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兴学校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2024-10-21

南兴学校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方案(精选5篇)

南兴学校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篇1

广汉市南兴镇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为切实加强我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和实践水平,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意识,增强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劳动基地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劳动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让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增强它们的农业科普知识,提高学生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能力。

二、劳动实践基地建设领导机构

组长:李玉勇

副组长:罗志仲缪世伟

成 员:陈华志谢子安黄学军

三、目标任务

1、通过一系列的种植实践活动,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进行种植实践,增强他们的农业科普知识,通过写观察日记和科普小论文,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

3、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如英语小组会话,美术小组写生等,使学生体验到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提升品位,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加强,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己校园的情感。

4、教师通过亲身参与,真正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各科的教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5、提高基地的示范作用。

6、提高基地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水平。

7、提高基地的建设水平,使基地美观、实用。

8、从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劳动技能。

四、劳动基地建设面积

学校拟将校内规划绿化面积分片划拨给各班自主经营管理。(先期试验启动为现七年级各班,地点暂定住宿楼靠围墙的绿地,待实验总结成功后将向全校各班级推广)以种植各季蔬菜、瓜果等作物为主,以种植代绿化,使之成为学校的又一亮点。小学一至三年级可以探索小手工制作产品的经营活动。

五、管理和任务

蔬菜基地按年级划分,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每学期进行“动一动比一比”活动。

种——赏——收——品为劳动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工作主线,以“品”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品“种”的辛苦,品“赏”的乐趣,品“收”的喜悦。

1、蔬菜种子和秧苗由学校各班自筹资金购买,班主任组织学生负责种植。成品由各班自主出售。收益归各班用作班费。

2、德育处将对各班的实践基地命名为“XX班少先队劳动实践基地管理”或“XX班团支部劳动实践基地管理”。

3、劳动技术老师和其他指导教师深入劳动基地,与学生一起种植、一起管理,组织学生写观察日记,撰写科普小论文等,其作品可不定期展出,并评出“种植小能手”。

4、学校拟每学期进行一次以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课为内容的作文比赛。

5、各班在组织劳动实践过程中,要确保学生遵守劳动纪律,确保学生安全,确保公共财产安全,确保基地周围卫生整洁。

广汉市南兴镇学校德育处

2012年4月

南兴学校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篇2

一、图书馆基本情况

1. 图书馆承担本科教学情况。

图书馆承担我校“信息检索与利用”通识课本科教学任务,每学年6个混合专业班,课程无专业限制,主要针对本校大二大三学生,学生人数合计500人以上,学生评价良好,任课教师多次获得本科教学奖励。

2. 图书馆承担其他教学培训情况。

图书馆承担我校工程硕士“文献检索”课教学任务、全校新教工入职培训任务、全校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图书馆读者培训等教学培训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及培训效果。

3. 图书馆学生工作情况。

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人数超过300人,工作岗位近20余种。图书馆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学生考勤、考核管理制度,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促进感情交流,提高了学生工队伍的凝聚力,也使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井然有序。南校区分馆已连续五年荣获“勤工助学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4. 图书馆近年学生活动情况简介。

图书馆年均接待各类读者超300万人次,年均图书借阅量超85万册,为全校读者提供了优质高效服务。年均举办专题讲座及培训约40场次。每年还举办《建馆60周年专题图片展》、《绿色摄影展》等各类大型展览,TEDx SCUT系列沙龙活动,世界读书日、好书推荐等阅读推广活动。

5. 图书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与项目的情况。

图书馆科研教师团队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校内外创新创业研究课题多项,包括:广东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项(已结题)、广东省图书馆学会项目3项(已结题)、广州市文化厅项目1项(在研)、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已结题)、校级SRP学生研究计划项目4项(2项已结题,2项在研),以上项目实际参与学生25人以上。

二、基地学生培养理念和基地建设主要思路

1. 基地学生培养理念。

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机遇和资本,也是智慧的源泉。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人的必备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对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基地建设旨在培养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让信息素养教育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也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轻松,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助力。

2. 基地建设主要思路。

依托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本科通识课课程,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有创业创新想法的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各项创业创新活动,并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及相关的技能培训,技能培训着重在与信息的获取及处理,及创业相关的知识产权知识及法律法规政策培训。力求将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及人员优势与学生创业创新需求深度整合,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提供坚实保障和基础。

三、基地建设目标和建设规划

1. 面向专业。面向全校大二、大三年级学生,无专业限制。

2. 容纳创新创业团队学生数量。可容纳创新团队学生120人。

3. 学生遴选与退出机制。

遴选机制:为双向选择,招募学生原则上为我校在籍在读大二、大三年级本科生,必须品行端正,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能吃苦耐劳。学生需经过笔试、面试及综合考量,择优选拔录取,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不同团队小组学习,进入基地培养时间以学期为单位。推出机制:学生在基地学习,学期期满后,学生可选择继续在基地学习或退出基地,尊重学生个人意愿。

4. 特色培养计划。与现有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本科通识课相结合,进入基地学习同学可选报通识课来学习,获得信息素养的基础知识,并可以获得相应学分。随后进入基地,进行更加深入及专业的学习培养。

5.2016年主要建设内容。(1)初步建立起“信息素养培育及实践基地”,建立基地运行及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教师及学生遴选及退出机制,保障基地持续高效运行。(2)接收创新创业学生120人以上。(3)建成2~5个特色创新创业学生团队。(4)开展创业创新相关系列培训课程,10场以上。(5)基地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完成校级科研项目2~4项,校外科研项目1~2项目,至少容纳15名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相关工作。(6)指导创业创新团队完成课题调研报告2~5份,学术论文4~10篇。

四、基地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日常运行的模式

1. 基地的组织管理体系。

基地下设:基地办公室、培训实践部、后勤服务部、媒体宣传部。基地办公室:为整个基地的管理中心,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营,对内协调管理,项目初期审核,项目中期考核,项目后期结题等工作。培训实践部:负责基地内教师及学生的培训工作,同时承担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后勤服务部:为基地的运营提供各种后勤保障服务,并负责基地的防火防盗等安全管理。媒体宣传部:负责宣传基地的各项活动,并负责收集校内外各项科研信息,负责维护相关的网站及微信等媒体平台。

2. 基地日常运行模式。

由基地办公室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行,培训实践部负责实施各项科研项目,后勤服务部及媒体宣传部提供各项服务保障。

五、师资队伍建设

1. 基地现有教师。现有成员13人,其中3人具有高级职称,其他为中级职称。13人中有10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为本科学历。

2. 基地人才储备。

图书馆现有教职工130余人,拥有一大批各种专业背景的博硕士研究生、双学位、本专科毕业的业务、技术人员,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占88.4%,具有高级、中级职称人员占74.8%,可为基地发展建设提供充足后备师资队伍保障。

3. 基地教师培训。

对基地教师,定期举办培训、研讨会、项目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提高教师个人的创新创业业务水平及基地整体的创新创业服务水平。

4. 基地教师遴选机制。

依据个人意愿,综合考虑专业方向需求、经验丰富程度、项目需求等因素,择优选拔基地教师。

5. 基地教师退出机制。

所负责项目结题后,通过基地考核验收合格,基地教师可申请退出。教师承担指导项目过程中,若出现违反基地相关规定(我校相关规定、法律规章制度等)的情况,即刻责令指导教师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可本单位通报批评,并上报相关部门。

六、保障机制

为保障和促进“信息素养培育与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规范基地的管理,保证基地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平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业型人才,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吸收国内外优秀创新创业基地管理经验,结合本校特点,初步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具体包括:基地运行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管理办法、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安全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

七、结语

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探讨 篇3

一、我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发展情况

1. 我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高中开设技术类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保证小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10天,初中生每学年不少于20天。据此,吉林省城区开始兴建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学校),集中对城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200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教财字[2003]6号)文件,指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为农村经济服务能力的有效载体。2005年5月,根据国家文件精神,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吉林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吉教校产字[2005]1号),对全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场所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投入、注重实效”原则,有效整合现有教育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出地方特色;把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和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一期部署、同步建设;努力拓宽育人渠道,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场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响应号召,城镇兴建综合性、独立建校的劳动实践场所,农村普遍兴建有育人特色的较大规模的劳动实践教育场所。截止到2009年末,全省已建立城区(含县城)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19所,农村乡镇学校兴建较大规模实践场所460个,数百万学生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能力普遍有了提高。先后涌现出长春市朝阳区素质教育基地校、延吉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校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在场所(基地),学校组织陶艺、木艺、布艺、电工、钳工、摄影、烹饪、野外生存训练、无线电测向、农作物种植、军训、野炊、垂钓、篝火晚会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国防教育、禁毒教育等活动,深受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全省已建成的19所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年接纳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达30万人次;已建成的460所较大规模的劳动实践场所,年接纳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活动达120万人次。其中长春市朝阳区素质教育基地校、白城市洮北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校一次可接纳学生350人和10名指导教师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2. 当前影响我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尽管我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领导认识不到位。有的城区教育局以为有没有劳动实践场所都行,建设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积极性不强。

(2)场所建设数量有待提高。吉林省现有城区22个,有14个区兴建了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有9个区设有劳动实践场所;县(市)38个,有3个县建了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大多数县没有建劳动实践场所。较大规模劳动实践场所数量、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场所建设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还没有行动,而且已建成的劳动实践场所设施还简陋,劳动实践场所开设项目也较少。

(3)和新课改衔接不紧密。新课改规定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高中开设技术类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同时予以时间保证。现有的劳动实践场所(学校)课程设置与新课改要求衔接不好,多以简单的军训、手工包饺子等体改综合实践活动,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要求。

(4)场所建设运行经费短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及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单独立项列支,也没有纳入到收费项目中,只是场所建设教育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越是场所建设好、教学内容丰富的场所(学校),经费越是短缺,制约了场所建设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综合实践教师队伍还很不稳定。

二、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基本思路

“纲要”中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程结构中,显示其所担负的责任、目标的重要性。

1. 以“纲要”为依据,确立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发展方向。(1)以学生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初步掌握获得从事基本劳动和劳动技术活动的能力;(2)为素质教育搭建平台,发挥场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3)学校劳动实践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增添了场所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4)学生“三个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多样化、复合型适用人才。同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展多种模式的场所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2.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创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新模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建设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各地应利用乡校合并的契机,把闲置的学校改建成为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目前,吉林省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建设模式都是通过这一途径来实现的,做到了劳动实践场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根本性改变。

3. 加强场所建设管理。建立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是落实“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和高中通用技术教育,加强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这是场所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场所建立后要加强管理,发挥育人效益。目前,综合性实践场所管理基本上采取由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筹措建设资金,实践场所(学校)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由同级人事、财政部门解决编制、人员和经费。这些做法还要坚持下去。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每学期初,确定各学校到综合实践场所(学校)参加实践活动时间表,定期安排学生到场所参加劳动、实践、创新等课程内容的教育活动。

三、加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几点的建议

1. 进一步明确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性质,落实师资和课程计划。劳动实践场所是为中、初等学校素质教育服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要经一般中小学需要开展却因不具备条件不能或不宜开展的实践活动项目放到劳动实践场所(学校、基地)开展,同时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场所的育人效果。因此说,劳动实践场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它不同于校外教育机构,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享受和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城区学校将小雪高年级及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在劳动实践场所,将更有效地利用场所资源。我们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场所更多的关心,协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劳动实践场所(基地)为学校或准教育机构,妥善解决场所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编制问题,尤其是教师待遇问题。像办学那样办好劳动实践场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劳动实践场所的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制定有关场所建设政策和对场所建设予以宏观指导;勤工俭学管理部门作为劳动实践场所管理的牵头部门,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教师进修学校(院)等相关处室同理配合,共同抓好学校劳动实践场所中的校本教材以及教师、管理人员培训;要将场所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做好本地区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和运营等项工作。

2. 多渠道筹措场所建设费,加大对场所“社会实践活动费”的管理力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应该像学校建设那样,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题,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完善各项措施和活动项目的建设。为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综合实践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应设立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专项资金,以保障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可持续发展。针对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教育教学特殊性,需要消耗一定的实践材料的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予以解决。要认识到实践材料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要的辅助材料,也是保障综合实践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必备教学手段。所以,为了保证劳动实践场所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保质保量地完成劳动实践课的教学任务,在义务教育保障机制逐步建立的基础上,应把劳动实践场所(学校、基地)的实践材料费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代收费项目中或纳入到财政保障范围内,纳入到政策体系,确保劳动实践场所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关于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划拨及 篇4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较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乡所属各校正常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责任感,推进我乡新农村建设,____校特申请___乡政人民政府协同各村村委给各学校划拨劳动实践基地,小学2亩以上,中学5亩以上,并能发放“三证”,以确保我乡(镇)各校劳动实践基地规范运行。

特此报告

南兴学校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篇5

2014劳动与实践教育实施方案

大河涧乡中心学校

2014年3月26日

大河涧乡中心学校2014劳动与实践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紧密围绕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努力培养具有现代劳动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素养、能应对未来社会生活挑战的合格劳动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目标

(一)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拓展生活中的技术学习,增强生活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掌握初步的劳动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养成爱护工具、节约材料、讲究质量、安全操作等习惯,增强团结合作、保护环境、珍惜劳动成果等意识。

三、具体要求

1、学生亲身参加劳动操作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

2、在劳动技术课上,无论是生活劳动或生产劳动,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都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质这一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劳动技术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劳动技术课中,通过某些劳动技术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工具进行加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劳动技术课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劳动技术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过程涉及到材料、工具、设备等都带有不安全因素。因此,要规定各个项目的操作程序和安全规程,并制定必要的安全检查制度与措施。劳动技术课应切实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劳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学会正确使用工具、设备,自觉穿戴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从小养成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

四、劳动技术教育内容安排

1、各中小学要按要求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2、各中小学要常年开放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

3、要利用清明、五

一、国庆等节日开展相应活动。

4、各学校根据学校安排组织学生到肖横岭红薯、洪峪村食用菌、赵家厂村香椿、马横岭花椒等生产基地参加实践劳动。各学校要制定出详细的活动安排表。

5、各中小学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制定出详细的安全预案,确保师生安全。

大河涧乡中心学校

上一篇:祖国的作文800字下一篇:出轨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