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校园体育文化

2025-01-06

少数民族校园体育文化(精选12篇)

少数民族校园体育文化 篇1

引言

近年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发展等研究日益增多,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项目,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失传。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重大举措的影响下,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被引进民族地区高校及中小学,成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部分。这不仅在动态中保护了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传统化育的传承打下更好的基础,还使充满竞技体育的校园活跃起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在此背景下,研究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文化互动发展,旨在为两者更好的结合、促进、发展提供建议,也为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1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

经过调查及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民族地区多数都已结合自己当地情况,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且开设的项目多数以本民族传统体育为主,如苗族,多引进反排木鼓舞,实践课程多,极少开展相关理论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态度都很端正,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需创新,多数地区的民传项目器材缺少,这也很不利于其发开展。学生喜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但参与其项目活动的人数少,频次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关知识掌握不足。课余活动中更是欠缺指导,学习效果难以得到提高。但在娱乐活动中,容易涉及和开展。

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文化互动发展的表现

2.1 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涵养了院校领导、教师、学生等精神文化、环境[1]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它的体现形式主要是学生课余生活中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俱乐部、社团等,主要体现校园风气或是校园精神。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都是节庆习俗众多,大型的团体活动,集会都是载歌载舞,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庆祝。受这些节庆习俗的深远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更易于组织娱乐活动,所以在校园里,文体娱乐活动类的社团可谓丰富多样。

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累保存下来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特征,它反映着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及文化活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近年来随着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与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也与现代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我国民族文化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它的主要文化功能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一个民族的文化或精神多是通过传统体育来表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又充满了民族文化、民族制度、民族心理、民族习俗、节庆文化等。通过各种类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也是保留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其次是和谐社会文化的功能,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最早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校园文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近年来,学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立足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现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因地制宜将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引进校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让学生玩得舒畅,学得轻松,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校园文化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传承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它独特的娱乐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都特别适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被引入校园,为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活动走进大小文娱活动,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也提高了师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认识和了解的兴趣。这既强化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也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得以保护与传承。

2.3.2 完善体育文化内容

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首先能够起到丰富教学资源和体育文化内容的作用。高校课程多以竞技体育为主,特别是篮球、排球、网球等的开展,学生参与度较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区,结合当地情况及民族背景,学生相对熟悉的项目,参与度就会高。这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强烈的民族性,恰好与校园文化的大方向及宗旨相一致,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里开展,不仅丰富了体育文化,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特别是建设民族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

2.3.3 丰富课余体育运动

课余体育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多是多个民族混杂居住在一起,学校里的学生多数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正因如此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把不同的民族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当中。如由苗族反排木鼓舞改编的“反排木鼓健身操”,苗族摔跤,木鼓舞,侗族摔跤,侗族“东方橄榄球”抢花炮,布依族舞龙舞狮,水族铜鼓舞,水族拔河,仡佬族打鸡毛球等,都丰富着课余体育运动。也是得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内得以传承。

2.3.4 培养学生共同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一种潜课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可以将校园里所有学生及老师的情感和心理联系在一起,寄于共同的文化精神之中,使之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广义意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有利于学校各民族同学之间的相互团结和尊重,同时通过各族的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增进对别的民族的了解和认同,有利于学校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2.4 高校校园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有保护及传承作用

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数量和参与人数大幅度减少,总体规模和涉及面积也在缩小,很多地方很多项目因老艺人逐渐去世或是缺乏传承人而无法开展和传承。民族地区学生大多数自己就是少数民族,他们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对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曾耳闻目睹,甚至还亲身参与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度高,也非常感兴趣。这有得于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教学入门相对较快,且受欢迎程度高,这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同时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此方面的教育和学习后,离开学校后又会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者,进而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以更好地传承。

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校园文化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现代文化的冲击

高校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活力四射,校园文化多以现代、时尚、前沿为主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多为健美操、现代舞等娱乐活动有健身活动所代替,现代的锻炼及娱乐方式往往更容易吸引年轻的大学生。另外以往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多是在节庆、宗教祭祀期间开展,为的是得到神灵保佑,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多数人已不再迷信,甚至很多年轻人已不知道个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最初的起源目的。另外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传入,及社会中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人们喜欢参与的体育活动内容多是篮球、排球、网球等竞技体育项目。这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同时校园文化开展多以文娱类活动为主,体育类活动多以篮球、排球为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如苗族歌舞、侗族大歌类受欢迎,易开展。

3.2 学校教学的重视程度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竞技体育相比,竞技性,操作性都相对落后,高校现在体育教学多是以竞技体育为主,特别是大一学生的公共体育课,多以身体素质锻炼为主,人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的场地及器材不足,普通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机会,课程设置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比例相对较少,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及少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练习,仅有部分学生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和训练,并能参加大型比赛,如果他们将来从事教师专业,多数学生难以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和传播出去。

4 结论与建议

1.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统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化程度。

2.选项课中多设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加强针对学生的宣传力度,建立和形成独特风格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3.校园文化活动中多组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类的活动,并加强老师对其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的意见[R].2006.

[2]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170.

[3]张竟红,王占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6):20.

[4]赵聂,孟吾远.大学体育文化的形成与控制.河南体育科学[J],1999,(4):32-34.

[5]陈志军,俞喧一.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1998,(1):26-27.

[6]浙江省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以下沙高教园区为个案[OL].http://www.hzsk.com/portal/nl203c93.shtml.

[7]童绍英;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8]詹中志;赵岩.文化的生命在校园跃动——贵州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纪实[J].中国民族教育,2008,(11).

少数民族校园体育文化 篇2

活动总结

9月14日下午,我校全体师生在校领导代金勇校长的领导下开展了一次以《民族文化进校园—故事会》为主题的活动。活动中同学们热情高涨,准备充分,通过各位选手精彩的演讲,本次活动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 篇3

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民族特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学校缺少硬件设施,物质文化贫乏;对教育的内涵缺乏认识;不切实际地盲目照抄照搬“上级精神”或简单模仿发达地区的学校。诸如此类,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

1、课程文化建设

民族学校的课程应该是包容的、多样的,应该能够反映多个民族的多种经验,当然我们并不是绝对地主张将所有少数民族的民族知识纳入现有的课程中,而是主要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精髓或特色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中,发展学生知、情、意方面的能力和态度。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国家课程中,除了增加历史和地理课程对少数民族史实性事件和地方特产、风土人情的介绍外,充分重视其它课程所发挥的特定的文化功能。相应增加不同族群的知识,有意识地反映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自然知识、民族人文知识。

除应开设国家统一的课程外,还应增设有关文字、历史学、风俗等本土课程,这些课程应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人类发展历史,了解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正如有论者所说“我们在课程结构上要加强乡土文化和本土课程开发,将民族文化纳入校本课程,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操。

2、课堂教学的文化活动

民族学校的教学组织具有民族性和多元性特点。因此,民族学校教学的实施,必须适应民族性及多元性特征。教育人类学认为,多民族的课堂教学存在困难,其原因是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歧视。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学业的失败,就是文化歧视的一个典型例子。因此,民族学校的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是对全体学生持公正平等的态度,不得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其次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个别化教学。非课堂教学指的是正式课堂之外的教学,包括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民族学校应对两者都给予充分的重视。非课堂教学的实施,也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民族性特征,开展各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活动。

民族学校多实行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并列教学,亦即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民族学校教学的特殊性。由于民族学校的文化特殊性,民族学校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就更高。民族语言的形象描述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方法之一。语言直观性是指通过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描述,创设文化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化的独特性。因此,民族学校的教师应注意准确、深刻地把握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在教学中生动、流畅、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接受老师传递的文化信息。除对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直观性要求外,一些声像教具的使用,也是实现民族学校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的方式。各民族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尤其是城市学校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文化体验,这不但妨碍了他们的学习认知能力,还不利于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获得。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幻灯、电视等直观性教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性认识,进而促进他们对文化的理性认识。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学习风格各有差异,因此,民族学校的教学应注意统一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结合,既要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对学生实施统一教学,又要充分注意了解各民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进行教学,要体现民族性和文化性。教学方法从对抗转向对话。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价值冲突不可避免。价值冲突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对待价值冲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不是对抗,而是对话。因此,应当致力于对话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表达、对话、协商和寻求利益均衡点的能力。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民族学校的学生具有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民族文化背景的差異是影响不同民族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各种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各族学生的态度、信仰、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民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对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多元整合”从而形成社会的合力。作为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民族学校,应该主动地承担起联系社会文化部门、地方民族文化社团的职能,使传承民族文化、重建地方民族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行为。

少数民族校园体育文化 篇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校园体育文化,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宝库中的遗产, 也是世界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有过耀眼的光芒, 人们不断的挖掘、整理和研究, 得以使我们更能深层次的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

1 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 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 以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 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体育精神、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技、体育设施、体育表演、体育道德风尚等形式所形成的文化[1]。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里的人群共同参与体育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有着特殊的主体和环境, 即校园中的广大师生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

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

我国近代以来体育课程的建设学校体育的内容大多是“泊来品”, 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从体育课程的构建以及教材理论上看, 都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也没有中国大国应有的地位和民族特点。因此, 我国体育体制和各个层面尚需进行改革完善。丰富学校体育内容,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问题也成为我们目前研究和议论的热点。

据统计, 目前中国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以培养基层民族体育教师为目的。在民族项目的选取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国学校体育中开展较普遍的民族体育项目主要有武术、毽球、藤球、跳绳、秋千、爬竿、拔河等。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游戏活动类项目, 如室内游戏、庭院活动游戏智能游戏、助兴游戏等走进体育课堂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3 民族传统体育促进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作用分析

3.1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教育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始终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内容和手段,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特殊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是源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经验积累之中, 又把体育活动作为一个对下一代进行传授和教育的载体。因此, 传统体育项目就往往成为该民族体育活动文化的主体, 具有向后人进行生存、生产能力教育的作用。

3.2 民族传统体育便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多, 很多内容简单纯朴自然、贴近生活、易学便于掌握, 适合在高校中开展, 甚至是作为体育教学课程来开展。这些民族传统体育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都没有很高的要求和限制, 活动内容方式多样, 有利于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

3.3 民族传统体育顾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 对那些在竞技运动方面技能较差的学生而言, 去从事或者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使得他们觉得在某些项目上找到自信, 挖掘出自己的特长, 使他们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 不仅对他们个人的成长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而且也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如何对待体育特困生的问题。

4 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影响的必然性分析

4.1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符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要求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不可或缺和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仅是体育项目, 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影响, 它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很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质、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培养, 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营养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健康个性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4.2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适合终身体育要求

民族传统体育正是以追求“天人合一”最大限度的和谐为目标的健身养生养心项目, 与终身体育的目标是高度辩证统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内容广, 规则便于操作、一般不受场地器械等条件的限制, 易于推广和普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方式, 运动强度大小等任意选择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健身与锻炼, 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学生学会一些适合终身锻炼的运动和技能, 使他们今后踏入社会以后,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能进行锻炼, 从而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4.3 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遏止竞技体育异化现象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文化的核心, 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去充分认识和体会的。竞技体育强化的文化主流是健康的, 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要求的。然而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 竞技体育异化现象在所难免,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竞技体育其道德规范, 体育道德问题日益增多。当今, 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 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 所以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做到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和谐发展, 共同进步。

4.4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开展的优势

在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势下, 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优秀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可以改变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单调的现状, 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 同时也能够使高校体育形成自己的特色。高校通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一方面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质, 提高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服务;另一方面,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可以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

5 结论

5.1 促进了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高校体育的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 也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动力量。民族传统体育与基本的社会生活教育和高校教育环境相结合, 可使人们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对其他生命体保持尊重和关爱, 这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2 进一步深化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开展进一步深入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能直接的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参与中感悟民族传统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新的认识, 有助于高校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5.3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开展, 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 带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较强的趣味性、是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活动, 学生参与机会多, 选择项目多, 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理解力, 丰富了广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5.4 使校园体育产业化成为可能

经济基础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水平, 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与教育、社会对高校体育的资金投人的矛盾, 是制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成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3]。而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通过表演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为校园体育产业建设增添了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朱玲珍.高校体育俱乐部与校园体盲文化的特点及辨证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5) :35-38.

[2]曹阳, 张阳.再论校国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5) :52.

[3]刘峥, 滕炜莹.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史, 2001 (4) :43.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 篇5

“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了解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学校首先让各个班级确定研究对象,即民族,然后各班主任拿出研究方案,带领学生深入民族,一学年要出研究成效。耿车小学的孩子六年下来,会至少了解六个民族的情况,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笔精神和知识财富。

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累,是智慧与文明的经典,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论。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本土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民族文化是智慧与文明的经典。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的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的根基。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如果我们能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的优良文化教育传统,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很深刻的。为了使民族精神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教育

我们强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增强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探讨学科教学中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更关注人文教育。并要求所讲述的道理不再是空洞的说教或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而是通过创设情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使学生在求知中受到教育,在明理中立志,在导行中逐渐成长。

比如,语文教师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丰厚人文因素,自始至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像一根红线将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首都、爱鲜艳的五星红旗、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爱勤劳勇敢的人民、爱革命烈士和英雄好汉、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爱为国争光的科学家和体育健儿们、爱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人民美好的生活等内容串在一起,螺旋上升,一点一滴地沁入学生心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汇成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数学教师利用数学题目中蕴涵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数据和事例,抓住教材中介绍的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形成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让民族文化的多元素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二、广泛开展民族教育活动

学校是学生的乐园,是学生成长的天地。为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学校德育必须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我们通过晨会、主题班(队)会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以及“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事变”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民族精神教育。

结合礼仪规范的学习与实践,我们设计开展了“礼仪、诚信、责任感”主题教育和“快乐星期六”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学习包括学校规章制度、社会交往规范、交通规则、公共场所行为要求等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华礼仪文化的魅力。结合学校艺术教育活动,我们设计开展了“七彩大舞台”主题活动,进行包括诗歌、童谣等文学艺术,剪纸、国画等美术艺术,民歌、民族器乐等音乐艺术等民族艺术类的学生才艺比赛。在2008年的耿小首届民族文化艺术节,同学们的民族舞蹈《竹竿舞》、《傣族人民跳跳跳》均被区里定为区级保留节目。

结合各民族的特点,我们成立了校级民族文化解说员和班级的民族文化解说员,这些活动激发了同学们探索民族奥秘的兴趣。

我们通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过程贴近生活,要求循序渐进,安排规范有序的活动,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生动的感悟、深刻的体验和真实的情感。

三、形成科研先导良好氛围

学校以课题引领,以民族文化和学校文化教育为切入口,深化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形成科研先导良好氛围。今年,学校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我们不断推进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学校丰富班级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大力推进“敦品重学、和谐发展”校本德育课程建设,通过进一步挖掘校史内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知道校训的深刻含义,做与敬同行的感恩新一代,与慎同行的礼仪好少年,与勤同行的时代小标兵,创造性地实施民族精神教育。

我们加强领导,以学校文化建设引领,以教师学习型团队建设为抓手,用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发挥教师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开展学习,开设《我与民族精神教育》教师论坛,开展班主任、学科教师专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观看民族文化教育专题片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民族文化内涵,引导教师研究并利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生,增强教师传授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以优秀民族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其专职作用。通过对民族文化教育的不断研究与反思,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并在校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以研究带动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

民族教育成就特色文化校园 篇6

开齐民族教育课程

学校除设置了语、数学科外,还开设了思品、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与综合实践等课程。通过规范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把民族文化教育贯穿于各年段、各学科的教学与育人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确保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

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主题活动

学校由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牵头负责,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比赛活动;做到学科渗透,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组织师生参观互访,相互学习,积极开展民族学生之间结对帮学等活动,把民族文化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

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

学校同县科协等相关部门共建了“生态农业”“珍稀植物”“莼菜种植”“长毛兔养殖”四大校外教育基地,通过开展科技考察、科技实验等社会实践,把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活动之中,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自豪感。

关注科研,积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在此方面,学校先后进行了《土家族民间音乐走进课堂的探索与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其中在《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课题中,有25篇论文在县、市和国家级教育类刊物上发表;《国学教育实验研究》课题中,有12篇教师论文获得县级一、二等奖;《民族边远城镇留守儿童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中,有18篇论文在县教育城域网上发布和交流。

师资队伍建设与硬件设施建设

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培训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不惜资金投入,组织教师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专业培训。有计划分批次地派送教师参加县、市与国家级骨干培训,专任教师学科培训等。

学校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加强投入,增置各类教育教学硬件设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如新购置电子计算机、改造红领巾电视台、设立科展室、建立星光气象站、打造科技长廊等。

注重激励,定期表彰

学校把每年十一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月”,定期推荐评选表彰“双先”——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年度“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教育“先进个人”,用典型引路。

几年的不懈实践,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师德建设示范基地”“红领巾手拉手助残先进集体”“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育创新实验学校”,四川省“德育先进单位”,重庆市“德育示范校”“校风示范校”“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首批绿色上网示范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2010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学校曾被教育部领导高度赞誉为“民族贫困地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枝花”。此外,学校在重庆市第五届中小学艺术节展演中荣获一、二、三等奖项7个;教师参加重庆市“爱祖国,读经典”知识竞赛获一、二、三等奖18人,指导学生获市级奖77人;学生参加“全国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有5位学生的论文分别获得重庆市一、二、三等奖。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优化育人环境,创新教育方法,可呈现出精神感化人、以文育人的鲜明特征。我校集传统精华与现代创新教育于一体,使学校的民族教育树立起了一面旗帜。在未来的民族教育特色校建设工作中,我校将立足本地资源,发挥民族教育优势,让学校成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校园!

少数民族校园体育文化 篇7

1.1、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 是指存在于高校内部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与校外文化完全相区别的;是以在校学生为主体, 以校内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高校的独特精神气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的一种独特精神气质特征, 逐步形成于长期的体育教学、体育竞技、体育科研和学校管理过程中, 离不开所有高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高校体育文化可以进一步深化理解为学生心理行为的复合显现, 是学生从步入高校前“自然人”向离开高校后“社会人”成功转变的强大推动力;是高校精神, 高校师生深层次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的集中体现。

1.2、和谐校园

学校是社会组织结构中的重要一员, 构建和谐校园既是当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谐校园的涵义有三:第一, 学校的和谐, 即学校师资队伍、运行方式和管理机制的和谐;第二, 学生的和谐, 即学生自身知识体系、道德体系、心理、人际关系的和谐;第三, 交流的和谐, 即学校施教过程与学生受教过程之间交流的和谐, 同时还包括学校与社会之间交流的和谐, 即学校寓于大社会之中, 学校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过程的和谐。

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构建的关系

2.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推动力量

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团体得以维系的重要精神力量之一, 它在创建和谐校园、营造人文关怀气息与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的体育教学和群体竞赛竞技活动, 基本都是在一定的体育竞赛和管理规则下以集体参与方式进行, 这有利于校师生及其它参与人员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和谐校园构建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 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设的成功性。而和谐校园是以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学生与校园环境为目标;和谐校园的构建过程, 既是完善学校设施, 合理学校布局, 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环境, 营造知识化、教育化和人文化校园文化氛围的过程;是师生关心、热爱学校, 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为学校争光争荣誉的极力体现;教师的理解、尊重, 学生的协作、友爱, 进一步提高了师生参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的积极性。

3、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3.1、培养师生的高校体育文化意识

高校体育文化意识是一种体育精神, 更是一种体育观念;它形成于日常事物、活动的潜移默化之中。首先, 在实施高校体育文化整体环境建设同时,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体育文化宣传;其次, 高校体育工作者、管理者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 举办体育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专题报告等;第三, 通过体育场馆、健身房等建筑内装饰, 如张贴体育明星画像、体育格言、摆放体育雕像等拓宽师生体育文化视野, 陶冶体育文化情操, 使学生树立“体育文化”意识。

3.2、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

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一定制度作保障,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支撑平台, 有必要以制度形式促进和谐校园构建。高校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涉及学校各个方面, 需要协调学校各部门制定、实施相应制度, 以便于进行科学化管理。如: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活动委员会、创造条件支持师生成立体育社团、落实学校已有各项体育规章制度等, 促使高校体育文化工作走规范化、程序化道路, 避免高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 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3.3、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

高校校园内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多少、质量的好坏等都影响着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这些有形物质是高校体育文化的载体, 其承载、凝聚与展示着高校体育文化思想和内涵, 体现着高校师生的情操、意志和价值观念, 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 为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促进和谐校园构建, 必须重视校园体育设施建设, 在学校总体建设规划框架内, 建设好主要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 用良好的体育设施增加高校体育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4、积极组建体育活动项目俱乐部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的开展, 课堂以外同样可以, 可以探索建立一批师生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俱乐部。 (本

摘要:本文在总结阐释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概念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了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的关系;最后, 探索性的提出通过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构建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文化,和谐校园,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冰.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0) .[1]王冰.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0) .

少数民族校园体育文化 篇8

1、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结合

1.1、传承少数民放传统体育

学校是一个人群特别密集的地方, 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 接受能力强, 也乐意去接受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学校里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校园传统的竞技体育文化有了很好的结合。而且对于贵州地区来说, 学生以少数民族的学生为主, 他们对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有着更深的切身体会。这样使他们认识到他们在生活中接触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仅仅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这也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扬与传播。

1.2、校园课堂的稳定性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提供保障

贵州省做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 政府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力度远大于其它省份。这里的自然的民俗民情也有利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引进课堂后, 不仅仅使学生的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校园课堂教学的稳定性, 及本地区独厚的硬件条件, 也为其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这里有很好的师资力量, 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正确的道路发展。

2、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背景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2.1、课堂教学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在政策的鼓励下, 多项民族民间文化被引进了校园。一时间校园课堂教学又丰富了起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不例外。目前贵州省多数高校里都开设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 还有几所高校成功的申请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 每年都向社会输送着大量的优秀项目传承人。像陀螺、高脚等,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学生学习兴趣高, 还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地方中小学的开展却相对要差很多。

2.2、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影响

现代竞技体育毕竟代表着先进的文化, 终究是体育发展的主流。现代体育的迅猛发展, 使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都被吸引, 加之国家甚至国际对竞技体育的重视与投资, 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断的被排斥, 越来越少的被关注。太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仅仅是作为表演或或是娱乐项目而出现。好在贵州省经常性的举办一些民传相关的运动会, 使很多项目还是得到了发展。但从运动会的现场来看和竞技体育还是有着一定差距。

3、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背景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

3.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基地建设

近年来, 全国各省区民族、体育工作部门相继建设了一批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 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依托这些基地, 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培养了一批本土的民族体育人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已逐渐成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普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养民族体育人才、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新的重要载体。

3.2、列入体育竞赛计划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种赛事, 以其民族性、广泛性和业余性等特色, 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一。贵州省经常举办这类的赛事, 但是规模不够大, 影响力也不够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发掘整理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形式, 弘扬民族体育文化, 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 增强各族人民身体素质, 促进各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省厅应该把其列入年度的体育赛事计划中, 并加大关注力度。

3.3、与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结合方面

贵州省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影响下, 已经有大批的学校被列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示范单位”, 个别的项目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的项目没有普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 本应该结合个地的实地情况, 就地取材, 因地教学, 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 这样不仅学生的接受能力强, 而且传承速度快, 效果好。

4、建议

4.1、加大资金的投入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影响下, 民传项目也是不断的发展, 不断的进化。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民族性, 还增强了竞技性, 提高了其观赏性。建议加大资金的投入, 特别是贵州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更应该择地发展,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保护它, 还可以使其发展壮大, 造福人类。

4.2、与学校体育加强结合

在贵州地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里的学生本身在生活中与传统体育已有密切的接触, 经过学校的系统学习之后, 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备感亲切, 从而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和传承的使命感。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 会使其更大范围的继承与传播。

摘要: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 内容丰富, 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项政策的保护及鼓励下有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 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本文结合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背景, 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行研究, 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

参考文献

[1]陈彪.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历史机遇[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 (1) .

少数民族校园体育文化 篇9

1.1调查对象

该文以中南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计算机与科技学院、经济学院、文传学院、外语学院共300名学生。了解目前湖北省少数民族体育的认知, 态度, 参与行为等维度的调查, 以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湖北省发展的现实状况。

1.2调查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调查查阅了权威的体育文献、期刊以及书籍, 利用网络搜索中国学术周刊网, 中国知网等等。搜索到自1998年以来10余年期间关于少数民族体育发展与整合的学术论文30余篇。分别以“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少数民族体育设施”为关键字搜索相关的数据从而进行归纳整理。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从事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教师进行访谈, 对参加湖北省民运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的选手进行调查, 从而得到最贴近实际的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发展的现实情况, 并征求其对该论文的看法和建议。

1.2.3问卷调查法

该文的问卷调查在1名专家的帮助下完成, 在湖北省中南民族大学随机抽取300名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显示出良好的结构效度。其中男生125人, 女生175人, 共300名。回收问卷300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286份, 有效率96.6%。

1.2.4数理统计法

釆用Microsoft Excel对全部回收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输入、储存, 运用PASW Statisticsl S.0 (或称SPSS18.0) 统计软件对问卷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1.2.5逻辑分析法

对文献资料所获的相关信息和专家访谈所得的第一手资料, 认真的进行整理、归纳、比较、分析和综合, 以阐明和总结该论文的观点, 并运用历史与现实及多学科的视知来综合看待、更深入的分析出湖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现状及的问题。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中南民族大学体育项目的调查

通过前走访调查发现, 中南民族大学现在的体育课程多为学生选项课, 学生可以在众多的项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 但是备选项目多为竞技体育项目, 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很少, 在调查过程中得知, 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选择的积极性并不高, 多数还都集中在几个热门的项目, 比如: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通过对学校公共选修课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学生所选择的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 学生的所选都集中在几个比较热门的项目上, 很难能有所突破的去选择一些并不十分了解的民族体育项目, 由于中南民族大学女生比例较高, 所以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女生发放的较多。通过表1也可以看出, 男生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进行的锻炼较女生多一些, 但多数集中在武术、摔跤、毽球上面。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也问到你们是否会选择一些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 有91%的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 这其中有53%的学生回答的原因是不了解民族体育项目, 还有47%的学生认为现在得体育项目己经完全可以满足目前的需求, 也就是说现在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普及还有很大的空间和难度。

2.2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锻炼人数较少原因的调查

由表2可以看出目前制约中南民族大学学生从事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锻炼的主要因素为缺乏器材, 场地和时间。分别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48.05%、20.6%、16.85%, 其余的制约因素有缺乏毅力和身体原因, 分别站到了调查总人数的10.15%、4.35%。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知, 在一些少数民族特色项目, 如摔跤、武术、毽球等, 由于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得以在中南民族大学学生中普及。而一些如射箭、射弩、踩高跷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由于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高, 所以在学生中还得不到普及。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要想更好地普及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必须对学校的体育资源进行整合, 尤其以器材和场地最为突出, 只有大力兴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设施, 普及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器材, 才可以充分推动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

2.3学校体育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相结合

学校是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场所, 在大举发扬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校也更为重视体育的教学工作。现在的竞技体育发展来看, 大多数以学校教育为中介完成其转变与提高。[1]从小学开始, 体育课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也为增进学生的健康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实施着体育教育。在我国体育院校中, 也相继的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下一步就是如何在各个普通高校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这都彰显出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高度重视。唯有在校园当中广泛的开展才能够使之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基础。这不但对民族文化的弘扬起到关键作用, 还能对少数民族体育竞技化发展和全球化引申起到积极的作用。[2]

通过前期研究, 作者认为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前有必要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宣传, 让大学生们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还可以考虑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体育课堂。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中有非常多的项目是属于游戏类的, 简单易学并且有很强的娱乐性, 所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2.4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 增加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与发展起来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3]。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 不同文化交织、融合在一起, 使人们对该民族的文化了解越来越少,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 因此, 当代大学生应该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提高重视, 让人们更多的熟知它们, 这才能让人们接纳, 进而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经过调研发现, 中南民大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推广还不够, 平时经常从事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锻炼的人数也较少。虽然在少数民族体育竞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 学校对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的利用和整合还要加强。

(2) 目前,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高校进行体育教育改革, 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体育课堂, 并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出校园文化氛围;系统组织各项目的培训, 建立一套完整的专业师资培训机制, 主管领导关注并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有条件的高校便可制定专业的培养方案, 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上加大投入。湖北省为人口大省和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 少数民族为湖北省的建设的发展做出的突出的贡献, 而少数民族体育也成为湖北省体育战略发展的一部分。从中南民族大学的情况上来看, 湖北省针对少数民族体育已经做出了针对性的部署,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厚。只有充分认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合理整合其资源, 发展其文化, 才可以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5]

(3) 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竟技人才培养与竞赛成绩不俗, 在国家级体育赛事和其它文化活动中均表现出较高水平, 特别是第十届全国民运会上, 湖北省代表团取得了优异成绩。当看到湖北省人才培养基础不强, 梯队建设未见雏形, 尤其是中小学阶段, 同时具备了相当运动能力的学生在学业发展上由于没有政策保障而放弃了自身特长, 还有民族地区的学生, 因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再加上升学竞争激烈, 过早的放弃了学业, 便造成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殊人才的流失。[6]

(4) 高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符合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 并能丰富和完善高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以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客观教学条件为依据, 更能体现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运动技能的传递与大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相结合。[7]通过学校政策持续的扶持, 加强学科研究, 加快专业建设, 以及做好普及与推广等工作,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湖北省高校的开展将不断深入。

3.2建议

(1) 中南民族大学在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上, 受各方而条件所限, 不必急于求成。客观的分析, 结合学校的境况, 分时段, 如先试行一两个符合开展条件的项目, 在课程设置上可进行小范围测试, 经过实际验证后, 逐步进行推广。

(2) 对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中南民族大学可大胆创新, 从学校抓起, 从学生抓起, 聘请民间专家进入高校授课, 提供特殊政策, 支持鼓励校内体育教师进行专项交流学习,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类师资力量。在学校的体育专业中设置相关课程, 既能更好的彰显专业的特殊性, 也能为人才培养出口提供更多就业方向。

(3) 政府领导需加强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的整合, 普及少数民族体育器材, 建设少数民族体育特色项目锻炼所需的场地, 推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真正做到56个民族不分彼此, 体育项目也不分彼此。推动基层体育建设, 从基础做起, 从民间做起, 只有真正认识到何为少数民族体育, 学习少数民族体育, 才能在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的整合中不断进步, 才能不断推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余小平, 李率文.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12) :131-132.

[3]庞俊娣.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推广[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88-90.

[4]王晓瑛.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J].体育世界:下旬刊, 2013 (6) :43-44.

[5]虞重干, 李志清.近10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评析[J].体育科学, 2004 (10) :64-68.

[6]刘全福.新疆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D].北京体育大学, 2005.

刍议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 篇10

1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质浓厚

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传承慢慢的得到了积累和沉淀, 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体系, 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主要来源于宗教和节日, 而所谓的体育运动主要是一种祭祀形式, 比如是对神明的祈求和敬畏或者是对丰收的庆祝, 也正因为如此, 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充满浓厚的民族特色。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民族体育和现代体育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 不光达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 同时也满足了精神上的娱乐。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也各具特色, 比如舞龙、武术充满着武学气息, 在南北方普遍盛行;摔跤、决斗主要存在于回族、蒙古族等民族;傣族则擅长于射弹弓;朝鲜族和维吾尔族则是擅长歌舞的民族, 体育运动则主要围绕歌舞展开, 如荡秋千, 跳板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充满着浓浓的民族特色。

2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宗教色彩

少数民族一半都具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正因为如此, 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通常都带有一些宗教色彩, 甚至有些体育项目就是宗教的仪式。“火把节”就是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仪式, 据史料记载, 早期火把节仪式是人们手拿火把在田地里不规则走动, 想通过这样的举动烧死或吓退害虫, 由此来得到新一年的丰收, 经过慢慢的演变, 火把节成为了祭祀节日, 这一天人们通过这样的运动仪式向火神祈祷丰收。而哈萨克族传统的赛马活动也是和宗教相关的祭祀活动。另外因为藏族信仰佛教, 民族体育运动也与佛教息息相关, 比如捡哈达, 射箭等。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宗教信仰是少数民族体育一个主要的源泉, 并且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延续。同时特色的体育文化也吸引着各民族的人, 体育也慢慢的变成了一种交流的方式, 一种文化的传播, 一种民族的融合。

3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地域性质

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风貌, 不同的习惯, 不同的文化特色, 地域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赛马这个运动项目本身需要辽阔的场地和马匹, 地域的要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健硕善骑射的藏族人民特别喜爱这项运动, 由此骑马比赛成为了藏族人民经常举行的体育盛会,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延续, 至今为止藏族的主要居住地区还保留着众多的赛马项目和赛马规则, 每一次赛马比赛都热闹非凡, 民族特色异常浓厚。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作息方式, 布依族的划船比赛, 黎族的爬杆运动, 还有维吾尔族的骑驴比赛都与生活劳作有关, 而这些差异也是由地域所决定的, 由此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充满着鲜明的地域性。

4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有一定的交融性

上文提到了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而很多民族虽然分属不同的地域和民族, 但是生活的习惯和外在相似条件的影响下有一定的交融, 这个交融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运动形式上的相似, 很多体育项目类似, 比如骑马、射箭、划船都是两三个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体育项目, 另外汉族、苗族、壮族等民族生活在一起, 芦笙舞就是水族对苗族芦笙舞的模仿和不断发展演变来的。另一方面是体育项目自身的多元因素的交融, 不单单是纯粹的体育形式, 比如黎族将舞蹈, 音乐和比赛与体育融合在了一起, 经过发展这些体育项目得以有机的融合并且逐渐发展为人们热爱的健身项目。

5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积极影响

我们可以把体育的本质概括为健身和娱乐两点, 而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 人们为体育赋予了很多的意义, 通过体育我们不光达到了物质上的强身健体, 也达到了精神上的娱乐。民族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表现形式将民族特色和宗教信仰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使体育文化更加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而且民族体育也为体育这种健身项目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让体育不单单是健身娱乐, 还具有了神圣的味道。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为体育这个单纯的活动增加了更过的魅力, 让体育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热爱。

6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和归纳,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性, 拥有神秘的宗教特色, 各少数民族体育之间有一定的交融使民族体育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 并且慢慢的融入到各个民族, 形成一种体育新潮, 少数民族体育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抹瑰丽的颜色, 需要我们继承并且不断发扬下去。

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了解, 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 归纳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几点特征。经过不断的发展, 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表现形式。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拥有特殊文化特色的群体本身就充满浓厚的异域风采, 这是由它本身的地域性所决定的, 另外少数民族一般都有其自身的宗教信仰, 这也为其增加了神秘的色彩。本文就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琳, 谢智学.对西北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类型的特征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4) :179-183.

[2]孙莹.我国少数民族育的传统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27) :193-194.

少数民族校园体育文化 篇11

摘要 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借鉴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体育文化学、民族传统体育等学科的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探讨和论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特征。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将使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全面和科学的进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研究,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必不可少的,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朝着规范化、社会化、民族化、世界化的方向前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及其传承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定义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本民族原创或虽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引入,但已经历了明显的文化改造、已与本民族文化充分融合、并流传已久的,以身体活动为形式,以追求身心与精神健康为目的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意识、客观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方式[1]。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就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其传统的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和有意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积淀形式,除了具有人类社会文化一般的特征之外,还具有其独特的内涵与民族文化特质,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运动特征、民族文化风格与历史文化特征。相对与现代体育来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如下的特征:

(一)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是指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所表现出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特殊性与象征性,也体现出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经济生活方式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性[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既不同于現代体育,更不是一种世界性的通行的体育运动形式。由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流行于个民族中,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相互熏陶,时时侵润着、影响着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其中的民族性就反映了创造这类体育运动形式的民族的群体性格。许多民族的体育运动形式,在经过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千年发展传承过程中,也会不断融进其它民族传统体育的某些因素,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革、演化,但它始终保留着初创时的民族烙印和印迹。

纵观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所出现的体育项目,从其活动形式和活动规则上,都因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特点的影响,而形成了在技术上和动作上的不同风格。如回族的踏脚、藏族的赛牦牛、白族的霸王鞭、彝族的跳火绳、朝鲜族的跳板、傣族的孔雀拳等都是其它民族所没有的。就是同一体育项目,其运动形态与规则制度在各个民族之中也是不同的。例如:蒙古族式摔跤“搏克”,彝族式摔跤“格”,藏族式摔跤“北嘎”,回族式摔跤“绊跤”,虽然都是民族式摔跤比赛,但比赛方式或规则差异很大,风格亦迥然不同。他们的摔跤比赛都反映了本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代表着不同的民族个性与民族风格。

(二)传统性特征

传统性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时间上传衍的连接性,是世代相传,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而来的,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它产生之日起,到今年的发展现状,应该说按照传统的方式不断沿袭、继承和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优化了的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无论其活动规则、形式、方式还是活动功效,都是人们长期积累、总结下来的实践经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不仅只传承着各个体育项目的形态、方式、方法、技能、技战术、技巧,而且还传承着民族体育历史背景、起源、演进的神话传说故事,传承着民族体育活动中的民族习俗民族精神、思维方式、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然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会经过种种变革,或扬弃或丰富,但它始终保留着本民族习俗文化的活动特征,以强大旺盛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传承、发展至今天。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经举办了九届,而且一届比一届更兴盛、隆重,参赛的项目与人数也逐渐增多,举办规模、科技含量、运动水平也不断壮大提高,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发展注入了更新、更强、更高的生命活力。

(三)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是指某民族长期在特定地域内,受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等影响,产生不同地区民族的生活习俗、行为习惯、生产方式、文化心理的地域特征,并会形成不同的多姿多彩而又具有各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一个民族来说,每一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的地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心理对该民族有很大的影响,进而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该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

各民族的体育项目的形成及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民俗习惯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处地域的影响。由于各个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如江南地区经常开展的龙舟,朝鲜族开展的秋千,藏族开展的赛牦牛,草原地区开展的赛马等,显然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保留着不同环境、不同地理条件下的生产和生活的烙印,并伴随着当地民族风情演变沿袭至今。例如:北方草原地区的赛马、射箭、摔跤,南方水乡的龙舟、划船、独竹漂等项目。北方地势平缓开阔,季节明显,湿度较干,太阳光照较强,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宽阔的活动空间,并逐渐形成了崇尚武力、豪爽奔放的性格,因此,力量型的项目较为突出,如摔跤、奔跑、投掷、搏斗、举重等等;南方多丘陵山地,且山环水绕,气候温和,人们的性格也趋于平和细腻,富于思考,长于心智、技巧活动类的项目,如游泳、弈棋等。除南北方的地域差异外,还存在着山地与水乡,平原与高原等更为细致的差异。也正因为这些差异,即使是同一种运动项目,也因其产生的地域、民族不同,所包含的内涵、技艺等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其地域性。

(四)健身性特征

少數民族运动会的运动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一样,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在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并促使人的体力和体内运动能量物质的消耗、恢复、超量恢复、周而复始的循环,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在各民族中,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成各具特色的锻炼手段。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如侗族的抢花炮、傈僳族的射弩、回族的木球、藏族的押加、白族的霸王鞭、哈尼族的秋千、朝鲜族的跳板等,都具有显著的强身健体功效,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能得到体力的锻炼和精神的调节。

(五)娱乐性特征

娱乐性,是通过满足人们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以自娱自乐、消遣和游戏活动方式出现。与西方体育相比,民族运动会的运动项目更偏重娱乐性和随意性。它着重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欲望的满足,以自娱自乐、消遣、休闲和游戏的活动形式出现。娱乐是人类在基本的生存和生产活动之外所获取快乐的非功利性活动,包括生理上获得快感,更主要是指心里上得到愉悦[3]。娱乐最早并不是为了娱乐别人而出现的,而跟多的是为了发泄自我内心的情感,也就是说人们在欢娱心情达到高潮时才会表演起来。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就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像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的龙舟、舞龙、舞狮,可以说是娱乐成分较高的项目,它能使人们在激烈的竞争气氛中感受到合作的需要,享受取得胜利的喜悦,不仅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而且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

三、结束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展示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求促进了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文明的发展和融合,对各民族的关系交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2011年度北方民族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前期培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QSP09。

参考文献:

[1] 冯胜刚.关于正确定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4).

[2] 饶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论[M].人民出版社.2009.7.

[3] 钟敬文.论娱乐[J].浙江学刊.1999(5):92-95.

[4] 钟全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类型及特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立足民族特色创新校园文化 篇12

立中不断形成和积淀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制度、文化氛足殊的文化传统围的活动形象, 文化心理和物质形式, 。文化人格民族学校, 所以因有特民造符合民族文化品在构建校园文化时, 味必、心理的校园文化须立足民族特色, 。创族民一、立足民族特色族学校的办学理念, , 创新办学理念理应在“民族特特色◇楚”上做文章什么是“民。族立”, 什么是“特色足“民族特色”, ”。《现代汉首先弄清色波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郑小语词典》注释民族“ (1) 指历史上形成的、。处 (2)

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

创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注释民族杨举波新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校地的域共、同共心同理经素济质生的活稳以定及的表共现同于体共。”同而文“化特上园色的、”与呢一, 般综不合同的的解、释区是:别指于某其一他种事事物物的特显有著文的所象具征有或的标独志特, 之具处有。特结殊合的上、面特三异条的注风释格, , 或民化族的、性特质异学的校文的化办心学理特活色动, 上就出应风在格本、地出区特特色殊。

我们黔江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83%, 是一个民族风情独特的地区, 荆楚文化和巴渝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土家吊脚楼、摆手舞、南溪号子美誉重庆。所以我校以“继承和发展荆楚、巴渝文化, 开展民族教育, 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为成功人生做准备”作为办学理念, 就是我校的民族特色。

二、实施“六个一”工程, 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六个一”工程和民族教育研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即:“六个一工程”外树形象, 民族教育研究内强素质, 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创立一个“民族教育的名牌”。

一系列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在建筑设计上引入川东吊教楼, 坡屋顶等民族的元素和符号, 在建筑、环境上体现土家、苗族特色。校门设计参照川东民居碉楼意识, 作为入口空间上的界定和标识, 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景观, 体现民族学校的特点;教学楼、科技楼群都建成“金”字顶, 铺琉璃瓦;走廊都装饰成土家吊脚楼;广场修建一个白虎台 (亭) , 刻 (塑) 一只白虎卧像;花园塑黔江土家族诗人陈景星, 革命家万涛等的塑像;楹柱上挂以民族特色为内容的楹联。一套民族特色的校服。校服将传统的土家、苗族传统服装样式结合现代美学的要求进行改造, 使之洋溢深厚的现代少数民族气息。一套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以民族知识和地方知识为主要内容, 《民族知识》编写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 民族概况。《民族历史》编写渝东南一区四县的建制、沿革、民风、民俗、历史人物、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理》编写渝东南一区四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民族文学》编写渝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创作文学、传统诗联。《民族体育》编写柔道, 土家竹铃球、苗族天地球、苗族秋千、板凳龙等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民族美术》收集整理民族风情画、石雕、石刻、民族手工艺品等编拟成册, 同时编写一套适合我校美术特长生参考培训教材。《民族音乐、舞蹈》编写民族器乐 (薅草锣鼓、唢呐等) 、民歌、民族舞蹈, 同时编写一套适合我校音乐特长生参考培训教材。一出民族民间传统的文艺节目。以班为单位, 训练一出以摆手舞、山歌、楠溪号子、吹打乐为主要同容的文艺节目。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班为单位, 每生掌握一门传统体育项目 (柔道;板凳龙;土家竹铃球;苗族天地球、苗族秋千) 。一门民族经济技术。每名学生学会编织、刺绣、挑花、剪纸、泥塑等手工技术一、二件。

三、开设“三课四站”, 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让“宁愿若干, 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在中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学校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 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反映生活、融入生活的教育形式, 教育和引导中学生了解黔江精神的丰富内容, 感受黔江精神的伟大力量, 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长期以来, 我校开设“三课四站”, 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认识黔江精神, 体验黔江精神, 升华黔江精神。

“三课”即党员课, 团员课, 晨会课。

“党员课”。通过成立“业余党校”, 大力发展学生党员, 加强学校党的队伍建设, 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设立“党员课改示范岗”, 党员带头在课堂教学、理论研究、课题实施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开展“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活动, 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团员课”。团员课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革命诗词朗诵”、“爱滋病预防知识讲座”、观看电影《长征》, “珍惜时间”、“赤诚爱校”、“文明之花开遍校园”、“黔江精神遍地开花”主题演讲、辩论;“手拉手、心连心”助学倡议。团员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于一体, 它引导人、激励人、感染人。

“晨会课”。天真坦荡的初高中学生, 往往不会以什么“观”、什么“法”来衡量自己或他人行为, 而是用情感、直感来体味其真、善、美, 并由此认识生活, 认识世界。晨会课一是从时事中精选主题, 如“共和国的历程”、“话说奥运”等;二是从中华民族传统中精选主题, 如“正直公道”、“孝亲敬长”、“邻里和睦”、“勤俭节约”三是从安全教育中精选主题;四是从养成习惯教育中精选主题;五是从学习方法的研究中精选主题;六是从爱家、爱校、爱国教育中精选主题。其教育的原则是“四会”, 即会发现自己, 会表现自己, 会评价自己, 会发展自己。

“四站”即“校园文学站”、“校园广播站”、“心理咨询站”、“护绿站”。

上一篇:实习体验下一篇:移动图书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