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

2024-08-25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精选11篇)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 篇1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是中职一年级《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本教材为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全书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本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本元和本教材的基本哲学观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共需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涉及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即第一个知识点: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但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已经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不善于思考,对人的存在价值不清,常感到迷茫,同时,缺乏对问题深入剖析的能力,行动时比较冲动。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并学会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2)社会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教学难点: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正确认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四、说教学理念和教法学法

依据中职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高效课堂,用“学哲学、用哲学”的思想,达到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德育目标。

具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穿插案例分析比较、自主探究讨论等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增强学生行动的效率。使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分析归纳能力得到提高。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实课堂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中央十套“寻找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现场张也演唱的歌曲——《田野太阳》。创设情境,引出课前案例:“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

(二)教师板书课题,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三)展开教学

这部分是教学主体,分四部分完成: 1、教师播放谭东、袁隆平、雷锋、乡村某小学教师等案例图片,让学生结合案例,谈一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不是在于自己获得的 多少?是不是谁索取的越多,得到的越多,谁的人生价值就越大? 通过学生讨论探究,使学生正确理解爱因斯坦的名言: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进一步总结归纳出:人生价值不在自己获得多少,可见谁对社会的贡献多,谁实现的人生价值就大。人生价值就是指人的一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2、结合图片——中国军魂,导入第二部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本马克思的一段段(“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话进行思考探究: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指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其次看多媒体案例分析(原重庆司法局长文强:文强,原重庆司法局长,任职多年,因为涉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起诉书中,控文强受贿110余起,受贿总额1810万元。2010年4月14日,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7月7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文强在重庆被执行死刑。)让学生自主讨论:文强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哪里?人对社会的贡献在于他是不是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这样使学生们在讨论后很容易的总结归纳出结论: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对于难点问题——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则根据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对个人需要给予相应的满足,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各种客观条件,还需要提高个人素质,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名言和课本内容探讨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含义,并通过反面案例正确分析、懂得二者的关系,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是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

3、通过课堂活动——慧眼识珠(观看下列一组图片,他们都是些什么人? 他们都在做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接着让学生思考问题:你还知道那些最美人物,说说他们的故事。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对你有何启示?引出第三部分内容:

首先,让学生分析教材中胡汉生的事例。

接着播放视频:感动中国人物——沈浩、李桂林、陆建芬。让学生说一说:看了上述的事迹,你有何想法?

引导学生明确: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4、视野广角

在这部分通过徐虎、斯霞、陈光标、白求恩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人的事例和关于奉献的名人名言,让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当堂训练

在这部分通过一组判断题、两道选择题和苏格拉底的故事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六、说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一、人生价值不在自己收获多少

二、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三、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七、说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以上教学设计均是我个人的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具体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采用事例分析、自主探究、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尽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使德育教学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2、不足之处: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但由于对学生情况预想还不十分准确,有些地 4 方学生不能做出很好的回答,还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知行合一能力的提升。

3、改进探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充实教学容量,增添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日常教学中,注意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兴趣点。一般师生产生共鸣,达到教学效果,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尊重学生自尊心,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人生价值和劳动奉献》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生价值和劳动奉献》。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升华,要通过我们的教学,回归教书的育人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我们学生的认知由社会历史领域带入人生价值领域,实现由历史到回归现实的转变。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概念;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得与失的关系。

(3)情感目标:学会感恩、懂得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3.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的贡献。

难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关系。

二、说学情

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对象所面临的是一个物欲横流、崇尚金钱和权力的时代;另一方面,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因此,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告别误区,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育人目标显得十分重要。

三、说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节课具体的内容,我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情景导入,对比分析

PPT展示两张图片:黄晓明一场奢华的婚礼和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的图片。并请学生思考:这段时间中国舆论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两个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和演员黄晓明的婚礼,一位在世界医学界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生命的杰出女性。一位是纵横中国娱乐圈高颜值的当红演员,赚得盆满钵满的演员。试问,大家为什么会关注他们?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什么?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都为社会作出了贡献,都实现了人生价值。两个纵横交叉的风云人物在一遍遍冲刷着我们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一片争议。有人说,100个黄晓明也比不上一个屠呦呦,也有人说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秀。那么到底如何衡量人的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点明本节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屠呦呦和黄晓明的共同点,导出人生价值的概念。通过对比分析屠呦呦和黄晓明的不同点,引发学生关于如何衡量人身价值大小的思考,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走进生活,案例分析

材料一:播放视频《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视频。

PPT展示诺贝尔奖委员会写给屠呦呦的颁奖词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请学生阅读颁奖词并思考:

探究1.屠呦呦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殊荣?

2.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为社会、为她自己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3.屠呦呦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屠呦呦历经艰辛提取出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东方神药”而受益。她为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实现了社会价值。并通过PPT展示: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另一方面屠呦呦的卓越贡献没有白费,给她带来了荣誉、地位、收入。从此她的名字将代表中国永远载入历史史册,刻入科学发展的丰碑,为屠呦呦的人生添上了一抹浓重的夕阳红。她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并通过PPT展示:自我价值,那社会对个人需求的满足(索取)。人生价值是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PPT展示板书:

1.人生价值

(1)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

(2)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

教师讲解: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二者密不可分。

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则根据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对个人需要给予相应的满足,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其次,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才有资格和权利得到社会或他人的回报。一个人,只要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必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索取)

PPT展示板书:

2.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1)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2)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设计意图:“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深度挖掘屠呦呦的材料,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走出误区,告别迷惑

PPT展示:

材料二:当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晓明的婚礼,铺天盖地全是后者消息的时候,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①屠呦呦获奖和黄晓明婚礼,你更关注谁?为什么?

②你认为谁的贡献更大?社会进步究竟靠谁在推动?请说明理由。

思考①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很难评价屠呦呦的贡献大还是黄晓明的贡献大,因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屠呦呦侧重于物质贡献,黄晓明侧重于精神贡献。但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不是看他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比较,人的社会价值是主要的、根本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思考②

教师总结:社会进步要靠全体中国人的参与与努力。只有每个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作为青年人,我们要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践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贡献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PPT展示板书:

3.人生价值贵在奉献,社会价值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设计意图:对于身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生而言,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很难理解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因此,设计这一环节,企图通过价值观的冲突、辨析,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告别迷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人生价值贵在奉献,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呢?

PPT展示:

材料三:屠呦呦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直到第191次实验,才真正发现了青蒿有效成分,甚至自身试毒弄坏肝脏。

请同学们思考:

探究1:屠呦呦拥有今天的成就容易吗?

探究2:屠呦呦如何一步步走上科学的神圣殿堂的?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1.屠呦呦取得这一荣誉来之不易,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教师不复述材料中的语言,并通过PPT展示:成功—劳动。

2.青蒿素的提取,解决了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为当今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通过PPT展示:成功—劳动—奉献

这给我们启示,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体现自身价值,增强幸福感。

(四)饮水思源,热爱人生

师总结并同时播放《感恩的心》:屠呦呦从“三无科学家”成为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从幕后走向台前,是与她这么多年艰辛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地奉献着。在这个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像屠呦呦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是他们在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为自己活着,有的人为别人活着,但是,我们不应忘记“饮水思源”的古训,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应该感谢像屠呦呦那样默默奉献的人们!

在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感谢很多很多人——

感谢我的父母家人,因为他们……

感谢我的老师,因为他们……

感谢我的同学朋友,因为他们……

感谢爱因斯坦、爱迪生,因为他们……

感谢孔子、苏格拉底、曹雪芹、托尔斯泰,因为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激发情感共鸣,实现情感升华,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小结形成系统

五、说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经验、感受、需要为出发点,但教师在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的前提下,仍然很好发挥了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将整个教学进程导向了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激发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冲突、辨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篇3

海艺南校 温增欣

一、基本情况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第二学期德育课《哲学与人生》的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中的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第一个大问题——“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需要1课时。我所教授的专业是动画专业和后期制作专业。

二、课程背景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推出了四门新的德育课,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哲学与人生》。这种课程设置试图引导学生明确想让职业生涯得到发展,必须遵循职业道德做人、做事,必须遵纪守法,必须符合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最后从哲学的高度认识指导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说几门德育课之间存在着螺旋式上升的关系,而《哲学与人生》正处于“塔顶”的位置,是最终的落脚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是对哲学课程的重大创新,我的理解是要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如何将哲学和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观点解决具体的人生问题。

本书每一节的内容基本都是先讲解哲学理论,再结合实际介绍哲学观点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指导具体的客观实际。落实到本单元来看,第二单元主要是介绍唯物辩证法,而“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基本理论就是联系及联系观点的运用。只有将“联系”的观点讲透,才能通过联系观点的学习,指导学生全面认识人际交往的客观必然性,在生活中主动交往,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它对后面一节课具有铺垫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动画专业和后期制作专业的同学,这些孩子的学习习惯差,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绪较浓,终日无所事事,自觉前途无望而自暴自弃。

学生们虽然学习基础不好,但是和部分“死读书”的普高学生不同的是他们有较高的情商,虽然有时沟通方法欠佳,但是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意识,交友广泛,乐于交流,兴趣点较广,在某些领域上的知识面也比较开阔,不拘泥于形式。这些特点为我的教学也提供了一些方便,只要教学方法和手段符合职高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还是能比较好地掌握的。

四、重、难点的确定和分析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哲学知识看,学习联系的基本理论的落脚点在于生活中如何应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导实际生活,因此,在掌握联系相关理论基础上,落实其方法论就成为重中之重;从指导人生问题看,通过本课有关联系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解决中职生中遇到各种人际关系问题,防止学生孤立片面地看待人际关系,发生偏激的行为,通过联系观点的学习,指导学生全面认识人际交往的客观必然性,在生活中主动交往,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该问题为本课的重点。

理解这一重点问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了解联系的观点包含的几层含义(要全面地把握事物间的联系,防止孤

立片面地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意区分不同的特点);明确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放在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从哲学知识看,联系是本课的一个基本理论,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让学生全面正确地把握联系及特性,帮助学生澄清对联系的认识,正确区分哪些是客观联系,哪些是主观想象有一定难度。从指导人生看,现在的中职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容易造成唯我独尊、自我意识强烈、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外部的联系,做人做事容易偏激;同时由于网络的影响,一些主观的想象,人为的“联系”也会影响学生对事物和人生的正确判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是一个难题。

把握这一难点,需要明确以下几点: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确对待联系的特性;联系的客观性和与人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突破以上重点和难点,我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利用美国物理学家格拉塞尔喝酒获得灵感,最终获得诺贝尔奖为例进行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得出世间万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否利用这些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在于人们具备不具备发现的眼睛。

在突破“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一教学难点时,分析联系的概念的同时,通过广州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案例的介绍,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食物链内部及外部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引出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即联系的普遍性);而通过播放“左眼皮跳跳”歌曲片断,请学生思考民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是否科学、客观,进一步请学生自己举例世界上还有什么联系是本来没有,人为制造出来的,证明联系的客观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事物联系的各个方面,分清哪些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在处理“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教学重点时,我主要利用案例法对其三个内容各个击破的。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例子,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以“燕太子丹献手”的例子及一组有趣的图片说明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用“海鸥雷达”的例子提醒大家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六、说明

这一说客稿是课后说课稿,本人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作了微调,如在课堂上对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造成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涉及过多,而真正难于理解的问题分析不够,造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不够,比较模糊,只记住了一些例子。对此,我在本说课稿中对重点、难点更进一步进行突出,更在学生理解困难的部分增加了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环节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将最近网络流行曲“左眼皮跳跳”加入其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等。

《劳动号子》说课稿 篇4

课型:唱歌课 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 教具:多媒体课件、琴

教学目标: 能够对我国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体验劳动号子特点,用乐观、热烈的情绪演唱《军民大生产》。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的关系,积极参与劳动号子的编创活动。

教学重点: 学习、体验、表现劳动歌曲中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教学难点: 歌曲中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

一、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播放民工修路打夯实况视频,并一起参与

二、学习新课

1、完整感受歌曲

2、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劳动号子与劳动动作的关系(劳动中产生 为劳动服务)号子声音特点(粗犷有力 强弱鲜明)

号子的作用(协调节奏鼓舞干劲 调节精神)

介绍劳动号子是我国民歌体裁之一。

3、歌曲学唱 学生跟琴演唱歌曲 学生分组讨论歌曲分为几个部分,然后请学生回答,找出最具特点句子,模唱:“西里里里 嚓啦啦啦 嗦啰啰啰 太 学唱第一、二两段。重点结合乐谱中的重音记号,把握“嗬咳”所表现的劳动热情。自学第三、四、五段。

三、处理歌曲 :

教师总结 随琴完整演唱 全体带着对歌曲的理解、带着欢快的情绪演唱本 首歌曲,分小组演唱评分,让学生找代表进行演唱。

四、提高拓展:尝试不同演唱形式表演。

五、即兴创编活动 四人小组合作,创编运动或劳动号子。

人生寓言说课稿 篇5

我认为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哲人,他的文章虽形式浅显通俗但意义深刻隽永,耐人寻味。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文章,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这个单元继续教学有关人生的课程,它是第一单元的延续。第一单元的内容侧重写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本单元则侧重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很显然,这些内容都比较严肃而深刻,理性的成分比第一单元要重得多,而周国平的《人生寓言》正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更深入切身的感受、体会、思索有关人生的问题,使学生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2、初一的学生要继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提高朗读水平,此文优美的语言,精美的表达正适合通过反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这是初中首次出现的寓言文体,编者延续第一单元的人生主题,让学生通过感悟人生,得到启示从而概括出文章的寓意,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了解到寓言的文体特点,易于开展寓言的写作训练。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蕴涵的寓意。

3、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4、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运用;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整体阅读,探究质疑”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找出关键词句,教师展示屏幕板书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便于学生理解故事从而能概括寓意;然后让学生分组就文章自己的一些想法展开讨论质疑,再进行集体研讨释疑,这里我也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参考,以便学生借鉴;最后通过看图编写寓言的比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的特点及写法。

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新课标所突出强调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五点:

1、用普通话正确大声地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加强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4、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5、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悟人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联系第一单元有关人生的感悟及学生作文中展露的坚强不屈的人生观,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导入本课的学习。

2、揭示目标。

3、目标的实现:

①看导语,默读课文《白兔与月亮》,粗略了解课文大意;通过屏幕板书复述故事,概括寓意。

②分角色朗读课文《落难的王子》,注意语调、停顿和重音。通过屏幕板书提示概括寓意。初步完成目标2、3,接触难点。

③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就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再进行集体探究释疑,这里我也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参考,以便学生借鉴。完成目标3及重点。

④根据幻灯片出示的图片发挥想象,比赛编写寓言故事,并让其他同学揣摩概括寓意。完成目标1及通过训练解决难点。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篇6

信息美术部1341班

教学目标:通过开展“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主题班会,能够使学生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思考奉献的重要性。结合学雷锋主题,能够从身边找寻体现奉献精神的实例,重新给予“奉献”新的定义,并且能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找到体现奉献精神的各个方面,并能联系实际将奉献精神融入到平时热爱集体,关心班级,乐于助人等细小方面。

教学过程:

一、3月5日学雷锋日简介:

雷锋日,为何定在3月5日呢?1963年3月2日,雷锋同志因公牺牲后,毛主席的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刊出在《中国青年》。5日,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毛主席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后来,中央决定,把3月5日定为雷锋纪念日。

二、时代需要雷锋精神:

提问:为什么今天还在谈雷锋精神?(学生思考并发言)

能否从我们的生活中有所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谈当今社会上无私奉献的例子。

512大地震中那些救援人员的无私奉献,还有无数好心人捐款;

上海各区的无数好心人为挽救四名抢救中的消防员捋袖献血。

小结:时代需要雷锋精神,需要奉献。

三、读两则小故事,谈谈启发:

四、结合自身。我们能将奉献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例如同学们的乐于助人,关爱集体,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的表现。

谈谈班级里同学中乐于助人关爱集体的好人好事。

五、你能为班级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呢?

学生写下自己力所能及却又体现关爱集体的例子,并进行交流。

六、班主任总结:

不要以为“奉献”离我们很远,不要以为“雷锋精神”离我们很远。希望同学们都能够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发现那些默默却又闪光的奉献精神,并且从我们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去关心我们的集体,关心身边的伙伴。用我们的行动和新时代中学生的独特个性去诠释奉献的新定义。

学生感受:学生从一开始觉得谈雷锋精神,奉献精神离他们非常遥远,到后来结合了如今社会中那些奉献精神的实例,也将奉献的范围缩小到班级同学的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他们能够体会,其实在身边也有很多有爱心,无私奉献的人和事,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说时代需要雷锋精神需要奉献的原因。

班主任反思:这次主题班会,没有太多的环节和形式。主要还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形式上可能过于单一。但是内容是层层递进的,让学生能够慢慢去理解奉献精神,理解为何要在班会中谈奉献精神。所以内容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我感觉这点还是比较欣慰的,希望能够延伸到学生课后的思考和价值观形成中去。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模版] 篇7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他的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在《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中,他用简洁有力、通俗易懂的语言从 “修身”、“治学”、“寄情”、“旷达”等方面娓娓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与智慧。每一篇文章,如一剂心灵汤药让我感受到先生对人生意义的思索与探究、对名利的淡泊与磊落、对生活的睿智与明悟,让我能静静思考自己的人生。其中,我对先生关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感悟尤为深刻。

先生在文中以精炼的语言说到:“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责任感。先生精辟的道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是意味着要你去干出多大的惊天伟绩,毕竟我们不是个个都有这样的机会。只要做好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所扮演的每个角色应做好的事就足矣。

细品先生的话语,我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思考。在我看来,我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他为我们这个社会、为他人做了什么。总的来说就是,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增长,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对社会承担起责任和作出贡献,这种贡献只有大于他们从社会所得到的,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贡献是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志。试想,没有中国的繁荣昌盛,哪有个人的幸福生活呢?

于我自身,我感恩公务员考试给了我施展抱负的平台,有幸成为一名检察干警。在检察系统这个大家庭里,我明白了自己人生的意义,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人生目标。也许我们没有法官在法庭上一锤定音的威仪,没有公安干警与罪犯生死搏斗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我们有恪尽职守、乐于奉献的精神,我们有清正廉洁、执法为民的情怀。从踏入检察机关的大门这一刻起,我就暗自下定决心,既然选择了检察事业,就要让真理在雄辩中凸现,让黑白在控诉中昭然,让罪恶在反省中止步。我对社会的最大回馈就是更加勤奋的学习与工作,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去惩治犯罪,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现在,我工作的内容是监所内勤,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就是认真做好监所内勤工作,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监督好监管场所的安全,维护好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记得有一名在押人员王某,在即将刑满之时,在监室里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一度以头撞墙。我们得悉这一情况后立即了解情况,原来王某因年老体弱,担心出去后生活没有依靠,所以感到悲观。在知道原因后,我们多次找其谈心,关心其生活,鼓励其燃起对生活的信心。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王某表示以后会好好生活,珍

惜生命。看到王某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我感觉到这就是我作为一名驻所干警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这就是我在这个社会中所要扮演的角色:执法为民,维护正义。

而要承担好这个角色,我知道我要努力成长。监督工作:内容繁冗、业务知识更新迅速、责任重大。因此,我要做到:第一、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意识,努力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第二、树立确保监区安全、维护合法权益的的执法理念,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第三,努力学习监督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一名合格的检察干警。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 篇8

欣赏《劳动号子》是根据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体系实验用书——《幼儿园教学活动指导用书》大班艺术领域欣赏劳动号子一课内容来设计的。“铁人”王进喜是个秦腔迷,他对音乐的喜爱体现了劳动者的乐观精神,同时“铁人”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感染了工友们。在“人拉肩扛”的劳动过程中王进喜就用劳动号子指挥和鼓舞大家完成超乎想象的重体力劳动。体现了石油工人钢铁般的毅力和乐观团结的创业精神。本次活动就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号子带来的感染力和促进团结协作的力量。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具体如下:

1.了解什么是劳动号子,以及劳动号子的作用和特点。

2.学习用“一领众和”的方式喊号子,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劳动号子节奏和韵律。

3.了解老一代石油工人在艰苦条件下乐观的态度、团结的精神。

三、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学习用“一领众和”的方式喊号子。用即兴表演、肢体语言等亲身体验的形式来突破重点。

难点:感受老一代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过程和乐观团结的精神。在游戏中感知团结一致的作用和乐趣,来突破难点。

四、说现状分析

5—6岁幼儿脑结构较成熟,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较准确的感知节奏和韵律,他们的大肌肉的迅速发展使幼儿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节奏有力、动作整齐的表演。

五、说教法、学法

通过观看丰富的视频资料、师幼之间的讨论总结、幼儿亲身搬运和喊号子

的体验中,运用了观察法、讨论法、实践体验法,帮助幼儿了解老一辈石油

工人艰苦创业的历史。

六、说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初步了解“人拉肩扛”的历史

2.视频资料

3.小红旗一面

七、说活动过程

活动一历史再现

1.《人拉肩扛》的故事导入。

设计意图:老师讲《人拉肩扛》的故事,再现石油大会战时期人拉肩扛的历史事件,加深幼儿对铁人王进喜和老一辈石油工人乐观、团结精神的了解。

2.发现人拉肩扛中的.号子。

欣赏“人拉肩扛”的视频。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分享、总结,然后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答案告诉老师。我会针对孩子的“我听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引出“劳动号子”。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提问、交流引导幼儿发现铁人王进喜爷爷用号子指挥石油工人团结一致的拉动了重达几十吨的钻机,初步了解“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

活动二艺术欣赏

1.感受号子的形式。

带领幼儿再次欣赏“人拉肩扛”的视频,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去感受“劳动号子”的魅力,(工人干劲大啊!嘿嘿。困难咱不怕啊!嘿嘿。咱们一声吼啊!嘿嘿。地球也发抖啊!嘿嘿。)(亲自感受之后老师抛出,“在劳动中为什么要喊号子”呢?引导孩子进行思考。根据孩子的不同回答和疑问,师幼共同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用抛砖引玉的方法,通过模仿、体验、提出问题并回答,引导幼儿加深了解“劳动号子”在劳动中所起到的作用。

2.游戏深化,艺术表现。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设计一个“快乐运输队”的游戏。我会准备一些较重的袋子请幼儿分成若干组进行两次搬运,第一次搬运只给出目的地。第二次配以号子指挥“预备,走。一二、一二”。让孩子们对比两次搬运哪一次更顺利、更开心。

设计意图: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在游戏中,体会劳动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劳动号子”能够鼓足干劲,高涨情绪,指挥大家步调一致,这样劳动会更顺利更轻松,同时还能感到身心愉快。

3.艺术拓展

让孩子们欣赏几种劳动号子,引导幼儿体会出劳动号子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孩子们参与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劳动号子的特点:运用到多种劳动场面、一领众和、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等。

各位评委,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本次活动的过程设计我是利用“初步感受”“加深了解”“实践获得真知”的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以上各环节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将带领幼儿激情的表演来结束这次活动。

活动三情景再现,激发情感

情境表演:帮助石油工人一起来运管线,播放石油工人的号子的音乐,

选出,一个小朋友拿小旗,做指挥,孩子们排成两队手臂搭着手臂做

抬东西的样子。感受号子“一领众和”“步伐一致”,“有节奏”的

特点。

设计意图:为幼儿创设情境。进行表演。将活动推向高潮。

《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说课稿 篇9

——白兔和月亮

一、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一名同学完整的复述课文内容

(一)文章讲述了一只白兔在没有拥有月亮的时候能自由地欣赏月亮,在拥有了月亮之后却变得患得患失,不能很好地欣赏月亮的故事。

(二)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二、请同学们说说,刚才这位同学的复述你认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复述语言较概括,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语句,且忠实于原文

评:不仅善于听,而且也总结出了复述的方法。

三、从这位同学的复述中我注意到了两个关键词“心旷神怡”“患得患失”,为什么月亮在归属于月亮后,她从前闲适心情会“一扫而光”呢?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月色皎洁时:无忧无虑、心旷神怡

乌云蔽月、满月缺损时:紧张不安、心如刀割

思考:为什么拥有反而不快乐,同学们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请大家思考,白兔为什么会有这种得失之患呢?(拥有月亮前后的心情变化如此大?)

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试想如果如果白兔得到的是一把青草或者青菜胡萝卜,还会有这种得失之患吗?换个角度,如果天空拥有月亮的话,会患得患失吗?

小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的拥有,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呢?物的主人,其实也是物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有无得失之患,关键是有没有能力保护财富。

白兔得到月亮后一定会产生得失之患吗?关键在于什么? “一定”显得绝对化,是不对的,但从实际看,确实是很容易的。

三、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最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注意最后一段开头一句“和人类不同的是······”文章将白兔和人对比有什么意味?

讽刺人类

白兔慧心未泯,因为她悟到了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

人类慧心已泯,认为拥有就是幸福,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已得到的利益。附: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四、学习了这篇寓言,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呢?(人应该如何对待财富)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中国有个成语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有的事看似“得”,而实是“失”,而有的事看似“失”,而实是“得”、得和失互相依托

“福祸”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外国: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下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看看,一位落难的王子是如何勇敢面对人生的。

注:

我认为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拥有与否,而在于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在于我们能否拥有一颗平常心。只有拥有了一颗平常心,得失不惊,明知豁达,才能不为生活所累,成为功名的努力,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这篇寓言主旨在于说明,拥有巨大的财富或者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开始的时候,白兔之所以会是“赏月的行家”,觉得“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就因为她和月亮之间不存在一种功利关系。这个时候,她的心态是轻松自由的。可是在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她以后,她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完全改变了,变成了一种功利关系,在这种关系支配下,她的心态也有无忧无虑变成了患得患失。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如何还能欣赏月亮的美呢?

美的欣赏和利益的计算是不相容的。

爱岗敬业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篇10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由此可见,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人活着为什么?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有些人凡事先替自己着想;甚至还有少数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而与此相反的是,许许多多的人把奉献当作人生的幸福,当祖国人民需要之时,他们会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利益,马复兴就是其中的榜样。一份职业,无疑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保障。但同时,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遵守职业道德,也是代表着一种奉献精神。也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奉献。

高 治《新时代的劳动者》说课稿 篇11

一、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

(一)地位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靠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当然包括现在的在校中学生,未来的劳动者与建设者。就江苏省而言,在创业意识上也与其它省份不一样,如浙江省、东北诸省等,就江苏省苏南、苏中与苏北也不一样。创业精神、正确择业观念的培养对促进江苏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二)前后内容的联系及学生的实际学情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对消费与生活的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由于消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学生对第一单元的学习稍容易些,而生产往往具有隐性因素,对于劳动与就业,以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学生还处于不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更没有理论高度。因此,相对于第一单元来讲,第二单元有更大的挑战性。但同时要注意学生间的差异性,不能以想象的学生(平均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判断 :

教学重点 :

1、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2、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3、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其维权途径

教学难点 :

1 、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中的劳动者失业现象 (尽管书中没有明确提出这个问题,但在企业的兼并与破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这一现象;在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时也含有这方面的内容,见书本P48所举的例子)

( 1 )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把劳动者失业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失业现象在我国社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2)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是必然的逻辑。独立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一定量的劳动者失业现象的产生,否则市场经济就不能成立。同时,发展中的经济结构的调整等,也会不 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劳动者的失业。所以,失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我国现实社会,部分劳动者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失业的劳动者在数量上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达到社会难以承受的程度,不可演化为社会问题;

(4)同时,就业乃民生之本,劳动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因此,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对失业的劳动者应依法给予必要的扶助,特别要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并努力为失业的劳动者重新就业或创业创造条件,失业的劳动者自身也应更新观念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辟新的就业途径或自主创业。

2 、如何看待我国现实社会存在的剥削现象

( 1 )剥削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精辟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也就是消灭剥削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但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2 )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经消灭,但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我们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是一种必然。而在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企业主以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雇工剩余劳动的剥削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说,剥削现象的存在在我国现实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允许其存在正是为了创造其退出历史舞台的条件。

(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已载入《宪法》,正当的剥削行为受法律保护、政策支持。不正当的如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剥削行为,为法律、政策所不容。同时,合法经营并对社会有贡献的私营企业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与雇工之间存在着平等、合作的关系。

( 4 )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同时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监督,促进其健康发展。

(四)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

1 、适当删减 (对于旧教材的知识,而新教材删除的部分,绝不再提及)

2、适当补充知识 (对于新教材对旧教材的更新提法,应作说明,可适当阐讲,例如劳动与劳动力或劳动者的区别:创造财富的要素是劳动不是劳动者,或者说劳动者只能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由此显出劳动的光荣、就业的重要)

3 、适当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 (按新课程理念与新教材的编排程序,坚持归纳法呈现知识、以指导 —— 发现法 来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尽量少用演绎法。)

4、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 (对新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如有关就业问题以及择业观教学、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与后面的综合探究活动《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结合起来)

二、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按新课标的要求,完成三维目标的设计,并组成不定分割的有机整体,

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就业途径与创业方式以及劳动者的法定权益及其保护途径、方法。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获得对就业选择能力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和正确的择业观,认同 “ 行行出状元 ” 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结构的设计:

1、课堂教学部分按本单元的标题分为三大线索:

生产 —— 生产的制度背景(发展生产的意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劳动 —— 生产的微观主体 / 企业与劳动者(公司的分类和经营;劳动和就业)

经营 —— 投资方式的选择(储蓄、股票、债券、保险)

2、活动教学部分:(见后面)

三、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策略:

(一)着眼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

1、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以归纳法为主的:

这是符合教材编写的要求及从生活中学习的新理念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我们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的。所以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如:以案例、漫画、图表等形式引导 —— 提出问题 —— 师生、生生交流 —— 得出结论。

例如:李师傅的下岗再就业案例 —— 就业的重要性与我国的就业问题(包括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途径、择业观念)

小张的工作现状案例 ——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维权途径

2、指导 —— 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呈现 —— 接受相对) 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指导学生发现劳动与公民的其它权利与义务有什么不同?从书本的表述上,启发学生劳动与劳动者、劳动力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这些认知层面上的问题。

2、在解决开放性问题时,采用头脑风暴法: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于 1957 年提出了通过团体讨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同学们集思广益,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从中选择最佳答案。它与传统的讨论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鼓励团体的所有成员提出自己的观点;

2 、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有创见的意见;

3 、追求答案数量,鼓励个体提供尽可能多的答案;

4 、不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是否合理, 暂时均予接纳,不作批评;

5 、在答案没有穷尽之前,不作任何评价;

6 、等到同学们提完意见之后, 教师和学生们再从所有的意见中选择、扩充、修改, 从中得出正确答案;

7 、鼓励对不同答案进行组合和改组。

优点:由于成员间交流意见的气氛和相互的启发,头脑风暴法往往能产生高质量的答案。同时也使课堂充满民主气氛,体现民主与广泛参与性,还可以测量出学生们的思维状态(是否产生思维定势等)

如: P50 ,生活中“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原因在哪里?这是一道开放式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达到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二)着眼于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策略:

1、非指导性教学策略(体现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以人为本)

非指导性教学表面上看来是“无为而治”,事实上是“蓄意而为”,非指导不等于取消指导,并不是“无指导”,还是有一种牵制力,是一种“放风筝”的活动。

教师要做到“真实”、“接纳”、“同感”,教师越是真诚,无条件积极的关注,投情性理解,教学效果就越好。人都是有感情的,人格也是平等的。越把学生当人看,你就越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如果把教育看成是灌输,那学生也只能是一个容器。如关于下岗职业问题,当同学们联系自身家庭状态时,谈出自己的真实感想时,教师应予以接纳,以谈心方式进行。例如有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母亲一人供他上学生活,最近几年母亲又下岗了,只好替人代充液化气谋生,生活特别艰苦。当这位同学流露出看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大家庭的温暖时,教师应在同情的基础上予以接纳,然后从大处着眼进行引导教育,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甚至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通过学校、班级等帮助,尽量让其更觉大家庭的温暖。

核心提示:

(一)地位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本单元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与交换,又提供了制度背景),劳动者是生产的微观主体之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与就业状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2、情境教学策略:

上一篇:优秀女孩的名言座右铭下一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3年度高血压、糖尿病、65岁以上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