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精选12篇)
校园体育文化 篇1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对建设内容和具体要求等均缺乏统一认识,这对建设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让它发挥出最大功能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既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本文基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所处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分析了它与校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文化更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参考。
2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和内容
2.1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从属于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是校园社会团体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文化总和。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自办体育报刊和具体的科研、教学、训练等物质文化和由学校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规范、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体育舆论等精神文化以及以规章制度、运动团体和张贴体育宣传报栏为形式的方式文化。
2.2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2.2.1 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灵魂。当今体育精神文化,特别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旨。体育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在某种精神指导下的外化行动,如中学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看似只有运动员在比赛场按照运动规则所进行的一场较量,但这只是一种外化现象,更多的是通过比赛赛出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格和气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这才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素质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提升。
2.2.2 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也称体育规范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娱乐等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体育规程、行动准则的文化体系,它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得到参与者认可并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公文,它包括在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各种社会关系、组织形式和活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等。它包括常识性体育制度、具体体育制度和个别体育制度,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2.2.3 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状态。体育物质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体育,其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育学科,已经涉及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不能简单地用“场地、器材”等原有的体育物质文化形式所概括。由于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体育物质文化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是因为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形态还十分有限。
3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我们也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学校园文化的价值。
3.1 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参与价值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而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既校园体育文化的对运动参与价值的体现成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2 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技能价值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时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避免过分追求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在“健康第一”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
3.3 校园体育文化的身体健康价值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状况对身体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3.4 校园体育文化的心理健康价值
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在塑造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和生活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5 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适应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和合作的社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领域之一,也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建立具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4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4.1 中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师生的体育意识、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标语、图展、广播、电视、报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渗透,使师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强健的重要性,激发和引导他们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应该教育师生遵守规则、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4.2 中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在体育课程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4.3 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各级中学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包括建造体育场馆、器械设施等在内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
4.4 中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尤其重要,因此它具有个高度的层次性、权威性、目的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加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懂得各项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以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吸习惯。
4.5 中学校园体育智能文化建设
体育智能文化是人们对体育正确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迄今为止人们经过多次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的产物,它包括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科学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呈现交叉化和系统化。中学体育职能文化的建设必须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的基础学科和功能等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体育并自觉地积极参与。
5 结束语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级中学全面展开,这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摸索和开拓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许多艰辛的探索,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3-4.
[2]林仙萍.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50-51.
[3]杨德银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5(3):86-87.
[4]龚德等.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含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70-172.
校园体育文化 篇2
校园体育文化在强健学生体质、提升综合素质和磨练意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不是很理想。目前,青少年耐力素质的下降和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屡创佳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多年来对大量学校学生的身体体质的调查可知,学生的身体体质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缺少锻炼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校园体育文化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领导均认为其在强健体质、促进个性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一致主张应大力倡导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而实际的落实效果不是很好,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将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实力的主要标准,导致学校不得不偏重智育,学校中普遍存在体育教学投入不足,体育课程被占用,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体育活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由于国家调拨的教育经费短缺和沉重的课业负担,仍然制约着体育活动的开展。
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课外体育 校园体育文化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40-0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能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但是根据对一些高校的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课程建设、课程体系较为完善,主要问题集中在课外体育方面,发展水平低,同体育课的差距较大,课内外一体化在实践中难于落实,高校体育难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效益。因此,本文通过对课外体育作用的分析,找出高校课外体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努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使高校体育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课外体育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只有进行经常的体育锻炼,保持适宜的生理负荷量,才能有效地增强体质。可以说,体质的增强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而在校学生除了每周两学时的体育课外,大部分的锻炼安排在课余时间,更何况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三、四年级已不开设体育课。因此,课外体育锻炼正常与否,不仅和一个学生的锻炼量(包括锻炼的频率和生理负荷量的大小)密切相关,而且锻炼的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没有经常性的课外体育锻炼就不可能有效地增强体质。
课外体育活动的另一特点是锻炼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锻炼内容,锻炼时大多学生都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情绪的调节、大脑积极性的休息等具有明显的作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二、 课外体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外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形式与内容,对于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说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氛围与环境,是校园文化、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不仅需要课堂学习,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情感的宣泄,课外体育活动恰好是满足他们这些需要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创造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性,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
2. 有助于弘扬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精神
课外体育为学生的运动才能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发展运动的特长和爱好。例如:定期举办各种运动会,小型多样有趣的体育比赛,开展富有动感的校园体育节等,学生可借助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在参与和尽情享受校园体育文化中,使审美思维和创新能力时刻得到训练和提升。“鼓励创新”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灵魂。
三、 高校课外体育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高校课外体育存在问题
传统的课外体育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辅导,难以满足学生丰富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多样化的体育发展需要,由于教师个人精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参加不同项目的学生进行系统辅导;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往往是以体育课教学内容为主,形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经费有限,无过多的资金扶持大学生开展课外的体育活动,在缺乏理论、技术指导的同时,活动组织质量不高,造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
(二) 建立多元化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1.“1+1”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在所设置的体育专项课中,每个项目均组织课外锻炼辅导,配有专职的体育教师进行辅导答疑,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每周至少参加一次课外辅导,进行课外体育活动锻炼,这样既巩固教学效果,又增强体质,丰富业余生活,让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2.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体育竞赛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竞赛形式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条件相匹配,并适当地改变竞赛规则,同时结合阶段教学计划与评价进行,并结合项目的特点广泛采用集体项目的竞赛与表演形式,如各单项竞赛、田径运动会、校园体育文化节,以及举办健美操、艺术体操等自创、自编、自演竞赛;团体操图案、队形设计竞赛;一般性或专门性准备活动设计方案竞赛;制定自我健身锻炼计划竞赛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校内外群体竞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吸引到体育活动中来。
3. 在组织管理上由体育部教师负责,充分利用群团组织,指导学生成立各种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形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管理等工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体育实践的重要环节。
4.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力度和经费投资。要将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结构,从而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底蕴。
校园体育文化 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 以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 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以各种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体育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1. 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体育文化
和谐校园就是指以校园为载体, 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 实现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地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 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它以校园为载体, 优化教书育人的氛围, 以形成学生、教职工和学校之间的科学互动发展为宗旨, 协调运转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和要素, 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1.1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 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而体育文化属于“文化”系列, 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合利用身体练习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环境建设, 如高雅的建筑,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等;二是软环境建设, 如墙面、楼廊、橱窗的环境布置, 班级文化、组室文化的开展, 制度文化的构建, 校园文化活动, 等等。显然后者更为重要。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可见,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交叉、融合, 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 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1.2 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物质基础, 体育是和谐校园的基础组成部分,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发展其他素质。校园体育文化本身具有的竞技性、建设性、娱乐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行为和意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文化在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同时, 也营造了好的教育氛围, 增添了学校的活力, 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质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此外, 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可以对校风、学风建设产生显著效果, 不少学校通过体育文化为本校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可见, 充分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 我校现阶段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田径运动会。
我校每年都举办项目齐全、内容丰富的田径运动会。既有传统的跑、跳、投项目, 又有趣味健身项目。在开幕式上进行大型的团体操表演、健美操表演等, 展现全校师生团结奋进, 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2.2 各单项体育比赛。
开展多种单项体育比赛, 如游泳比赛, 跳绳比赛, 拔河比赛, 合唱比赛, 乒乓球比赛, 院系、班级篮球比赛等。各种体育比赛, 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起到了督促作用, 也为其体育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教职工体育比赛。
我校每年组织一些适合教职工的单项和集体项目比赛, 如篮球比赛、排球比赛、象棋比赛、拔河比赛等, 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 提高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水平。
3. 我校合并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我校是2007年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而成的海南省属综合性大学。两校合并后,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体育教育应该继续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1 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也是实施校园体育文化的保障。但是, 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我校在两校合并后学生数量有所增加, 现有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 最明显的就是篮球、足球场地严重缺乏, 影响了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上体育时往往是很多班在一个场地上, 而且每个班的人数都很多。只有从场馆、设施、器材这些硬件设施上满足了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 才能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因此, 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是首要的。
3.2 保持我校原有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比如我校根据海南岛地处热带, 长夏无冬的气候特点, 在1998年就大胆提出“海大学生, 人人学会游泳”的口号, 并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游泳必修课, 学习效果良好, 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但是对“游泳特色教学”的教学条件设施、教学方法等, 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以此保证这项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得以不断提升。
3.3 进一步加强我校运动队的建设。
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运动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 能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我们应充分发挥运动队刻苦训练的模范作用, 来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生参加锻炼。比如我校在运动队多次在海南省的三大球比赛和田径运动会比赛中名列前茅。但是近两年来, 有的项目我们大不如以前, 因此, 在招生等方面要多做工作, 使更多体育尖子来海大读书, 为海南争光。近几年来高水平运动队的申请成立组建等都是很好的措施。
3.4 加强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
体育社团是在高校领导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学生有组织成立的、以健身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课外体育活动小组, 是学生扩展视野、健身娱乐、交友的理想天地。它是实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积极开展课余体育社团活动, 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不少知识, 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认识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体育社团组织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扶持, 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方面提供场地设施的方便。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 它能塑造一个学校的形象。学校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管理, 积极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创造条件;同时, 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迅速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引导学生紧跟学校的发展, 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 积极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 让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乔立波, 梁平, 陈国帅.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特征与功能[J].教育与职业, 2008, (18) :60-61.
[2]曹丽.试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J].体育世界, 2008, (8) :94-95.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篇5
体育运动能够强健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育。小学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存在于校园中。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这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体育学习兴趣,使其全面、健康发展。
2.2娱乐作用
体育游戏和竞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能够满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爱动特征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帮助学生展现体育能力,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氛围,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3教育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
0093-02
学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有效的载体、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的运动项目形式,使青少年学生受到体育文化的感染和美的熏陶,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文体生活,并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颁布,明确要求学校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运动技能,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要落实好这个目标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通过有效的策略,合理、有效地构建校园体育文化。
一、加强体育设施建设,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必须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体育器材、完善体育设施和精心合理地使用好已有的场地设施和器材。目前,很多中小学校体育运动场简陋狭小、器材少,连最起码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查仪器都配备不全。学校各种体育设施关系着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关系着校园体育文化良好氛围的形成,学校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位,加大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有关配备标准,将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配备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建设发展规划之中,并结合校园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布局运动场所,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逐步配齐体育器材和完善体育设施。
在软件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手抄报、墙报、演讲比赛、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等积极宣传,广泛传播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体育运动口号,并结合校园举办“体育文化节”或“体育周”的时机,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宣传健康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使校园体育活动蔚然成风。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员、学生干部、体育骨干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艺术教师的引领和辅导作用。
二、办好“体育文化节”,活跃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与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良好平台,即以“体育文化节”取代校运会,内容设置由单一的田径运动扩展为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运动项目。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节”,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地放松、展现自我,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积极向上、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体育文化节”要本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阳光”的理念,在校园内刮起色彩斑斓的运动旋风,使校园文化建设朝着更加文明、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体育文化节”可以设置田径运动会、篮球赛、气排球赛、跳绳比赛、拔河赛等比赛内容,同时融入体育文化手抄报展览、体育运动与保健知识小讲座、奥运知识竞赛、“我与‘体育文化节’”征文比赛、体育文化摄影展及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达到健体、调智、促德、审美的教育目的。
三、开展体育竞赛活动,让师生体验运动的乐趣
体育竞赛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校园体育竞赛具有娱乐性、对抗性和挑战性的特点,深受师生们喜爱。体育竞赛要结合实际,大力开展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便于开展比赛活动的项目。如健美操、啦啦操、踢毯子、校园集体舞等,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己运动能力和才华的平台,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把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相结合,如武术体操和街舞的混搭,把现代体育新兴项目和传统体育教学项目相结合,如拓展项目野外定向和耐久跑的综合开展,开发出简单易学、健身价值高、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另外,学校还应积极开展诸如一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广播操比赛,每学期一次的年级篮球赛、气排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等,年级组、班级组织的“友谊赛”“对抗赛”等,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力争使班级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率能高达100%。
四、广泛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大课间体育活动,就是在上午第二节课过后安排25~40分钟,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 “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能较好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技能” 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既要根据体育教学任务、学校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配备情况,季节、 气候的变化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做科学安排。例如我市开展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教育部 2008年 9月 1日在全国推行实施的《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各种球类(乒乓球、篮球、气排球、排球、足球、羽毛球、垒球等)活动、跳绳、踢毽子、跳皮筋、体育游戏、分班跑步、队形队列练习等,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自主开发其他活动项目,如校操、跑操、韵律操、健美操、器械操、武术操、校园集体舞、兔子舞、街舞、啦啦操等。当然,农村学校也可以联系当地实际自编一些体现乡土风情、民族特色的游戏或者民族舞蹈等。
大课间体育活动有集体活动、分班(组)活动等形式,以集体活动为主,分班(组)活动为辅。集体活动是指全校或部分年级集中开展体育活动,其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地点集中,活动项目、时间统一,便于督促检查。分组活动是指以班级、体育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的活动。分组活动规模小、人数少,地点分散,活动项目形式多样,容易组织和管理,能克服场地小、器材少等问题。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加了运动项目,丰富了活动内容,突破了传统的课间操模式,延长了学生的活动时间,对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起调剂作用,是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五、开发乡土体育,关注家乡体育史
根据本地特色和学校周边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开发乡土体育项目和乡土体育器材,比如自制沙包、绣球、飞碟、高脚马、竹竿、跳绳等,或者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比如打春牛、舞龙、舞狮、抢炮头、跳格子、竹竿舞等独具乡土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如果以恰当的形式把这些项目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必定可以营造出“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体育活动环境,为广大中小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氛围。
让学生了解家乡体育史,认识家乡的体育健将,也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玉林体育史,让学生知晓家乡玉林是“全国田径之乡”,获得金牌26枚,银牌9枚,铜牌9枚,曾先后培养了乒乓球运动员梁戈亮,田坛名将“亚洲女飞人”田玉梅,打破跳伞运动世界纪录的杜昆明,打破潜泳运动世界纪录的游泳健将黎海心等一批国家级、世界级名将,博白县、玉州区、兴业县、北流市是全国体育先进县,从而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信心。
总而言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身心健康,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只有抓好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及建设,让校园体育文化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等优秀文化共同构成一个学校的整体文化群,才能为学生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校园体育文化 篇7
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改重点, 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尽可能地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具有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学校废除了旧的“注入式”等教学模式,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导学式。课堂讲求师生互动效应, 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自由”练习、教师适时“点拨”中, 努力提高创新意识, 把思维活动调动到最佳状态,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组织教学, 力求新颖有趣,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把游戏法、竞赛法、对比法、示范法、挫折法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让他们充分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二、课外活动系统化
体育课是必修课, 但是仅靠体育课对高中学生身体锻炼的需要是不够的, 应将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密切结合起来, 并根据需要和可能让学生学会制定运动处方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评价, 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我校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中心, 成立了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田径、韵律等多个选修兴趣小组。建立课外活动的指挥体系, 各班各小组配备兼职或专职的辅导教师, 按学生不同特点以讲座、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活动。目前42个班按选修项目不同分11个大组, 60多个小组, 共计有一千多人参加。每天课外活动时间, 操场上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自觉练习, 其场面十分壮观。另外每周都有一次小型体育竞赛。
三、课程评价多元化
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个体差异, 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目标。
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课, 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体能等各个方面因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计划, 明确在本学期自己的运动技能和水平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学期结束, 采用个人、集体和老师三者相结合的方法, 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几个方面进行合理评价, 通过自我评定、小组内互相评定、教师评定几个方面得出学期综合成绩,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教师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我们从教与学入手, 既考察教师在传授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上做的努力, 又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结构。在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即时性评价, 结合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 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改进。
四、教学手段现代化
多媒体的运用,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有利于学生自选学习内容、自定学习进度, 自我评定, 自我分析。我们利用雨天室内课、课间等业余时间, 通过录放范例, 重播或慢放教材重难点等,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水平, 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在学习的速度、难度上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控制,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方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本学期开学, 我们连续播放了中学生广播操两周, 将我们全体同学当天做操利用课间录像与教学录像交替播放, 到了第三周发现课间操质量明显提高, 我们调查了一些同学, 他们都说, 以前做操不认真, 看到自己的“丑”态后实在难看, 还是认真做好。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篇8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内所呈现出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 是在中学校园内呈现出的, 以中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符合广大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学校体育制度文化和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服装、体育师资等; 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体育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体育课制度、大课间活动制度、体育竞赛制度等; 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
二、推动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学校体育不但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增进学生体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还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学生正处在个性的形成期和品德的养成期, 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丰富的体育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 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并为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良好品德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 搞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具体构建。更重要的是, 搞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反映了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三、开展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表现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其和谐的育人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教职工和学生的整体风貌, 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换句话来说,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离不开中学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
基于上述认知, 我们提出以下关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 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这是建设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要求。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和谐·健康·快乐·安全”的主题, 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用社会主义的文化先进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和教育学生。
2. 弘扬“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精神为依托, 紧密贴近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 把学生的健康放到第一位, 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 建立和谐高效的管理体系
和谐高效的管理体系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成果显著的学校, 必定有一个和谐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以主管校长为核心, 各部门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科学管理体系, 从而保障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稳步实施, 真正满足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需要。
4. 做好规划部署, 适应学校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工作,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积极规划, 整合资源, 保障到位, 逐步实施。发展规划还要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部署相适应, 着眼于形成一个宏观布局与微观协调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校园体育文化的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而学校发展的同时又会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二者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
5.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学校要充分发挥运动会、各单项比赛、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 不断创新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以便调动广大中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这样一来, 就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并在运动中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激情, 同时也磨练出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性格, 培养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
6. 高度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和学生同玩同练。不但能够创建平等、和谐的活动氛围, 创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沟通师生感情, 还能锻炼教师的身体, 缓解工作压力, 增进健康。体育活动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 教师 ( 尤其是体育教师) 的指导、保护帮助就显得极为重要。
7. 因地制宜, 建设有特色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
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受到各个中学办学条件的制约, 决定了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 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选择那些适合本校实际, 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运动项目。在此过程中, 要突出科学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要求, 合理安排活动内容, 努力锻炼学生身体, 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 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四、结束语
校园体育文化 篇9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和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际体育竞赛,而且是影响深远、参与人数最多的社会文化活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奥林匹克教育有它自身的内涵、方法、手段和理论。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从最广泛、最完整意义上来说,它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它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造就一个完整的人。”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独特性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意识、伦理道德、心理情感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征服力。正是这些潜在的文化功能,使体育运动汇入了世界和平、进步、团结的洪流。
2.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诠释
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尽管不同的大学校园文化各有特点,但是体育文化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参与各种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以体现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使校园内呈现出一种体育文化环境。良好的体育风尚,能够活跃校园生活的精神氛围,使校园充满生机活力,浓郁的体育风气,有助于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和发奋努力的情感,能优化心态,陶冶情操,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现代体育文化除具有健身、娱乐、教育、经济、政治功能以外,还具有促进人的社会化、调节人的情感等多元功能。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大学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奥运文化与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联系
3.1 奥运文化促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1.1 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并促进其创造性发展
教育性是校园体育文化固有的特征。校园首先是教育场所和教育环境,高校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为了拿名次,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强壮他们的体魄,健全他们的身心,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目的。奥林匹克的文化教育功能在于传播世界优秀文化,对青年一代进行伦理、道德及社会规范方面的教育,具有其他方式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奥林匹克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广泛传播,广大青年学生应加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和理解,进而推动大学校园内体育文化节,以及体育科技知识讲座,健身健美、武术、太极拳、气功、足球、棋类、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等的蓬勃开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每一个成员既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又是体育文化的创造者。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并在其中创造性开展活动。因此,奥林匹克文化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1.2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开放性
奥运会在不同国家举办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从体育比赛到艺术活动等,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奥运会吸纳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中,如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等折射出一种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里的反映,具有民族特征。它不仅体现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和竞技性,而且反映时代的体育精神和主题。这从每年各院校举行的各类体育竞赛的热闹场面中就可见一斑。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它不断地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开放的。因此,开放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开放性突出表现在大学生走出校园加体育活动,如观看各种国际、国内高水平比赛,在社会开展体质与健康、体育与科学、全健身宣传与咨询服务等。奥林匹克文化开放性和世界性,体现了人类崇高的理想境界。通过对青年奥林匹克知识的教育,通过多渠道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青年将成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从而进一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放性发展。
3.2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奥运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3.2.1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奥运文化的传承
发源于古希腊的奥运盛会,秉承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契合现代西方文化理念,融合东方先进文化思想,历经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和精神财富。在现代奥运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受到怎样的冲击,遇到怎样的变化,奥林匹克运动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一项盛大的体育活动,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已作为一种传统被继承保留下来。这些文化的继承,让人们在了解承办国和承办城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同时,真正体验奥林匹克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充分享受体育文化的视觉冲击和独特魅力。大学体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积极上进,身体健康成熟,理解奥运文化和奥运精神,能够把握其精髓,领略其实质。大学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融合其中,激励当代大学生追求更高的体育价值,继承奥运文化。
3.2.2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对奥运文化的创新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是“文化”。奥林匹克运动提倡的文化和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是奥林匹克的精髓。而奥运会则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一次创造性的经济相关的战略实践。奥运会筹划与举办过程中,文化与多元化市场的融合将推动我们奥运梦想的实现。大学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其创新能力首屈一指,在对奥运文化继承的同时,加以创新,是其本质工作。大学体育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体育锻炼和训练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文化特点创新符合自己的新的体育文化,影响整个社会的奥运理念,以期对奥运文化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进步[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03) .
[2]赵亮, 刘晓丽, 李大新.“人文奥运”背景下的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J].安徽体育科技, 2007, (04) .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的存在离不开校园, 没有校园那么校园体育文化就失去了它所存在的空间, 没有了学生和老师那么校园体育文化也就失去了它所需要的主体, 没有了体育活动那么校园体育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校园体育文化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结合了体育精神与校园文化的特殊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是指在学校这样一种特殊的空间范围内被老师及学生普遍认同的一种文化理念, 这种文化理念结合了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基本规律, 它能对师生的价值观进行创造性地开拓。所以说,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必不可少的, 原因是它不但能够让全体的教职工与学生同时都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从而能够更好的工作和学习, 同时它也能从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运动中形成正确的“三观”, 从更长远的方面来看它最终能推动学校体育教育全面健康的向前发展。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两大功能
1教育熏陶
在文化环境中一个人可以不断的吸收文化营养、感受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加的充实自己,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而文化环境就是人类汲取精神食粮的场所。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我们知道教师是拥有某些专门知识的教育型人才, 而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所以体育教师也不例外, 他们都具专业的体育知识, 他们的职责就是把自己所具有的专业知识通过自己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们从而对他们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 使学生能够从根本上认清体育的价值, 进而能够拥有专业的体育知识, 从而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培养。
2强身怡情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予了新的定义, 新意义下的健康不再是单单指人身体的健康它还包括了精神上的健康。校园体育文化中包含了一种行为文化, 这种行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以身体运动为主的, 身体的运动所产生的体育锻炼, 能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体各器官, 使机体在生理机能、形态结构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 从而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能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校园体育文化通过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 有助于人们的心理调节, 可以锻炼意志品质, 催人奋发进取, 培养集体观念, 加强组织纪律, 协调人际关系, 消除精神烦恼, 给人带来欢愉, 从而满足师生员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努力宣传校园体育知识文化, 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
我国现在正逐渐成为体育强国, 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于推动国家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将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毛泽东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老师或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都比较注重劳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因此,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将会得到最大的支持, 同时, 在加强转变传统思想上的认识要加快进度。体育文化不单单是体育运动, 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 通过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借助标语、图片、广播等媒体条件, 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体育文化宣传和渗透,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 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价值观, 逐渐培养体育团队意识、参与意识, 最终突破校园体育文化的局限性, 使得体育运动无处不在。使校园里年轻的一代新人能够拥有无限的青春活力, 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可以有效的传播校园体育文化。
2、强化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提高师资综合素质
我们知道目前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因为大多数学校在建校的时候购进的体育器材得不到适当的保养, 也因为体育资金的投入不足, 导致校园的基础设施存在老化、品种少、场地有限等现象的出现, 不仅对全校师生的体育锻炼体验造成了影响, 也因为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影响到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进程。各地校园领导应该重视体育文化建设这一块, 首先必须建立一套有特色的校园体育规章制度, 将制度落到实处, 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其次还要加快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修建体育场馆, 添置运动设施, 也可以开放部分校园设备使校园体育场地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能, 成为体育文化宣传的风向标。
如何建设学校体育文化主要取决于校领导的办学理念以及指导思想。所以, 学校领导对其所管辖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负有主要责任, 他们应当从更深层次来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管理。此外,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坚力量是体育老师, 他们所具备的体育知识以及教学理念等都会从不同程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此可知, 使体育老师们的综合素质有所提升, 对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十分关键的。要使每一位教师的专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教学方法, 可以使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提升, 进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要想使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所加强, 体育文化水平有所提高, 我们首先就必须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从认知水平上的开始改变。其次应进一步加大校园体育物质基础建设, 并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再次,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 不断创新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以建立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伍晓军.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J]高教探索, 2001, (4) :76-78
[2]黄欣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体育科学, 2004, 24 (6)
[3]史国生, 徐炳生.论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10)
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篇11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决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构建学生的自我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决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群体和谐、人际和谐、自我和谐等多方面内容,可谓是内涵十分丰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各学校研究和探讨的主题。和谐校园的构建关键的是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的构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扶植和投入,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均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更是提上了日程,其中学生的自我和谐的构建才是基础。在学生自我和谐的构建中,身心健康是基础。高校的教育有很多内容,其中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构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构建学生的自我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文化中的和谐内涵
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和谐(保护环境)、天下和谐(和平非攻)、人际和谐(无纷争)、心身和谐(健康)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追求和谐的和合文化。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的“和”是重点。
体育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文化。在传统体育文化方面,人们一直注重身体与生命的关系。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就有了各种元气学说。元气学说主要认为元气是生命的基础,元气化生天地万物,人是天地之气交合的产物。从此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观念,“由于元气是自然和人的共同基础,因而人和自然也就有了共同的基本属性,表现为人与天的同构性和天人感应效应。”这种观念形成了中国人对体育之道的独特看法,也成为了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和生命观。体育本身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从这个功能上分析,中国古代以及现在社会讲究的养生之道具有丰富的哲学色彩。体育文化善于运用辩证思想,形成刚柔相济、形神兼修、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强身健体术。纵观我国古代的思想,不论以和为贵还是天人和一,其中都蕴含了和谐的内涵。从这里看不难看出,从我们的祖先起就十分重视自我和谐的构建,十分重视和谐。
二、校园体育文化对高校学生构建自我和谐的意义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结构
体育文化是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以身体竞争为特殊的手段,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它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以其特质所组成的一切事物,这是从广义的理解。而狭义的体育文化是指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活动,它是由学生、体育工作者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它的特点就是以不同形态存在的特质组成的一切事物。
(二)体育在构建自我和谐中的价值
价值的体现才能真正彰显体育的作用。对于职业劳动而言,许多生产部门均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并且需要长期工作、生活在复杂艰苦的特定环境中,这样不但需要劳动者有强健的体魄,还需要具备在特定劳动条件和自然环境中生活、工作的能力。所以,现代社会职业劳动对人的各项能力都有要求,比如:适应能力、智力、体能、体质等。对于一线的职业技术工作而言,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更是企业要求的重要的参数。所以,高职高专的学生构建和谐的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职业教育中的学生自我和谐的构建而言,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价值。
首先,健身价值是第一位的。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强身健体。那么身心健康则是自我和谐的基础。我们只有在一个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中,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应用体育的手段强健身体,这样才有利于打造一个和谐的自我。如果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分析,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受到工作的性质和行业的要求,他们更应该具有强健的体魄,为以后步入社会,顺利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其次,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现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适应社会的的能力是自我和谐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他也不可能很好的把握自己去处理各种问题。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比拟的特殊性,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锻炼其克服困难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都是体育教育的明显特征。而现在提倡的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更需要体育教育发挥其职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體育的氛围,使其充分的得到锻炼,在激烈的体育竞赛的竞争中去揣摩、去了解、去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绽小霞.奥运精神与东方体育文化的弘扬[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12
一、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一) 硬件设施落后
普通本科院校有国家财政的强大支持, 且多已经建校多年, 专业建设与制度建设基本完全, 这些院校的体育硬件设备都非常齐全。而高职学校没有这些优势, 高职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一般比较匮乏且简陋,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试想一所院校连基本的体育设备都没有, 怎么会有号召力去鼓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呢?
(二) 校方没有重视起来, 宣传组织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大都不太重视, 不会有针对性地去宣传体育事件, 举办的体育赛事也不是很多。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校方没有明确加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盲目地认为学生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不能分心于其他事情。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其实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冲突, 学生有了运动精神及健康的体魄, 那么他们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率都会得以改善。
二、针对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如何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一) 完善体育硬件设施的配备
高职院校是向社会直接输出高等人才的园地, 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必须达到的目标。“体”作为目标的一个方向是不可缺少的, 高职院校应该从场地的建设与改造到体育项目器械的配备都要完善, 不断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二) 重视体育课堂
体育课是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最基本的方式,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体育课的开设, 从严治教。体育教师应该备好课, 确保课堂内容的健身化, 课程各个环节的快乐化, 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为目标, 不断为之奋斗。同时体育教学课堂也要讲素质教育, 摒弃传统体育教学中竞技化、重复化的弊端, 不断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友善的体育精神。
(三)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
高职院校要正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不断加强体育校园文化的宣传工作。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 他们的教育及成长, 世界观及价值观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学校的影响。高职院校有义务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工程中不断加强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可以是课堂上或课下体育事件和体育人物故事的分享, 也可以是学校宣传栏或黑板报中的体育事件展示。宣传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重点在于渲染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重视体育, 热爱体育, 加强自己体育精神的培养。
(四) 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赛事
高职院校体育赛事的开展, 有利于促进全校学生的沟通交流, 增进学生的友谊, 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体育精神的指导下不断突破自己、完善自己。而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赛事能确保和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赛事中。单一乏味的体育赛事的开展不具重复性, 学生在单一的体育赛事中往往不会有兴趣。高职院校应该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赛事, 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让学生在体育竞赛中, 磨炼出坚强的意志, 永不放弃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输赢观念, 加强作为运动员的体育精神培养, 赛出好成绩, 赛出好人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五) 组织非竞技型的体育活动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重要的不是外在形式的建设, 重点在于让学生热爱体育,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运动习惯。高职院校可以开展想阳光晨跑, 课间操等全校性每天固定的体育活动, 帮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 运动意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贯彻实施的。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能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 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学生的运动精神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乐观坚强的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所有问题, 不畏难、不放弃, 不断超越自己, 完善自己, 做更好的自己。高职院校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 要看到长远的发展, 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增加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施国山.高职院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人文素质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32) :218-219.
[2]李达.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科技风, 2014 (15) :216.
【校园体育文化】推荐阅读:
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论文07-2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06-20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08-13
校园体育文化论文06-1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05-12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07-12
校园体育文化之研究07-25
校园体育文化概念论文08-08
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07-02
少数民族校园体育文化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