感受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重大变革,着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2、认真组织、精心安排
为了加强学校信息化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组长,以及其他任课教师为组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3、经费投入有保障
本学年来,学校投入了一定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确保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到位。学校还保证信息化软件的投入,每年用于购置软件、教师信息化培训、教育教研等方面的经费逐年递增。
4、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为了使远程教育项目工作常规化,从起步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校依据县教体局及学区安排,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各项规章制度,如: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资源使用登记制度、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管理、收集制度及网络的维护等。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奖惩措施,把教师的年终评比、平时的考核与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结合起来,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备若干节课的电子教案,上若干节多媒体课。
二、加大硬件投入,提高装备水平
信息化的建设,需要硬件设备的保障。因此,学校加大对信息化设备的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化的进程。计算机教室的更新之后,为教师使用计算机、学习操作计算机提供了硬件保证。这一系列措施都为学校更好地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为远程教育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三、加强软件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1、开发信息技术课程(1)学科课程
我校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开齐开好信息技术课,把信息技术课纳入正式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学生基本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开设活动课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如文字编辑、电脑绘画等,培养学生兴趣特长。让学生上网获取信息,使学生养成上网搜集资料的习惯,自发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
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后,学校的资源十分丰富,有教学教育光盘,《师资培训》、《学科教学》等;有卫星数字、视频资源:即空中课堂电视节目、优秀案例、课件制作等;由远教ip接收系统接收的资源。
四、注重培训,提高了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
有了优质的资源,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教学,关键还在于能够把优质资源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有关远程教育知识的培训,学校专门召开了远程教育动员会,从思想上让广大教师了解远程教育,重视远程教育,认识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必要性、现实性及长远性,在使用中体会远程教育实际意义,逐步达到人人爱远程教育、管远程教育,在教育教育工作中离不开远程教育。
我校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培训机制,以校本培训为主要途径,落实培训计划,完成培训任务。学校组织多次大规模的培训,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培训内容尽量选择一些短、平、快的实用技术,让大家尽快进入角色,尽快适应环境,在实践中提高、在应用中精练、在回味中反思。培训内容如计算机基础应用、课件制作、internet网、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数字校园使用等,从而不断提高全员素质。目前,我校所有老师均能运用远教资源辅助教学,中青年教师大多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和编制课件的能力。
五、加强资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营造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良好氛围
1、以校本教研为依托,深化远程教育资源应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拓宽了校本教研的渠道。一方面利用光盘播放让老师观看课堂实录,优秀课例,专家点评,让老师们从中了解到新课标的精神,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另一方面采用边学边练,练中提高的形式,即“上课—听课—议课—观优秀课例—写体会”和“观课例—上课—再观课例—再上课—写体会”既希望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可是,在大家惊叹资源富多彩的同时,却不知该如何将它们应用自己的实践工作中。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来强化应用。
2、重视资源的收集,实行科学分类保存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丰富了我校教育教学资源,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开阔了视野,优化了教育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嫩江县“十二五”课题推进会上被选为交流材料受到同仁们的一致好评。我们将以这次创建为新的起点,努力探索,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篇6
向阳中心校
一、劳动实践基地的建立
过去,曾有一种说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对读书人的特别嘉奖和最高荣誉,于是一直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近年来由于孩子渐少,家长们对孩子愈加宠爱,新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人群应运而生,为此,我们应该以民族利益为重,从点滴开始,从现在开始,从我开始,教育好孩子们的思想,锻炼好各种劳动技能和精神,培养优秀的民族素质,提升民族的品位。
同时为了让新课程全面实施,为了让学生能够吃上放心菜,让学生的营养工程更好地落实。我校在领导的关心下,把校园地作为劳动实践基地,逐步将学农实践基地工作引向规范化建设。
二、指导思想及理论支撑。
我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是在新课程理念的统领下,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体工作。我们认为学生的素质不仅是基础文化素质,而且还应包括各种体力、能力和知识面,只有全面地观点去进行教育教学行为,才会让学生形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风貌,才会形成客观看世界主观去努力的良好人格。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除了认真学习书面教材以外,更需要课外的社会资源的大量补充,才能有机地结合社会理解课文,理解社会,形成能力,造就人才。
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将学生的营养工程进行开发,将有 限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让学生多次感受党的温暖。我们每周安排鱼、肉、蛋之类的必需的、多营养进行营养餐补助以外,用少量的钱购买菜籽进行种植。通过师生的种植,生产出大批的新鲜蔬菜,供应学生,让学生吃上新鲜菜、放心菜,再次受惠,再次感受“营养餐”的阳光,真正让学生享受到高蛋白、维生素、叶绿素等多种营养的综合利用和吸收,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组织管理及实施。
为了更好地领导开展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组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劳动实践基地领导小组,统领基地建设工作。党员干部带头做,老师学生一起干,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老教师教新教师,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营造劳动实践氛围,让大家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
四、收获和成果。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喜悦。我们通过劳动在物质有了收获。
去年贝母收入1587.3元,全部用于学生的营养工程,估计本学期收入青菜1000斤,马铃薯1000斤。基本上能满足师生今后的蔬菜供应需求。
物质上的收获固然可喜,更主要的是在精神上有了丰硕的成果:
(1)锻炼了师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2)消除了劳动可耻观念,怕劳动、羞于农作、怕脏怕臭的资产阶级情调烟消云散。
(3)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干活中的伟大,劳动中的成果,辛勤的汗水可以换取丰收的喜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利于学生今后一生旅途中迎难而上、刻苦耐劳精神的发挥。
(4)扩大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免戴“五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高帽。大自然的课堂,让学生不再是鲁迅先生描述的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只知四角天空里的“少爷”,而是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各种实践得心应手,知事甚多的“少年闰土”。
(5)快乐生活,享受生活。农活虽然辛苦,但是劳动的过程却是愉悦的,特别是除去杂草,保护庄稼,看着劳动成果茁壮成长,使师生有了“学习如禾如苗,懒惰如蒿如草”的人生感悟,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更觉生活快乐。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7
建立一个以面向校内学生的实践训练为主, 同时又能服务于社会的实训基地, 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 也是提高办学质量的物质基础, 已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 必须进一步全面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在硬件和软件改善和改进的同时, 还必须促进职业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管理体制、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大量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 这对于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应着力于突出其特点与发展导向性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 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科学的构建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体系。在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中应围绕着体现其“仿真性”、“先进性”、“适应性”、“社会服务性”的特点来突出高职实训基地的教学与社会的发展导向性。
1.1 仿真性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加强学生的技能角色的转换。
则应充分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 在实训课程的设置和编排上应按照专业岗位 (群) 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和教学大纲要求, 组织和实施实际操作训练, 模拟专业岗位进行技能培训。同时设置具有针对性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和服务场所尽可能一致的实训环境, 使学生体验生产操作全过程, 基本完成毕业上岗前的准备和训练。
1.2 先进性人才的培养要面向未来, 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所以实训基地应具有一定先进性。
尽可能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先进水平为标准, 在技术、设备、管理、教学手段方面体现先进性。建设伊始就把握技术发展前沿, 运用现代技术, 集成先进设备, 做到适当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空间。
1.3 适应性实训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要紧密结合就业岗位
职能需求, 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 使学生获得综合技能、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专业的发展情况、相关就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和要求的改变, 对相关课程和实训环节加以调整, 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熟悉、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方向和技术应用的本领。同时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不滞后于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
1.4 开放性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为院内学生提供实践训练场所, 还可以为社会上一些行业、岗位的在职人员提供培训。
国家现在要求各个工种职业岗位实行持岗位技术资格证书上岗, 实训基地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 使学校实训基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 其软、硬件建设尽量采用校企结合的模式。这样, 多层次的将实训基地对社会开放, 不仅能为学校与企业更好的沟通搭起桥梁, 同时也可体现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性功能。
2 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应夯实其功能性效应
实训基地既是高职教育中配合理论教学而为学生设置的提供实践教学、实践训练、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统一体, 同时又是承担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 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并能服务于社会的实训培训场所, 因而, 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式下, 高职教育在突出其教育性、职业性功能的同时, 也应承担起自己相关的社会责任。
2.1 人才培养对于学生来讲, 实训基地将成为以实践知识、操
作技能综合职业素质的全面训练为手段, 以培养学生的工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工作实践能力为目标, 逐步从实践基本训练到对职业环境认知等多个教育训练层面的场所, 承担校内学生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的训导工作。对于教师来讲, 实训基地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场所。
2.2 资源共享为缓解教育资源不足及资源分散问题。
应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与周边地区、企业、学校形成资源共享。可利用社会、企业和其他院校已有的设备和条件, 走联合、共建之路, 实行校际间、校企间联合共建实训基地, 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
2.3 社会服务实训基地应成为产学研结合基地, 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
与企业紧密结合, 联合承接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课题, 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 并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还可以为社会上一些行业、岗位的在职人员提供培训, 承担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 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 真正实现“学校走向社会, 社会扶持学校, 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3 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从各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那样要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而强调的是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因此,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实践条件上要高于普通高等教育。目前虽然很多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实训基地经费投人的需求较大, 院校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实训内容和设备的高新技术含量不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理想, 还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因而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应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相关改进办法来使得实训基地建设更好的满足当前高职发展的迫切需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加以改进:
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实训基地则应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基本技能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
把握技术发展的前沿, 运用现代技术, 集成先进的器件和设备, 做到适度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的空间开发先进的实训设备, 同时还应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可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同时也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 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总之, 实训基地的管理和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职业化的实训的重要场所。只有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训基地中才能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准且训练有素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而借当前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契机, 我们应着力于突出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的特点与发展导向性、从教育与社会责任等方面夯实其功能性效应并在各方面加之以完善和改进, 只有这样, 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在通过实训基地来突出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比重和承担力, 从而更好的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 更好的达到其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旭敏, 温平则.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模式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 2005 (2) .
[2]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2) .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8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修订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建立多方位多层次导师制、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左右,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可见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合适的改革建议。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条件落后,方法简单,通常采用“论证性、验证性、演示性”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另外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比例很低,实践环节非常薄弱,有些高校教学计划单列,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产业严重脱节,没能达到企业需要人才的要求。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需要的人才既要有理论,又要懂实践,还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这就迫切要求高校要适应社会需要,大力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出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改革措施
(一)修订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培养大学生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必须符合国家、社会、企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加大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创新创业课程的力度,让学生将来就业做放心食品、良心食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012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行“3+1双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原则。坚持优化整合,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增大实践学时的比重,设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块,保证了人才培养要求。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学校将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前沿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更新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淘汰落后技术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教学比例,增设部分独立实验课程,单独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教学,摆脱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依赖关系,使其更有独立性、创造性。同时将多门相关、相近、重复的实践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成接近生产的综合性实践项目,让学生组成小组参与方案的制订、仪器的操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一系列工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和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其次,利用教师到企业、现场录制的视频影音文件进行讲解,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像真正进入到企业的生产一线一样,改变教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这种“灌输式”教育方法。再次,教学仪器设备全部向学生开放,可随时预约各种高精尖仪器的使用。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回到课堂,教师再用理论去讲解,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改变了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在下面机械性地操作,死记硬背,缺乏思考的动力,严重影响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现在的教学模式多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讲解和案例讨论分析,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研究证明,学校应开展创新创业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如学校每年举行的“大学生知识竞赛”、“食品科技周”、“食品文化节”等系列活动,让专业教师真正参与其中,使教学从课堂活动引向课外,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有机地连结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真正体验到创新创业过程,激发了创新精神,获得了创业经验。
(五)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过去的实践实验考核往往是通过教师批阅实验报告给予学生一定的分数,动手性较差,创新性不强。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将模拟企业生产产品的工艺操作作为重点,学生自己设计工艺、采购原辅料、生产操作、销售产品,教师对学生生产的产品及操作规范要点考核赋分,并记入期末总成绩。
(六)建立多方位、多层次导师制
学校邀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经理人、行业协会领导担任兼职导师,对创业实行一对一的指导,使外界、企业的前沿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科研成果真正能够转化,学生能够了解技术转化的过程,减少弯路,了解创业道路的艰辛。同时学生从大一进入校门开始就实行班导师制,跟随教师的科研项目学习、实践,每名教师可以带5~8名学生,组成小组,不但能够尽早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接触创新领域,对创新有更深的了解。
(七)加强产学研结合
学校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始终坚持“开放式”办学,不断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积极与国内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深入交流。一方面将学生派到相关单位实习,轮流顶岗,熟悉每个岗位的生产规范,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原辅料采购的标准、生产工艺的参数、影响产品生产因素、配方配料等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讨,使学生掌握生产工艺流程、操作技术要点及管理经验,提高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为自己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八)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学校现有12个实验室、3套生产线,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加大力度对相关实验进行整合,按照专业目录组建成了食品基础实验平台、食品加工工艺实验平台、食品工程设计实验平台、食品营养与安全实验平台,同时借助辽宁省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和辽宁省肉类质量安全控制与研究中心以及学校和企业共建的实验室,将学生放到实验平台之中真枪真刀地实践,提升了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结语
实践教学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过程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改进了本科教学的总体质量,为食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广大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梁庆华,李宗博.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须过三道槛[N].中国食品报,2012-12-7-1.
[2]甘小红.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3).
[3]陈支武,张德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4]董华青,周震,艾宁.融通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教育实践基地 篇9
为了引导社区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学习,东关街道院校街社区组织辖区党员于6月26日参观了基层干部警示教育基地。
在基层干部警示教育基地,讲解员详细地为党员们介绍了基层干部警示教育基地的概况,又详细地介绍了基层干部警示教育基地的目的和总用。广大党员干部深深地感受到了基层干部警示教育基地起的作用,深受感染与鼓舞,纷纷表示以后要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一名党员应有的职责。
劳动基地实践活动作文 篇10
第一天,老师首先细致地讲解了印章的知识和特点。介绍了印章的种类:有阳印、阴印、还有阴阳印。还教我们刻章的步骤,同学们都专心致志地听着,并认真做好笔记。
第二天,我们开始雕刻了。老师把刻刀,印胚,打磨纸发到我们手里,我迫不及待地在透明纸上描绘出一个“杰”字,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刻刀在字的外边描绘一圈,我心里想:“这么简单,一定难不了我!”,可是刚下刀,问题来了,一下子使劲用力把字雕得凹凸不平,收回些力度又雕得深浅不一,一点也不好看,我心里有点着急,手心是汗,后来不断地思考,努力用工,并弄懂了每一分力都要控制好,每一刀都要仔细雕,不能有半点马虎,才能雕刻出好的作品。半天过去了,经过我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印章在我手中诞生了,这时一阵自豪涌上心头。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三平台三基地;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5-0024-03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确立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发展职业教育要重视产教融合,既是重视职业教育要素与产业要素之间的互相转化和支持,也是职业教育与产业链实现对接,形成人才培养的综合效应,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能够带动社会中的各方力量参与其中,通过契约的形式达到更加广泛的合作关系。因此,以利益一致为基础,以行业、产业链或区域为纽带,形成各方参与的联合办学体便是职业教育集团。
职业教育集团要发挥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作用,成为职业教育与经济联系紧密、服务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系统。进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体制,是实现职业教育集团有效运作的重要举措。“三平台三基地”理论的逐步建立,就是努力探索产教融合,形成有效的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的过程。
一、“三平台三基地”的产生背景
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现实需求大,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势在必行,需要积极探讨有效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模式。“三平台三基地”是在广州旅游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下称广州旅商职教集团)运行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的。首先,由于集团成立之初,各方利益体都希望合作共赢、相互促进、创造价值,倡导形成兼顾各方利益的运行机制,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机统一。其次,伴随着职业教育更加面向行业企业,学校需要切实落实“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思路,打通行业、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联系桥梁,以形成职业教育区域竞争优势。因此,广州旅商职教集团一直建立灵活有效的机制,促进校企更加紧密连接,创建更有效的旅游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更有效的集团化办学机制。
“三平台三基地”旨在通过建立“基地”进行校内实体化的运营,通过“平台”的整合作用服务于人才培养。其内涵即在政府主导和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创设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平台,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校企合作实体。通过“三平台三基地”打造“校企合作共建共赢的职业教育共同体”,建立完全真实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旅游商务产业链与学校专业建设“无缝接轨”。“三平台”包括标准共建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人才培养平台;“三基地”包括实习实训基地、研发培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
“三平台三基地”的运行就是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更加深入,更加具有活力,从而受到各方的认同,最终落实到校企双方都满意的人才输出中。在广州市旅商职教集团的运作下,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尝试引进实体店,探索教学手段由仿真到真实的转变;与北京华唐教育集团共建“华唐服务外包呼叫中心”,形成集生产、教学、运营、培训、认证“五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推进“西式饮品研发中心”建设,打造“产教研学”一体化的研发培训基地;举办“企业定制班”共同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搭建职业教育与产业连接的人力资源立交桥;启动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举行粤菜行业大师拜师活动,搭建粤菜人才培养平台;成立烹饪行业“大师工作室”,实现与行业协会实现共同办公,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二、“三平台三基地”理论的形成过程
“三平台三基地”首先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理论分析研究职业教育的本质,落实到产教融合的根本中,寻找有效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其次,注重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办学实践过程的总结与提升,寻找具有坚实实践基础的理论体系。
(一)研究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创新运用教育理论
伴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要求,职业教育逐渐嵌入产业链,这便是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的“产教融合”要求。产教深度融合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不仅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能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五个对接”。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四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五是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基于这种要求,要突出职业教育的本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要能对接行业真实的经营实体。因此,“三平台”运作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区域内的行业企业和院校的合力优势,将市场与课堂紧密连接,使职业教育嵌入到完全真实的产业实体中。“三基地”通过不断利用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推动校内的真实实体进行创新,再服务于教育和企业,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和互相扶持。
“三平台三基地”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研究
“三平台三基地”的建设目的就是使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接轨”,就是对人才培养与行企业的需求统一起来。
通过整合政府和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建设“标准共建平台”实现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对接;形成“资源共享平台”将企业真实实战运营与学校的教学过程进行衔接;最后通过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研发培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保障教育集团内部的运作,形成多赢共赢的格局和机制。
(二)总结办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
我校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充分依托广州高星级酒店和知名餐饮企业的资源优势,在校园内建设仿真实训环境,以真实的服务场景训练学生的技能,让学生在“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环境中成才,进而逐步形成“校店合一”办学模式,建立以“劳动用工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形式。培养了一大批符合企业劳动用工要求、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优秀毕业生,形成了良好的办学品牌。
“三平台三基地”的建设构想,在充分分析和总结“校店合一”的办学模式基础上,结合企业、行业和院校的共同需求,逐步实践形成相关的理论和内涵。面对产业逐步升级为一体化的形势,我校的办学实践继续寻求更加具有对接旅游商务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调研发现:企业热切希望职业学校能够提供综合型人才,对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趋于多元化,直接表现为企业人才需求从简单的基层服务人员逐步过渡到创造性的服务人才层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明确开展“引企业进校园开展真实运营和实习”的校企合作,进而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设计新工艺(流程)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形成“学校如企业,实训室如门店”的育人氛围。最终目标为: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和终身学习,逐步形成品牌化运作,为企业提供充分的研发和培训服务。
三、“三平台三基地”的实践
我校的“三平台三基地”模式经过两年的实际运作和总结,明晰了其内部的基本关系,形成一定的固定做法。在“三平台三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规模效应”逐步开始突现。
(一)标准共建平台建设
我校搭建的标准共建平台旨在坚持“行业指导教学,共建标准”的基本原则,做到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从而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在标准共建平台上,我们建立了良好的校企互动沟通机制,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细化到具体的教学情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岗位实操能力。
2013年11月经集团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组建了以牵头学校专业群为纽带的6个专业指导委员会。在行业、企业专家引领下,学校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创新了人才培养计划;并共同推动全校开发精品课程20门,行业专家参与编写的专业教材17本,参与调研论证开发的新专业1个。
(二)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是为了努力实现“实现集团内成员互惠互赢”,将企业师资实践经验与课堂教学对接,把课堂教学资源回馈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资源共享,合作培养。资源共享平台成为校企合作的利益协调分配平台,能够有效促进多方的合作共赢。
资源共享平台能够充分发挥集团信息沟通优势,互通有无,面对困难,共同担当。成员单位会定期不定期到学校分别组织形式多样的企业宣讲会和供需见面会,帮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扩大企业影响。
为了充分利用大师资源,我们在烹饪专业中推行“大师讲坛”进校园活动,每周一次,各位大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生动活泼,师生活动很大收获。我们利用三个餐饮行业协会在学校办公的有力条件,使大师讲坛常态化、制度化、系统化,实现了资源共享。在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和茶与茶文化营销专业中推行“能工巧匠进校园”计划,企业兼职老师每周到校进行真实工作岗位培训。
我校利用集团的资源优势开展了大量培训工作,如白天鹅宾馆员工综合素质提升培训,长城宾馆员工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市公安系统厨师技能提升培训,中交广州航道局厨师技能培训,黄埔海关餐饮服务技能培训,中德厨师欧盟卫生标准培训及厨师技能鉴定,阳江监狱厨师培训,海员宾馆员工培训等,实现了实训基地共享和优质师资共享,较好地发挥了集团的资源优势。
(三)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我校搭建的人才培养平台遵循“校企共管定制,共同培养人才”的基本制度,实现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进行对接。
据截至2014年9月,对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教育集团的相关数据分析显示,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参与职教集团的毕业生两年累积总数约为2900人,其中到集团内就业的数量约为1500人,比例为51.7%;在学生合作培养方面,集团内企业定制培养人数200人,到集团内企业实习人数1500人;实习实训设备共享共建方面,集团内共享实习实训设备资产总值280万元,集团内企业对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总数80万元;在合作研究方面,集团内校企联合开展生产技术攻关项多项,集团内校企合作开展职教科研教研项目15项。在办学规模、毕业生就业、学生合作培养和师资合作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我们认为,实习实训基地一定要坚持“行业实体进校,真实运营实习”的运行模式,形成稳定的机制和管理体系。在学校范围内建成不同类型的实体门店或者企业,使学生和企业员工能够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并形成良好的自我运营。
学校引进了实体企业“北京华唐服务外包有限公司”,让企业实体与商务外语专业携手,打造校内服务外包实训中心,实现了学生专业学习从“仿真”到“真实”的飞跃。同时积极筹办“省级青年教师行业培训基地”,帮助集团内的院校和其他院校的教师迅速成长。目前,尚有几个项目在洽谈,有些已进入落地阶段。
(五)研发培训基地建设
研发培训基地能够实现“共同开发产品,创造经济效益”,以此带动集团实体自我运行,反哺行业和教学。因此,其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学校的创新科研能力,成为企业行业的产品研发和试验的基地。
我们利用集团的资源优势开设了“粤菜研发中心”引新产品及时进入市场,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我们还与澳门诚品食品公司合作,设计筹建“西式饮品研发中心”,开发咖啡、西式茶、葡萄酒和鸡尾酒项目经营项目的研发,并进行课程开发,探索集培训、认证为一体的运营模式。
(六)就业创业基地建设
就业创业基地是在坚持“高标准就业,大众创业”的原则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动新兴产业及行业的创新发展,服务于区域性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并能够利用社区的良好关系进行就业和创业的训练。
经管系开设的“校园卖场”发展势头好,为建设就业创业基地提供了必要的项目支撑、建设方案及实施途径。其次通过成立相关的学生创业社团,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经营和管理,提升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能力,以社团带动基地建设。
四、“三平台三基地”的研究方向
目前在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过程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还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基础目前还比较薄弱,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成员合作关系不紧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支持与保障政策不完善,集团化办学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今后,我们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办学中的重大作用,必须要先解决有效运作的问题,有机整合学校、企业和行业资源,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通过“三平台三基地”的建设,我们希望能够有效地形成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的运行,创造出具有特色的运行机制。同时,还要从研究职业教育链的规律出发,分析其与产业链衔接的关键点和技术点,突破众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形成校企之间的合力。在运行过程中,逐步形成政府重视、行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更加有所作为的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
注释:
广州旅商职教集团由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2011年发起组织,以旅游商务产业为依托,联合区域内的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院校组成联合办学体。目前集团的成员已经发展至187家,其中行业协会 12个,职业院校18所,企业 157家。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推荐阅读:
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参观 引导员解说词06-04
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开展闲暇教育研究10-19
劳动教育实践成果06-07
劳动实践基地实施方案06-16
南兴学校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方案10-21
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10-12
家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10-16
劳动教育实践总结和体会06-12
夏一中心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简介07-14
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实施意见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