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评价

2024-06-29

探讨评价(通用12篇)

探讨评价 篇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近些年来提出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它主要是描述了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以及参考价值, 它本质上属于规划层次的决策与规划手段, 但是根据不同的条件也可将其划分为一种负责环境协调与发展关系的手段, 但是归根到底仍然属于战略环境评价的范畴之内。近些年来, 世界各国的权威人士一致认为战略环境评价不仅是未来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 更是一种全方位识别、分析和评估人类所有活动将会对社会环境造成影响的先进评价措施。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质指的是在对环境进行发展规划的阶段, 率先对即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一个初步的预测, 使得建设管理人员能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随之再全面、透彻的考虑每个建设项目的各项环境影响和可能导致环境影响的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将环境、社会和经济这三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性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实际情况不同会有不一样的评价对象, 但是主要的评价对象还是分布于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 因为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规划方案的采取, 而这种方式则能在进行最后的规划决策时, 需要对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全面考虑, 然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手段以及最佳的方案, 这样便能使其能安稳、协调的顺利发展。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能单方面只考虑环境影响, 在环境影响因素之外, 经济状况和社会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这主要是因为政府的相关部门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布直接的政策与规划, 这些措施往往会直接或间接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整个工作最基础的部分, 它负责为发展规划的初步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 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被认为是政策制定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 对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而言, 环境的目标与标准是有力的评判依据, 它直接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的可接受性。发展规划的环境目标应包括这么些内容:

(1) 废物排放的数量与质量;

(2) 可再生天然资源的消耗量;

(3) 不可再生天然资源的消耗量;

(4) 能源消耗及可持续能源的利用。

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探讨

3.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规划环境评价主要是针对区域发展的规划进行评价。特别要注意到的是被评价的区域在近些年来的发展规划阶段中对于所处位置周边环境造成的一系列累积影响, 考虑不同开发阶段总体项目的实施对区域环境的累积效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发展情况规划出合理的方案, 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 计算出各项相关指标,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条件的备选方案。

3.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规划环境评价是在基于传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评价方式, 这种新型评价体系秉承了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删减与适当的扩充, 使其成为了一种更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自然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组成。而这种新的评价指标除了可以使用传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指标以外, 同时还添加了资源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等指标要素。因此这种新型的规划环境评价可以更加合理地对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4.1 传统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延续传统规划环境评价技术的优越性, 并在传统规划环境评价技术方法的基础上, 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合理的完善与改进, 经过结合后的方法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政策评估的评价方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较高端的评价方式, 它必然要与相关的政策和决策相结合。再加上对于规划决策技术的运用已日趋成熟, 这种方法就显得很实用了。其实, 在实际操作中,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要与政府的政策和规划方案相融合, 相辅相成, 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

4.3 区域环境评价的评价方法

不同的环境具备其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 然而正是这种特定的区域特性决定了区域环境评价的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显著地效果。在区域环境评价的方法中, 又主要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空间分析技术为核心, 这项分析技术目前已成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工具。

5 结语

在社会的实际操作中, 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届时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规划类型, 仔细调查周边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利用环保的资源, 结合政府的约束条件分析各种实施方案以及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 与此同时, 还必须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由于在实际规划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且操作十分复杂, 若想仅仅只凭借一种技术方法去进行有效的规划几乎是不可能的, 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去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 (第二版)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2]彭应登.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

探讨评价 篇2

水质评价方法的探讨

摘要:现行水质评价方法为单因子评价法,该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文章探讨了以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方法中的`算术平均法为主要评价方法来评价水体水质,文章探讨的评价方法对评价因子的划分与《综合污水排放标准》(GB8978-)指导思想一致.作 者:程文涛    张奕    李军    CHENG Wen-tao    ZHANG Yi    LI Jun  作者单位: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2 期 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30(z1) 分类号:X824 关键词:单项评价    综合评价    分类   

航道工程经济评价探讨 篇3

摘 要 航道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对于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拉动作用。本文从航道工程这一领域出发,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有效性分析,论述和探讨了航道工程的经济发展问题并对其作出了相应的评价。

关键词 航道工程 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

航道工程是一种基础性的建设投资,它的后期收益没法通过收费进行统计收回,相关的财务经济评价问题需要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考核解决。在进行航道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全局、协调各方,避免盲目地进行工程建设,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所以,对于航道工程经济的评价必须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同时着眼于国民经济,全面正确的把握国民经济评价的具体方法。

一、航道工程经济评价中的相关问题

1.关于航道工程项目的计算期限问题。在航道的工程建设中,一般工业项目以及码头工程在20-25年之间,但是我们知道航道工程的经济寿命一般比较长,所以可以适当延长,最高可到达30年。

2.航道工程项目效益的计算。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于建设的新航道的效益以其总量为准,而也存在一大部门的航道工程项目是按增量进行计算。航道工程建设需要遵循这些效益计量原则,但同时并不能一概而论,无限制的套用。通过对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航道工程经济评价的调查和了解,我们对其经济效益的考核时发现,通常包含这样的一些要素:航道工程的发展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物的中转费用和货值利息方面的损失;大型的船舶可以使船舶的运营成本降低;减少了船舶和运载货物因侯潮所带来的损失;减少了货物转移时运量的损失。

在这里以连云港港为例加以说明。连云港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港口和航道工程,在全国的港口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在这些年经过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港口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连云港港口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相对应的随着它内陆经济腹地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着它港口吞吐量的只增加,通过我们的预计在2010年全港吞吐量将突破一亿吨,集装箱的吞吐量则可以到达300万TEU,并计划在2010年之前建成庙三顺岸、庙三突堤等一些集装箱码头。东港区25万吨级矿石接卸泊位及5万吨级氧化铝接卸泊位,这一批大宗化、专业化深水泊位也将陆续建成。连云港港口航道的自然水深一般仅为五米,20世纪80年代初建设了内外进出港航道,逐步浚深到九米,2002年底开通了七万吨级航道,设计通航水深11米,计划中的15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设计通航水深为16米。通过这一系列的航道工程建设,给港口发展也带来了相应的改变。

港口作为集散地,对于运输有着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意义和影响表现在运输成本上。通过对连云港的航道建设,航道的容纳量大大的增加,这样它的吞吐量就相应的增加,这对于沿边企业及内陆腹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原料加工业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经过航道工程建设,航道运输条件的改善,原料的运载量增加,运输成本则相应的降低,從而带来新的经济效益。

连云港的航道工程建设带来了吞吐量的增加,这为集装箱的运输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它改变了以往运量小、方式单一的情况,集装箱枢纽的远洋中转能力大大的得以提高,其带来的中转费用自然也相应的增加和大幅度提升。

二、航道工程效益份额及其他问题

1.通过调查统计,我们研究得出航道工程效益份额由各方面组成,包括码头、航道等基础设施,他们之间的协调配合(船舶、运输、集装箱、集散)才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对航道工程的建设,比如建设可以接纳第六代集装箱的船舶,对它的投资建设大概需要13亿元,与此同时建设可以接纳15万吨级散货船舶每年接卸1690万吨铁矿石码头设施需投资17.9亿元,一个5万吨级氧化铝泊位大约需投资5.3亿元,加上航道的投资共约12亿元,本项目航道的投资占以上投资的24%,按这个比计算,航道工程效益一般为2.63亿元/年。

2.航道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从国民经济的效益上得以体现,国民经济效益与航道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相关联,包括航道的扩建、后期的维护等一些列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影子价格对其进行分析,进而对航道工程经济进行核算统计。

3.航道工程效益值是否按比例提取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根据效益与费用相对应的原则,可以按投资比例获取航道工程的经济利益。但在同一项目评价中,却会出现一些问题,即航道工程投资越大,而在码头等其他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效益比例越大,内部收益率越高,这又不符合开源节流原则。对外轮效益的估算按照行业的论证分析,各种船舶的运输,不论其区域得到不同,其运输成本节约均100%计入项目效益,即使外轮也由于其本身受益会对承运方给予价格优惠降低租金,而部分专家(如日本协力基金部分经济专家)却认为,外轮最多只能有50%效益份额流回中国。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航道效益的计价就发生了较大偏差。对投资费用、维护费用的调整及影子价格的确定。国家计委于1993 年发布的影子价格系数至今已有十余年,早已不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但目前尚未完全市场化。在这特殊时期,一些产品价格已接近国际市场,但能源、电力、铁路等价格尚由国家掌控。如何对投资及营运费用进行调整,各设计单位无统一标准。

总之,航道工程的经济评价问题需要着眼于航道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效益评估。与此同时加强航道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也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做好航道工程建设必须各方面努力,全面协调和统筹,只有如此,航道工程的经济效益才能有效提升,航道工程建设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编写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王宏达.长江沿线钢铁厂进口铁矿石运输船型研究.水运工程.2003.

[3]王岚,周翔.2004 年中国航运发展报告.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探讨评价 篇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需全面、客观地反映环境系统的内部结构、外在状态、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及战略决策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在构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科学性。客观存在、物理意义明确的指标才能客观地反映、度量系统的特征,评价结果才可信。②可操作性。所选指标必须考虑量化的可行性、建模的可操作性、数据的可靠性及可获得性,尽量简单、实用。③多样性。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价值型指标与实物型指标等综合考虑。④层次性。在指标体系构建时,应结合系统的内部结构,将相应的指标体系划分出明确的层次结构,以反映不同层次上的环境影响。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发挥的制约因素

2.1评价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一方面,我国尚未建立良好的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机制,即便是现在的章程也存在很多不遵循章程办事的现象,目前的评价制度难以成为环境评价行业的标准。这就导致环评制度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而且还没有发布在能源、资源、旅游、跟踪评价等方面的专项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中对跟踪评价方面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仅仅提出了开展规划环境需要实施跟踪评价以及做好后评价,并没有对如何开展跟踪评价作出明确的指导。这导致此项内容流于形式。此外,目前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机构,理想的跟踪评价需要一定的经费和公众的参与配合。这些都是难以有效开展的。

2.2评价的学科建设亟需加强

目前,我国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理论研究还是非常多的,不过仍然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管理制度、范围扩展等方面的重视度比较高,缺乏对评价系统和制度的研究,很多部门都认为环境管理制度和技术就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所以,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举步维艰。在实践应用中,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本质属性和功能效果缺乏足够的思考,仅仅认为这是一种辅助决策和具体的技术手段,在功能定位、价值属性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2.3评价内容有待完善

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不完善,对重金属污染的评估较少,对人群健康、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评价欠缺。由于没有相关的技术导则指引,也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案例中人群健康、气候变化等因素较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地区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可以有效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助于生态系统的保持与维护。但目前对生物多样性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还存在不同的认识,缺乏保护措施的跟踪检查和工程完成后的评估,并且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尚需研究。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3.1列表法

列表法是采用制表的形式,把所有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汇总到一起具体分析。该方法工作量大且烦琐,无法明确影响因素和战略行为之间的关系,主要用来筛选、识别和影响评价的积累。

3.2阈值法

环境承载力是阈值法的理论基础。这种方法比较精确,但是适用范围有限,对于部分资源难以建立准确的阈值,限制了其有效应用。

3.3类比法

类比法是运用比较的方式对已有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综合结论。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难以精确地把握战略类比行为,适用于环境评价的预测和识别。

3.4专家咨询法

利用专家团队组织评价规划环境的影响程度即为专家咨询法。这种方法的操作主体是诸多专家,所以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并且其评价的专业和资料容易影响评价的结果。

3.5灰色关联分析法与灰色预测

对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判断,在短期预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长期预测中会凸显出很大的不足。

3.6费用效益分析法

对环境功能损害大小通过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包括费用和总效益等方面的计算。这种方法缺少定量,所以难以运用,通常在综合评价中考虑采用。

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项目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会花费大量时间。这就会阻碍环境评价的开展。所以,在项目建设中,可以采用借鉴的方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参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同时参考“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等内容实施环境影响的评价,以保证评价实施的可行性。

5结束语

对规划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价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降低规划项目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在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当加强对体系建设的研究,从而促进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摘要:构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是规划环评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充分反映规划区域的各方面特征,再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可客观地评价区域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指导发展规划的实施,为决策者提供技术支持。鉴于此,主要对新常态下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秦兰兰,王有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及实证研究[J].环境工程,2015(02):143-146.

[2]吴洁敏.临港工业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5(25):28-30.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探讨 篇5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探讨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分析对象为污染物-环境质量-人群健康.本文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价的.相关关系,介绍了环境健康指标的选取,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方法和相关评价步骤.

作 者:陈华 CHEN Hua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南京,210036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4)分类号:X1关键词:环境健康 风险 评价方法

高教自学考生评价体系探讨 篇6

科学的自学考试教育学生评价体系,能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掌握专业应用技能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

一、自学考试教育学生评价的现状和不足

一是观念落后,人才培养目标偏移。目前的自学教育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核心,而这种只重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情况,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严重偏离了自学考试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考核内容结构不够合理,考核方式单一。自学考试的考核内容,仍普遍强调对书本知识内容的考查,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采取终结性的闭卷笔试的方式,几乎没有开卷考试,口试、实践考核等考试形式也较少使用。

三是重视终结性评价,轻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即所谓的“一次考试论成败”。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停留于知识的记忆以及表层理解的水平,忽视对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而表现为“考什么、学什么”,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平时松、考前攻、考后扔”的学习局面。

二、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的思考

(一)树立评价新理念

评价作为自学考试教育的重要手段,必须有利于学生应用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自学考试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价的结果要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倾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自我改进,不断提升实际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自学考试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改变现有考核内容以知识型内容为主的现状,加大对学生实践和应用技能的考核,同时,也要开展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后者不仅是学科培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业好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

(三)实行多元考核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闭卷笔试,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侧重理论学习,不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为改变现状,必须实施灵活多样的学业评价方式,实施实践课程考核、开卷、口试等考核方式,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等多种方式,全面、综合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实际应用技能。

1.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

过程性评价是考核学生平时在校学习的情况,对学生必需知识掌握牢固程度和实际操作水平的一种考核方式。改课程终结性考试方式为多次考试,实施过程性考核是解决自学考试重考轻教、重结果轻过程的最佳途径之一。为此,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学习过程量化考评表,将作业完成率、课堂教学活动完成情况、课堂小测验,学生的到课率、学习态度和精神状态等纳入考核当中。同时,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要注重收集和分析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学业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学业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评价会更客观、全面。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互补

定量评价强调数量计算,以教育测量为基础,具有客观性、公正性等特征,可减少主观随意性,但定量评价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强调共性、稳定性和统一性,依赖于纸笔测验形式,也就忽略了那些难以量化的重要品质与行为,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多元标准。定性评价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和状态的观察和分析,不采用数量计算的方式,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注重评价人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等,但却难以保证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将两者结合有助于形成自学考试教育科学的学业评价体系。定量评价可采用传统的得分制或等级制,定性评价可采用评语、语言描述的形式。

3.非学历证书考试与学历考试相结合

非学历证书考试是自学考试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需要开展的岗位资格或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生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可以获得相应级别的岗位资格或职业资格证书。自学考试要进一步将非学历证书考试与学历考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使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能力方面的学习,获得相应级别的非学历岗位或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部分资格证书可抵免相应的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实行“一考两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较好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有助于提升就业优势。

4.纸笔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辅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 篇7

随着现代公共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以部门预算改革为核心的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形成,我国绩效预算改革与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有鉴于此,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实施背景出发,解析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在需求,提出深化改革的策略规划。1999年中央部门预算改革的序幕拉开以来,以预算编制改革为起点,逐步完善部门预算执行与监督、决算与绩效考评的改革经济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2005年制定印发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财政部教科文司、行政政法司、农业司、社保司等有关司局也先后制定了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办法,提出项目预算安排与执行效果评价有机联系的预算绩效评价方案。2006年财政部选择了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经费”、卫生部的“结核病防治”、民政部的“救灾帐篷采购”等若干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2007年选择教育部“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修购”等6个项目试点,为扩大绩效评价奠定了基础。

上述举措既表明了国家对预算绩效评价改革的政策支持和推进部署,又佐证了本文适应国家政策导向的研究意义。高校作为财政部深入拓展预算绩效评价实践的重点试点对象,亟待了解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在需求,提供深化改革的策略规划。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内在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扩大,事业发展的经费需求与有限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尽管国家通过着力推进部门预算,以规范配置高校教育资源,高校也通过不断加强校级预算管理,提升学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但受到管理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教育经费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效率配置。预算管理观念淡漠,预算管理效益低下成为制约高校预算管理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财务预算与事业计划、发展规划严重脱节,导致事业计划缺乏合理的资金保证,财务计划编制、资源配置缺乏全局性、效益性;高校财务预算与事业计划基本停留在初步关联的层面,真正实现高度整合的所占比例偏低,甚至少数高校呈现财务计划与事业计划不相关的状况。第二,偏重校级预算,忽视全面预算,不仅无法满足教育部实施部门预算的需要,而且导致二级与非校级财力资金的使用缺乏计划性,校级财力预算中的部分专款预算与校级预算关系松散,未能真正融入校级预算体系,预算管理内容缺乏完整性。第三,关注预算的制定机制,以预算编制代替预算管理,缺乏对预算执行的监督、评价和考核,预算管理机制缺乏整体性,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第四,预算编制方法局限于基数加增长的传统方法,以教育成本为基准的零基预算方法应用障碍重重,预算调整频度大,预算执行缺乏刚性。第五,预算基本单位错位,以编制、执行、考核为主线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尚未建立,预算管理全员性、公开性、规范性、权威性薄弱,财务预算信息透明度不佳。高校预算资源有效利用的现实需求亟待引入绩效考评制度,建立旨在提高教育资金管理绩效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是优化高校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策略规划

预算绩效评价的策略规划主要解决评价主体与对象的逻辑层次划分问题,也是开展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实践的基本前提之一。

第一,具备行为诱因与行为权力的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是组织实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行为人,理想的行为主体理应具备两大要素:行为诱因(为什么评价)与行为权力(凭什么评价)。高校预算机制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剖析行为诱因的理性思路,部门预算框架则成为支撑行为权力的规则机制。

高校预算机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可以区分为高校外部与高校内部两类范畴:以高校为水平线向上延伸,部门预算的编制实行“二上二下”的基本程序,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高校)编制单位部门预算上报教育部(省教育厅),教育部(省教育厅)汇总编制整体部门预算上报财政部(省财政厅),财政部(省财政厅)审核后报请全国人大(省人大)批复并向教育部(省教育厅)下达预算控制数,教育部(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高校)根据控制数重新填报预算数。从而形成了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和人大之间的上报审核关系,产生了高校与外部管理机构之间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委托受托链条。以高校为水平线向下朔源,内部预算的编制同样遵循“二上二下”的基本流程,校内基层预算单位编制单位预算上报学校,学校根据教育管理部门的预算控制数分解各基层单位预算控制数,基层单位依据控制数重新填报预算数。从而形成了高校和内部基层预算单位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高校预算管理过程的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难免带来许多恶性反应,如各层次当事人的共谋行为及腐败行为。高校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与校级管理层具备评价预算绩效的行为诱因,在明确外部利益相关者与校级管理层两类评价主体之后,接踵而来的即是这些主体是否拥有行为权力的问题。毫无疑问,充当校内预算管理角色的高校校级管理层自然具备行使预算绩效评价的必要权力;外部利益相关者中的财政部门、人大等属于高教系统外部的财政监管机构,虽有权力却是相对的信息弱势群体;教育管理部门既是高教系统的直接管理者,又是“一下”预算的控制主体,是相对的信息强势单位,更适宜外部预算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

结合以上对“行为诱因”与“行为权力”的诠释,高校预算绩效的评价主体有理由界定为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校级管理层两类范畴。遵循部门预算“自下而上”的编制流程,针对高校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以高校校级管理层为评价主体,规划高校内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针对高校与外部机构的委托代理关系,以教育管理部门为评价主体,规划高校外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前者实质上设置了预算编报的“天花板”,从源头上抑制预算报“天书”等不合理现象,防止预算管理工作弱化;后者则为上级部门提供了高校之间量化的、可比的绩效信息,便利于评价预算资金的整体运作效率和效果。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主体的二元性客观要求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的制度安排,协调评价子系统功效的合理发挥,避免评价主体之间的可能冲突,创造相互配合制约的良好环境,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并举、上下融会贯通的评价机制。

第二,整合部门预算流程的评价对象。部门预算改革后,中央各部门预算从基层单位编起,逐级汇总,所有开支项目落实到具体的预算单位,预算层次进一步延伸,主动编制预算替代了代编预算,避免了代编预算的随意性,编报内容也更加符合实际。相应的,系统的高校预算编制递阶层次可以理解为:在教育管理部门编制部门预算的整体框架下,所属高校校级预算即是基层单位预算汇总的对象;在高校编制部门预算的局部框架下,校内基层单位预算汇总构成校级预算的重要部分。高校的全部财务收支均为学校预算管理对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高校校级预算由校本部预算和二级单位预算组成。校本部预算特指全校预算中剔除二级单位预算以外的部分,也是学校预算的核心内容,主要由校级财力预算组成,也包括部分非校级财力预算。校级财力是学校可以直接动用和调控的财力,非校级财力则相反(如收入预算中的科研事业收入等均为学校不可直接动用的财力),基层单位预算汇总构成校级财力预算的重要部分。基层预算单位具有以预算执行为主的预算管理权,没有独立组织预算收入权和预算支出调整权。二级单位预算是以学校内部下设二级预算单位为主体的预算,根据学校的统一规定和要求,独立组织预算收入、安排预算支出。契合有关评价主体的界定,理论层面的评价对象总结为表1:

基于对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实施背景的梳理,调查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在需求,规划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利于推动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试点的深入推进。当然,理论层面的策略规划有赖于现实研究的支撑,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实际构建问题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预算司:《绩效预算和支出绩效考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2]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8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3]张晓岚、吴勋:《预算功能取向与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理论导向》,《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5期。

化学课堂评价途径探讨 篇8

课堂上如何评价,学生就会有积极的表现、就会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呢?我认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以往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不错”、“很好”、“再想想”、“你能比她还好”等等这样的评价语言。的确,这些语言有一定的激励性,但久而用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应有的魅力。

(1)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

评价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醒与纠正。“你回答得很好,如果思维在活跃一点就更好了”,“你做得很对,如果能够把化学方程式用关系式表示就更能体现你的水平了”,“你这个方法很好,你再想想能不能用其他方法做”,“你很了不起这么难的题都做对了,但你有没有想过会不会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知道了学习化学不仅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多练习,思路开阔学习才会提高。也正是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一次一次练习中扬长避短,所以很快就有了进步。

(2)评价语言要生动、巧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即使学生的回答出现问题,只要教师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学习中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地投人学习。

2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外,还应经常用无声鼓励,即用表示赞许、喜欢的体态语言进行评价。例如,学生积极思考时摸一摸他的头,学生有独特见解时教师传递给他一个赞赏的眼神等。当学生很准确快捷的回答出题目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当学生拿来书写规范、正确的作业本让我批阅时,我会为他写上“GOOD”,让全班传阅;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会快步上前握手祝贺;当学生没思考周全,还不知如何回答时,我会送上期待、信任的眼神……另外,根据学生具象思维突出的特点,还可以巧用有形鼓励,即用象征物对学生作鼓励性评价,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例如,本学期我将学校开展的“争章活动”与课堂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我与学生一起制定了许多根据课堂表现来评定的“子章”,诸如“好问章”、“合作章”、“进步章”等,当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我就会及时在他的“争章本”上盖一枚“好问章”,从而鼓舞同学们向他学习;当学习小组合作探讨时,全组同学合理分工、共同研究,表现较好时,我就会给这个小组同学发一枚“合作章”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们从老师这亲切多样的体态语言中感受到了关爱,感受到了赞赏,更感受到了那无声的动力,这一切会推动学生永远向前、向前。

3 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

以往的课堂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主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否与课本知识或自己心目中的想法一致,如果一致就是好的,否则不然。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智力表现。教师评价时要指出学生回答中所包含的智力价值,以及采取了何种学习方法,这样的评价,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学习。

4 师生的心灵对话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基础

课堂是动态的,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对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要实施课堂评价那么教学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的支持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动态生成?因此,课堂评价得以表征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习每一位学生,感谢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得以表征并活跃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

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评价,还需要每一位教师具备扎实的功底,因此我们需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知识就是力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并且需对每一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找到在教学中的闪光点和处理不足之处,只有通过这种不断的积累过程,教师的教学经验日渐丰富,其捕捉、合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能力亦不断增强。

课堂教学课堂评价的理想状态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生成性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将着眼点放在挖掘学生的潜能、带来学生知识技能的拓展、满足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之上,才能使课堂成为充满激情和智慧、散发生命活力的乐土。

追求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价,是积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是使每一个人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体现,但评价必须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考虑每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知识的多样化,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也是教师生命活动、自我价值得以表征与实现的需要,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刘元华.关注教学动态生成,激发课堂生命活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5.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77.

[5]徐勇等.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53.

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探讨 篇9

1我国耕地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脱离实际不符合国情

耕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的最基本生产资料,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源泉, 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里, 耕地资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目前我国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 没有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质量评价实质上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其中含有耕地的土壤质量、空间地理质量、管理质量与经济质量四层涵义。耕地评价是多学科的, 在社会制度不同、发达或发展中国家,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的多样性, 使得耕地评价的概念有所不同。近年来耕地浪费严重, 乱占滥用、少征多用、征而不用、早征晚用等普遍现象的发生, 这种非合理性耕地锐减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历史原因。目前影响我国耕地质量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村庄基占地扩大, 随着国家大量政策的出台, 使得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村家庭规模的趋小化。农村住房趋于平面发展, 导致居民点周围的良田被大量侵占, 使得耕地日减;基建占地加剧, 由于土地管理方面工作的紊乱与不慎致使一些基建单位多占少用、先占后用和占而不用等行为产生, 加剧了耕地利用上的浪费;城市规模扩大, 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大, 占用了大量耕地, 特别是矿区开发中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矿区生态重建迫在眉睫[1]。

1.2土壤及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不科学

土地整理的耕地质量评价理论基础主要基于生态经济学, 国家安全理论和区域差异理论。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 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等等。耕地质量评价主要在国家、区域和地块三个尺度上开展。其中, 国家尺度上为宏观政策引导、标准制定的依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户已经成为广大农村投资、经营与生产等经济活动的主体, 是农业土地利用最基本的决策单位。他们的行为决定着土地资源能否合理利用, 决定着耕地质量的变化。区域尺度主要针对区域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开展耕地管理、区域比较、时空变化分析等;地块尺度是区别于国家和区域层次的主要基于机理性或生产目的的评价。此外, 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因子主要是地形、气候、土壤和生物, 但一些耕地质量评价工作者常常会重视自然因子, 而忽视比自然因子的影响更直接的社会、经济、人文因素。事实上, 农户行为已经成为短时间内土地质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一种长期的积累, 随着人类活动对土地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2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2.1结合我国现实情况

我国地域辽阔, 无论是区域之间还是区域内部,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比如, 南方土壤酸化, 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北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严重, 华北平原耕层变浅, 西北地区耕地盐渍化、沙化问题突出, 农膜残留较多。因此, 各地在进行土地整理活动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土地整理的侧重点和内容应结合项目区的地域特征。在确定各业用地时, 既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到土地资源的特性,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 做到地尽其利。为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提出了三项措施, 即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用途管制、以供给来引导和约束需求。一方面激励各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总之, 随着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保护工作在全国的开展, 土地评价的方法和研究手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仅要向定量化土地评价方向发展, 而且要注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土地持续利用理论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使我国耕地评价手段和对象多样化, 提高评价的精度和效率。

2.2规范评价标准

近年来, 日益复杂的耕地情况对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耕地质量评价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耕地自然状态的研究工作, 而成为一项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的专项或综合评价。科学的耕地质量评价系统通常包括土地评价子系统和立地分析子系统两部分, 所选取的因素有耕地地力监测、土地生产潜力分级、土地承载力评价、全国分区评价等。由于影响耕地质量的指标存在着普遍相关性, 信息彼此重合, 故在进行耕地质量评价时不需要考虑所有因子, 如考虑过多的生产目标而轻视生态安全及可持续性, 会使得评价结果比较性差。因此, 在选取评价指标时, 应选取与耕地质量直接相关能如实反映耕地质量的因子, 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相结合, 确定耕地质量评价中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把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自然、社会、经济因子综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监测和评价土地质量。此外, 不同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并不是独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 在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主导性原则、稳定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等。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 由于耕地质量的多指标性及影响因子的复杂性, 很难建立耕地质量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 因此, 在选择评价因子时, 应尽量选取一些变化幅度较大, 且其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显著的因素, 而且评价因素的选择要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水平, 并针对土地利用类型来选择。

结束语

耕地面积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是我国的主要耕地问题, 也是个社会问题。土地整理的耕地质量评价是伴随土地整理工作开展而诞生的新内容, 但土地整理项目的土地质量评价与农用地定级在研究范围、目的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异, 就土地而言, 其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开放性、区域性的特征, 因此, 在今后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中, 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结合当下新形势,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学习,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方法体系, 科学运用评价体系, 从而推动土地评价研究发展。

摘要:耕地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 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我国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对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对土地的需求日益膨胀, 耕地被大量占用。而且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偏低, 土地健康质量和环境质量日趋恶劣, 部分区域耕地质量问题严重。本研究主要从耕地规划和使用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耕地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还提出了针对我国国情的耕地质量建设及管理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行为,耕地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彭坷珊.陕西土地与人为灾害相互关系分析[J].国土经济, 2011 (3) :30-37.

电气安全评价的探讨 篇10

企业怎样防范电气化生产中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是每个生产企业必须注意的大事。一是安装的刀闸必须使用相应标准的保险丝, 不得用其他金属丝替代, 否则超负荷后不能自行切断电路, 毁坏电器, 还可能造成操作者伤亡;二是带金属外壳的电器应使用三脚电源插头, 有些电器出现故障或受潮时外壳可能漏电, 如果用的是两脚电源插座, 人体接触后就有遭受电击的可能;三是电器应按规定进行接地, 安装和修理电气设备, 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四是移动电气设备时, 一定要先拉闸后移动, 绝不要带电移动。把带金属外壳的电气设备移到新的地点后, 要先安装好接地线, 并对设备进行检查, 确认设备无问题后, 才能开始使用;五是如果在露天潮湿场所或在金属构架上操作时, 使用手持式电动工具, 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 手持电动工具的负荷线必须采用耐气候型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 并不得有接头。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外壳、手柄、负荷线、插头、开关等必须完好无损, 使用前必须作空载检查, 运转正常方可使用。

2 前期准备

在接到安全验收评价任务后, 首先是收集资料, 如项目初步设计、相关的规程和标准等, 其次是学习资料。项目初步设计在阅读的同时应进行摘录, 如企业概况、产品方案、工艺流程、周边环境、供电与用电情况、主要设备等;再次, 从《电气标准规范汇编》和《电气基础安全标准汇编》或其他技术资料中选择与项目有关的规范或标准进行通读。最后, 准备必要的检查表和现场检测用的仪器设备。

安全检查表主要有:《变电所检查表》、《变压器室检查表》、《高压配电室检查表》、《低压配电室检查表》、《电气设备安全保护和防止电气火灾检查表》、《安全电压设置和安全装备检查表》、《用电设备接地 (接零) 保护检查表》、《电气设备防爆检查表》。

主要仪器设备有接地电阻测试仪、远红外距离测试仪、钢卷尺、验电笔、电筒等。

3 现场检查

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是电气安全评价的重要环节, 必须在听、看、查上下功夫。

“听”, 认真听取企业有关人员的介绍, 从中了解企业供电系统的相关情况。如:供电方式是单回路供电还是多回路供电, 有几座变电所, 多少台变压器, 变压器的容量, 供电负荷, 多少个高低压配电室, 几级保护, 采用什么保护方法, 高低压供电线路情况, 防雷接地情况等等, 然后从了解的情况中摸清电气事故源可能存在的地点位置、危害强度及影响范围, 从而为下一步的实际检查打下基础。

“看”, 首先是查看企业提供的场区供电平面图、接地网络图、电气设备检修测试记录、安全用品和防护用品的检验报告、有关的管理制度以及电气工作人员上岗资格证书等。其次是查看企业电气设备档案 (如:检修保养制度, 检修记录, 电气设备仪表的检测检定记录、报告、证书, 电气事故记录等) , 进一步明确现场检测检查的重点、可能存在的电气事故源、发生电气事故的可能性以及危害范围、危害程度和防护措施等。最后, 在企业有关人员的陪同下, 按生产工艺顺序进行现场查看, 通过“看”了解工艺流程的基本情况, 尽可能地熟悉电气设备在整个生产工艺中的分布情况及作用、生产工艺对电气设备特殊要求 (如易燃易爆场所对电气设备的防爆要求, 某些生产工艺的双回路供电要求, 一些场所使用安全电压要求等) 。

“查”, 按照事先做好的检查表, 对电气设备的安全状况进行搜查。现场电气安全检查检测, 既可以先高压后低压地由上而下进行, 既先从高压变电所、配电室、变压器室开始, 再到低压配电室、变压器室、用电设备等。也可先查独立的变电所、变压器室、配电室, 然后再按生产工艺流程抽查用电的安全状况。在现场检查测试过程中, 除认真记录检查表所列项目的检测检查结果外, 还要将发现的电气稳患、存在的地点部位、严重程度等一一记录下来, 然后对照标准判定各项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对不符合项存在的问题随时告知企业陪同人员, 并可与其进行探讨、交流, 虚心听取企业人员的意见, 以防出错。评价人员除就存在问题向企业提出整改要求外, 还应提出整改的方法措施建议供企业参考, 以帮助企业尽快整改存在的问题, 保障用电安全。安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安全生产的手段而真正落实安全措施、解决安全隐患。

在现场“听”看、查的过程往往是交叉进行的, 如在进行电气设备检查测试中与陪同人员交谈、询问时。

通过“听、看、查”了解该工程项目的供电在设计上是否合理, 电气施工是否规范, 电气维修维护是否到位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等。如化工厂油罐区属易燃易爆场所, 使用的电气设备应为防爆型, 检查中就需要了解其设计是否为防爆型;施工单位是否按照设计要求采用了防爆的电气设备, 在安装时是否按防爆要求进行施工 (如封堵的严密程度等) ;企业维护是否符合防爆的要求, 有无失爆现象;防静电的跨接线是否完整等。

4 评价分析

首先, 对检测检查记录进行分单元逐一汇总计算, 以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评价。然后, 编写变电所、配电室、防雷防静电系统及其它电气安全检查的结论。

5 电气安全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5.1 供电系统是否存在问题

如有的企业生产工艺因连续生产要求双回路供电, 但为了省钱采用单回路供电;有的供电方式为三相三线制等, 存在隐患。

5.2 易燃易爆场所电气设备的选型、安装、维护是否符合防爆要求

检查中经常发现如下现象:用非防爆电气设备代替防爆电气设备使用;防爆电气设备的电线接头为明线接头、封堵不严、电缆无橡皮圈、防爆面少螺丝或压不紧等, 存在失爆现象, 起不到防爆作用而造成隐患。

5.3 易燃易爆场所防静电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中发现工作人员只穿防静电服而不穿防电鞋, 起不到防静电作用;工作人员对防静电知识不了解等, 构成隐患。

5.4 电气室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中经常发现电气室存在电缆沟有积水、门向里开启、开关柜无后盖板、炕洞无防护、变压器无油池等隐患。

5.5 电气设备的接地 (接零) 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中经常发现手动工具和移动电气设备电源线超长、无接地、无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以及线路的供电方式为三相三线制, 采用三根电源线的金属套管代替设备的接地 (接零) 等。

5.6 现场检查结束离开被评价单位之前, 要同企业交换意见

在交换意见前, 评价人员要对检查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 然后按顺序简明扼要地向企业通报,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按性质分为A、B、C三类, 必须立即解决和好解决的为A类, 限期解决的为B类, 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为C类;同时要求企业整改时应做到“五落实”, 即落实整改的项目、措施、部门和负责人、时间、监督整改负责人。

5.7 现场检查时要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评价人员深入现场, 应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穿戴好安全帽、工作服的等劳动保护用品。检查时要有人带领, 进变配电室时走在带领人员之后, 出来时走在带领人员之前。对变配电室的电器, 未经停电验电时一律视为有点, 注意自身的全保护。

6 结束语

电气安全是生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工程建设项目“三同时”安全验收评价的重要内容。从电气安全评价的前期准备、现场检查、评价分析和应予关注的问题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是对电气安全评价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

摘要:电气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电气安全的监管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安全验收评价导则特别要求对电器安全进行专项评价。现将本人从事电气安全评价时的做法和体会阐述如下。

关键词:安全评价,电气安全,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探讨评价 篇11

幼儿园是儿童的“天堂”,儿童在这个欢乐的知识迷宫里可以尽情地嬉戏、参与、体验、享受、想象和创造,度过一个个愉快而又有意义的一天。班级是幼儿园的一个小集体。幼儿在这个小集体中的地位如何,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交往的主动性以及对幼儿园生活的喜爱、厌恶。作为一名老师,笔者觉得有必要了解每位幼儿在班组中的地位。

在幼儿园。幼儿的地位与其本人诸多因素有关,也与教师的评价有关。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幼儿往往对自身的言行缺乏评价能力,他们总是从周围人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的行为。因而,鼓励的环境对幼儿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能否通过改变教师的评价进而改变幼儿在班级中的地位呢?就此问题,笔者做了一些实践探索。

二、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对象:中班25名幼儿。

(二)研究方法:采用访问和实验法。

(三)步骤:

1、将班上的25名幼儿进行随意编号,设计问题进行访问。

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研究。

三、访问调查与结果

(一)访问问题

1、班上要评“好孩子”,你认为班上应评哪位小朋友。哪位不能评上?

2、我们班分派两位小朋友去给别班小朋友送玩具。你最喜欢让哪两位去?为什么?不能让哪位小朋友去,为什么?

(二)整理访问结果。计算人缘指数。被拒绝较多的幼儿为嫌弃儿,而受小朋友欢迎的称人缘儿。

计分方法:根据问题1、2计算人缘数

假设被选择一次记2分,被拒绝一次得一2分,求得每位小朋友的总得分,计算:

人缘指数=某人的得分总数/集体总人数-1

人缘指数得分高的幼儿为人缘儿,反之为嫌弃儿。

(三)访问结果

班上幼儿对嫌弃儿不喜欢的原因

在访问中发现,幼儿的认识很表面不深入,他们认为经常得小红花、小红点,老师爱他们,表扬他们,故事讲得好的是好孩子,就喜欢他们。同时认为老师经常批评的,很少表扬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就不喜欢他。喜欢与不喜欢受老师权威的评价所支配。针对此情况。进行实验探索教师的评价与幼儿地位有多大的关系,其影响如何呢?笔者采用以下方法,加以实验研究。

四、实验研究及结果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在日常生活以及各环节中有意识地不断给嫌弃儿以肯定的积极评价,如:

(一)在游戏中,教师一发觉他们的优点,就会奖励他做得不错,让别的小朋友学他,鼓励引导幼儿找到自己努力方向和行为准则。

(二)有意识地让他们在玩玩具时把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教师加以表扬。

(三)课前提醒他上课坐好,表现好,教师认真观察他的行为,抓住他的点滴进步加以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

(四)两周的小红花都评他们,并总结为什么评他们。哪里做的好。哪里还不够,鼓励幼儿对“嫌弃儿”和“人缘儿”的看法。

结果

11号人缘指数=18*2/25-1=1.5

原人缘儿

2号人缘指数=18*2/25-1=1.25

5号人缘指数=8*2/25-1=0.67

原嫌弃儿

18号人缘指数=7*2/25-1=0.58

以上的结果表明原来的嫌弃儿,这时已不是公认的嫌弃儿了,他们的人缘指数明显上升,都成为人缘儿并且有许多小朋友都说小红点应评他们。因为他们进步了,他们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嫌弃儿的人缘指数明显提高了,这说明了教师的评价对幼儿在班级中的地位起了重大作用,幼儿选择、拒绝他人的理由前后有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与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存在一致性的,这说明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他人的评价。

通过这次的实验探索。笔者进一步明白了教师的评价对幼儿在班级中的地位起重大作用。因此,作为一名爱孩子的教师必须正确地积极地评价幼儿,特别是正确评价积极地评价有缺点、不受欢迎的幼儿。促使他们改正缺点,全面发展。

五、结论

通过这项有目的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幼儿认识比较表面易受权威人物评价的影响,可塑性大,而权威人物正是他们的言行受到关怀和指导的教师,所以作为一名好教师应该正确公平地对待每个幼儿。无论是差是好的幼儿,教师都能积极地进行评价、引导,耐心教育。如对能力差、胆子小的幼儿只要有点滴进步就要表扬肯定,使其提高自信心。反之,对自满情绪或能力强的幼儿运用表扬、奖励的方法要有节制。这样才能使幼儿的独立性、责任感、智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教师在评价中也要注意面向全体,尽量少用批评,多创造鼓励的环境。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给能力差、胆子小的幼儿多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全面发展,提高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幼儿感到在班级集体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另外。教师在一日生活的评价中,也要教会幼儿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教育幼儿能看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知道自己的缺点。及时改正;发扬自己的优点,帮助能力差的同伴共同获得进步,让每个幼儿都感到幼儿园集体环境的温暖,使幼儿的身心更能得到健康发展。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探讨 篇12

一、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公共财政支出是政府为确保国家职能的履行, 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所安排的支出。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税收收入是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占公共财政收入的90%以上。如何使有限的公共支出资源对社会、经济产生最大的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 公共财政支出必须纳入公共制约和监督体系, 要对公共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对评价结果进行跟踪问责。

如果公共财政支出不计成本, 不讲效果, 必将使公共财政蒙受巨大损失。审计署2009年1号审计令公布:“截至2008年10月底, 各被审计单位已追回或归还被挤占挪用的资金267.73亿元, 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各项制度规定158项;审计发现的116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处后, 已有30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 11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376亿元未纳入预算的资金已纳入预算;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查出53个中央部门存在的问题, 已得到纠正和落实整改措施的金额为84.42亿元;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查出的50个县挤占挪用的1.25亿元资金中, 有1.12亿元已纠正或正在落实整改措施;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等已归还1.13亿元;乱收费已清理退还学生4960万元;各地方政府已收回被挪用、返还和欠征的土地出让金132.69亿元, 收回被挪用、欠收的征地补偿资金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2.93亿元, 归还被挪用的土地储备贷款8.44亿元。各地收回土地出让金132亿;各地已清理和追回违规使用的救灾资金1.95亿……”。通过整改, 反映出国家对公共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视程度。

上述查处的问题反映了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涉及各部门和各方面, 反映了政府职能部门滥用财政权力, 铺张浪费甚至挪用截留贪污公共财政的钱;亵渎了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违背了公共财政支出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根本。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公共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成为社会探讨的新课题。

二、公共财政支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其一,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上述审计结果让人深思, 这些数字背后, 隐藏着大量的腐败、决策失误和浪费问题;公共财政支出分配不公的问题;政府官员滥用政府权力, 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问题;甚至贪污犯罪等问题。公款吃喝玩乐、公费出国旅游、政府兴建超豪华写字楼, 政府购买豪华小汽车等铺张浪费挥霍的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由于现有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资金分配模式, 导致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分配上, 主要是通过预算单位申请财政部门批准拨付为主, 难以保障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 公平性、透明性, 造成预算单位年年进行资金争夺战, 为争夺资金, 拉关系, 走后门、搞贿赂, 导致腐败滋生和蔓延, 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在财政支出中不讲资金的使用效益, 不计支出成本, 给公共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由于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不严, 损失浪费严重, 使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有效运用。我国财政资金不足是影响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因素, 而奢侈和浪费只能加重国家财力不足和公共支出需要的矛盾, 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 就是为社会公共需要, 为百姓、为社会服务。国家正在制定和完善的经济体制改革, 公共财政支出明显体现了向“三农”、向困难人群倾斜。免征农业税、低价廉租房、棚户区改造、提高征地农民退休标准、低保户救助金、正在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先发展教育,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等机制的建立等, 都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

改革的关键, 不仅要把好公共财政资金分配关, 还要重视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效果的评价制度。防止预算资金分配审批中的个人权利过大, 造成个人权利膨胀, 下级为争预算资金, 拉拢贿赂审批人, 审批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国家利益, 使之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因此, 预算资金的分配审批工作应该采用集体审批。使有效的公共财政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需要的各个方面, 提高预算分配的透明度, 接受绩效评价部门、审计部门、上级财政部门、人大、公众舆论的监督。因此, 积极改革经济体制中的不利因素, 最大限度的取得公共支出资金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二, 健全的绩效评价部门和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绩效评价已成为检验公共财政支出社会经济效益的检验方法。绩效评价应当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 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各级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应该依法设置专门的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 配备专业评价人员, 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对公共支出绩效进行科学评价, 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绩效评价工作, 绩效评价的第一责任人, 应为部门的第一负责人, 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的重要条件。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指标, 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确定的适用于不同部门的指标。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其他标准。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绩效评价应当客观、公正, 标准统一、资料可靠, 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其三, 绩效评价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开、公正、透明的同时, 还要接受制度、法律的监督制约。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 很多制度、法律都在制定、规范之中。针对公共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制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用于规范和保证公共财政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依法科学的制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并保证有效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依法批复的部门预算;地方申请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相关资料;部门年度决算报告;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报告等。

因此, 应出台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 使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得到法律约束力和制度保障。对现行法律普遍存在的执法不力、执法不严的问题应严肃追究。除法律、制度保障外, 还要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审计的作用, 预警重大经济隐患。

其四, 对绩效评价结果实行追踪问责。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检验公共支出效益和成果的重要标准, 绩效评价的结果应作为政府下一年度部门预算的编制和财政资金分配时增加或削减预算的重要依据。审计监督、监察等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 严肃处理有关违法违纪行为, 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对违纪违规的, 应视情节给与经济上的罚款、降薪、取消资格、调离岗位等;在行政上降级降职、警告记过、开除工职等处分。对违法的行为, 按法律条款, 视其情节, 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唐诗与初中地理教学下一篇:书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