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2024-09-06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精选12篇)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篇1

少数民族高职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则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汉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中,科学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也显得非常重要。优化汉语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体系构建,是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的关键。

一、少数民族高职汉语课程设计与开发

工作和社会发展是高职汉语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导向因素,以职业任务和过程为导向,少数民族高职汉语课程中设置了许多与职业工作任务有关的教学单元,不过,整体来看,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课程与少数民族本科教学课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两者的差异更多体现在课程构成要素和特征上。如少数民族本科汉语教学课程目的和主要内容分别是“掌握事实性的知识”和“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而高职汉语教学课程目标和主要内容则是“获取综合职业能力”和“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景中教学生学习如何工作”。可以说,高职汉语教学课程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实践、职业工作任务,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汉语能力的同步发展,这也决定了少数民族高职汉语课程设计必须具有适应性、实践性、双重性等特征,决定了高职汉语教学与评价必须将校内、校外双重因素统一起来,施行具有双重标准。

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综合能力目标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模式和真实工作情景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汉语教学课程建设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明确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目标。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职业能力,夯实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基础。(2)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尽量通过真实的职业情景来提高学生学习领域知识与工作领域知识的转换能力。(3)以职业资格研究确保职业分析的质量。在职业资格研究中,将生产过程分析、教学设计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结构,优化汉语教学的教育性、实用性。(4)按照职业成长确定课程序列。汉语教学与学生职业成长一样,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课程构建也必须按照学生职业成长这一逻辑顺序来进行。这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关注工学整合式学习环境建设,购置更多有利于汉语教学实施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并以过程控制为重点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为汉语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二、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和课程建设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在汉语教学专业建设上,都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不能根据地方实际和社会职业发展需求进行教学调研,对教材建设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都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都以就业导向的职业基础课程为主,内容则以任务型项目教学为主,缺少岗位定学模块教学和情景仿真教学,汉语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一体化模式尚未确立。

2. 教师问题

少数民族高职教育发展、汉语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努力,高职汉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汉语基础,还要有实际生产的感性知识,对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特定职业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还要能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汉语教学。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方面都存在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由于工资、编制和待遇等问题,许多高职汉语教师都离职转行,汉语教师数量越来越少。

3. 学生素质问题

少数民族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中职应往届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一些在职从业人员,许多学生的理论基础天生薄弱,加上年纪大、可塑性差,许多学生即便经过长期学习能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但是,汉语提高空间不大。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很难保证汉语课堂教学与实际训练都能如期进行,也无法保证所有的学员都能通过汉语教学提高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也是只关注做题,不注重汉语交际能力训练和技术职能练习,因此,他们常常会因为发音不准、不理解汉语文化与背景知识而致使自身汉语能力难以提升。

三、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策略

1. 加强课程建设,改革现有教学模式

少数民族高职院校要加大基于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汉语课程开发力度,按照现代社会对从业者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科学把握汉语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课时的比例,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规范汉语课程教学。

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以岗位分析和能力训练为主开发更多汉语专业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机会,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学生顶岗实践等开放式教学方式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2. 选择合适的教材,强化基础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实现的根本。高职院校在教材选择上,要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和特点及教师意见,选择内容丰富、形式简洁生动的教材,确保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非常贴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教师则要结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整体把握,了解哪些是需要着重强调的基础知识,哪些是智慧性知识,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遵循语言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汉语听说读写基础教育,加强听写和速记训练,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使用功能,将语言学习、文化渗透和语言知识运用结合起来,通过群体参与活动和交际任务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3. 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学生和教学现代化的角度出发优化课堂结构,还要采用多样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挖教材中可以进行趣味性教学和竞争性学习的内容,通过趣味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改革促使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进入了发展关键时期,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实际情况,增加少数民族高职教师编制,有效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招聘更多优秀的双语教师,严把教师质量关,一方面与内地院校携手开办培训班,加大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按照开放性教学要求,安排教师到用人单位顶岗实践,同时适当增加行业专家、兼职教师在汉语教师队伍中的比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汉语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高会成.汉语教学与少数民族高职教育[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1996,(2):13-16.

[2]姚晓红.新疆少数民族高职汉语教学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533,535.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篇2

一、字本位理论中的语法观

1. 汉语真正的本位是字,字是汉语语法的基础单位。汉语的“字”不同于英语中的“word”。汉语的“字”具有表义性突出的特点,是汉语各个层面( 语义、语音、语汇、语法) 的交汇点,也就是说“字”在汉语中起着枢纽的作用,一发而全动。而印欧语的基本单位“词”的突出特点是它具有语法性,受一致关系及与此相关联的结构规则的支配,能够进行词类划分。与印欧语相比,汉语中的词是由字组成的,是以语义为基础的,其成分性是无定的,难以进行词类划分。

2. 字不同于语素。《现代汉语》依据西方语言学的套路,认为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认为“字”是汉语的语素。而字本位理论认为“语素”是由英语 morpheme 翻译而来的,把它译成“形位”更合适,因为印欧语是拼音文字,有形态变化,有词根、词缀。汉语中的“字”不同于印欧语系中的构词语素,汉语中的“字”是现实编码的基础单位,“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编码体,可以独立表达一个意义,也可以与相邻的汉字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意义,甚至在一句话里也是缺其不可。而语素的功能单一,不能进行如此丰富的现实编码。如果一定要将“字”与“语素”划等号,就把汉语中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二、我区在少数民族汉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对构词法的理据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学习汉语词汇时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致使汉语学习止步不前。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到汉语的本位是什么,错误地认为词是汉语学习的最小单位,把字的功能等同于母语中的字母,忽视了字的表义作用,不能发现字是汉语构词的最小单位,在词汇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充分运用字具有现实编码形的特点来习得词汇,导致词汇习得完全靠死记硬背,致使学习者难以闯过词汇关。

2. 句法学习过程中,对汉语“因字而生句”的句法特点没有引起重视,过分纠缠于虚词、“把”字句、“被”字句等与学生母语中对立的语法现象。虚词和特殊句型的确是汉语学习的一个难点,但是在学生对汉语的基本结构规律都没有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就硬生生地对学生灌输抽象的语法理论和规则,只会让学生觉得汉语是飘忽不定的,没有结构章法的,使学生对汉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特别是在讲不清楚时往往会说这是汉语的表达习惯,似乎没道理可讲,学生最怕听到这样的回答。

3. 在汉语语法教学中,对汉语具有语义显性特点,语法规则讲究的是“字”和“字组”按“序”排列生成“句”的特点没有完全看清楚。在句法学习过程中,完全按照结构主义语言学主张的句子成分分析法,来帮助学生习得汉语的句子,这种方法有它的优势,它能够帮助学习者理性地看清楚句子的组装过程。但在遇到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时,又感到难以处理。比如词类和句法成分不能简单对应时,该怎样处理,这个时候往往感到些许尴尬,找不到方便的解决办法。

三、运用字本位的语法观解决汉语语法教学问题之初探

1. 构词法教学中不回避汉语的表义性特点,注重“字”的作用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 “学生们读不懂古书,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他们不懂文字的意义,而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古代语法。”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传承下来的,把汉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来学习时,依然需要尊重汉语的特点。汉语中的“字”具有“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功能,“字”在汉语中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的性质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这是汉语教学中首先要交代清楚的问题。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材料,语法学习包括构词法的学习,在没有解决好“字”的问题的情况下去习得汉语词汇,如同空中架屋。目前的汉语语法体系是按照西方语言学的思路来编排的,把字当做语素来处理,字是构词的词素,词是构成句子的.单位,句子是构成语篇的单位。这使得汉语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疏忽汉语自身的表义性特点。汉语的表义性特点首先体现在构词单位“字”上。因此,对于字是音形义的最小编码单位,它在汉语中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汉字是汉语学习的基础这一点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位,并且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利用字本位语法观解决句法教学的困扰

语法教学应贯穿于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不应当专指对汉语语法课程的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法学习,是为了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的组织结构规律,以便更好更快地掌握好目的语。在多年的汉语教学中,听到教汉语的少数民族同事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 “汉语语法简单好学”。这是学习者在完全习得了汉语,与母语进行自然对比之后的领悟。这个结论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 汉语的语法规则本身是不复杂的。汉语的构词法规则和句法规则是一致的( 朱德熙) 。汉语是语义性语言,结构规则不同于表音体系的语言。汉语同义词多,经常用同义词来表达上文出现过的意义以避免表达上的单调,同时,也体现着表意的准确性。汉语的同义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为准确地表情达意储备了足够的资料。印欧语言的句子有句式变化,靠变换句式来表情达意,因此,印欧语中多长难句,而汉语多短句,具有韵律变化( “韵律句法”是潘文国先生对字本位理论的重要贡献,认为“字”是句法韵律的最小单位) ,表情达意除了要准确用词以外,还要借助运用虚词和词序来进行。表情达意准确需要有“遣词造句”的功夫,而遣词造句的功夫并不是靠分析语法成分的训练就能达到的,而是要从识字断文的训练开始,多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一步一步形成的。

3. 在语法学习中按照汉语语法结构规律进行分析解说,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汉语社团的思维模式

⑴看书、看报

“书”、“报”是“看”的对象,“看”的对象是“书”、“报”,“看”和“书”、“报”之间是动作和涉及对象的关系,也就是“话题”和“说明”的关系。“看”是话题,“书”、“报”是说明。我们不妨把这里的“话题———说明”中的“话题”看做是一个词语中的表义核心字,由此可见,核心字决定着整个词的意义,以此类推,还能继续组词编码: 看电影、看电视、看节目、看球赛……在习得了“看”的“守护、护理”义以后还能再进行编码: 看家、看门、看守、看护……无穷多的词语就这样在学生的大脑中生成了。认识到汉语构词法的这一基本规律并将它运用到词汇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迅速扩大词汇量。

⑵看报是他的爱好。

“看报”是话题,“是他的爱好”起补充说明作用。两者之间是“话题———说明”的关系。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句子表达形式“……是……”,可以借助学生的母语进行翻译,然后进行模仿造句练习,最后总结一下“是”在这里是判断义。

浅谈少数民族汉语口语教学 篇3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双语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因而,双语教学的前景也更为乐观。然而,在汉语教学中,我们不应忽视汉语口语语法体系对口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其次,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我们应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最后,作为课程灵魂的教师,应把握好侧重点,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启发学生。

关键词:汉语教学 语法体系 交际观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少数几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汉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用语,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国际和国内的地位决定了它也是各少数民族之间最通用的语言。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就是专门承担这一任务的学科【1】。针对这一情况,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听与说就尤为重要。首先,教学方面,应具备较为完善的汉语口语语法体系。其次,培养学生积极交流的意识。最后,教师应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学习。

一、增强学生的交流意识

语言的主要功能,体现在社会交流、交际方面。口语运用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调节人际关系,也可以协调人们的社会活动。“说”是人的一种本能,语言的使用是人们最基本、最广泛的一种活动。因此,我们应让学生更新观念,敢于说话,进而做到善于说话,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我们在说话方面提出的种种要求。

就目前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同学进校后会接触到更多的同学,对彼此的新鲜和对校园生活的好奇,以及对新生活的憧憬,使他们产生强烈想交流的愿望,可是由于汉语水平有限,词汇量不多,常常句不成章,所以羞于表达。虽然在校进行汉语的学习,但是在学习目的语的环境中,却很少有机会进入真正的目的语交际活动,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是停留在浅层次的问答式水平上,是的“学”与“用”脱节,如同我们英语教学中导致的“哑巴式英语”一样,使二者走向统一真是我们教师的目标。

为了激发学生的交际意识,我们首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意识。交际意识是学生的主观因素,是内因,所以要从根本上刺激他的这一需求,学生有了这种需求,才会产生自觉地、主动地交际行为,也就是使学生在目的语的环境中总想着去“说”,不断去“用”的意识。有了交际意识才能使学习者总处在“用”语言的状态中,而不是学语言的状态中。相反,没有交际意识,就不可能主动深入目的语的环境。经常进行解码、编码和输出,也就无法从“有限的语言规则系统生成无限的正确的语句”(张黎《生成原则及其贯彻》1991年),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转换生成语言交际能力。说到底,培养口头交际意识就是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的。其次,要创设一个交际的环境,有了环境,有了交流的人群,有了共同的话题,有了思想火花的触碰,才会刺激学习者不断的更新所学的知识,才会激发学习者不断地学习兴趣,学以致用,在使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交流中体会语言的巨大魅力,才会使学习者真正的爱上语言。“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现代汉语词典》交际意识产生于语言交际实践,反过来又促进和指导语言实践。因此,学习者的口头交际意识一定要到语言实践中去培养【3】。

二、口语表达训练

1.课堂教学

口头表达训练即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也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规律,所以,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开设专门的课型,组成相对应的教学系统。口头表达不但要涉及词汇和语法,而且要涉及语音,课堂上要纠正错误和帮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

要真正掌握口头表达技能,不但要在课堂上学习,而且要在课外进行语言实践。配合课堂教学组织的语言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的延伸,使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口语表达训练的方法

口头表达训练的方法,就是怎样训练学生的语音能力、用词造句的能力、成段表达能力和语用能力。语用能力主要表现为言语交际技能。

3.语音能力的训练方法

语音是语言的教育外壳,只有通过语音,才能把意思表达出来。因此,这一过程十分重要。语音教学方面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①以因素教学为纲。就是按顺序一组一组地教因素的发音,教音节和词的发音和声调。②以话语教学为纲。就是首先选择最常用的话语,在教这些话语时,把音素和声调分解出来进行教学。重点是综合训练,即说话训练。③音素教学和话语教学相结合。就是根据话语教学的要求选择言语材料,但是在选择言语材料时,充分考虑语音教学中的需要,对话语内容进行精心选择。

4.用词造句能力的训练方法

此方法有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和从综合训练到单项训练两种方法。前者就是先教单词,然后由此扩展到词组,再由词、词组扩展到句子;后者就是先交词组和句子,然后再把重点词和词组抽出来进行专门的练习。

5.成段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

成段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就是连续说一段话和一篇话的能力,所以成段表达能力就包括把句子组织成语段、把语段组织成语篇的能力。教学内容不但包括言语技能,而且也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言语要素,还包括逻辑思维方式,特别是目的语思维方式的训练。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通过法规、政策加以确定并通过教育教学加以实施。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各族青少年的祖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维护国际统一和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华锦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论[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钟文佳.汉语口语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3.江承凤.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口语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 篇4

一、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学生习惯用语, 与普通话差异较大, 他们在汉语的学习中, 可谓是困难重重。教师在日常汉语教学中, 有时要把汉语译成学生所熟悉的方言才能进行教学, 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负担。所以, 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中出现了各种现象。如, 某班在一年级时的语文平均分是38.3, 但是到了六年级语文平均分仅49.1。又如, 某少数民族村落六年级时升入初中的学生是10人, 但在七年级春季学期就有3人辍学, 到了七年级秋季学期又有2人辍学。究其原因, 回答几乎是:老师讲课太快听不懂, 学习成绩不好, 再读下去也没有用……

从以上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 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低年级学生由于受传统民族语言思维习惯的影响, 师难教、生难学;学生在小学时语文基础不牢, 中学以后跟不上授课教师步伐, 影响到各科的学习, 学生自信心大受打击丧失学习兴趣, 等等。

二、对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研究

少数民族学生 (如壮族学生) 学习汉语最大的障碍就是因传统民族语言习惯的差异而带来的“转译”问题, 即把听到的汉语在大脑中“转换”成母语, 并经过“过滤”、“选择”才能完全理解, 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思维。他们的思维需要多次的“转弯”, 费时也相对较多。壮族学生据习惯思维在造句、作文中常出现语序颠倒现象。如壮、汉语互译时, 在汉语的“新书包放在桌上”壮语为“放书包新在上桌”, 等等。所以, 他们在学习汉语时有一个语序由逆到顺的转换过程, 且单词还得对译。这样, 他们在听用普通话讲的课时, 需要用较多的时间多次转译、调整才能理解。这既影响了他们处理信息的速度, 又造成了他们语文成绩低, 并且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学习。思维中转次多, 速度慢, 甚至时有思维“当机”现象, 极大地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他们如果不改变传统母语思维习惯, 就很难适应现代汉语教学思维的需要。因此, 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改变传统民族语言思维习惯是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教学的重中之重。

如何让少数民族学生习惯于普通话思维呢?

在正常的语文教学乃至平时生活中, 师生应增加使用普通话的频率和难度。汉语拼音是学习汉语的支点, 要让他们掌握好, 但也不宜做过高的要求。在现实中, 多数教师常因学生接受汉语不快而把教学时间过分拉长, 为此“得不偿失”。在保证完成教材教学的同时, 适当加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简单的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 (特别是词语和句子) 的对译练习, 可以加强学生对汉语的使用熟练度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册《春》时, 第一课时是解题, 接着让学生根据拼音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 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 这些词语要让学生分别用壮、汉语说出它们的意思, 若学生说不出来, 教师就要帮助他们认识理解。当学生基本理解后, 再提出以下课文中没有的词语:悦耳、动听、炫耀、得意, 等等, 让学生认识, 并与前面要求掌握的词语稍作对比, 如宛转—悦耳—动听, 卖弄—炫耀—得意等, 通过加强学生词汇的量的积累, 为学生习惯普通话思维打下基础。当然, “过犹不及”, “度”要把握好, 操作实践中还需细心观察, 多多总结经验以便适时调整, 不可喧宾夺主。

因此, 尽量扩大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他们对汉语的认识视野, 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耳濡目染更多的汉语信息, 这是提高他们的汉语运用能力, 快速习惯普通话思维的有效方法。

另外, 从新课改和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育实际而言, 应提倡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力求教得活、学得乐。

1. 应重视自主学习。

所谓的自主学习即教师应注意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 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美的乐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很多内容。教师应时常提醒学生做学习汉语的有心人, 随时随地学习汉语。如在看影视时注意听影视中人物对白, 积累讲普通话的经验, 积累词汇。在课堂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以自己的认识思考问题, 尝试多思、多问问题。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二册《丑小鸭》时, 在第一课认识生字、词, 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后, 教师打破课后思考题限制, 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第二课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如丑小鸭会说话吗?如果丑小鸭本身就是鸭子会变成天鹅吗?矮脚鸡是好的还是坏的?用壮语说小鸭、天鹅、鸡分别是什么?这些问题虽然有的偏离课文题旨, 但可引导他们讨论或直接回答, 以便于保护他们的好奇、探究之心, 让他们习惯于自主学习、主动大胆地探讨问题。

2. 应重视合作学习。

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 以及群体与群体间的合作。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如何合作学习呢?可让他们合作进行民族语言与汉语间的对译;合作进行对话、朗读训练;小组讨论合作解答问题, 自由组合讨论学习心得;同学间合作互评互改作文、作业, 等等。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二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一句式较难理解, 在老师讲解后, 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明白, 此时可让学生同桌间套用这一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这样一听一说, 说得不全不对的可以补充纠正。经过同桌间的相互提醒、开导, 原先不理解的同学终于也明白了。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 互相支持, 互相配合, 互相启迪。这样, 他们身心放松, 极大地激发了用普通话交流、思考的兴趣, 提高了学习汉语的效率。

3. 重视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提高民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民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因为他们只有深入探究, 主动求索, 才会有“见”可抒。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册《课外古诗词》后, 告诉他们一些古诗初读时觉得很难懂, 但读懂后却让我们感到这些古诗意境很美。当地也有不少优秀的民歌, 教师可让学生把常听到的当地民歌用母语念出来, 然后在老师的启发下把这些民歌译成汉语, 使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励学习信心, 同时尝试探讨母语与汉话的异同,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通过探究学习, 既让他们获得了对汉语更深广的认识, 又让他们克服了用普通话思维时的障碍, 得到了学习汉语的乐趣, 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 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只有使民族学生对汉语的认识更深广, 对汉语的实践更扎实深入, 使他们养成习惯性的普通话思维, 才算是成功的汉语教学, 才会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

参考文献

[1]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概要.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1.

[2][美]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1958.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篇5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学校主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中心位置,来开展教学工作。

一、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自觉对知识进行获取、收集和整理,这是一个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和丰富的过程。学生能够通过对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规划,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之后主动进行学习。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通过对所学科目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追求,能够逐渐养成自主、自觉的习惯,进而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少数民族传统汉语教学课堂上的弊端

1.过度强调教师的中心位置

在传统的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对汉语没有过多的运用,使得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将其看成是一门外语来学习,这就更加深了汉语学习的难度。同时,汉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在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时也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2.没有进行相应的语言实践

传统的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并没有将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教学。教师过多重视课堂学习内容而忽视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同时,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汉语较少,这就使得他们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一些汉语的相关理论,而并没有运用到日常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因此,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需要语言实践。

3.学生缺乏主观学习能动性

传统的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没有充足的学习兴趣,缺乏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没有计划,那么汉语学习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三、少数民族汉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在汉语教学中将课文巧妙导入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在汉语课堂上将课文进行导入,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某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师在汉语课堂上对课文的学习之前,先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够有思考地阅读课文,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汉语学习的的兴趣。

2.强调老师的引导作用

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有目的、有层次地阅读课文,进而产生浓厚的汉语学习的兴趣。例如,某校教师在《走向胡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所提到的“胡杨”并不单单指树,更重要的是指兵团人的“胡杨精神”,让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颂扬“兵团人胡杨精神”的角度,并让他们针对开发边疆,保卫边疆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进行提问

由于汉语并不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所以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在预习时就将课文中自己不能理解的难点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对老师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存在感,还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强有力的巩固。

总而言之,少数民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少数民族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使得少数民族的汉语课堂教学变得简单、轻松,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篇6

【关键词】教学原则 设计 情景教学 语言 交际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47-02

教学原则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学原则從属于一定的教学目的,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由于各学科的教学目的不同,所制定的教学原则就有所不同。其次,教学原则的确定性有赖于人们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由于教育家的教学思想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不同,所制定的教学原则的数目、内容和体系也就不同。第三,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组织等起指导作用。第四,教学原则是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今后,随着教学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将会提出一些新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确定既要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还要吸收新的教学理论,以及先进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因此我们把它限定为预科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我们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探讨,认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应遵循实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预科汉语教学中一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预科汉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多少汉语知识,而是为了把这些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际交际,培养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实践性原则是对汉语课堂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人们学习和掌握语言,不是主要靠理论,而是主要靠实践,语言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只是靠实践才能掌握。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始终存在着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是学好汉语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把语言知识、语言分析、语言讲解、语言知识联系放在首位,学生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实践上,而且死记硬背语言知识的条条框框。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初学者理解和掌握,而且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更重要的是学生心里有话说不出来。

2.交际性原则

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当他们走出课堂时,能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停留在讲解和操练的层面上,必须给学生提供情景让学生用,在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培养交际能力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语言的社交功能是作为交际工具为社会上各种交际活动服务的。教学原则是根据交际性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而不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以组织学生进行交际为准则,让学生学会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境中正确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做到课堂教学交际化。

3.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学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等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根本;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地进行教育。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族别不同,兴趣、爱好各异,文化、习俗不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趣味性原则

预科汉语教学首先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教学就离不开大量的技能训练,比如,模仿、替换练习、背诵、朗诵等,时间长了有些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激不起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能激发起学生持久的兴趣,汉语入门阶段的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放在首位。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动力;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中,兴趣是一种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力,可以说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没有兴趣,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兴趣可以吸引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注意,保持课堂教学的良好状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景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说,兴趣是激发和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动力。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主要靠激发和培养;许多学生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否产生学习兴趣,主要取决于外部条件的创造。趣味性教学原则的教学要求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增加说汉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版)2008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篇7

一、新疆中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现状

当前新疆中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现状, 有来自于学生、教师、学校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 从学生这一方面来看。少数民族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并且他们在接受一门新的语言时感觉非常困难, 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放弃。其二, 从教师这一方面来讲。在新疆中职院校中, 讲授汉语的老师往往都是本民族的教师, 并不是来自汉族的专业教师, 本民族教师的汉语知识水平还不够高, 他们的教学方法也比较落后, 因此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太令人满意。其三, 从学校这一方面来看。由于受到地区、资金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中职院校没有能力聘请专业的汉语教师。此外中职院校所安排的课程不够合理, 减少了学生学习汉语的机会。

二、加强新疆中职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教学的有效措施

1. 提高教师队伍师资水平, 规范教学工作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注重培训新疆中职院校的汉语教师, 通过培训让他们可以促使汉语教师的汉语水平得以提高。针对那些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师,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通过培训与继续教育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也让老师学习到多种教学方法, 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除此之外, 中职院校要加大力度宣传汉语, 让中职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学习汉语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他们以后的生活中, 还是在他们的就业中, 汉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新疆中职少数民族学生不太喜欢学习汉语, 面对这种情况汉语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2. 完善汉语教学体系, 拓宽汉语的使用范围

在新疆地区, 汉语使用面是非常狭窄的, 因此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汉语毫无用处。中职院校少数民族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往往不用汉语, 他们会用他们当地的方言。面对这种情况, 新疆中职院校要不断调整汉语教学体系, 设置较多的汉语课程, 通过多数量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汉语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设置较多的汉语课程, 可以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来学习汉语, 潜移默化中会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 还会提高了他们运用汉语的能力。由于有一些学生的接受能力较慢、汉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针对这类型的学生, 教师要在课下多花点时间教他们, 让他们也可以慢慢学会汉语。除此之外, 新疆中职院校要加大力度引入一些专业的汉语教师, 让这些专业的汉语教师进入到教师队伍中, 提高新疆中职院校汉语教师队伍的水平。

3. 利用双语授课, 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在新疆中职院校中, 在一些专业课上老师往往采用民族语言来进行授课, 这种授课方式减少了学生运用汉语的机会。因此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使用双语, 通过双语授课, 可以为学生运用汉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也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以提高。除此之外, 中职学校还要宣传MHK考试的重要性, 鼓励更多的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该项考试。通过设置这样一个考试, 会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较为认真, 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

4. 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 推动汉语教育事业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推动社会发展, 也会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新疆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先进的教学设备涌现出来, 这种教学设备开始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也让死寂沉沉的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课堂,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开发以及应用翻译软件, 翻译软件可以帮助翻译者解决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以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新疆汉语教学事业中, 不仅激发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也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

总结

在新疆中职院校中开展汉语这门学科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这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觉悟性较低, 他们往往习惯于使用自身的方言, 再加上他们认为学习汉语也没多大用处面对这种情况新疆中职院校的汉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再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顺利学会了汉语。

参考文献

[1]克力木·热合木江.浅谈如何加强中职预科汉语教学[J].神州 (中旬刊) , 2012, (7) :101.

[2]闵江红, 韩燕燕.中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特点及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 :91-94.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篇8

一、新疆中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现状

1. 汉语教材的编写、使用不够到位

教材在教学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它一方面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与学生学习的要旨, 另一方面它又是教学大纲贯彻实施的关键所在。教材虽然这么重要, 但眼下新疆中职大部分学校的情况是要么没有对口的教材; 要么教材与学生所学不匹配; 要么教材的练习设计存在模式化, 缺乏精品, 很难达到训练学生不同技能的要求。更为严重的是各类教材之间内在联系很少, 有着一定的盲目性。这些现象的存在, 对教学活动势必产生负面影响。

2. 汉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就新疆中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整体来看, 这些学校的师资大部分来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 他们的第一语言是本民族的语言。他们所精通的是自己的母语, 若这些教师能用自己的母语很好地把相关汉语知识教授给自己的学生, 实现双语教学, 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然而, 因为存在种种原因, 少数汉语教师的汉语水平并不是很高, 他们对汉文化的了解还不是很全面深入。这就使他们难以胜任有关汉语的教学, 无法原汁原味地将博大精深的汉文化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 专业学习与学生需要受到忽视

汉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应用, 和其他实用学科一样, 汉语学习也有着其自身规律。若不按规律办事, 势必学不好汉语。可新疆中职院校长期以来汉语教学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 千篇一律都使用着同一种教材, 而且都是大班授课, 未考虑专业与学生的需求。这肯定会极大降低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与汉语学习的成效, 会影响少数民族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而汉语教学也很难在质量上实现跃进。

二、改进新疆中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现状的策略

1. 合理进行教材编排

在选择教材时, 要选择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教材, 课本内容要及时地反映社会最新发展进度与学生关注的焦点。可以删除一些比较旧的文章, 选择当下影响广泛的文章, 将最新的社会用语编入教材; 减少语法的学习, 加大对汉语日常用语知识的学习力度; 在教学内容上,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2. 加大对汉语教师师资力量的投入

新疆中职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水平的提高能极大地促进当地中职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从这一点讲, 当地政府需要加大对汉语教师师资力量的投入。可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增加教师福利以刺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 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对中职汉语教师进行技能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汉语水平, 以便使他们今后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在硬件教学上, 可以利用多媒体, 提高课堂效率。同时,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内地引进汉族优秀的语文老师, 让他们来中职学校给学生授课, 这样内地先进的教法和教育理念就可以很好地在新疆中职课堂上充分体现, 可以极大促进汉语教学的发展。

3. 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重

我们应该注意到, 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 是为了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汉语基础, 以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学以致用。为此, 必须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加大对学生的交际能力与语言技能的培训, 同时还要提高中职学生汉语知识水平;为了使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能活学活用, 还要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和与人开展对话交流的能力。通过课程设置的合理调整,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 做到教材的编排和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 中职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就会指日可待。

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发展、各民族开展交流日益深入与广泛的当下, 提高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使学生树立起坚定的学好汉语的自信, 是每一个新疆中职汉语教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海洋.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现状及“注·提”应用之前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 , 2013 (07) :97—99.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篇9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位于新疆西北部, 聚居着蒙、汉、维、哈、回等35个民族。为了继承和发展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有效抵制极端思想对幼儿的侵蚀, 需要尽早对他们进行通用语言文字教学, 即汉语教学。对于少数民族幼儿特别是父母都属于同一少数民族的幼儿, 他们的民族语言是母语或第一语言, 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 因此浸入式理论适用于他们的汉语学习。

一、基于浸入式的汉语教学理论分析

(一) 必要性

对少数民族幼儿实施浸入式的汉语教学有其必要性。对少数民族群众从小开展汉语教育、训练其必要的技术技能以及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 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中,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研究者在调研中了解到, 博州一所学校某班45名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能力测试, 获得二级甲等水平证书的8个人中, 汉族学生7人, 少数民族学生1人;获得二级乙等水平的有20个人, 汉族学生较多, 少数民族学生较少;获得三级甲等水平的有12人, 少数民族学生较多, 汉族学生较少;还有5名学生未能获得普通话水平证书, 该5名学生全部是少数民族学生。这说明, 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与汉族学生比相对较差。同时, 由于该班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差, 课堂上较难跟上教学进度、生活中较难融入集体, 不仅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而且还产生了一定的问题行为, 导致管理困难。因此, 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成功、在实践中成才, 有必要让他们尽早、更系统地进行汉语教育。鉴于这种情况, 对少数民族幼儿实施浸入式的汉语教学就呼之欲出了。

(二) 可行性

个体对语言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强化和模仿两种方式进行。“强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里的核心概念, 是指如果个体的行为带来让他满意的结果, 则他发生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如一个幼儿学会准确说汉语“你好”或“早上好”的拼音及音调“n佾h伲o”“z伲o sh伽ng h伲o”就可以获得教师的一个爱心贴的奖励, 而这个爱心贴又是这个幼儿所希望得到的, 那么他以后对这两个词组积极表达、准确发音的概率就会增加。“模仿”也叫替代性强化, 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或观察学习理论里的核心概念, 指如果个体观察到别人的行为能够带来满意的结果, 那么该个体发生这些行为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如幼儿在家庭中观察到家人运用某种语言交流能够促进家人之间的积极情感互动, 那么他积极表达这种语言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当然, 强化和模仿不是决然对立的。心理学教科书里往往把强化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强化, 包括斯金纳所提出的强化概念;第二种是间接强化, 指的正是班杜拉所提出的模仿概念;第三种是自我强化, 它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基于浸入式的汉语教学, 是指将少数民族适龄幼儿充分浸入到汉语的环境中 (避免少数民族幼儿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干扰) , 通过教师的不断强化以及幼儿向其他同伴的积极模仿来有效促进他们学习汉语效率的一种手段。对于少数民族幼儿来说, 浸入式的汉语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二、基于浸入式的汉语教学实践探索

汉语是表意性文字。对于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个体来说, 汉语学习困难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汉语拼音的准确掌握, 特别是汉语的声调;二是汉字字形的认读与书写, 主要包括形近字的辨认、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认读。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可以通过塑造、渐隐与链锁等手段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塑造是指教师将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划分成若干层次的子目标, 先通过强化使学习者实现初级子目标, 然后再强化使其实现下一层次子目标, 最终使学习者达到终极目标的熟练掌握;渐隐是指教师先提供最容易引发正确反应的语言模仿对象, 然后有步骤的撤销这种模仿对象, 直到没有特定模仿对象时, 学习者也能完成正确的反应;链锁是指将语言的终极目标划分成若干行为链, 学习者某次任务中顺利完成第一个行为链时, 可以获得较小的强化, 在下一次任务中, 其必须顺利完成第一个以及第二个行为链, 才能获得强化, 以此类推, 直至学习者的终极语言目标得以实现。幼儿园教学主要包括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等五大课程体系。在我国的幼儿园日常教学中, 语言、科学、社会、健康等课程必须用汉语进行教学, 这为基于浸入式理论的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幼儿园教育中, 教师主要通过塑造、渐隐和链锁等方式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少数民族幼儿一方面可以借助模仿来向汉族幼儿学习正确的汉语发音,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读音是否受到教师的表扬或奖励获得直接强化。在实践中, 基于浸入式理论的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学可以采取汉民模式和民民模式等两种具体的模式。

(一) 汉民模式

所谓汉民模式, 是指在对幼儿进行汉语教学时, 教师将本班的幼儿以“汉族—少数民族”的形式进行配对分组, 在教学中通过在配对组内鼓励少数民族幼儿向汉族幼儿模仿、汉族幼儿帮助少数民族幼儿纠正发音, 在配对组间提倡相互竞争以促进少数民族幼儿汉语学习效率的教学模式。汉民模式的优势在于, 汉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向家人模仿或者家人有意识的教学“浸入”性地掌握了大量的汉语信息以及相对标准的汉语拼音规则。因此这种模式中, 汉族幼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正音。以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古诗教学为例, 第一步, 教师先向全班幼儿教学阿拉伯数字1到10, 几乎每个汉族幼儿都能正确认读这十个数字, 教师鼓励少数民族幼儿向汉族幼儿学习这十个数字, 汉族幼儿帮助少数民族幼儿准确辨认及发音;第二步, 教师教学一至十等十个汉字, 通过猜字、排序等寓教于乐的活动来帮助幼儿顺利认识这十个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汉族幼儿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学习困难, 但是相对来说, 他们会比少数民族幼儿掌握得快一些, 由汉族幼儿和少数民族幼儿配对教学, 一方面营造“官教兵”“兵教兵”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竞赛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数民族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第三步, 对全班幼儿教学该首古诗诗句“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教师先检查本班汉族幼儿是否能流利地熟读、背诵这首古诗, 然后鼓励少数民族幼儿跟着汉族幼儿一起朗读或背诵, 在学习过程中, 汉族幼儿及时帮助少数民族幼儿纠正发音。由于十个汉字已经事先掌握, 幼儿在学习整首古诗时, 将较为轻松, 并提高效率。

(二) 民民模式

所谓民民模式, 是指在对部分低年龄少数民族幼儿进行汉语教学时, 将他们和该幼儿园高年级已经相对熟悉汉语发音规则和掌握较多汉语知识的同民族幼儿进行配对分组, 让高年级幼儿对低年级幼儿的汉语学习进行正音、帮助。民民模式的优势在于, 它能有效减少隔阂, 避免某些少数民族幼儿因为与汉族幼儿沟通困难而导致他们不愿意开口表达, 影响汉语学习效率。当高年级少数民族幼儿熟练掌握一首古诗或儿歌时, 请他们去协助低年级的同民族幼儿学习, 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由此可见, 对于少数民族幼儿的浸入式汉语教学操作起来也是十分方便的。不管采用汉民模式还是民民模式的浸入式汉语教学, 教师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不同幼儿学习时的个体差异, 及时强化的原则鼓励幼儿学习时的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保持高效的学习态势。

在调研时, 我们观察到博乐市第一幼儿园的全部班级都采用浸入式对少数民族幼儿进行汉语教学, 极少数汉语基础较差的幼儿由民族教师或保育员提供适当的语言转换或翻译等帮助。该幼儿园几乎全部少数民族幼儿都能熟练运用汉语进行日常对话, 大部分少数民族幼儿能流利背诵多首汉语古诗。这说明, 浸入式的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在新疆的某些地方, 如何让尽可能多的适龄少数民族幼儿在幼儿园中接受系统的汉语教育还存在不少困难。在调研时, 我们从博州市精河县大河沿子镇某幼儿园园长那里了解到, 当地还有相当数量的适龄幼儿由于监护人的忽视而未能及时到幼儿园接受教育, 其中大部分为少数民族幼儿。尽管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我们呼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切实措施让少数民族地区的适龄幼儿, 特别是少数民族幼儿尽早接受系统的汉语教育, 这不仅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还为幼儿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浸入式理论及实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浸入式学习或教学符合教与学的心理学规律。教育者将学习者“浸入”特定语言 (一般指第二语言) 环境中, 通过学习者充分模仿和不断强化来提高学习效率。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 对于少数民族幼儿来说, 在幼儿园中实施浸入式汉语教学具有强烈的必要性、完全的可行性以及方便的操作性。

关键词:浸入式,少数民族幼儿,汉语教学,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2]李昆.加拿大的早期和晚期浸入式教学模式及其成效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5 (10) .

[3]方俊明.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与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基础[J].心理科学, 2001 (5) .

[4]蔡薇.浸入式汉语学习中的听力问题和听力策略[J].对外汉语研究, 2012 (8) .

[5]刘亚玲.“浸入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0) .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原因分析,对策

一、中职学校的汉语写作教学现状

鉴于近几年许多用人单位把MHK考试等级证书作为招聘少数民族同志入职的必要条件之一,许多教学单位为了适应此要求,也相应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参加MHK考试,并把考试成绩与毕业证、资格证挂钩。以喀什师范学校为例,该校就要求在校的所有少数民族学生必须参加MHK考试并达到三级乙等以上。这无疑对汉语水平不太好的民族学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众所周知,MHK试卷包括四个部分:人机对话(口语)、听力理解、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前三个部分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最后一部分则全是主观创作。其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大的。而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说,学生的汉语课程主要有口语、听力、精读、阅读等。它们分别对应了MHK中的人机对话、听力、阅读理解,唯独少了最后压轴的书面表达———写作文。那么,中职学校有没有写作课呢?也不能说绝对没有。学校在三年级的时候也开设MHK课,老师在讲课时也会请学生写作文,但也都是针对模拟试卷上的作文题目请学生来写,而缺少纯粹的写作教学。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在中职学校是非常薄弱的。

二、原因分析

笔者近些年一直在中职学校从事写作方面的教学,从我的亲身经历和对身边老师、学生的调查分析来看,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师资方面,缺少专门的写作教师。在中职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写作教师,教授学生写作的大多都是精读老师或是MHK老师。这些老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也相对滞后。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对写作课而言,教师写作理论知识缺乏科学的系统性支撑,导致写作教学无序化、随意化。具体表现就是随意命题,即随意说出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由于写作的主题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对命题材料不熟悉,从而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也就从心底里认为写作很难,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写作教材方面,缺少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写作教科书。教材对教学方法起着规定、指导作用,教法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合适教材,就难找合适教法,没有合适教法,就难保优质的教学效果。目前正式出版的初、中级阶段的写作教材中,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比较多,如乔惠芳、赵建华编写的《外国留学生汉语写作指导》和祝秉耀的《留学生写作指导》,而专门针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写作教材种类就很少,教师几乎在书店找不到,更别说拿来指导教学了。

学生方面,缺少写作热情。课下,我曾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写作。学生们往往回答说,我们连汉语都说不好,更别说写出来了。甚至有的学生宁愿到课堂外去参加一周的义务劳动也不愿意写一篇作文。完成的作文质量可以想象。要么只写干巴巴的几句话(还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要么完全抄袭别人的文章,而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无外乎下面几种:汉语词汇量不够、语法知识欠缺,汉语书写格式不正确、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等。由此不难看出,是写作本身的困难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了写作的信心,甚至知难而退。

由此可见,上述各种原因综合在一起,严重阻碍了中职学校的汉语写作教学。

三、应对当下汉语写作教学问题的对策

加强师资力量。从教育系统主管汉语教学的主管领导到学校的任课老师,都要认识到写作教学在整个汉语教学尤其是MHK考试中的重要性,要加强写作教师的培养,选拔具有一定基础的汉语老师赴高校进行写作专业的系统培训,提升理论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既有理论知识作支撑又有方法技巧从旁协助。同时,在课程安排方面,增加汉语写作课,利用专门的时间来从事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练习,而不是把写作放在精读课里或是做MHK模拟试题时来完成。

加强范文教学。如前所述,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写作教材很少,老师和学生可用资源少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无疑是请专家编写专门针对新疆考生的教材,可是这个方法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那么这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即精读、阅读等教材的范文,从范文中学习并积累一些精彩的词、句、段、篇,为今后的写作储备素材。除此之外,老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大量阅读美文的前提下,为学生寻找可供模仿、借鉴的范文。以范文为例讲解写作的范式,结构,方法。以常用的记叙文为例,在选择一篇标准的记叙文后就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原因、经过和结果等入手为学生讲解写记叙文都要具备的六要素;还可以从记叙对象来分析这篇范文是记人记叙文还是记事记叙文或是写景状物记叙文;再从叙事方法来分析文章用的是顺叙、倒叙、插叙还是兼而有之。这样学生不仅欣赏了范文还可以掌握一些写作的方法,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这门课感兴趣,才愿意花时间在这上面。这就要求老师在现有的教学手段下,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写作积极性。在这里为什么要强调阅读呢?我们知道写作的前提是你有东西可写,如果脑袋里空空如也,那么写作无疑是无源之水。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阅读。在这方面,我认为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法。我们的老师,可以从读报刊杂志入手,每天读一篇文章,一个月读一本书,一年读几本经典名著。不仅如此,还要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形成一种你阅读,我阅读,大家都阅读的“群体阅读”的良好风气,最终使学生都爱上阅读。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开展写作教学就简单多了。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事物开始写起,如我和同桌的故事,一次大扫除,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点评。尤其是点评作业,老师在阅读完学生的作文后要对学生进行仔细、有效的点评。大到学生的选材、全文的结构、书写的方法,小到词语的选择,标点符号的运用,句式的搭配,等等。只要是学生出彩的地方,老师都要给予充分肯定,使其逐渐克服恐惧心理,增强写作的自信心。当然,老师也要及时指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等,鞭策其继续努力下去。或者有条件的老师也可以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及时记录他的写作动向,为之提供精确的写作指导。

四、结语

写作教学在整个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使学生随心所欲地运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还有许多理论及方法需要探讨,许多问题及困难需要克服,这也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一名汉语写作老师,要尽自己所能克服这些困难,多渠道提升汉语写作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贺义荣,布力布力·艾克热木.南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班学生汉语写作能力现状及成因分析.基础写作理论与教学研究,2015,(12).

[2]王克萍.提高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水平.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01).

[3]王芳,戴泽辉.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写作水平.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浅谈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教学方法;少数民族;汉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25-02

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让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是让他们接受进一步教育的基础,也是让他们更好的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保证。

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已经走过了无数个春秋,取得了丰硕成果,广大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和知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汉语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作为非母语的教学,多年来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教材的局限,以及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等等的原因,使得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根据我将20年的教学实践围绕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一些微不足道的教学方法。

一、以直观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是否对学习汉语兴趣浓厚是决定教学效率高的关键。如果学生兴趣高,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就强,教学效率自然就会很高。特别对于汉字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汉字教学本身是很枯燥的。而运用实物,采用直观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汉字与其它拼音文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是以视觉形式来表示语意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就是描摹自然。为了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汉字,最好的方法还是以具体的实物来展示。因为人们感受的信息情况越直接,象形,记忆效果才会越好。所以在汉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眼、头、手、口等几方面,增强直观感,立体感,形象感,就会使所识记的对象变得简单易记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方法。首先,可以利用图画和实物。出示有关的山川、河流、树木、动物的图形片或照片,或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笔画;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幻灯等将所学内容制作成图文声并茂的课件,立体教学;最后,以表演的形式,模仿一些动作,这种方法,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变得轻松自如。

二、以汉语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是教学效率的关键,为此,就要营造汉语教学情境。为了有效营造汉语教学情境,必须分析新知识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其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应该注意的是:首先,词语、句子要真实有效,富有实际意义,让学生通过“咀嚼”要感到“有味儿”;其次,创设的情境要接近学生生活,富有情趣;再次,情境中要有问题,问题要有梯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程上都会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都有事情可做;最后,要使教学情境具有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例如,教师启发下的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这样,学生才能在情境中得到发展。具体到分类知识教学,例如词语教学,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掌握本课词语的构词方法、词语搭配要领以及生词的词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自己扩展,触类旁通。例如,“运动场”中的“场”表示的是“……的地方”,它常用在其他词的后面表示场所,可以启发学生推出类似的词语:停车场、操场、篮球场、广场、战场、农场,等等。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教法,而不拘泥于某一种教法。以教法的变化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轻负担、高质量”教学,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从教学思想现代化、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合理化、课堂结构高效化等方面着手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首先,可以推行三向交流教学法。单向教学法或双向教学法由于课堂交流参与面的狭隘,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三向交流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体系,教师备课内容、课堂设计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与学习要求确定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直接交流为主要形式。如讲练新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讲解,之后将学生分组,先让学生在组内轮流造句、归纳段意、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等,然后每组指派代表发言,由教师与其他学生纠错。这就彻底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强化课文教学 词汇教学值得重视,但不能过多耗费师生时间和精力。词语等语言知识教学不是最终目的,必须结合培养语言能力这一目标进行。词语讲解要侧重关键内容,尤其要关注词语的基本意义和在上下文语境中的意义及用法,突出重点词,点到关键即可。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材料,要引导学生理解、消化课文所包含的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语境了解词语的组合和句子的构成,掌握句型、句义和句调,了解句子是怎样衔接成段,段落是如何连辍成篇的,从而会读、会听,学会用汉语对话和写作文;再次,采用分段教学方法。即将一年教学过程划分为汉语词汇、语句、语法等阶段。汉语词汇阶段加大词汇训练;初中毕业学生可掌握3000个甲、乙、丙三级词汇和多个常用词,符合教学目的和授课时数要求;加之中小学所学2000个左右,高中毕业时能够让学生达到民汉兼通的水平。

四、以革新测试方法促进教学效率提高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篇12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汉语课堂上, 我们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是课堂的主体, 主导着课堂的一切。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往往没有主动发言的机会, 老师没有给学生创造课堂氛围去开口表达。老师一味的讲,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的大部分课堂时间都用在了记笔记上。

然而,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汉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为目标,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对于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应该以学生为汉语课堂的主体,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指导真正的提高汉语能力。

1)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制定切实可用的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要贴近交流实际, 真实可用, 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2) 因材施教, 熟悉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针对不同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3) 汉语课堂要氛围轻松, 让学生感觉有意思, 鼓励学生多说多问,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排除学生学习汉语的畏难情绪。4) 组织与汉语学习内容相关的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习汉语知识。打破以往“重知识讲解, 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

二、必须针对民族学生语言特点进行教学

中国是个大家庭, 56个名族使用的语言多达80多种, 分为:汉藏、阿尔仄、南亚、南岛、印欧5个语系。不同语系的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 常常受到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影响, 有时甚至将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带到汉语学习中来, 这样将大大降低汉语学习的效果。

现将新疆地区的语言特点总结如下:1) 字的前鼻音和后鼻音区分不清。如“是”, 说是“寺”。“沙”, 说成“撒”;2) 喜欢用叠字。比如两个新疆人聊天:“中午吃萨饭?”“中午吃粉汤, 现炸的油香, 油油的, 香香的”;3) 新疆人说话喜欢带“子”字。骑车子, 皮牙子, 男娃子, 女娃子...

以上新疆地方语言的特点和汉语有着很大的出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 我们教师必须将这些民族语言特点逐步总结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 将学生汉语表达中夹杂着的这些民族语言特点剔除出去, 让他们学到纯正的汉语文化。

三、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学习的关系

经研究表明, 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母语的水平越高, 接收其他语言的能力就越强。因此,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前应该掌握好本民族的语言。这时候, 有的老师便会问道:少数民族语言要学习多长时间?汉语从何时学起?二者如何衔接?如:民汉结对子, 每天一句话用汉语表达, 从点滴学习, 日积月累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还要从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必强求一致。

四、克服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对母语的依赖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 当学生遇到困难, 不知如何用汉语去表达时, 他们会无意识的回归本民族语言。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要采取一点的奖励措施, 让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坚持使用汉语, 如果能在课堂上使用汉语回答问题等, 我们就给予一定的加分, 分数积累到一定级别将给予奖励。这样一来, 我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促使他们努力使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久而久之, 汉语的使用能力将大大提高, 直至表达自然。这种措施将有效的克服学生对本名族语言的依赖性。

五、汉语教师要以身作则, 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榜样作用, 我们的言谈举止都会给学生留下印象, 因此在汉语教学中, 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 给学生以表率。我们汉语老师在说汉语时难免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尤其是生僻字的发音, 以及本民族语言习惯的阻碍, 因此, 难免会出错, 但在课堂上, 我们要十分注意严于律己, 不仅要发音标准, 语法也不能出错, 如果出现错误, 也要第一时间向学生澄清, 及时纠正过来。

六、总结

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 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起着交际的作用。少数民族学生要想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必须具备良好的汉语能力。可见, 汉语课程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教师必须肩负起此重任, 为社会的发展培育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

摘要: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 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无论是在社会交际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中, 汉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是必须的事情。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浅析了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关键词: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

参考文献

[1]佐丽呼马.浅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王薇.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的焦虑及其消解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3]兰兰.内高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策略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07.

[4]李新惠.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汉语学习策略调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上一篇:建议探讨下一篇:森林资源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