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在追求

2024-09-01

人生价值在追求(精选4篇)

人生价值在追求 篇1

摘要:查阅国外相关的文献资料, 以NBA赛事与美国球员的人生价值追求为讨论范畴, 研究认为:影响一个人选择某一个运动并在该运动中取得成功的因素, 诸如阶级、地理位置、社交地位等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运动员,跨国流动

1 NBA赛事案例分析

勒布朗·詹姆斯在ESPN直播间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后, 沃尔什沮丧地发现, 尼克斯再次沦为全美笑柄。纽约, 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灾难, 或者可以换种说法, 彻底的灾难。ESPN谢里丹阴阳怪气地说, 他们有追赶2009-2010赛季篮网12胜70负的机会了。猜猜吧, 迈克·德安东尼下课和唐尼·沃尔什退休, 哪一项会率先发生?尽管非常失望, 但我们尊重他的决定。沃尔什第一时间发表失败声明, 我们会继续前进, 让球队进入争冠行列。前一句是酸溜溜的失恋祝福, 后一句是阿Q式的自嘲?不能否认, 这场失恋对尼克斯打击很大, 但熟悉沃尔什的人应该知道, 他绝非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倔驴。沃尔什早有心理准备, 他一方面和勒布朗相言甚欢, 另一方面也在积极为小斯找副手。“我们还有B、C、D、E甚至F计划。”沃尔什夸张地表示。哪怕布泽被公牛劫走, 为小斯找星级搭档已无可能, 沃尔什也没乱了方寸, 一句“只是没想到这么快”了事。以谢里丹为首的反派忘记了一个史实, 上世纪90年代, 沃尔什掌舵的步行者只有雷吉·米勒一个全明星球员, 却在1994-2000年5进东部决赛。沃尔什迅速改变口径, BIG 3在迈阿密聚集, 让堆积球星的模式变得盛行起来, 可我不认为这是打造冠军的唯一方式。保持天赋的同时, 球队深度同样重要。可以这样解读沃尔什的话:尼克斯的首要目标是起码拥有小斯和勒布朗 (或韦德) 两名球星, A计划破产后也不能破罐子破摔, 而是根据德安东尼的体系要求, 围绕唯一的球星小斯组队。事实也是如此, 沃尔什迅速开放招聘入口, 先后进行了如下操作:用大卫·李换安东尼·兰多夫、图里亚夫和阿祖布克;签菲尔顿;签莫兹戈夫;签罗杰·梅森;签肖恩·威廉姆斯。

2 NBA赛事与美国球员的人生价值追求

有研究对美国职棒大联盟的球员退役后的职业数据进行了研究, 这些数据主要来自报纸的讣告和全国棒球图书馆的资料。有78%的球员退役后能够确保获得一份白领的工作, 3.4%的球员变为农民, 13.4%的球员滑落到蓝领职业。余下的4.4%或者百病缠身, 或者英年早逝。这些运动员同时具有很强的阶级意识, 这从佩戴在他们运动衫上的联盟徽章上就可以看出。有学者研究了巴西的足球运动员, 发现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 80%的职业运动员招募自较低层的社会阶级。这些运动员是穷人家男孩子心目中的榜样。这些男孩希望可以步他们心中英雄的后尘, 进而走出穷人家而步入有名的足球俱乐部。

教育界担忧青少年黑人把过多时间花在体育上, 而没有把足够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 把体育作为跳出贫民区的跳板。尽管历史学家在体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是把体育因素作为研究社会流动工具的学者却是社会学家。社会学家不但关注职业体育, 而且也关注业余体育。业余体育作为一种社交途径, 一种往上流社会流动的方法, 其影响比职业体育更为隐晦。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流动研究, 不像大多数以往的社会流动研究。以往, 学界认为体育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途径。但是在过去10年时间里, 学界开始质疑这种看法。这反映出体育不但成为学术研究的领域, 而且也反映出体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忧郁。和历史学家对黑人运动员的淡薄态度相反, 记者和社会学家却非常关注黑人在职业运动中的经历。他们意识到黑人在今天的团队运动中虽然不是主流, 但是至少是有代表性的。

尽管如此, 还是存在一些重要问题。直到最近对黑人带有偏见的教练还是把黑人摆在非主力的位置, 并把黑人排除在主力位置之外, 譬如四分卫或后卫位置。有学者对34个街区的黑人球手进行了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70.6%的人最终能够取得一份白领的工作 (不包括管理棒球队) , 尽管大多数不是一些薪水很丰厚的职业。为了加入职棒大联盟, 黑人运动员必须要比白人运动员表现优异得多。同时, 能力同等的条件下, 黑人运动员的薪水往往比白人要低。直到二战结束, 在所有的团队运动中, 退役的黑人才会被聘用为教练、经理或前台人员。

业余体育有几个方法可以提升人的社会地位, 包括业余体育为将来的教练和职业运动员提供了训练场地。影响一个人选择某一个运动并在该运动中取得成功的因素, 诸如阶级、地理位置、社交地位等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体育中取得成功可以体现文化适应和结构同化的模式吗?同时, 需要更多地研究以往运动员退役后的活动情况。另外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是工人阶级出身的年轻人的机会, 因为工人阶级是从体育中获得社会向上流动最大的社会群体。出身低下的美国白人并不存在被歧视而很难在体育中获得成功的问题, 但是他们缺乏打球和充分提高自己技能的机会。诸如闲暇时间、发展环境等因素制约底层阶级很难积极参与到运动中。除了屠夫和其它工作时间没规律的体力劳动者外, 只有工匠活跃在体育活动中, 因为工匠具有充足的闲暇时间而且可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工作条件。

参考文献

[1]黄璐.NBA停摆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2, 28 (1) .

[2]黄璐.博斯曼法案的国际政治经济本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5 (5) .

[3]黄璐.世界足球主要联赛球员国际流动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8 (5) .

[4]李涛.第14届欧洲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进球特征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2 (5) .

[5]黄璐.运动员跨国流动的文化边界问题:李娜澳网夺冠的身份政治释义[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4 (1) .

[6]丁青.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4强球队攻防特征比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2 (6) .

人生价值在追求 篇2

汨罗江畔,波浪此起彼伏,浪花时小时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还能隐隐约约听到屈子的深深叹惋,仿佛他未曾离开,我们还能模糊看到屈子不倒的身躯。

端午赛龙舟,我们追忆历史。端午吃粽子,我们怀念文人。屈原遭怀王放逐,但仍心系楚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国土,凝固在胸中的爱国热情,阐释了他的人生,彰显了他人生的价值。他遭小人诬蔑,却仍旧坚持真理,树守高尚节操,举世混浊,而他独清;众人皆醉,而他独醒。

屈子行吟江畔,渔夫见曰:此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子曰:是以见放,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然而,忠贞的屈原并没有随其流而扬其波,并没有与世推移。他不与小人共舞,不与小人同室,由此,他惹来了宦官纠葛,小人的污蔑,他遭到了怀王的放逐。

人生价值在追求 篇3

【关键词】维新志士;宪政文化;价值目标;错位

中国几千年来的集权专制体制,演化到近代,由于自身内部机制趋于老化、外力的侵蚀与冲击,已难以应付制度败坏的困境,新的制度在旧的废墟上进行建构的可能性几乎丧失殆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冲击自给自足的封建生产方式,并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步入近代的中国又遇上了一个生产力远远胜于自己并夹着霸气的文化力量的冲击,要想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通过修修补补来克服内外双重危机,看来可能性不大,在这样的政治体制面临着几乎不可延续的时候,到旧制度或自身制度以外的文化视野中去寻求破解的趋势成为必然。近代中国宪政文化的衍生与变迁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当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以传统的经世致用观念和加工西学时,就抱有极大的理想化色彩,由此使得宪政在中国并不是被看成一种纯样的政制政式。中国的实践者和思想家也不在乎单纯地探求宪政在西方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原生价值,而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相连,从而不自觉地产生了宪政文化价值目标在移植到中国后的“错位”现象,陷入了“宪政功能主义”,把宪政物实施看成是一种“魔力”--牵引着处于危难之中的近代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1 宪政理论在西方

宪政,通常理解为“实施宪法的民说政治”或“以宪法治理国家”。具体而言,它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但是,宪政决不是宪法与政治的简单相加,它更是一种文化的成果,一种从特定传统演衍而来的生活方式,它蕴含着人民主权、服从法律、尊重价值和尊严、平等、自由、容忍等许多原生文化的元素,所以在西方,宪政并不单是一种独立意义上的政治型式设计,而是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超然正义;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相辉映。简而言之,宪政自身的价值及其目标与思想者所期望的东西是这样的:宪政就是通过防御性的制度设计来控制权力,以便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保有一个充分的私人空间【宪政理论中划有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和私人领域(private sphere】。“限制政治权力是宪政政体的核心任务。”“设定各种各样的私人自治领域,以便限制政府权力,保护私人的和公众的权力,保障公共领域的平稳运作;通过结构性的限制(如制衡制度),约束政府行动的能力,发展制度化的措施来强化民主过程,制约派别和议员,……立宪民主的中心任务确保公众对偏好进行讨论并加以集体选择的领域,同时防止派别专制和自利代表的危险。”也就是说,宪政主要是通过设计某些制度以限制政治权力的行使,以解决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等问题。

2 清末立宪派对西方宪政理论的解读

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想是从西方宪政文化中萌发出来的,“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这个时候开始搞起来的。”但在解读西方宪政理论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更多地从“中国情境”出发,以自己的需要进行剪取,不自觉地抛弃了宪政理论中原生在西方的带有防御、制衡性、保障人民权利的价值内容,从而使之成为了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和鲜明的政治品格的工具。西方宪政文化内在的具有的原生价值这样被中国的功利性所摄取与继受,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宪政的持久信念和崭新的秩序,集权专制制度在政治上被推翻了而宪政的原生价值却变形走样。

在细读一些立宪派人的言论,不难发现,其中确有着出自爱国忧民的亢奋激情,但对西方的宪政的认识过于肤浅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一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眼光表面化地解读西方的宪政理论,从而促使宪政理论的引入产生了这样的现象:把自身传统文化的某些概念硬绑于西方宪政文化这种异质自身的文化体系的身上,因而造就了一个形式与内容的混合体。宪政的基本价值在这里没有丝毫的体现。其实,宪政的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否定无限权力。而他们却没有丝毫的顾及。

我们都很清楚,近代中国宪政历程是顺着御侮救国而不是顺着个性解放、自由平等之路而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在对比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中国时,看到西方立国与中国的不同在于前者有议院,议院能集合众议,消除君民的隔阂以达到“君民共主”的新型关系。有了这种新型关系,君民就能彼此协调一致向国家富强目标使劲。这样的一个基本的逻辑判断就理所当然出来了:西方优越的制度造就了西方高度文明、发达的物质成就。这也正是他们热衷于引进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并以此作为榜样从政治上寻求中国富强出路的最重要的心理动机。这样的一种心理动机就会很容易地把西方宪政的模式看作是西方有意设计出来而达致富强的东西,也就抛弃了宪政理论内核里的原汁原味,断裂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纯粹地追求宪政中所谓的“华丽的外壳”。这就使得中国人从思想上抑制对西方的这些价值如何移植于中国,如何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政治结构进行理论探究的可能性。相反地,他们在可能不太理解西方那些价值所代表的不同涵义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富强逻辑”的需要把西方那些价值实体分割成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服务的工具,强行地把宪政与中国寻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发生联系。西方有“议院”是致强之因,中国无“议院”是积弱之根,“今欧之强,皆以开国会行立宪之故,“而”吾国行专制政体,“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陈炽对英、德两 国的 君主立宪制度极为赞赏,认为这是“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一心”,是“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认为西方国家以议会制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是立国的根本,也是国家富强的主要原因。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召开国会的建议。他认为,日本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富强,就是因为它们都不得召开国会,制定宪法的缘故,因此,只有仿效日本与西方国家,召开国会,才能走上富强之路。很显然,“富强逻辑”是他们解读西方宪政价值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传统根基浓厚的大国,有着五千年文明连续发展而不中断、博大精深的伟大文化传统,在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以其浓厚的基础和雄伟、恢宏的气度,不断地吸收融合各种类型的文化,如游牧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等,并泽被域外,形成中华文化圈。由此所形成的心理优势,它的子孙对其偏爱程度可想而知了,这种偏爱也就塑造了具有内在属性的难以超越的心理机制,从而在深层上对西方文化是排斥的,同时也是隔膜的。而中国在近代所遇到的问题远不是传统文化所能够解决的,到新的文化视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势在必行,从但是,此时同样又遇上了这样无法克服的两难境地:如何移植并融合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宪政大概否定封建专制)和为了民族的复兴,中国需要选择宪政,但作为救亡之民族主义运动的手段,中国的宪政运动又需要激发民族热情和强化民族意识来获得动力,而民族主义精神的动员必须强化民族文化(加强民族主义也就增加引进宪政的难度)。在这个问题上,他们采取了“截取”的方法,首先从最易和最大功用处下手,从而造就了“中体西用”这样的“非牛非马”的学理定式,这也难怪他们,饱读经书的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不是也成不了西方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或民主主义者,因为他们首先是一些民族主义者-钦慕着西方的“强大物质力量”而非整个西方文明的中国人,只是希图从西方引进一些学说来解决民族存亡问题,也正是从这样的心理动机才去充当“西方宪政民主的学生”。

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宪法、三权分立,使他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政治模式,并从中看到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力图将西方国家的民主宪政模式移植到中国,在中国建立起欧美式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制度。但是,中国的社会现状要求只对救已之病非常有用的部分进行植入,而那些“无用”的则被摒弃。在事实上,西方的宪政作为一个整体(包含有西方各种价值观念),在近代并没有受到各国知识分子(包括维新志士)真正系统地探究过。“百日维新”截取了西方的政制,而又要保留中国的纲常伦理、封建专制,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之于中国则被看作是些无用的东西,统统地被抛弃了。这也就产生了近代中国宪政价值目标追求上的“错位”现象。

3 结语

清末立宪派人对西方宪政理论的解读(误读)和植入而产生价值目标的“错位”现象。究其原因,最为根本的一点是它与中国现实社会相背离,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的支撑和政治体系的保护,甚至在自身文化体系中也没有能够与之融合或者说沟通的机制。在“百日维新”期间,希望能凭借西方宪政从根本上和整体上改造近代中国社会面貌,走上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道路,但却仅仅掀起了社会表层意义上的激荡现象,对社会深层的动摇却显示出一种无力的态势。其实,这是一种异质的文化类型从外界植入,而并非从自身社会内部的经济结构和政治体系的变动而生长、发育起来,并从引起社会变革所必然遇到的难境。值得注意的是近代西学对中国的植入,是从外围开始的——以近代中国的精英为载体,仅仅以民族危亡为催化剂,而迟迟得不到经济结构层面意义上的响应。这样使得西方的学说只能悬挂在社会上层人士的理论中,而不能根植到中国民众中间而得到工农民众的响应。其次,这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和当时的“焦急”民族心理有关。

用对事业的追求实现人生的价值 篇4

曲东红非常有幸观看《教师快速成长的10个要诀》的讲座。心中的感受两个字:感动!周老师充满激情的讲座,让我们每位学员屏住呼吸认真倾听,她用真实的案例和自身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原来做老师可以当做一份事业来对待!周老师全心全意热爱着教育事业,对待业务钻研刻苦、努力追求,才得以成就今天的成绩。出身青浦农村的周老师,不忘成才后报效家乡,投身于朴素而平凡的教育事业,从1987年步入杏坛,挥鞭执教,至今仍扎根于教学第一线,这一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周老师的言谈处处洋溢着文学才华,出口成章,字里行间处处名言名句,这正是周老师的人格魅力,体现了她扎实的文学功底、饱读诗书、广闻博览、教学经验非常之丰富!周老师的名言中提到三点:第一,用心实践、做优课堂;第二,学会拿来、汲取精华;第三,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是啊!作为教师教学是生命,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和积累,专业能力才能有提高,只有拥有不断学习和永远学习的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和行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周秀芳老师的案例让我最感动的是周老师面对课堂永远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她刻苦钻研业务,一个活动她可以上得如此轻松,没有捷径之路,只在于周老师对业务不倦的钻研,她能放弃休息、挑灯夜战、认真研究教材、潜心备课、不断实践与反思,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在积累中获得提高。就如周老师所说的:“面对一个素材,我都会读好几遍,吃透教材才可以有所创新和

突破,作为老师要养成多阅读的习惯。”周老师的课《西墙》,也是独具匠心,活动前她研究教材,翻阅教参要求,在这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新,将西墙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让学生去品味文章新颖有趣、充满诗意的语言,感受作者一家平和乐观、积极向上的可贵的人生态度。周老师之所以能突破教参教学模式,有改革有突破,源于她对教材的研究和扎实的教学功力以及周老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周老师吃透了素材的价值所在,并对所教年龄段孩子的教学目标和发展水平了如指掌,就像周老师说的:“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智慧地取舍拿捏,这是一种能力,甚至是一种境界。”她真的是一个让人喜欢、让人佩服、值得称赞、有魄力的好老师!她的课让教研员听了连连称赞,找到了语文教学的后起之秀,她的才华让每个认识她的人佩服,她的为人谦和、可亲、可近。周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在其前辈的引领下,她用认真,用执着,用她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勇攀语文教学的高峰,最终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学科名师。

想到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当你要开展一次公开活动时,教室里的电视机因为线路陈旧出故障了;当你要将一个活动方案有所创新,想突破原有模式时,你遭遇到了老教师们的嘲笑和质疑的眼光时;当你一腔热血为班级孩子常规习惯差而担心,想方设法改变孩子行为习惯与其父母沟通时,你或许遭遇到了家长的无所谓态度和不理解时;青年的我们真得有太多的或许了!然而,你要像周老师一样,无论

有多大的困难都应克服,青年人要有一颗热心偿,一颗不怕困难的心,永不服输才对!青年人要有勇于探索、尝试、实践的专业热忱,面对质疑有什么可怕?我们青年人就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慢慢成长的。在专业上,唯有不断的实践和积累,你的专业才会提高,没有任何的近路,付出和收获成正比。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的爱,需要我们的付出,我们要像周老师一样用心对待孩子,扎根教学一线,潜心钻研业务,用对事业的追求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多么可贵和幸福的事啊!

上一篇:初中思品教学如何备课下一篇:高校法律服务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