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探讨

2024-09-06

建议探讨(精选12篇)

建议探讨 篇1

我国于2006年2月发布, 自2007年1月日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计量属性上最大的变化是公允价值的应用。在发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就有包括“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等十七个具体准则中引入和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1 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1.1 公允价值准则不够完善, 部分概念界定不清

大范围引入公允价值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成立的一大亮点, 但是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当时并未形成一项独立的具体会计准则, 而是分散在涉及的相关准则中。2012年发布的公允价值征求意见稿更为清晰细致, 它详细定义了公允价值, 并对于其适用范围做出了规范, 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 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具体要求, 正式引入了“计量单元” (unit of account) 概念。但是对于涉及的一些关键名词概念仍散见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 某些概念完全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翻译是否妥当仍然需要进行斟酌考虑。此外, 在很多计量细节方面的规定还尚待完善, 比如入账价和脱手价哪一个应用于计量日的计量、所谓的计量时间是不是计量日、“最小计量单位”该如何确定等。

1.2 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仍不够成熟, 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与活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公允价值进行发展所需要的市场条件必须是活跃的、成熟的。如果市场不健全, 不活跃, 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制, 则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就无法公允计量。相对于西方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 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并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 (2) 我国最近几年处于通货膨胀时期, 物价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也会体现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 (3) 公允价值很多是运用在金融工具上, 而我国的金融工具市场化程度不高, 当交易市场不活跃时, 金融产品的价格就很难准确得到; (4) 我国现有的一些行业如金融、电力、通信等领域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在这些领域中没有充分的市场竞争, 公允价值很难保证公平公正。

1.3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可操作性差, 且计量成本高

目前,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 在执行会计准则应用公允价值过程中总体来说很难做到公允。企业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多采用估价的方式, 在估价模型和方式在选择上有很大的主观性, 不能准确反映其所包含的潜在风险。例如一部分公司采用了估值技术, 这与市场价格相比加大了可靠性和公允性的判断人为因素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较大。

在对企业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时, 如果聘请专业评估师将大大增加企业的计量成本。而且对于企业而言运用公允价值也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审计费用也会随之增加。

上述原因加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所以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 会出现人为因素的干扰的情况从而导致公允价值不公允, 而成为了企业用来操纵利润的工具。

1.4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需要的会计人才也越来越多,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不能满足大范围应用公允价值的需要。

由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并不成熟, 公允价值难以获取, 这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对公允价值的计量的方法进行合理的估计和判断。经济环境、风险状况都会引起公允价值的变动, 如果没有良好、敏锐的判断力和业务水平, 很难准确把握公允价值的变动以及变动所引起的资产负债等报表项目的变化。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也是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底线较低, 就有可能在相关工作中因受利益的诱惑或高管人员的操纵提供虚假信息。因此, 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要求都比较高。

综上,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运用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

2 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化建议

2.1 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准则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基本上是以原则导向为理念。针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现状, 建议公允价值准则选用规则导向, 以详尽的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进行规范, 尽量减少企业操纵利润的现象,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可靠性。

我国公允价值征求意见稿主要涉及公允价值的计量和信息披露。对于公允价值计量, 只有通过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初始计量、估值技术等各章详细对比才能清楚所谓公允价值计量基本要求。建议正式准则出台时, 进一步增加其严密性。对于涉及的一些关键名词概念建议除在各具体会计准则中体现, 可借鉴国际准则的做法, 在准则之后增加附录部分集中反映, 以便阅读和理解。对于某些概念的翻译还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斟酌其真实含义, 而不能仅按英文意思进行翻译。

我国的公允价值准则在保持与国际趋同的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考虑确定一个既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主旨又带有中国特色适合国内市场的清晰概念。

2.2 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机制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健全良好的市场机制。目前, 我国的市场环境并不健全, 为了确保公允价值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计量, 需要做的以下几点: (1)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规范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在市场的运行过程中, 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及要素市场, 增加市场价格的透明度, 引进竞争机制, 建立一个全国统一、公平竞争、有序进行的市场机制, 保证市场环境持续、稳定的发展。 (2) 建立健全价格发现机制。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的准则时, 可以在企业和物价部门、交易所等常常应用公允价值的相关部门之间建立健全价格发现机制, 使得企业内部人员和外部使用者都可以便捷的取得公允价格, 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 建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体系。第一,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 对评判是否合法的使用公允价值给予定性、定量的依据。由于各个行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不相同, 可以考虑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标准, 让从业人员在应用公允价值时做到有据可依。第二, 要完善相关的审计制度, 做到会计与审计制度的同步与一致性, 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和评判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第三, 提高市场监管水平, 做好各个监管机制的建设。第四, 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违法企业和相关人员的惩处力度, 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的顺利执行。

2.3 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可操作性

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计量方法、使用条件、应用范围等都要给出明确详细的规定, 并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确定依据计量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等进行披露。

2.4 编制全面收益报告

全面收益观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观点, 对某些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在表内进行了确认。目前, 全面收益表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财务业绩报告的主要形式。

为解决新准则颁布实施以来在的问题, 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 我国对利润表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2009年6月, 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 该解释要求企业在利润表中“每股收益”项目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两个项目。

笔者建议在我国财务报告中应该引进全面收益的概念, 在编制利润表的同时编制全面收益表, 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利得或损失 (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等) 都计入全面收益表。

2.5 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后, 需要会计人员做出更多的职业判断。例如关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规定大多非常复杂, 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 这不仅加大了业务核算的难度, 甚至会出现相同业务却相反的会计会计处理相反情况。对此, 要求会计人员定期参加培训, 使会计人员能尽快的全面了解资本市场、公允价值评估等相关内容和知识, 掌握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化先进的会计手段。从而增强自身素质, 夯实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 以有效地推动公允价值的应用进程。

同时大力加强执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 要求树立公正的职业道德观念, 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做到真实、不偏不倚。职业道德高尚的会计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 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 应用公允价值的需要。

摘要:在对当前我国公允价值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借鉴国际惯例, 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建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 [Z].2012.

[2]杨晶.关于公允价值若干问题的思考[J].时代经贸, 2013, (7) .

[3]冯怡.公允价值计量在美国的实践、不足与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 2011, (10) .

建议探讨 篇2

1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辟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

广安是一个农业大区,但也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市场需求,而且是一个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和布局,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交通运输以及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帮助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成为农民一年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五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和经营的新型农民。仅以广安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发展休闲农业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小平故居周边就先后建起农家乐,后来发展到全区多个乡镇以餐饮、钓鱼、避暑、水上游艇等多方面的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型消费业态。这些均以农户个体自发发展,缺乏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因此分布零星,功能多单一。按照《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将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并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逐步向规模集约,打造特色休闲品牌方面发展。

2变发展方式,确发展目标

在认真观察和体会广安的休闲农业以后,认为在发展方式上应有所转变,主要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转变。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把产业品牌做大做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来发展。要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各自所需、利益互动、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2.1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在小平故居牌坊村为中心的`以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休闲农业,侧重打造红色旅游与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发展方式,给全国各地来小平故居旅游的人们提供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服务,真正能够享受到广安的风土人情,同时推销广安的特色农产品,如“广安邓老太盐皮蛋”,让其吃上一个终身难忘。在广安城区周围的乡镇村社,应积极搞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休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最近几年曾多次荣获中国农博会金质奖的“龙安柚”产业,让旅客游园、品柚度假、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使其“乐不思蜀”。在离城区更远的一些地方,发展养鱼垂钓,水上游艇等集娱乐休闲和野外生活于一体的集合观光旅游、积极推动城乡互动、最大限度的发掘休闲农业的潜力,搞农庄连体式发展,利用规模优势提高休闲品位。

2.2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发展思路

由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些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全区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工作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应与粮油产业基地建设,龙安柚产业的建设与规划,蔬菜产业的发展与规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农村畜牧业发展规划等一并规划和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使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政府要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方面的保障。

2.3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在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搏弈中,因广安地处川东,多丘陵和山地,往往因现代技术装备、现代农业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偏远的乡镇尽管自然风光秀丽,但真要开发休闲农业事实上也还存在相当难度。只有借助现代的科学管理,积极实行现代经营方式,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一体,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休闲农业发展。如交通、电力等,都应跟上发展的需要。但更需要跟上的是农民的观念。难以一朝一夕摒弃的传统农业思想必须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取代。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使其能融合农、工、商,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3要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休闲农业仍是以农为载体,变单一农业生产为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在突出特色方面应重点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以城市为中心的名胜景区,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提升检察建议运用实效问题的探讨 篇3

[关键词]检察建议;运用实效;探讨

中央提出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的方针后,检察建议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一种形式,得以广泛运用和发展。在实践中,大部分检察建议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但部分检察建议的运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未能起到应有的监督实效。本文对如何提升检察建议运用实效的问题进行积极性的探讨。

一、检察建议运用实效弱化的成因

(一)检察建议权力的层级较低,催生弱势监督权的整体困境

1.检察建议权力的层级较低。从权力的层级上看,所谓建议权,也仅仅只是监督权的一种初始阶段,只能是监督启动阶段,所以受重视程度自然比较低。我国的法律监督权基本上可分为强势监督权与弱势监督权,检察建议则只能从属于弱势监督权。

2.检察建议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目前检察建议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原则性规定,没有实质性的法律依据。此种情况下,检察建议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没有人人必须遵守的执行力。检察机关不能直接依据检察建议强制发案单位落实建议措施,其实现依赖于发案单位对检察机关的信赖程度和对检察建议内容的认可程度。

(二)检察建议无法定程序保障,监督制度缺位引发法律效力不确定

1.回复制度有待完善。检察建议没有法定程序保障,它的法律效力是不确定的。实践中,检察建议内容上往往没有明确发案单位落实或者提出异议的具体期限,在援引依据、回复时间、联系方式等表述不一。有的没有写明制发人的联系方式,有的提出整改回复期限使用“尽快”、“抓紧”、“相关规定的时间内”等模糊概念。这样造成发案单位相互推诿或久拖不决。

2.跟踪回访工作不到位。一些检察机关在检察建议发出后,往往以发出检察建议为终结,一些办案人员对检察建议的后续工作也不重视,对其执行情况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本来发案单位收到检察建议后,应当按照要求进行改正,并将改正情况在规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检察机关。但是由于上述原因,发案单位收到不回,也不需要向上级报告,导致事情就此不了了之。

(三)检察官队伍素质的高低不一,检察建议内容空泛,针对性的缺失

部分检察官法学素养不高,语言文字表达功底不硬,综合分析能力不强,让其写出一份逻辑缜密、论证详尽、格式规范、语言精炼的检察法律文书存在一定难度。加上部分检察官仅注重办案,对检察法律文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检察法律文书的制作要求不够熟悉,此类检察人员制作的检察建议质量不高。实例调研发现相当部分检察建议内容上建议被建议单位改进措施不具体,使用“制度不健全”、“管理有漏洞”、“法律知识学习不够”,“党员干部法制观念淡薄,管理不力,监督不到位”等共性问题的字眼,“请加强监管、教育”等无实质性内容的等空话、套话。这种建议趋向于模式化,套用大众化、公式化,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这种情况使得发案单位难以适从,对检察建议不予反馈,影响其整改的积极性。

(四)检察建议考核标准欠妥,落入“重数量轻成效”的误区

在实践中,由于上级检察机关对检察建议工作考核的唯一依据是有回复,而对于检察建议的质量没有明确的要求,部分领导对检察建议的运用范围及性质认知不足,忽视对检察建议的跟踪回访以及相应单位采用率的考核,导致各部门在实际操作时为单纯完成考核指标而降低检察建议的质量,落入“重数量轻成效”的误区。

(五)制发检察建议主观随意性较大,脱离法律监督的基本定位

部分检察机关制发检察建议书主观随意性较大,不能做到“该发则发,不该发不发” 、“宁缺勿滥,不随便发”,存在过多、过滥、有搞形式主义的倾向,脱离了法律监督这个检察建议的基本定位。在调研中发现某检察机关某处室对某一单位一年内制发检察建议书竟达37件。这种现象致使发案单位认为检察建议只是在挑刺、找麻烦,甚至对检察建议存在抵触情绪,可以想象这些检察建议取得的实际效果会是如何。

二、提升检察建议运用实效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检察建议的实际运用效果弱化的成因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来提升检察建议的运用实效。

(一)完善“法律监督权”的权力体系,通过立法确立检察建议法律地位

立法机关通过立法将检察建议权纳入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之中,完善“法律监督权”的权力体系。在相关法律条文中明确检察建议的法律地位,从基本法律制度上保障其具有约束力。在诉讼法中明确规定检察建议提出后,发案单位应在规定时限内对检察建议的内容进行落实,并书面告知检察机关以及不认真对待检察建议应受到的处罚等等,亦可借预防犯罪立法纳入专条。通过以上做法使社会各界信守有凭,检察机关操作有据,减少检察建议在实践当中可能存在的阻力,扩大在社会各界中的知晓度,提高检察建议的权威性。

(二)规范回复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检察建议程序保障

1.规范检察建议的回复制度。在检察建议中要求发案单位收到检察建议后,应当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在规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检察机关。如果发案单位对检察建议的内容提出异议的,应将不采纳检察建议的决定在规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回复检察机关。这样可使发案单位对整改活动有义务感、责任感、紧迫感,避免欠拖未果的现象。

2.引入检察建议全程介入机制。实行检察建议全程介入制,把主要精力放在督促建议的落实上,坚持做到,每向发案单位提出一份检察建议, 应有专人负责抓落实,定期回访考察,强化全程跟踪监督。其方式可以采用电话督促、专人联系、定期走访、催告落实等。

3.强化对检察建议的回访处理。检察机关收到发案单位的回复后,对于发案单位认为建议正确,愿意接受建议的,要积极协助其完善整改措施。对于收文后无动于衷的,要主动联系、走访,分析其原因,若是因为建议本身不妥的,要及时纠正。对未及时落实检察建议应整改而未整改导致严重后果的,应当建议有关单位或部门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相关责任。

(三)结合执法办案活动,注重调查研究,强化检察建议内容实用性

1.注重调查研究。提出检察建议要结合执法办案活动,立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通过办案和与发案单位领导、中层干部、一般职工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走访等方式,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让事实说话。对重要的或者有复杂背景的事项提出检察建议时,应附上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如判决书、调查报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2.建议举措具体可行。检察建议内容上要以“依据的事实具体充分,指出存在的问题切中要害,建议的举措切实可行”为标准。避免出现“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健全和完善廉政建设责任制等相关规章制度”,“望你们今后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类似字眼。

(四)加强与发案单位交流沟通,注重协调配合,优化检察建议执行力

1.加强与发案单位交流沟通。在发出检察建议前,主动与发案单位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起座谈,相互交流看法,征求意见,帮助发案单位解决弱点、焦点、难点问题,使他们从内心感到检察机关是真心地帮助他们,从而发挥发案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与其它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检察建议的本质属性决定开展此项工作要注重协调与配合,离开了协调与配合,检察建议实施工作是做不好的。为此,要加大与法院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协调力度,主动与他们沟通情况,交换看法,在执法思想上求同存异。同时加强同公安、工商、税务等执法部门的联系,运用法律手段来保障检察建议落到实处。

(五)善于借助外部监督机制,整合监督资源,扩大检察建议的社会影响

1.争取党委、纪检部门支持。对解决带有普遍性问题或者落实有困难的检察建议,可以向地方党委报告,争取党委的支持;或者向同级党委纪检监察部门报送检察建议,发挥其党内监督的刚性,使建议内容得以落实。

2.借助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职能。在发出检察建议的同时,可以积极与人大常委会联络,建议人大常委会启动执法检查程序,开展执法检查活动,依靠国家权力机关的力量,增强检察建议的效力。也可通过个案汇报、依法备案、重大案件汇报、定期汇报检察建议实行情况等方式主动请人大监督,争取人大的强力支持。

3.借助人民群众舆论压力。通过检务公开的方式,将检察建议和有关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向全社会公开,动员人民群众予以关注,通过舆论的压力、人民群众的监督共同促使发案单位按照建议内容予以落实整改。这种让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的方式可以获得强制效果。

4.借助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影响力。发放检察建议的同时,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对此进行宣传报道,借助新闻媒体的辐射作用来扩大检察建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针对发案单位及时采纳并取得实效的典型事例,应进一步强化检察建议的后续报道工作。

(六)完善考评标准,借鉴创新思路,激发检察建议内在活力

1.完善检察建议的考评标准。摒弃将检察建议的发出数量作为考核唯一标准的做法,要考虑案件社会影响、被建议单位采纳程度等综合因素,将考核成绩的重点放在因检察建议取得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及发案单位通过积极整改取得的成效之上。

2.开展法律文书评比活动。通过定期组织检察建议的评比活动,评选出优秀检察建议,使干警学有样板,激发干警撰写优秀检察建议的积极性,并通过对优秀检察建议的深入调研,总结成功经验,提高检察建议的整体质量。

3.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有些检察建议涉及的行业、系统、领域非常广泛,而干警在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限的,面对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很难依靠自身的知识找准问题的重点所在,提出的对策和措施也限于局限性而影响效能的发挥。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问题的专家学者,借助行业系统专业人士,帮助我们找准病症,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4.适时发送表彰型建议。尝试改变以往单纯批判性的检察建议方式,对在维护区域稳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部门,向其上级单位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对其予以鼓励表扬,消除各单位对检察建议的固有排斥,全面拓宽检察建议功能的外延。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议探讨 篇4

关键词:完善,国库,支付,建议

1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成效

现行的国库改革顺利, 运行良好, 任重道远, 取得了显著成效:

(1) 财政资金调度能力显著增强, 从根本上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 财政资金拨付程序由层层转拨变为实际需要发生时一次拨付, 使未支出的大量财政资金不再沉淀在各预算单位的账户中, 而是统一集中在国库或财政专户内。改革后, 财政资金调度更灵活, 财政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沉淀的财政资金, 集中财力办大事, 最大限度地将可支配财力用在刀刃上。

(2) 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显著增加, 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的财政性资金都必须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 在源头上堵住了逃遁于国库监管之外的财政资金, 进一步规范了收支管理, 强化了预算执行的约束力, 财政资金的使用也就实现了“计划有预算, 申请有依据, 支付有标准”的改革目的。

(3) 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满足了社会的公共需要。有效整合了财政闲散资金,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部门根据国库资金使用计划, 在保证政府财政正常支付需要的前提下, 对财政存量间歇资金实行集合理财, 提高财政资金的无风险效益。

(4) 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促进财政国库改革不断规范完善。由于建立了严格的支付审核制度, 规范了支付审核内容和程序, 使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得以进一步规范, 增强预算单位依法理财的意识;并通过用款计划的要求使单位资金使用的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得到加强。

2 改革存在的问题

(1) 现行事业会计制度不能适应预算管理改革。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事业单位所需要的财政资金, 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 而是由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程序通过国库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给供应商或收款人。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 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的增加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这些新情况提出了收支确认的基础如何改变的问题。预算资金拨付方式的改变, 改变了财政支出的列报口径, 会计制度上应做出相应修改。

(2)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未能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全程监控。

财政部门只能依赖支出机构和银行部门事后提供的报告来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由于各种原因, 这些报告往往滞后, 而且既不全面也不可靠, 因此财政部门无法根据这些数据来对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进行详细而充分的分析。现行国库与预算会计系统未能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全程监控。

(3) 预算会计核算的内容未全面反映单位资金运动。

预算会计没有全面反映单位的资金运动及结果。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预算单位的所有收支己统一纳入综合预算编制, 基本建设、事业费和行政经费的会计核算实行两套账, 与预算管理口径不符。预算单位的基本建设拨款和自筹基建款如果分别核算, 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

(4) 会计科目功能不足、会计报表信息不完整。

按经济性质分类设置的预算科目已经不能适应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应按部门统一安排预算的要求进行重新设置。改革中提出的新举措、新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财政资金流入、流出的变化, 现行会计科目体现不出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科目设置过于简单, 随着资金来源的多渠道, 现有的一些科目, 已不能满足核算的需要, 必须增设相应的会计科目。我国的部门预算会计报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编制的会计报表, 另一个是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会计报表。目前的预算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年度预算收支情况及结果, 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财务信息, 缺少反映政府债权、债务等财务状况的报告制度, 不利于人们了解政府的财务状况。政府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 反映的信息过于简单。政府会计报告项目列示不科学, 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议

(1) 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 发挥沉淀资金的最大效益。随着国库改革的深入推进, 财政暂时闲置的资金不断增加, 强化经营财政的理念。在确保财政支出需要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有效整合财政闲散资金, 通过对财政资金进行市场化运作,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加快财政资金直接支付清算效率。要实现财政资金支付及时、快捷应从简化清算环节方面着手。减少财政直接支付清算环节, 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由清算银行办理, 取消财政零余额账户的过渡, 财政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到用款单位。

(3) 加强对财政资金支付方式、规模的监控。财政直接支付有利于实现对资金支出全过程的监控;授权支付方便单位用款, 提高支付效率。在相关的监督机制未完善的情况下, 应侧重于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 现时应以直接支付为主、授权支付为辅。同时,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就应明确预算单位各项支出的支付方式, 提高集中支付的效率。

(4) 实行预算外资金实行集中支付管理。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应参照预算内资金的管理模式,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在商业银行或人民银行设立预算外清算户, 用于办理预算外资金的财政直接支付和与代理银行办理授权支付的清算。同时, 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 加快全口径预算改革的步伐, 逐步取消按财政资金收支一对一的核算方式, 实现预算外资金统一管理和综合使用。

(5) 规范历年结余资金的使用。为减轻震动, 减少改革的阻力, 取消旧账户, 设立“历年结余账户”, 将历年结余的资金如数转入此账户核算。按照“只出不进”的原则, 单位每年编制历年结余账户资金的用款计划, 由财政部门审批后下达用款指标, 预算单位使用资金时按用款指标执行, 原则上不再从零余额账户归垫资金。另外, 对于单位的往来款等业务可通过零余额账户核算, 实行“一户两制”的管理模式, 这样既减少了单位账户设置, 又加强了财政部门对所有资金的监管。

(6) 加强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的管理。年终单位结余资金应采用规范管理与保护积极性并重的原则, 一是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结余建议全部留给预算单位, 财政部门在审核预算单位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时做到心中有数, 统筹考虑;二是项目已结束的专项经费节余, 财政部门可以收回;三是未完项目的专项经费结余按规定结转下年度使用。

(7) 建立健全的国库管理信息化系统。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实现依赖于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电算化水平的高起点、高质量。因此, 必须以构建完善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 以软件开发应用、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为重点, 积极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 为实现规范理财, 科学理财, 高效理财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一是加快整合国库管理信息化的内部子系统, 建立统一的系统运行平台。二是尽快建立国库集中收付硬件网络连接, 实现财政局与预算单位及相关金融机构组成的广域网, 达到对预算指标、用款计划、支出拨付、收入收缴、总预算会计核算、预算执行报告及分析等工作的网络化、一体化、动态化的联动高效管理。

建议探讨 篇5

杜文海

[摘 要]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的方针后,检察建议得以广泛运用和发展。但在检察实践中,部分检察建议的运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未能起到应有的监督实效。文章对检察建议实效性弱化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如何解决提升检察建议运用实效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检察建议;运用实效;探讨

中央提出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的方针后,检察建议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一种形式,得以广泛运用和发展。在实践中,大部分检察建议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但部分检察建议的运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未能起到应有的监督实效。本文对如何提升检察建议运用实效的问题进行积极性的探讨。

一、检察建议运用实效弱化的成因

(一)检察建议权力的层级较低,催生弱势监督权的整体困境

1.检察建议权力的层级较低。从权力的层级上看,所谓建议权,也仅仅只是监督权的一种初始阶段,只能是监督启动阶段,所以受重视程度自然比较低。我国的法律监督权基本上可分为强势监督权与弱势监督权,检察建议则只能从属于弱势监督权。

2.检察建议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目前检察建议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原则性规定,没有实质性的法律依据。此种情况下,检察建议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没有人人必须遵守的执行力。检察机关不能直接依据检察建议强制发案单位落实建议措施,其实现依赖于发案单位对检察机关的信赖程度和对检察建议内容的认可程  杜文海,研究生学历,陕西省铜川市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处,检察员。度。

(二)检察建议无法定程序保障,监督制度缺位引发法律效力不确定

1.回复制度有待完善。检察建议没有法定程序保障,它的法律效力是不确定的。实践中,检察建议内容上往往没有明确发案单位落实或者提出异议的具体期限,在援引依据、回复时间、联系方式等表述不一。有的没有写明制发人的联系方式,有的提出整改回复期限使用“尽快”、“抓紧”、“相关规定的时间内”等模糊概念。这样造成发案单位相互推诿或久拖不决。

2.跟踪回访工作不到位。一些检察机关在检察建议发出后,往往以发出检察建议为终结,一些办案人员对检察建议的后续工作也不重视,对其执行情况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本来发案单位收到检察建议后,应当按照要求进行改正,并将改正情况在规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检察机关。但是由于上述原因,发案单位收到不回,也不需要向上级报告,导致事情就此不了了之。

(三)检察官队伍素质的高低不一,检察建议内容空泛,针对性的缺失

部分检察官法学素养不高,语言文字表达功底不硬,综合分析能力不强,让其写出一份逻辑缜密、论证详尽、格式规范、语言精炼的检察法律文书存在一定难度。加上部分检察官仅注重办案,对检察法律文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检察法律文书的制作要求不够熟悉,此类检察人员制作的检察建议质量不高。实例调研发现相当部分检察建议内容上建议被建议单位改进措施不具体,使用“制度不健全”、“管理有漏洞”、“法律知识学习不够”,“党员干部法制观念淡薄,管理不力,监督不到位”等共性问题的字眼,“请加强监管、教育”等无实质性内容的等空话、套话。这种建议趋向于模式化,套用大众化、公式化,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这种情况使得发案单位难以适从,对检察建议不予反馈,影响其整改的积极性。

(四)检察建议考核标准欠妥,落入“重数量轻成效”的误区

在实践中,由于上级检察机关对检察建议工作考核的唯一依据是有回复,而对于检察建议的质量没有明确的要求,部分领导对检察建议的运用范围及性质认知不足,忽视对检察建议的跟踪回访以及相应单位采用率的考核,导致各部门在实际操作时为单纯完成考核指标而降低检察建议的质量,落入“重数量轻成效”的误区。

(五)制发检察建议主观随意性较大,脱离法律监督的基本定位

部分检察机关制发检察建议书主观随意性较大,不能做到“该发则发,不该发不发”、“宁缺勿滥,不随便发”,存在过多、过滥、有搞形式主义的倾向,脱离了法律监督这个检察建议的基本定位。在调研中发现某检察机关某处室对某一单位一年内制发检察建议书竟达37件。这种现象致使发案单位认为检察建议只是在挑刺、找麻烦,甚至对检察建议存在抵触情绪,可以想象这些检察建议取得的实际效果会是如何。

二、提升检察建议运用实效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检察建议的实际运用效果弱化的成因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来提升检察建议的运用实效。

(一)完善“法律监督权”的权力体系,通过立法确立检察建议法律地位

立法机关通过立法将检察建议权纳入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之中,完善“法律监督权”的权力体系。在相关法律条文中明确检察建议的法律地位,从基本法律制度上保障其具有约束力。在诉讼法中明确规定检察建议提出后,发案单位应在规定时限内对检察建议的内容进行落实,并书面告知检察机关以及不认真对待检察建议应受到的处罚等等,亦可借预防犯罪立法纳入专条。通过以上做法使社会各界信守有凭,检察机关操作有据,减少检察建议在实践当中可能存在的阻力,扩大在社会各界中的知晓度,提高检察建议的权威性。

(二)规范回复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检察建议程序保障

1.规范检察建议的回复制度。在检察建议中要求发案单位收到检察建议后,应当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在规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检察机关。如果发案单位对检察建议的内容提出异议的,应将不采纳检察建议的决定在规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回复检察机关。这样可使发案单位对整改活动有义务感、责任感、紧迫感,避免欠拖未果的现象。

2.引入检察建议全程介入机制。实行检察建议全程介入制,把主要精力放在督促建议的落实上,坚持做到,每向发案单位提出一份检察建议,应有专人负责抓落实,定期回访考察,强化全程跟踪监督。其方式可以采用电话督促、专人联系、定期走访、催告落实等。

3.强化对检察建议的回访处理。检察机关收到发案单位的回复后,对于发案单位认为建议正确,愿意接受建议的,要积极协助其完善整改措施。对于收文后无动于衷的,要主动联系、走访,分析其原因,若是因为建议本身不妥的,要及时纠正。对未及时落实检察建议应整改而未整改导致严重后果的,应当建议有关单位或部门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相关责任。

(三)结合执法办案活动,注重调查研究,强化检察建议内容实用性

1.注重调查研究。提出检察建议要结合执法办案活动,立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通过办案和与发案单位领导、中层干部、一般职工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走访等方式,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让事实说话。对重要的或者有复杂背景的事项提出检察建议时,应附上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如判决书、调查报告、相

关的法

等。

2.建议举措具体可行。检察建议内容上要以“依据的事实具体充分,指出存在的问题切中要害,建议的举措切实可行”为标准。避免出现“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健全和完善廉政建设责任制等相关规章制度”,“望你们今后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类似字眼。

(四)加强与发案单位交流沟通,注重协调配合,优化检察建议执行力

1.加强与发案单位交流沟通。在发出检察建议前,主动与发案单位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起座谈,相互交流看法,征求意见,帮助发案单位解决弱点、焦点、难点问题,使他们从内心感到检察机关是真心地帮助他们,从而发挥发案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与其它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检察建议的本质属性决定开展此项工作要注重协调与配合,离开了协调与配合,检察建议实施工作是做不好的。为此,要加大与法院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协调力度,主动与他们沟通情况,交换看法,在执法思想上求同存异。同时加强同公安、工商、税务等执法部门的联系,运用法律手段来

处。

(五)善于借助外部监督机制,整合监督资源,扩大检察建议的社会影响

1.争取党委、纪检部门支持。对解决带有普遍性问题或者落实有困难的检察建议,可以向地方党委报告,争取党委的支持;或者向同级党委纪检监察部门报送检察建议,发挥其党内监督的刚性,使建议内容得以落实。

2.借助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职能。在发出检察建议的同时,可以积极与人大常委会联络,建议人大常委会启动执法检查程序,开展执法检查活动,依靠国家权力机关的力量,增强检察建议的效力。也可通过个案汇报、依法备案、重大案件汇报、定期汇报检察建议实行情况等方式主动请人大监督,争取人大的强力支持。

3.借助人民群众舆论压力。通过检务公开的方式,将检察建议和有关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向全社会公开,动员人民群众予以关注,通过舆论的压力、人民群众的监督共同促使发案单位按照建议内容予以落实整改。这种让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的方式

果。

4.借助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影响力。发放检察建议的同时,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对此进行宣传报道,借助新闻媒体的辐射作用来扩大检察建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针对发案单位及时采纳并取得实效的典型事例,应进一步强化检察建议的后

作。

(六)完善考评标准,借鉴创新思路,激发检察建议内在活力

1.完善检察建议的考评标准。摒弃将检察建议的发出数量作为考核唯一标准的做法,要考虑案件社会影响、被建议单位采纳程度等综合因素,将考核成绩的重点放在因检察建议取得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及发案单位通过积极整改取得的成效

上。

2.开展法律文书评比活动。通过定期组织检察建议的评比活动,评选出优秀检察建议,使干警学有样板,激发干警撰写优秀检察建议的积极性,并通过对优秀检察建议的深入调研,总结成功经验,提高检察建议的整体质量。

3.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有些检察建议涉及的行业、系统、领域非常广泛,而干警在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限的,面对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很难依靠自身的知识找准问题的重点所在,提出的对策和措施也限于局限性而影响效能的发挥。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问题的专家学者,借助行业系统专业人士,帮助我们找准病症,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4.适时发送表彰型建议。尝试改变以往单纯批判性的检察建议方式,对在维护区域稳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部门,向其上级单位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对其予以鼓励表扬,消除各单位对检察建议的固有排斥,全面拓宽检察建

能的外

建议探讨 篇6

关键词:司法建议;实施现状;完善措施

随着我国法治的不断完善,人们法律意识逐渐提高,更注重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在为人们提供司法服务及司法保障的作用越来越大,而积极的开展司法建议成为其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一、司法建议的社会功能

司法建议体现了法院审判功能的延伸,有助于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相互结合;此外,司法建议针对被建议对象存在的问题往往能体现一种参谋作用,使其能够更好完善自己的制度管理,从中得到启发;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和宣传教育作用,通过法院以案说法,使人们更了解审判工作,遵守法律规定,得到法治教育。对于法院所提出的问题能高度重视,积极改正,避免内部存在的重大隐患发生。

二、法院司法建议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剖析

1.立法和理论过于粗放,存在很多的盲区

在我国的现行法律规范中,关于司法建议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很少,相关的理论依据也很匮乏,仅在新民事诉讼法的第114条和新行政诉讼法第66条有具体的规定。此外,在2007年最高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建议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服务的通知》中对其有相关规定,但此通知只是政策性规定,其位阶很低,很难作为办案的依据。因此,面对实践中适用司法建议范围的早已超出上述规定,现已制定的法律与实践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2.缺乏具体规范、统一的执行监督程序

司法建议的格式没有统一的要求,质量不高,对发现的问题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法律建议,操作性不强,太空洞。实践中法院对司法建议适用范围及内容都没有具体的格式化要求,这样导致很多司法建议书不规范,也不严谨,会产生随意式和滥用情形的出现。其次,对发出后司法建议的反馈及监督没有具体的制度要求,很容易出现法院发出后不再过问,文书杳无音讯的现象,被建议单位的改善结果及司法建议所起到的作用都得不到监督,呈现一种虚化形式。

3.认同度和使用度不够,缺乏正确的观念认知

在实践操作中司法建议的性质决定了其没有刚性效力,导致法院以及被建议对象对其不够重视,有的法院认为在案多人少的办案压力下其存在是可有可无的软性指标,甚至会出现使用空白。而被建议对象往往认为法院的司法建议是“多管闲事”,回馈率不高,积极性不大,也不重视。这样,实践中司法建议的发出量和回馈量很少。

三、司法建议完善措施的思考

司法建议的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基于我国的相关法律相当薄弱,缺失具体实施机制,在完善建议措施时,要考虑各个方面的情形,综合进行。

1.增强司法建议认识意识,健全司法建议质量保障机制

实践中司法建议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法院空洞形式化的实施,导致司法建议的质量达不到其应该产生的实质社会效果。首先,应该加强法院建议的意识。使法官能积极主动对审判中的某个或是某类案件存在问题提出实质性的司法建议,并对相关问题起到防范作用,进而提高司法建议的质量。其次,适度把握建议的原则尺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求法官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对被建议的对象能处在平等的地位,提出可实施范围内的可行性建议。再次,加强法官的建议能力。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增强法官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处理问题、看待问题的敏锐分析能力。

2.建立完善司法建议的管理考核制度

对于实践中,司法建议的随意及形式化问题,主要是缺乏一个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首先,要规范法院内部的工作程序,司法建议的发出要以法院的名义作出,设立司法建议管理部门对发出去的每一份建议都进行审核、编号、公开上网、归档等严格的程序。同时,将反馈的建议要做好备案登记与网上公布,建立检索功能,使法院及相关部门能及时了解到司法建议的实施情况。其次,将其司法建议文书的制作设为法官考核的一项内容,对其中高质量、社会反馈效果好的优秀建议书作为法官业绩及晋升的一方面,调动法官对司法建议工作的积极性。

3.建立健全司法建议协作、监督机制

司法建议的运行不仅依靠法院内部的规范管理同时还要依据外部环境的协作配合,这样才能将司法建议工作落实到实务中去。第一,法院内部要做好反馈登记工作。对发出去的司法建议要及时进行跟踪,与被建议机关、单位及时进行互动联系和回访,确保司法建议能得到具体落实。第二,要主动与其他机关进行协作联动。司法建议没有强制力,实施难度很大,对不积极改善的机关单位,只能通过中间部门的协助,对其进行监督。对不予采纳执行的行政类机关,将其不执行情况以书面形式向其上级主管部门、纪检、组织部门进行通报。对于不予执行企事业单位,法院主动进行座谈教育,严重者可以通过张贴公告进行警示或者利用媒体将其作为不良范例来公示。

四、结语

司法建议在法院进行社会综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原来的立法及制度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实践中司法建议的运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司法建议机制能更有效的防范和避免纠纷的出现,促进社会和谐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刘思萱.《论功能变迁中的司法建议—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个案解剖》,万鄂湘主编.《审判权运行与行政法适用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

[2]徐昕.《司法建议制度的改革与建议型司法的转型》.《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律师量刑建议权问题探讨 篇7

一、赋予律师量刑建议权有利于律师自身价值的实现

现今的法律界常常将律师的价值局限于当事人利益的代表, 其任务就是在诉讼中维护当事人利益的最大化, 而往往忽略了律师作为法律专业人士其内在的价值———促使法律价值的实现。

(一) 赋予律师量刑建议权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律师作为案件的直接参与的当事人, 其直接参与了案件调查取证、诉讼、庭审整个阶段, 因此律师可视为是除了当事人之外最了解案件的人员之一。赋予了律师以量刑建议权, 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司法实务中重罪轻判, 轻罪重判现象的出现, 敦促法院在审判阶段正确适用法律, 切实做到罪刑法定, 罪行相一致的原则, 进而履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职责。

(二) 赋予律师量刑建议权有利于律师职业素质的提高

现今在没有赋予律师量刑建议权的情况下, 律师只能对是否适用法定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提出自己的意见, 而对具体适用何种刑罚, 量刑多少没有建议权。这就从另一个方面导致了我国现今律师群体职业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况。律师不具有量刑建议权, 使得律师没有意愿去追寻法条, 寻找法条背后的真实含义, 甚至有些律师对案件中应该适用哪些基本法条都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能让我们的律师来谋求当事人利益的最大化呢。相反, 当律师有了量刑建议权之后就会迫使律师认真研究案情, 专研相关法条, 法规, 以及现实中相关的案例。这一切在无形之中都对律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赋予律师量刑建议权有利于实现控辩双方地位的平等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有明确规定, 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但是在司法实务中, 辩方显然处于法律中的弱势地位, 正三角形不再是正三角形, 而是偏向于公诉方的三角形。显然在控方有国家作为其力量后盾的情况下, 以私人名义参加诉讼的辩方处于弱势地位是理所当然, 在诉讼中, 审方偏向于控方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而在我们赋予了控方以量刑建议权后, 这种不平等的偏向显得更加明显。因此, 赋予律师量刑建议权在我国现今的司法实务中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赋予了律师量刑建议权才能让真正实现在诉讼中控辩双方处于平等地位的目标更进一步。

三、赋予律师量刑建议权有利于规范我国的司法秩序

不可否认, 在我国现行刑法法定刑幅度大, 法官具有较大自由裁量权的司法现况下, 法官利用自己手中的自由裁量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法官作为人群中的一员, 他不可能活在真空中, 他有着自己的交际范围, 有自己的亲戚朋友, 有自己的物质精神需要, 这就给了那些不法分子以契机, 他们或托人, 或送钱送礼, 希望那些法官在法定刑的范围内把刑期定的最低。

而当我们赋予律师量刑建议权后, 法官需要根据律师以及检察院两份意见来进行最后审判, 这就有利于判决的公正,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 一方的个人观点的准确性远不如双方意见的综合。并且法官须对不采用哪方的量刑意见做出自己的解释, 倘若如此我国司法秩序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维护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当然前提就是律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本着在维护法律公正威严的基础上, 寻求当事人利益的最大化, 而不是一味追求金钱, 昧着良心替那些万恶之徒辩护。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5条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 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 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律师的一切辩护都必须在尊重事实法律的基础上。

四、赋予律师量刑建议权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率

律师作为案件的直接参与者, 其对案件事实的了解程度显然高于位于审判席上的法官,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律师比法官更具有资格来给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 但限于律师作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利益代表人的身份, 作为辩护律师只能以证据, 以及在庭审中与控方的攻守中向作为案件最终裁判者的法官来重塑案件事实。

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了控方在收集证据时, 不仅需要收集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不利的证据材料, 还需要收集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有利的证据材料, 但在司法实务中, 限于控方为被害人利益的代表, 在收集证据时, 显然会更加注重收集对被害人有利的证据, 而容易忽略了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有利的证据。但作为辩护律师则会责无旁贷地收集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有利的证据, 因此在证据的收集过程, 显然律师能够收集到相较于控方更多的利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证据。因此赋予了律师量刑建议权, 律师作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利益的最直接代表提出自己的量刑建议, 控方作为被害人或者国家的利益代表提出他们的量刑建议。综合这两份来自利益冲突方的量刑建议书, 法官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就能更快更好地作出最科学的判决, 大大节省了法官的工作量, 提高了司法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遏制我国目前司法实务中的重刑主义倾向。

五、赋予律师量刑建议权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

在现行刑事诉讼体制下, 由于辩方包括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对量刑都没有发言权, 导致审判机关、控方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 辩方处于弱势。如果赋予辩护律师量刑建议权, 而且规定审判机关的量刑判决不能超过公诉机关、辩护律师双方的建议, 这样就可对审判机关在庭审中的自由裁量权进行适当的约束, 从而使整个刑事诉讼的格局更趋平衡。一旦这种平衡的刑事诉讼格局得以建立, 法官的判决无论是对于被害人而言, 还是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来说都是公正合理的判决, 由此在司法实务中将大大减少检察院的抗诉, 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上诉等再审程序的出现。

在我国法制建设起步较晚, 司法专业人士紧缺的情况下, 赋予律师这个庞大的法律专业人士群体以量刑建议权对于节省我国本已匮乏的司法资源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在英美法系中有一种众所周知的控辩交易 (Plea Bargaining) , 即检方在审判前与被告及其律师进行谈判、以撤诉, 降低指控或建议法官从轻量刑为条件换取被告的有罪供诉, 从而避免开庭审判的制度。从现今国情来看, 要在我国实行控辩交易制度显然还为时过早, 但律师量刑建议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的“控辩交易制度”。

目前律师的量刑建议权问题在理论界的探讨谓之甚少, 在实务界虽然有不少从事于司法实务第一线的资深律师意识到了这项权利, 但是在我国现今情况下, 律师的量刑建议权作为一种处于萌芽阶段的新生事物, 毕竟难逃新生事物的成长规律, 她的成长必将经过一个痛苦的阶段, 权利的取得不能依赖于恩赐, 唯有长期奋斗在司法实务第一线的律师群体不断地争取, 以及理论界对律师量刑建议权问题的大范围论证, 如此“培土”, 才能让律师量刑建议权这个新生事物茁壮成长。

摘要:刑事司法中量刑轻重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而且关系到我国刑事诉讼中罪刑法定原则的落实适用。在我国, 法官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的情况下, 在刑事诉讼中除了赋予人民检察院以量刑建议权的同时也赋予直接参与案件调查取证整个过程中的律师以量刑建议权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律师作为专业的法律人士, 其在司法诉讼中不仅要起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也需要维护法律在每个公民心中神圣的地位。

关键词:量刑建议权,律师,自身价值,平等

参考文献

[1].沈德咏.论量刑公正.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10.

[2].江峰.刑事诉讼中的自由裁量权.浙江检察, 2000, (2) :25.

[3].邹开红.关于当庭提出刑罚要求问题的探讨.检察时空, 2000, (3) .

[4].姚玉芳, 屠晓景.庭前预判-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的过渡形式与初步尝试.湖州检察调研 (第3期) .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篇8

1 林改后现行林木限额采伐管理机制的弊端

1.1 分项限额太多、而且相互交叉

当前,森林采伐限额按采伐类型分为主伐、抚育采伐、低产改造、更新采伐和其它采伐等5种;按消耗类型分为商品材限额和非商品材限额。而且,各采伐类型限额既又有商品材,又有非商品材;各消耗类型限额既可以是主伐或抚育采伐或低产改造或更新采伐或其它采伐,操作和管理起来很不方便。

1.2 采伐指标分配不公

尽管很多省份已经开展了木材生产计划管理阳光行动,也全面推行了电子办证,但是采伐指标分配不公开、不透明、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平民百姓很难获得采伐指标。一些人有可伐资源,却没有采伐指标;一些人有采伐指标,却无树可采,容易滋生官商勾结、权力寻租、指标买卖等社会土壤。据我们调研掌握的情况,有的地方1立方米木材指标一般可买60元~90元,最多高达140元,造成了权力的腐败,林农对此意见很大。

1.3 采伐审批程序繁琐

从采伐申请到木材销售,要经过十几道程序,采伐时如果不小心多采了,还要坐牢。正如老百姓所说的“自己的树不能自主采伐,采伐了还要坐牢”。

2 解决林权核心问题,落实各项措施

在实际运行中应紧紧抓住“林权”这个核心问题,落实落靠“林权”变更的各项对策措施。

2.1 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林农和其它森林经营主体,以县为单位编制简明实用的森林经营方案,以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采伐时间和合理年伐量,作为安排采伐指标的重要依据,使林农和其它森林经营主体对林木处置和收益有明确预期。

2.2 明晰林木产权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林地使用期限和林木所有权最终归属等问题,并依法核发林权证书,是开展林木采伐管理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2.3 放活商品林采伐管理政策

一是调整用材林主伐年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非林地上用材林,其主伐年龄由经营者自主决定。为适应林改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便于森林经营者掌握造林后的采伐预期。二是采伐指标实行5年总控。经省级林业部门认定,森林经营主体按可伐资源获得的采伐指标,可以结转到下年使用;同一村内各森林经营主体当年的采伐指标可以相互借用和互换。三是2001年以后在非林地上营造的用材林,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合理年伐量批准采伐。但在耕地(含基本农田)上营造的森林、林木采伐,不纳入限额采伐和木材生产计划管理范围,但其木材运输销售须经所在地乡镇林业工作站进行实地勘验核实,并按规定办理木材运输证,并建立专门的办证台帐。

2.4 改革商品材计划下达办法

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实行自下而上的先年申请和由上而下的次年下达制度。对于已编制并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或采伐利用规划的,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按森林经营方案或采伐利用规划确定的合理年伐量安排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并实行单列;对于没有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或采伐利用规划的,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可伐资源状况将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统一安排到下属林业站,再由林业站根据森林经营主体的申请及其可伐资源状况,将采伐指标安排到村(场)或资源小班,最后由村委会根据农户的事先申请及其可伐资源状况落实到林农个人。

2.5 规范采伐许可证申请核发行为

只要林权清晰,森林经营主体就可凭林权证或其它有效的林权证明和相关材料直接向发证机关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无需基层组织签具意见。只要申请材料齐全、合法、有效,且有采伐指标,发证机关就应依法依规当即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3 改革林木采伐管理机制的模式

3.1 编制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纲要

构建以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及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为基础的宏观指导体系,指导森林经营方向及生产力布局。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纲要》,总结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成就与经验,提出新时期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强化保障措施,指导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为全面提高我国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3.2 编制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

在《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纲要》的指导下,构建以区域可持续经营规划为基础的区域决策体系,进一步细化森林功能分区,制定最佳森林经营和采伐利用模式,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区域基本构架。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下简称“二类调查”)的基础上,省级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以森林分类经营为主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编制省、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确定森林经营方向、经营模式、采伐利用方式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区域空间框架,协调森林功能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

3.3 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

构建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系,使森林经营和森林采伐利用活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相衔接。国家林业局研究制定简易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规范;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在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框架下,引导森林经营者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特别是林业工作站要指导和帮助林农编制简易森林经营方案。通过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将森林资源培育和采伐利用等森林经营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逐步实现经营者科学经营森林资源。

3.4 推广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

构建以多种森林经营方法、模式为基础的技术支撑体系,指导各类经营者科学经营森林资源。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点建设,通过对典型森林经营模式的总结,形成不同类型森林经营的采伐利用技术标准和多种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

4 结语

民生新闻发展误区及纠偏建议探讨 篇9

民生新闻工作的开展, 其内容未必能够与实际工作要求吻合, 以致工作中经常出现诸多误区:

1) 新闻内容“老生常谈”。民生新闻具有“快”、“准”、“新”的基本要求, 为了避免新闻主题的内容偏离事实, 某些新闻媒体单位互相引用其他单位的新闻, “人云亦云”的跟风现象普遍, 仅用其他方式重新报道一遍, 大有“拾人牙慧”之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 社会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并对新闻媒体提出更高的要求, 大量类同的新闻信息, 反而会影响新闻报道的价值;

2) 报道严重失误。民生新闻报道具有专业性的基本要求, 新闻工作者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不能一味追求报道的效率, 忽略报道的质量, 否则很容易出现报道失误的问题, 譬如2012年6月17日, 西安电视台的《西安零距离》播出一条社会新闻, 即盛极一时的“肉灵芝事件”, 成为网上疯传的大笑话, 很多网民认为, 记者未经核实情况就随意报道, 违背了新闻媒体报道的基本原则。由此可见, 民生新闻报道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功课”, 但这恰恰是当前民生新闻报道所容易忽视的内容;

3) 道德取向移位。某些新闻工作者为了制造所谓新闻亮点, 违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断章取义、不如实报道、恶意误导等行为层出不穷, 成为新闻媒体的“毒瘤”。归根到底, 主要是因为新闻人在职业道德方面的“沦落”, 譬如2003年山西繁峙矿难中11名记者接受贿赂。笔者认为, 新闻人不重视“自我充电”, 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缺失, 更是职业道德传承的危机, 可能会破坏新闻报道真实性、公平性、客观性的原则, 对于新闻质量的提高百害无一利, 甚至会丧失社会公众对其信任, 影响新闻工作队伍的健康发展。

2 民生新闻发展的纠偏建议

鉴于民生新闻发展存在的误区,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当中, 应该在群体优势下发力, 并用管理机制来规范新闻报道, 在现代新媒体兴起的大背景下, 民生新闻有必要对误区之处进行纠偏, 才能够逐渐凝聚成具有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媒体力量。

2.1 深入报道

民生新闻报道工作对任务的时间要求往往比较紧张。新闻价值是衡量和选择新闻的基本标准, 从专业性的角度分析, 新闻价值基于客观事实, 需要新闻工作者从职业视角,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对新闻内容、发表时机、报道频率等进行控制, 而且外界人员不得横加干涉。为了追求新闻报道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到报道事件的当中, 了解事件的发生起因和进展, 并通过现场取证和当事人采访, 第一时间取得报道的详细资料, 为此很多新闻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新闻工作者所处的权利环境严峻, 为了解决某个社会焦点问题的新闻报道, 新闻工作者往往需要承担高风险的责任, 某些新闻工作者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2013年的3.5曝光行业潜规则进入社会公众视线, 网络消费、食品安全、房屋中介、汽车等百姓关注的消费热点, 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 成为关注焦点, 很多记者从2012年9月份开始, 就陆续奔赴各个“问题”企业, 用长达数月时间, “揭秘”这些企业背后的惊人黑幕, 成为侵权黑幕揭发的“功臣”, 在此反映出新闻人工作任务需要通过长期的摸索, 秉着积极、耐心、道德的精神, 才能够完成的。

2.2 新闻宣传工作

根据中国宣传部门和全国新闻战线三教办的要求, 民生新闻的发展需要通过精心安排和周密部署, 紧密结合台外宣传工作, 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水平。譬如驻外记者培训班的实地考察和采访参观活动, 某媒体单位组织学员奔赴长三角、西部、陕甘宁等改革开放的热点地区参观考察, 在考察实践中坚定信念, 增强导向意识, 另外是针对不同的新闻工作人员, 开办囊括宣传、技术、行政、业务、编播等方面的培训班、讲座等。同时由媒体单位的机关党委、人事办、总编室等, 统筹协调全体人员的培训, 结合新闻报道工作的基本节奏, 以及综合考虑新闻工作人员分散和班次多的特点, 利用网络和展板等渠道, 策划各种形式的研讨、学习、座谈活动, 确保教学效率和覆盖率的有效提高。

2.3 综合报道水平的提高

为了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民生新闻的工作者需要提高综合报道的水平, 一方面是提高语言传导能力, 以汶川地震新华社记者朱玉撰写的《献给北川的橘子》为例, 该记者用细节白描、生动语言和自然传导等方式, 向读者传导真挚细腻的感情。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针对表达枯燥、千篇一律、个性缺失的新闻报道现状, 认为民生新闻工作者应该夯实语言文字的根基, 提高表达的个能能力, 《芝加哥论坛报》的知名编辑布鲁斯·D·伊图尔认为新闻人需要培养属于自己的文体风格, 了解语言的灵活性、多样性、丰富性, 文字报道、拍摄报道、音视频报道等都要准确精练。另一方面是职业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 民生新闻工作者需要做到“坚持真理、忠于事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深入实际、体察民情、互敬互学、积极竞争、摆正位置、不谋私利、甘为人梯、严谨剽窃”, 真正成为社会公众的“传话筒”。

3 结论

综上所述, 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 是基于理论的角度探析, 而民生新闻工作具有“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对于不同出现的新闻事件, 要求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在新闻实践当中, 应该在群体优势下发力, 并用管理机制来规范新闻报道, 并对误区之处进行纠偏, 才能够逐渐凝聚成具有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媒体力量。

摘要: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言行教诲“:新闻人要带着责任感前行, 见证历史、记录时代、揭示真相、传播希望。”对于民生新闻来说, 就是需要在尊重新闻价值的基础上, 确保新闻材料的真实和准确。然而, 在新闻实际工作当中, 民生新闻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误区, 影响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 我们需要在了解民生新闻发展误区的基础上, 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采取纠偏措施, 以促进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生新闻,发展误区,纠偏

参考文献

[1]杨立峰, 樊强.关注民生新闻发展[J].新闻论坛, 2012 (2) :41.

[2]张斌.试析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症结及对策[J].大观周刊, 2012 (43) :48.

探讨坡屋面渗漏原因及防治建议 篇10

1 导致渗漏发生的原因

在工程实际案例中, 坡屋面发生渗漏的原因和部位多种多样, 根据全国80多位防水工程专家的分析报告, 在造成屋面防水渗漏的原因中, 材料占22%, 设计占8%, 施工占45%[2]。

1.1 设计

设计方面原因所占比例最小, 但却影响较大。整个工程的建造过程都是遵循设计文件执行的, 设计一旦出错或者设计不适用将直接导致后续工作出现偏差。有关设计上的失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坡屋面排水线路不明确与排水坡度设置不合理, 落水口的设置及管径的选择不合适, 缺少最大会水面积的预估。发生大雨发生时, 雨水不能尽快排出, 随着雨水的滞留面升高使防水层底面压应力增大, 容易在薄弱处出现渗水现象, 加上寒暑交替, 防水材料的老化使这一情况会更加严重, 最终造成大面积渗漏的发生。

设计中提倡使用新型材料, 但在新型材料使用时应适当考虑其施工工艺发展程度。如聚脲喷涂防水, 这种防水材料对温度及湿度不敏感, 力学性能好, 耐老化性能突出, 确实集众多防水材料特长于一身。但这种技术国内工民建中应用不是很多, 同时相关技术规范较少, 施工方案也相对匮乏, 这种情况下要想获得理想的效果实属不易, 容易造成因防水隐患。

1.2 材料

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 坡屋面防水材料选择的自由度很高。材料本身都存在自身的特点, 如混凝土防水层, 它兼有承载、维护和抗渗的功能, 还可满足一定的耐冻融及侵蚀要求;卷材防水适用于受地下水腐蚀或受振动作用的地下工程结构;涂料防水适合于结构复杂、不规则的防水。在坡屋面本身构造层次多的前提下, 不同防水层结合处由于其伸缩率不同, 在环境交替改变时尤其是温差变化大时各层间因温度应力增大, 使不同结合层间相互作用增大[3], 加之材料老化, 很容易造成防水层开裂, 失去防水效果。同时材料生产厂家众多, 防水材料的品种、规格较多, 以同一种卷材防水材料为例, 基体的制备技术以及基体材料与浸涂层结合的加工工艺不同导致材料成品的性能也有明显的差异。

1.3 施工

坡屋面现浇混凝土施工中, 由于屋面坡度一般在30°~45°, 这就使施工中对于混凝土的选择更偏向于塌落度小的混凝土, 这样混凝土施工时不易流淌。同时在振捣时也是点到为止, 根本达不到正常施工的振捣效果, 稍微振捣后用刮板刮平、抹压即成活。在后期养护不能及时跟进, 达不到技术规范要求的效果。这些原因使得原有防水作用的现浇混凝土板内产生一定的容水空间和渗水渠道, 大大降低了防水效果。

卷材防水施工时, 为节省工期降低成本, 找平层的含水率达不到规范的要求就进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的铺贴;或SBS/APP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施工时, 底油涂刷不均匀或局部露底, 本应满黏的施工工艺为节省施工时间常采用点黏或空铺;阴阳角处及一些细部构造处理时往往省略附加层的铺贴。这一系列卷材施工现象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本应起到封堵裂隙渗水作用的卷材在找平层与防水层之间离皮形成通路使水四处流窜;使本应牢固铺贴于坡屋面上的防水卷材由于缺少与找平层之间的黏接作用而因自身重力形成卷材下滑, 从而造成材料之间的形成扯拽而破坏;本应是加强防护的部位得不到重视, 形成渗漏隐患区。

还有屋面瓦施工时, 操作人员或者一些现场技术员错误地认为由于已经进行了防水层施工, 屋面瓦仅有装饰作用而无防水作用, 导致屋面瓦施工时作业粗糙、搭接长度不足、灌浆不满等一系列问题, 使本应形成的良好排水结构受到破坏, 雨水在屋面瓦的薄弱处流入下层, 增加了下层的防水负担。

2 杜绝渗漏的建议

设计方面出现的问题还是很少的, 建议设计上拒绝作品剽窃, 加强执业操守, 慎重提出工程建议。

材料方面建议加强材料订购前的考察, 选择具有能力的生产企业为工程提供质优价廉的合格产品;加强材料进场前复检, 拒绝一切不合格产品入场;加强材料进场后保管, 不因管理不到位, 造成产品仓储、运输中破损, 一旦发现破损要及时剔除。

施工上要提高管理者的觉悟与认识, 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选择懂管理、懂技术、有经验的人员作为现场的执行经理, 在工程中积极提出有建设性的施工措施, 避免通病的发生;加强技术人员业务的学习, 施工中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和规程;加强作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的培训, 强化三级教育;同时加强第三方的监督管理工作, 对于不符合规范、规程施工现象应坚决给与叫停, 确保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

3 结束语

坡屋面防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时至今日坡屋面渗漏现象也普遍存在。坡屋面渗漏的原因多种多样, 这里不排除因科技发展带来一系列坡屋面的防水构造变化、新型建材推广, 使施工中缺少与之配套的工艺、施工方案等, 从而导致推广先期由于经验不足、技术落后而引起的工程缺陷造成的渗漏, 但大部分渗漏情况是发生在相对工艺成熟、技术稳定的情况下。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实施者的责任心, 没有切实为工程质量考虑, 是不会产出质量合格的工程。希望工程中现场执行者对坡屋面防水施工给与足够重视, 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坡屋面渗漏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仲辰, 严汉军, 顾乐民, 庄龙杰.屋面构造防水原理和技术探讨[J].综述专论, 2003 (6) :1-3

[2]宫耀波, 刘苗.浅析建筑屋面防水渗漏的原因及防治[J].工程质量, 2007 (17) :54-58

建议探讨 篇11

关键词: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现状;解决措施;行政机关

一、引言

在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中,行政审判中的司法权对社会利益的平衡以及社会冲突的解决有重要影响,我国市场经济所推出的国策使法院成为权利领导者,当生活的主导者不再是行政权力之时,当正当的法律之治逐渐被大众所认同之时,法院就在以一种空前绝后的深度与强度深入到社会与经济生活当中,并成为一项令人不可抵抗的权力。司法建议是法院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法院在司法理念的正确指导下,通过特殊的视角对社会管理的审视及参与的途径之一。

二、我国行政审判制度中司法建议的现状

在最开始颁布《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之时,司法建议并未受到大众的重视,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不断向前发展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社会纠纷及冲突逐渐涌现出来,其中还有很多的群众性冲突,这种状况下,单纯的依靠司法部门的制裁已经远远得不到矛盾的解决。此时,享有“防范于未然”及“亡羊补牢”之称的行政审判司法建议逐渐登上法律的舞台,而且慢慢的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人士也逐渐开始重点关注司法建议工作,而且有些法院甚至还自发的在探讨司法建议工作中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就司法实践而言,现阶段我国的司法建议已经远远超出了立法规定。在法律依据相对缺失的情况下,逐渐成为司法部门的合法行为。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基于不完善的立法,各地法院在对司法建议进行设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1.司法建议的适用范围千差万别

有的法院在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行政审判或者民事审判时,只是单一的依照所调查和执行情况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几条司法建议。而还有的法院在进行行政及民事审判时,只要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会立即进行司法建议的提出。另外,还有些法院不单单在行政及民事审判中进行司法建议的发出,在进行刑事审判时,如果有问题出现,他们同样会提出相关的司法建议。

2.不同的法院有不同的司法建议质量

在对司法建议予以执行的过程中,有些法院通常会对其进行认真研究、仔细制作,并对签发、审批以及讨论等相关制度予以严格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而有些法院则对司法建议的出台非常粗糙,没有形成规范的格式,建议的内容也不全面,而且签发的过程非常随意,具有很差的可操作性。另外,也有些法院主要就具有很大的倾向性和普遍性的某一类法律案件中所出现的问题,运用宏观的视角进行司法建议的提出,以保证问题能够系统的解决。还有些法院主要是坚持就事论事的原则,通过微观视角对其司法建议予以提出和改进。

3.司法建议督促情况与形式的提出有出入

在对司法建议进行监督的过程中,有些法院相对来说比较正式,在对司法建议进行提出的形式上通常是通过书面形式,同时,对受建议的部门进行定期的督促。还有些法院仅仅是通过口头的形式进行司法建议的提出,此外,也有些法院通过“上门服务”的方式,面对面提出其司法建议,但这种建议形式缺乏跟踪督促的作用。

三、我国司法建议在行政审判制度重新构建的建议与措施

现阶段我国法律界对行政审判中的司法建议体制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一直处于沉默的状态,此外,行政审判外界相关的一些制度对这方面的借鉴也很有限,由此可见要对中国特色的行政审判司法建议体制予以更完善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从整体而言,对我国司法建议体制的重新构建,一方面要进行理念的更新以及法律的完善,另一方面,还要配置与之相衔接的法律制度,保证我国的司法建议体制能够真正做到法律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同时为我国社會主义和谐制度的构建提供法律保障。

1.将理念更新作为司法建议的前提条件

对我国的司法建议体制进一步的完善,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要保证社会公众和司法部门在看待司法建议的目的、性质以及地位上,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理念。这种统一的司法理念能够引导司法建议功能正常运行。其中,对司法理念进行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

(1)必须了解到司法建议并不只是法官的权利,更多的,应该是其职责与义务,司法建议是法官权利和义务的结合体;

(2)要对司法建议在法律及社会中的作用进行充分的认识,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个人或者相关部门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漏洞进行有效、及时的填补,还能对相关规章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予以有效的健全,同时还有助于对社会公众在按照法律办事的过程中进行引导,使公众得到法律意识的增强,使法院司法的权威性得以树立,从根本上达到审理一案防范一方、教育一片的效果;

(3)要对司法建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位予以充分的认识。

2.将立法的完善作为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的根本

尽管我国人民法院在2009年公布的10号法发文件[2009]对各个地区的司法部门在进行司法建议的实施中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通知就是通知,它永远不能同法律平起平坐,所以要想真正的完善与实施我国的司法建议制度,就必须要对相关的立法内容进行修改,以立法形式保证相关司法建议法律化和制度化,做到司法建议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有了法律的依靠,司法建议就不会再被人们说成是“多管闲事”。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司法建议正在为便捷的灵活的行政审判活动后续工作增添活力,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节约司法成本,预防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借我国修改行政诉讼法和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契机,笔者浅谈行政审判中司法建议制度的思考,希望从立法位阶上给予其合法的地位,规定其相应的原则与程序规则,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从而有效解决行政纠纷,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一玮.我国行政审判中司法建议制度的若干问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36(2):53-57.

[2]黄学贤,丁钰.行政审判中的司法建议制度运行分析——以江苏法院为视角[J].行政法学研究,2011(03):86-91.

建议探讨 篇12

1.1 森林虫害的种类较多

以某些特定种类的虫害为常态, 且发生频率高的几种虫害损坏面积常年居高, 成为预防和治理虫害问题的重点。近些年, 能够导致严重灾害后果的虫害种类也在增加, 如由于昆虫而导致的灾害已经增加到了十几种, 各种虫害造成的损害后果也不同。

1.2 具有突发性质的森林虫害危害后果显著增加

有些虫害并不常见, 但是一旦发生, 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森林损毁, 且人们在短时期内无法弥补这种损失, 如松褐天牛等。随着经济林和人工纯林种植面积扩大, 虫害的种类和损害范围也在扩大。科学统计数据显示:经济林和人工纯林的虫害频率上升幅度较大, 且对于某些珍稀树种造成了危害, 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治理的重点。

1.3 前一阶段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的某些虫害又呈现出回升势头

这主要是因为害虫对防治类药物产生了抗体, 现有的森林虫害防治药物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种类的虫害问题。需探索新的预防和治理虫害药物, 来应对新的虫害发生特点。

2 贵州地区森林虫害原因

2.1 原有森林缩减

由于贵州地区大量的天然森林遭受破坏, 导致森林体系内部形成了有利于虫害产生的环境。在天然树种逐渐消失以后, 人工造林抵抗虫害的能力有所下降, 这为某些害虫的繁衍和数量增加创造了良好条件, 也为森林虫害现象埋下危险隐患。

2.2 气候环境改变

森林地区气候条件的改变, 也是造成虫害的重要因素。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量上升, 不仅提高了贵州地区的旱灾和水灾发生频率, 也为虫害创造了有利的温室条件。另外, 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 可以对森林树种形成直接性的危害, 造成某些品种树木的数量锐减。

2.3 管理力度不够

从目前该地区的虫害预防现状来看, 森林管理工作人员往往只是在虫害发生之后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而不能做到在虫害还未发生时就着手预防灾害。这就为虫害面积的扩大创造了条件。另外, 由于贵州地区森林治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防治手段的科技含量不高, 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的频率低, 成果推广应用的宣传力度小, 致使森林管理工作欠缺实效性。

3 贵州地区森林虫害防治建议

3.1 扩大宣传

要想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森林虫害防治的相关规定, 就要从增加宣传力度入手, 利用多种先进的科技手段, 来宣传森林保护的法律规定。宣传过程中要突出预防为主的核心理念, 提升公众对于森林虫害威胁严峻性的认识, 督促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 切实采取措施降低森林虫害损失, 抢救宝贵的林木资源。

3.2 加强领导

要着手建立主要领导人员和负责部门的并行责任制度, 签订责任承诺书, 明晰管理人员的职权范围, 将虫害防治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要严格抓好管理人员的考核和评比制度, 督促他们认真履行虫害防治职责。

3.3 做好预报

为了提升防治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们应当建立并完善省市森林虫害预报系统, 以国家统一的森林虫害预报体系为中心, 省市的预报体系为重点, 每个独立的虫害监测点为基础, 建立完整的虫害预防网络系统。这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森林虫害的动态, 准确发布虫害情况预报信息, 并提升监测数值的准确性程度。同时,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于虫害预报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 为他们举办定期的培训班, 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建立高素质的森林虫害预防队伍。

4 结语

贵州地区森林面积较大, 平均每年森林虫害的损失面积也相对较大, 且森林虫害具有干扰范围广、分布规律不明显、灾害种类较多的特征。要有效治理森林虫害, 首先要充分了解该地区虫害的特点, 在明晰虫害产生背景的基础上, 依照有关规定预防和治理灾害, 改革虫害防治体系, 加紧建立虫害检测和预警系统, 严格控制森林管理模式选择。在预防森林虫害的基础上, 推进整合性森林保护系统的建设, 增加贵州地区森林虫害防治手段的科技含量, 从多种角度推进森林虫害预防和治理措施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高宝嘉.关于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 (07)

上一篇:高师小学教师下一篇:少数民族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