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实施方案

2024-08-24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实施方案(共6篇)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实施方案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云办发〔〕1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实施方案的通知》(双政办发〔〕190号)精神和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文化在服务“三农”中的重要作用,现就我镇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农文网培学校”)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及双政办发〔〕190号文件的重要举措。建立“农文网培学校”,是新形势下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途径,通过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充分发挥共享工程在农村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扩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保障农民群众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通过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社会各方面的师资力量和覆盖到村的培训网络,采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流动教学等形式,创新农民素质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根据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提供农民群众所需的各类知识信息,切实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

二、办学宗旨和目标任务

(一)办学宗旨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二)目标任务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按照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农民的原则,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以文化教育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方式,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努力构建覆盖全镇的农村文化信息素质教育网络。通过建立“农文网培学校”,从而推动文化设施资源与文化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共建共享,实现站点向学校的转换,全面扩展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服务功能,提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利用水平,使之能够开展文化科普教育、知识信息服务、图书借阅、文化鉴赏、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公益文化讲座等多项服务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某项专门技能的新型农民。

三、组织机构

勐勐镇“农文网培学校”设名誉校长1名(聘请分管文化工作的副镇长担任);设校长1名(由文化站站长担任),负责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设教员2名(由文化站站长及工作人员担任),负责学校日常的培训、电子阅览室管理、教学辅导、设备维护等工作;设辅导员若干名(从镇专业技术人员中聘请),负责培训项目的辅导工作。具体人员如下:

名誉校长:李应明(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校长:代云红(镇文化站站长)

教员:潘卫华(镇文化站工作人员)

辅导员:董华兰(勐勐镇党校校长)

李本应(镇农村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镇农业

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

翁志涛(镇林业站副站长)

郑万勇(镇畜牧兽医站站长)

李文锦(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

“农文网培学校”下设办公室在镇文化站,办公室主任由代云红担任,工作人员为潘卫华。各行政村设立分校,聘请村支部书记担任分校校长,村文化活动室或农村党员活动室管理员担任辅导员并负责分校日常培训管理工作。

四、培训对象和教学方式

(一)培训对象

1、村“两委”委员、村民小组组长、农民群众。

2、本镇辖区内民办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等。

(二)教学方式

1、根据“三农”工作的需求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文化娱乐的需求,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科学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

2、专项培训以上机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为辅,基地实训为重,采取学时制和学分制的方式,对学员进行综合考评,对考核合格并达到学分规定的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3、流动培训主要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文化资源和信息服务。

五、设备配置

(一)电子阅览室的基本配置

1、培训资源专用服务器1台,用于培训资源的存储,管理与服务;

2、教学电脑5台以上,用于培训资源的个性化浏览,多媒体培训课件点播,网上信息资源搜索;

3、投影机及投影布(100寸)一套,用于集中培训和辅导;

4、高清移动播放机1台,用于流动培训和辅导,以及电影的流动放映;

5、互联网接入。安装有不低于2mb宽带的互联网接入;

6、其他设备配置:音箱设备、网络设备、稳压电源、标牌等。

(二)培训教室的基本配置

1、课桌椅20套;

2、黑板、教具等相关用品。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实施方案 篇2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搭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让偏远农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分享到文化信息资源, 这是文化部、财政部、广电总局在辽宁省所实施的富有创造性的重点文化下乡工程, 该工程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该工程借助广电网络, 以推送式机顶盒的方式, 将经过数字化加工和整合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送入千家万户。工程的实施, 要求一个切实可行的长效保障机制来保证广大群众能够得到稳定可靠且长久的信息服务, 因此, 对于投入了巨资采购的终端机顶盒等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就成了当务之急, 本文对开发这样一套系统进行了阐述。

2 系统设计思路

2.1 硬件及网络平台

六万余机顶盒的最终用户是遍布于广大偏远地区的农村用户, 其获取文化信息资源的手段就是广电网络及终端机顶盒, 因此, 收集和整理这些用户及其所持有的机顶盒信息, 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目前, 辽宁省网络公司的SDH主干网已经延伸至绝大部分地区, 各市县的基层广电维护人员都可以通过该网络与省维护中心连通, 这使得高效准确及时地获取终端用户及其所持有的机顶盒信息成为可能。本系统之硬件及网络平台如图1所示。

数据库服务器:承载后台数据服务及数据处理, 采用双机热备份方式。

Web服务器:承载用户交互, 处理所有业务逻辑, 采用双机热备份方式。

邮件服务器:为系统提供邮件支持服务。

报表服务器:为系统提供报表服务, 根据用户需求从后台数据库检索数据并且提供给相应的Web页面。

中心交换机:封装转发数据包, 实现网络连通。

软件体系机构:软件设计采用分层结构, 其优点在于分散关注、松散耦合、逻辑复用、标准定义, 可以使得开发人员的分工更加明确, 本系统的软件体系机构如图2所示。

表示层:包含Web窗体、用户控件、母版页、样式表、外观文件等元素, 用于呈现与用户交互所必须的界面。其中母版页包含标题、徽标以及版权信息。外观文件设置了基本元素的特征, 对于系统中最常用的Gridview、Button、Panel、Treeview等的外观进行定义, 从而保证网站整体风格的一致性。样式表则用于定义Tabel的格式, 规范页面结构, 确保页面元素以合理的布局呈现给用户。而Web窗体及用户控件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功能进行设计。

业务逻辑层:根据系统需求划分出各个功能模块, 以设备管理及用户信息为主轴, 演化出设备出入库、库存盘点、设备发放及维护、终端用户管理、系统使用权限等逻辑系统, 并以此为目标实现对后台数据库的操作需求。对于出入库等关键性操作, 要求跟踪记录具体的操作人员及操作步骤, 也即记录进日志表, 将登录系统的用户信息写入ASP.NET所提供的Profile文件, 当用户对具体模块进行访问时, 要求验证其访问权限, 根据其权限来决定是否允许访问, 由于所有模块入口均需要此验证流程, 因此使用统一的公用类来具体实施此操作。另外, 大多数操作流程在执行完成之后均需对界面元素进行清理, 比如接收信息所用的文本框等, 这也需要一个公用的清理操作类来完成此项任务。对于不当操作及不可预见的错误及故障, 除了尽可能在具体的用户界面采取预防措施之外, 系统仍需要提供一个通用的错误处理页面以防范系统崩溃, 并且将用户导入一个友好的界面, 提请用户对故障现象提供反馈, 并且为用户提供返回系统继续操作的链接。

数据访问层:利用ASP.NET 3.5所提供的新型数据库操作模式LINQ To SQL, 按照逻辑需求构建对SQL Server数据库的访问, 同时结合部分直接调用SQL语句以及调用存储过程等手段, 从而实现数据的检索、插入、更新以及删除等操作。

系统功能模块:功能是以系统需求为蓝本, 用软件的手段将这些功能转化为具体的应用逻辑, 并且为用户提供友好且易于交流的用户界面, 从而实现这些功能, 具体的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出入库管理:以设备入库、出库及库存盘点为主轴, 实现所有库存逻辑, 并将重要的操作记录进系统日志, 以保证此流程的健全性及安全性能够得到落实。

设备发放及维护:处理设备到终端用户的所有流程, 设备安装实现设备与终端用户的关联, 设备维护处理日

常的报修及检测, 从而为共享信息资源的畅通提供保保障。

系统报表:收集和整理系统运行数据, 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报表支持, 从而为决策及行动提供准确而科学的依据。

基本信息:实现设备、终端用户、操作人员及各种辅助信息的管理。

系统维护:为系统提供初始化操作及帮助信息, 为操作人员分配操作权限并且提供日志查询功能。

具体关键功能模块请参见表1。

数据库设计:本系统的核心是对共享工程中大量使用的设备进行管理及维护, 因此首先需要对设备及其关联特性进行描述, 比如设备的类型、数量、用途等, 而其关联特性包括供货商、最终用户、管理及维护人员等, 由此拓展出一系列相关内容, 比如最终用户所属的地域、管理及维护人员的部门、权限等。另外, 记录并跟踪关键的操作步骤, 比如出入库及盘点、用户登记、设备维护等, 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再者, 对于上述数据及操作内容的查询与分析, 也是设计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基本要素。对于数据库基本信息表, 其主键采用自动编号方式, 对于牵涉到业务流程的数据表, 则采用日期加顺序号的方式来形成主键的值, 也即十二位编码, 前八位是年+月+日, 后四位是递增的数字序列, 最低从“0000”开始, 止于“9999”。基于上述因素, 即可开始对数据库进行设计, 图4为本系统的数据库结构简图。

设备描述:基本属性、设备类别、供货商等数据表。

操作人员描述:基本属性、职务、部门、权限等数据表。

终端用户描述:基本属性、所属地域 (市、县、村镇等) 等数据表。

库存管理:入库、出库、盘点等关系表。

设备维护:维护登记、维护反馈等关系表。

操作日志:操作记录表。

2.2 系统实施

开发工具:VS2008+SQL Ser ver2008+IIS7.0。

详细设计:以软件体系结构及数据库结构为指南, 具体实施功能模块中阐述的各项功能, 对于设备出入库及盘点等关键性业务流程, 要详细规划输入项、输出项、算法、逻辑及流程等各个环节, 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高复用性、确保用户体验的简洁性及易用性。

程序设计:根据详细设计书编制程序代码, 要求对于变量、控件、类、方法、函数等执行统一的命名规则, 统一注释格式等。

系统测试:根据架构设计及详细设计拟定测试方案, 根据测试方案实施系统测试, 下表给出了对一些模块进行测试的指导性要求。见表3。

系统部署:本系统为典型的B/S结构应用系统。客户端采用浏览器, 逻辑应用层采用Windows Server 2008+IIS 7.0+ASP.NET, 数据处理采用Windows Server 2008+MS Server 2008, 完成数据处理及报表, 邮件服务器采用Windows Server 2008+MS Exchanger Server 2008, 完成与前端用户的交流。网络层经光纤连接至网络公司的SDH网或连接至Internet, 由此而连接至省内各市县的用户。

表示层:性能不低于IE 6.0及Firefox3.0的浏览器。

逻辑层:IIS+ASP.NET+应用程序集。

服务器配置 (双机热备, IIS部署, 架设网站, 安装应用程序集, 网站优化, 配置授权规则, 错误处理, 身份验证等) 。

数据层:DBMS (MS Server 2008) , 配置安装数据库IM, 添加用户, 针对各项功能设置用户对模式、表、存储过程及函数等的权限等。

3 结束语

网络技术及软硬件技术的发展, 为我们对分散于广阔地区的大量设备实施科学有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广播电视网络的整合、新形式新任务的拓展, 不但对我们提出了迫切性的要求, 也为此项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本系统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广泛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设备管理系统架构设计要点, 分析了设计思路及方法, 阐述了对于系统的结构、应用逻辑、数据层次架构、部署方略等的思考。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实施方案 篇3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内涵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一项公共文化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共享工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镜像、光盘、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等方式,旨在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产生的背景

“共享工程”的兴起是有其特定背景的。其一,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在新时期如何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团结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对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同世界发达国家和许多中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各级文化单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明显不足,广大中西部尤其是县级以下地区“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如何开辟出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托于工程网络体系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便应运而生。

二、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意义

“共享工程”的建设,实质上是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其兴起是以先进文化传播的客观要求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为背景,对迅速扭转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县级以下地区的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将起到极大的作用,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2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建设“共享工程”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实施“共享工程”,实际上是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基地的建设,它将迅速扭转网上中华文化信息匮乏的状况,形成整体优势,通过对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高新科技成果的应用,不仅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且通过这种信息的融合也必将极大地促进其发展和创新。

(二)建设“共享工程”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需求也日益增长,但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一些地区,特别是县级以下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共享工程”的实施,将把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给广大人民群众,填补基层文化需求的空缺,丰富、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立与发展

同仁县图书馆自1982年建立以来,为提升我县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受地域偏远闭塞、交通状况欠发达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亟待提高。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打破信息闭塞状况,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发展,同仁县图书馆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于2008年开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并于当年11月完成全部安装工作。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共享工程”的建设,注重加强对“共享工程”基础设施的改造,努力构建遍布全县的服务网络,现已建立起以县支中心为依托,以乡镇文化中心、村基层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基本框架,我县文化工作手段陈旧落后的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

(一)工程建设顺利起步,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我县支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2008年12月1日投入使用,现设有电子阅览室、主机房、数据加工室,其中电子阅览室内配有30台计算机,2010年电子阅览人数达到8568人次。建立完善了乡镇、社区文化站、基层服务点管理制度,“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管理得到了加强,各服务点由县图书馆提供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向群众提供开放式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服务网络。

(二)运行方式方便快捷,服务效果初步显现。为使群众尽快接受先进思想文化教育,掌握适合当地实际的实用技术,我县文化部门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共享工程”的进展情况,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所需,认真搜集、下载适用于当地群众的政策法规、先进性教育、农业科技、文化体育、防疫保健、科普知识等信息资源,特别是大量收集农村实用技术信息,将“共享工程”资源信息通过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及其他途径传输信息,极大地扩大了宣传面,大大促进了同仁县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按照国家文化部对试点县“共享工程”的建设要求,即到2010年,“共享工程”将整合不少于5万种电子图书,提供不少于1万场文艺演出、专题知识讲座、实用技术视频作品和国内外影视佳作,自主与合作建设40个多媒体数据资源库。与此相比,我县“共享工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在“共享工程”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投入上显得力不从心。目前,我县支中心现有的电子阅览室仅容纳计算机30台,只能提供30人同时进行电子阅览,需要进一步扩大。而乡镇、农村基层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上存在的问题更多,由于多年来重经济轻文化的影响,各乡镇文化站大多闲置,没有或极少配备电脑等相关文化设施,文化专干不专,“共享工程”在乡镇极少发挥作用。

(二)“共享工程”在服务群众上方式单一,形式落后,需开辟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服务途径。县支中心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和组织人员刻录发放光盘、宣传资料等形式直接面向群众服务,收到了较好效果,但仅靠刻录光盘、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受财力、人力、服务时间、场地等限制,“共享工程”受众面有限,在享受“共享工程”信息资源方面群众处于被动接受,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地区面临“信息贫困”的局面,难以获取和利用丰富的优秀数字文化资源。而真正的“共享工程”应该是架起群众和信息资源网站之间的桥梁,是广大群众能够普遍运用的工程,尤其要让广大群众直接通过网络享受优质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表达诉求,以及利用网络进行对外宣传,让群众成为“共享工程”的主人。显然,我县初步取得的成绩与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2、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科技、信息更新速度之快,使得已刻录的光盘信息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危险。当把刻录好的光盘送到群众手中时,我们已经走在了时间的后面,在获得最新信息、搶占市场先机等方面已经处在了劣势。

3、在内容上,全国“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网站所涵盖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它所产生的效益涉及物质、精神等多个层面,它除了带给人们最新的科学技术之外,其先进的文化思想也必将在群众中产生深远的影响。相比之下,我们当前的运行模式,满足了部分群众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但在改变群众致富理念、引导群众在新形势下充分把握市场规律、开阔眼界等方面却逊色一筹。因此,如何开辟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信息资源的运行方式是我县“共享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共享工程”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共享工程”主要面对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目的是打破这些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随着数字化、现代化的发展,目前我县支中心员工在硬件设施维护上技能不够硬、故障难解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有时遇到“共享工程”机器设备出现故障的情况甚至需要将问题设备报送到上级专业维修人员才能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提高“共享工程”工作人员操作水平,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是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推进我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应本着以点带面、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针制定规划,积极推进县支中心网点和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使广大基层群众能够普遍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

(一)加强县支中心基础设施及软硬件建设,更好地运用互联网站、移动硬盘、光盘等手段,提高资源传输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加现有的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配备数量,建立完善多功能展映室,配备配齐仪器设备,使之成为辐射城乡的数字图书馆基层服务平台。通过自建、共建等多种方式,系统整合各类优秀文化资源,重点整合农村需要的各类资源,精心打造广大农民看得懂、用得上、实用性强的多媒体资源库。同时,积极联系协调具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通过为企业做广告宣传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网点建设。

(二)积极采用图书馆成熟技术,建立县、乡镇、村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的多种模式,借助全国资源信息网站、数字电视和远程教育服务等信息资源网络,开辟面向基层、面向大众的多种服务形式,大力开展公益性服务,具体说来:

1、加强与各部门、各乡镇和农村基层服务点的联系协调,努力扩大服务领域和范围,将基层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文化信息资源送到群众手中,特别是信息闭塞的农村边远地区,将“共享工程”建设触角延伸到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培训新农民的重要方式。

2、加快建立流动图书馆,方便群众借阅图书。探索建立与“共享工程”的实施相结合的流动图书馆建设模式,使基层图书馆也从传统图书馆跨入网络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先进行列,在最大范围内发挥各级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三)加强对我县“共享工程”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建设高素质管理与技术骨干队伍。

“共享工程”是一项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工程,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我县支中心“共享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匮乏,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及推广,因此,应该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建设管理与技术骨干队伍:

1、强化技术培训活动。通过集中授课、卫星广播、网络互动、光盘教学等各种方式,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其直接性和反馈性可以使受培训人员更好地掌握关于“共享工程”的操作技能,提高其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常见技术问题或故障的能力。通过系列化培训与考核,使每个县支中心服务点至少拥有2名考试合格、操作熟练的专业人员,并以此作为激励机制的补充,强化员工竞争意识与学习精神。

2、建设高素质管理与技术骨干队伍。加强文化、科技信息资源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积极采取培养与引进、自有队伍和社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适合“共享工程”建设需要的管理、技术保障服务队伍。从各级图书馆选择一批年轻、事业心强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共享工程”建设队伍中,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县支中心服务点工作队伍,加强县支中心对基层服务网点的技术指导与管理,提高乡镇和行政村基层网点的服务能力,为深入推进共享工程的实施打好基础。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共享工程”专业服务与维护队伍,是解决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提高服务提供水平的关键所在。

我县“共享工程”建设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特别是国家的扶持下取得了一定进展,“共享工程”自实施以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显示了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应重视我县在硬软件设施、管理体制、技术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我县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不断完善,更好地服务于我县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芬林.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政策解析及对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的思考[J].图书馆,2010(1).

[2]吴晓,孙承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体系的发展与展望[J].图书馆建设,2008(2).

[3]向京.县级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发展策略[J].当代图书馆,2009(3).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实施方案 篇4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二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民乐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暨图书基础业务知识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这次培训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县的工作部署,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的管理,提升乡镇、机关有关单位、村(社区)、中小学图书馆(室)、农家书屋管理员、基层服务点文化专干的业务技能水平,做好设备、图书的使用管理工作。参加这次培训班的领导有文化委党总支书记管涛,教体局副局长姚正宾,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今天的开班仪式共有三项议程,一是请文化委党总支书记管涛就举办此次培训班讲话;二是由县图书馆肖秋蓉同志讲有关图书基础业务方面的知识;三是由县图书馆包永红同志讲有关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知识。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文化委党总支书记管涛就举办此次培训班作重要讲话;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由县图书馆肖秋蓉同志讲有关图书基础业务方面的知识。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由县图书馆包永红同志讲有关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知识。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今天的开班仪式上文化委党总支书记管涛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实施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和图书馆(室)、农家书屋建设的重大意义,通报了我县乡镇、机关有关单位、村(社区)、中小学图书馆(室)、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站点建设运行情况。上面两位老师也结合实际,针对全县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图书馆(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详细的讲解,讲的非常透彻、清楚。各位管理员都能够做到认真听讲、记好学习笔记,培训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今后我们还将积极开展诸如此类的培训,希望你们把这次培训学习作为工作进步的一个新起点,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不断完善,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推动我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以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总结 篇5

2014年,我校紧紧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的目标任务,牢牢抓住市农办提出的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要求,共办了8个培训班,培训了402人次,取得了较好的培训结果。现总结如下:

1、重服务:培训过程中,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及农村妇女素质提升培训。在办班前,在联办乡镇干部的支持下,学校相关教师通过书面调查和电话访谈征求当地农民的意见,了解他们心中所思所想,找到他们的真正需求,做到培训有的放矢,不白话空谈。培训中,我校教师经常与学员沟通,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想法看法,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正因为做到了心中有学员,今年我校开办的培训班都深受学员欢迎。

2、重质量:培训过程中,我校以培训质量为中心,采取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及多种培训技能相结合的模式,努力提高培训效果。在家庭农场主培训班上,我校采取课堂授课和现场观摩等形式,比如,组织学员到 “花之语”农场进行实地参观,不仅提高了学员对农场主理论知识的了解,还增强了他们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大大促进了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尽量让他们把科技知识宣传应用到田头地角,真正步入科技致富奔小康的健康发展循环轨道。农村妇女素质的提高对整个农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校以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为目标,在多个乡镇举办了妇女培训班,通过对妇女们进行法律知识讲座,提高她们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通过对妇女们进行来料加工、月嫂、面点等实践知识的培训,让她们学到一技之长,鼓励了她们创业的积极性;通过组织腰鼓排舞的培训,帮助她们参加各级比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像xx镇就获得了市排舞一等奖的好成绩。可以说,我校的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村男劳动力的经营技能,还提高了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和创业技能,丰富了农村妇女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她们的精神自信,对她们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观。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实施方案 篇6

2009年度项目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镇农校2009年度建设计划总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进一步认真实施党中央科教兴国伟大战略决策,把农村工作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新的一年农校全面工作务必进一步更新观念,注重实际,讲求实效,把培训、示范、推广、服务等工作落到实处.为“农”服务,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树立大富大快的战略思想,加速全镇经济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为实现科教兴镇、强镇富民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为把我校办成集教学、生产、实验、示范、服务于一体的兴农阵地和名符其实的省级示范性乡镇农校而努力奋斗!

(二)建设目标

根据筻口镇农校“十一五”发展规划,2009年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实施科教兴农强镇战略,计划投入30万元,新建食堂,建立标准较高的职业培训基地,从而确保硬件设施和办学目标完全达省级标准,今年总的要求是:完善条件的硬度,讲求培训的实度,注重示范的深度,着力推广的面度,加强服务的力度。同时有针对性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

(三)建设内容

根据年度建设目标要求,2009年其建设内容主要在以下五年方面:

1、完善配套设施

针对省示范农校验收细则中的硬件要求,近几年来我镇农校同心同德争先进,脚踏实地达省标,使农校面貌焕然一新,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科教大楼,宽敞的教学用房,整齐的生活小区,宽广的活动场地,培训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图书资料、网络信息、试验基地、实习设备满足需求,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相对稳定。根据“十一五”建设规划,今年将在08年投入30万元新建寝室的基础上,再自筹资金30万元,新建食堂餐厅,夯实培训基地。

2、实施培训工程。

购置培训教材,做到人手一份,对全镇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前引导性培训。本年度,计划进行十个以上项目的培训(花卉栽培、生猪养殖、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杂交水稻制种、食品加工、淡水鱼养殖、家政服务、无公害蔬菜种植、农民维权、自我保护、家禽养殖等),还将对本年度650名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9+1”培训。为了提高转移农民就业能力,我镇农校将加强技能培训,计划进行计算机应用、土建专业、信息技术专业、电器维修等专业技能的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目标:突破1800人次。其中养殖业360人次,种植业360人次,法律法规220人次,农民维权200人次,家政服务100人次,自我保护100人次,家电维修300人次,加工业220人次,电脑240人次。各项培训做到真干实培,有序进行。

①落实培训对象。在村委会的协助下,农校年初摸好18——45周岁之间培训对象的底子,造好花名册,根据自愿情况对一部分实施

外出转移培训,对另一部分实施实用技术培训。

②在镇中心学校指导下,农校学年初造好初三学生花名册,根据自愿原则,对初三学生实施转移就业培训。

③培训教师的到位。聘请热心培训工作的退休教师负责培训基地的具体工作,一村一至三人,负责下达培训通知,培训对象的出勤登记,培训纪律的制订,培训场地的环境卫生等;聘请县农业局的专家为兼职教师,负责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一是按计划到培训基地去讲课,二是一周一次电视讲课;聘请湖南农大、市农业局的相关专家教授来农校本部上课。

④确定培训场地。以农校本部为培训中心,向全镇五十八个行政村辐射,各村建立一个培训基地,按照各村的实际资源情况,进行项目培训。因地制宜,进行特色项目培训,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⑤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农校以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培训为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订单式”转移培训,使“订单式”转移农民工达到外出务工人员的20%以上,主要为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惠州、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等地进行委托培训。拓宽就业平台,提高就业竞争力。

3、巩固示范基地

今年要在全镇范围内继续建立和巩固六大养殖示范基地。一是引进洞庭种业潼溪片等村建立一个5000亩的优质杂质制种基地;二是以农场片等村的千亩优质棉基地;三是以移山、九丰等村的野生蘑菇基地; 四是以尤港、七市等村的千亩优质油菜基地;五是以田塘、小塘的千亩辣椒、芦笋、巨峰葡萄等基地;六是以西冲、朱仑的万头外贸生猪出口及特种养殖基地。使全镇新科技致富示范户达355户。

4、抓好科技推广

种埴业沿S306线、新十线18个村,推广“猪---沼---稻”生态农业模式,种植高产优质稻面积2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面积2000亩,做到统一播种优良品种,统一配套科技服务并推广了灯光诱蛾、稻鸭共生等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猪、沼、稻生态农业模式,配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引进省外贸进出口公司开发的生态农业基地,引进无公害绿色食品开发技术和日本萝卜、芦笋等种植技术,推广无公害蔬菜基地。与此同时,种植业继续推广早稻软盘抛秧新技术,推广优质水稻、早稻杂交、晚稻优杂、无籽西瓜、早熟辣椒、生姜、春马铃薯、春玉米、秋玉米、花卉等十个新技术新品种,养殖业继续巩固牛蛙、山羊、瘦肉猪、土鸡、鸽、鱼等十个新品种。

5、强化服务功能

继续定期编发有关农产品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劳务信息方面的简报,每年不少于5次,经常性为农户进行技术咨询和服务,接受服务的对象达1500人次以上。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增强农民维权意识,确保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镇农校将和镇司法所建立密切联系,在必要时联系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员,帮助农民维权,镇农校将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同时,根据我镇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重大政治活动事件和纪念日,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做到每年有一个宣传主题,有

三个活动以上,如党的生日和国庆六十周年等,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同时,服务产、供、销配套,创办校刊,突破十期。全年在巩固水稻、食用菌、西瓜、柑桔等四个研究协会的基础上,还成立种养殖研究协会,为种养专业户做好产前的计划论证,产中技术咨询,技术承包,产后信息销售一条龙服务,为专业户排忧解难,印发校刊10期,多种技术资料二万份。

(四)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全年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我们的具体措施是:

1、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镇长陈铭任组长,管教育的人大主席任春锦任副组长,各单位负责人及中心学校分管职成教育的负责人及农校常务副校长为成员。要进一步明确镇农校必须由人民政府举办。首先,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做到领导到位、管理到位、经费到位。其次是坚持每年两次“议农会”制度雷打不动,再次以农校为依托,抓好部门配合。制定并实施农民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要确保建设经费到位,镇政府以正式文件或会议记录的形式明确项目建设经费每年投资10万元。

2、强化职责。镇农校在上级及镇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校长负责制订农校发展规划,把握农校办学方向,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落实建设项目所需经费。主管教育的人大主席直接抓,中心学校的校长具体抓,常务副校长直接对校长负责,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硬件软件的建设、各项目的培训、教育教学管理、各项制度的制订等工作,制订创办建设项目的具体规划,井然有序地展开各项工作。

3、建立奖惩机制。各管理人员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年终要写好书面总结交校长,常务副校长一月一查,该通报的通报,该奖励的奖励,凡在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者,优先评先晋级,并颁发奖金,凡在管理工作中造成大的失误而影响项目建设的成功,将追究行政责任,三年内不得评先晋级。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聘任和末位淘汰制,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创新工作思路,确保农校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

4、广泛宣传。镇政府通过电视讲话及镇干部和村支两委会议,镇中心学校通过全镇教师会议,大力宣传建设“湖南省示范性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重大意义,做到人人献计献策,出钱出力,使项目建设成为现实。

5、全社会动员。镇政府将组织镇属职能部门举行建设“湖南省示范性乡镇农校”现场办公会议,研究解决建设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做到各职能部门为建设工作相互协调,全力支持,镇政府还将召开五十八个行政村的村支两委会议,落实培训项目、试验基地,示范基地、村支两委要召开全村村民会议,落实好参培人员,造好花名册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全镇人民参与项目建设的态势。

上一篇:个人总结与目标计划下一篇: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