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信息

2024-06-24

校园文化建设信息(通用8篇)

校园文化建设信息 篇1

关键词:信息化,校园网,信息技术

当前, 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化环境, 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对什么是信息化和信息化环境认识不足, 信息技术教育经验不足, 很多部门都在此过程中遇到困难。如何恰当和正确理解信息化和信息化环境的内涵以及对信息化环境的科学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1 信息化与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一种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 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变革。它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形态, 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对信息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 信息化是一种技术文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形成的网络文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网络文化并不等于信息化。进入信息社会以后, 信息化成为综合一体的为大众所用的信息存贮、组织、传递和加工的工具, 它既是工具性环境, 又是环境化的工具。

在教育领域中环境一般是指学习环境。学者对学习环境的理解没有统一的定论, 其中最典型的是“场所论”和“学习活动说”。学习环境应该包括物质条件, 但决不仅仅只是物质条件, 还应该包括非物质条件, 相比之下后一种条件要比前一种条件更为重要。“学习活动说”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情况”是学习活动的起点和某一时刻的状态, “条件”是学习活动继续进行的保证, 包括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这种理解具有合理性, 也比较全面。

信息技术教育中所指的信息化环境是学生学习环境的一部分, 对信息化环境的理解应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对硬件资源的操作、软件资源的使用, 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内部意义建构。信息化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化环境是动态的, 该环境不再是与外部社会大环境相隔离的封闭环境, 而是一个推倒校园围墙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它应该能使学习者在个人、家庭、社会、职业等各个领域中的知识、技能和道德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的环境。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认识信息化环境的全貌, 而不应该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当前社会的信息环境中, 不仅包括计算机和网络部分, 还包括所有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传统信息环境内容, 如:图书馆、社会实践、传统电教教材、一般教材与参考读物、甚至包括学习者可以接触到的所有的人。现代信息化环境必然是由所有信息技术工具积累而成, 孤立地看待数字信息技术而忽视了全部, 必然不能实现其贴近现实的最根本的普遍意义。

2 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环境范围很广, 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等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 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校园环境, 所以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侧重放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信息化环境建设需要在信息化氛围中进行, 一个健康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成功的保证。

校园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包括对原有信息设施的改造、数字化信息设施与传统信息设施的整合、实现校园信息条件的建设与重构等。校园网作为一种在实际教学应用的局域网, 其建设和发展有特定的含义。首先, 校园网是为学生学习活动服务的, 是一种学习工具。它不但是学生间的交流工具, 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其次, 校园网是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的, 如:提供教学资源、辅助教师备课, 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支持教师再学习活动等。学校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图书馆等的建设和管理, 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信息化软件资源是指多媒体教材或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处理, 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 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 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当前教育软件资源的内容不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做好软件资源建设, 就应该以开放、共享、发展为原则, 鼓励多样化和避免重复开发的统一, 积极引导推荐和利用市场机制的统一, 积极建设出适应不同的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使用时间、地区等多种形式软件资源。

校园信息化人文环境, 是学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通过信息化活动营造出来的人文环境氛围, 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良好的信息文化人文环境对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是教育信息的主要传输者,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信息化资源应用过程中,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熟练地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 是教师在信息化建设中所必须做到的标准。学生具有主体地位, 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教育教学信息的顺利流通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 教师的自我认识能力也是教育教学方式信息化过程中一个重要指标。

在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中, 学校应该从多方面要求教师全面适应这种崭新模式下的教育改革形式。首先要求教师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 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其次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 教师能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能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再次, 能准确、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 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发送信息。最后要求教师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 并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校园信息化建设应坚持真实性原则、认知工具的丰富性原则、个别化与协作式结合的原则以及知识获取与训练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 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意义是使学生在适当的认知年龄接受适当的教育, 使其具备驾御信息化资源的基本能力。正确恰当理解信息化、信息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有利于当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对提高教学效率和节约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焱.信息文化论——数字化生存状态冷思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2.

校园信息门户的建设 篇2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

中图分类号:TP3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1

Construction of Campus Portal

Zhang Xiaoming

(Taiyuan University,Taiyuan030009,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depth in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information portal system came into being.It will be a variety of digital campus unified and integrated application systems up and offers visitors a single sign-on and centralized access to the convenience of variety applications.More importantly,the popular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campus to promote people to access the portal for the individual needs,which can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portal.

Keywords:Digital Campus;Information portal

一、信息门户规划与建设背景

信息门户的技术是人们为了解决存在的大量信息和所需的有效信息之间的使用而产生的一种信息技术。它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有效合理的组织,以便从这些信息中快速提取有效的信息给予用户。信息门户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序,它把应用系统的数据和服务进行整合,向用户提供高效的信息资源访问环境。

信息门户的发展历程至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门户把用户所需的WEB网站的地址进行了简单的收集和集中体现,用户可以进行简单方便的信息搜索,这样信息门户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用户提供导航的功能。第二阶段:信息门户对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搜索和内容过滤,用户访问门户的体验得到提升。第三阶段:信息门户对各种应用进行整合,用户可以只通过单点登录就能够集中访问各个系统和信息资源。第四阶段:信息门户以用户为出发点,对各种应用、内容、信息等进行适当整合,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个性化支持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处于第三和第四阶段之间。

二、信息门户的系统结构

校园信息门户是以WEB方式展现给用户,与一般门户网站不同的是,校园信息门户的主要对象是校内的师生,他们使用唯一的账号和密码进入信息门户系统以后,就能够漫游查询到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并进行业务办理。校园信息门户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级表现形式,在建设中需要很多底层的工作来做铺垫。底层的基础平台主要包括: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安全机制;网站内容和信息发布管理平台;信息检索平台等。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校性的统一信息门户,通过对各种应用的整合,将分立的不同系统不同功能有效组织起来,为各种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综合入口。

统一安全机制:全校性质的信息安全机制,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认证、权限管理,为用户访问信息化校园提供单点登录功能,用户通过一次有效的登录,就可以访问信息门户中所有有权访问的信息,无需在不同的系统中反复登录。对不同的应用资源分级授权,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的方便性。

网站内容和信息发布管理平台:面向不同的管理部门,使其能够根据权限在自己所属的管辖范围内进行新闻的发布、编辑和管理等。提供网站内容管理功能,协助学校各单位、部门以及社团进行网站的建设、管理和维护。

信息检索平台:信息化校园的数字资源存在于多个地方,如WEB网站、文件系统、邮件系统、教务系统等。信息检索服务能够满足用户同时在多个信息资源内进行搜索,提高信息资源的搜索效率。

三、信息门户的内容框架

高校信息门户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能够提供丰富的功能和高效的服务。高校信息门户建设应采用分层结构,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主干信息系统、应用集成平台和系统及硬件基础设施。

主干信息系统:通过对高校内部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以主干信息系统为核心,包含了教学、科研、生活相关的主要业务系统、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决策支持。

应用集成平台:主干信息系统基于统一的数据标准,各种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遵循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独立的应用系统之间通过统一的集成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系统及硬件基础设施:为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灾备中心,对不同的操作系统进行有效集成,使用统一的数据库连接技术对集成的数据库进行整合。

四、信息门户建设中的问题和方案

在信息门户的建设道路上,主要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模式选择、安全策略选择、可持续发展。

模式选择:目前,国内高校的数据整合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推倒原有各部门的系统,建立新的统一的新系统以及信息库。二是在原有各系统之上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实现各平台数据之间的交流。三是前两种模式的混合模式。第一种模式虽然如同在一张白纸上建设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标准也空前统一,但是这种模式的可復制性非常小。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讲,各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可能已经很成熟,完全推倒重来不现实。但是,各个应用系统开发的时期和使用的技术各不相同,这样可能导致一些数据的重复和不一致,不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所以采用第三种方式比较先进,把业务和应用系统划分在若干区域内,各区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第二种模式进行整合,在区域内部采用第一种模式进行规划和整合。

安全策略选择:对于一把钥匙开一扇门转变为一把钥匙能够开多扇门的信息化整合,信息门户的安全性成为了一大挑战。在门户建设中,要注意建设全校统一的信息安全机制,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平台,集中认证,分级授权,对数据进行有效加密,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使用的方便性。

可持续发展:校园门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大对数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的推广力度;不断丰富信息的内容;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运行与维护队伍;加强校园门户的推广和宣传,形成师生共同使用的效果,这就要求信息真正可以方便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建设人人喜闻乐见的内容与访问者共享。

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校园门户作为学校的软实力窗口,是学校数字化校园发展程度的高度体现。它扩展了学校的教学理念,将校园文化延伸到了校园外部,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校园门户使校园生活作为终生的联结纽带。高校多年来存在的信息孤岛有望被打破,推动整个数字化校园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作者简介:

校园信息化建设典型案例 篇3

一、实施背景

职业教育中心自1999年建校以来,倡导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培养大量实用性技能型人才。但是多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根据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内容,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我校将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为示范校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思路来源以下两方面:

(一)政策推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电子政务能力、数字校园水平和人才信息素养,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二)现实需要

社会在发展,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学校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单纯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需求。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网络的方便高效快捷,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信息技术进入校园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

二、主要目标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构建一个集管理、教学、沟通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合理配置,教育管理、教学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构建数字时代新的学校教育。预期成果

(一)加强基础设施和管理平台建设,构建信息网络。

1、不断完善基础建设:一方面建设和完善学校校园网,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校园网服务器、核心交换机等硬件设施,建设好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

2、加强软件平台建设:建设和完善学校的门户网站,及时发布学校的各类信息,服务校内师生和社会公众;建设集办公OA、教育教学管理、后勤保障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网上办公和提供多种信息服务;

(二)通过数字化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教研的效益,造就一批创新型的教师。

1.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的运用能力。

2.推进校内办公和应用服务,促进网络教研。

3.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培养研究型教师,丰富教师的学习体验,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通过开辟论坛、博客等落实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三)通过数字化的校园的应用,培养一群富有信息素养和新型学习方式的学生。

1.利用数字信息化教育,加强学生道德文化建设力度: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道德文化教育,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鼓励学生远离网络游戏;

2.加强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博客,校园网站等平台,利用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契机,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层面上的能力;

3.探索现代化教育形式下,学生的发展: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指导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信息技术教育的帮助,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起适应学生发展的创新型的学习模式。创新点

三、工作过程

(一)思路

校园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校园网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教育活动进行数字化整合而构建的信息化环境。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是:以“数字化校园软件管理平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学校信息化基础平台的水平和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建设,不断加强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果,强化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条件与服务保障。

(二)方法

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发展规划,着重加强基础数据建立、信息标准制定、核心应用及系统集成等方面。通过“211”来实现,即:“两张网(校园网及教学资源网)、一个平台(信息化平台)、一个库(精品课程库)”。我校目前已经全部完成任务。

(三)程序

根据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任务书,学校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应用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学校成立示范校校园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工作。

1.是基础设施方面。学校首先对现有网络进行摸底,弄清楚现有网络的布局。对照任务书,学校对信息中心进行升级改造。硬件方面,学校定位实用性、扩展性。先后和几家硬件公司座谈,听取关于对校园信息化硬件名称、参数、价位的介绍。通过和政府采购中心联系确立招投标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供应商。经过紧张的施工,校园信息化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服务器、防火墙、核心交换机、光纤、上网管理行为等安装到位,校园内监控设施同时维护到位。2.校园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主要是利用现代网络,架设管理应用平台。根据任务书,主要建设校园网、教务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等。学校先后和多家国内知名软件开发公司座谈,听取关于校园信息化建设情况的相关介绍。经过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调研,最终经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立了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的建设单位。现在平台搭建工作已经完成,所有数据正在完善中。3.精品课程库。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密切配合,借助校园网这个平台,通过专业视频录播软件,让老师制作精品课程的视频课件。

四、条件保障

为保证建设质量,学校成立了示范校校园网建设领导小组,校长邓建强亲自任组长,成员包括王海瑛、朱小强、杨永钊、赵保卫、高涛、翟枭、吴昊及计算机专业教研组所有教师和各科室信息员。所有建设项目都按照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软硬件系统建成后都通过了测试;各技术文档和验收材料完备,符合方案要求及附件规定的其他验收条件。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目前我校信息化已经实现师生基于教室、实训室和网络开展混合式教学;实现主要办公自动化、管理流程、公共服务和校园文化生活的数字化,能够对社会提供网络化的教学与培训,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特别能够是第三年校外顶岗实习所建的网络师生联系、校企联系、家教联系。教育教学方面,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基本功大赛,举办课件制作、说课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使全体专业教师掌握必备的多媒体知识,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六、体会与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信息 篇4

如今网络社交平台层出不穷其中博客、微博等产品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这些平台汇聚了社会各年龄段各专业领域的人,通过这些平台人们在这学习、交流、闲谈、宣泄等等。可是在这些汇聚了大量人气的平台这也恰好被商家利用谋取利益,各种广告及互粉现象数以万计。面对学生和老师更需要一个纤尘不染的绿色学习交流平台。

因此亚州教育网(简称:亚教网)为郑州中学搭建了这样得一个教育博客平台,教育博客是一种博客式的个人网站,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与学生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blog)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学生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记录教师与学生个人成长轨迹。

校园文化建设信息 篇5

1. 百年浙大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于重新合并,组建为今日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现任校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教授。目前,浙大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0余人,其中博士生近5千人、硕士生近1万1千人;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20名,正教授1000余名。拥有国家专业目录所设11个大门类的学科,108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2个,17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国家重点学科。

(图片1-4)

2.浙江大学的教育信息化

世纪之交,浙大提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争创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全球信息化浪潮,为浙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四校合并之前,学校提出“四校合并,网络先行”,投入数千万,启动包括下列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工程:

 建立联结各校区的高速宽带城域校园网络系统;

 全面推进信息网络化应用,建设数字化浙大校园;

 大力开展远程教育,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新手段,探索网上培养学生的新途径;

目前,浙大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一个渗透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各个方面的数字化浙大正在形成。信息化技术有力推进了浙大的现代化。

3.信息化基础设施—浙大校园网络

浙江大学现有的城域规模的校园网络覆盖了原有五个校区及新建紫金港校区共6个校区以及所有的学生宿舍:

 主干环网:48芯单模光纤,环长54公里主干交换机:双环自愈式ATM(622M)+ 星形拓扑千兆以太网 各校区网络:单模/多模混合光纤,总长150公里 校区网络构成:树形骨干网 + 单位局域网单位局域网:21个学院级的局域网 + 4个学生区宿舍网+ 1个教工宿舍网 出口信道:中国教科网2.5G/1000M(2004.11月下旬完成升级)运行规模:联网计算机3.6万多台;每日Email 4-5万封

注册上网用户2万;平均日流量30-40TB;

用户服务器(网站)近120个。

(图片5)

4.浙大校园网络中心(1)

浙江大学校园网络中心是一个校级直属机构,其职能是规划,建设,运行,维护校园网络,为全校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承担有关网络技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在“985一期工程”中,校网中心完成了联接五校区城域主干网系统,建立各校区高速宽带骨干网,建立校网网络中心服务器群系统,典型的校网应用试点建设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全面推进网络应用。

团结进取的人才队伍

校网中心主任是朱淼良教授,现有教授(博导)2名,副教授、高工11名,形成一支高层次、多技术领域的网络人才队伍;从布线工程、路由交换、运行管理到各种层次的应用开发,均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面对目前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发展和各种挑战性的网络应用要求,全中心工作人员努力学习,刻苦专研,现有攻读在职博士、硕士生5人,形成奋发向上的学习型团队。

水平一流的学科基地

校网中心通过与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相关专业合作,在新一代因特网、网络多媒体、网络安全、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等方面进行科研教学。很快地成为全校网络技术的培训中心与学科建设基地,短短的几年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家重大攻关项目11项,经费300多万。

(图片6-8)

浙大校园网络中心向全校师生提供下列各种网络服务:

 Internet网络服务:域名解析(DNS)、电子邮件(Email)、文件存取(FTP)、用户接入(固

定IP、动态IP代理)、WWW浏览、个人通讯系统

 网络安全监管:身份认证、内外防火墙、流量计费、病毒警告、“垃圾”邮件过滤  数据中心(IDC):全校共享性的数据资源

 应用服务:服务器农场(Servers Farm)

3 多媒体中心:VI系统

5.浙大校园网络中心(2)

校园网络中心还承担了中国教科网浙江省主节点的接入、运行和维护工作,配合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络建设,为浙江地区的网络建设和信息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为地区网络信息建设的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省节点拓扑如下:

(图片9)

6.数字化校园工程

目标:

 电子校务(e-Administration):信息发布、公务咨询、申请报批、联合审批、注册登记 网上教学(e-Learning):教务管理、网络课件服务器,实时授课 网上科研:电子文献系统,网上学科交叉中心,多媒体学术讲座中心,网上技术市场 校园生活:教育主题网站,电子新闻,BBS,一卡通,创新园地,网络电视,多媒体影

院。

数字化校园实施策略:

1.统一规范、统一框架

2.需求牵引、积极导引

3.基础共建、资源共享

7.数据中心—共享数据中心(包括教师、学生及仪器设备等资源)

结构特点:校、院系、个体三级模式,三级层层覆盖;各级均有数据的维护和管理,同时享用各自的数据资源

个体级:提供、更新、维护个体的数据,成为个体数据库;数据资源。

院系级:集成、监管院系范围个体数据库,成为院系级数据库;

校级:集成各个院系数据库,成为全校性的数据库,提供校方管理决策支持。

数据辞典

全校性数字化对象的统一结构规范,是数据中心的基石;

按照对象内容范围,采用库、部、目、条的树状结构。

8.多媒体中心

多媒体技术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一个亮点。浙江大学校网中心根据学校的需求,集成开发了融合会议电视(VC: Video Conferencing)、网络电视(IPTV)及视频点播(VOD)三位一体的V3I系统。各种多媒体资源可以在网上进行交互、广播及点播,为数字化校园提供了特色鲜明的基础性工具。应用系统有:

 VOD系统:提供近千套网络点播节目,内容包括教学、科普、娱乐网上会议系统:华家池校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玉泉校区全国视频会议中心 网上视频广播 网上直播广播频道CCTV、„„

9.网上教学与远程教学教务管理平台

浙江大学大力推进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创建自主学习环境,开发了教学资源网;网站设置了“网上课堂”、“教学素材库”、“学术动态”、“学术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管理”等栏目;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将资源、平台、工具和服务整合,实现教育资源信息管理到业务管理的一体化学习的平台。完成后台强大的教务管理系统,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学校自1999年来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改建了250多间网络化多媒体教室,自行研制多媒体教室群控管理系统,为开展校区间网上课堂教学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10.数字图书馆建设

浙江大学图书馆采用国际先进的集成管理系统Horizon。引进52类200多个数据库,包含了10多万种电子图书、8000多种外文全文电子期刊、9000多种中文全文电子期刊、10余万篇学位论文以及一批事实数据库。检索查新、虚拟咨询、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定题服务、个性化服务、用户培训等网络化服务内容迅速发展,每天访问图书馆网站的用户已超过6000人次。目前,图书馆具有使用权的数字信息资源总量处于国内高校图书馆前列,已接近国际著名高校图书馆的水平。

浙江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共同牵头承担“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项目,是“十五”期间“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首次利用引进外资方式进行“211工程”建设的项目,并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一起,将共同构成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的框架。该项目将建立100万册电子图书规模的数字图书馆,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11.浙江大学远程教育

浙江大学于2002年与上海卫星通信公司合作,利用“星空学堂”卫星多媒体远程教育综合平台,开展卫星远程教育。“星空学堂”采用DirectPC Enterprise Edition System(DirectPC/EE)的卫星系统,是一个基于TCP/IP的高性能的卫星宽带系统。

远程教育学院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多方面、多模式的网络教育活动,先后与国家考试中心、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等政府部门合作,开展网上培训、考试工作以及干部队伍终身教学机制的探索;此外,远程教育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多所大学开展交流合作,开拓远程教育新领域。

远程教育学院凭借浙大的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开发建立了多种网络教育体系,包括求是网上学园、天地融合一体化平台、远程教育教务管理平台、星空学堂、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等。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了远程教育的覆盖优势,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管理。

2002年2月开通的“浙江大学求是网上学园”是浙江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和建立终身学习环境的网上平台,是浙江大学为国家和社会通过网络化环境培养大众化、复合型各类人才的新模式和新场所。

12、网络前沿技术的研究(1)——基于服务网格计算的数字化校园框架

为了保证全校数字化校园能够有效体现全校各部门的网上资源共享及整合各种网上服务能力。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网格技术的核心构架,它的基本思路如下:

1. 各类服务系统必须开放它的网络信息资源和计算(服务)能力资源。后者以提供构件的形式(中间件)构成Web服务站。通过浙大服务黄页(UDDI)向全校公布服务内容。2. 各个单位需要使用网络资源,可通过黄页查询(WASL)并且采用SOAP协议向相应WEB服务站调用所属构件形成自己的服务系统。

服务网络采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联网原则,用WEB Service协议(UDDI,WASL,SOAP)把所有的网络数据资源和服务计算资源通过网格协议集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充分达到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加速和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13.网络前沿技术的研究(2)——网络的信息安全

为了保障网络的信息安全,受国家网络信息安全部门委托,学校组织有关单位开展校园网络的安全技术研究。特别是在校园网络入侵防御技术、视频信息检测技术、多媒体移动通信/互联网信息监测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成功的研究探索。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校园网入侵防卫系统,可为学校的主要服务器抵挡恶意扫描,进行入侵报警及跟踪。

网络视频流的“故事板”系统,可将几十分钟VCD节目的主要情节一览无余浓缩在一块故事板上,并标出它们的来龙去脉,并且标志问题镜头。

网络与移动通讯的多媒体短消息图片的截获系统。

14.网络前沿技术的研究(3)——网上虚拟实验技术研究

网上实验一直是网上教学的薄弱环节。多年来浙江大学在国家863、十五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利用虚拟现实、真实感知等计算机科学技术,先后开发了基于VRML的虚拟化学实验及真实感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实验;其中后者已经进入实用化试验阶段。

15.网络前沿技术的研究(4)——下一代互联网

校网中心完成纯IPV6试验网的运行平台的初步建设,构建浙江大学IPV6试验网,建立隧道连接,为IPV6网的研究做基础准备。积极承担cernet2杭州主节点建设。

浙江大学校园网络中心

校园文化建设信息 篇6

一、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各项活动的直接记录, 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信息价值大, 它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承载体, 更是高校深厚文化底蕴的构成要素和重要源头之一, 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

(一) 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高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学校的历史发展轨迹, 生动地再现了学校教育、教学和发展的全程和全貌, 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累积了学校发展各个时期的教学科研成果, 它既具有真实、凭证、查考的特征和作用, 又蕴涵和延续着高校自然形成的传统文化精神, 为校园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也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 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高校档案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又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文化传统都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档案进行记载, 用以传承历史, 昭示未来。同时, 校园文化的提炼、凝聚需要一个完整不间断的过程, 高校档案真实、准确、完整地记录了学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开展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历史备份。因此, 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

(三) 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的传播发挥积极作用。

高校档案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是高校教育和文化发展创新所必需的营养, 具有重要的学习和研究价值。可以通过建立校史馆, 向全校的师生及社会各界展示学校的荣誉档案、名人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等, 激励年轻教师和广大学子以本校名人为榜样, 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可通过充分的开发利用馆藏档案, 把档案馆 (室) 建成一个档案文化研究和学习的基地, 为繁荣校园文化, 传播校园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提高档案利用水平

随着数据库、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档案信息的服务手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档案馆借鉴相关学科数字化发展的研究成果, 构建档案目录信息数据库和查询系统, 有些高校正在逐步开展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提高档案的利用水平。

(一) 统筹全局, 合理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化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做好统筹规划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高校档案的数量比较多, 其数字化的周期也比较长, 因此, 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 确定档案信息化的目标、措施、步骤与要求, 分步骤、分阶段对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从利用档案和保护档案的角度考虑, 首先可以对学籍档案、保存比较久的历史档案、基建档案中的竣工文件等进行数字化, 然后数字化其它的馆藏档案, 做到合理有序, 最终实现数字档案馆。

(二) 加强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 对档案管理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根据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加快档案工作的发展步伐, 学校要有意识地提高整个档案部门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的途径有:1.引进具备档案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来充实现有的档案工作人员队伍, 提高整个工作团队的业务水平;2.减少兼职档案员在各部门的其它工作量, 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档案工作中, 并将其档案工作纳入到其年终考核;3.通过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等形式的相关培训来提高业务技能, 使其具备良好的档案业务素质, 提高档案业务水平。

(三)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档案信息化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它具有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实时控制, 辅助设计、智能模拟、文字处理等功能, 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 能快速地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提供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 提高档案的利用水平, 挖掘档案的价值, 更好地服务高等教育事业, 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来源, 档案信息化有助于丰富馆藏档案,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方便快捷的利用方式,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 档案信息化有助于丰富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档案工作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必须要有与校园文化相吻合的馆藏信息资源的支持。随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档案的收集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档案, 还应该注意数字档案的收集, 高校档案馆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搜索技术直接从网上收集相关的信息。网络信息的收集则可以采用人工和网络爬虫技术相结合的方式, 由于人的搜集与查找能力有限, 可以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在网络中采集符合要求的数据, 然后由档案管理员对其进行初步鉴别,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并进行标准化转换, 将其依类别进行归档以充实学校的档案信息,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素材。

(二) 档案信息化有助于充分挖掘档案的价值。

档案的潜在价值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显现出来, 才能满足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 不少高校开展了一些档案编研工作来挖掘档案的价值, 比如, 通过编研学校校友名录、知名校友录为学校校友会服务;编研年鉴来记录学校的发展历程, 发生的大事件等;编研重大事件专题等。由于档案馆的人员有限, 加上平时的收集、整理档案等工作, 使得档案工作人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档案价值的进一步挖掘之中。随着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不断开展, 可以方便档案工作人员的日常归档工作, 减少档案的收集、整理时间, 使得档案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档案的编研工作中, 充分挖掘档案的潜在价值, 取得更好的编研成果。

(三) 档案信息化有助于高校优秀文化的传播。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高校的影响力也非常长久,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高校档案是高校校园文化传承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了高校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 是维系高校校园文化和谐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通过档案信息化, 档案工作人员就能根据编研工作的需要, 从浩瀚的馆藏档案中快速准确地找出所需的档案信息, 并找到与之关联的相关档案, 开发出优秀的编研成果。这些编研成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高校内外广泛流传, 促进高校优秀文化的传播。

(四) 档案信息化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档案工作者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通过利用校内其他部门所没有的、自己直接管理着的学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 充分挖掘和整合学校档案信息资源, 提供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产品, 从自身的工作角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为广泛的素材。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者, 可以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各种合理的档案信息利用需求, 档案信息化使得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产生关联, 档案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 为校园文化建设者搜索到更加全面的材料, 以便从外界促进学校档案管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另外, 档案信息化使得校园文化建设者还可以获取更多、更翔实的材料, 通过给档案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需求, 利用档案管理软件的数据收集功能,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信息 篇7

打造智慧校园、实施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问题。以信息生态观为指导,通过开发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智能信息技术,打造和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园信息生态环境,促进智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变革学校的学习、教学和管理,是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观念先导:确立智慧校园信息生态观

多年来,我国各类学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但主要是大规模的硬件投资,实际的应用缺乏动力和需求,不能使教育教学系统产生根本性变化,而且整体发展不平衡,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信息生态”的概念,可以从系统观、生态观的角度为思考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视角。

校园信息生态系统是指在校园信息化环境下,由信息人、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信息环境构成的一个自我进化的系统。人与信息、信息环境之间以信息化教育实践活动为纽带,以技术为手段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形成一种均衡化的运动系统,从而实现系统的核心价值——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的引入,使校园信息化不再局限于技术方面,而愈来愈重视人、信息、信息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从整体优化的视角考察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与定位,关注对系统信息流通、共享以及系统整体运行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与维护整个校园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智慧校园信息生态体系的稳定、有序发展。

整体规划校园信息生态发展。从学校教育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充分考虑人、设备、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等各方面的因素,关注校园信息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将教育系统中所有的职能、资源和信息技术都有机结合起来,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统筹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在校园信息生态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所以在校园信息化的进程中,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为师生的共同成长、发挥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

加强多要素、多角色协同。校园信息生态系统包含由教师、学生、管理者、家长、社会监督等组成的多角色人员网络,包含多样化的物质环境和实践网络,这些不同的角色或物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每一个角色都有其自身的适应情境,因此,必须营造多要素、多角色协同演化机制,促进彼此不断调整和适应,建设多样化的健康生态。

推动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交融。校园信息生态最为关注的是在技术支持下人的活动,当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并与其它角色和活动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校园信息生态的和谐发展。这种融合应是双向的、互动的,是技术与业务的交互融合,通过交融实现创新,持续推动校园信息生态进化。

创新学校信息化治理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变革,需要对学校信息化治理体系进行调整优化,对学校文化、教学、管理等关键要素进行再设计,基于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构建一体化的、适应变化和发展的学校信息化治理新体系。

技术驱动:构建智能信息化校园环境

智能信息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园信息环境,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和功能,有效支持学生智慧学习和教师机智教学,探索智慧化教学、科研和管理模式,进而优化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全面信息化、现代化。具体目标包括:

树立信息化理念:树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信息化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观等先进理念,为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打造智能化环境:建设覆盖学校主要教学、办公和生活场所,组网技术先进、体系结构合理、带宽性能满足需要、易于智能化管理和扩展升级的校园网络,网络接入、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终端齐备实用,数据存储、交换、共享和管理规范统一,为校园智能信息化应用提供安全可靠、顺畅稳定的基础平台。

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适应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以特色鲜明的校本资源、再生资源为主体,广泛整合城域网、互联网等外部环境中的各种优质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服务。

构建智慧化课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理想学习环境的要求,智能化、高效化的课堂,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化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集成化平台:建设学校综合应用支撑平台和各类业务系统,实现统一认证、统一门户和单点登录,系统之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高度集成,支持各种教育教学业务信息通畅、高速互访和有效整合,满足学校教学、科研(教研)、管理、生活等各类教育活动信息化的需要。

实施综合化保障:建设学校信息化组织机构、标准规范、信息安全、人员培训、资金投入、文化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形成和优化综合保障机制,为智慧校园环境建设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运行体系:创新可持续发展机制

智慧校园信息生态体系有八个构成要素,分别是理念先导、多元保障、创新体制、智能环境、系统开发、人为主体、智慧化实践、评价与反馈。

理念先导。学校决策者以及全体教职员工对教育信息化所持有的先进理念是制约智慧校园信息生态发展方向的首要因素。只有以先进的理念为先导,才能自觉地开展学校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正确把握智慧校园信息生态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创造性地解决智慧校园建设中的问题。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先进的学习理念,全面的人才目标和教学质量观念,教学整体优化和开拓、创新、高效的管理理念等。

多元保障。经费、人力、技术等多元投入是制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智能信息产品知识含量高,技术先进,价格昂贵,因而对经费、人力、技术保障的依赖程度较大。比如学校信息化经费不仅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所需要的经费,而且包括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管理运行、维护升级以及为鼓励教育信息化改革所支付的费用等。而且,经费投入不是一次性的,要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地投入,因此,要建立稳定的、制度化的投入机制。

创新体制。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诸如行政体制、教育制度、思维方式、文化传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过去的教育体制机制必然会对教育信息化产生一定的阻碍制约作用,要使智慧校园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探索、优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的体制机制。

智能环境。智能信息化设施是智慧校园必需的软硬件技术载体,是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校园网、各类服务器及存储设备、各类固定和移动智能终端、数据中心、互联网接入、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视频会议室、电子阅览室、教育技术中心的信息处理设备等。在云计算时代,服务器及存储设备、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采取租赁、外包服务等方式,尤其是部分薄弱地区的学校,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也是体现智慧校园信息生态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各类教育教学应用软件和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等。

人为主体。智慧校园信息生态建设涉及学生、教师、管理者、系统开发维护人员等多类型主体。一方面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服务宗旨,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面向服务的理念;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尤其要使学科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都对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具有积极的态度,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在学习、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方式,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成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智慧化实践。智慧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校园环境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其归宿关键是应用和实践环节。因此,在信息化条件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实践应用环节,做到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进建设。智慧化实践一般包括数字化学习、智慧化课堂教学、网络化科研、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学校根据信息化条件下学校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智慧化工作实践。

评价与反馈。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要对智慧校园信息生态的建设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和反馈,形成一个反馈回路,实现闭环控制,不断改进完善,使智慧校园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和反馈,准确掌握智慧校园信息生态建设和使用的实际成效,促进持续改进和提高。

融合创新:实现智慧化教育教学

融合创新是实现智慧教育教学的关键。通过智能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来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改造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最终迈向教育智慧化和现代化。其核心是推进智能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学生学习、教学科研、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全面融合。

与学科内容的融合:通过智能信息化手段,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改变传统单一的以文本表示知识的形式,构建多样化富媒体学习资源,使学生的认知内容和认知方式变得更自然、更人性化。

与学生学习的融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全过程的学习测评和及时反馈,向学习者智能推送学习资源,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的个性化、自主化、协作式的学习。

与教学科研的融合:教师通过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运用最新教育技术的能力,进行网络教学、电子备课、听课评课、互动研讨等教学科研活动,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最终实现利用最新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与学校管理的融合:教育管理者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内部和外部建立起顺畅的信息通道,基于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进行智能化决策分析,为学校的各项管理业务服务,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基于学校网站、班级空间、教师个人博客等数字化、社交化媒体,将智能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文娱、生活服务的全过程,使智能信息化更多表现为文化性和精神性的存在,拥有最优的人与数字技术的共生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信息 篇8

——怀远县唐店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汇报

怀远县唐店学校 2015年4月10日

前瞻建设,落实应用,稳步推进

——怀远县唐店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汇报

信息化建设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办学实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促进教育共同发展的有力举措。为进一步改善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应用平台和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蚌埠市教育局蚌教【2012】116号《安徽省蚌埠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怀远县教育局怀教【2012】269号文件精神,再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校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

依据我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上级投入资金,进行软硬件建设,强化应用与研究,当前已按规划完成并进行持续有效的应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1.完善组织机构和人员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规章制度。

学校成立有由校领导专门负责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信息技术教学专兼职教师4人。

学校进一步完善了现代教育技术管理规章制度,例如工作责任制度及细则、技术性培训制度、信息发布采集制度、网络维护制度等数字化校园管理必需的制度等。

2.进一步更新和添置硬件设施

学校相继建设了18口班班通教室,一口多媒体教室,增添教师办公室电脑8台;提高速率,使用30兆光纤,添置服务器;更新了一个电脑教室及其设备77台;对校园网网络布线重新调整,添置无线路由器,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完成独立的智能广播系统建设;完成校园安全监控安保系统建设,实现实时监控,确保校园内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2015年初又建设图书室电子借阅登记系统,为学生和老师更好更快的服务。3.进一步配备和开发应用软件

学校充分利用学生学籍管理、综合素质评价,排课、学生评教、网上报修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成果汇总、成绩分析、网上日报表等系统,辅助学校进行日常的分析、管理,已经达到常态化,对把握教师教学动态、学生学情状况,提高工作效率起到很好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4.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至2015年3月底,学校分三期全部完成我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线的教师全部通过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考核。同时,又有一批骨干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培训。

5.强化教师个人工作室的运用

利用省教育网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参加“一师一优”的评选。同时丰富网络资源,实现共享。强化数字化平台中教师个人工作室的运用,使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在共享共研中共同成长。

6.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认真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积极参加各类网络竞赛。积极探索班班通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尝试推进多媒体互动教学。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困难与问题

我们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欣喜,也有忧愁,目前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如下: 1.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入编到城里中学。目前只有3个兼职信息技术教师,要对众多的设备和系统进行维护、管理以及人员培训,工作量大,进展缓慢。

2.缺少资金和场地,录播教室的建设还有待时间。

3.缺少技术支持,网络数据库整合很难进行。校园网站还不能及时更新与维护。

三、对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由县教育局统一主导进行校园硬件、数据库建设、校园网络空间申请和机房管理与安全维护等各项应用的多层次的人员的培训。

2.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督促与检查力度,让学校主动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与管理。3.为各校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持。

2015年4月10日

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图片

安徽教育资源网的利用

安徽教育资源网的网络赛课

安徽教育资源网的网络赛课县优作品

安徽教育资源网的利用学校网站资源

图书室电子借阅登记系统

书室电子借阅登记系统

利用班级班班通设备进行思想教育

利用班级班班通设备进行教学

利用班级班班通设备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师设备进行思想教育

利用班级班班通设备进行安全教育

网络提速工程升级到光纤30兆

学校进行网络学习培训 10

学校进行网络学习培训

学校进行网络学习培训

学校微机室

上一篇:第五篇 湖南省《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下一篇: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