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论劳动价值

2024-09-16

读后感,论劳动价值(精选8篇)

读后感,论劳动价值 篇1

试论当代社会的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的内客与形式发生了诸多新变化;尽管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直接探作劳动所组成的总体劳动,在价值创造和实现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但其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同的;科技劳动和经管劳动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因此,必须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当代社会的劳动及其劳动价值的再认识.

作 者:宋晓维 傅广华  作者单位:空军第二航空学院 刊 名:工业技术经济  PKU英文刊名: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年,卷(期): 21(6) 分类号:B0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变化   作用  

 

读后感,论劳动价值 篇2

马克思主义认为,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 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 既“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形成商品价值”。“没有自然界, 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 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 由其中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在价值形成过程中, 仅有一般性的活劳动是远远不够的, 它必须与其他的生产性要素相结合才能形成价值, 也就是说, 从价值形成的角度考虑, 劳动形成或凝结成价值是有条件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将商品生产过程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即:在生产过程中,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2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核心的观点是:人们的活劳动, 即无差别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和财富虽有一定联系, 却是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概念。价值, 是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人类的一般劳动的凝结, 而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像威廉·配第所说, “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 简单说来,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包括:

(1) 商品的二因素及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生产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是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的都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而象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 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 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第11—12页) , 可以说,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商品着手, 分析并得出商品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而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决定。其中,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只有商品具备了使用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社会劳动才能被承认, 才能形成价值。

(2)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及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进行, 实行等价交换, 这也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3) 货币的产生及其流通。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其出现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现实中的货币流通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 则以现实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尽量减少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4)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只有劳动而且是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无论剩余价值还是其他形式的利润、利息、地租等均来自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其他物质性生产要素, 如土地、房屋、机器设备等, 虽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但价值的源泉只有一个, 即活劳动。

(5) 资本及资本的运动。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不断的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资本的运动对其他物质性生产要素的运动及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3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应用发展着的观点, 科学的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众所周知, 现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 已与马克思著作《资本论》时的背景大不相同, 他所考察和依据分析的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结合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应用这一科学理论,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为加深对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分配制度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

价值和财富是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劳动作为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虽然是无条件的, 但土地、资本、技术、机器设备等物质性生产要素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如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既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又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国化的产物。一般性的人类劳动, 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物质性生产要素结合, 进行财富的创造, 因而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具有必然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参与财富创造的因素和形式也必然出现,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对于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及在分配中存在的滞后认识, 促进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科学化、系统化, 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有助于劳动者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发展规模经济。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者的素质、生产力水平、生产要素的配置、管理的科学程度等都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加深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优化管理, 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 降低成本, 发展集约经济和规模经济。

(3) 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 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调节资源配置, 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内在属性, 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 其作用根源于内在的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机制, 主要体现在调节、刺激、分化等方面, 尤其强调的是分化作用, 它能导致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和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把握价值规律的科学内涵, 在规范市场秩序时, 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做到“有形”和“无形”的两只手相结合,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4)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新的生产方式及行业的解释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充分分析和把握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等的基础上提出的, 而现时代的今天, 无论生产方式还是其他方面, 与当时相比, 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我国, 劳动创造价值的形式及作用方式等日趋多样化。科技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各种服务性行业及其他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劳动, 也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甚至有些国家出现服务行业占社会创造财富的优势比例的趋势, 正如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中所论述的, 价值的源泉与价值的形成是不同的。同样, 财富的创造与价值的创造也是不同的。因此, 加深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对现实经济社会具有重要解释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 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也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历史的推进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 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时所考察和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依据实际情况, 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学习,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 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物质性生产要素,财富

参考文献

[1]费之光.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8, (2) .

[2]张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关系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1983, (3) .

[3]庄惠明, 孔令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现代服务价值理论述评[J].生产力研究, 2007, (19) .

[4]高秀娟, 张新军.综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 .

论剩余价值与劳动租金 篇3

关键词:剩余价值;劳动租金;经济租金;垄断租金;生产者剩余;

摘要:剩余价值理论不断遭受西方经济学主流学者的非难,通过他们所使用的经济租金(包括隐晦的劳动租金)、垄断租金、生产者剩余和经济剩余等概念,其本质或为剩余价值,或不能完全撇开剩余价值。因此,马克思阐述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的核心思想是驳不倒的真理。

中图分类号:F014.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6)03-0350-07

萨缪尔森曾说:“《资本论》发表以来一个世纪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的预言并不客气。但是,正如我们已经反复看到的那样,历史很少遵循由仅仅为生命有限的人所撰写的任何剧本形式。”百年来,西方主流学者试图从剩余价值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理论假定、思想体系等方面歪曲和推翻剩余价值理论,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一方面不承认存在剩余价值和剥削,另一方面却大量采用“剥夺剩余”“攫取租金”等表述,似乎用“剥夺”“攫取”“侵占”等词汇,就能掩饰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本质。本文从西方经济学中与剩余价值相近观点和表述人手,揭露西方学者攻击和歪曲剩余价值理论的两面性。为此,本文从西方经济学中与剩余价值最为相近的概念——劳动租金人手,剖析其渊源,即经济租金理论,分析经济租金两种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一、劳动租金内涵、类型及原因

(一)劳动租金概念

西方经济学中“劳动租金”一般有两种表述:“劳动的租金”和“劳动的经济租金”。“劳动的租金”一般解释为使用劳动力所作的支付——工资,“劳动的经济租金”源于经济租金理论,往往并不直接解释劳动的经济租金,而是采用比较隐晦的经济租金概念,例如经济租金是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超出为获得该要素而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的部分,或者是指在要素收入中超过要素机会成本的剩余。按这一界定,刘启君(2005)将“劳动者租金”解释为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与他们期望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如果说,以上关于“劳动的经济租金”的认识是基于普遍劳动力而言的,那么还有一种基于人力资本的不同认识,例如,经济租金工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差异导致稀缺的或特殊才能的劳动力可以获得较高报酬,有的经济学者还将这种高于机会收益的劳动者收入解释为“纯经济租金”。而基于劳动者所有权具有与土地所有权垄断的相似性,陆夏(2013)将“劳动租金”界定为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所有权的垄断可以使劳动者获取的类似于地租的劳动租金收入。通过以上对劳动租金的表述,引申出三个问题:(1)劳动租金是“劳动的租金”(工资)还是“劳动的经济租金”;(2)劳动租金针对的是普通劳动力还是异质型人力资本;(3)劳动租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为劳动者所有权垄断。

(二)劳动的租金与劳动的经济租金

“劳动的租金”与“劳动的经济租金”概念区分要涉及到租金与经济租金概念,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经济租金是一个更为一般的概念,租金实际上是经济租金的一种特例,即当要素供给曲线垂直时的经济租金。按上述解释,这意味着“劳动的租金”是“劳动的经济租金”的一个特例。租金表示要素的价格,经济租金只是要素价格中“超过该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余额”,经济租金是租金的一部分。以上两种解释是否矛盾?按照经济租金是一种“余额”,若出现余额为零,经济租金将消失,而劳动租金即工资不可能为零,这表明“劳动的经济租金”的确是“劳动租金”的一部分。那么又如何理解“劳动的租金”是“劳动的经济租金”的一个特例?这是只有在劳动供给完全无弹性时才会出现的情况,而这是一种极端情况,此时“劳动经济租金”等于“劳动租金”(工资),劳动者将获得全部经济租金。两类租金概念可用图1表述。

假定劳动力需求曲线DL、市场均衡工资Wo和最低工资标准A均不变。假定劳动力供给曲线有三种情形:完全垂直S1;完全水平S2;常规形态Ss,它们与DL均交于E点。在S1时,劳动力供给总量固定为Lo水平,“劳动的租金”与“劳动的经济租金”均为(u+v);在S2时,劳动力无限供给,经济租金将消失,但是LO的劳动力获得“劳动的租金”为(u+v),其他剩余劳动力将不能获得任何租金收益;在Ss时,“劳动的租金”仍然为(U-I-v),而“劳动的经济租金”为u,劳动者实际收入为v。可见,在市场均衡的劳动力数量及工资一定时,“劳动的租金”是不变的,可变的只是“劳动的经济租金”和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本文的解释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的租金”(即工资),工资即劳动报酬为劳动者实际收入,其应该是可变的,如图中的v部分。而西方经济学将“租金”解释为固定供给要素的报酬,因此“劳动的租金”是不变的,始终为(U-I-v)部分。那么u部分的经济租金为什么没有转化为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其原因是只要高于A即最低工资标准,总会有劳动者迫于生存压力等原因而“愿意”接受低工资,即把u部分的原本属于劳动者的收入拿走,也不会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即Lo)。因此,劳动力虽然是可变要素,但其收入的一部分(即u部分)却类似于固定要素报酬,此部分劳动者收入即为“劳动的经济租金”。因此本文认为,劳动租金应指“劳动的经济租金”,而不是“劳动的租金”,而两者可能存在相等的情况,说明“劳动的租金”是“劳动的经济租金”的一种特例。

(三)普通劳动力租金与人力资本租金

劳动租金究竟针对的是普通劳动力还是异质型人力资本?斯密认为劳动者的后天才能(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是固定资本的一部分,马歇尔继而发展出“准租金”概念,即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异质型劳动力,尤其是专业性、稀缺性、非竞争性、难以模仿性,以及分工协作的互补性等特征的异质型人力资本,被视为企业的一种固定投入要素,其报酬(准租金)是类似于地租性质的一种租金。普通劳动力由于不具备异质型人力资本的专业技能等特征,被企业视为可变要素投入,其报酬形态主要为工资,这不同于异质型人力资本报酬形态——薪酬。因此,为与“劳动租金”相区别,该提法应为“人力资本租金”更贴切些。基于此,劳动租金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劳动租金包含了“人力资本租金”和“普通劳动力租金”,而狭义劳动租金仅指“普通劳动力租金”。本文主要是分析狭义劳动租金。

(四)劳动租金产生的原因

劳动租金产生的原因是否为劳动者所有权垄断?《资本论》将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解释为一种人为垄断——土地所有权。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所有权也形成垄断,但是这种垄断与土地所有权垄断相比有着很大差异,劳动力供给不同于土地供给,劳动者为谋生必须出卖自身劳动力,在劳动力需求不足时,这种劳动力所有权垄断并没有多大实质意义。劳动力所有权垄断产生的劳动租金,一般在两种情形下才会有实质意义,一是前文阐述的“人力资本租金”,人力资本由于其稀缺性和非竞争性等特征,的确具有所有权垄断下的较高人力资本租金;二是劳动力卖方市场,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或工会组织的强力干预,这种劳动力所有权垄断才能使劳动者居于工资议价或劳动协议的主动地位,这种垄断才真正形成效力。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普遍,在劳动力卖方市场情况下,企业往往因当地劳动力成本上升,为寻求低廉劳动力成本而发生区际或国际的产业转移。本文认为,用劳动者所有权垄断解释的劳动租金,应该是“人力资本租金”,并不是“普通劳动力租金”,对于后者,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传统认识的“资本雇佣劳动”,古典理论、新古典理论和现代经济理论对“资本雇佣劳动”的必然性、合理性和持久性已有论述,这里再强调两点,一是拥有专有技能和复杂劳动的人力资本相对于传统资本,正呈现某种更为稀缺的现象,利润分享制、管理权分享乃至所有权分享正不断演化,出现所谓“劳动雇佣资本”趋势。然而,这种“劳动雇佣资本”仅是针对人力资本而言,要形成普通劳动力雇佣资本难以实现。而且,由于资本设备的资产专用性和生产不可分性,完全实现“劳动雇佣资本”也是困难的,可能的情形是“资本与劳动的相互雇佣”——合作雇佣关系;二是由于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劳动者必然要联合雇佣资本,而劳动者之间的高昂交易费用导致这种联合雇佣资本的情况很难出现,与之相比,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的交易费用要低得多。总之,“资本雇佣劳动”导致资本所有者与普通劳动力的地位不平等,资本处于支配地位,资本所有者将超出工资的一部分劳动者收入(劳动租金)占为己有,这是劳动租金产生的原因。

二、剩余价值与劳动租金

从劳动租金概念界定看,劳动租金与剩余价值有紧密联系。劳动租金的本质是劳动者收入的一部分,厂商攫取的劳动租金最终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理论讲利润本质即为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利润即为被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讲:“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不过它具有一个神秘化的形式。”。因此,劳动租金理论讲劳动租金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理论讲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从这一角度看,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经济学回避“劳动租金”术语,而是将这一概念晦涩地隐含于经济租金概念之中。而且,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经济租金和生产者剩余是同一个概念(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如果劳动是唯一可变投入要素,则经济租金即为劳动租金,劳动租金也就是生产者剩余。可见,从避开“劳动租金”术语,以及“经济租金”向“生产者剩余”术语的变化,映射出西方学者试图掩饰对劳动者收入的剥夺,并将之“美化”为“生产者”生产的剩余——利润。本文认为,无论从剩余价值还是劳动租金看,“生产者剩余”都不是生产者生产的,而是劳动者生产的,应该是劳动者剩余。

从劳动租金本质以及劳动租金转化为利润这两个层面看,劳动租金似乎就是剩余价值,而这仅是表象,两者实有很大差别。这主要是因为,劳动租金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在假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再变动时,劳动租金取决于市场均衡工资与实际支付的劳动力报酬的差额,这个差额越大,劳动租金越大,差额为零时劳动租金将消失。而剩余价值与之不同,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即劳动力价值,虽然也是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但是剩余价值不是主要来源于资本家支付的差别工资,而是剩余劳动创造的高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一般情形下,市场均衡工资即劳动力价值,总是低于他创造的全部价值(劳动力总价值)。因此,在给所有劳动者都支付均衡工资时,将不存在劳动租金,但只要还存在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则一定有剩余价值。从这一角度讲,劳动租金仅仅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为更清晰阐明二者的这种关系,在此应用“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概念,分为两种情形讨论。见图2和图3。

为简化分析,这里假定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而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有两种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与不完全竞争(劳动力供给曲线为)。图2和图3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特征完全相同,其区别是支付工资的形式不同,图2为货币工资,图3为实际工资。货币工资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工资,即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实际工资是以实物形态支付的工资,一般用边际产出衡量,即MPL=w/P,w为货币工资,P为产品价格。由于假定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则P不变且假定P=1,则MPL=w。

图2: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均衡工资,即劳动力价值为WO(劳动力需求曲线也为VMP=DL与图3相同)。现假定劳动力创造的平均价值为(w1>wo)。在SL时即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劳动租金(即劳动的经济租金)为u,剩余价值为(u+v1),此时劳动租金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在在时即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劳动租金消失,剩余价值为v1

图3: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均衡工资,即劳动力价值为MPLo。VMP为边际产品价值,因边际报酬递减,它随劳动力投入的增多而不断下降,直至与市场均衡工资相等时(即MPL=MPLo),劳动力供求达到均衡。同样地,在s。时,劳动租金为u,剩余价值为(u+V2),这是因为劳动力实际工资由SL确定,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由DL确定,DL与SL的差额(剩余产品)即为剩余价值。在时,劳动租金消失,剩余价值为V2(V2=V1)。

需说明的是,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形在现实中几乎无法实现。劳动力买方市场特征、供求信息不完全性、不对称性以及劳动力异质性等因素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垄断程度或有差异)。这扭曲了劳动力价值,导致了工人的低工资,极端情况下工资水平仅能维持基本生存条件(图中的A)。工资的决定完全依赖市场自发机制难以实现劳动报酬与其贡献的统一,普通低端劳动力市场更加困难。因此,无论从货币工资还是实际工资,劳动租金消失的情况很难出现。即便是西方学者否认剩余价值,也不能否认自己提出的劳动租金,而劳动租金正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wO=w1时,劳动租金等于剩余价值),无论是隐晦还是替换劳动租金概念,都不能否认劳动租金的客观存在,也不能否认劳动租金本质为剩余价值的客观事实。

三、经济租金内涵、类型及形式

(一)经济租金理论研究现状

在各种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对经济租金都有界定,但一些经典的经济租金理论与传统教科书的解释有着很大差异。而且,经济租金的内涵显得非常零乱,它早已突破要素租金范畴,一般将其等同于经济剩余,随研究深入,对它的解释愈加宽泛。如,经济租金是“生产者剩余”;经济租金是“垄断租金”(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经济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经济剩余不同于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经济剩余是剩余价值且是全部剩余价值;经济剩余不同于剩余价值。经济租金、经济剩余、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和剩余价值等概念交织,使用的术语和表述的内容往往有很大差异,这反映出经济租金理论还远未系统化和统一认识。基于经济租金还产生了一门经济学分支——寻租经济学,但由于对经济租金内涵界定、产生原因和作用机理等的基础研究严重不足,寻租经济学在近期呈现出低潮徘徊局面,关注点放在寻租与福利损失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

关于经济租金界定。除前文表述,再举两例:经济租金是为生产要素所支付的金额与为得到使用该要素所必须支付的最小金额之间的差额;经济租金等于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按教科书定义,经济租金实则是要素的经济租金(以下简称要素租金),是保持要素供给不至于减少而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外的超出收益,如果将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理解为定额收益,那么经济租金就是超出定额收益的额外收益。

经济租金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李嘉图将地租解释为资源稀缺性而出现的资源所有权收益。马克思将绝对地租解释为土地所有权的人为垄断,将级差地租解释为自然因素(土地肥力、区位等)的自然垄断。西方现代经济租金理论的研究重心从要素市场转向产品市场和组织管理,张伯伦租金强调经济租金源于垄断企业之间形成垄断组织和战略联盟获得的垄断收益;熊彼特租金是由于技术革新和降低产品成本而产生的垄断收益;奈特租金强调经济租金是投资者愿意承担风险的利润补偿,这种补偿实质是超过了安全投资获得的纯利息之外的利润酬金;彭罗斯租金强调经济租金源于管理效率,管理效率高的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回报。

(二)经济租金的两种形式

西方学者对经济租金来源主要有两种解释:要素租金和垄断租金。本文认为,经济租金的最初解释,特指要素租金。现代西方经济学将租金概念泛化,形成了广义经济租金概念,指厂商对所有投入要素和资源支付后的净收益,即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的形成,必然要对应于垄断市场结构的出现,因此广义经济租金可以解释为一种基于垄断势力基础上形成的超过平均收益水平的收益,即垄断租金。而且广义经济租金包含了狭义经济租金,即要素租金可以纳入垄断租金。

1.狭义经济租金——要素租金

经济租金概念源于租金,后扩展指对固定要素支付的报酬,而可变要素报酬的一部分也具有固定要素报酬的相似性质,这引申出经济租金。因而劳动、资本、资源、技术、管理、知识、信息等要素均可能产生经济租金。之所以讲“可能”,是因为要素的经济租金可能为零(如前文劳动租金消失的情形),这源于要素供给具有无限弹性,降低要素价格将使得要素供给趋近于零,即厂商难以通过降低要素价格(如工资)来获得该要素的经济租金。而固定要素供给具有完全无弹性的特征,即固定要素的供给量不会因为是否产生对它的需求而发生变动,因而支付给固定要素的最低报酬,理论上可为零。固定要素报酬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对它的需求,而与其供给无关,则固定要素报酬全部转化为经济租金。从另一视角看,即使将固定要素的全部报酬,即经济租金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也不会影响该固定要素的供给。从这一思路出发,西方经济学认为某些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的报酬也有类似于租金的性质,若减少劳动者收入,也不影响劳动力供给,这具有类似于不变要素的固定投入性质,劳动者减少的此部分收入就可界定为“劳动的经济租金”,即前文分析的劳动租金。可见,劳动租金是不会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减少的劳动者收入。

2.广义经济租金——垄断租金

无论是何种西方现代经济租金理论,都可统一到垄断租金这一范畴。张伯伦租金本身强调的就是垄断组织和战略联盟获得的经济租金;熊彼特租金强调技术创新,而出于对技术创新的专利权保护本身就是形成垄断的重要原因;奈特租金强调经济租金来源于风险承担,而高风险行业的门槛很高而导致竞争不足,高科技风险投资活动的前期高昂研发费用需市场垄断来保障利润回报;彭罗斯租金强调组织管理效率,而提升管理效率往往会加强垄断程度和形成新的垄断市场结构。因此,无论何种经济租金理论,也无论其强调经济租金是来自企业战略联盟、技术创新、风险承担还是组织管理效率,经济租金即超额利润的获得终究依赖厂商的市场垄断势力、形成垄断市场结构和强的价格控制力。因此,各种经济租金理论都可以纳入垄断租金这一框架。

那么,为什么讲广义经济租金(垄断租金)包含了狭义经济租金(要素租金)?两者似乎是不同的,例如二者来源渠道有区别,垄断租金是通过产品市场的垄断优势获得的,而要素租金是通过要素市场的垄断优势获得的,即垄断租金是通过产品市场渠道获得(从这一角度看,垄断租金也可解释为“产品租金”),而要素租金是在厂商内部生产环节获得的。但实际上,两者看似不同实则能统一,这是因为,垄断租金是企业总收益在支付全部成本后的经济剩余(从这一界定看,经济租金即为经济剩余),经济剩余包含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而支付的全部成本自然包括要素报酬,而只要有要素报酬,就可能存在要素租金,即维持要素供给所必需的最低收益之上的额外收益。可见,生产者剩余的实质是要素租金。因而,垄断租金包括了来自生产要素最低收益之上的要素租金,垄断租金是消费者剩余与要素租金的总和。

四、剩余价值与经济租金

首先,关于剩余价值与垄断租金,由于垄断租金的一部分为要素租金,如果假定除劳动力之外的其他要素为固定(或短期不变)投入要素,那么要素的经济租金只能来自劳动租金,这时“生产者剩余”就是劳动租金。而劳动租金的本质为剩余价值,因此在不存在其他要素租金的情况下,广义经济租金实则是剩余价值与消费者剩余的总和。需说明的是,西方经济租金理论将垄断租金解释为超额利润,但它实际上包含了劳动租金,而按剩余价值理论,垄断租金中的劳动租金只是利润而不是超额利润。

其次,关于剩余价值与要素租金。要素租金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相近之处在于劳动租金的本质为剩余价值。不同之处在于,(1)要素租金理论认为所有要素均可能产生经济租金,即对所有要素的支付都可能压低至最低要素报酬水平,在不影响要素供给时获得该要素租金。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资本和土地等要素不是价值源泉,因此它们不可能产生经济租金。而且资本等要素收入来源于剩余价值,是被分割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组成部分;(2)要素租金理论认为所有要素的经济租金均可以转化为超额利润,即从生产环节看,超额利润不仅可以来自劳动租金(剩余价值),而且可以来自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其他要素。而基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劳动租金本质是利润,是被剥夺的劳动者收入,不是超额利润。这一不同之处意义重大,它涉及到生产领域的利润源泉问题。按剩余价值理论,利润是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与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关系。按西方经济租金理论,生产环节的各种要素均可能形成经济租金,进而转化为超额利润。那么,究竟哪种认识更符合实际呢?

剩余价值理论有一个核心假定——商品按其价值出售,马克思说:“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或出售是理所当然的,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规律。”“我们先假定,不同部门的一切商品都按照它们的实际价值出售。”一切商品按其价值出售,当然也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等投入均是按其价值出售的,因而除劳动力之外的所有要素不可能产生经济租金。劳动力虽然也是按其价值即劳动力价值出卖的,但可以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绝对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而一旦放松按商品价值出售,那么就可能出现要素经济租金,即厂商可以通过其买方垄断优势地位而将要素价格压低至其价值之下,价格偏离价值的部分就形成要素的经济租金。那么,放松这一马克思核心假定是否可行呢?马克思说:“一个商品的生产价格可以高于它的价值,或低于它的价值,只有在例外的情况下才和它的价值相一致。”“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低得多。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册增补》中说:“总之,只要经济规律发生作用,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对于整个简单生产时期来说便是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说,直到简单商品生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出现而发生变形之前是普遍适用的。”两位伟人论及价值规律的适用情况,即资本主义低级阶段(以及它之前的阶段)——简单生产时期。可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才会出现按生产价格的交换,而生产价格只有在例外的情况下才和它的价值相一致,这说明商品价格偏离其价值是常态经济现象。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利润构成中包含了所有要素租金,劳动租金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甚至可以忽略呢?本文认为,虽然所有要素均有可能获得要素租金,但总要素租金中劳动租金应该占有很大比例,甚至总要素租金只是劳动租金。这是因为,价格偏离价值的情况,无非是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而除劳动要素(这里指普通劳动力,不包括异质型人力资本)之外的其他要素,其价格往往是高于而不是低于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土地、资本、资源、人力资本、管理等要素往往具有普通劳动者无法具备的专用性、非竞争性、稀缺性以及所有权垄断,获取这些稀缺要素所支付的价格往往高于价值。而对普通劳动者,其市场价格往往低于其价值,因此理论上虽然所有要素均可能形成要素租金,但实际上劳动租金才是现实中更容易出现,以及在利润来源中占有更大份额的要素租金。

五、结语

西方主流学者将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价值和剥夺劳动者收入(劳动租金)美化为生产者生产的剩余。劳动租金和“一定条件下”的生产者剩余其本质即为剩余价值。由于经济租金、垄断租金、经济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分析工具,因此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的核心思想是驳不倒的真理。

超额利润的来源包含了要素租金与消费者剩余:(1)来自要素租金的利润来源显得多元化,但由于普通劳动力难以具备其他生产要素的诸如稀缺性、非竞争性、专用性、所有权垄断等特征,因而要素租金主要来自劳动租金即剩余价值。因此,西方经济租金理论中的超额利润来源其中包含剩余价值;(2)消费者剩余是超额利润的另外一个来源,这主要通过产品市场垄断而获得。因此,西方经济租金理论中的超额利润来源主要是剩余价值和消费者剩余。劳动租金在西方经济租金理论中被视为超额利润,而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它是被剥夺的剩余价值和劳动者收入,它是利润而不是超额利润。

张伯伦租金、熊彼特租金、奈特租金和彭罗斯租金均需通过市场垄断地位来获得,因此都可以纳入垄断租金这一范畴。梳理劳动租金和经济租金的界定和内涵,可以得出狭义劳动租金和广义劳动租金、狭义经济租金和广义经济租金、普通劳动力租金和人力资本租金等分类。

读后感,论劳动价值 篇4

劳动价值理论新视野-兼评创新劳动价值论

针对目前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唯一科学的态度是坚持和发展.那么如何坚持和发展呢?在分析劳动价值论发展的所有四种可能性的基础上,认为只有两条路是行得通的`:拓展劳动概念的外延和重新划分劳动概念.创新劳动价值论正是沿着这两条路发展的,它在坚持“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需要,把劳动重新区分为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同时拓展了劳动概念的外延,并进而建立了新的劳动价值理论.这无疑是在劳动价值论内部对这个科学理论体系的补充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 者:董振华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刊 名: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3)分类号:A8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坚持 发展 创新劳动价值论

活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 篇5

活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

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必须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任何其它生产要素只是价值产生的条件,而不能创造价值.

作 者:徐小柏 XU Xiao-bai 作者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江苏,常州,213015刊 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卷(期):20032(1)分类号:A811关键词:价值 源泉 活劳动 生产要素

第十四课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篇6

一、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二、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1.人生价值不在自己获得多少

2.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3.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思维碰撞:

人为什么活着?

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活着应该做些什么会有意义?

华益慰语录:

“一个医生,只有从内心里尊重病人,才能对病人有耐心。”

“病人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廉洁是医生的本分,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要告诉年轻医生,避免他们走弯路。”

关于“丛飞”的事迹

丛飞(1969.10.29~2006.04.20)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农村,自小努力向上,是深圳著名男歌手。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收入并不丰厚,但进行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他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通过丛飞的感人事迹,谈一谈你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理解。.结合丛飞的人生经历,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不在自己获得多少

2.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两个方面,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体现了个人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意义;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体现了社会对个体存在和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意义。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索取)人生价值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

3.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 大家思考一下,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呢?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看他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到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也就是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奉献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

人民英雄 武文斌

• 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武文斌和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的感人事迹 • 死得光荣——武文斌事迹

一个战士倒在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上万民众为他哭别。所有参加吊唁的人都与武文斌素昧平生,他们只听说: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活活累死了!仅这一句话,已经让人们泪流满面。

• 6月17日晚,济南军区士官学员武文斌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里。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多救人,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这是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对老百姓的承诺,更是对共和国的承诺。

• 烛照深山——李桂林、陆建芬事迹

•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海拔2800米,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

• 18年如一日,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教书育人,共培养了6届共149名学生。陆建芬现在还是代课老师,1个月的工资只有230元。夫妇俩第一次来到北京,连照相机也没有。是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他们的事迹为什么会感动中国?他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 他们之所以感动中国,是因为他们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正是他们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志。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只能看他贡献的大小。贡献大,价值大;贡献小,价值小;没贡献,没价值;索取大于贡献,负价值。

请同学们想一想,下列说法能不能作为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

(1)享受的多少

(2)占有金钱的多少

(3)拥有职位的高低和权力的大小

(4)占有知识的多少

• 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是贡献,而贡献又分为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这两个方面哪个更大些或更重要?

不能说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哪一方面的贡献更大、更突出,只能因人而异,进行具体分析。有的人在物质方面的贡献大些,有的人在精神方面的贡献更突出一些,有的人两个方面的贡献都很大。

人生价值

• 一个人的价值, 应当看他贡献什么, 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人生观

•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 是人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和个人立身处世的态度的一种看法或见解。

价值观

• 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物万事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

•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所处工作环境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

什么是人生价值?

• 人生的价值就是人生的意义。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和意义,不是由个人评估,而是由社会关系衡量的。

人生价值在于奉献

•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这是伟人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时的讲话。

•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一个人的奉献不只有好人好事,它体现在各行各业,奉献形式多种多样。• 只有个人对社会的奉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奉献>索取

• 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德、意法西斯支持F.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他于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

• 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废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1月底,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两昼夜连续做71次手术。

• 1939年2月,率18人的“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小时,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斯霞

• 当代初等教育女专家。曾名碧霄,浙江诸暨人。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小学特级教师,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2004年1月12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斯霞老师毕生从事小学教育,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贡献卓著。• 斯霞老师毕生从事小学教育,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贡献卓著。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

陈光标

•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陈光标带领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千里救灾,救回131条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还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

• 2010年4月28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正式公布的“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中,与曹德旺、张海迪、王菲、范伟、韩寒等一同入选“心灵富豪风云榜”十大人物。

• 民营企业家回报社会的排头兵,至今已累计捐赠款物超过9亿元,位居中国慈善家前列。

• 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中国首善”这个称号。

奉献带来美好人间

二、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1.人生没有不劳而获 2.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3.诚实劳动,创造人生价值

•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 由高尔基的名言可以看出: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也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

1.人生没有不劳而获

• 小王毕业于黑龙江某职业技术学校畜牧专业,几经周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但他没有灰心,决定自谋职业。他结合自己所学的的专业,经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养鹅是一个致富的有效途径,鹅产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展养鹅事业。为了尽快掌握孵化技术,他到哈尔滨等地的养鹅基地学习了半年,后又在省畜牧兽医预防中心和同行的帮助下,学到了养鹅防病技术。

• 在家人的支持下,他筹措了资金,买回种鹅500多只,购置了孵化设备,办起了养鹅场,当年就孵化鹅雏10000只,盈利上万元。由于自己的努力和勤劳,他的鹅场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当地有名的养鹅大户。

小王的做法给你什么启示?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2.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 我们要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世纪60年代初,在带领学生们下农村生产实习时,目睹了农村粮食短缺、群众生活困难的状况,决心从农作物品种改良入手。50多年来,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勤恳劳动,锐意进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的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诚实劳动,创造人生价值

课堂小结

一、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 篇7

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交换联系的唯一方式, 人也在劳动过程中把自己从自然当中提升出来, 人越是了解自然, 就越远离自然, 也就使人自身能力更丰富化.如果说第一次提升是把人从纯粹依赖自然的狩猎状态进化到农耕状态, 那么第二次提升就是人学会了利用自然力去克服自然的工业文明时代。时下, 人类理智的积累已经达到了可以利用、消费、使用理智的成果——“知识”——就能创造价值的时代, 反映了人类从直接作用于自然对象的劳动, 向间接地利用自然对象之间的特性的劳动发展。人类之所以能够间接地利用自然对象之间不同的特性, 从事任何动物无法进行的创造性劳动, 就是因为人在劳动中会使用“脑力”, 人“脑力”的进化史, 就是人劳动发展史的写照, 正如人劳动发展史揭示了人的“脑力”进化史一样, 它们是“攀登与扶梯”的关系。而且人类进化史只要没有终结, “攀登与扶梯”就没有止境。

人类理智的发展集中表现在“知识”上, 因为人具有把社会生活中的经验记录下来、并传授给后代的独有能力。经过3到4万年人类劳动实践经验的积累, 特别是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和手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与此同时, 知识的积累和传授方式也获得了革命性飞跃。它突出表现在:一是科学性成为衡量知识价值的首要标准。人们对揭示自然规律、正确总结劳动实践经验的知识抱有真理性信仰。大量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建立使人类自信百倍增强, “知识就是力量”, 应该说是认识到知识价值的最早和最典型的表述。二是科研部门国家化。像欧洲诸国建立的皇家科学院, 国家图书馆, 包括像俄国这样的军事封建国家也建立起科学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为确立科学知识的权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三是教育——知识传授的社会化迅速兴起。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和理论, 培养年轻的科学研究者成为主要任务。同时, 不断出现的科学发明和发现所揭示出的自然界奥秘和生产能量, 刺激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学习的兴趣, 并形成一个国家完整的教育体系。四是应用科学知识在生产领域逐步利用。科学知识的巨大力量迅速表现在生产领域中, 加速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竟争, 使资本主义商品涌向了全世界, “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 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 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可以这样说, 工业革命带来生产领域中应用科学知识的越来越广泛的利用, 是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社会基础。不应该把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前此以往的经济形态割裂, 相反, 而是要从人类劳动方式的改变中去探讨新经济形态出现的根本原因从劳动创造价值的形式变化中揭示出人类物质财富增长方式的改变, 而不是试图证明人类物质财富增长性质的改变。

2 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也是劳动

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类一般劳动的看法, 它是肌肉、神经、脑等的一定的消耗, 那么, 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也是一种劳动。因为, 在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 人的脑和神经, 乃至肌肉都有大量消耗, 特别是创造知识这类“脑力劳动”, 更需要付出巨大的脑和神经能量。根据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思想, 我们同样得出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是劳动创造价值的第一要素这样的结论。

从创造价值这个角度看, 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的过程, 并不像过去一样是一个静态的、被动的、单个的行为, 而是动态的、主动的、合作行为;并不是一个人喜好、个性选择的结果, 而是社会需求、个人价值体现的要求;并不是知识无价, 全人类共享、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而是要负出代价、负出勤奋的劳动, 必须掌握基本的知识内容, 并取得社会认可的证书。这一切说明, 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价值的劳动过程, 或者说, 本质上是当代社会衡量社会一般劳动的必要条件, 社会在购买产品时, 其价格中就已经包含了形成一定合格劳动力教育培养的支出费用。这也才能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 具备一定知识的专门人才, 其具有的劳动力价值高于一般劳动力的原因所在。并不是知识本身创造了价值, 而是通过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的劳动, 使知识与劳动能力合二为一, 从而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直接创造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 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作为当今社会必需的、特有的社会劳动过程, 形成了教育系统、信息系统、科学研究系统, 这三个系统与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相对应, 并直接为整个社会“生产”、“提炼”、“造就”生产者。可想而知, 这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给整个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这才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为什么“知识就是财富”, “知识就能产生价值”的根本原因。

3“知识劳动”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劳动创造的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逐步扩大, 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相当时期里, 社会物质财富的实现是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而与物质财富增长相拌生的精神财富的实现却隐蔽在物质财富之后, 或以思想的物化成果形式流通于专门的市场, 实现自己独特的价值。但只要是商品, 它就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在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高度发展的今天, 这两者在创造劳动价值上去金趋近合一, 而且无形的“精神”内容开始在一件商品中占有较大的价值成分, 按照OECD的计算, 当一件产品中知识的含量达到60%, 就属于知识经济的产品了。那么, 当知识成为劳动对象、劳动要素时, “知识劳动”本身就具有了商品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不在于这种特殊商品“有形还是无形”, 而在于它本身具有使用价值, 并因走向市场而具有价值。

可以肯定, 在未来世界中, 从事“知识劳动”的人将占到劳动生产者的绝大部分, 这一方面是因为维持整个社会良好运行的系统已达到如此高的科技程度, 以至离开“知识劳动”将成为不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地球可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的减少, 使社会财富的创造转移到以知识的学习、使用和创造为主的劳动领域中, 并直接促进再生资源和新的替代方式的产生, 改变已有的生产或生活方式, 向更高层次的“自然化”回归。到那时, 表面上人们的生活简单了, 但其中所包含的每一件用品、每一个物件都是高科技的产物, 是与周围环境有机互换的部分。因此, “知识劳动”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创造价值的劳动的主要形式。

4 结语

从劳动价值论角度分析知识经济, 我们的结论是知识创造价值, 首先它必须具有劳动的本性才能成为真正的价值源泉, 知识成为生产要素并直接创造价值的时代到来, 是人类长期劳动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知识经济时代, 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都是一种劳动, 并体现为特殊的价值形态。

摘要:提出了学习、使用和创造知识也是劳动的观点。指出其表现形式为“知识劳动”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并对知识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劳动,价值

参考文献

[1]OECD,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 5.

读后感,论劳动价值 篇8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劳动力;价值;劳动时间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45-02

在今天不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中,有一种“去马克思的言论”有些专家公然说马克思的理论已经过时,现在我们需要西方那一套理论。更多的是在信奉马克思的内部也有这种质疑的声音,他们尝试各种方法来重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之所以人们对这个问题纠缠不清我想是由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的变化了,今天的社会和马克思那个年代相比完全不一样了。第二个方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两个方面之间不能够划对等但是也不是不相关。时代的变迁对于我们怎样去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

一、劳动成为商品的历史前提

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念是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来的。这个观念里面已经包含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产品的意思,问题是仅仅在这个停留在这个理论,并不能揭示出交换关系的平等与实际结果不平等之间的矛盾之处。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是在这里,“当别人看到物的时候,他从物的背后看到了人”。

马克思在这方面努力之处是:一方面沿着那些给予过他指导方向的古典经济学家的思路就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产品价值,分析劳动关系在历史上是如何演进的。另一个方向是从别的角度进行挖掘,创造价值的工人为什么会一贫如洗,相反资本家是怎么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呢?对于第一个方面马克思通过仔细考察工人的劳动,由此论证了现有的劳动关系不是偶然发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个方面的认识就花费漫长的时间,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者消费价值的差异来揭示劳动与资本之间交换结果的不平等或者说是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马克思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影响很大,马克思也正是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完成的。他利用辩证思维方式,对价值加以抽象,使其具有不同于价格的概念,对劳动加以抽象,使其与具体劳动区别开来,并且将实际含义的劳动力概念与劳动时间的概念区别开来。然而在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当中,马克思还没有清晰区分“劳动”,“劳动力”这两个概念,一直到他的《资本论》中才正式加以区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劳动创造价值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第二种是维持劳动力的价值以生活品费用来计算的。从劳动关系的历史来看,马克思这样写到:“所有权同劳动相分离表现为资本和劳动之间的这种交换的必然规律。”①这是我们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中的翻译。这里的“所有权”与德文相对应,英国“所有制”,“财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英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没有使用“所有权”这个概念而是使用的是“财产”这个概念②。“所有制”,“所有权”他们都是关系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发生关系来表现,概念本身没有不代表任何事物,然而财产概念却是一个实体概念,它的含义是很明确的。上面所写的“必然规律”也就是前提条件,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这一点。如果我们考虑到资本本身是积累的劳动产品,是对象化劳动的结果,对于这一前提条件我们应该加以关注。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马克思的关注点是对既有社会关系及其结果的分析,但是没有展开具体分析。

二、劳动力的价值化与货币化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时候,劳动力就有了可以进行交换的价值,当然就可以用交换的象征——货币来衡量了,这是劳动力被商品化的生产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要在交换价值,在货币的基础上,由联合起来的个人对他们的总生产实行控制,那是再错误和再可笑不过了。”③劳动经过交换成为一种商品,交换行为由直接交换发展到间接交换是通过货币来完成的,货币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有着被愈加抽象的过程,即它所代表的价值与自身价值越来越分离。例如:本来具有同等价值的贝壳、金属货币、贵金属货币、只是具有象征性的、本身的价值与其代表的价值不成比例的纸币,甚至连纸币都不需要的数字信息,等等,这一分离一直延续到今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本身作为劳动时间对象化的货币与其自身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是不相同的。这一趋势与社会制度的发展是一致的,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日益抽象以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稳定为条件。例如:纸币依赖于国家而数字信息依赖于电脑系统。

所以说我们对马克思关于货币与对象化劳动的理解,也要将货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与货币所代表的劳动时间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将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手段与货币所代表的交换价值区别开来。

货币变成人们追逐的对象,是因为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所以人们才不顾一切追逐财富。马克思在书中这样写到:“货币在这里不仅仅是致富欲望的对象,而且是这一对象本身。这种致富欲望的本质就是万恶的求金欲。致富欲望是这样的,就像一种特殊形式的欲望,因此,它不同于对不同于特殊形式财富的追求,货币不仅仅是对象,同时也是致富欲望的源泉。贪欲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的;致富欲望本身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产物。当然不是非历史的产物。”④

这里写到虽然贪欲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正是由于货币才给贪欲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劳动价值的货币化,给予了他人能够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机会,正是这样资本才能够得以形成和运作。从这一方面也可以说,人们追求财富也是一定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关系到一定程度的展现。换句话说,如果劳动力没有成为商品,没有被货币化,那么占有别人的劳动只能是通过战争,使用武力、仰赖于封建特权,这种财富的占有也是有限的、看得见的;只有到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关系和劳动力的商品化,才赋予这种财富的占有和集中以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同样我们也得承认这也是时代的进步,就像上面所写的那样,社会关系没有發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占有别人的财富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话就是血流成河更不要谈什么占有你的剩余劳动了,你的生命也被“无偿”占有,就是奴隶。

nlc202309030905

三、劳动力与劳动时间:谁与价值相关

早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形成了劳动价值理论,已经蕴含了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产品价值的思路,对于马克思来说,仅仅看到这里是不行的,这里不能解决的是不能揭示在交换关系的原则平等与财富分配不平等或者说形式的平等与内容的不平等之间的矛盾之处。因为这种情况下对于工人来说,他们劳动工资就是一定劳动时间的报酬,工人用一定的工作时间来换取相应的报酬看似很合理,没有什么不平等。古典经济学家的眼光也就止步在这里他们看到了用劳动时间与劳动价值之间是对等的,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解释资本是如何创造利润的。既然他们之间是对等的,工人劳动换取工资那利润从哪里出来的?资本家也不会辛辛苦苦不为挣钱,所以说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劳动价值理论并没有给这一问题合理的解释。

馬克思是通过对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认识来解释劳动力付出的劳动时间与为了维持劳动力而消耗的劳动时间(生活费用)在量上的差,前者大于后者,这个差就是利润的空间,后者以工资形式获得了支付,前者支付工资后的剩余部分以立人的方式成为资本收益。当然,这个仅仅是一个理论推算,现实情况比这个要复杂的太多。从一定的“劳动—资本”交往的范围来说,这一基本的理论不可能被推翻,但是并不排除有特殊的、别的例外情况的出现。

马克思对问题第一个方面的认识是主要是受到古典经济学家的影响,对第二个方面的认识可以归结为对第一个方面古典经济解释缺陷的认识,即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在解释工资与利润的关系是不能自圆其说。

显然,仅仅强调价值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理论,并不能将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区别开来,马克思的贡献在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工资+剩余价值)与劳动力消费的价值(体现为工资)之间存在“价差”。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价差”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价值的概念又被解析为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53页。

[2]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Collected Works,Progress Publishers,Moscow1986 年版,第221—2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0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4页。

上一篇:公司法律风险排查报告下一篇:2023年xx县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