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历程

2024-10-01

变革历程(共6篇)

变革历程 篇1

广告从诞生到现在, 已经无处不在。传单、海报、宣传册, 除此之外它们还被植入电视、电影中, 充斥在网页里, 出现在邮箱里, 公车、出租车、地铁里也有它们的身影。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古代, 广告也经历了从原始的传播形式——小商小贩利用声音及言语吆喝, 慢慢演变为利用明显媒介传播手段的形式——印刷广告, 我国古代广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逐渐摆脱单一媒体特征的局限, 展现出多媒体融合的美。我们可以发现, 我国古代广告的样态正是随着生产力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 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富于变化, 同时又提高了受众的接受程度。

一、中国古代广告传播手段的分析

在世界范围内, 广告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那时侯的店主会将刻着商品信息的石头或者木板放在店门口来吸引顾客的驻足。后来, 早期欧洲地区的商人则会雇佣一些“town criers” (专门在镇上散播货船到岸消息以及货物信息的人) 。可见, 广告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温床当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广告也和世界广告一样, 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 衍生进化而来的。

(一) 中国古代广告的类型及其产生背景

虽然我国古代社会的商业经济生产力水平落后, 且同时又遭受着政府的打压, 但丰富多样的广告样式仍在我国古代社会繁荣发展。在当时已经产生了较为多样与完善的广告类型。比较常见的有:图腾广告、吆喝广告、招牌广告、旗帜广告、 印刷广告等。很多广告形式一直沿用至当今社会, 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早的广告形式为图腾广告。根据相关资料记载, 在旧石器时代末期的社会环境里, 分工现象出现在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中, 这一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但在当时的社会里还没有出现像当代社会中可以充当货币职能的物品, 所以当时的人们采用以物换物的方式, 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例如, 用器物交换食物;用不相同数量的动物交换家禽等。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 部落内部的物产并不能满足本部落成员的生产生活需要。因此, 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物物交换活动就变得愈来愈频繁, 并因此诞生了图腾广告——这一最质朴的广告形式。当时的人们选择在木板或者石头上画上或刻上自己有的东西和自己需要的东西, 以此来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与诉求。

“商人”这一阶级是由原先身为贵族阶级的商族人演变而来。商族的先人由于商王朝的灭亡被迫沦为奴隶阶层。商族的后人不愿一直为奴, 所以开始从事经商活动。商人极其重视对所卖商品的宣传, 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 广告在当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而当时最受商人青睐的即是吆喝广告。他们将与商品有关的信息编入吆喝广告的唱词当中, 而这些唱词则与现今的广告文案相类似。

招牌广告的前身应该是西周时期出现的旗帜广告。由于当时所有的商业活动都被政府垄断, 政府还为此专门开设了进行商业活动的“市”, 并规定商家在每日一早营业时必须悬挂与店铺营业内容相符的旗帜, 所以这些旗帜就成了最早的招牌广告。在战国时期, 悬挂旗帜作为广告牌已是当时商家们普遍采用的广告手段。而吆喝广告也是之后音响广告的前身。 音响广告在进行广告宣传的时侯, 不仅传播与商品相关的信息, 同时也将声响加入广告当中, 使广告同时作用于受众的听觉, 以达到比吆喝广告更为强烈深刻的广告效果。而后到了唐朝, 出现了史上最负盛名的“唐朝盛世”。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及经济水平都相当发达, 促使我国印刷广告的出现。到了宋代,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更是为印刷广告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因此, 当时印刷广告成为社会各界在做广告宣传时最喜欢使用的广告手段。

(二) 中国古代广告传播手段的特征与区别

在图腾广告广泛使用的社会环境里, 纸张还未发明。因此由于图腾广告的广告载体多为木板、石头等体积较大、质量较重的物件, 所以图腾广告多不利于在较大、较广的范围进行广告宣传。并且又因为物件本身版面的限制, 不能全面地展现详细的广告信息。

吆喝广告虽然较其他类型的广告成本较为低廉, 但是以吆喝的形式对商品进行宣传时, 非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中噪音的影响, 从而降低了广告信息到达受众时的传播效果。

招牌广告虽然固定不易变形, 但是与吆喝广告及印刷广告比起来, 传播范围明显小于前面所提的两者。

印刷广告易于生产, 可大批量印刷, 同时又易于携带, 有益于进行大面积的广告宣传。茶仙陆羽就在自己写的《茶经》 一书当中为自己打了一则广告。只要读者买了这本书, 便都能读到这则广告, 从中可见宣传范围之广。

二、中国古代广告变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原始社会还没有形成固定统一的语言和文字符号来进行完备的信息记录, 因此原始社会的人类只能根据物体本身的样式进行勾画, 通过图腾这种形式进行广告宣传。

人与人之间要进行沟通与交流, 进行信息的传递, 最重要的是要利用语言这一物质载体。吆喝广告能够出现, 便是充分利用起语言作为人们交换信息的媒介载体这一重要功能。人类社会语言的不断完善与完备, 这一重要因素促进了吆喝广告的逐渐成熟。与此同时, 又因为图腾广告的载体过于笨重, 不利于大范围传播, 由此吆喝广告慢慢地成为古代社会乃至近代与现代社会都乐于使用的广告样态。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 仅仅利用声音这种媒介形式进行广告与宣传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不断膨胀的各类需求。因此, 将文字符号与象形符号融合在一起的广告样态——印刷广告在当时社会存有的广告样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 也因为社会媒介环境以及技术的不断成熟, 如活字印刷术的产生与普及, 也使得印刷广告成为重要的广告宣传手段。可见, 社会发展程度与广告手段的发展变化是相辅相成的, 社会发展带动了广告表现手段的成熟与发展, 同时广告表现手段的丰富多样也促进了古代经济社会的进步。

(一) 对消费者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古代广告的分析, 我们发现无论是利用何种广告形式进行信息传播, 都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形成与转变。广告在产生的初期虽然是为部落之间相互交换物品, 但后来经过社会环境的变迁, 广告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出售商品。由此可见, 无论是商贩在为出售商品而吆喝出形象生动的广告词, 还是将精心制作的招牌海报挂在店铺门口, 又或者是将丰富多样的商品信息印刷在纸张上, 这些做法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成为人们认可并接受的习惯, 同时也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价值观念。新商品上市时, 商家利用广告的宣传方式, 招揽消费者前来购买商品。

(二)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古代广告的不断发展在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同时, 也对我国古代社会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该时期社会上还没有轻便、利于携带的纸张和可进行大量信息传播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所以当时的传教士为传递信息, 便在石窟或佛像上画画刻字, 而这种做法便是模仿的图腾广告。

随着吆喝广告的兴起, 社会上也随之出现了专门为商家提供吆喝服务的工作。此外, 生动独特的吆喝内容与声响, 也成为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来源。在唐朝, 部分寺院当中甚至有一些僧人为了售卖衣便纷纷模仿起小商小贩进行吆喝。

而招牌广告的大量运用, 则促使了商标和品牌的产生。许多商家在进行商业活动时会对招牌进行精心设计, 使用固定的字体或者颜色, 使得前来购买的人们一望即知这是哪家商铺, 这是哪家商品。

印刷广告最大的优点即是只要印刷广告能够散发的地方, 印刷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就能被人们所了解, 从而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与目的。但是这一优点也恰恰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他们在印刷广告上印刷一些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影响社会安定。

此外, 随着时代的进步, 许多广告还不断反映出社会各个阶级的生活情况。可见在客观层面上, 广告虽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但也加剧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

虽然和当今社会相比, 我国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工商业人士地位较低, 广告业和现今相比也是难望其项背。但是中国古代广告与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依附, 使其经历了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广告从诞生伊始就对社会生产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古代广告样式在古代时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但广告样式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复杂, 从形象符号到声音文字相结合的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理清我国古代广告传播手段变革的原因对于现今广告业的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广告从原始的传播形式——小商小贩利用声音及言语吆喝, 慢慢演变为利用明显媒介传播手段的形式——印刷广告。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广告逐渐摆脱单一媒体特征的局限, 展现出多媒体融合的魅力。本文分析了我国古代广告传播方式变革的原因, 同时也探究了广告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关键词:广告,传播方式,生产力,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培爱.中外广告史[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29-33.

[2]许俊基.中国广告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105-118.

[3]杨海军.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史[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63-64.

[4]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8-9.

变革历程 篇2

关键词:有线广播电视网,40年,整合,创新

【本文献信息】赵志峰, 张卫.整合、发展、变革、创新——华数发展历程回顾[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4, Vol.41 (8) .

0引言

时光飞逝, 从1974年北京饭店开通了我国第一个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开始, 弹指一挥间, 中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从无到有, 已经经历了40年的发展, 为文化事业和传媒产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生四十不惑, 对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同样如此, 四十年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 世界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革命不断的推动着产业模式的演进和革新, 新的商业模式、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孵化和形成。对我国有线电视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时今日, 对我国有线电视产业的发展进行回顾和总结这个任务, 对笔者这个有线网络的新兵来说难免力有不逮, 但身在华数集团置身中国有线网络发展的滚滚洪流中, 经历了网络整合发展, 产业变革创新的全过程, 也有一些想法和思路希望能够拿出来和各位读者沟通探讨, 同时仅以此文与全国的广电同仁共励共勉。

1中国有线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1973年, 我国第一个共用天线系统在北京饭店开始建设, 于1974年1月, 完成了北京饭店共用天线电视系统的样机, 并于武汉进行首次系统联试。因此, 这一工程称为“7374工程”。

1981年12月, 合肥市在国内城市中率先建立有线电视试验网络。

1983年, 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地方宣传局批准北京燕山石化1万多户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

1985年, 以沙市有线电视网络开通为标志, 中国的有线电视发展跨出了共用天线阶段, 步入了有线电视的网络发展阶段。北京丰台、广东佛山、浙江金华等地, 是我国有线电视最早的几个城域网。

1990年, 福建省实现省、市、县有线电视微波联网。

1995年, 山东省建设省、市、县有线电视光纤联网, 实现了“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张网”的广播电视覆盖体系。

1996年, 在全国有线电视蓬勃发展的基础上,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广电部信息中心开始建设广电全国光缆干线网。至2001年, 除西藏外, 30个省、市区实现广电国家干线互联互通, 基本形成了全国范围从中央到地方, 上下贯通, 连接1600多县, 市, 深入亿万家庭的国家有线广播电视网络;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1999]82号文件) , 按照1999年国办发82号文的要求, 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从原来网台一体的体制中分离出来, 成立传输网络公司, 这就是所谓的“网台分离”。随后, 有线、无线两台进行合并, 即有线电视、无线电视合二为一。

2003年,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实施意见》 (广发技字[2003]601号) 。随后, 广电总局发布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序幕从此拉开。

从“7374工程”至今, 有线电视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据有关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 我国有线电视用户数为21, 459万户, 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为16, 227万户, 有线电视数字化渗透率达到75.62%。我国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已成为世界上用户规模最大的有线电视网络。在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机制改革, 加速数字化和三网融合进程的大好形势下, 全国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2华数发展的不同阶段

华数集团是由杭州文广集团、浙江广电集团等投资设立的大型国有文化传媒产业集团。自1999年以来, 华数集团坚持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带动产品、服务、管理、产业创新, 从杭州一隅走出浙江, 走向全国, 迅速成长为广电体系“新媒体、新网络”产业的领军企业。

2.1第一阶段:属地化建设、服务公益, 保障民生

在1999年以前, 杭州市区的有线电视运营实体有5家, 包括杭州市有线电视台、江干区有线电视、西湖区有线电视台、拱墅区有线电视台、滨江区有线电视台。5家运营实体都有自己的有线电视前端系统和HFC网络。

1999年8月, 杭州撤销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有线广播电视台, 4个区有线网络统一并入市有线网, 成立杭州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 实现杭州市区有线广播电视“一市一网”, 市区范围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服务局面初步形成。2005年2月, 华数数字电视公司收购萧山、余杭和5县 (市)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资源, 形成大杭州“一市一网”, 打破了市区、市域体制障碍, 杭州有线广播电视资源得到了提升。

2.2第二阶段:市场化运营、创新业态、创新服务

2001年5月16日, 杭州网通信息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杭州网通由广电网络中心牵头组建, 吸收了中国网通宽带网络有限公司的资本。中国网通的控股地位使得杭州网通具备了宽带运营的资质, 2000年11月, 杭州建成世界上第一张也是最大的一张IP方式的FTTB+LAN宽带城域网络, 仅用时8个月便完成了覆盖全市的主干网络、汇聚网络、接入网的建设, 创造了全国甚至全球宽带网络建设的速度之最, 率先在全国城市中实现了宽带“全程全网”, 真正实现了“千兆到小区、百兆到楼栋、十兆到家庭”。

2003年, 杭州数字电视有限公司成立, 加快了“模转数” (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进程, 推动了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截至2005年, 杭州全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已超过110万户, 实现了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变, 杭州成为我国首批实现“模转数”城市和整体转换率先突破百万用户大关的城市, 成为全国广电数字化发展示范城市, 确立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杭州模式”。

杭州数字电视的发展, 突破了种种束缚, 大胆尝试体制创新, 各主体彼此关联, 既发挥分层活力, 又注重整合运作, 党政主导与企业运行、事业与产业、文化与经济、技术与生活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并展现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2.3第三阶段:平台化推广、多屏覆盖、辐射全国

从2004年开始, 华数集团利用整合的新媒体版权内容、技术积累、内容运营经验等, 组建了专门的新媒体运营团队, 通过与全国其他省、市广电企业的强强合作, 大力推动全国范围内的互动电视内容提供和综合应用服务。目前已经和浙江全省、福建、云南、新疆等20多个省市网络100多个城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

2005年, 建成了拥有50多万小时的全国最大的数字化节目内容库, 成立了当时名为华夏视联的内容集成公司;2006年, 由华数承建的杭州数字电视全交互整体转换通过广电总局验收;2007年, 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华数为数字电视发展的省级主体, 牵头进行浙江有线省网整合;2008年, 首创了融合“数字电视、互联网、信息通信”的“全媒体”服务;2009年, 创新打造了3G手机电视、互联网数字电视等融合型新媒体。

在新媒体产业领域, 华数集团充分利用承担国家发改委全国唯一“媒体云”试点专项的契机, 将云计算技术与新媒体相结合, 构建“跨网、跨屏、跨终端、跨应用”的新媒体云服务平台, 为华数面向全国新媒体产业的新一轮拓展打造全新的引擎。从而打造“平台最先进、内容最丰富、覆盖面最大、用户数最多”全国一流的全国新媒体运营服务, 持续引领产业的发展。

1.互动电视

2004年, 首创“广播与交互”融合的交互数字电视, 创新了数字电视的发展模式, 被誉为数字电视发展的“杭州模式”, 将数字电视打造成为家庭信息化终端和城市信息化综合平台, 真正使用户实现了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

2.3G手机电视

2009年, 获得全国首个3G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牌照, 已成功接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总部基地, 为全国所有手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手机视频服务, 并与16个中国联通省公司达成合作, 覆盖60%以上的联通省份用户。

3.互联网电视

2010年, 取得全国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牌照, 依托华数丰富的内容资源和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强大功能, 为电视机厂商和互联网电视机机顶盒厂商提供一整套互联网电视专业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目前已与海信、TCL、长虹、创维、海尔、SONY、松下、LG、飞利浦等多家国内外领军级电视厂商实施战略合作, 互联网电视份额市场达60%以上;同时还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推出基于阿里云操作系统的华数彩虹盒互联网电视机顶盒, 并为乐视、百度、PPTV等互联网企业提供播控监管与视频服务。

4.地铁电视、公交电视、城市大屏

华数集团还拥有地铁电视、公交电视、城市大屏、楼宇电视等多个城市公共媒体传播平台, 媒体资源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覆盖, 触角遍及城市每个角落, 更大范围服务公众群体。

2.4第四阶段:资本型整合、产业联合、做大做强

2012年10月19日, 华数集团旗下”华数传媒” (股票代码:000156) 成功对接资本市场, 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首日公司市值达158亿元。作为国内资本市场上第一家兼具有线电视网络和新媒体业务运营的公司, 华数传媒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上市后二年, 公司市值已跃升至近400亿元, 是浙江省在资本市场市值最高的文化传媒上市公司。

2013年7月1日起, 由于优异的经营业绩, 规范的公司治理, 运作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 “华数传媒”股票被纳入了沪深300指数, 由此, 公司由于具有良好的市值代表性和行业代表性, 不仅成为中国股指期货的标的物, 同时也直接对接了国际资本市场。

2013年, “华数传媒”公布实施定向增发计划, 募集7.2亿资金收购华数网通信息港有限公司拥有的宽带网络业务及其相应资产包以及补充流动资金。交易完成之后, 公司将打造有线电视业务、新媒体业务与宽带网络业务、信息服务业务协同发展的“全业务”运营平台。

此外, 华数集团已明确在华数传媒上市后五年内将浙江网络已完成整合并持有的资产和业务以适当的方式置入上市公司, 华数集团2013年3月底控股的“中广有线”也将以适当的方式在5年内置入上市公司。

华数集团充分利用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重大专项”试点的契机, 在浙江省实施“跨代网、云平台、多终端、全业务”发展战略, 将全省有线网络建设成为互联互通、管理规范、技术先进、安全高效、国内一流的广播电视网络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基础网络, 开展基于云平台、面向多终端的全业务运营。

1.组建浙江华数

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 作为浙江全省数字电视发展的主平台, 华数集团联合全省、市、县 (市、区) 广电网络, 组建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有线电视用户达1500万户, 实施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集控平台、统一品牌形象、统一运行管理的全省广电网络一体化运行。该公司将利用全新的云计算平台, 以超高速跨代网为网络基础, 完成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转换和双向网改, 建设“智慧浙江”和“数字家庭”, 全方位构筑浙江全省统一的云城市、云家庭、云电视、云通信。

2.收购中广有线

2012年底, 华数集团收购中广有线, 拥有了中广有线下属芜湖、南通、徐州、扬州、蚌埠、启东、枣庄、绥化、马鞍山等18个县市共计500万有线电视用户。

3.联合行业资本

为进一步加强与其它省级有线网络公司在业务上的战略合作关系, 华数先后出资参股新疆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广播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资本合作, 深化合作关系, 促进行业内部协作, 推动跨区域联合发展, 打造有线电视业务、新媒体业务与宽带网络业务、信息服务业务协同发展的“全业务”运营平台。

后续华数将充分依托华数传媒资本平台, 打造形成为国内拥有最大有线网及新媒体用户规模的全国市值最高的文创产业上市企业。

3华数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和举措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华数集团已经成为“新网络、新媒体、科技文化支撑”三大产业版块并举、面向全国提供服务的大型国有文化传媒集团。华数集团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不断开拓创新, 将华数集团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新媒体企业, 全国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广电网络运营商, 拥有最完善的科技文化支撑体系的机构。五年内发展成为我国最具创新能力、市值超千亿的国有大型文化科技传媒产业集团, 以上市公司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具竞争能力的新媒体产业集群。

1.打造市值超千亿的国有大型文化科技传媒产业集团

在新媒体产业领域, 华数将构建“跨网多屏”的面向全国发展的新媒体运营体系。同时, 华数还将启动国际化战略, 开拓东南亚、北美、澳洲、西亚等国际新媒体服务市场, 实现新媒体服务的快速增长。

在新网络领域, 华数将全面实施“跨代升级工程”, 将有线电视网变成“宽带综合信息网”, 从而实现数字家庭和智慧城市两大产业领域的开拓, 开辟新的增长点。

在资本领域, 华数将加大主业关联的对外投资力度, 在成功投资新疆广电网络、贵州广电网络后, 还将投资其它更多的省级广电网络。

2.以上市公司为龙头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新媒体产业集群

为了保证主业的稳健发展, 华数将投资进入“原创内容、高清频道集群、大数据、新业态广告、应用基地”等领域, 实现全产业链布局, 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新媒体产业集群。

3.积极投身智能化建设, 打造新一代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鉴于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前景, 华数专门投资成立了云计算服务公司, 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和核心节点建设分布式云计算数据中心。华数的云服务将通过自己的全国骨干网和分布式云计算中心以杭州为总部基地面向全国提供服务。

4总结

全球的信息产业和文化传媒产业正在面临一次新的变革,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开始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 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传媒和电视服务的“互动化、个性化、多屏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网络和信息服务的“宽带化、移动化、智能化”已经深入人心, 信息技术的“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等新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华数的服务已经涵盖了宽带上网、数字电视、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3G流媒体、IPTV、移动电视、综合信息服务等领域, 业务也从杭州发展到浙江乃至全国, 增值应用每年都在推陈出新, 以更好的满足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

未来, 华数将围绕“新媒体、新网络、科技文化支撑”三大产业版块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坚持“创新、执着、精致、和谐”的企业理念, 结合广电自身的业务发展需求和技术优势, 不断在数字媒体娱乐、信息服务、智慧化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深入推进媒体服务和信息服务的产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郑宇, 郁东, 张元.浙江广播电影电视年鉴.2010年版.

[2]赵志峰.华数集团:新技术造就新媒体新媒体引领新潮流[J].杭州科技, 2012 (3) :11-15.

[3]王福生, 王少刚.广播电视传媒新形态的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9 (02) :23-26.

[4]苏娟.华数之谜[J].IT经理世界, 2010 (16) :30-32.

[5]雁鸣.从全服务到全业务——什么是“三网融合”的真正使命[J].中国数字电视, 2008 (12) :20-23.

变革历程 篇3

教与学在课堂上融合, 课改的成果在课堂上收获。

课堂上的教与学, 一枚硬币的两方面。有了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才会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硕果累累;有了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才能顺势而动, 彰显价值, 卓有所成。

推进课程改革, 重在教与学的转变。教与学的变革, 要求我们持续关注课堂——关注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关注高效教学模式的建构, 关注适切教学内容的落实, 关注课程整体三维目标的达成,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变革的历程

西岗教育始终关注课堂, 研究课堂, 变革课堂。西岗的课堂, 从传统到现代, 从大班到小班, 从有效教学到高效学习, 从“教育者舞台”到“学习者课堂”, 经过了持续的探索, 经历了不断的创新。

1.大班有效教学, 教得兢兢业业。

2008年10月, 西岗的课堂, 五十人的班级, 大班型的授课, 侧重过程组织, 追求有效教学。紧凑严谨的教学环节, 富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授课有条不紊, 教学过程井然有序。绝大多数学生听讲专注, 课堂检测总体效果良好。面对成绩, 西岗的教育者并不满足, 希望后进生、学困生能够齐头并进;希望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希望教师赋予学生更多独立建构知识的空间, 希望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创建更加有效的教学环境……这一切随着小班化教学的推广而有了实现的可能。

2.小班高效教学, 改得赫赫扬扬。

2009年3月, 西岗提出了“小班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小班”意味什么?与大班有何不同?“高效”又意味什么? 与“有效”有何差异?设计者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小班”意味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高效”意味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让每一堂课的教学实现效益、效率、效果的最大化!西岗的课堂由此转型, 从教学理念到课堂实践, 都向“小班”与“高效”靠拢。短短数年, 成果累累。西岗一跃成为省级教育基地, 引领辽宁小班化教育研究。

2010年3月, 西岗启动学习环境设计, 以环境优化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西岗的课堂, 三十名学生的班级, 不见了教师专有的舞台, 不见了“秧田式”的学生课桌, 映入眼帘的是“圆桌式”“花瓣式”的学生座位, 教师行走其间与学生对话、互动, 合作、探究。这样的课堂, 这样的环境, 开放教学, 探求新知, 充满乐趣, 洋溢和谐。“小班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小班教学常规”“小班学科课堂教学策略”应运而生, 为教师把握课堂、组织教学建立坐标, 增添动力。参与百分百、发言百分百, 看到了教师的投入, 看到了学生的热情。这一年, 课改成果获得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等奖”。

变革无止境, 革新重实效。2011年, 西岗课堂聚焦合作学习研究, 确保不仅要有适宜的学习组织形式, 还要切实提高学生学的实效。要在合作学习中实现教与学的真正融合, 教师“传道”要行云流水, 学生“受业”要创新自由。

随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课题“小班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结题, 课堂改革的重心进行了适时调整, 从关注教师的教转为强化学生的学。人人参与、合作互助、探究建构、情绪饱满、发展能力唱响了小班高效学习的主旋律。课 堂聚焦到学习目标的普适性与个性化, 学习内容的层次化, 教学方式的机动化、综合化, 教学对象的个别化, 师生互动的立体化。教师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 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 运用最适应的学习方式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并取得最优学习效果成为“小班高效”的新内涵。

3.小班高效学习, 学得磕磕绊绊。

2013年3月, 西岗提出了“学习者课堂”的理念, “还教于学”“还学于生”“还生于人”。西岗的课堂由此来了一个“美丽的转身”。摒弃了“集约化”教学模式, 走向了多元开放教学, 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彰显, 教师指导作用得以强化。百花齐放中, 我们看到西岗课堂的新面貌:

“六主动课堂”, 学生主动提问题, 主动说思路, 主动分析错误, 主动剖析疑难, 主动参与过程, 主动归纳总结;

“适性课堂”, 教师遵循“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设计分层化教学内容, 选择个性化教学方式, 为学生提供冲刺与挑战的机会,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组群课堂”, 在“学习任务单”引导下, 依托多样化小组合作学习, 引领学生建构知识;

“逆向课堂”, 以翻转课堂为原型, 教师制作教学视频, 指导学生在课外学习, 回到课堂交流难点疑点。“逆向课堂三部曲”, 功在课前, 以学定教;思在课中, 顺学而导;利在课后, 少教多学。

学科自有不同, 课型亦有差异, 课堂更具个性。纵有万般变化, 不离其中的是共性价值取向。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这一取向指引下, 西岗课堂上, 学生学得“磕磕绊绊”, 教师教得“扶放自如”。我们的课堂, 要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 欣赏花朵的绽放。

语文课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上前台, 侃侃而谈, 思路清晰连贯, 表达流畅明白, 时而引经据典, 时而抒情诵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点拨升华学生的感悟与理解。

地理课上, 同学们围坐于数字教室, 观察星球, 读取信息、分析数据。汇报的同学, 思维开放, 演示规范;听者适时补充, 时而质疑。此时教师是思维碰撞的激发者, 在一旁“煽风点火”, 将学习引向深入。

数学课中, 各小组将“小白板” (学习成果) 粘贴于黑板上, 教师一句“比较一下, 看哪一组的方法多而好, 思路又清晰”, 教室里立刻跳起了思维的舞蹈。此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合作者, 捕捉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收获的故事

2013年, 辽宁锦州、黑龙江满洲里、山东威海、东营等地纷沓而至西岗课堂。在交流中发生了很多 的故事, 值得我们深思回味。

故事一:一堂没有上“完”的好课

第二届大中华地区小班教育研讨会在西岗举行。备受关注的自然是小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场辩论式的研讨在第二分会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刚才我沉浸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 被学生的滔滔不绝的表达、思维的发散而震撼, 可是我发现教案中在结尾处有一项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大家请看……这是一堂没有上完成教学任务的课, 是不是好课呢?”一位学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此时, 出现了左邻右舍窃窃私语的场面, 大家纷纷翻阅手中的教案。

一位老师站了起来:“我认为这是堂好课, 因为学生100%参与了学习, 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展。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 合作学习人人参与, ‘小白板’发挥着理顺的作用, 引领小组同学全员参与汇报。”

“我认为这是个遗憾, ‘我在舞台学到了什么?’是这一节课的核心思想, 这个问题必须处理。如果教师能够在讨论环节节省出时间就好了。”

场上有随声附和的, 又一位与会者抢到了话筒:“我认为讨论环节的时间不可以省, 没有充分的时间, 学生的讨论是不会这么充分的, 我认为学生完全感悟、理解了‘我的舞台’的真正含义, 教师教案中的题目已经在学生讨论中涉及到了, 也迎刃而解了, 没有必要再处理了。我认为这是真的做到了顺学而导。”

“我同意!本课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时间, 也搭建了合作学习平台, 独学与组学让学生有了建构知识, 发展能力的时空。从学生的朗读和表达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已经理解了‘舞台’对作者人生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均得到了体现。”

“我不想谈论课的好与坏, 我很佩服这名教师的想法, 敢于在这样大型的展示性研究课上做出取舍教案的决定。可见, 对课堂教学的理解。”

一堂没有上“完”的课引起的争议, 不是对课好坏的争议, 而是对课的认识的争议, 是理念的不同引起的争议, 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看是否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 不是看课堂是不是行云流水般顺畅, 而是看学生是否学“到位”了, 即学生是否充分参与了学习、建构了自身的知识系统、发表了自身的认识, 是否主动参与互动交流, 是否情绪饱满……一道题、两道题没有完成, 但不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相信课中激发的学习兴趣, 习得的学习方法, 留下疑问, 会敦促其继续探究下去, 无边界学习在等待着学生。

故事二:学生跌倒了, 怎么办?

“分式基本性质”是初二年级的教学内容。课上, 教师在“学案”上列出了三道试题, 让学生先独立学习, 然后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的要求是说出解题思路, 找到关键点, 记录问题。同学们先是掩卷深思, 接着热情高涨地投入小组学习, 共同研讨, 质疑解疑, 互帮互助, 很快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结论。教师只是巡视、记录, 适时地给同学们以鼓励, 并多次走到几个学困生的身边, 以眼神、动作施以鼓励、肯定。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 教师一直关注着、思考着, 没有打断学生的发言, 而是眼睁睁地看着学生一次次地跌倒, 一次次艰难地互助着爬起来……终于, 学生难住了, 教师开口了, 提出了提示性的问题, “公因式”还可以怎样运用呢?片刻思考, 同学们在争论中明白了……

下课后, 观课者询问教师:“你不怕学生跌倒了爬不起来, 完不成教学任务吗?”这位教师自信地回答:“曾经怕过, 经过了一个学期, 证明学生有能力建构知识。教师在课堂要有意设置障碍, 让学生挑战, 战胜挑战学生才有学习的成功感。”又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师备课需要做什么特别的准备呢?”老师说:“备课充分预设, 课堂即时捕捉生成, 以最快的思维架起预设与生成的桥梁, 抓住生成, 顺学而导。备课时我预设了两个障碍, 一是分式的变形, 二是提取公因式。课堂发现30%的学生在前一个障碍前‘跌倒了’, 50%的学生在第二个障碍前‘跌倒了’。学生跌倒之处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也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

其实, 每个知识, 每一节课都有难点。遇到了难点, 学生“跌倒了”怎么办?是教师出手扶起学生, 还是看着学生自己爬起来呢?如果让学生停下探究的脚步, 或降低难度, 或提醒学生解题思路, 教学一定会一顺百顺, 学生做题的正确率也会大大提高;如果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 教师就得耐得住性子, 舍得时间等待学生自己爬起来。在学生出现了“真愤”和“真悱”之时, 教师再进行个性化和普适性的导学策略。这样的课堂, 学生学得磕磕绊绊, 但步子迈得踏踏实实, 习得的成果更是实实在在。这样的课堂鼓励自主、合作和探究,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 探索深奥的理论, 并在其中造作自己的观念。

故事三:再回首, 学困生也会绽放精彩

“关注每一个”是小班高效学习者课堂的显著特点之一, 为更好地落实关注每一个, 我们研发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策略, 对学优生的“冒尖策略”, 对中等生的“情绪激励策略”, 对学困生的“再回首策略”。今年, 一位西岗的教师在赴山东东营送课后, 有了不少的“粉丝”。他们在QQ上与其交流, “李老师好, 从你的课堂中我领悟到了小班‘关注每一个’的内涵, 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 不放弃一个学生。特别是我班的学困生在你课堂中的表现让我吃惊, 也让我惭愧。我也一直对学困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 但都是在课后, 课堂上常常因为怕耽误时间, 影响教学进度而放弃学困生的能力培养, 特别是在公开课上, 学困生多数是听众。而你在这么大的场合一次次给学困生发言的机会, 很佩服你的耐心, 更钦佩你们提出的‘再回首’策略。我理解就是盯住不放, 反复实践、修正, 直至学会。真的非常感谢你, 也代孩子谢谢你, 因为回到教室后他们很高兴。”

“李老师, 你在课上3次点名到同一个学差生起来回答问题, 你不怕影响你的教学效果吗?”

“每一个学生学会才是我的教学效果, 不然就是走过了一个过程而已。我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中发现学生的差异和特长, 尽力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

尊重学生的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认识、困惑甚至是错误, 这是小班课堂“关注每一个”的显著特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教学行为, 奉行的是教育公平理念, 践行的是“关注个别学生,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理解水平有差异, 表达能力有差异, 参与程度有不同, 学生动机有强弱, 回答问题的可能性与正确率也就有了差异。教师把这些差异看成因材施教的重要资源, 捕捉个别化教育的契机, 就是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也就是对个别差异予以关注。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尽力切合学习者的个体需求, 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灵活的调整。“再回首”是对学困生的特别关注策略。教师的“再回首”能够让学生感到温暖, 树立自信并鼓励表达自己的思想, 享受到学习的愉悦。

来访者给出西岗课堂的共同评价是:这里课堂上口若悬河的教师少了, 滔滔不绝的学生多了;优等生独霸课堂的情况没了, 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形多了;行云流水的课堂少了, 磕磕绊绊的课堂多了……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单向传授课堂, 而是学生激情得到点燃、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增长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 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绪、学习动机。

论出版业数字化变革的历程及趋势 篇4

1 数字技术对出版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与改造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在出版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使传统出版业务流程、生产方式、经营管理理念与手段都发生了深刻的数字化变革。

1.1 数字技术在编辑出版流程中的应用

在编辑环节,计算机及网络的运用使图书编辑过程和手段实现数字化。在选题策划阶段,编辑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选题构思与设计所需的信息。在组稿阶段,编辑可以通过网络联系作者并传输与处理稿件。在审稿与编辑加工阶段,审稿流程可以在线进行,并可以利用校对软件提高稿件校对效率。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图书编辑工作的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装帧与版式设计环节,专业图像处理及排版软件的使用使得版式设计与编排工作不再繁琐费时,不但拓展了设计与排版手段,也提高了图书装帧的精美度。图书发行营销环节的工作模式也因互联网而发生根本变化,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手段逐渐得到充分运用,电子商务平台直接改变了传统的店铺售卖方式。网络开始成为主要的图书零售渠道,如亚马逊网站(amazon.com)和当当网(dangdang.com)等著名网上书店。绝大多数出版社还自建网站开展营销。网络营销的实现,使得图书营销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客户和寻找市场机会,也使得营销成本大大降低,开发市场的效率也相应提高。

1.2 数字印刷促进了按需出版的实现

印刷是传统纸质图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数字技术使得印刷业也快速走向数字化,数字印刷技术的成熟使按需印刷和按需出版得以实现。数字技术对印刷业的深刻影响始于20世纪80年代,DTP技术取代了传统分色和手工拼版,CTP使印前工作完全实现电脑化。20世纪90年代,印刷业全面采用胶片制版工艺,与铅字印刷工艺相比印刷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数字印刷技术逐步受到重视和发展。数字印刷省去了传统胶版印刷的繁琐工序,只需将计算机与数字印刷机相连,便可将数字文稿快速印刷出来,从而实现无版印刷和实时印刷,大大缩短了印刷周期,提高了印刷效率,并显著降低了印刷成本。数字印刷技术实现了按需印刷,能够满足逐渐扩大的个性化定制印刷与出版的市场需求,使按需出版实现产业应用。按需出版(Publishing on Demand)泛指根据特定需求组织出版生产的出版方式,被视为一种新的出版经营模式。在我国,知识产权出版社等出版企业在按需出版领域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1.3 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

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出版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供了契机。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出版企业必须具备快速反应和决策能力,以赢得市场,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和竞争力。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即使用出版信息管理系统或构建ERP系统。

出版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出版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版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技术已相当成熟,在出版业中得到广泛采用,在我国,云因和广智等品牌的出版社信息管理系统及解决方案,使很多出版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决策更加科学和及时。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基于数字化息管理技术的新型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ERP以供应链管理作为其核心手段和理念,把企业上游的供应商与下游的经销商也统一纳入企业的资源系统,并利用网络化信息系统充分整合与管理供应链和生产经营过程,使经营者能够随时了解供应、生产与销售动态,有助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ERP能使现代企业充分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高效运作,有助于企业实现集团化、跨地区、跨国界运营。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球规模较大的出版集团纷纷实施ERP解决方案。在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一批大型出版社也积极上线ERP系统,实施效果显著。

2 数字出版形态的产生与发展

21世纪初,出版编印发流程和出版企业经营管理均总体实现了数字化,然而,数字技术对于出版业更具跨越性的影响在于出版物实现数字化,即数字出版形态的产生。

2.1 电子出版率先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计算机领域存储技术发展迅速,高容量存储媒介CD-ROM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后,计算机系统逐渐普遍具备多媒体功能,能够综合处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信息,表现图文声像并茂的内容;同时,数据库技术也快速发展,使海量数据能够高效而便捷地进行储存、维护和检索使用。采用CD-ROM存储多媒体或数据库内容,进而大量复制出版与发行,即产生了产业意义上的电子出版活动:以数字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并进行复制和发行,可通过计算机类设备使用。[1]与传统纸质出版物相比,电子出版物具有多媒体化、信息容量大、检索方便等特点。1994年左右起,以CD-ROM光盘出版物为主要产品形态的电子出版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出版物形态实现数字化变革的开端。但由于盗版、网络冲击及用户使用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以光盘出版为主的电子出版业难以获得足够收益,发展持续低迷,引领出版产品形态变革的地位很快让位于网络出版。

2.2 网络出版应运而生

20世纪末及本世纪初,互联网(Internet)飞速发展,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互联网也给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业带来了巨大变革,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出版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与现代出版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和流通渠道,将原始作品经过采编加工,以数字形式向网络用户提供内容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传播行为。[2]网络出版相比于书报刊等传统纸介质出版、电子出版等出版形态有了质的变化和飞跃。与传统出版相比,网络出版实现了内容生产、营销与阅读的全程数字化。与电子出版相比,网络出版生产与发行可全部在线进行,而电子出版物以光盘等作为实物载体,发行销售要借助传统实物物流。可以说,网络出版在出版领域引发了一场全新的革命。网络出版包括网络图文、互动多媒体和数据库出版等多种类型。网络图文出版的主要形式为电子图书(e-book)。网络互动多媒体出版包括网络游戏和网络视听出版。21世纪前10年,虽然网络音视频、网络游戏和网络数据库出版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和有效的商业模式,并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但网络出版全行业整体而言,还没有找到完善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主要影响因素在于版权、网络安全、阅读习惯等问题。

2.3 新型数字出版形态不断涌现

进入21世纪后,数字技术新的发展使得新型信息产品、传播手段不断涌现,使得出版数字化变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又出现了比网络出版更新的出版模式和出版技术。例如,近5年来,3G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引人瞩目。智能手机已成为可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具有多媒体功能的强大个人信息终端,甚至被视为“第五媒体”,可创造一个巨大的移动出版阅读市场。另一种突破性技术是电子纸技术。电子纸在节能、阅读舒适上有突出优势。电子纸目前虽成本高,产品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未来在出版业应用前景广阔。平板电脑也是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数字阅读终端。此外,数字电视将成为高度普及的家庭数字信息终端,有助于推进家庭数字阅读。随着数字技术与产品的不断升级,数字出版产业领域近两年也突破了网络出版时代完全基于网络平台与PC终端、商业模式单一、盈利能力差的局限。而是实现了传统出版商与网络平台商合作,出版内容基于网络平台,可被PC外的手机、平板电脑、电纸书乃至数字电视等多元化终端有线或无线便携阅读的局面,越来越被读者市场接受。在商业模式上,亚马逊的平台加自有终端的电子书销售模式、苹果公司基于应用商店和市场占有率非常高的i Phone和i Pad的电子书出版模式、我国盛大书城的全产业链式的网络文学出版模式均取得商业成功,展示了数字出版模式无限的市场潜力,也促使传统出版行业走向彻底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3 数字技术条件下出版业变迁的趋势与规律

当前的数字化出版模式涵盖传统出版企业、网络平台、电信和数码终端领域,是全媒体化的运营模式。有鉴于此,人们提出了概括性更强的“数字出版”概念:“只要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了操作,都是数字出版”,[3]这一概念已被业界广为接受。这表明,出版业数字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数字出版阶段。在这一新的阶段,可以根据需要实施全媒体化出版。由上述出版业数字化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不断迅猛发展着的数字技术已经逐步全面而深刻地改造了人类出版业,数字化极大地改造了出版工作流程、产品形态、营销模式,提高了出版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出版经营成本,出版传播的媒介与载体越来越多样化,使得知识与信息的传播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加快推进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

在数字环境下出版传播的变迁历程中,数字技术显然是关键的推动因素。根据著名的摩尔定律,平均18到24个月计算机芯片的速度与功能即可倍增,价格水平则可基本维持不变。数字技术仍将持续快速发展,并会继续推动出版技术与媒介的升级,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仍将高速推进。然而,技术创新的速度通常快于产业与市场的形成,虽然新型数字出版方式不断涌现,但是找到有效的产业化模式并取得市场成功的仍不多,影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仍然很多。例如,当前我国传统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还非常多,前景很不明朗。但这并不表明数字出版业没有市场前景。美国学者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指出,创新成果通常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和渠道才能够在社会系统中扩散和推广普及,扩散过程时间曲线呈S型分布。数字出版形态创新程度很高,被市场接受必然要经过一个被公众逐渐了解和接受,起初发展缓慢且只有达到特定条件和临界点才能加速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对新的媒介形态总是延时采用的,新媒介要达到商业成功阶段,总是要经历比预期更长的时间,萨弗的“三十年法则”(the 30-Year Rule)甚至指出,从概念发展到普遍采用往往至少需要一代人(20~30年)的时间。[4]尽管如此,出版业在数字技术推动下的变革仍将越来越深入,数字化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宏大的发展前景。

摘要: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出版业发生深刻变革,不仅使出版生产与经营发生数字化改造,也使得出版物形态与传播方式实现数字化,导致数字出版方式产生,虽然出版业根本实现数字化转型有待时日,但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技术,出版,数字出版

参考文献

[1]罗紫初,吴赟,王秋林.出版学基础[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9.

[2]汪曙华.数字环境下出版传播的变迁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06:21.

[3]《数字出版产业报告》[C].http://www.zjxwcb.gov.cn/gb/0604/2592.htm.

变革历程 篇5

1、海尔

在海尔产权变革的历程中,引发热议的有两次:一次是2005年,海尔集团海外借壳上市成功,海尔集团高管层通过海尔内部持股会成为上市公司最大的股东。这次事件,郎咸平指出海尔董事会成员持有职工持股会股权,就是明显的透过利益输送,集体侵吞国有资产。而支持海尔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海尔内部持股会成为海尔真正的主人有利于激励管理层提高绩效并且利于打工者参与财富分配。而第二次则是2009年,海尔“缩水版”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迟到三年后终于通过审议并通过。此次获审通过的股权激励明显将激励重心放在了高管阶层,显然海尔是为了改变2008年初公司内部数名高管相继离职的情况。

在另一个层面看,海尔作为公有制企业,它的集体所有制则给了它特别的优势、劣势以及尴尬之处。作为集体企业,海尔是有了在市场经济中自主决策的很大自由。但是同时,海尔也在发展过程中,也享受到了许多“国企待遇”,譬如以划拨形式兼并企业,获得技改贴息政策等。海尔“沾上”国有企业的边为其扩张带来的好处,其实也毋庸否认。

而在产权改革中,作为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海尔则比国有企业面对更多的尴尬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说,海尔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弄清楚:企业是谁的?如果海尔不是国有企业,青岛市国资委的监督就有监管越位问题,但是又没有相关的部门监管集体企业。而产权问题没有明晰,更谈不上交易性和多元性。

2、联想

柳传志等创办联想25年来,为解决联想的产权问题而出手进行了三次重大动作。第一次是在1996年,中科院把35%的分红权给了柳传志及其团队极大地激励了联想的团队;第二次是在2000年,通过香港联想资产重组的机会,创业者使用积累的分红资金,购买了35%的股权,联想控股公司就由一个国有独资企业变成了真正的股份制企业;而第三次就是2009年9月8日,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成为联想控股有限公司的第三大股东,持有联想控股29%的股权。联想产权制度上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

与海尔相比,作为国有企业的联想有着更为清晰的产权和所有者,因此联想更早开始产权改革并且进展也相对顺利一些。同时,另一个方面看,联想作为高科技企业也存在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和特别需要。2002年4月13日,柳传志指出,从历史上看,谁投资谁所有的产权规则被打破最先发生在硅谷,它的实质是承认技术、智力与资本拥有同样权利,应该参与利润分配。当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因创业成功而进一步扮演天使投资人角色的时候,硅谷地区就形成了创业者快速地聚集财富(股权转让),进而成为天使投资人的良性循环,而资金也形成了从创业到增值,再到投资创业的循环运作。

而对于国有企业为联想带来的有利因素,柳传志认为科学院所办的企业还有计划体制外的企业,国家当时并没有投入什么东西,投的不是资源而是精神性的东西,所以这些主要靠企业家本身。但是也有观点质疑联想产权改革的公平性,认为联想发展至今,除了联想经营者的持续努力之外,在相当程度上与其国有企业的身份和中科院背景紧密相关。当年在中关村发展的企业比联想发展早、规模大的企业不少。现在这些企业大部分已经不在了。除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差别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那些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而联想是国有企业。在联想成立最初,靠着使用计算所的科技成果“联想式汉卡”,该公司在成立后的头3年产值以年平均500%的速度递增。

而2009年,中科院为什么这么热心做“散股童子”?按照国科控股的解释,因为科研机构的文化和运行机制,与企业是截然不同的,技术转化到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规模化发展,需要具备市场、管理、资本等多种因素和条件,是复杂的过程。而这个“复杂的过程”让国科控股有些力不从心。而从这一点看,股权结构多元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3、万科

比起海尔和联想,万科在制度创新方面是走在前面的。而在所谓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对职业经理的激励制度,万科在9 0年代初也已经进行尝试。也正是因为万科的制度创新走在前面,万科产权鉴定就清楚,产权清楚后就可以扩股、引进民间资本等,通过上市做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万科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就更少的受到了产权变革带来的阻碍与非议。就像王石的节目《财经郎闲评》讲的:“我是唯一敢拍胸脯敢来的,没有丝毫的畏惧,因为我就是个职业经理人。”但是万科也在产权改革的过程中遇到过问题,最新的对于万科产权改革的议论则是2010年1月4日,万科推出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股权激励为期3年的股权激励计划,仅成功实施一年,万科再度宣布因为2009年股价不达标,终止2007年股权激励计划。本来奖励给高管的“金手铐”,如今却变成实至名归的“镀金手铐”。舆论认为万科的股权激励计划过于苛刻,同时也质疑万科的发展显示疲态。

二、公有制企业的产权改革脉络

从产权改革过程的回顾可以总结出公有制企业产权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实现目标: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实现股东所有制多元化,并且上市是解决产权问题的手段,因为上市使得这样产权鉴定就清楚,产权清楚后就可以扩股、引进民间资本等,这样通过上市也做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1、从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看

公有制企业面对的最大问题一直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的处理。一方面,公有制企业所有者缺位,经营者缺乏激励,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率低下,而国有企业现在有国资委监管,集体所有制企业还面临一个“无人监管”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公有制企业由于政府部门的监管,因此使其很难有效的界定、区分和平衡社会性职能和经济职能。很多学者因此强调推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而私有化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从国有企业自身来看,进行私有化改革,可能使得企业经营者获得激励和动力。但是这些知名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政府的支持。但是,政府对于企业的支持,则未必限于国有企业。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发现,俄罗斯在推行大规模私有化以后,政府给许多原大型企业的补贴比大规模私有化以前更多。原来国企存在的问题还继续存在,并且捷克及其他东欧实行大规模私有化的国家也出现了俄罗斯这种现象。

从政府的角度看,进行私有化改革,可能会使得政府的公共性职能无法得到支持。但这也未必。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的企业全是私企,但一样风雨飘摇甚至破产倒闭。原因与中国的国企几乎相同,它们因承担政府的战略性目标安排而向政府要求支持,并因政府支持而高速发展,然而因“战略目标”违背了赢利的规律,导致了经济危机,企业也走向覆灭。

因此大规模私有化未必是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良药,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产权改革使得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科学的分开才是需要继续探索的道路。例如作为国资经营的成功模式的新加坡淡马锡的经验对于我国的国企改革就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资配置首先要为满足公共目标的国资部分找到较为合适的准价体系,使其能够实现保本经营。在企业微观层面,满足公共目标基础之后,进入经营性领域的国有资本还需要重新定位,进一步平衡潜在的行政目标和商业目标(张晖明,2009)。国有控股的背景也不干涉企业在市场中的自由决策与自由发挥,并且通过改变对政府官员的激励方式,从而使得官员对企业的监管从强迫企业完成政治任务到促进企业健康自由发展。因此重要的是能够划分清楚政府于企业的职能边界建立适当的约束机制。

2、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看

中国的产权制度一直秉承“谁投资谁所有”原则,这使得创业者不能拥有股份。而国资的做大与民企的成长,都有赖于一大批面向市场且经历考验的企业家锐意进取。对于这些先行者和成功者,从市场经济的效率与公平原则出发,必须要激励足够。其中的关键,就是股权激励,这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所在。改革30年,改到深入必是破题产权,第一阶段的初步产权明晰曾造就了中国30年里最长时间的爆发式增长,这种权责利相统一,让人人为己的同时,形成集体性发展动力,是市场经济的魔力所在。至于在这一过程中,是否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那么就要让市场定价,通过市场来保证公平性。同时在股权激励制度的设计上要兼顾好退休职工、现任员工、管理层以及普通员工的关系,使得在股权激励上达到相对公平。

3、从股权结构多元化看

股权结构多元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技术和事务转化到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规模化发展,需要具备市场、管理、资本等多种因素和条件,是复杂的过程。而这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市场主体的集体智慧,尤其是需要对市场最为敏感的私营企业和制度已经趋近成熟完善的外资企业的共同智慧,但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要使得国有资产的转让在阳光的市场中进行,在市场中形成价格来保证公平性。

对于公有制企业的产权改革是从以上三个脉络展开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要区分企业的行业性质,所有制性质。比如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技术人员的股权激励显得更为重要和紧急,核心技术人员甚至要有控股权;而对于集体企业与国有企业而言,集体企业则更加需要一个合法的监管部门,更加迫切的需要使得产权问题更加清晰,从而促进其解决其他一系列由产权引发的问题。总之,企业的所有权是否国有是否完全国有都是不确定的,重要的是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不同企业的具体特点制定适当的制度使得产权清晰化,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也推动中国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参考文献

[1]《郎咸平四问海尔管理层》,慧聪网2004年8月9日

[2]刘润葵:《学者回应郎咸平:海尔的真正挑战是什么》,搜狐财经2004年8月27日

[3]《青岛海尔股权激励一波三折重启方案高票通过》,《IT时代周刊》2009年11月27日

[4]张瑞敏:《国企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产权改革》,《海南日报》2002年4月15日

[5]崔新升:《柳传志先生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访谈全部实录》,《安邦每日经济》2009年9月10日

[6]胡泳:《20年:海尔教科书》,《中国企业家》,2005年5月

[7]王石:《财经郎咸平:访王石-中国企业家的心态》,财经郎咸平2008年4月15日

[8]魏和平:《林毅夫:大规模私有化不是国企改革方向》,《中国青年报》2005年1月12日

变革历程 篇6

对于砖厂的专门性研究问题,国内学者曾经对砖厂现状撰述了研究报告,尤其是砖厂的技术性层面研究最多,但却鲜有针对这一特定组织结构的专门性研究及著作。本文以虞城县宏民建材有限公司(隧道窑砖厂)为研究对象,纵向分析乡镇砖厂的变革面临的环境,与轮窑(该公司所在地前期砖厂)横向对比分析研究它的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化。通过案例研究、实地调查、访谈当事人,分析砖厂的发展变革过程和原因,及其组织结构变革的规律,以能达到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相关管理学的理论,提出有助于提高砖厂经济效益的建设性意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虞城县宏民建材有限公司(隧道窑),虞城县营郭镇前期的轮窑砖厂。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询国内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在中国知网进行关键词搜索等方式,获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我国中小微企业的法规变动内容和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的理论知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1.2.2案例研究法

本文以虞城县宏民建材有限公司和虞城县营郭镇前期的轮窑砖厂为研究对象,通过整体调研分析,从而获得对其深入、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并得出相关结论。

1.2.3访谈法

针对论文涉及该企业变革、投资筹建、组织结构等方面问题,与该企业股东以及与企业产品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轮窑、隧道窑的概述

轮窑又称环窑,是公元1858年由德国人富里多利、霍夫曼所设计的一种连续式窑炉,因此也称霍夫曼窑。轮窑是一种连续式窑炉,它的焙烧空间是长的环形隧道,窑道内没有横隔墙,窑道外侧等间距地开有窑门,通常以门数来表示轮窑的规模。轮窑曾经是我国砖瓦工业生产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窑型,因主要生产实心黏土砖,产品不环保,并且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退出历史舞台。

隧道窑是现代化的耐火材料、陶瓷和建筑材料工业中最常见的连续式烧成设备。其主体为一条隧道的长通道。通道两侧用耐火材料和保温材料砌成窑墙,上面为由耐火材料和保温材料砌筑的窑顶,下部为由沿窑内轨道移动的窑车构成的窑底。本文所研究的隧道窑,主要生产煤矸石烧结砖,比实心黏土砖环保,生产效率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区域正在使用。

2.2乡镇砖厂的变革历程

以1978年至今虞城县营郭镇为例:

从图1可以看出,乡镇集体所有制轮窑并没有在1978年后立即更改为个体户轮窑,其原因和我国当时具体国情有很大关系。但在1984年前后是一个变化的节点,1990年以及2008年都是砖厂变化的关键节点。具体原因在下文会进行详述。

从表1中可以看出,轮窑在该乡镇企业改革发展中存续20多年,这是因为其投资少、技术要求低、原料充足且取材便利,并且工期短,易上马。对于隧道窑,由于其投资大、技术要求高,虽然其产量大、产品环保,但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大部分农村地区仍根据实际情况投建轮窑,直到政府为保护耕地强令关闭。

2.3轮窑的兴起与衰亡

国内政策大背景

虽然1978年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元年,但据资料记载,根据吴晓波先生著的《中国企业·激荡三十年》表述,中国的改革开放困难重重,起初几乎所有领域都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作者在书中称中国在1978~1983为没有规则的躁动。改革第五年,这种“躁动”带来各种问题,改革步入僵局。同年,中央为刺激更深度的开放,邓小平发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重要讲话。1984年,邓小平开启第一次著名南下之程,之后五年,中国经济强势反弹,并开启了中国现代公司元年。时间来到1990年,农业部颁布《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定规定》。1992年,邓公再次南巡,不仅在政治上造成空前震动,同样在经济上形成了强劲的号召力。南巡之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全国立即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办公司热潮。

2.3.2乡镇轮窑发展

虞城县营郭乡砖厂的发展变革与国内大的政策背景基本一致,通过访谈当事人得知,1978年以前,砖厂全为乡镇集体所有制性质。直至1984年,整个乡镇还没有建立一个私人砖厂。而窑种类以轮窑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当地政府为响应中央“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大家办建材”政策,1984~1989年期间,该乡为鼓励个人开办砖厂,政府提供无息贷款政策,但是由于农村知识水平普遍落后,意识形态也难以转变,轮窑尽管投资不多,但在当时背景下依然是很大一笔数额。政策落实了,效果很不理想,一个乡镇只有零星两三户小型砖厂。至1989政治风波,政府立即停止了无息贷款政策。直到1992年邓公南巡旋风刮到内陆乡村,乡村级政府却采取了“放羊式”政策,既不限制,也不鼓励。很多原来从事砖厂的工人成为第一批合伙建厂的人。对于变革历程中提到个体轮窑,因砖厂工人较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管理不善,还未兴起已被“合股窑”取代。

1997、1998年前后,营郭镇私营砖厂增速最快,1998年底总数达到历史最高,据当事人回忆,全乡大小砖厂已经超过40个,笔者所在村就有3个。

2.3.3轮窑砖厂的衰退与消亡

轮窑砖厂的衰亡和它的兴起如出一辙,紧贴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由于轮窑的结构和工艺作业水平,与隧道窑相比,产量小,自动化水平太低,生产靠天吃饭,坯体成品率更低。由于风吹雨淋等原因,造成大量坯体破碎。一般来说,轮窑烧砖瓦,烧成废品率在10%~15%,坯体废品在15%以上。所以已逐渐被一次码烧的隧道窑或辊道窑等更先进的窑炉所取代,这只是其自身原因,而非致命。

致命点是几乎所有农村轮窑砖厂生产的都是实心黏土砖,而又不具有生产环保型砖的能力。国家最早对轮窑不利的法规是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令第6号发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2000年,国家为保护耕地、节约能源、缓解生态环境变化、改善建筑功能,开始漫长的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即“禁实”工作。墙办发[2000]06号文件:“在住宅建设中逐步限时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并规定2003年7月1日起,部分城市将全面禁止使用黏土实心砖。”2005年,国办发[2005]6月第33号文件规定:“到2010年底,所有城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全国实心黏土砖年产量控制在4 000亿块以下,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已经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禁止黏土砖的生产。

营郭镇生产实心黏土砖轮窑砖厂在1998年达到最高,1999年相关政策出台后就没有增加。2000年开始“禁实”政策后,轮窑砖厂就开始处于下坡路,加上砖需求饱和,砖价跌至谷底。很多轮窑砖厂相继关闭,在2008年底,全镇40余个轮窑砖厂已全部关闭或被强制关闭。

2.4隧道窑砖厂的兴起与发展

砖厂的变革历程与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基本同步。国家在“禁实”的同时又在不断鼓励发展新型环保墙体材料。以生产环保型煤矸石烧结砖和其他不同程度空心砖的隧道窑砖厂成为政府鼓励的对象。目前,营郭镇共拥有两个隧道窑砖厂,每个砖厂初始投资都近600万元。最早的是营郭镇杨楼村砖厂在2009年筹划,2010年底建成投入生产。另一个是本文研究对象,2010年筹划,2011年12月注册,2012年9月建成投入生产。隧道窑砖厂建成的时间跨度长,一是资金难筹,二是注册手续烦琐。

据调查,短期内隧道窑砖厂不会再增加,一是其产量大,二是投资规模较大,再加上截至2013年底临乡沙集乡也有两所类似规模的隧道窑砖厂已建成投产,市场容量基本达到饱和。四个隧道窑砖厂全为股份合作制,且投资人以前期各小轮窑投建人为主要力量,生产产品依然为实心砖,以及掺有煤矸石的烧结砖。因煤矸石不仅价廉,而且获取便利,四所砖厂相对比例有所差别,本文研究的产品配比是煤矸石:黏土=1:1.1,一块砖质量在2.1 kg左右。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2012年,发改办环资[2012]2313号文件精神:“巩固全国城市城区“禁实”成果基础上,开展“城市限黏、县城禁实”工作,推广应用节能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新型墙体材料行业节能降耗。到2015年,全国30%以上的城市实现“限黏”、50%以上县城实现“禁实”,有序推进乡镇、农村“禁实”工作。”因此,隧道窑未来命运只能是生产非黏土产品,加大技术引进,生产全煤矸石或其他固体废料再利用的产品。

2.5乡镇砖厂的组织结构

轮窑砖厂“蜂窝式”组织模式及生产经营2.5.1.1

轮窑砖厂的筹建过程

轮窑砖厂前期的乡镇集体所有制就不再赘述,主要讲述后期持续近30年的“合股式轮窑”。合股窑以东窑(因位置在村子东部)为例:1997年7人集资约七万元投建一个14门轮窑,投建前并未向其他砖厂考察学习。7人中,有从事红砖运输工作经历者,有村干部家属,有乡镇财政部门人员。结合全国改革私营企业建设的过程中,有政府部门人员参与的都会相应得到很多便利。东窑与其他轮窑砖厂相比,也减少了很多麻烦:比如征地,筹资贷款等方面。

2.5.1.2轮窑砖厂的经营及产品生产

轮窑砖厂的生产经营如变革历程中所述:合伙共建,分散经营。7人共同聘请烧窑师傅,共用一个大窑室,每户分得两个窑门,单独经营,独立核算。原料黏土、燃料煤都是单独购买,包括成品砖价格都是根据质量好坏可自行变动。一人投资,一般所有家庭成员都会参与生产经营。

其中,半成品砖坯的生产流程,类似于当今各大企业采取外包业务流程。所谓外包,是指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而把其他资源借助于外部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其自身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战略管理方法。砖厂主把砖坯的生产承包给一个包工头,他们再负责雇人把黏土制作成砖坯,而工钱由包工头核算后上报给窑主领取,等砖坯自然风干后再雇工人装入属于自己的两门窑洞开始焙烧。24 h后方可出窑,之后就是亲自售卖。虽然在整个生产焙烧过程中,一直都是雇人,但在风干的关键环节上,却基本都是家人照料,好天气,一般3 d~4 d方可进窑,碰见雨天,会拖到7 d,一旦来不及遮盖砖坯,就会前功尽弃,造成损失。

2.5.1.3轮窑砖厂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陈述可以得出,轮窑砖厂自动化水平很低,劳动量很大,整个过程大都是人工参与,砖坯的生产也受天气的限制,唯一有点技术性的烧窑部分,也都聘请了专业的烧窑师傅。这样的形式,每户负责两三个窑门,碰见雨天都显得捉襟见肘,个体独自经营十几个窑门更是很困难,因此个体窑都被这种合股窑取代。

2.5.1.4轮窑砖厂的“蜂窝式”组织的优势

社会在发展,轮窑砖厂生产出来的实体土砖不符合时代被淘汰,但其组织结构也有其合理先进之处,比如生产过程中砖坯业务的外包,包括这样一种整体的“合伙共建,分散经营”的模式,资金往来相互基本独立,管理层次少,“股东”彼此之间不会出现太多的问题纠葛,同样值得在乡镇其他小微型企业中借鉴。整个运作模式比较独特,本文将其称为“蜂窝式”组织运营模式,如工蜂们拥有一个蜂窝,却各自相互独立工作。对于这种“蜂窝式”组织,在如今并不陌生,比较流行的平台模式,如电商阿里巴巴,互联网金融P2P行业等都与此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2.5.2隧道窑砖厂“直线——委员会制”组织模式及生产经营

2.5.2.1隧道窑砖厂的筹建过程

以虞城县宏民建材有限公司为例:初始投资600余万元,共均分成10大股东,每大股由2~6个不等小股组成,每大股一个代表。筹资时间将近两年,人员多为原轮窑砖厂从业人员。投建前都进行了很认真的学习考察,手续齐全,在当地工商局注册了制造业建材类公司,办理了其他相关手续。

2.5.2.2隧道窑砖厂的经营及产品生产

该公司在注册信息上,只有一个总经理的信息,同时兼任企业法人代表。整个砖厂的运行也无专门的部门分布或者科室安排,显得很随意。经调查,原总经理即为第一大股东所有者,起初由于其管理不善,砖厂曾一度混乱不堪。后来10人代表商议聘请乡里已退休干部作为厂里的厂长,原总经理为副厂长,厂长负责整个砖厂的管理工作。该干部为上述轮窑砖厂投资的财政部门工作人员,有一定的财务管理经验。

整顿后的砖厂,在生产上沿袭了轮窑砖坯外包方法,只是此次更彻底,所有生产流程,包括原料黏土和煤矸石的配比搅拌、砖坯的生产、成品砖的烧制等等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全部外包一人,由包工头负责雇人生产。况且砖坯节省了原来晒干的时间,可直接进入窑室烧制,加快了生产进度。公司方面只负责整个砖窑的原料买进、成品砖的销售。

2.5.2.3隧道窑砖厂的直线——委员会制组织经营中的优势

由于公司把砖厂生产流程外包,减少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而公司方面只负责整个砖厂的原料买进,可更专注于成品砖的销售。很重要一点是成品砖的销售,买砖者程序简便,只需三个步骤:买大票→换小票→小票换成品砖。砖价的制定也遵循了一定的市场规律,然后经10位核心成员商定后再定砖价。公司相应也制定了比较现代化的人员分工和财务管理制度,其管理理念已经很接近现代科学的管理理论,整个组织结构,类似直线职能制。在成品砖销售中的几个环节执行得比较到位,所有股东基本上都有相应分工,与轮窑砖厂相比工作量少了许多。访谈得知,2015年全厂净利润在180万元左右,利润均分10大份。财务为10 d一汇报,40 d一结工资,卖砖全为现金交易,概不赊账,有效地防止公司因突发情况出现资金链断裂。

公司整体生产经营中,不仅具有直线职能制组织特点,而且兼具委员会制组织的特点,本文将其称作直线——委员会制。

2.5.2.4隧道窑砖厂组织经营存在的问题

公司虽然制定了比较现代化的人员分工和财务管理制度,但是据观察只有在成品砖销售中的几个环节执行得比较到位,其他部分出现执行力不足之处。整体来看,原来总经理之所以管理不善,有管理能力不足原因,但另外乡村人员固有的“痞气”也占很大原因,整体素质水平不够高。各大股东相互不服气,不听指挥,尽管找到一位有点威望的厂长管理,也只起到小部分作用,很难得到大的改善。人员分配看似合理,却总出现“游手好闲”者。另外财务方面出纳会计为一人担当,且财务管理知识不够丰富。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乡镇砖厂的变革与生态环境、国家政策法规有关公司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关注国家相关政策,营郭镇从开始轮窑砖厂生产的实心黏土砖到现在隧道窑砖厂生产比较环保的黏土煤矸石混合砖,每一次的改变都是政策的驱使。2012年,国家在“禁实”的基础上,又开始了“限黏”的政策。毫无疑问,未来墙体建筑材料必须向绝对环保的方向发展,砖的产品会向无黏土发展,其原料会向全煤矸石或其他固体废料如粉灰类混合物发展,会向空心环保砖发展。

乡镇砖厂的组织结构的变革与技术先进性有关组织结构有蜂窝式转变成直线——委员会制,主要是先进设备的运用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减小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乡镇砖厂的组织结构的变革与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自我观念有关组织结构发生转变,而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方面、个人意识观念都与组织的变革不能相适应,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3.1.1乡镇砖厂的组织结构模式由蜂窝式向直线——委员会制转变

3.1.1.1轮窑砖厂的组织结构模式

轮窑砖厂的组织结构模式为:合伙共建,分散经营。整体来看,劳动强度非常大,技术要求低,生产进度有时看天气,缺乏主动权,值得借鉴是其半成品的“外包”生产。这样的团体已经消失,但组织模式值得借鉴。况且整个运作模式比较独特,本研究称之为“蜂窝式”运营模式,如工蜂们拥有一个蜂窝,却各自相互独立工作。并且该组织只有一个中心,各分支自由度很大,利于创新,生存力较强。

3.1.1.2隧道窑砖厂的组织结构模式

隧道窑砖厂的组织模式,也即本文研究的对象虞城县宏民建材有限公司,其管理理念已经很接近现代科学的管理理论,整个组织结构,类似直线职能制,管理层次少,呈扁平结构。但其遇事基本都是10位代表定期商讨,厂长权力打折,又有点委员会制组织结构的特点。利于综合各种意见,提高决策质量;但同时会造成时间上的延误,贻误时机。

管理方面借鉴现代管理思想,同时又夹杂着原来的管理经验;执行方面一边打折的遵守规则,另外又带着原来的恶习和痞气挑战制度。由于隧道窑砖厂整体的技术进步,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产量和产品质量都有所提高,把所有生产流程全部外包,是在轮窑基础上的进步。但站在公司效益方面考虑,为提高效益,除了革新技术外,改变全体职工的意识观念,改进管理制度同样重要。

3.2建议

砖厂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关注生态环境,并且应敢于创新,加大技术投资,主动变革改进相关技术设备。

公司管理人员应加大财务人员相关知识补充和技能培训的力度,改善理念,遵守既定制度,加大生产方面的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徐姝.西方业务外包研究成果评价[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

[2]王飞.隧道窑控制及管理系统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7.

[3]吴伟志.轮窑焙烧常见的事故及对策[J].砖瓦,2008.

[4]包国宪,吴建祖,雷亮编著.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二版)[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

[5]吴晓波著.激荡三十年(上、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6]宋玲玲,丁伟东,刘昕等.我国煤矸石制砖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砖瓦,2009.

[7]林聚任,泥安儒编著.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纲要[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8]苏敬勤,林海芬著.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上一篇:环境污染与防治分析下一篇:积淀文化