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教学工艺美术

2024-05-16

少数民族教学工艺美术(共12篇)

少数民族教学工艺美术 篇1

对儿童来说, 喜好美术者要比擅长美术者多, 以乐为始, 让美术学习给每一个儿童带来快乐, 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 也能激发儿童美术学习的兴趣, 进而培养其终身的审美情趣和美好的人格品质。

儿童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美术启蒙教育以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 大部分进入小学, 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拘无束的“幼儿绘画”时期已经结束, 但大部分儿童对美术的兴趣极为浓厚, 教育工作者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引导和教育, 使他们的兴趣变得更加稳定而强烈。因此,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分组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爱好, 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喜欢画素描的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和水平, 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刚刚接触素描的学生, 只需要画好物体的外轮廓, 能简单地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关系, 也就是说表现出黑、白、灰三大面即可。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则需要在三大面的基础上, 能够表现出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等等。因此, 美术工作者应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绘画姿势、正确的执笔方法, 然后范画, 教会学生如何表现物象。特别要教会儿童整体的观察方法, 整体的观察方法要求从物体的大处着眼, 抓大印象、大比例、大关系和大框架, 即先画大轮廓, 然后逐步深入各个局部, 在表现局部的细节时, 要做到心中有整体。总之, 素描是进入造型艺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正确的观察方法, 有利于自身网络系统的建立, 彼此沟通与联系相辅相成, 加深对事物的观察、认识和理解, 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促进造型能力的提高, 逐步培养自身的素描意识, 无疑将终身受益。

对于喜欢画色彩的学生, 我们要教给他们简单的色彩知识, 如色彩的三个属性 (色相、明度、纯度) , 色彩的三原色 (深红、柠黄、湖蓝) 与三间色 (橙色、绿色、紫色) 之间的关系, 色彩的冷暖关系等等, 并且适当地教给学生静物写生的构图法则和绘画步骤, 让他们根据物象的颜色, 表现出物体的固有色。在调色时, 让学生把不同的色彩调在一起, 感受色彩之间的交融, 可以变出另外几种不同的色彩, 这会使儿童变得非常兴奋和愉悦。要让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静物的感受, 或许, 大部分学生对静物的认识, 只停留在固有色的表象阶段, 不可能表现出静物的光源色和环境色, 也不可能完美地表现出静物的体积感、空间感。但是, 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引导和提示, 充分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绘画的过程中, 感受色彩的变化与美感。

传统中国画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 有着成熟的笔墨、造型模式, 特别是写意花鸟, 其简练稚拙的造型恰恰与儿童的简练夸张、注重主观感受相符合。因此, 传统写意花鸟是儿童水墨画的首选内容, 教起来成效快、易上手, 教育工作者可以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 简练的运笔方法, 如中锋、侧锋、逆锋等;简单的国画知识, 如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等;以及运墨的方法, 如焦、浓、重、淡、清等等, 通过练习让他们能够运用简练的线条, 大胆的笔触, 强烈的色彩画出具有一定中国画意味的少儿国画作品, 体验墨、水、色在宣纸上的干湿、浓淡的变化, 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对于喜欢画儿童画、卡通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画出构图更加复杂, 情节更加完整的儿童画或卡通画作品, 从而满足他们对美的渴望。

二、乡土美术

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应该是一种文化学习。运用美术的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 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甘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 不同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除了以上技能技巧的训练, 可以适当开发和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 可以组织学生去观察和体会当地不同民族的衣着打扮、风土人情以及建筑风格, 并运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不同民族特有的美术作品, 这样我们的课外美术教学才会形式各异, 多姿多彩, 既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美术的魅力, 也强化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因材施教

在此阶段, 无论他们画什么类型的画, 什么题材的作品, 教师都应该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 以表扬鼓励为主, 让他们在快乐中画画, 在快乐中成长。还应不定期的让不同的小组进行作品交流和观摩, 让学生自己对不同的画种产生浓厚的兴趣, 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南风效应”的影响下, 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高, 越来越浓, 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敢于挑战自我的状态。这样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和培养, 对不同的绘画进行了学习和尝试, 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之, 在校外美术教育中, 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丰富而多元的文化理解和“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传承, 我们要尊重少儿的纯朴天性, 强化并引导学生的想象力, 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双手, 通过练习表现出美术的基本特征, 同时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端正的态度, 以及文化价值观的构建, 为少儿未来发展开拓出宽松自由的成长天地。

少数民族教学工艺美术 篇2

标题:《挖掘藏民族美术资源 丰富小学美术教学》

作者单位:甘孜州得荣县城关小学

作者姓名:汪晓英

联系电话:

***

内容摘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发展,探索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有效地补充美术课教学内容,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本文从地方美术资源开发的实践层面上作进一步探索,以求学生、教师和学校重新了解认识本地美术文化,并积极参与地方民族美术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地方 课程资源 美术文化 策略 挖掘藏民族美术资源 丰富小学美术教学

内容摘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发展,探索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有效地补充美术课教学内容,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本文从地方美术资源开发的实践层面上作进一步探索,以求学生、教师和学校重新了解认识本地美术文化,并积极参与地方民族美术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地方 课程资源 美术文化 策略

得荣县民风质朴,九步锅庄、藏戏、朝拜翁甲神山等独特的民俗风情体现了本地浓郁的水乡情怀。此地钟灵毓秀,有无数的神话传奇。自夸父逐日、翁甲神山等神话传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人文胜迹、与传奇佳话。但是身边这么多的地方文化资源,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学生并不十分了解身边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教师也未对它们进行教材的开发。而新的美术课程目标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的联系,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特别是地方美术资源来弥补国家美术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使学生的美术学习与他们的生活链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的多元化,以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从而使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文化的资源,提高自身美术基本的素养和综合素质,并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弘扬和拯救祖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一、开发和利用了以地方美术资源为内容的美术课程

我们美术教师进行了地方性美术资源的开发,形成了下列课程内容:

1、来源于本地的乡土建筑资源:《家乡的房屋寺庙建筑》、《家乡的木质桥》。

2、来源于本地的乡土特产资源:《锅盔》、《家乡的石榴》、《藏花花—藏年糕》、《藏酒》。

3、来源于本地的乡土民俗资源:《藏画》、《九步锅庄表演》

这些主题都融合了美术课程的内容,并通过综合性、有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区、本土的美术文化,激起学生关注身边美术资源的意识,形成美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作、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美术能力,使课程资源在整合中得到提炼,提高美术生活情趣,使学生的美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二、地方美术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提倡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美术学习的范畴扩展至地方乃至更大的区域。我们应当创导美术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地方资源,挖究本土美术资源,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了解地方美术文化的历史及美术特点,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1、与自然景观的链接让学生了解地方美术文化的艺术魅力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得荣,每天都要穿过街道,穿过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来到学校,对于这些他们再熟悉不过了。这就为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供了素材。但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使得他们失去了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机会。作为孩子们的美术老师要努力引导他们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在《家乡的房屋寺庙建筑》一课中,收集了大量的得荣建筑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欣赏,当他们看见自己熟悉的地方时都显得异常的兴奋,抢着要来介绍一番。这个时候就抓住了机会,通过教师引导,使得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熟悉的家乡。通过直观的艺术活动,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欣赏名家名作和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美能力,在创作中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与生活的链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白松乡是著名的石榴之乡。每到秋天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的田地边的石榴树上都接上红红的石榴。街道上到处摆满了老乡麦的石榴,孩子们除了可以品尝石榴的甘甜与酸味,知道石榴皮的药用价值,看到农牧民卖石榴致富的新气象,还能变着法子玩,怎么才能因地制宜让孩子们从石榴那里享受无穷的乐趣呢?课例《家乡的石榴》就使得学生对熟视目睹的石榴产生了兴趣。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震动,体验了享受、思考、创造、制作等方面的乐趣。该课还综合连接了文学、音乐、生物、美术等多个学科领域,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养成,并抽取了相关美术学科的审美要素,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实施以美术学科为主,多科穿插的策略。多给学生主动探究,与人合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愉快的活动氛围。

3、与民俗文化的链接使学生逐步形成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千百年的藏族文化、民俗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得荣人自娱自乐,表现出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得荣庆贺节日、婚庆、有每年一次的丰收节,在锅庄活动中,把过去各种表演被挖掘了出来,如藏戏表演、九步锅庄、藏族聚会玩笑、民俗婚嫁等等。还有每年都要进行的耍坝子聚会,在耍坝子上都是爷爷奶奶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如:抓石头、用绳子扔石头、射箭、套圈等等。学生生活在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中,陶冶了个性和情操,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是对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课例《臧画》、《藏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这个民俗活动的来历,而且也体现了前辈们的聪明智慧。通过欣赏表演,刺激了学生的视觉感官。通过活动介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描绘高杆船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要模仿或创造一些新的造型,力求自己的作品达到完美。

三、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地方美术资源开发实施的学习活动中,其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形成了以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为主的学习方式。

1:体验性学习案例一:《藏酒》》

本课例是利用当地的特产资源开发的,由参观实践和创作展示两部分组成,参观实践在课外,创作展示在课内。在学习活动中,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农牧民家里的制作酒的作坊,学生们走进藏寨,聆听农牧民的介绍,了解藏酒的历史,了解它的生产过程和制作工艺,在参观实践中充分感受、全面体验,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特产的特别之处。回到课堂,运用美术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活动,开展我为藏酒设计新酒瓶、设计新标签、设计广告语等美术活动,并校园里和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品,使美术活动不断地走向深入。

2:探究式学习

案例二:“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的主题活动

得荣是我国进入西藏佛教神地朝拜的必经之地,传说开启西藏佛教神地的钥匙就在翁甲神山上,所以每天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特别是要到西藏朝拜的佛教信徒们来到这里游览参观,到翁甲神山朝拜。但是小县城上的居民卫生意识淡薄,环境保护的观念比较差,马路上瓜皮纸屑随处可见。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家乡的背景下进行美术综合活动,并拉近学生与学习活动之间的心理距 4 离。先让学生自己开展现场调查,采访当地环保所,从中去探索得荣环保的现状与发展规划。再组织学生以“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为主题的小报设计展览,最后举行“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百人现场绘画比赛活动,在这一系列带有强烈地探究性的主题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不再停留于一般的作品描绘上,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内在本质,但又与美术相关,并深入到美术本质,是对地域文化的探究,更是对地方美术资源发展的探索

四、地方美术资源课堂教学的特点

1、乡土性

注重创设本土美术氛围,培养学生了解、感受、热爱家乡的美术文化。把得荣丰富的有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传统工艺、名人文化、民俗风情、建筑景观)充分挖掘,为我们的教学所用。

2:人文性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美术文化开始,如了解得荣历史地位;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木碗工艺美术师的丰富的美术作品。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人文精神,突出美术学习的人文价值。

3:综合性

教学设计体现综合性理念,把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生搬硬套。按照学科切入式与学科融合式相结合的方法组织、设计教材内容。突出美术能力的培养目标,强调美术通感的设计。

4:趣味性

活动过程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儿童生活,课堂导入形式活泼、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立足于学校美术教学实际,加强美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依托地方美术资源,紧紧围绕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这四个方面进行实施,逐步形成特色化的美术教学策略。通过多种美术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支持,为学生地方性美术学习能力以及整合性美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条件。并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组织学习,引导他们参与美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中小学美术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体验新课程·美术》 湖南教学出版社

罗炜、喻桂兰主编

2002年8月

3、《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9月

少数民族教学工艺美术 篇3

【关键词】民族美术资源 美术教学 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49-02

人类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地方性、民间性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更显珍贵。保护、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已然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倡导开展深入的研讨工作。为此,我们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做了相关的课题实践。

一、丰富的民族美术资源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是我国仅有的4个苗族自治县之一,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当地居住着苗、瑶、侗、壮、水、仫佬等多个少数民族,至今保持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喝米酒”、“打油茶”是当地人款待朋友的佳肴。每年举行的“赶坡节”、“拔鼓”、“斗牛”等民俗活动都会将十里八寨的乡亲聚集到一起,大家穿着盛装,吹芦笙、跳踩堂舞、炸鞭炮、赶集市,热闹非凡,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情怀。

民族服饰最能表现民族审美情趣。苗族的“九黎裙”上记录了民族历史;壮族的“百鸟衣”述说了青年男女争取美好爱情的传奇故事。此外,民族服饰上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植物花卉等图案,形象夸张、色彩艳丽,至今还流传着“红搭绿,一块玉;红间黄,喜煞娘;红配蓝,讨人嫌”的配色口诀。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审美趣味。

民族建筑成就突出,侗族“风雨桥”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杉木凿眼打榫,穿梁接拱而成;苗家“吊脚楼”巧妙地利用力学,不打地基,建在岩石之上,靠在石缝之中插柱来支撑起整个楼房。高大的鼓楼、描龙绘凤的芦笙柱通常是某个村寨的象征,是人们聚会的中心。

当地学生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成长,这是学校美术教学渗透地方民族艺术文化的极好基础。

二、民族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利用

(一)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关注民族服饰的审美情趣

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有的女孩从7、8岁就开始学习织绣服装,而且家中长辈会给每位孩子至少制作一套民族服装以备在盛大节日及学校重大活动时穿戴,这是开展民族服饰欣赏课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组织学生查阅当地民族服饰的种类、造型特点等相关信息资料,分类装入按各民族服饰编号的资料袋中以便教学使用,并要求学生上课时穿着民族服饰。

在教学阶级,教师首先创设欣赏民族服饰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展示身上的服装,并结合观看一些图片和影像资料。在充分调动学生视觉感受和参与意识之后,教师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欣赏、讨论民族服饰的图案、造型和色彩等,再逐步深入到服饰蕴涵的传说、故事,地方文化对服饰的影响,从中总结出欣赏服饰的方法,最后在欣赏藏族、纳西族、高山族等各族服饰之中进一步运用巩固知识,并启发学生运用语言、绘画、文字、唱山歌等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见解。

利用民族中学原有的民族服饰资源来展开的民族服饰欣赏课,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观赏、触摸、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民族服饰的欣赏方法及其审美内涵,可以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发挥地方环境资源的作用

融水县城周围的青山绿水、木楼村寨以及民族中学内耸立的芦笙柱,结满果实的热带林木无不处处入画。独有的环境资源给风景写生教学提供了方便。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利用与学生同食同住在一起的机会,了解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尽可能与学生一道去走走看看,为教学活动选取最佳的“户外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美丽的家乡”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我的家乡美在哪?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体会大自然。教师有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造型、色彩、空间和明暗各个方面,让学生体会阳光、空气、温度和声响等各种因素传达的审美信息,寻找动人之处。在绘画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取最有感触的景致进行写生,甚至可以表现印象中的画面。教师与学生一块写生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

风景写生教学将教室搬到户外,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和感受“美就在身边”,以自己喜爱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记录和表达的作品流露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在手工制作教学中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

手工制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许多学生从小就学习剪纸、刺绣、编织、蜡染等工艺,有的还掌握了一定的制作技术,学生自身潜在的资源优势和地方丰富的材料资源保证了手工制作教学的顺利进行。

手工制作必须依靠一定的材料媒介才能实现。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应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建设,从多种渠道、多个角度去收集材料,如树叶、稻草、瓜果、玉米以及碎布、绳线等。收集材料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拓宽视角、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在教学时,教师从欣赏分析少数民族优秀手工作品出发,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夸张、变形的造型特点及其制作技巧,了解民族文化对造型制作的影响,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尤其是那种概括、简练的艺术造型与人们心灵感应完美结合的表现。同时,让学生多讨论自己的认识体会,不断拓展他们的思维。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触摸各种材料,从材料的质地、肌理、颜色和重量等方面去感受光滑与粗糙、坚硬与柔软、笨重与轻巧等不同的材质美感。同时示范各种加工方法,如对纸张进行揉、剪、撕、折之后,纸张形成的奇异形态。让学生经历更多的研究、探索、应变、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他们自由选择材料媒介和制作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并鼓励学生集体协作互助完成作品。

手工制作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促动他们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材质媒介和表现手法来表达个人想法,并在汲取民族艺术的审美特质中实现个人的审美探究,增进对民族艺术的认识。

(四)在美术创作教学中感受民俗活动的艺术魅力

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对之既熟悉又热爱,有的学生为了看一次“斗牛”,宁愿步行一天也要赶到很远的村寨去。而学校组织的芦笙队在重大活动及节日期间都会尽情表演,学生围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喜异常。这种民族情感是学生美术创作中最生动的素材资料。

在教学准备阶段,美术教师与语文教师跨学科合作,让学生就自己了解的民俗活动内容、传说故事等,写作调查日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当地民族音乐和民俗活动的录像资料,组织班上会吹芦笙、唱山歌、跳踩堂舞的学生表演等方式,引发学生参加民俗活动时的记忆,通过讨论,讲述自己在各种民俗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捕捉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地方,从民俗活动的情节、表演、歌曲、人物和服饰等多方面收集更多的美的信息,为创作表现打好基础。教师应在不断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创新之处,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其不断充实、完善和深入,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适当作些示范,在表现方法上给学生以帮助。

美术创作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加以提炼,并通过美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在各种民俗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从中体会到艺术创作的乐趣,并不断深化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实践证明,开发利用地方民族资源开展的美术教学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为学生所接受。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都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开发利用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不仅有利于形成多元的美术教学生态,更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文海红(1968- ),女,湖南衡山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美术鉴赏与批评、中国画。

(责编 何田田)

少数民族教学工艺美术 篇4

一、基础素描的训练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是掌握造型艺术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因此, 基础素描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从心理上讲, 观察实际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 而绘画艺术更是如此, 绘画是借助具体的视觉形象来表达艺术家内心感受的艺术, 它不仅是一门用心感受的艺术, 也是一门用眼去观察世界的艺术。德加说:“素描画的不是形体, 而是对形体的观察。”而怎样用眼, 怎样观察, 则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绘画作品的好坏。

其次, 培养学生的素描意识。素描主要靠明暗关系来表现物象, 因此, 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抓住黑白元素的对比以及灰色的过渡和变化, 来达到表现物象的目的。一切物象的明暗来源于光线的作用, 所以说, 光是素描的一个重要元素, 光在素描中影响着画面虚实关系和色调关系, 主要表现在黑、白、灰的大关系中。因此, 要让学生首先确定光的方向, 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再确定明暗交界线及投影。只有这样, 画面黑、白、灰的关系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才能达到统一的效果。

再次,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素描教学中,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育工作者应重新从几何体开始, 引导学生从几何体写生过渡到静物学写生, 再过渡到人物头像写生的顺序进行教学, 把素描基础性训练分解成若干个知识要求, 认识物体的基本结构特征, 强调素描的知识、认知与技能训练, 从而解决诸如“形体比例、体积、结构、明暗、质感、空间”等一系列问题。掌握正确的透视、形体结构的规律, 充分理解构图、黑白灰与画面整体效果之间的关系, 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

二、基础色彩的训练

在色彩教学训练中, 教育工作者应在已有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对色彩基础知识的掌握、色彩感觉的培养以及色彩关系的把握和艺术表现能力。具体来说, 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第一印象。印象是人们对具体物象的第一感觉, 可能是一瞬间的结果, 但往往是非常鲜明、清晰的, 所以要求学生在画色彩作品时, 始终保持看见静物时的第一印象, 是把握色彩感觉的前提和关键。

其次, 学会用色彩的眼光看物体。色彩写生主要是训练在自然光的条件下, 物体的固有色在光源色、环境色的影响下色彩的变化, 需要学生从理论联系实际, 观察物象的变化, 用色彩的眼光去看待所描绘的对象, 去捕捉五光十色的世界, 然后, 用色彩去表现一切。这就要求学生把描绘的对象看成光与色微妙的调合, 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交织, 受光部和背光部的冷暖对比, 共同组成一个色彩的交响乐。教育工作者要求学生在写生时, 不必过分关注物体的形状特征, 而是把对色彩的体验和感受充分表现出来。

再次, 学会对总色调的把握。色调总能给人以提示, 体现出作者作画时的心情, 传递着作者的情感。对色调的理解和把握是色彩写生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关键, 也是色彩写生的必备要素,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强调对总的色调的把握, (如暖调、冷调、灰调等等) , 小块色彩的表现必须服从于大色调中, 使画面的色调既有变化与统一, 又能对比协调。这就要求学生在作画过程中, 先铺大色调或用有色纸, 都可以使画面的色调趋于统一, 此外小幅作画训练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三、速写训练

速写是训练造型能力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速写要求感觉敏锐、表现简练, 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因此,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基础美术训练中, 教育工作者应适当加入速写训练。

速写训练首先从临摹入手。初学者应该从临摹开始, 通过临摹练习, 学习他人的表现技法, 一方面可以感受速写的基本样式, 为今后写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临摹提高造型能力、表现能力, 特别锻炼了学生的手感和笔感。当然, 临摹应从规范的作品开始, 临摹一段时间后就要尝试写生, 可以从几何形体开始, 进行多角度的写生练习, 带着问题去观察和表现, 然后慢慢的过渡到静物、风景、人物等等, 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以线条训练为主。线条是速写的主要表现形式。线条概括、简练, 能直接抓住对象形体本质特征, 有效避免明暗色调的干扰。教育工作者应教学生学会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深浅、曲直、松紧、疏密变化表现具体的物象, 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视觉美感。

总之, 关于基础的美术训练不止这些, 还需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 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沉浸于绘画过程, 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 及时协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挖掘学生的绘画潜能,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摘要:学习如同登塔一样,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知识点, 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要求, 同样, 美术的学习也是如此。经过兴趣培养阶段的练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有一部分学生对绘画的学习兴趣表现得非常浓厚, 他们的领悟力强, 绘画技法扎实, 极具美术天赋, 此时, 美术工作者应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基础的美术训练教学, 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少数民族教学工艺美术 篇5

摘要:美术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传承至今的艺术瑰宝。目前,美术是我国高校的重要专业之一。对于具有丰富民族文化的中国而言,高校美术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随着时代的变迁,美术蕴含着越来越丰富的艺术与精神内涵,多元化已经成为美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将其与高校美术有机融合,可以促使学生感受多元的民族文化,形成美术创新意识。文章从高校美术教学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入手,研究民族文化对高校美术教学产生的重要作用,提出二者融合的相关建议与措施。

少数民族教学工艺美术 篇6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弘扬;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80-1

一、时代发展,勿忘民族传统文化

近年来,人们的价值观悄然发生了变化,对子女成才的愿望空前迫切,他们为子女设定了“完美”的目标,孩子们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被安排了,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孩子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奔走于各大培训“场子”之间,一个没有多少美术基础的学生只学习几个月的素描和色彩就参加美术高考,孩子们也变了,以前美术课堂体验快乐学习过程的欢声笑语被一片沉寂所取代,老师引导学生积极配合的美术课堂变成了偷偷写作业的“缝隙课”,同学们茫然地看着这个世界,木然地应对着各类的学习和繁冗的考试,同时也断然地和这个世界“作抗争”,于是很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拒绝与家长和老师沟通甚至离家出走。许多学生说他们的压力太大了!老师和家长却不由地疑惑起来:这么好的条件不好好学习,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上去了,孩子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崭新的衣服而是外国的品牌、不再接受白开水的止渴而是享受可乐的美味、不再接纳传统礼仪的规范而是以放任不羁的“欧美范”为荣……孩子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充斥视野的是世界品牌、西洋风尚,民族传统文化则变成了保守和守旧的代名词,打瞌睡成了推广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零食”。在一次书法鉴赏课中,在指导学生欣赏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后,笔者让学生体验中国书法的书写法则,以此激励学生感受书法美感、培养良好书写习惯。这时有许多同学则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只要有电脑,什么样的文字都可以选择利用且效率高,再花费许多精力去练习书法实在是徒劳之举,笔者哑然,深深地为这代人离民族传统文化远去而倍感忧惧。

二、教育先行,重视民族传统文化

一堂美术课可以兼顾美学元素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在一次服装设计鉴赏课中,笔者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尝试,展示了两幅服装作品,一幅是中国汉代的服饰,另一幅是日本当今的和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欣赏感受,其中一个小组的发言是“日本和服的式样来源于中国却能保持上千年的传统,而中国早就摈弃了传统进入了西装和牛仔装的时代,实在令中国人汗颜”。笔者抓住这个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以及世界各国如何借鉴学习中国传统服饰特色的,这时课堂氛围大大活跃起来,学生在看图片听故事时调动了解传统文化中积极元素的积极性,在重新捡起了对民族传统的形象理解时,增强了一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甚至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在这个大计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笔者认为学无定法、教无定法,作为教师应该洗尽铅华,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学生引领到璀璨博大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来。

笔者和学生们一起欣赏黄自元先生的书法作品《朱柏庐治家格言》,在分析了书法作品的形式美感之后,笔者突发奇想地请学生找出对作品中最感兴趣的话语并把它写出来,结果当全班同学的书法作业展示时,尽然几乎是一篇完整的《治家格言》。这说明了在这篇文章中每一句话都是积极的、有用的。此时笔者恰如其分地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讲解,“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告诉了人们一个科学健康的生活起居习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指导了一种纯朴的品质;“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更点明了终身教育的必要和人生观的至高境界。学生在美术欣赏的同时又接受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陶冶,一举两得,同时不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关系吗?那天的欣赏课上没有一个学生打瞌睡,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笔者非常欣慰了!

三、方式多样,发掘民族传统文化

“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瞬息多变的多元化时代,教育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倡民族传统文化不是拖时代的后腿而是旨在古为今用,使传统更好地服务现代。笔者长期致力于将民族传统文化融会于中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实践和努力探索,总结了些许行之有效的方法:“先进激励法”,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有进步的同学(思想和行为上),课堂上公开表扬,鼓励经验介绍,发挥榜样的力量;“中外文化对比结合法”,通过美术视觉信息,对中外美术形式进行横纵向对比,使同学树立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但不孤芳自赏,培养健全的审美观;“游戏探索法”,用快乐游戏的方法放松孩子们的身心,实现不同孩子的思想共鸣;“辩论法”,用讨论、辩论的方法使得真理越辩越明,让学生自己发现值得指导学习和生活的法则同时也享受着美术符号下的视觉冲击快乐……孩子们又活跃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美术课堂中享受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美术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篇7

一、民族团结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教师在美术课堂中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绘画的技能、技巧, 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而且还要根据教材中的不同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感, 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晶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我所在的格尔木市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格尔木市所辖广阔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西部少数民族游牧的地区之一。数千年来, 这一带屡经民族递嬗演变, 留下了各个民族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格尔木市的民族文化主要以蒙古族和藏族文化为主。随着柴达木资源开发, 驻地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形成了高度移民城市的特征, 城市文化随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我在课堂中给学生重点介绍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少数民族现象”。

二、民族团结教育在欣赏教学中的渗透

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绘画、工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美术欣赏课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可指导学生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来理解、掌握作品的内容及形式, 领会作品的主要思想艺术, 辨别美丑, 评价优劣,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如:在课堂上给学生欣赏李焕民的作品《初踏黄金路》, 这幅画通过刻画藏族妇女牵着满载青稞的牦牛踏歌而归的情景, 反映了历史的巨变, 表现了藏族同胞初获丰收的新奇感和幸福感。金色调象征丰收, 也象征着美好与未来。构图富节奏感, 刀法奔放而纵横有致, 是一幅情景交融,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好作品。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各族人民解放运动, 是人类文明史和世界人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标志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最终胜利和旧社会的彻底失败, 预示着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全面到来。以此来教育学生要听党的话, 跟党走, 做党的好孩子, 继承并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做革命的接班人。

又如:李志天作品《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寓意为各族人民生活在和谐、温暖的祖国大家庭里。作品集中反映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集体, 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始终坚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千方百计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各民族兄弟姐妹一直沐浴在党中央亲切关怀的阳光下,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和谐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三、民族团结教育在工艺教学中的渗透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其中的民族工艺更是多的数不胜数, 在校本教学中, 民族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让学生赏析蒙古族的手工艺制品, 蒙古人就是用木头、金属和皮革等工具制作出独具一格的手工艺制品, 展示出了独特的魅力。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 印藏艺术也随之传入。因此, 在蒙古族的生活中, 随处可见这些艺术品的踪影, 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用品上, 都可见藏族佛教影响下的清晰标记。诸如, 奶桶结构及腰带饰物上的吉祥金属浮雕。藏传佛教艺术为蒙古族手工艺注入了新的内容与活力。让学生了解蒙藏民族关系, 继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文化交流而趋向深入, 这主要表现在随着意识形态重要载体——藏传佛教而来的藏族文学艺术对蒙古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等方面, 这些影响既表现为新的文学样式, 艺术门类的出现, 又表现为对蒙古族传统样式的改造等, 其积极意义在于为蒙古族文学与艺术注入新的形式与内容。通过欣赏交流互动来达到各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又如:以回族的雕刻艺术为例, 回族的雕刻艺术可分为石雕、木雕、砖雕和灰泥浮雕四种类型。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砖雕的艺术习俗。砖雕, 亦称河州砖雕, 源于甘肃河州, 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回族的砖雕将阿拉伯文字图案和中国山水画有机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回族独特的风格。回族砖雕主要用于回族的清真寺、拱北以及住宅建筑。砖雕以“提活”为辅, “刻活”为主, 即在青砖上用镩、平刀、斜刀等工具, 刻出各种花卉、鸟虫、翠竹、劲松、荷花、葡萄以及阿拉伯几何图纹等, 这些图像形象生动, 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浓厚, 很具有感染力。整个工艺过程一般要经过烧制、打磨、格方、落样、雕刻等工序。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回族建筑, 都是回族砖雕艺术的典型代表, 这些砖雕形象栩栩如生, 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回族砖雕艺术, 已经广泛流传到全国各地, 成为其他民族建筑借鉴的典范, 很多民族在工程建筑时, 以回族砖雕作为参考, 模仿其建筑风格, 其影响已日益深远。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四、思想教育在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组织一个有各族学生组成的美术兴趣小组, 利用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 培养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发展, 为学校和班级培养美术特长生, 也推动着美术活动的开展, 同时也是各族学生通过美术活动互相了解、互相认可的思想品德的阵地。如让学生创作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 描绘祖国的山川秀水, 画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树一花, 画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风貌, 家乡的变化。同学们在所画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中了解自己的家乡, 了解家乡的变化, 了解家乡的各族劳动人民为此而付出的艰苦劳作, 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各族劳动人民, 热爱中国共产党。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 篇8

故笔者以为,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 有其内在的要求和趋势。美术教学的审美活动一旦与民族精神的感人魅力融为一体, 必能取得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1 美术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1.1 培养民族精神, 美术教育责无旁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起始阶段。在亿万中小学生培养民族精神, 唤起民族自豪感,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美术教学的内容可以不同, 方法也可以百花齐放, 但培养学生拥有崇高的民族精神, 是美术教育的共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过程中遇到一个仅次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文化冲突, 对我们产生了负面影响, 缺乏社会经验的中学生容易在美术欣赏中丢失正确的审美观, 高雅的艺术被粗俗的、庸俗的艺术所代替, 不良的文化环境冲击着正常的、健康的艺术教育, 致使一部分青少年审美素质低下、美丑不分, 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1.2 培养民族精神, 美术教育作用独特

美术教育培养民族精神的特有功能, 为其他学科无法企及, 美术能够帮助我们清除内心世界的障碍, 美术对人有极强的渗透力, 它无所不在。众所周知, 在新课程条件下, 我们的教学必须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期取的最佳的教育效果, 而美术恰恰就具有寓教于乐的独特功能。试问, 哪个学生不爱绘画, 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再施以恰当的形式, 找准时机, 必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2.1 从教材如手, 优化美术教学的内容

中国传统美术源远流长, 浩如烟海, 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 但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接受能力, 在美术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必须在教学中提高所选作品的针对性。如教初三《兵马俑群》一课时,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秦始皇陵, 包括兵马俑坑四个、陶俑、陶马、青铜、兵器、车马器用课件的学生形式栩栩如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介绍秦始皇兵马俑以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簪花仕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颗璀粲的明珠。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 随着优美的音乐, 出现了宫廷贵妇日常生活的场面。这些贵族女子身披薄纱、高髻凌风, 在侍女的服侍下闲步、赏花、戏犬。他们衣着华贵典雅、体态丰柔美, 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 学生充分体会艺术的美, 联想到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

2.2 从传统绘画的笔墨情趣入手, 展示传统美术的魅力

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优秀艺术离不开对中国画的学习和研究。因此, 在国画课中, 引导学生要认识的不只是国画的技能技巧, 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和审美境界。以《笔墨的情趣》一课为例, 本课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远远超过画面本身的内容。大师的作品梅、兰、竹、菊均以物喻人, 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与坚贞人格。郑板桥以画竹名世, 他的作品往往寓极丰富的思想感情于其中, 画竹“千磨万击还坚定, 任你东南西北风”;在笔墨中充溢着“其人之清劲奇倔”的品格。吴昌硕的《红梅》老干横斜, 屈曲如铁, 意味着愈老愈精神、老梅著新花。正是这种笔墨的意境与情趣才使得中国画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扎根中国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3 从中国画的形式美入手, 点燃崇尚民族精神的热情

中国画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极其独特的美学观念, 尤其在表现形式上, 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 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 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 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味和丰富的艺术品味。

千百年来, “气韵生动”被尊为中国画最高的审美标准。在形式美的方面, 大致有形象之美, 就是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但形似仅仅是手段, 神似才是目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如贾又福的作品《太行丰碑》, 太行山不在是做为自然物, 而是将太行山刻画成铜墙铁壁和一座座纪念碑, 展示太行山野气的美, 以此象征博大的民族精神。其次是笔墨之美, 就是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 笔、墨、纸、砚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 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 它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中国画以线造型, 用笔同书法艺术紧密连接。自来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再次是中国画的色彩之美, 丰富的色彩的运用, 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 使之成为世界绘画的重要品种之一。最后是章法之美, 合理安排表现的物象叫章法, 一幅作品画面要有主次、疏密变化。还要有题款和印章, 题款就是在绘画作品上书写文字。款是指作者的署名, 而“题”是指与绘画相关的文字、诗词等。每种题款都要达到与画面协调统一、不但形式上统一, 还包括气质风格的统一。

少数民族教学工艺美术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注重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及民族地区美术师资的培养, 适合于民族地区高师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关键。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湘西地区小学教育师范生的美术教育, 立足于湘西民族文化, 通过美术教学设计, 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素材的开发, 教学评价多元化, 使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师范生的美术教育更具特色。

一、目前民族地区高师美术教育的模式

目前湘西地区高校的美术课程设置有《美术基础》和《手工》课程。美术基础教学内容有美术作品欣赏、素描、色彩、图案基础、美术字、简笔画与卡通、中国画、版画、设计基础、设计与生活等;手工教学内容有折纸、剪纸、贴纸、橡皮泥塑、布艺娃娃等。教学内容主要是美术基础知识及技能的锻炼, 美术教学内容的革新迫在眉睫。我们民族地区高校的美术教师基本是本地人, 对当地的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有所了解, 可以设计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内容及方法, 进行美术教学的创新。

二、基于艺术设计的民族地区高师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 基于艺术设计的美术教学内容。湘西地区的小学教育师范生大多数来自农村, 受经济物质条件的制约, 负担不起经典美术教育的油画颜料、中国画笔墨、画架等, 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应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教育思维定势, 多采用民间美术素材、题材、技法, 因时、因地、因人、因材制宜的学习美术, 湘西地区的小学教育师范生用他们自己了解和常见的材料来创作完成独具匠心的美术作品。如:蜡染、手工自然材料粘贴画、鹅卵石画、剪纸、苗族花带描绘、苗画绘画等, 基于艺术设计的美术教学内容可行性强。

(二) 基于艺术设计的美术教学活动。高师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拥有更大空间的发展趋势, 美术教学应与民族地域、文化、个性特色、地区差异等相关联。运用设计美学、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艺术创作方法等艺术设计理论, 创意高师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对高师美术课程进行设计与计划。教师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互动、集体思维、共同实践应用, 创建美术课程的微博、微信交流平台等途径展开研究。

一是选用民间美术素材来设计美术教学活动, 发掘和探索能用于美术教学中的资源, 如:土家族、苗族的居室、服饰、礼仪、集市贸易、文体娱乐、宗教信仰、饮食文化、工艺美术等;二是基于艺术设计的美术教学活动, 运用艺术设计理论来设计美术教学, 如:欣赏苗绣, 描绘苗绣的花色纹样, 练习图案基础课程的二方连续及适合纹样等;三是举行校园文化活动, 以艺术节、画展、手工大赛、教师技能大赛等校园活动展开美术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发掘民族文化特色美术素材。

(三) 基于艺术设计的手工制作课程的设置。基于艺术设计的方法, 来设计制作手工作品。学习和领悟艺术设计的知识理论, 了解艺术设计的色彩搭配、平面排版、文字规范、动画特效、设计风格等。认识艺术设计是什么?设计元素有:线条、形态、肌理、色彩、空间等。在色彩设计中, 主次色彩的搭配、冷暖色调的应用、辅助色彩的调配、对比色彩的运用;在平面排版设计中, 横版设计、竖版设计、倾斜版式设计、S形版式设计、散点版式设计;在文字设计中, 标志字体设计、书法字体的设计应用、电脑字体的运用等的知识理论的学习。

了解了艺术设计的知识, 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设计手工作品。先设计构思手工作品的形式, 绘画草图, 学生分小组研究讨论可行方案;再寻找物质材料来制作手工作品, 掌握手工制作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手工制作;最后制作完成, 师生交流讨论, 评议优劣, 再进行改进方案。

(四) 基于艺术设计的美术教学资料与信息创建。基于艺术设计的调查研究, 来搜寻美术教学资源。新时代数字技术的出现, 让高校大学生对数字艺术的热情高涨, 表现出与数字艺术设计相关的学习思潮应该受到重视, 师范院校的学生们热衷于讨论动画片、3D电影、网购、电子游戏、漫画角色扮演等, 需要美术教师的正确引导, 建立美术课程与数字艺术之间的创新平台, 构建新形式的美术教育体系, 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搜寻美术绘画资源。

创建美术学习的微信群、QQ群, 师生共同参与美术作品的评价及欣赏。美术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的喜好及审美特点, 学生可以参与评价, 自由发挥心里所想, 促进美术的学习。传统的美术教学, 以美术作品的纸张图片、书籍照片欣赏为主, 从临摹到写生绘画, 学生依赖教师的较多, 学生创意思维的较少, 学生之间缺乏沟通。

美术教师提供美术欣赏与艺术设计相关的网站, 学生可以自主浏览学习, 欣赏动画, 下载图片资料。提升高师生的审美能力, 而不是一味的描摹绘画作品, 应重视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从绘画的内容、构图、形式、肌理等出发, 利用网络资源, 拥有表现艺术形象的热情。在美术课程的设计上, 由传统的绘画教学转变为艺术设计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相互沟通和融合。

在绘画内容上,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题材去创作绘画, 能主动去塑造形象。在数字艺术设计的视野下, 三维动画电影广受喜欢, 《玩具总动员》、《最终幻想》、《小鸡快跑》、《怪物史瑞克》、《马达加斯加》、《功夫熊猫》、《冰河世纪》、《里约大冒险》等的热播, 其中的动画形象深受师范生的喜爱, 画喜欢的动画形象。

三、承古开今, 民间美术传承。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湘西民族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的传承, 同时也要开创适合这个时代思想、文化的高校美术教育新形式等。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 必须认识到新教育时代的到来, 对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革新尤为重要。

基于艺术设计的民族地区高师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应充分考虑艺术设计知识和网络技术因素。从美术教学的管理及对学生审美培养的理念出发, 应有一个崭新的前景, 新颖的美术教学想象空间, 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方法, 以多视角、全方位、新理念、跨时代的方式, 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展示天地。

高师美术课堂教学是美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 教学设计是关键。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及自然资源, 树立创新意识, 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艺术设计的美学理论、设计方法、设计原理等来计划和设计民族地区高师美术课程的教学, 包括:美术教学内容、美术教学活动、手工技能、美术教学资料等方面的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 与传统美术教学结合, 与现代计算机网络资源互动, 提倡应用民间美术资源, 同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 锻炼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促进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

摘要:湘西地区小学教育师范生的美术教育, 立足于湘西民族文化, 通过美术教学设计, 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素材的开发, 教学评价多元化, 使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师范生的美术教育更具特色。

关键词:民族,高师美术,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 .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 (6) .

[3]尹少淳.从人类行为的视角看设计、工艺及其教育价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7 (10) .

[4]龙颂江, 张心平.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7 (8) .

少数民族教学工艺美术 篇10

一、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简单到个人的穿衣打扮,居家环境布置等等。众所周知,美术教育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在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具有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操的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更为广泛的美术理论知识与技法能力在实践中的体现,对环境和社会的审美能力认识。然而在边远的民族地区,长期的教育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有些概念化,使学生美术教育的鉴赏能力有些淡化,出现了偏科现象,加上一些网络以及电视的影响,课程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一种氛围,形成了没有审美意识的“秀才”。这些各因素让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时候处在被动地位。致使美术教育的形同课程形虚设,教师在上课时,只是把一堂课程草草应付了事,难以开拓和发展美术教学环节的功能,这就是当前在民族地区的美术现状,当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在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课程里,每周仅有的一堂课里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不太可能的,是要通过学生和老师交流,通过对书本上的技能知识和民族地区所特有的民间艺术结合起来,老师在根据教材内容划分课题。再加上民族地区的民间美术融合在一起,从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的状态和差异去分析,这样就可以让民族地区的学生能接受美术教育的真正内涵。教师也能在课堂中有兴趣的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与民族民间艺术的拓展

在民族地区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是从农村而来,要达到“增加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美化生活和保护自然意识”这个目的,相对来说更能吸引学生对艺术欣赏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解决教学的实际教学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仅是在解决课堂上的秩序问题,也不仅仅解决课堂上的知识量的问题,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而是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挖掘民族民间美术的元素,寻找到与身具有的民族的东西,用在教学的环节上,通过融合,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环节中。

高中美术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习和传承祖国民族与民间优秀美术传统,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与民族民间艺术的元素进行的融合,突出美术课程的生活气息和民族民间艺术的气息,把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

1. 结合课程知识融合民族民间艺术

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应依据教材的内容和结合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元素提出参考性的课题名称,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来侧重,从课本相关知识里拓展或延伸,教师则起统筹、策划、指导作用。比如在上“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讲时,学生可以从教师给出的相关课题中选出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小研究项目,根据自己所属的民族特性和身边条件的可性性来进行实际分析,然后找出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切合点,确立好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无论是做美术作业练习,还是做美术理论探索,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兴趣的热点,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至于显得枯燥乏味,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就达到了美术教育的目的,也能让民族地区的学生在美术这个课程上有新的拓展,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方式。

2. 研究和展示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性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个理论性课程,需要学生们能基本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现象,要把每一个民族的民间艺术弄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按照课本上的问题,一昧灌输教学的话,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美术课程从而变成强迫输入性的负担课程。所以我们要相对确立一个课题,一个适合形式的课程,引导学生做他们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事。根据这个设想,继续对下一步确立课题进行研究,让整个研究程序做到有目标可循,围绕目标确立内容、开展研究,可以先把书本上的基本内容作简单讲述,按照一定的规律把课本里的“门神”、“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风筝”、“贵州蜡染”等的基本功能特点和构造方式进行讲述,使学生有个基本概念,然后在着重讲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如:蜡染、刺绣、竹制工艺等。教师可以划定一个范围来引导,如:民族民间刺绣艺术的显著特点有那些形式?刺绣艺术的制作工序以及原料有哪些?蜡染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里的民族民间绘画和雕刻将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等等。提问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而乏味的美术课程,将会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得到新的拓展,还能调动学生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能发挥民族民间艺术在教学上的作用。.从而改变了以前知识面相对狭窄的方式,使民族地区的学生们一贯“听天书”的局面得到改变,让他们运用自己熟悉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会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就会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和讨论课本内外的内容。在不断对比中也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把民族民间艺术引进课堂,促进了教学,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和参与家乡生态建设的意识,主体精神、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是在激发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参与家乡生态建设的热情和对民族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把原生态文化艺术真正地保护起来。

所以,在民族地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要结合好民族民间艺术的元素,合理使用这个元素,在教学中不断演变和发展,让学生能有兴趣地去了解和研究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借鉴民族民间艺术在课堂上的融合和展示,是很体现出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因素和实际效果的,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无道理。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钟启泉、崔允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美术课程标准》柳菊兴、张佳木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少数民族教学工艺美术 篇11

摘要:在现在的大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是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练习,学生对于学习到的东西无法进行实践,不能充分的掌握学习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这方面的问题,中南民族大学进行了一项实验,开展大學生基础实验课辅助教学的模式,企图想要从中学习到正确的经验,以便能改进现在的教学问题,总结现在的经验,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本文对这项教学的实验进行研究,分析现在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能更好的改进,让学生能真正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状态,让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

关键词:基础实验课;民族高校;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09-01

一、大学生基础实验课辅助教学模式介绍

因为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在的教学模式老旧,不能结合现在的学生的思想进行教学,与学生有很大的分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思路为主,不能按照学生的知识的接受情况进行课程的安排,以教师的意志对学生进行领导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不能更加有活力的进行学习,这样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间接的影响学生的成绩。如果能把大学生辅助教学实践到大学课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大的学习的动力,保证学生能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把理论知识进行介绍,通过案例和练习,能让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初步的应用。在学生了解知识的状态下,再进行实验的讲解,和实际操作的实际步骤,让学生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保证能对实验的情况进行掌握。在可以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分组,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让学生能自己组成一个学习的团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保证能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的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监督,看看学生的操作是否符合规范,能不能得出最终的学习结果,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人身安全进行负责,防止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意外。因为实验操作课的人流多,学生的流动性大,教师应该着重的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注意。

二、大学生基础实验课辅助教学模式运用于中南民族高校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因为大学的招生的范围大,招收的学生来自各地,每个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和动手操作能力上的差异也很大。对于这些的差异性,大学生应该正确的对待,争取在现在的发展过程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细心地教导,减少他们的差异,培养他们的综合的素质和能力。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是学校面临的问题。如果运用大学生实践的操作课进行教学,学生能在较为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进入学习的状态,能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保证学生的听课的效率。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成分发动个人的能力,保证他们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下进行学习,间接地保证了学习的质量。

三、大学生基础实验课辅助教学模式的精细化管理

1.从教师角度讲实验课辅助教学模式是一种探索模式,它丰富了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考虑,实践探索课能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生能很好的融入其中,深刻的领会教师讲授的知识,能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和组织者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更好的按照一个方向进行操作实践,能在一个更有效的路径中进行学习,减少了学习中的迷茫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进行实践教学,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责任心,能让自己在更好的状态下进行备课,对于操作实践课的课程和学习过程,教师应该进行细心地研究,保证能让学生在操作实验课上对知识进行巩固,并能对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这也是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比较难的一部分。与学生在实验操作课中,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自己在帮助学生的同时,也能从中了解到学生对于这些实验课的一些想法,对实验课进行改进和补充,促进实验操作课在大学中的发展。

2.参与辅助教学的学生是从学习成绩优异、实验操作技能扎实的学生中挑选

在实验操作课的进行中,需要一些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进行辅助性的教学,促进实验的教学和发展,在实验课中帮助教师对一些学习差的学生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效率。同时,也能对他们自身进行知识的巩固,起到更好的效果。这些学生能在教师的操作实验过程中,更加积极的进行学习,保证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他们也是学生中的一份子,需要遵从教师的安排,听从教师的指挥,遵守课堂的纪律,能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和教师对现有的教学现状进行讨论,看如何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学习,对于这样的一个理想的状态,积极的去探寻它,并保证能实现它。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进行实践,在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到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的效果。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增长了见识,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好处多多。教师也能从实践中,探索出属于自己教学的道路,也对国家的教学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3.让胆小的学生在高年级学生的帮助下主动学习,得到很好的展现自我的机会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主动的沟通和交流,对自己不懂的地方进行积极的学习,这样锻炼一些胆子小的学生。能让他们在更多的实际锻炼中体会到交流的益处,能给他们带来许多的便利,这样也能对他们的为人处世的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在更多的情况下,能保持着一份学习的热情,这样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学习的发展,帮助他们进入一个知识的世界,在知识中遨游。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认识到,自己的知识还远远的不够,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还需要继续的加油努力,能让自己时刻的领会到自己的处境,才能从自己的内心的深处,萌发学习的念头,能促进他们在学习中的发展。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每个人的动手操作能力,让每一个人能参与到实际的锻炼中,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锻炼,充分的掌握知识。教师应该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进行记档,在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后,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课的设计,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芝英.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5(2):165-168.

少数民族教学工艺美术 篇12

巫术是人类最早的思维形式, 是人与鬼神相互沟通, 实现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巫师就是巫术的载体, 在丹寨苗语中又叫“姑”, 几乎全为妇女。据排倒村的一位老人讲:以前寨子有位妇女生了一场神经错乱的病后, 突然在有一天对家里人说:“我是某某 (指当地一些较为有名而又冤死的人) , 前世有罪于她, 现在来替她当阴崽 (指儿子) 还债来了, 你们要在堂屋修一座‘香火’ (即香案灵牌, 一般放在堂屋壁上) 给我, 用的时候就叫我帮你们, 不用的时候我休息。”并称呼那有病的妇女为“妈”。家人照她的办法做后, 她的病情就慢慢好转了, 之后她竟然开始为巫行卜。

二、丹寨蜡染起源巫术传说

丹寨是一个几乎与外县隔绝的山区, 是苗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 丹寨不仅拥有全省最多的蜡染民间艺人, 而且这里民间艺人绘制的蜡染在海内外都很有名, 有着“东方第一染”的美誉。丹寨苗族人民的衣服、裙子和床单等都是自制蜡染布料做成的。

第一种说法:听排调镇远景村的老人讲, 以前有位爱美的苗族姑娘因为不满足于衣服上的单一颜色, 一直希望能把漂亮的花卉图案放到衣裙上去, 为此整天闷闷不乐, 但她又想不出解决的办法。一天, 姑娘在大树下乘凉发愣的时候, 不知不觉睡着了, 梦到一个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满是奇花异草、蝶舞蜂忙的世外桃源, 姑娘看得着了迷, 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 等她醒来看到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蜂蜡, 她只好把衣裙拿到放有靛蓝的桶里洗, 试图覆盖蜡迹。当姑娘染完之后, 奇迹出现了, 被蜂蜡沾过的深蓝色的衣裙上出现了美丽的花纹, 姑娘高兴极了, 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 然后放到靛蓝缸中去染色, 最后用开水洗掉蜂蜡, 布面上就出现了白色的漂亮花纹, 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 姑娘甜美的歌声引来了左邻右舍, 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她的奇遇, 欣赏她染出的漂亮图案, 大家回到自己家里后, 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 也都染出了各式各样的花布。

第二种说法:从前天神经常会不高兴, 当地的村民整天忧心重重, 害怕天神发怒。但有位美丽的姑娘性格豪爽, 并不担心。她决定做把伞来撑起天, 当她在梨树下晒伞布时候, 树上的犁就落到了布上, 引来了很多蜜蜂来采蜜, 布上就沾满了蜂蜜, 印下了犁花的轮廓, 而布被地上长的蓝靛草分泌的叶液染成了蓝色, 这位美丽的姑娘就拿到河里清洗, 蓝底布变成了蓝天, 白花变成了日月星辰, 蓝底花布变得漂亮极了, 做成了漂亮的撑天大伞。后来当地的居民就用它作出了美丽的衣裳。

第三种说法:“早在开天辟地的时候, 天上住着神仙, 神仙有两个女儿, 长得又聪明又漂亮, 有一天, 神仙要求两个女儿看山上美丽的花和清绿的草, 然后把这些美丽的花草用蜡画在衣服上, 衣服变得更漂亮了。后来, 两个姑娘先后嫁到了丹寨, 她俩同时也把这种画蜡花的技能带来了, 这种蜡染的技能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

在丹寨排莫村, 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有一位美丽的苗家姑娘, 因为家里穷, 没钱去做花衣裳穿, 每逢节日, 其她的有钱人家的女儿, 都穿上花衣花裙上芦笙场去和小伙子们拉歌跳舞, 而她因为没有漂亮的花衣裳穿, 就呆在家里独自伤心。这时楼板上的蜂窝恰巧掉下来落在她织好的白布上, 蜡液从蜂窝里流出来, 把姑娘得白布弄花了, 她很委屈, 就把白布丢到蓝靛缸里染, 却看到在蓝布上出现了美丽的白色花纹, 她高兴极了, 回忆了花纹出现的过程后, 便使用蜡点在布上做花, 制成了美丽的蜡染花布。当节日再度来临的时候, 她穿上自己蜡染的衣裙, 来到芦笙场上, 场上的姑娘们都向她投来嫉妒的目光, 小伙子们争相请她跳舞, 姑娘们也围拢过来请教她是如何做出来的。

这几个传说故事导出了蜡染过程中点蜡、浸染、漂洗的主要步骤。后来丹寨苗家人就养成了这样的习俗, 姑娘从五六岁起, 大多数母亲或祖母开始跟她们讲有关蜡染的故事, 教她们学习蜡染的技术, 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 她们基本上都成了蜡染的高手, 并开始制作自己的新衣, 打扮自己, 以及装扮民族节日等。丹寨苗族蜡染较多采用自然纹样色彩, 除蓝色和浅蓝色外, 在图案的重要部分也有用杨梅汁和黄栀子汁染上红黄颜色, 有时或缀以红绿布, 古朴中显艳丽, 成为了最时髦的装扮材料。

三、丹寨蜡染图案巫术传说

1. 龙纹

龙的形象, 在丹寨, 按当地老人的说法:龙是由蛇、鱼、黄鳝、水牛共同组成的, 它能驱雾降雨, 能风调雨顺, 它象征安宁和吉祥如意。远景村有一种婴儿的被面, 图案就为龙纹, 它是在石榴花中有一条蛇身蟠龙, 象征苗族人民求子孙繁衍, 幸福平安的愿望。

2. 蝴蝶纹:

传说蝴蝶妈妈 (苗语“妹榜妹留”) 是由枫树来的, 蝴蝶剩生下就要吃鱼, 老人说榜留生下来要吃鱼, 恰好那个地方有个池塘, 池塘里的鱼很多, 有像斗篷般大的瓢虫, 有像柱子般粗的泥鳅和穿枋一样大的鲤鱼, 榜留看到这么多的鱼非常太高兴, 长大以后, 她和水上的泡沫恋爱怀孕后生下了12个蛋, 12年后就生下了姜央、雷公等12个兄弟, 姜央就是苗族的祖先, 蝴蝶妈妈就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因此, 蝴蝶被认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 最受尊崇, 成为蜡染重要的纹样。

3. 鱼纹

传说苗族人民因为歌颂生殖和美, 而由于鱼产子多, 其腹内有成千上万的鱼崽, 因此鱼纹的原始寓意便是象征生殖, 希望子孙像鱼崽一样多, 在苗族古歌中冶曾经常唱到, 所以苗族人民对鱼的崇拜就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 鱼是不可缺少的供品, 其用意均在祈求子孙繁衍。蜡染中出现的鱼纹大都躯体肥硕, 有的鱼腹内有小鱼, 有的鱼肚子里有鱼崽似的繁密斑点, 有的索性将鱼鳞比做鱼崽, 这些都表达了对原始生殖崇拜的愿望。

4. 蜈蚣纹

相传远古雷、龙、虎、蛇、蜈蚣是亲兄弟, 他们五兄弟各负其责, 老幺蜈蚣因为憨厚老实分到了一份苦力活, 负责开荒种地、砍树造房, 因为他不辞辛劳的创业精神及子孙昌盛、安居乐业, 受到后人的敬仰, 于是被苗族人民当做蜡染的图案。

5. 马蹄纹

相传排莫村苗族女子榜闹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姑娘, 差官二辣狼为皇上选妃的时候看上了她, 二辣狼想瞒天过海金屋藏娇, 于是二辣狼就调戏, 遭到榜闹坚决反抗, 二辣狼迫奸不成恼羞成怒, 就把榜闹罚到后宫做蜡染。而榜闹在皇宫绘制的像马蹄一样纹样的蜡染深受皇帝喜欢, 当皇帝打听到二辣狼对榜闹的不坏好心后, 杀了二辣狼, 放回了榜闹。于是马蹄纹就被苗族人当做蜡染的图案。

6. 梨花纹

相传苗族的先祖在躲避灾害迁徒的途中精力耗尽, 差一点就被奔波不定的生活拖垮了, 无意中来到一个叫梨花拗的世外桃源, 漫山遍野全是梨树, 而且正逢梨花盛开, 看到如此生气勃勃盛开的梨花, 他们被这种欣欣向荣的气象惊呆了。于是又增强了生活的信心, 也因此, 梨花留给了苗族人民深深的美感。而且还表达了小孩穿梨花纹的蜡染衣装, 就可平安地建康成长, 所以现代的人也说梨花纹是苗娃的吉祥物。

四、余论

本文丹寨苗族蜡染巫术传说、起源传说及图案传说进行了调查。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感情的认同感, 而且这对提升民间工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是有益的, 对传承本土民族文化也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锦华.苗族民间文化考察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检修安全管理实践下一篇:多层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