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资源库建设方案

2024-08-05

学校资源库建设方案(精选8篇)

学校资源库建设方案 篇1

学校资源库建设方案

本着“全面培养,打好基础,因材施教,发展特长”的办学理念和实现“让每一位学生发展,让每一位家长满意,让每一位教师成功”的办学目标,学校花巨资建成了校园网,连接的计算机已达200多台,除学生机房和阅览室机房外,每个年级组办公室至少配置一台连接到互联网的计算机供教师使用。学校建设校园网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优化教学管理模式服务,其核心是教学资源库的组建、应用和共享。现结合我校实际和教育科研工作建议的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定位与总体目标

早在校园网建设兴起之前,教育界专家就已经提出了资源库的概念。随着校园网建设的逐步升温,校园网应用中有“路”有“车”却无“货”的现象也日渐突现出来。学校领导提出了“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口号,资源库建设由此被正式纳入议事日程。

到目前为止,国内资源库建设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代:

第一代资源库:以文件夹的形式管理素材,素材以成品课件、PPT、图片、视频资源为主,这一阶段资源库的应用为教师提供的主要服务相当于是将板书、挂图和记录片通过投影(或电视)播放出来。

第二代资源库:结构为“系统+课件”,学校通过购买成品资源库作为基础,更新完善主要通过零星开发和各处搜集进行。在应用方面,许多学校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为赛课和公开课准备,通常每堂赛课需多位教师辅助,从设计到PPT、动画制作到素材搜集。这一阶段的成品资源库没有统一标准,资源库中的素材无法共享,教师制作的课件因为不符合别人的教学思路,通常也无法提供给其他教师使用,这一阶段的资源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建库”的问题,但有待完善。第三代资源库:正是目前大力倡导的新一代资源库,具有统一标准、体现课改思想、强调探究、注重交互性、全面整合现有资源、素材与管理系统分离、积件设计理念、紧密结合E-learning(网络化学习)等特点。教育部资源库建设标准的及时推出也为此次资源库建设推波助澜。管理资源的功能模块被独立出来,资源以纯“素材”的形式存在,将“素材”放到管理系统中才能方便快捷地使用,基于E-learning的网络课程开发和满足远程教育的需求成为第三代资源库建设的新目标。

在此背景下,我校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开放共享、动态更新、与课程改革同步并面向师生的综合性资源库,以适应校园网需求,实质解决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学校决定先以主科科目作为构建资源库的学科分类基础,建设一个集中服务的网络资源数据库,提供重要教学网站的资源和免费教学资源的资源。

二、建设内容

1.开发一个网络资源库系统平台,包含资源建设、用户服务及资源收集与整理等功能,以实现网络资源的规范搜集、分类、组织和调控程序化整理,并能对资源信息进行多途径内容揭示。

2.形成相关标准与规范,包括资源选择标准、资源描述标准、资源类型标准、软件需求报告、项目管理细则。

3.建立一个至少覆盖中高考科目的系统的、完整的学科资源数据库。每个学科的资源内容应包括支撑学科发展的必备内容和可选内容,其中必备内容为直接为教学服务的多媒体素材、试卷和课件等资源,可选内容为供学科发展的教学录像、教学心得、教育论文和研究性学习专题等辅助教学资源。

4.建立一个支持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包括管理模式、项目运作模式以及系统运作模式。

5.课程设置符合学校所开设科目的要求。分学科设置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品、科学、综合实践、书法、音乐、体育和美术等。

三、建设原则

1.本项目实施遵循“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合作建设、分头维护、集中服务、全面共享”的方针,贯彻“追求质量、强调应用、兼顾数量”的总原则。2.按照学校所开设的科目设置体系,分学科作为构建资源库学科体系的框架,可考虑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优先建设。

3.资源库建设以信息质量为本,切实做到所提供的资源信息是可用的、有用的,使重点学科资源库能够真正地为广大教师使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4.系统平台的开发兼顾先进性与实用性,并能支持项目可持续发展。5.不搞重复建设,原则上教研组负责本学科的承建工作。

6.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成果须作定期交流,共享成果。

四、预期建设成果

1.提供支撑资源库建设和发展的软件平台,包括数据维护、用户服务和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

2.建成至少覆盖主科科目的系统的、完整的网络资源学科资源数据库。3.形成与资源库建设相关的一套标准和规范,包括资源选择标准、资源描述标准、资源类型标准、软件需求说明、项目管理细则。

4.支持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五、建库工作流程

参建资源库的各部门,工作流程基本有以下几个步骤:

1.资源库建设的教师须结合所建学科,参照资源选择标准等,拟定本教研组所负责的学科的一些不同的搜索策略,如按关键词搜索等。

2.根据拟定的策略,应用程序开始建设这一学科的相关资料,并不断扩展到更多的资源。网络管理人员可调整搜索策略,尽可能使建设的资源是那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且适合作为该学科的资源内容。

3.对程序搜索到的资源用数据编目工具进行人工编目,参照资源描述标准、资源类型控制等对资源进行数据整理。

4.整理后的数据经过质量检查及质量控制的过程,存入相应的库中的中心服务器进行数据收集。

5.中心服务器收集的数据进行集中发布,当有失效链接或链接变化的数据应定期返回给各数据的提供教研组,进行数据的修改和维护。

六、组织管理 1.管理机构

在学校相关部门和教科室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各学科的项目组织管理组,负责系统研究分析、规范制定及建库的管理和协调等工作。项目管理组由学校教科室牵头,成员为各学科教研组信息管理员。项目管理组向学校教科室负责。

2.项目实施管理

根据项目建设的需要,在实施时将建设内容分为若干部分,并由项目管理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

数据质量控制组:主要负责对数据的教学性、标引的准确性、链接的有效性进行控制。

课题研究组:负责与本项目有关的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具体内容如下:资源选择标准,资源描述标准,资源类型控制和项目管理细则。

技术支持组:负责软件需求说明的制定,协助软件系统招标,配合软件平台开发,负责软件验收及硬件系统的正常运行。

资源建设协调组:负责资源建设参建申报的组织工作,组织和管理参建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协助软件开发商安装建库软件,负责解答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

学校的教科室为项目管理组组长,负责以上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3.学科建设模式

被建设学科分为两种:主科型和非主科型。4.参建教研组的选择

所有学校开设学科的教研组均可申请参加资源库项目建设。在选择参建教研组时,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1)申请建设学科是否为学校开设的学科;(2)该教研组是否具有认真负责的网络管理员;(3)是否有一支联合组成的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5.参建教研组的培训

学校教科室根据上述标准选择参建教研组。获准参建的教研组可以获得项目管理组提供的2人次的免费建库培训。

6.启动资源库建设

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必须参与资源库建设,当拟建学科和参建教研组确定后,资源库建设全面启动。参建教研组与项目管理组签订任务书。

7.中期检查

接受学校教科室对项目建设进行的中期检查。项目管理组根据各学科完成的数据质量和数量情况,酌情确定各中高考型学科经费金额,并将达到要求的学科资源在校园网上发布。非中高考型学科如达到质量要求,也可于校园网上发布。

8.项目预验收

项目管理组对本项目进行预验收,内容包括软件系统功能及各学科资源建设。根据每个学科资源建设完成情况评奖,评奖时主要考察资源的教学性、资源的数量、资源描述质量、链接有效率。

9.项目验收

学校教科室对项目进行总体验收。

七、实施进度

1.2014.05—2014.07

项目调研,确定项目定位及建设目标,成立项目管理小组

2.2014.08—2014.09

完成项目研究可行性报告

3.2014.09—2014.12

规范及标准研究,完成项目相关标准 4.2014.10—2014.12

软件系统招标,形成软件系统需求说明书 5.2014.01—2014.02

召开资源库建设研讨会、确定参建教研组 6.2014.12—2014.03

软件系统研发、调试及试运行 7.2015.03

参建教研组信息员建库培训 8.2015.04—2015.09

参建学科进行资源库资源建设 9.2015.09—2015.10

中期检查 10.2015.10—2016.03 资源库系统试运行

11.2016.04

项目管理组对每个学科进行检查、验收 12.2016.05

项目总体验收

八、成果运行管理及共享方式

1.数据维护:每个学科的数据更新由本学科参建信息员负责。数据质量控制小组定期进行更新频率检查及数据质量抽查,以督促数据更新的实施,促进数据质量的提高。

2.数据管理:数据集中存放于学校教科室,由教科室统一管理和发布。各学科参建教研组可根据本组实际情况(需求、存储等因素)确定是否对自己承建的学科信息在本地进行管理和发布。

3.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将视实际使用需求情况,确定是否增加镜像服务器。4.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各参建教研组要始终遵循项目管理组制定的相关标准。

5.在学校信息资源库建设期间,各参建教研组可根据参建学科的成品数据数量和质量获得由该项目提供的不等额经费。6.自2015年4月起,原则上各参建教研组自行解决各学科数据等问题。7.在学校信息资源库建设期间,参建教研组之间可共享本项目成果。8.在学校信息资源库建设期间,渐渐扩大信息库容量。

9.在技术上和内容上增强视频功能,提供学校公开课等多种视频内容。

学校资源库建设方案 篇2

1. 社团活动资源库的含义和重要性

社团活动资源库, 就是将社团开展过的或者是准备开展的活动以电子文档的形式记录并保存下来, 形成一套特有的资源, 为今后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建设社团活动资源库具有以下意义。

(1) 进行社团资源建设是提升社团活动质量的有力保证。当前我校社团活动内容很多, 每月各类社团活动次数达5至7次, 但活动内容大多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和被动地接受上, 真正有意义的活动较少。究其原因, 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是老师, 加上每个月社团必须有一定次数的活动, 很多活动的点子都是社团指导老师临时想出来的, 因此, 活动质量并不高。建设社团活动资源库, 可以帮助社团确立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向, 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

(2) 进行社团资源建设可以促使活动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善和提升。社团每次活动之后都必须写好总结, 反思在本次活动中的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作用。

我校白鸽志愿者协会与蓝天志愿者协会在2014年5月27日联合开展了一次绿色环保出行的徒步活动, 虽然在活动开展前做了详尽的活动规划以及充足的准备工作,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 在活动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在活动后的总结中, 这些小问题都一一得以呈现, 如果今后有社团再开展类似活动, 可以将活动办得更好。

(3) 进行社团资源的建设也是社团之间有效交流互动的一个平台。各社团将自己的资源在网上共享, 每个社团可以了解其他社团的活动情况, 为自己今后开展活动提供一些思路。一些不同的社团之间也可以开展交流活动。

2. 社团活动资源建设的要点

(1) 为每一位社团成员建立一份成长档案并纳入学生日常规范考核。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中, 社团成员仅仅拥有一本象征社团身份的社团证, 学生在社团里干好干坏都一个样, 没有有效的奖惩措施。因此, 建立一份社团成员成长档案就势在必行了。社团要设立专人把每一位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情况记录下来, 包括出勤率以及对待活动的态度。所有资料都要纳入学生日常规划考核里, 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加分, 作为判断其评三好学生或者拿奖学金的标准;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将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分配一定量的学分给社团建设, 不仅可以催生健康、向上的社团组织, 而且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为彰显学生个性、拓宽学习空间、凸现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

(2) 建立学校社团活动网页, 将所有社团的活动、表现以图文形式呈现。学校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专栏, 供社团进行活动展示和成果分享。社团可以定期把自己的活动计划、活动成果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在网页上展示。这既是一个对外宣传的工程, 也是社团自身加强经验总结以及升华提高的过程。每次活动的总结内容可能不是很多, 但是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套丰富的资源, 这些资源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成立学校甚至是全市范围内的社团联盟, 摆脱各自为营的局面。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 电脑、手机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 各种通讯软件如QQ、微信等可以轻松地实现各种交流和沟通。各社团通过QQ群等方式加入到一起, QQ群群主负责活动的发布和组织, 社团发现适合的活动可以及时联络群主, 参加活动。各社团甚至是社团成员也可以提出一些好的活动策划或者创意, 为社团发展建言献策。运用这些信息技术, 各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参加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同时, 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成立职校社团联盟, 各社团以学校为单位加入社团联盟。由于单一社团的力量有限, 活动范围存在局限性等特点, 通过上述做法可以有效改变原先学校社团各自为营的局面, 也是社团正规化、规范化的大胆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明.中职校学生社团建设寻径.教育长廊[J].科教文汇, 2009 (30) :76.

学校资源库建设方案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建设亦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得到高度重视,并以此推动了办学理念的变革。

教育部在2006年发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这给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在完成信息环境的基本建设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解决“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问题。

教学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刻不容缓的目标,摆上议事日程。

1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1.1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1.2题库/试卷库

1.3课件

1.4精品课程:包含培养方案、参考文献、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

1.5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1.6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等等。

个人以为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而且必须建设的教学资源。有了资源库,教师备课时就有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素材,同课程老师不需人人都去分别查找与教学有关的相同资料,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资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案、备课笔记等优质资源共享出来,一方面可将这些老师的智慧结晶永久保留下来,成为学校不可多得的独有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也为新教师的学习成长提供最佳途径和平台,且不必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丰富的资源,更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供良好平台。

2教学资源库建设途径

2.1购买优质资源库采取购买部分适用于专业教学的优质资源供师生选用。

2.2自建教学资源库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筛选、收集相关专业学科的免费资源(形式多样);二是激励老师将长期积累的大量宝贵资源共享出来三是通过发布平台将购买的教学软件、DVD、随书光盘等进行转换和网络发布。

3教学资源库建设需注意的的问题

3.1突出重点,保质保量

对于学校而言,需建资源库内容很多,我们不能盲目求全求多,要因需制宜,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科发展优势,认真研究、论证,择重择要有序的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做实做好,做优做精,避免泛泛而建,建而无效。对于某一个类型资源库能收集到的信息素材更是海量,在对这些信息素材收集后,要进行甄别、筛选、整理、组合,精选符合学科教学实际需要的、内容科学与准确的信息,进行充分、有效、合理的整合,摒除“拿来主义”,避免只重量而忽视质,最终导致“资源库是个杂物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

3.2发挥优势,分工协作

资源库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按照学科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组织,这确定立了教研室、教师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广大教师既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者,又是教学资源库的利用者,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这是建设资源库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中心应当做好资源库平台建设、资源库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成立资源库建设专家组,负责资源库建设的项目论证、评价。成立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组,负责某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各环节参与成员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互相协作,确保每个环节不掉链子,共同搞好资源库建设。

3.3加大投入,推动建设

必要的投入是资源库建设的保证。资源库建设将更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环境的完善。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存储系统、数据库备份、容灾系统,搭建安全、快速的网络平台,建设先进的管理系统,确保资源库数据安全,支持资源库的大容量存储和大规模应用;二是建立课件制作环境,建设同时可供5人以上同时进行课件开发的开发中心,配置高性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工具,摄、录设备,音、视频处理工具等,为资源库建设提供较好的环境和平台;三是建设网络多媒体教室,为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堂辅助教学提供环境和保障。

3.4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规模庞大的工程,费时费力费神,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一方面要承担学校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另一方面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各有差异以及参与的热情高低不同。而作为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力量的专业型信息技术人员缺乏。都将影响资源库建设质量和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资源库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学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分时、分段进行,并逐渐完善。

3.5有效激励,促进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进展和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调动广大老师参与建设积极性。学校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学科资源库建设项目申报和建设实施的项目组,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对于建设成果经专家评审合格,应将成果纳入参与者业绩评估或工作考核中,并给予物质奖励;对积极参加知识共享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足够的奖励(智慧结晶,具有知识产权)。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学科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校教师的知识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4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教学资源库作为各种教学资源的汇集,绝不是教学素材、资料的简单堆积。它直接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方便用,学生易于自主学习为目的。因此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4.1科学化: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资源库的根本。要建立严格的资源审查评价机制,确保资源的高质量;

4.2标准化:遵循标准是保障资源库广泛共享的基础。建设科学的资源规范体系,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库著录的标准化、检索的规范化、检索途径便捷化。

4.3结构化:合理的结构可以确保资源库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4.4动态化:长期稳定的不断更新与维护是资源库具有生命力的保障。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源库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就学校当前条件而言,建设资源库尚存在某些瓶颈,但不能因此而迟疑。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切实将其列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专家组、项目组,充分论证,认真规划,扎实实施,制度激励,切切实实将资源库建设好,以此推动办学理念的变革,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等的持续发展,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最好的信息环境,并最终建成数字化、现代化校园。

参考文献:

[1]魏健,狠抓教育资源库建设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j],中国教育信化,2008,2(81-82)

城东小学校外资源开发方案 篇4

一、课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全新课程,它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体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独特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时间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通过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特征的实际操作过程达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基于我镇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当丰厚,为了研究、开发、重组和利用地方、社区的各种资源,让学生超越课堂和学校的局限,走出校园,走入自然和社会,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我们很有必要进行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本课题的提出,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关于“根据学校及所在地区的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空间”这一精神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生活,使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生存体验的喜悦,增进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教师对校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3、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真正成为超越教室、超越课堂的自主性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亲身经历,自主实践,关爱社区”的实践活动模式。

4、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形成我校独特的特色化综合活动校本课程。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亲历性原则

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景,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

2、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3、主体性原则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索中求发展。

4、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协同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各教育渠道之间,各年级之间,各部门之间,人际之间、师生之间,都要坚持协同运作,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外资源开发的过程。

2、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校外资源开发。

(1)、结合本地方特色,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入手开发课程资源。

(2)、充分挖掘地方区域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自然资源、乡村乡貌等社会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

3、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校外资源开发的成效。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一)研究的步骤

实验周期: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8月——2008年9月)(1)、拟订研究课题,确立研究方案。

(2)、成立学校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参与实验的教师。(3)、进行理论学习,加深对实验任务的认识。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2年5月)

(一)2010年10月—2011年10月(1)、根据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活动。(2)、上好示范课、实验课。(3)、编写优秀案例。

(4)、研究教师积累实验素材,写好实验反思与心得体会,写好阶段性总结。

(二)、2011年11月—2012年5月(1)、继续开展实验研究活动。(2)、编写优秀案例和论文。(3)、拍摄主题活动实录。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2年6月——2012年8月)(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经验。(2)、展示研究成果,推广实验经验。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实验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践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经验交流法进行。

七、成果的表现形式

1、与本课题内容有关的优秀案例集和优秀论文集。

2、研讨课实录光盘,主题活动课堂实录光盘。

3、本课题的实验工作总结,实验研究报告。

4、开发地方资源的特色,形成形成“亲身经历,自主实践,关爱社区”的实践活动模式。

5、造就一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骨干教师,推动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八、课题实验的组织与管理

1、实验组织与分工

(1)实验教师:全校综合实践课程教师(2)课题负责人:(3)实验管理:王铁小学

2、课题研究的工作制度(1)、利用网络进行校本培训,定期印发与本课题有关的课改理论、教育教学专著、相关文献资料,提供给综合实践教师互相传阅,共同提高理论修养。

(2)、学校每月组织一次例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其它相关资料,加强实验教师的课题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师的实验的认识,自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参与实验研究。

(3)、课题负责人要经常与课题组成员研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实验教师交换意见,共同研究。

(4)、要求课题组成员要带头上好示范课,每一位实验教师每一学期上一节与课题理念相关的实验课,按时开展活动反思和心得交流,为实验的推进作出努力。

教学资源库建设及管理方案 篇5

我校自2001年根据南昌市教育局“校校通”工程的要求,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除了已有的四个局域网以外,本着高目标高起点的要求,校领导以全新的观念构建校园网络建设,按照功能需要,学校遵循有计划地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原则,软硬件并重,规划和筹建了现有的以光纤为主干的校园交互式多媒体系统。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特提出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及管理方案。

第1期:软件资源库的设计、开发:着重研究资源库的技术设施、内涵、模块的形成和构建方式,开发的途径和输入输出的方式,以及实验人员机构的组建,教育教学资源库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编辑。

第2期:研究软件资源库的使用和管理,建立使用和管理科学的机制、条例以及可操作平台。

第3期:软件资源库对提高台江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效能:通过我校优秀的教育资源,扩大辐射面,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让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环境。在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上更加注意质量,在发展的速度和效能上更加注意效能。

第4期:资源库的应用对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作用:研究校域性软件资源对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基本能力,起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

四期各有重点,第一期重在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但必须边开发边使用,所以与其它各期研究不能截然分开,必须同步有所侧重地跟上。

一、校本特色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步骤

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主力部队是工作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他们了解教育中最迫切的需要,因而应由他们来完成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任务。为防止教师对资源的重复建设,以及造成教师任务负担过重的现象,教务管理部门应统筹规划,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资源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步骤如下:

1、内容规划:确定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确定教育信息的学科范围、按教学大纲和课程目录的顺序划分各学科要建设的资源的详细内容。

2、确定标准:根据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确定资源建设的标准,必须细化到对资源每个属性的具体要求,以便于操作。

3、编制评价指标:编制资源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作为后期“资源建设专家组”和“各学科工作小组”对征集上来的资源进行审查、分类的依据。此外,明确评价标准有利于保证资源的质量。

4、资源建设培训:对资源建设有关人员(如老师、技术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各部分人员掌握工作的技术细节,明确资源建设项目的目的、任务和整体实施计划等。

5、资源征集:分配资源征集任务,并向各个部门下发。在任务分配时要考虑到各个学科和任课教师的长处与特色,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势,保证资源征集的完善与成功。

6、资源审核:由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资源建设专家组及各学科工作小组、技术小组按照已定的“资源评价指标”对征集到的资源进行审核、筛选、优化、整合并确定资源的等级和价格。

7、资源入库: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批量或单个将资源存入数据库中,在入库时要对资源的所有属性进行预校验,确保资源库中数据的精确性。

二、加快教师培训,支持资源库建设

我校多数教师未接受过系统而实用的信息技术的培训,独立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较弱,不能较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传递知识和组织教学。因此,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地大量培训及进修以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趋势的教师,努力为资源库设计、开发、管理、使用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

1、加快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基础。

3、巩固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教研组,做到三优先(优先培训、优先提供设备、“评先”“评优”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的政策,培养了一支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熟练操作、熟悉教学、能指导的具有创造能力的骨干队伍。

4、加强培训,参加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以参加校内培训为主;参加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内设备作用,以参加校内培训为主;假日与工作时间培训相结合,克服工学矛盾,以假日、课外为主。并对全校教师进行一轮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知识、校园教育教学系统管理软件的使用和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及使用教学课件等培训。

三、加大硬件投入,为资源库建设打好基础。

我校已配备计算机教室三间及多网合一的教学网络,所有年级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建立校教学资源中心,加强培训基地和网站建设,加快进修校网络教室的升级,确保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管理和使用畅通。

四、加强软件开发,多渠道充实资源库。

早在校园网建设兴起之前,教育界专家就已经提出了资源库的概念。随着校园网建设的逐步升温,专家适时提出了“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口号,资源库建设被纳入正式的议事日程。

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

资源库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和保证,我们应该根据教师与科研的需要,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我们为资源库设计了媒体素材、量规集、教与学工具和模板、课件、案例、课程等模块。

为尽快充实资源库,我们通过4种渠道:

1、商业购买。

资源库建设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通过商业途径购买。建立二级(校级)教育教学资源库。

2、网络上下载。

3、激励教师踊跃提供。

立于本校,立足广大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收集、整理。

在教研、培训、教科研实践中收集整理大量资源。

五、扩大使用,提高资源库效能。

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与实施方案 篇6

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一、资源库建设的背景 教学资源库是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国家颁布的标准化规范,经过周密的设计而开发出的复杂性系统。教学资源库不仅仅是资料的堆叠,它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主要考虑两方面的要求:第一,面向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资源,如课件、讲稿、试题、教学文件、课程教学大纲、案例等;第二,面向专门用于研究或者行业应用的资源库,如职业标准、岗位描述、企业信息、专业指南、人才培养方案。

二、资源科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国家提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要求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资源库将为学校、行业、企业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为中高职学生提供继续教育的通道。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大批农村人口将向城镇转移,适龄人员需要就业,为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社会需要一个满足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服务平台。

发展汽车维修设备产业的需要在需求的拉动下,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重点领域将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国家将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数控机床作为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有望获得高速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一大批能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管理数控设备的高技能人才;需要一大批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根据学校、企业、社会学习者多方需求,教学可用、实践可用、技术可用的优质资源库。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将极大推动学院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汽车检测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整体提升我校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缩小与行业需求人才的差距。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实施方案

整个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实施要计划合理,进度安排严谨,实施步骤按照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进度循序推进,建设内容丰富,层次清晰,不同阶段的预期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以保证资源库建设顺利完成。

(一)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教学资源库的共享共建,必然涉及到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本次资源库建设涉及学校、行业、企业、出版社等多家联合建设单位,而资源库的使用将面对全国数十万学习者。因此,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坚持原创性首先在资源制作时,就必须强调资源的原创性,明确每一部分资源的责任人,在源头上保证形成高质量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资源。

加强过程监控建设的资源存储与引用平台,从资源的上传到应用环节有完整的审核制度,确保上传资源的质量,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并能对每个资源设定使用权限。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资源的下载与应用环节严格做到按分配的用户权限使用,防止资源被非法下载或传播;最后,要制定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及资源发布到网上共享使用的范围等。建设教学资源库过程中形成的专有技术,及时申报“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过法律形式保护知识产权。

(二)确保内容更新与知识更新同步

制定分步工作计划,确定阶段目标,确保资源库内容的更新与知识更新同步,具体操作措施为:

1.建立内容更新制度

1)专业建设调研常态化,每一年开展一次专项调研,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五年开展一次系统专业建设调研,根据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建立教学资源收录审核机制,广泛采集全国高职同行开发的优质或特色学习单元教学方案及配套教学资源素材,不断充实与更新教学单元

2库。

3)完善与合作企业的新技术应用推广制度,通过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在技术项目和专业教学中的合作,及时吸纳与毕业生就业岗位工作项目相关的新技术内容,保证专业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

2.建立信息收集制度

1)由项目组负责向合作企业征集与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相关的新案例,并分类归并。

2)根据首席顾问开具的期刊、专著等名单,由项目组检索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相关的科研信息,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引用。

3)关注国内外数控设备相关的展览会信息,采集有利于教学的相关信息。

4)归纳用户反馈信息,采纳有益的意见。

3.定期召开资源库信息更新讨论会

每年举行两次项目组成员会议,听取各方意见,讨论、决定更新内容,确定任务实施责任人。

4.建立健全资源素材更新管理制度

根据《关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0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0]129号)的要求,形成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每年更新资源素材10%的制度,确保资源库内容的更新与知识、技能的更新同步。

5.探索平台运营的可持续更新模式

在本项目保证留足资金用于资源库平台的升级、功能扩充等的同时,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保证资源库的良性发展。

具体建设计划如下表所示:

车辆运用工程系

学校资源库建设方案 篇7

地方特色课程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人文资源的实际, 是彰显地方特色、弘扬地方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承载地方文化资源的地方特色课程, 可以增进青少年学生对家乡语言、文学、音乐、人文和山水等文化现象的了解, 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学校、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 培育青少年学生“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助推涪陵区建设成为重庆市中部区域性教育中心。

一、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渊源与现状

毛泽东同志早在1957年就曾提出要“调动地方积极性”。他认为, “教材要有地方性, 应当增加一些地方教材。”1963年, 他又提出要“在高中设置选修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产生的弊端日益明显, 促使课程政策中权力分配亟需重新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 教育权利下放与教材多样化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标志, 我国正式迈出了多样化办学的步伐。北京市陈经伦中学、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等一些较为先进的学校在80年代就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随着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个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 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了改革课程体系, 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强调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自此, 学校、教师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得到了改变, 并成为了课程决策的中心。在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 学校不断努力探索开发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的课程, 不同学校之间出现了校本课程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纷纷参与到学校课改工作中, 有力推动了地方课程建设的发展。

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不少学校在建设特色课程的过程中, 只把目光锁定在书法、美术、音乐、体育、航模、棋艺等课程的开设上, 而忽略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挖掘与传承, 地方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学科领域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明显滞后。就涪陵区而言, 只有涪陵实验中学在“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终身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开发了富有地域色彩的校本教材——《涪州文学作品选读》, 而在课程设置的研究上, 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意义

一是落实国家相关规定的务实举措。依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新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关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以及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重要精神,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各级学校的时代使命。

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学校特色课程接地气、聚人气, 更易融入学生生活, 提高学生接受度。涪陵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将把涪陵语言、文学、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现象中的基础知识和带有浓郁本土特色的文化现象展示给青少年学生。它不仅可以引导青少年学生对家乡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特色的关注;而且可以把本土文化中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涪陵区文化的成就和不足, 让他们胸怀涪陵, 热爱涪陵, 放眼世界, 进一步增强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有力手段。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 还是推动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以本土文化资源为依托来凸显本土思想、文学和人文特点, 利用相关的知识内容, 能突出学校及地方特色, 改变传统课程单一、封闭的学科化模式, 对现行统编教材做有力的补充。同时, 还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更有利于把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好地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四是传承地方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特色课程面向青少年学生而设, 地方本土文化需一代代青少年传承。涪陵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不只是总结提炼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现象的精华, 更重要的是, 它是在“人本”旗帜下, 始终贯彻“关注人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教育观念,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拓宽学生视野和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引导学生关注涪陵文化、研究涪陵文化、传承涪陵文化、弘扬涪陵文化, 使青少年学生在课程的浸润中自觉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三、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 着眼地方文化资源

学校根植于地方, 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学校建设特色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地方文化包括该地区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内涵与特征及其他的史迹遗存等。3000年前巴国文化久远的历史, 赋予了涪陵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感, 巴枳文化、易理文化、石刻文化、榨菜文化……使涪陵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城。涪陵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 形成了刚毅敦厚和吃苦耐劳的上古巴国文化精神。涪陵还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在北岩的石洞中点《易》立说, 形成了理学代表作《易传》;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 形成了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名的“程朱理学”。被称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涪陵白鹤梁题刻文化, 刻录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及至当代72个年份的水文资料、人文历史资料和文学、书法艺术资料, 葛洲坝电站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都参考过白鹤梁上记载的水文资料。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的榨菜, 和制作榨菜必不可少的劳动——踩池子也是涪陵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御锣是涪陵民间器乐的一绝, 由低、中、高音的锣、钹组合, 音色各异、各具特色, 具有美丽中不失刚劲、优雅中不失激烈等特点, 极富民间特色和艺术魅力, 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器乐种类。涪陵不仅有着“上古巴国文化”“易理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榨菜民俗文化”“御锣”等作为涪陵传统文化的支撑, 还有着革命老区的峥嵘岁月, 有承载着贺龙、刘伯承、李蔚茹等先烈和四川川东地区中共第一党支部、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中共中央南方局等的革命历史, 它凝聚着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和把个人的生命奉献给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红色革命精神。此外, 涪陵还有神秘的与我国军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代号为816的军工洞体。在新时期, 涪陵还培育了两位英烈——周波和周鑫,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主流价值观需承传延续。同时, 涪陵还有其独特的语言现象, 也有库区人民安土重迁、“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 更有乌江作家群身体力行为涪陵人民创作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探究, 就是要从多元视角承担起传递、呈现和再生产涪陵文化的责任。

(二) 着力开发地方特色教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应该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等原则, 采取文献收集研究, 行动、比较、调查研究,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等方法, 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和对港台地区和国内课改区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然后参照“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小学教科书的设计体例, 编写地方教材, 设计课程开设方案。目前, 涪陵区尚有李蔚茹烈士陵园、周煌墓、小田溪、点易园、白鹤梁和御锣等可圈可点的承载有地方文化积淀的载体。一方面, 我们应该加大对这些文化载体的挖掘、开发、保护和传承的力度, 着力打造“涪陵本土文化品牌”。建设几个有特色的青少年教育基地, 向中小学生开放博物馆, 为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这些文化载体搭建平台, 让他们了解家乡、了解涪陵、了解重庆。另一方面, 我们要结合“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和重庆市高中课改方案, 立足实际, 整合我区文化资源, 加大“学校地方课程”教材编写的研究力度。可以组织涪陵区各界专家学者和大中小学教师开发《涪陵山水赏介》、《涪陵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涪陵——红色革命老区》、《涪陵乐器、戏曲赏介》、《涪陵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枳巴文化”》、《“易理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榨菜民俗文化》等地方教材。

(三) 着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精神,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置的原则应把“均衡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加强课程的选择性”有机结合起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同时指出学校有“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 也鼓励各地“形成有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 “发挥创造性, 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尤其强调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建设, 《方案》明确指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重庆市于2009年秋期全面启动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地方与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体系。结合涪陵区实际, 笔者认为学校特色课程的课型以设置选修课为主体, 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学习计划, 还可以加大“乌江作家群、地方语言和文化专家进课堂”等方案的研究。在课程设置的建设与研究中, 应该把任务驱动、模块教学、学科整合、主动探究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可以协调相关部门, 开放小田溪遗址、周煌墓、点易洞、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和涪陵博物馆, 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涪陵的传统文化。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红色革命纪念地的建设、保护力度。中小学及中职学校应该把关于贺龙、刘伯承、李蔚茹等先烈和四川川东地区中共第一党支部、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中共中央南方局等的革命历史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假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凭吊、缅怀先烈, 传承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和把个人的生命奉献给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红色革命精神。

总之,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把涪陵区的本土文化引入各级各类学校课堂, 有利于培养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利于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传承涪陵地方文化精髓, 更有利于促进涪陵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需求,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 积极建设切合地方实际、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特色课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努力把涪陵建设成为“重庆市中部区域性教育中心”, 为涪陵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娟莲.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J], 甘肃教育2010年第15期.

[2]王鉴.地方文化之教育价值[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4期.

学校资源库建设方案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信息化 网上教学平台 教学资源库

一、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国中职校园网络建设的普及,很多学校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学信息资源,先进的教学设施变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造成了设备的大量闲置与浪费。缺乏教学信息资源已严重制约了学校网络教学的发展,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巨大障碍,网上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迫在眉睫。只有通过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来提升教学水平,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随着我校数字化校园的建立,全校实现了有线和无线双覆盖,为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网上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网上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有力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真正实现“三通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二、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1、目标

根据本校各个专业及学科的课程纲要及教学应用的特点和需求,在学科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合作下,以共建、共享为原则,有效开发一系列主干课程所涵盖的比较完整的动态教学资源库及管理平台。

2、原则

(1)规范性原则。目前市场上的教学资源库品种繁多,总体上来说还是缺乏规范性,使得资源的共享与兼容就很难做到。国家要尽快制订有关资源库建设的技术规范,以避免各企业、各地区在资源库的建设中采用不同的技术规范,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可靠性和稳定性原则。支持大数据量资源的导入导出,保证大数据量用户的并发访问,具有较强的访问冲突处理能力。

(3)前瞻性和兼容性原则。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现实意义,还要考虑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建设符合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以及新型教学模式的、有前瞻性的教学资源库。

(4)学科性原则。中职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必须具有学科性,要与各个专业和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特点来进行资源分类和建设,紧紧围绕学科知识点为中心,通过方便、快捷的浏览器很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而不是为了追求一个数量,否则,就失去了建设资源库的实际意义。

(5)灵活性和安全性原则。支持资源的多种组织方式,并可修改。提供对于版权资源的版权保护机制,防止非法拷贝和超范围访问、防止非作者修改资源本身及关键元数据。

三、建设的内容

搭建各门课程的网络教学实施平台,将诸多教学要求固化在网络教学实施平台中,为老师提供教学助手和工具,给学生提供探究平台,让老师具有“三头六臂”,让教师做他“应该做的”、“能够做的”、“必须做的”事情,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

(1)网络课程建设。一是现有的CAI课件改造升级。从学校现有CAI课件中选出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课件进行升级改造。二是新开发一批网络课程。

(2)教学资源库建设。包含有学科素材库(MPEG、AVI视频动画、JPG学科图片、WAV配音、FLASH课件等)、教学课件库、学科知识博览、教研论文库、共享软件库、通用图片库、通用音效库,还有本校老师课堂教学实录及微课堂等。

(3)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教学支撑环境可为学校远程教育的施教者和学习者提供完整的教学辅助与辅导工具,包括素材收藏夹、网络课件协作工具、多媒体集成软件和网上讨论、网上作业、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教学辅助软件及各类教学及管理的数据库软件。

(4)软件资源库建设。通过下载一些免费或共享的跟教学相关的软件、视频资源,充实到校园网内服务器上,减少因特网的不确定性和接入的负担,加快了本地浏览的速度。

四、教学资源库的应用、评价、管理

(1)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我校每学期对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都进行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和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培训,让掌握了信息技术的老师参与到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中来,形成整个校园教育现代化的氛围。

(2)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与管理机制。建立一套考核评价与管理机制,以激励促落实,定期地对参与人员和学校的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与单位和个人的考核、晋职、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实行奖优罚劣,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

结束语:网络教学平台是为师生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服务的支撑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网络辅助学习支持功能,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更多的学校和教师一起来参与、完善,需要全面性的资源网络的支持与相应的配套激励机制。只有把以网上教学平台为依托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应用好,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效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师生尝到了应用资源库上课的甜头,激发教师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才能更好地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舒晖、白红革、徐多勇--《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05期

【2】印喜麟、赵柯--《浅谈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今日科苑》 2007年24期

【3】刘伟,台和胜--《校园多媒体信息库的建立与应用》《中小学电教》 2001.8

【4】张伟远,王立勋--《网上教学平台的特征之国际比较》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5):5-12.

上一篇:运动会上应该对学生进行哪些德育教育下一篇:大学生的自我营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