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思路

2024-10-12

变革思路(通用8篇)

变革思路 篇1

摘要: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 传统媒体发展路径越来越窄, 传统媒体为了适应社会和受众的需求, 只有把握方向, 坚持为民亲民, 明确核心受众, 提高传播效果, 储备新闻人才, 增强媒体竞争力, 传统媒体才能实现成功转型。

关键词:为民亲民,新闻人才,转型

一、把握方向, 坚持为民亲民

在中国大陆, 所有新闻媒体都有主管主办单位。于是, 一些大众传媒本该有的“为民亲民”服务思想被分化、制约, 服务次序颠倒, 先服务好主管主办单位, 再服务受众。这样, 直接导致了传媒的市场萎缩。在山西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以《山西妇女报》为例, 从2009年至2013年, 报社发行量逐年增长, 而有影响力的稿件则几乎没有。2003年至2008年, 《山西妇女报》在参与市场竞争中, 每年都能有好新闻问世。2003年, 山西省左云县发生丈夫挖掉妻子眼睛的恶性案件, 得到线索后, 报社领导部署, 《山西妇女报》记者深入案发现场连续跟踪报道, 引起社会反响, 省四大班子领导相继做出批示, 最终犯罪分子被处以极刑。同时, 省妇联也把受害人未成年的两个女儿列入“春蕾计划”帮助她们完成学业。2005年年初, 娄烦县丈夫残害妻子案件经《山西妇女报》报道后, 太原市委主要领导作出批示, 出逃的犯罪嫌疑人迅速被抓捕归案。在全省“两会”上, 女代表女委员慷慨解囊帮助受害妇女。而近几年, 作为为全省妇女儿童服务的《山西妇女报》几乎没报道过一篇有影响的妇女儿童维权类稿件。

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 《南方都市报》报人则坚守“为民亲民”的传播思想, 夯实了该报的传播影响力。2003年3月17日晚, 在广州务工的孙志刚在去网吧的路上, 因为没有暂住证, 被警察送至广州“三无”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次日, 孙志刚又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其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致死。同年4月25日, 《南方都市报》发表《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孙志刚的悲剧引起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 通过互联网及报刊杂志各媒体详细报道了此一事件, 并曝光了许多同一性质的案件, 在社会上掀起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同年8月1日:1982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孙志刚以生命为代价推进了中国法制进程, 但是没有《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报道, 这一结果估计会来得更迟。

主管主办单位也是为人民服务的, 她不会阻止传媒“为民亲民”的宗旨。传媒人要把“为民亲民”落到实处, 贯彻于自己的新闻实践中。“民意是我国政府存在的基础, 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就是保持这一权利;若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 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 我会毫不迟疑地立即回答:我宁愿要后者。” (1) 杰斐逊说这句话, 很显然是强调媒体要重视民意的诉求, 在任何情况下要坚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二、提高效果, 明确核心受众

当今社会是信息传播过度的社会, 因为传播需要而产生的媒体数量太多。受众通过各类媒体获知各种信息, 导致过分地依赖传播来解决各种问题。生病了, “百度”一下, 对照各种症状的处理办法来解决自己的病状, 而不是去看医生。太多类似的情况, 堵塞了传播渠道, 真正被受众接收到的只是全部信息中的一小部分, 有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不管你在世界什么地方, 都能接收到通讯卫星源源不断发送的信息。在英国, 一个孩子长到18岁时, 他已经接触过140000个电视广告。在瑞典, 平均每个消费者每天接收3000个广告信息。” (2) 大量信息无序地塞入大脑, 导致大脑的选择性混乱, 影响了受众的判断力。新闻媒体要做的是定位准确, 针对目标人群, 传播有效信息, 最终要使信息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使受众接受传播内容, 或者态度改变, 或者行为改变。而且这种影响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在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这几年, 全国有无数家庭为就业而苦恼。天津卫视针对这一现状, 增设《非你莫属》一档节目, 为受众找工作提供平台。这一精准的求职服务类节目, 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价值观, 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求职价值观。据《人民日报》报道, 全国待业求职人群高达4000万, 《非你莫属》自开播以来, 收视率连续增高, 在同时段省级卫视排名中, 位列前四, 节目网络点击率已突破5000万。该节目以精准的定位和全优的服务, 赢得了受众特别是应聘人员的心。

从报社到报业集团的转变, 对媒体来说其实是精确定位的过程。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在资源优化配置中, 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后, 停办了三种市场定位不准、经济效益较差的报刊, 集中力量创办了《上海星期三》等三种新报。《上海星期三》第一期发行达15万份, 2000年广告收入1700万。精准的定位为报纸赢得受众, 获取极大的生存空间。科学细分读者群体, 打造独特销售点。 (3) 可以说是现代传统媒体的经营理念之一。

地处中部的山西日报报业集团2004年4月正式挂牌运营。2003年7月, 根据中央整顿报刊精神, 《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先锋队》改由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至2003年12月,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成为拥有1张主报、13张子报 (刊) 、1网站的大型传媒集团, 期发行量突破150万份。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 也进行过一些改革创新, 但效果不是太理想。各子报市场划分不是很精准, 走的都是类似都市报的路子。粗放型的发展路子, 只能导致路越走越窄。“只有在报业市场专业化细分的态势下, 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 明确自身定位, 有所为有所不为, 才能大有作为。占据高端读者市场, 树立权威, 建立公信, 才能影响有‘有影响力’的人群, 进而影响社会走向、政策走向、经济走向。” (4)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的这句话是值得媒体人特别是媒体管理者思考的。

三、增强实力, 储备新闻人才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 各大新闻媒体都在凭借自己的综合实力争夺市场的占有率。媒体竞争力就是其综合实力的表现。媒体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2001年长沙《体坛周报》买断李响在十强赛期间到世界杯结束的全部报道文字, 其中前三个月的身价是100多万。2012年4月, 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跳槽浙江卫视出任《中国梦想秀》节目梦想导师, 其当家脱口秀《壹周立波秀》更是将移师浙江卫视独播, 其薪酬可观。可见, 优秀人才能增强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新闻人才的身价正在看涨, 懂管理、会经营、业务好的新闻从业者受到欢迎。

信息的有效传播需要有素质业务好执行力强的编辑、记者以及经营类人才。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第一接触者, 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和讲述者。如果记者没有正义感、责任感和担当, 新闻就有可能被他埋葬。2002年的山西繁峙矿难11名记者受贿事件让整个新闻界蒙羞, 11名受贿记者涉及中央驻晋媒体以及山西省内的一些媒体。最终, 该矿难被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通过新闻报道完整的还原, 在报业欠发达的山西, 需要这些有责任感且能担当的记者。对最新的社会重大事件进行及时报道。

编辑记者给受众呈现的是高品质的文化产品, 发行、广告等经营人才是把这产品完美地推销给受众并努力让受众认可。编辑是新闻稿件的把关者, 是传播信息的选择者, 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各类报纸杂志等文化载体刊载的文化产品格调的高低、内容的丰富都与编辑的文化品味有关。特别是在当今要适应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编辑仅有文化品味还是不够的, 编辑应有高尚的品德, 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新闻事件的准确判断, 这样才能为传媒把好出口关。

注释

11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65

22特劳特瑞维金 (美) .李正栓贾纪芳译.新定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4

33陶咏.新媒体时代报媒广告如何保增长[J].传媒观察, 2013 (9) :48

44杨兴锋.高度决定影响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20

变革思路 篇2

当前公务员考试依然是我国众多考试当中的难点,依然存在着这种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形式,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考试中,为了选取更为优秀的人才,考察出更为符合职位要求的考生,公务员面试环节也在不断的在添加砝码,从简单的考察考生单一的特征到考察考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以及基本素质。要求入职的公务员都必须具备德、能、勤、绩、廉各方面都过硬的人才,考生的基本能力素质也在逐年提升,所以公务员面试题目也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无论从考试形式上还是考试的内容上都出现了较大变革。例如在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就出现了更为新颖的题型,例如资料分析题,相应视频资料类的题目也会相继出台。

那么在2011年公务员面试的命题上已经出现了以下的一些变革和趋势,呈现出各种各样新的特点:

第一,考察考生基本素质由单一的考核形式转移成多种考核形式于一体,比如说在2011年的国家公务员面试中就出现了很多例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及情景面试等。那么为了更好的了解考生,将来的命题形式可能会出现更为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无领导小组讨论与结构化面试的结合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既能有机会让考生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也能在无领导的讨论中表现出考生隐形的一些内在性格特征,更有助于考官理性判断人才的重点。那么在2010年又出现了领导干部公选的新型模式。

第二,题目本身考核特点会由直接考核转型为间接考核,例如考官想要了解你是否是个有着坚韧不拔性格积极乐观心态的人,在以前的考题中就会以直接做出题目的形式来出题,而在在今后的考核中会更侧重考生内在的潜能或对生活的理解程度及能力,间接考核。例如在有人说:“要有冬天的心境,才能看到被冰雪包裹着的松树的枝桠。”结合你的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目前面试的考查由“题目”考查回归到对“人”本身的测查。而且在今后的考核中会更注重对于考生德行方面的考察。

第三,对于考生能力的测查也开始由简单化转型“多难点化”,在以前的沟通协调类的考题中,多以两难类为主,那么在以后的考题当中则会逐渐出现三难类,题目当中不仅仅出现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还需要做难以选择的抉择性问题,以及紧急事件。相对来说难点也就越来越多了。

第四,方面题型的设置从清晰明朗走向模糊,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公务员面试题目当中我们很难定义此类题目到底是哪一种类的题型,更多以一种结合的形式来做,例如在组织计划的题目中穿插着职位匹配,或者是在综合分析的题目当中涉及到自我认知,在沟通协调类题目当中也会有应急应变类等等。例如你是公安局的工作人员,正在接待一上访人员且此人情绪激动,此时领导又来找你谈话,办公室里的人员议论纷纷,你如何处理?此题就考查了考生的应急应变能力预计人际处理方面的能力,需要考生处理好上访群众,又要照顾领导情

公务员之路 从华图起步

报名咨询热线:0592-5163676 泉州华图:***

官网:http://xiamen.htexam.com

绪,以及处理好同事关系,工作为重,灵活应变。

通过对公务员面试命题趋势以及变革的了解会对广大公务员考生备考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做好充分的准备,必然会事半功倍!

公务员之路 从华图起步

报名咨询热线:0592-5163676 泉州华图:***

变革思路 篇3

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研究性变革实践”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变革过程中提出来的一个专有名词,用来形容教育变革中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相互缠绕、相互滋养的状态,以区别于国外非常流行的行动研究。“研究性变革实践”的特质主要有:

第一、研究性变革实践是内含变革理论的实践。

第二、研究性变革实践是超越经验的实践、具有更新指向的实践。

第三、研究性变革实践是创生性实践,它指向实践中变革成败原因及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

第四、研究性变革实践是将研究的态度、意义和内容贯穿到实践全过程和多方面的实践。

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教育变革理论不是静态的、结果式理论,而是开放的、随教育实践推进不断变革和重建的理论,它来自于对时代精神的敏感回应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探究;教育实践不是经验重复的教育实践,它根据教育理论不断改变自身、又不断创生和丰富着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的深度与气度来自于对实践的深刻把握与提炼,教育实践变革的彻底与广度来自对教育理论的审思与贯彻。如果将教育变革理论比作大树茂盛的枝叶,那么教育实践就是大树的根部,根深才能叶茂,叶茂促进了根深。越是深入教育实践的理论越具有深度与生命力,也越容易为教师所接受,并转化为教育实践变革的勃勃生机;越具有深刻理论内涵的教育实践,越能引起教师和研究者的深思,并转化为具有丰富性和深度的理论。教育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并非因为教育理论,太深奥、太超越于现实,恰恰是太空泛,太浅近、太贴近实际的表层,因而缺少居高临下的气势。

“研究性变革实践”对教育专家和教师的要求

“研究性变革实践”中教育变革理论不是普适真理,教育实践不是简单操作。根据复杂性理论,尽管变革主体在变革之前就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但这些理论都不是固定不变、普适有效的。因为变革就像“驶进了一张没有地图的海域”,需要经历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因此,变革主体需要具有复杂性思维,在教育变革中不断丰富、完善、修改教育理论,创造、提升、发展教育实践,不断调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这对变革主体无论教育专家还是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究性变革实践”对教育专家的要求

处于“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的专家教师不仅是一个研究者,还担任着教师教育者的角色,他们和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转换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变革实践”对专家教师的要求是“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因此,“研究性变革实践”要求教育专家具有不同于传统书斋研究的新能力,这主要包括:

1用独特话语方式与教师对话的能力

教育专家不仅要会读理论这本书,更要会读实践这本书。如果教育专家一味使用自己熟悉的专业术语,就会因为中小学教师难以理解而影响双方的合作和沟通,造成中小学教师“话语失音”及大学教师的“话语霸权”。教育专家只有直面鲜活的教育实践,走近教师、贴近学生,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兴奋、迷茫,了解他们的发展需要以及真正困扰他们的问题,才能创造出双方相互沟通的独特话语方式。独特的话语方式既来自于对实践的解读,又渗透着理论指导,是理论和实践感悟的综合。独特话语方式的形成也是参与教育改革的教师和专家共同愿景形成的标志之一,它使专家教师与实践工作者在专业上和情感上的对话和交流都变得更加容易,思想的交锋和观点的碰撞更加频繁。如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以及在听评课中为了提醒教师不要做秀,提出“宁要真实的缺憾、不要虚似的完美”“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的空间”等,这些独特话语方式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读懂教师行为背后内隐理论的能力

读懂教师行为背后内隐理论的能力是教育专家帮助教师反思观念、改进行为的重要前提。教师内隐理论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转化的中介。一方面,教育理论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隐理论,教育理论才能对教师的教育实践产生作用。同时,只有找出教师个人实践背后的内隐理论,并根据新的教育观念对其反思,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改善,否则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就会停留在口头上,出现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不一致的情况。教师从一个简单的模仿者和操作者转化为一个理性的研究者、反思实践的创造者,就必须改变内在的个人理论而不仪仅是外在的操作行为。根据波兰尼的理论,教师有很多内隐知识是意识不到的,也难以进入意识的层面进行反思和批判,很多教师即便存在着改变它们的强烈愿望,但却总是不知不觉的执行着陈旧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因此,教师个人内隐理论的改变仅靠教师个人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专家教师的帮助。“研究性变革实践”十分关注教师内隐观念的转变,也要求专家教师必须具有读懂教师行为背后内隐观念的能力。即从教师外显的教育行为来透视教师的内隐教育观念,使教师内隐的教育观念与外显的教育行为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内隐教育观念有了可反思、可批判的外存行为支撑,外在教育行为有了内在理论依据,以促进教师内隐观念和外在行为的同步改造和更新。

3“理论结构框架”能力和生成性思维

根据复杂理论,在教育变革过程中,由于变革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变革之前就制定一个完善的变革计划是不可能的。教育变革理论不仅在变革之前,更在变革过程中形成。因此,“研究性变革实践”需要研究者具有不断创造和生成理论以适应实践变革发展的能力,即“理论结构框架”能力和生

成性思维。理论结构框架能力是一种面对生动、综合实践的综合抽象能力,它不同于面对现成的抽象理论的批判性思考,需要有一种既能析出元素,又能把握关系,且能实现整体式理性综合的能力。所谓生成性的思维方式,即是一种虽有框能形成个人内在理论与社会实践问的积极关系。研究者在指导教师的时候,也经常从教师的创造中受到启迪,在变革过程中对已有理论进行修改和丰富。“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我的相关理论研究,多篇论文的诞生及试验方案、指导思想体系的形成,都与研究中的实地试验相关。是现实中表现出的问题和师生共同的创造,激活了我头脑中的问题,引起了深思。”(叶澜语)

“研究性变革实践”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性变革实践”没有给教师一个模式去操作,也没有让他只是按自己的经验去反思,而是希望他根据教育变革理论,用新的认识框架去反思已有的教育行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逐渐把新的教育理念转换成教育实践,同时又在教育实践发展中不断创造和丰富教育理论。“研究性变革实践”对教师的要求主要包括:

1相信教育实践变革的迫切性和理论的有效性,具有强烈的变革意识

教师的个人知识存在着一定的顽固性,它包含有教师的教育信念和习用而不知的教育习惯。这常使教师对教育变革产生抵触感。根据波兰尼的观点,教师的个人知识是知与信、知与情的统一,教师只有相信某一知识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才会将该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观念体系之中,转化为个人知识。改变教师的个人知识,就必须改变教师的信念。这是因为个体往往对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比较敏感,而忽略那些与自己信念相悖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个体甚至会歪曲所提取的信息乃至提取信息的过程,以保护自己的已有信念,获得必要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因此,教育实践变革要想唤醒教师的变革意识,鼓舞他们参与教育变革的信心,就必须触动教师的情感,使他们认识到教育实践变革的迫切性,相信教育变革理论的有效性。

2品悟教育变革理论的能力

“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的教育理论不是一种操作模式,而是带有很强的理论内涵。由于许多教师长期以来缺少理论知识的学习,个体知识又主要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经验和习惯,这使他们同化教育变革理论比较困难。有些教师很想改造自己的教育行为,觉得教育变革理论确实初中了自己的要害,却不知该从何下手。教师对教育变革理论的不理解以及教师个人知识的内隐性往往导致教师难以意识到个人理论与教育变革理论之间的不一致,造成教师对教育变革理论的误用。如教师的主观意愿是想开放课堂教学,但在真正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望,把学生批到教案预设的轨道上来。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变革中品悟理论、反思实践,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关系的能力,是影响教育变革成效的关键。

3创造实践、类化实践的能力

“研究性变革实践”需要教师能够自觉的学习、自主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更新教育观念。教师首先要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够思考、可以创造的人,不需要受具体模式的限制,也不产生对具体模式的依赖。其次,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体悟教育变革理论的理论和原则,不断地尝试设计和创造新的教育实践。同时,又把对实践的创造不断提升为理论。“我一直提醒大家警惕模式问题。要求教师的行为是操作的、按模式去行动意味着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意味着你把他看成手段,看成不能思想的人、不能自己领悟的人、不能自己去反思、去发现自己和改变自己的人。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外在的模式、外在的操作去规范他的行为。这样,你还是把他看成一个行为者,而不把他看作是一个思想和行为统一的人。”(叶澜语)

“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的教师发展过程

“研究性变革实践”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互动、互构的实践,但由于教师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一开始并未很好的认识和适应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是经历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阶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阶段再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创造性互动转化阶段的发展过程。

教师模仿操作性方法: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阶段

在这一阶段,尽管教师学习了一些教育变革理论,想运用教育变革理论改变自己的教育实践,但由于对教育变革理论缺少实质理解,对旧的个人理论缺少自识和自省,常常会发生言行不一、教师“倡导的理论”和“采用的理论”不一致的情况,教育变革理论并未转化为教师的个人理论和教育实践,教师的教育实践常常会不自觉地滑入传统教育实践的窠臼。这是因为教师在教育变革初期往往期望他人提供操作性方法,不知道任何操作背后都是由教育理论支撑的。这个阶段教师对教育变革理论的学习还主要是一种言说方式的变革,并未真正理解、体悟教育变革理论的内涵,教育实践的改变也只是依葫芦画瓢的模仿一些新的教育行为,但他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改革,更不会在改革中进行创造。正如叶澜所肓,“在行为上即使有所变革,也会陷入到简单执行他人指令或模仿他人的新做法的境地,不能成为教育改革能动的、自觉的创造者,并在创造性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教师理解教育变革内涵: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教师在教育专家的帮助下,开始沟通内隐理论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在内隐理论与教育变革理论之间进行比较,用新的认识框架去反思已有的教育行为和观念,在教学设计时把教育变革理论转换成教育实践。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由原来的脱节走向沟通和一致,但这个阶段的教师还仅限于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而缺少对教育实践的创造,也不会把实践创造提升、类化为教育理论。

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教育专家并没有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沟通的任务简单的抛给教师,而是帮助教师指出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亮点与问题,引导教师分析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即教师的内隐观念实际上是什么,与其言说的教育理论存在着什么样的差距,而新的教育理念则应体现出什么样的教育行为等等,帮助教师捉住内隐观念中的“虫子”,构建新的活动方式,从而不断体验传统的教育行为与传统教育理念的内在关系以及新理念和新实践的转化方式,使教师在顿悟中逐渐改变内隐观念,从而产生“喔,原来如此”的效应。最终使教育变革理论内化为教师的个人理论,使教师的转变不仅体现在行为上,更体现在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上。“这是一种观念更新后的‘重新认识’,一种重新认识指导下的‘行为更新’,因行为更新带来的‘更新体验’,进而又加深重新认识。正是这种‘重新’认识、设计和熟悉领域的实践变革,才能有效促使教师观念与行为政变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推进教师转化的螺旋式上升。教师的转型,只有在触及其自身内在隐性的观念体系和在新的观念体系能转化为其新的行为方式时,才可能真实地发生。”(叶澜语)

教师渐入变革佳境: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创造性互动转化阶段

这一阶段,教师基本已不需要教育专家的帮助,就能够自觉反思内隐理论与行为以及内隐理论与教育变革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能创造性实施理论,探究实践,并把实践探索的结果类化、上升为理论。这时教师开始认识到,“研究性变革实践”希望通过教育变革使教师成为一个擅长思考、研究和探索的人,而不只是一个操作工或技师。教育理论是教师自我解放和发展的工具,而不是限制教师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叶澜语)“理论不是灵丹妙药,期望理论拿过来就能用,这是对理论的不现实的期望。理论的价值,是启发、是唤醒、是提出问题、是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转换思维、是寻求策略原则和基本方法,这是我对理论对于实践的价值的理解。”这时教师的转变不仅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更包括思考和认识教育的方式、看待学生与自我方式的转变,用库恩的话来说,是“格式塔”的转换,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换脑子”,教师“人”的转变。(叶澜语)“在课堂实践中到底应该怎么做,这个创造空间应该还给教师,不用你去做那么多细致的规定,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他完全可以从当时的情境、他的感受、他的一些想法去做起。我们不是要给他一个模式,我们是要他有这样的创造的冲动,要他生长出智慧来,要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主动地、自主地创造的人。‘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在这里,‘新基础教育’的艰难也就在这里。”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变革思路 篇4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新闻,内容,新闻编排

当下, 似乎人人都是记者, 信息发布平台早就不是稀缺资源, 微信、微博, 公众平台、聊天群、社交平台都充当了媒介的角色, 而智能手机APP的普及、4G网络的覆盖, 更令传统媒体在新闻的及时性上输给了新媒体。于是, 报纸期刊, 甚至是电视, 都在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大功夫, 以期区别于新媒体的浅显。但广播是个例外, 短平快精的新闻资讯更符合广播的传播特点, 也是广播的优势, 在新媒体时代, 广播不仅要将这一优势发扬光大, 更应该在编排方式和内容选择上寻求创新。

一、广播新闻内容为王, 有用有效的新闻才能抓住听众

不管时代如何进步, 传播媒介如何变化, 对于新闻而言, 永远是内容为王。广播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下, 车上收听人群成为目前广播受众的主力军, 这部分人的收听特点是碎片化、短暂化。因此, 在短时间内一条资讯要想吸引住听众, 内容一定不能太枯燥、太高深。广播在选取新闻内容的时候要本着有用有效的原则。有用是要听众听了感兴趣, 对生活工作有帮助。当然, 哪个方面的内容才能和听众相关, 并为他们所关注是与广播频率的目标人群定位相关的。一个定位是都市白领的电台, 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要尽可能的前沿、时尚、精英。财经类、时尚类、体育文娱, 能体现国内国际最新趋势的新闻都是都市白领所喜爱的。而定位为中老年人群的电台, 新闻内容则需要偏向正统, 还要侧重一些健康保健类的资讯, 菜价的波动, 社会民生新闻, 便民资讯等。总之, 广播由于收听地点和方式的差异, 它的受众群体更容易区分与定位。因此, 大杂烩式的新闻内容并不适合广播, 广播新闻首先要明确受众群体。其次是根据受众的特点侧重地选择新闻内容。

二、新闻样式与新闻编排要短、平、快、精, 忌拖沓艰深

不同媒介呈现的新闻内容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大同小异。但是, 呈现新闻的方式与编排方法却能够独辟蹊径。对于广播而言, 简短精练的新闻形式更适合受众的收听习惯, 也符合广播的传播特点。在广播新闻界, 新闻的呈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文字消息, 录音报道, 现场连线报道。文字消息这类新闻虽然程序简单, 但是编辑过程却尤为重要。首先篇幅不宜过长, 缺少采访录音的补充, 过长的文字内容会让听众产生疲劳感, 笔者认为, 300字左右较为合适。其次是注意尽量少用数字, 因为缺乏文字的对照, 听众会被过多的数字弄糊涂。

广播新闻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是录音报道, 在这类新闻当中, 首先, 导语和记者语言要简单直白, 甚至是口语化, 少用复句和长句, 艰深少见的词语尽量避免。其次, 采访同期声的运用是决定一篇稿件成败与否的关键。一般来讲, 一篇稿件当中最好是有三方的采访录音, 即便是做不到, 只有一个采访对象的同期声, 也要在剪辑的时候分出层次, 层层递进, 总分总, 分分总都是比较常用的模式。第三, 同期声不宜过长, 单段长度控制在20秒最为理想, 剪辑同期声时要浓缩精华, 删除不必要的啰唆和语气词。最后是要保证音响的质量。

除了文字消息和录音报道之外, 现场连线是广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一种报道形式。笔者认为, 广播需要在新闻报道中增加现场连线的比重。现场连线除了可以报道突发事件、社会新闻、民生资讯, 政府最新的政策措施都能够通过现场连线来报道, 重大新闻尤其是各家媒体都关注的情况下, 广播要先播发现场连线报道, 把最新、最精髓的内容告知听众, 随后再通过录音报道详解新闻。

在广播新闻编排上, 把大段的新闻时间细分成小章节被认为是吸引听众的法宝, 开车人群的收听时间是随时可能被切割的, 能完整听完一小时新闻的人很少。所以, 为了让听众在短时间里尽可能获取足够的资讯, 新闻可以10分钟到15分钟为一段, 大段的新闻包含小章节, 每个15分钟里编排社会、财经、时政等新闻, 每个章节都有一个吸引人的资讯, 这样听众就不会开了广播不知道在播什么, 关了广播也只是听了一半。

三、音效修饰让广播新闻更出彩

虽说新闻是内容为王, 但是璞玉也需要雕饰才能光华绽放, 适当运用音效修饰会让广播新闻如虎添翼, 可听性更强。例如, 在一篇都市流浪歌手的人物报道专题中, 在播音员播完导语之后, 先出一段歌手十几二十秒的现场弹唱剪辑, 随后再切入记者的口述报道, 这样听众第一时间就能被带入这名歌手的世界, 在对歌手有了直观认识的情况下, 对歌声背后的人也会产生更强烈的了解欲望。在一些现场感比较强的新闻报道中, 如演练演习、文艺演出、慰问孤寡老人等, 在稿件的开头加入现场音响的压混, 让听众产生好奇心, 同时也令枯燥的新闻播报生动起来。在新闻节目当中, 各种宣传片, 背景音的运用也至关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宣传音乐与新闻节目的定位有关, 正统的新闻节目, 音乐要大气、磅礴, 令听众产生敬重庄严的感觉。很多音乐电台的资讯类节目则选择一些清新轻快的背景音乐, 新闻内容与音乐风格匹配, 多以时尚娱乐, 名人趣事为主。笔者在上一段提出广播新闻编排要分小章节, 那么两个章节之间的分界线最理想的就是音效。一段精心剪辑的音效既可以承前启后, 又有能够让人放松, 缓解听觉疲劳, 为听众的持续收听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新闻来说,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坚持新闻内容为王,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 都能把握住大众的需求, 精准定位, 同时不断创新生产形式, 让广播新闻最大限度地体现伴随性特点, 由此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 并不断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叶贞.论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突围之道[D].

变革思路 篇5

一、中国高校油画教学发展历程

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美术学院在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 并且逐渐形成了以现实主义为核心的油画教学体系。经过了多年的发展, 全国已经有很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油画专业, 并且也培养出了大量的油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 中国油画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视野不断地拓宽, 但是油画的教学模式人是单一的、陈旧的。因此, 人们开始进行反思, 学院进行推动, 油画也开始关注人的精神、心理和个体存在, 并不像原来只关注描绘社会现象, 群体生活。

2008年, 笔者对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学进行了考察和观摩, 根据教学导师不同的教学主张、艺术主张及学生的自身特点、爱好, 将油画系本科阶段的教学分为四个工作室。为实现油画基本功和艺术创造的教学, 各个画室将规范与纲领性、整体性教学。虽然各个画室风格迥异, 但在教学上却有相同之处, 比如, 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 也十分重视创造性和艺术性。教学效果还不错,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还是有弊端的, 比如说, 创造教学和创作力的培养还有很大一段差距。本世纪初, 具象表现绘画工作时在中国美术学院创立, 对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继续推进。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相继也建立起了具象表现工作时或实验班, 推动了绘画教学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确定了美术教育的民族化、国际化特征的教学思路, 使美术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开始关注纯视觉领域的角度突围是以法籍华裔画家、学者司徒立带来的“具象表现绘画基础理论”为开端的。所谓具象表现绘画, 其本质的要求是绘画应该回到视觉、现象学式的看, 是视觉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中国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 将基础创作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同步, 发挥学生自主性,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针对油画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不能再将油画教学看做简单的技能传授和学习, 应该将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思想贯穿在教学中。受写实派教学模式的影响, 高校在油画课程教学相对比较单一,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难以培养绘画兴趣。所以, 必须要对油画教学进行变革, 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精华部分也不能完全抛弃, 应该继续保持。现阶段, 在油画教学中, 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有利于学生对各种问题采用非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 创新思维对油画艺术而言是十分重要, 它要求我们在打破常规的同时另辟蹊径, 也是高校油画教学传统模式所缺少的。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鼓励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对事物色彩、描绘比例、组合事物形象、改造事物等方面要大胆的进场尝试, 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指导, 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想象和联想, 挖掘学生在油画艺术方面的潜能。在创造性思维应用中, 想象与联想是重要的组成, 在对学生油画创作能力方面有提高的作用。

(二) 努力达到民族文化与油画创作的结合

在我国油画教育教学问题中, 一方面应该对西方国家的油画艺术和技巧进行研究与学习;另一方面应其牢牢抓住我国民族传统的艺术净精华。在油画教学中贯穿这一思维, 就是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 同时将现代观念和创新意识如何融入其中。对于中国油画的发展而言, 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技巧与精神。技巧方面, 应该不断的吸收西方先进的绘画技艺;精神方面, 应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者缺一不可, 少哪一方面都不能叫中国油画。由于我国油画发展的历程比较特殊, 加之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较大, 现阶段的绘画教学改革只是处于探索阶段, 其推广和形成良性效果还很漫长, 所以教学改革具有长期性, 、艰巨性和复杂性。尽管多元化油画教学变革在各大艺术院校推行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实际上, 多元化油画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好或不好、对与错的标准, 还要引导他们如何学习。而艺术发展的多元化决定着油画教学应该是变革而非闭塞的。

(三) 健全的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评价机制特别强调技能训练和考核, 造成学生素质过于单一, 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健全的油画教学评价机制对于油画的深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高校油画教学改革, 我们要注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不光注重优化技能考核, 还要重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另外还应加强油画创作与时代发展及民族文化的结合性。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不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还能增加油画艺术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张大鹏.高校油画教学改革之我见[J].戏剧丛刊, 2012.

变革思路 篇6

市场营销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大约一百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过程里, 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市场营销的内容也在随着时代发展。总体来看, 市场营销的发展到现在经过了三个阶段:产品导向阶段、销售导向阶段和市场导向阶段。

(一) 产品导向阶段

在产品导向阶段, 产品的质量与数量是关键。在企业的理念中, 客户最关心产品的质量, 因此, 发展策略主要是由具备生产背景的人员制定。在这一阶段里, 制造商、批发商以及零售商把经营的重点放在企业内部运作上, 对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都有详细的计划, 而对于客户的真正需求关注得相对偏少。因为客户的心理状态容易预见, 并且许多客户的主要收入用来购买日常必备商品。

(二) 销售导向阶段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人们开始意识到, 如何高效地销售产品是企业发展的重点, 仅仅有高质量并不一定能保证占据市场。在那段时间里, 消费者选择的余地相对增加, 但是受限于自身的收入状况。考虑到这个因素, 企业意识到加大推销力度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销售导向阶段的特点是企业通过推销来促进产品的销售, 企业也开始注意与推销有关的环节, 比如销售主管的培养, 还有广告预算的制定。然而, 一些问题也相应出现, 一些销售人员采用的推销手段过度积极, 或者过度夸大事实, 导致许多人不再相信销售。也就是在这个时期, 现代营销的观念萌发了。

(三) 市场导向阶段

在市场导向阶段, 企业首先明确消费者的需求, 再进行生产, 力求以最有效实用的方法迎合消费者需要。企业转向以营销为主打, 不再一味追求销售。为了提高效率, 企业不仅要收集必要的市场信息, 也开始进行生产前的情报收集。

就我国市场营销的发展而言, 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主要为:一是营销观念滞后。虽然我国已经跨入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如今仍然有许多企业不能化解市场经济带来的困难和冲突。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要, 不少企业还是沿用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来谋求一丝生机,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自身经济状况的不断萧条。二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营销的发展是为了帮助企业取得更大的效益, 从而对企业、对社会有一个健康的影响, 营销手段的实施对企业的未来有着直观影响。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 应该确立明确的目标和导向, 以便于各部门人员有足够的认识, 为提高生产运营效率提供切实保障。如果没有清晰地要求, 企业会渐渐迷失方向, 从生产到销售各阶段的质量会大大降低, 阻碍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二、市场营销管理变革方法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 应该不断地总结和改进, 充分理解新的理念和意识, 积极做出回应, 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保持竞争力。具体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新营销模式

1. 营销理念。

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下, 现如今消费者有了越来越广泛的选择余地, 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根据各种信息传输通道了解到产品特征。这是传统经济不可想象的快捷, 也是新时代的一个市场特色。消费者有着充足的空间, 根据自身的喜好、需求和情感来选择产品, 这其中也融入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对世界的认知。这是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时代, 消费者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彰显自己的价值观念, 实现更高层次、高质量的追求。企业只有立足于这一点, 才能获得突破的机会, 迎合顾客各式各样的需求, 拓宽自身的发展道路。

2. 营销方式。

营销被视为一种关系、网络相互动的过程。想要在营销市场上取得成功, 不只是要靠销售部的努力, 还要整个组织的良好合作, 与外部机构建立稳定的、长久的合作关系。新时期的市场在网络的带动下扩张, 企业只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充分占领市场的, 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力量, 通过高效的物流使产品到达世界各地。企业要通过外部合作这一渠道, 完善自身需要的职能, 进行有效整合, 形成一个更加完整, 更加合理的团体。

3. 营销策略。

在新时期, 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要求日益个性化、具体化, 这就需要企业根据他们的需求来提供相应的产品。网络的发展使得企业和客户没有地域的局限, 基本满足了双方交易的沟通问题。而对于消费者普遍关心的价格问题, 企业通过对产品的全方位评估做出决策, 消费者随之进行理智选择。

(二) 加大品牌推广力度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品牌的地位不言而喻。打造自主的优秀品牌也是企业寻求更好发展的必要过程, 因此, 企业在市场营销中, 要注重对品牌的保护和宣传, 对产品进行创新改造, 力争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和信任。同时企业也要注意市场营销的可行度, 以合理的市场需求作为导向, 寻求技术上的革新, 将企业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三) 保证营销网络健康运转

在信息不断更新的今天, 网络逐步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途径。企业在意识到网络作用的同时, 也应注意网络的多样性。企业应该加大对营销网络的投入和建设, 进一步完善市场规模, 同时也应通过各方面的监督, 使各部门在一个良心的环境下蓬勃发展。消费者借助网络了解企业, 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下, 企业需要采取先进的、合理的措施来加强自身实力, 坚持创新, 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 增强核心竞争力, 才能保证企业更加稳定、健康地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现如今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 如何正确认识市场营销的发展以及做出变革, 是任何企业在巩固和扩张市场过程中的关键理念。

关键词:市场营销,管理,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骏飞.浅谈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J].广东科技, 2012, 21 (9) :171-171, 168.

[2]李雪.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探讨[J].科技视界, 2013 (12) :191.

变革思路 篇7

高速率、高经济效益的4G无线技术, 为中国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移动运营商上下产业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今年以来, TD-LTE产业链利好消息不断, 中国移动大力推动TD-LTE发展, 效果显著。

目前, 随着中国移动20.7万基站的网络招标以及4G终端的不断丰富, 移动互联网变革来临。然而, 在中国4G牌照未发的情况下, 围绕中国移动TD-LTE发展紧迫性、TD-LTE业务突破方向以及3G/4G协同等话题, 业界争议甚多。实际上, 中国移动在TD-LTE网络、终端以及业务方面都早已确立发展思路。

TD-LTE大力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移动战略布局TD-LTE, 计划今年覆盖1亿用户, 建设20万基站。这些基站是中国4G网络真正意义上的大单, 关系到全球LTE格局的转变, 更影响每个设备企业的市场地位, 因此备受瞩目。

然而, 有观点认为, 3G网络已经可以满足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 4G迫切性不大。同时, 4G从网络到终端、到业务离成熟尚远, 中国移动想要守住移动互联网业务“阵地”, 就需要加强TD-SCDMA (以下简称TDS) 建设, “4G并非中国移动的救命稻草”。

具体在终端方面, 3G时期中国移动使用的TD制式手机终端数量远远落后于WCDMA制式手机终端数量, 甚至不及cdma2000制式手机的终端数量。

对此, 中国移动研究院一位专家告诉记者, 实际上TD-LTE在这些领域面临的困难远远小于TDS时期。终端一般都是新的网络技术成熟1到2年后才能成熟。当年TDS面临的终端芯片问题极为严重, 尽管多位政府和中国移动高层呼吁和努力, 但TDS终端不丰富一直是中国移动3G发展短板。但是时至今日, TD的终端已经超过WCDMA的终端, 厂商的投入的积极性也极其高涨。

如今, TD-LTE经过多年酝酿早已非常成熟, 在中国移动等多个运营商联合产业链努力下, 截至目前, 全球已经有38个运营商计划部署或正在进行试验商用。在TD-LTE终端方面, 智能手机、数据卡都非常丰富, 除了华为、中兴通讯等国产厂商, 三星等许多国外厂商也积极参与其中。TD-LTE终端产业链成熟周期将与FDD相当。

据悉, 近期中国移动举行了规模约为20万部的TD-LTE终端集采, 包括MIFI15万部、数据卡3万部、CPE2万部以及8款TD-LTE手机, 参与竞标的共有近60家公司的190多款产品, 最后有17家公司的25款产品成功中标。

业务定位移动互联网先锋群体

目前中国移动TD-LTE试验商用网已经在广州、上海、杭州等15座城市实现了主要城区的全覆盖, TD-LTE的基站数已达2万个左右, 同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规模TD-LTE客户体验活动。据悉, 中国移动业务推广初期的定位是年轻的, 用于尝鲜的先锋群体, 他们热衷于移动互联网, 希望获得更快更好的上网体验。

如5月17日, 上海移动TD-LTE友好用户测试新体验活动正式启动, 这意味着上海城区已具备了4G商用条件, 各方面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完成。上海移动在6月1日正式启动TD-LTE扩大规模试验友好客户的招募工作, 在申城招募5000名友好测试客户, 通过MIFI、数据卡、CPE家庭网关等数据类终端, 提供高速上网服务体验。

业内人士认为, 这是中国移动TD-LTE走向试商用的重要节点, 用户将体验更加便宜、高速的无线网络数据业务。然而, 未来4G业务的发展各方面观点不同:走高数据需求用户路线, 提供差异化服务给愿意为高速率付更多费用的用户;或是以更有竞争力的资费套餐, 面向整个市场推广;或是深度融合行业需求, 打造特色行业4G应用。

上述中国移动研究院专家表示, 在TD-LTE建网初期应以高速手机接入网络需求的用户为主, 其余为辅的方式发展, “这是考虑到网络成熟度以及盈利的最优方式”。

4 G上网有着更畅快的速度体验, 这可以让用户快速上传下载大容量资料、用互联网电视流畅观看高清大片、更新微博、玩游戏等。“相比而言, 在线游戏市场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也应该是运营商前期重点发展的方向。”

在行业应用方面, 许多人士认为应先一步发展TD-LTE在政府、交通、安保、能源等行业业务, 因其市场需求固定且旺盛, 然后再发展面向个人的业务。如TD-LTE即摄即传业务, 使用带有中国移动TD-LTE模块的专业摄像机, 通过4G网络实时将影像内容传输到后台服务器, 实现无线方式的现场视频直播。

“我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思路, 从3G时期来看, 行业应用并没有给运营商带来太多收入, 反而需要大众市场的营收来支持其进一步开拓。”上述中国移动研究院人士认为, 运营商提供高清视频、4G急救车等创新应用, 尽管可以带来更方便快捷的服务, 但是布设成本高昂, 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行业客户的选择。另外, TD-LTE在行业应用面临频谱稀缺的问题。

4G网络建设不会拉3G“后腿”

移动互联网被认为是运营商转型的关键领域, TD-LTE可为中国移动移动互联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 许多人士认为中移动3G网络和业务还需深入发展, TD-LTE从网络成熟、规模商用到业务普及还有较大距离, 当前应当重视3G拓展而非4G。

“当前中国大力部署4G网络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上述中国移动研究院人士认为, 全球100多个运营商已经在建设4G LTE, 中国不能像历史上迟发10年的3G那样, 使得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落后世界一大步。移动通信是一个网络驱动的行业, 必须网络先行, 才能有终端、业务的发展。

另外, 目前TD-LTE技术可以满足很多运营商频谱资源不足的问题, 而该技术也早已成熟, 全面走向国际化。“中国的坚持和坚定, 让世界各国运营商以及国内外厂商看到TD-LTE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因此, 业界迫切需求TD-LTE大规模快速发展。”

“中国移动TD-SCDMA并不弱。”据介绍, 经过多年发展, TD-SCDMA基站已经建设几十万, 是三家运营商中最多的。无论在网络覆盖还是终端上, TD-SCDMA都有很大进步。TD-SCDMA网络完全可支撑目前的用户刷微博、看微信、手机上网等移动互联网业务。

据悉, 工信部已确认今年内将发放TD-LTE牌照, 这对国内的消费者、通信产业而言都是好消息。

变革思路 篇8

在改变发生的同时, 这个行业已经减缓了增长速度。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 2014年全国煤炭年产量同比降低2.7%。

然而, 这些与中国航天有什么关系?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三江集团 (简称三江集团) 有一家企业, 正深入参与煤炭行业改革进程。他们的煤矿开采装备从起步之时, 就随着煤矿行业同步转型升级。

它是航天重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 (简称航天重工) , 3年多前成立的行业“闯入者”。

国产矿用装备比肩进口

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大举“走出去”之时, 煤炭行业依旧重度依赖进口装备。

我国露天矿、井工矿使用的设备, 尤其是高端重型的采掘、运输设备, 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当前, 国内露天矿重型矿车的年需求量逾400台, 每台动辄1000万元以上, 最高可至3000余万元。

“如果没有高端装备, 中国矿产行业只得将大把利润拱手让人。”航天重工董事长钟江国说, 这正是航天重工进入这一市场的契机。

2012年, 国家出台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重大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等一系列政策, 明确加大力度发展矿用设备等现代装备制造业。同年, 航天科工三江集团与孝感市政府共同启建航天重工装备产业园。

2012年, 110吨两轴重型矿用自卸车研发成功;2013年, 220吨多轴重型矿用自卸车投入使用;2014年, 当时全球最大载重的363吨两轴重型矿用自卸车研发成功……钟江国介绍, 目前110吨和220吨两款矿用自卸车已经在矿区使用起来, 安全性和经济型都得到了矿产企业认可。

航天重工的装备研发联合了相关院校和国内顶尖专业厂家, 引进消化国外技术, 替代了同类进口产品, 为煤矿企业大大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

今年年初, 我国首台井工矿防爆电动无轨胶轮运输车从航天重工诞生, 它不再使用可能引发瓦斯爆炸的煤油, 而是依靠四块锂电池提供充足动力。

“已经与国外产品处于同一水平了。”钟江国说。零排放、无污染的井工矿防爆运输车也使得国产矿用装备在绿色环保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在航天重工的规划中, 矿用车只是进入煤矿市场的一个切入口, 未来企业还将涉足井下开采设备等装备, 渐渐充实产品线。

引领矿业商业模式变革

在丰富产品线的同时, 航天重工的商业模式创新也在孕育之中。

矿用装备高昂的造价令煤矿企业长期负担着“不能承受之重”。煤矿企业如今正在改变经营方式, 希望变购买为租用, 而看好这一市场的融资租赁企业将使之变为可能。

“一辆车要配4名司机和4名维修工人, 我们出这些人, 那么只要车在运转, 我们就能一直挣钱。”钟江国脑中构想的商业模式, 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煤矿行业——矿主买好煤矿, 直接交给其他企业去开采, 不必再涉足中间环节。而这中间环节里, 就有航天重工的巨大市场空间。

中国煤矿与这样的模式尚有差距, 但差距正在缩小。航天重工是中国航天科工商业模式创新试点单位之一, 其长远规划是从单一的设备提供商向设备提供、技术服务、工程服务等全方位服务提供商转变, 在这场行业改变的进程中占得先机。

航天重工将与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各单位合作, 依靠三江集团作为研发平台, 完成装备研发制造与技术、工程服务的一体化构建。“第一步是产品正规化, 然后是商业模式走上正轨, 最后是依靠政策和航天优势, 使体制机制走上正轨。”钟江国介绍。

如今, 航天重工已经是湖北装备制造业的明星企业, 《中国制造2025》将装备制造业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地方政府纷纷积极响应和落实, 诸如航天重工这样的地方龙头企业或将得到政策的更多扶持。

“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将小众市场做深做透, 从装备到商业模式都打下深厚的基础, 然后再去开拓更多市场。”钟江国说。

上一篇:口译特征下一篇:江苏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