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基地实施方案(共12篇)
劳动实践基地实施方案 篇1
崇文小学2016年劳动实践活动方案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我校制定“以基地为载体,体验育人,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思想,把学科教学活动向基地延伸,合理利用基地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辟新的课堂。
一、学校组建劳动实践基地领导小组。组长:龙家雪,副组长:廖赤军、张世民,成员:学校行政人员和各班班主任。就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作了整体规划,提出并实施了以“基地为载体,体验育人,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
二、劳动实践基地的实践项目。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现有1.2亩。学校分配后,由15个班级划片经营,责任落实到班主任,班主任规划每期学生劳动实践的内容和时间。
三、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全面规划。学校素质教育虽已全面实施,但学生的劳动教育易被忽视。部分领导和师生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基于这种现实,学校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确定把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作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课程加以重视,并制订长远规划和短期目标。
2、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增强效益。在基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中,争取到了各方面支持,对土地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有效整合,科学管理,提高综合开发力。
3、劳动实践基地成鲜活的教材。每学期各班组织学生给基地播种、除草,施肥、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味劳动成果的喜悦。语文课让学生到基地观察、了解大自然;数学课让学生去丈量,去体验;科学课让学生去识别植物,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各班主题班队活动根据选择内容由课堂移植到了劳动实践基地。如可开展 “劳动最光荣”“我们周围的环境调查”、“野炊”等主题活动,让基地成为学生的乐园。
四、劳动实践基地教育的目标
1、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制定各年级教学计划。分阶段目标要求如下:
(1)、一、二年级
帮助学生认识校园环境、认识大自然,懂得保持环境卫生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认识自我,做生活的小能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会与人相处,养成理解、关心、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
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三、四年级
通过了解、接触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群,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奉献爱心。
增强生活自理的愿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参加简单的家务劳动。
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通过对生活中的废品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从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3)、五、六年级
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评价他人,学会合理安排闲暇时间。
渗透环保意识,知道环保应从自己身边做起,让学生关注地球,关注宇宙。
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小科技问题,了解它们的基本原理,并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2、劳动实践基地促进学校教科研的工作
五、劳动实践基地活动的安排:
1、尊重学生的意愿,合理规划菜地
班级组织向全班学生征集菜地的种植方案,希望全体学生能参与其中,并对所提的方案进行讨论,确定种植的品种。
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意愿,划分菜地并给菜地命名,让学生给本班的菜地取一个具有特色的名字。
再次,我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组织他们平整菜地。为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我们应先是加强劳动教育,接着又展开班级劳动竞赛,同时在劳动中还可开展高年级对低年级的互助活动。如果准备充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可被大大的调动起来,菜地被学生平整好后,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协作意识,又为该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定种植计划
种植计划的科学与否是该综合实践活动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制
定科学的种植计划,对于教师来说,固然比由学生制定要省时省力得多,但如此则学生获得的东西显然要少许多。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理应不怕麻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制定种植计划。当然,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够丰富,学生对于制定种植计划还是有一些困难的。所以,我们安排指导教师对各班学生的实施情况进行指导。
3、实施种植计划
计划的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又一重要环节,当学生自主地去实施由他们自己制定的种植计划时,无论该活动成功与否,都是一种难得的体验。鉴于此,我们应将实施种植计划的权利还给学生。
(1)、引导学生作好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种植计划实施的成效,因此我们引导学生作好种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下底肥、选种、播种和育苗。
(2)、引导学生种植
学生们可向指导师学习或上网查资料等方法,并结合学校菜地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采用一些方法。
(3)、引导学生管理菜地
管理菜地,对于小学生来说,比前面的工作更具有挑战性,因为这是一项费时费力地活,对意志力等情商方面的素质有极高的要求。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辩证统一体,挑战性越大,意味着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越大。
4、以学生为中心,拓展菜地的教育影响空间
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菜地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外壳,而尽可能扩大其中的教育影响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核。故此,为了达到核心目的,我们在活动中必须做到拓展菜地的教育影响空间。
首先,在蔬菜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寻找活动的教育影响空间。一是利用学生对蔬菜生长过程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二是利用各种蔬菜的不同生长状态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能力;三是结合观察日记和观察纪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四是借助蔬菜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及解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资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借助蔬菜生长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各种协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六是结合学生自主管理菜地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其次,在蔬菜收获的处理中,我们也力求拓展活动的教育影响空间。丰收时,我们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式对收获进行处理:一是组织全校学生观赏丰收美景,让他们体会劳动的美;二是组织全校蔬菜营养大比拼,各班介绍自己所种植的蔬菜对于我们身体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认识蔬菜的使用价值,既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助于改善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挑食弊病;三是鼓励学生自主地将部分蔬菜拿到市场上出售,让他们体验蔬菜从采集、叫卖、出售、结帐等一系列过程,从而使他们明白赚钱的困难和动脑赚钱的重要性;四是引导学生把部分蔬菜赠送给需要感谢和需要帮助的人,人们接受蔬菜时灿烂的笑容、感动的语言,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其教育影响是老师在课堂中讲解多少回都难以达到的,因为这是他们的亲身体
验。
学校以基地为依托,一方面让基地具有的优势融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大大地激发。这种做法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校本教研也因此而增添了许多鲜活的内容。教师的研讨不仅仅局限于办公室、教室,课间十分钟、田间地头,到处都留下教师们学习、交流、讨论的身影。教师在利用基地开发课程资源这个大课堂中,也努力地向实践型和研究型教师迈进。
崇文学校 2016年3月
劳动实践基地实施方案 篇2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德文词是“Dual-system”, 是德国在传统的学徒培训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与我国国情、特别是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实际相结合, 建构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新样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1]。双元制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的是直接通向生产岗位的一种教育, 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岗位性、技能性。因此, 其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双元制”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石。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双元制”中的“一元”指企业, 另“一元”指职业学校。受教育者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 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其时间比约为7∶3或8∶2。它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与学校的条件和优势, 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 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 两个培训主体, 即企业和职业学校。
(2) 两种教学内容。在企业主要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除专业理论知识外, 还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体育、宗教、伦理等普通文化知识。
(3) 两种教材, 即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培训企业使用的是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 以确保达到统一的培训标准和质量;而职业学校使用的理论教材则是由各出版社组织著名专家编写的, 没有统一的全国或全州统编教材。
(4) 两种实施方式。企业遵循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来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所在州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
(5) 两类教师, 即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企业培训的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是属于国家公务员。
不过有专家[4]认为, 高等教育双元制课程还应具备以下特点:
(1) 培训或职业实践与大学学习紧密结合, 理论与实践学习同步进行或分段交叉进行。
(2)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内容包括:共同确定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经常性地定期交流对学习内容的意见;高校与企业间订有合作合同, 以规范双方的责权利;合作双方共同负责对学生具体学习内容的指导。
3基地建设基础
3.1 区域优势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特点要求其实践基地的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合作挂牌成立的“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 (以下简称培训中心) 为例说明。太仓的地理位置, 高度密集的德国企业群和发达的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等三大产业群为中德培训中心的成立、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条件。到2010年12月, 来到太仓的德国企业已超过150家, 项目总投资超过15亿美元, 太仓已成为全国德资企业投资最密集的地区。2008年太仓市被国家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授予中国首个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培训中心”自2007年运行至今, 在太仓市人民政府和德国工商行会的大力支持和德国企业的全程参与下, 已成功运作了4年, 按照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培养了近400名学员, 成为长三角知名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成功的典范, 成为南至杭州、北至大连、西至南京、东至上海, 包括常州、无锡、苏州、太仓、昆山等地在华德资企业钟情的“双元制”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合作基地。
3.2 德国标准的培训工场
根据德国“双元制”教学的实施要求, “培训中心”在太仓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在德方专家的指导下, 投入资金2000万元, 高规格地建设了手动加工工场、机械加工工场、数控加工工场、模具加工工场和先进自动化技术实验实训中心。每个工场中都有技能培训区、仓储室、工艺讲解室、更衣室和培训师工作区等五个部分, 并按照德国的标准和企业的要求进行建设、管理。在德国工商总会、德国工商会上海代表处、德国汉诺威工商会、德国汉诺威新区职业学校以及众多德国企业的帮助下, 先后有多名德国资深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来到“中心”任教, 指导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委派管理专家每周在中德培训中心工作4天, 帮助培训中心的管理、运行。
3.3 董事会领导下的组织管理机制
“培训中心”是在太仓市委市政府、德国商会上海代表处和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努力下的产物, 它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并且还充当着政府、行会、企业特别是德资企业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交流沟通平台。该中心是在董事会领导下的独立机构, 下设有培训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等工作小组, 实行经济独立核算体制。董事会章程明确了“培训中心”的性质与地位以及各董事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而“培训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以及财务状况由董事会全面负责。董事会下设有“培训委员会”、“考试委员会”和“双元制教学委员会”。“中德培训中心”运行管理机构如图所示。
3.4 融入德国职业标准、企业全程参与的办学特色
(1) 创新了“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定岗双元”人才模式的形成。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精髓是创造一切条件, 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成长, 成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务院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文件精神和教育部文件要求, 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质量为生命, 秉承吴健雄精神, 彰显‘双元制’精髓, 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性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 创新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定岗双元”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针对某一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确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开发教材, 整合并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软硬件资源, 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组织教学。学生在进校初期, 企业就与其签订培养协议, 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学院学生, 又是企业员工。学生学习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 理论与实践滚动实施。
(2) 真正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
整个3年中, 学生主要有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三个学习场所。为了突出职业培训为中心, 充分发挥“双元制”模式的优势, 学生在校3年中, 第一学年中采用半天在学校上理论课、半天在“培训中心”技能培训的方式进行, 其中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中实习;第二、三学年中则4周在学院和“培训中心”接受“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和职业培训, 6周到相关企业中实习、培养的循环方式进行。真正实现校、企双元的交替和互动。目前, 每年新生入学时与德资企业的签约率均在70%左右。未签约的学生, 6周下企业学习的内容全部在培训中心进行。
学生在完成3年学习的同时, 必须通过由德国工商会组织的“德国职业资格”的考试并获得“AHK职业资格证书”。AHK职业资格考试由于其德国标准的规范性、严谨性和复杂性, 难度较大, 因此, 在世界范围内, AHK职业资格证书成为通用的尤其是欧美企业公认的高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此证书的获得, 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能力, 更增添了企业对中国本土学校办学能力的信任。
4基地建设内容
4.1 高标准培训中心建设
“培训中心” (二期工程) 总体面积200亩, 是2010年苏州市重点工程项目, 太仓市政府已投入3亿元人民币, 2011年6月完成全部基础建设项目。“培训中心” (二期) 包括四个功能主体。
(1) 两个1800m2的符合德国“双元制”教学要求的教学工场;
(2) 600m2先进自动化技术培训中心;
(3) 300m2气动与液压传动控制实验实训中心;
(4) 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培训中心 (Siemens NX (UG) 、PRO/E软件授权培训考试中心及产品设计研发中心) 。
四个功能主体共分为车工区、铣工区、磨工区、钳工区、数控区、数控系统安装调试区、数字化工作区、模具综合加工区、机械维修区、3D测量与逆向设计区、液压气动机电一体化系统区、西门子自动化区和电气焊区等13个功能区和工量具仓库、备料区、更衣室、现场教室、办公室等18个辅助区域。功能区域的分布充分体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在注重中德培训中心硬件和环境建设的同时, 全面引进全球著名的BPS生产管理体系, 并全面遵循德国职业教育质量认证标准。建立和创新培训中心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现代培训管理机制。
4.2 六项创新性建设
(1) 职业教育理念创新——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 以企业的要求和行业协会的标准确立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常规化、深入化、制度化。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培训过程以双元交替、工学真正结合为特点;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课程设置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考核考试以职业规范为标准;培训管理以企业需求为宗旨;双元互动以培养合同为保证。
(2) 办学主体多元化创新——政府、学校、德国工商行会、国内外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实验基地建设, 合作资源丰富, 社会影响力大, 辐射能力强。
(3) 机制体制创新——建立董事会运作的长效组织管理机制。以“培训中心”为平台, 强化由太仓市人民政府、太仓市教育局、太仓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德国商会上海代表处、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和德资企业等六方选派人员组成的董事会运行管理机制, 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业务。创新“中德培训中心”企业化的运行机制, 遵行德国著名企业的生产管理体系;人才培养和过程管理遵守德国职业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充分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范。
(4) 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融入德国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引入德国行业协会标准和我国行业技能鉴定标准, 参照德国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以及教学资料, 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采用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 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和能力培养体系, 做到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又保证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满足企业的要求。
(5) 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工学结合, 校企交替。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以合同为保障, 分别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和实习协议。企业培训与学生在学校和中德培训中心学习、培训的时间比例是7∶3。学生在校3年中, 第一学年采用半天在学院上理论课、半天在“培训中心”技能培训的方式进行, 并利用寒、暑假到已签约企业实习;第二、三学年, 在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三个场所交叉轮换分阶段进行教学, 每学期前4周在学院和“培训中心”接受“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和职业培训, 后6周到相关企业中实习, 然后再4周回到学院或“培训中心”, 培养过程循环进行。企业培训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全参照德国的企业培训教学大纲, 在企业真实岗位由企业的德国培训师或培训部门组织实施。
(6) 评价体系创新——注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依托德国工商行会考核标准, 校企共同制订人才质量评价标准。注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 引导学生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和持续创造力的不断提高。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 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
5小结
经过4年的建设和发展, 中德培训实践基地已得到中、德两国政府、德国工商总会和广大德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现已成为中德两国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合作项目;德国工商会上海代表处 (AHK-Shanghai) 在职业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市、太仓市教育局、财政局重点支持的职业教育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省级数控技术应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定岗双元”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完全引进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的教学机构;德国IHK职业资格机电一体化工最大的培训、考试中心;德国IHK职业资格机电一体化工考试委员会主席单位;德国IHK职业资格模具工考试委员会副主席单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站。
“中德培训中心”按照德国“双元制”模式培养学员, 学员的职业素质、技能素质等得到了德国企业的信赖和认可,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也为增强太仓知名度、为太仓招商引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007级95名双元制学员已于2010年7月10日全部顺利毕业并且全部签约就职于德资企业, 签约和就业率100%。在校三届中德班双元制学员截至2011年3月与德资企业签约进行“双元制”培养的情况如下表。
目前, 与“中德培训中心”合作的德资企业27家。学生在实训基地、学校和企业真实岗位三个场所的学习在每学期中交替进行, 做到了与企业真实岗位的无缝对接。以“中德培训中心”为实践基地的“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改革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建立,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 校企合作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材的开发, 彰显德国标准的培训项目的开发, 校企稳定的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努力和提高。
摘要:介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并以太仓中德培训中心为例, 研究了“双元制”实践基地的建设基础, 探讨了德国“双元制”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内容。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陈智强.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定岗双元”培养模式[J].成人教育, 2010, (12) .
[2]侯彦博.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0, (36) .
[3]万烨锋.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本土化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学位论文, 2008.
劳动实践基地实施方案 篇3
槟榔小学一直以“体验教育”为办学特色。上学期,该校举办的七大体验场活动获得各界一致好评,特别是“稻草人体验场”,让许多同学体验了种植的艰辛和乐趣。
去年9月开始,该校利用校园荒地设立了“梦想·田园”校园实践基地。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责任田,为了保护劳动成果,孩子们还亲手制作了形态各异的稻草人对菜地进行保护。收割下来的菜,孩子们亲手送到社区的孤寡老人家中,送到生病的同学家中。
走进“梦想·田园”,你看到的是学生亲手栽种的各种果蔬。当天的活动中,六年级的林同学把收获的香葱和生菜种子,赠送給四年级的学弟学妹,她说:“希望你们继续种植更多更好的蔬菜,送给需要的人,把爱心传递下去。”学校还请来专业人士为同学们介绍无土栽培的科技知识。
来自思明区各个学校的德育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们,也现场观摩了同学们的种植成果。他们表示,利用校园荒地开发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给予学生体验劳动的平台和空间,值得其它学校借鉴和在全区推广。
相关新闻
槟榔小学成立“梦想·田园”小学生当“菜农”
槟榔小学教学楼后的荒地成了一片丰收的果园,空心菜、地瓜叶、玉米……在孩子们的精心照料下,各种农作物在这里“欢快”地成长。22日,思明区槟榔小学被授予“梦想·田园”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示范点,全区50余所中小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前来“取经”。
“梦想·田园”校园劳动实践基地是思明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又一创新举措。
如何让孩子们从书本中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如何让孩子们在实践和学习中走向未来?这是思明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一直在思考的课题。槟榔小学的“稻草人体验场”成了一次生动的实践。
在这个体验场里,孩子们体验了种植的艰辛、收获的乐趣。看似简单的劳动,却实实在在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做人”:参加种植的孩子与家长一同品尝劳动成果,带着蔬菜看望生病的老师和同学,参加思明区组织的“小义工”活动,定期将蔬菜送给社区的孤寡老人。
五年级的沈欣语拿着刚刚摘下的空心菜说:“每天我们都要到地里看一看,隔三天浇一次水,有杂草就赶紧拔掉,前几天下大雨,每天早上来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把积水舀干净。看着空心菜一天天长大,特别有成就感。”
这几天,菜地边搭起了一个个小架子,架子上长满了蔬菜。原来槟榔小学又引进了科学种植——无土栽培技术,让这片田园融进科技创新的元素。校方说,力求在这里,让孩子们了解传统农耕和现代农耕的不同特点。
前来观摩的老师们纷纷表示,利用校园荒地开发“梦想·田园”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给予学生体验劳动的平台和空间,效果良好,值得其他学校借鉴,值得在全区推广。
劳动实践基地感言 篇4
伴随着暖暖的阳光,我们来到了劳动实践基地。老师把我们带到了教室了,今天我们的老师是江老师,主课是中国结“制作”,副课是科技探索乐园。
踏着动听的铃声,我们开始上课。
我们第一节课是主课,老师带我们了解了中国结的构造、样子、历史以及制作过程。经过一番介绍,我们便开始制作了。看着这些五彩斑斓的细绳,我顿时懵了:这么多的、这么长的绳子我该怎么搞啊!抬起头,我看见滕鹏迪做出来了,就让她教我。滕鹏迪耐心得对我讲解,我学着滕鹏迪的样子学着。
这个中国结看着挺简单的,原来做起来是这么难啊!我一次次地做错又一次次得拆开,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只做好了一个,有的同学都做完两个了,令我十分灰心。
第二节课,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副课教
室。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规则,就开始让我们来玩这些看上去很“诱人”的科学仪器了。我几乎把所有的仪器都玩遍了,我最喜欢的就是电脑哈哈镜了,把鼠标放在哈哈镜上就会变,搞的我哈哈大笑。
经过一天的努力,我终于做好了中国结了,还得了个优秀,令我兴奋得不得了,但这也少不了滕鹏迪
和张吉悦的帮助。
时间如梭,我们在实践基地度过了最愉快的时光。
学校劳动实践基地总结 篇5
在为期七天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紧围绕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应用型”办学方向,深入理解学校“发展是主题,学术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品牌”的办学理念,发展学校“崇德,博雅,,信勇”的校训,依托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实践活动,紧扣大学生复合型人才素质培养,开拓实践领域,在吴川市郑山中学播种知识的种子,给实践基地学校带去了新的理念、新的气象,为学校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新鲜与活力,使学校呈现出一片青春洋溢的景象。我们的足迹延伸到吴川市长岐镇的村村落落,给那里的人民带去了新的观念。学校的校长和该镇的镇长以及交办主任对我们这次活动都给与大力的支持和高度的肯定。
本次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当地学校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同时也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现在我对本次实践活动做如下的:
(一)启动篇:志愿服务义不容辞
出发前,我们制定详细的书,召开动员大会和开展相应的试讲活动。充分的分配好各个人的职务,让队员们在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7月20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06教育技术学(1)班社会实践服务队怀着“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满腔热情和带着校、院团委的殷切期望,带着激动的心情从湛江师范学院踏上我们实践的旅程。
(二)开班典礼篇:用激情开启新的旅程用青春放飞新的梦想
我们的开班仪式于7月21日早上在郑山中学举行,场面的气氛隆重而热闹。在开班仪式上,基地副校长首先发表了讲话,他向我们服务对表达热烈的欢迎和殷切的期待。接着是我们带队老师沈丹丹发表讲话,老师对湛江师范作了详细的介绍,也对我们服务队以及基地学校做出期盼,希望我们能在实践中收到累累硕果。最后队长代表服务队讲话,充分的阐述服务的目的、内容和指导思想,以及我们服务队员的决心。
整个仪式活动的流程和场景均有我服务队全体队员一起策划,我们的流程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赞扬,因为这是他们学校有史以来最隆重、最正式的一次开班典礼活动。他们当即对我们的活动充满信心,也对我们服务对充满希望。开班典礼的举行和支教的分班及选课都进行得非常的顺利,这为我们的队员和学校的领导、老师以及学生树立信心,为接下来的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支教篇:情驻农村教育心系学生前途
义务支教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我们师范生技能的集中体现,是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当地学生的最直接体现,也是我们学以致用和服务社会回报社会追求的最中目标。同时是我们师范生师范技能逐渐走向成熟、逐步得到提高的重要体现,也是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志。
支教内容分为课堂文化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课堂文化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级授课。第二课堂是由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这样的选课与大学的公选课程序类似,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我们课程的安排使当地老师为之震容。
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该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设定的,对该校学生因材施教,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课堂是文化课堂的延伸,是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设定的,主要课程有:街舞、拉丁舞、交谊舞、健美操、手语舞、武术、篮球等。课程内容生动、丰富而多彩,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新的体验,同时也开拓了他们的生活视野。以此鼓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抱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为主要目的的。
(四)调研篇:深入调查关注社会民情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的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主要因素。针对农业的增收问题,和农村信息化的普及程度,我调研支队对长岐镇各村庄进行调查,以及提供提供农业生产的相应对策和新的思路。
以问卷的形式对村民进行调查是我们调研的主要方式。为扩大湛江师范学院和本服务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们每次出发之前都带上校实践旗和本服务队的队旗。调研是“三下乡”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队员深知身负重任,顶着烈日深入各个村庄调查,我们除了以问卷的方式调研外,还进行了实地调研、访问调研,从而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查完该镇的村庄外,我们还到吴川市中心调研,对该地的经济情况作深入调研和考察。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服务队员本着友好的态度和当地的人民交流、沟通。尽管一开始当地的群众对我们的采访持着怀疑的态度,但在我们队员的耐心和诚恳的态度的感染下,他们从逐渐接受我们到热情接待我们。他们总是很真切的反应当地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提出他们对国家建设农村的希望和信心。
劳动实践基地经验成果材料 篇6
几年来,劳动实践基地对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实践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2007年中心校把房舍后面两块园田地作为校园经济基地,投资500元栽培了贝母等药材。因2008年学校改建校舍用地,就贝母一项就净剩二千余元。补充了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由此可见,劳动实践基地在学校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项目。它不但能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又能为学校增加经济收入。所以中心校在新校舍建完后,利用空闲地建立一个长期劳动实践基地。种植能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又能美化校园,创造经济收入的校园经济园。
劳动实践基地实施方案 篇7
一、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条件
实施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技能, 提高其综合素质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施,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 实验实训条件
(1) 实验 (训) 室
首先是实验 (训) 室建设项目, 包括基本用房建设、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有超前性, 给以后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扩展空间。
其次是仪器设备的配备。对于仪器设备的购置要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仪器设备的适用性, 适用性主要是指目前企业正在运用的仪器设备, 这样学生就业后可以直接上岗使用;二是仪器设备的先进性, 在购置新仪器时要考虑到具有一定的梯次性、做到当前需要和将来适用兼顾。仪器设备的数量一般以满足一个班次 (30-40人) 同时操作为宜。
最后是环境布置和管理。校内实验实训室要按照真实车间的环境布置, 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生产场所的情境, 同时按照生产企业的规范建立管理制度, 遵守操作规程, 严守职业规范。
(2) 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主要根据专业设置所涉及的岗位群, 每个专业至少要有一个规范的校内实训基地。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应包括汽车发动机维修车间、汽车底盘维修车间、汽车电气维修车间、板金维修车间、烤漆车间等。
校内实训基地的规模主要考虑实训学生的规模, 一般应满足一个班级40人上岗实训的要求。但有的专业项目可考虑适当的规模, 实训时可按排几个项目同时进行, 然后交替轮换, 如焊接专业的手工电弧焊、气焊与气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氩弧焊等满足10人实训即可。
2. 师资条件
来自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不高是一个普遍现象, 为了解决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 应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
(1) 外聘
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校担任教师, 一是聘请专职教师。二是聘请兼职教师。
(2) 对现有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
培训的主要方式是到企业参加技术工作或挂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实践锻炼的有利条件, 鼓励教师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 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 进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的实施
首先要分析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 对岗位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进行分解, 然后落实到专业实践教学方案之中。对技能的培训一定要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 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教师讲解示范
教师按照技能的标准操作步骤讲解示范, 学生观察模仿。
2.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此环节要重点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本领, 强化训练, 注重过程,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才能, 教师巡察学生演练的同时, 注意发现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3. 学生独立操作
在此阶段要求学生从实验 (训) 准备到实训操作全过程不能出现问题, 此时教师要进行观察, 对发生错误的学生及内容要进行记录, 单独指导, 对共性的问题要集中指导。
4. 开放实验 (训) 室强化训练
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操作过程, 在完成独立操作的基础上, 对学生开放实验 (训) , 学生在业余时间到实验 (训) 室自主操作, 强化训练。
三、实训经费的保障
1. 经费的保证
有足够的实验室建设经费才能有效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可采取以下四种方式:一是学校根据实训项目给予一定数量经费, 其它部分由学生自主解决。二是来料代为加工 (比如机械加工产品) 。三是对外提供生产服务 (比如汽车修理等) 。四是出售学生实验 (训) 过程中产生一些产品 (比如钳工实习产品等) 。
2. 鼓励措施
通过技能大赛对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业余时间指导学生训练的开放实验室教师, 在岗位津贴分配上和教学工作量统计上给予鼓励政策,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关于实践能力考核问题
1. 考核目的的确定
实践技能的考核目的应该确定在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检验方面, 可采取以下三种措施:一是检查学生的训练情况;二是检查实验 (训) 指导教师的工作效果;三是检查训练方案的可行性, 以便持续改进。
2. 考核内容的确定
考核内容的确定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可采取以下二种措施:一是考核的内容应该是在实践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操作技能, 同时要考虑操作的可行性。二是考核内容应具有职业能力的代表性, 通过这种代表性客观评价学生。
3. 考核方式的确定
考核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校内专业技能考核。二是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考核。三是结合省职业技能大赛进行考核。一年级以校内专业技能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二年级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进行考核, 选拔并准备参加省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按大赛的标准进行考核。
摘要:中职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是中职各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对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性教学师资建设以及实施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教育,实践教学基地,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振汕.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9) .
[2]赵志群.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职教论坛, 2008, (22) .
劳动基地之旅 篇8
在为期三天的活动里,我们进行了许多训练,最有意义的是站军姿。教官让我们挺胸收腹,脚跟并拢,两只脚尖成60度站立。近一个小时的训练,让我们深深理解到军人的不容易,他们能在烈日下长时间纹丝不动,而我们却连这一会儿都受不了。
最令我们羞愧的是整理床铺。教官三下五除二就把被子变成了“豆腐块”,可是这些被子在我们手里有的变成了“饭团”,有的变成了“不规则物体”。
最令我们有成就感的是包饺子。在家里,一般都是妈妈、姥姥、奶奶给我们包好吃的饺子,今天轮到我们自己包饺子了。因为我不会包饺子,所以便自告奋勇地擀饺子皮。我擀的饺子皮方不方、圆不圆,给包饺子的同学带来很多麻烦。同学们包的饺子都很有趣,有的像春卷,有的像烧卖,有的像包子……我们包得满头是汗、热火朝天。大约过了30分钟,饺子出锅了。因为是第一次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大家一起疯抢起来。一顿饭下来,我只抢到了一个饺子。
转眼间,三天的军训和综合实践活动结束了。在这三天里,我学会了照顾自己,学会了擀饺子皮,更体会到了和同学朝夕生活在一起的那份快乐。这三天将是我小学生活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五年五班*侯子麒)
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篇9
**镇中学始建于1912年,是一所农村半寄宿制学校,占地57.5亩,学校建筑面积13242平方米。现有学生1331人,27个教学班,专任教师140人。学校坚持“德?得”的育人理念,让每个学生因德而得,快乐成长;让每位教师因德而得,幸福从教;让学校因德而得,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区
教育局高度重视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不仅从政策上对学校进行鼓励、支持和引导,还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与支持,区教育局领导多次到学校亲临指导,给与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在前几年大力投入的基础上,去年,教育局又对我校劳动实践基地投资3万余元,用于基础性建设和土地改良等,使我们的劳动基地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我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建于2009年暑假,分为三个区域:(1)绿瀑区:靠东墙种植藤蔓类植物如:葡萄、丝瓜、观赏性南瓜、吊瓜、葫芦、瓠子、豇豆等。(2)东篱园:依傍在“绿瀑”之下,按照植物的食用部位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区,并赋予每一个区域一个标新立异的名称——追根溯源、攀茎求实、寻枝摘叶、品花识香、春华秋果、收缘结籽。这样既可以体现明显的层次感,又可以有效的结合生物教学,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并能够准确的区分我们所食用的是植物体的那个器官。在东篱园的南面,堆一座小山,并立石一块,书“南山”。应陶渊明先生的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桃李园:在桃李园原有桃树、李树、枣树的基础上,增种柿子树、石榴树、樱桃树、苹果树、山楂树等每种四棵。实现“阳春桃花开,金秋果满园”。
过去的一年,我们继续按照“一个依托、两个结合”的思路(即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将劳动基地与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扎扎实实深化和创新劳动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德育功能、智育效应,将基地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平台。
一、直面基地问题,引导探索实践
如何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我们创建劳动实践基地的初衷,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基地建成三年来,我们一直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发现基地中的问题,并带领学生探索实践。
(一)兔子粪的奇迹
基地建成一年的时间里,学生志愿者在老师的带领下辛勤劳作,种植了30多种作物,结果不是不出苗,就是出苗后夭折,能有所收获的物种寥寥无几。看着自己辛勤的付出化成了泡影,孩子们很困惑,很伤心。这时,老师告诉他们: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出路。不放弃!于是,农民的孩子回家问父母,能上网的孩子在网上查询答案,有个宋禾麻庄的孩子竟然把有多年种菜经验的爷爷带到了学校现场勘查。各个小组把查找的原因分析汇总,逐一排除,终于,他们锁定了目标:是土壤板结导致营养匮乏,致使植物不能生长。改良土壤,势在必行!通过查阅资料和多方询问,他们知道了施加粪便是改良土壤的好方法。可是,鸡粪和牛粪造价太高,有人大胆建议:用兔子粪!学校对面就有个小型养兔场!“对,用我们的劳动去换兔子粪”“对,咱们利用综实课帮他们打扫兔窝,帮他们干活,换兔子粪”孩子们异常的兴奋,校领导出面协商成功后,他们分小组行动,将每天用劳动换回的兔子粪撒在东篱园,再深翻土地进行改良。第二年,孩子们种植的作物都喜获丰收,成功了!
兔子粪创造了奇迹,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志愿小组的同学感受挫折,在挫折面前不抛弃、不放弃,努力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同时,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自己的所需,体验付出终有回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提升。
(二)“姜老头”的奥秘
由于土壤得到改良,大多数作物都喜获丰收,可是姜还是老样子,同学沮丧的说“期盼收获姜宝宝,谁知又是姜老头”,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鼓励大家自主探究,同学们分小组行动,去小庄子走访种姜专业户,查阅书刊,上网搜索,一周后,同学们的答案汇总上来,得出的结论是:同一园内反复栽种相同的作物不利于生长,也就是怕重茬。于是,第二年我们尝试倒茶种植,根区和叶区互换,茎区和花区互换,果区和种子区互换。终于,在金秋时节,姜老头变成了姜宝宝,孩子们实践探究又获得了成功,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得到了提升,合作意识、探索精神也在他们心里扎根。
(三)宝葫芦的传说
劳动实践基地实施方案 篇10
劳动实践基地工作
汇报材料
和乐镇中心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在市教育局及镇委领导关心和支持下,与学校周边农民合作耕作,经过全校师生近一年的努力,我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我校开展劳动实践场所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劳动实践基地建立的缘起
今天的小学生承载着明天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之风日益盛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生比比皆是,甚至在我们农村也屡见不鲜。如此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警惕。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不是每天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式农民的翻版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却是我们生活的精髓,不能随意丢弃。为了抓好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让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得以发扬光大。我校建立了以“农作物”为劳动实践基地,以“瓜菜栽培”为校本课程的劳动实践活动。
社会资源的大量补充,才能有机地结合社会理解课文,理解社会,形成能力,造就人才。所以在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后,我们学校举办了爱农、画农的手抄报比赛,最终评出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五名,学生收益匪浅。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喜悦,我们通过劳动,不仅增添了精神财富,劳动实践活动,消除了学生劳动可耻观念,感受到了干活中的伟大,劳动中的成果,辛勤的汗水可以换取丰收的喜悦,有利于学生今后一生旅途中迎难而上、刻苦耐劳精神的发挥;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劳动虽然辛苦,但是劳动的过程却是愉悦的,特别是看着栽培的瓜菜茁壮成长,使他们有了“学习如禾如苗,懒惰如蒿如草”的人生感悟,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更觉生活快乐;劳动实践活动,为新型的人才打下思想基础。现代化需要知识,更需要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通过继续的劳动实践活动,会将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发挥地更加潇洒自如。
劳动实践活动在我校刚刚起步,但我们坚信,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2016年12月12日
劳动基地的开垦(学生积极参与)
劳动成果
劳动实践基地实施方案 篇11
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 是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 创办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符合农村中小学的实际, 促进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 对于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下, 我国的劳动技术教育在中小学却一直处于忽视地位。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劳动课, 不管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是否发展, 都只重考试素质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开设劳动课的学校中, 大多数学校以单纯的体力劳动或简单劳动为主, 有的学校劳动课“教科书化”现象严重, 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教育基地, 但对劳动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不很理想, 仍处于简单劳动体验阶段, 缺乏统筹规划, 相关研究也很少。
纵观我国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 在所有文件的表述中都是重视劳动技术教育的而在实践的过程中, 却被打了折扣。反思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 探究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的未来走向己迫在眉睫。
农村劳动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 以学校为核心, 以农村劳动教育基地为载体, 以校长、教师、专家、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等为主体, 以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内容为依托, 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所进行的综合课程的规划、组织、实施与评价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农村劳动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开发为农村劳动教育基地的深入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二、农村劳动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开发开发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浪潮的兴起, 改变了学校、教师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 使学校、教师有了自主发挥的权利。在设有劳动教育基地的学校, 如何利用现有的劳动技术资源, 依托劳动教育基地, 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 成为当前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课题。
农村劳动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是深入推行课程改革的一个契机。劳动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开发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劳动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开发符合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劳动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开发, 能够提升教师及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从学生和学校角度出发, 贴近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 有助于因材施教, 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等。劳动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开发作为推进教学改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策略, 是大多数农村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一种期待。
实施劳动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开发, 在现有环境中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实用的现实意义: (1) 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观念、习惯, 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育人”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劳动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意志品质等素质。 (2) 有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 提供更多的发展课程, 使学生个性更充分、更主动地发展。 (3) 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形象。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立足点是承认各类学校的具体差异, 满足学校和社区的特殊需要。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 开发具有社区或学校特色的课程,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也有助于设有劳动教育基地的学校, 特别是薄弱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4) 有利于教师素养和个性的改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不仅能加深自己对本体性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丰富条件性知识, 累积实践性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课程资源开发要求教师从事行动研究, 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的对象,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 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此外, 通过劳动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开发, 也可以为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劳技师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学校劳技教材的开发等作研究与探讨, 提升一些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三、劳动教育基地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极大地拓展了课程内容的概念, 确立了开放、整合的课程资源观。它认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是丰富的、多元的、广泛的、开放的, 从根本上转变了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念, 打破了传统教育对课程资源的理解。“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材料的源泉, 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素材和条件, 即指一切具有教育价值并被纳入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的的校内外各种物力、人力、环境和精神等因素”。新课程资源观的确立, 必将引起课程主体、课程内容、课程载体、课程范围、课程实施方式及课程评价的根本变化。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的使用对象是农村学生, 它的课程资源就应当以农村地区丰富的优势资源为课程开发的对象和前提。如学校基地的主要优良品种、土特产、加工工艺、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都是校本课程最丰富的资源, 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也是学生和教师都熟悉的, 这样的课程开展起来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先考虑本校基地有哪些可利用物质、文化资源, 有了优势资源的支撑,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就如有源之水。
劳动教育基地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应遵循下列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 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此外, 还可从各学科相关知识、从社会的发展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等方面来选择确定。劳动教育基地的课程资源开发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开发:
1. 利用基地特色进行栽培技术开发
虽然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相对简陋, 但只要细心研究对比, 在劳动教育基地中就能找到本校的特色资源。例如组织植物知识丰富的科学教师主持开发花卉、果树栽培课程。如许多基地种植杨梅树, 那就依此开发一门“杨梅的增产增收管理”课程;有基地种植花卉, 就可开发“花卉的栽培与插花艺术”等。
2. 利用基地特色进行文学赏析开发
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开发的任务最终要落在教师的身上, 要靠教师去具体推进, 包括课程问题诊断、目标拟订、方案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 都要依赖教师的专业力量, 教师处于开发研制主体的核心。可以依据本校教师特长, 针对基地的特色进行开发, 如组织对古诗有造诣的语文教师主持开发诗歌赏析课程, 诸如种植茶的基地开发“茶文化与诗歌赏析创作”, 杨梅基地可以开发“故乡的杨梅文学赏析”等。
3. 利用基地特色产业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利用当地特色产业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不但能达到增长学生见识, 而且在开发过程中还可以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增强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热爱的积极作用。如象阳的“细纹刻纸”全国闻名,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越来越少, 作品数量极有限, 针对这一问题, 可以开发“‘细纹刻纸’传统工艺与继承创新”课程, 在茶叶资源丰富的基地, 可以开发“乌牛早茶加工工艺研究”课程等。
4. 利用基地特色进行文化历史课程资源的挖掘
各地民族民俗资源异常丰富, 为历史、语文和艺术等学科的课程开发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如对民族服饰和典型建筑, 艺术学科可开发美学课程;对各地节茶艺、茶道礼仪习俗, 语文学科可开发“茶道与礼仪”课程;依据当地特产种植历史等资源, 历史学科可开发栽种史课程。
劳动实践基地实施方案 篇12
丰泽区第四中心小学劳动基地,创建于2013年10月,主要用于蔬菜栽培和优良农作物的种植与技术推广。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充分发挥知识技能优势、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是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是海韵少年宫一个实践基地。学校按春、夏、秋三季分别种植各种这农作物和蔬菜,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
学校按劳动基地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跟他人互动,跟环境互动,在整个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心里产生了许多问题,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一个个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丰泽区第四中心小学
【劳动实践基地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南兴学校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方案10-21
东陈小学科普劳动实践基地实施方案好07-08
夏一中心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简介07-14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11-11
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参观 引导员解说词06-04
初中劳动实践活动方案05-24
学校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方案05-13
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工作实施意见07-13
劳动实践活动05-29
劳动实践简报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