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探讨(精选12篇)
变革探讨 篇1
1 李宁“90后”变革的主要原因
1.1“90后”是现阶段的主体消费群
对一个运动品牌而言, 核心消费群体的年龄段是14岁至25岁之间, 也就是“90后”一代, 一线城市的“90后”有一定的购买力和品牌忠诚度。2006~2007年, 李宁公司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 李宁品牌实际消费人群与目标消费人群相比, 有了一定的偏移, 即整体偏大, 35~40岁 (属于“70后”) 的人群超过50%。
由于起步较晚和产品的专业度不高等原因, 中国本土的体育用品企业市场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一线城市主要由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外品牌占据。
1.2 摆脱“模仿”和“山寨”
李宁的旧口号是Anything is possible (一切皆有可能) , 它与阿迪达斯的Nothing is impossible (没有不可能) 相似, 容易混淆。另外, 李宁原来的loge与Nike的相似度也很高, 常常会使顾客产生误解。
1.3 李宁公司的辉煌业绩
首先, 从2009年的业绩报告上来看, 李宁有限公司的收入为83.87亿, 是在2008年骄人业绩的基础上以25.4%的记录强劲增长的, 且保持了连续6年的大幅增长[1]。在2009年, 李宁在内地的销售额超越阿迪达斯, 仅次于耐克。其次, 从公司成立到2010年, 李宁公司在李宁本人的“英雄”人物和国家优惠政策等支撑下发展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 长期领跑于国内其他的体育用品公司。
总而言之, 多重因素促使李宁公司渴望通过品牌重塑计划使品牌形象更加时尚化、年轻化, 做高端品牌, 开发一线市场和国外市场。
2 李宁“90后”变革的具体内容
2.1 更换loge和slogan
李宁新Logo显得更加阳刚, 充满力量感和运动感, 体现出李宁品牌的青春活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新slogan由“Anything is possible”更换为“Make the Change (让改变发生) ”, 在笔者看来, 它有两重含义, 一是强调李宁公司改变的决心之大, 二是给消费者传达想要改变就从现在开始, 从运动中发生改变, 改变自己的思想观。李宁希望通过换标行动, 增加品牌的活力和附加值。
2.2 定位“90后”, 提高售价
产品设计、宣传方式、卖场销售等工作都以“90后”为中心。在价格方面鞋类产品提价17%, 服装类产品提价11%。
新标一方面引来原有喜欢经典标志的消费者不满, 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库存问题。大力宣传换标, 卖场全部更换为新产品, 这意味着所有老标的商品瞬间成为“不合时宜”的库存商品。而新标商品大幅提升价格, 直接导致原拥有的性价比优势消失, 使李宁的产品在二、三线市场失去竞争力。
3 变革结果和影响
通过品牌重塑计划的执行, 李宁期望的年轻化没有获得成功, 也没有制造出能带动卖点的拳头产品和形成自己的风格, 甚至还使公司由此进入了亏损的漩涡和在体育用品市场中“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高端市场中受Nike和Adidas的挤压, 低端市场中又面临安踏、特步等本土企业的挑战和超越。
换标行动使市场上原有的李宁产品成为“过时”商品, 加剧了公司的库存问题。由2011年开始, 李宁公司的仓库库存金额一直都围绕在10亿上下浮动, 截至2012年6月, 公司库存额达到11.38亿元, 经销商积压的库存高达25亿元, 总共约有36.38亿元。李宁2012年亏损19.79亿, 关店1821家, 成为2004年上市以来首次全年亏损。2013年、2014年, 李宁公司分别亏损约3.9亿元、8.2亿元。成为5家上市体育品牌 (安踏、李宁、特步、匹克、361度) 中唯一一家仍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2]。
4 变革失败的原因分析
4.1 丢失老客户, 抓不住新客户
在换标的执行过程中, 李宁公司一直对“90后”表达“忠心”, 服务“90后”, 无形中让原有的忠实消费群体——“70后”和“80后”感觉到被“抛弃”, 失去了老客户的拥护。但遗憾的是, 李宁也并没有因专注“90后”而换取“90后”一代的追捧和注意力。
4.2 轻资产模式
所谓轻资产模式, 就是将产品制造和分销零售的业务采取外包方式, 自身则集中于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市场推广等业务。Nike是轻资产模式运用的代表, 安踏是垂直整合模式 (掌管供应链的低端到高端的全部过程) 。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发现轻资产模式适用于公司发展的高级阶段, 而垂直整合模式则更适用于企业的初级阶段, 这是因为处于初级阶段的企业是要“出名、知名”。想要突出重围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而轻资产模式是将制造和零售业务交给第三方管理, 如果挑选制造商不够严格, 那么产品的质量就容易出现问题, 能否稳住现有的顾客群对公司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而重利润的代理商在这时可能会有放弃代理销售产品的举动, 同时, 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及时反应市场需求和产品的市场反应。
4.3 代言人不够突出
李宁“90后”产品的代言人有林志玲、巴郎·戴维斯、伊辛巴耶娃等, 林志玲是模特, 不是运动员;伊辛巴耶娃是跳高运动员, 但在全世界参与跳高运动的人数不多;巴郎·戴维斯是NBA篮球运动员, 但也是个“黄昏巨星”。综合起来说, 代言人的影响力有限, 对扩大品牌知名度的宣传力度不强。
5 从变革中领悟到的经验和建议
5.1 改革不可激进, 需有准确定位
李宁“90后”变革过于激进和片面, 主要表现在一是缩小目标消费群, 锁定陌生的“90后”, 放弃成熟的“70后”和“80后”。二是放弃稳固的大众市场, 冒险挺进高端市场。
李宁在企业发展高峰阶段想要进军高端市场, 是一个很自然的举动, 但如果能先采取“快反应”方案局部实验, 则损失会大大降低。笔者建议, 李宁可新建一个品牌作为高端品牌, 原有的品牌则继续稳固大众市场。如果李宁的高端品牌能做到与其他公司的产品在质量、科技同等的情况下有价格优势, 大众品牌和其他品牌在价格同等的条件下相比有质量优势, 则提高销售量、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市场份额的扩大等期望变成现实的时间会大大地缩短。
5.2 正确认识自身, 把握赞助时效
李宁公司的核心人物和品牌灵魂都聚焦在李宁本人身上, 他代表着“中国骄傲”, 国人对他以及他的公司有很深的中国情结, 尤其是经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李宁亲自点燃主火炬一事后, 极大地推动了李宁公司的销售量和知名度。所以, 李宁公司在中国本土市场有很大的天然优势, 需充分合理利用才能发挥其价值。借鉴长尾理论和公司的历史经验, 如果李宁公司能继续聚集在大众市场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难点是缺乏拳头产品的带领。
李宁目前赞助的项目是5大类:羽毛球、篮球、跑步、训练及运动生活, 笔者建议, 李宁在已赞助的项目中需重点突出一个项目, 做成这个项目的“代言人”;其次, 做出合理可执行的赞助计划安排, 有配套资金的预算, 赞助次数和效果要形成有效地叠加, 整合营销, 忌讳“事件营销”。
5.3 线上线下平台相结合, 货真价实是根本
线上渠道因可减少固定成本投入、准确快速收集消费者的反馈和提高销售额等优势获得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但收获成功的前提是网上商店需做到货物图片是实物拍摄, 不宜夸张、不切实际;售后服务人员需及时、有礼貌耐心地回答买家问题;物流选择快且安全的, 关键是要确保产品质量和价格的优越性。
线上线下可选择差异性营销, 提供不同的货品, 比如线上开展折扣店和为线下新品宣传地工作, 线下销售则改进为体验式营销和“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此外, 还可开展“线上付款, 线下取货”的新型模式, 在网站上需标明附近区域的每个实体店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方便消费者就近购买和取货。
6 结语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由观赏体育表演转变为体育运动的参与者, 比如近几年火爆的马拉松比赛和运动软件APP的高下载量都可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体育运动爱好者也对体育用品的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在产品的专业性和品牌文化上。李宁作为一家上市的体育用品公司, 专业化是基础, 品牌文化是“前锋”, 失去这两大保障, 公司的产品将会失去竞争力。
今后李宁需继续加大产品的运动专业性投入, 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专业度。在重塑品牌文化方面, 需明确品牌所要代表的内涵和要传达的观念等问题。笔者建议, 李宁可突出中国特色, 宣传“国民选择”;传达“不怕跌倒, 站起来继续奔跑, 希望就在前方”等类似的价值观;有重点性地赞助跑步项目;在代言人选方面, 选择专业运动员中的“潜力股”, 和代言人共同成长;在宣传方面, 打好营销策略的“组合拳”;在终端销售场所, 加强店面的统一设计和规范化管理, 定期对导购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进行打分制, 做好完善的奖惩措施。此外, 李宁还需学会做好“减法”和“加法”, 减小对外依赖性、增加自身销售渠道的能力, 由轻资产模式逐步转变为垂直整合模式;减少加盟店, 增加直营店;减少对多种项目的赞助活动, 重点定位核心项目, 强力宣传, 做好宣传方案的设计、执行和长期赞助计划;增加公司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改善售后服务质量;减少管理层在办公室的时间, 增加其在一线卖场和消费者、经销商等沟通的时间。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 对李宁“90”后变革的原因、内容、结果与影响、经验与建议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论述, 期望能为李宁公司的复苏做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李宁“90后”,变革,轻资产
参考文献
[1]http://www.doc88.com/p-09516403799.html.
[2]http://sports.gmw.cn/newspaper/2015-01/15/content_103769112.htm.
[3]鹿晓莉.李宁品牌对中国体育用品品牌创建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4]杨智.对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发展得战略分析——以李宁VS安踏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 2013.
[5]李云帆.轻资产公司运营中的“轻”与“重”[J].企业战略, 2013 (10) .
变革探讨 篇2
1992年国度教委公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指出,体育教育是施行素质教育和培育全面开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要以人为本,遵照大学生的身心开展规律和兴味喜好,既要思索主动顺应学生个性的需求,也要思索主动顺应社会开展的需求,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到达加强体质、促进安康和进步体育素养的目的,并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打好根底。河北农业大学的体育教学变革自80年代初既已开端,从打破旧有的统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式着手,率先尝试开设了选项课。是河北省第一所展开体育选项课教学的高校,具有较大的代表性。
一、研讨对象与研讨办法
1.研讨对象
河北农业大学级、级本科3000名学生,河北农业大学体育工作体育工作部的55名体育教员
2.研讨办法
1)文献材料法:查阅相关材料,停止剖析和应用,为相关研讨和调查打下良好的根底。
2)访谈法:经过电话方式向有关指导、知名教授理解全国及我省体育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动态,对搜集到的材料停止确认、补充,并对研讨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向有关专家停止咨询、讨教。
3)问卷调查法:向从事河北农业大学体育选项课教学的教员发放了55份调查询卷,并收回5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54份,有效率为98.2%。理解选项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立、教学场地和器材设备、考核办法等状况。对河北农业大学的在校生停止了抽样问卷,理解了他们对选项课课程整体变革的意见和倡议。学生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2969份,回收率98.7%,有效问卷2922份,有效率为98.4%。
4)统计法:将文献材料调查询卷结果停止统计处置,运用数理统计与逻辑剖析法停止综合剖析。
二、结果与剖析
1.体育选项课课程目的剖析
课程目的是国度教育目的和学校培育目的的详细化。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体育的目的定位仅仅是停留在“以锻炼身体为主”,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艺为主”的狭隘争论上。随着高等教育变革的深化,大学体育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另外随着时期的开展,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在逐步扩展,并向着独立化、详细化、明白化、有序化和整体系统化的多方向开展,契合将来社会开展。只要依据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功用肯定下来的目的,才具有方向性,理想性,才有可能完成。
在调查中教员和学生的观念比拟分歧,以为培育学生的体育学习才能、培育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气、加强学生的体质都超越了半数,选择思想品德培育的都不多。能够看出教员和学生关于体育课的.了解还为传统的加强体质和进步运动技艺等传统思想。无视了对学生竞争认识、团队协作、刚强的意志质量、加强调控心情和对立波折才能的培育。
2.体育选项课项目设置状况剖析
大学生需求自在的空间,需求在剧烈的竞争中愉悦本人的心情,愈加需求理解体育,取得足够的体育理论学问去指导本人的理论。并且,大学生阶段正是他们个性构成的阶段。一切这些,都需求高校体育教学优化课程构造,发掘潜力,用时期开展的目光来开阔视野,用久远的、战略的目光去变革现状。
河北农业大学本科设置两年选项课,专科设置一年选项课。周一到周五下午设置各项目的辅导课。体育选项课设置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棒球、武术、健美操、艺术体操、综合、拳击10个项目。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时,由于场地条件的缺乏,对各个项目规则了上限人数,对超越规则限制人数的学生,组织停止第二次选项。篮球、足球、乒乓球在我国有很好的大众根底,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健身性、对立性和兴趣性,成为大学生男生的首选。健美操、艺术体操具有很好的健身、文娱功用,并且可以塑造良好的体型,深受广阔女学生的喜欢。另外在调查希望增加的选项课的调查中,多数教员和学生都希望增加羽毛球选项课。
3.体育选项课教学内容剖析
随着社会开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展开,终身体育思想为人们普遍承受,并惹起高校体育教育者的注重。终身体育作为现代体育思想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开展方向,以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体育教学内容的变革,是高校深化教改中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进步学生身体素质,培育学生运动才能分离起来,并且注重对学生体育认识及体育锻炼习气的培育。
1)体育选项课理论课教学内容剖析
现阶段普通体育课教学内容中,轻视理论学问教学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教材比重太小,教学时数偏少,而且内容太侧重目的、任务、意义等纯概念和一些简单的锻炼准绳。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久远性,适用价值不高。由于课时的限制,我省大学体育理论课包括四章内容,包括体育概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体育锻炼的科学办法、体育锻炼的医务监视。经过调查57.4%的教员以为理论课应该增加安康学问内容。65.2%的学生希望经过理论课学习到体育竞赛裁判法、组织编排学问,以为需求增强安康学问、运动心理学问的学生分别为57.4%、52.0%。只要33.3%和20.4%的教员选择了裁判法、组织编排和运动心理学问。
2)体育选项课理论课教学内容剖析
并不是一切的竞技体育项目均合适大学的普通体育教学,一些能够作为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竞技体育项目也不应当将其一切的技术规范、体能请求和竞赛规则不加改动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为了促进体育教学变革的深化展开,进步教学质量河北农业大学依据河北省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制定了各选项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制定保证了教学任务完成,但是也存在着根本技术内容多,游戏、班内对立性练习、教学竞赛少的缺乏。经过调查79.2%的学生以为需求进步体育选项课的兴趣性,61.4%的学生以为需求增强体育选项课的健身性。
4.体育选项课考核办法的剖析
学习评价又是课程评价重要的组成局部,是全面客观地对学生体育效果和过程评价的关键环节。目前,由“技艺”“学问”“身体素质”“态度”构成的学生体育课考核指标体系,短少组成安康重要标志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指标,不能完整表现“安康”理念的功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体育与安康情况。教员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功用,而对构成性评介及反应性评价功用认识缺乏,如何把考核与教学活动分离起来,发挥考核的反应功用和鼓励功用是广阔教员面临的新问题。94.4%的教员,83.9%的学生以为应该把进步幅度归入评价体系。
三、教学变革的理论
1.确立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确立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培育学生体育认识的课程目的。课程目的在很大水平上影响着教育理论的展开以及教学效果。必需改动过去以技术传授,进步学生竞技程度为中心转向以进步学生身体素质,培育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教育上。河北农业大学体育部确立了“安康第一”的教学目的,为学生终生体育奠定了根底。
2.开设选修课、辅导课,恰当增加选项课项目
二年时间,每周二学时的体育课是不够的。当学生还没有构成体育兴味、习气,不具备个体锻炼的才能时,体育课一停,学生的体育活动也就随之告终。这种随课而停的现象十分普遍,致使高年级学生体质和身体素质逐年降落,这也必然招致终身体育观念与行为的淡薄。所以对三、四年级以及研讨生开设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河北农业大学在展开体育课教学的同时,教员还在每天下午停止课外辅导,尽量满足不同窗生的需求,另外学校依据本校实践状况恰当开设了学生喜欢的一些体育选项课项目。
3.降低教学内容的技术动作难度,进步健身性
降低技术动作难度,淡化竞技性可以调动学习动作的积极性,提高和增强健身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感遭到体育的乐趣。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思索学生的需求,尽量满足学生的兴味,以培育终身体育习气为目的,尽可能表现教学任务和请求,布置将全面开展身体素质与《国度体锻规范》相分离的教学内容。
4.健全评价体系
基于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探讨 篇3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变革
财务管理指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相关内容问题之一,属于根据相关性的财经规章制度并且依照财务管理的相关准则来管理的企业的各种财务活动,并且逐渐处理一些财务相关活动的经济管理的活动。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财务相关工作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因此,企业治理的相关结构也需要根据这种变化趋势进行相关程度上的改善。
一、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变革内涵
主要指的是因为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在进行了质量和数量方面的相关积累之后,因为内外部的相关因素发生了改变和引起的影响,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实现了一些质量方面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就经历了财务管理的继承和创新。在这个创新和继承的过程中,一些现代企业在财务管理能力上较差的情况下,可能会遭遇淘汰等变故。因此,现代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如果能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升级,那么将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果在企业中建立以预算管理作为核心的相关网络化和集团化等财务信息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和企业的业务信息的相关融合以及与企业信息资源的相互共享,这对于促进企业内部财务结构的不断升级也有重要作用。
二、企业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利益冲突
目前,很多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上出现很多的现实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原有的产权理论以及制度加深了股东和经营者以及员工之间发生的利益冲突。如今,现有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创新人才和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员工在企业中为企业财富的创造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现代的企业已经不仅局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问题,事实上还存在着财务资本以及知识资本以及其相关的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型契约的问题,这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产权合作相关性的问题。传统的产权理论以及制度只注重的是有形资产以及投入的资本的相互配置的问题,忽略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进而也就不断加剧了所有者以及经营者等利益之前的矛盾和冲突问题。
(二)财务管理中理论与内容已经脱节,而且与时代脱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企业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可以灵活发展,传统的财务会计与当前的网络会计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我们不能做好传统与新形势的衔接,我们的企业就会被淘汰。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就是他们之间的转化与改进,而在这方面,我们做的并不好,这就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果。
(三)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依旧存在问题
第一,为预算而预算。预算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安排和实施 的具体细节和外界因素,简单的对财务进行预算评估。企业应该建立系统的预算制度,对企业财务进行全面预算,对资金、人力、各种业务进行综合汇总分析,最后做出合理的财务预算。第二,财务预算编制方法模式化。模式化预算降低了财务管理的灵活性,不能对当前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合计处置,不仅降低了管理效率,而且会影响到企业大政方针的实施。
(四)不适应发展需求
从会计的主体假设上看,电子商务的相关应用使得电子商务以及网络公司都逐渐普及起来。企业能够在网络空间当中相当灵活,會计主体的变化十分频繁,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已经变得失去了原来的发展意义和作用。因此,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怎样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对于财务管理的主体来做出相关的新的意义上的鉴定或者是对于会计主体本身进行相关的修正等正是网络会计难以回避的问题。
(五)财务人员素质阻碍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
我国现在的企业财务管理中人员设立呈现出优秀人才少,中间层次与低层次的人员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创新且知识储备能力差,他们不能在现代信息化新常态中顺应信息化、知识化管理,这样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因财务管理人员而滞后于社会新常态发展。
三、新常态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加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
现代企业的预算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这个观点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鉴于目前很多企业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现代企业需要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加强约束,结合企业实际的发展环境,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客观上要求现代企业实施较为全面性的财务预算管理,就是将业务预算和投资预算等结合于一体的综合性的预算管理体系,其内容涉及到业务和资金等众多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财务运算中,认为预算属于一种纯粹的财务行为的看法很难促使预算管理实现有效的实施,相关企业应该将现有的财务会计方法作为基础,和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中的口径相连接。因此,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问题还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实践和改善,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走全面预算管理的道路
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要实现全面性的预算管理。全面预算通过对企业财政支出、资金使用等财务进行分析管理,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发展动态,有利于合理充分调动资源,在市场强烈竞争中把握机遇,并促进企业更好地在新常态下发展。做到全面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综合分析,合理布置,优化分析,合理预算,对企业在市场上准确定位并为企业寻找一条稳定发展道路。最后通过有效评价制度,对预算进行评估,查漏补缺,使企业能够更好的按照预期的计划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现代企业将走向更加全面性的预算管理形式,为促进企业财务的科学预算提供有效帮助。
(三)丰富网络会计的理论知识,加强对会计的培训指导
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带动整个世界上的相关各行各业的变化以及人们意识上的创新,财务管理的理论也是其中一部分。由于信息技术的呈现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状况,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让社会生活以及经营方式的最为有力的相关发展因素。当前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时代,信息技术催化了网络经济的发展,我们要积极改善自身,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仅要加大对网络会计知识的学习力度,全面创新现代会计教育,以便更好的适应新常态经济的发展。
(四)新常态下财务管理要注重理论的学习与应用结合
财务管理的改革肯定会带来其他行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认真学习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创新管理理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模式,寻找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新道路,这样财务管理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也会逐渐完善起来,财务的管理必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经济如此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要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将传统财务管理经验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创新管理理念,变革管理模式,不断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管理,促使企业在新形式下走在经济发展的前沿,带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雯婷,王欣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变革趋势分析[J].商业经济,2013.
外贸企业文化变革主要方向探讨 篇4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 是国有外贸企业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 在国家外贸经营权的保护之下, 国有外贸企业独占众多国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所不可逾越的一道重要中间环节, 因此当时外贸企业的从业人员有着很高的优越感, 不仅体现在福利待遇里, 更体现在社会地位上。
随着国家外贸经营权的逐步开放, 国有外贸企业的这种风光不再。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国家对外贸领域的改革不断扩大和深化, 出口经营主体真正进入了多元化时代, 外资企业获得了和国内企业一样的外贸经营权, 国有商贸企业彻底失去了依靠买断、配额、许可证、代理权和垄断制等非市场经济竞争手段的优势。
从坐等生意上门到加入全球化竞争, 国有外贸公司经历了痛苦的蜕变, 纷纷进行转型,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拓宽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转型中, 大多国有企业依托多年对外贸易所形成的市场网络和营销能力, 以原有业务为基础, 沿价值链进行延伸, 无论是向上游延伸控制资源 (如五矿) 、整合生产环节 (如中粮) , 还是进行价值链的整合提供一站式全套解决方案 (如中国机械装备集团) , 都是充分利用企业原有自身优势, 力图掌握价值链中的核心增值环节, 使企业获得在产业价值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业务转型是众多国有外贸企业的必经之路, 这点毋庸置疑。然而, 在业务转型的过程中, 如果管理者注重发挥文化的力量, 同时推进文化的变革, 突破原有企业在“坐商”时期所形成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对企业转型造成的阻力, 就能为企业成功转型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因此, 文化变革势在必行。
文化变革的三个重点
重点一: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服务意识的全员提升。
国有外贸企业最初的定位是国内生产企业和国外客户两者之间的中间商, 通常只有销售环节, 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利用营销网络, 组织生产, 最终将产品送到需要的国外客户手中。
然而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 更多的买方和卖方直接联系, 使外贸公司在整个价值链上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被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屏蔽掉了。因此, 外贸公司只有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才能够确保在价值链上的地位, 从而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对于国有外贸企业而言, 要将综合服务能力最终发展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服务意识的全员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综合服务能力是货源渠道和营销网络、产品的组织开发能力、企业管理效率等全方位提升的最终表现, 因此服务也就不仅仅是一线业务人员的事情, 而是全体员工的事情。
重点二:由对市场的被动适应向主动调整转变——树立长远、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一位外贸行业的资深人士曾评价许多国有外贸企业的业务是“游牧打猎模式”, 就是打一单是一单, 国外客户有什么需要, 我就满足他什么需要, 第二年就全部清零, 又重新开始寻找新的“猎物”。许多外贸企业的发展都是这样一种被动适应市场的状态, 这也使得这些企业的业务处于发散的状态, 什么都做, 又什么都不强。比如一家外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卖过汽车零部件、服装、栏杆、帐篷、鱼竿等等, 虽然都做了很多年, 但都没能向纵深发展, 始终停留在“倒买倒卖”的初级阶段, 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要改变这种被动的状态, 重新找回成长的主动权, 必须面对市场的变化主动调整, 树立长远、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由“游牧”向“农耕”发展, 对自身所具备的资源、可以整合的资源进行重新审视,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并通过组织结构、制度的相应调整支撑战略的执行。这不仅是对中高层管理者经营思想的要求, 也是对一线业务人员的要求。时刻处于市场之中的业务人员, 对市场的动向感受更加直接, 培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立足于现有业务, 对市场进行纵向深入分析, 对业务的发展往往会有更直接的判断和贡献。
重点三:由单兵作战向协同运作转变——树立共创价值、共同成长的经营理念。
人才流失是困扰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的一个重大难题, 因为一个人才尤其是业务骨干的流失, 往往随之而流失的是企业的客户资源, 是订单的流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很多外贸企业的业务往往是靠业务人员的单打独斗来开展的, 而单纯的业绩提成式的奖金分配方式虽然使业务人员市场开拓积极性得以增加, 但也滋生了个人英雄主义, 造成了沟通壁垒。
一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控制方式使客户信息能够留在企业, 另一方面, 随着贸易公司的业务转型, 现在已经不是业务人员单枪匹马闯天涯的时代了。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不是依靠一个业务人员的能力能够完成的, 更多的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协同运作, 甚至是一个价值链的若干环节上多个企业的协同运作才能够完成。很多业务人员, 尤其是业务骨干, 习惯了以往的单兵作战式的运作方式, 缺乏集体观念, 给企业的协同运作造成了障碍。因此, 企业必须树立共创价值、共同成长的经营理念, 不仅仅是在企业内部运营方面, 在同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之间, 都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 达成共识, 才能够具备协同运作的基础, 建立一个健康的企业生态系统, 更好地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
文化变革的三个阶段
在进行文化重塑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参考实验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有计划变革三阶段:解冻, 变革, 再冻结。 (如下图)
阶段一:解冻
解冻就是要寻找文化变革的驱动力, 即“我们不得不进行改变”的理由。这种驱动力通常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国有外贸企业来说, 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限就是最直接的驱动力, 管理者必须要让员工深刻认识到, 如果继续现状, 将不能保证组织和个人取得所期望的成功。
阶段二:变革
文化变革就是通过认知重建来改变员工行为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 认知的重建是至关重要的。而认知重建、消减变革阻力的最为直接的方式是进行对标管理, 看一看“我们的竞争对手是怎样做的”, “我们的标杆企业是怎样做的”, 从中找到对我们的核心理念建设有益的地方, 然后在企业的高层达成认识, 以此为基础, 找出我们亟需改变的关键做事方式有哪些, 在全公司的层面展开讨论, 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最为关注的、最应该改变的做事方式分别是哪些。
阶段三:再冻结
再冻结就是以政策和制度将改变的行为固定下来, 是文化变革的制度化阶段。例如, 通过更改原有的绩效奖金制度来鼓励更多的业务人员和部门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服务, 而不是以前的单纯按个人绩效计提奖金;通过提高职代会的年度会议次数以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等。
文化重塑的注意事项
对员工进行鼓励。构建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愿景, 使员工相信为组织的文化重塑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是值得的。
正视变革的阻力。无论变革的必要性是多么显而易见, 仍然会有抵制变革的力量出现, 这是在变革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必须认真对待, 积极听取员工的反对意见, 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凡是阻力都是不合理的或是破坏性的。
有效沟通是减小变革阻力的关键。良好的沟通必须是双向的, 有些国企领导者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在一切场合进行宣贯, 这仅仅是发布指令, 无论指示解释得多么清楚、合乎情理, 但如果不能实现顺畅的双向沟通, 企业的其他成员就不会认为自己得到尊重, 在变革中会产生消极抵触心理, 变革阻力就不会得以削弱。
变革探讨 篇5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正成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络不断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起到有效反馈信息的交互功能。科技的发展以人为本,生存信息化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向,它所带动起来的人类日益密切的联系和沟通过程中,互动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网络时代教学互动所带来的变革在于其反映的是联系双方的交互作用,体现主客双方在通讯联系、沟通过程中可能的角色转换,通过一定的反馈系统,互通信息,搜集与传递数据,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因而应用于教学上的互动效果,能有效地使教师及时掌握信息,调整教学方针,因人因材施教。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全新教与学的模式,它不仅仅是借助网络硬件手段进行教学,更强调通过有效的支持软件如教学的支撑平台(SUPPORT PLATFORM)实现有效人机互动,信息互联,及时反馈的自主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与学模式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无论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观念都将具有很大冲击和挑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一幕很典型的教学情景:一个教师在讲完课后问学生们:“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但这时候全班中没人举手,实际上同学们是否确实没有任何疑惑呢,或许有同学没有想到要提的问题,或许内向的同学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对本节课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许有同学想回去看一下书才去补充有关的疑问,或许大家确实一点疑问也没有,却可能在做作业过程中才遇到,实际上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有效接收到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解程度。即使只有个别人提出问题,障于课堂四十分钟上课时间的关系,老师也只能简单地回答这些问题或留到下课再个别解答。由此可以看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信息反馈,师生之间的沟通缺乏互动。
常规的教学方式造就了一代代学生们勤学苦练地认真听课并记笔记的学习模式,但却不善于也不能及时地在学习中处于疑惑的时候向教师表达,而教师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也只能使其了解到个别的情况且不能代表全体,因而教师们只能通过作业、测验或考试、复习课等常规的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否说明作业或测验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对该教学环节没有存在一点疑问?考试优秀是否就是学习优秀?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是否具创造思维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是我们教学中关心的重点环节,同时学生是我们教学中的主体,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主体的能动性,改善教学环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反馈教学信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时代下互联网络及其相应教与学支撑平台的出现则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互动式的网络教学则对常规的教学模式带来一系列全新的变革。
首先基于WEB并应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下的互动式教学体现为教学过程中可能的角色互换,互为主体的作用,体现为既是人机之间的互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支撑平台提供如在线多媒体课程教学、在线组题练习等人机互动的功能,让学生随时随地享受网上学习的乐趣,软件设计者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相应的互动环节让网上学习者去掌握学习进度,随时进行学习的调整。而网上讨论区、电子公告板(BBS)、聊天室等工具则有助于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初上网的人,很多人常会到聊天室去参与讨论,而互联网上ICQ、OICQ、BBS等聊天方式大行其道的现象值得教育工作者去深思,这是网络互动所带来的典型效果,透过网络的另一端字里行间或是语音信息中传递的是一颗跳跃的`心及其活泼的思维,一个在现实中较内向的人在网上可能会表现得相当活跃,这是由于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使人们的内在潜能与发散思维得以解放,若能将这种潜能与思维有效地激发并进行反馈,对教学将是一种很大的促进和提升。此外由于网络上每个人可能都不知道彼此的身份,其面对的只是计算机这样的工具,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线学习主体,人们能够且敢于畅所欲言,并在一定监督机制下真正达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故应用于教学上会使师生间有意想不到的反馈效果。媒体的不断更新、问题资源与论点内容的不断积累和众人的激烈思辩带给我们的不再是教师严厉的目光和课堂严肃的气氛,而是信息的传导和有效的信息反馈,相互提高。新一代的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角色,在参与互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以教师身份进行引导与启发,对互动讨论中的讨论内容进行监督,同时可以通过改变网络ID号的方式变为学生身份,与学生开展平等而亲切的对话。教师已成为教学互动中引导者、教学秩序的有效监督者、同时又是互动讨论中的聆听者和积极参与者。大家可以就某一关注的论题进行讨论,或对某位同学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回答,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定义查找的方式查询网上相应的观点支持,学生们不仅可以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将有关的作品或论文、相关的素材资源上载到网上的教研中心,供大家参考与交流。而教师还可以利用网上教学支撑平台问题资源中心对师生间的互动讨论内容定期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反馈到教学应用上,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提高。
其次互动式的网络教学突破不同领域的界限,让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其特点在于:第一、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充分在40分钟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课外则主要通过课堂作业形式进行反馈,往往教学内容较多,不容易咨询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学效果,而应用于网络上教学模式,传递的是随时随地受教育的概念,同时学生在课后作业与复习过程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反馈到网上,这样一方面可得到相关同学的在线回应,即使没有及时的在线回应,但由于问题资源长期在线积累的结果,可以在网上的问题资源中心通过关键字查询的方式找到类似的论题及其相应解答,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期搜集并分析相应问题,并作出指导,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反馈效果;第二、它突破了受教育对象的限制。透过网络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平等互动地接受教育,无论是身体健康或是身有残疾的学生们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家学习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线接受教学的人们不论年龄、种族与肤色都可通过网络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而在线学习的人数也突破了因课堂空间所局限的数量,使教学过程从教室延伸到全社会,从而有利于构建完整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体系。第三、这种互动式网络教学更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与进一步拓展,可应用于素质教育的提高上。基于上述的因素,学生在家里、在课外还可以接受网上教学,除对课堂上未能熟悉的内容可以在课外及时补充并作知识的深化外,还可以通过网上的教与学资源去进一步拓展课外知识,这要求我们建设网上教与学资源的时候注意加强课外知识与相应电子读物等素材的建设,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功能找到网上相关知识的资源网站,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其中一个典型的网上应用是佛山教育信息网组织超过二百多位教师建设的学科群资源网站,除了常规学科应试知识外,更多的是拓展知识层次,扩阔思维的电子读物式、专题式及多媒体素材供学生学习,教师备课来使用。
再次互动式的网络教学发挥人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内在潜能。去年的一天,我们在河南的开封市见到一种面团小娃娃,它是在画有娃娃表情的汽球里面放有面团
,人们可以随意捏造小娃娃,让小娃娃显示出不同的造型与表情,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制作很逗,马上爱不释手,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它使人的自主创作意识和想象力发挥出来,其道理与魔方的风麾全球如出一辙,其实网络的好处也正是发挥了人们的自主创作与交流思想的活力,这就是互动的魅力所在。科技的发展以人为本,同时教育也应以人为本,由此我们在设计网上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激发学习兴致的教学环境。而要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我们又要重视教学环节的交互作用。常规的教育,有时使我们的很多学生是出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主体的主动理解,互联网时代下的开放教育的提出有利于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同时要求我们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育,包括进行多媒体教学、流媒体同步教学、先进的电子教鞭以及在线讨论探索式教学、在线组题实时分析等互动式的教学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方法,使广大学生乐于学、乐于问、乐于进行钻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理解所学的观点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此外基于WEB的网络教学模式下教与学的过程本身也是互动的。基于WEB的互动教学模式有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智能引擎的应用,定期更新相关知识点的网上资源。同时网上教学支撑平台还提供教研中心的功能,能将在线讨论的问题资源集中积累,学员还可以通过教研中心的上载区上传相应知识点的有关素材,如个人作品、教案、论文、各类素材等,通过长期对某一内容的反复教学,将使网上的教学支撑平台不断积累资源素材,使资源滚动增长,教学资源不断更新,从而更有助于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学习,从网上获取所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可能针对某一个问题只能引起对方的一个回应,但应用网络上一个疑问可能会激发大家的兴趣,获得多种的回应和解决办法,这是开放式互动教育的好处。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大大激发教学的潜能,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知识,而教师更可置身其中参与讨论,同时通过教学的评价反馈系统及时反馈,让教师能接收第一手的资料,调整教学方针,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教学模式,如智能题库,可以就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并进行智能组卷,并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克服自身学习上的薄弱环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典型案例:佛山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合作过程中共同开发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网络学堂--这一典型的网络教与学支撑平台,并已成功应用于佛山教育信息网(www.fsjy.net)的多门网上教程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以适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几何画板教程为例介绍网上学堂的教学过程,几何画板是一种适合数学教师开展几何教学的辅助软件,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动态几何,我们通同步视频流的形式进行在线教学,将几何画板的使用内容及其操作制成流媒体分章节播出,同时声音及文字讲稿与流媒体同步,并有相应文字教程供学习,实现有声有色的同步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帐号密码形式随时注册,进入网络学堂,开展几何画板的在线学习,首先可以通过教研中心的下载区下载相应几何画板的演示版进行安装练习,通过流媒体示范该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对应同步讲稿加深对操作要点的掌握,并可随时中止或暂停播放,打开在线笔记进行知识记录,到在线讨论区就相关论题参与讨论,并可以在答疑中心发表意见,提出疑问,并可通过查询功能查找问题资源中心是否有相关论题的讨论与解答,然后到教研中心查找有关教学内容相应资源,如相关教案、论文、及其它在线学员的作品等,通过参考学习深化认识,课后学生们可以到在线作业区查看相应作业,进行相应的创作,完成后可以通过教研中心的上载区将完成的作品上载以供在线交流。而教师则可参与学生们的在线讨论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并可定期搜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对典型内容还可以作出解答,同时根据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及问题资源的分析调整相应在线教学内容及在线组题内容的设计,并对该学生作出恰当的网上评价。由此实现互动循环的网上教学模式。
变革探讨 篇6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变革
学业评价包括技能评价、知识评价以及能力评价,针对学生而言,学业评价是教育评价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而了解教学效果,并对以后的教学做出改变。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学生的学业进步。
一、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内容结构
新课改的引进使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内容也在发生改变,由于评价目标的多元化,直接导致小学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结构的多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
1.小学数学知识的意义:主要通过平时课堂上的回答问题、作业板演以及不定期纸笔测试等方式,测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目的不仅仅考量学生对数学表面概念的理解,而是达到真正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如一题目为:在3,12,18,21,27,42,51,60等数字中,任意挑选几个,使他们的和等于100。很多学生看到题目便一股脑的开始算,其实当学生真正了解了这些数的本质特征后,就会发现这个题目是没有答案的,这是考查学生的扩展思维,切不可因为题目本身而限制了思维。
2.小学数学技能的形成:通过作业、实验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如数学学习的技能、数学思考的技能以及数学交流的技能,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积累后实践而来的收获。如一题目为:用5根火柴棒摆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计算出其周长。这一题考查学生通过动手能力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3.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通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方法以及解决过程中的表现,来考量他们遇到问题时的思考方式,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4.小学数学价值的了解:通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了解,进而锻炼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发生的事件时的处理能力。
二、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的构建
(一)过程性策略
想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实现多样化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方法的价值功能,就要以数学学业评价为出发点,构建一种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取向的评价策略。因此,在过程性策略下的活动具备的特点有:
1.多元化: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收获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经验与教训。如,通过和同学讨论而知道了一道数学题目的解决方法后,还能够从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交流”与“表达”的技巧,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这便是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多元化的魅力。
2.即时性:由于新课改的实施,为让课堂活动在不断丰富,因此,将小学数学学业评价融入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意义重大。把课堂学习中的数学交流活动、数学操作活动作为数学学业评价的一种手段,营造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
3.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强调数学学业评价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依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不同的策略,让每个人在了解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二)发展性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是与时俱进的,其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区分优胜劣汰。因此,这个策略只是作为学生更好学习的一个向导而非终点。其特点主要有:
1.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度,以及对数学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解决方法,倡导尊重每个不同个体的数学能力结构。
2.体验性:通过数学学业评价活动,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三)表现性策略
通过表现性策略来组织小学学业的评价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够完成任务,还能提高思维水平。其主要特点便是任务性,是以通过完成任务为目标进行即兴的情景演示,从中可考查学生的表现能力与自信心。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课改对学生及老师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是极其有必要的,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从小学习交流、表达、独立等生活技能。
参考文献:
[1]唐荷意.“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整体教学实践[J].教育探索,2012(6):57-58.
[2]杨庆余.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8(6):24-27.
[3]王庆明.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8):64-68.
[4]李巧儿.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游戏化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4(8):91-92.
新形势下银行管理变革趋势探讨 篇7
一、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机制分析
1. 产权主体的虚置使所有者缺位问题更加突出。目前, 国家仍
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最大出资者, 但国家只能被看做成是一个虚置的主体, 国家对其产权相关职责的行使权必然要借助于国家的行政实体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来实现。但政府相关部门又没有在专门行使相关产权机制方面造成产权主体的虚置, 这样既没有明确应该有谁完全代表国家, 同时作为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的银行会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并且真正的承担起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所有者责任;在获得与国有资产所有权相对应的收益同时也就承担起了与国有资产所有权相对应的可能损失责任。一般来说, 产权虚设是直接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去行使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制度, 才有此类易产生内部人监控问题而造成治理上的失误和道德上的风险状况发生。
2. 委托代理链过长易造成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的弱化, 也就是说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初始委托人 (全民) 与国家、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形成的是一个超长的、多层级的、相当复杂的委托代理链:初始委托人 (全民) 国家政府 (部门或特定机构) 国有商业银行 (经理人) 。而政府 (部门或特定机构) 作为委托人 (二次委托人) 实际仍是缺位的, 因而没有代理人 (国有商业银行经理人) 真正对之负责的实体存在。在既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安排下代理人也有多个层级, 即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储蓄点, 高一级的代理人与低一级的代理人之间又存在委托与代理关系, 导致委托代理链过长。
3. 缺乏比较完善的、整体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在当今精神激励
效用日益下降的情况下,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激励机制方面采用的仍主要是精神激励和升迁激励, 没有建立起有效合理的物质激励机制;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激励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经理层和员工的收入水平基本上是确定的, 与业绩的配比程度不明显。虽然国有股股东和董事会也可能为经理层提供薪酬激励机制, 但薪酬激励机制无法与市场标准相对接, 也就不说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变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理念, 遵循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 当今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新动向表明在综合分析现有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特点和银行经营目标后, 认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方向。因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论普遍认为任何较为先进的管理诀窍和技术优势都是由一定的寿命驱使的, 而具有高层次的意识、理念和行为方式才可以保持持久的竞争力。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规律, 坚持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研究、发现、分析和评价市场机会, 挖掘潜在优质客户, 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
其次是加快各机构改革和调整力度并且要注意资源的合理配置, 商业银行按照资源优势配置的原理, 在结合我国金融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前景之下加大机构调整和裁减冗员的力度, 继续撤并重复的分支机构, 加快收缩业务达不到保本点的营业网点, 精简机构和人员, 解决人浮于事、负担过重的问题, 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运行效率, 促使银行机构以全新的、规范的、适用的、有效的管理方式运作, 有效地降低成本, 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从而增强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市场、面对外资银行的整体应变能力。例如改革现行用人制度。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通过公开竞聘、双向选择等形式选拔人才, 确实做到任人唯贤;或可实行工资总额与效益挂钩, 建立起股票期权和职工持股计划, 也就是所谓的“金本位”制, 打破现行的以行政职务晋升为主渠道的“官本位”激励机制, 全面激励和挖掘人力资源潜在能力和最大积极性;还可制定吸引国内外人才到我国商业银行工作的政策, 加大对我国商业银行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的力度。
最后是在一定范围内推进商业银行并构重组以此发挥规模效应, 大银行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因为在一定范围内推进银行业并购, 以及逐渐实行银行业的混业经营, 会提高银行的规模效应, 增强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通过金融业的混业经营, 能够充分发挥中国金融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 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和谐的金融体系首先要求商业银行要具有和谐的内部管理机制, 我们应根据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目标, 按照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 深入进行内部机制创新, 创建和谐银行, 从而为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高新技术将银行带入了知识经济, 国有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必定面临着外资银行日趋激烈的竞争状况, 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竞争力来源于制度改革的深化。可见, 推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完善已经成为监管当局、学术界和银行业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体制,风险管理,监管
参考文献
[1]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09)
[2]聂明.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04)
[3]王先玉, 黄深厚, 李燹.现代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与人才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04)
[4]傅晓霞.知识经济时代银行管理的变革趋势[J].黑龙江金融, 2009 (7)
新形势下银行管理变革趋势探讨 篇8
一、当前银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产权主体虚置, 缺位问题严重。
在我国, 国有资本依然是银行的绝对“主力”, 但在银行的管理中, 国家政府部门往往被作为一个虚置的主体存在, 政府部门对银行产权的管理所履行的相关职责要借助于其他金融部门的管理关系得以实现, 而政府部门并没有对银行相关产权体制进行主体的界定, 造成银行主体的虚置, 没有明确资本的所有权和银行资本的风险责任, 这样在出现资金流失或者资本账目“坏死”的情况, 国家和政府被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银行的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行使整个所有权制度, 这样导致银行无论是从监管方面还是从治理上面都存在着资金上的巨大不安全因素。
2. 内部监管弱化, 委托层级复杂。
在银行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无论是从普通群众和国家的委托代理关系还是政府部门与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都具有多层级、复杂的委托金融机制链, 但是政府部门作为委托代理人依然是属于缺位性质的, 因此在银行管理体制中, 监管约束不完善, 业务和资金难以处于公开透明的运行状态。
3. 缺乏有效激励体制。
银行管理模式依然采用的是晋升或者荣誉奖励, 在物质激励机制的运行中还不够完善, 银行业务存在于收入不匹配的状况, 不符合市场运行标准, 导致银行职员缺乏工作动力, 管理体制难以起到应有的效应。
二、新形势下银行管理变革趋势的方向措施
1. 作用成本的管理变革。
银行的业务运作流程是逐步形成的价值链, 要确认银行各个部门之间的各项分工工作是否落到实处, 计算在产生业务时候的各项运行成本, 将银行业务成本与银行产品紧密对接。同时在业务运作过程中, 要深入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手续, 以获得在银行管理中的优势地位, 在成本的运作中, 将银行的成本项目, 比如银行网点的资金存储量、票据的单量等, 注重在银行的管理各项目上的分配, 使银行业务运作和管理能够更加准确和有效。
2. 推行银行业务外包。
银行业务外包是相较于传统银行管理模式而言的, 在传统银行管理模式中, 采取的都是银行系统内部的工作人员负责银行的各项业务、各项具体操作。银行业务外包是银行在做好做强、创造内部核心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将外部的业务管理交由专业的业务管理公司进行经营, 在信息化科技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银行管理也要逐步实现科学管理, 精简管理。对于非核心的管理业务推给其他公司承办, 不仅能提高自身核心业务管理价值, 同时也能丰富银行自身管理形态, 更好做好银行管理。
3. 改进银行管理流程。
在银行的业务管理中, 要逐步摒弃没有价值的管理流程和手续, 排除没有附加增值的工作, 压缩和精简业务活动, 提高管理的运作效率, 降低管理运行的成本, 从而让客户满意银行的服务水平, 注重银行业务的核心管理。同时, 要灵活管理, 将银行业务流程丰富化、多元化, 比如在对贷款的申请上, 可以依据客户贷款的资料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 对银行管理资金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这样进行人贷匹配, 有效降低银行管理的风险性, 通过管理模式的多元化从而实现银行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4. 实现银行的科学集约化管理。
通过银行业务系统的整体构造, 实现银行管理的集约化管理, 在银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推进管理的科技化水平, 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将各项管理工作能够不仅仅是以现场“指挥”的模式, 还能够通过网络视频、网络信息等管理模式实现银行的科学集约化管理。
三、结语
银行管理的变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 充分发挥银行的金融特点, 依托市场主体, 在新形势下通过银行管理变革, 有利于银行更加健康、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市场国际化竞争。
参考文献
[1]李永强.新形势下银行管理变革趋势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04) :182.
[2]季春泉.新形势下银行管理变革趋势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0, (03) :21.
公司财务组织变革与机构设置探讨 篇9
迄今为止, 我国企业的内部经营组织, 主要还是由车间、班组、市场营销部、人力资源部、技术研发部、财务部、采购部等机构组成, 其中, 财务部主要从事会计核算业务, 实际是会计结算部。企业内部经营组织机构的设置, 基本上延续了职能分工管理的金字塔结构。众所周知, 金字塔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纪律型组织架构, 用来管人, 该组织架构早已不适应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开发和外部客户服务。虽然许多企业在进行组织变革, 但又片面强调制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以及技术创新。一些企业忽视组织创新的重要作用, 或是将组织结构设计、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资本投入等模块割裂开来, 单纯追求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制度某一方面的优化和改进, 从而导致组织设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 引入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部门分工的公司财务机构设置, 希望通过相关组织与思想理念的引导作用, 调动企业财务机构的科学设置与完善, 由于没有历史可循, 我国企业业务流程与部门分工方式许多是“舶来品”, 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部门分工来探索公司财务机构设置, 进而对公司的财务组织变革进行探讨。
二、理论研究
组织设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它是一个动态的工作过程, 包含了众多的工作内容。科学地进行组织设计, 要根据组织设计的规律性有步骤进行,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新建企业需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 原有组织结构出现较大问题或企业目标发生变化时也需要进行重新评价和设计;此外, 组织结构需要经常进行局部的调整和完善。古典组织理论阶段, 以马科思·韦伯、亨利·法约尔的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近代组织理论阶段, 以西蒙的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现代组织理论阶段, 则以业务流程理论和权变管理为依据。姜虹 (2004) 、刘莉萍 (2005) 等学者主张从业务流程的角度设置财务机构, 业务最直接关系到财务, 也是最感受到财务机构的困扰和需要, 可以直接介入处理某些问题, 发挥调节的功能。许多学者如石道元、赵振华 (2005) , 李上康 (2012) 均指出, 部门分工要建立在良好的、统筹的财务制度下。罗福凯 (2009) 具体深入地讨论了企业财务组织的设置依据、组织模式和操作规则, 研究了财务机构与企业内部其他经营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讨论了财务机构与财务系统的关系。他主张大型企业和成熟企业, 应将会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分别设立, 或者在财务机构内部将会计与财务业务分离。此外, 人们还可以从网络上看到, 一些管理咨询公司在为客户提供组织规划设计时, 经常将财务管理部和会计结算部分别设置。一些大的集团公司, 在会计核算部之外, 又设置了计划财务部、投资管理部和资产管理部等财务机构。
综合学者专家对公司财务机构设置看法, 人们认为, 公司财务机制具有统筹者、后勤保障者、经营者等多种角色。但目前也存在思想理念落后、人员技能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缺陷, 藉由这几种缺陷的转变, 可以促进公司财务机制的设置, 以增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财务机构设置两种模式比较
(一) 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财务机构设置内涵
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的财务机构设置属于管理流程再造, 财务管理具体来说包括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企业围绕这三方面制定一定时期的企业战略, 依靠战略要求设置一定时期的财务组织结构。在业务流程基础上的财务机构设置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以会计机构为中心建立财务管理机构。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职能在一起, 划分内部职能的依据是会计活动。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生产工艺简单、经营范围狭小、管理方法单一、管理工作量小的小型企业, 可将财会人员控制在3人以内。二是设立将财务管理机构和会计机构统一起来的财务机构。这种财务机构设置方式适合在中等规模的企业中应用, 这与中等规模的企业财务任务艰巨且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分不开的。这种设置方式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两者功能独立开来, 内部职责划分的依据是相应的活动。会计部门的职责为进行基础的成本与会计核算及制作相关报表等, 财务部门的职责为资金筹集与分配、安排利润使用方式等。
(二) 以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的企业财务机构设置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体现在两个层次, 一是微观层次的劳动分工, 二是宏观层次的分工。从分工理论上看, 分工是企业成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源。随着分工的发达和分工的细分, 交易效率反过来制约着分工发展和企业成长。在能够提高交易效率的市场体系和减少交易风险以及交易费用的产权制度的共同作用下, 造就了当下以众多企业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发达社会。通过劳动分工来实现财务机构的设置是我国早期企业实用的机构设置方法。该时期的财务部门设置一般如下:以企业内部岗位分工和实际情况来设置企业内部财务机构相关部门, 这些企业普遍设有综合部门、预算部门、资金部门、会计部门、投资部门等。其中, 综合部门职能主要是企业日常运行中的后勤保障等繁琐事务, 如保管财务档案、执行会计电算化等, 为了保证财务核算流程顺利通畅, 该部门将相互之间联系密切且日常业务类同的岗位归到统一的部门, 使其专一地进行财务管理;预算部门职能主要是进行预算管理, 计算企业生产、运营、销售等资金的收入支出情况;资金部门包括资金管理人员、出纳人员等, 主要职能是管理企业日记账和收发企业;会计部门职能主要是收集成本、计算利润、分析财务报表和申报企业纳税等, 如核算企业成本及工人工资等;投资部门主要职能核算企业资本性支出。
(三) 两种类型财务机构设置比较
作为企业财务机构设置的两种不同方式, 在部门分工基础上的财务机构设置与业务流程再造下的财务部门设置既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点。
(1) 两种财务机构设置方式的相同点。一是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以后, 原有的金字塔式的财务部门设置和管理模式转变成为平面的集中化的结构设置和管理模式, 但是财务分工仍然继续存在。分工的概念并不明显地直接表现在财务职能部门划分上面, 也没有直接在流程部门之间显现, 而是在财务流程部门内部逐渐显现。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手工数据处理方式, 也改变了业务流程和行为方式, 但是却改变不了财务分工。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触发了企业管理模式、生产和交易方式以及作业流程等的变革, 促使企业对现有财务管理模式的合理性进行思考以寻找更为高效的方法, 但是并没有改变、消除分工本身。因为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使得财务流程中的很多工作实行自动化。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使很多工作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来完成的特点, 促使企业下决心对财务部门流程进行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使用者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不断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更好的来监督和控制信息技术的自动化的流程。为此, 信息技术虽然改变了人们做事的方式和流程, 但是却没有改变分工本身。三是财务部门实施流程再造的同时不但存在着分工, 而且存在将以往的分工细分逐步向分工“粗化”发展的趋势。主要原因是:过细的劳动分工使职工技术单一, 知识面狭窄, 而单一技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那需要, 心理压力会造成职工士气低下、效率降低, 制约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当今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部门的快速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必须迅速应对、高效处置出现的各种财务问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能迅速解决这类问题的只能是企业培养和引进、掌握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才。劳动分工过细对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以及人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如果只是从事简单的机械式工作, 根本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人们只有掌握多项技能才能够胜任多项工作, 现如今, 复合型人才更被重视和欣赏。
(2) 两种财务机构设置方式的区别。一方面, 在劳动分工下的财务组织结构中没有专人负责业务流程。员工不是以高效的流程作为行为准则, 而是以部门利益为目标, 一切行为向职能部门经理看齐。各个部门职能作用由部门经理负责, 但是没有人负责部门间交叉联系的流程, 这些流程容易出现问题。而在业务流程再造下的财务部门设置中, 绩效评价的标准是整个流程的效能产出, 员工相互合作, 而且有专人负责保证流程的运行。另一方面, 组织群体价值的实现, 也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是让每个人都有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劳动分工下的财务组织结构虽然有可能分工过于精细, 工作单调、枯燥无味, 但是对于业务流程再造下的财务部门设置来说, 员工是流程中各个活动的主体, 在整个流程中考虑到了每个员工的个人特征与自我满足感, 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流程效率。
四、公司财务机制设置其他事项
(一) 改进经营理念
增强监督意识, 由于我国公司财务长期处于缺乏监督或无从监督的状态, 目前监督的作用与规范化的必要性尚未受到的领导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因此, 笔者认为, 参与财务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层, 要充分了解到财务机制的重要性, 以此来强化对财务的监督机制与规范化重视。财务机制的利益与时效紧密相连, 业务虽然非常繁忙, 但是如果具备一定的资金和师资条件, 挤出必要的时间去参加专门的财务知识培训, 学习相关业务流程和部门分工业务, 还是可以实现的。通过实践观察发现, 一些公司通过统筹优化, 将各个工种的忙、闲时间进行分类, 比如上午参与生产的员工可以安排下午时间进行上课学习等。同时根据业务流程以及部门分工的区别, 有的放矢的为职工选择培训内容与实操活动, 像新法律法规、新业务进展、管理机制、监督制度等,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值得我们借鉴。
(二) 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公司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关系到机制的具体运行, 财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尤其重要。当公司财务运作时, 通过监督手段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对规范机制具有第一位的促进效果。可见, 要实现公司财务机制的制度化及规范化, 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落实和完善监督机制是重要环节。当下各级单位都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条例, 但并未发挥足够的作用。只有将制度设置和建立在讲究实际、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 才能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供切实有效的处理办法。
(三)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无利不起早”是定规, 为了保障公司财务机制设置的有效性, 就要实行奖惩制度, 明确的奖惩标准, 落实绩效工资, 将员工实际工作情况与实际收入挂钩。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 要给这些员工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 促使他们继续保持和提高。有条件的单位也可把其列入升职、评优的项目。对在财务工作中造成影响甚至谋取私利的员工, 应及时进行批评、惩处或追究刑事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 公司财务机制的设置, 不能忽略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防护问题。以往财务管理中使用计算机系统的时候, 各种系统软件功能相对简单, 绝大部分是单机操作, 网络尚不发达。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普及, 各种新式报警系统、检测系统的应用, 以及计算机系统联网运行的发展趋势, 促使着企业必须做好网络控制与监测工作, 合理进行计算机系统和监控系统软件的利用, 保障其安全稳定的运行, 发挥计算机系统在提高管理效益中的作用。
五、结论
财务机构设置应考虑业务流程与部门分工, 二者不可偏废。不能单纯为了优化业务流程而不顾部门分工情况, 也不能为了突出组织分工而影响整个业务流程。财务机构设置的整体效益表现了公司经营的本质目标, 并体现着公司的核心思想。财务机构的完善是公司制度完善的标准, 优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部门分工效率, 两者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只有效益增长了, 财务机构设置才有实际意义。需要注意的是, 财务机构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复杂性, 需要不断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不断积累经验, 及时予以调整。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中细致观察、监督规范化的实施效果, 认真记录和分析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刘莉萍:《供应链管理下的业务流程再造策略分析》, 《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0期。
[2]姜虹:《基于价值的管理与财务职能的转变》, 《商业研究》2004年第1期。
[3]高远杰:《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评价探讨 篇10
在当前不确定的环境和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企业组织要想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变革。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其技术创新、产品更新的速度都大大快于其他行业中的企业,这就要求高科技企业必须通过内部资源的配置和整合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外部环境。由于具备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高科技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所进行的组织变革,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渐进式的还是激进式的,连续性的还是间断性的,都是对企业组织相对稳定性的破坏和创新,以实现企业组织对环境适应性的优化和提升。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温水青蛙式的高科技企业所进行的组织变革往往因为行动迟缓、效率低下、变革不彻底而导致变革绩效不高,甚至失败。如IBM公司在PC革命中的落后、宝丽莱在产品线延伸中的失利,惠普在PC与打印业务分家中的失策。可见,持续、快速、全面而彻底的组织变革将是高科技企业达到预期组织变革绩效目标的关键,而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则是衡量组织变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体现了高科技企业组织对于市场或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通过建立绩效评价模型对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这对于考量组织变革的效率与效果,企业组织的适应能力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自组织变革于20世纪40年代由卢因(Luwin, 1947)首先提出后,组织变革理论在后期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卢因(Luwin, 1947),贝克哈德和哈里斯(Beckhard&Harris, 1977),比尔(Bill, 1980),坎特(Kanter, 1983),蒂奇和德瓦纳(Tichy&Devanna, 1986)等学者分别对组织变革的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形成了组织变革过程论。同时,组织变革模式论也得到了发展,如葛雷纳(Greiner, 1972)将企业组织变革分为渐进式演变和剧烈式变革,大内(Ouchi, 1981)所提出的“Z型组织”的概念,圣吉(Senge, 2003)所提出的“学习型组织”概念等都极大地丰富了该理论。还有一些学者对组织变革影响因素及其关系进行了探讨,如Podsakoff, Mackenzie, etal (1990)认为企业中变革型领导在组织变革过程中对个人及组织结果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员工满意度和绩效。Johnson, Michiel (1996)通过研究发现环境压力会驱动企业的组织变革,但并非是产生组织变革的唯一因素,组织结构受环境和战略的影响。Buchanan, Fitzgerald (1997)等认为领导由于在设定愿景、价值观、意图、目标和挑战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作为一个持续影响组织变革的因素,变革型领导将影响到员工对组织变革的态度及参与程度。王旭(2006)认为组织变革的质量要素主要体现在卓越领导和顾客驱动,成功地将这两个要素相结合,是组织发展和变革的保证。李永鑫、赵剑(2009)运用进化观点来对组织变革、性别差异和领导行为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对于组织变革绩效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层面,如Donaldson (2000)认为组织绩效的变化也能促使组织变革,使组织更适合于环境。当组织绩效比较低时,组织会陷入危机,使企业的价值降低,从而导致组织变革。游传新、李刚(2005)对基于劳动分工理论的传统组织模式和以流程再造为中心的组织变革两种主要的组织模式及其绩效进行了分析。关于组织变革绩效的定量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所运用的评价方法也不太多。如杨静、姜华(2006)在探讨组织变革绩效评价的指标选取原则、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绩效评价。黄伟中(2007)在深入研究制造企业组织变革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制造企业组织变革绩效评价体系。但对于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的评价研究尚是空白,有待弥补。为此,本文拟以高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以突变理论及其评价方法为基础,通过构建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评价体系以实现对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实施效果的评判。
三、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建立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的评价既反映了企业内部的运营能力和外部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对突变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系统性、可测性、相对性,以及层次性等原则。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组织变革因素及其绩效的研究成果,考虑到高科技企业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本文拟从变革运作、变革目标、财务,以及市场等四个方面因素来建立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因素及其所属指标按重要性从左至右进行排列(如图1所示)。其中,变革投入占比为企业对实施组织变革的投入占企业全年投入的比例。
第二,确定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评价方法。突变级数法是一种结合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以实现对评价目标进行排序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汲取了现有层次分析法、效用函数法和模糊评价的长处,无需确定各因素的权重,但对各因素之间的矛盾主次关系有较好地把握。突变级数法主要是利用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对具有主次关系的控制变量,即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以得到总体评价的突变隶属函数值,从而实现对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的综合评价和比较。对于处于同一因素下的各指标,根据多目标模糊决策理论,当各指标间互补时,采用“取平均值”原则取值;当各指标间非互补时,采用“大中取小”原则取值。突变级数法中所应用的初等突变函数及其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如表1所示。
根据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模糊隶属函数及多目标模糊决策原则对各因素的突变隶属函数值进行评判。
变革目标因素(Xa)服从尖点突变,且指标间遵循互补原则,则该因素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为:
变革运作因素(Xb)服从蝴蝶突变,且指标间遵循非互补原则,则该因素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为:
fb=min(姨x5+3姨x6+4姨x3+5姨x 4) (2)
市场因素(Xc)也服从尾突变,且指标间遵循互补原则,则该因素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为:
财务因素(Xd)服从尾突变,且指标间遵循互补原则,则该因素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为:
由于变革运作、变革目标、财务,以及市场等四个因素服从蝴蝶突变,且因素间遵循互补原则,则目标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总体评价的突变隶属函数为:
四、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M高科技公司2006年至2009年实施组织变革以来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调查以获取原始数据(如表2所示)。
根据标准化计算公式:
对所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所得到的标准化数据,以及根据突变级数法计算所得到的各年份M高科技公司组织变革绩效综合评价的突变隶属函数值如表3所示。通过图1所示的2006年至2009年M高科技公司组织变革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该公司组织变革取得了良好绩效。
本文通过构建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绩效评价体系,这对于组织变革绩效的定量评价研究是一个补充,但也存在着数据收集困难或偏差较大的缺陷。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可以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以建立组织变革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定量评价。总之,高科技企业通过组织变革以适应突变环境的过程类似于生物体通过基因突变和重组以达到适者生存的过程。所不同的时,由于基因突变和重组所产生的新物种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而高科技企业组织变革不仅是产生于自身对于突变环境被动适应,还可以是对环境预期所产生的主动适应。高科技企业只有在突变环境中主动寻求组织变革的方向,并采取积极而前瞻性的变革措施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组织变革绩效。
参考文献
[1]Beckhard, Harris.Organizational transitions[M].MA:Addison-Wesley, 1977
[2]Tichy, Devanna.The Transformation Leader[M].New York:John Wiley&Sons, Inc., 1986
[3]Greiner.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J].Harvard BusinessReview, 1972 (7) :40-52
[4]Podsakoff, Mackenzie, etal.Transformational Leader Behavio-rs and Their Effects on Followers’Trust in Leader,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J].Leadership Quarterly, 1990, 1:107-142
[5]Robert Fritz.Corporate Tides:The Inescapable Laws of Organisational Struaure[M].San Francisco, BK publishers, 1996
[6]Buchanan, Fitzgerald, etal.No going back: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sustain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1997, 7 (3) :189-205
[7]王旭:《论企业组织变革的质量》, 《商业时代》2006年第5期。
[8]李永鑫、赵剑:《进化: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9年第17期。
[9]游传新、李刚:《企业组织变革及其绩效变化规律研究》, 《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第4期。
变革探讨 篇11
关键词:家族企业;继承机制
家族企业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态,它既古老又短暂。从企业形态角度来说,家族企业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说,它又非常短暂。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家族企业往往都“富不过三代”。从这点来说,中国式家族企业体现的更为明显。
家族企业是一种相当古老的企业形式,在美国已经诞生了将近400年,并且迄今为止依旧对美国经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赫赫有名的大型家族掌控着美国的各个经济命脉,如洛克菲勒家族,沃尔顿家族,摩根家族等。而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民营企业发展异常迅猛,成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原因,中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家族制企业。在当前中国,以家族模式来控制治理企业的方式在民营经济体中依然会在可预见的将来占主流地位。如今,中国的大部分家族企业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开始的企业创始人逐渐开始或已经进入退休年龄。很多家族企业开始或即将面临传承与换代。因此,对家族企业问题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很多人都有一个很直观的感觉,那就是进入到新千年以来,报纸杂志等媒体上对于民营企业创始人退休或者归隐幕后、新人上位的报道逐渐多了起来,我国似乎已经开始进入了家族企业换代非常频繁的时期。事实也确实如此。
既然我国现存的继承机制或多或少的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尚没有形成一套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继承机制,那我们是否可以直接将欧美日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的家族企业的传承模式直接拿到中国来呢?想要得出结论,先来看一下发达国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和日本的家族企业的继承机制。
美国的家族企业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比如著名的杜邦公司创建于1802年,距今已有212年的历史了。而成立于1903年的福特公司在上百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家族传承。显而易见的是,美国的家族企业相比那些非家族企业竞争对手更具竞争力。美国同样是家族内部任用与聘用职业经理人相结合的模式,同样是以家族内部传承为主。所不同的是,美国的大型家族企业非常注意接班人的培养,都会拿出专门的经费甚至在董事会设立“高官人员聘用委员会”专门负责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挑选和培养。同时,美国的一些家族企业甚至会聘请专业公司参与对接班人的培养。让专业公司帮助挑选出有潜力的接班人,制定培养路径,同时物色外部机构的候选人作为比较标杆或者补充。
实际上,美国家族企业比较倾向于在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时,从内部遴选接班人,而当公司处于危机之中时,则从外部挑选职业经理人来担任CEO。据统计:在美国,通过聘任家族外职业经理人来担任企业CEO的家族企业的比例并不算高。那么,这一途径获得的满意度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以下的一组数据或许可以回答这一问题。在通过雇佣家族外职业经理人担任CEO的家族企业中,有31%的人认为这一途径极成功,有40%的人则认为非常成功,而认为这一途径一般或不成功的比例仅为29%。也就是说满意程度高达71%。
再来看一下日本家族企业的继承机制。众所周知,日本人对自己工作的企业有一种天然的忠诚与休戚与共的精神,这在家族企业里也不例外。实际上,对于日本的家族企业而言,企业就是家,家就是企业。在日本,创业家族往往掌握着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企业资产和创业家族的共同资产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企业的盈亏完全由家族成员共同承担,依照的是非市场原则。在我们看来,日本的家族企业尤其重视家族内的传承,但他们对于“家”这个概念与中国人并不尽相同。实际上,比起传统的血缘关系,日本的家族企业对家业的情感更为重视。日本人的家族企业中不仅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包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在传承企业时,因为首先考虑的是有利于家业的延续这一点,所以日本的家族企业有可能选择将企业传给并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但前提是此人一定要成为家族中的一员,而往往是通过过继为养子或者招婿入赘这两条途径。据统计,日本的家族企业主将继承权给养子而不是亲生儿子的比例高达25%-34%。这样的关系对于家族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例如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松下幸之助,在1961年选定松下正治作为接班人,而松下正治,本名本田,正是其婿养子。但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家族企业的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家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也逐渐分离,一些家族企业也从外部招来主管家族企业事务的职业经理人“总管”。不过家族业主依然没有放弃所有权和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许多家族立下规矩,不准将股票出售给外人。
中国的家族企业只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尚没有形成成熟完善的继承机制。因此,以美日为代表的西方家族企业的继承机制无疑会对我们有着很实际的借鉴意义。然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与日本的家族企业继承机制并不相同,这种不同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从文化到经济体制的差异。美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非常成熟,同时又具有完善的法制,是一个契约型社会,美国的家族企业的继承机制是建立在信用机制非常完善的基础上的,美国的家族企业可以放心的把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选择,并且事实证明这种选择也是确实有作用的。而日本虽然也如同中国一样受到儒家“家天下”的思想影响比较大,不过却把家的概念扩大了,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这无疑有助于企业选择更合适的接班人。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的差异,我国的家族企业确实无法照搬西方家族企业的继承机制。我们应该在借鉴他们的成功要素的基础上,探索出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家族企业继承机制。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是可以探索出一套在现阶段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中国家族企业的继承机制的。而首先应该放弃的,是从外部聘请经理人接班这种传承模式。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经济运行尚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这使得家族企业在聘用职业经理人时面临着职业经理人巨大的道德风险。职业经理人在掌握企业的控制权的同时并没有企业的所有权,在没有完善的信用机制的约束下,很容易选择不忠诚的战略。家族企业主很难真正对外来的职业经理人产生完全的信任,而这种不被信任感会加大职业经理人背叛企业的可能性。同时,职业经理人本身对企业的情况并不会非常的了解,需要在探索中学习领导这个企业,这个过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再者,外来的职业经理人在工作中很可能遇到来自家族内部其他人的不信任,没有足够的威望与业绩会使得其在工作中遇到较大的阻力,这同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况且,雇佣职业经理人本身需要较大的成本,这会对企业带来不小的成本负担。综合以上因素,在现阶段,中国的家族企业选择外聘职业经理人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传统电算会计内部控制变革探讨 篇12
一、会计信息系统 (AIS) 发展阶段
1. 部门内的信息集成。
顾名思义, 信息集成仅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 它在物理上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信息系统, 我们这里姑且称之为传统电算会计。这种方式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如数据采集的局部性、数据处理的滞后性、财务数据的孤立性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信息集成仅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 不能很好地和企业其他部门甚至企业外部实现信息的共享, 以至于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不能有机结合, 因此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改变这种情况, 而网络为改变这一窘境提供了契机。
2. 企业内的信息集成。
为了能够使财务和业务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 就需要把AIS与企业的业务执行系统融为一体, 从而能够在业务发生时实时采集详细的业务和财务信息。这个阶段的AIS不再是物理上独立的系统, 而是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被嵌入企业业务执行处理系统中, 这样由企业业务部门采集业务数据, 经过审核传送到财务系统, 通过自动凭证生成系统产生记账凭证。
3. 企业间的信息集成。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市场竞争主要是围绕新产品的竞争, 这样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化快速响应客户的需要, 生产出市场需要的商品, 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这就不仅要依靠企业自身的信息协调, 而且需要在客户、供应商间建立高效的协作关系。因此, 仅仅着眼于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还远远不够, 还需要在企业间建立起高度的信息集成。
二、信息集成方式的转变
1. 对输入口数据的审核更为重视。
在网络环境下, 一切都是联机实时处理系统, 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流动的都是电子单据, 一些错误的单据或不合理的交易一旦审核通过进入系统, 一切都是自动进行处理和转储, 不再有人为的干预, 最多只是各人根据各自的需要提取不同的数据、呈现不同的视图而已, 一般的用户对于系统中的数据只有读取的权利, 很难再进行更正。而且, 实时性也是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可以使用户实时得到当前的信息, 另一方面错误的信息可能马上得到众多使用者的响应, 导致决策的失误, 当错误被发现时, 可能已经很难弥补。因此, 对原始电子单据的审核尤其重要。
2. 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有机统一。
当企业的信息集成还仅限于部门内部时, 财务人员与业务过程完全脱节, 则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业务, 其仅仅只能从财务的角度判断单据是否可以入账, 如是否有领导签字、单据是否齐全等, 而对业务本身内容的合理性无从判断, 如当一张价格严重失真的采购发票传递到财务人员这里, 由于不知材料的真实价格, 其在经过简单的复核后只能根据发票付款,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其只能起到一个记录员的作用而不是控制员的作用。企业内和企业间的信息集成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量, 使AIS可以根据各部门提供的综合信息判断业务的合理性, 从而避免错误的数据进入系统, 使AIS从事后控制转变为事中控制成为可能。因此, AIS可以在数据采集端完成更多、更实时的内部控制任务。
3. 人为的干预大为减少。
高度的信息集成使人为的干预大为减少, 业务部门人员负责原始电子单据的录入,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而且电子单据也可以通过先进的条码识别技术、电子货币转账 (EFT) 技术等进行录入和传递, 从而保证了输入的快捷和准确, 而如果再对电子单据的格式和内容加以规范, 就会使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成为可能。
4. 决策权下移。
由于原始数据采集端前移至业务部门, 因此决策权也下移到业务部门, 关于业务的审核如其合理性、正确性也由业务部门来负责, 会计部门的工作也相应地由核算转变为管理和决策。
5. 内部控制的外部化。
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侧重于内部管理,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集成度的提高, 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 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进入其合作伙伴的信息系统, 实现内部控制的外部化。
三、适应信息集成变革的内部控制改进
1. 保证输入口数据的正确性。
应建立起完善的审核机制, 除了软件自身的检查控制, 审核人员还特别要针对一些软件无法检查出的错误进行认真的审核, 并建立安全有效的数字签名制度, 确保电子单据不会被篡改、假冒、否认, 并通过数字签名技术明确责任。值得一提的是, 2004年通过的《电子签名法》首次确立了电子文件和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从而为数据的网络传递和电子签名提供了法律依据。
COSO报告认为, 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一部分, 与经营过程结合在一起, 而不是凌驾于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上, 它使经营达到预期的效果, 并监督企业经营过程的持续进行。这种思想意味着内部控制应该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紧密结合, 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信息的整合、传递的快捷、低的传送成本以及计算机所特有的某种程度的智能, 为这种结合创造了实现的条件, 因此在吸收传统控制方法精髓的同时, 有专家提出了实时控制的思想。
所谓实时控制, 就是在IT环境中财会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三量信息 (时间、实物、货币) 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的对比和分析, 通过指导、调节、约束、促进等环节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从而达到企业价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当某项业务发生时, 系统可以实时获取该业务的全部信息, 而不仅仅是财务信息, 并根据预先设定的控制标准和控制准则, 对实际值和标准值比较分析后判断该业务是否合理。对不合理的业务提出警示, 供决策者判断;对合理的业务方可允许进入系统。
2. 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监管。
数据一旦进入自动业务流程阶段, 只要软件中设定的内部控制手段科学完整, 是没有必要对自动业务流程进行监管的, 因此内部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保证数据传递和存储的安全上。为了保证数据传递和存储的安全, 除了要加强网络安全, 还需要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 如设置操作日志、采用数据库镜像技术备份数据、职责分离、加强中心数据库的管理等。
电子数据尽管容易存储、拷贝及进行计算机处理和传输, 但它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就是修改的无痕迹, 这无疑会增加安全防范的难度, 因此在内部控制中一定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监管, 确保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
摘要:本文结合信息集成方式的转变给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新变化, 从输入口数据的正确性和整个信息系统的监管两个方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传统电算会计内部控制的变革。
关键词:电算会计,信息集成,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张瑞君.网络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杨周南.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