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2024-10-12

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共8篇)

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篇1

绘本对幼儿教育价值的实践探索

[摘 要] 绘本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儿童生活为主的儿童图书。绘本本身具有多种特点,并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本文从实践层面探索开发绘本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 绘本;幼儿教育;教育价值

绘本这一类图书特别强调视觉传达的效果,所以版面大而精美,不仅具有辅助文字传达的功能,更能增强主题内容的表现。绘本具有多种特点,从文学角度来看,有文学性、生活性、教育性、情趣性;从美术的角度来看,有美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物像形态的生动性、色彩鲜明的协调性。绘本潜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本文从实践层面上对绘本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进行探索。

一、恰合时宜地选择优秀的绘本

绘本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绘本作为教材,为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教学过程。使用绘本进行教学,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绘本素材。教师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来选,如《分萝卜》适合小班的幼儿阅读,让小朋友学会排队守秩序,同时让幼儿学会点数5以内的物体。还可根据节庆时间的先后来选,比如“三八”妇女节前,教师可选用《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爱你,小猴子》等绘本,这些绘本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浓情厚爱。《棕子里的故事》这个绘本,教师可选择放在端午节前来上,让孩子们一边吃着棕子,一边还能想到棕子里会有故事,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其次,在确定好用哪个绘本之后,应对绘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即到底讲绘本中的什么,因为一个绘本往往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需要教师既充分领会绘本本身的立意所在,又深入挖掘可以“为我所用”的价值资源。最后,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发展水平,进行调整并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案。

二、巧用绘本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优秀的绘本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基调,或幽默诙谐、或俏皮可爱、或温情感人,因而教师可用绘本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年幼的幼儿不能接受口头教条式的灌输道德教育和僵化的教学方式。然而,借着生活化的绘本内容,幼儿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健全人格。

幼儿在阅读《城里最漂亮的巨人》这个绘本时,孩子们对于巨人的奉献精神是能够体会和理解的,教师可适时地迁移到班级中孩子们之间的相处问题上来,教导幼儿要相互谦让、帮助。从《爷爷一定有办法》的绘本中,孩子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小约瑟的毯子一次又一次被爷爷改成新的衣物这么简单的故事,而能领会到爷爷对孙子浓浓的爱。在《彩虹的尽头》的阅读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朋友的爱,丰富了孩子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爱心。

当阅读把快乐带给幼儿时,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就为他们建造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

三、创新使用绘本发展幼儿的思维

绘本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文字与图画共同承担着讲故事的重要责任,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一方面能发展敏锐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优秀的绘本能够幼儿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发展想象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激发想象,并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从两方面来做:1.预测故事。无论哪一个绘本,封面都是最先映入幼儿眼帘的,在给孩子们阅读绘本内容前,可先让孩子们观察,并说一说看到这个封面和故事名,你会想到这会是个什么样的故事,激发孩子们去思考和想象。比如在看到《姜饼人》这个绘本的封面时,有的孩子猜:“有个人是做姜饼的,因为做久了,他就变成了姜饼人。”2.设疑想像。在阅读的过程中,设置恰当的疑问环节,意在培养幼儿大胆质疑、猜想、预测等主动思考的习惯与能力。比如《姜饼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对于有挑战性而又有趣的问题,他们是乐此不疲的。有的孩子们认为姜饼人遇到水之后,像小鸡出壳一样,跑出一个真正的小孩,他和狐狸一同过河了。还有的小朋友会根据画面上的图来分析,她说狐狸的眼神看上去很狡猾,而且舌头伸的很长,肯定会吃掉姜饼人。孩子们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因此,教师讲绘本中的故事时,不一定要告诉他们故事的结尾一定会怎么样,而是应让幼儿能根据自已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大胆想象,因为分析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对孩子们是多么重要啊。

四、用绘本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训练

早期阅读让孩子们从图画到文字,再从文字回到图画,理解书面文字的意义,对于孩子们思维发展和语言表征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优秀绘本的语言一般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练语句,对于孩子进行语言练习是非常好的。《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可以教给孩子们量词的概念,比如巨人在商店里买了一条领带,一件衬衫,一条裤子,一根皮带,一双皮鞋,一双袜子。《猜我有多爱你》的绘本中的经典语句是:“我爱你,从、、、、、、到、、、、、、这么远。”教师可以激发孩子想象,然而造出相同的句式。另外,我们还可以对孩子们进行对话的练习,比如姜饼人在跑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人和动物,他们会怎么说,他们的对话是的,可以让孩子们想象,然后来表演对话,另外,在绘本阅读时提供的经验和感情基础上,教师可让幼儿续编故事、仿编故事、创编故事(制作新绘本)、童话剧表演等形式,充分感受绘本,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优秀的绘本是一座教育资源宝藏,如何开采出来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和总结。

作者简介:吴志勤,遵义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篇2

1. 教育的对象

墨学不仅愿意教育王侯将相, 而且还把匹夫庶民当作教育对象, 他提倡教育面前应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 而孔子则一直主张有教无类的原则, 然而他收弟子的条件是比较苛刻的。相较而言, 和儒家的“有教无类”相比墨家学说更胜一筹, 墨学中“农与工肆之人同举”体现了其对受教育者的家庭背景以及自身素质并不限制, 都一视同仁。这不仅彰显墨家的独到见解就是提倡教育公平, 还真正映射出平民教育的教育观。

2. 教育的目的

在墨子看来,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理想社会。墨子极力主张“兼相爱, 交相利”, 这是墨家治国救世的政治纲领, 、也是墨家道德教育的根本准则。因此墨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兴万民之利”的“兼士”, 以备担当治国利民与兼爱相和的职责, 成为“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的人才, 并通过普及教育公平的制度, 构建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墨子培养的“兼士”, 必须符合“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标准, 即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行、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慢条斯理的言谈举止。

3. 教学的内容

墨子革新了教育内容的陈规, 其既擅长儒家的“六艺”, 而且冲出“六艺”教育范畴, 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墨子除了教授传统《诗》、《书》、《百家春秋》之外, 还囊括了社会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劳动生产技能, 他特别把辩学、军事学、工程学等作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墨子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全才的教育家之一。其中, 墨学科学技术教育的成就, 集中体现在了几何学、光学、力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

4. 教学的方法

第一, 量力而为。墨子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性教育原则的人。据传, 墨子教弟子各视其程度的深浅、能力的强弱而有所不同。每个学生的集中力都是有限的, 所谓的一心难以二用, 因此教师就应该视每个人的程度量力而教, 学生量力而学。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心理上的特征, 从而对学生因材施教, 量力而教。

筅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杨潇

第二, 察类明故。在《非攻中》, 墨子说:思虑得不到结果, 那就用往事来推知事情的发展趋向, 用明显的事来推知隐微的事, 从已知到未知, 从现象到本质。墨子所讲的“察类明故”, 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 分析各类事物的同异、因果及其根据, 通过类比, 探明原理。

第三, 言行一致。墨子认为“口言之, 则身必行之”。学要落实到行, 突现了墨子的实践观念。他在《修身》中讲到:“士虽有学, 而行为本焉”。就是说学要以行为本, 学以致用。他主张评价一个人要“合其志功而观焉” (《鲁问》) , 认为“言义而弗行, 是犯明也” (《鲁问》) 。

第四, 因材施教。他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与志趣进行教学。他的“能谈辩者谈辩, 能说书者说书, 能从事着从事, 然后义事成也”, (《耕作》) 说的就是以教育对象的材质而进行施教的意思。

第五, 既述且作。墨子曾“学儒者之业, 受孔子之术”, 后自立门户推翻了孔于“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的自述, 墨子主张不述又不作的做法是不对的, 而只作不述也是错误的, 仅述不作和只作不述皆不可取。他提倡;人们要把以往的美好的事物发扬光大, 把有意义的事物保留下来并与时俱进地再次创新。由此看出墨子发觉到人类的创造继承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民众应当言听计从并遵循这一发展规律。

以上论述表明, 墨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造成了极其深远影响。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以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都对墨家学说尤为推崇, 他们把墨学看成是匡时救世的精神武器, 是唤起国民齐心救亡, 反对列强侵略的人格精神。在今天, 墨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对学校教育改革仍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二、墨学在当今的实践价值

1.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墨子对待教育对象的态度与儒家不同, 墨子敢于推陈致新, 他不畏艰难险阻为了使受教育的人增多, 对教育对象的出身、天性、资质以及受教前的品行都不做约束, 挣脱了等级制度的廖锁。因此被人们称作是“中国的革命教育家”, 他期望通过普及教育发掘民众内心的潜力以消除社会的等级限制。这样利于减少日积月累的教育不公平等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 从而显示出教育公平的特征, 对推动现代教育改革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2.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大学非高楼大厦之谓也, 大师之谓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师”的重要性。通过对墨子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墨子的确是‘位“好教师”。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们的神圣职责是教书育人, 孕育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使精神文明得以延续, 以有效提升整个国民素养。衡量培养的学生是否成才的主要依据是教师的知识水平, 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因素。教师不仅要会教书, 还应该会育人, 教导学生如何学习, 如何做人。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 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教师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做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要向墨子学习, 学以致用, 努力成为新一代的教育家。

3. 要改善教育环境

墨子非常注重环境的作用, 明确提出了“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故染不可不慎”的教育警示。正如俗话所说的“环境塑造人”, 人的后天发展与他所处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那么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培养也就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不良的环境能使人产生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 创造健康的环境, 发挥其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限制其消极作用。因为学生个体素质模式的建构和塑造, 有赖于与之相关的各种教育环境的引导、开发和优化选择。优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人文环境, 为学生们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公平诚信、安定团结、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这是教育者, 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4. 倡导积极实践, 培养创新才能

墨子教育理念上卓越的贡献是“强力而行”、“不扣必鸣”、“述而且作”。他善于开拓进取并且理论结合实践, 这种教育理念重在引导受教育者不断进敢的精神及开拓创新的意识, 为教育界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 值得现代教育工作者借鉴与学习。

一个国家是否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民族是否永远长盛不衰的主要因素是创新能力。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后, 教育的质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当前形势来看, 孕育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职责所在, 而我国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培养形式单一、评价学生能力的手段片面、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弊端。由于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造成在我国学校学生身上还存在诸多伺题, 例如, 普遍存在不具备创新意识, 并且创造力差等现象。为了顺应时代潮流, 教育必须扭转当前单一、枯燥的培养模式, 借鉴墨子创新的教育思想, 用知识创新来改变学生“墨守陈规”, “千篇一律”的现象,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以有效实施创造适宜的氛围。墨学中“不扣必鸣”强调了教学中教师占有主动性教学的地位, 学校倡导教师发挥其积极性和创新性, 墨子不仅强力教人, 还强力为学, 要求学生勤勉于学, 这样教育质量必然上升一台阶;“述而且作”的创新精神是在校方及教师积极实践把学生引入具体的教学环境与实践过程中, 去挖掘学生主动创新与实践的潜力, 同时还对过去美好的东西继续发扬。

5. 要明确教育教学的目的

在实施素质教育以前, 我们的基础教育是直接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的, 这直接影响到了基础教育的质量, 基础教育变得越来越脱离教育的本意, 而学生也越来越像考试机器, 教育离其本来目的渐行渐远, 学生、家长、老师、社会都深受其害。我们只有明确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才能更好地组织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墨子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贤士”、“兼士”和“义侠”、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改良。那我们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为子出人头地?为了高官厚禄?为了封妻荫子?为了光宗耀祖?为了提高境界?为了开阔眼界?还是为了自己的兴趣?

我们应在教育上根据社会分工与需求的不同培养人才, 例如社会需要多少医生, 需要多少工人, 需要多少律师,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并且遵循青年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 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技能, 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 进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只有明确了当今社会的教育教学目的, 我们才能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 实现素质教育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吴毓江.墨广校汁.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范琳玮.墨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刘丽琴.墨子教育思想的独特性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中国成人教育.2010.

[4]孙诒让.墨子闲诂.北京:中华书局, 2001.

反思幼儿舞蹈教育实践的价值体系 篇3

回想在有氧健身房“跳舞”的成年人。我们的参与动机除了个人爱好、健康原因、群聚需要等因子,还包含审美、学习、创新、让自己感觉年轻、打发多余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等多种不同的价值追求。我不禁感叹:我们这些在公共场所“跳舞”的成年人似乎真正做到了“让舞蹈回归游戏性”——由自己决定,为快乐而参与,并享受快乐的过程。

人们对于舞蹈教育价值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前我国早期儿童舞蹈教育实践同时存在多种价值追求,它们的课程模式和师幼互动模式也因此存在许多差异。这一类舞蹈教育实践存在两种形式。一是当前一般被称为兴趣班的舞蹈教育实践。这些兴趣班可能设在幼儿园里,也可能设在其他各种性质的教育机构中。兴趣班之所以吸引家长,主要原因是这类课程的提供者向家长承诺:课程一定会提升幼儿的舞蹈审美素质(起码会比没有接受过专门教育的幼儿更能感受美、表现美),并能够通过“考级”这样的社会评价体系向家长证明其教育成效。

二是当前许多幼儿园仍保留的节目、特殊庆典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舞蹈表演以及少数幼儿园仍在参与的舞蹈比赛。近年来主要由各种媒体策划组织的儿童“选秀”活动也应归在此列。许多学者批评这类活动仅仅为了满足成人的虚荣心。然而,除了这一点确实需要认真反思和批评以外,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确发现这些活动起码满足了部分爱好舞蹈表演的幼儿的审美需要、游戏需要和发展需要,提升了他们的表演技能,锻炼了他们的体魄、智能和毅力,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团队精神,同时也使这部分幼儿有机会认识自己学习舞蹈的力量和潜能,进而增强他们更主动地投入舞蹈学习的内部动力。

我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非正式地调查访问过不少不同时代业余学习舞蹈的儿童和他们的教师、家长。他们认为表演、比赛对虚荣心的满足不可否认地存在于参与者的价值体系之中。但无论这种价值在某个人生阶段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都绝不会是参与者追求和收获的唯一价值。此外,许多幼儿也承认。练功、排练确实辛苦,遇到挫折也会哭泣。但舞蹈表演的自由流畅感、天天进步的自我效能感,以及通过表演、比赛获得的成就感仍是非常值得追求的。

我们不可能杜绝以上类型的舞蹈学习和舞蹈教育实践,也没有必要一味指责这些活动可能对幼儿成长带来的危害。我认为更具建设性的行动可能是认真研究这些危害形成的具体机制,设法放大正面影响。缩小负面作用。

最近十年间,我曾经两次近距离观察上海和南京的两位舞蹈兴趣班资深教师的师幼互动过程。有幸的是,两次观察时恰巧都有另一位比较年轻但又显然缺乏审美激励经验的教师同时在场。让我能够有所比较。尽管四位教师都采用“示范一模仿”的师幼互动模式,但我确实感受到资深教师自身的魅力是吸引幼儿投入舞蹈学习(舞蹈游戏)、感受主体力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智力和提升创造力的幼儿舞蹈教育理念日益成为幼儿园舞蹈实践探索的主流。在奥尔夫、科达伊、达尔克洛兹、综合音乐感、蒙台梭利等国外音乐舞蹈教育理论以及实践体系的影响下。幼儿园教师和专门从事早期儿童音乐舞蹈教育的私人教育机构或个人纷纷开始尝试以开发智力和提升创造力为主的幼儿舞蹈教育实践。

回顾将近四十年的探索历程,我们先是在“感性与理性”“放任与塑造”两个极端中间之字形“振荡”。然后逐渐摇摆到相对“中和”的状态。比如“提升创造力”的问题在目前大部分教育改革较为深入的地区已经进入“瓶颈”。“随便跳”已逐渐成为幼儿园正常集体舞蹈(或韵律活动)教学的主流。教师只敢运用两类教育行为:一是“鼓励”——“还有什么不同动作?”二是“接纳”——“不错!很好!真能干!我们跟他(她)学一学。”许多教师承认自己“不敢”教,即不敢示范,更不敢组织幼儿模仿学习。许多教师甚至紧抱双臂,在远离幼儿的地方摆出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姿态。殊不知教师只要不把自己的示范当作幼儿唯一模仿的对象。而是将它作为即将激起“干层浪”的“石头”之一的话。应该不会对幼儿的创造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况且。在以“脑力激荡”作为团队互动模式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参与者在教师、同伴及其他媒介提供的榜样中可自由选择。这种类型的互动更能引发幼儿“有中生有”的创造,并因“继承性发展”而使新的创造富有生命力。

“学习怎样做事”“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共同生活”是21世纪全球儿童教育的共同追求。如果我们将学习跳舞划归“学习怎样做事”一类的话。那么通过舞蹈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怎样学习”)和亲社会人格(“学习怎样共同生活”)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目前,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提供幼儿学习舞蹈的机会主要有:(1)活动转换或过渡环节;(2)“小舞台”角色游戏时间;(3)音乐区角活动中的自由活动;(4)晨间或午后体育锻炼中的音乐舞蹈游戏;(5)舞蹈兴趣小组活动;(6)为演出或比赛而特别安排的排练、训练;(7)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舞蹈学习等。

特别列出这些不同的学习机会,目的是想请大家注意不同时段的学习机会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会。在前四种学习时段。教师一般都会给幼儿更多探究、尝试、自由创造以及独立解决学习和交往问题的机会。在发现幼儿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有经验的教师也会根据具体情况为幼儿提供发展援助。但是在后三种学习时段,特别是兴趣小组和为演出、比赛而安排的排练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关注排练质量和训练成果,对幼儿学习能力和人格发展的关注则较少。事实上,在这三类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并完全有可能投入精力、创造机会促进幼儿在学习能力和人格方面的发展。而且,长期实践研究的结果显示,当幼儿能够以亲社会的人格、优良的学习品质(习惯)投入舞蹈学习的时候,排演和练习的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的。如在发展学习能力方面,我们可以着重锻炼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反思调控能力以及语言、图形符号和动作之间相互解释的能力等。在发展人际关系能力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两人乃至多人的自由合作创作,着重锻炼幼儿的协商合作能力;也可以通过队形变化等较为复杂的集体舞蹈。着重锻炼幼儿的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

舞者审美天性和游戏主体性既是人类舞蹈的原初性倾向。又是个体舞蹈的终极性倾向。实际上这种倾向在个体一生的发展中是不断变化的,即人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精神自由、身体自由、知识技能、人际关系价值内涵的理解、体验、追求是不同的。正因为这些必然经历的变化,个体一生中对审美和游戏价值内涵的理解、体验和追求会变化,对舞蹈美、舞蹈游戏情趣的理解、体验和追求也会变化。

因此。当3岁以下的幼儿更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随便跳”时。也许给他们更多机会“随便跳”会更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审美天性和游戏主体性。当3~6岁的幼儿越来越渴望从社会的舞蹈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挑战时,也许为他们提供包含丰富的社会舞蹈文化信息的环境和参与更“高级”(复杂、细腻)的舞蹈实践机会,激励他们通过钻研和锻炼不断超越自我,会有利于更长远地保护他们的审美天性和游戏主体性。

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篇4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来源于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人民群众这两大主体的需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贴近群众的理论思想,也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倡导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众化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桥梁;是实现全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关键方式。

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篇5

近期,我院根据上级院的安排部署,在全院开展了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学习了***同志和曹建明检察长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资料,深刻理解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即将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廉洁意识,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通过学习核心价值观,我做为一名基层政法干警,体会深刻。

一、进一步提高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是党和人民对检察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检察干警必须遵守的根本政治原则,在检察工作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和含义,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努力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议、决定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各项执法活动中。作为人民的检察官,应当增强宗旨观念、群众观念,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检察工作中,勤政守法文明执法,清正廉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腐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检察工作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合法合理原则,确保一切行为符合法律规定。二是坚持及时高效原则,努力提高办案效率。三是坚持程序公正原则,提高人民群众对检察的认可度。同时我们应把每一起案件的处理放到党和国家整体工作大局中去考虑,放到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正义中去考虑,放到维护宪法、法律和法治的权威中去考虑。

二、强化自身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作为一名年轻的检察干警,应当时刻秉持学习的态度,对标优秀的检察人员,学习他们立场坚定、对党忠诚、服务大局的政治本色;学习他们严格执法、规范办案、文明服务的职业素养;学习他们牢记宗旨、无私奉献、执法为民的可贵品质;学习他们公道正派、秉公执法、促进和谐的精神追求;学习他们一身正气、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我们要不断弘扬他们的可贵精神,把树立崇高理想和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像他们一样,对人民群众真感情,对检察事业真投入,对自己严要求,牢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和“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发扬创新精神和无私无畏的拼搏精神,不仅要学先进,更要勇于赶先进、超先进,时刻以争先创优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作好各自的本职工作。

三、把核心价值观运用在工作中

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篇6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gg县公安局紧扣队伍实际,采取五项举措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以教育活动促进公安工作,用公安工作成效检验教育活动成果。

()抓好主业不含糊。以公安工作主业为依托,在日常工作中,教育民警从身边事做起,牢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理念,积极运用核心价值观指导公安工作。号召民警将自身工作岗位作为锤炼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勇于摔打磨练,自觉培养践行;鼓励民警边开展工作边思考感悟,加深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内涵要求的理解认同;倡导民警在执行重大任务中总结反思,用任务完成的成效检验价值观培育的功效。切实履行好“保一方平安”的使命,着力办好案件、调解纠纷、消除隐患、平息信访、解决难题,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民服务不懈怠。为民服务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工作的指挥棒,积极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主动邀请辖区百姓走进派出所、走进警务室,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同时,运用“网上警务室”、公安微博、警民QQ群等渠道,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主动改进工作,开拓工作思路,不断提高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的能力,提升自身执法素质,不断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坚定信念不动摇。为着力解决当前公安队伍中个别民警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薄等问题,县局认真总结反思,把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性、战略性、(范文网 )基础性任务来抓。将《公安部关于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向刘金国同志学习的通知》、《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学习材料精选汇编成册,向全体民警发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广大民警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坚定广大民警勇于奉献、服务为民的理想信念。

()保持作风不放松。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是干好工作、履行使命的重要前提,也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实践要求的直观反映。县局党委班子对全局队伍思想状况进行了认真分析研讨,从工作作风上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县局广大民警中开展“三个正确对待”教育,即正确对待苦累,正确对待名利得失,正确对待个人家庭实际问题。有困难要及时向县局领导提出,县局将尽最大努力给予解决,确保不为家事分心走神,一心扑在工作上,集中精力干事业,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同时,局领导积极发挥表率引领作用,坚持一线工作法,与民警战斗在一线,用踏实的作风感染每一位同志,激发民警的工作热情。

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篇7

所谓数学教育的价值, 就是数学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 更应该树立合乎时代发展和职业教育要求的数学教育价值观。

1. 从数学课程看, 数学教育具有实践价值、认识价值和实用价值

数学教育的价值从表层意义上讲, 是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和应用, 表现为数学的工具性价值, 它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的方法以实施日常计算和定量分析;数学教育的价值进一步是进行逻辑推理训练, 提供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通常被称为“思维的体操”, 体现智育价值、思维价值和认识价值, 它通过对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 对数学实践经验的条例化, 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 充分发挥了人的心智功能。正像R.E.莫里兹所说:“数学使思维产生活力, 并使思维不受偏见、轻信与迷信的影响与干扰。”

数学教育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一方面, 工业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 工业化的进程迫切需要培养具有一定应用数学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 数学的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数学已经成为人们发挥本质力量, 通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再次, 数学知识的学习, 已经成为升学、谋职和就业的必要准备。

2. 从教育视角看, 数学教育是连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桥梁, 具有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数学教育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 体现着培育科学精神、提升数学素养和坚持求实态度的理性科学价值, 并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直至生存方式, 以此来体现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正如恩格斯所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的完善的地步”, 数学教育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数学教育作为数学文化的传播载体, 为人们提了供一种价值观, 倡导了一种精神。数学家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勇于坚持真理、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 勇于创新、为真理而献身的无畏精神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教育价值。

3. 从学生或社会需求视角看, 数学教育具有良好的德育价值、心理价值和美育价值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A·R·辛钦曾说:“……根据我的多年经验, 钻研数学科学必然会在青年人身上循序渐进地培养出许多道德色彩明显并进而能够成为其主要品德因素的特点。”因此, 数学教育不可避免地体现着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

数学教育是学生心理活动的体验, 具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完善心理结构、严谨的做事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价值;具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 以保证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的价值。

数学将研究对象用符号和变元来表示, 其魅力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催化剂, 满足学生求美爱美的心理需要, 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数学教育发挥数学语言简洁、明快美, 数量关系的和谐美, 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数学方法的奇异、简捷美, 数学公式的统一美, 数学推理的严谨美, 数学思维的协同美, 创造活动的新颖美等美育素材的价值, 有助于提高数学素养和美学修养。

4. 从职业需求视角看, 数学教育具有专业促进、职业指导和发展价值

相关研究表明, 数学的工具价值和思维价值与就业的专业理论水平直接关联;数学的生活价值和思维价值与就业的方法能力直接关联;数学的文化价值、德育价值及美育价值与就业的社会能力直接关联。数学教育就是通过这些价值发挥作用, 培养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核心技能, 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 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凸显数学教育的职业指导价值。

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 最终形成解决职业岗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增强职业选择的灵活性。无论是就业、创业或者继续升学, 良好的数学能力都是学生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助推器。另外, 数学也是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招聘考试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发展性综合素养和相关专业的学习能力, 也是是数学教育发展价值的要求。因此, 数学教育将使学生受教于一时, 受益于一生。

5. 从数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看, 数学教育价值的多元化、综合化成为追求的目标

数学教育的价值, 其根本点体现在通过数学教育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上, 从这个根本点出发, 上述价值层面自身的内涵还需要更新与丰富, 数学教育的价值理念也还需要提升和创新, 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数学教育的价值是多维度的, 也是不断发展着的, 教育的不同时期、受教育对象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要求不同, 数学教育价值也在随着时代而改变。当代数学教育要重视知识、理论、方法、技能和应用, 密切联系生活,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兼顾社会的需求与个人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美和本质力量, 培养科学精神, 陶冶情操, 从而建立一种使人性、理智、情感和社会互相协调的数学教育体系。

职业院校数学教育价值的实现

职业院校数学教育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数学课程的具体实施和运行过程。数学课程的实施和运行涉及多重因素和多个环节, 但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学、教材、评价及课程资源开发。

1.优化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时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学生把主体意识迁移到进一步学习中去。变以“知识结果为主”转向“探究过程为主”让学生自主体验。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形成过程,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成为学习的主人。变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提高素质为主”,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学模式应由“知识的传授”与“例题-练习”的模式逐步转变到以“对学生的鼓励”和“积极的探索”为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来, 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从依靠教师“教会”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己“学会”, 并使学生“会学”, 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

2.优化课程体系, 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内容必须紧贴专业需要,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 进行整合;教学中减少枯燥的理论推导, 加大信息量, 渗透现代数学的观点, 精选经典教学内容, 引进不同专业的新的科技成果, 克服教材、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要注意介绍数学概念的形成背景,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引进专业模型, 强化概念的运用, 弄清数学在专业上的应用情况, 将相关的专业模型引到数学课中来, 突出数学的应用性, 拉近数学与专业的距离。

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培养目标, 不能单纯地以系统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 要注意能够体现数学的价值, 注意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的需求, 更要注意适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因此, 在知识规划上, 应该以既能体现数学价值又能满足专业需要, 同时符合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原则, 删繁就简, 对传统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在知识体系架构上, 针对专业课教学的实际需要, 坚持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以使学生学会数学思维为目的, 对数学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合理的解构与重构, 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课学习的无障碍衔接。

3.重视实践教学, 提升数学教育价值体验

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度是最高的。所以, 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更为重视, 尤其重视今后在工作中所需要用到的内容。因此, 了解数学价值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去展开实际调查。同时, 调查活动的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 包括学生的调研能力、交往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融入数学史内容, 感受数学的价值。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结伴而行, 是实践的产物。在教学中, 适当穿插数学史的内容, 可以很好地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社会生活、工作的紧密联系与应用价值, 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构筑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 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的德育价值与审美价值。

融入数学建模内容, 构建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中, 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 适当融入数学建模的内容对深化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知是有相当大的作用的。数学建模解决的都是实际问题, 而且通常没有标准答案, 只有合理的解决方案, 这非常符合职业院校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在数学建模练习中, 可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什么是“数学地思考问题”所学的数学知识该如何运用, 学习数学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而且, 适当的数学建模训练, 可以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以及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更好的能力基础, 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实用价值观与德育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4.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提升数学价值的实现

由于高职院校采取“宽进”方式吸引学生入学以缓解生源不足的矛盾, 因而造成了学生整体素质偏低。长期以来, 数学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笔试, 且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 多属于纯粹的数学题。职业院校数学教学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兼顾数学方面与专业方面的需求, 因此职业院校数学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应只注重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考核, 更应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评价。要能较为全面地、真实地、客观地对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应该从学生的课前预习开始, 包括对他们日常出勤、学习态度、课上表现、课后作业、学习能力等的量化考核, 再结合平时测验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 按不同的比例综合计算, 最后得出学生的整体评价成绩。这样的评价体系, 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数学考试的恐惧感。

参考文献

[1]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1]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

[2]高仲杰.论数学价值观的培养[J].今日湖北 (理论版) , 2007 (03) .[2]高仲杰.论数学价值观的培养[J].今日湖北 (理论版) , 2007 (03) .

[3]葛云飞.以数学的价值观引领高职数学教学[J].教育与职业, 2006, 6 (18) .[3]葛云飞.以数学的价值观引领高职数学教学[J].教育与职业, 2006, 6 (18) .

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篇8

关键词:新平民教育;基础教育;价值取向;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A-0029-05

当下,连片成群地办出一大批优质学校,进而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全每一个孩子,成为考量各级政府以及校长教育治理能力高下的重要内容。因此,不刻意选择生源,着眼国家以及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把教育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给每一个孩子出彩的机会,让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更得以满足,成为了义务教育学校根本任务。因此,立足校情,探索成功的办学之路也便找到了逻辑起点。

一、新平民教育:教育公平背景下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转换

古往今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公平反映的是社会正义、平等、自由、人权等价值属性。[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其“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教育公平反映的是社会平等、正义、自由、人权等价值属性。当下,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越来越大,对教育过程的优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让每个孩子在祖国的蓝天下平等地享受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当然也是学校与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当我们以一种安静平夷的心态,冷静面对教育的现状时,平民教育的问题便凸显出来。

(一)平民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

平民教育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与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全民教育思潮的兴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谓的全民教育,是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的教育,其基本含义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向全体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满足基本的受教育的需求。[2]

1.平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从历史上看,孔子的“有教无类”平民教育思想可谓光耀千古。在孔子那里,“有教无类”突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官学樊篱,使教育对象有了一定的普及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平民化,体现了历史的巨大进步。[3]到了现代,平民教育是中国“五四”时期的一种新教育思潮和实践活动,是民主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与平等思想的教育”。当时,平民教育由一部分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发起,试图通过提高平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来消灭不合理的社会现象。[4]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在爱国救国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提出“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叫种种人受平民化”[5]。晏阳初是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他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平民教育重点在农民的教育。[6]

国外平民教育的思想也十分丰富。上个世纪英美等国家的“全纳教育”“一个孩子不能少”“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等教育思想更是内蕴着平民教育的思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平民教育家的杰出代表,他扎根山村,在帕甫雷什中学任校长23年,一直到病逝。他追寻教育梦想,把深沉的教育大爱洒向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坚持不懈转化后进生和问题学生。他的思想闪烁着教育人道主义的光芒。他认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活动都具有全民的意义,影响到社会进步”,“每个人都有极大的可能去影响社会发展进程”。“世界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越往后越复杂”、“个人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中的作用不断增长”。“一个人通过极其普通而平凡的劳动可以登上人类尊严的最高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人道精神首先意味着要公正,但“不存在某种抽象的公正——脱离个性、脱离个人兴趣、喜好和激情的公正。要做到公正,就要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7]。

2.平民教育是教育现实的吁求

从现实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一种“新贵族运动”,令人焦虑的是越来越少的寒门子弟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基础教育“精英化”倾向十分严重,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学校都围绕认知、分数、几个尖子生团团转,使得基础教育窄化为知识化的“精英教育”。即使普通学校、农村学校也不能幸免,大家一窝蜂地都在打造名校、选拔精英、淘汰常人,把培养杰出人才的社会责任压给未成年人。教育过早地甄别与淘汰,让基础教育成为了全社会竞争最残酷、课业负担最沉重的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被一种巨大的惯性裹挟着,在浮华与喧嚣的漩涡中沉浮,精疲力竭,不能自拔。

基础教育呼吁一次解放。基础教育的任务不是培养精英,而是培养身心健康的正常人、有平常心的普通人。在当代社会涌现出的一批批“最美”教师、医生、村官,大批走上央视的民间歌手以及“感动中国”人物中,许多都是“小人物”。小人物谱写历史诗篇,成为社会的精神脊梁。[8]这本身就是社会对教育“回归人”的一种呼唤。

3.平民教育是立足校情的追求

从校情看,我校是由原无锡市社桥中学、梨庄中学、高长岸小学等三所学校于2008年合并而成。一方面,学区20%的优质生源要选择优质的民办学校,学校45%的孩子为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行为等诸多习惯不佳,家庭教育水平很低,加之经济水平所限,学习环境较差,家长对孩子成功期望值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惯习的制约,崇尚“精英教育”、厌弃差生、淘汰后进生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常态;后进生缺乏自信,自暴自弃,双差生层出不穷,学困生面积大,平民学生被边缘化。由此,平民教育成为了学校办学至为迫切的呼唤。endprint

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阳初自己认为“平民”就是人民,“包括了人民的各类型”,“平民教育运动,就是全民的教育运动”。他钟情于“平”字,爱将“平民教育”、“平民学校”简称为“平教”、“平校”,他认为这个“平”字既指“平凡”也指“平等”:人格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并且认为真正实现平等时天下才能“太平”。当下,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不仅需要入学的机会,更需发展与成功的机会,因此在社会学的话语系统中,平民教育是客观存在的。学校的现状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平民教育。

(二)新平民教育:基础教育对教育人民性价值的坚守

学校作为区域重点打造的教育中心,凝聚着政府和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殷切期待,更为重要的是,有良知的教育应当站在国家与家庭未来几十年的高度来设计学校的教育,坚守教育的人民性立场。

“人民性”指一个团体或个人反映人民大众生活、思想、情感、愿望的一种相对纯粹状态,即全心全意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以热爱人民的饱满热情全力维护并追求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行为表现。教育的人民性,就是以人民的精神解放与幸福为最高关切,坚信人民中有丰富的“脑矿”亟须教育开发,依靠人民推进“适应人民需要”的教育实验。[9]平民教育是具有人民性的教育,即以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以培养国民元气、改善国民生活为目标,以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根本动力,关爱蓝天下所有的孩子,关注教育结果的公平与优质。

坚守教育的人民性,不仅是关爱全体学生,而且还要关爱个体学生,亦即在一所学校中为每一个孩子“订制”教育。没有个体的成全就没有全体的实现,也就谈不上人民性目的的实现。

“新平民教育”是学校校本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平民教育的根本立场是什么?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培养大批合格的现代公民。新平民教育之“新”,就在于今天的教育是在世界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坚持素质教育方向,教育要更加关注差异,关注底层,尊重多元,协调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坚持教育的普惠性。教育真心面向全体,既让所有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平等,也让每一个孩子受教育的过程平等,实现全纳的教育。(2)坚持公平、平等、公正。学校教育要坚持教育伦理价值,要包容多样性,对特殊学生、后进学生不仅不排斥,并且要尤其关注,使他们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发展,实现结果的公平。(3)把培养现代公民的素养,作为共同的目标与追求。让每一个孩子平等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心中有祖国、有世界。(4)坚持个体性。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特殊性,使得每一个人都得到关注,个人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示、充分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5)坚持生活性。更加重视教育的生活化,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现代文明生活。

二、新平民教育的体系建构与校本实践

新平民教育是基于国家教育政策以及区域与学校实际的适切性教育主张,它既是关注全体孩子的必要发展的教育,又是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充分发展的教育,也是一所学校从薄弱走向优质的校本化追求。是教育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和谐统一。

(一)新平民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心智健全、走向世界的公民

新平民教育是一种朴素而又普适的教育,“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不放弃每一个普通学生,也不忽略社会精英的培养,是一种广域的优质教育。我校从校名“凤”出发,以“凤凰”为学校“文化图腾”,提炼学校的文化精魂——“和合”,提出“和文化”的办学追求。和文化的教育价值就在于要追求和的包容品格、和的人文情怀、和的博爱品质、和的伦理品性,就是用一颗和平沉静之心去办教育。进而在课程与教学、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各领域实现和而不同、位于中和,进而达到惠风和畅。

一走进学校大门,就看到一块大石头上显赫地刻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北宋大儒张横渠的名言,这也是我们的办学志向与学校最高使命。它阐明了教育是为了“立人”。平民的孩子今天也许是“丑小鸭”,但他未来有可能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即使一辈子不能走出国门,他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国民素养和被普遍认同的现代意识。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成为“走向世界的公民”。

如何在美好的教育理想与“骨感”的教育现实之间进行有效的“嫁接”?教育实践中,我们秉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教育情怀,坚持教育目标与新平民教育内涵紧密结合,努力保持教育的合理张力:成人与成才相辅相成,分数与素质相得益彰,今天与明天统筹兼顾。在教育策略上,以立德树人为灵魂,以课程为依托,以评价为导向,让新平民教育培育出未来能够自食其力的站立之人、诚信之人、负责之人、有着丰富精神世界的正常人。

(二)新平民教育的内在动力:实施新时期的养成教育

新平民教育是“培根”的教育,是底面宽、基础实、要求严的“素色”教育,是“细针密线”式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新时期养成教育就是立足基础,坚持“做少”,“把一件事做到精致”。“新”就新在,着力抓住青少年成长中那些优秀习惯的养成。在教育学视阈中,养成教育的细节一个一个抓实在,一步一步抓到位。我们提出“先懂事,后考试”的育人理念,学校以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为载体,以校本化的隐性课程、微型课程、集约型课程推进养成教育。

我们的养成教育围绕学生应当培养的诸多习惯,筛选出十二大习惯,按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激励四个维度,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实际出发设置阶梯,确立每一阶段培养的目标和重点,把每一个要求抓到精致。学生的吃饭走路都是教育的内容,都是要有教育关怀的。每一个学生进入学校,都要训练“立人”的“三项基本功”:走路昂首阔步,表情阳光灿烂,碰面文明理答。我们把最基本的行为习惯,洒扫、进退、文明知礼作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自行车摆成一道风景”“扫地扫成无锡第一”“广播操上成一节好课”……这样的“小事”抓好了,长大才有可能成就“大事”;即使一辈子成就不了“大事”,肯定能用爱与责任做好小事,做健康平和的“人中人”。endprint

新市民子女容易自卑,尤其缺乏意志品质。为此,我校积极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学校建立“少年女子军校”,建立了女子军校班、示范班和达标班的三级管理模式,每年暑期人人都在校园或军营进行为期一周的训练。我校的少年女子军校班不仅训练分列式,而且设置了救护、战术、野炊、攀岩、内务、拉练等项目,通过这些训练,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挑战自我、不断进取的精神。军校方阵连续四届获得少年军校全国展演第一名。我们四年始终如一抓“诚信考试”,学校组织的考试,一律实行无人监考,从点到面全校推开。四年来没有一位同学考试抄袭。

丰富的情感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健全人格的培养体现在每一个教育细节之中。譬如,学校毕业典礼的设计理念是“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体面的再见,一个富有尊严的告别”。典礼上,让毕业班的同学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分享成长的烦恼和喜悦。校长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进行理想教育。学校的领导、中层、教师代表、鲜花队、鼓号队列队左右热烈欢送,让学生有足够的面子离开学校。把教育做到让学生难忘就是成功的教育。

(三)新平民教育的基本路径:适切的课程与本色的教学

我校在新平民教育的办学实践中,根据国家优质均衡办学要求,以优势为本,遵循“面向全体,托住底线,上不封顶”的原则,努力体现教育的开放性与多元化。学校根据学校生源、师资情况,抓住并放大传统办学优势,在课程建设上,突出优势学科建设。

陶行知先生当年在晓庄提出“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的教育主张,晏阳初先生也提出搞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就是开发“脑矿”。我校的综合实践与体育学科是传统优势学科,我们立足自己的优势,努力开发学生潜能。综合实践学科学习最大特征是动手,而动手就是开发智力,我校就发动教师研究探索,将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积极整合、整体化推进。在劳技教育上,我们的重点是电子百拼以及简易机器人教学。在研究性学习上,我们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开发出初中三年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如“惠山泥人研究”“运河码头文化研究”等。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与程序进行,如课题立项、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形成研究报告等。我们还引导部分优秀青年教师进行三科教学整合实践,即有教师在一节课上以劳技为内容、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进行融合式教学。同时,我们还从综合实践学科自身特点出发,结合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发物联网知识启蒙等校本课程。在体育学科建设上,学校探索“3+2”教学模式,即三年全面完成体育学习任务,达到中考体育满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项体育特长。实现常规体育课程教学与阳光体育运动、社团体育、竞技体育、中考体育几个方面的整合,促进每一个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同时,还探索建设“市队校办”的散打、射击两个项目,把一批文化成绩很差的孩子送入高等体育学院。

新平民教育要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质量提升中收获成功。近年来,针对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华而不实问题,我们开始了“本色课堂”(如下图所示)的探索。“本色课堂”针对当下课堂中教师不相信学生,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被动听、练习少、反馈慢、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追寻课堂的本质,确立“学生为本,质朴自然”的教学价值追求。如何让“本色课堂”思想转化为行动?几年来,我们经历了从“20+20”的时间结构、“马蹄形”座位布置的空间结构到“导学、导思—互动、互助—反馈、矫正”的要素结构的改进历程,并组织解剖优秀教师课例,提炼出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课型建构使得“本色课堂”实践真正有了抓手。“本色课堂”既有一个成型的模型结构,又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不同的课型。即在课型实施上针对年轻老师、有一定经验的老师、优秀老师这三类人,分别提出了“入格”“出格”“破格”的不同教学研究要求。“本色课堂”以“学”为聚焦点,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态,实现学生每一节课都学有所长,让课堂关注每一个孩子,成就每一个孩子。

(四)新平民教育的重要保障:支持性的内外环境营造

新平民教育的内部保障是要拥有一支具有专业品质的教师队伍。学校从实际出发,广泛寻求外部科研力量和系统的校本研修课程的支持。学校和江苏省教科院合作,成立“教师项目研修中心”,借助专家力量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成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修学习会”,引领教师广泛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读陶行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专著;着力打造了三个“名师工作室”,促进部分教师的充分发展。通过学校的主课题带动子课题,拉动教师的微型课题,形成学校“课题群”,在行动研究中逐步唤醒教师研究学生的主动意识,逐步转变长期以来“弃差排差”的不良习惯。学校经常带领教师走进平民学校,如南京浦口行知学校,倾听教育专家关于教育大爱的思想与故事。在一次次的学习与反思中,增强教师走进边缘孩子内心世界的意识。

新平民教育外部保障主要是超越学校的围墙,建立与社会(社区)良好的互动关系,汇聚教育资源。学校和社区紧密互动联系,开展“和‘黄巷好人对话活动”“寻找社区好人”“百千万大阅读工程”等活动。其中“百千万大阅读工程”是影响最大的活动,活动设计的理念是“百名教师爱阅读,带领千名学生共阅读,拉动万名家长同阅读,影响社区十万人的生活”,促进家长与学生共同提高。学校与社区的教育文化互动,得到了社区的积极支持,特别在教育特殊学生方面,社区予以了积极配合。社区还积极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为学校捐献图书款等,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教育舆论氛围。学校还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三级家长委员会,认真倾听社会声音,搭起与社会、家庭沟通的桥梁。学校还认真办好家长学校,比较系统地传授育儿知识与经验,让学校成为社区文化中心。

《我们在创造方面的多样性: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指出:“教育可被确定为这样一个过程,即向青年灌输传统所固有的、又在当代得到更新、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价值和信仰。”新平民教育,就是向孩子播撒那些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价值与信仰,就是要走出“精英化”的藩篱,以宁静平夷的心态培养普通人,既成就“小人物”,也为具有“大人物”可能性的学生奠基,培养“走向世界的公民”,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要把培养正常的人当作一种成就,而宇宙就是用来支持这种成就的。”“教育已经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生的方向发展。”endprint

参考文献:

[1]张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J].教育研究,2012(8).

[2]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37.

[3]吉爱民,丁泗.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08(15).

[4]孙一兵.五四时期的平民教育与工读教育[J].北京党史,2000(6).

[5]孙培清.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67.

[6]杜学元.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新型农民培育的启示[J].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7(4).

[7]苏霍姆林斯基全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89-790.

[8][9]孙孔懿.人民性:人民教育家的根本属性——以晏阳初和他的“平教同志”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0(6).

责任编辑:杨孝如

New Civilian Education and the Value Tendency of Basic Education

XU Chang-liang

(Wuxi Fengxiang Experimental School, Wuxi 214045,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equity is the basis of social equality and promoting education equity is the national fundamental policy of education. Currently the public increasingly long for high quality education, while civilian education is the way of realizing the equality in our day and age. New civilian education should stick to the stance of all ordinary people and it is also the necessary choice for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whose goals are to cultivate ordinary people sound in mind and body with the vision of the whole world, whose dynamism is to implement the habit-formation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hose basic path is to cater for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whose important guarantee is to construct supportiv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上一篇:办公室入驻活动下一篇:逗人冷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