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与价值观

2024-10-03

人生观与价值观(通用10篇)

人生观与价值观 篇1

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也许在许多人看来有没有正确人生观的指引是个无所谓的问题,说来说去也只是空话一堆。而且它也不决定考试的成败,考试只看分数,只要考得高,谁又会问你有没有人生观。

没有正确人生观的人也许会成功一时,却难以成功一世。许多事业有成,学业有成的人他们的人生观只是缺少高度凝炼的理性概括,并不缺少准确灵活的感情把握,这正是所谓“有感于心而难以言之于意”的意思,究其实在内心深处还是有着自己的人生观。

对于面临人生一搏的莘莘学子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意义体现于以下几点:

首先,读大学前十七八年的人生之旅算不得长远,也算不得短暂。也许这十几年中,走的多是校门家门两点一线,对于现实生活体验较少。然而学习上的成功失败,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朋友交往中的酸甜苦辣,虽不是什么大风大浪,却也真实可靠的记录了自己的人生历程,是一种切身的人生体验。初中生正以日渐成熟的思维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平时学习、生活、交友中的点点滴滴都潜藏在自己的心底,使得我们在朦朦胧胧中对人生、对生命作出自己感性而又模糊的注释,这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初期。它渐渐摆脱课本、权威的影响,而萌芽于自己体悟的真实感受中。因此,在这萌芽时期就打好人生观的根基,对自己的人生实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次,就我们所生长的社会大环境来说,在今天这变革的年代里,挑战与机遇并存,风险与成功同在。今天的社会再也不需要只会啃书本的“书呆子”式青年,而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青年。当代的青年,应该品德、能力和知识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正确处理学习和学习以外其它事情的关系,而不以学习为唯一目的,从多方,多角度去培养自己的能力。而清晰认识到这一点,正是青少年人生观的关键之处。

认识到正确人生观的意义,并非万事大吉了。最重要的还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用其指导实践。精神与实践合一,所产生的鼓舞和促进作用会远远超过一本

大学生正值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要自觉选择和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决定,就会造成什么样的命运,而主宰我们作出不同决定的关键因素就是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之要想成为社会上的领导人物,他就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同时确实按照这个价值观过其人生。

如果我们希望做出不凡的成就,只有一个方法,先找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那些,然后确实遵照这些价值观去过每一时。每一刻。当你知道了自己最重要的人生价值所在,那么怎么下决定就易如反掌;反之,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那么就很难作出决定,往往成为痛苦的折磨。人生要过得快乐,就一定要按照自己最高的价值标准过日子,每当你能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内心就会充满欢乐

人生观与价值观 篇2

关键词:《楚辞》,人生观,价值观

一、《楚辞》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并且要矢志不渝地坚持

屈原在《楚辞》等作品中一再表明了自己革除国家弊端、选贤举能、定国兴邦和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美政”理想, 即使他的理想之路并不平坦, 甚至充满荆棘和坎坷, 这些都不能使他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相反, 他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时不但没有退缩, 反而逆流而上;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努力和奋斗着, 不轻易放手也不轻言放弃。他的这种伟大精神在历史上曾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很多伟人在这种思想精神的感召下不断地为中华民族努力和奋斗, 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1]。例如, 商鞅不怕权贵, 力主改革和变法, 造就了秦国的强大, 为后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的事例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里不可胜数。在中国近代史上, 广大优秀的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自主, 不怕流血和牺牲, 为了实现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政治理想前仆后继,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 我党的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优良作风, 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并且为了这个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时刻以我党的伟大政治理想为思想指南, 去鞭策自己和鼓励自己, 为我国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出最大的努力。

二、《楚辞》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

屈原在《楚辞》里表达了自己多次遭到打击, 受到小人排挤, 但是他从来不顾自己的得失, 而是具有一心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这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追求被我国爱国志士们薪火传承下来, 所以才有了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警句;才有了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也才有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慷慨气概。这些伟人们, 不论自身处境如何, 不管社会形势多么严峻, 他们始终关心和关注的是国家命运和人民幸福[2]。作为中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议题。党员干部要把为民和忧国的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观念, 树立为人民谋求幸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的党员干部要充分学习、吸收和继承屈原《楚辞》里忧国忧民的宝贵精神。

三、《楚辞》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坚定的上下求索的思想信念

屈原在《楚辞》中通过对一系列具有神话色彩意向的描写, 表达了自己不断追求理想和不停止奋斗的精神。其中《楚辞·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将自己的执著精神表达到了极致[3]。这种伟大的执著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是一致的, 回头看我党一路的风雨历程就会发现, 我党从成立到现在, 无不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度过的。谁都不是天生的救世主, 谁也没有天生的拯救能力, 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 不论是在革命斗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 都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 没有正确的模式可以模仿;但是我党无数的伟大先烈们凭着执著的上下求索精神, 在革命战争年代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和“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斗争路线,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寻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 终于排除艰难困苦, 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和丰功伟业。共产党的一路艰辛充分运用了屈原的上下求索精神, 而事实证明坚持上下求索精神是正确的和可行的。在建设中国特色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 我党要继续坚持执著的上下求索精神, 把它作为我党的根本精神和做一切事情的立足点。在我党以后的自身建设和为人民服务中, 继续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思想态度, 为党、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不断努力。

屈原的《楚辞》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 屈原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无穷尽的。屈原的时代距离今天太过遥远, 那些过去就像沙粒一般漂浮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 《楚辞》里的伟大精神就是一颗又一颗耀眼的明珠, 点缀着漫漫的历史长河, 使其星光璀璨。先贤已逝, 名流千载, 让先贤值得欣慰的是, 我辈后人正在继承先贤的精神的路途上不断地前行, 秉持着先贤的精神理念继续前进。我辈要将古圣先贤的精神源源不断地接力和传承下去, 让它不断地焕发生命活力和光彩。

参考文献

[1]纪晓建.汉代楚辞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4.

[2]方铭, 胡静.2010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 2013 (02) :36—40.

人生观与价值观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

引言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展开,如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了孩子过多的宠爱,大多数劳动都是有父母代劳,其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对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极其不利。因此,教育部门加下达了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通知,以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中,体育教学作为一项既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又能加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教育学科,在学生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作用

人生价值观主要是指一个人对其周围环境中的客观事物,比如人、事、物的含义和重要性的看法与评价,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引起的不同的关于人生价值的认知,是人们对人活动所具有的价值所作出的根本评判。具体来说,人生价值观可以分为价值观和人生观两种。其中,人生观主要是关于人生相关问题的具体认知,包括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采取的态度。价值观主要指人们对于客观物质价值的评判标准,使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直接体现。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在人生的学习阶段形成的,因此,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对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加大的影响。

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由于中国的教育机制使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尤其是如今学生数量众多,其竞争压力比较大,导致许多学生存在一定的亚健康疾病,而体育教学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不断的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坚定自身的追求方向,对其身心健康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其次,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认知,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同龄人的交流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审美观,是非观和善恶观的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树立起自身的行事原则,对其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建立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学生以后的人生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体育锻炼本身就具有激发个人运动兴趣与爱好的作用,在体育锻炼中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关于付出,不怕艰难,用于合作的体育精神,这对于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进行享受时起到巨大的促进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过程中。最后,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要通过团队合作一起取得胜利,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的同时,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学生在取得成功后对其自信心的树立具有较大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建立起自信心,用一颗充满自信与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对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体育教育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

在人生价值观中,我们可以分为个体价值观取向和社会价值观取向,其中,个体价值观取向又分为身体促进,娱乐缓压,人际交往,魅力追求,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因素,而社会价值观取向又可以分为集体主义观和爱国主义观。首先,身体促进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要通过体育锻炼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作用。其次,娱乐缓压主要是针对目前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承受了过大的学习压力,长久以往,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会造成很大的健康隐患,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对学生的身心起到很大的缓解作用,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状态。人际交往是对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满足其在社会中的存在感,同时其他同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其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魅力追求是学生阶段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会对自身的魅力要求较高,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更多的追求形态美与自然美,对其审美观的正确形成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缓解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失后的挫败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将学生心中的挫败感得到有效的抒发,使其重新建立起自信心。关于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的另外一个较大因素就是社会价值取向。

结语

通过对上述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今,人们都认识到了健身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通过体育精神让学生了解到体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促使其养成喜欢运动的良好习惯,保证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有着一个健康的身体,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道路。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通过合作精神来完成团队任务,这对于学生在与同学交流方面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亚舟.浅析体育教学与道德健康的关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05:64-65.

[2]郑延峰.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的培育[J].冰雪运动,2015,03:70-72.

[3]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02:105-109.

[4]杜威.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173-174.

论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的重要性 篇4

当我还处在孩童时代的时候,第一次在书上看到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世界观,这些概念的对那时的我来说就是几个简简单单的汉字罢了,实在是弄不明白到底说的是个什么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知识的增加,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开始慢慢变得深入起来。

下面我们来就概念来具体谈谈。

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世界观和生命观基础上随时调整人生方向的“罗盘”和“指南针”,不同的价值观成就不同的人生,人生的千差万别主要是门类繁多的价值观导致的,耶稣和佛陀的价值观成就了他们神佛的品质,希特勒的价值观成就了他魔鬼的品质,有人从政,有人经商,有人当牧师法师,有人成了大盗窃贼,这主要是他们不同的价值观成就的。

价值观就是一种意识,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追求,许多人一辈子匆忙奔波最后一事无成,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或者说他们的价值观是混乱的,不确定的,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人生什么是最重要的,所以也不清楚人生的主次先后和轻重缓急,他们在随大流,东风大了跟东风,西风强了随西风,忙了一辈子,也没忙出一个所以然来。

没有方向的人生是盲目的,没有价值观的人生是迷茫的,人生的苦恼和不幸主要的在于没有人生的方向和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来自对宇宙时空和生命的正确认识,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生命观。

对大千世界纷呈万象的认识和感悟使我们觉悟到宇宙中有一个超自然灵魂——上帝,也认识到宇宙是有序运行的,控制有序运行的力量就是道,一切的一切都在上帝的灵——道的掌控之中。我们同时知道宇宙中有36维空间,生命是不灭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站,人生只是生命的一次旅行,人生旅行的终点就是又一次生命旅行的起点,这个起点的好坏取决于人生到达终点时生命的品质,品质好的,可以去天国旅行,品质差的,就去生命的下层空间旅行。基于以上的世界观和生命观,生命禅院倡导的人生价值观是这样的。

完善生命的反物质结构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生命是无限的,人生是有限的,人生奋斗一辈子所获得的有相的东西最终都是空的,只有获得的无相的东西才是实的。人死的时候能带走什么?金钱、名利、地位、有形财产一样也带不走,父母配偶子女也带不走,带走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修行修炼成就的生命的品质,从基督耶稣的教诲讲,就是积存在天国的财富,从佛陀的教诲讲,就是我们成就的正果。

不惜一切代价完善生命的反物质结构,死后去生命的高层空间享受生命的永恒最有价值,为此,我们敬畏上帝、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走上帝的道,我们悟道、求道、证道、得道、守道;为此,我们聆听耶稣和佛陀的教诲,积极探索时空和生命的奥妙;为此,我们积德行善,努力偿还亏欠的一切人间债务,尽心了心,入世出世,超凡脱俗,勇敢攀登人生和生命的最高山峰;为此,我们积累功德,勤奋工作,努力积存财宝在天国;为此,我们努力了却尘缘,广结仙缘,越过苍茫,超越时空,将视野聚焦到千年界、万年界、极乐界,将有限的人生投射到无限的生命时空。

除此之外,我们将人生当作一场游戏,单调也罢,复杂也罢,得到也罢,失去也罢,辉煌也罢,寂寥也罢,短命也罢,长寿也罢,富裕也罢,贫穷也罢,好也罢,赖也罢,反正人生是一次旅行,到站必须下车,活一天,就最大限度地追求自由,追求开心,追求快乐,追求无愧我生。

对生命的原理明白的越早越好,或许明天就是人生的终点站,所以,活着的一天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不能虚度任何一寸光阴,决不能把宝贵的时光浪费在虚无飘渺的东西上,不与天斗,不与地斗,不与人斗,不与政府斗,我们把生命交给上帝,交给道管理,决不把生命交给国家,交给政党,交给宗教,交给家庭,交给师父,交给丈夫(妻子),交给任何帮派或组织,更不能交给任何其他个人。

我的命运我掌握!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篇5

1.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同样产生于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中,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但这需要不是一般的需要,是一个人在生命旅途中,通过自己劳动创造价值,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的属性,即人生价值只能从人的社会意义、作用方面来界定。“人生价值指的是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劳动创造对自我、他人、社会的需要的积极满足和贡献,或者说,是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效用。”它着重强调人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对他人与社会的积极意义与作用。人生价值的根本内容,是以贡献和索取的关系为实际内容的人和人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和献身精神。2.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①社会价值

所谓人生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的人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是个体人生对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实现和满足,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可以说,劳动、创造和贡献,是人生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志。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来说,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谁对社会贡献大,价值就大;贡献小,价值就小;没有贡献,就没有价值;如是有损于社会和他人,就只有负价值,就会被社会他人所否定。②自我价值

所谓人生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生活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的个人,他的人生活动必然包含了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自我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个人对基本生存条件的获得,对自我社会身份的确认和尊重,以及在知识、道德、人格等方面的自我完善等。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所共有的追求,也是个体进步的动力和表现。③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个人既不单纯是社会和他人的手段,也不单纯就是目的,这个“必然的事实”是我们认识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的基础。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不仅是个体生存的前提,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基础。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1.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要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④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客观条件或外部条件 1.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大学生应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建立在正确地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为我们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个体价值目标必须与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并不是简单地以社会的导向替代个体目标,也不是简单地附和社会实际存在的某种价值目标,而是指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的人生价值目标,许多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选择这样的人生价值目标,就可能走错人生之路,使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主观条件或内部条件 1.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会与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具体的价值目标,对这个人来说是恰当的、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未必如此。因此,应当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自身条件变化较大的阶段,再加上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人们往往容易把主观的想象当作对自身条件的认知,夸大或者低估自身的能力,不切实际地抬高或者贬低自己,从而给人生价值的实现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因此,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2.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①人的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素质,提供精神动力。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是重要素质,提供智力支持。生理心理条件——前提条件。

②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锻炼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人在自然天赋上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但这并不是说,人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人的能力具有累积效应,能够通过学习、锻炼而得到强化。比如,一个人最初只有参与劳动的一般体力条件,但在劳动过程中,他会不断地提高技巧,积累经验,劳动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大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增长知识才干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③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但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尤其是人生的道德价值的实现就在尽职尽责、奋发努力的过程中。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代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畏惧劳苦,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最终只能虚度年华,万事蹉跎。只要人生价值目标符合社会总目标,即使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也要尽心尽力、一往无前。“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人生终将有所收获。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行动也就是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践。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做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维护者,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正如江泽民所说:“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经过艰苦奋斗,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事业的经验总结。同学们不仅要刻苦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努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求真知。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信息传递瞬息万变,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大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但更需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善于为实践而学,善于在实践中学。

人生观与价值观 篇6

材料题:84岁“无双国士”钟南山院士,在奔赴疫情重灾区的高铁餐车上举目凝望,深思治病救人良方;73岁的李兰娟院士带着“抗疫不成功,我们绝不撤兵”的铮铮誓言坚守重症病房,全力救治危重患者;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之称医学四大天团会师携手抗疫;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一幕幕的感人画面,一幅幅动容的照片,汇聚了广大医护人员精诚团结、义无反顾的昂扬斗志,坚定了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战疫情的必胜信心。我们要持续深入宣传报道医护人员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把他们真实的工作写照搬出病房,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撒播神州大地,让医护工作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让医护人员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可“白衣天使”。

请回答:结合材料回答什么是人生观?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答案:什么是人生观?

答: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zhi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文化素养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必须提倡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战胜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

人的实现——试论人生目的与价值 篇7

“人”到底是什么?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在不断地认识着自我、发展着自我与超越着自我。关于“人”的概念,各方在认识上总有其存在的片面性。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提示了人的本质内涵:“人的本质不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的本质如此界定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然而生活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的人们归根结底都是在生命的历程中实践着与实现着,所以要在强调相对静态的同时,还要从动态的角度来讲,人的本质还在于人是思维的行动者,人要按着自身的主观愿望去努力实践以达成一种实现。客观地说,动物也有其实现,但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实现,而没有人主体意识下的觉解。

人的实现就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断达成的对人们的内心信念、主观愿望与理想目标的满足。人的实现是人的本质所在,正是因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对于一个具体的人而言,首先人不能创造自我,也不能生产自我,更不能培养自我。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生来就是一个关系的存在,尤其是人能够意识到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从社会关系中来,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因而人理应回到社会中关系之中,与社会共舞、遵循社会的主旋律、谱写符合社会的正义之歌,达成一种整体和谐,实现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境地。

人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现,但是人的实现何以可能?人作为有着丰富情感意识与知觉的动物,会因其预期的实现而感到欣喜甚至是兴奋,也会因其预期没有得到实现而感到失落、悲伤甚至是绝望。但尽管如此,人的特有欲望还会使人想方设法努力争取去实现,就像当初社会为了创造他、生产他与实现他一样。为了实现,人们可以斗志昂扬、不畏惧任何艰难困苦;为了实现,人们也可以超越自己、发挥其最大的潜能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有了实现,人们可以找到人生的意义,感到生存的价值,体会到一种回报感、一种成就感,激发积极的、幸福的人生观;而没有实现,人们时常会很痛苦,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找不到继续存在的理由,甚至产生消极的、厌世的人生观。可以说,整个人生过程就是人的实现过程。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线段,那么人的实现就是一环扣一环的曲线,而人的实现的价值就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射线。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总是站在其现实的基点设法去实现与达成其下一个人生理想与目标。古今中外,人皆如此。

2 人的实现的特征与分类

2.1 从价值论的角度将人的实现分为物质价值的实现与精神价值的实现。

所谓物质价值的实现,指的是人的所作所为,目的是实现一种金钱可以衡量的、物质层面的享受与满足;所谓精神价值的实现,就是指人的所作所为不是单纯为了实现某种物质上的享受,而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一种的思想上的追求与精神上的寄托。在这种视域下,人的实现就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2.2 从人性论的角度将人的实现分为善的实现(实现善)和恶的实现(实现恶)。

所谓善的实现,即是指个人的实现活动不但满足了个人的某种需求、愿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或者是对他人有益。这是与人的本源息息相关的一种真正的觉解,人本不是自我的产物,而是他人乃至社会的产物,“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社会而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就是一种善的实现,而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也可以称作一种善的实现;所谓恶的实现,是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实现,即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私利与贪欲,而无视他人的利益甚至视他人生命与健康于不顾,损人利己、甚至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堪称是恶的实现。从人性论角度出发的人的实现最终也是趋于平衡的。善的实现将会给予善的行为者以暂时性的个人利益的“损失”,但是会收获长远的心灵、精神乃至物质上更大的回报。恶的实现将会给予恶的行为者以近期的、短暂的私利与欲望的满足,但是终究会给予恶的行为者以精神、心灵、物质乃至肉体上极大的摧残。因此从人性论角度出发的人的实现本质不免出现以下两种结局:具备善良本性的人会引导人不断追求各种善良的实现;具有邪恶本性的人会驱使它频繁涉足邪恶的实现。

人的实现因人的知、情、意的程度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层次与境界。在孟子那里,人生实现的最高境界就是正心、存心、养心,是个人的一种对自我本心的实现,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但求放其心而已。”意思是说,求学问的道路没有别的办法,就是把失去的仁德之心找回来就可以了。而在孔子那里,人分为三种,小人、君子与圣人,小人见利忘义、君子见利思义,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圣人则无利唯义、大公无私。

3 人的实现的现实意义

人的本质在于实现。总体来说,是作为人类整体的一种永恒追求,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是指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当中无数实现的累积。因此,人,作为一种万物之灵,就是从客观的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地超越以达成一种实现,永远执行着“现实———超越———实现”的如此循环往复的程序,不断实现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有其两面性,人的实现也是一把双刃剑。作为实现本身,总是有其积极的合理价值同时也有它的消极不合理价值。并不是所有的实现都可以而且应当实现,当一种实现对自然、社会乃至他人产生消极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时,我们就应当拒绝此种实现的发生。

试论家庭教育与青少年人生价值观 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人生价值观

1当前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现状

1.1 未树立起明确的人生价值观

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意识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由于青少年是人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势必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使得青少年未充分认识到人生价值观对于人生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2 人生价值观的认知和行为相互分离

纵观当前的青少年,普遍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在实际行动方面还存在不足,更加重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尽管整天号召着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但是真正让参与到祖国的边疆地区建设的时候,就会望而却步,未实现认知和行为的相互统一。

1.3 人生价值观判断多杂化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每一位青少年必须要面对的选择。从青少年自身来分析,他们属于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不管是价值的认识还是思维判断能力都不成熟,而且会随之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2.1 家庭教育忽视了对子女理想的教育

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曾对毕业生做过这样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仅仅有3%的学生制定有自己长远的目标,其他学生都是只有自己短期的小目标,甚至还有些学生没有目标,但是过去了5年后,那些具备远大理想的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了自己的一定成就,而那些没有长远规划的学生基本上还是没有什么进步。显而易见,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但是,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很多家长就未认识到理想的重要性,仅仅地要求孩子这次期末考试要考多少分、要考上哪所大学等,没有了远大理想,久而久之,就容易让孩子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动力。

2.2 教育的方法不恰当,将满足自我需求作为中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利益的获取,更加看重自我价值的获取,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较为明显。甚至一些家长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更加重视物质追求,忽视了对精神方面的追求,认为理想也大多都是空洞的东西,这些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树立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3 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家长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参考指标,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受社会消费观、金钱观的影响,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伴随着社会进步脚步不断加快,更加重视对人们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就是说,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全方位的人才,倘若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时候,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改变家庭教育方法,实现人生价值观教育

3.1 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的情怀

从广泛角度来讲,家庭教育应该树立起一个总体的目标,即在教育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秉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为内容的价值教育在,这样才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重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便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从而追求更高的理想。

3.2 通过强化人生价值观教育塑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父母对于子女的价值观应该要付应有的责任,通过关注人生观的内容,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具有劳动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通过提倡劳动是道德的逻辑起点。当然,并不是要否定正常的索取,而是强调要做到奉献的双向性,保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3.3 注重方法上的技巧以及必要的利益引导

如果仅仅通过中国传统扼杀天性方式的教育,必然会导致精神虐杀这样的现象,需要构建 一种具有更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教育模式。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发展需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新方法进行,例如鲁迅先生曾提到,“开宗第一是理解,第二是引导, 第三便是解放。” 此外需要留给青少年必要的个人空间,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正确利益的引导也是不可少的,既要承认他们的个人需求又要使其懂得人生价值确定的根据是什么,从而发扬集体精神。

3.4 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对于青少年的启蒙和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我们家长的自身素质,建立民主科学的全新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方面,家长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在关心他们的成长的同时关注他们的成人。在家庭教育中,要尽力做到感情上的不偏不倚,做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注意灵活多变,注重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并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秋芳.家庭教育—青少年行为指导的重要基础[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2]齐芳.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人生真谛与自我价值 篇9

摘要: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能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对于这段话,我想每个人都会深有感触,很多人喜欢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绝不可能存在于某一个地方或是某一件事情上面。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人决定去做某件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种自我肯定的力量,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探索人生真谛与实现自我价值。(傅佩荣《哲学与人生》)

关键词:人生,自我价值,希望,困境。

正文: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课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探索人生真谛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首要基础,以一定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不同的意义,是当代上进人必须拥有的品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要做到:

(一)、了解世界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而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合对待生活的态度,世界观和人生观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积极地作用。所以,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相辅相成的。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提到这个,我们不难想到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他们有高尚的人生目的,所以成就了有价值的人生,而对于我们而言,区别于那个时代,我们也必须追求我们心中那高尚的人生目的因为人生目的在人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方向,另一方面,人生目的是人生行为的动力基础,刘翔致力于跨栏赛跑,姚明致力于篮球比赛,他们人生目的明确,因而他们人生方向也随之确定,同样,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是他们人生行为的动力基础。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与竞争,我们必须端正我们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产生不同的面对态度,或努力拼搏或投机钻营,或积极向上或游戏人生。所以正确的人生目的是正确的人生态度的前提。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人生目的是人生的指南针,它指引着人的航向,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例如蒋介石和邓小平,一个国名党领导人,一个共产党领导人,他们的人生目的不同,一个追逐个人私利,一个乐于奉献人民,所以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价值。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思考人生态度问题,有助于思考人的一生应该有怎样的生活,从而知道应该如何对待生活。

有一个有趣的游戏,把26个英文字母A、B、C等分别对应1、2、3等数字,那么态度(attitude)就是100,而金钱、荣耀这些东西也只有几十,俞敏洪在对清华大学演讲时说:“人必须要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必须要跑得久,不能停下来。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不要用你的现状去判断你的未来,只要你坚持就一定能获得你所意想不到的东西。”以我的理解,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坚持、认真才是最优秀的品质,就像对运动场上的人一样,人们惊叹于百米运动员的英姿飒爽,可更沉迷于马拉松参赛者的执着。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虽然说不是每个人都是圣人,都能像马克思那样,但我们可以借鉴伟人的思想成果让自己的人格不断地便得高尚,有了高尚的人格,我相信,高尚的人生观也就随之而生,重点是我们也必须科学地加以利用,参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渗入我们自己的思想及行为,不可盲目效仿而迷失自我。

一、在希望中寻找自我,探索自我价值

有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就应在此基础上建立我们对未来,对人生的希望,有了认识的目的,有了对人生的希望,我们才能更充分地寻找自我,探索自我价值,那么如何有希望地去寻找自我,探索自我价值呢?(一)、确立希望,需要勇气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神曲》)说这话需要勇气,它就像一座卓然挺立的大树,不应暴风雨而弯腰。电影《三个白痴》里面男主人公兰彻说:“这么害怕今天,怎么做好明天。”所以,在面对今天的时候,也需要一种勇气。

人们常以“太不好意思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恐怕太迟了;准备工作还没做完;条件还不具备;恐怕会做砸。”等诸多理由来当作自己缺乏勇气的借口。殊不知,有时不完美的开始胜过完美的犹豫,也许悬崖之间的铁索桥,盲人或聋人更易安全地走过,而正常人却不行,因为正常人能看见他面前的深不可测,能听见湍流的水声。所以,有时成功也和这过桥一样,失败不是因为自身实力的不足,而是因为被周围的环境、声势吓破了胆,从而丧失了做某件事的勇气。

(二)、确立希望,需要思考的习惯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如果我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打到我的头上,我会怎样?或许我会想:啊,上天赐给我一个苹果,那么我就把它吃掉吧!我们只所以不能成为牛顿,而只能成为一个多吃一个苹果的人,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思考的习惯。(傅佩荣《哲学与人生》)牛顿因为思考,因此他会在别人没有怀疑的地方怀疑: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然后发现了新的定律。

思考对于学习的人来说也很重要,读到一段话的时候,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都视为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的习惯。如果对任何事都加以思考,就会发现,虽然很多事情现在如此,但它没有必要一定是如此,也有可能是别的样子,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开始。

(三)、确立希望,需要自信(美、阿.哈伯德《自信:人生不能没有的一种精神》)

以前在一本书上看到,拿破仑亲率军队作战时,那支军队的战斗力便会增加一倍,原来军队的战斗力一般基于士兵们对统帅的信心,拿破仑的自信坚强,使他部下的每一个士兵的信仰增加一倍。增强自信心,有如下方法:

1、语言暗示)

坚定地信心,能是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一个人的成就,就不会高于他的自信所能达到的高度,如果你常常说:“我不行。”“我办不到”“不可能”久而久之,你就可能真的什么事都办不了。但是如果你常常说:“我相信我自己。”“我喜欢我自己。”“我最有力量”。久而久之,你就能办到你原本办不到的事。因为你的语言在左右你的行动,肯定的语言会增加你行动的力量。

2、角色假定

青少年时,人们会有一些偶像,偶像在人们心中总是优秀的、完美的,然后人们就会以偶像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可以通过对偶像的追求阅读他们所在行业中最优秀的人士传记,进入专业角色之前,你就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

3、相信自己的潜能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在危难之际或紧迫之时,人的潜能就能很好地爆发出来,有位诗人说:“人体内蕴藏着无穷的能量,当人类全部使用这些能量的时候,将无所不能。”虽然诗歌常常将意像夸大,但它也确实揭示了人内在潜能的潜在效果。相信自己的潜能,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四)、确立希望,需要意志力

没有坚定地意志力,就不能获得价值的成就,那么,怎么才能锻炼意志力呢? 锻炼意志力的正确的方法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它们如此明显、简单。例如,回想高中生活,你是否想过放弃,当你选择坚持时,你就锻炼了意志力。当冬天来临时,你是否发现被窝比外面舒服,当你还是一如既往地起床做事时,叫你就锻炼了你的意志力。依然面对软弱,克服缺点是永远坚强力量的不二法门。所有锻炼意志力的方法都在心中,生活中,唾手可得,它们藏在伺机击垮意志的弱点中。

二、在困境中保持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赖斯利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到一副好牌,而在于怎样打好一副坏牌。如果干什么事都一帆风顺,那人生还有什么喜悦可言,只有不断地面对逆境和挫折,挑战它、战胜它,成功之后的欢乐才更能打动人,这样的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况且,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谁也不可能一辈子活在成功胜利之中,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是身处逆境或遭遇过失败的人。

贝多芬30多岁就失去了听力,但他仍在耳聋中完成了世界名曲《第九交响乐》达尔文病魔缠身40多年,但仍然四处考察,发表了著名的进化论观点,爱迪生小的时候便失去了听力,但他居然发明了留声机。

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缺陷而不宜从事自身工作的人,可他们有在那些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成就,说来容易,但其中的艰辛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不妨多想想这些战胜困难的成功者。“别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努力地去改变。

当然,面对困境,我们也不可缺少一些品质:

(一)、不能丧失自信

(二)、保持乐观

快乐的人有一种创造的力量,是悲观的人所没有的。(美、阿.哈伯德《乐观:人生不能没有的一种情绪》

多笑,能增加人的乐观。以欢笑代替忧愁与怨恨。我们会感到更加轻松,更能专注于我能所做的事,更能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因为如果我们为自己快乐,也是对他人的快乐幸福尽力了。有时,我们也可以听听音乐来保持心情舒畅,因为乐观是能够被锻炼的额,所以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应多接触乐观的人和令人乐观的事。

(三)、面对情感困境时,需要豁达

我们的存在时父母选择的结果,我们的生存被环境影响着,因此,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接受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成见。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讲的话没有道理,事实上这是因为我们先被个人的遮蔽,如果能够撇开成见,听听别人怎么说,然后试图了解其中的道理,或许会发现,其实别人的说法也是可以站得住脚的。

其次,当别人犯错误时,试着去原谅别人,这样不仅对别人有好处,对自己也有帮助。如果你不原谅他们,你会感到怨恨和痛苦,它们将从内到外将你毁坏,从而让你远离成功,因为你也曾犯错,因为我们都是凡人。

小结: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了,正好在另一个地方有了反省自己的机会,借此能够有所改善。相反的,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可能反而没有太多反省自己的机会,以致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四)、总结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指出:人生有三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傅佩荣《哲学与人生》)

不知道有自我即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不愿意有自我即人不愿意独自面对自己,包括自己的希望以及内心,不能做一个真诚的人。不能够有自我即一个人愿意成为自我,努力做一个真诚的人最后却发现不能成为自我,即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而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所以,人生必须做到:知道有自我;愿意有自我;能够有自我。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人生困难,但也没有多少人为了逃避困难而选择死亡,所以也就无我地过完一生。

以哲学的观点:人生就是买面包,烘面包,吃面包的过程,若要面包好吃,需要调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应该就是哲学。(傅佩荣《哲学与人生》)而以现实的观点来看,那蜂蜜就是自我,即发现自我,定位自我,实现自我。活着,是一回事,而要活得有意义,又是另一回事。其实,人活在世界上都只是过客,而不是归人,既然只是过客,又何必在意自己“有”什么,我们应该注意自己“是”什么、如何“做自己”。从而实现自己这过客的价值,这时,我们会感到或多或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人生就是一个在旅行中追求幸福的过程。

参考文献:台。傅佩荣《哲学与人生》

课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美。阿.哈伯德《自信:人生不能没有的一种精神》

人生观与价值观 篇10

[投稿]欢迎原创作品

诞生于19世纪末、辉耀于20世纪的毛泽东,是一位文韬武略兼备、内圣外王合一的旷古未有的伟人。他洞悉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学习马克思主义真义,吸取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价值观。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人作为价值主体和客体之统一的存在物,他的言论行动既能满足他人、社会以及自身的需要,同时又要求从他人、社会和自身的活动中得到满足。个人对社会群体需要的满足,也是社会对个人行为实践的一种肯定和评价。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一个能动的创造价值的过程。

在儒家学派看来,社会是由人构成的集合体,每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无群不能为主,群而无分则发生争斗混乱。为此,便有圣人出来,制礼作乐,明分使群,使社会群体内部的个体分处不同等级,恪守不同分位,克尽不同职责。孔子主张君臣父子的等级隶属关系,孟子首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分为五个层次,规定各等级的人应尽的义务和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同时,儒家承袭宗法血缘关系这一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存,由修身齐家向外辐射,以至于治国平天下,以德为本,以仁为怀,亲亲尊尊,忠恕爱人,博施济众,仁民爱物。

儒家文化在强调整体和谐和奉献价值的同时,着意强调人格的独立及其价值,正是个体的独立人格和自觉的道德意识,才为个体的社会价值奠定了坚实而深厚的思想心理基础和道德情感基矗孔子倡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孟子则区别人之作为“天爵”的内在的仁心善性和作为“人爵”的外在的名利禄位,认为前者来自天斌,不可剥夺;后者来自世俗,既可得之,亦可失之。两相比较,“天爵”比“人爵”更为珍贵、更有价值。他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这就是说,人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既不可从外面赋予,亦不可用强力夺走。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道德价值和独立不倚的高尚人格的价值。

毛泽东在思考和阐释人的社会价值时,不以先验的人性论和宗法血缘关系作为立论依据,而是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但他在重视群体的价值和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奉献这两点上,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有相通之处。在社会个体与社会群体的比较中,毛泽东重视群体的作用,高扬群体的意义和价值,一贯强调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要求共产党人相信、依靠、组织、发动群众,领导群众为他们自身的利益而斗争。如果脱离群众,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将一事无成。在强调群众和政党的群体价值的同时,毛泽东也重视个人的价值,认为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洞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富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有高超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艺术、具有坚定的政治理想和顽强的斗争意志的领袖人物,对于革命的发展和成功关系重大。因此,毛泽东反复强调要注意识别、培养、关心和爱护干部,充分发挥干部在群众斗争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比较中,毛泽东强调个人无私奉献的社会价值。他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并不能自发地导致共产主义的实现。只有使全体人民自觉追求这一目标,并把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外化为具体的行动,积极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保证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实现。为了将来大目标的实现,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需要付出自己毕生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甚至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

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十分注意满足人的生存、安全、自尊等方面的需要,注意创造条件,期望人的生存价值的实现。他的一生都在为消灭蔑视人、残害人、剥削人、压迫人、侮辱人、践踏人、奴役人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努力,都在为建立人皆平等、人的各种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人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和发挥的社会制度而斗争。他重视人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要求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生活,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而斗争;即使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他也要求人民军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毛泽东肯定个性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个性发展既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条件,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得以胜利的条件。如果不把千百万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不把工人和其他劳动者从资本主义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不把人们从旧式的家庭伦理关系下解放出来,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就无从谈起。他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尊的人格价值,反复告诫党的干部要克服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尊重群众的利益、力量和创造精神,支持人民群众直起腰来,挺起胸来,真正自我主宰,当家作主。他也十分关心人的发展价值的实现,他同情、理解受压抑的小人物,痛恶尸位素餐、压抑人的个性、埋没人才的官僚主义和苛严的社会环境,试图创造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使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社会主义新人层生辈出、健康成长。

人的价值之大小和人格之高下固然要视其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之贡献的大小,但主体之心性品格、为社会奉献牺牲的自觉意识和义务观念似乎更本质和更具有决定意义。人生价值选择是主体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自觉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人生总是处在一系列的价值关系之中,面临多种选择,个体必须以自己所确认的价值观念作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追求,按一定的方向塑造自己,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素质,这种自觉的价值选择和自觉的自我塑造是一切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有的,只是自觉的程度有差异,选择的方向有不同而已。所以,真正自觉的人生是主体不但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而且知道自己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有价值,从而作出自觉的正确的选择。

孔子曾经明确指出:“君子义以为上”

,“好仁者无以尚之”。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义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就是仁。能否明澈和践行仁的精神,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孔子并不否定利的价值,他也要求爱民、裕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只是认为义或道德比物质利益价值更高,并要求人们修养品行,提高思想境界,视仁义为最高价值,把践行仁义作为目的本身,而不是因为行仁义有利,或为了其他目的而行仁义。孟子肯定人人有其固的内在价值,他称之为“天爵”和“良贵”,这是一种精神需要的满足和道德意识的自觉。人作为形体和精神的统一体,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而应对于形与神、小体与大体兼爱互养。但道德精神的培养和充实,较之形体的养护更为重要。生与义、物质需要和道德精神都是人所追求的,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舍生而取义;孟子屡屡劝统治者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制民之严,解民倒悬,要求给予老百姓以物质利益。但他反对言必称利,更反对追求私利。孔子和孟子在强调义的价值时,有轻视利的价值的倾向。他们不仅反对追求一己私利,对于天下之公利亦不刻意讲求。这种倾向被以后的一些儒门学者所发挥。儒家学派大都强调和珍视人的内在的道德价值,这是弥足珍贵的思想。然而,他们把这种道德意识看成是人的先验本性,并将这种道德价值的实现看成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他们重内省而轻实践,重道德而轻功业。因此,尽管他们中大部分人志向远大,操行坚定,但难免大而无当,迂阔不实。

毛泽东继承了儒家人生哲学中崇尚仁义、重视人的道德价值的合理思想,但又克服了其专注修养、忽视践行的内省倾向,从作为特定价值主体的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上揭示了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价值。

在毛泽东看来,一个人之所以具有价值,不仅在于他创造了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在于他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对于社会与他人的责任与义务,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并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和人民做工作。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人们要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在这里,毛泽东清楚地向人们道明,功利价值和道德价值紧密相联,就是说,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潜在的价值,只是为人们创造价值的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只有具备了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卓有成效的创造价值的活动,这种潜在的价值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是否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种内在价值是人格之优劣和境界之高低的标志。如果能力包孕着个体对他人和社会之贡献大小的可能性,那么,为他人和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则规定着人格的高尚和纯粹,决定着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换,决定着自我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的实现。而具有自觉道德意识和较高道德价值的人,对于社会人心的典型示范和潜移默化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物在价值关系中永远是被动的客体,它只能满足于人的主体需要,本身不能创造价值,而人在价值关系中却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他具有对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具有获得物质和精神满足的需求;作为客体,他又必须满足其他价值主体的需要。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两重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生价值的实现是贡献与索取的有机统一,是个人对社会的创造、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满足的有机统一。但是统一是指有机的过程,二者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更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或者绝对等量的关系,否则认识上的这种形而上学就会在实践上把人推向误区。因此,一种正常的社会,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是这样双向运作的过程。

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儒家学说将人类与其他“物”相比较,来认识和阐发人类的价值,论证人是天地之间的最高存在物。无论是孔子、荀子,还是其后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无不肯定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确认人之高于其他物类的价值。

在毛泽东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中,处处都能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子。毛泽东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在毛泽东看来,人是创造理想世界的存在物。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想往,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现实是理想的根基,又是为理想所否定、越超的东西。人类正是在观念地批判现实、想往未来和实际地批判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活动中,亦即在追求理想价值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显现出对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和意义。毛泽东曾针对党内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信念动尧理想淡雹只追求名利地位和一己私利,忘记远大革命目标和继续革命的思想状况,意味深长地说:解决了吃饭问题,就要搞点共产主义。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只是为了吃饭而活着,就同狗找点吃的东西没有什么两样。

综上所述,毛泽东人生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毛泽东是民族大我与个体小我的结合体,他的名字已经超出了个人称谓的意义,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只有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才有可能完全认识毛泽东;只有完全认识毛泽东,也才能清晰地认识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历史积淀和现实运动。深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人生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的关系,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指导和培育人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00—05—25

【参考文献】

上一篇:型式试验检测报告下一篇:班队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