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2024-12-06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通用8篇)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篇1

2010级地科院 综合实习专题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分析

学院:地科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

年(班)级:2010级02班

姓名:冯颖

学号:***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

摘要: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语言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在传统文化的保持和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类型、特征及时空变异。认为民族服饰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之一,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字:云南

少数民族

地域特征

民族服饰景观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25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和满族等。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 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1/3。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一、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影响

云南的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崎岖,山地多而平地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很大,海拔最高达6740m,最低只有76.4m;气候千变万化,冷热各不相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显著,滇西北地区位置偏北,海拔较高,全年偏于寒冷;滇中、滇东、滇西地区纬度和地势适中,气候较温和;滇南、滇东南地区纬度和海拔都较低,气候偏于炎热。就具体地域来说,情况又千差万别:山顶积雪严寒,山腰冷凉,山麓温和,坝子倔暖,江河谷底炎热。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上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 ;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在服饰景观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同是一种民族.居住在山地的与居住在坝区(小盆地)的民族服饰比较,有明显差别。山区全年气温比坝区低,偏于冷凉,气候变化大,一日多变,加上风大、潮湿,给人们的表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例如,白族服装只是适合大理坝区的气候,住在海拔较高的洱源西山的白族,为抵御寒冷,身上则拉羊皮,并且一年四季如此。

大理山区高海拔地带的彝族,绝大多数人都常年按着整张羊皮做成的羊皮褂,女的还有一个既作为护腰又当做饰物的圆形绣花白团毡(彝族叫“裹背”)。这种服饰在坝区的白族和其他民族中是见不到的。

(2)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生直接的影响

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各民族选择的服饰面料和款式都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各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滇西畜牧业较发达,普遍养羊,有的还饲养牦牛,能确保羊皮和羊毛、牦牛毛用于人们表装的需求,从牲畜养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区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纤维布、织锦、土布来缝制衣服。民族服饰的制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数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近几十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手工业逐渐让位于机械加工业,工业棉、毛织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各民族制在用料来源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人们在喜爱各种新衣料的同时,对各类具有传统特色的衣料仍保持着深探的感情。从形制特点看,由于云南民族众多,服饰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大致有:

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长衣(袍)裙裤靴装;  彝族、纳西族、白族、部分汉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毡衣裤装 ;

 汉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满族、纳西族、拉祜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裤装;

 傣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装等四种类型。如细致划分估计不下几十种。

藏族:长衣(袍)裙裤靴装 傣族:上衣下裙装

3)、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功能也有影响。

实用是民族服饰的基本功能,但地理环境影响着云南民族服饰的实用性。例如滇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藏族、怒族、僳僳族、纳西族等为适应寒冷的环境,在服饰的形式和用料上均有特别的考虑,对付寒冷和应付异常天气、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气候炎热地区的民族服饰具有与寒冷地区民族服饰不同的实用功能。例如居住在南亚热带湿热地区的傣族、哈尼族、佤族、拉枯族、布朗族等,他们或逐水而居、或深居山林,大多以从事水田稻作为生,为适应高温、多雨、雾大、潮湿、水流纵横等环境因素,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韵主要功能。因此其服饰多以简洁、轻薄为特色。而适应环境,同时追求实用和美观,则在傣族服饰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实用性: 气候寒冷地区: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气候炎热地区: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 美观性:

气候炎热地区:服饰多以简洁、轻薄为特色,实用而美观.二、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差异

根据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依据各民族服饰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形成过程,以及服饰的用料、制作工艺、形制和着装方式等服饰文化特质,将云南的民族服饰景观划分为滇西北区、滇中滇东区、滇西南区三个景观区域。在三个景观区域内分别形成特征和差异都较为明显的三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类型: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温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区划分 1)、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厚重,衣、裤、帽(包头)、鞋(靴)俱全,衣装层数较多,用料除麻、棉和野生纤维(如火草)织品外,还有天然毛皮或羊毛、牦牛毛制品(如毛布、毡等)。

2)、温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坝区民族夏天穿得较步、较薄,冬天才加上外套、棉衣、毛衣之类,四季穿着不同,服饰的季节性较明显。坝区农村居民从事水田劳作,男女衣装手袖和裤管较宽松,便于下田干活,同时为了在劳动时不拖泥带水,影响动作,男女皆穿坎肩,腰上系带或围腰,收柬自然下垂的衣服下摆。而腰带、围腰又具有装饰性,给衣装增添了美的感觉。典型者如大理白族和昆明农村汉族。白族主要环绕洱海而居,四季温和凉爽。白族女子一般穿右枉姊妹装,外罩一件棉布或毛褐、灯心绒、丝绒做的坎肩,系净色或绣花围腰,下穿长裤,.着绣花鞋或普通布鞋、皮鞋.头饰扎染巾和白毛巾,用长辫缠绕压住。其服饰紧凑、轻巧,一年中大多数时同都可以穿用,冬天才需增加一定的御寒装备。白族男子一般穿纽扣较多的对襟衣,外罩黑色或蓝色坎肩,下穿长裤,缠白布包头,服饰基词与女装相似,同环境、气候十分协调。各地坝区民族的服饰在气候因素的表现上,风格趋于接近。因气温年较差小,衣服的穿着基调四季大致相同,只需在冬天加上棉、毛衣即可,装束偏于简单、轻巧。

珞巴族服饰——柔软保暖

3)、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

滇西南、滇南和滇东南边沿地带,即德宏州、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地区、思茅地区、保山地区、红河治州、文山州部分县区的坝子与河谷地带,属于亚热带,年平均气温较高.长夏无冬,气候炎热。居住在这些地区的民族,以简单、轻薄、凉爽透风为各民族服饰的主调。傣族服饰可以说是气候炎热地区各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

女子上衣下裙; 男子上衣下裤(瑞丽也有穿裙的),裤管较宽大,用料多数选择浅色、柔 软、较薄、透气性能好的布料; 喜穿凉鞋、拖鞋或光脚。如:热带地区的傣族服装“ 五无”,即 “ 帽无顶、衣无领、裙无腰、裤无裆、鞋无帮”。

三、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时空变异

1)、少数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

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即对不同时代民族服饰特征的比较。云南民族服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各民族服饰是经过提长时期的发展演变才逐渐形的,不同时代的少数民族服饰在用料、形制、制作工艺及其功能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早期云南各民族的服饰比较简陋、功能单一,以遮体、保暖为主。

*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经济的发展 和纺织技术的提高,纺织品种类增加,衣服样式增多。分为:一是羽装,即用羽毛做的衣服和裙子;二是尾服——衣服的后面挂着一张动物毛皮,拖 着一根长长的尾 巴;三是条纹布衣 ;四是披毡;五是其他各类长短衣服,大概有十多种。

* 唐宋时期是云南民族服饰发展较快的时期。

* 元代至清代,云南民族的纺织、印染、绣花等技艺继续向前发展,少数民族服装各式各样。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云南民族服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 2 0世纪 6 0年代,云南各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服装主要都采用本地本民族生产的衣 料缝制,穿传统服装的人居多。

* 6 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衣料和成衣供应增加,云南内地城乡的衣着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男子穿涤卡布中山装和涤棉、的确凉衬衫的猛增。“ 文革”时期,出现了穿绿军装的热潮,对民族传统服饰带来的冲击不小。

* 8 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逐渐活跃,服饰商品琳琅满目,款式繁多。* 现在,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大致有三种情形:

一是日常生活中仍普遍穿戴的传统服装,如白族、纳西族、傣族、彝族、哈尼族、苗族、瑶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其中女性穿传统服装的比例比男性高;

二是传统服装平时穿的少,仅喜庆节日、祭祀活动才穿戴的服饰;

三是仅老年人穿而年轻人不穿的服装,年轻人即使穿戴,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改进;

四是随着旅游宣传和旅游开发而使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民族传统服饰得以推广,如傣、撒尼、白、佤等民族的服饰。2)、少数民族服饰的空间变异

在云南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中,各民族之间自古以来就频繁地进行着各种文化交往,而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无不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并在交往中相互借鉴、融合和吸纳。这种现象在汉族分布区的边缘地带较为普遍,在这一地带坝区居住的回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壮族和布依族等,由于与汉族临近或杂居,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因而在服饰上汉化特征较显著,尤其是男子服饰已与汉族无太大差别。

民族服饰文化的自然交融,一方面丰富了各民族穿戴的内容;一方面又导致民族服饰的差异性不断弱化、相似性逐渐增加,使处于强势的汉文化的地域空间不断向弱

势的少数民族地区扩展。

四、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是否会因审美观的变化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相反的方向,甚至被现代信息社会文明所同化,使其逐渐丧失民族原有的特质。这是长期以来民族文化保护者们最为担忧的一种现象和过程。1)少数民族服饰经济价值的利用

经济学的角度讲,民族服饰文化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对于区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就云南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显现出的地位和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区域优势已被社会各界所认同,云南在实施建立“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战略中,必将把那些包括服饰文化在内的民族特色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持、继承和开发利用视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平时穿少数民族服装能增加地方风情,可以将身上的刺绣图案和挂件进行整理和装裱,作为旅游品出售。路南县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人就是身穿民族服装卖她们服装上的刺绣、挂包、手工艺品而获得经济效益,并有专门的制作者,也认识到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重要意义和经济价值,实现民族服饰的时代精神民族服饰的款式、实用功能、艺术效果也有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及现代审美意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也促使民族服饰文化要和时代发展的脉搏共跳动,所以民族服饰文化也存在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不管民族服饰文化怎样发展都不能脱离老的血脉,保持了老的血脉,就延续了本民族活的文化生命,也为保护和发展多元民族服饰文化做出了贡献。云南以自己神奇的山势地貌、多样化的立体气候、神奇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姿的少数民族形象吸引着世人,这些是我省发展旅游事业的先天优势,使云南成为旅游大省。但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下,我省的少数民族中青少年汉化严重,民族服饰文化己经流失。正如画家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少数民族服饰需要自身发展,不断完善,使之充实到时代文化的长河之中,使之丰富

多彩、生动活泼,与多元文化共存,也才显出本民族顽强的生命力。2)少数民族服饰传统文化的利用

云南的民族服饰文化不应当被忽视,更不应当被曲解为原始和落后。云南传统服饰文化的综述云南传统服饰文化服饰以其众多的服型、多姿的款式、缤纷的色彩及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已经构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类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融入了一些特殊的文化内涵。在看似简单的衣装中,却融入了一些鲜活而生动的文化内容。因此,服饰不再是简单的衣装,而是一种包含着丰富文化内容的载体,故我们称之为“文化”。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可用“多”、“丰”、“彩”、“巧”来形容。“多”,一是民族多,二是服型多。“丰”,是文化内涵积存丰厚。“彩”,即色彩丰富,斑斓多姿。“巧”,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巧夺天工。

当民族的文化作为景区的主体参与到地域旅游活动中来时,民族服饰则是最直观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旅游景观。民族服饰淀积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游客的视觉中,面对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服饰,他们的追求得到的是美感与真实的结合。因此,在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应当对民族服饰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到民族服饰的制作者与穿戴者,都必须了解和尊重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和现实意义的民族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声跃.云南地理【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2.287-296 【2】 李当岐 服装学概论 1990 【3】 刘军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1999 【4】 郭净;段玉明;杨福泉 云南少数民族概览 1997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篇2

1.1云南茶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收入水平得以提高, 人们的个人素养和审美情趣也随之提升, 对文化特色、文化内涵以及生活品质的个性化要求不断提升, 茶文化旅游也逐步被广大游客所接受。云南省作为多民族聚集地, 位于我国西南边陲, 浓郁的民族风情使这片土地充满神秘色彩。由于地形复杂, 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特征, 加之人文因素, 云南茶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云南是我国的茶叶大省, 茶种分为野生、过渡、栽培等品种, 目前被开发的已超过200种, 滇红、普洱等品牌名茶历史悠久, 新茶如女儿松、绿海雪松等品牌也早已被消费者认可, 不论哪种品牌都散发展浓郁的清香, 其茶韵悠悠, 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 以此为主导所开发的旅游产品已成为游客的首选项目。追溯茶文化的历史要从汉末开始, 到了清代已进入到发展的鼎盛时期, 云南省内遍布着无数的千年古茶树与野生茶树群, 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累和沉淀, 云南茶叶的生产、加工、饮用, 同时融入不同的民族特色, 云南茶文化已自成一体, 成为中华文明的奇葩。笔者经过实地调查, 从茶树的起源、驯化、栽培入手, 对茶树的自然传播进行分析和研究, 云南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地区。

1.2云南茶文化旅游产品现状

近几年, 云南省茶文化旅游依托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基础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并且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初级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各种名茶文化节为主的节庆展游。但是由于云南茶文化一直处于小作坊生产, 旅游发展起步的时间较短, 项目开发和发展以及产业都没有形成规模, 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在旅游市场中还没有形成高知名度和高影响力, 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没有融入现代经营理念, 市场开拓能力较, 虽然以云南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已被开发, 但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并不强。此外, 云南茶文化旅游资源分布零散, 整合度低, 茶文化旅游产品多为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为依托的观光型项目, 具有局限性, 而在体验旅游文化修学、休养度假和民族风情游等方面却出现空白, 没有融入现代意识, 茶产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 没有开拓出新的项目和商机。“以旅促茶、以茶促贸、以贸带旅、以茶兴农”作为发展目标但还需要时间才能完成。值得注意的是, 普洱茶虽然闻名于世, 但茶产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茶文化旅游项目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 另外由于资金匮乏, 旅游配套设施无法满足需要, 很难跟上形式的发展, 这些因素制约了云南省茶文化旅游发展。

2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分析

2.1资源 (R) 利用层面问题分析

首先, 云南省茶文化旅游中遗产遗迹类资源的产品转化度低。云南省拥有众多与茶相关的文物古迹,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古迹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充分的挖掘, 虽然部分得到开发, 但也仅限于初级观光产品的表面形式, 没有深层次触及内涵的开发, 游客无法领会云南深厚的茶文化遗存。就拿茶马古道来说, 茶马古道旅游热点高度集中于部分热点城市, 与在大区域、大旅游、大市场的旅游目标存在较大差异, 整条线路资源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还由于缺少整体规划而处于无序状态, 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恶性竞争导致市场混乱, 无法形成合力, 整体优势更是无从谈起。开发还停留在表面, 产品单一, 茶马古道客栈和茶马古道博物馆是主要旅游产品, 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文化内涵, 难以引起高端游客。其次, 普洱茶作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 云南省是其唯一的产地。而云南省对普洱茶的文化挖掘不够, 旅游带动力不强, 对普洱茶文化研究不够深入, 导致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不能齐头并进, 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关联性较弱, 无论是宣传、规模都处于初级阶段, 导致普洱茶文化旅游项目过于单一, 游客仅作为旁观者而无法深入其中, 由此可见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难以满足需求, 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文化都很薄弱。

2.2市场 (M) 需求层面问题分析

云南省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面向市场, 就必须要和市场的大趋势一致, 要尽量满足市场和游客的需求。但是, 云南省茶文化旅游仍存在一些不能充分顺应市场潮流的问题。首先, 云南省内都市休闲类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 虽然云南省在兴建很多旅游项目, 但是现有茶文化旅游资源关注较少。云南省可以将重心放在开发城市茶艺馆休闲游之类的产品上来。其次, 云南虽拥有很多原生态的茶园和开发休闲度假游的良好基础, 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建一座规模化的生态化茶庄园, 此类产品供应严重不足。最后, 云南目前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中体验项目极少, 缺乏有体验深度的旅游产品。可以多设置些更深层次的体验产品, 比如参加茶艺馆、茶道会所举办的茶艺培训班等。

2.3产品 (P) 开发层面问题分析

云南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但从茶文化旅游角度看这种文化优势却没有得到发挥, 旅游景区文化氛围并不浓郁, 尤其是处于市场经济之中过于看中眼前利益, 开发者没有认识到茶文化的深远内涵。云南虽然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但却没有品牌产品, 茶文化旅游还处于低端, 以模仿为主, 品味难以提升, 虽然遍布茶楼茶馆, 即使是开展茶文化节活动, 其内容和形式也没有突破看茶、喝茶、购茶的模式, 虽然构建了茶文化街, 但其产品也仅限于茶类, 缺乏延伸产品, 茶艺插花、茶席设计等带有艺术韵味的高层次产品更是罕见。在这种情况下打造中国甚至世界一流的“茶都”构想很难实现。云南的特色在于少数民族的茶俗茶礼丰厚, 茶艺也是流传广泛, 但是却缺少属于自己的黄金产品, 本是高雅脱俗的茶文化也通俗和大众化。

3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3.1构建便利的交通网络

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好坏, 会对旅游业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云南省内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10%, 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 纵横起伏, 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外地游客进入云南的交通网络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而茶文化的旅游景点多处于山区地带, 景区内交通状态也较薄弱, 针对这些缺陷, 云南交通和旅游部门必须要加大治理力度, 改善交通条件, 使游客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景点中来, 具体措施如下: (1) 景区外部茶文化景点的交通条件要改善, 与周边主要城市开通公路、铁路运输专线, 重点茶文化旅游景区可以开避专用公路, 对主干线起到辅助作用, 实现交通顺畅。 (2) 景区内部首先要改善景区内交通不畅的缺陷, 采用旅游车队的做法, 引入竞争机制, 推动景区交通的良好发展。

3.2挖掘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福建茶文化旅游产品已占领市场, 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 云南发展茶文化, 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云南境内多山, 自然风景美不胜收, 民俗民情丰富, 多种文化相融合, 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茶文化旅游也进行了十余年, 但却未能实现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 和福建茶文化之间有着较大差别。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结构过于简单, 停留在茶园观光、采茶等基础项目之中, 缺少综合性的、复合型的旅游产品, 旅游行业要深入挖掘潜力, 可以与其它旅游项目相结合, 以组合型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例如德化制瓷历史悠久, 可以与之合作建立茶具研发机构, 使茶具设计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 成为创业产业, 同时提升茶文化的延伸产品, 总而言之, 需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游客的需求作为发展目标, 开发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从而使中国茶文化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3.3采取多元化联合营销策略

茶文化虽然具有深厚的底蕴, 但也需要加强宣传, 向国内国外辐射, 要制定出具体的营销规划, 例如可以利用媒体优势, 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地方卫视连续播放茶文化宣传品, 其次利用网络优势进行营销活动, 在搜狐或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更新茶文化消息, 还可以与旅游网站进行合作, 建立茶文化旅游网络销售途径, 最后举办具有浓郁民俗韵味和风情的节庆活动扩大影响力。以上方案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还要加强区域旅游营销, 与茶文化旅游发达地区进行交流, 进行联合营销活动。

4结语

云南省茶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只要规划合理, 经过科学的整合优化就会彰显其优势, 并把这种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同时经济效益促进茶文化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当务之急是开发新型茶文化旅游产品, 设计出具有云南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制定出“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长远发展规划。

摘要: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尤其是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 茶文化与生态旅游融为一体, 这是集文化、民俗、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全新体验, 可以满足游客人性化需求和审美情趣, 因此受到游客的喜爱。而云南省的茶文化经过千年的沉淀和积累, 已形成独特而丰富的特色, 这是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 其文化底蕴、民族特色以及内涵都极为深厚。本文在吴必虎RMP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就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RMP,分析理论,云南省,茶文化旅游

参考文献

[1]和献中, 王世金.云南省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战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6:52-57.

[2]宋惠平.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浅论[J].民族论坛, 2007, 02:48-49.

[3]费维峰.基于RMP分析的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华侨大学, 2013.

[4]韩志明.少数民族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延边大学, 2014.

[5]贺小利.基于RMP分析的“两马”跨境旅游合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6]王振.基于RMP分析的黔东南苗侗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 2013.

云南民族文化的法律保护浅析 篇3

【关键词】云南省; 民族文化; 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C9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345-01

一、保护云南民族文化的意义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与汉文化共同组成了世界闻名的中华民族文化。其中,云南省是全国拥有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云南共有7个。保护与开发好这些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云南省的和谐文化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全面保护是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本质要求;第二、民族文化的全面保护标志着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维护与落实;第三、民族文化的全面保护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第四、做好云南的民族文化法律保护工作还有利于云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云南。第五,保护云南省民族文化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建设。

二、云南省民族文化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局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而快速的变化,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因此,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具有紧迫性。

2.1 过度商业开发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像少数民族歌舞、服饰、民族口碑、文史资料、风俗传承机制等单一少数民族的特性正在慢慢消失。同时,一些地方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的过度开发也破坏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特性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性。如云南纳西族手工制造的东巴纸,其造纸技术已中断。云南工艺独特的乌铜走银技术真工艺已经失传。在金属工艺品中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云南会泽斑铜也面临失传危机。云南禄劝县彝族的刺绣工艺后继无人。一些传统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表演也因商业化演出而失去了原生态元素。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国内外频遭侵权

从国际情况来看, 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文化遗产资源赚取高额的利润。因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综合性法律的缺失, 开发商业化使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经常遭到抢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花木兰被美国好莱坞拍摄成娱乐大片, 赚取了超过20 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我国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也频遭侵权。如云南省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随着社会知名度和市场效益的显现,国内有10 余家单位和个人抢注了不同类商品的“映象”商标、有人抢先注册了“云南映象”通用网址,表演形式也被模仿。总之,民族文化遗产正被大量的商业化使用, 而所拥有者或发源地毫不知情,也没有受益。

三、云南民族文化法律保护的现状

云南省是民族文化遗产的大省,在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无论是从法律规定上还是从实践上,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0 年,云南省制定并颁布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地方立法的先河, 这是继1997 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来,国内第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此外,云南省针对民族特殊的文化类型立法,如为了保护纳西族东巴文化制定了《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丽江市制定了《纳西族纳西古乐保护管理办法》,迪庆州出台了《建设迪庆香格里拉特色文化区的意见》等。这些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都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

四、云南省民族文化法律保障制度完善的建议

在立法方面,实现国家立法,制定适合云南省情况的法律法规。应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方保护立法进行积极的研究, 在现有民族文化法律保护的基础上, 大胆的进行制度创新, 制定和实施专门针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地方法规, 这样才能为云南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提供法律武器。云南省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全面考虑本省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具体情况健全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法规。只有这样,相关的保护措施才能有效的有效的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并且促进民族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司法方面,把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方面的诉讼列为公益诉讼,完善相关诉讼程序。在实际操作中要简化诉讼程序,对传统的诉讼程序进行改革,降低涉及到民族文化法律诉讼的难度。在行政措施方面,第一,云南省政府应对本省民族文化权利的保障给予经济扶持,增加对民族文化法律保护的财政支出。第二,通过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关税等税收手段来促进民族文化权利的保护。对民族文化的商业开发和利用征收各种税款,再将这些财税收入投入到云南省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去。第三,通过对文化市场的行政干预来达到保护民族文化权利的目的。第四,明确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促进少数民族成员、社会团体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范生姣:《论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 王薇.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09,(1 0):1 20

[3] 普丽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 0,(1):49

[4] 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 陆景川: 《黔东南民族文化面临冲击失传的危机与抢救保护的对策》, 《黔东南日报》2002年12月3日

[6] 刘小龙.云南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科学发展问题研究———以云南省布朗山乡和基诺山乡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1)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篇4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丽江加大了对外开放、旅游支柱产业建设和民族文化保护的步伐,丽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奋斗目标。“九五”期间,将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业深度发展的支撑,把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成支柱产业,其财政收入达到地方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成支柱产业,其财政收入达到地方财政收人的1/3。1996年“2·3”地震后,丽江市政府筹资5860多万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3360万元),恢复了明代丽江木氏土司衙署,并将其作为“丽江古城博物院”对外开放。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专程到丽江考察后认为,这一项目是中国使用世界银行贷款的示范项目,增强了世界银行投资中国文化项目的信心。随着丽江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民族文化产业效益的日渐显著,群众的文化产业意识不断增强,许多有识之士先后通过不同方式参与民族文化产业开发。1998年,“东巴宫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把东巴乐舞和纳西族歌舞推向市场。2001年12月,通过市委、市政府牵线搭桥,“丽江地区民族歌舞团”与“深圳能量实业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合作组建“雪山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近800万元编排上演了大型民族服饰、民族舞蹈诗画《丽水金沙》,累计演出360场,观众达8万多人。目前,丽江家庭作坊或传统的“前店后家”式的民族文化工艺品市场(不含饮食业),年营业收入高于5000万元。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为主、已成规模的民族文化产业企业有十多家,形成了以演艺业为主,兼有图书出版、音像制作、饮食、手工艺、博物展览、风情领略的民族文化产业群体。

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和民族文化产业品牌。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有力地推进了丽江的民族文化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工作。从1996年地震后恢复重建开始,丽江努力破解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两难问题,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保护、继承、利用、开发的良性循环体系。2001年5月,在丽江召开的第五届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年会上,中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把丽江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建设相互促进的经验誉为“丽江模式”,并在亚太地区推广。2003年9月,“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东巴文献古籍”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成功,使丽江在1995年-2003年短短的9年中拥有了三项世界遗产“桂冠”,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2003年5月,中央领导同志考察丽江时,充分肯定了丽江文化产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破格将丽江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

通过大胆实践,丽江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自然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民族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打造出丽江古城、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丽水金沙》、摩梭风情、茶马古道、《印象丽江》等民族文化精品,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基本形成规模,丽江已经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目的地。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带动的消费成为丽江经济文化发展的新空间,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等产业及其产品所构筑的品牌体系,正在成为丽江全方位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强大推动力。总结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实践,其经验主要有:

观念要创新。经过多年实践,我们认识到: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转变把文化装进象牙塔里存放起来,把文化和经济割裂开来的落后观念,树立“文化就是财富”的观念,努力探索民族文化市场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实现文化自身的经济价值,推动丽江的经济社会发展。

[FS:PAGE]

政策要创新。一是调整相关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对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投入。各级政府集中财力,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建成一批重点公共文化工程。二是制定各种资金筹集政策,筹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民族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专项经费,用于民族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三是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四是制定扶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税费优惠、减免政策,保护和激发人民群众兴办民族文化产业的热情。

体制要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族文化产业体制,形成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丽江的纳西古乐会、东巴宫、雪山演

艺公司,以及其他民族文化产业企业,都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能够独立承担现代企业的权责。更多的民间作坊和民间工艺,则属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范畴,完全没有“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体制上的困扰,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机制要创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政府管理文化的传统方式也相应有所改变。世界贸易组织将文化纳入“服务贸易”范畴,列入这一范围的文化活动必须进入产业化运作范围。为适应这种情况,一方面降低门槛,放宽市场准人,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独资或合资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民族文化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宏观调控,积极有效地保护市场竞争力较弱而民族文化色彩又较浓的民族文化经营者,为其保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手段要创新。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与民族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的方法和途径,使丽江的民族文化资源借助邮品、光盘、宽带网络、印刷等载体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十分注意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创造性地培育具有丽江特色、丽江风格和丽江气派的民族文化产业。

资源要保护。历经岁月的剥蚀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丽江的民族文化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从 20世纪20年代起,许多民族文化遗产就屡遭掠劫,比如东巴经书,就有不少流失海外。随着现代生活的多样化和丰富化,许多民间习俗正在减弱甚至消亡。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一些文物得不到有效的抢救和保护。为了确保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牢民族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基,丽江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民族文化保护教育,使“拥有一种民族文化就拥有一个世界”的新观念深入人心。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篇5

产业示范项目

2010年10月16日,由丽江市和云南文投集团携手打造的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在荣华片区开工建设。

此项目以纳西族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为内涵,以文化和旅游项目为载体,包含文化会展、文化培训、演艺娱乐、文化地产等业态。总投资概算为50亿元,占地约3000亩,总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建设周期约6年。

项目规划设计分为城市公园、论坛和文化产业示范园3个功能区。其中,城市公园板块将依托中济海通过水系重新规划与布局,充分展示丽江高原水乡风光及自然生态面貌,再造一个“抬头看雪山,低头看湖景”的优美景致;论坛板块将以丽江文化论坛会址、五星级休闲度假和会议酒店、国际医疗健康检测中心为主,并打造一个拉斯维加斯式的并以茶马古道为内涵的现代演艺中心;文化产业示范区板块将以创意设计空间、工艺作坊、文化产品交易与展示台、企业远程工作站、低碳生境观光区以及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培训基地为主要内容。

“努力把丽江旅游发展放在更加广阔的国际国内舞台上来思考和推动,把丽江建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按照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的思路,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促进旅游发展、扩大对外开放中的特殊作用,让丽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展示丽江特色、吸引投资、招纳人才的金字招牌,成为增强与外界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摘自丽江市市委书记王君正致丽江民族文化示范项目开工典礼的贺电

这个项目是丽江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重要窗口的有力支撑,建设泛亚国际文化会展论坛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休闲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云南第二大学城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文化立市”战略、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有益补充。

努力把项目建设成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典范,把项目打造成引领丽江文化产业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的“航母”,带动丽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摘自丽江市市长和良辉在丽江民族文化示范项目开工典礼上的致辞

我们期待丽江项目能真正成为丽江城市品牌的再创平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平台、构建精品旅游城市的增色平台、市民休闲的生活平台、文化旅游的创新平台、国家文化人的聚集平台、民族工艺品的创意平台、固有城市建设模型的提升平台、国际文化传播的交流平台、国际高规格会展的举办平台、地方财政的贡献平台、地方劳动者的就业平台。

——摘自云南文投集团董事长赵云忠在丽江民族文化示范项目开工典礼上的致辞(记者 王鹏 实习记者 吴劲梅)

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示范项目简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挥文化产业对城市形象建设的促进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平台,提升丽江城市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联手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云南文化产业投

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丽江市委、市政府决定携手在丽江建设开发“中国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示范项目”。

一、项目意义

项目规模大、功能多,定位清晰、规划明确,项目的开发,对云南文化事业与产业、对省文产及丽江市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国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示范项目”是丽江市委、市政府依托丽江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用文化产业充实提升旅游业,打造高水平的文化旅游圈,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省、市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对于丽江“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文化、旅游的结合,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丽江城市品牌的再创平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亮点平台,打造国际精品国际文化旅游城市的增色平台,市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生活平台,文化旅游紧密融合的创新平台,促进产业转型的升级平台,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展示平台,传播国际文化的交流平台,国际高规格会展活动的举办平台,是地方经济新增长点的贡献平台;是地方劳动者的就业平台。

2、对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文投集团的发展来说,是做实云南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我省民族文化产业示范项目的首次落地;是国家级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的基础环节;是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意发展的示范与展示;是我省民族文化产业链建设的聚合与拓展;是金融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建设的着力探索;是国有企业有序参与市场竞争行业的大胆探索;是文化产业对丽江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建设提升的模式探寻;是我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积极尝试。

二、项目位置

项目拟建地点为云南丽江市荣华片区内。项目用地北接束河古镇、南邻丽江古城、西镶田园风光保护带、东连城市酒店聚居区。项目区域内远眺玉龙雪山,低俯中济海湖水,景观效果极佳。是丽江古城目前仅存的最为完整、最大面积的地块。良好的用地及区位条件,使其将成为新型城市的中心,为项目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项目内容

按照文投集团项目落地的地方,都要承担起建立一片文化聚集区的责任目标进行规划。规划设计三个功能分区,遵循分区独立、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城市发展与社会促进等多方面的原则,以道路系统建设作为有机连接,将示范园分为公园板块、论坛板块、文化产业示范区板块区。

1、城市文化公园板块:民族文化公园、市政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为内容的民族文化公园板块区。

本板块是造福于民、造福于子孙万代的项目。将依托中济海公园,通过水系的重新规划与布局,合理科学利用天然水系,将丽江高原水乡的风貌充分展示出来,在为市民提供一个生态文化的休闲公园的同时,也为项目地及其周围再造了一个“抬头看雪山,低头看湖景”的优美景致。

2、论坛板块:以丽江文化论坛会址、五星级休闲度假和会议酒店、国际医疗健康检测中心、拉斯维加斯式的以茶马古道为内涵的现代演艺中心、温泉SPA等为主要内容的论坛区板块。

本板块是丽江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有效载体。以丽江文化论坛为切入点,打造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国家级文化竞争制高点。项目将与国家级专业会展论坛组织机构合办。

3、文化产业示范区板块:以创意设计空间、工艺作坊、文化产品交易与展示平台、企业远程工作站、低碳生境观光区以及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培训基地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特色小镇板块。

本板块针对丽江已经形成文化创意原创基地及民族民间工艺品聚集地的客观现实,对全国文化人及产品研发机构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特点,建立一片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吸引全国文化人及产品研发机构到丽江创作、体验、居住、拍摄、创意、教学、订货、销售等,使丽江真正成为中国文化人的集群创意区。

四、项目建设与投资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篇6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新经济浪潮的冲击,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险,丰富多彩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对于具有非物质文化的音乐而言又有它自身的价值。通过课堂把少数民族音乐教授给当代中学生在把这种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的同时又让当代的中学生了解各个少数民族文化。让当代的少数民族中学生不忘本,让其他民族的人也体会其中的意义。怎样才能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中学传承下去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云南中学老师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素质;

2、在教学设备上要有所改进;

3、用丰富多彩的教授方法让云南中学生了解学习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做好以上三方面笔者认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中学不一定得到最好的传承,但也一定不会被遗忘。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

音乐

走进

中学课堂

思考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中学的现状

1.当代云南中学生了解本土音乐的少之又少

笔者通过抽取曲靖市师宗县丹凤一中的1200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真是令人惊叹不已。喜欢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学生还不到5%,而知道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也不足20%,而其他的同学则是不喜欢、不知道或者是讨厌。当笔者问到少数民族的同学时她们甚至也有不知道自己民族歌曲的同学,更不要提别的少数民族歌曲她们知道不知道了。当笔者知道这一调查结果时,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未来感到无比担忧。

2.当代云南中学教师向学生教授过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几乎为零

笔者对曲靖市师宗县丹凤一中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丹凤一中总的有5名音乐教师但是他们每年上的课中几乎没有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他们只是进行课本上的教学,没有专门涉及到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即使有扩充的内容也只是一些流行的或常见的歌曲。而在教学工具、教学环境上学校没有专门的云南

少数民族音乐的乐器和一些教学设备。环境、师资上的问题都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云南中学中得不到很好传承的重大原因。

3.当代云南中学生大多不喜欢当地少数民族音乐

很多的云南中学生大多不喜欢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他们觉得少数民族歌曲大多是高音占歌曲的大部分,他们的年龄根本唱不了那样的高度;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就对自己没信心,觉得自己是唱不好的所以就不愿意尝试。另外他们觉得自己中学没有发展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环境,如果自己一个人听就会被视为与同学脱节与流行脱节。假如自己中学有一个发展云南民族音乐好的环境和氛围这种流行趋势会带动大家一起学习的。其实很多云南中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少数民族音乐,只是没有这个习惯,如果大多数人都在听民歌,那么我相信许多中学生也会去听去学。但是笔者几乎没有遇过经常听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中学生。不管是从音乐网站、市场出售的音像制品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都被淹没在新潮、流行、外来音乐的大潮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又怎样能引起当代中学生的注意呢!要是我们能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培养兴趣的方法去引导他们那么他们可能会很喜欢。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色彩非常强,魅力也非常大。但由于时代的发展,有些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形式等都已经与现代中学生的意识拉开了距离。时代在变,中学生的审美也在变,怎样让更多的云南中学生喜欢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怎样让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更受欢迎,怎样让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更好的发展,云南的民族音乐工作者和音乐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走进云南中学课堂刻不容缓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是云南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云南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它是云南民族精神与人格精神的审美体现与高度升华,是云南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6]它对培养当代中学学生热爱本民族的精神,以及继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潜移默化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有着深远意义。

对于云南未来的发展和云南人民自身而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艺术传播体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上需要民族音乐、校园生活需要民族音乐、国家先进文化的体现需要民族音乐、民族的未来需要民族音乐。然而

由于一直以来形成的教育传统观念及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云南学校音乐教育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之间存在代沟与脱节现象。[7]因此,云南的中学教育应该作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云南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21世纪云南中学院校的音乐教育肩负着把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很好的传播下去的重任。

如何让这种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呢?在发展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中,突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是能否把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下去的关键所在,作为21世纪的云南中学生就成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了。为此,对云南中学生进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刻不容缓。所以云南音乐教育者必须引导学生学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知识,给学生展现少数民族音乐的机会,要特别强调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现在的许多优秀音乐作品都是从民间音乐当中吸取了营养。青年人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也是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希望;[8]着重培养他们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树立起他们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保护和挖掘的意识,担负起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的主要责任。

三、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该如何走进云南中学课堂

(一)培养云南中学老师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素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掌握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能力的源泉,没有音乐的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9] 云南中学音乐教师担负着发展云南中学音乐教育,提高云南中学音乐素质的重任,要使云南中学学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音乐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道德修养、专业技能、教育知识、教学能力、身心素质、创新素质等,教育者要运用自己的综合素质,把音乐中的情感挖掘出来,并把这种情感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传导给学生,一节课才算是成功的课。[10]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尤其是自己的民族意识得到提升;作为当云南音乐教育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作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云南中学音乐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1.音乐教师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学科和学生

爱是教师手中不可随便离开的魔方,产生的魔力是不可估量的。音乐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多方面的高深修养和奉献精神。音乐教师的德才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只有热爱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才会去努力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这一学科,才可能用自己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学科的爱去引导和启迪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知识的追求;用真切而饱满的情感去陶冶学生的情操;用跳跃的音符将学生带入到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大千世界;使学生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美妙,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喜欢、热爱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为了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更加热爱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云南音乐教师更加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如:组织云南音乐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组织他们参加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组织教师听有关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讲座等等。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兴趣,喜欢这个老师就喜欢他的课,积极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布置的作业,努力提高这一学科的成绩。而学生喜欢什么样老师?那么学生一定会告诉你,他喜欢他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11]但老师光心中有爱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把师爱传达给学生,如何用行动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得到。如:“黄玉兰老师所说有爱心;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和爱心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要时时处处关心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火热的心去温暖学生。”[12] 2.云南音乐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

作为一名云南中学音乐教师,除必须掌握本专业的歌唱、器乐、舞蹈、指挥、乐理、和声、曲式、中外音乐史及重要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外,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也要有所了解,尤其作为一名云南的音乐教师只有做到了博学多识,多才多艺,才能在教学之时运用自如,特别是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历史知识方面的东西必须比别的音乐老师掌握的更多,了解的更深入才能把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更好的传播给学生。如:教师在教学生唱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时必须知道这首歌讲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故事,他们生活的地区环境,此故事中有怎样的文化背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等,都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必须了解的。另外作为云南

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假如有某少数民族的特长那么这些特长往往能引起学生对教师和学科的极大兴趣,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一种动力,用自己的少数民族特长去吸引学生在教学中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法宝。3.音乐教学要生动活泼

一节好的音乐课,从学生脸上可以看出来,音乐教师要灵活巧妙地组织教学,要重视音乐课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动肢体。在上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课时更加要让课堂生动活泼,借此让学生也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上课前老师尤其要组织好各种教具,如少数民族图片、各种饰品、生活用具等。只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表演能力[13]。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来表演音乐中的情境、表演少数民族音乐的各种活动,例如跳舞、生活中的习惯、模仿此少数民族乐器的声音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来让同学更加喜欢这堂课,也使这堂课更加生动活泼。

(二)在教学设备上要有所改进

教学设备是教学的关键,没有适合的教学设备就上不了一堂好课,怎样才算是好的教学设备呢?不是什么教学设备都适合上好所有音乐课。对于云南少数民族而言要具备它自己需要的教学设备才能上好一堂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课。除有平时音乐课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外什么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课的有用教具呢,笔者认为必须有各少数民族的乐器,不在乎多只要具有代表性就可以。有各少数民族的服饰,还必须有各少数民族的资料、史料、和想关的音乐材料。具备以上的需要再加上老师的专业素质一定会是一堂好的音乐课。创设良好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氛围,学校可利用广播、报刊等各种宣传手段宣传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民族音乐的知识,组织云南民乐学习兴趣小组、组织云南民族乐队、举办民歌、广泛收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兴趣、传授音乐知识,提高民族音乐的演唱、演奏能力,真正实现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提高云南中学生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素质。

(三)多元化的教授方式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云南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也是一节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课成败的关键。[14]例如,我在教学生云南彝族歌曲《阿诗玛》时笔者会问谁到过石林,那里最著名的是什么引出阿诗玛的故事,然后讲给他们听达到吸引同学们注意力的目的。让同学们欣赏彝族和阿诗玛的图片以达到让同学们更多的记住彝族和阿诗玛的故事及歌曲从而进入主题。2.扩展欣赏范围,领略云南民族音乐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中学生们更加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之花在学生心中盛开;[15]可以扩学生的展欣赏范围如:抽出某个时间来让他们欣赏《云南印象》:近两个小时的现场舞台演出,生动的展现了云南地区缤纷绚烂的文化,包括石屏花腰彝歌舞,烟盒舞、版纳鼓、孔雀舞等众多民族艺术。还引导学生去关注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的原生态唱法中的云南歌曲,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等等的一些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在增长见识的同时更多的领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

结语

云南少数音乐走进云南中学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当代的云南中学肩负着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重任,然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走进云南中学对云南中学生自身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走进云南中学对培养云南中学生的爱国热情,对本民族、本地区的热爱之情有很大的作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走进云南中学课堂也时刻提醒云南各族人民不要忘本。所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走进云南中学课堂是必须的,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耶胡迪.梅纽因.人类的音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2]克奈夫.西方音乐社会学现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7月.[3]温 静.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N].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 10期.[4]史春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N].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 3月29日.[5]周楷模.云南民族音乐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2000年6月.[6]杨清茹.浅议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与教育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年12月18日.[7]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年1月7日.[8]张伯瑜,章红.世界音乐殿堂[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9年2月:01页.[9]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2007年6月 28日.[10]王群卫,李菊.全国教育获奖论文精选[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年9月:89页

[11] 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2007年6月 28日.[12] 黄玉兰.用爱感动学生——班主任工作经验.2009年5月4日.[13]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14] 陆学凯,王纵林.如何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年1月9日.[15] 于晶.民族音乐之花在学生心中盛开--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年1月26日.简介: 姓名:毛敏

出生年月:1983年3月16日 性别:男 族别:汉 籍贯:云南师宗 学历:学士学位

工作单位:师宗县高良名族中学

主要教学科目:音乐

初探云南民族听觉文化的视听表达 篇7

云南民族文化中的听觉元素, 属云南民族文化视觉识别系统的范畴, 是云南民族文化内涵显性表现的重要载体。在视听表达中, 运用听觉元素是进行文化抽象含义表达的重要手段。

云南多民族的文化构成决定了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从而使云南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了视听表达的一个重要形式。如至今传唱不衰的电影《芦笙恋歌》主题歌, 就是采用了拉祜族的情歌旋律, 因电影《五朵金花》而被观众熟悉的大理白族民歌, 电影《阿诗玛》中彝族阿细支系民歌系列的运用等等, 为云南民族文化内涵的视听表达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为云南民族文化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在很多成功运用视听元素表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影视作品中, 音乐文化具有了云南形象的符号意义。其重要的听觉元素,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民歌类音乐

民歌类音乐是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一种音乐形式, 也是云南各民族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丰富多彩, 风格各异的云南民歌, 是云南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民族歌舞之乡”。云南民歌曲调质朴自然, 委婉动听, 歌词通俗易懂, 琅琅上口。云南很多民族的民歌歌词, 大都是即兴之作, 是歌唱者情感的直白流露。从视听表达的角度看, 这些民歌往往携带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 是其心态文化的直接表现。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有:

1、情歌对唱, 男女声一唱一和, 此起彼伏, 曲调优雅, 情意绵绵。

大多是未婚青年男女交往, 择友的一种方式。对唱的内容会随双方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成年已婚男女在一些公共聚会的场所, 也会即兴对唱, 内容更为直白, 但大多是宣泄式的玩笑。“食色性也”。这类情歌往往具有明显的性指向, 是生殖崇拜文化遗风的自然流露。

2、独唱, 这类演唱方式男女声都有, 一般是在特定的场合采用。

如彝族文化传承方式“梅葛”叙事长诗的演唱, 由专人用专门的曲调演唱。一些宗教性民歌, 由法师在宗教活动中演唱。还有热情豪放的酒歌、情真意切的送别调、凄婉哀怨的哭丧调等等。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民歌演唱形式, 这类民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携带大量的族群文化信息。

3、合唱, 这一类的民歌往往是在一些重要、严肃的场合演唱。

常常伴随民乐合奏和相应的民族舞蹈, 为重大的节庆、喜庆场合, 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这种形式在云南部分民族中, 也有在宗教活动中采用。如基督徒、伊斯兰教徒等做礼拜时集体吟唱的圣歌、古兰经等。甚至有的还保留了技巧性很高得多声部合唱、重唱等。如怒江傈僳族的多声部合唱、重唱, 带有典型的外来文化特征, 是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中, 融合文化的代表之一。

上述几类仅只是从视觉表现得角度对民歌表现形式的分类, 从其表达的内涵来看, 还远远不止这些, 除情感表达、民俗表达、宗教表达、文化传承、情绪宣泄之外, 云南民族民歌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还包括在各种生产劳动中表达良好意愿、企盼风调雨顺的劳动民歌, 民族特色浓郁的地方戏曲音乐演唱等等。

云南民族民歌除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之外, 其独特的听觉感受极富视听表现力, 是视听语言表达的重要文化表现元素。如古朴的曲调、浓郁的生活气息、真挚的情感流露等, 是我们进行影视创作不可或缺的听觉元素。

二、器乐类音乐

云南还被誉为“乐器博物馆”, 据考证云南各民族的民族器乐有200种以上, 可谓全国之冠, 其中许多是云南本土民族独有的乐器。如傣族的“葫芦丝”、彝族的“阿乌”、景颇族的“吐良”、佤族的“土铮”等,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乐器“活化石”傈僳族古老的弹弦乐器“达比亚”、“克木人”的单弦乐器“多洛”。从视听表达的角度看, 这些乐器不仅造型独特, 音色优美, 而且, 各民族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乐曲系列, 如“三弦曲”、“唢呐曲”、“笛子曲”等等。由于云南特殊的区位环境, 至今还保留了许多中原已经失传的古老音乐乐曲, 如具有融合道教及中原文化特征的洞经音乐。极具视听表达价值。

1、吹奏器乐:

以笛子、芦笙、葫芦丝等为代表的云南民族吹奏乐器及乐曲, 在云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节日喜庆、婚丧嫁娶, 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旋律, 吹奏器乐几乎任何场合多少不了。另外, 比较普遍的吹奏乐器还有唢呐。这一中原乐器在云南已演变为一种主要的民族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

在云南各民族的传统吹奏乐器中, 还有许多造型独特, 演奏方式奇异的乐器。如箫笛类的乐器就有近20种, 种类堪称中国之最。如彝族的小闷笛, 用竹管制成, 只有10余公分长, 有单管双管之分, 竖吹, 音色高亢嘹亮, 音质圆润绵长。是楚雄大姚一带彝族群众喜爱的地方乐器。景颇族的吹管“吐良”, 也是由竹管制成, 只在中间留一吹空, 横吹。演奏时左手横握, 大拇指控制左腔口, 右手拍按右腔口, 音色极佳。能歌善舞的云南各族群众, 还能用信手拈来的材料, 吹奏出许多优美动人的乐曲。如树叶、竹叶、口弦等吹奏曲。

2、弹拨器乐:

更为神奇的是云南各民族的弹拨器乐, 不仅有四弦、三弦, 还有二弦, 甚至单弦。其中前面提到的佤族的“土铮”, “克木人”的“多洛”是云南独有的民族乐器。其中以三弦为代表的弹拨器乐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并以其为基础, 演变出了许多大小、音色不尽相同的云南民族三弦。其中, 最为著名的是彝族撒尼人阿细大三弦, 音色明快宽广, 节奏粗犷豪放, 是路南一带彝族火把节标志性的演奏乐器。哀牢山一带的小三弦, 音色柔和委婉, 节奏舒缓优雅, 是当地群众节庆聚会打歌跳脚的主要伴奏乐器。牟定猫街一带的龙头三弦, 结合了汉民族月琴和阮的造型特点, 制作精美, 装饰华丽, 音色悦耳, 节奏欢快, 平时悬挂在墙上, 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在香格里拉和怒江贡山的藏族聚居区, 还流行一种音色独特的弦乐二胡。每逢节庆的夜晚, 当地的各族同胞, 必将在这种二胡的伴奏下, 围着熊熊篝火, 随着节奏, 时而奔放, 时而舒缓, 跳起舒展大方的锅桩舞。

3、打击乐器:

提起云南特有的打击乐器, 大家自然会想到云南出土的铜鼓。铜鼓是一种打击乐器, 可平放敲击, 也可侧放或悬挂敲击, 甚至手执敲击。铜鼓分大、中、小三大类。大鼓比人还高, 其声若钟, 低沉浑厚, 中鼓次之, 小鼓轻盈, 可手执敲打, 音色清高明快。楚雄万家坝出土的一面铜鼓, 据专家考证, 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年代最为久远的一面铜鼓。同时还出土了一套造型奇特的羊角编钟。由此可见, 在云南民族文化中, 打击乐器的历史非常悠久。现在在文山一带的各族群众中, 铜鼓还在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器, 在重大的节庆、祭祀中使用。

如今云南颇具特色的打击乐器恐怕要数傣族的“象脚鼓”了。该鼓可两面敲击, 因形似象脚而得名。象脚鼓以手敲击, 声音洪亮, 节奏明快, 是傣家喜庆必备的乐器。象脚鼓挺拔高大, 击鼓者伴随鼓点节奏, 偏偏起舞, 别有一番风情。说到象脚鼓, 就不得不说说“芒锣”, 芒锣与象脚鼓一样是傣家节庆的重要礼器。芒锣一般不单独敲击, 按大、中、小顺序排列, 四至五个一组悬挂在特制的木架上, 由两人前后台者, 后面一人操作连杆机构, 同时击打整组芒锣, 其多频率的混响, 雄浑厚重, 清亮悠远。芒锣常与象脚鼓同时敲击演奏, 鼓锣齐鸣, 此起彼伏, 傣家人丰足悠缓的生活节奏可见一斑。

三、语言类

语言, 作为视听真实表达的元素, 本身就有着不可替代性。但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 记录其语言表达的内容才是我们视听纪录的重点。当然, 我们也不排除语言因素的信息传达, 如只要听到采访对象的声音, 尤其是方言, 就能大致传达出地域信息或民族信息, 即他 (她) 是哪里的人, 哪个民族等等。另外, 通过采访对象讲话的语气、措辞等, 我们可以对采访对象有一个概念性的印象, 如他 (她) 的风度、气质、修养的水平等等。因此, 在拍摄中, 对采访内容、拍摄对象的对话, 应尽可能的完整记录, 尤其是一些重点的表达段落, 除影像纪录外, 还应作文字记录。在影视人类学的纪录片的采访拍摄中, 应尽量保持声音的“原真性”, 即让采访对象使用方言或民族语言, 一方面可以使采访语言流畅, 另一方面可以保留地方性词汇表述含义的多样性, 提高影片的研究价值。

四、背景声类

这是我们在拍摄中与影像同时记录下来的空间音响。如拍摄农家小院时同时录下了鸡鸣或牛叫;拍摄田野时录下了风声;拍摄汽车时录下了马达的轰鸣等等。

背景声是我们在拍摄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听觉元素。因为视听造型中声音具有空间造型能力。一个不经意的背景声, 会使我们有限的画面空间得以延伸, 正是影像中的声音, 才使我们的视听表达流畅完整。声音是影像相对时空运动造型的重要手段。在视听语言表达中, 失去了声音的影像不仅只是失去了真实感, 还失去了视听相对时空的塑造。因此, 我们在拍摄中, 应确立这样一个原则: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声音的采制与图像的采制一样重要, 永远不要关上话筒。

摘要:云南民族文化中的听觉元素, 属云南民族文化视觉识别系统的范畴, 是云南民族文化内涵显性表现的重要载体。在视听表达中, 运用听觉元素是进行文化抽象含义表达的重要手段。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篇8

【关键词】云南省 少数民族 文化安全 价值

随着自然和人为威胁因素的增多,中国政府已将国家安全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之列,并先后提出了中国特色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等十一种安全的重要概念。习近平主席指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在全球化大发展的背景下,跨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形势渐趋复杂,中国文化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与核安全这十一种形式。“文化安全”这一概念出现的前提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交往的频繁。特别是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对大多数不发达国家进行的不平等的文化渗透和输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一边倒压迫和对话语权的长期把持,并且这种输出带有“侵略性”,这种文化渗透往往具有政治与经济目的。而云南省要想更好地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连接交汇的战略支点作用,就必须扩大开放,提升开放的水平,但这意味着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面临的信息也会更加趋于复杂。就内部而言,主流意识形态也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各种社会思潮粉墨登场,例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们价值观念中的消极因素也凸现出来,例如不加约束地追逐经济利益;信息网络化对主流意识形态也有着某种程度的削弱作用。

二、保障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的当代价值

发展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至少有这样两层意义:一是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有重要意义;二是对于国家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同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的壮大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保护,也有助于全世界人民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文明。具体而言,有这样四点:

(一)保障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安全,有助于应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非善意的威胁。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出伴随着政治用意,其对象主要是针对输出对象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其目的是破坏对象国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安全意识,可以提高人们的警惕性,维护中国文化主权独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确保意识形态的安全和反对和平演变是核心,对自身文化实力的加强是根本。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将文化作为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因素,1942年5月举行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讲话中他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云南省地处边疆,其安全威胁除了传统威胁外,还面临着非传统威胁,文化应该作为应对这些威胁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某些时候,其作用和强制手段也是同等重要的。

(二)保障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安全,有助于在深化改革、扩大文化开放的大背景下全面、客观地认识他国文化,为本国文化“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如理性和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探索品质,而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则是应该警惕的内容。例如,创新意识和西方文明中的冒险、探索精神相关。英国一个小镇的两位女教师开发了一项大冒险系列儿童玩具,以作为两人创业的资本。这套儿童玩具系列的第一件就是一个装在书包里的帐篷。这个玩具鼓励孩子到野外去冒险,这个玩具与其说是在推销一种产品,不如说是在推销一种精神品质。这个理念最终打动了英国最大玩具连锁店的销售经理,他们两人的第一个玩具就这样进入了不少的家庭。这个故事不仅表明了一种推销的理念,更表达了西方人对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的追求,这种追求贯穿于西方家庭教育之中。此外,创造学产生于美国,今天人们强调要有创新意识,就应该好好学习创造学的相关理论,这项普及工作应该从学生抓起,应该向各个民族的大中小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造性求解等知识,并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三)保障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安全,有助于继承本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安全的本质是文化特质的保持与文化的延续。文化特质是文化特殊性中本质的方面,如少数民族祭祀仪式中表现出了尊重自然的思想等。文化延续指的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即继承优秀传统,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发展,融入时代精神与当代先进思想、价值观。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语言文字的安全;风俗习惯的安全;价值观念的安全与生活方式的安全。保障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安全,要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保护,例如对东巴古文进行保护,在少数民族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等,这些保障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例如很多少数民族都崇拜火,楚雄彝族就有“火把节”,怒江州的傈僳族还过“澡塘节”。很多地方将节庆活动与展示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吸引了不少的外地游客,为当地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意义及重要度的总体评价与看法。特别是当民族遭遇外来侵略时,个人的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省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例如,佤族人民的抗英斗争;抗战时期各族人民拼命修筑滇缅公路、组织抗日武装、提供后勤支援等;傣族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勇表现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传承与发扬光大。当前,则应积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族人民的价值体系中,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生活方式既是风俗习惯的个体性活化,又是价值观念的社会性外化,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中也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地方。

(四)保障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安全,有助于加大本国文化的对外宣传,扩大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要想使自己的文化被其他国家和民族公正地接受,其前提就是公正地对待他国文化,寻找两者的契合点,以实现交流、融合和共同发展。寻找文化共同点时,应该注意各个民族文化对其的影响,有时即便是共同点也会存在区别。例如,中国和西方人对 “正义”和“邪恶”的理解就有区别。中国人认为“正义”是除暴安良,替天行道,而西方人认为基督教是正义的化身,人们的行为要符合宗教的规约;中国人认为“邪恶”是人间的欺凌、压迫、强暴恶行,而西方人认为“邪恶”是异端、异教行为。所以,寻找文化共同点就是要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本民族的文化很好地输出。云南省的邻国有老挝、越南和缅甸。研究好这些国家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特别是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区别和联系也是需要的,但这还不够,还应该大力向周边国家辐射云南省优秀的文化、中国优秀的文化,云南省应该作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沿。

三、结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保障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安全的意义。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改革、扩大文化开放的今天,确保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质,延续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极其重要。因为,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安全关系到云南省总体安全的实现,云南省总体安全的实现关系到总体国家安全的实现,总体国家安全的实现又事关中国共产党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97.

[3]任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六大挑战[J].党建,2012.(7).

上一篇:关于转变干部作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几点思考下一篇:高三一轮语文复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