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

2024-09-18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精选9篇)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 篇1

云南是中国聚居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千百年来, 这里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数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 同时也积淀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财富, 在云南众多民族文化艺术中, 民族民间工艺可算是独树一帜。

1.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概述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源远流长, 它以自然界中的材料、图形、色彩等内容为基本创作要素, 以衣食住行, 祭娱节礼等内容为创作目的, 蕴涵了各民族文化、宗教、习俗和地域等方面的信息, 它是云南各民族艺术与生活、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是云南独特文化的载体, 具有珍贵的价值。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艺术种类繁多, 由于历史、生活环境的不同, 云南各民族间的文化程度、经济条件、风俗习惯、艺术爱好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很大, 故而不同民族所创造出来的民族工艺也迥然不同;同时,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源于生活, 它的出现是以满足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原发性劳动行为。生活在山村里的各少数民族也许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艺术, 但他们这种朴实的创作思想却是现代一切艺术设计的雏形, 如布依族的蜡染中, 就有化圆为方, 变曲为直的设计方法, 把自然形态规律化, 这种艺术创作方法与现代造型设计观念如出一辙, 极具艺术研究价值。

从工艺的角度来看,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多是各少数民族自发创造的手工艺, 它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现代技术无可取代的。首先,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具有原创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 每一项工艺几乎都有一部分是要靠工匠心、手感觉才能把握的操作技能, 而在制作过程中,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意识、技术手法和对生活的理解, 他们制作出来的工艺品也不尽相同, 可以说, 每一个工艺步骤的完成都是一次艺术创作的完成, 与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千人一面的工艺品相比, 融了艺人真实情感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有着无可取代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其次,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制作也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 虽然“手工”制作是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一大特色, 但在这些传统的制作过程中, 有些手工艺却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 如云南会泽地区通过民间简易的工具, 使金属中晶粒长大的生斑锻打工艺就是一项独特的成就, 在金属学中颇具研究价值。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的造型、款式和图案等内容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及艺术审美的体现, 反映了各族人民特有的审美观念、信仰宗教和风俗习惯, 其图案纹饰、色彩配置皆有民族文化背景。如苗族妇女服装上的三道横线, 就代表了该民族历史迁徒的路线;同时,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还是云南独特文化的体现。首先, 不同的生活环境给予了云南各少数民族不同的创作素材及创作源泉, 故而每一个地区的工艺都有着本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特征, 如哈尼族服饰中的短裤、绑腿就是对其居住地——热带或亚热带高山地理环境的反映;其次, 由于云南各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创造出来的民族民间工艺水平也有所不同, 这些工艺间的差异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云南地区的经济分布情况;而一些属于原始文化阶段的器物及工艺技术, 则是我们研究远古人类征服自然、创造工艺产品过程的重要依据, 是云南历史发展过程的形象载体。

综上所述, 透过云南民族民间工艺, 我们可以看到各民族精湛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创作思想, 了解到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审美意蕴、信仰习俗、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征等, 同时, 它还与民俗学、文艺学、美学、考古学等学科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是研究云南特色文化的重要依据。

2.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发展中的困境及原因

从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及其现状来看, 其发展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困境:

首先,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技术的传承出现危机, 许多珍贵的传统手艺已濒临灭绝, 如东巴造纸术、傣族造纸术、锻打斑铜工艺和乌铜走银工艺等, 目前掌握这些技艺的工匠屈指可数;其次,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传统的艺术形式正在逐渐消失, 如云南通海县的蒙古族, 他们的服饰中已基本找不到蒙古族原始的艺术特征, 而当地的回族除了包头外, 其它服饰特征更是与汉族服饰没有任何区别;同时,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中的文化及民族艺术色彩也在逐渐褪去, 如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在当地的各种工艺品中随处可见, 但它仅仅是被作为一种图案而运用于工艺品的装饰中, 了解其真正含义的人少之又少;最后, 许多古老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珍品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失去传承的价值, 如傣族珍贵的贝叶经就曾被人一页一页撕下来卖给旅游者作为纪念品。

近年来, 社会各界人士为保护发展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做了大量工作。虽然人们对它的关注越来越多, 但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仍面临着较大的困境,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现代文明的冲击

首先,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生活的需要, 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制作复杂、生产缓慢、不适应日常生活等原因逐渐被可批量生产的现代商品所取代, 传统的手工艺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的需求, 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此外, 现代文明的冲击带来了多种文化的融合, 许多民族工艺逐渐被其它文化所同化, 失去了其原有的风貌;同时, 受现代文化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已不再愿意关注这些看上去落后、传统的手工艺, 这种排斥民族文化的意识观念使民族工艺的传承后继无人, 给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2政治因素的影响

每一个时期的政治文化都影响着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政治因素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影响也较大。在曾经的“文化大革命”中, 许多珍贵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被当作“四旧”之一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特殊价值, 并对濒临危机的工艺给予了适当的保护, 但在政治实施方面, 针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保护和发展的内容依然较少, 法制系统也不健全, 效果不太明显。虽然今年政府开始加强了对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等的挽救, 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保护体系。

3经济因素

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原因, 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地区的经济一直比较落后, 在这样的背景下, 许多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因经济基础的影响而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一方面, 随着物价的上涨, 许多工艺品的原材料价格越来越高, 如制作一套带有银饰的民族服饰, 其材料的成本至少需要上千元, 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相对贫困, 没用能力购买过多的工艺原料, 许多工艺的发展因此停止;另一方面,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生活贫困的云南少数民族开始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传统手工艺来发展经济, 赚取金钱, 民族民间工艺中掺进了商业的气息, 失去了其原有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成为经济的附庸品。

目前,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还是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 保护和发展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刻不容缓。

3. 针对现状提出发展与保护的建议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和发展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积极努力才能取得有效成果, 就目前情况来看, 保护和发展云南民族民间工艺, 首先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3.1 采取积极的宣传措施, 增强人们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意识

思想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主导, 要保护和发展云南民族民间工艺, 首先就要从人们的思想出发, 积极宣传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文化, 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 宣传措施如下:

(1) 政府可以采取多项交流活动, 支持民族工艺的发展, 如举办专门的民间工艺文化论坛、民族工艺展、成立专门的工艺品市场等, 它可以以一种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公共姿态进行宣传, 帮助大众了解这种工艺文化, 形成文化自觉, 又能以一种社会力量合力的身份来寻求各方面支持。

(2) 建立专门的博物馆, 或者相关的展示宣传机构, 为民族工艺的展示提供一个专业的平台。目前, 云南已成立了专门的云南民族博物馆, 先后推出了“服饰与纺织工艺”、“民间美术”、“节日文化与民间乐器”、“民间手工艺”、“民族服饰艺术”、“民族民间瓦当”等反应民族民间工艺的展览。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唤起人们对民族工艺的保护意识, 也能够对宣传云南民族艺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建立健全的学术机构, 加强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研究与实践

言传身教、传承有序中国手工艺行业的优良传统,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种类众多且分布较广, 没有固定的模式, 所以需要有一个健全的学术机构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及传承。

可建立一些专门的学习点和研究点, 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人们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把握住云南民族工艺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征, 防止其传统特色流失。目前, 云南的许多院校已专门设立了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学习点和研究点, 包括了传习馆、学士点和硕士点等几大类, 这些学习点人才、学术资源都较为丰富, 能够对民族工艺进行专业性的研究;同时,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也能够更快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特征, 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把它传承发扬下去。

另一方面, 可为云南少数民族艺人建立一些专门的学习场所, 对他们进行现代知识理论教育, 促使他们能够把云南传统的民族工艺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发挥自身优势, 保护和发展云南民族工艺, 同时, 学习场所的建立还可解决云南少数民族生活闭塞的问题, 有效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3.3 从政府出发, 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提供经济和法制的保障

首先, 立法乃保护之本, 长期、稳定的法制保障是保护和发展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关键所在。各政府主管部门应为民族工艺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制体系, 通过法律的约束, 加强对民间工艺的保护。

其次,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以经济基础作为保障。针对云南少数民族经济困难这一问题, 政府应给予其一些必要的经济支持, 如可成立一个民族工艺基金, 为一些民族采购其工艺所需的原料, 对于一些民间工艺品厂, 可适当地减免税收, 降低经济问题给工艺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3.4 提升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艺术品位, 营造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提升云南民族民间工艺艺术品位,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提升民族艺人的创造能力。通过不断吸取和借鉴全新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来提高民族艺人的创作能力, 把传统的产品制作上升为艺术的创作, 使得民间生产的每一件工艺品都成为工艺师们的心灵之作, 使购买者、收藏者都能从中感悟到质朴、独特的艺术灵性。

(2) 注重工艺品的文化内涵。云南民族民间工艺重要的价值体现在本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中, 把民族工艺品的形态与其原始的文化内涵相结合, 并在产品中引入手工艺品文化内涵的文字解释, 使其在具备商业吸引力的同时, 又能保持其在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成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

(3) 把民族工艺与现代商品相结合。云南民族工艺与现代商品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有许多, 如把彝族传统的刺绣手法运用到现代服饰的装饰中, 把民族传统的图案、文字运用到现代建筑、家具的装饰中等, 这些做法不仅使云南民族工艺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现代商品的艺术和文化魅力。

4 结语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是云南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对其采取积极的保护和发展措施, 不仅能够促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且对于云南省特色经济、文化的建设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纶, 施文丽, 张瑞, 胡鹏.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与工业设计的关系[J].包装工程, 2004, 25:156.

[2]郭净, 段玉明, 杨福泉.云南少数民族概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3]陈为智, 顶明媚.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57.

[4]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和振兴[J].中国文化遗产, 2004, 3.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 篇2

此宝剑不但锋利无比,而且威力无穷,哪怕千军万马强敌如林,只要挥动“劲多宝剑”,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多么数倍于我的力量都会成片地倒在它的威力之下。

因此,蚩尤名声显赫。人民爱戴他,其他的族长都来朝贡他,纷纷与他签署友好条约,有的还主动与他结成“秦晋之好”。

由于蚩尤的威信和地位一天天的在扩大,于是有人就一心想打垮他,继而接管他的大片肥沃的土地,汉王也是其中之一。他为了打垮蚩尤,于是他假惺惺地去和蚩尤套近乎,还把自己一个长得如花似玉的女儿许配给蚩尤为妾。

目的是想让女儿充当“间谍”,刺探蚩尤的军事部署并窃取他的秘密武器——“劲多宝剑”。

汉王的女儿嫁给蚩尤以后,表面上装得十分温顺、勤劳,暗地里却一心麻痹蚩尤,同时暗暗观察蚩尤存放宝剑的地方。三年的时间过去了,汉王的女儿始终找不到蚩尤藏剑的场所。又三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们生育了一个小男孩。一天,蚩尤有事外出,家里只剩下汉王的女儿在家照看小孩。这天小男孩整天的哭闹,任凭汉王的女儿怎么诓、怎么哄,小孩就是止不住哭声并且小手不住的指着天花板。

汉王的女儿觉得奇怪,上楼去一看,原来蚩尤的秘密武器“剑多宝剑”就藏在这里。大喜过望的汉王女儿,迅速取出宝剑,用狗血和女人的尿泼洒在上面(民间传说,狗血和女人尿能使神力失去灵验),然后又悄悄地把它放回原处。做好了这一切,汉王女就千方百计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她的父王,叫她的父王带兵前来攻打蚩尤。

但路这么远,如何将信送出去呢?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把信放在鞋底的夹层中,夹层上还安了一颗针,穿起鞋来就刺脚。做好这一切后,汉王的女儿托人把鞋带给了她的父王。汉王收到鞋后马上穿在脚上,走起路来针不住的刺脚。

汉王觉得奇怪,就把鞋打开。一打开鞋,清楚地看到了信里面的内容。于是,汉王带着大批军队前来攻打蚩尤。当黑压压的军队把蚩尤的部队围得水泄不通的时侯,卫兵急匆匆地报告蚩尤说,汉王的军队打过来了。蚩尤自以为有劲多宝剑在手,便胸有成竹地说:“不怕,等他们靠近了再说。”

汉王的军队越来越近了,蚩尤拿出了劲多宝剑,可是不管他怎么使劲的挥舞,敌人却一个也没有倒下…… 就这样,蚩尤被打败了。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 篇3

塔塔尔民族刺绣特点及发展史

塔塔尔族刺绣历史悠久,传统的民族刺绣工艺中,塔塔尔族刺绣有自己独特的工艺,随着时间的发展,塔塔尔民族历经千年演化、不断开拓、进化技法、使塔塔尔民族刺绣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刺绣体系。塔塔尔民族妇女,自古擅长刺绣艺术,并将其用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代代相传的历史进程中,塔塔尔民族妇女不断改进刺绣的工艺和技巧,创造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特色民族刺绣手工艺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市场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大,塔塔尔民族民间传统刺绣不再仅仅是她们装扮生活,追求幸福的方式,塔塔尔民族民间传统刺绣渐渐融入了时尚元素,还出现了快捷省力的缝纫机绣。还有很多刺绣品已经走出国门,成为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品。

独具民族特色的塔塔尔民族民间传统刺绣工艺品

1.塔塔尔民族民间传统刺绣工艺品种类

在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收藏为主的艺术品鉴、以日常装饰为主的民族饰品两大主流。文化品鉴方面,主要制作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挂饰、民族腰包、手提包、各类反映民族生活的原物模型;日常装饰方面,主要制作居室布置用的挂毯、坐毯、坐垫、壁画,茶壶垫、茶叶袋、手帕、桌布、枕套、民族服装、花帽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手工艺品。

2.塔塔尔民族民间传统刺绣装饰图案纹样

塔塔尔族妇女是刺绣的能工巧匠,她们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花形,通过高度的艺术提练,概括、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民族情趣的图案。常见的图案多为各种花卉草木造型如:玫瑰花,葡萄花,果子花,牡丹花,还有葵花等。从地毯到抱枕,从衣服到帽子,从墙帷到茶壶垫到挂饰、枕头、挎包、手帕等等都可以看见这些精心刺绣,这些精美的图案充满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随着塔塔尔族渐渐和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除了自然界花形图案,还有自然的花形与其他民族常用几何图案相结合的精美刺绣作品。但大都还是以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花形为主形以其他民族常用几何图案为次形,主要是利用这些简单的几何图案做主形的围边起到协调画面的作用。

3.绚丽多彩的塔塔尔民族民间传统刺绣

塔塔尔民族善于用自然界绚丽多彩的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塔塔尔民族的绣品主要以蓝、红、白、绿、橙、褐等颜色用的较为频繁。蓝色象征着纯净、广阔给人一种自由、宁静的感觉; 白色象征高兴、喜庆、真理; 红色象征着太阳、强大与光明; 绿色象征着青春、生命、生机。但他们禁忌用明黄色与黑色,认为那是不吉利的颜色。

4.塔塔尔民族民间传统刺绣技法

传统的塔塔尔民族手工刺绣,主要是在黑、红、紫、蓝四种颜色的绒布,或者在白色棉布衬底上,又或者在比较薄的衣服布料及手帕上,勾勒出自然界花卉的抽象纹饰,然后用五彩毛线或者普通毛线或者丝线,沿草图进行或勾、或刺、或缝或挑的手法,主要分以下几种技法:

(1)钩针绣

绣法:从底起针,在面上横过一针后,复将针穿底,在距离两针孔相等,而又比这两个针孔之间距离要长些的地方上针,然后用绣针将横在面上的绒线钩起,把它拉成像“人”的位置后,又沉下针去,拇朝向下右角的针孔里起针,再用上面的方法刺绣。钩针绣主要用到抱枕、地毯、壁挂、服饰上。

(2)平针绣

平针刺绣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针出一针入;另一种是一次挑起多针然后一起收紧线头。

(3)毛巾绣

手工毛巾绣是人力与机器单机结合的生产方式,称之为勾毛,适合花形较为简单,粗糙,颜色较少的,生产出来的产品形状虽大概能较为统一。

(4)十字绣

十字绣是用专用的绣线和十字格布,利用经纬交织的搭十字的方法,对照专用的坐标图案进行刺绣。十字绣主要用于枕头、墙帷、手帕、桌布等。

(5)串珠片绣

珠片绣方法刺绣不仅针法很多,而且取材同样很丰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丝线、丝带绣之外,还可以缀上一些珠珠做装饰。首先是先描好图案用花箍绷紧绣布、绣花针穿好丝线打结从背面穿到正面,之后将一个珠珠穿进绣花针里,然后绣一个回针,再穿起第二个珠珠,就这样穿一个珠珠,绣一个回针直至绣完整条路径。

结束语

塔塔尔民族民间传统刺绣工艺是塔塔尔民族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近年,塔塔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引起了重视,专门下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和保护制度。按照‘保存濒危的,保护现有的,发展有生命力的思路,将塔塔尔族刺绣确定为塔塔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重点,倡导各乡镇、街办的妇女开展刺绣等相关传统手工艺活动,使塔塔尔族刺绣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能够 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 篇4

一、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概述

民族民间工艺是一个比较综合广义的概念, 笔者认为民族民间工艺主要指的是一种艺术, 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艺术文化内容及形式, 即运用自然界中不同的材料、图案、色彩等元素创作的能够凸显地域民族文化、反映人们生活习俗及精神生活的物品的过程, 当然, 也包含了这些元素以及文化;二是艺术品本身, 即创造出来的具体的产物 (器物)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是指云南25个少数民族在生活生产中所形成的具有他们各自民族特点的文化传统、艺术形式的工艺体现, 这些工艺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物质基础以及精神文化的结晶, 更是云南各个少数民族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条件。

作为一种艺术,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是基于人们的物质生活的, 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方式以及生活水平不尽相同, 各个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信仰, 这些都导致了民间工艺艺术种类的繁多及其艺术水平的参差不齐。同时, 我们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很多工艺品出现最初可能都是以满足生活需要为目的的, 它是人们为生活而设计的一些必需品。并且就云南的少数民族来说, 他们大多生活在山区, 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他们可能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艺术, 只是单纯的制作一些生活用具, 在满足实用功能以及特殊信仰的条件下, 以他们的眼光来确定这些生活用具的外形以及简单的装饰, 然而, 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却奠定了现在的艺术设计的基础。如云南楚雄彝族的漆器设计, 漆器的图案多为大自然中元素的抽象化, 把自然中的植物以及动物等抽象为几何形态用于漆器上, 同时, 造型及色彩的运用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彝族漆器的创作方法就与现代艺术设计极为相似, 这也就是一些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艺术价值。

作为一种手工艺,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具有非常高的工艺价值。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多为生活用品, 并且是各家自给自足的一些器物, 以自己使用为目的进行创作的, 所以, 基本以纯手工创作, 这些手工艺的价值是现代技术无法取代的。首先, 手工艺是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 并且具有原创性以及不可复制性的特征。每一项工艺、每一件工艺品都是独特的, 它们蕴含了制作者的真情实感, 需要创作者匠心独具方能实现。与现代技术做成的产品不同, 手工艺品不能大量原模原样批量生产, 而必须经过人们的双手进行, 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创作者的灵魂。其次, 一些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也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并不是一定要运用现代化的机械化生产加工才具科技含量,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既是一种工艺品制作方式, 同时又是重要的技术手段, 是一定的时期内地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比如云南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的银器饰品的镶嵌工艺就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在银器的加工以及今天银器饰品制作中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是各个民族生活的反映, 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也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不论从造型、图案, 还是色彩方面分析, 它都是各个民族审美意识的一个再现。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 由于居住环境、信仰以及民族人员本身特质的不同, 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以及文化特征。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各个少数民族所创造的工艺品也不尽相同, 但是他们都体现了所在民族的文化。比如, 楚雄彝族漆器中色彩的运用——楚雄彝族漆器色彩主要是黑、红、黄三种颜色, 这是彝族所有工艺品中常用的三个颜色, “黑”贵“白”贱是彝族等级制度的再现, 红色则是彝族火把节火焰的象征, 黄色是彝族人民心中光明的象征, 这些都体现了彝族的传统文化。再如傣族筒裙会根据年龄与婚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穿戴方式, 这也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所以, 民族民间工艺也可以被称为一种特殊的具象的民族文化, 它是整个民族历史、民族发展的体现。

综上所述, 透过民族民间工艺, 我们可以悉知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智慧、精湛的技艺以及丰富的文化。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不论以艺术、手工艺, 还是文化的形式存在, 都是我们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依据。

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民间工艺亟待保护, 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对于传统的民间工艺来说, 面临着很多挑战。

(一) 工艺品损毁严重甚至消失

许多古老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遭到严重的破坏, 如有一些传统工艺品由于材料不能保存太久因而损坏或是消失;还有很多民间工艺多为家庭生活所需, 最初制作时就没有工艺品这个概念, 所以在家族一代又一代搬家等过程中丢失;还有一种是云南逐渐开放成为旅游大省后, 许多当地人将一些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卖给了游客, 从而导致传统工艺品的破坏与流失, 比如傣族的贝叶经就曾被撕毁卖给游客。

(二) 工艺技艺失传

目前, 很多少数民族民间工艺都面临着技艺失传的危机, 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已经灭绝。首先是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 如大理鹤庆新华村的银器制作工艺, 目前的情况是一些掌握着特殊工艺制作技巧的老艺人在艰难度日, 具有高超银器制作者却是后继乏人。主要原因是掌握银器技术的老匠人不愿意倾囊教授, 只负责传授学徒一些简单的手工技术, 一般是不会将自家的工艺精髓传出去;更严重的问题是新华村本村的一些年轻人却不愿意学这门手艺, 他们认为做手工艺不如做生意那样赚钱, 如果新华村的年轻人都跑去做生意而不愿意做手工艺, 一旦手艺强的中年人退下来, 就没有人能撑得起新华村手工艺品的牌子, 就会有技艺失传的可能性。另外, 丽江纳西族的东巴造纸术、西双版纳傣族造纸术现在已经濒临灭绝。

(三) 民间工艺的艺术形式消失

云南少数民族一般都是与汉族一起大杂居, 他们的很多传统工艺的艺术形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开始逐步消失。如云南玉溪市通海县的蒙古族, 他们的服饰基本已经汉化, 服饰上完全找不到蒙古族服饰的特征;丽江纳西族的许多传统工艺品上的东巴文字虽然还传承完好, 可是已经基本符号化了, 知道文字意思的人寥寥可数, 就连当地的纳西族人也都不知道那些文字具体的意思, 原有民族艺术色彩逐渐消亡。

(四) 民间工艺的保护与现代工业科技的矛盾

随着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大量的工业品进入少数民族地区, 迅速取代了传统的工艺品。机器与手工成为了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保护的一对主要矛盾——先进技术的应用冲淡了传统手工艺的特色。机械的产生, 使得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越来越被忽视, 想要从事传统工艺的学徒, 也往往因为传统工艺技艺对于工艺环节的把握难度以及制作时间的漫长而避走他路, 大多时候都采用机器进行制作, 但是这又使得原有的工艺技术水平降低。

从某个角度来说, 传统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是用心来打制的, 它不仅具有艺术性, 也是有生命力的, 是心灵之作。手工艺品的特色应该体现在每一件作品上, 哪怕是做同样款式和花色图案的作品, 会因为艺人錾刻时的不同心情、不同感悟、不同角度而各具特色, 而非绝对划一。然而, 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很多制作过程繁琐, 生产缓慢, 无法与现代科技的大批量生产匹敌。并且, 很多少数民族工艺品都是生活所用器具, 制作的目的就是自己使用, 但工业化的产品使用更为方便, 并且成本会比自己制作的更为低廉, 因此, 人们也会开始进行选择, 从而抛弃自己的工艺。

三、发展与保护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几点建议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是云南的一张名片, 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背景,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对其进行保护与发展。而在构建和谐社会已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的今天,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 绝不仅仅是发展经济, 而是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不仅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 还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发展, 当然, 其中就包括了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而云南的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又是极其具有代表性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基本涵盖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各个方面, 保护好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 留住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的工艺特质, 并且创造性的利用这些传统工艺所含文化, 使之与现代工业技术结合, 从而实现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现代发展。

(一) 积极宣传, 进行动态保护与发展

对于任何保护和发展而言, 前提都是宣传, 而宣传的基础又是思想意识的提升。思想意识是人们一切行为的主导。因而要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 就必须先从人们的思想出发, 大力宣传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 从而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而言, 宣传可以结合少数民族其他文化同时进行, 途径上主要依靠政府、高校专业的老师、社会上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一些学术的交流从而进行宣传, 同时, 对于工艺品本身, 还可以建立专有博物馆进行宣传保护, 如云南楚雄州博物馆中的彝族文化厅就收藏了很多彝族的民间工艺。

而对于保护及发展而言, 不能只限定于一个禁区——不论是地理上还是内容上。既然现在处于现代化时代,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也导致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制作工艺的变化, 在此暂且不论进步与否, 但毕竟使得很多工艺流程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想要对原有的工艺进行原封不动的保护几乎不可能, 所以, 保护和发展必须结合现在, 不能只停留在过去。

(二) 整体保护, 与其他传统文化共发展

这儿说的整体保护, 是指将整个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进行整体保护, 主要有两层意思, 首先是同民族不分地域的整体, 由于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与汉族进行大杂居, 并且很多少数民族也分布在云南的各个地方, 比如彝族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楚雄以及大理南涧。因此, 对于云南彝族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就不能单一的看一个地方。其次是工艺品以及工艺流程的整体, 保护不能只单纯的保护工艺品, 工艺流程、技艺等也应该进行保护, 要将两者统一进行保护, 才能得以发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

(三) 政府参与, 为保护和发展提供保障

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 健全的政策、法律制度是保护的前提。对于刻意破坏民族民间工艺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惩罚, 并对积极保护、发展民间工艺文化的行为给予奖励。同时, 发展云南的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还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 传统的一些工艺品加工厂不如现代的机械化那么高效率, 所以, 单靠原始工艺很难创造高的经济效益, 人们也会对此失去动力, 所以, 政府应该针对保护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的工厂或者组织进行一些经济上的政策保护。

(四) 与现代工业结合, 进行可持续性保护与发展

在确保原有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能够完整传承的前提下, 科学有效的利用这些原有的民族民间工艺, 结合现在的工业技术, 在保留原有工艺艺术的前提下, 采用现代技术进行加工生产, 既能减少人力成本, 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 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经济价值, 同时又能寻求一种传统工艺艺术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从而不至于将云南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永远滞留在深山中, 而是为其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现在, 很多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现代化生产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 如大理剑川白族的木雕已经从纯手工走向了使用木雕机的道路, 许多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也与现代商品结合了起来, 在未来的发展中, 技术已经不是问题, 深入挖掘并且严格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传承下来才是关键, 把民族民间工艺中的文化精髓提取出来运用到现代的艺术品当中, 既继承了传统少数民族文化, 同时又是对文化的一个新发展。

四、结论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所彰显着各个民族文化的特质, 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进行保护发展的目的, 是为了保护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物质见证与精神文化的完整延续, 以后云南少数民族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 民间工艺中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 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同时, 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探索, 也为今天整个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继承与突破”等矛盾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云南民间工艺自旧石器时代起到现在已有数万年的历史,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大多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 对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是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一个铺垫, 同时也对保护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了推进作用。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保护,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纶, 张瑞, 刘茜, 吴雨亭.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与保护[J].民族文化研究.

[2]李纶, 施文丽, 张瑞, 胡鹏.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与工业设计的关系[J].包装工程, 2004, 25 (2) :156-159.

[3]]陈为智, 顶明媚.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2) :57-59.

[4]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和振兴[J].中国文化遗产, 2004, 3 (1) :47-50.

[5]施文丽, 李纶, 胡鹏.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谈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1) :99-103.

[6]李纶, 杨维平, 徐人平.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美学特征[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 (3) :78-83.

[7]李涤尘魏蜻.民族民间工艺品传承与开发的思考[J].教学心得, 2006 (3) :153.

[8]郭净, 段玉明, 杨福泉.云南少数民族概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 篇5

长久以来, 我们云南地区的民族民间的舞蹈方面的教育就缺少统一的编排教材, 我们教师只能够参考教学大纲, 独自选择教材来维持我们的教学。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扩大办学的规模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巨大的挑战。云南地区的民族民间的舞蹈方面的教育要顺应社会多方面的要求, 努力地培养尽可能多的具有扎实的前沿能力、丰富的舞蹈知识和突出的综合能力的复合型的人才, 为社会的舞蹈师资团队输送更多的新生的力量。对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教材问题亟待解决。一、我们的教师不仅对选择和提炼教材的重要性方面认识不够, 而且缺乏师范学校教学方面的针对性, 容易将自己所掌握的一些知识当成教材来使用, 效果不佳。二、选择的一些教材不精练, 不具有代表性。三、对身段的组合方面的教学往往只注意一些舞蹈种类之间的搭配, 从而忽略了对传统、发展、新生动作之间的选择方面的全面性的把握。要解决上述问题, 就需要认真地选择和提炼教材, 使其具备广泛性、代表性、概括性和实用性。

一、构建多元化的教材内容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是经过历代的艺术家的提炼、加工与创作而逐步的形成的。主要的特征为:舞蹈技艺的规范化与表现手法程式化以及美学法则的相对稳定性, 具备地区和我们民族的舞蹈艺术的传统性、知识性与代表性。优秀舞蹈作品里, 舞蹈动作与姿态具备明确的目的性与造型美, 能够形象地描写出作品所要展现的人物的性格与情绪的变化。在表演过程中追求“手、眼、身、法、步”方面的高度统一的完美结合。

1. 重视音乐的表现力方面的培养。

我们教材的设计要充分重视培养我们的学生的自信、独立地歌唱的能力, 要减少那些歌唱技术性方面的要求, 例如“为一些歌曲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然后再试着自己来演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一些风格来演唱一些歌曲等”, 从而启发我们的学生通过自己积极地参与表演,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由感知和体验美升华到创造与表现美, 使他们能够通过音乐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 能够融洽感情、发展学生们表演方面的潜能以及创造方面的潜能, 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艺术表演的能力, 较强的音乐表现力。

2. 要注重培养学生音乐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是指教材规划方面, 要能够培养我们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也就是指音乐的教育不再仅仅是静观的, 要变成一种付诸实际行动的教育。我们的小单元活动就含有能够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能够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的动机, 如:在学习乐器的体积与声音之间的关联时, 我们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让我们的学生在观察、听辨声音的实验中去加以探索, 这样能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最后由我们的学生找出答案。创造是新拓发展的教学内容, 是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音乐创造包含和音乐有关能够发掘学生的潜能的任何即兴的创作的活动, 是指可以用人的声音、乐器或者其他的音源材料来表现的特定情景, 可以对自己或者别人声音的探索的活动做出一些评判, 可以独立或者和他人通过合作来创编一些短曲等。我们教材中的音乐的实践活动的设计一定要注重面向我们的全体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其中担任一些角色, 每个活动都要体现学生的参与, 尤其是每个活动都应该注重学生自己的探究与创造,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感觉到成就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的创作空间, 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他们能够在充分实践后, 可以有展示自我个性的舞台。

二、从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之中选择和提炼教材

云南的民族民间的舞蹈可以说是多民族的舞蹈的一个汇总。不同民族的风格各异的民间的舞蹈使人心旷神怡, 那些优秀的舞蹈作品更应该世代留传。但是不加任何提炼就当作教材使用不仅会失去我们教学的针对性, 也会失去教材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与代表性。选择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意识到舞蹈作品大都是我们社会生活一些反映, 舞蹈作品里的动作素材也是紧紧围绕作品的内在内容的需要而形成的, 又被内容所限制, 因此不系统也不完整, 如果作为教材就缺乏特定的稳定性, 因此作品不等同于教材, 同理素材也是不能够当作教材来使用。二是选择教材一定要积极主动, 在追根溯源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脉搏, 可以选择一些现代的动作。近年来, 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 互相的借鉴也推动了我国的舞蹈艺术的迅速发展。新舞蹈的语汇的产生, 正是相互交流、借鉴等活动的产物。这些新的语汇不仅不失我们的民族的风格, 而且还体现着我国艺术发展的一种时尚, 也是对民族舞蹈教材的一种最好的补充。

此外, 从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中选择、提炼教材一定要把握好这三个标准:一是要具有代表性, 从那些经典的作品里选择一些能够代表本地区和本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的“本体”文化典型的舞蹈语汇作教材。二是所选择的动作要具有训练性, 即能够针对学生的训练能力。三要能够做到选择上的完整性, 即要抓住那些经典的、吸收那些发展的、捕捉那些新生的一些动作。也就是要能够继承那些早期的优秀的舞蹈语汇, 要采纳已经发展成熟的语汇和一些新时期刚产生的语汇, 力求保持我们的教材的长期的稳定性。

三、保持不同层次教材

在教材的建设中, 教材必须能够紧跟我们时代发展的新趋势, 那些单一文本教材并不能够适应所有的舞蹈学生的要求, 我们的教材的形式要多样化, 可以编写一些适合不同学习者的综合性的必学的教材, 也可以适当地编写一些专业性稍微强一些的选学的教材, 可以提供给不同的舞蹈爱好者与专业学生使用。教材的编写的种类方面, 应该能够适应我们的舞蹈的教学需要, 有针对性地编撰我们的舞蹈教材, 例如幼儿舞蹈教材、青少年舞蹈教材、业余舞蹈教材、专业舞蹈教材、传统舞蹈教材、新风格舞蹈教材等等。应该重视现阶段的舞蹈教材的建设薄弱的环节, 如舞蹈齐奏、重奏的教学, 加大舞蹈齐奏、重奏教材的创编力度;舞蹈教材甚至可以朝课本型方向发展。即编写舞蹈教材可以依据某一年龄的总体特征来编写, 与该年龄层次的学校舞蹈课本同步。

为使舞蹈教材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设计教材内容与框架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单元形式加以呈现, 各个单元都应该有自己明确的主题与训练任务, 同时各个主题之间也要力求具有有机的关联, 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加大学生的信息接触面, 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一般与经典、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考虑学科的发展规律与知识和技能递进关系的基础上, 采用灵活、开放和动态而非僵化、单一与封闭的选取教材模式, 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宽泛的学习材料。

摘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云南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丰富。为了更好的传递和继承云南民族民间舞蹈, 本文探讨了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编写中如何提炼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精华。

关键词:云南,民族舞蹈,教材

参考文献

[1]潇雨.孙颖的民族舞蹈观[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8, (04) .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 篇6

一、云南新编自身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地位

(一) 丰富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需要教材来传递

素有“歌舞海洋”美誉的云南, 在全国众多民族民间舞蹈中, 始终具有全国之首。云南这片富饶的土地上, 生活着26个少数民族, 每一个民族都在自身的发展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并产生了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舞蹈。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国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承载着的是26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内涵与民族文化。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种类丰富、形态各异, 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姿态。各民族都有着属于本民族的舞蹈, 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嘎光舞;纳西族的窝热热、东巴舞;彝族的烟盒舞、罗作舞、阿细跳月、打歌、丝弦舞、铜鼓舞;景颇族的木脑纵歌;哈尼族的棕扇舞、扭鼓舞;傈僳族的琵琶舞;普米族的锅庄舞;拉祜族的芦笙舞等等。纷繁的云南民族民间舞作为云南地区独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所代表的是民族的文化, 更是现代舞蹈教材内容中的必须所在。这些舞蹈是民族民间教材内容丰富的基础, 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潜力之源, 更是值得我们去保护、珍惜、发扬的。在云南独有的地理环境上, 形成了其他省份所不可比拟的文化优势, 作为艺术文化的舞蹈更是独具魅力, 为了发扬中国舞蹈文化, 我们更应该发挥云南这样多民族舞蹈内容的优势,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 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收集与整理, 并加工成具有教学价值的当代舞蹈教材。舞蹈教材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作为重要内容, 融合了时代背景、生活状态、以及其他舞种的精华, 这都是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丰富与发展。

(二)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需要通过教材来标准化

民间舞教材, 是应该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本身就具有多民族的优势, 云南地区更是多民族舞蹈文化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在民间舞教材中, 应该重点打造民族民间舞蹈特色, 将准确的音乐形象植入舞蹈动作之中, 从动作的姿态中间民族气息展现, 同时还要把握要把握民间舞的基本体态、呼吸内涵、韵律神态、气质风格, 深化每一动作的动律、动速、动态、动力的协调掌握。各民族的民族舞蹈都是不同的, 他们所展现的是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 因而各民族之间的舞蹈是不同的, 在舞蹈教材中, 千万不能将各种舞蹈随意进行糅杂结合, 使得呈现出不伦不类的舞蹈面貌。民间舞的价值与魅力便是其自身的民族特色, 但是随着舞蹈融合化趋势进程加快, 民族民间舞蹈必须有所改变与发展。在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编订中, 就要从人们的生活出发, 将生活内容上升到舞蹈艺术, 在现代意识的引领不断开拓出舞蹈新词汇, 并合理借鉴其他物种精华, 汲取东西方舞蹈文化优势, 不断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扩展, 使得教材内容更为丰富化与时代化。想要舞蹈教材的生命力永存, 就必须从本民族舞蹈的特点出发, 将“风格”作为编订的主线, 在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可以引用的, 从现实生活中归纳可以升华的, 从艺术文化中汲取可以吸收的。将素材进行加工处理, 不断强化舞蹈风格, 编出更好的教材。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就是具有特色, 但是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她形成了一种相对散漫的形态, 而教材的编订便是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部分进行归纳整理, 并制作出适应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的内容。发展中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 通过教材编写手段, 获得了另一个发展的窗口, 具有训练目的、教学价值的教材, 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变得更加规范化与标准化, 不仅仅发挥其的特色, 还将其从零碎、散漫的形态变成了规范、整合的形态。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在多年来的发展中, 所缺乏的便是更加专业化的改进, 尽管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将云南孔雀舞发扬壮大, 但是这仅仅是云南多民族民间舞蹈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 并不具有整体的代表性。而教材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变得标准化, 就弥补了这一缺陷, 并对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发展。

二、发展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作用

(一) 教材有利于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保存及发展

社会进程的加快, 城市与农村的都有所进步, 人们对美的定义也开始有所转变, 审美要求更是日益提高, 精神文化需求更大。艺术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不断的转变与发展。城市与农村的艺术文化呈现出一种“融合”状态, 城市艺术在地理条件与经济优势的前提下, 成为了艺术文化主流, 而农村则在电视等多媒体设备的引入之后, 受到辐射。农村在受到城市的影响之后, 本民族的原汁原味的舞蹈风格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具体体现为, 老一辈的民间艺人逐渐衰老, 退出了民族民间舞蹈舞台, 而没有来得及将自身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另一方面就体现为农村地区的年轻人, 进行现金知识文化的学习后, 或者进入大城市打工后, 更加追求新时代下的舞蹈文化甚至是娱乐手段, 也就对于本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没有兴趣。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将会的变味、消退、取代。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未来发展的担心, 不是没有理由的。有研究者深入云南滇南地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些较偏僻的乡镇, 如:个旧市、石屏县、红河县、龙鹏镇、乐育乡以及鸭子坝等地区, 进行实地观察。在与彝族艺人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 被那种淳朴的民族舞蹈形态深深的感染, 他们热情的跳起“罗作”, 就连八旬的老人都加入其中, 但是在舞蹈将要结束之时, 去发现了另一番景象, 那便是录音机里面传来的是“党啊亲爱的妈妈”的伴唱声, 彝族青年男女们便挑起了另一种舞蹈, 他们满脸微笑的沉浸在舞蹈之中, 但是这类舞蹈是将藏族、维吾尔族舞蹈中一些传统风格的动作编入, 不具有舞蹈的形式美感, 更没有舞蹈内涵, 但是这类舞蹈却成为了当地所追求的的新形态舞蹈形式。彝族舞蹈本身就具有风格独特, 种类繁多的优势, 欣赏彝族舞蹈更是让人赏心悦目, 但是这一“不伦不类”的彝族潮流舞蹈形态却让人不禁沉思。同时, 在, 龙鹏镇、鸭子坝跳传统烟盒舞的也都是上了年纪的民间艺人, 想有众多人参与的、集体的、自娱自乐的民间烟盒舞, 在今天已经很难欣赏到了, 也许只能在民间舞集成中去了解一二、老照片上去领略传统民间舞蹈的风采, 不免令人感到遗憾。不管是在那一个民族民间舞蹈中, 人们用智慧进行了创造, 但是当传统丢失后, 而没有进行反思是遗憾的。那些传承民间民族舞蹈的老者们, 也只能是叹息的说着“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电视里面的那些舞蹈, 我们本民族的舞蹈对于他们来说都太老、太土了。他们都不愿意看, 更别说学了。”老者饱含着遗憾的话语中, 我们所聆听到的更应该是老者对于本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发展得呼喊。

(二) 教材建设有利于云南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

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的办学模式一直被很多学校所借鉴应用, 云南艺术院校多年在舞蹈人才培养上也一直沿用这一模式进行划分、管理与教学。目前, 云南省为了舞蹈教学更好的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的壮大与繁荣, 重点抓教材建设, 并研究制定除了突破性的教材建设规划:在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舞蹈专业多年深入云南民族民间抢救、挖掘、收集、整理的原生态舞蹈、音乐、服饰、道具等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 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 开始建立以“教材——论著 (论文) ——剧目”三位一体的完整的舞蹈学教学体系, 使其成为扎根民族、立足边疆、领先西南、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影响世界的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重点专业。并且结合多年来的办学条件和特点, 积极探索形成表演、教育、编导、理论、歌舞、群文等多方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一批体现时代发展特点, 反映专业特色, 适合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如:《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系列教材》、《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史》、《云南少数民族民乐演奏》、《舞蹈概论》、《中国舞蹈史》、《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国各民族民间舞》、《民族编导理论》、《民族编舞技法》《剧目排练》、《音乐理论基础》等重点课程。计划根据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探索符合我们人才培养的模式, 把握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多方向的培养目标, 以培养面向21世纪, 适应社会文化市场需求的, 有较扎实和宽泛的基础知识, 适应性强, 素质较高的舞蹈艺术专门人才和舞蹈艺术师资, 社会舞蹈等综合性舞蹈艺术人才, 是努力追求的目标。云南省从教材这一教学的基本条件出发, 做出了具有统筹意义的规划, 让人们看见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的希望, 而教材建设的长远意义还在于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规范化,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的、人才培养方向, 这也十分有利于云南地区的发展。

三、结语

文化的发展是反应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 舞蹈从属于艺术文化, 属于文化的一部分, 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舞蹈是具有表现性的文化, 它文化这一抽象概念, 变成具体的, 并能够直观展现给大家, 导致其对素质教育有着强大的作用。学校舞蹈教育是传播舞蹈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 而将舞蹈中的民族舞蹈作为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民族艺术, 展现民族风貌。教材建设中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纳入重点内容, 并在进行加工整理后, 不仅仅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保存与发展, 更是将学生的学习内容扩大范围, 上升高度, 将教学质量水平提高, 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舞蹈文化发展有所帮助, 以及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弘扬。■

参考文献

[1]金秋.舞蹈高等教育的未来之路[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8, 1.

[2]仝妍.论中国当代舞蹈的价值取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9, 3.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 篇7

一、相关研究概述

1、云南民间工艺概述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源远流长, 它是云南各民族艺术与生活、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是云南独特文化的载体, 具有珍贵的价值。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 云南民间工艺是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云南民族数量众多, 各民族的发展状况不相同, 民间工艺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使云南民间工艺具有丰富、各具特色的艺术特点;同时,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源于生活, 它的出现始于少数民族的原发性劳动行为, 很多民间工艺充满了朴实的创作思想, 极具艺术研究价值。

从工艺的角度来看, 云南民间工艺多是各少数民族自发创造的手工艺, 它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现代技术无可取代的, 具有原创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一些工艺在技术上较有特色, 具有工艺研究价值。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云南民间工艺品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及艺术审美的体现, 反映了各族人民特有的审美观念、信仰宗教和风俗习惯, 有民族文化背景。同时云南民间工艺还是云南独特文化的体现, 是云南历史发展过程的形象载体。综上所述, 透过云南民族民间工艺, 我们可以看到各民族精湛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创作思想, 了解民族的生活环境、审美意蕴、信仰习俗、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征等, 是研究云南特色文化的重要依据。

2、数字化艺术概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数字化”已经走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简单讲数字化就是指把客观事物或想象的事物通过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数字化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产生了艺术的数字化。时至今日, 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而且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 数字化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现实运用中, 艺术的数字化表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平面广告设计、包装印刷设计、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制作、影视包装及特效、虚拟展示等等都是艺术数字化的具体表现。

二、数字化在民间工艺保护中的可行性

数字化艺术综合了传统的媒介功能, 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数字化脱离了原有的手工绘制操作、人工搜集、真实和物理性的特征, 突出了数字化、大容量、易保存、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利用数字化技术适于达到民间工艺的收集与保护目的。首先, 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间工艺的图、文、音、动进行记录和还原, 图是指对图案、色彩等表象的东西进行数字化录入、分析、归类, 文是指丰富民间工艺的文字记载, 音是指保存关于民间工艺的音像资料, 动是指记录关于民间工艺的影像资料, 总的来讲是指对民间工艺的全方位保护, 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通过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开发来实现;其次, 进一步把民间工艺的数字化数据进行整合, 构成一个完整的分类管理体系, 通过数据库的管理便于检索展示, 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通过数字博物馆的开发来实现。再次, 在前期数据采集的基础上, 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数字化工艺设计和制作, 是传统工艺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式和方向。

三、民间工艺保护的数字化实现

云南民间工艺种类繁多, 对民间工艺的数字化首先应通过前期调研, 有针对性地对某个民族的某项工艺进行研究, 以小项目的形式进行, 逐步丰富研究成果, 形成体系。具体民间工艺数字化可以分为总体策划、项目实施两个阶段。

在项目总体策划阶段, 力图紧扣研究主题, 明确定位, 统一规划, 合理分解研究任务, 同步开展专题研究, 采取技术调研、资源调查、技术攻关、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的综合应用及各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有机结合为重点, 以“典型研究、重点突破”为原则, 以提高研究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为目标;力争在具有前瞻性的非物质遗产数字化领域, 突破和掌握一批数字化构建技术, 发展出综合的、交叉的、全新的知识、概念、方法和技巧, 推动云南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进程。

项目实施分为:选定研究对象、资料收集、调研采风、数字加工、数字制作和综合数字作品六个环节。

四、云南民间工艺数字化的应用

1、云南民间工艺数字化的社会价值。

通过数字化艺术手段所建立的数字化对象, 可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规范不断整理到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库中, 从而真正形成适合于大范围共享、检索和使用的信息资源。目前, 国内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研究刚刚起步, 加强我省民间工艺乃至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的研究, 将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2、云南民间工艺数字化的经济价值。

在“全球文化均质化”趋势下, 独特的区域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已成为无价之宝。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具有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优势。利用数字化技术可将沉睡在乡居民间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投资、挖掘和回收起来, 使之真正发挥作用, 变成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产要素, 构筑云南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媒体产业、内容产业、信息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坚实的运作平台, 使特有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3、云南民间工艺数字化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保护文化多样性, 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中共中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并强调:“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为以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数字化乃至数字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的庞大领域, 就民间工艺的数字化建设而言, 其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 在民间工艺数字化保护的技术开发、数字化民间工艺的形式、数字化民间工艺的发展等方面还有许多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

摘要:本文以数字化背景下的云南民间工艺为研究对象, 对数字化、云南民间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相关应用问题进行了论述。对数字化保护的策划、实施等阶段提出了具体的观点, 对民间工艺数字化的应用做了展望。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 篇8

关键词:云南民间工艺资源,引进课堂,引进策略

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在成长的过程中创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尤其是民间工艺文化极为灿烂。表现为木雕、石雕、扎染、陶瓷、玉雕、制银、斑铜、乌铜走银、斑锡等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 他们世代相传, 这样的遗产万分珍贵。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产品浸入了他们的生活, 严重冲击了民族民间工艺的生存空间, 趁这些珍宝现在还存在, 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 我们应该去做一些抢救性的保护工作……为子孙后代留点什么。想想它们都是出自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劳动者之手;它们是出自从来没进过学堂的民间艺人之手。而这些工艺品却又是那样的精美, 那样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和尺度的挑剔, 我们都会心存感动……而今不断受到现代信息的冲击,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云南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保护云南省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传统。云南省的现代教育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云南省民间工艺文化,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云南省民间工艺资源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使云南省的民间工艺文化保存得相对完整, 一些民间工艺仍保存着古朴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和谐风貌, 民间工艺资源遗存相对完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云南省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面临诸多问题:

第一, 传承关系。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 而年轻人中对传统民间工艺感兴趣的越来越少, 后继乏人使本地的一些民间工艺品种产生了传承危机。

第二, 民间工艺在很多人心中丧失了地位。当我们提到“民间工艺”时常常会听到“太土了, 难登大雅之堂”之类的话语。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工艺的人, 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 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了解、不欣赏、不喜欢, 甚至不屑, 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 这是民间工艺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 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了民间工艺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 民间工艺的教育缺失。目前在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 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而涉及本地民间工艺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 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民间工艺文化, 甚至有的高校亦未涉及当地民间工艺的教学。

另外, 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有限、重视程度不够等, 都是造成云南省民间工艺衰败甚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和抓紧抢救保护, 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在现代工业文明中迅速地消失。保护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要从艺术教育入手, 要使民族民间工艺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 必须使民间工艺进入高等艺术院校。

二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民间工艺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1. 学校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学校通过短期培训、边学边教或选派热爱民间工艺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进行专门进修。鼓励教师承担民间工艺研究的课题, 专心钻研备课, 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 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做技艺表演。早在上世纪初, 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曾邀请民间艺人为师生授课, 把民间工艺引进课堂教学,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加强本院学生的和其他院系的民间工艺教学

设计专业学习民间工艺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内容可分为:云南民俗文化和民间工艺概论、云南民间工艺作品赏析、民间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如木雕工艺、石雕工艺、紫陶工艺、玉雕工艺、银器工艺、斑铜工艺、乌铜走银工艺、锡工艺、扎染工艺等都可进入课堂教学。对民间工艺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选学, 内容为:云南省民间工艺采风考察、民间工艺创作设计。

3. 加快云南省民间工艺教材的编写研究并完善教学设备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先后组织编写了《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和云南省特色民间工艺系列教材15本, 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学院鼓励教师认真编写课堂讲义,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工艺教学既是理论课、欣赏课, 又是技能课, 学院可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 如田野考察、手工制作等。

4. 举办民间工艺讲座, 提高学生兴趣

举办民间工艺讲座, 不定期的邀请不同工艺一流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前来校园办讲座, 以座谈、现场表演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民间工艺精湛的技艺过程,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大开眼界对家乡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们对家乡民间工艺的热爱之情。

5. 建立民间工艺研究所,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成为云南省民间工艺的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

学院有足够的专业教室, 学院现设陶艺教学实验室、玉雕教学实验室、编织及染织工艺教学实验室、木制工艺及金属工艺教学实验室等, 配置性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备和专用工具。民间工艺研究所由专业教师组成, 并吸收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参加, 聘为客座教授, 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施民间工艺教学工作;搜集、整理民间工艺资料, 进行民间工艺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工艺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 开发设计现代民间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6. 建立民间工艺陈列室, 展示优秀民间工艺作品

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 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工艺的熏陶;另一方面补充了本地博物馆的收藏。陈列室除收藏陈列社会上有价值的民间工艺品及有关资料外, 还收藏陈列师生仿制或创作设计的作品, 便于学生参观学习。

7. 建立民间工艺的校外实训, 并重视田野调查

民间工艺资源进课堂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学院还让学生走出去, 与当地民间艺人交流, 虚心请教, 深入民间体会当地民俗活动与民间工艺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对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进行调查研究。学院先后在校外建立了:建水紫陶实训基地、丽江毛纺织品实训基地等。

将云南省民间工艺资源引入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中来, 可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因学院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 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院艺术教育因为有民间工艺的加入增加了新的活力, 教学内容得到丰富, 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 民间工艺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给学院现代艺术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 充分利用民间工艺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民间工艺与情感、民间工艺与社会、民间工艺与文化、民间工艺与生活的关系, 给现代民间工艺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陈劲松等.云南特色民间工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2[1]陈劲松等.云南特色民间工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2

[2]史宝莉.开设中国民间美术课的思考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9 (4) [2]史宝莉.开设中国民间美术课的思考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9 (4)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 篇9

一、采录环境

(一)自然环境。班利村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村面积41.95平方千米,年平均气温17.7℃,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甘蔗和咖啡等粮食和经济作物,自然资源丰富。

(二)人文环境。班利村的民族文化氛围浓厚,有反映民族开天辟地的创史诗《牡帕密帕》,有反映拉祜族生产生活劳动的山歌、情歌、婚丧习俗歌,还有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芦笙舞”“摆舞”等,班利村也被称为“摆舞之乡”。拉祜族以“葫芦”作为原始图腾崇拜,遍布拉祜族干栏式传统民居。同时,班利村是一个基督教社区,基督教文化盛行。

二、采录方法

(一)田野调查。中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虽然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但却没有专属的文字,也就缺乏了文字记载。要了解和获取这些现存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资料,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参与到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中,才能获取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文化人类学是从民族文化的独特创造过程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形式方面,考察整个民族审美活动的重要理论和思维方式。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审美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类由宗教文化、科学文化,进而达到审美文化,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采录情况

拉祜族有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其中以拉祜族的新年“阔塔节”最为隆重。“岁时节日中的民俗舞蹈,除了具有一般民间舞蹈的动态性,抒情性,持道具、乐器而舞,围圈而舞,并伴有情节、人物的特征外,同时由于它处于欢庆喜悦的岁时节日这一热闹的环境之中,因而岁时节日中民俗舞蹈的集体性、狂欢性,表演形式、风格特色的多样性,是其他民俗事象中的舞蹈所无法比拟的。”[1]拉祜族民间舞蹈集宗教、艺术、娱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舞蹈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性,其表现的形式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芦笙舞。芦笙舞作为拉祜族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特点突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最具代表性的拉祜族民间舞蹈之一。它是以芦笙伴奏和领舞的舞蹈,包括礼仪、劳动生产、生活、模拟动物等不同类型,有固定程序和动作,其中大量内容取材于拉祜族同胞的真实生活。芦笙舞形式上较多保留了原始古朴的艺术特点,节奏张弛有度,动作幅度和谐自然,表现手法多样,形成了深沉且粗犷的艺术特点。

(二)摆舞。摆舞是最具拉祜族特色的民间舞蹈之一。其曲调、音乐、律动舞蹈语汇和谐统一,不仅适合群众大规模的自娱性演出,也适宜专业性的舞台演出。摆舞是由芦笙舞演变而来,是拉祜族群众吸收傣族舞蹈融合在芦笙舞中形成的一种拉祜族舞蹈形式。摆舞与芦笙舞有明显的差别。第一,不同于芦笙舞只以芦笙为唯一伴奏乐器,摆舞以象脚鼓、铓、镲等多种器乐为伴奏,参加者依鼓声节奏和领舞者的舞蹈动作翩翩起舞;第二,不同于芦笙舞的节奏稳健,摆舞节奏欢快,舞步多变,更为年轻人所喜爱;第三,不同于芦笙舞舞者需要执手而舞,摆舞舞者围圈起舞但不挽手跳舞,手要摆起来,故称“摆舞”,由于增加了手部舞蹈动作,再加上女子裙摆的摆动,使整个舞蹈更富有表现力。

四、结语

“文化传承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为人的社会群体所共享,所以文化与民族须臾不能分离。”[2]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中国少数民族于变化着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环境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着其独特的审美心理、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体现了对生命存在方式和对人类追求终极价值追求的不同视角。德国艺术史学家格罗塞认为:“没有一种民族没有艺术……就是粗野的和最穷困的部落也把他们的许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艺术上”[3]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无论是在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还是在现代多元文化冲击的浪潮中,少数民族艺术始终异彩纷呈、独领风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纪兰慰.论岁时节日民俗舞蹈的时空转换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2000,(3):120.

[2]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6.

上一篇:美术素描课程教学下一篇:高中数学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